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法学教育的理想

法学教育的理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0:37: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法学教育的理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法学教育的理想

第1篇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本科管理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被大量采用,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有效互动、缺乏恰当案例甚至是缺乏充分开展等一系列问题,案例教学开展者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两方面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html/zongjie/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sixianghuibao/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sixianghuibao/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zuowen/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 作文 /zuowen/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着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html/zongjie/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 作文 /zuowen/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第2篇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地理课堂 学法指导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17

2500多年前,孔子开门授徒。他的学法指导思想,如君子不器、终身学习、实事求是、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快乐学习、因材施教等,尽显古代伟大教育家的智慧与风采。

2500多年后,一缕课堂学法指导研究的春风吹进了贵州黔西南地理教学课堂。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定位于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探索并积累教育智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基于常态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课堂研究,让两种教法学法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在学法指导教学模式下,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过程有效、学习方法优化、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产生显著变化与提高,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实际,实施有效的学法指导研究;二是基于学法指导学生发展行动的研究,通过开展系列对话性的活动,包括对话、问卷调查、心理咨询等多种措施,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作一基础了解,通过实验阶段教师采取的针对性学法指导措施,研究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此过程中及时采取的对应性策略,启发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参与,自主探究,课堂有效学习形式多样。

前后联系,不难发现,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地理课堂学法指导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虽时隔2500多年,孔子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对地理课堂学法指导的实施仍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他的教育智慧仍是一部指导我们实施课堂学法指导的活教材,为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实施提供源头活水。我们应该用心学习它、认真研究它、灵活运用它,让它为我们课堂教学实施学法指导提供源头活水,输入新鲜血液,提高教学效率。

一、“君子不器”思想及启示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君子不器”思想对我们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意义在于:应全面提升学生的“君子”意识、成才意识乃至全才意识和对崇高境界的追求。地理教师在第一堂地理课时,充分利用“君子不器”(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的思想,结合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博学多才的标准之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及其他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要博学。这是笔者坚持新生第一课的必讲内容,效果较好。在德育渗透中,要注重突出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中体现其德育主体地位的国情教育。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教材内容的特殊性,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国情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国情教育优势。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等都是决定当今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这些方面让学生有生动形象的认识。教师课堂学法指导实施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给学生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终身学习”思想及启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认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仁德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就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积累内心经验和体验,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终身学习”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地理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地理学习不能理解为地理老师教了三年知国情、惜资源、护环境等地理方面的知识及理念,学生就是圣人一个。“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学校学习之后,学生还必须进入社会磨炼,融入不同的环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思想与行动、与大自然的融合,从而成为一个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贡献的人。诸多地方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人为现象,笔者认为恰好凸显了地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地理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在指导学生利用好闲暇零碎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方面,笔者有身边的例子:2010年,万某同学,从兴义七中考上兴义八中高一时,差7分,因八中降分录取“三农”子女进入八中。到八中学习后,他基本上一个月出一次校门,充分利用闲暇零碎时间学习,别人在玩,他在学。到高三,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2013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这个实例,笔者经常用作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从而取得巨大成就的教育素材。

三、“实事求是”思想及启示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实事求是”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地理学科在初中、高中几乎都成为学生最害怕的学科,因中考不考,高考中文科学生较少,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地位的重要性,抛弃“主科”、“副科”成见,虚心学习,刻苦学习,不懂就问,尽可能地学好地理。二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治学态度,学习态度科学严谨,注重对知识的思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强化个案的研究与积累。三是指导学生提高学识修养,德学并举。唐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人须兼备才、学、识三长,才是一个完善的人。笔者认为“才”即个人的才能,与知识素养密切相关;“学”即知识素养,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密切相关;“识”即有见识,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四是指导学生不要有畏惧心理。笔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占一半多的学生害怕学习地理。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害怕呢?是我们自己,我们故意夸大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还没有学习,就产生畏惧心理。我们教师认为我们已经讲得很细致、很明白了,学生应该都懂了,对学生期望过高,其实他们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因为教师期望高,学生不懂又不好意思多问。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学法指导上加强对学生虚心学习、刻苦学习、不懂就问的教育引导。地理教育教学中更应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四、“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思想及启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孔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若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我们很多教师都不顾学生感受,按自己的意志完成教学任务,不换位思考,不体会学不懂的感受,还拼命地增加内容,怕这点那点的诸多知识遗漏了,怕自己没讲。课堂中,几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高一年级更是突出,内容多,难度大,时间少,课堂活动形同虚设,更谈不上让学生思考,教师的启发诱导也基本上难以正常进行。我们不能做到让学生先认真思考,思考后想不通,再进行启发,让他们思考,再开导,让他们领会,原因是我们的功利思想、社会对我们的压力、高考给我们的压力,增加了我们的教学任务,本来新课标书本上知识已经简化,有些已经作活动处理,难度已经下降,但我们在高考指挥棒下不敢放弃,这是一种教育上的不自信,也是教育教学上智慧不够的表现,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拴脚链,束缚自己。学生思考时间少了,又哪里来的学思结合?哪里来的举一反三?因此,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教师有很大的责任,只有课堂高效了,学生才有时间思考,教师才有时间诱导,学生才能实现举一反三。做到课堂高效,很大程度上要指导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取”和“舍”。舍掉那些不容易启发学生思考的部分,取那些能让学生动起来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自觉地完成那些看起来自己完不成的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五、“因材施教”思想及启示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材施教”者,这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直接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

“因材施教”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教”有教师管教之意,有教师说教之意,有教师身教之意,有教师将价值观、思想传教之意,有教师向同行、学生请教学习之意。我们何时管教,何时身教,何时传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可能一致、相同,肯定存在差异。我们必须学习先人,充分了解学生。正如孔子所行,一要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状况,学习存在的最大困难,心理存在的问题,是否有上网、抽烟等不良习惯,是否有异性趋向等。教师要放下架子,用爱走进学生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关爱他们,他们就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教师了解学生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就会有办法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如笔者遇到一位学生,高一升高二时很优秀,是社团负责人、校乐队鼓手,高二成绩下降,笔者谈话教育,效果不佳,再与他进行深度交流时,他终于讲了真心话:他想组建一个乐队,过自己的生活,认为读书作用不大。笔者从起点、影响、效果等方面引导,以《中国好声音》的例子引导,最后终于有一定效果,期中考试他成绩进步了,数学还考了班上第一名。只要我们用心,是可以做到“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一目标的。二要观察,特别是课余时间、周末,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观察学生在没有老师在身边时,是否用手机上网、是否看电子书、是否看漫画、是否看言情小说、是否迷恋游戏、是否好打扮自己、同学之间相处状况等。观察要有针对性,对于那些不需要老师、家长管的零管理学生,就不要浪费时间,要把重点放在后进生身上。观察到情况后,对他们进行充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的根本就在于导,指导、引导、开导、训导、教导,导的目的是唤醒,一个自我迷失的学生,一旦被唤醒,一旦被启迪智慧,可能会变成驰骋疆场的骏马。我们如何及时唤醒他们迷失的灵魂,让他们短时间内恢复学习状态,是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学法指导课题。就是因为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智慧应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才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特色,成就了许多名师、优秀班主任。如果您努力了,如果您的做法与众不同,也许下一个名师就是您。

六、“温故知新”思想及启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习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知识。

“温故知新”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孔子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极强的实用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不难发现,试题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选择题,二是大题。选择题几乎都是以一图带两至三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大题都和图有联系。因此,学习地理,图是关键;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牢记,教师指导是关键。笔者要求学生,每天看图十五分钟,任意选择对象、范围,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即使熟悉的也要重复看,长期坚持,就有效果。这个办法就是来源于孔子的“温故知新”。不长期积累,难有新的突破,要培养优秀学生更是如此。

课堂刚开始时,有针对性地对上节课的重点、难点,对某一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也是“温故知新”的灵活应用。教师、学生都是通过“温故知新”积累知识,成长起来的。连三本都考不上的学生多数在“温故”环节就没有做好,更无法做好“知新”环节,导致知识积累少,进步不大。

七、“快乐学习”思想及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快乐学习”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学生乐学、好学了,教师就轻松。地理课堂有丰富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乐学、好学。如:利用短视频辅助学习教材知识,在必修Ⅲ“数字地球”教学中,笔者利用视频《军事连连看――数字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好。又如:学习沙尘暴危害时,如果单靠教师讲述,学生难以体会,笔者播放《美国黑风暴》视频,学生观看后很震撼,提高了学习兴趣。

利用精美的图片导入新课也是地理课堂激发学生乐学的常用手段,如旅游地理中学习从不同角度欣赏景观,选择象鼻山、猫山、阿诗玛、仙人指路等特殊精美图片,学生既能领会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设置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也是笔者课堂活动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如:学习工业布局时,让学生思考作为兴义市市长,如何对兴义市工业进行布局考虑;学习“新兴工业区――意大利与温州对比”后,让学生从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温州工业发展的问题。学生在锻炼中提高知识水平,在知识水平增长的同时,提高能力,同时更好学、乐学。乐学了,兴趣自然浓,有兴趣了,当然更容易学好。

第3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激发;想像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44-01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教师要营造和谐、自由、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打开想像的闸门,在语文课堂上拓展阅读的空间。

1.依据文本,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个性化阅读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孩子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张扬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想象,从而进行阅读的再创造。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凡是文中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比如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2.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唤起学生的想象

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外,还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进而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想象力的激发需要教者敢于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融入角色中去,从而不断地生成出充满个性创造与智慧思维的想象力。这种想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内容拓展延伸所不可缺少的。

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不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好奇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其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描写的是祖国山河的壮丽,但没到过黄山的学生来说,就很难理解黄山奇石是如何的美,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声像并茂的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黄山美景,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设问:“此情此景,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这样就达到了引题激趣的目的。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地学习。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想而知,这样的悬念设置法,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并保证学习效果。

3.积极利用多媒体

第4篇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

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第5篇

语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是构成外语教学的两大理论基础。语言理论研究的是语言形成机制的相关问题.而学习理论所关注的是学习在过程有的规律。由于人们对这两大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现代学习理论大致可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文主义学习理论。本文主要讨论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法产生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桑代克(e.thorndike)的试误一联结说.巴甫洛夫(i.p.pavlov)与华生(j.b.watson)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他们都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低错误率,自定步调。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提倡分析语法并进行翻译教学的“语法翻译法”(thegrammar—translationmethod);主张以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作为参照。强调完全用目的语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问题一回答的操练来习得口头交际技巧的“直接法”(thedirectmethod);主张听说领先的“听说法”(theaudio—lingualmethod)和学习者在设定的情景里操练所呈现的语言结构的“情景法”(the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这些教学法的实施都与行为塑造学习理论的原则一致,可归属于刺激一反应类学习,其练习形式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的重复和替换练习。外语学习的实质就是~个机械的行为形成的过程.因而.在外语教学中应有错必纠。通过记忆对话和进行句型操练使犯错的几率降到最低。语言就是言语行为——对话语的自动产生和理解.这种行为可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而习得。在此观点指导下的教学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是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由于这些教学法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因此,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在对行为主义理论的批评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应运而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分传统的认知主义和以此发展而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传统认知主义主要流派有格式塔的完形理论、托尔曼的符号理论、布鲁纳(j.b.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d.ausube1)的同化学习理论它们都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组织作用形成新情境的完形的过程;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对行为的目标与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操作活动(主要是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奥苏贝尔则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同化活动将学习材料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传统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虽然对知识加工过程与结果的看法不同,但是.它们都认为学习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掌握该知识必须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获得统一的认识,并形成大致相同的知识结构。然而,2o世纪八九十年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条件等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认知主义的观点。在学习结果方面,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它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是按照概括水平高低层次排列的。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结果虽然也包括形成层级的知识,但这只是初级学习的结果.高级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视角出发;学习者不是统一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受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认知法(thecognitiveapproach)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学习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它认为语言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使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还体现在从20世纪60年代末逐渐开始形成的交际语言教学法中(thecommunicativelanguagteaching,clt)。clt认为语言的功能和结构同样重要,真实的交际活动能促进学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包容错误.根据学生具体需要选择应学的意念一功能项目,再据此选学相应的语言形式。它反对传统的机械操练和模仿.提倡有意义的、模拟式的和真实的交际活动,以此扩大学生可理解的输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三种当今最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一是“任务教学法”(task—basedapproach)。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从而训练学生学会某个语言项目。第二种教学法是“活动数学法”(activitiesapproach)。此教学法以有意义的话题为中心.由学生参与针对真实情景或模拟似交际操练活动。教师咨询、察看、提供个别指导。对学生第三种教学法是“平衡教学法”(balancedapproach)。这种教学法要求多个方面的平衡。如输入与输出,练习和交际.刺激与认知.学习与习得,粗调输入与微调输入等等之间的平衡。此教学法的操作仍是以活动为基础.主张从非交际活动逐步过渡到交际活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3.随机通达式教学(random accessin—structlon)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我们可以看出:受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影响,外语教学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意义学习取代了机械重复的学习;模拟或真实的交际活动取代了模仿和替换练习。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

四、人文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第6篇

对“行为导向”的认识众说纷纭,德国职教专家特拉姆在《综合经济形势中的学习、思维和行动——在商务职业培训中运用新的工艺》中对“行为导向”界定为: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分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三个层次。“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行动”中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里的“课堂”不仅指职业学校的课堂,还包括参与培训企业的培训课堂;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学生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听众,而是一个“行动”者;学生为了完成课上的任务,需要通过上网、查文本材料、与家长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信息源,以收集更多的资料;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导”;学习的成效在于职业情境中的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具备“关键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多维人格(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等)。这种教学方法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所掌握的知识比例是不同的:听觉20%,视觉30%,视听50%,自己动手90%。只有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才能真正地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实施难度较大,对教学系统内外部条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

2 影响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发展的因素分析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教学法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迅速成为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其影响因素如下:

2.1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传统技术传承模式——“师徒制”的现代继承

欧洲在中世纪末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师徒制”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式的,看似简单,却完全体现了实践的特点。随着德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加大,职业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传统的“师徒制”的技术传承模式的影响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转化到现代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来的结果,就是使教师充当“师傅”的角色、学生充当“徒弟”的角色,强调动手能力和学生参与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师徒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构成了现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潜在灵魂,它是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

2.2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

“投资职业教育,就是投资未来”、“职业教育是社会、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行为”这些观念己经成为德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这是由德国教育的普遍性决定的。为此,德国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关系民族生存、经济发展、国家振兴的根本大计。受此影响,德国企业大多愿意合理地承担职业培训费用,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把提供职业教育费用看成是本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投资,认为不断承接职业培训,施以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适应本企业,在学生毕业时,企业就可以把那些受过良好培训并熟悉本企业生产的年轻人留下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是持续保持产品的质量与竞争优势的关键,实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培训出杰出人才的必要渠道。这些社会共识使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创新,有了充足的物质上的保证,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2.3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指导思想、功能和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尤其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它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也最具代表性,它也被证明是迄今为止产生的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具体表现为:(1)“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石。“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之后,生产培训中主要用到的以指导学员动手操作为主要活动,以“手把手”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员“能力”的提高和“行为”发生改变为目标的教学法才得以从培训企业的课堂进入职业学校的课堂,进而演化成为一系列“行为导向”教学法;(2)“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很多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应用时,常常需要向培训企业借用一些生产设备,同时学生和教师都要经常去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保证了企业愿意提供这种帮助。

2.4 以实践技能为主、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构成和特点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要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常常会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德国职业学校有两种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企业提供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近乎于职业实践。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虽然也有语文、数学、外语、宗教、伦理等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主要是专业实践知识。一方面,不论是企业还是学校,教学内容都带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一节课的知识容量通常较小,教学内容少而精,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使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强化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必然会着重选择那些有利于传授实践知识的“行为导向”教学法。

2.5 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只有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并且对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性和效用性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最佳教学方法选择。总体来讲,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实践型(或实用型)人才。德国职业教育对教学目标的提法十分具体: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教师更应该通过课堂改善学生状况、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它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也被称为“跨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或人格能力)、语言能力、生存能力等,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为“行为导向”教学法指明了方向,是将课堂上形式灵活多样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2.6 高素质师资与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包括在职业学校中的普通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众多的培训企业中的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德国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实训教师都是企业的雇员,有专职也有兼职。实训教师通常是职业学校的往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2~5年后,到师傅学校、技术员学校和各类“专科学校”进修获得证书,参加并通过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考试,获取担任实训教师的资格。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度和任职资格制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运作非常规范、公平、成熟、普及,这样就保证了教师较高的整体素质。在师生关系上,他们都十分注重融洽师生关系,一般学生会成U字形状环绕教师而坐,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便于交流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轻松随和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气氛也为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提供了合适的氛围。

3 借鉴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长期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的提高,淡化了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改革,为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提出如下措施。

3.1 政府、学校齐心协力,大力兴建实践基地,让职业教育走向“双元制”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要促使企业养成积极对待培训的态度和观念,愿意与职业学校合作,成为实践基地,可以多方受益。一方面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中接触企业,直接了解企业目前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在职业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早早建立岗位意识,熟悉岗位工作流程,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工作,尽快为企业创造出效益;另一方面,实践基地使教学过程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发展和应用;此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也利于职校教师的培训。同时,职业学校也不能只是等、靠、要,而是应该积极主动走出去,就近向合适的企业寻求合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企业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与职业学校联手培养学生。先让职业教育走入“双元制”,教学方法的转化就会水到渠成,顺利地成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了。

3.2 政府和学校以教师为本,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培训

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深入职业一线进修学习,教师实践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无法应用实践型教学方法,其结果就是,教学效果差,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企业也在为招人难、留人更难而感到困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职业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发展。我国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实践型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把教师变成实践型人才。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是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对教师的培训要靠政府和又精、理论与实践并重、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不是那种考取了资格证书、毫无实践经验的理论“双师”)。同时,各职业学校还要积极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方便和物质、资金支持。

3.3 职业学校要加大改革力度

职业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上也要有所改变:变大班制为小班制;变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为以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同时将教学内容细化、精简,调整课时安排,丰富学习内涵,努力拓宽师生的学习空间,为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做好时间和空间的准备;此外职业学校还要努力创设浓厚的“行为导向”教学法研讨气氛,提供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所需的物料和工具、经常开展教学方法比赛、对教学方法应用的好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3.4 教师利用现有条件,为教学方法做准备

没有充分的准备,就谈不上很好的应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上课前对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早已作到熟记于心,同时已将在上课可能用到的各种工具、材料早早准备好放在“百宝箱”内,上课时用起来得心应手。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一定非得像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带个“百宝箱”去上课,教师可以挑选那些需要辅助教具比较少,即简单可行,又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只要课前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就可以了。例如课堂对话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提示法、美式辩论法、6-3-5教学法、张贴板法、倒三角法、角色模拟法等,把教学形式改成小组学习。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还包括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计划、统筹和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法规;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和办学形式;转变师生角色,创造适宜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条件等。[1] 陈永芳.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 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

[3]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4] 赵轶.探析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行动导向法[J].山西财税教学学报,2007.2.

第7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胆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教师要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思考,还要勇于创新。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多种情景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揭开疑惑,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内涵都应该是广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赞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加强合作学习,激发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这样,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反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群性、集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是组织讨论。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想象的空间,同桌或几人组合交流,自己发现想法,然后在全班学生中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再充分汇报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同伴的叙述过程中吸取他人的长处。

第8篇

【摘要】虽然我国教育行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在教学中仍然不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方式,教学效率不高,实效性差。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满足这一要求。本文对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高职 英语教学 利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宽。该种教学方式将项目作为依托,主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仅能够为我国的专业英语教育提供改革的动力,还能为整体教育改革带来活力。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该种学习方式为探究性模式,即在一段时间之内将工作任务完成,将学生作为主体地位,教师进行引导,依托工作项目,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或者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总体而言,即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相应的学习环境与活动进行设计,采用完成实际任务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潜力的挖掘,增强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地位,提高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项目能够结合理论与实践,丰富学习成果的多样化,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潜力的发挥,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精神。

项目教学法的自主性:学生能够按照个体需要实施、创造项目计划,灵活选择内容实践、成果展示的方式。虽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未知的知识与技能处理项目中遇到的难题,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挑战的存在,能够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创造力。

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性:项目能够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例如教学中理论知识、实际工作中的需要、教学目标、学习与工作环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在进行项目内容的设计与确定时,需要侧重与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实际实施中,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人本性:项目能够为学生设计有意义的任务与活动,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协作能力等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方式

1.营造真实专业场景。高职英语教学中要求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高职院校的特点相契合。但是,在以往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单方面传输,在教学中仍然使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另外,现在使用的英语教材不够新颖,与专业要求严重不符,没有体现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关联性。项目教学法应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符合英语学习的认知规律,还能够使教学内容、目标、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体现出课堂英语教学服务于专业的思想,实现教学大纲要求。英语项目教学具有动态性,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学生专业与英语水平作为依据进行项目形式与小组工作内容的确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学环境作为依托确定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实际上,项目教学法受到建构主义的影响比较大,而建构主义的四大支柱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情景中,教师将学生作为中心进行项目教学,教师不再是灌输者,更多地起到组织、引导、咨询的作用,主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按照项目主体进行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地位更加主动。将项目教学法与情景理论相结合,能够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营造特定的学习场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整合高职英语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主张整合岗位职业英语需要与项目化的语言学习过程,即将项目与职业需求进行统一,利用渲染情境将“学习项目”作为中心,提高学生英语的职业化。例如,在公共英语教学中,专业为酒店管理的学生被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在学习中,将知识作为中心、应试作为目的,忽略了语言的应用性、实用性特征,英语教学与实践要求脱节。项目教学法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情景,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强调职业岗位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在通用英语前提下,将酒店管理专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与学生英语水平作为项目任务确定的依据,提高学生的专业性。

3.使学习环境得到拓宽。主要目的在于创造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情景。在进行公共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关于学习内容、时间的引导,使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得到拓宽,学习方法更加多样。例如,增加英语有关的讲座,开设第二课堂与校园英语角等,突破课堂的限制,营造整体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独立、创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自主学习将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本质目的,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进一步扩展学习空间,增强教学实效性。

三、结语

项目教学方式具有自主性、实践性、人本性,在高职英语中通过营造真实专业场景、整合高职英语教学内容、扩宽学习环境等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学校与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种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项目教学,并加强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理论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欠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