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影视作品音乐学前教育素质演奏
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为日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一、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关键词】美育;教学;学科渗透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一般来说,学校美育都被认为是单纯的艺术课程及艺术活动的教育教学,通过这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把美育局囿于“技巧”、“技能”的范畴内,是有悖于美育的根本目的的。美育看起来是对人的微观行为的教导,是人的感情世界的东西,但它对人的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全身心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足作用。它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一道,互相配合又互相渗透地在人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着功能。因此,要想培养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想真正提高学校美育的质量,教师必须树立“大美育”的观念,群策群力,共同抓好学校的美育工作。
一、整合教法渗透艺术美
人们常说:“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既符合学科教学规律又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是完成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享受美的熏陶的重要途径。
以音乐学科教学为例,我们在教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在音乐史、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作为“锚”抛给学生,之后,立即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把有关教学内容逐步引向深入,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补充、修正,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置。教师恰当的提问,正是体现了事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并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的搭配艺术,让学生在艺术美的享受中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设情境渗透环境美
教学环境情感美,指的是三个方面的美:一是教师的仪表美,二是教室的美化,三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氛围美。
1.美的仪态
仪态,既仪表神态,包括穿着、打扮、举止、风度、精神状态等,它是无声的语言,是造型艺术,是教师内在的思想品质,感情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仪表,不仅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且还表现出教育者本人高雅的情趣和萧洒的风度,从而塑造出一个完美的教育形象。
2.美化教室
使教室既雅洁大方,又能体现学生成长的勃勃生机。这样,教室的布置也就像是一门学问。素雅的墙壁底色,醒目的格言校训,整齐的课桌椅,整洁的讲台桌,鲜艳的学习园地,有序的学生作品展示等,这些都是我校所追求的,它能帮助构成教学环境美。
3.教学氛围美
这主要由教师所创设。教师精神饱满,具有民主的教学意识,就能营造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学习者的情感性,促进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挖掘教材展示内容美
实施美育渗透,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美,以此作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载体。其操作有二个层次。
1.教师巧妙呈现教材内容美
教材的内容美如何呈现,效果如何,这取决于教师把握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无论什么学科教材,都蕴含着美的教学内容。我校教师努力做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产生最迷人的效果为追求,切入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既为学科知识的领悟做好铺垫,又是很好的审美意识的熏陶。
2.学生自主发现教材内容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小学各学科教材内容丰富,到处或明或隐地呈现出教材内容的美。教学时,根据大美育的理念,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教材的内容美,这对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审美意识,是很重要的。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不注重授予“鱼”,而要注重授予“渔”,反对无休止地传授知识,主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获得相应的审美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早日成为美育的主人。
四、优化教学展现教学过程美
展现教学过程艺术美即是运用大美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其中突显大美育教学模式的要素,如结构美、情境美、想象美、动态美、创造美等。
1.结构美
课堂教学结构美,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张弛有道,节拍鲜明,转换流畅自然,情感起伏,教学密度大,信息丰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主体性。这种能体现完整性、有序性和节奏性的课堂教学,是哺育学生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识的土壤,具有很强的审美熏陶、内化的隐性特点,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2.语言美
教学的语言,要给人以真情美感。教师应切实把握教学语言的审美要求,做到清晰悦耳,强弱适度;生动机智、精确简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教师要善于使用情境化、诗化、美化的教学语言,去陶冶学生;以淳美丰厚,清脆圆润的音质和灵巧多变,跌宕有效的旋律去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听觉上美的享受。
五、艺术实践渗透创造美
艺术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艺术实践,学以致用也永远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大胆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感受美、欣赏美上升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赖琼英.《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美育渗透》.龙岩师专学报 1998/S1
[2]欧阳登红.《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湘钢职工大学.湖南教育 1999/08
[3]林平乔.《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湘乡师范学校.湖南教育 1999/09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教学;方法
在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美育也是培养学生感知与感受美的教育,是一种和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所以,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1 审美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1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比如,听到松涛咆哮、万壑争鸣等声音时,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会与想象:一位经常穿山越岭的猎手,就会想象出怪兽张牙舞爪、奋勇奔腾的凶猛姿态;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就会想象到万马奔腾、炮声隆隆的战斗场面;一位胆小怯懦的人就会将其当成是魑魅魍魉或者是虎啸猿啼。由此可以看出,在美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欣赏艺术美,还是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与提高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人类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其意义就是创造。美育一般就是人们独创精神的“契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创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他人作品的情感,还可以学习这些音乐元素,进而对自己的音乐进行完善,培养自己的音乐素质。同时,音乐创作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学习,不断增加对音乐创作的兴趣,进而实现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音乐创造力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其贯穿于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一定要加强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体验,并且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2 音乐教育中开展美育教学的方法
2.1 对老师而言。
2.1.1 加强对教材美的挖掘。
在中专学校中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重视课程教材的选择,首先,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材;其次,老师在讲解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挖掘。事实上,美无处不在,只是缺乏人们的发现。音乐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艺术,其可以利用不同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兴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情操与品格,让学生的审美观得到增强。比如,老师在进行《春江花月夜》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此曲是歌颂赞美我国大好河山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这些段落进行相应的欣赏。在进行乐曲欣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对乐曲的大体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初步印象。之后,老师进行整曲的播放,让学生对整个乐曲进行整体的把握。在这两次播放完成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任意挑选一段,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乐曲中的情感,还可以逐渐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表达能力。
2.1.2 加强教学中美的体现。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学习,走入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中蕴含的人、事、物、情感等。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从音乐创作者、背景等方面着手,结合歌词、旋律,将音乐中蕴含的人物形象、情景意境等进行再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相应的情境,进而产生共鸣,得到领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聆听,长此以往,发现此办法非常有效。在学生闭上眼睛之后,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在视觉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倾听音乐。这样学生就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画面,虽然这只是学生的初步体会与感受,但是对之后的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老师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好的渗透美育教育,实现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除此之外,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利用钢琴、多媒体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整体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审美意识与观念的增强。
2.2 对学生而言。
2.2.1 多接触一些音乐作品。
中专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一些新鲜事物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通常情况下,音乐课均是一周一次,很难达到学生的要求。所以,在课下的时候,学生一定要多接触一些音乐作品,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选择音乐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对《二泉映月》的曲目进行欣赏,在课下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欣赏一些同类作品,或者是欣赏一些此曲作者的其它作品,从中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具有针对性的选曲,可以避免学生进行盲目选择,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2.2.2 加强对生活的观察。
所有艺术均来自于生活,其是社会生活中相关事物的缩影,音乐也不例外。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均包含了社会生活百态,此时就需要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进而从中发现与体会相关的情感。只要学生具备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是音乐,到处是美。当你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时,是否可以想起曾经听过的歌曲?当你看到花丛中飞舞的蜜蜂与蝴蝶时,是否可以想起一些描述此景的歌曲?事实上,只要学生可以静下心来,对生活进行认真的观察与思考,就可以对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2.3 加深体会。
只要学生进行相关的观察与感受,就可以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美。对音乐、对美的敏锐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中进行不断积累总结的。如果去听演唱会,就一定会对歌手的表情与神态进行观察;如果观看一场舞蹈,就一定会对舞者的每一个动作进行关注;如果去欣赏歌剧,就一定会对人物、歌舞含义、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等。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的体会,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与美,进而对美进行充分、全面、综合的认识与体会,逐渐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促进学生美育素质的全面提高。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专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美育教学的渗透,明确其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并且从老师与学生的角度,阐述开展美育教学的方法,促进音乐美育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实现学生音乐美育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对教材的利用,学生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与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外音乐欣赏,进而实现音乐美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莹.浅谈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盛发军.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美育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一、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领略汉字的图画美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运用书面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今天的汉字形美、音美、意美,积聚着我国文字美的魅力。要想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利用汉字的结构,凭借课文的情境等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导入,来创设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汉字的情境。这样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激起学生学习生字的激情,又可以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字的图画美。如:我在教“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教学“水”时,先在电脑屏幕上祟一幅幅动态水流画面。让学生一边欣赏讨论:最古老的“水”字如何写。我一边串讲“古代古人就是根据水的模样,创出”水“这个字的。起初就是这么写的,出示”水“字的甲骨文图。后来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像今天的”水“字了。然后再教学”水“的读音,笔顺。教学”月、日、火“三个汉字也用同样的方法。于是便像讲故事似的,边讲边画,边演示,把对字形、字音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二、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悟音乐之美
说到古代诗词的音乐性,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包括诗词在内的一切语言艺术都有音乐的性质;但其他文学样式对音乐性的要求不如诗词那样严格和自觉,古代诗词语言与一般文学作品语言的区别,最突出的是表现在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上,呈现出一种与别的文学作品不的韵律美,并且,它真正的传达介质是通过人的声音规范出来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动情地吟咏已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不仅没有与教师的娓娓诵读产生共鸣,反而把这些优美的古诗词视作一种背诵的负担,朗诵时全班学生整齐划一,”声势浩大“,毫无美感可言,更不用说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了。因此,就要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代诗词的音乐美。正确、优美的诵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诵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很显然,只为”读“的诵读是感悟不到古诗词的音乐之美的。诵读要讲究下面这些策略:(1)读出节奏。古诗词的诵读我们一般按照它的节奏去读,但是也有变化。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它的节奏就不是”二、二、二、一“,而是”二、二、一、二“。我们要注意这种变化,把节奏读准确。(2)读出意味。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很多学生在诵读时找不准韵。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句中的”斜“读”xia“才合韵。诵读应该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反复诵读,当堂成诵,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感悟其诗意,体会其音乐美。
三、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感悟课文的艺术美
语言课本是的课文,它所选定的基调,不管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雄壮的,还是轻柔的;是幽默讽刺的,还是赞美歌颂的。都包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或说明的道理。都有它所存在的艺术美。美学家梁启超先生说过:”用情感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的磁,便吸引多大的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把教学融入在具体的环境中,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感受课文所体现的艺术美。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小蝌蚪看见鲤鱼阿姨,就……(学生自己说)。有谁上来做”迎“这个动作?
(请一位小朋友面对大家做”见到妈妈回来了“的动作,其余小朋友仔细观察他的动作、表情。)
师:谁来说说刚才这位小朋友的面部表情?
生:非常开心,满面笑容……
师:你是怎样理解”迎“的?
生:看见妈妈回来了非常高兴,就扑上去……
师:客人来了要”欢迎“
生:谁要来,我们去”欢迎“。
……
这样,在实践表演中,使学生对”迎“的意思理解得丰富细致,印象深刻,感受到”迎“的动态之美。体现课文中小蝌蚪见到鲤鱼时的表现出来的喜悦美。
四、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水平
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来表现美,用自己的笔来模仿美和创造美。这是美育过程中的归宿,最慢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可见,从美育的角度来讲,学生朗读和说话的过程,应该是再现文章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适当地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美,创造美。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结束后提出三个问题:
1.小鸟飞走之前会对大树说些什么?
大树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2.你想对小鸟说些什么?
【关键字】音乐学科;唱歌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对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手段,对美育的正确感受和创造,正是进行思想意识和情感教育的一种、也是培养艺术修养的体现。美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在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的过程中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音乐文化修养是最重要的。而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完成这项任务的。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的演唱在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要。怎样能使学生正确的演唱每一首歌曲,这是每位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所以,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农村音乐学科中的唱歌教学谈一谈看法。
一、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音乐是通过声音的表现力来抒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唱歌是音乐艺术中最易为儿童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实践,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途径。所以,演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
二、基本训练是唱歌的基础
把一首优美的歌曲做到完美的演唱效果,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良好的音乐素质的形成,具备优美音质外,还有丰厚的音乐知识,准确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术,以及丰富的情感处理等常用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完美的声与情融为一体,产生良好的音乐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只教歌词,没有其它音乐基础训练,单独进行演唱。这样学生的音乐文化水平很难提高。另一种原因是现在小学生只去一味模仿,不会正确运用发声技巧和呼吸训练内容。因此常出现高音唱不上去,低音唱不出来的状况。每次碰到高音时,气息不足,心理紧张,大声喊唱。唱低音时咬字不准确,吐字不清晰,唱不出声音来。在合唱中声部混乱,强弱不清楚,平平淡淡等缺点。为了让学生达到完美演唱效果,应该做到下列几条:①首先注意演唱的姿势和用气。用鼻和口同时吸气,吸气时下肺部扩张,横膈膜下压,富有弹力和伸缩性、呼吸自然为原则,但是必须是加工后的自然,开始时心底要平静,越平静气息越自然,面带笑容,心情要坦然舒畅,为演唱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②注意歌词的清楚表现。歌词是表达歌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咬字正确、吐字清楚才能把歌词的内容传达给听众。通过字正腔圆提高音质,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感染力。做到声音连贯、平稳有力度,音色有变化。③对歌曲的内容仔细分析,完全理解的基础上演唱,心情必须投入到歌曲的环境当中,这样才能唱出真情实感。
三、注重教材的选择
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唱歌曲时按上述要求去选择一些健康向上,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校园歌曲,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现代化的宣传工具进入家庭,给广大少年儿童带来优良学习唱歌的条件。但也带来诸多不利。由于流行歌曲的不断出现,使学生多多少少地会唱上几句。学生不知道音准还是不准,情感方面表达的足够还是不足够都不考虑,只去一味的模仿,这样以来给广大音乐教师带来很大的难题,在选歌方面和选材上要做到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健康有益的自然环境中去提高他们的演唱技艺。
四、在歌唱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音乐新课程标准里提出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是调动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是完成歌唱教学认为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不认识谱,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直观教学成为了不可或缺额手段,新教材运用了一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简洁明了的图谱,创设了轻松活泼明快简练,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高音感和节奏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老师的教学压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材上的《我有一只小羊羔》,图谱依据歌词的内容,采用小羊羔的图形,展示音的高低和时值长短,使得歌曲的旋律线条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应该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解读图谱,充分挖掘出图谱的内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领悟和体验的过程中,领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美,诱发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
总之,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也就是提高我国全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为我国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发簪。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歌声更加的美妙更加的动听,让他们的音乐素养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志江.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艺术探究[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2]王文波.浅谈如何教好声乐课[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3)
[3]成莉萍.运用古典音乐元素,促进儿童音乐素养[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
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把智育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如果把素质教育当做一项完整的工程,那么,现在社会上呼唤最强烈的德、体、美、劳这些方面的教育不能令人满意。这样看来,我们的现行教育并没有完整地实施素质教育。各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样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义务和功能。德之所以放在首位,并不是轻视其它方面,而是只有在“有德”的前提下,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不如一些数学教师认为: “数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数与概念、测量与计算、解题与应用’等能力, 至于德育, 那就是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的事了。”这种人为割裂德育与数学学科联系的做法, 必然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忘记进行德育教育,即使能够想起来往往方法也是不够恰当的,可能有些老师会采取比较死板的说教方法,甚至可能会出现打骂等体罚现象,但是德育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一定载体、一定情感的投入,才能让受教育者有所感悟。小学各个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特别是数学),相对来说, 显得比较隐性和单调。即使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材料,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致使德育与学生生活的断层。
那么怎样才能在各个学科中悄然无息地渗透德育教育呢?这是笔者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在下文笔者主要探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诊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一种有意识地去达成“无痕”、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举措。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以下策略。
1.1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选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要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这正是文本的价值所在。
1.2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人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的。笔者认为,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才不会太远。这样,德育渗透也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1.3明理导行,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导行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别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导行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行为,养成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的新一代的优秀品质。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
2.1通过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并不象语文文本内容那样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举一出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伟大成就;再如教三角形,举出“勾股定理”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
2.2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注意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不仅要教学互动,还要引导学
转贴于
生讨论,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2.3利用研究型课题进行德育教学
德育不能只局限在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3.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3.1课型的选择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大鹿》、《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3.2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一、坚持德育渗透,加强音乐艺术熏陶效应
(一)德育渗透在声乐课程教学中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中的歌曲,大多题材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声乐教学小仅是简单地传授歌唱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借用歌曲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触动学生的灵魂,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合唱这种艺术教育形式,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合唱奠基人、著名的指挥家马苹顺教授指出:“合唱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少年儿童的高尚情操和集体观念。”一方面,合唱强调声音的协调,即“均衡+和谐”,个人的声音再好也小能突显出来,只能融入大家的声音里,才能发出和谐的声音。这种强调共性的艺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精神。另一方面,作品折射的深刻内涵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走向复兴》、《青春舞曲》、《黄河颂》、《太行山上》等混声合唱曲目,小仅旋律优美,还具有极强的思想教育作用。
(二)德育渗透在钢琴课程教学中
学前教育的学生,要在视唱课程中掌握识谱能力,并积累一定曲目量的儿歌。很多优秀的儿童歌曲,都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这此教材中的丰富德育内涵和深刻哲理,需要教师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例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匀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
(三)视唱课程中渗透的德育教育
视唱课程不仅包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可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告诉学生,学习并演唱大量的儿歌,是为幼儿教学服务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必须有更高的自觉性,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做到为人师表。
二、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合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摆脱过去传统的单纯唱歌和乐理知识的单纯技术训练,强调了唱歌、欣赏、演奏知识、音乐故事、创作、练习等兼容并蓄,相互叫叉渗透。器乐进课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尤其通过音乐课的特点针对目前学生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又不可避免的带来思想素质上孤独缺少集体精神等毛病,而通过音乐教育中的齐唱、合唱、领唱等形式锻炼了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并能帮助她们学会合作与忍让,比如合唱声部有时次要声部应让位于主要声部,而第一声部也不一定永远是主要声部,这样的锻炼对学生很有必要。
音乐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自己不容推辞的一项重要职责。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三、寓德于教,改进德育教学方法
(一)在感触生动的音乐形象中激感
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富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很多歌曲以鲜明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教学去引导学生认识人生。例如在欣赏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可把介绍作者(聂耳)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引子,讲述聂耳在何种情况、何种原因下创作的,同时借助影片资料让学生^看《风云儿女》,使学生感受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场景,此时此刻,谁能无动于衷?
(二)在教学美妙的乐曲声中渗透教育
音乐的思想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教师要善于把美育和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通过歌声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中获得教益。如:在教唱《祖国颂歌》的时候,通过学唱《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等,让学生体验每一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的不同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在欣赏音乐的审美中塑造高尚情操
年轻人爱时尚、爱追星、爱谈论心目中的偶像,喜欢青春派的流行音乐。那么如何让高职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真善美,音乐欣赏课是一个极好的载体。利用音乐欣赏课,创编系列辅助教材,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凄美动人的民间爱情故事以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述时,不但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给欣赏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欣赏迭宕起伏而优美的曲调之中,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心灵受到震动、情操得到升华。这样,一个培养高尚情操的动因便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变得冷静而慎重地对待恋爱这一问题。
(四)在音乐的体验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了学生以实践的舞台。在实践中,学生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音乐的舞台上,学生不但在艺术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可以体验到心血的付出。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无一例外都能从音乐教育中获得。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聆听、冥思、欣赏是前提,演唱演奏是载体,教师富有魅力的引导是接口,而学生参与其中是关键。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内课外,举办合唱、轮唱、对唱的演练,讲音乐家小故事,即兴表演歌舞,创编音乐作文,点歌会等活动,让学生多侧面体验音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可以说,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也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陈丛林.关于市场经济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1(10).
[2]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
[3]雷湘竹.让幼儿园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的“教学场”[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