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交媒体的例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自从益普索SMX(Ipsos专门的社交媒体实践)的启动以来,我们一直专注于如何构建和协调社交媒体数据,以使之对于客户而言更加相关、易消化、及时、价格实惠。更具体地说,我们一直专注于协调社交媒体数据和以调查为基础的数据,以便形成能够优化成本和提高洞察速度的数据混合体。我们称之为“并行智能”(side-by-sideintelligence)。它让我们能够应用社交媒体洞察,以支持多个领域的发现,如产生有关创新、创新性发展、市场结构的新见解。
社交媒体数据在品牌资产管理中的力量
对于大多数老牌品牌而言,品牌资产不会出现快速变化。正是由于这一事实,我们面临两大挑战:
1.很多客户经常质疑品牌资产追踪的价值,尤其是在品牌资产追踪费用高昂、报告缓慢、呈回顾性之时;
2.期待社会化媒体数据能够代替以调查为基础的跟踪调查的客户,发现社交媒体数据与调查数据并不相关,或并不依赖于市场中的表现。
重要的是,要了解社会数据和调查数据来自于不同的来源,而且它们也并非有意相一致。虽然你可以对社交媒体数据做拟合,使之与已知的业务度量(如销售量)相一致,但却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这些数据的预测性不会超过一个或两个星期。
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数据来探索整体周期性品牌资产数字下的洞察。调查数据提供了基准和可靠的代表性洞察,而社交媒体数据可跟踪资产随时间推移的驱动因素的有意义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将在社交媒体数据中观察到的变化付诸以调查为基础的驱动因素分析,来得到洞察。
BHT社交媒体数据的结构化
我们所采用的结构,利用的是我们从以调查为基础的品牌资产模型的所得。然后,我们设置框架,将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编码,以匹配从基于调查的资产深入研究中所获得的品牌资产措施和驱动因素(例如,匹配诸如我们的“态度资产”、“市场效应”、“资产诊断框架”和“情感上的映射”等措施,以及定制意象的选择、个性以及反映客户的特定市场的形象编码)。
调查数据驱动因素分析与社交媒体调查结果之间的这种类型的匹配方式,为社交媒体数据提供了一个对品牌重要的是什么的相关结构。这就创建了一个快速一致的跨市场比较和延展的过程。从而,可以避免从头开始每一项新的社交媒体研究的成本,而且还提供了一个与我们的客户更为熟悉的内容相匹配的洞察结构,即透过基于调查的反馈的镜头,而垦有更大的控制和目标代表性。
并行智能
利用洞察的两大来源,以提供速度更快、价格更优惠的品牌指导(可扩展,由具有代表性的基于调查的洞察支持),并行智能提升了品牌健康跟踪。通过进行超越数量和情感的社会分析,并将其编码至(我们的或客户的)经过验证的框架,通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战略性,我们增加了社交媒体数据的价值。
品牌健康跟踪和社会智能正共同迎来一个品牌资产计划的新时代,可提供动态、快速、内容丰富的洞察,帮助开启我们对消费者认知和品牌联想的理解,这是前所未有的。
专注于增量:社会化的真正力量
我们知道,社交媒体数据并非总能容易地匹配或取代以调查为基础的洞察的可靠性。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此背景下,究竟如何该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数据呢?我们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上。即注重通过社会化聆听所发现的增量。社交媒体数据具有不够充分的代表性,并不“等同于”调查数据,这并没有问题,只要我们在社会结构和“样本框架”中保持一致。我们想要社交媒体数据告诉我们一些新的、不同的东西。当我们追踪经编码的社会化聆听数据的增量,我们可以填补调查波次之间的差距,预测发展趋势,发现单单进行传统的研究所难以获得的新洞察。我们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可操作的早期预警数据,这样他们就可以以消费者的速度作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去年秋天,我们察觉到我们为一家领先的快速消费品客户在社会化方面追踪的关键资产属性,出现了一个突然而显著的提升。“顾客价值”度量的意外飙升,让我们思考其是否能够告诉我们从调查追踪所获得的相对稳定的KPI(实际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所无法告知的情况。经过进一步的检查,我们发现,社交媒体数据中的正收益的增加,实际上是与一个自有品牌竞争对手相关的评论显著提升的结果。在存有疑问期间,由于竞争对手雄心勃勃的广告战和折扣的结果,单条评论中包含两个品牌的社交评论的数量增至三倍。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消费者认为,竞争品牌的表现在不同的质量方面,始终远远低于他们的期望。与此同时,这些消费者也重申了他们对我们客户的产品的支持和赞誉,即承认该品牌作为该品类的领导者和大多数第一选择。
只有通过社交媒体数据和调查数据之间的并行比较,我们才能够找出最终揭示隐藏的市场动态的差异。孤立地看,仅社交媒体数据本身,只能表明品牌运行状态良好。而单独的调查数据并不能捕捉到细微的动态,这可能对品牌的创新和传播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我参与社交媒体行业的这些年里,听到了很多有关社交媒体的误解和深化,以下就是我所列出的有关社交媒体的5大误区:
误区1:社交媒体只适合某些品牌
经常会有人问我:社交媒体是否只适合网络服务或是那些比较酷的产品?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能够在特定的平台内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并以有效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互动,社交媒体就适合所有的品牌。当然,为苹果制定推广计划肯定要比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更加令人兴奋。但是只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媒体和博客推广方法,这两个品牌都将获得惊人的效果,包括:品牌认知、轰动效应、流量、用户忠诚度以及收入。
事实上,较为“乏味”的品牌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的推广通常是最好,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推广后,这类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相对炫酷的产品反而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刚刚被软件公司Intuit以1.7亿美元收购的个人理财网站Mint就是很好的例子。Mint虽然并非最有趣的创业公司,但是却利用社交网络获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它利用社交网络来为自己的品牌营造声势,并通过博客为用户提供许多小贴士和有趣的内容。此举也吸引了许多用户和博客读者自愿推广Mint的品牌。
误区2: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快速获得流量
社交媒体营销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一旦一个品牌进入到Facebook或MySpace这样的社交网络中,就必须要花费时间来建立自己的品牌社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Facebook的社区建设也是如此。如果想要获得有效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散发垃圾信息,就必须通过会话式的推广与用户打成一片。会话式营销的关键在于与社区交流信息,加强对用户偏好的了解,先听后说,而且还要根据用户的反馈做出反应。
有些企业认为,只要建立一个Facebook页面,就可以在一夜之间吸引数万用户访问其网站。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推广的品牌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站的流量在稳步提升,原因在于,随着粉丝数量、相关Twitter信息以及博客文章的增多,该品牌在社交网络中的曝光率也在逐渐增加。
想要增加品牌在网上的曝光率有许多方法。例如,可以在网站上为用户创建强大的社交激励措施,以此鼓励用户为品牌做推广,从而加强品牌的公众认同度。但在吸引数以万计的用户访问自己的网站之前,首先要做好两件事情:1)忠诚度颇高的网络社区;2)一个强大的刺激系统以增强品牌认同。这两件事情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以我的经验来看,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使用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效果。
误区3:使用社交媒体会丧失企业对品牌形象的控制
企业的高管经常会认为,一旦在Facebook上建立页面,员工就无法对局面加以控制,从而出现许多对品牌形象不利的信息。大企业的高管尤其担心这种情况。如今,不光会有喜欢某品牌的人发表的正面信息,还会有很多讨厌该品牌的人发表负面信息。实际上,建立Facebook页面本身并不会改变这种现状。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成为这种交流中的一员?如果参与到社交网络和博客中,就表明你的品牌在乎用户的反馈,而且愿意倾听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来举一个例子:我的博客托管方是Network Solutions,有一段时间,我的博客无法上传内容,我对此十分恼火,于是在Twitter中写道:“Network Solutions太烂了。”并且在其中标记了“@Shashib”,此人负责处理Network Solutions社交媒体的推广。过了一会儿,我收到了Shashib的回信,他表示愿意听取我的意见并帮助我解决问题,并承诺Network Solutions的代表随后会与我取得联系。又过了一会儿,我果然收到了Network Solutions打来的电话,而且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如此一来,我便会永远成为Network Solutions的忠实用户。
企业可以通过Twitter等社交媒体实现实时客服,这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Zappos和戴尔等企业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企业不应当害怕与用户在线进行真诚而透明的交流,反而应当害怕忽视了用户的抱怨,没有在事情恶化之前将损失降到最低。
误区4:社交媒体只能流行一时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社交网络只能流行一时。我会对这些人说:由于人类渴望与他人交流,所以社交媒体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数字化革命。只要我们是人类,就无法摒弃这种交流的欲望。说社交媒体只能流行一时,就好比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流行一时。以下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帮助这些人改变观念:
1)全球三分之二的网民会访问社交网络,而社交网络的访问时间增速是互联网访问时间增速的3倍。社交网络的访问时间在互联网访问时间中的占比约为10%。
2)访问社交网站已经成为目前第四热门的网上活动,甚至领先于电子邮件。
误区5:使用社交媒体无需专业人士
如果你注意到社交媒体上用户的
参与度降低或数量减少,那么你该反省一下你使用社交平台的方式。你是用广告、产品或服务对你的用户“狂轰乱炸”呢?还是让用户参与进来,征询他们的意见、建议,以提升他们的体验呢?尽管可以从社交媒体平台上收集相关数据,但我们还是应当注重“倾听消费者心声”。
社交媒体不再是营销渠道,而是用户体验的渠道
品牌文化是关键
商业品牌是企业之声。员工对于能否准确传达企业的声音非常重要。企业应当专注于文化建设——倾听、赏识、尊重员工——与员工携手共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员工需要感受到:
赏识
嘉奖
倾听
尊重
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员工幸福快乐,品牌才有活力。
尊重用户
良好的用户体验/客户服务愈来愈成为企业致胜的最重要法宝。那么,一个特定的交流平台如何代表品牌愿景,并为品牌加分,则是成功的用户体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来自贝恩咨询的一项调查显示,89%的企业都把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市场上类似的品牌如此之多,效率和亲和力则成为关系企业存亡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社交媒体消息之前,企业应该自问:
我们要让谁参与进来?
我们该使用怎么样的平台?
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内容?
我们更大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如何衡量最终成果?
反应迅速
一个员工处理紧急状况的方式很重要,但连贯性和周全的考虑也同样重要。随着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企业承受不起忽视受众造成的后果,正如精通数字科技的的客户,他们期待自己的需求得到快速反应。如果你的员工不能马上给出答复,就要让员工们向客户保证他们正在想办法并且会持续跟进,一有消息便会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予以通知。
不断跟进
一些企业会持续跟进,进行民意调查,监控社交媒体上的关键字。从长远来看,这些企业将会有更好的表现。通过上述的例子得知,在客户服务中,员工必须注意到部分特定客户的痛点,并根据这些数据,对具体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后续跟进。让客户明白你们是真的很重视他们的体验感受,你的企业就能凭此脱颖而出、与众不同。
让反馈个人化
要对客户提供的反馈有所行动,让他们知道你在倾听他们的心声。你可以通过寄电子感谢信、提供个性化的折扣以及其他奖励方式表示对客户的尊重及对其投入的珍视。这些互动将对建立长期忠实的顾客关系大有帮助。
灵活应对需求变化
关键词:社交网络;招聘;创新
0 引言
经常听到招聘人员在喊“现在招人越来越难,招优秀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调查显示,只有18%有工作经验的人在积极找工作,而剩下82%与职位相关的候选人,安于现在的工作状态,并不会在网站申请职位。这部分沉默的候选人,恰恰是招聘人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挖掘的目标招聘对象。另外,对于中高端人才来讲,他们经验丰富,选择空间大,人脉也宽,往往不需要积极寻找机会。因此,招聘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发现那些沉默的候选人,以及如何联系到那些中高端人才。如果没有社交网络,如果不依靠猎头,招聘人员无从知道他们在哪里,通过哪些渠道可以发现并联系到他们。社交网络的优势就在于,通过人际关系形成的由点到面的关系网,各种信息可以快速地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和扩散。这无与伦比的扩散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社交网络中,使其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因此其蕴含的人际网络价值非常强大,这一丰富的资源,对于招聘人员来说,其作用不可小觑。
1 社交网络招聘与传统网络招聘的不同
Adobe曾经开展过一场竞赛:将负责招聘的人分成两组,一组是利用社交媒体来寻找合适人选,另一组是通过传统的招聘途径来招聘。各自完成招聘30名合格技术工程师的任务。结果,利用社交媒体的那组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而通过传统方式的那组用了几个星期还没达到目标。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社交网络平台比传统招聘平台有着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的显著优势。
传统网络招聘采用单向沟通模式,而社交网络招聘平台采用点对点沟通方式,招聘者与求职者可以"双向互动"。这种"互动"优势,可以使候选者快速了解到企业的招聘信息和职位要求。另外在社交网络平台下,用人单位可以借助其内在丰富的人际网和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可以快速联系到与职位要求匹配度高的非活跃求职者。
传统网络招聘模式下,很多求职者为争取面试机会,在简历中注入很大水份,并且以海投方式来申请职位,这样对于简历筛选及人才甄别上,无形会增加很多成本。而在社交网络庞大的数据关系网下,候选者造假机会几乎为零。
传统的人才招聘网站运营模式单一,主要提供招聘信息,而社交网络,企业在实现招聘的同时,还可以自我营销,用一种轻松,诙谐,和蔼可亲的姿态吸引眼球,提升人气。比如,德勤在其官方微博上推出“德勤在线之旅”,谷歌在其社交平台上增加了“Life at Google"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候选人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这样企业在搜罗人才的同时,还可以宣传公司文化,提升品牌形象。
2 招聘人员需要的转变
对招聘人员来讲,需要做好两方面的转变,来应对这一新形势下的变化。一方面,需要转变思维,另一方面,招聘策略的创新。
2.1 转变思维
首先,传统方式下,招聘人员多数都是被动等待候选者来申请职位。而社交网络时代,招聘人员则更多地需要主动出击,主动去发掘和联系符合资格的候选人。充分利用像Linkedin、Facebook、新浪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网站渠道,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去寻找,更有效率地找到这些被动的求职者。另外,招聘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平台这个工具,积极参与社交,建立和壮大自己的人才库,努力与候选人保持长期有效的联系,当有合适的职位时,你的人才库里的候选人应该是首选。并且通过与候选人的单线关系扩展到更多的人群。当有职位需要招聘时,你人才库里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会帮你把招聘信息推荐给他的朋友或熟人。
其次,由于社交网络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而且有大批的企业在利用这一渠道实施招聘,因此企业必须加快反应和决策速度。否则,即使遇到合适的候选人,也可能因为晚一步,而与之擦肩而过。毕竟,传统招聘,从简历投递,到筛选以及面试安排都需要一系列过程。而社交网络招聘,大大缩减了前期的流程,并且网上的实时互动,需要招聘人员必须快速做出反应。
最后,社交网络时代的口碑传播也非常重要。对招聘人员来说,需要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宣传和树立雇主品牌,由内到外,去扩散公司文化和企业动态,让招聘信息可以有效的传递。
另外,招聘人员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工具,熟练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各项功能,掌握不同社交媒体及网络应用的优势差异,以开放的心态,和外界加强交流。以下几方面经验,供招聘人员参考:
1)建立企业的公共账号,吸引更多人关注企业新消息,申请职位.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向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越来越深入人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立企业的公共账号,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来推广内部推荐,察看职位,分享职位信息,可以让招聘工作变得轻松,快捷,高效.
2)利用职业社交媒体的自动过滤筛选功能。以新浪微博“微人脉"为例。微人脉可以招聘、求职及项目合作等信息,通过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需求,这样既可以方便求职者找工作, 也可以方便公司寻找适合的候选人。
3)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现在各种手机应用软件可谓丰富多彩,应有尽有。而且现在的80后、90后更强调应聘过程是否轻松、简单、容易上手、有意思。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如何利用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来方便企业的招聘。比如,手机APP“爱伯乐"(ibole)是深圳八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设计开发的,国内独一无二的,能够帮助企业调用员工的社交网络资源,来提升内部员工推荐及人才获取的一款智能手机应用!为了提高员工参与率,通过一套可自定义的虚拟积分系统,招聘人员根据企业预算来制定积分规则,当积分累计到一定程度,可以兑换奖品,并且利用各种内部宣传手段,激励和推动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推荐中。这个应用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充分鼓励企业内部员工广泛参与,员工下载App以后,实时地掌握到公司最新的招聘信息,在与朋友吃饭、聊天、聚会时通过微博,微信,甚至QQ账号,导入通讯录的方式,随时随地分享公司的招聘信息并通过智能手机将这些潜在的人才推荐至公司的云招聘系统,成为伯乐。
2.2 招聘策略创新
从招聘策略看,招聘人员也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和创新。如上面所举“爱伯乐”应用的例子,改变了传统员工内部推荐的常规做法。目前,各企业员工推荐的普遍惯例是,只有推荐成功,新员工入职后,推荐者才能拿到奖金。而这个应用则是鼓励大家多推荐,无论成功与否,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拿到奖励,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家推荐的积极性。
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发起一些主题,来使招聘的形式及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比如腾讯在其微信官方账号上推出“我在这里,等你回来”的招聘专题,专门面向那些已经从腾讯离职或者曾经错过腾讯的候选人。这个活动推出以后,在市场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反馈很好。还有之前,在网络上宣传得沸沸扬扬的“保安哥华丽变身工程师“的故事,都是企业对外宣传和扩大影响力的非常好的例子。
利用微信微博等工具来完成校园招聘。现在有很多企业都会在微信与微博上开通企业的公共账号,在上面企业的校园招聘信息,还会上传一些视频来帮不大家了解企业的信息,并与同学们进行实时的交流和沟通,使同学们可以更快更精准地了解到企业的招聘进展,从而获得最新的动态信息。有些公司比如腾讯,在校招的时候,还会做大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某些人群进行广告投放,大大提升了点对点的传播效率。
3 总结
过去,企业招聘主要通过招聘网站、公司官网、猎头公司这几个渠道来获得人才,招聘网站和公司官网主要满足企业对初级人才的招聘需求。而从中高级人才的招聘,主要通过猎头公司来完成,通过它们的人才库,来联系到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成功之后,企业需要支付20%-30%年新的服务费,无疑,这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发展,凭借庞大的客户数量优势,先进的技术支撑,以及快速、高效、低成本的优势,毋庸置疑地成为企业一个富有潜力的新渠道。在此过程中,一定会既有挑战,又有机遇。但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因此,对于招聘人员来说,一定要顺应这一趋势,融入社交网络,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把握好社交网络下的招聘策略。相信,未来的招聘工作将与传统的招聘方式有很大不同,并且招聘工作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虽然大部分好产品还躺在企业的“仓库”里,包括网上商店、数据库、电商目录等各种地方,有些已经开始探索更广阔的网络世界,这使得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传统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现在,因特网和智能终端已经将人们联结成一个巨大的社交网络。产品参与社交媒体生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在网络上它们可以像人一样交流,可以聊天、表达感情和观点,也可以有粉丝,甚至可能成为网络红人。
要实现上述情景,产品本身必须具有某种“社交”特征。对于品牌来说,好的产品就是最好的营销方式,因为它们真正代表着品牌本身,可以把它们在网上,跟踪评论,或者利用技术工具收集有关产品的一切反馈信息。这些事情很早就有人做了,得到的经验是:不是直接把产品目录堆上Facebook就万事大吉,那些传统的广告方式在这里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在社交网络上,产品就得符合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
最有创意的品牌会将产品形象人格化,并让产品的社交媒体具备下列特征:
1. 简单。
网络消费行为以快速决断并且容易跟风为特点。型号复杂的系列产品很难在网上形成很大影响,那些有着各种不同颜色、型号和价格的商品很少被分享或者关注。Pebble E-Paper 智能手表就是个以简单取胜的产品,在Facebook上拥有84000粉丝,在集资网络平台Kickstarter上的融资额已经达到770万美元,并且还在持续增加,吓人吧。
2. 有情感。
情感化的产品体验更有可能在网络上受到追捧。社交产品应该具有令人过目不忘的鲜明特点和良好的产品体验,Kaenon推出的G Love & Special Sauce乐队款太阳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3. 漂亮。
分享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而用好看的图片比用文字表达来得更为直接。Pinterest网站的成功证明了网民喜欢用图片来参与网络社交生活。
4. 有价值。
从字面意义上看,“有价值”意味着具有某种用处。不管是给3岁小孩玩的30美元的乐高玩具,还是1200美元的SONOS音响系统,其价值都在于“有用”,而不是折扣。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会相信自己朋友推荐的某款产品是好的,而这些正面的意见正是产品价值的体现,由此带来的销售增长要比打折的效果好得多。
5. 个性化。
在社交媒体上受到追捧的产品大都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传奇故事。以NIKE DUNK篮球鞋为例,它背后的故事就传达了一种特别的情感体验,并取得了成功。
金融、保险和医疗保健都属于那些有鲜明特点的行业,而且它们往往受到相应法规严格监管,与之相关的网络发言必须遵守严格的规范。不过尽管受限于各种各样的规则,这些行业中的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将社交网络作为高效开展业务的工具。
社交未动法规先行
Prescient Digital Media是一家咨询公司,它的客户多为《财富》500强企业。公司创始人Toby Ward表示,并不是所有的这些受监管行业都具有社交媒体的特性,大约只有10%的受管制行业具备“真正社交化”的特点,即可以将社交工具整合到普通的内容消费当中。“根据几年来一些大型银行涉足社交媒体的经验来看,那些对社交媒体有比较高熟悉程度的企业,自然就会用得好一些。如果企业内的主管有自己的博客,那么他的企业就很有可能用好社交媒体。”
一直以来,银行被要求遵守的法规可能是最严的。早在2010年1月,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就对博客和社交网络网站公布了具体的指导方针,包括负责记录备案和要求监管内容等。
总部设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金融服务公司麻省人寿保险公司(MassMutual)已经开始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该公司主管在线体验的副总裁Marie Politis说:“在内部法务、合规、IT等部门的努力下,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社交媒体策略,这样才保证了销售团队中每个成员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时,也能满足相应监管法规的要求。”
麻省人寿保险公司目前正在和Actiance公司进行一项试点计划,以满足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对于审查和归档初始、静态的社交媒体内容的规定。麻省人寿保险公司希望试点计划有助于密切关注那些要审查的互动内容。
虽然受到监管的压力,但是众多银行业的从业人员表示,在与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联系方面,社交媒体潜力巨大,因而即使“亚历山大”也值得付出一番努力。
Renee Brown是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富国银行的社交媒体主管,她说:“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许多人对于银行业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愤怒,消费者越来越不相信我们。这样一来,确保交流畅通显得很重要,因为许多客户遇到沟通不畅问题后才使用社交媒体这个沟通渠道的。”
目前,富国银行与包括Hearsay、Socialware和Actiance在内的众多合作伙伴开展了合作,以确保满足所有监管要求的同时,仍能够与顾客、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交互。“这些公司提供的软件有助于审查前后的工作,确保内容已经过适当的审核,因而有助于简化我们的内部流程。”
Brown表示,管制最严的两个方面涉及股票经纪人(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和经纪部门)和住户抵押贷款顾问网络。解决客户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区别哪些人的抱怨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哪些人只是想发一发怨气,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时绝不能通过社交网络来提供金融咨询。“虽然你可以向朋友关于投资的内容,但如果你是注册用户,就不能用到‘共同基金’之类的词汇。我们必须确保内容符合相应的合规审查,之后才可以。”
Brown表示,要实现上述的目标除了需要与软件提供商合作外,还要与法务部和合规部门合作,确保自己落实了相应的监管机制,还要能够在社交媒体渠道上及时地和回应。
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美国家庭保险公司(American Family Insurance)的社交媒体经理Michele Wingate表示,当工作人员交流或交互内容时,任何信息都要归档起来,以防将来可能遇到任何法律难题。
Wingate认为这对自己来说这是个挑战,“我们的工作人员很想使用其他社交网络,但是为了遵守行业法规,我们只能使用可以对内容归档的那些网络。目前,这些网络包括Facebook和推特,明年有可能包括LinkedIn。”
快速而个性化地解决问题
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互方式,还改变了客户要求解决问题的速度。
密歇根州兰辛的Consumers Energy公司将社交媒体主要用于客户服务,密切关注客户的一言一行。公司数字客服团队的社交媒体分析员Leslie Youngdahl说:“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与客户沟通无非是写写电子邮件。而现在,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往往会要求自己的诉求立即得到回应。”
Youngdahl和另外两个人组成了Consumers Energy的数字客服团队,力求一小时之内回复客户的评论,他们通过整个团队都能访问的一个电子邮件账户来开展这项工作。
该团队还在社交网络上内容,负责将发现的任何问题较交给公司里面的相关人员。Youngdahl说:“哪怕只有两三个人在谈论某个话题,我们也会将其转交给合适的人,那样他们就能做流程方面的一些改变。”
Youngdahl举了一个例子,最近通过社交媒体的一次交流让他意识到了公司网站上的用词存在不妥,这个问题会导致客户很难登录。Youngdahl把客户的内容转发给了公司的互联网团队和IT部门,并附上一份关于趋势话题和关键字的报告,帮助前者进行了必要的改变。“相关部门做出改变一个星期后,用户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就渐渐没有了。”
能深刻理解认知社交媒体营销
企业做好社交媒体营销前,最好梳理下自我的认知,弄清楚什么是社交媒体营销,我同样不想用已有的官方定义来阐述,我自己认为要理解“社交媒体营销”要重点抓住社交媒体,理解社交网络是什么?在社交网络上的营销又与其它营销区别在哪里?它的核心是“人”,而且是在虚拟网络中的“人”,在社交网络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处在两种不同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习惯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自我潜意识的行为更容易在社交网络中流露出来。比如我们会轻易的转发一条微博并骂上几句“傻逼,二货”,但你不会在现实中公众场合随意骂脏话。社交网络降低了人的道德约束感及犯错成本。
社交网络与线下的沙龙一样,都是人的聚集和交互对话,但网络开放又使它比线下沙龙更开放,信息能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而且信息传播成本很低。这里的核心的就是基于“人”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是在人际间交互,而线下的信息往往是在媒体与媒体间传播,如报纸杂志电视、路牌墙体广告等,人在这些传播环节中的介入很弱。所以社交网络是基于人的营销,信息是在人际间传播。现实中一个人不会天天像做广告一样传播信息,除非他是销售,促销员,更多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这样社会化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态度。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社交网络,我们更容易相信他人的评价和口碑,而不是某一个广告。所以社交网络中企业也要学会用社会化的语言,而不是纯粹广告内容来传播。理解人,社交网络才能,把握社交媒体营销。
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优质的产品+服务
我们讲过社交媒体营销的核心是人,那么这个人首先是消费者,产品服务的购买者。我们希望它们可以关注企业的社交媒体账号或者自己通过社交媒体来传播企业信息,那么前提一定是消费者的认同,对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实用价值和体验上都比较好,它们才会传播正面口碑。所以企业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做好社交媒体营销的关键第一步,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认可,那么你将离失败不远。没人去宣传一个糟糕的产品服务,即使有,也会是负面的信息。希望在社交媒体营销中获得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绝大部分消费者认同的优质产品或服务。没有完美的产品,但有更好的服务,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来弥补一些用户对产品的瑕疵负面印象,那么你的企业能够做到吗?
我近期就遇到了两家企业a和b,a的产品和服务经常受到消费者微博微信的投诉,但是他们人员告诉我他们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一次买卖,并且投诉的一些质量问题是本身存在的,但是他们也没有通过服务区完善弥补,而是躲避推脱,我相信如果不改a在未来不久一定会失败。b就完全不一样,产品本身就不错,而且在售前售中后都有人员耐心的服务,他们承认一些不足,并且愿意接受意见并反馈公司改进,那么我看到仍然有很多人通过微博来表扬感谢他们,这样的企业我相信它就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容易获得成功。所以第一是让消费者认同,产品加服务要好。
能获得员工的认同:自豪的产品和服务
或许是对现在舆论的不信任,小编在浏览每篇文章的时候发现,网友们普遍对这件事情持怀疑的态度。短视频形式的崛起也好,内容创业也罢,究其根本,现在网红为何这么受资本的青睐?
前段时间,网络上广泛流传着一份2015年网红排行榜。这份榜单中,小编发现大部分网红已经接受了资本的投资。排在榜首的是“国民老公”王思聪,这个和其本身“首富之子”和多次投资成功有关,而最近被炒得火热的papi酱也名列其中,排名第二。另外,从这份榜单的组成来看,这份榜单包含了新闻话题人物、段子手等各路达人。
值得一提的是,网红这个概念已经开始从最初的“看颜值”时代,变成了“人人都可以当网红”。网红的领域也已经颇为广泛,各行各业,像游戏、动漫、美食、宠物、时尚、教育、旅游等等,只要你是达人或者有爆点新闻,可以引起网友的共鸣你就是网红。
那为何这些网红如此“值钱”?其实在小编看来,网红之所以如此受资本青睐,是因为资本更多的把网红看成一种载体或者聚合连接用户的入口。网红是通过线上的社交行为,来传递或者灌输给用户信息,来获取用户的关注和喜爱。
其中,一些垂直领域的达人通过社交或者视频等方式给用户传递信息或者分享经验也是成为网红的一种途径,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各类视频主播。当网红获取到了一定数量的用户后,的任何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就非同一般了,也造就了目前网红主要的变现方式,广告变现。
资本其实更看重的是网红拥有的两个特性,一是易传播;二是影响力。易传播是基于自媒体的特性决定的,自媒体如此发达,任何事情只要有人关注、有爆点,扩散就变的容易很多。影响力主要是受关注人数或者说“粉丝”来决定的。这些粉丝在资本看来都是潜在用户,而网红本身没有科学的营销方式来将“粉丝经济”发展起来。如此,两者一拍即合,我有钱,你有影响力,接下来就是挖掘商业价值变现了。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Papi酱在接受融资后的行动。罗振宇马上就宣布罗辑思维与Papi酱合作拍卖Papi酱视频广告,由资本和正规完善的制度来运作营销一些事情是个人所远远不及的。
这也就造成了一种现象,每个火爆的网红后面都有一个团队的支撑,商业化的倾向越来越重,甚至形成了产业链。从造网红到各种宣传舆论,形成影响力之后尽其所能的挖掘商业价值,通常是通过广告或者卖各种产品的方式来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