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青少年道德教育

青少年道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0:37: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青少年道德教育

第1篇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是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时期,利用传统蒙学蕴含的丰富教育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思想,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道德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思想十分注重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诚信友善谨严向善的思想有助于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思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其博爱情怀。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把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从而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切实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键词]

传统蒙学;青少年;道德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立足本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做到教育为本,坚持德育的首要位置,更好地做到立德树人。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关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传统蒙学,蕴藏丰富的德育思想,具有深刻内涵,我们应该学习其优秀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做好青少年的道德启蒙,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传统蒙学蕴含的德育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随着文化思潮的大量涌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在文化的激流中,认清自我,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我修养和文化判断能力,让祖国在发展中站稳脚跟。我国传统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深刻的德育思想,德育职能至上,以孝悌为核心,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告诫人们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而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等一些反道德现象,某种程度上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和迷惑,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首先,注重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孝悌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强调要孝敬父母、友爱兄长,才能成为一个人的根本。[1]良好的道德修养需要基于孝悌,教育青少年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反躬自省、崇尚贤德等,在不断地学习中去慢慢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其次,注重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蒙学注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教育他们在生活上要勤奋严谨、勤俭节约、生活有序,注重生活的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注重青少年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小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立志积习、勤学敏思,要发奋读书,端正学习态度、终身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贡献。最后,培养青少年博大的仁爱之心。仁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传统蒙学对儒家“仁者爱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具有慈爱之心,注重家庭和睦,热爱祖国、关爱社会与他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价值

传统蒙学注重高尚品德的养成,而在当今品德的力量同样必不可少,我们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在纷繁复杂和文化多样的社会,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关心国家,关爱社会,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升民族特色,让社会繁荣发展、和谐稳定。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注重儿童的家庭道德启蒙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父母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养成的引路人。而青少年思维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判断和评判是非的能力,父母作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不仅需要做好榜样,更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在当前注重智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家长需要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意识到道德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价值取向[2]。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三观。所以,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需要家长的及早培养、用心教育和指导。青少年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生活态度的方式,以及价值追求取向,很容易受到父母的熏陶和影响。这不仅需要家长做好榜样,更需要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在注重智育的大环境下,家长需要看到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家国情怀和为未来社会发展而不断奋斗的精神,才能体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二)诚信友善、谨严向善,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青少年未来进步的根基,也是现代德育的价值追求。而中国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意义深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孝敬父母,把孝作为一个人的根本。只有孩子具备孝敬之心,心中有爱,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与人为善,学会包容和体谅。孩子才能够心有大爱,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断奋斗。所以,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文化交流频繁、社会思想活跃的当下,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使其具有道德判断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未来发展进步的根基。

(三)勤奋严谨、生活有序,注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展示了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传统蒙学当中,不仅给我们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刻苦学习、勤奋严谨的良好习惯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也同样重要,它是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幸福地生活,而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广大青少年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青少年在物质丰富、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不盲目追求生活的奢华,勤俭节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尔在青春年少的最美时光,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关爱教育

传统蒙学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注重对人对事仁爱宽容,而仁爱之德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道德标准。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现代公民,不仅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更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对他人、社会、自然的仁爱之心,学会心存善念,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尊重自然。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过于自我、道德冷漠、道德失范、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借鉴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教育青少年学会体谅宽容,关爱社会,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宽容大度、乐于奉献、关爱社会、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三、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注重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主要阵地。学校应该加强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链接,利用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通过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蒙学的道德理念,了解传统蒙学所包含的慎独、修心、养性、内省等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诚实守信、慎言向善等与人交往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认识水平。另外,创新相关课程体系,加强传统蒙学与相关课程的结合,[3]通过学科教学对传统蒙学的嵌入,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地感受到蒙学当中蕴含的立志积习、勤学敏思、学以致用等良好的学习理念,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感受传统蒙学的博大精深和存在价值。只有让传统蒙学走进课堂,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其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造有利的道德教育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需要加强道德环境的建设,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公告牌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蒙学当中蕴含的关于家国情怀、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生活礼规、社会公德等做人的规范,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让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渲染,感受传统蒙学蕴含的深刻的德育思想和古圣先贤的历史事迹和榜样作用。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学生接触最多,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通过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改善全民道德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4]。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注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道德养成,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二)提升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青少年道德教化的第一课堂。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家庭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小培养,及早施教。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家庭教育存在着榜样作用缺乏、价值观教育缺失、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问题。学习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和丰富的德育内容,融入家庭教育,做好青少年的道德启蒙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家长应充分利用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弘扬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与人为善的家教传统,促进家庭和睦,教育子女尊敬长辈,学会感恩。孝悌作为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也是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孝悌之心,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家长要基于孝悌,培养青少年的德行。其次,家长要做好榜样,对青少年进行示范引领。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需要家长树立榜样,更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传统蒙学蕴含丰富的生活、学习、与人相处等规则,家长通过对传统蒙学的学习,教育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交往原则。如生活方面,教育儿童养成讲究卫生、早睡早起、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学习方面,家长要教育青少年珍惜时间、勤学敏思、终身学习;与人相处要诚实守信、谨严向善。最后,家长要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教育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攀比、不盲目,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风范,勤勉的乐学精神、勇敢的担当精神。[5]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加上近年来,各种传播媒介发展迅猛,现代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角落。青少年思维活跃、感知力强、心理不够成熟,面对网络时代社会多元的文化碰撞、冲突与交融以及道德、信仰和诚信的缺失,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影响。[6]这就需要社会加强媒体和网络的监管,优化社会环境,传播正能量。首先,加强新闻媒体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引导。新闻媒体要屏蔽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通过弘扬传统蒙学所包含的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应遵循的价值原则,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社会关爱,教育他们爱祖国、爱家庭、爱社会,具有民族责任和社会公德意识。其次,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化形式为大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资讯、娱乐和教育信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最能吸引青少年。这就需要社会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过滤,净化网络空间,给青少年提供健康绿色的上网环境。同时通过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体现到网络宣传中,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的良好素养,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熏陶。最后,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虽然新闻媒体、互联网传播信息方便快捷,但也要注重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书籍的传播和制作,发挥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古代蒙学的古圣先贤的历史典故和感人故事,蕴含爱国精神、求学精神、孝道精神等,可以出版系列书籍、话剧作品等文艺作品,丰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提升对传统蒙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做德才兼备的人。

作者:陈晓霞 冯文全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彦霞.试论中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5.

[2]陈文.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兼论《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沈建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链接[J].教育研究,2015(11).

[4]张凌洋,易连云.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J].教育研究,2014(4).

第2篇

[关键词]后现代;网络;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12-02

[作者简介]杜宜敏(1993―),女,湖北孝感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

后现代思潮是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是后现代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产物,其主要体现之一是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基于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可以得到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网络道德教育简述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开拓了青少年的眼界,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但是,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确切地说,是缺乏足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引发出许多道德问题。所以,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相比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哪些特殊性呢?网络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网络社会明显不同于真实的现实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超越时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特征,形成一个“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种几乎无人监管的环境下,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隐匿性特征。这就决定了网络道德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多元性。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为人们的道德选择和判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因此,也就使得网络道德具有多元性。(2)自律性。在网络社会中,行为主体之间不具有现实社会中的交往特征,人作为一种“符号”在活动,并可匿名进行。因此,网络道德具有自律性。

二、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后现代道德教育目的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信息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而信息传播却具有超地域性特征,在各种信息、观念、意识形态交流的网络平台中,青少年易受到来自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击,而且互联网信息的无选择性更使得思想免疫力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处于大量灰色信息之下。在虚拟的、不加调控的网络社会中,有些青少年心理脆弱、贪图享乐、避苦求乐。但是,青少年接触网络信息,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采取硬性禁止的管理方法已不合时宜。

因为后现代主义者崇尚的是差异性、偶然性和多元性,所以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目的观也是多样化的。总体说来,“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目的主张异质性,强调宽容性和社会性。他们对现代性下许多看起来似乎不言自明的道德教育目的持质疑态度,认为道德教育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标准,引导学生了解他人对其选择的差异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种良好理由,并学习接受道德的差异性”[1]P29。

基于此,在给予青少年观念、意识及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后,需教育青少年不要在垃圾信息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要侧重寻求有用信息,学会在海量信息中辨别、分析。当面临冲突时,要让他们学会自我鉴别、自我判断及自我反思,并做出正确选择,远离网络陷阱,逐步让青少年养成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在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在隐匿、自由的网络社会中,明辨价值取向,不为一己之小利而失大义,避免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偏差。

(二)后现代道德教育方式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方面,网络游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充满了新奇、刺激。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直接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同时,网络形成的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容易使人们获得虚假的成就感。这种虚拟的成就感使得一些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挫折,进而逃避现实社会,在虚拟社会中寻求自我满足。以上都导致青少年人际关系情感疏远、情感冷漠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对道德多元化有偏爱,他们认为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因此,他们反对一成不变的做法,反对单一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主张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开放、多元的道德教育方式。后现代主义强调“道德教育方式应基于日常的人类情感和动机,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能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这种新的道德教育方式的基础是他异性和尊重他人,主张‘关怀伦理学’,即如何接受关心,付出关怀”[1]P29。也就是说,后现代道德教育反对说教,注重彼此的沟通对话,注重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注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价值观。

由此得到的借鉴是,在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方式上要注重参与性,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上的平等的双向互动。这样,一方面,增强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建设,“行不言之教”,另一方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同时,教育的方式还需要注重时效性,寓教于乐。网络信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它的表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充分运用这些优势,则可使网络道德教育既生动活泼又易让青少年接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三)后现代道德教育关系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网络虚拟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在思想上放松了道德责任,容易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进入网络社会的青少年,又几乎处于无约束的自由状态,网上各种诱惑比比皆是,真假难分、是非难断。有些青少年往往经不住网络信息的诱惑,或出于新鲜、刺激,或出于好奇,或出于无聊,或出于发泄,冲动性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流言蜚语,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和损害他人利益,做出一些不合规范的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和家长喜欢强制管教,态度粗暴,没有把青少年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育,所以效果并不好,有的还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反对教育等级观念,提出平等原则,要求摒弃一切歧视,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主张大众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不能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归类,采取二元逻辑来管理和施教。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强调的是民主化,强调的是道德宽容性,强调的是权威道德向人文道德的转化。”[1]30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不应以优势方出现,不应以道德专家的角色出现,而应更多地基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意见,尊重、理解他们,与学生一起学习道德,在讨论、对话中构建真诚的师生关系。其中,须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主体性意识。道德主体性是指个人的道德需要、能力、义务和权利。如前所述,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是“人―机―人”的环境,但实际上,在网络社会中,我们仍然是与网络背后的一个个有思维、活生生的人交往,我们不应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应考虑到其他网络参与者的存在。我们有共同的需要,应共同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这才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和需要。青少年有了正确的网络道德主体性意识,就会有“恶小不为”的严格自律。在虚拟的、无人监管的网络社会里,人难免会在脑海中闪过一些小恶念。“恶小不为”的严格自律可使青少年去恶存善,防微杜渐,规范和约束自身网络行为,共建一个道德的、文明的网络社会。

总之,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如何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导青少年看待文化差异和观念差异,这归根结底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价值观和哲学价值观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2001(11):29-31.

[2]占江.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2):15-17.

[3]张玲,杜朝举.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6-78.

第3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教育 青少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确立的一个科学命题和重大战略,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最根本的还是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全社会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

一、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课题

青少年是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现在的青少年思想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青少年道德的时代特征

(一)当代青少年的德性成长虽然存在困惑、迷惘、与冲突,但其思想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1、爱国进步是当代青少年思想的主流

当代青少年大多数很关心国际时事和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他们爱看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影视片,崇敬英雄人物,有报效祖国的宏大志向。这表明我们长期作为德育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青少年当中有良好的影响并逐渐扎根,他们对祖国的明天充满希望。

2、道德主体意识增强,重视人生价值和个人幸福主体意识增强

这首先表现在青少年道德选择上的自由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当代青少年对道德问题会作自己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非常重视自己的自主判断,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看重自己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其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向往与追求通过自己努力,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幸福生活。

(二)当代青少年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化

1、青少年道德取向多元化

在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意识形态的嬗变中,年轻一代道德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状况,不仅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实现道德观念更新的一种进步趋向。

2、青少年思想复杂化

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处在嬗变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不仅没掌握正确的识别标准,也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如何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占领年轻一代的思想阵地,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3、青少年成长保姆化

从幼儿园到高中,父母全程打理,学习上甚至全程“监控”,使大多数青少年缺乏独立、忍让,缺乏协作精神、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只索取不奉献;少奉献多索取;这成为当代大多数年轻人道德的主要信条。

三、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重智育,轻德育观念根深蒂固

从学校来说,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师业绩优劣的评定基本上是以学生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的,导致学校教育走向“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能真正的将德育与智育并重。现在,很多家长不断用“高分―升学―升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一生荣华富贵”的目标来诱导孩子的功利之心,使得孩子对劳动产生“尊卑贵贱”的错误的价值判断,影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德育实效性不强,教育效果不佳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往往是满足于对青少年传授道德方面的知识,而忽视社会实践和道德体验等重要环节,造成青少年知行脱节。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任何道德知识,如果没有经过受教育者的个人实践,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是难以形成行为习惯的。

(三)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佳,对青少年成长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种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环境因素也大量存在出现,这是对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考验。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乏,欺骗欺诈活动,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都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四、构建和谐社会中怎样实施道德教育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适应和尊重青少年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首先,研究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掌握他们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其次,是要适应青少年。要善于掌握青少年喜欢的语言,用青少年习惯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第三,要尊重青少年。要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思想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工作的社会合力

1、学校要顺应时展,改变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标准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应牢固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改变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标准。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考试,改革陈旧的考试方法,建立科学、灵活、全面、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教育一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学会生存的本领,同时又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同社会和谐共生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

2、家长要努力提升其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但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一些父母在教育观念上有误区。许多家长都把高分,考重点学校,找个好工作作为评价子女的标准。其次是情感上的误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感情投入越来越多,关爱变成了溺爱,远远超出了孩子的承受限度,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人格上的畸形发展。再次是教育方法上的误区,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依然沿袭陈旧的教育方法,要么对孩子施以过度的物质奖励,要么施以高压政策,因此,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首先要教育好家长,使家长跟上时代的发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对待和教育子女,才能大大提升青少年思想教育水平。

3、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现在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反差,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在学生身上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德行修养,很快就会被家庭,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所吞噬。在学校老师教育学生要使用文明语言,可在家庭,社会上常常听到粗话,脏话;在学校老师禁止谈恋爱,打架,可目前的影视节目,网络游戏中到处充斥着言情,暴力的内容。因此,要净化和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其中居于基础和关键的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探索青少年道德教育模式,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能力,以人为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齐志明 美日学校德育与我国学校德育的比较及思考 中国德育2002.1

[2]陈正良 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构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3]班华 现代德育论(第二版)[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4]吴铎 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

第4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青少年;道德教育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流行音乐、香港搞笑片、台湾言情片、历史肥皂剧、好莱坞大片、时装show、music video等等五彩缤纷的文化快餐盛行,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壮观的文化景观,“大众文化”于是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这一文化景观的常见词语。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中国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在90年代,此后大众文化也一直是国内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内学者致力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并定义大众文化,比较权威的像金元浦在《定义大众文化》中的定义王一川《大众文化的含义》中的定义,还有陈刚在《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中的定义等等。涉及比较全面,比较容易理解的对大众文化的定义是: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生的,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并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行,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和成果。具体来说,广告艺术、影视文化、流行歌曲、网络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服饰饮食文化、街头艺术等,都属于大众文化,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大众文化的形式还将不断衍生。①

大众文化有其自身产生的背景,具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1.大众媒介性。大众文化主要以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量比以往文字媒介大得多,而且传播的速度也快的多。大众文化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大众媒介去传输的,利用这种媒介成批的制作和传输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大量受众,是所有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②2.商业赢利性。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以后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它获得与众不同的手段后出现的。它带有消费倾向性,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文化市场完全跟从大众的需求走,把满足大众的需求走为其发展走向的作为其首要目的。大众文化和市场紧密结合,赚钱成为大众文化产生发展的首要动机。3.休闲娱乐性。西方著名社会学家洛文塔尔称大众文化“是一种取悦消费者的商品”。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又一特征,可以说是大众文化的中心。大众文化是日常的,使人能感受到愉悦性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们心里承受着过重的压力,所以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紧张。因此人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时候,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并不企图从中得到启示甚至是精神的升华。大众文化是一种软性文化,它消解一切意识形态,又十分迎合大众,以轻松、快乐的姿态赢得各个阶层大众的欢愉,而不是去追求精神的超越性。4.强烈渗透性。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愉悦性对大众产生了强烈的诱惑力,因而大众是自愿的主动的接受大众文化的。而且社会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主体,他们直接参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作品中反复的出现,就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在大众思想深处扎根,使大众受其影响。大众文化有着强大而持久地渗透力,不断强化其所含观念在大众当中的影响。所以强烈渗透性是大众文化的一大特点。

青少年大约是指十几至二十几岁,介乎儿童和成年人的年轻人。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还不稳定,对道德的认知还没定性,所以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影响更为直接、有效,甚至是深远的。

大众文化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管是韩剧浪漫委婉,还是流行音乐的爽口直接,它们之所以如此在青少年中受到欢迎,被他们所接受,是因为编剧或是写词人非常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完全符合他们的口味。那些形形的与凭借自身天赋条件如美丽、温柔、机灵、醇厚和不可知的机缘巧合平步青云的一个个故事背后,恰恰证明了我们的社会对于经由个体奋斗和上进的成功的怀疑,是一种不经奋斗的个人突然间的发迹。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他们也就会淡化任何成功的取得都要靠个人的努力,而幻想着有什么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埋怨自己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不是生于达官贵人家。他们沉醉于那些富贵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中,并不惜代价的在现实生活中刻意或不经意的模仿,只顾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追求那种自我享受的生活方式,刻意追求生存的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奉献精神也逐渐淡化。

大众文化影响了青少年的伦理观念。青少年还在逐步形成自身的伦理观道德观,这一时期对他们伦理观道德观的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当然影视剧中所传扬的道德观念还是有一些中国传统道德的因素,可是本质上已经基本上西化。比如强调个人主义,青少年处于青春反叛期,觉得自己完全是独立的个体,所有自己的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但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心智并不成熟,这就与一心为他们好的父母发生冲突,导致与父母关系恶化。还有其中宣扬的婚恋观,也是趋向于西方化。恋人之间的交往,在性的方面约束的较少,比较随意,婚前性行为以及同居现象比较严重,两情相悦则合,互不适应就分,双方均无任何责任感和歉疚感。这种观念意识的传播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众文化使青少年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失范。所谓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使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引起的心理状态。作为社会中的人,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靠相互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来不断进步的。网络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信息的单向传播方式,它是一个平等、交互、虚拟的世界,当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失落空虚的时候,会在网络世界里寻找乐趣,久而久之造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情感冷漠,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网络文化导致了青少年道德行为失范。青少年长久沉浸在网络中,会分不清什么是现实的,什么只是虚拟的。他们习惯了在网络游戏中打打杀杀,动刀动枪,在现实中有时一言不合,就把刀相向,酿成惨剧。每年全国都有很多这样发生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他们似乎忘记了或是忽略了在现实中的杀伤力,而沉浸在网络中而造成道德行为失范。

当然,不管是何种的大众文化,它在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积极的影响着青少年。如流行音乐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是个人感情的一种寄托或是调节,或有少数同学会沉醉其中,找到一种自己暂时躲避学习、就业以及经济方面带来的情感压抑。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产生一种斗志,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理想,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鼓舞。一些影视作品也激发了青少年的斗志,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开阔了青少年道德认识的新视野。网络不仅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同学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新的广阔的教育空间。网络文化使同学们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盲从心理,更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优势,开辟了青少年道德规范的新领域。

大众文化从教育的模式、方法还有目的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总依循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借鉴和吸取传统教育中适合于大众文化背景下可以进行的方式和方法,更要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符合青少年心智发展规律的道德教育模式和方法。那么,社会、学校和家庭就要通力协作,承担好应承担的责任,使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功效,从而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健康成功的发展。

【注释】

①②:刘玲: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广西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张汝伦.论大众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2] 刘玲.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第5篇

【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创造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三个方面来浅谈如何加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各项教育尤为重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 创造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

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要共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1关注家庭教育的环境

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组成的的基本单位,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终身导师,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在家庭为孩子形成思想道德的环境。首先家长一时时有意识,相应高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注意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教育,不要有无原则地溺爱青少年而无视道德的行为。家长合理的帮助青少年解决各种思想上的困惑,在和孩子交谈中逐渐提高青少年对于道德的辨别能力,使青少年在父母的影响下拥有良好的文明举止言谈、充实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

1.2 重视学校教育的环境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主要教育模式,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教育场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最有效的。在德育教育中,老师是德育的主体,在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起关键作用,老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重视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道德习惯的养成,培养青少年具有的基本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包括遵守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帮助他人、协商合作、团结友爱等。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校园道德环境,可以采取黑板报、德育园地等橱窗、观看爱国主义优秀电影、电视片,参加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进行诗歌、朗诵、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陶冶道德情感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

1.3营造社会环境

社会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为青少年创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利用社会的各种力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帮助青少年在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开展。系列教育活动锻炼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 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基本素质的提高。健全和改进青少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首要任务就是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

2.1加强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重要标尺。青少年要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就应该模范遵守基本道德规范。

2.2 加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

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自己内在的良好素质。

2.3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

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不屈不挠、谦虚正直、助人为乐、尊长爱幼,孝敬父母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培养青少年热爱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祖国,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要为祖国、为人民努力奋斗。要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才会懂得尊重他人。

3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注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要辅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和书,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3.1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培养他们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要培养他们的宽容心,引导他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抱负,懂感恩,有诚信。可以在学校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开展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

3.2 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鼓励和启发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广大学生开展健康有益、形式活泼的读书活动,促进“多读书、读好书”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把学校图书馆建成一个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自身的优势,通过各种措施,掀起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热潮,鼓励师生坚持以书籍为伴,坚持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让青少年在书海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3.3 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青少年学生是极易受网络影响的群体,要注重正确加以引导、处理。要提高青少年信息辨别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培养信息道德的意识,友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是青少年应具备的基础素质。要让青少年了解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信息道德规范,培养他们文明上网的观念,养成在信息活动中遵纪守法的行为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持久性与自制力。要让他们明确什么是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教育他们规避不良行为。比如在公用电脑上不随便设置密码;不胡乱保存无用的文件;在网上发表言论要遵守道德规范,不胡乱发表不文明或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言论等。

总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要真正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取得成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关乎民族、国家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郭瑾;;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20期

第6篇

1.1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影响和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家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家长由于自身教育素质的局限性等各种原因,未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错误价值观往往是青少年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诱因,这就要求父母应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1.2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成为他们心中的楷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仍然处在“摇摆不定”的阶段,他们在面对一些现象和问题时仍不能做出客观和恰当的评价和分析。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本身存在着不良的癖好,如酗酒、赌博等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在子女面前毫不避讳,这些不良的行为举止被子女看在眼里,很容易效仿。

1.3家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家庭周边环境也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周边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家庭周边开设的娱乐场所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个别青少年由于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逐渐变得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2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家长仅重视青少年智力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其道德素质的提高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学校和家庭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评定学生,这就使得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仅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其道德等其他素质的培育和提高。青少年教育,只有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才称得上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这种教育才算是合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也不应忽视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地位。

2.2家庭中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当代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状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衣食无忧。这种生活状况下的学生追求的仅仅是对现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占有。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一些新的优秀思想潮流毫无兴趣。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受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单纯重视青少年物质生活保障所致。在物质生活丰腴和浮夸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们已经不再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注重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不思奋斗,追求奢侈,嘲笑简朴等“去崇高化”的错误言行大行其道,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与家庭生活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及其满足有关。

2.3家长因自身素质的限制忽视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家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子女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家长未能及时跟上前进的步伐去提高充实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对子女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在家庭教育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3.1引导青少年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自觉性

部分家长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任务和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仅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同时也是社会赋予家庭的职责。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增强广大家长为国育才的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理念,以保证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2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是我们要善于教育他们———这都需要才能和广博的生活知识。”在家庭教育实例中,很多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注重了解子女成长的规律和内心需要,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在对家庭教育进行调查和研究中,多数家长表达出其对于子女教育的困惑和担忧,时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家长与时俱进。家长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现状,采用正确且适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3.3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由于其处于模仿性极强的阶段,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举止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他人而来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正确的言谈举止来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教育子女做出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最佳的行为方式,通过明断是非的能力,以正面力量影响和教育子女,以德树人,以德树威。

3.4重点把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家长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他们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人的教育、习惯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抗挫折的教育。

3.4.1做人的教育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应试教育下,我们不能仅仅追求青少年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对他们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无数实践和实例证明,仅仅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培养的青少年未必能在成长路上一帆风顺,如留日学生机场杀母案等实例,暴露了在家庭教育中忽视道德培养的恶果。在对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如家长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做人教育会帮助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2习惯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无数实例表明,成功人士均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也要注重对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些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表达了其教育的难度和力不从心。结合子女成长历程可以看出,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父母教育的及时有效。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如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为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埋下有利的伏笔,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因此受益终身。而如果不重视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今后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困难重重,同时也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3理想的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对未来充满向往的追求。崇高的理想犹如一盏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人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远大理想的树立不仅为青少年奋斗过程树立了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前进的动力,从而保障其健康成长。

3.4.4抗挫折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抗挫折教育也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他们多是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一些家长甚至为子女成长全程“买单”,使得子女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无能为力,不能自理,甚至采取消极的措施和手段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要积极培养青少年战胜挫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正确的心态,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克服问题,以培养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应培养青少年在战胜困难和挫折时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最后,应教育青少年在克服困难后及时作出总结和反思,以积累生活经验。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 中职生 德育工作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普及,使人们从工作、学习到娱乐,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渐露端倪,尤其对中职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互联网对中职生的负面影响

1.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中职生正值青春期,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阶段,网络的大规模普及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情感不能自由地表露,常常会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指正。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则可以无拘无束地放纵情感,高谈阔论,挥洒自如,久而久之,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只想在网上放纵自己,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一旦回到现实中就会产生孤独感,也就是所谓的“网络孤独症”。另外,由于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正好迎合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理,因而会对他们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结果往往导致中职生对网络极度迷恋,产生网络强迫症,欲罢不能。这就是所谓的“网瘾”。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给一些不法分子设置陷阱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涉世不深的中职生来说,如不加以管束,随时都有深陷泥而不能自拔的可能。互联网在我国的大规模发展与应用,使中职生成了网络电脑的主要使用群体。为此,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在网络上建立健全德育阵地,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中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因而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少中职学生由于在网上流连忘返,沉迷其中,大大地减少了与老师同学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加之“一网情深”的网络交友环境又为他们带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双方在素不相识、两不相见的情况下,采用“越轨”、“超现实”的语言和思想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中职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3.对心理品质的影响。十六七岁的中职生,一方面其心理品质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又极易受到网络的吸引。在网上他们想入非非,纵横驰骋,俨然不可一世的“英雄”。一旦离开电脑,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面对紧张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还要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等等,他们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恍若隔世。渐渐地,他们对老师和父母的教诲感到厌烦,内心涌现焦虑、烦躁、压抑等情感,对集体缺乏归属感,从而造成个性的缺失。

4.对行为方式的影响。中职生在思想、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还不成熟,因而行为方式尚未成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正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网络的出现,使学生的生活空间从相对狭窄的现实空间进入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由传统的课堂传授向网络学习延伸。一些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更易受到网上“虚拟游戏”的侵害,以至于上课在教室或宿舍睡觉,夜里私自外出上网,整日浑浑噩噩,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除了迷恋网上游戏外,中职学生还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了“聊天室”,他们结交网友,甚至发展成为“网上情人”,不一而足。

5.对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中职生正值青春期,思想活跃,头脑单纯,道德品质尚未成熟。一旦走进网络,面对汹涌而来的形形的社会思想,往往表现出一无所知、无所适从或者是非不分、饥不择食,从而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落。

二、德育工作相应对策

1.切实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中职生学会自主选择健康的信息,对不健康的黄色信息学会进行反省、批判和处理,增强信息时代现代人必备的自我保护和生存发展能力,在他们的大脑中树立一道无形的“防火墙”。具体到学校来说,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严格限制学生到不规范、不健康的网吧上网。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经常向学生推荐或正确引导学生浏览有利于学习的、健康的优秀网站。

2.正确指导学生上网,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正确面对网络的挑战,提高鉴别能力,使他们通过网络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扩展视野,适应未来。首先,要客观对待、正确指导学生上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把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网络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其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3.中职学校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培养纯真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同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除情感障碍。心理障碍是中职学生染上网瘾的根本原因之一,特别在与异往问题上,要因人而异,及时进行正面疏导、反面警示,培养学生增强自控能力,提升个人修养,抵制种种诱惑,成为网上求知的主人。同时,要与心理教师配合,结合“网恋”的危害性,加大青春期心理教育,疏导学生的情感障碍。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位。因此,中职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为学生创建文明、健康、进步、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4.教师要一心一意爱学生,用无私的爱引导、教育、感化学生,将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网恋的学生从泥中拉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关系,除了教学,更重要的是爱,只有用师生之间的真诚友爱去感化学生,才能避免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或陷入“网恋”。在学生心理的“断乳期”,学校应满足学生对感情交流的渴望,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真诚友爱战胜网上那种虚无缥缈的“爱”。为此,一方面是要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放下“尊长”的架子,以朋友、伙伴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真正抱着平等的态度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接纳学生。特别对学生中暂时有心理、思想障碍,经常惹麻烦的所谓“双差生”,教师更应多一份耐心和爱心;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培养健康的同学关系。

第8篇

李岚清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需要下一定的苦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天长日久地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格力量,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艰巨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