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0:37: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家综合素质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素质教育 对策 意义

近年来,国家相关的部门以及各个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提高了重视和关注度。在高校建设良好的高校的校园文化,为塑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高校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荐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概述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对于素质教育人们的说法不易,在素质教育中同时包括了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体力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主要是进行道德素质各方面的教育;智力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理论的教育;体力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和各项的体育的运动增强学生的体魄。素质教育不是单一的进行某方面的教育,而是要各个方面进行结合教育的,德育是基础,智育是重点,体育是保障。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开展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为依托进行开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进步的促进。对于素质教育来说不能进行单一的理论的教学,要综合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要因材施教针对性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2、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同学的,以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的目的。人才的竞争是所有形式竞争的核心内容,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创新能力、奉献精神,这些素养的形成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工作重心。所以只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使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3、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

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主要是制度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制度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高校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需要优雅的校园环境,更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和教学硬件设施,同时,由于当下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很鲜明,这些方面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提升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 加大学生素质培养投入力度

学生素质的培养,仅依靠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归结为以下几点:①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②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艺术。时刻保持自身先进性,研究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推向职业化与专业化。

2、 改进学生素质培养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经验式培养已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改进培养模式,具体如下:①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②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学生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以事实为依据,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不同层级、不用类别的学生素质培养项目。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指导之外,给予学生足够空间,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个性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不但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还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全球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因此,高校的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最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一体化,以迎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在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期。但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课业繁重、突击补习班、升学压力大等现象依旧严峻,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注重学习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

结束语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对国民的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关系着国家的整个未来的发展,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措施建议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把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提出综合素质教育方针,体现了教育改革和对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而体校业余专项训练也必须纳入综合素质教育的新观点,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使体校的业余训练成绩更上一个台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法,说明综合素质教育在体校业余训练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专项训练 业余训练 业余体校 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同时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素质教育。

业余体校专项训练特别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体校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中专)都从事专项训练,在校训练时间长,各方面素质基本定型,不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就不能和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相配合。二是各级各类体育人材的比例犹如“金字塔”,业余体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筑基的沙子要被淘汰,如果没有好的综合素质就应付不了以后面临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而金字塔顶层的高水平运动员,没有全面素质做基础也不可能炼到塔顶。何况他们在结束比赛生涯后还要步入社会,没有好的综合素质,一样难以胜任退役后的工作!

一、专项训练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专项训练中,德育起着核心和先导作用。从训练目的讲,我们培养的是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勇敢开拓精神,为组织为国家创先争优的人。从做人的标准上来讲,我们培养的是品德高尚、有集体荣誉感的人。对学生要经常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心里要装着祖国和人民,培养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从思想作风着眼,我们要灌输的是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辨证唯物。在以往的比赛和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也要时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他人取得好成绩,我欣慰,向他祝贺,向他学习;反之,也要爱护和帮助弱小的队友,多鼓励,不歧视。久而久之,队伍的凝聚力就会得到提高,集体荣誉感逐渐增强,求实的作风日趋浓厚。由于发挥了德育的核心和先导作用,也将会迎来了训练成绩的大幅提高。

二、专项训练要配合智育教育

智育教育的任务是学习文化课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员是出不了好成绩的,出好成绩的运动员需要一个聪明的头脑来完成技战术的配合。所以专项训练必须配合智育,促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作为体校文化课教学的老师或者教练员,要时常关注和登记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及时分析评比,发现成绩下滑、违反纪律又屡教不改者,必须停训示警。另外在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练习中还要注意启发智力,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将运动力学知识,生理生化知识也应用到平时的文化课教学和运动技术训练中去。通过专项训练与智育的默契配合,既能够促进学生的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又能够提高单招考试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使学生尽量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三、专项训练要立足体育

体育是五育之本,它的任务除了增强体质、发展身体能力,更重要的是懂得锻炼身体的意义和方法。专项训练是体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只能充实体育,不能取代体育。我校在专项训练的基础上,还在普通体育课上开设了“一(健美)操、一(游)泳、一(武)术”的体育达标课程。使学生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专项身体素质,让学生理解各种训练和体育手段的教法和意义,这样做既增强训练的自觉性,又学会了锻炼身体的方法。

专项训练要立足体育,还要正确对待“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1.从难要求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如教动作从分解到配合,学技术从易到难。2.从严要求必须恰如其分。技术要求可大同小异,运动负荷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防止过度训练,适得其反。3.从实践出发,不单从当年比赛的实际出发,更要从提高综合素质的长远打算来训练,只顾专项不管全面素质的作法是不可取的。4.大运动量训练的问题要面对现实。有的学生参加了文化辅导班,还需要面对单招考试的文化课学习,专项训练时间、运动负荷等要重新考虑。

四、专项训练要结合美育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审美观和创美能力。评定美与丑的标准称为审美观,而做出优美姿势的本领称为创美能力。专项训练中要教育学生识别动作的对与错,培养其审美观。还要告诉学生如何掌握正确动作要领,练出优美姿势,培养其创美能力。除此之外,还有道德美、追求智的美、创造健康美和寻求劳动美等。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后,队员才能取长补短,和谐相处,促进训练。

五、专项训练要服务于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也是综合素质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劳动观点、劳动能力和习惯。我们在专项训练中促进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就为劳动教育创造了先决条件,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有了正确的劳动观后,懂得了比赛是为国争光,训练除了针对竞技比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为人类创造幸福的劳动本领。我校从今年开始在中专二年级开设了劳动实训课,让学生到各个办公室、科室实训,还负责教学楼、寝室楼道的卫生等,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认识到体力和脑力劳动都是光荣的,没有贵贱之分,从而使同学关系融洽,正气上升。

在体校的专项训练中,如果教练员急功近利,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综合素质教育,必然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不利,有损学校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专项训练应以德育为先导和核心,以智育为根本,立足体育,结合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发展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提高专项训练效果,更好的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必要性 教育观念 评价机制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61-01

1、素质教育的涵义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学生身心潜能、德智体全面培养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推行并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从而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将外部的教育影响主动转化为自身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在应试教育前提下,老师是为应试而教,学生是为应试而学,偏离了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老师将目标投放在少数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而弃多数学生置之不理,让老师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以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即使能够使部分学生的某方面素质得到浅层次的发展,也只是很片面性的,而且是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素质教育的推行是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要求,是我国当今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正确;教育思想观念过于陈旧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仍有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没有转变,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体制阶段,他们对学生的关注仍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升学率上面,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一部分老师主观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开设一些形式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应体现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某方面特长上,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素质教育仍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一部分老师认为既然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那就针对所有学生定好各项达标指数,向着让学生全面达标的目标进行培养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2 教学方法传统陈旧,评价机制跟不上教育机制的改革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即使作了一定的改革,也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仍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的提问都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学生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很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同时。就现代中小学教育而言,升学率仍旧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从而导致老师对学生优劣的评价一切都以学业成绩为重要依据,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甚至思想道德败坏的学生。即使一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但到头来还是转回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来,一切的优秀评比仍旧是以升学率与分数为前提,评价机制根本就无法跟上教育机制改革的步伐。

2.3 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现代中小学教育中以农村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教育投资本就是一项长远的计划,短期内成效不是很显著,因而当地领导在教育投入上会比较犹豫不定,致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办学条件也比较差,许多教学资源设备严重缺乏,学生的素质教育缺少得以开展的平台,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行。同时,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还有待提高,虽然一部分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其年龄都偏大,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呆板。这一部分老师是许多农村中小学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主力军,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已经足够应付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他们不愿去学习、创新,致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还有一批年轻的教师队伍,他们既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实在难以担当对学生进行较为深层次素质教育的重任。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72 -03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虽然也经常出现某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等乐观报道,但对整个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统计却不容乐观,根据2011年6月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本科就业排名前50位专业的平均就业率才91.2%,相应的高职高专的就业率只有88.1%。这还是数据优化后的结果,比如数据中不包含招生规模过小的专业,也不包含继续深造的学生,更不包括很多民办院校。也就是说,每年从高校大门走出来的毕业生,将近有100万人没有工作,累计往年无法正常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大学生就业状况之严峻可见一斑。

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着很多原因,这包括一定的社会原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校的录取率逐年增长,导致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600万;其次新生劳动力增长速度过快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除了社会原因之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是重要原因。

众多调查发现: 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欠缺,工作责任感、职业操守素质不足,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缺乏, 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和蔓延。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与此相对应, 越来越多的岗位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们不是不招人,而是招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达不到所招聘企业的要求。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对就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缺乏系统性培养,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就业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而造成“就业鸿沟”的形成。因此,对高校而言,如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如何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一)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素质的集合, 在构成要素上包括诸多方面。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 AST D)指出就业能力涵盖了16 项技能, 包括5 个类别: 基本胜任力( 阅读、写作、计算) , 沟通能力( 说和听) , 适应能力( 问题解决、创造性思考) , 群体效果( 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 和影响能力( 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 等。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它首先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可以塑造和培养。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上,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影响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实践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二是知识拓展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即知识的开拓与扩展能力, 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三是创新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核心, 指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束缚, 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 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辅相成

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目前众说纷纭。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主要有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道德素质是做人的根本,身体素质是成为合格员工的基础,智力素质、劳动技能素质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可以达到,审美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精神追求。素质的“关键”是认知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不断地将外在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素质,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另一种理解是“素质首先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创新意识;再次是继续发展的能力和对新知识的及时吸收能力以及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能力教育”,通过素质教育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个性、服务社会为目的,以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根本,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保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大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使他们顺利就业,并使其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选拔学生,而是为了全面地培养学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因此,学校只有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也才能建立起学校的信誉,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系,真正提高就业率。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完善

在学校教育中,素质的培养往往由于难以量化而被忽视,或者简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道德素质教育,把体育课等同于体育素质的培养、把一些选修课作为审美素质的培养,这不仅片面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体的综合素质割裂,把无法用分值量化的素质强行分值化,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却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的指导思想

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人的教育,培养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归宿就是学会做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这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

素质教育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完美诠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而人格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而也不能单靠学校的一己之力来完成综合素质的教育。高度统一、重视的指导思想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的主客体对受教者的培养目标清晰明确,上下统一,综合素质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开展起来。

(二)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除了高度重视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外,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完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基本纲领,它不仅要符合学生自身特点,更要结合专业和岗位需求,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后续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严谨、客观的态度,更要结合高校的专业以及就业岗位、企业需求来商讨制定。企业在用人方面除了对专业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外,对综合素质要求也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每种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同时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引导学生往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的方向发展。探索“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合格基础上,选修一门以上的特长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与社会需求合拍,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三)适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而较忽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 其结果是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没文化 ,有技术无人文的大学生。以高职教育为例,教育部在2006年先后出台了14号、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及“高素质、技能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尽管在人才模式的内涵中有“高素质”的表述,然而,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与职业技能培养相比,“人文素质教育”模块通常是最容易被淡化的一块。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技能证书考试、从业资格训练等实践课程,占据着核心地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种类和课时却总量锐减。

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紧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 深化素质教育课程体制改革。

首先要构建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中心, 包括基本能力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在内的素质教育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始终瞄准市场需求的素质,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综合性,这样培养的学生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由于高职年限较短, 技能实训任务较重, 不可能开设太多的素质教育专门课程,应该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因此, 我们在进行专业教育时,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融入素质教育的内容,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内化和升华。

其三,加大公选课的开设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理工科学生修读人文社科及艺术类课程, 文科专业学生则增加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课程。通过跨专业选修的方式, 实现学科渗透和文理兼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有效的交际能力。

(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既然难以量化,就应该贯彻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实质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学校,教师往往是学生的镜子和榜样,是学生效仿和学习的对象,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不仅体现在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上,更体现在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治学态度上。一个道德修养高尚、治学态度严谨、有着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客观、积极的人生观的教师往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容忽视的榜样作用,在学生道德素质、审美素质方面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起到的作用往往胜过一门课程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能结合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要,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完善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优良的体质以及娴熟的学习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较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使社会能更好地接纳学生,切实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 ]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2]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彭金生,唐小红.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创新教育,2009,(04).

[4]吴玉静.如何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论,2011,(23).

[5]肖云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 高教探索,2007,(06).

[6]张进.提升就业能力: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7]谭属春.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2).

第5篇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和《县教育局关于改革中小学生评价机制、实施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评价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强调评价的科学性、过程性、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健康全面发展。

二、工作要求与方法

1、“全面发展的学生”标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中小学生6个基础性发展目标,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初中学生的评价标准执行《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小学生的评价标准执行《县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市、县教育局分别编印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县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供各学校使用。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使用与成长记录档案的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主要内容有学生基本情况、学业考试或考查等级、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综合性评语等,学生人手一册,在此基础上为每位学生组建成长记录档案,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负责学生成长档案的记录与管理。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主要由班主任老师保管,定期整理、展示,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学校应将评价手册的使用和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的建设情况纳入对班主任和教师的考核。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与“全面发展的学生”的产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的方法按评价主体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评价小组评价三种,三种评价在综合评价结果中所占的比重可因年级变化有所调整。学生自评最高不超过30%,互评由本班全体学生或学生代表参与,最高不超过30%,评价小组评价最高不超过70%。初中学生评价可借助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完成。基础性发展目标等级分A、B、C、D四等,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学生各维度评价等级要依据各评价主体评价的结果综合生成。在学期末综合评价中,六个维度均合格且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即授予“全面发展的学生”称号,对在某一维度达到“优秀”标准的学生,可授予“**星”称号。

学期末或学期初,学校应对本学期或上学期“全面发展的学生”和“星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彰奖励,如召开学生大会或家长会、印制光荣册、在校园广播或校园网上展示等;同时将“全面发展的学生”名单上报县教育局普教股,县教育局将在教育信息网上进行展示表彰;初中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市教育局规定纳入高中学校录取依据,对连续三年获得“全面发展”称号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推荐到高中学校,由高中学校优先录取。

三、工作重点

各学校要根据市、县教育局文件精神,立足学校实际,制定完善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方案要体现可操作性、实效性、导向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让学生学习有目标,发展有方向;使教师评价有依据;学校引导有层次。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各学校要切实转变德育观念,认真探究符合当代青少年实际的德育模式与方法。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做到德育活动序列化、生活化。继续推进感恩教育和“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其内涵。让学生在环境熏陶中感受德育,在活动中体验德育,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德育。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和公民素养的培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坚持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落实课程方案结合起来。要把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着重抓好音、体、美、必修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学校课程的开设,在确保开全课程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坚持依法治教,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各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各级主管部门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将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规定落到实处;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文化艺术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四、组织保障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工作,全面落实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成立由校长、德育处等部门负责人、教师和家长代表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负责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以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当前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第6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 提高 小学生

封闭、僵化是传统教育的顽症,与“早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现实要求相距甚远。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刻领悟到,只有不断地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才能踏出一条适应时展要求的教改新路,培育出一批真正高素质的学生。现下,对实施素质教育已不再只是一个口号,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亟待提高。

结合自己在农村小学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谈谈自己对此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正处于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主体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中国的现代教育,是以时代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教育。因而,学校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需求。综合素质是指各种素质的综合状况,我认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健康状况)、道德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进取意识)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这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重要的。

二、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1.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家长要抓紧孩子的教育

一方面,要对全民进行素质教育宣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好下一代的素质教育无疑对农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使他们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学校充分的帮助。学生毕业后首先要走向人才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培养学生“一人多技”、“一专多能”,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作为学校,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顺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熏陶孩子。家长要留孩子在身边,这样才能多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教育孩子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2.努力提高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电教设备、电脑、音乐器材、体育器材等,确保农村小学的办学程度能达到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生活方面,要解决学生的吃饭难、饮水难、午休难、取暖难等一系列问题。

3.吸引人才,搞好师资培训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吸引年轻骨干教师到山区执教,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对他们多奖励、多鼓励,从根源上解决困难、留得住人才。对学校专业课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多面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校也应根据课程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相应地制定出长短期教师培训计划,根据学校的整体需要和个人的志愿,分期、分批培训更新知识,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

4.改革评价机制,对教师、学生全面系统地评价

第7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高等教育

1.引言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我国理想教育模式的代名词。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也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只要有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它就会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全面的能力教育,它的精髓就在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最终达到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知识和谐,人与自身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目的[2]。

2.素质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对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纵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素质:包括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更成熟的价值观念体系,更健全的知识框架[3]。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3.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并准备献身报效祖国,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道德和观念上产生了错位与倾斜,使得他们的思想也产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薄弱;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心理素质不高,抗挫能力差;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综合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基本职能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说,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现实的。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提高道德文化素质。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应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其次,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最后,学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三下乡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素质。教学改革是一种目的导向,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改变不适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发展的过程。改革的重点将放在这样几个方面:即研究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和培养模式,以及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专业结构;研究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研究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基础课程、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并形成一批新教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整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将体现“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整体性”等突出特点。

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要特别重视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成为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和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以促进文理知识相互渗透和融通,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成立心理协会或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另外,学校应借助心理课程老师采用课堂训练的形式对学生心理进行测试,把测试结果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靠学校开展相关主题的讲座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学校应成立院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舞蹈队等活动团体,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在校园内组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校运动会、院(系)运动会等各类大型竞技比赛,并挑选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校外比赛,所获得的名次均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既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5.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永恒的主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中国要应对2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挑战,当代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燕国才.素质教育理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执业能力 人才培养

会计执业能力是指从事会计业务活动或会计工作所具备的素质、技巧和本领。它分为会计执业资格和会计执业技能两个方面。会计执业资格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资格、会计师资格、高级会计师资格和教授级高级会计师资格;会计执业技能包括:会计簿记技能、会计核算技能、会计分析技能、会计理财技能、会计决策技能等,或按会计岗位分为出纳岗位技能、薪酬岗位技能、材料岗位技能、固定资产岗位技能、成本费用岗位技能、销售利润岗位技能、资金证券岗位技能、往来结算岗位技能、总账报表岗位技能、会计电算化岗位、会计主管岗位技能、会计稽核岗位技能、会计档案管理岗位技能等。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执业技能的培养应突出职业素质的教育、执业本领的培养。

一、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1.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这些业务的处理都要涉及到国家的财经法律制度、会计准则。国家关于会计方面财经法律制度和准则是保证企事业单位正常有效运行、依法开展会计工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会计工作人员都必须自觉地维护和执行。因此,要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遵章守法教育,让他们掌握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规章制度,在未来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过程中要严格执法,当好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制度的“卫士”,把好本单位的财务关口,同时本身做到清正廉洁。

2.进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会计人员是为企事业单位每天切切实实处理各种会计事项的。他首先要有敬业精神,其次要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廉洁、正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学生中上好《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培养会计人才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进行业务技术素质教育

会计人员是企事业单位当家理财的“行家”,没有一定业务技术素质是胜任不了会计工作的。当今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不高,总觉得未来工作时用什么学什么。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技术能力观”,走向社会从事企业会计工作能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谋划策,能在会计核算中挑起重担,能在筹措资金、安排资金的事项上选择最优方案,能在运作资金上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真正成为投资者信得过的“行家”。

4.进行文化身心素质教育

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涉及到多方面的经济关系。会计人员既要履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又要当企事业单位经营者或领导者的参谋,还要当好人民群众的办事员。我们要教育学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坚持原则,秉公、公正办事。在得不到群众理解时甚至受到委曲时也要有好的“心态”,能做“和谐社会”的楷模。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未来从事会计工作要与银行、税务、财政等部门打交道,要和本单位各有关部门及其职工打交道,要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准则制度,使其变为内外相关人员的自觉行为。当人们能够理解会计人员的行为时,会计人员要热情、诚恳、和气,当人们不能理解会计人员的行为时,会计人员不仅要介质“和谐”,还要耐心细致地解释和说明,直到人家理解为安。这种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要在学校里培养。

二、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本领的培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本领应体现在以下四个层次的能力上:

一是品行能力。包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事业心、责任心、职业道德、团结协作、文明修养等。

二是基本功能力。包括理论政策水平、社会通识能力、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能力、书写能力(书法和写作能力)、点钞能力、计算能力(珠算能力、计算器使用能力、电算能力)、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会计资料归类整理能力、会计环境应变能力、外语能力等。

三是业务技术能力。包括簿记能力、核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财能力、会计决策能力等。

四是社会活动能力。包括社会调查能力、社会公关能力、会计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组织能力等。

五是创新能力。包括会计工作策划能力、证账表格设计能力、财务软件参数修改能力、报表数据转换能力、初步的会计科研能力、事业开拓能力及其他创新能力等。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综合执业能力的训练

1.按综合执业能力构建知识体系

按综合执业能力构建的知识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商业知识、专门知识、会计知识、边缘知识六大层次。

2.突出会计岗位持能训练

会计岗位持能训练包括:出纳岗位技能训练、薪酬岗位技能训练、材料岗位技能训练、固定资产岗位技能训练、成本费用岗位技能训练、销售利润岗位技能训练、资金证券岗位技能训练、往来结算岗位技能训练、总账报表岗位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岗位训练等。

3.进行会计综合素质模拟训练

设计综合素质模拟训练考核题是综合素质训练的前提。进行综合考核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模拟训练考核题是以现场会计实务操作为轴心,以系统、连贯、完整的典型经济业务为主线,渗透会计人才全面素质内容的操作训练考评体系。一般安排在学生即将毕业的那一学期进行。一共安排六周让学生全真模拟现场会计操作,前四周是手工操作训练考评,后两周是微机操作训练考评。它是一种将以往纯粹的课堂教学予以实践深化,将分散的单科教学进行集中总纂,将分阶段的单科考试进行综合考核的极好方式。

(1)综合素质模拟训练考核的基本内容。第一,会计实务知识的综合训练。会计实务知识的综合训练应按财政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统考大纲的要求设计,分会计员实务训练、助理会计师实务训练和会计师实务训练三部分。每一部分可以考题的形式(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判断、简答、计算及综合题)出现,各题一般应附标准答案,让学生在综合素质模拟训练考核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该项统考性的训练内容在综合素质模拟训练考核结束时的综合考卷中应有所体现。第二,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考核。该项考核提炼概括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相连续的典型业务,以各种空白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全套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从填写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出会计报表为止进行全过程操作。学生手工操作结束时提供若干本记账凭证、若干本会计账簿和全套会计报表让聘请的现场会计和会计专业老师进行检查评分。第三,会计电算操作能力考核。该项考核是让学生将自己亲自编制的记账凭证内容输入计算机,让计算机自动进行登账、记账和算账,最终自动产生出全套会计报表。第四,会计综合素质测试考核。当学生模拟现场填制原始凭证进行报销审核签字时,模拟签字的学生不仅要讲出所依据的法规条文,还要对报销者讲出国家的有关规定,说明其道理;当学生模拟现场会计人员完成有关手续时,模拟手续的学生要讲出会计手续流程步骤、必要性以及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当资金投向某个项目时,模拟决策的学生要计算出多种用资方案,讲出所投方案的优化理由;当生产经营、资金运用产生出成果时,学生会进行分析、评价,并以此能对未来作出预测;当策划单位未来前景时,模拟策划的学生能用运用微机提供出各种各样的决策方案来等等。第五,廉政、勤政教育考评。通过综合素质模拟训练,观看反腐败的录像并写观后感、举行报告会,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廉洁奉公的思想,一辈子跟钱打交道,一辈子做到“两袖清风”。

(2)综合素质模拟训练考核成绩的评定。要求担任综合素质模拟训练考核的老师每天都要布置考核任务,当天考核结束时发小考试卷,学生把当天考核的关键内容、数字填入小考试卷,老师收上来批改记分(百分制)。手工操作训练考评和电算操作训练考评结束时,应进行面试。面试题以会计操作能力考核内容为主体,会计实务综合训练统考知识为补充,会计综合素质知识为重点。全部考核结束时,应分综合训练统考知识、手工操作知识和电算操作知识和综合素质知识,综合考卷统一闭卷考试记分。考核采用结构记分法:平时每天记录的分数一般占40%,书写占5%,面试占5%,统一闭卷考试占50%。

(3)设计综合素质辅助考核指标。进行操行记分综合素质辅助考核指标反映上述考试、测评、考核中不能量化记分的内容,一般分为四大类:一是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二是在专业知识及能力素质方面,三是在道德和人文素质方面,四是在身体及心理素质方面。

(4)综合素质考评总分的确定。将上述“考试成绩”、“测评成绩”、“考核成绩”和“操行评分”赋予相应的权数分即确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

(5)辅以其他方式予以补充。比如,召开演讲会、辩论会、座谈会,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角色模拟、专项设计,实行等级考试、问卷测试、操作演示等等。

参考文献

[1]朱学义,黄国良,杨玉凤.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1(7):33-34

[2]朱学义,董靖,黄国良.当代人才观新论[J].未来与发展,2012(4):100-102,88

[3]朱学义,董靖.基于人才聚集平台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2012(3):115-118

[4]朱学义.当代人才理论综述——创新人才论[J].未来与发展,2012(10):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