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58: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生德育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

第1篇

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创新教育上人们也在一直探讨。小学的数学教育是一个人理性数学思维培养的开始,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后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的轻松。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益的,在注重创新教育的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树立创新教学的理念

在现代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观念性的转变,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重视起来,真正的去探索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理念去教学彻底的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发展去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在思想上转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兴趣,小学的数学教学也是一样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兴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讨中来。因此看来子啊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设置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对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大胆的质疑,积极的思考数学中的问题。

(三)积极的联系实际,提升创新意识

数学的问题大多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对生活起着积极的督促作用。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从而大胆的对数学问题提出质疑,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索中,敢于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对待不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

(一)知识性原则

要想创新就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知识的储备不仅只是基础的知识还要包括基本的技能、思想以及活动的经验。只有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储备才能有能力去创新。在创新问题的探索上学生的基础知识越扎实对问题的探索就会越有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起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创新之间能够有一个连接。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观念,要对课程进行仔细的研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寻找适合学生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的做到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力求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够扎实。

(二)民主性原则

在现在倡导人人平等的时代,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民主原则之下,师生之间在发表言论以及观点的时候都应该是平等自由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教学内容的探索上自己积极的去探索教师不提示,给足学生思考时间,让其充分的表现出自己。学生只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有助于其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毋庸置疑,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活动展开。对学生主体性的探索来说最适合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创新教育。换句话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一直是教育的主体,其实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在这个大的舞台上学生们在不断地释放着自己的光彩。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就是让学生真正的做回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积极的转变自己的观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原则,积极的将课堂的主体性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做好自己引导者的本职工作。

(四)质疑性原则

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程的传授时对学生设置疑问或者是让学生之间相互设置疑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本领,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展开数学思维进行问题的探索。知识的创新就是在一次次的创新思维的推动下进行的革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和意识。在现实的教学中如果不存在着问题学生就不会积极的去学习,只有这种问题一直伴随着学生才能激发他们进行去探索。才能不断地进行创新,在一次次的创新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五)性原则

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的检测中,要遵循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按照个体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采取多样化的测评方法,允许个性化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发展多向思维。按照学生的个体层次不同采用不一样的测评方法,在同一?俗嫉那疤嵯拢?又允许有个性的存在和发展。

第2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总结中央8号文件印发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工作,研究和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我省德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达到新高度,切实发挥德育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

刚才,我们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案例进行了表彰,并为他们的代表颁奖,为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授牌。昨天还到大连沙河口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心、甘井子区国防教育中心、大连二十四中学、金州区红星海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握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不断开拓创新。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简要回顾

(一)切实加强了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德育工作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如锦州市以“生活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德育・探究德育”行动研究为指导,深化课程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丹东凤城六中创新德育管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每个学生快乐幸福地成长。他们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德育课程,并严格执行课时标准,同时,积极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如大连金湾中学坚持“育人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的工作思路,构建了“课程、生活”两大载体和“德育学科课程施教、德育渗透课程施教、德育活动课程施教”三种模式等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并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是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了为期三年的规范行为、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优质施教、爱生奉献、幸福从教、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开展了中小学师德建设论坛和师德建设工作评估活动,万名校长承诺“规范办学,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签名活动。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促进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抚顺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全方位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实现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提高了德育实效性。从2007年起,省教育厅每年评选十佳中小学校长、十佳中小学班主任、十佳农村教师。今年我厅在全省评选了10名优秀校长、优秀农村教师,树立了教师、校长的形象,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

四是开展了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先后组织全省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和”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等系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多项专题教育活动。全省各地也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沈阳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大连市的社会实验教育、本溪市的家庭教育、营口市的心理健康教育、铁岭和盘锦市的养成教育、鞍山钢都小学的“创建幸福小队”活动等,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创设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推动了全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各地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努力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快乐地进步,健康地成长。如丹东市的校园文化现场会、阜新市“书香校园”评比活动、辽阳市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都从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入手,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一是加强校园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全省已改造960所薄弱学校,建设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940所,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是推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开展校园艺术化工程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绿色校园和文明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广大中小学生身处其中并受到启发和感染,对他们自觉陶冶心灵、修养品格、主动去完善自我、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

一是在我省“双高普九”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要求。省教育厅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小学教育辅助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意见。各地一方面建设、一方面开创性地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目前,我省已有98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了一个综合实践基地,按照学校管理,落实了教师编制,全区统一安排使用,使分散在各校的校本课程变成区县本课程。在素质教育基地的活动中,以课改为切入点、实践为突破点、融入为关键点、课程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建立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从一个侧面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大家昨天看到的甘井子区国防教育中心、沙河口区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我们省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一张名片。2011年,我省有三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场所。今年我省评出了六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场所。

二是在工作中注意与社会力量协同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与省质量监督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中小学质量、爱粮节粮、节水和水土保持、档案、科普等社会实践基地的初评和申报工作,沈阳市档案馆、沈阳香雪面粉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等被评为全国档案、爱粮节粮、质量教育示范基地;与省文明办、省财政厅协作,全省已建成3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并开展活动。

三是与团省委、文明办等八部门联合对全省可向中小学生开放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普查,进一步推动全省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首批将推出100个社会实践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四是开展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育培训,提高校外教育工作队伍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

通过努力,我省广大中小学校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马鹏飞孝老爱亲,名列全国十大真情人物,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过分强调升学率现象,还有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有就是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备,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自卑、不自立、盲从、攀比;文明礼仪缺失,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不强,不能友好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加大;缺少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

二、今后工作

(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断提高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1.充分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2.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各级教研科研人员要加强研究和总结,打造出科学的教学样例,为全省的一线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辽宁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上,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形成特色,尤其要突出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中小学要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抵制不良文化。

四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小学班主任要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工作细节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在工作中注重关爱、理解、引导、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并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

五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工作。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德育工作队伍能力素质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选用和吸引更多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要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对班主任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技能训练,提供学习进修、工作经验交流机会,不断提高班主任专业化工作水平;要建立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职称的重要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班主任待遇。

2.加强学校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团省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密切配合,发挥青少年活动场所教师、校外辅导员、“五老”人员以及身边道德模范等教育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独特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3.加强家长队伍建设。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都先后进行了部署,许多学校在探索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尚未建立家长委员会的中小学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动员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加大了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先后启动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等,我省已相继开展了相关工作,我省教育系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省财政厅大力支持下,已逐步开始场所改造、能力提升和人员培训工作。今年以来,针对我省教育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以便让我们的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思并用、知行统一。

1.要抓住机遇,做好教育系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能力提升工作。2011年以来,财务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先后召开专题会议,下发相关文件,对“十二五”期间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各市也要以基础教育强县区创建契机,要保证每个县区教育部门至少拥有一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另外,各市至少还要有一所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上,我省已有3个项目申报成功,有条件的地级市要积极申报。

2.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中心的作用,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条件和保障。我们已经评选出6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开展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创建活动,为我省的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场所,不断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的校外活动需求。各市要切实发挥好校外活动场所作用,保证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高中生不少于30天的校外实践活动时间,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学生开放。

3.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要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中,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质,使更多的学生成为校外教育活动的受益者。

(四)加强领导,切实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1.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把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地区和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掌握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认真研究解决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加德育工作投入,满足德育工作的经费需求。

2.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中小学校、广大教师、班主任实施德育创造条件。一是要在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建设中,注重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学校在硬件上达到省定标准,取消大校额学校,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实施小班化教育,中小学班额严格控制在45人以下,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控制在25人~30人,为教师、班主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创造条件。三是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德育中要率先体现,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总结,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四是要善于联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强与各级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团委等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修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1-05

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修订是对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完善,《纲要》修订之前您和修订组的专家们对《纲要》的实施作了大量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您对《纲要》实施10年的情况如何评价?

俞国良教授(以下简称俞):通过对十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以及对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福建、浙江等省市的多次调研,经过全国心理健康领域知名专家的咨询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2002年《纲要》的颁布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使大家有章可循。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完全是德育教师等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学生也觉得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是很正常的现象。学校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心理健康工作很重要,校长也重视,家长也认为这项工作功德无量。可以说,2002年《纲要》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由于当时的《纲要》过于宏观,对具体工作的要求不够明确,致使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标准,缺乏依据,一些具体工作缺少落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2002年的《纲要》虽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来做,谁主要负责?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如果责任不明,责任分散,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因此2002年的《纲要》急需完善和补充。大家对教育部及时进行《纲要》的修订工作表示赞成和拥护,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雨”,必将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请您结合这些问题谈谈对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修订的背景和依据,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俞: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纲要》以来,许多地区和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各地普及或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情况,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四化”倾向,即医学化倾向、片面化倾向、形式化倾向和孤立化倾向,以及“四不”现象,即无人做现象、不愿做现象、不会做现象和不真做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这些问题和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与理论为指导,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加以对待;同时也充分说明新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需要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指导性政策文件进行统领,真正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对修订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是十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一致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为基本条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和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这是十年来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培养,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忽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在各种教育政策文件中,反复强调学校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第三,这是新时期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心理健康教育赋予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传统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教、灌输”为主,其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德育,使学校德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第四,这是新时期全面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倡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为:(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德性;(2)对于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可见,修订《纲要》是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更进一步分析,这种紧迫性突出表现在我们正面临的国际国内教育态势方面。

一是国际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保障体系,而且将维护学生健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美国中小学校近年来还设计了心理健康、心理社会问题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其具体做法是开设《健康与幸福》课程。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更重视在实践活动和体验调适中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我国港台中小学校都有专门负责心理辅导的工作部门和专职教师,并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着力加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我们应该跟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表明,我国17岁以下中小学生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近年来,我国已有许多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尽管研究工具、测查内容、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小学生有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在10%~18%,这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的一大隐患。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不仅表现出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而且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

三是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02年《纲要》颁布以来,对广大中小学校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工作,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倾向,以及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不真做等现象,急需新《纲要》在政策上、理论上和具体措施上,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育途径和方法、充实教育内容和模式等方面提供依据、支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记:对《纲要》修订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过程,这一规划设计和具体修订工作分别是按照怎样的原则来进行的?

俞:修订《纲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定位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在新时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时,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发展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设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有助于解决中小学生的“发展性”问题,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的目标和功能。

第二,全面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和社会适应等不同发展领域,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化倾向,把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和理解。

第三,差异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特点。同时,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或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

第四,活动性原则。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内容时,应体现活动性的特点,使其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各种活动之中,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特点和各地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修订过程坚持了以下几条具体的工作原则。

1. 专业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而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强的德育工作。除了保证心理健康概念、术语和内容的准确性外,还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和实施的可行性、实效性,使修订后的《纲要》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2. 针对性。关注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有重要和持续影响作用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对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有重要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重视个别差异和因势利导,强调要提供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3. 现实性。从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出发,以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导向,立足于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坚持与广大师生密切关注的心理健康热点问题相结合,力求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4. 操作性。充分考虑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在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体现实施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记:新《纲要》与前版相比,更加科学规范、更具有前瞻性、更注重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您能谈谈新《纲要》的修订过程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吗?

俞:为了使修订后的《纲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可行,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易于操作的工作目标,我们集中国内心理健康及相关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并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实地组织了八次调查研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具体修订流程如下。

第一步,文献阅读。组织《纲要》修订组全体成员广泛研读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资料;查阅和分析各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文献,建立修订的理论框架。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或实施意见中,均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部分。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地区甚至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健康专兼职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工作职责等专门性的政策文件。

第二步,专家咨询。召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咨询会,广泛听取广大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厘清修订的基本思路。

大家一致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是关键。大多数专家学者倡导从积极心理和自主自助的角度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大家一致认为,修订后的《纲要》要注重科学性、专业性;增强指导性与前瞻性。同时更要保证可行性、操作性,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感到解渴、实际工作中有用有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更大范畴的提高、普及,向更高更专业化的方向去发展。

第三步,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针对性更强的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重点听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和专职教师对《纲要》修订的看法,旨在确定《纲要》修订的内容框架。

第四步,焦点团体访谈。在调查研究和教育咨询后,我们又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六省市分别召开了《纲要》修订座谈会,邀请该地区教育局领导、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校长和专兼职教师参加,采取焦点话题群体访谈的方法,重点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纲要》修订的实践依据。

第五步,分篇修订。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以党和国家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原《纲要》为依据,对原《纲要》的五个部分,修订组的各个成员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修改、论证。其中,每个部分至少有三个修订组成员独立完成,目的是相互印证和补充完善。

第六步,整合和审定。组长对各修订组成员提交的《纲要》修订稿进行初步整理,列出异同点以及具有较大争议的部分,再经反馈、讨论和调整,最终完成初稿修订工作,并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议、把关。

记:与原《纲要》相比,修订后的新《纲要》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请您结合实例介绍一下变化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俞:这里仅结合《纲要》修订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地介绍重点修订和有所创新的内容。

第一,明确以“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心理和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指导思想,立足教育与发展,重在应急预防和危机干预,并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纲要》修订中明确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阐述了“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等四条基本原则,以及“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

第三,《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建议列为专项督导内容,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把这项工作具体落实好。同时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第四,《纲要》修订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和培训的有关事项,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全体教师的编制和培训中,规定了编制要求与培训内容,便于各地科学规范化管理。同时,也专门强调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五,《纲要》修订中明确规定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每两周一课时的最低标准,如果完全由学校来解决,因校本课程数量有限,落实起来确有一定难度,因而再次明确这些课时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从地方课程中统一解决。

第六,《纲要》修订在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和职评系列外,对职称评聘的专业性和标准等具体措施有所规定;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保证专业化、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第七,《纲要》修订中重点对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重新安排和设置了更科学、更规范、更具针对性的分阶段教育内容;对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标准和具体规定。

第八,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对校长、班主任、教研员和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原则,并强调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第九,《纲要》修订中强调学校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进一步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灵活性,提高吸引力。

第十,《纲要》修订中提出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配合社会各部门,如团组织、文明办、街道社区和其他社会团体等,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共同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新《纲要》是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政策文件,您对区域、学校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建议?

俞:作为《纲要》修订的具体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者,为有效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精神和基本要求,提出如下几条实践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培训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二是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如前所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和体验主线,突出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是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例如,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心理剧、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

四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网络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教育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契机夯实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重要的抓手和主渠道是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六是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国际心理健康教育有可能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二是专业化和精细化。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的延伸。

首先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不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青少年司法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提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学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机构,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健康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第4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管理服务工作旨在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避免学生在穿着上的互相攀比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我市中小学生的良好形象,同时规范全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生产市场,降低成本,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坚持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任何学校不得强制学生统一着装;坚持集中招标的原则,凡为学生统一制作的服装,必须进行有组织的集中招标采购,任何学校不得自行操作;坚持社会化服务的原则,由符合资质条件的中标企业为学生提供直接服务,学校积极协助,提供公益性的管理服务。

二、学生统一着装范围和责任分工

中小学生统一着装是指以区域学校为单位,学生(家长)自愿订购并统一穿着相同款式的服装(简称“统一着装”,下同)。

根据市教育局文件规定要求,我市实行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的范围是:局属各学校、各街道办事处中小学及学生、家长自愿订购率达85%以上的镇(区)中小学。

我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管理办公室设在学校装备办师生用品管理部,负责全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以及相关服务和情况综合等工作。

各参与学校要严格按照市局统一管理政策和相关工作程序开展工作,协助中标厂家为学生提供直接服务,监督厂家履行质量要求和服务承诺,做好学生统一装日常着装的管理工作。

三、基本工作程序

1.研究确定学生统一着装款式、面料及制作工艺。我市拟采用市中小学生统一装(夏装、秋装)款式,制作工艺与市中小学生统一装相同,面料全部采用市教育局招标确定的面料,由市教育局主管部门联系直供。

2.制订中小学生统一装招标文件,在全市范围内符合学生装制作资质的服装厂中进行公开招标采购。由市局装备办组织,邀请有关行业专家、家长代表、人大及政协委员代表、部分学校代表参加评议,在市局纪委和行风监督员的监督下,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学生统一装中标厂家和价格。

3.各参与学校以书面形式(家长或学生填写“学生统一装征求意见书”)广泛征求学生和家长对统一着装的意见,学生和家长自愿订做率达85%以上的学校,方可组织开展学生统一着装工作。“学生统一装征求意见书”要存档三年,以备检查。

4.符合组织开展学生统一着装条件的学校(自愿订做率达85%以上的学校),将规定制作年级(小学一年级、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的自愿订做学生统一装的实际数量报装备办师生用品管理部,由师生用品管理部协调中标服装厂与申报订做学生统一装学校签订学生统一装制作合同。内容包括各年级订做数量、交货时间、质量要求和售后服务等。学生统一装制作实行免费量体裁衣和“六统一”制作工艺。

5.各中标生产厂要按与学校签订合同时约定的时间,按时保质保量地送达学生订做的学生装,并由学校协助组织学生及时试穿,对有质量问题或不合体的学生装必须于五日内进行调换或修改。为确保中标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便于学生以及家长的监督,在中标生产厂发放学生统一装时,随之向学生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公开产品质量要求、价格及售后服务内容,公开中标生产厂服务电话和市局监督电话。

6.全部学生装发放完毕且均无质量问题以及适合学生体型后,由学校组织学生及时与中标生产厂结算统一装款项,严禁学校统一代收代结(中标生产厂收款时应出据正规发票)。

7.中标生产厂在发放学生统一装后,应履行售后服务承诺,对学校或学生以及家长提出的质量和不合格等问题及时响应进行处理,否则,学校和学生以及家长可向师生用品管理部投诉,由师生用品管理部协调处理,并视情节扣罚责任厂家一定数量的质量管理保证金。

8.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师生用品管理部要及时填写“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工作基本情况表”,并上报市中小学统一着装管理办公室审核备案。

四、减免政策

对革命烈士子女、孤儿、持有城乡居民低保证书的特困家庭学生实行全免费着统一装。各参与学校在上报学生统一装订做数量时单独填报免费着统一装学生数,并附“免费着装学生呈报表”及相对应的民政部门核发的各类别证书复印件,一并报师生用品管理部。减免政策所需费用由中标生产厂承担。

第5篇

一、诚信教育的基本内涵辨析

在谈及教育的目的或者是本质时,人们常常将其指向为做人。陶渊明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诚信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根本。然而究竟什么是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又是为了什么呢?这就涉及到对诚信教育的内涵的解析了,要确定好诚信教育的价值取向,寻求到诚信教育的适当方法并避免走向诚信教育的误区。

1. 确立价值是诚信教育的前提。诚信教育是中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在课程学习中还是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往往都会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对待。然而诚信教育光有态度是不够的,诚信是较为抽象的事物,一方面难以具体的实际把握,另一方面还保有了很强的情境性,往往同样的举措在一个条件下是成立的,到了另一个条件就会出现不适应。因此确立价值是中小学诚信教育的关键。伊荣贵认为,“在人生的成长历程中,小学阶段的品德形成尤为重要,它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阶段,而品德教育中,诚实守信品德的养成是基础的基础”。[2]由此可见,诚信教育是手段,是为了实现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个目的服务的,在中小学现实的诚信教育中切不可将这个手段和其他的目的相颠倒了,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是应该根本坚守的追求和目的,而什么是为了实现这个追求和目的而采用的手段。

2. 找准方法是诚信教育的关键。诚信是抽象的品质,但是诚信教育却不能抽象,并且应该是生动具体的。这是因为中小学生价值观正处于不断形成之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是其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较为懵懂的状态,难以接受枯燥和艰涩的理论说教,往往需要较为灵活易懂的外在方式来激发他不断对理性进行思考的能力。所以中小学诚信教育在方法选取上一定找准,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一来学生活动符合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吸引他们,二来也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第二,以师长榜样为引导。尽管在诚信教育中强调应以学生为主,但是由于师长在体力和经验上都优于中小学生,所以一般都是学生们崇拜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对象。第三,以赞美奖励为首选。诚信教育不是耐挫训练,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同并接受诚信观念,而不是以批评教育为手段的逆向激励。把握好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中小学诚信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并且要保证赞美奖励要远远多于批评惩罚。

3. 避免误区是诚信教育的原则。诚信教育最重要的是应避免陷入误区。李兵在总结诚信教育指出三大误区:第一,诚信教育中唯“诚信”。诚信只是人类美好品质的一种,并不代表全部。但是我们在进行中小学诚信教育时往往只注重了这一个方面,甚至有时候会一票否决,而全然忘记了对中小学生其他品质与诚信品质相结合培养的道理。第二,诚信教育不是对“诚信”行为的鼓励,而是对“不诚信”行为的限制。在中小学诚信教育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现教师会对学生的诚信行为做出物质奖励,这在某种程度上无可厚非,但是要注意适度。如果过量的话只会导致学生们将诚信品质世俗化,认为这只是获取外在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事实上诚信教育更多的指向应该是对“不诚信”行为的限制。第三,诚信教育只是道德说教,而不是道德行为的引导。有些教师对诚信教育只是当做一种任务应付了事,并没有对此用心钻研,更多的只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将一些抽象枯燥的观点传递给学生而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中加以引导。[3]

二、诚信教育的内在逻辑梳理

前文说到诚信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教育行为,诚信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只有将这几个方面内在逻辑进行有效梳理,才能使中小学诚信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诚信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前提。如今的中小学生面临两大任务,第一是成才,第二更是要成人。而完成这个任务诚信都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不过,“青少年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大力加强诚信教育,而且需要良好的外部德育环境的滋润”。[4]中小学的诚信教育和德育有着莫大的关联。德育在于培养人的德性,在道德上既满足社会需要也满足自我追求。然而达到这个境界并非易事,在完成这个复杂工程中间,诸多的行为举措没有诚信很难顺利完成。事实上,道德养成看似是个人的努力和修为,但是结果却是人们与社会与他者不断互动的结果,而互动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信任也就是诚信,只有诚信才能使得互动得以在较好的氛围中发生,人们因为互信而敞开心扉全力付出。

2. 诚信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支撑。在校园中,学生应完成最重要的蜕变走向成熟。然而现实的教育情境显然没有提供这种支撑,何平指出,一方面“从人际关系看,当代中学生与老师间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面对一些严厉的老师和家长,本来想说实话的,怕说了实话遭到批评和惩罚;还有的学生认为为好友说谎是重情重义”。[5]由于诚信教育的缺乏、缺失和缺位,导致了很多当代的中小学生对诚信等品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错误判断。反过来看就是说诚信教育事实上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通过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人际之间交往的根本意义和核心价值所在:那就是为了共同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相互的推诿责任或者说是掩盖错误。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成长才可以说是健康的。

3. 诚信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诚信不仅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6]诚信不光是自我品质,更是整个社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基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小学诚信教育体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再加上现实的社会环境变幻莫测更是加大了中小学诚信教育的实际难度。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成为放弃中小学诚信教育的:第一,中华民族若要复兴要依赖于内部团结,团结的核心基础就是彼此信任形成共识,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第二,中华民族若要复兴要寻求于外部的合作,我国也逐渐地开放了以前较为敏感的如军事、情报等信息,而这一切正是为了寻求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中华民族若要复兴必须要有人,要有优质的下一代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而诚信又是作为人的最核心的品质必须从中小学的教育中就紧紧抓起,稳步推进。

三、诚信教育的评价机制建设

任何事物的推行乃至更好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一个方面激励有效行为规避错误行为,另一个方面更要进行有效反馈,从而将工作做到更好。中小学诚信也不例外,从评价主体到评价理念再到评价方法应做好机制建设。

1. 全面合适的评价主体。学者古海认为,“学生诚信教育仅仅依靠教育本身的力量难以实现本质的转变,还需要系统化社会配套工程来支撑,如提高家长的素质、严厉打击社会上的欺诈行为、惩治腐败等”。[7]所以中小学的诚信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这一主体的单独任务,而是需要社会各个主体的共同参与。然而“诚信”是一个道德性的概念,感性认知的程度要超越理性的辩论,所以在“诚信”与“不诚信”之间最核心的就在于对结果的评价。可惜的是在现实中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一方面家长抱怨学校教的都是没有用的;另一方面学校抱怨自己的教育常常是“5+2

2. 协商一致的评价理念。“古今中外,虽然诚信作为人类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受到极大的关注,但人们对诚信内涵和外延的定义和理解却有不小的差异。”[8]诚信观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中小学诚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对诚信教育的评价要注重诚信行为的完成,例如不欺骗、不撒谎等等,但是如果通过教育手段实现这个目标不重要。为了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即便采取一些世俗性的手段,例如奖励物质、担任干部等等,这些都是可取的;另一方面则认为对诚信教育的评价应注重学生诚信品质的内化,而利用物质激励等手段展开的诚信教育表面看似有效,但是实际上却因为中小学本身的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原来所谓的诚信教育“成果”已然大打折扣了。实际上这两种诚信教育的理念都有可取之处,应该结合使用,不过具体的使用边界一定要形成,不然被置于两难境地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了。

3. 切合实际的评价方法。中国是一个以诚信作为核心传统美德之一的国家,然而一些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青少年诚信状况堪忧,“国内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调查显示,近五成的孩子从3岁开始说谎;到9岁时,说过谎话的孩子比例已经上升到70%”。孩子为什么会说谎,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为了迎合成人的需求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成人一方面在教育青少年养成诚信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掌握着对青少年诚信与否的评价权力。所以往往我们会看见在对中小学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成人化的色彩,要克服这个问题,必须要做到第一,诚信教育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成长阶段,应将评价方法放置于他们可以理解的氛围中进行;第二,诚信教育的评价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枯燥的说教方法应该摒弃;第三,诚信教育的评价方法应关注学生的未来,而不是当下为学生贴上“诚信”或者“不诚信”的标签。

注释:

[1]石邦宏,石中英.诚信教育的价值与方法[J].人民教育,2003(24):8-9.

[2]伊荣贵.谈诚信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4):89-90.

[3]李兵.诚信教育的三大误区[J].教育与职业,2004(5):63-64.

[4]禹旭才.诚信:不可迷失的品质[J].基础教育研究,2003(4):11-12.

[5]何平,董莎,王茂胜.中学生“诚信答卷”令人满意吗――对武汉市四所中学的调查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5(12):15-17.

[6]刘永鹏.诚信教育简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76-77.

第6篇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最早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培养;信息观念与道德教育几个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在于培养学生鉴别、检索、评价和综合运用信息的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思考解决问题、研究方法、学术交流和终身学习中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教育,是与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注重实际运用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建立以知识、能力、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2.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与信息素养水平状况

2.1高职大学生的特点

扩招形式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状况,就高职层次的学生而言,他们自身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一低三悬殊”的现象:“一低”是指和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三悬殊”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能力和心理方面的差距较大。其次,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导致自身个性心理不健康、不成熟。第三,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高职院校的大专身份与他们的远大理想(进重点或本科院校)有差距,心理失去平衡,甚至怀疑自己,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第四,自身素质与学校要求不适应,虽然圆了大学梦,但进校后,由于自身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差,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第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使他们看到一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找到工作,联想到自己,就会产生就业压力。

2.2高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状况

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若缺乏信息意识,没有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盲,被社会淘汰。那么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怎样?表现在:

第一,信息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书籍;平时很少是为了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意识。从这可以看出大部分职业院校对于信息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力度不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信息意识的觉醒与提高。第二,信息能力亟待提高: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缺乏信息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知识、技能,面对现代信息环境的全面冲击和知识经济的深刻影响而显得束手无策;缺乏起码的检索策略和能力,尤其检索技能落后,许多学生对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只好以手工代替,降低检索效率。第三,信息利用不充分:许多学生只习惯于从著作、期刊上获取信息,很少甚至从不查阅参考工具书,很少利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去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第四,信息积淀匮乏:许多学生急功近利,缺乏长期、系统的读书计划,信息获取的功利性较强,往往图一时之需,仅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任务,才到图书馆去资料收集信息。第五,信息需求欠缺:主要体现为对信息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需求的实用心理,导致信息需求中的片面和不稳定。还有的学生只是出于娱乐休闲的动机,满足消遣猎奇心理,专业书籍尤其是理论著作、论文很少阅读,相反,“闲暇”的书籍却大有市场。第六,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主要反映了信息化社会信息道德内容的更新和变化发展。

3.全面重视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与理论价值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适应时展、以满足社会需要,迎接21世纪人才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的人才——大学生,必须具有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已成为现代人基本的素质。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教育学习。为了使终身学习的目的得以实现,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具有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及时获得有效信息。为了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才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至少是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是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出发来开展教育;信息素养恰恰是未来社会人所必需的素质之一。因此,对现在的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是很有必要。此外,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于素质教育的实现,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价值:一是为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独立意识,沟通能力和自我评介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4.高职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职责

4.1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毕业后将主要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负责地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必要的可能性和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正是以学生终身教育的思想出发,强调其个体的学习能力,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学校一项长期重要的教育内容。高职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广博的知识信息,而且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是信息的提供者和查找信息的指导者,是大学生与信息资源之间传递的媒介。同时,高职图书馆具有特殊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它对启迪大学生思想、开拓知识视野、加强学术探讨等方面的职能优势,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在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图书馆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现代化的信息设施,为全面推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显得至关重要。信息素养作为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可见,信息素养不仅是现代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更应把它看作素质教育的灵魂来培养,是信息社会高等教育的新内容,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强化读者的信息素养,提高读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吸收利用技能,是“授人以渔”的举措。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理应成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基地,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2 对高职图书馆发挥职能作用的思考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图书馆作为学校知识宝库和信息中心,是为教育服务的重要机构,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硬件支撑。履行教育职能是推进高等教育前进步伐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图书馆责无旁贷地成为了主要承担者。高职大学生的读书学习,离不开图书馆这块营养宝地,他们在校有许多变化归结于图书馆。迈入高职学校的大门,他们就对图书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多数的同学信息素养偏低,表现为信息意识缺乏和信息获取能力差,对文献信息知识需求显得盲目被动,甚至不清楚图书馆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不知道图书馆对自己的学习能提供哪些帮助,不知怎样去利用图书馆,怎样获取自己感兴趣和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知识,更不要说利用信息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只能“望洋兴叹”,显得非常无奈和困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学习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为现在社会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课题。而作为高职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就要拓展自己的教育职能,主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责。当今社会信息化,使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它所需的大学生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文献信息储藏中心的功能,决定了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文化机构,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阵地。高职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是大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信息教育所必备的物质基础;具有现代化的信息服务设备,能够利用各种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手段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条件并营造环境;拥有一批既有实践工作经验,又熟知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检索的工作人员,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力量,有能力指导大学生检索各种信息。因此,高职图书馆完全有能力提供其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信息职能的平台,从而保障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顺利与有效地展开。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学生在校求学,获得的不应只是“黄金”,更重要的是应当获得“点金术”,换句话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也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点在于对其信息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是我国未来劳动力的主力军,职业教育,既承担着人类知识普及与文化继承,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对未来竞争的决定作用也越显突。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中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静.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伟.大学生信息素质具有与大学图书馆 [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5

[3]熊飞.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信息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年,2004.6

[4]张海萍.信息素质的培养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2

[5]汪文勇,廖爱姣.探讨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现代情报,2004.4

[6]郭启松,张永军,宋蓓玲.高校图书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创新探讨[J]. 情报杂志,2008.1

[7]吴红.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的责任[J].理论月刊,2006.8

[8]林仙梅,徐晓敏. 图书馆应对高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杂志,2002.2

第7篇

追求:测评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

为确保测评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中心在目标和方法上做了审慎的思考。

1.测评目的的选择与坚守

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目的决定着测评的内容和手段,也决定着测评的所有细节,作为德育研究者,我们深知测评目的对测评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10年中,为德育决策服务成为我们始终选择和坚守的目的。这一目的的选择与我们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特殊性的认识相关。

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测评会出现许多积极的数据,这些数据与过往的各级德育管理者和教师付出的努力相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测评的数据,包括跟踪测评中的积极数据都无法成为德育在学生发展中发生作用的直接依据。因为,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学生的生命基础、早期经验、个体成长、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社会学习等都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很难将各种影响因素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数据中有效地剥离,从而证明哪些是教育带来的影响。

限于今天的技术手段,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测评依然离不开学生的自我评价,而学生在自我评价时能否实事求是就成为关乎测评结果是否真实的大事。思想道德测评与其他学业测评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思想道德发展测评最容易不真实,学生以其知道的道德规范来代替他真实的道德行为,就会使测评变得毫无意义。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就必须避免教师、学校甚至区县由于部门利益在测评中对学生的暗示,避免将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目的定位在对基层德育工作的评价。

鉴于思想道德测评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把测评目的定位于德育决策的依据是正确而可行的。思想道德测评不是对某一教育活动、某一德育工作结果的判断,而是对当前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真实反映,为不同层级教育管理者的德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多种测评手段的联合应用

为了保证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结果更加真实有效,中心尝试了混合式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行为现场观察等方法。

问卷调查是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主要手段。测评问卷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套,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题、选择题(包括情境题)和开放题。问卷中还设置了相当数量的测谎题,以鉴别收集数据的真实性。测评按分层取样原则随机抽取各区县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学校,兼顾示范校与普通校、市区学校与郊区学校。测评范围覆盖北京市全部区县。由研究中心成员亲自到现场监控问卷数据收集,以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可靠。在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我们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分析的科学性。10年来,我们累计发放调查问卷9.7万余份,输入数据855万余个。

为了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有效,我们采取了多样互补的测评方式。在问卷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科目的教师,尤其是被测评学生的老师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进行,在争得教师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并在访谈结束后尽快整理访谈纪录。在全部访谈结束后,我们对所有访谈纪录进行认真分析,从深层次了解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真实情况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将研究的认识和结论融入年度测评报告中。

行为观察法是中心的研究人员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届本科生共同完成的。这是在学校的自然情境下,根据观察提纲或观察量表,用眼睛、耳朵等去直接感知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行为观察法可以获得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并可以辅助验证以上两种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

三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互为印证是该项研究在方法上的坚持,其目的就是实现研究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以确保在此基础上提供的政策建议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测评中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与某一年度的单一测评不同的是,跟踪测评在于其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方面是题目的一贯性,非此不足以形成不同年度的比较,也就无追踪可言;另一方面,社会是发展的,尤其近年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测评内容需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使测评结果能够反映不断变化中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面对挑战,我们以扎实的测评研究基础,确定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维度和题目。同时,又以敏锐的时代触角,选择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测评视角。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将常年追踪测评与年度评价新视角相结合。

1.追踪的德育测评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

追踪的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要求在测评内容上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这是不同年份能够比较从而得出追踪结论的基本前提。而值得在不同年份中持续对学生展开评价的一定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最基本方面,是社会对一代青少年最基本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因年份的不同而变化,而这些基本要求的存在也为测评的相对稳定性和可跟踪提供了条件。

如何获得和确定测评中这些长期有价值的测评维度和题目?我们在测评初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改革开放以后所有与教育和青少年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教育政策和规则,以及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其精神,借鉴了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测评的基本维度和题目具有了基本和可长期关注的特点。

测查范围为同心圆向外扩展方式:个人—群体—社会—国家—世界。测评的基本维度包括:世界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群体维度、个人维度、网络道德维度。在五大基本维度下设立了若干二级、三级维度,根据测评学段的不同,其具体维度也有所不同。

2.德育测评要与时展相契合

时代是发展的,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测评在坚持基本和跟踪的同时,也要反映时展的要求和学生在变化的时代中的真实状况,把与时展相契合的要求反映到测评中来。

时代要求需要测评的研制者必须抛弃一张问卷测多年的做法,每年根据社会的变化确定新的视角、研制新的题目。10年来,我们先后从文明行为(尤其是观赛行为)、人际关系、公民意识、价值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素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北京精神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和测评工作。这为北京市教委提供了不同角度了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机会和可能,也为测评对基层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发挥着适度引领的作用。

德育测评的时代性为测评的实施者提出了没有完结的研究任务,为此,测评中心的师生们每年都需要投入许多研究力量,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展开研究和论证工作。正是有了这一份追求和努力,才保证了测评报告体现时代特点。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研究过程,评价过程不但需要科学的工具和手段,而且要依靠研究人员对社会发展特点、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德育的发展过程、学校德育的现实、学生品德的实际水平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作为支撑。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测评报告的质量,保证作为决策依据的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职业生涯教育

目前,在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尚未树立起有效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意识。笔者认为,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倾向,有利于因材施教、管理、和咨询。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指导过程中,利用建立档案及时记录的方式,准确、动态地观测每一位同学的就业意识的成长过程与结果。及时给学生以相应的总结、评价、指导,将会使高校的就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建立大学生生涯档案是当今时展的需求

笔者认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作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方法之一,从大学生刚入校起即为其设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伴随其大学四年,利用外力约束来督促大学生尽早树立起就业意识,把大学四年作为一个整体去规划和设计,随时记录生涯规划的历程,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择业目标不明、对自身了解不够等问题。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也是当今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

2.建立生涯发展档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校现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树立。为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性问题也采取了诸多措施,积极宣传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主动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收集并提供广泛的用人需求信息和举办各种类型的招聘会等。但现在的工作大都还是“面”上的工作,对于每一位大学生个体缺乏具体的指导以及就业过程的有效监控,因而,现在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比较空洞和盲目。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档案,就可以直接、真实、详细地记录他(她)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帮助他们进行动态的、阶段性的分析总结,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要求、指导和引导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由被动、等待就业到主动规划职业,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走好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顺利过渡。

3.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深刻内涵

3.1 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两级管理机制

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应以学期为单位,充分观测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个人主客观条件,如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人内部因素;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特点、环境特点等一些决定职业选择的外界因素。对每一位学生的生涯行动计划、内容、目标、时间、教育准备、兴趣培养、能力培养、人际关系、经济准备等分别作出记录,并做好归档整理工作。每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量身定做的生涯发展档案,加强自我管理,时时提醒自我、督促个人按照所制订计划的具体内容指导自己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应该做什么、做了些什么以及该怎样调整。另一层面,辅导员利用学生建立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档案,加深对学生个人情况、性格、兴趣、能力、需求等的了解,对社会需求的把握等,同时依托班级、院系建立更高层次的班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并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制定翔实可行的计划,提供发挥、锻炼、提高的机会;督促、提醒、教育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把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个性充分发挥、能力充分展示,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人才。

3.2 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的三个内容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应包含学生的职业目标、所需的知识技能、设计的行动计划及发展日志等,旨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深入理解职业发展与规划,为自己设计量身定做的职业生涯,同时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成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来支撑,如辅导员评价、专业教师评价、实践单位评价等。

3.2.1 依据个人简历、相关测试、专业学习指导,初步制定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生涯测评软件测试,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帮助学生们建立初始的个人职业发展档案雏形。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一份个人的电子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育背景、爱好特长、相关实践活动等;用橱窗法或者SWOT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制定一份初始的职业生涯规划,其重点是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和自己的职业生涯初步定位,能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生涯发展目标。

3.2.2 通过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

大学期间,通过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到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少数民族学生们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由实习单位给出相关鉴定;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等实践类比赛,提升自我的动手能力;制作自己的第二份个人简历,并与一年级的简历相比较,分析自我的得失,修正自己的生涯规划设计,编入个人职业发展成长档案。

3.2.3 通过走访人才市场、回访校友和职场人士,加深对职业世界的认知,调整心态,明确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要求每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学年为单位,开展“1+1+X”活动,即每学年根据你所期待的职业开展一次市场问卷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同时依据个人情况访问若干的校友和用人单位,完成职场走访报告和回访体会。通过深入社会,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进一步获取职业信息,了解就业的形式与政策、了解一个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在求职中如何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应是此项环节中的最大收获。

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的第一学期,主要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获取和处理职业信息、就业政策的解读、求职技巧、深造与创业等辅导,完成个人简历和自荐求职信的制作。同时,通过校内模拟面试、职业礼仪、校友论坛等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规划自身发展,将各类的体会报告和反馈表存入个人职业发展档案中。不断填充、完善自身的生涯发展档案,更加有利地帮助学生们看清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长过程,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就业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识与信心的树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学校的统筹安排和大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参与。诚然,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的职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薄弱地带和重点领域。但这一工作做好之后,相信会极大地减轻就业工作的压力,也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解除更多的后顾之忧,进而有效地解决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化冰.聆听职业生涯规划论坛[J].出版参考,2004年15期.

[2] 孙文娟.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档案馆员队伍[J].外向经济,2000年04期.

[3] 于鸿.职业规划迎来春天[J].出版参考,2003年35期.

[4] 许浚.增值与职业生涯规划[J].通信企业管理,2004年12期.

[5] 秦红梅.职业生涯规划助人成才[J].中国邮政,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