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0:3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音乐学习主体考量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习主体被遮蔽、遗忘或缺席的现象。一些教师从“自我”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经验,音乐教学由此出现高耗低效。如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教师要精讲,避免赘言表达,要将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理解作品内涵,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你是这样的人》,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节奏后,笔者让学生听赏合唱曲、听赏戴玉强的演唱,并启发思考:“歌曲中没有出现人名,你猜是指谁?你心中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讲一讲。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在听赏中产生了情感共鸣,他们被歌曲的深情演绎所感动。接着,笔者让学生展开主题阅读,了解《你是这样的人》是大型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引导学生讲述有关的事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彻夜的工作、一件衬衫、十里长街送总理、联合国降半旗等。然后,让学生轻声跟着音乐哼唱、带词演唱,尝试用自己设计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最后欣赏并朗诵《,你在哪里》,升华学生的情感。由于本课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因而学生演唱歌曲时更加深情饱满,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音乐学习内容考量
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忠实于课程内容,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没有的内容就很少涉猎。有时,由于学习内容过于呆板,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走神、发呆。这是因为教师混淆了音乐课程知识与音乐教材知识,将音乐教材知识误认为是课程知识。音乐课程知识是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受力,如高低、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教材知识是具体歌曲的调式、节拍、旋律等。显然,学生应该学习的是课程知识。但教学中。教师唯教材现象屡见不鲜。诚然,教材是核心教学资源,但却不是唯一资源,更不能被奉为圭臬。有时,教材只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样本、一个用具、一个引子。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将音乐节奏缓慢轻灵的歌曲和充满活力的歌曲作为教学素材,将深度的旋律和紧凑的歌曲作为鉴赏素材。例如:由于学生们喜欢流行音乐,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会挑选一些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音乐作品,让他们多角度地展开学习,发展学生的乐感。根据学生的审美现状,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可选择《怒放的生命》《少年壮志不言愁》进行教W,并引导学生体会乐曲的丰富内涵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说,课程内容的拓展让学生突破了既有的教材框架,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学习经验进行认知,其音乐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教材顶礼膜拜,要消除教材的权威主义,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重视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感受。要树立音乐课程开发意识,以音乐课程目标为指引,适时适地发掘课程资源,整合、补充、删减甚至另起炉灶,进而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更匹配学生学情的音乐课程。
音乐学习方式考量
在音乐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经常将教学设计得繁复多样,过度运用多媒体手段去诠释音乐,过度运用文学的脚本去解释音乐。这样的教学削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实践,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和理性探索音乐的机会。音乐教学应当从学生的音乐学习实际出发,将教学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揣摩学生已经理解了什么,需求什么,理性对待学生的音乐学习认知方式。基于学生、理解学生、顺应学生,思考学生“应该怎样学”“学到怎样的程度”等。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川江船夫号子》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黄河船夫曲》,对此类作品旋律高亢、节奏铿锵等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川江船夫号子》由“平水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下滩号子”等8首不同的号子连缀而成,不同的劳动条件对应着不同的号子特点。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速度、节奏、力度和旋律等方面精心聆听,体会船夫号子的音乐特质:“平水号子”速度慢、节奏自由,表现了江面的宽阔、水流平缓;“上滩号子”速度快、律动短,表现水流急、浪涛涌;“拼命号子”的快速、节奏紧凑、律动短促,对应着上滩的水急、浪高,条件险恶;“下滩号子”的节奏性相应减弱,表现了劳动强度的减弱。此外,学生们还从曲风、节奏、音色等方面比较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和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感受到南方船夫号子与北方号子之间的差异,对两个音乐作品都有了理性的认识。
结束语
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初中音乐教学,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音乐学习需求出发,采用适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认知方式,对接学生与音乐课程,让学生与音乐课程始终处于积极的互动之中,真正还学于生,让学生主动适应课程、进而创生课程!
参考文献
[1]丁春新.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2014(11).
[2]沈桂云.初中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14(11).
艺术这一概念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来说,似乎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概念,因为初中音乐课时间短,教学内容多,在学校教育考核中的实际地位又不那么重要,因此音乐教师的教学更多地是在完成一种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音乐教学更多的是“术”而不是“艺”。事实当然并不是全部如此,因为对“艺”的追求不一定非得是高大上的艺,而应当是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关注。因为对情感的关注,往往能够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从而就能够体现出艺的境界。本文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对音乐教学中情感的理解。
一、音乐对于培养学生情感的作用
如果将音乐教学纯粹置于“技”的水平,那教给学生的多是吹拉弹唱的技术,这种忽视了学生音乐体验的教学方式,与真正的音乐教学的目标距离甚大。而反过来,如果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那就有可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生成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在对歌词的解读中,在对歌曲的领悟中获得对音乐的深刻认识。具体来说,音乐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这样几点作用:
其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认识一般在教学中被忽视。笔者曾经对刚接手的初二年级的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音乐体现的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的“本事”,即是词曲作家写得好。至于为什么有的词曲写不好,他们基本上回答不出。而剩下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虽然认为经典歌曲都是词曲作家的用心之作,但这一认识更多地来自于文学知识的介绍,而不是来源于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这说明在音乐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是教学的一种缺失。事实上,音乐的进程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的过程,经典歌曲的创作过程,都是词曲作家将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与情感,用文字和音乐符号表现出来的过程。
其二,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样是笔者的调查,现在的初中学生对儿童时代所学过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印象颇深,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那是儿时的一种美好回忆,简单的词加上易上口的曲,就能够瞬间打动学生,让学生对母亲的爱油然而生。而到了初中,这样的曲子少了,更多的是强调对音调、节拍的把握,更多的是一些“技”的范畴的内容。而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从情感角度实施教学,就能使学生产生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因素进行体验的动机,从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丰富多彩的情感,而这就是音乐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
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这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笔者所使用的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有《花季如歌》这一教学内容。在以前的教学中,本内容是通过事例的介绍来让学生认识“花季如歌”这一整体概念的,在此基础上再教学生去学唱《蓝天白云》《为我们的今天喝彩》等歌曲。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并不能像教学预期的那样投入,他们似乎一直唱不出教师所期待的那种情感,即使学生态度认真,也难免有些矫揉造作的痕迹。显然,原因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
后来,笔者调整了教学思路,在教学之前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去认识:何谓“花季”?为什么“花季如歌”?如果用“歌”来表达“花季”,那应当渗透什么样的情感?带着这些问题去教学,初中学生自然就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花季联系起来,而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事例,其实都是花季时代最美好的事情。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学习过程里生成的情感中,有自由自在的,有乐观向上的,也有哀愁幽怨的……对于学生的这些情感体验,笔者取其共性——因为每个初中学生都有快乐、活泼且充满青春活力的一面。等到学生这一情感自然生成,再去引导他们认识《蓝天白云》这首歌曲的魅力,他们就会想像自己身处阳光明媚的季节,仰望天上的蓝天白云而心情大快,曲中的节奏正好符合他们的情感需要,从而让他们的情感与音乐节奏之间变得更为合拍。同样,《为我们的今天喝彩》《我听见时光的声音》等,也能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情感培养的音乐教学小结
总结笔者已有的实践与思考,笔者发现初中音乐教学一定要在“艺”的基础上去追求“技”的提升,这看起来有点本末倒置,其实却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的。本文所说的“艺”不是指真正的音乐艺术,而是指基于学生情感需要的,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音乐教学。无论教师教学水平多高,无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那这样的音乐教学一定难以实现高效。反之,如果音乐教学从情感角度人手,在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首先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那就符合了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够较为便捷地寻找到激励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
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是发现自我,从依赖走向独立,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时期,是自我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可塑性强。在这个阶段,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好身边最常见的问题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注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这往往会很轻松地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案例研究探讨教师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科中的问题资源,提升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上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设置课堂预习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新授课中,教师可以设置本节课前5分钟预习的环节,利用小组加分、及时告知家长等各种表扬方式来鼓励学生提出并解答本节新课的问题。通过多年实践。笔者发现,这种方式对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教学目标达成率也高。
例如,每节课伊始,配以轻音乐的同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出如下内容:
请同学们思考:
1.本课的关键词是什么?
2.预习本课5分钟,提1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注:每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加2分。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也加2分。
具体课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我知我家》,学生就踊跃提出了如下诸多问题:
1.家庭的含义;2.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的含义;3.家庭关系确立的四种情形;4.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什么关系;5.家庭结构的类型;6.家的主要特征;7.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
我请学生针对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行筛选,最后,讨论出本课有价值的问题有:
1.家庭的含义;2.家庭关系确立的四种情形;3.家庭结构的类型;4.家的主要特征;5.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
在新授课中,这种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有效,只要思想品德教师一直坚持下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提升才怪!
二、教师精心预设学生易出现问题的试题,及时帮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
[案例]新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课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肖像权和生命健康权上容易产生混淆。如何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加深理解呢?笔者设计了一道题目,“班主任怀疑小明同学偷了班上同学的钱,在小明同学的脸上刺了个‘贼’字,请问,该班主任侵犯了小明同学的哪些权利?”
学生A抢答道:肖像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等。
老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A:‘在脸上刻字’我认为是侵犯了小明的肖像权;‘刻’会划破皮肤,所以是侵犯了小明的生命健康权;没证据的‘怀疑’就说小明是‘贼’,侵犯了小明的人格尊严权。
老师:谢谢!请坐,有没有同学质疑?
众学生沉默。
老师引导:请看清题:脸上刺了个‘贼’字是侵犯了小明的肖像权吗?小组同学讨论讨论,也可以查查文本或字典。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同学立即开展探究讨论。
多个学生七嘴八舌:学生A说错了。
老师:不要说没根据的话,错在哪儿?还请说出你们的理由。
学生B大胆地站起来:我们小组查看文本发现,肖像权是有问题的,因为文本上说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地再现。
学生C:我们小组是从字典上找到依据的。字典上说,‘肖像’,从不同角度上有不同的理解。美术意义(或摄影)上的肖像,是指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段,使肖像权人的人物形象在物质载体下再现的一种观赏造型作品。
老师:还有吗?
学生D:我是从参考书上找到的肖像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三者的区别。
老师:请你给同学们解读一下。
学生D满面春风地读着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总结:同学B、C、D都很有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此,我们还要感谢同学A,不是他大胆的发言,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要留到试卷上出错,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希望他今后多提供这样的加深理解知识的机会给我们,也希望其他同学都来学习他敢于发言,勇担过错的精神。
本案例的反思与注意事项:
1.“教师预设出现问题法”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熟悉教材内容,以及以往经验的积累,要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上巧妙设计易出现问题的题目,教师设计出现问题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找到答案,并及时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建构正确的概念和认知结构。
2.“教师预设出现问题法”需要教师随时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帮助学生不断自我修正问题。同时注意正面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的发言。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需要有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和宽松、愉悦的心态。
三、教师自己有意出现问题——示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在新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学习过半的一次期中试卷调研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审题不清,少数学生表达不完整,导致送分题变成了丢分题。为了给学生加深印象,以后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问题。我从试题中挑出一道很容易的题目自己做了范例给学生参考:
题目:举例我们生活中的节能减排的例子。
老师举的范例:随手关灯、关门。
学生A:老师你错了。
老师装糊涂:怎么会呢?错哪儿了?
学生A:关门不是节能减排的例子。
许多学生响应。
有学生质疑:随手关门没错呀,要加前提条件,如,随手关空调的房间的门。
有学生赞同,也有学生偷偷地笑。
学生B:关键是老师的答案没前提条件,所以还是错的。
老师:关门的确不是节能减排的例子。老师为什么会犯这种低级问题呢?
学生C:审题不清。
学生D:表达不完整。
老师:我们做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帮助学生反思提升)
学生反思:做题时要认真审题,表达要完整……
本案例反思与注意事项:
1.本案例中,教师故意让自己在课堂上出现问题,适时地在学生面前“示弱”。在这种矛盾冲突下,学生往往会放大教师的问题,主动探究老师出现问题的原因,自己寻找正确答案,汲取教训,由被动变为主动,甚至信心大增,学习兴趣大增,质疑创新能力大增。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改革后,现行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及其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但是,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方式,重视教材内容(包括阅读篇章)中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忽视如何利用教材载体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以至于产生如下较为普遍的问题:教学内容多,讲不完;课文容量(即阅读篇目)大,课时太紧张等现实问题。笔者通过认真学习“5G”教学模式,在反复实践“5G”阅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渗透”生本课堂理念,让阅读课重放异彩。
二、“5G”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2.1 预读(Pre-reading)
Pre-reading 的功能是承前启后,热身铺垫。主要目的是激发阅读动机,导入阅读主题,激活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启发想象和阅读预测等。现以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Section B(3a-4)内容为例,在Pre-reading环节,笔者先以学生熟悉的兔子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节奏中进入课堂,同时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单词rabbit和company, 然后以学生自己喜爱的宠物为话题,让学生通过熟悉的话题,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启发想象和阅读预测,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2 速读(Skimming)
Skimming的功能是整体认知阅读材料,即Reading for information。其目的是快速理解文段主旨大意或主要的事实,从整体的角度认知阅读材料所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便学生能很快抓住原本有很多生词的课文大意。此环节可以设计简单的问题或任务,学生通过跳读或快速浏览阅读教材解答。例如,教学新目标英语九年级第六单元的阅读文段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时,在速读环节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以下任务:1.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healthy food? 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清晰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How to skim的多种技巧和方法。
2.3 细读(Scanning)
细读(Scanning)的功能是了解文章的具体细节(specifics),理解文段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即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该部分教师要给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去仔细地阅读文段,理解文段所描述的事实、情节,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主旨和意图,判断其文体特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或观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习读(Learning)
习读(Learning)的功能是进一步深层次理解文段,学习文段中的词汇、语法及语言知识,即Reading for language。这一环节主要有两个目的:1.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情境及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测词义、理解语句的能力;2. 学习掌握文段中的新词汇及语法知识,验证在第三步(Scanning)中对词汇的猜测是否正确。由此可见,学生对词汇及语法知识的掌握通过在阅读中体验情景、理解语段,然后进行逻辑分析、猜测验证等思维活动得以实现,这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2.5 拓展(Expanding)
教师应通过课文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通过前四步的教学,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基本掌握了文段中的新词汇及语法知识,完成了阅读技能的训练,随后,笔者采用仿写、小组讨论汇报、游戏等方式来练习巩固,扩大学习效果,让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处理各种任务时,学生会的教师不讲,部分学生不会的,让同学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只有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才给予适当的点拨,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探讨,力求自己解决问题,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对“5G”教学模式的反思
虽然笔者认真尝试了“5G”教学模式,并努力去渗透“生本”课堂理念,但也还有很多困惑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解决。第一,对于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如何才能让之更有效,因为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是形式上的大合唱,而是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与交流;第二,如何让教学能保持有效的互动,怎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学后教”;第三,教师如何搭建有效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让学生自主归纳规律,最后通过旧知衍生出新知。
《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课堂上,不管使用哪种教学法,都要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积极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 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由于家庭对他们的溺爱,袒护和娇惯,造成一些学生胆小怕事,害怕困难,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不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害怕与人交往等等,而英语这门课程属于交际性学科,通过读、写、听、说来完成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在课堂上,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进行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U-nit7中的句型"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你介意调低音乐吗?),老师帮助学生回答:Sorry will do it right away.(对不起,我马上调低)老师让他们理解这个句型后,让学生用英语举例,个性弘扬、活泼的学生踊跃发言,但胆小怕事的学生毫无动静的坐在课堂上,老师走到这些学生的书桌旁,提问,"Would you mind standing up?"(你介意站起来吗?),"not at all!"(一点也不!)老师笑着问她,"Would you mind speaking loudly?"(你不介意讲大声点吗?),那学生站起来回答"not at all.",老师带头鼓掌,这些学生得到了鼓励,尝试到了学习的乐趣,也逐渐的变成活泼、积极了起来,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相反,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生硬地提问这些胆小怕事的学生,他们会认为你老师让他们出丑,他们干脆不回答你的问题,这样循环往复,恶性循环,他们以后再也不积极学这门课程了。
2 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至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带来了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教育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健康的情感是消融代沟阻隔,排解认知障碍,实现师生感情沟通的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了不同的合作学习的活动。例如,在讲授入年级下册Unit4阅读课,"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时,老师让全班学生先看课文中的图片,理解阅读,老师提问学生图中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回答,那是一幅偏远山区一间小学学生与北京来的志愿者老师的合影,老师顺着他们的思路,鼓励他们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阅读、讨论,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每小组只派一人代表回答就可以了。结果,小组中的一些平常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在优秀生的鼓动下,代表了这个小组回答,获得了全班同学的鼓掌,老师看见这些学生脸上溢出了成功的微笑,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他们感受到偏远山区的艰苦,孩子们对上学的渴望,以及他们的现在幸福生活,在他们的心里面浮上了要热爱学习,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展了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3 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一、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意义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在当前教学改革热潮中,以学生为本,把微课巧妙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价值。
1.应用微课是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努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文化,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是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系统的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不仅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存和发展方式,同时也必然会对学校的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引发一系列的变革。
2.应用微课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采用“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布置作业”的环节进行,无法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的快慢来调整教学进度。现在提倡“人性化学习”,推行的是微课程和“翻转课堂”,不同的学生掌握同样的学习材料需要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去学,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观看微课视频,可以暂停、倒退、重播。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习绩效大大提高,有利于减少和预防学困生的出现。
3.应用微课是教师教学方式改进的必然要求
目前很多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困境:(1)教师自导自演式的讲授仍占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大部分,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对象,记忆式掌握知识、机械式重复练习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方式,效率低下;(2)教师对应该教什么没有准确把握,如,知识往往都教成再现的,实际上90%的知识再认就可以了,这个要求的提高,增加了学生极大的且完全不必要的课业负担;(3)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缺乏指导和培养,有学科特性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被无情地忽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现在的教学改革步伐,甚至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进展。其问题的本质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造成学生主体性缺位,学习成为被动消极的过程:学习没有兴趣、同伴缺少合作、没有内省力。应用微课教学,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微课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
微课的使用者分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学生主要用于学习,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老师则主要用于教学,尤其用于突破一堂课中的重点或难点,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是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要做微课?是否要给学生的学习留一点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能都是“拿去主义”,我们还是应该找出最关键的部分来进行微课教学,让学生有简单的“获取”,更有更多的“探索”。
1.应用于学生课前预习
有一位教师在听说微课理念后,提出“微课更适合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使用,让提早到机房的学生有事可做,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的观点。本人也很赞同。我们关注的是可汗学院式的微课程,而可汗学院提出微课的初衷就是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为学生服务。
如在上八年级下册《动画的舞台布置》时,学生先自学了一遍书本知识。但仅从理论上是完全不能理解操作过程的。所以,当学生学习到《绘制背景》知识点时,观看了对应的微课视频,详细介绍了背景的制作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了解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和绘图技巧。在课堂中,再让学生来完成“文字的添加”和“道具的绘制”等操作时就非常顺手。
2.应用于教师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成功与否是一节课成功的开端,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教师应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而制作微课通过视频引入新课,则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上八年级下册《Flash操作》中光线的制作时,我先让学生观看我已经做好的Flas,让学生体会光线的变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学习欲望。课堂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应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微课往往是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而设计的,所以,微课所讲授的知识点一般也是高频考点。这告诉我们,在知识讲解的同时,不能忽视操作技巧指导。
(1)小组合作探究后观看视频,共同突破重、难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中的小组合作模式、任务驱动模式等应用得比较热门,这其实也让微课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当教师给出本堂课的几个学习任务后,学生根据任务来学习和操作,在此期间,学生会碰到或多或少的难题,可以小组讨论解决。还可以借助微课的学习,来更好地学会此项操作或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学习理论认为: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求异思维、探索发现精神、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自立自强和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如,在讲解光线的制作时,学生看完做好的Flas视频后,都很想自己尝试一下。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对光线的制作步骤理解不透,反复推敲教材上的文字内涵后仍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就把录制的“光线的制作”微课发到每个学生的电脑桌面上,学生针对自己在操作中弄不明白的几个关键性步骤观看了视频,有些学生反复观看了好几遍,终于明白了操作要领,体验到学习成就感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又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美化,完善了自己的作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要求适时观看
信息技术课中每堂课几乎都会或多或少有接受比较慢、学习比较被动的学生。教师讲解完课堂教学内容后,再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发送到学生机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建立网站站点》,一般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根据书本内容尝试操作。但通过两个班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对站点文件夹和主页的建立仍然一知半解。后来,我制作了2分钟多的微课视频,在讲授完书本上重点知识后,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疑问去观看视频,看不懂再反复看。经过这个环节之后再进行网站的建立和主页的建立操作,就显得很熟练。
4.应用于学生练习和巩固
课堂巩固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如何设计练习使枯燥乏味的练习变成学生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是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微课正好帮我们老师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课前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如,在《Flas制作》单元中,我针对每一课的知识点,分别设计了动画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影片剪辑、给动画配音四个主要操作,并要求学生作业打包上交到教师机。在我发放的微课视频中,演示了作业内容和压缩文件的操作,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观看此微课视频上传自己的作业。
5.应用于教师对本堂课的小结拓展
如果说课堂导入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那么精彩的课堂小结,就为一堂课的后续留下悬念。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由此可见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有形象生动、简明扼要的结论,递进透彻的分析。课堂小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归纳总结和升华。微课摈弃我们传统教学的老师说和学生说的小结方式,完全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归还学生以自主,成为我们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的妙招。老师把一节课的知识技能、方法指导和思想教育做成生动的微课,让学生自己去观看,同时也是对学习程度不一的学生的因材施教。此微课一般用于结束本课前放,也可让学生在空余时间看。
如,《让网站有声有色》一课,学生分组进行了网页背景的设置、背景音乐的添加和Flas的插入等三个重点操作,但在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这些操作都是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的任务,知识点比较零碎。教师及时进行小结,把本堂课三个重点操作过程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观看,引导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牢记和巩固操作步骤和方法,纠正错误操作,这样就给学生形成了非常清晰的、系统的操作步骤,提高了课堂小结的有效性。
三、在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微课教学收到的成效
通过对微课应用于课堂的实践研究,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微课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2.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微课程在信息技术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阶梯,弥补了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时,脱离学生生活,只重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不足。微课更适合信息技术教师放在课前使用,让提早到机房的学生有事可做,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这对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应该是有益的。
3.微课促进了教师业务成长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2)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3)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四、后续思考
【关键词】微课;中学音乐教学;实践应用;微课设计
前言
中国即将全面迎来5G时代,随着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互联网+”,也预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微课作为前些年新兴的时代产物,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经由教育主管部门的宣传与推广,不少师生也越来越认可这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在实际的走访调研中,笔者发现微课更多被应用在语、数、外等主要科目中,作为小三门之一的音乐课,微课相关应用的资料还是较为短缺。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教育信息化是整体的信息化,想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中学音乐教学也必须要勇于尝试,不断更新完善。
一、中学音乐课程现状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守在一线教学,经历过多次教材更换,始终在课改的路上。但是不管怎么改革变化,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都是很全面的。中学生的音乐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不少家长已经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技能,但鱼龙混杂的社会培训机构并没有一致的教学目标,很多基础知识还是需要学校的老师来系统教授。中学音乐课作为应试教育的极微小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每周只有1节音乐课,在内容多课时紧的情况下,有不少知识就无法深入透彻地细说,难免会有遗漏,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音乐成绩并不特别影响学生的升学,所以在学校、学生、家长心中都没有重视音乐课,很多知识都是前教后忘。中学音乐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普及课,我们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教师还是希望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真正掌握和熟悉必备的音乐知识。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一词的侧重点在于“微”,顾名思义即“短小精悍”。短——即时间短。不同于常态的45分钟课程,微课一般只有几分钟的时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聚焦于某个知识点。小——即容量小。微课是以视频方式呈现,常见的微课视频都只有几十MB以内的大小,方便下载观看。精——即内容精。微课往往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内容精炼,画面精美。悍——即难点悍。相对于内容庞大的45分钟课,一个微课通常就只突出一个重难点或只解决一个问题,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三、微课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中学音乐课不是单一的唱歌课,还包括音乐欣赏、乐理基础知识、音乐基本常识等内容,是一门庞大的音乐综合类课程。音乐是感性的,学生确实大多数都喜欢音乐,但未必喜欢学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而教材编排很多时候一节课的内容要包含好多个零碎的知识点,单靠老师逐个讲解,学生很容易就听不下去。所以,音乐老师总是身怀十八般武艺随时可以展示,伴随着PPT越来越精美流动,老师的基本功越来越提高,现在的音乐课已经较以前有了极大的质的飞跃,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音乐课生动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微课走入了大家的视野。结合微课的特点,笔者认为微课完全可以应用在中学音乐课堂的不同教学环节中,无论在预习复习、课前导入、重难点解决,还是课外拓展方面都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作为与时俱进的新兴事物,它可以突破当下固有的教学模式,既让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笔者结合实际案例,浅谈微课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
(一)预习及复习预习可以说是新课环节的第一步,预习工作做好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音乐老师口头叮嘱学生在课前先看一下学习内容,查阅一下相关资料,恐怕很少会有学生能真正做到。以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缤纷舞曲》第二首《溜冰圆舞曲》为例,这节课在音乐欣赏的同时还有几个知识要点需要掌握:(1)圆舞曲;(2)变音记号;(3)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整堂课的容量非常满。如果靠学生自己预习,先不说能否做到,即使真正预习,恐怕也只是看见表面的文字意义,离真正理解、掌握的要求还是相差甚远。这时老师如果能够把知识点做成微课的形式让学生预习,既不会浪费太多的无效查阅时间,又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课堂,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短时间内有针对性的掌握某个知识点。例如,可以先用微课形式把圆舞曲的相关知识阐述清楚,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音乐把侧重点放在维也纳圆舞曲上,在45分钟时间可以松弛有度。而在课后复习时,学生可以抓住几个要点,针对性地回顾课堂所学,在结合老师上课的讲解后,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在会考总复习时,也可以很快地找到对应知识点,而不是看着书一筹莫展。
(二)课前导入在教授新课时,老师首先要激发的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新课的教学节奏中来,新课导入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如果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贴切的内容制作微课,作为新课导入,可以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之后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思维,通过简单的导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一节课顺利有效地进行。例如,人音版《音乐》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课,教学一开始可以用微课形式把学生带进苏州书场,动态展现评弹表演艺术,有立体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会立刻被吸引,而不是一看见题目就心生排斥,不愿细听。
(三)重难点解决实事求是地说,音乐课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讲都是难点,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讲解、举例、比较、示范等不断重复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微课的特点是小而精,将微课运用的重难点讲解上是最经典、效果最显著的形式。重难点理论知识上一般老师常见的会以启发、思考、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将这些教学方法巧妙做在微课里,加上设计精美的画面,或者是老师亲自示范表演的作品片段,都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便于老师对作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四)课后拓展现在的音乐课早已不是传统认知的唱歌课,学科交叉性很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其他学科,像《长江之歌》的歌词就出现在语文书上;讲《伏尔加船夫曲》时一定会说到列宾的代表作——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当然,还有更多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音乐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去了解,这些知识延伸既能拓宽学生视野又能使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印象。人音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京腔昆韵》主要介绍京剧和昆曲,在《我不挂帅谁挂帅》一课里,欣赏并熟悉唱段的同时,要掌握京剧的概念、了解京剧的唱腔,还要记住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生平。虽然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是学生并不了解,也欣赏不来,唱的什么完全听不明白,老师还需要介绍剧情,还要引导学生如何欣赏国剧,整堂课除了听唱段就都是老师不停地讲解。课本上对于京剧的概念是这样写的:由汉调和徽调结合并吸收了秦腔、昆曲等地方戏曲的精华而成。不感兴趣的学生看过这段话就不记得了;而稍微认真一点的学生可能就会疑问:汉调?徽调?秦腔?昆曲?它们的精华又是什么?如果老师逐个解释的话,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肯定完成不了。这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系、课本上又没有特别加以说明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微课的方式来加以说明,不占用课堂时间的同事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使学生对一些泛泛的定义加深立体或动态印象。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微课引用到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无论在哪个环节应用,都需要有一个精确的连接点去切入。另外,微课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不可喧宾夺主,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所以怎么用、何时用,这需要教师提前考量,做好合理设计。
四、微课设计的思路
中学音乐的很多知识表面上看起来很零碎,其实还是环环相扣的,日常教学中设计一堂课需要考虑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整学期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设计还需要考虑前后衔接,承上启下,因此,微课的设计也要考虑前后知识点的连贯一致,层次分明;在选择内容时既要突出重点,抓住核心,又要与课程内容相互渗透,自然融合;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在制作微课时先要见“美”;学生是相互不同的独立个体,微课制作再要善“变”;微课的出现本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微课制作还要出“新”。所有设计的最后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步,一定要有反馈总结,才能做到不断修正,精进教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哲学味道;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创新
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富有生命意义的所在。她滋养生命、塑造灵魂;她,点燃热情、播撒希望。在这里,涓涓细流,汇成一条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在这里,心与心碰撞,火与花共燃,沟通交流,构筑一个个知、情、意、趣、法的演绎舞台。
怎样教学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的说要“诗意地教语文”,有的说要“逻辑地教数学”,有的说要“辨证地教政治”……或讲究“自主、研究与探索”、或讲究“合作、探究与发现”,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怀灵蛇之珠。
其实,教无定法,教亦多术。可以教师一讲到底,可以学生自主研学,可以师生互动探究;可以是提问式,可以是情境创设式;还可以借助音乐、影视等多媒体教学……总之,因课时内容而宜,因当地学情而宜……只要你是一棵智慧的大树。
而笔者认为上思想品德课要有哲学味道。下面,笔者以“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为例,浅析上思想品德课应如何体现哲学味道,供诸位参考、讨论。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忠于教材,同化教材
思想品德课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为此,新教材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所以,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广大政治教师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忠于教材,同化教材,而不能脱离课本。于是在讲八年级下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这框题的时候,我严格遵照课本内容将知识点按顺序一一详细讲解。例如在讲第一目:“我有肖像权”,我将相关的课本知识归纳为以下5个知识点:1.什么是肖像权?2.肖像的重要性;3.什么是肖像权?4.有关法律规定;5.侵权表现。在讲第二目:“维护姓名权”,我又将相关的课本知识归纳为:1.姓名的含义;2.姓名的重要性;3.姓名权的含义;4.有关法律规定;5.侵权表现。对于这些确定性、基础性的课本知识,政治教师通过简单的梳理,逐点列出笔记,有条不紊地对学生加以讲解,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忠于教材、同化教材,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夯实基础,又能令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有充实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做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有重要意义。
二、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穿于教学之中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能反映思想品德学科的性质,体现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许多环节和方面。而每一个环节都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统一,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统一,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与教育的统 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读书与做人的统一。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在讲完第一目“我有肖像权”的第四个知识点之后,马上理论联系实际,利用三幅漫画来分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表现:第一幅画为某照相馆擅自将顾客的照片用作广告,这种做法是属于“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二幅画为在明星的照片上画上眼镜,加上胡须,这种情况是属于“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第三幅画为以某人的相片为箭靶,用飞镖刺向相片,这种做法是属于“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通过采用三幅漫画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侵权做法,能生动、形象、清楚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请学生反思:(1)你的肖像权是否受到他人的侵害?有的话,你应怎么办?(2)你是否侵害过别人的肖像权?有的话,你应怎样改正?通过这两个设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明理”深化到“导行”,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真正做到教学与教育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读书与做人的统一。可见,只有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抓住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