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0:37: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与自己所在企业的资金直接挂钩,其工作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都非常的重要。但是,现如今的大多数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都达不到应有的职业道德要求。所以,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也异常重要。下面,本文将从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入手来浅谈职业道德教育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

造假现象。在会计这一行业中存在有一些道德意志缺失、薄弱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做到他们应有的职业道德操守。对一些账目进行造假,进而做出一系列的假账。又或者是伪造账单、虚报工作报表,更有甚者甚至直接篡改会计账薄。这样做一次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从而使自己不得不去做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做更多的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事情。这样做不仅仅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对自己所在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而言无疑都是一种伤害。

违背法制法规,为自己谋取私利。会计这一行业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因为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从而在工作中将法制法规抛之于脑后,做出一系列违法乱纪的事情。所以,在工作中就发生了虚报账目、收入不记账以及伪造支出账单等的事情。还有更严重的就是挪用公款、侵吞集体财产以及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样做只会损害集体的利益,还有就是将自己送上一条不归路。

欺骗大众,弄虚作假。还有一些会计工作人员,他们不顾违背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在一些会计预算中为了使自己得到一时的轻松而偷懒,不认真工作,不严格计算,从而做出不恰当、不准确的会计预算报告,从而致使别人遭受到不该有的损失。还有更过分的会计工作人员,他们对明知有重大错误和舞弊的会计报表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从而使广大投资者受到蒙骗。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会使广大会计工作人员受到该有的职场教育,这样可以帮助会计工作人员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工作中应该怎么做而不该做什么。比如说,在工作中不做违背职业道德、违法乱纪的事情,而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可以帮助会计工作人员更好的以自己自身的道德素养去约束自己在工作中各个方面的行为。比如,不做违法乱纪的事、不做弄虚作假的事等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会有效的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还会使得会计这一行业变得更加诚信化,从而使会计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根本上使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可以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心中树立好职业道德标尺。会计工作人员本就是有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会计这一行业中肯定有着较高的职业水平。但是,俗话说得好,想成才,必先成人。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想要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才,那就必须具备应有的道德素质,在工作中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这样做不仅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还可以使会计这一行业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可以消除工作中的腐败现象,以正社会之风。会计这一行业中现在或多或少还存有着腐败的现象,这是部分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缺失的表现。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可以使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不去做那些造假、贪污以及挪用公款的恶性事件。可以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更加严格的遵守工作上的各项规定以及法律上的各项规定,从根本上不去触碰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以此来消除工作中的那些腐败现象,从而扶正了社会的清廉之风。

第2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中职教育;重要性;现阶段;问题

一、首先对现阶段中职学院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现阶段我国中职学院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的乐观,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流于形式的态势,这其实是和中职教育片面的重视专业课程教育有着较为密切的相互关系的,但是在这里十分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够从根本的层面上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得到转变,没有能够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课堂教育以及实践教学有机的相互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其实是并没有接受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的。当然,上文中提及到的结果是在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比方说学院的教学里面、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等等,那么怎样才能够使得上文中提及到的这种情况得到转变呢,笔者认为是应当从根本的层面上重视起来职业道德教育的,站在学院以及教师的层面上应当予以职业道德教充分的重视。实际上来说,就是应当在中职课程中的每一堂课里面加入一定程度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是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让学生不单单能够从课堂上学习到理论方面的职业道德知识,也能够在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的影响之下逐渐的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是中职生转化为职业者的过程中提出的要求

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对特定的职业价值内涵形成全面且明确的理解,并能够以此为基础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能够解决掉的是人们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职业行为中的理念态度以及规范方面的相关问题。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到的职业行为都是需要体现出来服务民众以及服务社会的价值功能的。所以职业道德不单单是需要将做事方面的实际问题解决掉,并且做人方面的问题也是应当得到解决的。综上所述,从本质的层面上对职业道德进行分析,其实职业道德是决定这样一个人的职业行为、工作效率以及工作品质的,职业道德逐渐的转化为职业化素质中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

2013年某市开展的一项会议当中,各个领域中的相关企业其实都谈论到了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其中,这些相关的企业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的素质七十几就是:敬业、忠诚以及合作能力。他们提出的普遍性的观点是:“仅仅有技能但是却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他们的技能是难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所以,针对中职学生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是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使其在毕业之后能够具有职业者的基本道德素养,比方说:勤奋、敬业、热爱工作等等,从而就能够使得顺利的实现由学生向职业者的转变,顺利的融入到职业环境当中,进而就能够使得中职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

自从进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W会生存”以及“学会合作”这四个教育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上文中提及到的这四个理念逐渐的转化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构成成分。实际上,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关键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职业道德培养观念已经逐渐的渗透到了其中,比方说美国的三个基本素质中涉及到的“道德品质”,其中就包含着“热爱工作、有一定的敬业精神、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等相关的内容。之所以对职业道德非常的重视,其实就是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职业技能是可以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之内培养出来的,但是职业道德却是一个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养成的东西。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职业人才培养出来,它是为既定的独特的人群,并以这个较为独特的人群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的要求来培养人才的,并且是直接为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相关企业输送人才的。所以,使得中职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就能够为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当今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四、增强针对中职在校生展开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措施

想要在中职学院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不能够遵循传统的,应当大胆的开展创新,和学生的思想得到发展紧密的相互融合在一起。具体点来说,是应当站在学校的层面上来营造出来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从而以此为基础开展校园卫华建设工作。学院应当重视在和谐上有所创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的整体环境中感受到什么才是“大爱”、什么才是“诚信”等等;与此同时也是应当定期的在学校中开展职业道德方面的活动的,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接受道德的洗礼。

参考文献:

[1]张海震.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J].考试周刊,2016 (41):158.

第3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实践 道德与法律 思想导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64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部分大学生身上却常常表现出道德缺失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道德和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章条例,而且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正处于求知成长状态的大学生尤其重要。如何通过“思修”课教学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思修”课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重要而基础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研修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身素质,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修”课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知识性。从事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用理论知识来指导社会问题,以社会现象来印证理论知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结合起来,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加深对思想道德理论和法律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学生无法直观地理解课程中所阐释的理论,进而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也就少之又少。如今一些老师自身水平有限,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课程内容与中学时的思想教育课程衔接性差、重复多。因此,学生希望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有趣一些,深刻一些,能够贴近学生生活一些;希望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向社会扩展,能够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与政治动态、时尚前沿、社会制度、大学生的思想热点相吻合,能够有力地对社会和大学生提出的各种尖锐的矛盾和敏感问题做出系统而全面的回答。

“思修”课教学实践的重点是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思修课的教师经常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营造知行转化的教学氛围和教育环境,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行,做好知行转化和统一。

2 道德与法律意识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性

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可以说是一对连体婴儿,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密不可分的。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以作为法律评价的标准和推动力量。道德与法律共同合作,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虽然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无论是法律规则意识的培养,还是道德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思修”课教育则处在首要位置,每位身处“思修”教学岗位上的教师都应有一种使命感,努力地提高每位受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较为具像、生动地把原理及规则为学生解析明白,进而去影响其精神的塑造,从而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与法律意识的加强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 “思修”课作为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形成的思想导航

如今大学生存在知行背离道德现象早已引起了德育工作者与研究者的重视。德育研究工作者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三种:一是道德要求过高论,二是社会环境影响论,三是思想道德课堂教育问题论。在这三种成因中,第一种,是没有一个正确的道德意识,以至于过高地加大道德的要求造成心理上的畏惧感;第二种,是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观的表现;这两种情况归根结底可以说是,大学生在形成道德观或道德意识时缺乏一种正确的引导,而“思修”课教育正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而系统思想引导,以助于大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或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永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6中).

[2]文军.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探讨[J].中国水运,2007,(5).

第4篇

关键词:幼儿;舞蹈;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而如今在幼儿园教授幼儿舞蹈的过程中,老师很容易把着重点放于训练孩子的技能技巧上,忽略了孩子情感的发展。没有给孩子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创设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而通过多年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我发现其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以上两点,结合各种符合孩子特点的教学手段,是能够给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一、引导幼儿在艺术美的滋养中成长

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的知识面和联想虽然不够丰富,但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在听一首音乐时,幼儿往往会做出拍手、点头等动作,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幼儿感知、理解音乐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对幼儿最具有吸引力的欣赏方式。教师要多途径地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肢体语言,培养幼儿的舞蹈能力。比如,在欣赏《小鸭的舞》时,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相匹配,跟随音乐内容做相关动作,并从中体验音乐舞蹈所带来的快乐。

二、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能动力

1.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成人化。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在教舞蹈时,教师可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以帮助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态。

在教新舞蹈时,为了避免因舞蹈难学而使幼儿丧失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并遵循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将组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将动作较难的部分分解成局部动作,然后经过局部练习、单一练习,再进行组合练习。在练习中,运动量和动作幅度要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一下子教很多。因为幼儿一旦曲解了教学内容,纠正起来就很困难,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激发幼儿学习的能动性。幼儿舞蹈教学一般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即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幼儿必须记住舞蹈的律动、节拍以及流动路线等。这种学习方式效率较低,时常需要教师采用其他手段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保证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的延续性。比如,教师让幼儿提出舞蹈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又如,当幼儿不能表现舞蹈动作或表现不充分时,教师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进行启发,让幼儿根据教师的启发进行联想、回忆、理解,从而用形体表现出来。

3.激发幼儿学习的领悟力。由于每名幼儿的个性特点、已有经验、兴趣爱好、感受方式、领悟力等不同,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舞蹈幼儿的接受能力往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组织舞蹈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尊重每名幼儿的真实想法和接受能力,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感悟力。同时,教师可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舞蹈教学,引导幼儿把已获得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以提高幼儿对舞蹈的领悟力。比如,在表演舞蹈《飞吧,小蜜蜂》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回想小蜜蜂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蜜蜂飞翔的情境,从而加深幼儿对舞蹈《飞吧,小蜜蜂》的领悟力。

4.激发幼儿学习的创造力。舞蹈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要把握好舞蹈教学形式的主动权。教师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舞蹈,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挖掘教材中可创编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舞蹈进行创编,力求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每一名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用多种形式来帮助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受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的乐趣。

三、采用多种幼儿舞蹈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语言讲解法。在幼儿舞蹈教学当中,教师对动作的语言讲解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比如,转手腕这一动作,如果按动作要求讲,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转,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儿学做起来既无兴趣又很费力。但是如果教师告诉幼儿,现在你到果园里抓住了手上的一个大苹果,想把苹果摘下来必须转动手腕拧一下,那么幼儿就很容易在这美妙的语言讲解中掌握该动作。

2.动作示范法。教师要用准确、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来表演舞蹈作品,促使幼儿对要学习的舞蹈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讲解,面向幼儿做镜面示范。同时,示范动作要优美、准确。

第5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育;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61-02

舞蹈教学已经成为反映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需要社会和学校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真正把素质教育渗透在舞蹈教学课程的各个环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让舞蹈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得到认可。

一、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舞蹈教学作为学校学前教育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学习舞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身的锻炼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源于生活文化的提炼和加工,以人体的动作造型或肢体语言表现一门人体艺术,其表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气息和文化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在精神上对世界、对生活的向往。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既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手段。它既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又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观,健美形体,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各种艺术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充分运用舞蹈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实施形体教育和素质教育,同时,舞蹈也有助于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童年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有强烈的学习模仿欲。学龄前的孩子学习舞蹈教育,可以让他们的生理、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智力和身心得到有效磨炼。舞蹈教师是此时期最好的启蒙者,是父母无法代替的,各学前教育高校迫切需要熟练的唱、跳、画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论的人才。作为一名学生,要想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得到升华,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必须重视舞蹈专业技能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舞蹈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意义的分析

1.扩展舞蹈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文学素养。舞蹈起源于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门艺术,何种形式的舞蹈都嵌入了生活的影子,每种舞蹈都隐藏深厚的文化气息,尤其是各民族的传统舞蹈。就像恩格斯说过的:舞蹈俨然就是所有宗教祭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蒙古舞,是人们欢快的舞蹈,具有蒙古传统文化的舞蹈。具相关文献记载:“酋首将入,凡虏家(指蒙古人)家长即褰毡帷,纳之古中,藉毡而坐。家长以下无男女以次长跪进酒为寿,无贵贱皆传饮至醉,或吹胡笳,或弹琵琶、或说彼中兴废,或顿足起舞,或亢音高歌以为乐。”老师可以利用蒙古舞蹈知识理论,引导学生学习舞蹈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知识水平。

2.把握舞蹈动作,锻炼学生身心健康。无论是观赏舞蹈表演,还是舞蹈课程的教学,都是一个心理教学过程,伴随着个人身心和情感变化的过程,这就是舞蹈艺术的魅力。学习舞蹈时,学生通过观看老师的演示,自己模仿的示范,慢慢地用心感悟舞蹈精神要领,达到锻炼身心效果。进一步了解舞蹈产生的背景后,加强对舞蹈精神的领悟,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开展舞蹈艺术活动,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舞蹈教学中许多内容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与积极向上的教育资源,对教学内容和形式中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素材的发掘,可以对学科素材所负载的情感与生活态度教育价值加深理解,形成认同,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爱国意识、良好习惯,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在课堂上开展情感教育,塑造优良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舞蹈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使自己身心舒畅,锻炼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和肌体的机能.

因为舞蹈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舞蹈是有思想的,是有灵魂的,它是一种舞蹈音乐、舞蹈动作、舞蹈环境的集中体现形式,它在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上得到升华,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要表达出舞蹈音乐人、舞蹈动作人和舞蹈环境意境的思想活动,而这其中有很多都包含着对生活的反思和认识,完全有可能把舞蹈的思想凝练并拿出来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比如学习民族舞蹈时的东北大秧歌,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引导积极向上生活的舞蹈,每一个步伐、每一曲配乐都展示出东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教师需要提练的就是这种舞蹈与生活的关系,用来培养学生,使其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需要对舞蹈课程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仔细揣摩,这对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从实用性出发,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入探讨高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特点,在课程内容、方法等方面大胆改革,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感悟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切实改善舞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并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舞蹈教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5).

[2]吴明静.互动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2,(6).

[3]鞠小萌.浅谈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华章,2011,(11).

第6篇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西郊中学 716200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导入时要避免导入时间过长,偏离重点,生搬硬套的做法,而是应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巧妙运用适当方法导入新课,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所学知识,启发他们对有关话题的思考,从而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新知识做为铺垫。

关键词 导入的误区 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起着温故知新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化解学生的焦虑,强化他们的求知欲。

导入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新知识作好铺垫”。(教学参考书,2006)

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和积极探索,我就英语教学的导入这话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英语课堂导入的误区

1.1 时间过长,喧宾夺主

英语课堂导入花费时间过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如果过分地渲染导入部分,只会浪费后面教学主要部分的时间。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时间安排也有重有轻,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

1.2偏离重点,中心不明

有些英语课堂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这样就使得这节课一开始就中心不明,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误导学生。

1.3 生搬硬套,过于牵强

有些英语课堂对于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同一教材、同一内容采用相同的导入方法,却无法达到同等的教学效果。而有些课堂对同一个班级总是使用几种老套的导入方法,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

外语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外语人才。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进入学习

利用多媒体制作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借助影视片和教材里的插图,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其语境、产生心理共鸣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乐意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协作、会话。并且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

例如Project English(仁爱八年级下)的Unit 6Fun Cycling Topic2 How about exploring the MingTombs? Section B我采用了中央电视台《车行天下》节目中一个介绍十三陵的电视剪辑片段导入。先出现问题What is the video talking about?然后播放影片(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该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Ming Tombs? Canyou see any interesting things about the MingTombs?在观看短片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有如身临其境,并对十三陵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师紧接着就提问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the Ming Tomhs?引起学生产生悬念,引导学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时间为1分钟)。

4 分钟的导入就能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并且不影响下面的教学进程。

2.2根据学生认知,设计生活化提问,在导入中导出活力,建立概念框架

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实践,抓住知识相互交叉的机会,导入新知识,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本课的中心。

例如Project English(仁爱八年级下)Unit 7 Food F’estival Topicl We are preparing for a food festival.Section B的教学排在学生“五一”节之后,而”五一”期间福州市刚好举办了一次“海峡美食节”活动,对此,学生印象深刻,所以我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Food Festival?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Do youknow any foreign foods?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话题就打开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回答,课堂气氛马上就调动起来了。(学生讨论时间可设3-5分钟。)抓住生活中的机遇,让生活实践知识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能让学生更快地感知本单元的中心话题。

初中学生就已具备一定认知,他们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引导他们用学过的英语知识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在他们的独立性得到肯定的同时,实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2.3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巧妙运用适宜的导八方法

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八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八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如一般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巧妙的教学导入,形式不拘一格,变化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其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由“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是很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注意反省和更新科学观和教学观。初中英语教学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切实体现了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这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里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针对以上所列举的几大误区举例探讨一些解救方法。

2.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2.1设置情景,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

利用多媒体制作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借助影视片和教材里的插图,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其语境、产生心理共鸣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乐意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协作、会话。并且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

例如Project English(仁爱八年级下)的Unit 6Fun Cycling Topic2 How about exploring the MingTombs? Section B我采用了中央电视台《车行天下》节目中一个介绍十三陵的电视剪辑片段导入。先出现问题What is the video talking about?然后播放影片(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该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Ming Tombs? Canyou see any interesting things about the MingTombs?在观看短片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有如身临其境,并对十三陵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师紧接着就提问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the Ming Tomhs?引起学生产生悬念,引导学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时间为1分钟)。

4 分钟的导入就能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并且不影响下面的教学进程。

2.2根据学生认知,设计生活化提问,在导入中导出活力,建立概念框架

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实践,抓住知识相互交叉的机会,导入新知识,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本课的中心。

例如Project English(仁爱八年级下)Unit 7 FoodF’estival Topicl We are preparing for a food festival.Section B的教学排在学生“五一”节之后,而“五一”期间福州市刚好举办了一次“海峡美食节”活动,对此,学生印象深刻,所以我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Food Festival?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Do youknow any foreign foods?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话题就打开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回答,课堂气氛马上就调动起来了。(学生讨论时间可设3-5分钟。)抓住生活中的机遇,让生活实践知识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能让学生更快地感知本单元的中心话题。

初中学生就已具备一定认知,他们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引导他们用学过的英语知识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在他们的独立性得到肯定的同时,实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2.3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巧妙运用适宜的导八方法

第7篇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一直是人们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两者可以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二元统一体。 首先,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基于一定的基础的,其中,语言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语言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起到记录文化的作用,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其次,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创造,同时还框定了语言所传播的内容,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语言观点。因此,在特定社会中使用的语言肯定会表现出此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我们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要深入其语言基础,对日本文化也进行全面的学习,唯此,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和学习日语。

当然,要让学习语言者做到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学习,则必须在语言的教学中导入文化的教学。我们在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就是指要在日语语言教学的同时,结合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的内容进行教学。

二、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1.使学习者改变思维,正确理解语言差异

前文分析可见,每种语言都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对于日语来说,其产生于日本这一民族。我们国内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套用我们的思维习惯。比如,在日本,日本人在日常见面中,喜欢聊天气或者说些互相赞美的话,然而国内来说,则喜欢聊吃饭等问题,而且我们往往只是想打个招呼。日本人在文化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吸取非常积极,努力让这些文化融入日本的民族当中,从而形成了现有的日本文化。因此,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两国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注意引导学生转变思维。

2.文化让语言变得更丰满,意义更丰富

对于每个民族来说,其经过漫长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多的典故、谚语等优秀文化,如能将其融入进语言的使用中,将会使语言变得更加丰满,意义也更加丰富。以中文为例,“妙笔生花”、“行云流水”、“ 徜徉恣肆”等成语都能让一个文笔好的人的形象展现在眼前,但是如果简单地说“他文笔很好”,那就会显得比较无力,不够形象。在日语中也同样如此,日本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也累积了很多的典故和谚语等,在我国进行日语教育,也要重视进行这些日本典故和谚语的教学,比如,在日语中有一个叫做濡衣(原意是湿衣服)的词,这个词是来自于日本文化中的一个典故,在日语中使用此词,表示的就是莫须有罪名的意思。这个词语在日语中很常用,如在日语的教学与学习中能将此类文化典故导入,将会使日语更为丰满,也更有吸引力。

3.注重文化的导入能让语言更加准确

在我国的日语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相应的文化进行教育。当前来说,大中专院校的日语教学都过于形式化,过分强调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往往对文化知识的教学就变得相对粗浅。要让学生对日语的表达准确实用,就必须在日语的教学中结合语言的差异,对日语特定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教学,在日语课堂上,要对日本文化的地位进行着重强调,只有将文化融入语言,才能让学生学得准确,才能让学生懂得该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么样的话。只有如此,方能让语言表达更准确也更符合实际。

三、在日语教学进行文化导入的对策建议

由分析可见,在我国进行日语教学诚然离不开对日本文化的教学,日语是日本文化的载体,日本文化决定着日语的发展方向,因此,还必须让学生了解日语的文化背景,了解日本的文化。而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这需要教育部、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育部要明确在我国大中专进行日语教学的要求和目标。

教育部要研究和出台更符合我国实际的日语教学要求细则。在相关的要求方面,我国高教厅2004年出台了1号文件《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已经有对日语教学实用性方面的要求,但是尚缺乏对老师教学的细化要求。因此,教育部应该着重对日语老师在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进行要求,以此,来实现实用交际日语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8篇

【关键词】日语教学 体态语 跨文化交际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87-01

在日语课程设置方面,国内高校虽各有特色,但除了日本社会文化及日本概况课程在讲解到礼仪方面的知识时对体态语的相关知识稍有涉及之外,并没有具体的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体态语的相关知识,因此,也鲜有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和学习体态语。

根据日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虽然各高校都在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交际能力强的综合性日语人才,但作为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体态语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为弥补这一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日后的日语教学中导入体态语教学。

一 体态语的定义与分类

人类的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体态语属于非语言交际的范畴。到目前为止,众多关于体态语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早期交往活动并不是依靠语言而是依靠体态语(包括身体动作、手势等)来进行的。体态语是人类在传递信息、交流沟通时最古老、最便捷的形式,自古至今都在日常生活中为人类所广泛使用。

在英语中体态语被称为“body language”或“gesture”,而在日语中的叫法也很多,如“身振り言語”、“手振り言語”;外来语又叫做“ボディーランゲージ”、“ジェスチャー”等。它包括:手势、姿态、眼神、面部表情、交谈者之间的距离,甚至谈话者选择衣着打扮的方法等。

学者埃克曼与弗里森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将体态语按照语用功能分为五类:(1)象征性动作;(2)说明性动作;(3)情绪表露性动作;(4)适应性动作;(5)调节性动作。

二 中日两国体态语的对比

1.眼神与目光的对比

在人类的相互交往过程中,目光的接触和眼神的运用十分必要。无论这种目光或眼神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刻意为之,都会将自身的心理作为一种信息反馈给他人。一般认为,人的眼睛是反映信息最多的身体器官,于是汉语中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眼色行事”等表达方法。而日语中则有“目でものを言う”、“目顔で知らす”、“目で殺す”等说法。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臣子和奴婢在面对君王和他们的主人时,通常会避免与之有任何目光的接触,这表现出的是一种惧怕。而现代社会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与交谈对象保持目光和眼神的交流被视为基本的礼貌。如果在交往过程中不与对方进行目光的接触,会被看做是对交谈对象的不敬甚至是蔑视。

在日本,其民族的秉性就表现为:拘谨、含蓄、谦恭以及顺从,他们会尽量避免与他人交往时目光与对方相遇。因为在相对于中国其等级更为分明的日本社会,谈话过程中直视和凝视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是年长者是一种失礼的表现。如果不了解这些体态语所反映出来的具体信息,就很容易形成日本人傲慢无礼、日本社会人情淡漠的印象。

2.手势、身势语的对比

手是人类身体中最灵活的器官之一。利用手和手指可以组合成各种简单的形状,来传达特定的信息,而这种体态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是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

三 结束语

中国人日语学习者与日本人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用的体态语或体态语所要传达的意思必然会有所不同。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就如同使用拙略的有声语言和别人交流一样,容易引起误解而最终导致交流的中断或者失败。

通过上文对中日体态语异同的比较,不难看出交际过程中如果能够正解地看待和理解目的语国家的体态语,就能起到辅助语言交际行为,进而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作用。长期以来的日语教学都侧重于有声语言教学,忽视了非语言教学,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只局限于语言语法,不重视非语言交际手段,尤其是忽视了体态语在交际中的作用。因此,日语教育者应在教授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导入日本人体态语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有声语言教学,而且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内涵,借此强化学生对跨文化的敏感性,学会对文化差异的宽容和适应。这对于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