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58: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实践活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根据学校实际,科学确定活动内容
1、自主化
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次。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导处。
2、多角度
在确定本学年的活动内容时,首先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围绕书上的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再由指导教师根据汇总的情况进行梳理、筛选、归类,上报科学的、可行的课题,最后由教导处做通盘搭配,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
3、系列化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做法,由此体现课题的层次性与新颖性,形成一个序列,这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创新。
二、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题深入实施
1、课时安排、落实制度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月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4节综合实践活动分成“2+2”的形式,“2”为教师指导课,每月2节,由教师进行活动培训,传授活动内容与方法,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总结,“2”为个人实践活动课,放在每周的周末,由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可以根据需要将2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科学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了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了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2、教师选聘、培训制度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阳光,有了阳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作基础。因此,我们把教师竞聘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力求通过竞聘,择优录取优秀教师,在培训方面,本学期我们重点抓了教师指导方面的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的最新教育理念,并在学习后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每人写出指导手记,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听评课制度:
本学期我们主要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具体做法是: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组织一次全面的听评课活动,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保证实践课的质量奠定基础。学期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检验活动课的质量是否有明显提高,期末根据学校指定的课题,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检测活动课的授课质量,评选出优质课进行推广,促使每个教师的授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对三次听评课中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充实与提高,将听评课活动扎实地落实到了实处。听评课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吹进了课堂,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扎实,保质保量。
4、阶段性总结制度:
为了不断地在活动中反思提高,我们还建立了阶段性总结制度。具体包括:
阶段性案例:活动进行一个阶段后,教师们根据活动情况及时撰写活动案例,记录活动中的收获、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今后的改进措施等,对这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阶段性反思: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报告。对典型问题校课题组要组织统一学习、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推广。
教学实录:我们不但要求每位教师讲好优质课,而且要求他们要整理好课堂实录,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与反思,在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也为今后的活动课教学留下第一手教学资料。
指导手记: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指导工作,抓好教师指导这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指导手记,记录个人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点滴收获、经验教训等,边活动边总结边提高。
5、评价制度:
本学年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开题、活动实施、结题、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把活动的开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三、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
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四、针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学校将积极主动与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所谓科技实践活动,就是青少年以小组、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名义,围绕某一主题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的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主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去学习,科学的考察、探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技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开展有关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课题探究活动,每一项科技实践活动都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以及多种多样的紧密围绕主题的活动形式。活动的质量如何、能否成功,选题是关键。选题是开展活动的起点,关系到活动的成败。题目选得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辅导学生参加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科技实践活动时,首先应把辅导力量重点放在选题上。选什么样的题,也决定着科技实践活动的活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时选题要做到深思熟虑,考虑多方面因素,有针对性的选题。主题确定,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可随着每年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开展,经常参加大赛的学校,选题是不能重复的,所以选题面就越来越窄。以什么为内容?选什么样的题?就成了辅导员最伤脑筋的事,现在结合自己开展多年科技实践活动的经验,谈谈在小学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时选题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切合学生实际,选题易小不易大
在小学阶段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由于是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时选题易小不易大,便于操作。小的课题,能让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选择,自主的发现去探索、积极思维的去创新,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调动孩子们积极参与,了解社会。如果太大的话,超出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和知识水平,那么活动就很难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围绕热点问题,选题要新颖独特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瞬息万变。发展越快,出现的热点问题越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根据一定时期的热点问题确立活动主题,组织学生在课外实践体验,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了解社会热点,掌握时代脉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选题时,我们可以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或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选择活动主题,如社会的生产、消费等;也可以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选择活动主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还可以围绕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选择活动主题等。
第三、根据当地条件,选题要有地方特色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所以在选题时还要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确定活动主题,选择科学的方法开展科技实践主题。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热爱家乡的教育活动。活动内容的安排从本地区的经济、科技实际出发、向学生普及实用技术、开展生态环境调查等,引导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四,考虑社会效应,选题要有科普性
科技实践活动开展要有一个参与普及面,因此,在选题时要有一定的科普性,考虑到有利于青少年通过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思想,培养科学创新的精神。同时,还能通过活动引起全社会的人来关注某一问题,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和意识。比如在去年,我组织高年级的队员,开展的“湿地在呼唤”――平顶山白龟山库区湿地考察活动。就是围绕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的环境保护热点问题而开展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从不知道什么是湿地,到走进湿地去认识湿地、了解湿地、探究湿地、保护湿地。并通过社会调查、宣传保护等活动,让孩子们带动家长参与到活动当中来,使平顶山市的广大市民都认识了湿地,意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扩大了活动的受教育面,社会上产生的较大的影响。队员们还结合当地实际,给平顶山市主抓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李永胜伯伯写了保护白龟山库区湿地建议书。市长伯伯在给队员们的批复中肯定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好,并将采纳队员们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积极探究
我们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低年级
1.1 识字剧场
“识字剧场”是针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而设计的一项趣味游戏活动。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识字剧场”,一般采取表演的方式来学习。通常是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不同的偏旁部首。例如一名学生戴上“氵”的卡片就成了部首“氵”,其他的学生可以戴上如“主”、“永”、“吉”等的偏旁,两组同学蹦蹦跳跳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认识这是一个什么字。再如,由一名同学扮演偏旁如“圭”,其他同学扮演部首如“女”、“虫”、“氵”等,根据不同的组合,让其他同学来识字。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共同虚构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把这些字串起来,在故事中强调构字规律及字的读音。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1.2 画说写
“画说写”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比一般的看图说话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其主要步骤是:第一,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构图;第二,自己动手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小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内容和体裁的限制,没有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办的报纸完成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构思,自由绘画,自由表达。毫无疑问,“画说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画说写”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2 中年级
2.1 看说写
所谓“看说写”,就是先让学生看具体可感的图画、实物、录像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说一说,写一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减缓三年级学生作文难度,顺利完成从二年级看图说话到三年级作文的过渡。
“看说写”首先是看什么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千万不要给学生限定看的范围。这有两个原因:第一,限定看的范围,会抑制小学生参与“看说写”活动的兴趣;第二,到了中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的选择,让学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明确“看说写”的要求,如“看”要有顺序,要细致,要有重点;“说”要有条理,要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写”要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等等。
2.2 听说写
所谓“听”,即听有关故事的录音,通过听,了解故事内容,记忆重点词语,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说”,即在听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听到的内容;“写”是“听”和“说”的继续,听得全面,才能说得流利,写得通畅。
首先应明确活动的要求:“听”要聚精会神,要能抓住重点;“说”要有序、流利;“写”要用词准确,语句通畅。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更好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说”之后,又插入学生讲评这一环节。“评”是“说”的升华,学生在评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思维活跃了,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3 小学高年级
3.1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一个著名的新闻栏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为人们所关注,而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就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这个活动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借此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学生对此积极性非常高,找到很多焦点,如当前的“彩票热”、“减负”问题、“零花钱怎样花’等等。热点话题选出以后,大家集体讨论进行筛选整理,找出最为热点的问题准备进行访谈。
第二步由小记者确定采访对象和采访提纲。采访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家长,甚至可以采访校长。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口才和交往能力,而且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活动时可以把需要采访的人物都请到教室进行,这样访谈气氛会更浓厚一些。
第三步,小记者根据自己的访谈,与主持人合作研究,对话题进行总结,同时面向全班同学,模仿“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来陈述采访和研究的成果。这样的好处不但是锻炼了小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把各个采访小组的采访成果变成了集体的成果,所有同学在听陈述的过程中都能获益。
“焦点访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有采、编、谈、写等各种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正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
3.2 “实话实说”
要想设计一堂好的数学活动课,除了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外,还应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确定活动目标――优化活动流程――选择活动形式。
一、确定活动目标
1.依据活动的内容确定目标。新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十分丰富。像调查、实践、操作、创编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能力入手的。因此,我们在确立目标时,应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来确立活动目标,使活动具有指向性。
2.依据活动的时空确定目标。数学活动课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活动既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活动的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地野外或家里活动。活动时间可根据内容来确定。不一定受一节课四十分钟的限制。
3.依据活动的对象确定目标。我们在设计数学活动课的时候,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确定活动目标,小学包含有6个年级,至少应分两个学段确定活动总目标,即l~3年级为第一段,4~6年级为第二段。第一段的总目标为: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第二段的总目标定为: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二、优化活动流程
平时的数学课教学流程不一定适应数学活动课,因此活动课必须要突出其特点:活动课的关键就是“活动”二宇,要让小学生充分的“活”起来、“动”起来,教学目标也要通过“活”与“动”来实现。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将活动课中的教学流程划分为“导、动、评、结”四个阶段来进行活动课的教学。
1.导。“导”是开展活动课的关键,是活动课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活动的动机和参与活动的兴趣,课内活动的“导”可作为课的导入,课外活动的“导”则可作为课外作业的布置。
2.动。“动”是整个数学活动课的主要环节,它要求教师尽最大的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即: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独立分析、综合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放开手脚,不掺不扶,要求学生摆脱束缚,认真分析、敢于尝试,大胆创造,打破常规,主动实践。
3.评。“评”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效果的即时性反馈。这一环节就是指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依据“定向”的内容与目标,对活动的情况综合的评价与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控与帮助,完成学生活动达标的“自我实现”,产生成功的心理,达到“会学”的目的。
4.结。数学活动课的“结”要注意多向信息交流,要充分肯定前面的“评”,要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课内活动的“结”同学科教学中的“结”基本相同,而课外活动课的“结”则可看作是对学生课外作业的检查与评价。
三、精选活动形式
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对于提高活动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活动课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游艺式。游艺式是一种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感到身心愉快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一个“乐”,让学生在“乐”中“动”,在“动”中“乐”。如一年级上册在学生认物体之后安排了“有趣的搭搭”活动,让学生参与“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
2.竞赛式。采用竞赛式进行数学活动,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又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运用竞赛式的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如听说竞赛(讲数学故事、猜谜语等)、操作竞赛(拼、搭、画、摆等)、智力竞赛(脑筋急转弯、智力谜宫等)。
3.应用式。应用式就是让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作用,这种形式是数学学科活动的一个主要形式。
4.探究式。探究式就是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加强对该问题的实验、分析、统计,最后得出结论,数学学科活动就是要让儿童用数学的方式和方法去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的数学方法探索和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新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原则
按照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力求具有现实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和探索数学,掌握数学的基本规律和计算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厌倦为好奇,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光靠课堂教学肯定不行,必须辅以数学实践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笔者在此不揣浅陋,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实施原则简要归纳如下。
一、力求活动具有现实性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费赖登答尔指出:“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这就是著名的“数学现实”原则。按照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就应当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活动内容的设计体现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力求数学问题具有生活特色,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于生活的作用。
比如有一位小学数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到集市上,让一些学生购物,让一些学生卖东西,老师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涉及到了货物的称量、货币的计算,加减乘除法均派上了用场。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数学的用处,体会到生活中无法离开数学。
另有一位老师设计的活动是: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建筑工地,让学生和工人一起计算墙体所需的砖块数量以及承重力等,并对整幢房屋所需的材料作出预算。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因为这是他们在教室里无法体会到的实用性。
以上两位教师的数学实践活动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甚至让学生直接参与了现实生活,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了数学之于生活的作用,从而建立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相反,有的老师在设计数学实践活动时,由于怕麻烦,就在教室里虚拟一些场景,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小学生抽象思维尚不发达,对这样的虚拟场景难以接受,所以很难进入角色,因此活动过程中始终无法深切体会到数学对于生活的现实作用。这样的活动,由于缺乏现实性,当然就很难取得成功。
二、力求内容具有科学性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要具有科学性,这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内容难易要适中。小学数学教学是循序渐进的,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数学内容的安排总体上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因此,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也要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比如学生只掌握了加减法的知识,教师设计的活动中就不要有运用到乘除法的内容。
(二)内容数量要适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都很有限。即便是在有趣味的活动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不过十来分钟,而高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过二十来分钟。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时,活动内容的量要适中,过少令学生意味难尽,过多则令学生身心疲惫。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活动内容控制在15分钟为宜,中年级活动控制在25分钟为宜,高年级活动则可适当延长,但不应超出40分钟。
三、力求活动体现主体性
数学活动是为学生设计的,因此应以学生为参与主体,教师只能起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有的教师在活动中急于求成,或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急着替学生考虑了一些本该学生考虑的问题,结果使学生失去思考和参与的机会。比如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学校要打操场地坪,让学生计算打操场地坪大约所需的材料。这个活动包含的环节有:测算操场面积——根据拟增加的厚度测算打操场地坪所需的石材立方数——测算所需水泥数量——测算人工费及材料费等。这个活动是为高年级这生设计的,虽然难度较大,但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是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的。但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花了不少时间仍没有测算清楚,考虑到时间问题,就急着将学生召集起来进行集中讲解。结果当然是老师很快帮学生计算出了相应的结果,而学生则失去了一次有意义的实践锻炼。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虽然设计上体现了现实性,但由于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最终只能算是失败的活动。
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当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切不可越俎代庖,急躁难抑,而去替学生完成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事情。这样的教学某种程度上看是粗爆的、不科学的,因此必须注意防止。
四、力求活动体现合作性
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团队合作,最好设计出让学生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这是因为,合作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要求,数学实践活动正是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的良好契机。那么如何体现合作性呢?就以上面说到的测算操场地坪所需材料及费用为例,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测算操场面积、体积、材料量、经费等。如此一来,既可以提高活动效率,确保活动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又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活动开展之前,应组织学生讨论任务完成的方案,让他们各自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产生头脑风暴效应,从而激起集体灵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学生合作完成活动之后,教师应适当组织交流。只要通过事后的交流,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生活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从而逐步树立起主动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乐于发言,让他们各自的思想相互碰撞,进一步从理性的高度上获得对合作过程的全新认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实践;哲学;范式;偶然性 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科学革命;对抗;小学科学学习
一、科学实践哲学的产生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首先不是表象者,而是制造者,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在世活动即日常活动本身就是解释学的。
哈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哲学的最终主宰者不是我们如何思考,而是我们做什么……哲学家们长久以来制作着科学的木乃伊”。 [4]
库恩扭转了表象主义,把科学规定为实践活动,提出“范式”概念:一定历史时期科学家们共同遵守的科学活动的模型和信念。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他论述了范式理论:前范式科学(经过竞争而建立起范式)――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使既有的范式发生动摇)――科学革命(经过竞争与选择而建立起新范式)――新常规科学。[4]
20世纪90年代,劳斯提出实践就是科学,科学实践概念不把实践与理论区分开,象科学工作的其他方面一样,理论化也是一种实践,科学研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不但重新描绘了世界,也重构了世界。科学实践哲学从此创立。
二、科学实践哲学背景下小学科学实践构建路线
在上述路线中,“知识体系的精细化和完善” “实践的偶然性、主题性”是构建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下面将展开论述。
三、发展实践背景驱动知识体系完善性发展
科学哲学不仅赋予理论活动以优先性,甚至完全把科学作为一项理论事业,以至于把科学彻底理论化了,库恩说:主流的科学形象仅仅是一种幻想而已,科学实际的发展历程与此完全不同。[5]
以种植凤仙花为例,我们如果仅仅期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一生,和一生所要经历的过程,每个历程的特征。实践伊始就预设了一个回溯性:让学生最终认识凤仙花的一生,最终从科学活动抽身出来,然后追问其成果的真实性。
事实上,这个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科学,它所蕴含的科学内涵远远超过我们的教育期望值和预想值,它有可能生成人类现存认知范围的新知识,甚至是超越认知范围的新知识。如果从凤仙花的研究范式出发,可以延伸无限多的谜题,虽然这些谜题不一定是小学生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有触及的权利,特定的年龄对事物有特定的理解角度,这种理解也有可能成为科学的革命性。
站在科学实践哲学的理解角度,那么这个种植活动中,科学教师的视野要在课程标准之上,与学生一起成为凤仙花种植的实践者,而且是提供范式精细化铺陈的实践者。
以凤仙花种植活动为例,我们学校的变异凤仙花研究就是凤仙花种植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在单瓣凤仙花种植中,我们发现其中一株凤仙花发生重瓣变异,于是把这棵变异的凤仙花种子保存下来,在后来的凤仙花种植实践活动中继续种植,已经经历了四代选种活动。当我们发现第一棵变异凤仙花开始,便从以下三方面搜集凤仙花的信息:
(一)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辐射性信息来源(见图1)
(二) “物种多样性”信息来源(见图2)
(三)“遗传多样性”信息来源(见图3)
在以上信息的收集过程中,本是简单的种植实践活动可以从遗传变异、基因改造、进化论等方面,一个接一个地添加上预见事实、概念、定律、理论…..完善和精细化凤仙花研究范式。而在这样重复的解谜实践活动中:教材、实验、技术、分析都包括在内。
随着信息增多,我们觉得仅仅在三年级经历一次凤仙花种植实践活动不足于完成凤仙花变异的解谜活动,于是在六年级的“本土花卉栽培”校本课程中,再增加一次变异凤仙花的种植活动。这些时间上延伸的事件和过程本身就是常规科学的实践活动,它已经高于常规科学的理解,走向凤仙花知识体系的精细化和完善化。
这个重复性发展凤仙花变异品种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四个凤仙花知识体系不曾记载和描述的事件。
事件一:经历一代选种,跌落草地自然生长的种子比再在花盆里人工培植的更善于变异,变异花朵更多。
事件二:经历二代选种,同一株凤仙花中单瓣和重瓣凤仙花同时存在,而且不止一朵。
事件三:经历三代选种的重瓣变异凤仙花种子仍然可退化回单瓣凤仙花,而且是整株退化,大多数退化。(这一事件,让我们推测二代变异凤仙花变异是否受到非洲洋凤仙的影响)
事件四:经历四代选种的凤仙花竟然出现了类似“顶头凤仙”一样的花朵,指甲形花托消失,而且这个花朵与单瓣的带有指甲形花托的花、重瓣的带有指甲形花托的花同在一植株,数量不止一朵。(四代重瓣变异凤仙花在事件二的影响下,我们重置了重瓣变异凤仙花种子的种植条件,没有其他品种的凤仙花影响)
四、重视科学实践中的偶然性
我们所知道的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很多是基于人类认知的,是概念化和理论化的体系,而实质上的生命科学体系,当下正演化的体系,它因不可描述,并不在我们的认知体系内。未被认知部分,通常以偶然性出现在科学实践中。正如随着凤仙花变异事件的积累,我们隐约感觉到凤仙花自然变异行为并不在凤仙花研究范式中,不曾被人描述过。
那么,它们是被忽视部分?还是实践的关键呢?
历史上的著名事件证实很多偶然性正是新范式的产生。道尔顿既不是化学家,对化学也不感兴趣。他其实是个气象学家,他在偶然情况下导出化学原子论,受到化学权威贝尔托莱等的抨击。但一点都不影响化学原子论后来在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在《科学的革命结构》中,库恩说:一个人投身于科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动机,他们之中有的希望为开拓新疆界所激励,有的希望发现新秩序,有的为检验已确立的知识…….一旦投入研究,他的动机又完全不同了……. [5]
回到我们的校本课程《酢浆草博物志》,这个实践最初起源于一个流行的“四叶草”(酢浆草)传说,最先被苏教版教材中遗传与变异内容部分引入,作为生物变异的例子。
范式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在环境中产生的变异现象,如果我们是在接受这个认识的基础上铺陈酢浆草研究范式,只需要观察变异叶,找变异叶,推测一下它们变异的原因。在未实践之前,我们必定有一个回溯性的推测:变异可能因为“光、养分、农药、辐射、竞争”。
我们带着一个回溯性推测去收集变异叶,这是我们学生有充分条件做的事,但我们没法建立可以验证任何一个推测的实验模型。
在观察和研究很多变异叶之后,我们发现酢浆草除了直接长出多于三瓣的叶子(这是其中的一个可能),还有一个与回溯性预测没有任何关联的偶然事件:叶片变异有不同的变化过程。于是我们对紫花酢浆草变异方式作出:七种过程推论、四种分类,七种命名。(见图4)
这样的结果连我们自己都很惊讶。这个偶然性的结果从没有人描述过,没有人肯定和否定过,我们觉得如果让植物学家看,也许会对于这个偶然事件的表征否定。事实上,当植物学专家郑易之看完这个推论之后,她给予的是肯定,即使可以否定这个偶然事件的表征,但没有证据可以否定它的存在。
这个科学实践活动的偶然事件违背了我们的实践初衷,也脱离了紫花酢浆草的研究范式。我们的实践应该去向何处?
中山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希望我们继续追寻紫花酢浆草的变异原因。
再追溯回我们的动机,如果我们一如开始想寻求变因,没必要作过程的推论,只是找到决定变与不变条件即可。
这种变的方式与变因的联系更大?还是与酢浆草的本身的“行为”更大?
我们觉得这才是焦点,正因为这种矛盾,我们认为变的行为过程可能是植物本身的意识。
这是被酢浆草的范式研究直接忽略的事件,在以往的一切范式研究中都没有描述变的过程。难道只有我们才发现这个被忽略的细节吗?这肯定不是,不被提起,是因为它与现存的范式有对抗性。于是我们意识到,这也许是一次实践的革命性因素,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观念,也许因为这个诱因,我们开始涉猎更多植物学的领域,试图寻找一种与存世植物学范式表述不同的观念。
转机来自于BBC的《植物之歌》,该记录片堪称高清版的植物私生活,片中融入了一种革命性的观念:它从植物最先上岸讲起造世讲起,认为植物更影响地球的进化里程。正如Iain Stewart教授在片尾的结束语表达了得新思想:对于不起眼的小麦,到底是依赖人类更多,还是人类倚赖它更多。人类自认为建立了农业改变了世界,还是小麦让农业产生征服了大地。
此前,我们一直所认为植物无意识地生存,被动地被改变,在这个记录片里,我们看到不是一个植物被动改变说,而是主动创世说。
到此,似乎出现了一个与现存的植物学研究体系相对抗的新力量。这个力量认为植物有智能,如果植物有智能,它必定有行为和社会性。Stefano Mancuso在TED演讲 《植物智能的起源》,中提到植物有“玩耍”、“睡眠”、“觅食”等行为,1880年达尔文与佛朗西斯合著的 《植物运动的力量中》中提到植物的根尖相当于低等动物的大脑 [9](见图(5)。这些见地都非常对抗现存植物生命科学体系的范式,在过往的描述中都掩盖和忽视。
五、构建科学实践的主题性
劳斯说:把科学实践推广到科学研究环境之外,更关键的是对周围世界的重构。因为我们教材预设了回溯性的学习目标,我们的学习更侧重于对于儿童这个群体技能训练和情感态度观的建立,儿童这个群体对于世界的重构没有尽到他应有的能力。
从紫花酢浆草的变异方式开始,我们突然意识到,一个触手可及的条件和主题,对于开展科学实践学习十分重要。10多年前,我们学校所在的位置比较偏僻和原生态,偏僻和原生态对于物理工程方面的实践来说一个劣势,但是对于生命科学就是得天独厚的实践条件。以我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有多少?――探究本土野生植物的回归》为例。
我们想了解对于本土野生植物的生存状况,小学生如何去得到这些数据呢?象植物学家那样夜以继日一样翻山越岭,记录现在植物物种的生存情况,收集当地植物物种分布情况,这显然是最直接的研究方式。但这不是他们可以做到的,对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解决实践方式决定实践能走多远。
第一阶段:除了搜罗文献,我们设计了一个调查,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成为受访者和访问者,《身边的野生植物访问》的调查表中,参与者先要受访他看见过那些野生植物,在哪见,什么时候见过。接着他去访问的哥哥姐姐、爸爸妈妈妈、爷爷奶奶,调查他们看见过那些野生植物,在哪见,什么时候见过。从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出受访者年龄越大对野生植物辨认的准确率越高,知道的种类也多。30岁~40岁的受访者(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他们对野生植物的了大多来自儿童时代的影响。15岁以下受访者(弟弟妹妹、同学、朋友)对野生植物辨认的准确率最低他们把这些专门种的植物也当成了野生植物。15岁~30岁的受访者(哥哥、姐姐等)他们看到野生植物的地方会比15岁以下的访问者远一些,他们已经有机会到远处去寻找野生植物,也学到了有关野生植物的知识,准确率比较高。通过活动,我们知道野生植物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时间的消逝,正在逐渐减少,生存区域在缩减,我们身边能看到的野生植物越来越少。
第二阶段,我们想看看实际生存着的野生植物,在调查的98种深圳野生植物中,发现13种外来入侵植物,而且这些植物大多数已经繁衍泛滥,很常见,其中有1种灌木,12种花草。在余下的86种野生植物中有69种花草、12种灌木、4种乔木。深圳使用的园林植物大多来自国内有60.2%,但是属于广东物种只有14.7%,引进的外国物种数量高达39.8%,几乎是本地物种的三倍,而其他区域的高达45.5%,是本地物种的三倍多深圳使用的棕榈大多来自国内有42.6%,但是属于广东物种只有12.87%,引进的外国物种数量高达39.8%,几乎是本地物种的三倍,而其他区域的高达57.4%,是本地物种的6倍,而其他区域的高达29.73.5%,是本地物种的二倍多。深圳使用的树种和花草大多来自国内其它地方有84.5%,有26.2%适用全国各地,但不是专属华南物种,有58.4%根本不适用华南,是外迁植物,是华南专属15.6%的差不多四倍,这种程度足于破坏本土的华南植物群落。通过活动我们得知本土野生植物正受洋物种和外区域物种的威胁。
第三阶段,我们通过八个案例阐释本土野生植物回归优点是成本低、物种丰富、保持原植物生态平衡、植物化感作用均衡,群落物种相生相克平衡,生物波蔓延速度稳定,保持水土平衡;缺点有些物种不够美观,有些生存能力已经弱化。阐释本土野生植物具有生态平衡价值,具有人工植被不可替代的自然价值,提出了本土野生植物回归城市的几点建议:杂草放衍、本地珍稀野生植物培植、控制入侵植物,平衡自然群落的化感作用、格局控制,层次放任、角落丢荒、保留半自然状态、保留小自然群落、恢复地带性植物群落、模拟野生植物群落。
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实践活动,目的非常清晰,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圳商报当年用一个大篇幅报道了我们的实践活动,呼吁本土野生植物在绿化中应多使用。
但是从中震撼我们自己的不是那些可能影响社会的建议,我们更关注的是:泊来物种为什么能够迅速占领领地成为常见物种?这使我们怀疑本地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正在改变,本土野生植物物种正在逐年减少,泊来物种的数量正在增加。
我们更深刻反思“为什么是回归?而不是发展?”,是人类介入了植物社会,还是植物介入了人类社会?我们甚至怀疑植物的社会比人类的社会更复杂和充满斗争性。因为这种怀疑,我们去规划科学生态基地,建造一个小型本土植物生态系统。
我们找到了PBS《植物悄悄话》,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菟丝子选择寄主、植物的求救、野生烟草与昆虫的斗争和交流、斑点矢车菊通过释放毒素杀死别的植物来掠夺领土、羽扇豆兰释放草酸对抗斑点矢车菊。
不止一项试验表明植物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可以称作智力吗?这种能力背后的机制是激素、电信号还是某种神经系统?爱丁堡大学的托尼・特里瓦弗斯教授说:人类极大地忽视了植物的智力,植物能够计算,在细胞中一定进行着某种计算,但人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完成的。植物不但能预测未来,并能记得曾经历过的事情,还能对外界变化作出智能的反应。植物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这意味着它们的行为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复杂得多。
回顾我们的科学实践历程,我们的活动从教材而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连续的主题性实践,时时处处都能找到取向,不会规矩地回到“植物有生命,植物没智力,没行为,植物有多样性,有变异…….”这样的范式中,所以,我们的认识能走到“植物智能”这个临界点,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植物智能”,而是把争议点最大程度地放大到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六、科学实践哲学背景下,关于小学科学学习的几个观点
在整个凤仙花种植实践活动中,科学教材的表述暗示:从凤仙花出现开始,它会经历“种子发芽长出茎叶开花结果种子成熟”这样一种生命历程。教材的表达方式影响着我们对科学发展的印象,也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事实上这个既不是凤仙花发展的过去,也不是现在,更不会是未来,只是认识碎片,是凤仙花研究范式中的断点表述。
我们的教育通常呈现的是100%认同的理论化体系,这是基于对未成年人的不信任。那对拥有对抗性和革命性的物质实践体系,怎么办?如果不选边靠,是否可以呈现两个体系的接点?是否可以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描述?“植物智能”和“植物社会”是我们看到的植物科学临界点,若干年后,如果有一天它们成为新的范式,站稳了脚,我们的教材是否如
每一次变革一样急急去修订呢?对于小学科学学习,我提几个个人观点。
观点一:科学实践哲学背景下,小学科学学习应该是一种脱离特定环境和条件的实践活动。科学普论、教材也只是实践的一部分,是实践的工具之一。
观点二:主题性科学实践更能找到概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连接点。积累型的科学实践文化更能促进科学革命的认同。
观点三:尊重科学认知的动态性,理解科学而非固化科学。科学的最新观点和研究成果,体现的都是科学旧范式和新范式的冲突,我们应该把这种矛盾性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例如:影像、图画等)在科学实践中展现。
观点四:教材应该适当留白,体现动态。科学实践哲学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是开放和动态,这一特征应该体现在我们的学习具上,哪怕是一个单元里留白一课,这空白一课的实践时间、空间让实践者自己去表征,可以是延伸性实践,可以是主题性重复,也可以理解的重构。
对于真实的物质世界来说,儿童有他们重构世界权利和特有方式。对于世界的已知部分,儿童有权知道,也有权不接受;对于世界的未知部分,儿童有权认识,也有权描述,无论他将如何理解。表征只是实践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理论和概念终究会发生变化。科学是动态的、变化的,实践就是科学。人类永远无法表征物质世界的全部,因为它本身是物质世界的部分,科学实践是最接近客观世界的表征。
【参考文献】
[1]Hacking, I., 1983,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ng, Introductory top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
[2]Rouse, J.,1987, Knowledge and Power: 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3]刘郦,《知识与权力――科学知识的政治学》,《哲学研究》2002(2):68-71.
[4]孟强,《从表象到介入――科学实践的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a.
[5]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 2003,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劳斯,《知识与权力》[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约瑟夫.劳斯 ,《涉入科学 [M ],江苏: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
关键词:数学实践课;问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98-01
数学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性的发展,初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我将数学实践活动课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实践活动经验的方法及成功体验,体会数学的作用,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研究出适合本地的实践活动教学策略。以下是本人在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中进行的探索。组织探究学习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发展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技巧,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在课堂和社区进行的观察分析、问题解决、探究发现等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会搜集数据和资料并进行整理,经过分析、探索,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一、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求真知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探索、求知的主体。因此,我们深深懂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制定解决方案,给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权。如学习了毫米、厘米和米的认识后,教学《人身上的秘密》时,我首先把大自然中大树能让人识别方向的秘密、动物的毛有保温的秘密、小猫的眼睛夜晚有能看见东西的秘密和山尖有浓雾就是要下雨的秘密等制成课件播放给孩子们观看,然后启发孩子们想象:你知道人身上有哪些秘密吗?随后,鼓励孩子们提出人身上有哪些秘密的问题。有的孩子提出:人的头发又多宽?小学生的脚有多长?我有多高?有的提出:我们班最高的同学有多少厘米?他比最矮的高多少厘米?还有的提出;自己的一庹长和自己的身高有什么关系?最后我请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记录本、软尺,小直尺,测量自己的头发宽度、手指宽度、手掌宽度和头尾等解决自己提出的以上问题。在以上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让学生在情境陶醉中激发兴趣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数学实践的探究活动。如教学实践活动课《每天锻炼一时》时,我先后播放盘石小学在历届运动会中运动员们努力拼搏场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体育健儿们在奥运会中以强健的身体和高超的运动技能夺得金牌后颁奖时,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运动场上空,人们激动时那欢呼雀跃地喝彩场面让孩子们观看,当孩子被运动员的为国争光的情景感动时,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到:孩子们,今天的你们,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加强锻炼,将来长大了,有了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你们就会像图像中的叔叔阿姨和哥哥姐姐们一样为母校争光,为国家做贡献。你们愿意从现在起更加努力地参加体育锻炼吗?孩子们情绪高扬,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我喜欢踢毽子,有的说喜欢跑步……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展现自我
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防止出现互相推诿、被动参与或惟我独尊的情况,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如在教学《人身上的秘密》时,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一个当记录员,一个当测量员,一个当读数员,一个当监督员(督促测量时的方法),同时强调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学生测量中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育体制改革;教学观念
关于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其实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尝试,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依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学生们的分数和升学率看的很重,这就使得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改革要求变成了一纸空文,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时,应当将培养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们能够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更能以此来培养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挑战。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就当前的教学实践而言,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仍然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实践活动进行积极地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小学数学课实践活动的进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们进行小学数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点。
1.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积极地引导,以便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走神、不认真听讲的情况,这其实是学生对这堂课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动脑加动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以此来培养学生们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以便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自学能力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终生学习的理念也逐渐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不学习的人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从小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学校对于培养学生们自学能力的方式并不多,且效果并不显著,而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积极开拓的精神,并逐渐的转化为自学能力,是培养学生们自学能力极为有效的方法。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是人一生成长中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一个懂得和别人进行合作的人,更容易在学习和事业上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必须从小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就小学数学课实践活动而言,由于在小学数学课实践中,教师常常是将社会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们去完成,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分组完成实践活动的同时,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们自身的合作意识,以便使学生们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材。
4.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无论是在当前的学习中还是在未来的社会中,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学习中,创新思维可以让我们开拓思路,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创新精神会使我们不畏工作中的困难,积极地面对。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动脑、勤动手,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上开展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高效地、有序地开展实践活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法。
1.立足教程内容,挖掘教材内涵
小学数学教材无论是从编排、还是选题,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工作才完成的。在其中,教材的编写人员不仅要考虑学生们的年龄,也要考虑学生未来的成长,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教材内容。反观当前的教学形式,许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仍然采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抛弃教材和教学大纲,将考试大纲作为自己课上讲解的重点,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实践活动中,一定要紧紧地依靠教材,挖掘教材内涵。例如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的讲解过程之前,就可以在完成课上知识讲解之后,根据课本要求让学生使用七巧板来自由的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以此来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更深地了解。
2.合理进行分组,合作进行实践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们能够以组为单位来完成小学数学课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们之间的搭配和组合,使小组内部的学生们之间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进步,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应尽量做到实力相互均衡,使得学生们既能在分组学习中学到合作的精神,同样也能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们能够得以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这一章节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去调查校园内的节约用水情况,并将节约用水情况制作成数据进行汇总,最后做成统计图。通过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合作解决在调查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能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点,寓教于乐,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要求。
3.转变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秉承应试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们的感受和意见反馈,坚持教师本位主义,造成了教学效率低等现象,而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积极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反馈,根据这些意见和反馈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服务者的工作。而在小学数学课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应如此,在进行实践活动中,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听从学生们的意见,在进行实践活动内容选择时,要广泛地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做好学生实践的服务工作,为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并要保障学生们的安全,教师也只有秉承这样的教学思想,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们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并立足教材内容,在积极地挖掘教材上更深层次的含义之上,合理地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在实践活动中做好服务者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学数学课实践活动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雪玲.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研究[J]. 学周刊,2016,32:26-27.
[2]许瑛. 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现状和策略[J]. 学周刊,2016,32: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