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互联网金融营销推广方式

互联网金融营销推广方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58: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互联网金融营销推广方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互联网金融营销推广方式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创新 商业银行

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积极开拓金融领域,引发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关注。本文深入研究了互联网时代人们行为特征及互联网金融经营理念和模式等变化,辩证分析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认识与看法,并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思路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与特征

在以创造、交互、分享为特征的互联网WEB2.0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等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催生了互联网商业模式与运作理念,渗透并改造着零售、通讯、媒体、及金融等行业。

整体看,互联网金融主要具有以下本质特征:一是开放性,注重协同共享。从服务对象看,互联网金融面向所有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不区分自身客户与竞争对手客户。从合作伙伴看,互联网金融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与各类服务商开展全面合作,不局限于单一金融机构,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二是互动性,注重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为金融机构与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便利,一方面从客户思维和评价出发推动产品“接地气”,努力将产品名称通俗化、复杂操作便捷化、营销手段多元化,重视客户“我的”个人体验,使客户充分享受产品操作与服务过程;另一方面积极将海量客户引入产品创新与推广过程,实现客户驱动的自我创新与自发传播,使产品与服务品牌深入人心。三是普惠性,注重聚沙成塔。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中小客户信息获取方面的相对弱势、降低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准入门槛,激发了草根阶层客户意愿与活跃度,使大量低净值长尾客户通过互联网形成海量聚合,推动客户层级下沉。四是粘性高,注重平台建设。互联网金融通过类型丰富便捷的信息、游戏、通讯、购物、社交等多元化功能应用汇集海量客户,全面渗透客户日常需求,提高客户迁移成本、提升客户粘性,并将金融服务内嵌其中开发冗余流量价值。五是精准性,注重大数据运用。互联网金融综合运用大数据理念与技术,通过对大量价值密度极低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等模型化处理,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并提供精准营销与金融服务,提高创新与营销效率。

二、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与看法

应该看到的是,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进行了许多尝试,创新推出P2P网贷、众筹等新业态。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企业而言通常是在既有互联网平台内嵌金融服务,而对金融机构而言则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拓展金融产品使用范畴、创新业务营销与经营理念和方法。

(一)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要积极应对

一是客户服务理念受到冲击:由放弃小微客户向抓大不放小转变。二是渠道优势面临挑战:由物理的网点渠道向电子渠道转变。三是中介角色有所弱化:由资金中介向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者转变。四是盈利模式发生变化:由关注单笔收益向注重流量收入转变。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火爆现象具有阶段性,需理性看待

一是国内互联网金融尚处野蛮生长阶段,终将回归正常发展道路。二是国内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与当前监管方式密切相关。

(三)互联网金融与现有金融领域互为补充,应辩证借鉴

一是二者定位有别,金融机构不宜盲目跟随。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总体规模相对还比较小,大众容忍度更高,意味着其可以较低成本“摸着石头过河”;而大型金融机构具有庞大的客户与业务规模,其品牌关注度与声誉风险远高于互联网企业,如单纯采取跟随战略,一旦行差步错,后果或将难以承受。二是双方互为补充,金融机构需辩证借鉴完善。

三、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思路

(一)不断创新迭代推出接地气、聚人气的热门产品与营销活动,将海量客户“引进门”

一是加强互联网运用,全面拓展电子渠道。加快实现商业银行网络渠道全覆盖,推动各类产品线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全面上线;创新探索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社交网络等互联网企业合作拓宽网络渠道。二是迭代创新推出接地气、聚人气的热门产品,快速提升市场口碑。三是不断打造吸引客户眼球的营销活动,提高客户吸引力。改变传统媒体广告投放模式,充分借力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开展口碑营销,引入漫画、谜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营销方案内容与形式,不断制造客户关注点,提升市场知名度。

(二)努力打造简单、好用的集成化产品体系,使进门客户“留下来”

一是打造一站式的集成化网络金融平台,实现客户操作便捷可感。加快形成并持续丰富商业银行产品线,以便捷、可视、可感的金融超市一站式陈列各类金融产品,实现相关业务的关联推荐与实时跳转,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便利客户操作。二是全面实施开放式改造,引入行外客户。研究推出可支持不同银行、不同支付工具的网络交易账户,不区分我的客户与竞争对手客户,允许所有互联网用户购买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将商业银行“人无我有”的产品优势快速转化为竞争力与经营效益。三是引入粘性较高的互联网工具,提高客户迁移成本。积极引入对战游戏、即时通讯等社交性较强的互联网工具,全方位渗透客户日常需求,提升客户对一体化平台依赖度。

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

互联网金融以传统金融模式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为媒介,和企业公司间建立起便捷的交易渠道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将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进行整合形成环环相扣的服务链。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结合,在新媒体时代的需求下互联网金融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呈现递增的状态,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并应用于日常的生活工作。互联网金融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失误率,并形成了趋于功能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形成,特别是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特色金融模式的形成,突破了原有的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特征

1.成本低。在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环境下,交易双方在网络平台的监督鉴定下,执行无中介无交易成本的信息筛选、匹配、定价和支付的过程。这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节省大量用来拓展市场业务的资金,将预计投入营业网点的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投放到新业务发展上,其次相对开放、种类较为齐全的金融产品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提高了工作运转效率。

2.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不能脱离计算机发展,在严谨操标准的操作规程上,加快了业务的办理速度。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崛起缩短了业务办理所用的时间给客户带来质量高的体验,避免了用户排队等候的现象。部分放贷机构将业务推广与电商建立的信用额度实现资源共享,在风险分析和个人信用评估问题上进行分析解读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贷款。比如当下发展较快的阿里信贷在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的过程中成为新一代的“信贷工厂”。

3.覆盖广。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受地域和时间等客观约束条件。当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整合了现有资源,为客户提供了多元化,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标准安全的交易平台,创造了商业契机。另外传统金融模式更趋向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联营企业等,在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项目方面一直处于留白区。而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效的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盲区,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带动经济整体跃进。

4.发展快。互联网金融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和进步很好的解决了互联网金融大量数据统计繁琐问题。2013年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推行一个月,资金规模逾百亿,客户数量达400万,吸金能力不可小觑,资金募集规模庞大。

5.管理弱。互联网金融管理环节薄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其次风险监管工作不到位。风险控制能力差具体体现在互联网金融还没有与银行征信系统进行对接,由于信用信息没有进行共享,加之互联网金融目前还不具备成熟风险防范经验和科学有效的风险预防机制,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脚步。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优势劣势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优势

首先互联网金融在运营成本和市场监管成本上比商业银行投入的少的多,这就利润空间的放大提供了相对适应的温室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问题上执行着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与监管办法。在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下对银行业务进行合规合法的检查,过高的门槛使得商业银行的数量被限制。而商业银行过严的监管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形成制约的关系,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互联网金融很好的化解了门槛过高和运营成果负荷较重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门槛与市场监管成本较低,因此该领域成为众多投资商眼中的“肥肉”,使得互联网金融模式快速复制拓展,占领金融市场。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劣势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这就决定了业务本质就是要依赖于网络平台来完成业务流程。因此,一旦网络平台遭到木马病毒攻击、钓鱼网站等恶性影响,互联网金融将进入瘫痪状态,网络事故的处理能力和应对能力的缺失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其次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发展程度较低,与商业银行的个人隐私数据库还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客户的隐私问题和财产安全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互联网金融的另一劣势在于监管缺位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重视,导致了交易风险系数大幅度上升。互联网金融机构繁多,各机构相互独立,缺乏合作与共享,不能较为全面获取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无形中加大了放贷的风险。并且互联网金融机构处于“数量多,规模小”的状态,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业务办理受到业务资源的制约,同时也让信用信息的使用率大打折扣,互联网金融在该方面的缺口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拓宽了竞争市场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极大的拓宽了原有银行服务业务,同时也将服务客户群体范围扩大。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定位的传统目标客户群结构发生改变,打开了金融市场的大门。在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呈现白热化状态。随着受众的增加,竞争者也越来越多,中小型银行也一起加入到这场追逐赛中,传统物理网点的优势被缩小,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优势被放大。互联网交易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企业与个人的业务办理流程。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

(二)优化资源配置,解决融资难题

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数据量大的难题,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云计算和微贷技术的辅助,能在短时间内对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估,极大的降低了人为操作的失误率。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促进了个人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将投资者的网络交易记录作为其信用贷款的参考指标,大大的降低了银行方面的财务风险,也简化了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贷款的繁琐过程。该模式的应用极大程度上克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大幅度的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互联网金融模式作为市场供求双方的中间桥梁,客观的反应出双方的价格偏好。互联网金融模式对金融机构而言是其有效应对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举措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金融为借贷双方提供交易平台,资金借方提出报价,资金贷方通过流动性、风险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贷款对象,达成共识完成交易。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央行的基准利率不再作为金融机构的中心指导了,而将目标投放到市场,寻找利率基准。互联网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变化成为金融机构判断客户群利率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四)加速金融脱媒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就融资问题来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了便于融资集资的平台,并对资金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了合作契机。从支付角度来说,网络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业务的便捷操作对传统支付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开始逐渐替代银行的支付业务。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开启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被逐渐边缘化。

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一)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在互联网金融崛起的时代背景下,研发与创新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无疑更便捷更安全的官方交易系统,成为客户信赖应用的不二之选。商业银行逐步将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数据处理、产品设计、业务操作等诸多环节,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系统发展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显然科技先进的优势将成为市场的宠儿,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商业银行要重视对科学技术系统建设的投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中,提高数据分析整合的速度和效率,形成科学全面的市场细分系统。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展构建科学系统的同时,也要在系统风险防范问题上投入精力,提高重视。保障网络交易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到发展防范两手抓。重视加强对客户信息安全和财务安全的保护,提升网络信息系统的监督和预警能力。

(二)改善传统业务结构

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依赖于物理网点建设,无形之中加大了银行自身的成本投入。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物理网点业务的功能性逐渐被削弱,互联网支付方式逐渐替代了物理网点业务的办理,也极大的便捷了人们的日常支付方式。手机移动支付在无线网络的发展下逐渐被广泛接受并应用。我国互联网支付应用范围广泛,成交率大幅度增长,商业银行可以改变现有的传统业务结构,削弱传统物理网点业务办理,极大的压缩节约了客户用时,为客户带来了便捷,对于银行自身而言也减少了投入成本。

(三)扩大客户群组范围

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方面有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商业银行的权威性高,其次在金融拓展领域和风险方面问题上有些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银行的客户信用数据库和客户资源都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企及的。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发展小微业务拓宽市场,从而放大客户群组范围将取得非凡业绩。商业银行坚实的资源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在结算、咨询等非金融领域要比互联网金融机构更易上手,通过金融服务领域拉大客户群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四)提高原有服务水平

当下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平台呈现开放性和多元性,其交互式的营销手段为客户量身定做具有针对性和专项性的金融产品。所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便捷业务操作流程,将成为时代的主流,也成为吸引客户的发光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客户资源的流失量。另外,市场需求量相对饱和,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市场的主动权,商业银行方面要从客户体验入手调查,根据客户的心里需求出发,改善现有的金融产品机构,拓宽金融服务账目,将行业服务与网络营销进行结合捆绑销售优化业务质量。首先银行方面可以在传统的业务流程链中稍加改善,调取客户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信息,建立个人数据档案。银行通过对客户信息的了解,根据客户的投资方向和消费习惯对客户进行推荐和讲解。为客户量身定做品质上称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第二银行的业务流程过于繁琐,要化业务操作流程势在必行。因此银行可以从申请银行卡、贷款申请、贷款审批等三个支撑类业务入手,为客户提供简单便捷的服务。第三在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主流,因此顺应时展,顺应市场潮流,商业银行也需要在互联网业务发展和推广上有所建树。因此充分互联网平台进行业务推广,开展营销活动,通过了解客户需求,提供针对。

(五)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过去存在于我国金融业服务问题上的弊病表现为大部分的金融机构的80%金融产品针对20%的高端客户开放,俗称传统金融业的二八法则。在当代这一法则依旧没有打破,舒服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纵使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丰富多样,但由于对消费者的喜好把握不清,导致银行在营销问题上无从下手,相当被动。因此商业银行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客户个人档案的建立依附于客户日常的交易记录、信用记录等,一方面信息准确性较高,另一方面也能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互联网信用评估体系和信用数据库。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建议性分析,为客户提供较为匹配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通过构建自己的网络信息库实现所谓的精准营销。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看似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并逐渐替代。从另一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对银行现有服务模式的填充。在市场需求量相对饱和的状态下,互联网金融从传统商业银行手中分走一定的客户资源和支付份额,对商业银行的融资造成了冲击。商业银行在这个关键的发展点必须要居安思危,创新金融业务,丰富产业结构,拓展业务项目,放大原有客户群组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进行融合。两者间并非处于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局面,因此注重合作实现共赢成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重要举措。

[参 考 文 献]

[1]关正标.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38-39

[2]张旭.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1):39-40+42

[3]明仪皓,朱盈盈,张蕾.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西南金融,2014(11):59-62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劣势

(一)互联网企业的劣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开创了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成熟的传统银行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一般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风险:第一个是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机构法律定位不够明确;第二个是相关互联网企业资金的第三方可能会有管理制度模糊等安全隐患;第三个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内部管控机制容易存在不健全的现象。传统银行的优势有:1、市场信心因素考虑,传统银行经营历史比互联网长,所以存在强大的公信力,互联网金融的经营历史相较传统银行还是很短,容易发生的信用危机;2、资本因素考虑,传统银行的存款规模很大,投入成本也比较高,而互联网金融企业通常都累积资本比较低;3、监管标准考虑,传统银行的监管标准的制定比较成熟也比较高,互联网金融目前监管并没有那么成熟,可能在未来会存在着监管压力;4、风险监管考虑,传统银行有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的风险监管框架,而互联网金融缺乏风险管理经验,对系统性冲击十分脆弱;5、差异化服务考虑,国内外大部分大型企业和机构的业务都被传统企业消化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要是一些风险偏高的中小微企业和一些个体经营者。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相较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往往交易成本比较低,信息处理也会相较更加快捷,同时,受益于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支付方式更加的方便,拥有着更高的处理灵活度。传统银行由于利率管理牵制,在定价机制方面往往比较死板,容易造成客户流失。传统银行的劣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成本效率上,互联网金融营运成本较低,渠道维护效率高,而传统银行由于经营规模较大、结构更为复杂,成本更高;在灵活度方面,互联网金融能够快速适应转型和竞争的加剧,而传统银行竞争较小创新力弱,往往规模比较大,想要实现结构性转型会异常艰难;在利率管制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定价机制往往更加的灵活,而传统银行利率受管制,定价相对受限制;交易成本上,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基本依赖互联网技术,交易成本低,而传统银行交易成本极高。

二、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网点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部分分流了传统银行的存款

互联网金融包括的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融资等都会对传统银行的存款吸收量造成影响。互联网融资会少量转移个人定期存款与理财资金,余额宝等理财产品以及理财产品销售平台也会转移个人存款及其理财资金。这些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而且借此再以协议存款等形式高息拆借给有流动性需求的商业银行,这一金融空转的套利行为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的压力与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网点形态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网点形态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金融的互联网化让传统的银行重复性业务被互联网渠道所替代,网点能够更专注于定制化,个性化服务;2、是银行网点人力规模将缩小,营销队伍规模将扩大;3、是银行网点下沉将更进一步贴近小区,围绕客户需求而不断发展创新。

(三)互联网金融加快银行业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金融使商业银行不再局限于网上银行这一单一产品,促使其应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对移动金融、社交金融、电商金融等业务进行有益的尝试,促进了金融业的互联网化。

(四)互联网金融扩大银行业的影响范围

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的链接消除了金融的地域限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对实体金融分支机构的依赖,让顾客摆脱了对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依赖,让金融机构实现了发展空间的扩大,同时使得客户的服务范围增大,使得金融企业有效客户的比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风险管控水平

风险管控水平是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时的基本立足点。商业银行应该从风险管理内涵的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商业银行针对自身的风险,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形成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需要构建相关风险应急和隔离机制,从而实现企业运行时市场和营运风险的降低。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顾客要提出良好的相关风险资产综合管理具体方案,不但要积极实现金融产品的优化和开发,还要强化和相应金融机构的相关合作,让自己更多的成为主导并为顾客资产实现更多元的投资方式,同时通过商业银行自身优秀的风险掌控能力为顾客把控风险。

(二)主动营销开发客户

商业银行内在的风险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外化是具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外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往往都伴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水平方面的优势。所以,在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竞争中,商业银行外话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往往更具有安全性和专业性。从“业务”要素来分析,商业银行要充分挖掘线下有利优势,借助主动营销方式拓展客户数量,一些银行所推行的社区银行,既能大大节约银行网点成本,还能深化对社区的开发,开拓了银行发展的新空间。另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还要重视开发线上模式,直面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压力,力求重新夺得一些线上市场。

(三)构建良好的平台生态圈

作为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模式,平台模式也值得商业银行借鉴,在汲取其他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打造商业银行自身的平台生态圈。一是挖掘己有平台潜力。比如,信用卡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平台模式,运用大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可以准确把握民众的消费情况和商户的收入状况,进而优选适合他们自身需要的金融产品予以推广。与电商平台相比较,此类平台从发展规模与个性化服务上可能稍显不足,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价值;二是采用并购或合作的途径构建电商平台。商业银行可以向并购或者合作的电商平台提供消费贷款服务,并且这样才能突出禁锢,便于商业银行突破现存的支付壁垒,并能便捷提纲不同银行的信贷产品,进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

(四)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城商行 创新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已经逐步对传统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相比,具有决策快、线下服务能力强、地域化客户特征明显等优势,互联网客户服务空间巨大。

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小商业银行将会越来越多地将区域化金融创新服务向互联网拓展。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类型

按照我国目前金融机构及互联网机构创新形态基于支付体验、应用场景、服务功能三个方面上的不同,互联网金融创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一)金融产品互联网化

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主要体现在金融中介职能及实体网点、柜面人工的替代,主要包括了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交平台、金融快销等。

(二)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由非银行支付机构研发创新支付工具,第三方支付的典型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他颠覆了银行传统支付模式,互联网客户不用在商业银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即可实现支付结算。

(三)网络贷款

网络贷款是面向于互联网客户群体,基于大数据征信体系下的金融创新融资服务。他颠覆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基本原理,不再是根据企业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还款能力,而是基于企业的行为数据判断还款能力。比较典型的是阿里小贷,他面向淘宝网上的网络商家,根据它过去所积累的交易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商户的征信,给其透支信用额度,网络商家可以根据透支信用额度随借随贷,按日计息。

(四)P2P融资

P2P融资就是有资金并且有理财投资想法的个人,通过中介机构或平台进行撮合,使用信用借贷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个人,以人人贷为代表。其中,中介机构或平台负责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考察并见证,并收取一定服务费用。

(五)众筹融资

众筹融资是指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以Kickstarter(美国)、天使汇为代表。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融资创新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而是为众多中小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了第一笔启动资金,为拥有各种各样需求的互联网客户提供的一种服务。

二、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需求分析

(一)业务受理需求

零售客户和小微企业是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服务的客户群体,投资理财、融资贷款、金融支付是他们的主要业务需求,传统银行及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业务受理渠道,更多考虑的是面对面服务,这种受理模式对银行人员、网点、效率要求较高。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平台的壮大和多样化,移动金融和互助金融开始探索更多创新模式,也为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受理渠道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服务场景需求。

以融资贷款为例,客户融资需求通常金额小、笔数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完成处理流程,如果按照传统银行线下做法,很难形成规模化发展,面对海量的互联网客户,将严重制约银行业务的发展。通过建设一套高效的移动互联网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系统,支持客户通过手机发起申请,完成从申请受理到评估审批再到放款及贷后管理的网络全流程处理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

(二)客户服务需求

从客户营销与服务角度来讲,互联网客户群体与银行柜面客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中小商业银行在考虑自身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时,不能脱离客户服务需求,一定要与本行客户群的互联网化金融服务需求进行对接,识别出真正有价值的客户,只有这样才能让互联网金融业务真正落地生根,发挥效益。从目前互联网金融业务市场细分结果来看,中小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最大区别在于,中小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企业、实体商户和个人是中小商业银行最真实的客户,而不是互联网虚拟网络环境下的个人和企业。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推动着传统商业银行对长尾客户金融需求进行关注,商业银行更需要探索自建体系来满足符合长尾客户需求、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例如,郑州银行于2014年6月21日上线推出了直营银行和金融电商平台的整合体-”鼎融易”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了包括有在线开户、投资理财、融资贷款、生活缴费、线上收付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通过以上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商业银行做互联网金融创新,应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金融服务创新策略,帮助社区居民、中小微企业客户、物流企业实现理财便捷化、支付现代化、经营电子化及信息网络化。

(三)服务体验需求

以往在传统银行网点的等待一度是一种永远挥之不去的“痛苦”,为了办理一笔业务,客户经常需要在网点里等上几十分钟,显示出银行服务资源的极度的匮乏,这样的服务体验会让客户越来越远离银行网点。随着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创新步伐的加快,客户正在逐步摆脱对网点和柜台的依赖,一种活跃在“鼠标”和“梅指”上的新型银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习惯,快捷、安全、远程自助等金融服务模式将是未来银行客户的主要诉求。

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客户群体的日常业务主要是以结算及账户管理类产品为主,虽然单笔银行业务金额较小,但客户群整体的业务量庞大,对银行形成较大的业务处理压力。将网点柜面服务与数字化银行有机融合,通过对银行金融产品的网络化创新及便利性体验的优化,可以大大缓解银行业务处理压力,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中小银行创新策略

(一)结合传统服务渠道,实现差异化场景打造

充分利用中小商业银行已有的电子银行服务渠道,不断优化以移动端为主的应用场景,包括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场景,面向于存量的持卡和结算用户,让服务“随身随心”。继续加强对各电子银行渠道的用户体验、创新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打造出具有中小商业银行特色差异化服务的电子银行应用场景。

在产品设计上,应从渠道拓展、平台创新出发,强化多渠道协同服务和支撑,以银行金融产品服务为依托,加大电子银行业务整合与创新,推动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在个人电子银行业务上以“做名优特产品”为目标,不断推进个人业务产品改良与创新。

(二)立足生活服务场景建设,融入互联网生态

生活化服务场景应充分的融入互联网生态,扬长避短,以互联网生态营销的方式快速进行拓客,迅速累积客户资源,通过与外部生态圈(微信/QQ/微博)的结合,通过自建的直销银行App和互联网传播手段形成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营销触点和服务入口,并通过后台统一的订单管理系统和支付平台实现客户投资理财、商旅购物、居民缴费、生活服务。

通过积分增值服务为中小商业银行高价值客户提供优质的回馈,通过中小商业银行积分完成生活化场景的快捷支付,也可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如电商平台)合作,将中小商业银行积分进行估值后兑换为电商平台积分,通过第三方平台强大的商品运营能力来满足中小商业银行客户不同的差异化需求,并为未来更多业务合作和创新打下基础。

(三)加强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获客新模式

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应重点从金融服务的外部生态出发,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形成网络化服务生态,与互联网公司共同形成多样化服务场景。通过“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生活”、“互联网+行业”的方式形成丰富的线上合作获客场景,形成开放的O2O银行服务平台,对外提供标准化服务接口,逐步完成多个电子渠道的整合。利用服务平台化优势实现渠道信息共享和渠道协同服务,并和外部企业服务形成无缝的对接,打造开放的银行业务及社区化便民金融服务平台。

同时,充分利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资源,发挥线上线下相协同的优势,为内部协同工作人员,提供移动服务工作台,帮助客户经理随时随地进行客户关系维护、客户互动、营销推广、资讯获取、内部协同及业绩管理等。基于移动展业平台,银行还可以构建移动的综合柜员服务,通过携带平板设备,完成远程开户等业务的办理。能够帮助银行实现扩大服务范围、提升营销水平、形成O2O的服务体系,并树立银行品牌形象的目标。

(四)深化技术平台创新,完善大数据平台建设

平台技术创新是银行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向自有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应搭建面向互联网的统一用户中心,将电子账户系统建设为中小商业银行第二核心,并完成开放性的统一支付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互联网风控体系、互联网安全体系相互融合,共同形成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征信体系。

应持续建设完善支持多渠道的互联网客户服务体系。在银行互联网化经营的背景下,客户服务系统对经营渠道的账户体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客户服务系统将为中小商业银行各互联网渠道提供账户体系支持和交易支持,例如在线开户、实名认证管理、产品工厂等。电子账户系统将逐步成为互联网金融核心系统,从而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满足银行快速拓客、提供便捷服务的诉求,围绕银行网络金融服务需求提供快速支撑。

在互联网金融后台提供相应的运营支撑模块,以实现用户管理、产品管理、统计分析等职能,并通过统一的互动营销平台实现营销的全流程管理功能。应基于互联网金融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数据采集和归类管理体系,借助数据挖掘和推荐技术,可以有效形成对客户的精细化分类和营销推送,并可有效建立互联网时代的行为规则风险模型和关系规则风险模型。

第5篇

一、物联网金融的概念

物联网金融的定义在业界众说纷纭,未有明晰的界定,从现今运用比较广泛的概念看,物联网金融就是在仓储、物流以及公共服务供应链的金融创新。但是,物联网金融显然不应该只包含以上几个方面,犹如互联网+的广域性,物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领域显然也是大有可为的,因此物联网金融应该是在移动互联网和实体金融的基础上,以物联网为纽带和载体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是集现阶段通讯信息技术、交互技术于大成的一种金融创新。可以说,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延伸,物联网将更为开放,适用范围也更加广阔。

二、物联网金融的优势

1.解决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传导障碍。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在实体产业愈发艰难的今天,虚拟经济反倒繁荣起来,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经济关系。无论从国家政策导向还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两个市场的趋同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现今两种经济的负相关关系会给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社会信用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两种经济之间的传导障碍。如互联网金融时代各种“宝宝”,P2P的异军突起,给传统金融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从好的方面说,互联网金融开启了一种便利的投资和融资模式,人与人之间资本的融通更为快捷,对实体经济而言应该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本补充。而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和信用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P2P金融的发展乱象丛生,各种违约诈骗现象层出不穷,给投资人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给行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现象有望在物联网金融时代得到改善,物联网的出现将构建起上下游供应链传导间新的合作体系,以物联网智慧金融技术重构商誉和信用体系,通过完善信用体系的方式减少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障碍。

2.解决了互联网金融的场景与网络匹配困难。O2O是互联网思维下双赢的产物,也是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产物。对于线下实体企业而言,O2O拓宽了服务渠道,而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发展线下网络也有助于提升客户体验。但是,企业做好O2O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像滴滴打车、美团、饿了么这些都属于较为成功的O2O模式,可是这样的成功模式是凤毛麟角,更多的企业因为无法匹配场景与网络导致自家O2O闭环战略无法执行。如很多企业销售产品线上咨询的很多,可是一旦做展销会或者体验活动却发现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户的转化率较低。也有企业做了线上销售后对线下实体店造成了冲击,这些就是因为网络与场景不匹配所造成的。而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精细化人们的需求,锁定人们的需求场景,从而提供精准的服务,夯实了O2O的基础。

3.解决了传统乃至互联网金融时代信息不对称问题。万物互联是物联网时代的口号,物联网时代加强了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运用物联网技术,每一种产品的生产、流转都将有迹可循,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都将是透明的,人们对产品的品质将有更有利的把控。对传统金融也是一样,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道德风险,而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的掌握一直都不是很强,这在传统乃至互联网金融时代都将是无解的命题。只有在物联网时代,这样的情况才能发生根本的转变,对于传统金融的抵质押贷款来说,特别是大宗商品质押J款,物联网的出现相当于定海神针,抵押物的位置、保存状况都将通过网络发送给金融机构,只要一有风吹草动都将推送给金融机构,这样就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了过去一直停滞不前的大宗商品质押贷款的发展,从而解决一批实体企业贷款难的痛点,有效的将资本导入实体经济。

三、开拓物联网金融市场的措施

银行怎样在物联网金融的大潮中稳步向前呢?本人提出如下措施:

1.加强定制化产品的研发。银行作为金融产品的销售者,在现今金融高度发达的背景下,金融产品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但是无论从规模还是种类上来说,银行推出的定制化产品仍然不够丰富,这倒不是说银行闭门造车、不调研客户需求,客观上说这是因为工具的缺乏造成这种局面。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信息传递手段较少,调研成本较高,商业银行对客户需求的把握主要是通过对自有客户的需求进行调研分析,还有就是监管导向的驱使。因此,当时的金融产品都是大众化且差异化较低,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而到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信息透明度高且获得信息又便利,银行受到互联网企业的启发,依葫芦画瓢,推出了各自的电子银行,推出了便捷的信用贷款,银行理财也推出了基于风险、基于人群的定制化产品,这是由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支撑,也就是工具的进步。而到了物联网金融时代,万物互联,搜集的用户行为和用户数据也将更多更为丰富,因此给银行进一步细分客户需求提供了基础,也更有利于银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定制化产品,力求为每一位客户都能提供最特殊最合适的金融产品。

2.动态把握客户需求,加强场景化营销。只要是用过淘宝、京东等APP购物的人群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浏览过某一类商品后,这些APP都将会把你的浏览记录保存下来,下次你再次购物的时候就会出现“你可能喜欢……”的选项,里面有你浏览过的商品也有相类似的产品推介,如果你开启了信息推送以后还会有相关的产品推送信息,这就是现阶段较常见的动态营销,根据大数据将客户不同阶段的需求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分析结果是按照客户实时需求动态变化的。商业银行在这一点上已经落后于这些互联网企业,但是在物联网时代,银行完全有可能抹平这种差距甚至弯道超车。因为物联网技术离不开传感技术的发展,包括位置、行为习惯甚至是身体健康状况都可以进行实时的监测。这时通过各种数据的收集,银行完全可以精确的定位用户的场景,比如说人们在购物、或准备看电影、亦或是出行旅游时,银行就可以实时的把握客户的需求,向客户实时推送产品服务,比如说人们旅游时可以把信用卡的优惠活动进行推送,在大额消费时也可以推送我们的贷款产品等,这些通过现有的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渠道就可以实现了,营销成本较低,营销效果也比电话营销甚至是网点营销更出色,毕竟实时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需求,这和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道理是相通的。

3.完善支付手段建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以手机支付为核心的支付手段率先发展起来,比如基于二维码的扫码支付、基于NFC近场技术的闪付、包括Apple pay、华为 pay等手机厂商主导的手机支付。在实际生活中,手机支付在日常支付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不得不说移动支付的日渐强大已经开始和银行收单业务分庭抗礼。如果银行想要改变这样的被动状况也必须要拥抱移动支付,可喜的是大多数银行对此持开放态度,主动寻求合作,在移动支付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银行在物联网金融时代想要继续壮大,也要开始建设自主的移动支付体系,因为人们在消费支付时体现出来的是自己的消费喜好、消费习惯,这恰恰是物联网时代的核心数据。在这一点上,工行的“融e购”、中行的“缤纷生活”、招行的“掌上生活”便是行业的典范,通过自建电子商城,形成了支付闭环的模式,大大减少了银行对第三方支付的依赖。

4.加强线上流量导入线下,完善属于银行的O2O。商业银行作为拥有很多营业网点的企业,是典型的线下企业。而银行又拥有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线上渠道,很多业务必须通过线上完成。因此,对于银行来说,打造自己的O2O模式是可行的,O2O的成功关键在于线上线下流量间的共享。从现实来看,银行通过线下推广的方式扩大了电子银行的规模,从而实现了线下向线上流量的导入,但是线上流量向线下的导入却是一个难题。一方面,银行线上推广的力度不够,活动不算丰富,另一方面则是当前人们碎片化的用网习惯使人看业务介绍时只看个大概,而银行业务大多又有很多的限制条件,这样造成客户线下咨询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误解,一旦有几次不满意的体验后就不再相信线上的营销。所以,银行在做客户资源从线上向线下用户导入时需要线上线下的相互配合。一方面线上营销不能只注重“眼球效应”,还要注重用语的准确和严谨,另一方面线下网点的服务水平也要进一步提升,争取服务好每一位从线上导入线下网点的客户,增强导入客户的黏性。

第6篇

关键词:农信社;网络金融;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48-2

0 引言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这无疑在有形或无形中对农信社传统业务产生很大的冲击。

1 农信社网络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信社这个“传统的银行”来说,给其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农信社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以及提供诸如手机充值,火车票购买等其他便民服务,方便客户随时随地快捷办理银行及相关业务;并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平台合作,让农信社客户在网上进行购物等消费交易。同时,增加了网上贷款申请服务,并由专人对网上申贷的客户进行及时处理回复,让有信贷需求的客户更为方便地申请贷款,但是,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全流程网上信贷操作还有较大差距。总的来说,农信社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支付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2 互联网金融对农信社的影响

2.1 削弱核心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到千家万户,农村客户对网络的使用度日益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除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以外的新选择,这会直接影响到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核心地位。从信贷角度讲,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质,受到了广大较低收入客户的普遍欢迎,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的金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中间业务讲,互联网金融推出的理财产品如余额宝等具有交易方便灵活,起点低等特点,深得投资者的偏爱。从支付手段方面来讲,第三方支付已与农信社支付渠道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已在农信社所开展的业务的各个方面与农信社展开竞争,将直接影响农信社的市场地位。

2.2 冲击收入来源

农信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寻求信贷资源,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成本较低,较之农信社有更为明显的利率优势,这会对农信社的信贷投放特别是小额信贷投放产生明显的弱化。同时,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功能,已在逐步替代银行的支付渠道,也会减少农信社的支付结算手续费收入。

2.3 增大吸储难度

存款是农信社的立社之本,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货币基金等产品会分流农信社的存款。以余额宝为例,由于其具有活期存款的方便灵活性,又有比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深受年轻客户群体的认可。此类产品的推出,大大增加了农信社的吸储难度。

2.4 分流客户群体

新时代金融行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客户数的竞争,只有有了稳定数量的客户群体,才能取得理想的经营收益和发展前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会分流农信社的小微信贷客户群体、支付结算客户群体、活期存款客户群体,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益发展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将会在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攫取农信社的客户群体。

3 应对建议

在互联网金融日益发展的今天,农信社要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积极应对。应加快转型发展融入互联网金融,充分发挥农信社营业网点多,资金力量雄厚,金融服务经验丰富,风险控制体系完善,客户资源丰富,决策灵活等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农信社特色的金融服务体系,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快转型发展融入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农信社既存在竞争的关系,同时也存在合作的可能,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农信社可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竞争优势,共同开发更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农信社可利用互联网企业的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互联网企业可以利用农信社长期以来与各行各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及金融领域的经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3.2 搭建智能化移动金融平台

目前,农信社需要逐渐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争取云平台技术应用上的主动权,不再局限于常规路径,重视开发移动营销平台、VTM、智能厅堂、社银平台、银银平台、云支付平台等新兴信息化平台。加强网点智能化设备建设,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线上线下多渠道协同。以打造“智能网点”应对金融生态环境巨变,建设实体网点与虚拟服务相结合的体验、营销和服务平台,主动引入互联网、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用智慧化手段重新审视客户需求,把信息集中、整合、共享和挖掘作为信息化农信社发展的基础,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3.3 创新服务方式

农信社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拓展服务渠道,从以往前后台分离、集约化管理模式中跳脱出来,逐步转向一体化运营,将客户营销、产品定制、风险管控、财务处理等集中到IT层面统一设计。同时也应认识到,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农信社实体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等优势,利用已建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与互联网银行相结合,从而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积极尝试推进以金融便利店、村头服务点为方向的渠道建设,立足遍布城乡的物理网络,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设立金融便利店,确保广大客户享受到便捷普惠的金融服务,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3.4 强化电子银行业务营销

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不同电子银行业务产品,一是抓好多行业“一卡通”共享平台推广工作,快速拓展公交、出租车、医院、校园、公积金、企业、工会等行业系统客户。二是加强与社保、卫计部门的沟通、合作,全力营销金融社保卡、新农合一卡通业务,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金融社保卡、新农合一卡通的活卡率,以服务巩固和拓展份额。三是抓好便民点业务质量提升工作,加快推出多版本的农信网上商城,线上线下结合,打造便民点“升级版”,巩固客户和应对同业、电商的竞争。四是大力拓展公务卡和信用卡市场。在做好不良率管控和未使用授信额度及时、准确纳入表外加权风险资产等工作的基础上,选准优质客户,配合加大个贷业务工作重点,积极推动信用卡和公务卡发卡工作。五是充分运用新产品,促进业务发展。如运用企业网银支付通知功能为国开行、农发行项目资金的申请、审核、支付提供优质的服务;运用企业网银集团管理、大笔批量功能为财政、社保、新农合、公积金、烟草、供电、盐业等部门(企业)提供便捷的资金管理工具;运用银企互联、查询版企业网银、网银特殊限额和手续费减免功能营销优质的企业客户;运用自助渠道拓展代收城乡社保、移动、联通话费,电费、广电收视费、相关学校学费等市场;运用汽车客运站自助售票系统抓好汽车客运企业营销等等。六是开展专项营销活动,进一步打造商户联盟,促进收单业务线上线下融合。通过强化电子银行业务责任营销和客户维护,加强跟踪检查落实,为农信社存款、中间业务有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 考 文 献

第7篇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困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应用前景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把金融运用到互联网业务中,以在传统互联网功能下再实现融通资金、管理风险、信息中介的作用,达到互联网和金融的有机结合。1995年首家互联网银行SNFB成立,是互联网金融起步的标志。2012年,互联网金融浪潮席卷中国,人们对这个新型模式关注度逐渐升高。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飞速发展势头,随后几年,该模式在各行各业不断取得突破。迄今为止,欧洲70%以上的客户选择网络银行完成基本业务,中国的网络渠道实现了50%以上业务,电子渠道正成为主流的业务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前景引起各行业关注,可通过该模式的视角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农业互联网金融融合了金融对资金使用的敏感性及互联网提供的广泛平台,又注入农业属性,开创了一个新领域。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应用具有农业的特性,农业互联网金融应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使农业互联网金融不仅具备金融和互联网的特性,还兼存农业具有的特色发展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农业应用问题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固有问题

第一,农产品过剩以及价格不稳定。由于国际竞争力低,大量的农产品只能自销国内市场,我国主要消费地是城镇,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地是农村,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9.68%)少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而我国城市消费(占总消费86%)远远高于农村消费(占总消费14%),供需之间的地点和时间的差异常造成产销过剩的问题。同时,我国农业发展存在断层,农户没有农产品销售渠道,往往只能等待中间商收购,常常造成某些区域产品供不应求而其他区域产品滞销的问题,不仅使农产品生产过剩,还使价格存在区域性差异。第二,国际间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大。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其他国家输入输出农产品贸易增多,其中美国农业基本上以大面积的农场和牧场为主,其国土面积940万km2,耕地有28亿亩,而仅500多万的农民却为2.9亿人口提供食物生存保障,且美国是世界范围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因为规模化是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农场主平均耕种面积达600英亩,其生产的农产品成本低、产量高,然而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而耕地面积仅占1.43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1.4亩,未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中人力和物力的成本较高,这种现状下,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的出口的竞争力远不及发达国家。第三,农产品供求之间的直接信息缺失。我国农产品的销售多通过中间商的采购,不仅增加中间环节的流通成本,削弱农民的实际收益,还抬高了农产品价格。而“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农产品销售的互联网化有助于供给和需求的对接,使得供给需求随市场变化同步,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

(二)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推广运用问题

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而农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需要知识基础为前提。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大型机械化设备应用不高,农产品大多通过中间商收购买卖,少有未涉及网络电商模式,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是制约该模式在农业应用的瓶颈。同时,正因为这种模式市场未被深度开发,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应用将是一片蓝海。

三、互联网金融促进农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创新营销策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农业企业最核心的内在动力是产品品质,诚信经营加之适当的网络营销方式,可以迅速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网络市场占有率。以安徽小蚂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具有生产育苗、种子配种、服务配送、生态观光等多种新型业务,坚持“从农场到餐桌”原则,发展产业链平台的“一条龙”服务。将互联网金融模式贯穿于整个产业链,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直销通路。同时开展农业园观光和农业基地旅游创新业务,增大影响力的,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二)拓宽销售渠道,丰富经营多样性

应用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能拓宽农产品的供销渠道,争取更大的发展平台。社交软件如微博提供了新型销售渠道,而这种销售渠道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广,能有效提高市场认知度,增加市场份额。农户个人或企业应选择在农村地区使用较为广泛的社交软件,建立公众号并利用软件转账以及支付功能,直接促成商品交易,并将产品直接邮递到顾客身边,降低中间环节的时间成本。此外,农产品企业或个人也可构建自身的网购平台,如安徽的小蚂蚁优选和厚土农牧有限公司都分别创建网站,开放会员注册,与电子商务紧密接轨,结合农业服务性和高效性。

(三)规范农产品生产,赢得客户的信任

农产品的规范生产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因此,现代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互联网使其逐渐规范化,减少人力、时间的消耗,提升生产效率。如小蚂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运营管理、物流及客服团队,不仅实现企业规模化生产服务,同时赢的客户的信赖与选择。可借助互联网应用各种传感器对作物的环境湿度、光照情况以及温度进行分析观察,通过农产品生长状况图片的拍摄,将农作物信息进行定时定位,通过综合整理分析,判断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措施,使农作物的生长更规范、更科学、进而改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问题,规范农产品的生产。

(四)创建农产品溯源体系,满足客户多样性需求

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应用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农产品预定、选购、配送等一系列需求。运用互联网云端,建设多重监督的农产品溯源系统,比如农牧产品的生产记录档案及生产过程中的全程摄像传递。建立VIP手机客户端以及建设现代农场互联网,使得客户在生产、运输、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可以参与监督。云端在农业中的运用最终可以为有需要的顾客“定制”农产品,将种植养殖过程全程摄像,并传递到顾客的手机客户端。在这种新媒体运用的情况下,客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的查看属于自己的产品,还在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作用。

作者:徐阳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秀霞.浅析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路径[J].科学与财富,2015

[2]谢方舟.互联网金融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的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

第8篇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是必然趋势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村金融转型打下技术基础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商创新发展。政策上的支持,为农村金融机构融合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挥本土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空间。同时,中国的通信事业飞速发展,宽带入户和3G/4G网络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网民日益增多,这就为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移动终端的使用也大大降低了农村地区的上网门槛,农民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据知名数据调研机构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互联网网民中一线城市网民占比为13%,而来自县或县级市及乡镇农村的网民占比高达33%。网络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已然为农村金融机构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悄然打开了一扇窗。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使农村金融转型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就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有关的金融业态,属于传统金融的范畴。诚然,农村金融在调剂农村资金余缺、提供农村结算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总体看来,传统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强大的农民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便利性渗透到广大的农村地区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阿里、京东为首的电商平台能够借助其平台优势实现金融同步发展;而以村村乐为代表的三农服务商借助其强大的线下农村资源能够把金融服务最快渗透到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宜信、翼龙贷、开鑫贷等为代表的P2P平台在互联网农村金融大局未定的时局下进入也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信用社、农业、农商、邮政储蓄等为代表的传统银行若不能尽快推行线下服务站和线上金融店,未来必将面临更多的农民用户流失。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告别以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开始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比实体领域更为强烈、更为复杂,“三期叠加”对银行业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业务转型、创新提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是经济增速趋缓的挑战。去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大,全年GDP增长率为6.8%,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值。在宏观经济影响下,农村金融机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力不从心。如果继续沿着老路走下去,必然遭遇发展瓶颈。粗放式的高增长发展模式在未来将难以持续,只有通过战略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二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近年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出现突破性增长,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下沉业务,重新争夺农村市场。加之互联网金融对县域经济市场的影响正在蔓延,县域资金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金融机构在经营区域、业务品种、资源要素、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将展开全面竞争,对网点、客户、资金等市场资源的争夺也将越发激烈。

三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继贷款利率放开后,存款利率放开紧锣密鼓。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缩窄,这对中间业务占比偏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手段的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巨大冲击。另外,监管约束政策变化、防范规避市场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这都迫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积极研发新产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市场细分,实现对新市场、新业务的有效“对接”。

四是“三农”需求日趋多元化的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客户结构将发生改变,其金融需求也将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不仅仅需要存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更需要现代结算、理财、电子银行、咨询等个性化、专业性、发展型的金融服务。倘若农村金融机构不因时因势进行转型,必然出现客户流失、市场丧失的危险。

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现状来看,近年来虽取得飞速发展,但与国有控股大银行相比,规模尚小,实力较弱,资本不十分充足,市场定位不很精准,经营较为粗放,业务结构不尽合理,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专业化水平较低,运营成本比较高等。与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还较为明显。其中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是专业化水平低,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雷同,没有从自身战略出发,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转型措施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积极迎接挑战

1.战略上树立新理念

在互联网金融格局下,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吻合的以客户和服务为重点的新的经营理念。树立市场第一敢于竞争的营销理念;树立防范风险的同时提高效率的管理理念。

2.模式上构建新体制

构建新体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运用,创造出崭新的服务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改善服务所指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狭义的服务态度的改善,而是在目前的网点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创立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新的网络平台服务模式。二是产品模式,农村金融机构应着力于研发更适合于互联网金融的,更加开放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别的客户的多种需要。

3.经营上建立新形态

互联网金融格局下经营新形态主要是利用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创立新的了解客户和服务客户的方法,在已经持有的客户数据中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根据客户的个人偏好,在特定的时间为客户进行特定的服务,实现一对一的精准营销。逐步用个性化服务取代原有的通用化服务。优化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以此加强对客户的吸引力和客户本身的向心力。

4.管理上创用新方法。随着战略、模式以及经营上的改革,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方法也“呼之欲出”。新的管理方法应该以促进业务发展为目的,以客户为中心,具有灵活、高效的特征。

(二)以现有资源为基础,进行调整转型

1.借助现有互联网平台,拓展银行业务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家银行在电子银行的建设和运营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网络银行,手机银行都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巩固现有业务并开拓新业务。一是要立足重点客户,力求做到更加专业。互联网金融目前的主要客户群是中小客户,而对于要求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大型客户,互联网金融暂时还不具条件涉足。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巩固其重点客户,优化重点客户所接受的服务,在“精”和“深”上显优势。加强原有重点客户的向心力。二是更加关注一般客户,提高对于一般客户的工作效率。一般客户群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所竞争的焦点,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对这个问题格外关注,深入研究,将重点放在客户关系的维护以及与之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开发上,同时注重提升效率。三是对客户进行分类,使其服务更加贴心。服务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于区别对待,实现差异服务,农村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应该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提高其满意度。

2.依托当下服务网点,改善客户体验

网点渠道是传统金融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在这个方面难以赶超,农村金融机构要发挥自身的这一固有优势。一是网点渠道形象上求“新”,使外观和服务内容都得到改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客户分区来改善过去杂乱无章的印象;增加大堂的专业咨询人员和服务人员;压缩柜员人数,提高柜员工作效率,加大电子银行操作业务的比例。二是渠道功能求“全”。尽可能让各网点业务朝更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实现所有的网点均可办理本行已开办的所有业务。精简业务流程,提高办理业务成功率,避免客户多次往返。三是服务能力求“精”。对银行一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特别为提升对新产品的熟悉程度的培训,使其在办理业务时更加游刃有余。四是客户体验求“鲜”。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适应现代的体验经济。银行要在客户体验上多花精力,在营销方式上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增添客户体验类产品。

(三)以模式创新为突破,自觉融入变革

1.服务创新,满足客户之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投放更多的注意力,组织相应的人力物力对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以更好的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2.产品创新,体现竞争之需

在和电商企业合作的同时,创立自己包含“网络融资+网上商城+平台创新”的综合化电商平台,业务要涵盖B2B、B2C、支付结算、托管、担保、融资等一系列线上服务。开发新产品时,一定要将互联网金融的特点考虑在内,在于互联网金融的分庭抗礼之中,取得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