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58: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地理教学初探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3.55;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翻转课堂来源于英语术语“Flipped Class Model”的翻译,国内称之为翻转课堂式的教育模式或者颠倒教室、反转课堂等[1]。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原本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通过课后的作业、实践或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针对翻转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单纯针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自从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许多教育界的研究学者也陆续展开了这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尽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我国大面积大规模的展开,只有部分教育实验基地展开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研究,比如山东省昌乐一中,该学校挑选了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分别对高中课程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和历史八门专业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将引进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同我国改革后的教育模式以及学校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寻找最优的教育模式和融合点。实验结果的调查研究表明这种教育模式能够被大学数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成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颠倒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教学内容并掌握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一种是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颠倒――学生提前通过观看和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在课堂上面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相互协作,完成作业问题答疑[2]。
由于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故而翻转课堂的学习评价也不再类似传统的教学评价只侧重于定量评价,而是立足于更宽广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关注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评价。目前,教学研究者大致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内容分成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的效果以及课堂之后的总结反思等等[3]。当然,同传统教学评价相同的是评价的主体和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参与的个人、学生家长、学生同学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级的设定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A级、B级、C级。其中:A级是最优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示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能够非常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B级是中等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示学生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够非常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取得的学习成果一般;C级是最差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情绪低落,不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学习任务。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趋于科学化。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机制,课后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质量的总结和反思、知识体系梳理[4]。
(一)教学的课前阶段
在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课前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地理课程的具体知识和教学任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参考资料,当然学生也是这个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需要自主地将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让自己在地里课堂上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二)教学的课堂阶段
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对课堂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老师则需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又要安排好教学的进度安排,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的课后阶段
教学的课后阶段也是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生、同学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这一阶段不仅需要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和实践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他们对前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和反思。这个时候的评价和反思就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对后期工作的建议和展望,也是翻转课堂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之所在,所以需要评价体系的各个主体认真地完成。
四、结束语
我国对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概述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规模的普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学要时间,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去检验和突破各种障碍,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军.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江南大学,2014.
[2]方慧霞.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一、 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来看,互动式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动式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关键是学生,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中不能为了互动探究而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把充分的备课转变成学生上课前充分的预习。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预习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语所说的“笨鸟先飞”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学生的课前预习并不是“放羊式”的,而是要求教师预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开展,并且要告诉学生这些预习内容是要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和检查的。这样的预习才能保证学生预习的真实性、目的性和有效性。首先,如果预习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和检查,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要看什么,做什么,甚至遇到难懂的内容还会产生恐惧感和厌学的情绪。其次,如果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都没有关系,时间久了不仅会让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在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找一些平时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在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一节时,结合2013年春节过后一些企业的招工难问题,让学生通过看时政杂志报纸或者询问父母等渠道,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预习:①工业为什么会转移?②哪些工业发生了转移?③工业转移与工业集聚有什么关系?
由于我省地方民营中小企业众多,很多学生的家中就办厂,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小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最近一个时期比较普遍的现象,目前仍没能得到有效改观。首先,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不仅仅是工资在提高,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不依法缴纳三险一金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也增加了用人成本。其次,农民工更愿意在家门口工作,即使家乡的工资低一些。还有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升级,他们不愿从事普工工作。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部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荒,这也是导致东部地区用工荒的原因之一。学生通过查阅一系列的网上资料、报刊资料以及预习,不但掌握了查找对自己有用资料的方法,也养成了认真阅读地理素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锻炼,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论是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还是重点和疑难问题的解决,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当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1.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显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要么是独立思考解决一些问题,要么是学生之间合作进行的问题式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材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究,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新课程改革虽然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在众多教师心里根深蒂固,教师们比较担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影响课堂效率,或者会使课堂纪律变差,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甚至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这样就使得教师不敢放手,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大部分的课堂中还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成为观众。当然,在白天和晚上大课时训练的前提下,通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和讲解,教师的教学成绩也不会太差,甚至他们的学生在高考中还能名列前茅。但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到大学中继续深造,就会“倒下”或迷失方向,很多学生在大学中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或者为什么学习。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表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层层分析,讲出个所以然来。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下姿态,不能使自己高高在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当中。教师要学会扮演一个平等的角色,建立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良好学习气氛。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中相互思考、彼此交流和探讨,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火花的碰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凸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商也得到了训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常规,敢于挑战权威,学会批判地对待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和材料,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和实用性最本质的表现。
【关键词】高中地理;培养方法;思维能力
教师是培养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能力。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态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学习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将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思维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
情境是问题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平铺直叙的讲解难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思维,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1 在平淡处生疑。
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开发,因此上课时可以通过情境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即“如果夹角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之间,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的范围的因果关系”,通过平中激疑,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得到最丰富的启迪。
1.2 在能力增长处设疑。
教师应注意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和表达方式,多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逆向思维的地理问题,在诱导学生思考、解答时,尽量减少过多的限制因素,使学生展开思路,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看问题,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例如,等值线是高考的考点,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形、情境、形式、设问等的变化来形成新问题,让学生分析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深线、等盐度线、等密度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从而在这种分析过程中去体验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在判读过程中去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也得到足量的培养与训练。
2 剖析地理原理,养成思维习惯
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提高应用能力是地理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③④。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
2.1 学会规律提炼。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2 学会原理剖析。
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地理的重要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影响因素类(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盐度的因素、影响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特别是要通过改变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地理原理、充分理解和把握地理原理。
2.3 学会方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例如,日照图图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实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提炼和实际应用,则日照图也是不难的。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习题的解答,让学生讨论:自己所用的解题方法是否科学,与其他同学的解法对比,谁的解法更灵活,哪种解法更具有简洁性和技巧性,日照图的判读是否有规律可寻等。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日照图解题时应该抓住太阳直射点和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晨昏线和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日期界线几点进行思维,从而攻破难点。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学 教学策略
每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教学风貌。众多教师,有的以图文并茂的教案凸显教学特色,有的以构思巧妙的板书凸显教学特色,还有的以富有创意的教法设计凸显教学特色。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反映出其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要充分体现出地理本身的学科特征。地理是一门文理相通的学科,既有形象直观的表象知识,又有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另一方面要优化地理教学策略,以确保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策略,取得了一些成绩,现阐述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不同的教学风格,取决于各个教师不同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等综合素养,但是,无论教师的教学风格怎样千差万别,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都必须紧密围绕地理教学内容,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地球的公转”这一章节时,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抢答“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地球公转的周期”等问题,然后借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播放“地球的公转”动态视频,并在黑板上画出“地球的公转”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指导学生学习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地球上的光和热来自于太阳,地球上的冷暖变化与接受到的太阳的光和热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观察示意图,指出哪儿是直射点?有什么具体特征?”“哪个同学知道‘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在这四个节气的那一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纬线分别是多少?”“随着地球围绕太阳昼夜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的表面上不停地移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对于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我利用事先准备的地球仪和手电筒作为教学辅助设备进行现场演示,即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的最亮处就是直射点,从而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直射”。并现场组织教学游戏,由同学们分别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动态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即一个学生(选择个头大些的学生,增强直观形象的特征)站在中间充当太阳,并向两侧平行地张开双臂,以演示太阳射出的平行光,而另外四个学生(选择四个身高和胖瘦差不多的学生)扮演地球,分别站在上述“公转示意图”所演示的四个位置,然后引导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同学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样的变化?”我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设疑:“每一天总有早晨、中午和晚上,同学们觉得什么时候温度最高?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一年总有春夏秋冬,同学们感觉最热是哪个季节?最冷是哪个季节?这又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更加明白“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含义,从而对于学习内容加深理解。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继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学们知道我国处在地球的哪个位置吗?我们所处的位置在一年当中的白昼的时间是不是一样长?什么时候长?哪一天时间最长?什么时候短?哪一天时间最短?为什么?……假设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那么地球的表面还有四季的变化吗?”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二、提倡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新课标提倡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教学主体,促使学生真正地展示自己,充分地提高自己。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内容时,首先采取情趣导入法导入新课,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自主探究情境:“假设你是一名企业老板,想创办一个工厂企业,那么,在选择地点时,你将考虑哪些因素呢?”无论学生的答案是否合理,我都从中找出“发光点”予以肯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同学们了解到影响工业区位的有关因素,从而一方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增强自主探究的动力。我在给予学生充分肯定、提高自信心的基础上,继续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提问的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适时地“幽上一默”:“在座的老板们,据你们刚才的回答,你们真是太幸运了,你们的创业有利因素简直是一应俱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租金便宜、劳动力廉价而且充足,等等,但是,现实中的老板真的有这么幸运吗?是不是必须具备所有的有利条件才能投资创业呢?……既然不是,那么,你们认为投资创业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同学们再深入思考一下,不同的工业区位的选择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否一样?……假设你们投资创建的企业分别是家具厂、制衣厂、甘蔗制糖厂等,那么要求考虑的主要因素分别又是哪些?……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除了考虑到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哪些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设疑边释疑,能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相对较难的知识点上作适当点拨,从而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硬件环境到教学用具,再到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都顺应了时展应匹配的人和物。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的新时期,高中地理课程也应与时俱进,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课程 地理教学 实施方向
1、前言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高中地理教学掀开崭新一页的起点,更是由传统课程体系向现代话教学系统迈进的标志。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不代表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中的先进技巧仍然要秉承和坚持,在此基础上,做好与时俱进的工作,才是新课程实施的本质目的。
2、教师要参透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核心理念
新课程不仅在内容结构、课程目标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而且注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转化。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实践者,笔者认为正确处理好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就是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核心工作。
2.1明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2.2引导和教育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地理能力
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地理能力的理解不外乎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技能、地图分析技能、地理图表的绘制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地理观察仪器操作技能、地理教具和学具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探索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教师要具备符合新课程体系的课堂掌控艺术
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
3.1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境应用相应的教法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掌控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地理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教师引路,学生走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独立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教师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
3.2激发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掌控范围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教师要充满个性魅力和教学热情
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的气氛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不同的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如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4、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适应新课程体系的需要
4.1加强师德修养
良好的师德则是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的前提。提高师德素养首先要热爱祖国,同时,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充满爱,要严以律己,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具有高尚情操的形象。
4.2自练自学保证自身业务水平达标
“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对教师‘才’方面的要求,包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相应的学历层次,三维的知识结构,即教育理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古人说:“知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讲课才能游刃有余。要达到此种境界,教师必须苦练自学。通过有计划、分层分批地自学进修、培训函授、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达到学历上层次、知识上水平、业务过得硬,进而“名师出高徒”。
4.3练课堂教学基本功
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轻负担”的关键。练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笔者认为,不仅对教师需要定目标、定计划,还要教研室与学校紧密配合,抓好“导、练、检、赛”四个环节进行辅导,能者为师,任务到人。在练中求熟,在熟中求巧。纳入考核内容,督促教师按时完成。通过举行教师基本功分项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在业务上专,在教学技能上巧,在运用教学方法上得法,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上的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回玉.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品质 研究
如何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品质,这是很多地理教师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品质的课堂不仅要实现对于知识的有效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们善于在教学方法上做出革新,并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只有给学生们创设更为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并且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下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一、深化对于教材的有效挖掘
课堂教学首先要有良好的依托,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素材,这样才能够为高品质课堂的打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并且以灵活的教学形式将这些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大家。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对于课本知识进行补充,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来为课本知识的教学带来辅助。这不仅能够拓宽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升学生的知识范畴,这也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来思考问题,进而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课本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和生活有着一定联系,这也是很值得教师展开挖掘的教学内容。教师只有首先保证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这样才能够让高品质课堂更好的得以实现。
课本中的很多教学知识点都可以适当得到拓宽与延伸,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陆地资源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我国资源现状,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让学生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这不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于课堂教学的延伸,透过这些详实的数据与资料的显示,学生们对于我国陆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我国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也会形成更客观的认知。这将会有助于学生环境意识的不断深化,这才是高品质课堂教学中应当实现的教学功效。
二、注重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高品质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重学生对于一些高效的思维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关键,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是在图像中得以体现,灵活的利用图像资源也是高效的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基础。课堂上学生们会接触到大量类别不同且形式各异的图像,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更多高效的思维方法。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也会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展开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例如,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维方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答都可以利用这种思维模式。这才是高质量课堂教学中应当有的方式。
三、注重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
地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与体现。因此,教师要深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很多课堂上学到的内容都可以用于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不少地理知识还能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展开分析。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和生活中的这种关联,并且有意识的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来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这不仅能够给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很好的平台,这也会让大家很好的体验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价值,进而深化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探究兴趣。
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乡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政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比如讲“气象灾害”一节时,我们可用江南丘陵地区在6~7月的梅雨天气或者是7~10月浙东沿海的某一台风为例,讲述暴雨与洪涝灾害;还可以以江南丘陵地区在7~9月的伏旱和某一年冬季该地区柑桔的冻害为例,来讲述干旱与寒潮灾害。所有这些鲜活的乡土地理,都可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并且让他们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价值。这不仅极大的深化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关联,这个过程中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桂芬.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探[D]. 辽宁师范大学,2004.
一、培养自学能力
“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确实,如果有了获取真理的能力,那么自己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真理。同样,如果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能自己发现、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传授某种知识,更要培养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用,是其未来获取新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不竭源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程序教学法,或者以自学为主的五步教学法,通过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分组讨论、综合演绎、自测自得等,创造条件引导、训练学生自学,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看到自身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潜力,进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二、训练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而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或“开放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材中,可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比比皆是。例如,“地球如果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地球如果直立绕日公转,地球上还有四季吗”;“如何解决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如何使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等。这些能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让学生自由思考、逾越常规,让学生想象猜测、异想天开,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当然,对于创造性思维过程来说,仅有求异思维是不够的,浮想连翩之后,还要收敛,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选择最合理的思路,最有说服力的假设,所以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精心设计学法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地理教学的重心逐渐由“教”转移到“学”。因此,教学过程不是如何“教”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根据教材中的各种资源和教师自己搜集的资料,可以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对于地理事实、地理数据的学习,可以采用阅读法、记忆法;对于地理现象的学习,可采用调查法;对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学习,可以采用读图分析法、综合归纳法、对比分析法等。在新教材的编排中对于新课标所要求掌握的每一项知识和技能都有相应的“活动”建议,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精心设计学习过程,让整个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这些“活动”建议不一定全部采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活动方式或者重新设计,适时适地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把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热点、现实问题引入课堂,将书本与实际结合起来,拓展能力的培养空间,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四、培养研究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可以选择下列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一)黄土高原区和南方陵区的水土保持问题;(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开源”与“节流”问题和土地荒漠化调查及防治问题;(三)贫困地区农村燃料不足问题;(四)城市交通问题和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问题;(五)学校、工厂、城市等用水量调查及节水问题等。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能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注重知识关联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差异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内容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穿插简单系统的地理知识,重在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区域的地理特点和差异。而高中地理则以系统地理为主,强调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能力,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初、高中地理不仅存在内容和结构体系的差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因教学主体、客体不同也存在差异。
初中地理以读图和运用地图、图表等技能训练为主,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学生依赖性较大。而高中阶段侧重对学生自主意识和自觉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高中阶段集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独立获取和更新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和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深化初中地理知识是当前地理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二、以高中地理为基础,拓展初中地理知识
立足高中地理教学,夯实初中地理教材中主要知识点,挖掘教材内涵。在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的相关内容教学中融入我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使人口专题的知识形成体系,以分区地理为切入点,融入国土整治内容,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同样,“北方地区”中主要讲述内容在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出现并细化,也可以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农林基地建设放在“北方地区”学习。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必修三也随之讲完,这样既可加深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又可以节省高三年级学习必修内容的时间。
三、把握初、高中基础知识的延伸与对接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较多,并属介绍性,知识之间联系很少谈及,没有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进入高中,在平时课堂上进行初中知识点深化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不同层次去看待问题,这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我们要冲破初、高中地理教材限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初、高中地理知识难度存在差异,内容多次重复,知识体系不清,学习效率不高,因此,要摆脱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前后顺序关系的限制,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深化初、高中地理教材,打破初、高中教材界线构建的知识体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既要横向联系,又要纵向发展,使初中地理知识不断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提高写生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