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教育特点

医学教育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0:36: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教育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教育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 药理学教学 特点 对策

成人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更新和社会对于医务工作者及其层次要求的不断提升,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每年我校成人教育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多个专业。药理学是医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特点是内容繁杂,涉及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广泛知识。如何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合理组织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提高成人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认真分析成教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1.较强的学习目的。

一般来讲,成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目前的职业状况,或者为了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总的来看,成教学生目的性较全日制学生更强。尽管他们学习的动机各异,但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社会角色发展的需要。因此成教学生学习特别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希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抗菌药物时,成教学生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和机制学习热情明显不如全日制学生,但是对如何在临床上应付细菌耐药性的手段和措施则特别感兴趣。

2.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由于成教学生具有明确而实用的学习目标,因而他们学习药理学,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药理学知识点,能坚持勤奋学习,并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但同时也带上明显的选择性。成教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像在校学生,一般不会原封不动地全盘接收,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其自身已有的观点、认识和工作经验出发,对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最后有选择地掌握和应用。这有利于其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点,但也会造成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3.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绝大多数成教学生来自基层医院和卫生院,年龄和专业差异大。由于离开学校时间较长,加上部分学生的基础理论较差,知识零碎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4.具有实践经验。

成教学生年龄差异一般较大,二十岁至三十多岁都有,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临床经验。因而他们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好,特别是对一些疾病的认识比较充分,理解记忆药物的用途时,对教学要求联系实际较多;理解力强,尤其是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渴求度较高。

5.学习能力多样性。

成人学生在心理、生理上的成熟,使其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较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概括性。但是,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学习经历不同,职业和生活环境各异,所以其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许多学生由于年龄偏大,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重,注意力易分散,记忆能力较弱,不易于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学习缺乏自信。

二、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药理学教学的对策

1.精心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由于成教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选择性较强,对于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因此,一般的针对全日制在校生的药理学教材,对于成人学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对于与工作相关的内容,他们容易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意选择了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药理学教材。在大课讲授的同时,还可穿插一些临床用药事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理解各种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和不良反应,从而培养他们独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听、闭卷考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深受学生欢迎。

另外,由于成教学生的基础较差,学生之间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合理掌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授课前,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向班主任了解等形式熟悉学生的专业、原学历、工作单位等背景资料。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程度,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以点带面。例如,在学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时,我们紧紧围绕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强心苷类药物,精讲细讲,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精华的内容,获得最多的信息。

2.改变教学方式。

鉴于成人学生基础欠牢固、知识结构体系零碎松散等特点,我们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地复习相关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知识,前后贯穿相互联系,构建了一个以药理学知识点为核心,普遍联系其他相关学科的发散式开放型知识结构体系,既巩固了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对药理学新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温故知新,一举两得。

成教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和临床经验,故而在教学方法上切忌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我们在精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自学等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3.教学手段的改进。

由于成教学生的专业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加上成人授课课时的限制,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和模型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成人医学教育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广泛,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到医学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起着催化剂作用。我们在课堂上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录像、照片、电影片段等方式,将部分复杂、难懂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表达,既节约时间,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易为学生所接受。

4.改进考试方式,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药理学成绩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事求是的反映,不能只凭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定依据,应建立符合成教学生特点的成绩评定体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用能力。成教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强,但记忆能力较弱。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我们灵活采取了多形式、多环节的考核方法,如闭卷考试、课堂测验、作业形式、回答提问等,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考核过程上注重平时性、结果性、综合性等三个评价过程,通过平时的考勤、课堂练习、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等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反馈教学效果,这些平时性成绩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占总成绩50%。针对成人理解力强、记忆差的特点,多考一些贴近临床、涉及多章节内容的综合性题目,少考需死记硬背、内容较局限的题目;另外,通过记录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能力的评价,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总之,成人医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明确的岗位定向的应用型人才。教师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提高自身理论与科研水平,又要调查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真正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中医药;以人为本;中庸

"教育理念"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未见统一,但目前有关"教育理念"的研究涵盖范围较广,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等。目前较为公认的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发性、多样化、生态和谐、系统性。虽每一种理念都有其实质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从教育主体、教学实践还是教育思维来说,理念的产生都应当适应教育的需要,主要指教育对象的特征和需要。

许多东方国家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中被遗忘或者取代,而中医学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直至今日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当代中医系统整体观、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现代社会大卫生观与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紧密结合,充分说明越是传统、民族的,就越能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所以中医学的教育理念应有其特点。

1 中医教育必当以"德"为根本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普遍认为,作为医学的一种,其当属自然科学范畴,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其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深刻烙印。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德"为其核心,《礼记》曰:"德者,得也。"《说文解字》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我们的祖先认为,四季变换、阴晴冷暖是上天之德,万物长养、生生不息是大地之德,处于天地之交、蒙恩天地之德的人自当有"德"方可"得"。近代严复首倡"力智德"教育,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非常注重德育,幼儿启蒙《弟子规》、《三字经》首先灌输的即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即"德"的教育。投射到中医学,对人体康疾的认识以及医生医德、医患关系等的认识均深受其影响。

《黄帝内经》中追求的健康境界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自然界与人体阴阳平衡,协调统一,此即"德";疾病则是自然环境或者自身的阴阳不能平衡;或者自然环境与自身环境不协调,使得其无法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所导致身体异常,这种异常是人体对这种自然界或者自身失职所做出的反应。中医的治疗根本原则即是恢复原本的平衡状态,亦即使得天地人各尽其"德"。

对于从医者的培养或者其自身成长而言,"德"亦是根本。孔子《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尽心上》的"君子有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以及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均是先人对教育的认识和至高追求。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此即医德之纲领,是中医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若能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进而达到"自医又复医人,医医不已,达道堪传妙道,道道皆通"(《医道还原序》)之境界。

医生向来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风险职业,除提高自身医疗水平外,在医疗活动中从医者亦当有"观其生候,知其不胜"的能力和技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此亦是精诚大医之德的一种体现。

2 中医教育必当遵从"以人为本"之原则

被誉为中华元典的《易经》指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管子》强调"以人为本"。《黄帝内经》中鲜明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病必求其本"、"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早在公元前541年,秦名医医和就指出: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固医官也。亦即医国是医家的职责。唐代孙思邈进一步指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 但研究的对象是人,就使医学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对医学的社会功能,早在《内经・师传》就有了高度的概括:"医学可以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将医国与医人相提并论。《医学心悟》序曰: "相之良,则安天下; 医之良则自乡而国,罔不获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医良相均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济世救人。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标,同样的伟大。所以古人将相与医相提并论,"医良则相,庸则匠"。至少早在宋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就以教养上医为目标。"上医"是古代医家心理上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为历代医家所楷模,反映到急需解决疾苦的人身上时,则应遵从"三因制宜"的原则。早在汉代,我国"医圣"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中,非局限于"医病",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那么,作为教师肩负着挖掘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引导祖国的下一代不仅学会"医人",还应追求"医国"的境界,达到"国人合一"。无论是根据中医的系统整体观,还是现代社会大卫生观,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仅依靠生物医药,更要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的问题。随着中医学的教育理念普及,我国国医将能为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能对感染和传染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将有希望引领世界医学的发展。

3 中医教育必当以"和"为最终追求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是先人对从医者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中医学在其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儒、道、释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当时哲学、历法、天文、人文,以及农牧业、冶炼术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中医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晶,更是华夏文明的结晶。那么在中医药的传承过程中,需适应中医学本身特点,教师既要通医更要通文,通文当是通医之基础,而学生的教育自当如此。

《礼记・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中庸调和、直觉体悟是中医思维的独特之处,亦是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之处。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治疗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生病起于过用"的病理观、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动态平衡观、"以平为期"的治疗观、形神合一的养生观等都是中庸调和思想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与应用。此外,"医者意也"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一个典型特点,"医之为言,意也……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论语・学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易》也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可见中庸调和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医治疗中,无论是方药、针灸,还是导引吐纳,无不"以平为期",以"和"为最终目的。因此,中医药学的教育当首先从思想高度,令学生接受中庸调和之思想,进而,在研习经典、临证实践中贯彻中庸调和之道,知行统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做好中医的传承工作。

第3篇

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道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占有一席之地。一位教育名人曾说过:“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但是,观察我们语文课堂中的寓言教学,包括一些名师的寓言教学,感觉未能将寓言教学提升到这一高度。以下两种现象尤为突出:

一是教师把寓言当笑话来教。可能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寓言大多内容奇特,主人公往往非常“奇葩”,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怪诞离奇,让人读了忍俊不禁。或许是因为有趣,我们一些教师把寓言当作笑话来教,着力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趣之处,并展开交流。学生也把寓言当笑话来学,一味探寻其中的让人发笑之处,不及其他。如,教学《揠苗助长》,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农夫做事可笑之处,并表演出来。于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因为缺少深入的思考,学生的体验是肤浅的,所得是非常有限的,更谈不上思想的启迪。

二是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一些教师不去思考寓言为何有这样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认识感知它的魅力,反而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让学生去找扩写点,在课上进行补写、续写、扩写练习。能在教材中找到“不足之处”,学生也比较兴奋,于是,阅读课变成了写作课。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之下,学生交流写作内容时也很兴奋,甚至激动——感到自己超越了作者,超越了教材。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扩写点,并进行扩写练习。于是,学生着力刻画农夫守望庄稼时的焦急,揠苗时的细心、认真、辛苦,回家后的喜形于色。听学生读着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的作文,教师表现出的是满意与满足,却不去引导学生反思:作者为何不这样写。

为何会出现以上现象呢?是我们教师对寓言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没有能从文本特点出发设计教案、实施教学。教学寓言时,以下两点是必须认识到:

一、貌似荒诞的寓言来源于现实生活

不少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十分怪诞,叙述的事情十分离奇,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其实不然,这些被讽刺的人与事正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刻舟求剑》中的楚人,不懂事物的发展变化,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让人啼笑皆非。生活中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教条主义者难道少吗?不少人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阻力。很多寓言出自古人的作品,这说明一些貌似荒诞的人和事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于生活之中。这些寓言的作者们不但敏锐地察觉到了,而且“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短小的故事揭示出来,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掩卷深思,得到警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学生建立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我们自己一不小心也可能会成为故事中的人,或做故事中的事。只有这样,寓言教学的人文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也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

二、内容的呈现形式与表达目的相适应

为什么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呢?这其实是由其表达的目的决定的。作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道理,而不在于铺陈故事情节。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故事内容,明白其中寓意,是作者所要达到的效果。正是这种短、平、快的特点,让寓言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这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些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结果,不少孩子的作文语言堆砌,情感虚假,不知所云。其实,小学生学作文,首先应该学习怎么根据自己的目的,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让人读得通,看得懂,然后再去追求具体、生动。学生如果确实具备了较好的语言基本功,教师就要指导他们选择与写作目的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寓言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的练习,引导他们感悟或学习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篇幅短小、语言平实是寓言的缺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以《揠苗助长》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检查自学,初解课题

1.揭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⑴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出示生词:

宋国农夫 十分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枯死

指名读,正音。

3.检查课文朗读。

请4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宋国有个 ,因为想让 ,就把 ,结果 。

4.这个故事的内容,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

。揠苗助长的——揠,意思是 。所以,揠苗助长也就是—— 。

二、入情入境,感知文本

(一)农夫的“急”

1.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农夫。(板书:急)从哪一小节最能看出农夫是个急性子?(出示第一小节)

2.学生自由读第一节,从这一小节的哪些词语特别能看出农夫的急?在下面画上横线。

3.交流:为什么画这些词?(抓住“天天” “巴望”“总觉得”“一点儿也没有长”“十分焦急”,引导学生体会农夫的焦急)

4.指导表情朗读。

5.从第二小节感受农夫的急。

6.回顾学法,引导学生用先找关键词语,再读好词语,然后读好句子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二节。

7.交流。抓住 “筋疲力尽”想象农夫累成什么样儿,引导学生换用四字词语来说一说,想一想为什么会累成这样。

8.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手中的一棵小禾苗,你这会儿想对农夫说什么呢?

9.小结。大家比农夫更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农夫的“傻”

1.要求学生思考第三、第四小节该怎么读,同桌讨论,练习。

2.交流。

(1)理解“兴致勃勃”。要是农夫想要告诉儿子:“经过一天的劳动,每一棵禾苗都长高了。”这句话该怎样读?要是他想要告诉儿子:“一天的时间禾苗长高了很多。”又该怎样读?读出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2)明白农夫的错误行为。过渡:不管农夫是怎样说的,我们都感觉到,农夫虽然很累,但是,心里却是喜悦的。可是,他的儿子却很——(纳闷)为什么?看来,他的儿子也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是不可违背的。齐读最后一节。

3.体会农夫的“傻”,思考农夫拔禾苗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板书:枯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用一个字来评价农夫。(板书:傻)

4.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感受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三、联系实际,明白寓意

1.让学生编故事讲一讲。

出示一幅果农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裂的漫画。

有个 ,整天想着要让 ,心里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 ,给 。回到家里,他 。

过了一段时间,他到田里一看,发现 。

小结强调:用了很多膨大剂。瓜农和农夫一样,是个急性子的人,他们都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做了傻事,看来这种现象可真不少!

2.引导学生思考。

读了寓言故事,还有老师与大家分享的这幅漫画,结合我们生活中许多急于求成的事例,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结,升华感悟。

看来,禾苗有禾苗的生长规律,西瓜有西瓜的生长规律,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

四、复述故事,作业巩固

1.复述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4篇

【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methods; Medical English

一、医学英语的特点

与公共英语相比,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是难拼、难读、难记、难学。该特点使得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望而生畏,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信心,甚至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兴趣。“不喜欢、不重视”是大多数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态度。大多数学生感到医学英语难学,这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医学词汇难读难记,单词字母多,拼写长,使学生望而生畏;二是词汇量大,涉及医学的专业词汇既多又陌生;三是学生词汇知识基础薄弱,对词汇学知识接触较少,因而不太懂得把学过的词汇进行有意识的归纳、类比;四是医学发展迅速,新词不断出现,词汇数量还在与日俱增。笔者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二、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

1.加强医学背景知识学习。医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当适时为学生补充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从而提高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放医学英语视频,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医学术语的含义。这一点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因此,医学英语词汇课教师最好是由既精通医学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担当。

2.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更加简单、直观地讲解复杂的医学问题。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材料等多种素材,教学课件做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在讲授过程中提供多种感官刺激,避免出现枯燥的课堂氛围,增加学习兴趣和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教师结合讲授的内容可以从网络下载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同时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授“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时,授课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图解或视频,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该医学术语。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医学英语在线网站和在线医学期刊杂志(如:Pubmed,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JAMA等,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词汇学知识在实践中巩固加深。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某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浓烈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去做。学生学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则要靠教师有效地激发。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产生兴趣呢?在医学英语词汇学习中,培养学生利用规律来学习医学英语词汇的能力。当遇到较长单词可以利用构词法的特点,去记忆专业词汇,扩大词汇量。例如: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食道、胃、十二指肠镜检查”这一单词虽长,但可以将其拆分为esophago-(食管)、gastro- (胃)、duodeno-(十二指肠)、-scopy(检查) 四部分来记忆,这样就化难为易了。理解后再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不易忘记。此外,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医学英语水平制定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可影响学习动机和效果。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学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另外,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等,来激活课堂的气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愿意学、有兴趣学。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一个一个讲解单词,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教学应为互动式的。课堂上不应该只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从知识的传授向对能力的培养过渡。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就某一专题自己去寻找资料、准备材料,并上台演讲。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记得更牢固,从而对学习更有兴趣。

第5篇

    审美感知是对美学因素的直观把握,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

    1.充分展示数学内在美

    一方面教者要正确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在“美”,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诱人的“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知数学自身各种形式的“美”。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借用多媒体不停地跳跃并延伸“1÷3”和“60.2÷33”计算结果小数中“重复出现的数字”,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受这类数的结构美和无限美;教学生用简便方法书写0.33……、1.82424……,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充分展示教师形象美

    教者也是学生的审美对象之一。教师的数学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涵养、创新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热烈追求。试想,如果一教师数学教学语言不精炼、不严密,甚至词不达意,或者板书混乱、毫无计划、毫无条理,那么,不但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而且也影响到数学教学的完美。

    二、依据审美情感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美

    审美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交融在一起的,感知是体验的前提,而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中最普遍最活跃的因素,对感知起着促进作用,所以体验是数学美育的必要任务。

    1.审美情感的准备

    当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外界事物的时候,他就容易体验到对象的美,沉浸在物我交流的愉快心情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求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抽象过程,也是学生感受、体验、领悟数学美的教育过程,数学语言的诱导、情境的感染,可以使学生经常性地处于审美的准备状态,激发学生的审美期望。这样,审美情感的准备,就为审美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2.教师情感的感染

    在让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因素表达出来,形成一条和数学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感曲线,能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生身上,使他们拥有体验数学美的良好情感状态。

    3.数学应用美的渗透

    不同的人应用相同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研究不同的事物,不相同的事物又都服从于同一数学规律,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的应用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经常补充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必将使学生对数学和数学美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依据审美的创造性,让学生追求数学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小学数学美育中主要体现为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数学美,其追求数学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1.主动的发现

    发现美,也是审美创造性的一种表现。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者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地让学生处于审美主动地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情感和表象的积累,参与审美对象的交流,让学生发现数学教材中的美,让学生投入自己的全部心灵,主动地感知和理解。

    2.恰当的表达

    审美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审美感受的恰当表达上。比如,通过“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让学生会正确流利地讲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量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这种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美法则。

    3.丰富的想象

    数学审美离不开想象,想象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在讲授利用圆的内接多边形面积的极限来求圆的面积时,可结合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说明刘徽想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并认识到了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可以向有限转化,这在当时是一种多么新奇美妙的数学思想啊!

    4.初步的创造

    小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最高境界应是初步的思维创造。如下例“简便运算”的教学:

    (1) 9999×1200 (2) (125×74+125×66)×8

    =(1000-1)×1200 =125×(74+66)×8

    =1200000-1200 =125×140×8

    =1198800 =140000

第6篇

关键词:英语口译;特点;教学方法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大学针对英语专业开设口译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精通汉英两种语言,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流利的进行英汉互译的涉外人才。因此,大学英语口译课程承担着培养这种人才的任务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各种对外交流活动的需要。目前,社会及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需求定位也越来越高。口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规格口译人才规范化培养已经迫在眉睫。而很多大学英语口译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英语口译的特点和原则,谈谈自己对口译课堂的一些教学方法的认识。

二口译的特点

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说其特殊是因为口头翻译工作有以下突出特点。

1、即席压力性。口译是一种不可能预测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现场气氛压力大,特别是有的口译场面非常严肃庄重,如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正式场合的严肃气氛会给经验不足的译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紧张的情绪会影响译员的自信。

2、立体综合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读、写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译员必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脸部表情、手势体姿、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能够耳听会意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能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而达意地表达能力;在口译过程中能进行快速笔记、快速理解的能力。口译属一种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方式。

3、内容的繁杂性。译员的口译范围没有限界,内容可以上至天文,下及地理,无所不涉,无所不包,繁杂无限。口译的服务对象是各界人士,来自各个阶层、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在交际过程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知识表达出来,这是译员无法回避的现实。译员必须是一名通晓百事的杂家。

4、个体操作性。译员属单一的个体工作者,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口译需要当场、即时完成,译员通常听到的是只讲一次、不再重复的话语,他在正确理解的同时必须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通常译员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译员必须随时独立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在口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译员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有关参考资料,不能在现场向任何专家、学者请教,也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要求对方重复自己所讲的内容,解释其中的难点。

5、跨文化交际性。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是从原旬到译旬的译码,而是接收原句后必须经过信息概念转化,才能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口译的模式由三大块组成,左边是原语输入,右边是译语输出,中间连接左右两边的是信息概念转换。

三口译的原则和教学方法

口译教学目的为培养具有双语转换能力的合格的译员。鲍川运(2004)认为有四个标准可用来评判译员质量,即意思准确(Meaning)、条理清楚(clarity)、选词恰当(Diction)和表达得体(Presentatlon)。这就要求口译员不但要掌握相关的口译知识和口译技巧,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法国著名口译学家赛莱斯科维奇指出,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应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刘和平1994)。口译技巧和技能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即席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梅德明(2003)认为一个人的口译能力不完垒等同于语言水平加翻译技巧,而是现代社会跨语言交际活动中译员的双语能力、翻译技巧和个人翻译素质的综合体现。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深谙跨文化交流时应遵守的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根据以上对口译特点的分析和口译原则的探讨,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针对口译教学方法分述如下。

1、心理承受和即席反应能力训练。

口译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口译的人员除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在通过各种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外,场景式的训练则不失为让学生体验在压力下训练口译能力的另一方“良药”,如此刺激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括跃、想象丰富,发挥出学生的智力和主观能动性,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切『练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很多学生在有足够笔记的情况下,句子却始终翻译不出来,间或有明显关键词搭配错误的情况,甚是遗憾。去除紧张和欠缺语法知识的因素以外,这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学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基于这种考虑,在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做诸如:断词组句、语句转述的训练,以期转换学生固有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思想,鼓励学生一词多译,一句多译,同时让学生养成一种变通难句灵活搭配的习惯,不至于在关键时候“死机”。

2、听力理解和短时记忆能力训练。

由于口译在短时间内经历三个转换过程:从原语的语言符号到内容的转换一一即理解(Comprehension){从内容到记忆的转换——即记忆(Memorizmg)I从记忆到表达的转换一一即用译语表达原语意思(Reformulation),因而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视、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语言操作能力。口译的最初过程是从听开始,然后大脑进行解码。因而第一阶段的听力理解过程至关重要。心理学家研究人的短期记忆只能保持20-30秒,而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翻译长达几秒到十几分钟的内容,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听力训练,苦练基本功。平时坚持收听收看英语广播、新闻、电影、电视等,注意收听不同英语口音的录音材料,同时课堂上进行短期记忆的训练包括对原语的复述、概括大意、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连锁记忆、描述等;还要训练学生会作笔记以帮助记忆。口译笔记切忌求全,用简单的字、词或符号将讲话的要点用极快的速度记录下来,达到提示翻译的目的;可以使用大量常见的省略语和简单的速记符号。笔记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是模拟临场训练。笔记的课堂教学应避免大段的理论讲解,而应强调模拟临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多做仿真练习。在仿真练习中,教师可穿插讲解并示范口译笔记基本方法,笔记常用的符号、略语和记录格式等。

3、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

语言能力是应用技能训练开展的前提,而对于口译来说,理解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一环节开展的得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技能训练。这一环节训练的侧重点在于对于学员在文章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上。可以通过多类型(如介绍言语类、演讲言语类、礼仪言语类等)材料的翻译及阅读理解和综合复述(如根据原文转述、定题

自述等)来训练学员掌握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语言结构与词汇的特点。此环节笔者认为适宜在口译专业课程正式开始前的半个学期开始,在授课过程中,对必要的语言表达方式、结构、各种语言难点等进行操练都是适宜的,兼可帮助学生获得许多主题知识。

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许永梅2008)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应适时地融入称呼、介绍、寒暄、问候、访问、宴请、送礼、告别、聚会、交友等文化因素的讲解,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恰当性。以及熟悉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这种语言的高雅,注重运用俚语、诙谐、夸张、婉转等修饰方法,注重文化差异在不同语域中的表现。

在掌握一定的口译知识和口译技巧的基础上,应培养学生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学生要力求博览群书,拥有广博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杂家”。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的培养。口译员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应该遵循国际间的规则,如保密、公正、按时、准确、尊重客户、公平交易等。

第7篇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 模式 特点 现状 应用

1.语法翻译法理论与教学模式

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当时人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书面的拉丁语,阅读文学作品,并通过对拉丁语语法的逻辑分析、语法规则和词形变化的记忆来锻炼人的心智。该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ohann Valentin Meidinger)和费克(Johann Christian Fick)(郑红苹,杨旭,2006)。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语法教学为主,以语法学习为主要方式,强调机械练习和语法的中心地位。语法翻译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在教学中注重语法规则与词汇的记忆,主要运用母语教学,并以母语为参照系统(Stern,1999),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和背诵语法规则来掌握外语,不重视发音和交际技能的培养,积极运用目的语机会少。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目标是要准确、快速地阅读和翻译用目的语所写的文章,教学的内容是语言知识。主要课堂活动是逐字逐句朗读课文,分析讲解文中词义、语法形式和句子结构,并做翻译。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罗立胜,石晓佳,2004),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学:讲解(翻译)-领读-做练习(明树杰,2004)。课堂上先阅读课文,然后对课文以及句型进行语法分析,围绕句子的结构、语法现象、以及两种语言的逐句翻译、讲解。学生熟背单词和语法规则,以语法规则为准绳,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现象,以母语为基础理解课文内容。语法翻译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通过理解和记忆语法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通过语法分析和外语与母语互译,来充分理解原文作品内容,实现外语学习(明树杰,2004)。该法强调语言学习要记住语法规则和词汇,通过在练习和翻译中仔细研究并练习使用,使记忆牢固。

2.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2.1优点

语法翻译法需要学生分析和记忆语法规则、背诵词汇,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和记忆能力的效果。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而非第二语言,目的语环境的缺乏使得学生不可能大量获得真实的语言输入。加之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也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和模仿语言。中国缺乏语用和社会交际的具体语境和场合,缺少目的语语言环境的保障,无论在听说还是阅读量上都达不到自然习得的程度(张丽华,2003)。而语法翻译法思维严谨,操作方便,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实现学生课外学习语言的要求。语法翻译法以阅读为主要教学目的和训练手段,有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形成稳固的自学能力,还有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语法翻译法能弥补这些不足,很好的适应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特别是在农村外语水平不高、师资条件差、班级偏大的情况下,由于语法翻译法对教师英语能力要求较低,教师可以用母语讲授教学内容,采用母语与外语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实施方便,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本教材就可以满足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要求(张丽华,2003)。

目前考试仍是我国测试学习者英语水平的主要手段。四、六级考试、考研都涉及语言知识点,语法翻译法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应试需要,短时间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此外,语法翻译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外语知识结构,并将外语知识结构内在化,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有助于学生正确区分母语与外语各自的基本特征,从而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由于语法翻译法强调对语言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教学,在长期的外语和母语对比过程中,语言学习趋于严密、精确,保证了学生对词、句、篇、章的理解,使知识牢固地印在学生记忆中,使学生能准确地使用外语。有助于学生从语法结构上深入获取语言信息,从而牢固地掌握外语的运用方法。

综上所述,语法翻译法不仅使用方便,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设备,便于控制教学进程,测试方法直观,教学成绩见效快,还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使学生达到较高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同时,采用母语讲课既减轻教师压力,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2缺点

语法翻译法的缺点主要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以“教”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实践机会少(Brown,200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枯燥,教学步骤固定不变,课堂气氛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法翻译法要记忆大量枯燥无序的语法规则和词汇,并过于追求语言的准确性,让学生感到疲惫和厌倦(Brown,2002)。同时,教师用母语进行授课,不利于营造目的语环境。

由于语法翻译法过多注重语法规则的分析讲解和翻译练习,而不重视交际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的培养(张丽华,2003),忽视了必要的语音和语调教学,忽视了学生口语交流的需求,从而妨碍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语法翻译法过于强调语言的准确性,使得学生在说话之前会犹豫不决,从而降低语言的流利性。由于语法翻译法过于强调语法规则,忽视语言技能,忽视语言发生的语境,使得学生在真正的交际场合中无法正确使用所学词汇和语法规则。同时,该法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不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能力。

3.语法翻译法的现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家逐渐意识到语法翻译法的不足,并有意识地对该法进行改进。语法翻译法已经从最初的只注重语法和翻译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以文字为依托,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由于语法翻译法具有使用方便,便于控制教学进程和测试方式直观、教学成绩见效快等优点(张丽华,2003),目前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仍普遍使用。加之我国各地教学状况差异较大,在师资、生源、硬件设施条件较差的地方,语法翻译法更是受欢迎。束定芳(1996)也指出,“人们重新强调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而是要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但不赞成通过机械的句型操练达到这一目的。”

但是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回避语法教学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无论是大学英语还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都强调要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尽快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从而导致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口语的流利性,降低了语言的准确性。同时,教材对语法知识系统介绍少或者过于简单,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语法或回避语法讲解。学生对语法知识了解太少,语法知识薄弱。并且语法知识繁琐而枯燥,学生是很难自学掌握语法系统的,必须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形成语法结构框架。语言学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梁红苹,杨旭,2006)。语法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立。

4.如何巧妙应用语法翻译法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若不重视听说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语音语调不纯正,外语交际能力差。语法是对语言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学好语法能帮助学习和理解,强化记忆和系统化语言知识,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都是事半功倍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实现听说读写并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辅以适当的语法教学。如采用交际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相结合的模式,取长补短,把两种教学法的优点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使用适当的折中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2)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如教授听力时,可以在强调听懂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适当的语法分析、解释,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听文章内容,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3)在实际语法教学中,引进相应的语言情境,变枯燥为形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时态过程中,教师可以辅以形象的图表,或设置相应的语境,让学生真实体验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异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自己创造相应的语境,提高语法在实际交际环境中运用的准确性。

语法翻译法作为目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结合其他教学法,加以巧妙运用,取长补短,也能取得好成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法是万能的。语法翻译法虽然有其不足的地方但也有其不可抹杀的优点。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语法翻译法的优缺点,结合其他教学法,取长补短,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相应的教学法,实现教学法的最优组合,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 D.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H. H. 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束定芳.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韩新民.外语教学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5]舒白梅.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郑红苹,杨旭.语法翻译法再认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131-134.

[7]罗立胜,石晓佳.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J].外语教育,2004,(1):84-86.

第8篇

学校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下设专门的艺术教研组,以加强对艺术教师的管理,定期开展艺术活动,以研究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艺术教育网络的构建不仅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使之进一步规范化,也在全校形成全员德育,全员育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师的艺术教育潜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美的心灵的传播者,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因此,培养我们的教师队伍,加强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认真学习《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在艺术类教师的培养上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送教师外出学习,积极引进优秀艺术类教师,为了尽快提高我校艺术教师的素质,学校决定艺术教师寒暑假可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专门进行艺术培训和进修,极大地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工作热情和水平。目前学校共有艺术类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10人。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艺术美

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艺术美。我们初步把课堂教学艺术划分为教学设计艺术化、板书设计艺术化、情境创设艺术化、教师语言艺术化、教师着装及表演艺术化,学校已培养了一批具有我校教学特色的教师队伍。例如:在器乐课上教学《阿佤人民唱新歌》过程中,先让学生欣赏优美的云南民俗风情画卷,再欣赏著名歌唱家关牧村老师演唱的歌曲和葫芦丝独奏曲,最后让学生学唱歌曲,上台表演,从而体会阿佤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素描课上,教师首先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明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培养哪些能力,然后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最大限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形式消除学生恐惧心理和失败感,培养学生的自信乐学能力。完成作业后,让画的较好的同学上台展示,增强了成就感和荣誉感。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求其他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艺术美。

四、贴近学生实际,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

为了进一步使艺术课规范化,学校制定了校本德育课程管理制度,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要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培养目标,教导处在组织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程的同时,将校本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目前,我们开设的艺术课程有素描、国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二胡、葫芦丝、电子琴、舞蹈等。校本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反思,上课前必须进行点名,检查学具,学校领导不定期推门检查,各艺术课教师定期进行成果汇报,并将优秀学生的作品向相关刊物积极投稿,或者张贴在校内橱窗栏上。

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之路,使校本课程成为我校最具有特色的、充满活力的亮点。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求教师首先编写三年规划,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各学年教学内容要衔接,有梯度,相互组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系统。如在书法课上,其教学内容包括执笔姿势、基础知识、基本笔划、间架结构、书法欣赏等,通过各学段的学习,最终培养写规范字,写好字,以及勤奋乐学、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等良好品质。

为确保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还制定了统一的课程实施纲要,其中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年级、教学内容和学时、时间安排、目标和要求、教学评价与反思、对艺术教师的考核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根据此安排,七、八年级每周上两节,九年级每周上一节。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系列教材,并将我校师生的优秀作品编辑在后,发表了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系列论文,总结出“引领———实践(参与)———交流(展示)”的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教育活动模式。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1.学校每年举办艺术节一次。

2.定期开展艺术小组活动,每学期举行现场的绘画比赛一次,声器乐各一次等。每月对学生特长展示一次。

3.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艺术节、文艺汇演和书法绘画竞赛、青少儿书画大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