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58: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第1篇

 

引言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2012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种教育方式是指由主讲教师组织学习内容,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共同参与,通过教学视频,课后练习,网络互动和学习测试等一系列网络教学过程来实现。对于求知者来说,这种在线教育模式不仅集中了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因此,吸引了大批忠实的使用者。MOOC的三大平台coursera,edX以及Udacity,其中coursera一个学习社区的注册者已超过1500万,edX的学习者也已超过500万。与这种主动和自律的学习势头相反,高校的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一直处于被动、他律的学习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借鉴MOOC大规模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MOOC的先进性使之成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石。

 

一、MOOC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团队共同参与课程教学。

 

大量的教师以团队方式参与课程教学,因为慕课从策划到执行再到互动,实在不是一个教授的力量所能够完成的。首先,要制作精美的视频,然后要将课件上传到网上的指定位置,随着课程的执行,还要及时解答学习者的疑问,组织协调大量学习者在学习社区中有效互动,并引导学习者在线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等等。Coursera学习社区中有一门“大数据”课程,它的制作方就包括五位成员,五位成员角色不同,分工也不同,有的负责用户服务,有的是HPC应用的专家。

 

(二)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资源、教育和学习形式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意味着大部分的课程可以免费、随时获取。全球最大的网络课程联盟coursera共享了1470门课程,涵盖艺术与人文、商务、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生命科学、数学和逻辑、个人发展、物理科学与工程以及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教育和学习形式的开放是指教师和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是开放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教师和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会积极而和谐,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巩固,而且很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在线。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时间到达同一个地域才能完成教学过程,而“在线”打破了“教”与“学”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它不仅意味教育机构或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而且意味着具备网络条件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并且能够及时得到学习反馈。这种在线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全世界的人们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分人种和阶级,不论富贵和贫穷,而且也使大规模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二、利用MOOC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建立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学团队。

 

MOOC的出现真正使学生完成了从“接受式”到“主动式”、教师完成了从“传授式”到“学习式”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而教学内容的优良又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很显然,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有限,我们应该整合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服务。

 

建立教学团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获得1+1>2的教学效果。由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受众面广,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以专业或学科为平台的课程体系。在建立团队时,应该考虑到各个授课教师教授内容的关联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团队的规模,团队成员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团队的发展。一般来说,5-7人为宜。比如,南开大学的“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团队”隶属于南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该教学团队中现有7个课程组,开设有以下10门科学素质教育类型的校公共课:世界科技文化史、科研方法论、数学文化、天文学概论、宇宙掠影、基础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科学导论试验、环境伦理学概论、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物理演示实验[2]。

 

(二)扩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放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放性包括开放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一方面,教师要将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任何学生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及快捷的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提高优秀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比例,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主要包括几个步骤:(1)教师的课件、讲义以及与课程相关的视频上传至网络,还要(2)设置试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三)利用网络在线的功能丰富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利用在线的功能营造一个虚拟课堂。在这样一个课堂中,教师事先对课程有一个总体安排,视频、文件可以多方共享,教师可以利用文档、电子白板等多种互动教学软件获得学生的反馈,可以有灵活多样的提问和探究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交互性和实效性都将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总结与启示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受到了学习者的广泛青睐,它的教育理念在许多方面都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团队化、开放的资源和教学模式以及在线学习功能尤其值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借鉴。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

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概述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党和国家一切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等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种描述充分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要说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说明一下什么是价值。

“价值”有很多的概念,有政治学、经济学上的概念,还有人类学、社会学上的概念,而本文的“价值”则是指哲学上的概念,也就是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即客体自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客观需求的一种特殊属性,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满足和被满足关系。

为了更好的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除了需要说明“价值”的概念之外我们还需要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明确了什么是价值,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不同的学者对其持有的不同观点再对学术界的各种不同观点加以整合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和其存在的意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作为价值的客体对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们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满足。

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结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到底有哪些呢?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各种各样的划分,我们重点讲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2.1 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体需要的满足,主要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理念、政治观点等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具备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种政治素养,增强其政治认同感以及提高其关心政治及参加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以利于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以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维护和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价值是通过把各种先进、科学的各种理念传授给受教育者,由此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人们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选择文化继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感,更好地促进与世界各优秀文化的交流和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2 个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属性和功能对个体等各个主体需要的满足,主要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充分开发和发挥个体的各种潜能和创造力,主要包括丰富人的政治、文化知识,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帮助人们认同并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塑造人们健全的人格等各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对各类主体都有着重要价值作用,主要就是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而我们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其在我国一直都是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也一直扮演着国家政治的代言人的角色。然而殊不知其实其个体价值才应该是首要的和第一位的,试想,如果个人价值都得不到实现何以实现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呢?只有当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都得以充分实现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才算是真正完成。

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和落脚点。如果其价值得不到实现那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呢?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实现。

首先,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比如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榜样教育法等等,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灌输法,但灌输并不是简单的把基本理论强行灌输给受教育者,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根据时代、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客观需要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不断地改进、创新出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此来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思想等实际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使其符合人们各个方面的需求。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仅仅依靠一定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还远远不足以实现其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的教育,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呈现多样性和变动性,所以必须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发展来不断的丰富、完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满足受教育者思想、感情发展的需要。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其缺点和不足,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其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行动。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需要不断的优化一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逻辑起点的内涵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逻辑起点,进而从该起点入手,展开学科理论的研究,推动学科的发展。如马克思哲学就是在回答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究竟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科学的逐步展开,构成严谨的逻辑系。”[1]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既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效性的关键。它将直接决定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掌握程度及认知程度。那么,何谓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可以简称为起点,称逻辑起点,主要是为了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内在关联性。一门学科理论体系是具有独特价值的,这种独特价值就决定了其逻辑起点的唯一性,它只能隶属于一门学科,也就是逻辑起点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应该能够将该理论体系与其他理论体系区别开来,并作为该理论体系所具有的个性存在并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它与研究起点、研究对象等是不一样的。逻辑起点作用和影响是根本性的,它的选择和确立不仅影响到对基本问题的回答,而且影响到整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目前对逻辑起点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描述。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指“科学应该从何开始?”这表明,逻辑起点是指范畴体系的起始的、基本的范畴。“从最简单的基本的东西出发……因为这里,在这些基本东西那里,‘全部发展就在萌芽中’”。

结合经典作家和冯振广、荣今兴[3],以及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4]中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本文认为对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来说,科学的逻辑起点的确立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逻辑起点应该是一门学科最简单、最抽象、最基本的范畴。我们可以说逻辑起点在一门学科理论体系中是最小的“单位”,是不可以再分割的范畴。逻辑起点之于一门学科,其目的就是使该学科理论体系有一个核心的概念,这个核心概念贯穿于该理论体系的始终,整个理论始终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的,也都是这个核心概念的解释、说明。然后根据这个核心概念展开学科研究,从而使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清晰明了,言简意赅,并易于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而在科学理论研究中,我们必须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般的理论,这是一个从个性特征寻求共性特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越是抽象就越是简单,就越有利于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其次,认识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一致的。由于人们所生活的时代不同,文化知识背景不同,因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起点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在学科理论体系中,这些不同的认识必然会通过对基本问题的回答表现出来,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阵营由于在认识起点上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对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截然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起点和逻辑起点具有一致性,它们只是同一种说法的两种不同的表述。再次,逻辑起点应该包含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一门学科理论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具体矛盾,而这多种多样的具体矛盾无一不以“萌芽”的形式包含在逻辑起点之中。逻辑起点是贯穿于一门学科发展始终的矛盾,其它各种各样的矛盾也都是由逻辑起点派生出来的,因而,逻辑起点决定了该学科的性质,规定着该学科的发展方向。最后,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逻辑和历史是统一的,客观现实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是“经过修正”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确立科学逻辑起点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任何理论体系在其历史起点上总是表现为起始的、基本的的形态,这往往是学科理论体系在基本问题上的直接体现,这也是逻辑起点最直接的显现。张耀灿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一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核心概念可以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5]而以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第一个概念和以往的概念相比更加注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发展,更加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本文认为把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研究个人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起点,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结合王金情[7]等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论述,本文认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但同时更应该注重个人的需要,关注个人的发展。下面,我们从确定学科逻辑起点应该具备的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第一,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最简单、最抽象、最基本的范畴。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范畴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理论体系中,是该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概念,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关注个人需要,要么关注社会需要,没有不关注任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和其所肩负的使命决定的。在任何理论研究中,我们都要把大量纷繁复杂的问题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以从具体的实践上升为一般的抽象理论。越是抽象就越是简单,逻辑起点在某种意义上是最高抽象,而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范畴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最高抽象。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属性还是从其所担负的使命和任务我们都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协调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在社会需要得到实现的同时,也要考虑和估计个体的感受,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以至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要。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或者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具体内容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实践活动和整个教育过程都是围绕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范畴展开的。第二,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认识起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一研究对象。但笼统的讲,一切人文学科也都以人为研究对象。那么又作何区分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我们不难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所研究和关注的是人的价值、思想、道德、观念等领域,这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因为生存产生了某种需要进而才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所以,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就要关注和研究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服务的,这一阶级属性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只能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范畴。另外,只有深入研究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在满足社会的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个人需要,使其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都得到实现,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正是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的某些属性,才更好地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第三,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这也正如社会主义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一样,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范畴也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切具体的矛盾必然会以“胚芽”的形式包含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矛盾运动的起点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系列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范畴,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介体、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等等,无一不是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践中,又无一不以“胚芽”的形式包含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个逻辑起点之中。

第4篇

关键词:管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56-0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和生源结构已经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层次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要及时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精细化的要求。管理学中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工作中的“精、细、准、严”,力争实现工作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流程化,以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贯彻与系统执行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值得在更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实践和推广。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与特征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高等教育中的系统育人工程,不仅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做到精益求精、方向清晰,而且要求科学化、细致化,因此,将管理学中的精细化概念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是非常有比要的。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概念界定为: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把握、精致的过程,突出工作重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事件、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概念的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可以从“精、细、准、严”四个维度进行探讨。①精。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益求精,力争实现最完美的教育效果,教育细节和教学过程的精湛与精致,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工作氛围。②细。即在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细致深入,要善于把握关键细节,注重管理细节,但也并不是事无巨细,而是要有重点、分主次的细,要紧紧抓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提高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控性、可行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重视内部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等管理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制定科学、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使组织管理的各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③准。即准时、准确,主要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准确掌握,指令传递的准确;领导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准确判断、合理安排和准确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报的准确,工作时间、工作衔接时间的准确,工作业务的计量和数据提供的准确等。④严。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变为事实的关键条件,这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贯彻、执行和控制上,同时也包括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要严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各项教育措施的坚决而深入的贯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格监督等。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化,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育人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虽然强调精益求精,但这并不意味着越细越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显然是不合理的。从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是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具体和细化,甚至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时间和个人精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加上当前日趋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事无巨细”的错误理念,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成了单向性的教育活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诉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是有些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和执行措施时,基本都是以教育计划的执行为出发点的,忽略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单行教育活动,未能保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显然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有效贯彻与执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注重教育制度的刚性而忽略制度执行中的柔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这是确保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贯彻与落实的基础和前提,但有些高校在强调精细化管理制度刚性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制度建设的开放性和柔性,因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人与人之间就会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和想法,思想政治素质更是千差万变,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更应当倾向于柔性管理,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关怀,降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刚性要求,积极建设刚性管理与执行中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与措施,在开放、灵活、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向着更有效、更适宜、更和谐、更科学、更优质的目标不懈努力。

4.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不太重视对教育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很多考核指标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由于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辅导员的工作通常都会造成相应的考核要求,但是由于受到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在校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辅导员的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能够针对每个学生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很多考核评价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例如,在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时,发现“三个贴近”方面的工作质量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下滑趋势,辅导员过多的量化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学校、家庭、社会”的“三联动”教育格局还没有完全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外化; 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41-03

内外化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机制之一,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循环过程。为揭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内外化形成和发展的循环累积状态及其运行、转化的机制,这里引入耦合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机制的创建与运行具有一定目的,即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目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与耦合都要围绕该目标进展”[1],因此,内外化耦合机制的研究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

一、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内涵及其特殊的理论意义

“耦合”一词的原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存在着密切的配合和相互影响,并可以通过彼此的复杂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现在很多学科都使用“耦合”概念,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及彼此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机制中,引入“耦合”概念的内涵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性;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构成内外化机制各要素的功能、作用方式及其规律性的运行模式。内外化耦合机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

1.螺旋上升的方向性

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方向,无论是在客观层面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种影响因子和力量的耦合;还是在主观层面上,个体自身思维、意识和行为等在内外化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状态,都有明确的趋向性,最终都会指向个体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但是这种方向性,并不具有单一性和恒定一致性,它在某一运行阶段中往往是无定向的、随意的。优化和耦合内外化机制的作用因子能将这种分散、无定向的力调整为螺旋上升状态,从而保证内外化过程中熵值效应的最大优化。

2.循环累积的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各因素的耦合往往会产生循环累积的效应,由于个体在受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形态各异,会导致个体自身内部道德品质等的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者重视内外化过程中个体内部各因素的耦合形态,注重循环累积的良性引导,能够强化循环累积效应的正态分布。

3.运动过程的随机性

思想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前两个特点决定其必然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但这种随机性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要重视耦合的原因所在,关注内化和外化诸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耦合形态,可以极大地减少这种随机性,实现其在合理范围内的动态可控,从而发挥耦合效益的最大化。以上三点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特殊理论意义。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耦合关系,这种耦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系统实现,耦合点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结构调整、教育方法选择以及教育资源整合等,而最终耦合目标的实现,则仍需多种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支撑。

二、内外化耦合机制作用因子的运行过程及其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因子的运行过程是指外在于个体的教育内容在多重社会因子和教育因子的作用下耦合为主体的内在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也就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相关内容内化为自身不自觉的个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并在实践活动中将其外化、耦合为相对稳定地调节个体的行为特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各因子间不断运动、碰撞、变化,由黏着到渗透、单一到复合、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从整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过程可看作是两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立体过程,“水平”维度是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这一层面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家庭、学校或者国际、国内环境等内外化参与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因子作用。从这一维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既是横跨了教育本身的界限而发生的,也必然是在上述界限之内运行的,这些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面的参与因子之间通过耦合形成的固化力量和行为规范,以一种权威的模式存在,同时又在不断地形成和变化维序,它以一个较为系统的形式传达正面信息于内外化过程,强调“正输入”和“正输出”的作用过程,其必然会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另一“垂直”维度的运行。

“垂直”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看成是一个“完满”的过程:教育者的权威在这一过程中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接受这些内容的受教育者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耦合了那些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个体意识,在自身原有累积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指导自身行动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概念。这些概念一旦形成将长期影响受教育者的外化行为,同时也会干预下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耦合。因此,教育者在这一维度中要善于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等,厘清耦合机制三大特征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控制好内外化耦合运行态势,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的可控性。

1.耦合的可控性

耦合的可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虽然各因素的耦合点较多、耦合强度各异,但都可以通过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控制。当然控制方法是多样的,控制的最佳时机也是可选择的。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中,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耦合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个人意识必然受限于社会意识,不可能超越社会意识之外,但是如何将社会自觉舆论形成的道德核心、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与个体的知、情、意结合就可以借助于情感交融、场景反思、实践认知等耦合方法,通过控制参与的因子和元素,来强化学生的内化过程,使主体产生认同,并将正确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信念和规范,从而指导个体的行为。

2.接受与屏蔽的可控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来看,接受和屏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对矛盾体,它们有着双向的作用,接受的既可以是正面的信息也可以是负面的影响,屏蔽也是如此。在内外化耦合中,内化运行过程和外化运行过程间起关键桥梁作用的恰巧是“接受”与“屏蔽”这对范畴,这就决定了个体内外化的过程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是发展、变化和密切联系的。耦合机制特别强调接受和屏蔽的作用,对于正确信息的接受和对于错误信息的屏蔽可以很好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运行,因此,耦合更多的正确因子,筛除错误的信息,利用对比、分析、辩论等手段,结合生动有效的“耦合因素”教学法,是可以强化正确信息的接受的。

3.渗透与循环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作用是多维的,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多层面控制内外化因子的渗透和循环,可以最大化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等因子的良性参与作用,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培养个体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在“因子内部关系”的意义上,占支配地位的因子和起辅助作用的因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相互逆反,这种复杂多变的因子关系,决定渗透和循环作为参与因子最多的两个运行过程,也必然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强化耦合中因子渗透和循环的可控性是正确把握内外化转换的关键环节之一。运用评价响应法、反馈强化法等,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甚至社会等因素之间的渗透和循环关系,扩大渗透和循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正向影响可以全方位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耦合效应。

4.反馈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反馈环节既是最终环节,也是初始环节,因此相对于其他耦合过程,对于反馈结果的强化和削弱会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从单一层面上看,正反馈是形成与社会正确舆论、道德标准一致的反馈,可以加强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确认和固化;负反馈则是反馈的信息与社会正确导向不一致,这就会使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巩固。从复合层面上看,反馈并不仅仅来自教育者,它同时也受社会正确或不正确舆论和思潮的影响,当下网络等新媒体全面介入人们的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合力作用,这种个体和环境的双重合力作用所产生的反馈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控制反馈因子就要求在内外化耦合的过程中,尤其关注个体的差异和环境的因素。

综上所述,内外化机制作用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对这些因子和过程的控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避免负效应的出现。

三、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应用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运用到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目标,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作为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耦合的系统:一是把内外化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交互、渗透、联系、重组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学校和个体之间的合理培养结构;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完成自身各要素功能的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强化交互培养、学习共同体等特定的方式和手段,与自身之外的其他系统耦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既能够使内外化耦合机制保持其作为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高的实效性,这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优势所在,也是实现内外化耦合机制效能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统筹的角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包括很多方面”[2],耦合机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整体化思考的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看成是附着各种影响因子的自圆满过程,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等因素统筹组合,从多种视角构筑影响因子模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教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的放矢。教育者通过关注创新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上把握各种内外化因素和过程,可以更好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和合目的性。

2.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在耦合机制中的运用

通过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实践,可以使教育者有效关注和控制各因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状态,构建与之相关的工作方法、管理制度和体系架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从而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于社会具体问题反应较为迟缓,部分内容严肃呆板;传播方式平面化、脸谱化”[3]等问题的出现。比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把握环境因子附着尺度和最优配置,倡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改善,从而最终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人学范式”的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人学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4]因为“一个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有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再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并且变为行为习惯,才能说受教育者形成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也才能说这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已经完结”[5]。所以,内外化耦合机制必须关注个体的多样性,将个性化引导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整个过程,关注个体和群体在内外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将内外化耦合机制中的因素组合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高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在个体层面构成一个完整圆满的“思想―行为―思想”的逻辑和实践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系统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6-38.

[2] 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50-151.

[3] 刘新全.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36-38.

第6篇

关键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如何认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亟待加强研究而又少有涉及的问题。任何资源如果只是将其静止地放在那里,或者不懂得如何开发利用,那么资源永远都无法实现其有用性,更谈不上如何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发挥资源最大价值的最佳途径。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变革和创新,但就资源开发利用这部分来说,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从基本概念着手,重点论述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含、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和建议等。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正确认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从整体上把握,明确其基本概念。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样态,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可能被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1目前对“民族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一概念也只有徐柏才教授领衔出版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中有所论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发利用以更好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因素。”

2其他则没有可作对比的解释

并非所有的因素都能不受限制地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现实存在、能被人所认识,并且有条件开发的,才有可能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象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既包括一般资源内容,也包括特殊资源内容。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知网统计,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题公开发表的文章约为8篇,其中期刊4篇,硕博论文4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此方面的专著,只有徐柏才教授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中有所涉及。现如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并不那么尽如人意。相关研究还是比较粗线条的,只是提出了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未深入研究,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2.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⑴资源意识淡漠,研究视野较为狭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淡漠,对相关资源不重视,部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充分意识到资源的巨大价值,使得资源的开发利用度大大减弱,认识只是局限在小范围内,看不到社会中存在着丰富而实际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使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研究领域也较为狭窄,专家学者们还未能对其所涉及的其他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只是提出了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例如,对各个具体资源缺乏专门的研究,对资源开发方式没有详细的说明,对资源的利用率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等。⑵许多理论观点还不成熟。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方面都还不成熟,研究成果较少,许多观点还没有明确定义,一些概念、观点尚需要斟酌和推敲3。目前关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文章也较少,降低了其实际可操作性。关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虽然基本成型了,但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思考还不成熟,需仔细地研究和认真地思考。因为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必然带来行动上的滞后,从而使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出现在开发利用上的闲置、浪费等现象,阻碍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步伐。⑶研究队伍不能适应学科的需要。一门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是需要有志于此的高素质的研究者不断研究来推动4。而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这支研究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部分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不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不能挖掘人民群众和现代社会中蕴含的丰富的资源,不能合理开发、深度利用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阻碍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现如今,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队伍明显不适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需要下功夫改进,打造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环境欠佳。当前的资源开发环境欠佳:首先,缺乏相应的舆论环境,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资源的合理开发、深度利用既有赖于“行动”,也有赖于“传播”。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没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公众影响力较小,对资源开发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发掘新资源的意识动力和舆论支撑。其次,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物质环境。良好的经济基础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不稳固的经济基础严重阻碍了工作者顺利进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第三,缺乏合理的制度保障,政治环境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影响是最直接、最突出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使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开发手段滞后。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媒体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技术含量增大,复杂性增加。这些特征给予了我们发展的契机,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总体存在开发利用率不高,方式和手段落后,整体效益较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开发对象仍以传统资源为主,开发利用程度较低,部分资源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开发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开发手段滞后,多数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找不到合适的传播渠道,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其成效。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1.树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观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科学的发展路径必然是可持续发展,对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我们应与时俱进,改变固有陈旧观念,强化资源开发意识,促进资源持续发展。同时,鉴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殊性,我们除了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开发的战略,还应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资源开发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等基本原则,以便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潜力。此外,我们还应深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内容,不断丰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成果,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研究,并从中形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特色领域,总结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研究水平,进一步完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2.深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

一般情况下,是先有的实践,再有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基础理论研究至关重要,没有坚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必然事倍功半。当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尚未深入,针对此情况我们必须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论研究,丰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内涵,完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此外,还需要借鉴相关学科如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成果,取其精华来促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推进学科建设的蓬勃发展。

3.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队伍,是保证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活动得以全面展开的必要条件5。同样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水平也很重要,其中队伍建设尤其关键。人才既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步的领路者,也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步的推动者,他们不但在开辟资源开发的前进道路,而且在拓展资源开发的发展空间。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更好地发挥人才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作用。只有从整体上不断提高资源开发队伍的思想水平、知识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为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资源服务。

4.优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来支持。概括来讲,在环境优化过程中,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建设。首先,舆论环境建设是前提。其次,优化经济环境是基础。第三,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关键。因此,不断地优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舆论环境、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活动展开的保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构建稳固的物质经济环境,使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想要持久深入的开发就必须有制度作为其保障,应当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此外,还应努力创造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话语空间、学术平台和舆论环境,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研究基础6。

5.提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第7篇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教育部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要求高校提高对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并从10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以期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析。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最终价值追求,以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为手段和载体,以思想引领、政治引导、心理辅导为核心,以提高对就业理想认知为直接目标,从而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探析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明确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所具有的必要性和实质作用。运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和成果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生活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认知度不足

1.对大学生就业思想变化的认知不足。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接受者强烈的冲击,加之90后学生不愿主动与人沟通的普遍性性格特征,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大多数还是依靠传统形式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是很难走进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深处,难以得到教育的效果。

2.对全员就业教育观念确立的认知不足。在高校中,专业从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数量少,专业有限,面对学生的困惑时,难以给出精准的判断和回答。部分专业教师只负责课堂上的教学工作和课下的科研工作,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就业和专业教师毫无关系。这种教育观念,将给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不利于学生正确合理的形成就业观。同时,学生家长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参与度低,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合力。

(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性不强

1.教育经验化、模式化,缺乏科学化、专业化的指导。长期以来,只是单方面的对受教育者采取模式化的方式灌输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受教育者的个体接收能力没有进行科学的判断和评估。教育形式大多采取集体式的方式,内容老套贫乏,形式单调,很难做到对学生的个性化地指导,教育效果甚微。同时一些教师习惯照搬教材,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没有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不能根据就业实践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教师对就业政策理解不透彻,对学生询问的无法解答或者给予模凌两可的答案,不能解决学生在就业政策上的困惑;一些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门训练,当学生因就业而产生的各种观念上或心理上的困惑时,无法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2.教育重技能,轻思维,呈现现实化、功利化的趋向。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面对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趋势和就业工作的巨大压力时,就业指导的内容也往往偏重于就业技能和就业务实。虽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以传递就业政策和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就业信息,提升就业技能为主,很少从职业观、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心理等方面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大学生职业持续发展指导的严重匮乏。这种针对性不强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远远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的自身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发挥出在就业工作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多途径提升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工作队伍专业化

针对现状,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建立由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职院系书记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队伍,辅以专业教师、外来专家、学者,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辅导员、班主任、专职从事学生管理的行政人员负责对大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就业主管部门负责政策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招聘活动,帮助推荐就业;聘请心理专家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邀请社会成功人士讲学,拓宽大学生的社会视野,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二)管理体制规范化

首先,成立专门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对全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整体部署,设立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保证就业指导经费充足到位,人员配置科学合理,制定全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监督各院系依据总规划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落实,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

其次,各院系根据不同专业实际情况,指定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采取多种措施,规范和健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三)教育过程全员化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应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过程的全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与家长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认识社会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社会要通过政策导向,配合高校为大学生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四)教育机制系统化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在大学生学习的每一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融入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1.初期的职业定向教育和职业体验教育。在学生入学之初,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职业以及社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合理调整择业预期,确定择业目标。当学生进入二年级学习阶段时,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职业特点的了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及时修正职业生涯规划。

2.中期的职业选择教育。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应针对学生面对不同的职业选择所产生的困惑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自身职业方向,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在此阶段,尤其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和形势教育。高校通过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更深刻了解世情、国情和社情,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以及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后期的职业定向教育。在大四阶段,学生已对未来职业有了大概方向,因此,应侧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另外还可开展毕业系列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最后,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意识。

第8篇

关键词:青年;青年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

(一)基本概念的阐释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具有四种代表性的定义:第一种观点以陈秉公为代表,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2]第二种观点以邱柏生为代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的统治下开展的、意在达成社会成员内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3]第三种观点以陆庆壬、苏振芳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团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达到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实践活动。”[4]第四种观点以张耀灿为代表,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 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5]当前教科书里最常用的是张耀灿、陈万柏从传统的社会哲学层面做的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

2、青年的含义

在语义学上“青年”是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从生理发育的角度认为,青年是生殖力的成熟阶段;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认为,青年是由未成熟的儿童世界向成熟的成人世界转变的人过渡期,是在身体和精神都获得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罗马尼亚青年研究者F.马赫列尔从青年学研究,站在整个人类认识和发展史的角度指出:“不仅指一种精神钐,而且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价值―历史的综合实体。”[7]

(二)青年的特点

1、青年的生理特点

青年时期的生理特征具有突变性,其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即“长身体”。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内分泌机制完善。青少年期间,激素在体内不断增多,最终与成人接近,加速了青少年生理上的突变。其次,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这主要体现在大脑发育趋向完善上。第三,第二性征出现。青少年由于身体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等各系统功能的增强,特别是性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的不断增加、性机能的成熟,从而引起生理上的一些明显的变化,男女均出现了第二性征。

2、青年心理特点

第一,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二,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主动性迅速发展。第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青少年时期第二性征出现,性机能逐渐成熟,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应该正确认识性心理发展过程,并在老师、家长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下健康成长。

3、青年的思想特点

第一,强烈希望实现中国梦。青少年成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深知国家发展的艰辛和发展成果带来的幸福,深知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兴旺紧密相联。第二,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第三,崇尚科学技术知识。青少年懂得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而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二、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本文认为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基于青年的根本需要

人具有自然属性,满足自身需求往往是行为的主要动机。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识青年的根本需要是前提,只有对青年的需要进行教育,才会药到病除。衡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是否满足了青年的根本利益"。[8]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全面性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源头性问题。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教育内容是否正确、全面,是否利于青年的全面发展。现实中不乏教育者宣传消极的、的、抵制国家和人民意志的思想,青少年又尚未形成自身完善的价值理念体系,思想不稳定,不能辨别是非,误导了学生的价值倾向,使学生产生愤世嫉俗,否定一切的心理。

(三)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是关键[9]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青年除了接受理论教育,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基本活动范围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之间,对大部分青少年而言学校是主要的驻扎地。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多组织青年参加实践,激发对实体事物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学会不同领域之间的贯通。

(四)耐心说服,热情引导是主要方法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思想上去改造人,用理论说服教育。针对教育对象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耐心说服,认识自身错误所在,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自觉能动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育方式多样化是重要形式

教育者要针对青少年的喜好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组织班集体户外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辩论赛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提升了综合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瑞孙.高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3.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3.

[3] 邱柏生.张怡.思想教育研究[M].2002.

[4]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4.

[5]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 思想教育研究[M]. 2010年第7期.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7] )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和青年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