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开托管班的流程

开托管班的流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0:37: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开托管班的流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开托管班的流程

第1篇

50多万高三、初三生将开学 加强“小饭桌”监管

3月30日,陕西全省将有24.16万高三学生开学。4月7日,35.46万初三学生和5.83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班学生将步入校园。希望广大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疫情防控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在上放学途中和在校期间的自我防护,坚持做到戴口罩、不扎堆、勤洗手、不摸脸,健健康康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督促各地各校储备数量足够、品种齐全的疫情防控物资,确保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品充足;对学校教室、实验室、餐厅、宿舍、运动场馆等进行彻底消毒清洁,对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教室宿舍开窗通风;精细组织学情分析,做好开学前后教学衔接。

开学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联合卫健等部门重点对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交通安全、校园防控措施落实等开展督导检查,逐级夯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责任。

开学后校园管理的规范。开学后,要严格落实校园封闭式管理,规范出入校园核验流程,与学校教学活动、卫生防控等工作无关人员禁止入校,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严格聚集管理,疫情解除前,各地各校不组织大型室内报告会和聚集活动;严控饮食安全,坚持工勤人员每日晨检和餐前检查,确保食品来源正规,加强餐具的清洁消毒,有条件学校可采取盒饭配餐、错峰领餐、分散就餐等方式,减少接触和人员聚集;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校园周边餐饮企业、“小饭桌”“托管班”等托管服务机构进行监管,确保学生就餐安全;各校要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保持通讯畅通,确保遇有突发事件及时处置。

陕西有外省籍高校生42.08万 开学时间另行确定

陕西全省高校有外省籍学生42.08万人,开学学生跨省流动较大,因此高校开学时间要综合全国各省疫情防控情况后另行确定。

第2篇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委托资产处置系统推广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这次培训,是继不良资产剥离以后,总行组织的又一次跨条线、全行性的培训,参加培训的不仅有资产处置部门的业务骨干,还有财会、运营、科技条线的业务专家,参加人员达200多人。借此机会,我代表资产处置部,对大家长期以来对资产处置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这次培训得到了武汉培训学院的鼎力支持,为我们准备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武汉培训学院表示诚挚地谢意!

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奋战,委托资产处置系统已经于11月28日在浙江分行试点上线。为做好系统全国推广的准备工作,总行组织了这次为期三天的系统推广培训班。在开课之前,我把系统建设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对培训及后期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新系统建设的背景

按照财政部要求,我行将在5年内完成委托资产的处置工作,目前,第一年的处置工作已即将结束,那么,为什么还重新开发这样一个系统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

为做好不良资产剥离和委托处置准备,总行于去年开发了目前应用的委托资产处置系统。系统的快速研发和上线,不仅实现了快速、高效的电子化剥离,也基本满足了委托资产处置管理要求。但是,由于2008年版的委托资产处置系统是在剥离方案没有正式明确的背景下应急开发的,从技术上和业务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影响了ABIS系统的稳定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处置业务的正常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ABIS系统存在较大的稳定运行压力。剥离后,委托资产仍在ABIS系统核算,ABIS系统通过单设77行部对37家分行的剥离资产实行集中管理。因剥离贷款总额大(7957亿元)、笔数多(1200万笔),其定期结息耗时长、记录多,给ABIS系统带来了较大的运行压力,影响了核心业务的稳定运行。

2、剥离客户还款不方便。首先,网点无法实时查询和试算。由于ABIS系统对委托资产与自营业务实施隔离,除委托处置行外,原剥离行和代收网点均不能查询、试算客户应还贷款本息额,给网点处理和客户还款带来了不便;其次,还款流程复杂、无法作实时入账处理。客户在网点还款后,只能先取得还款证明,只有待网点将还款资金划至委托资产处置机构入账后才能取得还款凭证,流程复杂、耗时较长;再有,系统没有自动扣款功能。给剥离客户(特别是按揭贷款、助学贷款客户)还款带来很大不便。

3、无法自动报送剥离客户征信。由于CMS系统已对剥离贷款进行了销账,委托资产无法按原有方式向人行报送剥离客户征信,致使客户还款后无法及时变更征信记录。

上述问题不仅影响了处置业务的正常开展,也导致了一些银企纠纷,在座从事委托资产处置的业务人员可能都有切身的体会。

(二)更好地适应委托资产处置政策要求。

大家都知道,我行与工、中、建三家行股改不同的政策,就是国家对农行股改采取了特殊的剥离方式,实施不良资产内部剥离并且由我行继续承担债权人和资产所有人职责。这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不仅对于农行资产处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对我行的科技支撑手段提出了新课题。

在去年老系统开发的时候,财政部的剥离方案还未完全明确,系统没有准确的定位,因此业务需求、功能设置都不够完善,导致最后的操作流程出现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近一年的业务实践和沟通磨合,目前财政部对委托资产处置政策进一步明晰,总行也据此明确了委托资产的管理要求,制定了新的制度体系。配套政策制度的确立,为系统改造完善提供了依据,即根据剥离资产的委托性质,把委托资产的处置还款定位为农行的受托业务,采用中间业务的处理模式(类似于移动代收费业务)来设计系统。围绕这一定位,委托资产处置系统的功能设计、操作流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三)顺应ABIS核心业务系统升级的现实选择。

目前总行正在进行ABIS系统的升级改造,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适应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由于委托资产不实行新会计准则,如果继续留在ABIS系统里面进行核算,将可能与核心业务系统改造和运行产生一定冲突。因此经总行研究,决定将委托资产整体移出ABIS系统进行核算和管理。

基于以上原因,在今年5月份总行召开的行领导专题会议上,罗熹副行长指出委托资产由财政部委托农行处置,农行承担的责任重大,为确保处置工作有效运转,有必要开发一个独立、稳定的委托资产处置系统。为此,我部和信息技术管理部牵头,总行软件开发中心、财务会计部、运营管理部、信贷管理部、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信用卡中心等相关部门配合,浙江省分行作为合作开发和试点分行,启动了委托资产处置系统的研发工作。

从七月中旬立项到十月底开发完毕,总行行长、副行长高度关注系统建设情况,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总行信息技术管理部、软件开发中心以及浙江分行对此项工作大力支持,科技部门在项目需求阶段就积极介入,从项目立项、开发组织方式、技术方案评审、招标采购准备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为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委托资产处置系统项目组全体成员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四个月内就完成了一个集核算、管理为一体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的研发,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同时,他们还承担了此次总行委托资产处置系统培训班的授课任务。在这里,我特别向为项目成功建设付出艰辛劳动的浙江分行有关同志表示由衷地敬意和衷心地感谢。

二、新系统建设的重大意义

新系统的开发运用,对于强化委托资产处置规范化管理,提高处置效益,防控处置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为履行受托管理职责提供有效保障。

新系统的上线,将完全实现全行8000多亿委托资产的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为农行履行受托管理职责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监管达标、管理优化的双重目标。

从内部看,委托资产处置系统与自营业务资产管理系统完全分离,实现了对委托资产的单独核算与管理,满足财政部对自营资产与委托资产之间构建“防火墙”的监管要求。从外部看,农行继续承担债权人和资产所有人职责,对剥离客户提供与自营业务无差异的服务,满足了客户需求。从业务流程看,ABIS系统将仅承担网点还款、资金上存、与财政部清算的职能,委托产处置系统承担委托资产的内部核算和账务处理,业务模式将真正实现委托要求。

 (二)为加强委托资产处置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围绕委托资产处置系统定位的转变,遵循风险可控原则,新系统严格按照我行会计核算、运营管理以及委托资产处置管理的制度进行设计,并根据委托资产的特点,在制度框架内对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新系统实现了集核算、管理、风险控制三位一体的要求,实现了制度控制加机器控制的目的。

三、新系统的主要功能

此次研发推广的委托资产处置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几大功能。

首先,从系统架构来看,新系统对原系统的业务应用、业务报告、信息管理和接口平台进行整合,并且重新构建了业务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分别承接ABIS系统77行部的委托资产和EADIS系统的处置管理信息,实现核算管理的一体化。这一架构解决了我行现有的ABIS系统与CMS系统相互分离、通过对接管理的传统模式,将更有利于委托资产的规范管理。

其次,从系统功能来看,新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功能和流程变化:

一是新的业务子系统对还款渠道和流程进行了优化,除保留专户还款、恢复批扣还款外,增加了与ABIS系统的联动还款方式,网点柜员可直接从ABIS系统发起委托资产还款交易,并增加还款通知书电子流,以控制操作风险。

二是新的管理子系统根据总行即将下发的委托资产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处置流程,涵盖尽职调查、估值、处置预案制定、工作日志登记、评估、定价、处置方案制定、审批、实施等所有处置环节;根据客户经理责任制,对委托资产逐户设定管户经理;配合落实重点项目直管制度,对总行、一级分行直处直管项目进行单独管理;实现处置回收的全口径统计范围,对租赁收入、股权分红及超额收回进行登记;增设催收通知书打印、征信自动报送的功能,实现处置管理的规范化、电子化。

四、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系统研发成功后,总行选择浙江分行先期进行培训、演练和上线,目的在于为这次全国培训和系统明年全行投产上线做好准备工作,积累宝贵经验。明年计划从1月底开始,争取利用3-4个月时间,在全行分批推广上线。大家从现在开始,就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前为委托资产处置系统切换和推广做好准备工作,按照要求抓好系统上线前期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圆满完成总行系统推广运用任务。

(二)认真学习。系统能否顺利上线、上线后应用是否到位,关键看学习培训是否到位。今天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各条线的业务骨干,全国培训结束后,你们还要承担系统操作的转培训工作和系统上线的辅导工作,任务很重。由于新老系统的差别较大,涉及到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操作方式的改变。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熟练掌握操作要领、正确运用系统功能。今天来参加培训的还有各分行的技术人员,也请你们通过培训,了解委托资产处置业务的处理方式,了解系统的功能应用,做好系统的运行维护,为全行投产上线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三)切实做好转培训及演练的准备工作。今天参加培训的都是各一级分行处置、财会、运营、科技部门的业务骨干。但是,新系统的应用面广、涉及人员多,特别是在联动还款功能开通后,各ABIS营业网点的柜员和会计主管将直接调用委托资产处置系统的交易进行操作,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好系统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将会影响处置业务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带来操作风险,所以转培训工作非常重要。请各行在明年1月中旬前完成转培训工作,并作好演练工作的准备,确保应用人员操作准确规范、功能应用到位,有效防范系统的操作风险。 

(四)认真做好上线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一是做好规定动作。下一阶段,总行将会布置上线前的相关工作,各级行要按照总行分阶段通知要求,按步骤做好数据清理、核对等规定的准备工作,以确保顺利上线。

二是建立上线网络。培训结束后,各个条线都要落实责任心强、熟悉业务、能熟练操作的工作人员作为联系人,建立系统推广应用的网络,以便上线工作顺利推进。

(五)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大家要认真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作息时间,有事要请假,注意人身和财物安全,确保培训期间不出现任何问题。在这里,我要求总行资产处置部参加培训的同志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同志们,这次培训对委托资产处置系统推广上线至关重要,资产处置部门的负责人回去后要向行领导做好汇报,并同运营、财会、科技等部门做好沟通,与各个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抓好这项全行性的重要工作,我相信,通过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委托资产处置系统上线任务。

第3篇

《档案法》规定,私人档案是国家全部档案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国家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因为它是“私人”档案,而任其自生自灭。各级档案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不断拓展档案工作的外延,加强管理私人档案的广度和深度,加大社会人士参与私人档案建设积极性,使私人档案真正成为丰富各级地方档案馆馆藏的一个重要来源。

一、对待私人档案建设要增强档案意识,挖掘档案资源

在当今互联网已成为最主要的宣传舆论阵地的情况下,档案部门必须打破以往的封闭模式,改变单打独斗的做法,从大宣传、大视野的角度开展档案宣传工作。要创新“多媒介”平台,扩大新兴媒体舆论主阵地建设,增强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要着力打造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兴媒体,丰富传播渠道。档案宣传干部要深化“走转改”活动,善于走进群众、深入基层,着力增强工作的贴近性、实效性、持续性,全面提升宣传能力,提高公民大档案意识,激发社会人士的档案自觉,营造人人关心私人档案建设、参与私人档案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最美档案人评选”、“市民开放日”、“档案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向市民宣传档案知识,增强市民的档案意识。

在媒体“新常态”的时代大背景下,档案收集工作已经进入平民化、大众化的时代。档案工作者要有平民化的视觉,要强服务、接地气,以谦和的姿态开展私人档案征集工作。档案部门要在创新接收模式、延伸接收平台等方面下工夫,积极拓宽征集领域,纵向扩展私人档案内容,丰富档案内涵。一是在档案网站上设立相应的私人档案归档专题,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抠,并在档案馆的服务器上归档。二是建立档案部门公共档案微信号,安排值班人员动态收集有价值的私人档案信息,及时归裆。三是档案部门通过关注本区域的社会名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杰出私人企业主等人物,派入主动上门宣传指导私人档案的整理,也可以直接扫描归档。四是档案部门开展预约服务、有偿征收等方式来丰富馆藏。五是聘请社会上资历深、有一定影响的人士担任私人档案征集员,加大对地方的社会名人、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等私人档案资源的跟踪了解,掌握动态。六是抓好私人档案服务机制创新,采取有效地方法尽最保持私人档案形成时的原貌,尊重私人档案的原始性,同时加大私人档案数字化建设,为利用者提供快捷的利用服务。

二、用协议和政策规范程序,鼓励编研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支持个人保管、展示其收藏的档案,并向国家档案馆捐赠或寄存档案,对捐赠重要、珍贵档案的档案给予一定奖励。借鉴国外普遍采用强制性手段收购、限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取得所有者的授权。在本人自愿的条件下,档案部门与拥有私人档案的社会人士协商合适的保存方式,签定规范的档案代管托管协议,规范档案代管托管的程序与流程,方便私人档案者的档案可以自由进出档案馆。档案持有者对代管托管的档案具有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并可提出限制利用意见,还可以分享利用相关档案所获得的收益。档案部门可按照代管托管协议向社会及家族相关人员开放,以便查阅利用。

档案工作有着独特的“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特殊作用,档案的编研成果具有存史、资政、文化功能外,其教化功能更为明显。为了充分发挥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价值,要重视私人档案的编研工作。档案部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鼓励社会人士参与私人档案的编研工作,让“死”档案变“活”档案,创造出丰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开放搞编研,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共同把档案编研开发这个蛋糕做大。积极借助社会力量,设立档案编研奖励资金,年度招标编研主题,引导、鼓励和支持热爱档案、热爱文史的社会团体、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到私人档案的编研工作中来。

第4篇

然而,作为管理咨询的一个专业分支,医院管理咨询业的产生及发展,却让人不甚了解。似乎直至200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才允许注册医院管理咨询公司,但相关业务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所开展。

卫生部宣布今年是“医院管理年”,将今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上,医院管理咨询公司的身影渐渐浮现得比以往清晰。

他们是谁?

时至今日,没有人会否认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提供管理咨询机构的产生自然不足为奇。但谁能提供咨询,他们应该具有怎样的资格?却没有人说得清楚。医院管理咨询也不例外。笔者从卫生部医政司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医院管理咨询公司的成立只需到工商部门办理即可,而与卫生主管部门无直接的管理或业务关系。为此,笔者专门对医院管理咨询公司(或医院管理顾问公司、医院管理服务公司)进行了解,发现组成医院管理咨询公司的人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海(海归)派 最初的医院管理咨询人员来源于海外或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这些人员或拥有海外的管理学位或拥有海外医院管理的经验。总之,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是在管理思想还是在管理手段上较国内的医院管理人员先进,这种差距是他们认为自己可以给国内医院提供咨询的基础。

本土派 来源主要是一些本土的医学院校管理专业的人员。他们或曾经是这些学校这些专业的教职员工,或是这些学校这些专业毕业的学士、硕士。他们较海派而言具有较多的本土经验,参加过国内各种医院管理课题的研究,加上医学院校原有的各种关系,因此在业务的获得上较海派容易。

本土派的另一小部分则是出身医院管理岗位,在其对某医院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了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具备指导其他医院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能力,因此,投身医院管理咨询中。

草根派 往往被海派和本土派忽视,甚至是歧视,但他们确确实实又是存在的。不过,他们的存在不是要和海派或本土派去争什么,而是为了名正言顺地或去托管医院,或去收购医院。总之,这是他们打入医院,获得开展医疗服务权力的一种手段。

说他们是草根,是因为他们最早开展边缘性医疗服务(如老军医一针治疗性病),最早搞院中院,最早承包诊所,最早开展专科医疗,最早托管医院,最早做医疗广告……他们做着在外人看来和他们毫不相干,甚至是他们不能做的事。而他们最大的心愿往往是在老家建几栋新房。

他们很多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中的一些人拥有了许多医疗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联合成立医院管理咨询(投资)公司撑起门面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他们做些什么?

作为医院管理咨询公司,艾力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庄一强教授介绍说,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知识的创造;二是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三是知识的交叉、融会与贯通。实现这三大功能的水平决定了管理咨询公司的水平与能力。

具体到医院管理咨询则主要包括:医院微观管理方面(包括医院品牌建设及运营、医院文化建设、医院人事管理等);医院经营方面(包括医院如何开展市场营销、如何增加患者、改善就医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等);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包括融资、资本运作等);投资及股份制改造方面;ISO系列认证及HIS建设辅助咨询等方面。

在具体业务形式上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医院管理培训这是海派及本土派开展得最多的业务,也是目前他们最主要的业务。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对某医院实施咨询项目时,往往也是从提供专门的管理培训开始。

不可否认,中国医院院长大都是医生出身,他们先天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培训,他们在走上院长岗位后,其实念念不忘的是他们的医疗技术,他们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长时间学习管理。于是,短、精、快的管理培训成为院长们的首选。如果这其中还能和某个名校挂上钩是最好的了,比如,清华、北大,甚至国外的名牌大学。

另一方面,医院院长也希望自己的手下、得力助手、中层干部能接受一些管理培训。这些人员也多数没有什么管理知识,缺乏管理思维。让他们接受管理培训有助于管理好医院。林林总总,使得医院管理培训市场非常红火,引起了其他相关培训机构的注意,纷纷对这一市场进行掠夺。大量的医药行业EMBA班的举办,对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培训业务打击很大。

医院管理咨询医院管理咨询主要是根据医院的需求提供医院管理诊断,医疗服务市场调查,医院经营项目策划,医院形象策划以及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与医院文化等方面的服务。

谁会购买这些服务呢?不是没有,但却很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中缺乏购买“教导”的因子,不愿意抹下面子去购买“管理”这种看不到实物的东西;另一方面,提供者本身其实也很不成熟,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庄一强教授就认为,提供医院管理咨询最理想的人员应该是“医学+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有跨学科的背景,而这是目前医院管理咨询从业人员所缺乏的。

医院托管如果说草根派是中国医院投资、并购与托管的主体,也许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却是如此。

很多医院管理咨询公司有强烈的愿望对医院进行并购、托管,只是他们在这方面却永远比不上草根派。没有人能说清楚谁创造了医院托管这一业务形态,对于是否应该让医院托管存在,谁也不愿多说。其实,除了感叹“市场”的创造力之外,医院管理咨询公司还是很愿意这种业务形式的存在的,因为这个业务后边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虽然如此,笔者却从卫生部医政司证实,医政司不认可医院托管这项业务,但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这种行为。只是,一旦因此而出现医疗问题,医政司必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严惩。

医院财务(投、融资)管理这是市场化情况下,医院管理的核心之一,也是医院管理中最缺乏的一个环节,但能真正提供咨询,并解决问题的很少。

虽然在各类管理培训中,医院成本核算是一大受欢迎的培训内容,具有实践经验的这类专家成为各医院管理咨询机构追捧的目标。但落实到医院财务管理,仅仅是成本核算还远远不够,还远不能达到理想的医院财务管理目标。

医院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机构,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对内如何减少成本,降低支出,建立核算体系;对外能灵活调用资金,盘活资产,让医院健康地生存、发展,缺乏财务管理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医院的管理软肋,也是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可以大展手脚的地方。

市场营销咨询把企业市场营销理论体系往医院管理上一套,就成了医院市场营销理论,就可以开展医院市场营销咨询业务。这是目前医院管理咨询公司的一种通病,无论是海派还是本土派。

当然,也有一些管理专家在培训时能将市场营销理论说得非常深刻,开拓了医院管理人员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升了医院管理人员的市场营销意识。但具体到接受市场营销咨询上,医院往往愿意接受的是几个“聪明”的点子,是几个能迅速带来效益的建议,由此,咨询费用不高也就成为必然,医院似乎也只愿意购买这么多。

缺乏符合中国医疗市场特色的营销理论和实践,其实是医院管理咨询公司不容易获得医院营销咨询业务的根本所在。医院院长在这里是非常实际的。

他们发展如何?

据悉,目前大中型医院都或多或少地被医院管理咨询公司进行过管理“扫盲”培训。笔者从侧面了解到,开展管理培训业务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的日子应该说相对比较好过,尤其是能掌握医院管理当前的敏感话题,并能组织到相应的专家进行讲课的公司。医院成本核算话题方面的某专家对记者说,由于和某医院管理咨询公司签约,她今年到年底的周末时间都排满了。

第5篇

关键词:澳大利亚 固定收益市场 债券投资 风险管理

目前,在全球三大评级机构评为AAA的11个国家中,澳大利亚是利率最高的国家。该国经济总体强劲、政府赤字较少,并且澳元在近两年中一直保持对美元的升值趋势,澳元资产已为全球投资者所青睐。同时,澳大利亚建立了较为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和托管机构。因此研究澳大利亚固定收益市场,对于投资澳大利亚资产及借鉴其相关经验都有所裨益。

同中国的债券市场一样,澳大利亚债券市场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可划分为OTC市场(批发市场)和场内市场(零售市场),其中OTC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截至2012年10月,澳大利亚债券市场的债券存量为1万亿澳元(相当于约6.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高评级债券占据主导地位。澳大利亚债券市场的监管者包括澳大利亚金融管理局(AOFM)、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和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协会(AFMA)等。

澳大利亚主要债券品种及相关衍生产品

债券的主要品种包括政府债券(联邦政府债券CGS和州政府债券Semis)、企业债券(包括跨国组织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和公司债)和资产抵押证券(ABS),且全部得到国际主要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的评级。

(一)政府债券市场

澳大利亚政府分为三级政府,即联邦政府(Commonwealth)、州政府(State)和地方政府(Local),其中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可以发行债券。政府债券存量约占全部债券存量的40%。

1. 国债(联邦政府债券)

澳大利亚的国债由澳大利亚金融管理局负责发行和管理,以联邦政府的名义发行,主要目的是为联邦政府的支出融资和建立无风险利率曲线。联邦政府债券(CGS)分为长期国债(Treasury Bonds)、短期国债(Treasury Notes)和通胀连结债券(Inflation Linked Bonds)。截至2012年10月11日,联邦政府债券的存量为2350亿澳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处于预算盈余的状态,但仍然发行国债,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并建立国债收益率曲线。2008年之后,政府处于小幅赤字状态,国债的发行量快速增长。长期国债采取招标方式发行,每周举行两次国债招标(周三和周五),一年中总共进行80次招标,期限一般在10年以内,以3年期、4年期、9年期和10年期的品种居多。国债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遵守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协会制定的规则,目前日均交易量为52亿澳元。

澳大利亚短期国债期限小于1年,发行目的是为了匹配政府的短期资金缺口。2003-2009年期间,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现金盈余足够满足年内的财政支出需求,因此暂停了短期国债的发行,直至2009年3月才重启。

澳大利亚的通胀连结债券根据每季度消费者物价指数调整利率,目前只有4只在流通,存量约为100亿澳元。

2.州政府债券

澳大利亚的州级政府包括六个州及两个领地,它们有自己的发债机构,被称为中央借贷局。州政府债券被称为准政府债券(Semis),各州政府债券目前的评级为AA至AAA级,其中有一部分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由联邦政府提供了担保。截至2012年10月,全部州政府债券存量为1700亿澳元。此外,澳大利亚不存在市政债券市场,州政府实体企业(如水、电公用事业公司)曾经自行发债融资,不过现在都是由州政府发债融资,再借给这些公司。

(二)信用债券市场

信用债券是所有非政府发行债券的统称。澳大利亚的信用债券包括跨国组织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1.跨国组织机构发行的债券

这类债券包括债券(Sovereign)、超政府债券(Supranational)和机构债券(Agency),英文简称SSA,主要是国际性机构(如欧洲投资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在澳大利亚市场发行的债券,也被称为“袋鼠债”。自2008年开始,该类债券随着澳元的持续升值而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10月存量达到2020亿澳元,占债券市场总存量的20%。

2.金融债券

澳大利亚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体,其中四大银行――澳新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西太平洋银行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占有整个市场75%以上的存款、贷款及信用卡市场份额,同时也是金融债券的发行主体。

2012年前8个月中,所有金融债券(包含有政府担保和无政府担保)的发行量超过全部债券市场发行量的70%,截至2012年10月11日,金融债券存量达到2040亿澳元。

3.公司债券

澳大利亚的公司债券市场很小,存量仅为460亿澳元,约占全部债券市场份额的5%。公司债券市场不发达的原因在于:从供给方面看,澳大利亚的公司普遍与银行有着良好的关系,借贷成本较低,而公司大多数评级较低,发债成本较高,因此偏向于从银行贷款而不是发债融资;从需求方面看,澳大利亚金融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退休基金仅有10%-15%投资于现金产品和固定收益市场,对公司债券的需求较小。

公司发行人可发行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一部分公司债券在场外市场进行发行和交易,一部分在证交所进行上市交易。相对于国内债券市场,澳大利亚公司更倾向于在海外债券市场借债,2011年,其在国内发行公司债券的总量为56亿澳元,而在海外市场的发债总量为273亿澳元,筹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市场。从2004年到2011年,澳大利亚公司贷款市场规模增加了一倍多,澳大利亚离岸公司债券市场发行量增长了3倍,而澳大利亚国内公司债券市场的发行量几乎没有增长(见图1)。目前,澳大利亚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市场和高收益债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资产抵押证券市场

澳大利亚的资产抵押证券(ABS)主要是房屋按揭贷款抵押证券。该类证券分为高级结构和次级结构两部分,采用浮动利率,本金的偿还和AAA级评级资产挂钩,高级结构部分的加权平均年限一般为2-3年,次级结构部分的期限一般为5-6年。2007年之前,资产抵押证券市场发展迅猛,但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该市场大幅萎缩。截至2012年10月,澳大利亚资产抵押证券产品的存量为1230亿澳元。

(四)衍生品市场

澳大利亚的固定收益衍生产品包括债券期货、互换、期权及信用违约互换(CDS)。

1.债券期货

澳大利亚债券期货产品包括三类,即3年期和10年期政府债券期货、银行票据期货及银行间期货,均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其中,债券期货合约参考“一篮子”平均到期期限为3年和10年的债券的收益率,息票率为6%,进行现金交割。

除了场内市场交易的期货合约之外,还有一种称为“实体资产互换”(Exchange for Physical)的场外市场交易品种,涉及买卖双方,一方买入基础实体资产并卖出期货,另一方卖出基础实体资产并买入期货,使得参与者能够利用价格差异赚取利润并管理实体资产。

政府债券期货是澳大利亚国内流动性最好的工具之一,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也保持了良好的流动性(见图2)。

2.互换

澳大利亚的互换市场是场外交易市场。在过去十年中,随着公司债券发行量的增长,互换市场从一个投机市场转变为提供高流动性工具的市场。主要的互换品种包括:普通互换(固定利率对浮动利率)、隔夜指数互换、货币互换、通胀连结互换。2011年互换市场的交易量达到近20万亿澳元(见表1)。

3.信用违约互换

从2006年开始至今,澳大利亚市场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量约有1.2万亿澳元,目前澳大利亚参与者共持有4110亿澳元的CDS,其中澳大利亚四大银行是主要的持有者,其目的是为了对冲风险。

澳大利亚的中央托管机构

(一)基本情况

Austraclear公司是澳大利亚唯一的中央托管机构,为多种固定收益证券提供托管和结算服务。该公司是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集团的下属公司,拥有Austraclear系统,该系统是澳大利亚2001年公司法案授权的清算和结算系统设施,由澳大利亚证券管理委员会颁发执照。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受到央行和证券管理委员会的监管。

目前,Austraclear公司托管了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固定收益证券95%以上的份额,托管证券总量超过1万亿澳元(约合6.5万亿元人民币),仅有一部分银行发行的不流通债券不在其名下托管。2011-2012年,Austraclear公司共处理160万笔结算,交易结算总量达到20.4万亿澳元,日均处理交易6500笔,日均交易结算量为810亿澳元。

(二)服务种类

Austraclear公司提供以下服务:一是中央托管服务,包括所有澳元场外市场债券(含实物形式和电子形式)的托管;二是回购服务,包括投资者进行的市场回购和央行回购;三是澳元现金结算服务,包括电子现金转移、DVP结算、中央对手方保证金、电力市场结算;四是固定收益证券的结算服务,目前只提供DVP和FOP结算方式;五是外汇交易确认和澳元外汇交易结算。六是债券质押机制,目前仅适用于小部分债券。

(三)托管债券

在Austraclear公司托管的债券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短期债券,包括短期电子存款凭证、银行承兑票据、公司发行的短期承诺票据;二是固定收益证券,包括短期商业票据和中长期债券;三是欧元债券,是投资级别的、以澳元计价并且在国际中央托管机构(即欧清银行和明讯银行)托管的债券,可转移到Austraclear的系统里。

(四)系统参与者

截至2012年11月,Austraclear共有740家系统参与者,其中包括50家主要银行、120余家信用联社、100余家信托及电力公司等其他参与者,还有一部分是国际投资者。其中,前20名系统参与者的交易量占据了全市场交易量的80%。

Austraclear公司的参与者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别:

第一类是全能参与者,可以应用系统所有的功能,并且在监管许可下能够发行短期债券。该类参与者可以开立多个账户。

第二类是有限参与者,能够应用系统的大多数功能,但是只能与全能参与者进行交易。该类参与者只能开立一个账户。

第三类是特殊目的参与者,包括清算机构、交易所、监管机构等,只做现金结算。目前澳大利亚的电力公司可以特殊目的参与者身份与其他电力公司和行业机构进行现金转移交易。该类参与者只能开立一个账户。

第四类是公共信托参与者,其功能与第一类全能参与者相同,也可开多个账户。

(五)结算流程

澳大利亚政府并未指定债券交易平台,但市场参与者自发通过一个独立的交易平台来完成交易。该交易平台依赖于一家由数个银行共同成立的公司来进行管理运维。

Austraclear公司提供三种发送和接收交易指令的方式:第一种是Austraclear公司图形终端用户接口;第二种是SWIFT报文消息传送,即基于市场标准的直通式处理机制;第三种是端到端通信,即Austraclear注册所有的文件格式标准。

在澳大利亚,股票市场的结算周期是T+3,而债券市场的结算周期则没有具体规定,市场参与者通常是在T+0或T+1完成结算。

澳大利亚的财富管理市场

澳大利亚的财富管理市场很发达,可投资资金总量约1.4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其中绝大部分可投资资金来自于澳大利亚庞大的养老金资产池。2011年澳大利亚的养老金总量为1.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五,随着澳大利亚政府将雇员缴纳强制性养老金的比例从9%提高到12%的法案出台,预计养老金总量会出现持续快速增长,并将超越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四。

澳大利亚财富管理行业的投资者包括:高净值客户自营基金(资产规模占比32%)、零售养老金(20%)、行业基金(19%)、政府基金(15%)、公司基金(4%)等。在1.42万亿美元的市场总额中,机构投资者占据了6190亿美元的份额,约占43.6%,主要的资产投向以股票市场为主,具体分布为澳大利亚股市28%、国际股市22%、澳大利亚国内固定收益市场9%、国际固定收益市场7%、现金11%以及其他23%。尽管目前投资于固定收益市场的份额还不高,但是随着澳大利亚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个比例在不断提高。

与其他国家的财富管理行业有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亚财富管理行业的价值链中有一类公司,叫做资产顾问公司(Asset Consultant),在这个行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基金经理在投资时都要咨询资产顾问公司,所以获得资产顾问公司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国外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很难在澳大利亚开拓市场,原因就是因为缺少这类公司的支持。

目前,澳大利亚最大的10家资产管理公司包括澳大利亚本土的7家公司(持有人主要是政府和各大银行)及3家海外投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约7000亿美元,占比达到48.5%。与高度集中的银行业类似,四大商业银行占有了零售财富管理行业约50%的份额。

目前澳大利亚财富管理行业面临新的监管要求:由于政府认为该行业没有正确地管理利益冲突和完全为客户的利益着想,近期出台了FoFA(Future of Financial Advice)法案。该法案是对金融顾问公司(Financial Consultant)进行监管的法案,要求其将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且不能从销售金融产品中收取佣金,只能从提供财务建议服务中收取佣金。

澳大利亚固定收益市场的投资机会及风险管理

(一)固定收益市场投资机会

1.利率产品投资

目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债券(CGS)的10年期收益率尽管处于历史低位(见图3),但仍远高于其他10个AAA级国家的国债收益率,价格优势非常明显。而且,CGS的流动性很好,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也保持了非常好的流动性,是美元、欧洲债券的良好替代品。目前,外国投资者对CGS的持有量占到70%以上。

目前,澳大利亚的准政府债券和跨国组织机构债券与 CGS的价差呈缩小趋势,但仍然具有较好的相对价值。不足之处在于,前两者市场规模小、流动性相对一般,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流动性急剧下降。目前对于利率产品,投资策略主要采用相对价值交易方法。

2.信用产品投资

澳大利亚公司债券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有限,但是公司负债率普遍较低,资产负债情况良好,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未来发展趋势稳定。

在资产抵押证券(ABS)方面,目前AAA级住房按揭贷款支持证券(RMBS)产品的收益率为BBSW(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协会银行券参考利率,类似LIBOR)加上130至150个基点,AA级或更低评级的利差水平达到300基点以上,中间层级(评级为BB级到A级的)的利差水平达到600基点以上,非常有投资价值。投资ABS的策略为分散投资组合、持续跟踪产品信用情况变化与严格的内部控制。

(二)风险管理

1.澳大利亚固定收益市场的风险种类

一是流动性风险,主要发生在融资行为中,具体表现为无法滚动发行债券、债券久期与资产组合的期限不匹配。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澳大利亚银行的流动性紧张,但无法依靠买卖外国债券来获取流动性,只能依赖于弹性良好的国内市场。

二是信用风险,主要发生在投资过程中,通常是由于发行人违约导致投资人遭受损失。澳大利亚的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发生违约的很少,据统计只有3家(2家投行和1家放贷经纪公司),而受到监管的金融机构在此期间都未发生违约。

三是市场风险,主要发生在交易过程中,是指由于市场波动导致债券持有人遭受损失。目前澳大利亚四大银行已经达到了巴塞尔II的高级标准,中小金融机构达到了巴塞尔II的普通标准。在2011年第三季度,市场利率出现了迅速、大幅的波动,大部分机构有超出日风险价值评估的事件发生。

2.APRA开展的压力测试

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从2002年开始对国内银行业的稳定性作了三轮压力测试。

第一轮开展于2002-2003年,测试结果显示房价下跌30%仅导致房屋资产组合1%的损失率,没有引发第二轮效应,也没有援助计划失败,谨慎监管框架由此增强。

第二轮是对宏观经济的压力测试,于2005-2006年开展,测试结果显示房价下跌30%导致短暂但大规模的衰退,实际GDP下降1%、失业率从5%增加到9%,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40%。

第三轮发生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测试条件更加苛刻――实际GDP缩减3%、失业率达到11%、房价从高峰下降25%、商业地产价格下跌45%,测试结果显示全球增长与产出疲软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经济放缓,会导致澳大利亚出现比20世纪90年代初还要严重的经济衰退。

几点思考

从总体上来看,澳大利亚债券市场在规模、品种、市场深度等方面还未达到发达债券市场的水平,如澳大利亚目前的国债市场期限品种不够丰富,也没有成形的市政债券、高收益债券及私募债券市场,其原因应该与澳大利亚本国人口少、经济体较小等密切相关。相较而言,中国的债券市场经过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澳大利亚债券市场。不过,其仍然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澳大利亚债券市场的监管较为统一

澳大利亚金融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政府债券市场及相关的金融资产;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负责监督银行、信用社、房屋建筑协会、一般保险和再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和大多数退休金管理机构;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协会是国家行业机构,主要职责是协调OTC债券市场、确保市场的效率和自律。其他政府部门,如澳大利亚央行等不直接监管澳大利亚债市,统一的监管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

(二)澳大利亚债券市场进行统一的登记托管结算

Austraclear公司是澳大利亚唯一的固定收益证券的中央托管机构,属于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集团,负责债券的登记、托管、结算以及现金结算等业务。统一的登记托管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发达的国债期货市场

尽管澳大利亚的政府债券市场并不够发达,但是政府债券期货市场广度与深度都较好,是国内流动性最好的工具之一。我国发展国债期货市场可借鉴其经验。

第6篇

目前许多如日中天的互联网企业的巨大价值大都和拥有海量客户信息有关,新的商业模式也日益和基于客户洞察基础上的商业行为有关。在客户服务领域,个性化的精准服务在大数据时代也日益成为可能。最近APP商店上的一款新应用Placeme号称能记住使用者的每一条路径和到达过的每个地方,其强大的学习和分析功能可以帮助使用者在合适的时候(比如下班时)启动导航软件分析路况、遭遇车祸时自动呼叫救援、在适当的加油站附近提醒加油。这样的个人助理需要收集存储大量的个人数据,而智能手机今后就是这样的一个个人信息收集器,其背后的云计算服务器义不容辞地永久存储着海量的个人信息。可以想象基于这样的技术基础和逻辑框架,在服务领域的创新仅仅是打开了一个门缝而已。

对个人信息被泄漏的担忧引起的消费者保护性立法在世界各国也成趋势。前不久,荷兰的《网络中立法》获得通过,其确定运营商不得对网络流量采取歧视性限制之后,还规定未经用户许可,不得利用目前流行的DPI(“深口袋检视技术”)提取任何客户个人信息。

在中国,客户信息的不正当使用较之国际上多数国家都更为严峻。一方面企业创新乏力,利用客户信息进行客户关怀和维系的努力除了短信问候生日之外真正能建模分析的不多;另一方面,非法出售、使用个人信息在市面上又屡见不鲜。这几天网上传出某些淘宝商户为了要客户删除差评,居然利用所谓追讨公司用公布个人信息、组织个人攻击来要挟。而大企业中员工偷偷将企业拥有的客户个人资料出售牟利的例子我们也屡闻不鲜。企业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像中国移动那样几年前被315晚会批评后一直坚持“五不”政策,在利用短信进行营销创新和新业务拓展方面甚至在客户洞察利用方面几乎无任何作为。

企业面对数据海量爆发的时代,一定需要突破一些固有思维。

首先,数据是企业能够使之不断增值的巨大潜在财富,大量的创新将建立在此基础上,任何企业很难再一味忽视或拒绝。

其次,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决不仅仅限于客户个人资料,大量的应用、社会环境数据同样是整个数据海洋的重要内容。大量的客户洞察并不需要涉及或者影响用户的个人隐私,完全可以为客户资料进行完整的保护保密。

第7篇

网通正在“山重水复”中酝酿“柳暗花明”的转机。随着网通宽带业务和ICT业务的跨越性发展,“宽带通信及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战略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8月22日,网通公布了今年上半年财报,由于手机资费下调引发的移动取代效应加剧。上半年,中国网通营业额从去年同期的418亿元人民币下降到415.08亿元;而净利润则从70.94亿元下降到67.13亿人民币。

尽管收入略有下降,网通高层中间却洋溢着乐观情绪。中国网通董事长表示:“2006年以来,移动替代现实驱使网通加速了战略转型,已经在2007年上半年取得了显著成果。”

网通内部人士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利润的下滑只是移动替代的惯性效应,如今网通的资金状况已经大为好转,业务结构也日益合理,最困难的时期即将过去。”

业务转型取舍之间

由于不是全业务运营商,移动对固网的替代,直接意味着网通收入的流失。

今年上半年,移动通信单向收费的大规模实施,导致网通的营业收入下降,严酷的环境逼迫网通对现有业务的未来发展规划作出了取舍。

表示:“为顺应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融合,我们致力为公众用户提供宽带接入、宽带网络内容和应用的优质服务;为政企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并立志成为中国领先的ICT服务提供商。”

中国网通首席执行官左迅生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网通的主要经营策略是全力拓展增长型业务,稳定传统固网业务,提高管理水准,提升现金流。”

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网通的新业务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宽带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增加32.0%,宽带及互联网相关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66.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3.8%。以ICT、宽带内容与应用为代表的网通增长型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130.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9.4%,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据了解,网通针对增长型业务采取了新的发展策略:尽力扩大宽带用户的规模,深化“接入+内容”的双收费及“PC+电视”的多终端发展模式;加大固定电话增值业务的推广力度,加大增值业务和基础语音业务的捆绑;整合内部资源,保障ICT业务的快速发展。

今年8月8日,网通“宽带我世界”客户端开始在所有服务区域内进行全面推广。网通市场部有关人士预计,宽带内容和应用服务的渗透率将进一步大幅提升。

另外,网通在政府、证券、教育和医疗等重点行业内,向客户提供平台租用、代维、IT外包和托管等ICT长期服务。上半年,网通ICT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14.38亿元,占收入的比例达到了3.5%。

左迅生表示:“经过不断努力,公司以ICT、宽带内容与应用为代表的转型业务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显著推进了向卓越的宽带通信及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战略目标的转型。”

业务捆绑初见成效

从财报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固网用户的逐渐减少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局面,但上半年网通用户的发展却出现了秋天中的“小阳春”。

截至今年6月30日,网通本地固网电话用户数扭转了2006年全年负增长的跌势,达到了11507.7万户,较去年底净增110.5万户。

据了解,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网通“亲情1+”等捆绑业务的实施。今年四月,网通开始在所有区域内大规模推广“亲情1+”捆绑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固网电话用户数的下降,并有效刺激了宽带用户数的增长,提升语音流量和单一用户平均收入(ARPU)贡献。

但是,分析人士也发现,语音不断移动化的趋势仍旧不可逆转。一些金融机构依旧将网通的赢利前景调低,反映出对固网业务普遍持审慎态度。

而认为,网通的现状仍旧是健康的,只是与其他个别运营商相比,“胖瘦”有些不同而已。

管理水平提升

万方咨询研究总监付亮提醒记者注意,尽管网通收入盈利下滑,但这不能代表网通的真正实力。“上半年网通收入盈利下滑幅度、金额都很小,小于减少的资本开支,因此低迷只是假象。”管理水平的提升已经足以消化收入下滑造成的损失。

今年5月,网通一次通过萨班斯法案审核成功。左迅生在接受《通信产业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萨班斯“过关”的过程中,网通重新梳理了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治理了很多隐患,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面对未来,左迅生告诉记者:“我们将继续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和资本支出管理流程,在保证增长型业务资源投入的前提下,加大对资本开支的控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蓄势待发?

除了主观因素以外,奥运和3G两大客观因素也将带动网通走出低谷。

付亮告诉记者,根据他的观察,从去年开始,网通已开始压缩投资,在固网方面,将重点放在了宽带、增值业务、信息服务上,此外还积极准备3G业务,甚至已经完成了网络规划、基站选址等工作。

这也直接影响到网通回归A股的步伐,因为在获得移动牌照前融资,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价值。

第8篇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点,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与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安全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安全保密规范》、《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武汉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安全防范措施、隐患较大等问题。

3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与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特别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意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3.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

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武汉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武汉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武汉"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运用BOT方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对基础网络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偿使用,待经营期结束后最终转给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资。三是对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需求,且能够自我运营的服务系统,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在建设上应主要引进企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经营性项目法人招标方式进行。四是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国有经营公司,通过实施股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置换,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