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

    一、切实节约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能源资源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能源资源的长久利用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近几十年中,我国为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从而使得我国能源资源面临了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将节约资源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不管是在城市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要贯彻落实节能生产的理念,从而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实施一批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要引导民营企业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吸聚和带动功能,配套生产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信用担保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二、利用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资源开采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石、废渣、废水和废气,比如在煤矿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瓦斯等,金属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渣等。按照线型经济传统观念,这些都是废物,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所谓的废物其实就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资源,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要大力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推行清洁生产。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三、挖掘技术潜力,鼓励寻找接替资源

    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矿产资源是否真正枯竭,应做客观分析。勘查矿产资源是一个认识过程。现在所谓的资源枯竭,是说已探明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并不意味着资源完全没有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还可以找到新的资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难以利用的资源,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对一个城市来说,主体矿产资源枯竭,其他资源也许有较大开发潜力,即使是主体资源,由于过去受技术、投资等因素制约,也并不一定完全探明矿源和储量。

    四、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能源和矿物材料,贡献了大量税收。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民间投资和外资所占比重比很小。在国家投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后,受城市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调整比其他城市面临更大的资金约束。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生产了许多产品,上缴了许多税收,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向前推进,企业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足够积累,在资源衰减需要转型时却无力投入,经济转型举步维艰,波及整个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这个困难,除了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和投资,主要还在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进民资和外资,形成内资与外资结合、民资与国资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投融资新格局。要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求发展,扩大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国外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

第2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问题;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林业发展是和谐社会、稳定政治、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象征,因此,我们要重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传统的将自然资源以及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的粗放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不合理的林业经济结构,进而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和谐发展,提升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森林总面积,仅仅占到世界总量的3.9%,而我国的森林蓄积率仅为3%。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而人均森林蓄积量则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八分之一。而现在我国的森林资源的总体数量正呈现一种逐渐减少的趋势,森林资源的质量也在逐年降低,几十年来,森林资源的采伐较为严重,这样使得大径的树木逐渐减少,中幼树木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人工林的树种较为单一,抗逆性较差,同时相应的灾害性病虫害较为严重。因此造成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而且质量偏低,经济效益较差。森林资源是林业经济的主要来源,无疑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的现状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2、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林业资源下降,经济结构太过单一

面对全世界森林资源下降问题,我国森林资源也令人担忧,其总面积量不断下降,仅占全球总量3.9%左右,林业蓄积率已降为3%,林业资源人均量就更少,我国森林覆盖率与世界森林61.3%的覆盖率相当,并且我国树木滥伐乱砍现象较为突出,大木材的比例降低,中幼林当中,大多为人工造林,树木单一,容易出现死亡,有关我国森林状况恰处在低产期,效益低,对林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我国林业生产大多处于粗放密集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结构不合理与原材料浪费等问题严重,对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2.2、林业机制改革缓慢

我国林业机制改革进程慢,对林业经济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原有经济体制存在职责不明,政企不分、产经权不清楚等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在林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整个林业经济处于弱势地位,并且资金投入不足,有碍企业改造创新力的实现,林业经营模式大多处于原来经济体制模式下,竞争意识不强,致使林业资源的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生产质量有待提高。

2.3、森林资源不断下降

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乱砍滥伐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的大木材比例逐渐减少森林资源遭到了破坏,同时在幼生林中大量的森林资源为人工造林,比例能够达到28.5%,由于造林树种较为单一,因此死亡率较高(13%左右)。目前,我国的森林状况为,产期较低,同时效益较低,经济效果不理想低产期、低效益,这必然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3、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经济活力

林业发展遵循。调研出思路、思路带规划、规划带项目、项目促投资。工作规律,社会发展不断的变化,只有体制创新,才能为林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各地区应该根据实际调研情况,组建工作小组修改或补充相应的地方规定。加强林业规划项目管理,完善规划项目管理体制,积极争取项目储备和支持,完善林业项目库建设,积极向省、市林业厅申报争取项目,争取将林业项目纳入本地区项目规划;注重林业项目前期和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保障,为林业项目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深化改革国有林业单位体制,解放林业生产力。现有的林业资源主要有公益林和商品林。作为公益林主要是政府为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以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的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木材和林业产品,加大政策扶持,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自主,大力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现代化科技,提高林业产量,加速林业资源的发展。

3.2、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3.2.1、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调控

立足于市场需求、产业基础等条件,对林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为了促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出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提倡培育品牌产品,扩展公司带基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林业发展的动力。

3.2.2、加大人工林集约经营,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

可以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退耕还林后林民收入过低的问题。

3.2.3、开展林木良种工程,从根本上提高造林质量

首先,要加快对材林良种的培育,最大限度降低育种的周期,切实提高木材的质量;其次,加大研发抗逆性品质的林木,以便满足东北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再次,积极引进并推广品质高的新林木,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3.3、科学经营管理好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林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的多少、质量的好坏、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和林业多种功能的发挥,关系到社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任务是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实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为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扩大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要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从管理内容方面来说,首先要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数据,科学规划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建立森林资源的技术体系,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其次是森林的科学规划,利用管理,组织森林资源利用,实现森林资源正常合理消长的宏观控制。最后是监督检查森林资源管理中的有关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的执行和落实情况,确保顺利进行森林资源管理。

3.4、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自然资源使用人或生态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人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法律制度。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资源作为资源性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使用权人向其所有权人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是所有权人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方式;二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努力并付出代价者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而生态受益人也不能免费使用改善了的生态环境,应当对其进行补偿,这是因为生态功能是具有价值的。

3.5、建立一个合理的林业生态评价体系

要实现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评价体系,这样可以客观评价生态作用下产生的经济效益。当前,人们早已渐渐了解到森林资源所具有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现在生态效益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重视。而林业经济发展产生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非常密切,林业的生态效益有着非常大的经济价值,所以说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统一一致的。

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经济是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群众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我们要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科学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建立一个合理的林业生态评价体系,进而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作为煤炭能源大国,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资源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的开发,完全的工业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信息时代。这便意味着追求经济效益的方式不能再是以往的粗放型生产模式。目前在国内,存在着许多中小型企业,为了追求企业自身的利润,不注重技术的提高,依靠单纯的生产模式。导致煤炭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安全事故问题的出现,实现我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一、制约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目前制约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煤炭的回采率低,导致能源浪费,同时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煤炭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对国计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这便意味着煤炭的利用率直接影响着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煤炭能源大国,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据统计,我国人均煤炭占有量仅有145吨,这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水平。因此煤炭是否能够高效利用直接关系到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我国煤炭平均回采率仅30%,相当于采1吨扔2吨。开采方法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是煤炭回采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许多小型的煤矿企业仍然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采用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在开采的过程中挑肥拣瘦,以消耗大量的资源换来企业利润的增长,这些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

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煤炭资源处于地表之下,在开采的时候为了不破坏地表,往往采取的是开掘窑洞。但是不合理的挖掘往往会造成地表下陷,破坏了土地资源。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会触及到地下的矿井水等,这些水资源尚未胫骨处理变直接流向周围的地表、河流,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另外,煤炭的开采之后在燃烧的时候,必然会释放出一些有毒气体,大气环境也带来了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我国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积达40万公顷,平均每开采万吨煤地表塌陷达0.2公顷。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矿井水、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等未经完善净化就被直接排放,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开采矿工的技术水平较低,管理经营者的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煤矿基地事频发。多数煤炭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时候不择手段。用较低的薪资聘请不专业的开采工人,在开采的过程的中不注重技术方法,盲目开采,没有合理的开采计划,必然会引起乱挖乱采,这不仅会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另外,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到煤炭的开采率和有效地利用率。在这些不合格的中小企业中,煤炭经营者的素质低下,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用员工的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惨重损失换取高额的利润,这些都给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据国家安监局煤矿事故统计显示,我国煤矿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5%,但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却占了全球的近80%。矿主没有把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没有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生产方式落后,不能保障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导致事故不断发生。煤炭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却并未带来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这也是制约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生产方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很突出。近年来,煤炭产量连年快速增长,忽略了潜在的产能过剩、供需矛盾正在逆转的形势。当前煤炭供需基本平衡,总量较为宽裕,许多企业依然的保守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经营粗放。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有限的煤炭资源的不到合理的利用,只是完成了短期的利润追求目标,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不能对其利用过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发展相关企业,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会加快煤炭资源的枯竭。这种粗放型的煤炭开采导致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过低,同样制约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开采。煤炭作为初级产品,在原煤本身的利润开发空间是极其有限,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发展相关的煤产业,在增加煤炭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高利润。对原材料深层加工,在整个生产和生活循环的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尽最大的能力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依靠环境而生存发展的煤炭经济,更要树立环境成本理念,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表面繁荣。在发展煤炭经济的时候,一方面必须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和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

2.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大人才培养,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所提高,把安全生产放在发展煤炭经济的首要位置。加大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采用新型设备及新型开采方法是保持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办法。改进煤矿开采技术就是要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以此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回采率。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还要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手段来指导开采和管理。利用法律手段来把保证煤炭开采和生产的安全性,实现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政府及行业组织要加强安全监管,督促煤炭企业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发展接续产业。要实现煤炭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握好一些关系全聚德重大原则。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从行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切忌急功近利的投资和盲目投资。其次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要以单一的开采煤炭来提高经济效益,要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注重市场需求,振兴和发展煤炭相关产业,形成一条良好的产业链,使经济效益的增长与煤炭利用率的提高并举。再者还应当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加快采矿设备更新改造,增加原煤入洗率,实现采矿的现代化。

第4篇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依照生态规律来运行的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按照清洁生产方式,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变我国资源过渡消耗、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发展观念,发展循环矿产资源经济。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确立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基本的任务是加快经济建设,包括加快工业化建设进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必将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而矿产又是稀缺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解决好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切实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资源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年平均增长8.7%,这在历史上是值得骄傲的时代,但也留下了遗憾。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和超常规利用使得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少,资源保障能力差,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水平低等矛盾日益突现出来。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量低,资源严重缺乏成了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据专家统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较差,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的人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2%和7.3%,我国已发现和可以被利用的矿产储量急剧减少,铁、铜等主要矿产的消费量与储量增速比呈负增长,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已危及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短缺状况与未来社会发展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因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发现观念、大力发展循环的资源经济,走循环经济之路是解决资源约束矛盾,实现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建立循环资源经济体系,促进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实施矿产资源储备战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经济的增长是一个持续“投入—产出”的过程,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提高资源拥有量及持续供给能力的关键是大力加强地质调查工作。作为经济社会的基础,地质工作贯穿于经济建设全过程,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是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利用有效循环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地质勘查必须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在总体思路、发展规划、具体部署上体现国家意志,切实把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结合国内外矿产业市场形成需求,预测确定重点区域和矿种。要树立大地质观念,通过对全国矿产资源基本特点和总体供求形势的了解分析来认识地质调查工作所肩负的责任。面对资源供求矛盾、找矿经费有限的重重矛盾,按照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去找矿、找大矿。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矿产品市场和矿权市场相互传导作用挖掘找矿潜力,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周密的组织,力争在短时期内在国家缺乏和急需的大宗矿产勘查上有所突破,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促进有限资源合理有效地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资源循环是建立在质量守恒定律基础上的一种规律,只有认识这一规律,才能维护生态平衡。建立循环的资源经济体系就是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的损失和对环境的破坏,因此要建立起适应新的资源循环经济体系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新型经济。要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筹规划,加强共生矿产品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要健全矿产勘查开发准入制度,采取有效开发利用方式,实现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有效升级,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治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依照法律法规坚决遏制和打击滥采滥挖屡禁不止和资源产出率、利用率低,生产、流通、生活和消费环节资源破坏和浪费加剧资源不足矛盾现象,围绕核心资源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的矿业产业,并发挥生态效能,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规律,切实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循环经济之路。

三、用科学的发展观推动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强化五种意识。即: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法律意识;矿产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意识;珍惜矿产资源,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协调意识;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1、发展循环的资源经济必须有与此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循环的资源经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趋利而为、经营效果要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力求以最少的耗费获利最大利益等特点,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各种违反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行为。鼓励一切节约资源的经济行为,让节约者获利、增利,使浪费者付出高昂成本,受到必要制裁。坚决遏制生产能力过剩,附加值低、资源消费高、污染严重的矿产品企业低水平扩张。采取积极有效的各种激励政策形式鼓励矿产品企业采取先进工艺,引进先进设备,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源浪费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使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切实担负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相应的义务。要加快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并切实做到监督严格、执行有力、奖惩分明,使发展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立足长远、着眼全局,制定和实施循环的资源经济发展战略。在制定姿源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内容与要求,以大力发展循环的资源经济为基础和主线,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循环的资源经济的具体任务和措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全面实现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为循环资源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将带来资源的高速消耗,加速可利用资源的枯竭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率,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则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建立起符合资源经济特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第5篇

关键词:资源依赖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是一种县级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生产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一种区域经济。它是一定空间内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够独立生存和发展,功能相对完备的经济形态。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联结点,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对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资源依赖方面探讨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并以陕西吴旗县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经验为例证。

一、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存问题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西部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县域经济严重依赖资源,主导产业单一

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的主要特征是其主导产业围绕着相关资源而展开,在其经济活动中,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经济区域曾经一度辉煌,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开发殆尽,国内外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一些可替代资源的发现,这些区域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发展危机。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对其它经济区域,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呈现出特有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强。其产业布局一般都围绕着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的重心是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形成了刚性强的资源主导型产业结构。资源的开采、利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必然会削减对其它产业的投资,造成其它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因此,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一般主导产业都比较单一,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依赖性也很强。

据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统计结果:GDP超过50亿元的县有262个,其中东部地区191个,占总数的73%;西部地区19个,仅占总数的7%,并且多是资源型县(市)。陕西吴旗的经济就呈“油兴财兴,油衰财衰”的现状。吴旗经济的发展“命系石油,功在石油”,石油工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1993年,该县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开发脱贫,钻采公司靠两口井垫底,3孔窑洞起家,贷款起步,经过10年拼搏,原油产量2004年达到40万吨,成为一个拥有生产油井700余口,年产5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资产总额超过了20亿元,集科研、勘探、钻采、运输为一体的中型企业。10年累计生产原油168万余吨,实现税利逾10亿元,2002年石油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4%。

(二)资源依赖意识及其严重影响

普遍认为: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落后,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等是影响和制约资源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仅仅考虑这些显性因素远远不够,还应把着眼点放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去研究人们的思想意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资源依赖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对自然资源存在与利用的主观认识或心理反映,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自然资源及资源产业的过度信任与过分依赖心理。资源依赖意识的特征是:认为资源是不会衰竭的,至少在此代;相信资源开采带来的效益是绝对的,即资源的价值是绝对的或永恒的;确定本地区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战略以传统资源为中心,认为离开这一中心就一定会带来风险。

(三)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在西部,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中小城市不计其数。它们受到交通、历史、自然、资源等条件的制约,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完全彻底的转型。这些资源依赖城市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然环境遭到污染、市民健康受到威胁、资源即将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等,要再依赖原有资源创造财富已十分困难。

铜川是一个典型的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传统工业城市。但随着煤炭资源的紧缺,开采成本不断上升,加之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等,煤炭企业普遍亏损。像我国许多地方的资源开发一样,过去,铜川的煤炭开采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以煤炭为基本能源消耗的工业,由于设备热能利用率低、污染控制程度不高,粉尘及多种气体污染物大量排放,加上地形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其空气污染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十多倍,一度成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而由于经济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其根本无力完成自身的改造。据统计,全市采空区面积达163平方公里,产生沉陷区范围约246平方公里,滑坡、崩塌、地裂、沉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随着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减退,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得畸形。

二、西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途径

(一)破除资源依赖意识,避免主导产业选择中的急功近利倾向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利益的驱动,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缺乏有计划的开采,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伴随着资源的开发殆尽,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往往陷入发展困境。因此,只有破除资源依赖意识,充分认识到主导产业单一的缺陷,意识到主导产业选择中急功近利倾向的危害,才能早作准备,另谋发展之路,避免陷入发展困境。

吴旗县也不乏资源依赖意识。有资源依赖意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认清形势,不要盲目乐观,应看到吴旗主导产业的单一性,想到石油枯竭之日的发展问题。虽然石油资源暂时能给吴旗带来滚滚财源,但是一旦采完了石油,经济该如何发展,主导产业该如何选择,这些是现在就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前所述,吴旗现已探明石油储量1.5亿吨,开采储量7280万吨。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每年40万吨),可供生产182年。随着开采速度的逐年增加,最多可供开采100多年,今后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吸取铜川教训,借鉴焦作经验,提前做好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型的准备

1.莫让铜川的悲剧在吴旗上演

铜川困境是资源过度依赖型经济的悲剧,是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培育发展新兴接续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减轻对资源依赖的程度。西部资源依赖型县域应该引以为戒,不可重蹈覆辙。

2.借鉴焦作经验,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型的准备

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西部资源依赖型县(市)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型的准备。在这方面,焦作的经验值得借鉴。

焦作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煤矿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产业曾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拥有资源开采及配套型企业1200多家,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多数企业依煤而生。

随着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的枯竭,与之相配套的大批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全市经济增速连年下降。如何摆脱因资源枯竭而衰的厄运,发展非煤接替产业,加快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从1999年开始,焦作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先后投资5亿多元,开发建设焦作山水峡谷极品景观,形成了4大景区和10大景点的大旅游格局。4年多的时间,其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由旅游资源富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的步伐大大提速,“焦作现象”已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代名词。另外,焦作强力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据了解,焦作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全国三大粮食高产区之一,1998年就已实现亩产吨粮目标。为实现高产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焦作市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目前,焦作市限额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27家,2003年实现增加值25.8亿元。

焦作的嬗变,是一个城市成功转型的标本。从煤城到旅游城,再到山水园林城市,从冒烟工业到无烟工业,焦作市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使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三)主导产业选择多样化,走综合发展之路

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单一。因此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必须居安思危,在资源没有枯竭之前,结合自己的区位特点、市场前景、自然禀赋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资源主导型产业结构向多元主导型产业结构转变,走综合发展之路。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强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夯实基础。国内外的发展表明,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和容纳劳动力的新亮点。因此资源型经济区域必须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互相推动的良性产业结构。

西部资源十分丰富,多数城市经济属于资源依赖型经济。西部县域经济要依靠资源,但是切不要依赖资源。依靠资源,积累资金,另谋发展,多业并举,才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西部中小城市可通过优先发展资源型工业,集聚实力,先形成一个领先的主导产业,然后再反哺其它产业。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强化管理,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方针,积极增加投入,扩大开发区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资源产量、延长生产年限,使地下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逐步使外延式生产向内涵提高为主转变。

结合吴旗实际,用一部分石油销售利润反哺生态环境建设,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跳出石油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为主导产业多样化和经济转型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袁军,赵宝玉.吴旗跨入全国经济提升最快百强县[N].陕西日报,2005-1-5.

[2]孟西安,袁军.陕西吴旗靠石油强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12-20(2).

[3]穆易,孙志斌,张利红.焦作:黑色谢幕[J].中国经济周刊,2004(49).

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经济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 集约型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发展,知识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力,合理配置和使用劳动力,以及外国人才的引进等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已经被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所重视。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含义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首先是发展方面。发展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种公民权利,并且这种权种是在尊重大多数人的情况下发展下去,这种发展的本身要考虑到一个延续性。发展权是不论国家的贫与富,他是一种社会平等和尊重的一种状态,是对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视。然后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的权利自然会特别的重视。其次是可持续方面。换句话说,我们重视发展并不代表着发展,发展需要不断的去推动它,这种推动的本身不仅仅是国家的决策,更是一种人力资源关系下的可持续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满足社会现阶段存在的对于社会资源的基本需要,同时要改变过去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种种桎梏。

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良好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货币保持着适度宽松的和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在这个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体中,人力资源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社会生产能力和人均消费能力,而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于流动性的合理和资源的分配。经过研究发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其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也就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初级阶段,对资金、技术、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更为关键。

2、人力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非常大。如果我国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社会经济活动就无法有效开展,甚至连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会得到根本的保证。根据经济数据表明,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中,发达国家为51%,发展中国家为29%。这种贡献性主要是反应在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资源,人力资源的劳动性和科技性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本身不是一种等量的资源,它是经济持续发展中起催化作用和稳定作用。

3、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源的动力性就在于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体中的发动机,一个经济体能否高速的运作,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这个经济相适应的条件,所以说人力资源的发动机也要适合所在实体,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发动它来带动经济体的向前发展。而人力资源的动力性还要表现在他不仅推动自己向前走,还要带动其它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和向前走,所以这里面也会涉及到高级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这种重要几乎可以改变一个企业发展中碰到的种种因难,重视高级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是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非常重视的企业规划。

三、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从我国的基本情况来看,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又是一个经体体系是不可忽视的二个重要点。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人口大国并不一定是人力资源大国,我们要承认我们的人力资源的层次性和含金量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都不是特别强。另外一方面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非常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和可能会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呢?笔者认为还是要从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上入手,以培养正确的人才来管理;以培养懂得经济发展规律人来规划;以培养真正的劳动者充实到一线;而从上到下要有统一的思路和战略,不能你的,我的,这样经济才可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2、学习国外发展实践经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最低要求是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允许下降,这一点特别重要,由于可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存量保持稳定有着标准和要求,那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就归为三点:首先是增加有效的人力资源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人力资源使用的分析和鉴别。其次是把人力资源的培养和评估贯穿到整个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要对关键岗位的人才进行定期定向定员的学习;最后是人力资源的投入的比例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不是人越多战斗力就越强,而往往是人力资源越合理的情况下。这三条途径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即通过人力资源的发展来实现和创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我国在提出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时,必须同时解决好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合理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必须非常重视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不应该将资源过度投入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领域。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中往往会有各种误区,这种误区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单一思维,没有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去看问题和发现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到在任何的领域我们都有大量合适的劳动力来带动我们的产业向前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经济可望得到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左丽:《公共财政与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载《山西财经大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陈艳利:《我国预算编制有关问题及改革建议》载于《财政与税务》,2002年第1期

第8篇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变得越来越时兴,为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对劳动力进行转移。这是农村的一个新的机遇,但是,要想发展就要解决文化、经济、利益分配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引入文化保护,做到经济循环,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近几年来是一个新有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是一种高效应、低消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有益活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活动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而且被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可以说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浅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乡村旅游还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问题多发生在管理方面,因为管理不当会造成宣传力度不足,限制开发,没有新意等诸多问题,只利用旅游资源和强调经济效应,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影响可持续发展。要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依赖与传统文化。所以,当地居民也依赖于传统文化,主要矛盾还是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之间的冲突。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问题原因,下面进行论述。

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环节,应该重点保护资源环境。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为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不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经济效应,从而利用资源过度。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破坏一些传统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质问题,一些游客生态意识不足,不负责的旅游,非生态化的旅游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特色应该是本土性,乡村性。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乡村旅游在物质、精神方面与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异,一些农民因为都市文明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特点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的本土性和乡村性上下功夫,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点。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有当地居民做基础。当地居民的贡献不可磨灭。居民不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应该保护居民收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的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一条产业链,涉及了政府、农村集体、经营商、开发商、农民等众多环节,这使得当地居民成为产业链的最底层,可能无法享受成果。如何调节这些环节,达到利益分配最大化,这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1.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不统一就会造成旅游周边毫无新意,宣传跟不上等问题,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强之路。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正确预测资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强调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导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获得的效应。长久以往会使乡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不顾生态,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对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保护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从乡村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问题下手,解决在建设乡村旅游途中遇到的这几个问题,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根据以上信息以及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应应该是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经济目标不断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应避免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要以保护为主,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粗放经营,要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一系列管理、规划等有效举动,使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如何实现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护自己特有的乡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应该合理开发人文资源,恢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准自己的特色。乡村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保持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有自己特色的乡村风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地的风俗民风、风土人情,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居民应该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统一为原则,使游客了解当地的乡村民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2.3如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该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生态系统的开发中不能超过自身的恢复阈值,否则就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胁。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断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整,达到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保护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态系统和经济效应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应该让居民参与乡村活动中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有不同的类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种差异,但主要总结来说是保护和改善两大方面,要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活质量,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特有的风俗民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管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春志.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6):238.

[2]欧阳晓晴,吴婷婷.湖南乡村生态旅游的环保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