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0:36: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会计实务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改进:
(一)在体系上进行独立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分离,自成体系。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合并的会计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展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越来越向着企业会计制度趋同,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依然停留在财政拨款的层面上,在本质上执行的依然是预算会计制度。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渐渐和企业会计制度趋同。
(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了会计记账方法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记账方法从收付实现制变为了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记账方法,权责发生制能够通过账户科目设置、记账规则的规定和试算平衡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下的会计核算要求。
(三)统一会计科目
在新颁布的制度中,将全额、差额以及自收自支这三套会计科目摒弃了,编制了一套高效的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制度中通过统一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大大增强了单位会计数据的可比性。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下财务审计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应该关注期初余额
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之后,相关规定已经明要求事业单位应该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科目余额进行调整和整顿,科目余额经过调整之后还要进行试算平衡,调整后的期初余额应该作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各个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来处理。财务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关注期初余额的审计,比如其填列的方法,调整的原则等等,举例来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了应付职工薪酬账户科目,该账户包括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应付工资、应付其他个人收入、应付地方或部门紧贴补贴,同时还包括了在其他应付款二级科目核算下的住房公积金和应付保险费等科目。这样的会计科目需要审计人员对期初科目余额的调整进行全过程的检查和动态的分析,在了解事业单位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来认真分析事业单位可能在某个会计科目中存在的舞弊现象,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进行应对,从而避免舞弊和错误。
(二)应该关注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允许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对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实施之前就存在的固定资产,应该认真核实、监督,对其原价进行认真仔细地核查。截至到2013年12月31日的固定资产,应该对其进行技术分析和使用程度检测,估算其尚可使用的年限,核对其已经使用的年限,并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补提。2014年事我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之日,从这一天起固定资产开始按月计提折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后的固定资产应该从固定资产购买或者安装使用后的次月起进行折旧的计提。无形资产在账务处理上和固定资产基本上是相同的,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原价、尚可使用的年限以及尚可摊销的年限,确保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账面价值上的合理性。
(三)要关注在建工程核算工作
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中增设了在建工程会计科目,事业单位需要将基建工程明细科目纳入到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确保其明细科目余额核算正确,按照会计制度定期地、严格地将基建数据并入到大帐之中去,另外,审计人员还要对明细科目本期发生额进行精确性的核算和全面核查。
(四)要关注是否构筑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状况有直接的影响,内控环境可以让特定的控制增强或者削弱。内部控制薄弱的话,那么事业单位可能会启用胜任能力不足或者职业道德不够的会计人员,那么势必会导致事业单位的控制难以实施或者趋于失效。笔者认为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应该重视起来,管理者如果不愿意或者不注重内部控制的建立、不遵守内部控制制度,那么员工也不会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另外,事业单位应该注重财政资金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增强对公开支出的权限控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时候应该关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情况。
(五)要关注应收应付科目的核算工作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控制度对于单位本身的运作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进行合理化管理的一种必要措施。
这种管控机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和管控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对于企业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实施效果仍然较弱。为了继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明确对财务的有效控制。要依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控管理手段,编写并完善相关的财务控制制度。这样才能使行政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管理工作是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为提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便捷化而进行的一种财务管控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有效管理与资金安全性的有效途径。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收益能够在正确的财务控制模式下得到稳定与提升。在此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制度的实现,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框架也密切相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序管理与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财务会计的有效控制对其资本运作及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所处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未给予足够重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规划当中,也没有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纳入到实际的管理手段当中。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对其管理和发展缺乏实际意义。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管理工作与单位各部门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合理化管理,必须首先使行政事业单位当中的各部门在机构框架之内与财务内控制度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在业务沟通上能够实现彼此互助、信息共融,提高财务会计管理的效率与效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在制定与实施过程当中会面临不不同境况。往往在实施过程中会遭受来自各方的阻力,这种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们对于财务会计合理化管控模式缺乏一种透彻的认识与理解。这种认识现状的缺乏会对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构成阻碍。
(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未与日常运营相结合
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常态化运作进行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其在单位的整体管理当中起到应有的规范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相关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将其放在管理过程中相对终重要的环节上。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就会在一种缺乏执行力的财务控制机制当中被消耗和流失。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正说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有资金的管控力度要远大于对于单位固定资产的管控力度。实现财务科学化管理不仅要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还要对单位的设施等其他物质化的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如果财务管理失衡,使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常态化运作缺乏有效联系,就会出现资产管理缺陷。
(三)财务会计工作基础薄弱
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使其建立在一种完善的会计工作基础之上。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并没有实现制度上的规范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在进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时,甚至有很多单位仍然在凭借经验来实施财务管控,没有考虑实际情况,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的内部管理工作当中,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这就使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监管缺乏实际作用。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管理工作当中缺乏比较严格的规范,由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财务总结时,并没有按照正确的收支账目进行相应核算,而是简单地将收支进行抵消。在这样的核算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状况并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反馈。
(四)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未与会计信息化相结合
技术进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更加容易实施。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带来了新的管理手段,同时也优化了过去的财务控制模式。使会计电算化开始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当中。但是,这种管控模式有利也有弊。基于先进的财务管控体系,既有的财务管理手段得到了很好的优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技术更新,操作方式也出现变化,因此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也就会出现。如在财务管理活动当中,会计电算化操作者会同时负责信息的报送与输出工作,这样在录入信息时就会出现财务舞弊的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控制人员必须首先从意识上提升对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有效性的认知。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推动者,其对于财务内控工作负有监督职责。必须确保其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保持真实,为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打开局面,这样行政事业单位才能够健康发展。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要基于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提升自身思想认知与管控意识,在管理过程中还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宣传,加强其他工作者对所进行的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并倡导单位工作人员及各部门之间加强信息沟通,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内部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便利。
(二)使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要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内部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这种监督应在合理备的财务监督体系下进行,用以辅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得以科学合理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与其他日常的运行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及时对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精确化调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控制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强化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控制度能够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要针对单位的具体情况,加强对于财务相关人员在此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再依据财务管理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务控制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在这个制度的框架之内施行,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得到规范科学的管理。
(四)加强信息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控制的信息手段,要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管理,就必须首先使操作者对于这种信息工具有足够的认识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员工的不同基础情况安排实操或其他教育课程,帮助员工了解会计电算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依据单位的需要,还应当不断升级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程序,提高财务控制效率和效果。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于信息操作者的监督管控环节,确保信息对于监督平台的透明公开,避免出现财务舞弊。
四、结束语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是指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为了确保相关资金安全,同时保障会计信息客观真实而采取的一种现代化控制措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以及资本的管控与人员的科学化调配等均具有现实意义。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要依照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使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雪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关键词:学生基础;差异;财务会计;教学优化
一、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财务会计》课程是高职财经类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课程。在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该课程属于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处于核心地位。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财务会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满足有关方面对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会计学的知识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在企业会计实务核算中的基本循环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财务会计一般问题的能力,以便较好地适应日后从事企业日常财务会计工作的专业需要。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大部门学生毕业时候都应该具备职业方面的专业从业证书。尤其对于财会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财务会计》课程是学生参加国家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财务会计》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基础会计学》、《会计基本技能》等,后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会计多岗位综合实训》、《成本会计》、《税收实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学》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会计实际操作的技能,为以后从事财务会计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困惑
笔者近几年一直从事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面临诸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是出于专业必修的需要,同时为了顺利通过会计资格证的全国统考,学生们对这门课程还是给予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核心知识。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很难,特别是没有学过基础会计学,对会计学一无所知的学生,那么学习起来会感觉很吃力。对于这类学生而言,每堂课下来都感觉是学习了新知识点,很难全面消化课堂内容,跟上老师教学的进度。而对于有些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曾经大量接触过会计的基本知识,甚至有些学生本身在职业高中阶段的专业方向就是会计学。对于这类学生而言,财务会计课程是“温故而知新”的“老朋友”,因此他们接受能力比较快,明显在课堂互动中,他们更加积极活跃,平时的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也完成得更加有效率。因此他们希望老师对于非常熟悉的知识点能讲快一些甚至跳过,因为很多会计核算他们都非常熟悉了,不希望重复接受旧知识。
(二)教师的困惑。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使用的是同样的教材与教案,每堂课都是按照教学计划来备课教学,教师希望学生也能根据教学计划进度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基础不齐,水平不一甚至是两级分化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明显感觉有些同学跟不上授课进度,提问或课堂练习环节表现不佳,通过课后回访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希望老师能够讲解更细致更慢一些。而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表现出对这门课程缺乏学习热情,通过调查得知这些学生认为很多知识点曾经学过,因此对于这些重复性内容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失去学习兴趣。
三、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基础差异的调研分析
笔者对所在高职院校的98名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了初步调研统计与分析。经调研有53名同学在考入高职院校之前是高职学生,她们分别又来自8所不同的高职学校。这8所高职学校基本上第一年学习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如语文,数学,英语,时政,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第二年学习两至三门专业课;第三年学习三门专业课并加考电算化证及会计证。同时这8所高职学校均积极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考取会计证。因此53名学生中已经有11名同学在职高阶段已经取得了会计证。同时这几所职高学校开设了《基础会计》,《税收基础》,《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统计基础知识》,《会计基本技能》,《经济法律法规》,《会计电算化》等多门会计职业课程,而不同学校教学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对课程要求也不尽相同。另外44名同学均来自9所普通高中,她们在普通高中三年阶段为了全力应付高考,所学课程全部是语数外等必修基础课,她们在进入大学前完全没有接触过会计学相关知识,对会计学知识的了解相当于一张白纸。
通过调研发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财务会计》课程是对会计专业知识领域的深入学习的一门课程。由于大部分学生此前很少接触过会计知识,更对企业的会计实务缺乏认知,因此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学习吃力,无从下手。特别是对于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方法无法理解。笔者也在所从教的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发现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设计不合理,过分强调实务核算。由于《财务会计》课程主要侧重于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具体运用,因此教材通篇都是讲解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整本教材由经济业务的处理堆积而成。由于课时的制约,教师在课堂教学更加侧重于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每次课都安排了大量的实务核算配套练习,以便加强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而过分强调实务核算,会给学生造成学习误区,认为该课程就是学习如何编制会计分录,导致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会计理论对实务核算的指导作用,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离,就实务而实务。
(二)教学内容多,知识点零碎且有难度。大部分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积累只是在认知层面上,而财务会计课程中涉及的会计专业知识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学生难以理解。另外,该课程内容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与更新而编制的,相对而言课程内容不够稳定,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这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目前《财务会计》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连贯性不强,对于相关专业概念、财务报告、记录等非常详细。因此教学内容范围广,知识点零碎,专业性强不易理解等,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困惑。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艺术性。目前许多教师教学仍然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上大多是教师的独自表演,不少教师的授课方法缺乏艺术性,难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财务会计》课堂上的实训教学以大量的会计岗位业务核算练习为主,学生们普遍感觉计算量大,核算方式复杂,专业性高且难以理解。导致大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专业性太强,难度大,被动的学习进程中慢慢失去学习信心。许多学生感觉每次老师都是通篇讲授会计核算理论,新的会计账户与科目,新的会计分录编制方法。而之前课堂学习没有弄明白的,这次又堆积新的知识点,对学习这本课程感觉任务重,压力大。
(四)课程考核方式一刀切,缺乏灵活性。《财务会计》课程自身的特点就是要求掌握企业会计实务核算的各种运用方法。因此在课程考核中,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卷面笔试成绩为主,一考定优劣。这种一刀切的考核方法,忽略了学生平时课堂参与实训的成绩以及平时的综合表现,或者说这部分成绩占比非常少。这种考评结果不够科学合理,也不够人性化。
四、结合学生基础差异进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优化的具体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动具有吸引力。《财务会计》是企业财务实务的应用型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其实就是企业实际运营中运用的制度和规则。通常而言单纯的理论教学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趣,丧失学习动力,而大量的专业术语与核算方式会让学生感觉专业的难度高,越发觉得难以消化教学内容。对于存在基础差异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是最有效果的教学方式。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学生会感觉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吸引力,他们会更关注具体企业案例所呈现的真实经济现象。而关于这门课程的丰富生动的教学案例是优化《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突破口。广大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多挖掘并积累相关的教学案例与实务资料,并付诸于实际课程的教学中,这样才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效率地吸收专业知识。
(二)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师生平等互动课堂教学空间,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会计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只要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地出于个人学习会计知识的动机需要,而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来。如何挖掘学生自己的内在学习潜力,使学生既能获得新的知识,又能够增长能力是教学的最大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很多种方式,高职教师应该在提高师生互动,创新设计教学活动上下功夫。
(三)创新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由于本课程具有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特点,因此考核中也应该将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相结合。知识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能力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也可采用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具体评价方式可参考设计下列综合考核标准表格:(见表1)
(四)从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诉求出发,明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有些学生侧重于毕业后马上就业,能迅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技巧,满足工作要求。而有些学生对自我要求比较高,希望朝着本专业继续深造,这类学生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则应侧重于专业学术研究上的定位培养。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该实行这种针对不同学生的分层次教学目标教学,应该向学生说明分层次教学目标的不同目的和教学方式,避免学生产生心理不平衡的倾向,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剑.基于工学结合的《财务会计课程改革[J].财会月刊,2010(12).
[2]刘英男,梁杰.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3(1).
[3]李名威,张玲,刘梦岩.基于大学生思维特点的会计教学方法[J].会计之友,2009(8上):82-84.
[4]谭素娴.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5]袁晓燕.中级财务会计课堂教学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3).
关键词:工作过程;《财务会计》;架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58-02
一、研究的缘起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不是个新的课题,纵览相关资料不难发现,以往的课程教学改革仍然未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结构,要么是强调加大实训教学内容,要么是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办学等方面,很少从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遴选,专业课程的组织结构及关联度等核心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得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大多是本科压缩版本。
文章依循着当前热议和导向的工作过程课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及实验法,以职业院校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为研究对象,重新架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分析财务会计课程对职业能力培养的支撑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2004年,教育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自此以来,很多高职院校一直进行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改革与尝试,在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与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课程内容的序化大都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颠覆性改革模式,是课程结构质变形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架构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和构建应遵循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赋予会计职业能力全新的内涵,以“必需”、“够用”为度,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校企合作”,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与企业进行合作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财务会计实务》这门课程的开发,我们得到了苏州大学、苏州人民商场、苏州嘉腾企业、苏州明诚会计师事务所、苏州人才服务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对本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本课程的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建设的内涵不断深化。
2.“工学结合”,切实提高“教”与“学”的实用性。《财务会计》通过企业的直接参与,结合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制定遵循工作过程的教学大纲,积极适应企业和行业的需求。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摆脱单纯理论学习的枯燥和乏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仿真模拟”,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在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我们借助“财务会计实训室”和“财务会计软件实训中心”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以真实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来设计实训过程,高度仿真模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企业会计岗位(群)分析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出:一般大中型企业会计岗位一般分成: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及数据录入岗位,审计部门主管及审计人员。小型企业会计岗位一般分成会计主管岗位和会计核算岗位。上述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又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得出:高职财务会计建设目标在横的方面应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机构上,而在纵向上则应定位在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即面向中小型企业及基层机构,培养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要求的会计技术人才。
(三)依据岗位分析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组织实施
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组织。首先,拟定详细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和有序。教学方案结合学校的教学、教辅条件,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教学媒介的使用罗列,避免知识点的重复,相关知识点要合理衔接。其次,建立过程化、开放式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采用“教师听课 + 学生打分 + 督导评价 + 用人单位反馈”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2.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施。(1)时间安排: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学期到第四学期,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财务会计实务》、《财务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以项目学习为载体,侧重业务的操作。(2)教学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选定一名课程负责人,根据专业教师授课方向和授课教师安排组建课程课题组,定期召开研讨会,进行课程标准化设计,选定教学内容,研讨教学方法,并根据课程内容、师资情况及教学条件,确定课程安排。
四、结束语
工作过程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的教育。这种课程模式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及,但在中国目前传统学科课程理念根深蒂固的环境中,开发出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实务课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剖析的基础上,针对《财务会计》这门专业技术类课程,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指导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进行尝试性架构与实施。
诚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专业教师、实训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的智慧结晶。课程构建的原则应是在保证专业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向军.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2] 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18).
[3] 孙翰英,庞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4):95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
会计专业的开设在我们学院历史悠久,涌现了不少的会计专门人才。这两年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每年招生七个班,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如何开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值得研究。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我们学院及兄弟院校的情况,现有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近几年在进行改革,我们学院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四阶段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结构图见下表。
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新的知识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会计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
1、职业能力分解不全面
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出纳核算、成本核算和财务成果核算能力太片面。会计职业是通过对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传输,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并生成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信息,以达到实时控制现在,准确预测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目的。会计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应该紧贴职业岗位全面分析,只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用具备所有会计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时侧重达到会计初级职称职业能力的要求即可。
2、课程设置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课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程序,首先应进行会计职业岗位调研,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具体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结合职业岗位改革,但是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过程。
3、实训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现有的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色彩不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兼职教师数量过少;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有的只是挂了牌子,但实际上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现有实训课程主要是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综合实务。还是按课程对应添加实训,没有紧贴工作过程,没有充分体现每一工作过程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调研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会计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出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办理现金收支、银行转账、日记账登记、现金保管、银行存款核对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会计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处理资产核算、权益核算、收益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等业务。会计监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处理单位内部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日常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效益性审计、年度审计报告的编制等业务;协助处理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审计约定书、编制项目审计计划、进行业务循环审计、撰写审计报告等业务。会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从事或参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企业内部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业务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
出纳岗位的专业技能是出纳业务操作,设计《出纳实务课程》。基层会计核算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资料的整理与归档、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税费的计算与申报,设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会计单项实训》和《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会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侧重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能正确运用ERP资源管理系统存储、输出企业资源信息;能运用财务软件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及时提供管理者决策信息,设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财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报表分析,设计《财务管理》课程,报表指标分析和别的课程融合。会计监督岗位的专业技能暂不做高职学生学习的技能。
2、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将现有的课程《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整合成《成本管理会计》。考虑《初级会计实务》内容太多,课时不够,将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会计-会计报表》整合成《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拓展、公共基础和公共选修五大模块,采用学分制考核。
3、强化实训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这两年带学生参加湖南省会计技能大赛,就可以体会到点钞、计算器和电脑的数字输入,电脑文字的输入、Excel表在会计中的运用都很重要。所以会计基本技能操作除了《出纳实务操作》,还应开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技能》等课程。实训体系的设计分为单项型(知识点)实训、岗位(课程)综合性实训、专业综合型仿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强调实训体系考评方案的落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
中级财务会计是《基础会计学》的后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本课程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主要讲授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的主体组成部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多,难度大相比其它课程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繁杂,难度大,包括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收益的分配等财务会计信息,以编制财务报表作为终结。中级财务会计还包含对外投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以及或有事项等特殊业务内容,主要围绕会计六大要素展开,前后章节之间看似没有明显的逻辑对应关系,但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时效强,调整快
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与国际准则趋同以及发生的众多企业会计造假事件引发社会公众呼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准则处于持续完善中。从1997年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颁布,迄今为止会计准则处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最新修订了<长期股权投资》、《职工薪酬》、《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以及《金融工具列报》,新增《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以及《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至此具体准则已经达到41项。
3.实践性强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性很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对学生将来从事财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会计实务中很多账务处理如货帀资金、往来款项、固定资产、收入成本费用以及报表编制等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
中级财务会计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学生难以把握各种概念间关系。教师授课主要讲解理论知识,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而不是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有的教师甚至照“本”宣科,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照“屏”宣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少有互动。随着专业知识难度的提升,学生倍感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在“填鸭子”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思维僵化,创新性思维更是无从谈起,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是"空中楼阁”。
2.重理论轻实践
中级财务会计是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实践性较强,但本课程的考核偏重理论,主要测试学生的记忆力。目前实践教学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建立了高仿真手工、电算化会计实验室等,但是实训方案尚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另外,由于课时量有限,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会计作为通用性专业,各行各业都有需求,就业渠道宽。会计学专业因其就业良好吸引众多莘莘学子报读,造成会计教师不足。总体而言,名校和大城市的学校会计教师质量较高,小城市尤其是西部的地方本科院校因其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教师待遇低,难以招到高质量的会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解决会计教师的燃眉之急,抽调部分非会计专业教师授课,由于缺乏系统的会计知识专业训练,教学效果不佳在意料之中。有的年轻会计教师虽然接受正规的会计专业教育,但是由于这些教师一毕业就去任教,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历只是短期的实习经历,缺乏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不能用实践经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4.人才培养脱离实际
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要求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以及财务分析能力,但有的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高,脱离现实。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切合实际,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会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如过低,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考试基本是闭卷考试,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教材的选择针对性不强,有的选择学校自编的教材,有的选择名校编写的政材,并且教材存在滞后现象。会计政策性强,时效强,会计准则调整快,财政部根据现实情况,经常新制度,而教材很难“与时倶进”,存在内容陈旧现象,导致学生毕业时所学专业知识与现行制度不符。即使会计准则不变,税法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例如全面营改增以后自营工程建造不动产的成本会随之发生变化。营改增以前不动产建造涉及增值税全部计入不动产成本,营改增以后不动产的建造不含增值税金额,增值税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
三、提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人的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其中工作记忆用于信息加工,长时记忆负责储存信息。认知负荷有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三种,相互独立,三者之和构成学生总的认知负荷。学生学习和内部认知负荷有关,教学方法影响外部认知负荷,关联认知负荷则与图示构建相关。国内外学者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进行了大量提升学习效率的研究。赵立影等主张教学设计可以降低内部认知负荷,对于复杂学习,应设计新的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具体的知识结构,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鉴于中级财务会计应用性强,运用认知负荷理论指导具体教学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具体说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提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1.引入“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采取微型教学视频的一种新兴的情景化在线视频课程形式。目前随着平台建设的风起云涌,高校上线课程数量急剧上升。“微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性强,教材语言晦涩,学生难以理解,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为提高教学效果,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适当引入以微视频资源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从自己专长和知识点的内在特征两方面出发,选择实践性强、内在逻辑不是太强的章节精心制作微视频。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实务的操作流程录制小视频,课堂讲解分录时,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清晰的了解实务流程,会计分录不易出错。微课可用来化繁为简,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讲解为例。可以录制四个小视频:什么是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声色并茂的讲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迎合了数字时代的需求。
2.强化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常态时期,注重资源的使用质量和效率,凸显“管理软实力”的重要。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发挥会计价值创造职能,促进经济转型显得尤为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培养兼具“会计核算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管理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会计实践教学迫在眉睫。
首先,会计实践教学要营造“软硬兼施”的实验教学环境。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即具有深厚会计理论和丰富会计实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及兼具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提升会计实践教学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包括教师参加培训及外出调研、交流,也可以外聘实践经验丰富、有教学能力的校外导师。"硬环境'’建设方面,营造仿真的实验室环境,和企业合作设计真实的会计业务资料。
其次,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验课程体系。会计实验教学可分层设置实验课程体系,为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可分层设置“专业基础实验课”“专业综合实验课”、“跨专业综合实验课”和“创新创业专项”。其中,“专业综合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最后,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对于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实验”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基础上进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选择“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实验,和教师共同探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技术路径。“创新创业专项”实验采用“学生自主型”实验教学模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己选择项目进行方案的设计,收集与分析数据,独立撰写报告。
3.调整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要使课堂从枯燥变得富有激情,需要改变教学思维。中级财务会计如果具备会计思维方式,学习效果会很好,而学生会计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教师引导。对学生来说数学已经学了十几年,数学的方式学生并不陌生。教师可以用数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会计思维方式,用数学的方式讲解一些基本理念。比如讲解金融资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三类资产都是债券投资时学生觉得难度特别大,容易混淆,可以用同一个案例假设划分为这三类不同的资产。会计核算上这三类资产无论从取得、持有期间收益、期末计价以及处置都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这三类资产从取得到处置累计损益的计算,可用数学的方法计算三类资产累计损益的方式完全相同,用所得减去投入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数学的方式方法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用会计的语言来表述,会计的语言计算累计损益是把账务处理中涉及到的所有损益类账户进行汇总,看结果和数学方法是否相同,以此激发学生探索过程的千变万化不影响结果的乐趣。
用生活实例解读专业知识。中级财务会计很多知识点的讲解如果就事论事效果不好,教学过程中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例如讲解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不能用来弥补亏损,而盈余公积可以用来弥补亏损时,学生困惑为什么资本公积不可以而盈余公积可以弥补亏损?应告诉学生由于盈余公积是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当净利润实现时提取盈余公积用于未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净利润是负数时说明有亏损了,这时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符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生活理念。又如讲解"营业外收入”账户的核算范围,用"不劳而获”和"守株待兔”来解释,没有付出却有收获,这样学生能很好理解为什么接受捐赠以及罚款收入、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都计入“营业外收入”了。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分化,关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导向及理论研究出现了较大变化,从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看,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日渐偏重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理论性教学日益弱化;从理论研究看,大量的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研究集中于如何改进和提升模拟实训的教学效果,关于应用型本科会计理论教学的思考日渐势微。在相关研究中,针对应用型本科财会人才的培养,也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生对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应用和把握能力。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类课程设置方面,关于实践课程设置与设计的研究分析占据了40%以上的比重。这一趋势反映在《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上,导致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课时和教学内容比重不断增加。对应实训要求,无论是授课重心还是时间安排,《基础会计》中方法性内容的教学不断突出,理论性内容被淡化处理。
作为各高校财会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多数财经院校非财会专业广泛开设的必修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财会类专业的后续专业学习。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发展潜力看,如不能将《基础会计》中深刻的理论意义传授于学生,则极易导致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解过于狭隘,偏重于学习和掌握会计核算,而无法有效体会和把握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从而也无法有效学习和掌握将在高年级开设的,如《内部控制》等相对综合和理论化的课程,不利于日后职业发展空间的拓展。从教学过程看,笔者对所教授的大学三、四年级的财会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知识探测,结果很不乐观。而经过相应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学生对于会计理论在实务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支持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从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也存在着矛盾,既希望学生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又希望学生具有充分的发展潜力,表现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寄予厚望。从近几年社会就业需求看,用人单位在以985、211等院校为代表的重点大学和应用型本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歧视性政策,原因之一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潜力有限,尽管其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
就财会专业而言,《基础会计》的学习是起点和基础,具有启蒙的性质,《基础会计》的学习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会计理论的认知和把握。由于课程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院校对于会计理论的教学思考。笔者在解构《基础会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对财会专业理论性教学进行分析,以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进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不足。
二、《基础会计》内容结构
为直观描述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会计理论性内容教学的情况,笔者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选取了五册面向本科的相关教材,并就其中的内容编排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这份简易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关于普通本科《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
(一)理论基础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基础会计》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对编写人员会计理论功底的考究,既要系统、合理的安排这些会计的理论精髓,又要使初学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还要便于教学人员的课堂讲授,同时篇幅又不能过分展开,难度非常之大。从构成上看,众多教材主编人员的认知都非常统一,基本都会容纳会计史、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假设、会计程序、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科目与账户及复式记账等内容,差别在于各自的详略不同。
在这些理论构成中,当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将会计职能和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心点,逐渐延伸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后续的理论;会计对象、要素等理论则是整个会计工作实务的基础;而通过会计史的学习,可以将会计的发展投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宏观的角度体会和把握会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而不会在学习中仅仅将会计作为一种技能和知识学习;科目与账户和复式记账两部分应属于理论基础与实务的衔接部分,是会计理论知识具体化为会计实务操作的基础,也是整个基础会计的重点和难点,前述的其他理论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因其遥远而淡漠,但这两部分如不能掌握则整个会计的学习将无从谈起,后面的实务学习更成为空中楼阁。
从学校在校期间的整体学习角度看,该部分理论构成是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高度精炼,是学生日后展开相关会计课程学习的基础,需要在会计后续相关课程、乃至实务工作中反复消化、吸收。通过对这些会计理论的反复学习,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和把握会计理论的真实内涵与架构,并将之融入日后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具体工作中真正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授课教师理应在学生接触会计伊始,就给予高屋建瓴般的教育和引导,为其会计学习的整体规划描绘一幅深远的蓝图,特别是关于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知识,是学生日后关于会计深层次内容学习的基础,因而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往往突出体现了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本科的差异。更有学者在教材编写方面完全从理论角度展开思想实验,着重于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以俯瞰的视角把会计知识的学习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而略去会计核算的细枝末节。
(二)实务工作基础 各教材在此部分内容方面也比较统一,基本由证账表、业务循环核算及会计核算组织三方面构成。证账表的内容主要涉及凭证和账簿的相关结构和作用,对于刚刚接触会计知识的学生而言,因为有大量的实例可供参阅,知识点相对具体,且与实务工作高度契合,所以容易接受,在会计知识方面也往往会有较明显的收获感。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而言,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把握可以直接帮助其较快通过“会计实习”,进入工作状态,在学习态度上也更为投入。但从本质上而言,凭证与账簿只是会计信息的处理手段和载体,过于强调凭证与账簿的实务处理而不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管理与控制意义,则会使学生对会计的学习流于表面,使会计变成一种机械的技能操作练习,限制了学生对会计的纵深思考。
报表作为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包括报表与会计要素的关系、报表结构、报表编制与报表数据分析等内容,是整个会计核算的核心所在。因为在后续的相关课程中有更详细的报表编制与报表分析,所以在基础会计中强调的是报表要素与报表结构。大量的西方会计教材会以报表为会计学习的起点,先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会计信息的结构,然后由此展开会计的细节和生成过程,再延伸出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等知识点和复式记账等内容,从教学结构的合理性看,与国内的传统思路相比较,笔者认为西方会计教材的编排更利于提高学生对会计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业务循环核算是结合前面的科目及复式记账相关内容,以工业企业为模板,用简易的业务案例组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处理,同时初步体会企业的资金循环构成。对于初学者而言,从日常的单式思维过渡到会计学习的复式处理有一定难度,而且对于会计科目的运用也非一夕之功,这些障碍使得此部分内容成为基础会计学习的难点,但业务循环对于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至为重要,也是基础会计教学中比较难于把握比重的部分。在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安排中,往往会结合模拟训练进行大量的练习,也从一定角度体现了应用型本科在教学方面所提出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宗旨。
会计核算组织是针对手工核算模式下证、账、表各项工作的衔接安排,即传统意义上的非汇总与汇总记账模式的区分与应用。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业务循环核算的延续,也是手工会计核算条件下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对深入理解汇总记账凭证及科目汇总表有显著意义,但从所选教材的内容编排看,均未涉及信息化条件下对这些模式的调整和改进,与当前会计实务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有所脱节。
(三)知识拓展 该部分内容是教材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结合前述理论、实务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相关的补充和延伸,或者是为其他非财会专业使用者提供的后续学习指导,因而在内容组织上比前两部分要显得分散。从整体构成上看,多集中于会计实务的相关知识,如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规范、财产清查等,信息化则应归为对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的介绍,而期末账项、资产计价和成本计算则属于会计知识的中、高级要求。由于多数院校在后期会安排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这些内容往往简化处理,只是给学生一个大致介绍,并不过多深入,也可以使授课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任课状况自行调整和发挥。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现状
国内《基础会计》对于会计理论的体现较为全面,在理论与实务的衔接方面基本能够满足本科的教学需要。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内容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安排,而这些不足又分别从课时、师资及理论拓展等方面体现出来。
(一)课时安排 目前多数院校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方面会安排54学时左右(每周3学时)的授课量,这样的时间安排如果能够完全用于课程讲授没有问题,所要注意的是如何协调理论基础与实务知识的关系,笔者认为理论部分的课时应不低于三分之一,而且应当在整个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在不同的内容中反复强调,如在核算部分印证会计对象、要素,在报表部分强调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要素的对应。通过理论与实务的多次互动,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深入理解,强化其对会计理论重要性的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实务内容的演练以及业务核算的要求相对琐碎、细致,任课教师通常会在这些内容方面占有较大比例的授课时间,教材前面的基本理论通常快速通过,留给学生的是若干概念、定义以及似懂非懂的原则、意义等。在后面的业务核算内容的学习中,往往会着重于会计分录的技术性处理,把学习重点局限于单纯的业务分录编制,各个业务内容也被孤立分散开来,难于把握资金运动的整体性。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通常的思路也是按照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次序展开学习,其内容也多体现为对准则的案例式解读,由此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在开始的会计学习中,虽然接触了相当的会计理论,但更多的是流于背诵和记忆,事后缺少将理论与实务进行融合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恰恰是应用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在本科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
(二)师资安排 由于《基础会计》在课程讲授难易度方面有很大的延展性,导致在师资安排方面往往有很大的波动,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师往往整体缺乏实践知识,特别是在有新进教师时,通常会安排其从本课程入手,这既与当前的财会专业师资构成有关,也与课程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从师资构成看,当前各院校在新进师资方面条件迅速上涨,本科院校的专业师资已过渡到以博士学位为主,大量新毕业入职的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功底扎实深厚,但往往是本硕博连续攻读,缺少必要的实务与课堂历练,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尚未适应,对于课程重心的把握有所欠缺。这些新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基本的思路是随教材进行,对理论的讲授流于书面化,与后续的内容以及专业的学习前景结合不足,造成学生在理论基础与实务结合方面产生脱节,加上就业与学校整体营造的应用型氛围影响,学生会更加注重于易于操作、容易看到学习成效的模拟训练。从课程特点看,一则本课程在操作练习方面有较大的弹性,如教师出现课堂讲授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操作练习加以弥补,能够给予新教师较大的缓冲余地;二则本课程内容相对通俗,新进师资经过多年的学习,在课程知识构成方面通常不会有疏漏,不会产生教学内容方面的障碍。
作为向学生提供财会专业起点的课程,《基础会计》无论在内容还是课程驾驭方面都对任课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既要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阐明会计与社会、企业及个人的影响,又要将会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蕴含的理论意义予以解读,让学生在明白会计具体工作细节要求、具备基本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理解这些工作安排背后的缘由,即通常所说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这些课堂讲授中的深层次要求,任课教师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是无法达到的。单纯的课本解读,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理论性内容重要性的认知不足,由此在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时,所能理解和把握的通常就是若干孤立业务的会计处理,而无法把握这些处理背后的动因,从而将自己局限于会计的操作性学习。所以,对新进教师的成长可通过以老带新,或从模拟训练等内容入手为宜。
(三)理论拓展学习安排 财会专业的理论拓展教学包括横向的多学科拓展,如管理学、金融学以及哲学等,因各院校在专业培养模式、思路方面的差异,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都会设置相关的课程,区别只在于课程要求的难易和构成,过多的理论性内容会脱离应用型本科的本质,而相关理论的跨度也正是研究型与应用型的重要分水岭。会计理论教学还包括在专业内的纵向拓展,许家林(2008)曾撰文就大学财会专业本、硕、博各层次在理论层面学习时应予以关注的内容,以及相关理论性教材及论著进行了总结,提出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学应“充分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的能力。”笔者认为,这里的点,即指应该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内容及架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理论与业务处理的关系,理论对实务的指导有所体会,这样的要求应该不分研究型和应用型,对于所有的财会专业学习都适用。特别是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制度的逐步取代,未来的企业会计工作越来越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综合能力,而此种能力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这也正是企业对重点院校毕业生青睐的原因之一。
虽然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教学不必完全以理论为主,但对于必要的理论启发和拓展还是应当贯穿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而这种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由于理论性课程的不足,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尤其显得重要,诸如相关课程进行中,围绕相关内容对会计理论的适当延伸和提示,相关基础性理论读物的推介等。
四、结论
从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看,《基础会计》是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于一体的完整体系,而且应当理论为先,方法、技术居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阐释,不能过于偏重对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的讲解与演练,应当使学习者在对会计方法等实务性内容的学习掌握过程中,时刻感受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巨大影响力及其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而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以《基础会计》为起点的会计理论教育方面矫枉过正,在强调实务操作性教学的同时,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对理论性教学有着过度抑制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后期的会计学习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后续课程除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共同主干课程外,会安排大量的实务性会计课程,如笔者所在院校在大学三、四年级会安排金融类行业会计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如此虽然间接为用人单位节省了相应的职员培训成本,短期内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此种社会效果是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代价,学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难以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导致应用型本科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也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财会专业通常会设置由“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主干课程,构成了“理论-实务-理论”循序渐进的学习循环,形成在理论认知上的螺旋式上升,再加上“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方向课程,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完整的理论架构。而在当前应用型办学指导下,对理论的削弱导致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知识掌握分散,贯穿于课程中的理论线条脱节,无法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形成对财务会计的整体理解,既降低了学习效率,也束缚了学生在工作中基于财会专业的纵深发展。虽然在高年级通常会开设“会计理论”、“内部控制”等理论性课程,但因为前期理论储备不足,加上毕业求职、实习等事项干扰,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学习上无法有效深入,失去了最后的理论提升机会。
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论教学不应该呈现弱化状态,需要进一步的精心安排,包括在现有课程中进行必要的理论引导和延伸。首先在课程设计及课时安排方面,应当从基础会计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会计基本理论架构,给学生以明确的会计理论意识。在课堂讲授方面,任课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理论提升,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具体会计处理背后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在相关实验课程中,既要通过实验知其然,更能够思考其所以然;其次,在师资安排方面,对于基础会计等理论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尽量安排具有教学经验、能够准确把握课程内涵、寓教于理的老师,从学习伊始就给予学生较好的理论起点;最后,作为教师的职责,应当多向学生推荐必要的会计读物,既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也包括会计理论及文化方面的熏陶,毕竟开放性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特点,更有效的学习在课堂之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自我获取能力比单纯的课程学习更为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结合课程情况引导学生接触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理论视野,也可以为最后的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晶、陈国玲:《会计应用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调查探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李永苍等:《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8期。
[3]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朱小平、徐泓:《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韩星:《会计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6]张捷:《基础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教师进行了系统的会计核算理论知识讲解后,再通过案例的方式重现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对案例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财务会计教学也不例外。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既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经过几年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现实意义。
(一)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行为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所占的分量,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究竟孰轻孰重?“灌输式”教学体现出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足之处显而易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放任自由,又失去教学本身的意义。随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运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中“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的主体作用的平衡,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学生以主人翁的状态参与到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体现出积极热情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思维也很活跃;老师仅仅是观摩和少量的辅导。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人们往往对自己参与的事情很热情和主动,所以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既可巩固理论知识,更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讲课、作业、模拟实验实习等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巩固理论学习的最好方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讨论一些实际问题,犹如管理者“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处理问题,分辨是非,提出方案,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同学来组织案例分析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在进行案例讨论过程中,需要同学扮演组长、成果展示代表等不同的角色,那就有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更有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查阅学习相关资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进行案例讨论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查阅相关知识,写出讨论提纲,在案例讨论完之后,需要有展示讨论结果环节,需要撰写及制作案例分析报告,还需要阐述案例分析报告,这样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另外,在案例讨论过程中,通过激烈地辩论,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对所学的知识也更会运用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是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成就事业的核心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法对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是师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教师要成功的上一堂案例教学课,选择案例是关键,既要求教师熟悉案例,又要求教师对案例所涉及的会计理论理解透彻,还要求教师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在满足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的同时又能完成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选择成功的案例要求教师要深入实践,才能获取适用的案例,这样对教师理论联系实践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的业务素质可以不断提升,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似乎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学生就是企业的相关财务人员,身临其境,通过对案例分析讨论归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拓展学生理论知识、走向社会实践迈出一大步。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更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步骤
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步骤包括5个阶段:
第一是教师案例准备阶段。教师案例准备阶段一般是在开学时,结合理论教学计划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素材,所选择的案例素材一般应该具有常规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常规性就是案例素材要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核算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业务。典型性是要求案例素材要反映的经济业务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会计核算的本质。启发性是指案例素材要能起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教学中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选定案例后,将案例精简,最后提出思考问题,并给出相关学习资料。
第二阶段是学生自行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在小组集中讨论前3~4周,首先将学生按每组8人进行分组,根据每组学生的兴趣分配2~3个案例资料,并布置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阅读案例材料、查阅相关资料以及收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思考初步形成自己关于案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准备在小组讨论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三是小组讨论阶段。当学生个人自行准备阶段完成后,就按小组集中讨论,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该小组统一的讨论方案。
第四是现场展示讨论方案及评分阶段,这个阶段里各小组要选派代表以PPT的方式进行展示和演讲该组的讨论方案,其余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同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以及阐述不同意见,最后由评委打分。评委由教师以及每组选派一名同学组成,为了鼓励同学积极发言以便达到更好的讨论氛围,除了给每组打分以外,同时给积极提问同学所在的小组加分。分数将计入各组成员的平时成绩。
第五是教师总结引导阶段。所有小组展示完毕后,将由老师总结点评各组的讨论结果,针对重点或有争议的问题再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实践能力运用能力更大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专门的案例教学学时,影响案例教学质量
非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一般只安排理论和实验实习课时48学时或更少,没有专门的案例教学学时,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环节往往要靠挤占理论课时。这会影响正常教学进度,同时案例教学的质量也不能保证。
(二)案例的选取有较大难度
案例教学是否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关键在于所选择案例的质量。而案例质量又取决于是否来源于实践,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否与理论教学知识点相贴近。此外,案例质量还取决于案例的难易程度是否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层次相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想要收集到合适的第一手案例资料困难很大。没有第一手资料,想提炼整理形成高质量的案例资料也就很困难。
四、完善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在生产实习环节增加一个学分的课时,专门进行案例教学
如果能在生产实习环节增加一个学分的学时,专门进行案例教学,就为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以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注册会计师考试
在教学中能否成功应用案例教学,其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能力。而大多数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会计实务经验不足。如何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如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的考试,这些考试内容都是最新的会计理论和实务,通过相关考试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具有相应资质证书的教师,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其走出校门,到各企业单位去兼职,以提高他们的会计实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收集宝贵的案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