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产业运营策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
体育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我国国家标准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的16个门类,体育位列第12大类“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附加值起到积极作用。有研究者提出:体育文化产业在总体上被看作是经济、体育文化一体化的产物,是具有体育符号特征,从体育文化发展的角度推动经济增长,用产业手段发展体育文化,以体育文化为主要资源进行生产,以经营性方式向社会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形式。从广义上被界定为“以提供体育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和组织的总和”。①
(二)体育文化产业的特征
1.附加值高。体育文化产业离不开三个元素:体育、文化和科技。这三个元素决定了体育文化产业比一般的传统产业有更高的附加值。体育文化产业相比于一般的赛事,在知识产权方面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包括赛事的电视转播或网络转播、赞助品牌的营销策划和形象宣传、赛事的多渠道推广等,这些活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融合性高。体育文化产业形成以体育为核心的产业链,涵盖了众多与体育相关的行业,如餐饮、服装、金融、汽车、钟表等,体育行业对这些行业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这些行业也依靠体育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它们相互间形成彼此依存的利益关系。
3.创新性强。体育文化产业强调创新,从生产方式来看,文化产品包括内容和载体两个部分,其中载体的生产方式与一般物质产品没有太大区别,都要遵循标准化的要求;而内容生产则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个性化生产,更需要独创性。这种独创性的诉求,“不仅源于经济领域内的供求关系,同时,也是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②
4.影响面广。社会上爱好体育的人群巨大,人们在工作之余对体育的钟爱,是现代社会人们释放情绪、放松心情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媒体对体育的广泛报道,让这种影响力更为明显。
报业经营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势
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和健康理念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一些传统报业瞄准了体育文化产业。报业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有诸多优势。
(一)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报业纷纷发展新媒体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如火如荼,实力雄厚的都市报更是如此。以北京青年报为例,该报近年提出了以“三跨”(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强调“跨行业”发展的方向是选择与传媒主业具有比较好的关联性和互动性的行业。
显然,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新选择的行业必须与报业资源良好结合;需要强力的对外推广,潜在客户与北京青年报客户有所重合。北京青年报因此选择了体育、娱乐、教育三个行业,而中国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中网”)项目就是其体育行业的主打产品。
(二)报业强大的媒体报道资源
报业多年来形成的媒体报道资源是经营体育文化产业最显见的优势。当然,体育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发展点在于赛事本身,但是强大的报道资源必不可少,尤其在产业的发展初期更是如此。报业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可以较容易地做到赛事活动与传播活动的互补、互动,形成赛事的“活动营销”与报业的“广告营销”的协同效应。
(三)报业有宣传策划人才
报业自身有丰富的策划、宣传人才,可以为经营体育文化产业初期的宣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也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形成符合行业规律、与报业母体具有本质差别的商业运营和企业管理模式,甚至可以是独立的企业文化体系。
(四)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中国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文化产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将会遭遇诸多发展壁垒。政府主要给予政策支持,“整合相关领域,其中包括税务方面的法规、知识产权等,以此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致力于寻求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本国与其他国家在产业领域的合作”。③此外,还要争取企业的支持。
北京青年报运营中网的尝试
后奥运时代,北京的体育文化产业孕育巨大潜力。如何将这种潜力挖掘出来,实现报业真正的跨越式经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网的创办
2003年TOM集团计划将其持有牌照(男女赛事牌照分别由TOM集团所属公司CHIMPION、SWIDON持有)的香港沙龙杯公开赛转到中国内地举办。在与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体育局进行了接触并获得认可后,TOM集团出于业务开展需要,开始在内地寻找合作伙伴共同举办赛事。
2003年12月11日,通过谈判,TOM集团与北京青年报社达成协议,合资成立了由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控股(51%)的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网公司”),并确定2004年9月在京举办首届赛事。
赛事权利成功引进后,经北京市政府申请,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了“中国网球公开赛”的赛事名称,由此确立了中网赛事唯一国家冠名的特殊地位。
此后,2007年,北京青年报社收购了TOM集团持有的中网公司49%股份,同时收购了CHIMPION、SWIDON两家境外赛事权利公司100%的股份,最终实现了中网赛事所有权、运营权完全自主拥有。
(二)中网的盈利模式
和诸多大型体育文化产业类似,中网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这样四个部分:电视转播、品牌赞助、票房和授权产品。
电视转播收入是澳网、法网、温网、美网四大满贯赛事最主要的收入,占到总比例的近50%。不过和中网不同的是,四大满贯赛事是各国网协的赛事,转播权是他们自己销售的,而中网的转播权由国际组织WTA和ATP负责,转播区域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央电视台的特殊地位,中网在中国内地几乎没有电视转播收入,中网用转播权换取中央电视台的电视信号,相互都不收费。目前中网与一些视频网站已经洽谈合作,力图在视频领域打开盈利空间。
中网最主要的收入来自于品牌赞助,这一部分收入占据总收入的80%,这样的比例与国际上其他的体育文化产业相比显然偏高。这带来一个问题:当其赞助名额全部用完时,形成难以突破的瓶颈。以2012年的中网为例,有北京奔驰一家首席赞助商、中国人寿和劳力士两家钻石赞助商,另外还有8家白金赞助商、6家合作伙伴、15家供应商和2家纪念品供应商。④
中网的票房收入近年来逐步提高,但仍然有待加强。2012年票房收入为2000万元左右,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授权产品开发在国外四大满贯赛事中是重要的盈利模式,目前中网这一部分占比很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网的成本由申办费用、球员奖金、场地租赁、赛事推广和组织等多项费用构成,经过10多年的发展,收入已经接近成本,但仍需要一段时间方可盈利。
(三)中网运营面临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产业盈利分析,已经能看出北京青年报在运营中网过程中面临的部分问题,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问题。
从国际化程度看,中网的运营团队人员偏多,且缺乏在国际网球界具有影响力的运营总监,赞助品牌方面也是国内品牌居多,国际品牌较少。
从运营收入看,上文已经提到,中网赛事的收入过度依赖赞助商,门票和特许商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较小,这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场馆使用看,这是目前中网面临的一大瓶颈。目前中网的举办地国家网球中心的业主单位是朝阳区政府。中网赛事自创办以来,在场馆使用方面一直采用的是赛时短期租用的模式。这种赛事运营与场馆运营分离的现状,造成了合作各方因经营目标不同,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
从政府扶持看,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对中网的扶持政策停留在体育产业引导基金的资金支持方面,针对中网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定位而言,政府的扶持应进一步加大。”⑤
对报业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建议
报业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优势不少,但难度也相当大。笔者对报业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尽快和国际接轨
体育文化产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有大收益。这种收益既包括经济收益,也包括社会收益。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加快国际化建设。如公司的人员配置,可以考虑专业化和本土化结合;在盈利板块方面,应该向国际通用法则看齐。
从中网的现状看,授权产品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快发展力度。法国网球公开赛的授权产品工作做得较为成功,与法网场地相匹配的一小瓶红土经过包装后,销售价为30欧元,富有创意的授权产品让产业的创新性和文化性得到体现。
(二)前期需政府必要支持
体育文化产业,特别是重大赛事的运营具有商业性,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公益性,其高额的成本开支在市场培育阶段很难由一家报纸企业完全通过商业方式承担,一段时期内必要的政府财政支持不可或缺。
报业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毕竟是跨行业发展,整合相关硬件、软件资源实现综合产业化发展,打造专业化、差异化的产业链条,是体育文化产业形成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国内现有的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市场环境下,这种资源整合的复杂性和难度均比较高,所以更需政府参与协调。
(三)与报业集团内部资源结合
除了体育文化产业,报业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化产业项目,比如地产文化项目、旅游文化项目、教育项目等,这些项目可以和体育文化项目有机结合。
以旅游文化项目和体育文化项目的结合为例,既可以组织中国观众到海外观赛,也可以组织海外观众来中国感受中国的赛事。网球界的四大满贯赛事,一般观众购票非常困难,中网可以利用自身与国际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提前拿票,并通过组织国内球迷去国外看比赛的方式,让中国球迷有机会一睹大满贯赛事的场面。这一方面是对中网的推广,另一方面也尝试了新的盈利模式。
(四)有意识增强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演变先后经历了‘粗放型消费’阶段和‘集约型消费’阶段,目前正在进入更加注重消费品质的‘舒展型消费’阶段。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体育文化产业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领域。在人们提高这部分消费的同时,体育文化产业公司应因势利导,做好相应工作。
体育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一方面自然是赛事本身,这是核心资源;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工作来完成。这些活动形成合力,共同构成体育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注释:
①:《体育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②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③何其聪主编:《融汇创意的力量》[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④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2012中国网球公开赛赛事总结》[R],2012年11月版
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网球公开赛综合效益评估报告》[R],2012年5月版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人才 高职 培养策略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从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和基本属性上讲,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高职作为文化产业人才链的重要组成单位,理应主动探索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途径,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支撑体系
本世纪以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趋缓,而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文化产业却发展迅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层面,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每年都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14年更是实现增加值2.4万亿元,占GDP的3.77%,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文化产业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一般包括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求大量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是指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创意能力,能够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按照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一般包括这几种层次的人才:策划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策划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策划和创意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是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中的顶尖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真实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技能型人才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能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作品的形式再现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人才的主体和中坚力量;经营管理型人才是综合运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已有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服务进行运作和实施的人才,这是文化产业人才的基础力量,专业化程度较低,综合素养较高。这三类人才直接指向文化产业不同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同时依仗这三类文化产业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规格
高等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定位和方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学历结构和专业设置的差异方面。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情况,高职文化产业人才主要以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既不同于本科院校,本科院校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对文化产业属性、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深层次的逻辑观照,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入里,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内在原因有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判断,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和见解,突出表现为注重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培训学校或机构,技术培训学校突出学生技术操作能力的反复演练和形成,具有明显的程式化色彩,按部就班,跟着师傅手把手地学,达到“照葫芦画瓢”的效果。高职文化产业人才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熟悉特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沿袭,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个性化地或差异化地以文化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创意思路,即有一定文化创意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其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既精通技术又具有一定创意能力;二是既懂文化又懂审美。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捕捉产业发展动态的原创性人才和策划人才,又需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支撑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真正的支柱性产业的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这是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规格的主体部分和基础部分。
三、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关键:构建指向文化创意与技能操作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课程,课程的设置原则和依据来源于特定的培养目标。通过以上分析得知,高职文化产业人才是具有一定文化创意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就要围绕“文化创意能力”和“复合技能”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围绕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可开设创意思维、文化活动策划等课程,因为文化创意能力的前提是要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可针对性地开设文化艺术鉴赏、美学鉴赏等相关的基础课程。围绕复合技能的培养,可沿着文化创意表达技能、文化项目经营管理技能两个方向展开,开设文化创意口头表达、文案表达、影像表达、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市场营销、文化项目运营等方面的课程。在实际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一般分通用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四大模块来设置课程。
2.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也必须遵循一般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通过单纯的知识讲授并不能形成,必须在真实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逐步培养职业技能,形成工作能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必须也应该把工与学、校园与文化企业、知识讲授与职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探讨适合自身的工学结合模式。应该强调的是,无论哪种模式,最终都要以创造各种能让学生进行职业实践的机会,完成实践性项目并最终培养文化创意能力和复合技能为目的。
[关键词]江苏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的缺失会严重束缚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以解决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刻不容缓。
江苏省文化产业近年来在不断取得一定成绩,但文化产业人才的缺失也是困扰本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当前来看,文化产业产业化总体程度偏低,处于领导地位的文化产业的大企业还缺少文化产业化经营基础与经营经验;而在文化产业人才方面的状况是整体的人才文化知识层次较低。
1江苏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江苏省文化产业人才资源丰富、储备力量雄厚,但通过人才结构、人才行业与地域分布的分析发现,江苏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还有待改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职称结构上,缺少中高级职称的文化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第二,学历结构上(见下图),仅从文化系统所属人才队伍的构成来看,本科以上高层次文化人才比例较小,主要为中专和专科学历为主。第三,行业分布上,传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庞大,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创意研发和营销环节人才匮乏,呈现两头小中间大。
1.2缺乏优秀领军人物
文化产业人才还可以根据创新能力与价值大小分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与辅助人才等。其中,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与战略思维能力,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点石成金、引领企业立足国内、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这样的人才,一要具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战略思维与外向型经营能力;二要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规则,以及财务、资本的管理,能够展开大型项目策划、资本运作与经营等经营活动;还要懂技术与文化,能够进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内,具有上述三维复合型才能的领军人才奇缺。即使有也大多集中在省市一级、少数的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中(如谭跃)。中小型文化产业企业中,能够将企业做大、做强、脱颖而出的优秀领军人物就更少。
1.3缺乏高级复合型人才
1.3.1缺乏高级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既要能立足国内市场,也要能熟练地徜徉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所以,江苏文化产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既要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外向型思维,熟悉国际市场惯例,还要能够对企业进行熟练的运营与财务管理。江苏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中,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很少,致使企业发展缺乏创新意识,只能进行少量规模的资本运作与发展。大多数文化产业与企业中,经营与管理人员知识与能力结构单一,经营人员与管理人员分离,使得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强。
1.3.2缺乏高级复合型人才
新兴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业,也是科技研发、创意、策划的结合。目前大多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是专业性人才,懂技术不懂市场,不能按照市场潮流设计开发出符合市场审美需求的文化产品。谙熟市场潮流与发展趋势的又不懂技术,不能通过现代科技制造出绚丽的艺术精品。致使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开发出高端产品,只能游走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2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
2.1缺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与项目
就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看,缺乏领军人才已经成为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服务等行业有一些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但主要来自外资行业或者民营企业,相对缺乏本省自己培养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因此,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缺乏不仅成了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与文化产业较为发达、领军人才较多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影响着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目标的实现。
2.2缺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与项目
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家,也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发、创意、策划人才,还需要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文化艺术大师。但是依据上文所述,江苏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中缺少复合型高级文化产业人才,因而难以引领文化产业的市场潮流。而这也反映出江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缺少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与项目。
2.3缺少文化产业高级人才中长期培养计划
江苏省文化产业取得了高速增长的成就,但主要是投资和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而非人才资源的创新与创造。因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很少专门用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大部分文化产业企业,在接受扶持资金后,多用于具体的项目,很少再有相关的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发展投入,因此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故而造成部分文化产业人才流失。
上述这些原因的存在,既影响了江苏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影响了江苏文化产业基础人才的发展,更影响了江苏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普.大国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产学研模式;地域特色
贵州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巴蜀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道、巫、傩等诸多文化事象,都有其实存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实现贵州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建设强省的逐步迈进,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对该专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市场需要,目前贵州已有六所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大部分院校均只招收本科生,呈现出对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不够条件的现状特点。已有的培养层次体系也存在学科建设初探期的普遍问题,加之资源环境的限制,使得贵州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竞争力,学生就业率也不容乐观。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上的诸多问题
(一)学科归属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文化产业学’还很年轻,年轻到不知道究竟应该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归属到哪一个学科内”。文化产业所涉及的产业领域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会展策划、电视电影服务、演艺产业管理等,具有跨专业、垮学科的交叉性特点。尽管教育部现将文化产业管理划分为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贵州省各高校仍是按照自身教育资源及学校师资的客观条件来考虑专业的院系归属,导致该专业的学科归属不甚明确。例如,贵州大学专门成立了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则是将该专业设置在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将其划分在民族与社会学院等。由于专业归属缺乏统一标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相较随意。例如:贵州大学该专业开设课程有艺术概论与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编辑与出版发行、表演艺术与经营管理等课程;贵州民族大学则侧重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开设文化产业导论、管理学原理、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动漫与网游产业管理、文化娱乐产业经营管理等;而贵州师范学院则开设的是文化资源学、管理学原理、民族艺术与文化、美学概论、社会调查与方法、会展策划等综合性课程。可见,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开设的主干课程极其缺乏统一性,而更重要的还是缺乏专业的方向性和地域性。
(二)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经验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时间不长,除了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兴办初期,贵州各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师资队伍组建主要来自于临近专业的调配,诸如之前从事管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领域教学的教师。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学科交叉的特点,但对于大多数转型教师而言,他们本身也只是尝试教学,通过预先学习新的知识体系然后再传授给学生。近几年,一批毕业于该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陆续补充到省内各高校的师资队伍中,逐渐改善了该专业建设盲目探索的现实状况,但许多专职教师走上岗位后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到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甚至脱岗实习,也没有与市场上该行业的实践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使得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无法更新换代,培养的人才也与当前市场严重脱节。
目前贵州各大高校中,贵州师范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领域的科研平台有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贵州大学有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等;贵州民族大学还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下属有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研究与服务部、民族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部等其他研究部,旨在培养各类文化产业人才以及拓展文化产业研究视野;安顺学院也根据地域特色设立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专注屯堡文化及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其余各校也在逐步建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平台,但要实现产―学―研的合作战略,高校还需进一步鼓励教师参与到与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项目合作中,并尝试创建与其他高校专家长期交流的教研活动。
(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中,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重要环节,尤其对于贵州省这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实践提供了重要资源。贵州省因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许多文化消费形式还尚不健全,对于当地的话剧、戏曲、展览会和民族歌舞等表演,观众普遍反映水平不高。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对于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高校无疑是一个契机,然而大部分高校却没有利用好智力优势来与地方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产品合作研发、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等。此外,校内实训室的实践内容也有待改善,部分高校实训室只是放置了绣花机、喷绘机等工艺品制作机器,这让学生片面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是一个学习制作创意手工艺品的专业。事实上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的学生并不全是文化产品的一手制作人,他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将已有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策划、运营、管理升级成为高附加值的创意产品,通过市场来实现创意提现,因此校内实训室真正的角色与作用应再作考虑。
二、对贵州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地域特色开展特色学科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类型专业,如果高校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无法侧重于其中一个领域,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然而对于侧重领域的选择,既要基于高校本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又要立足于本土的地域特色。对于贵州省而言,基于丰厚的民族民俗资源,在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但目前仍需在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整合旅游目的地和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内涵等方面,得到高端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智力支持。因此依据当地文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条件,贵州省各大高校应就市场需求来差异化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还可根据传统优势学科,进行学科交叉式培养,例如:贵州省师范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可与该校的地理与旅游学院进行深入合作,依靠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来培养侧重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特色来建设特色学科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学科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毕业生在本地的就业。
在学历体系方面,由于贵州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两头少,中间多”的特点,即专科与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极度空缺。面对目前文化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压力,贵州省可扩大专科层次的办学规模,并重视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投入。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
首先,为了补充校内实践型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贵州省各大高校可以在师资来源结构上作出调整,除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可考虑聘请来自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客座教授,加大流动编制的比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可组建专业教研室共同合做相关课题、研究课改方案、集体备课等,校内教师可以通过与校外专家的长期交流合作来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打破对于文化产业认识的局限性。
其次,贵州各大高校应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增加此专业教师海外研修的机会,更大程度获取最前沿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拓宽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视野。
最后,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高校应鼓励在校教师到当地知名文化企事业单位中去兼职或脱产实习、组建创意工作室等,重视教师实践性的培养。努力创建“创意型”师资队伍。
(三)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在文化产业管理教学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理论教学的充分结合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地方文化市场。贵州地方高校目前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主要重视制作文化产品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略策划文化市场营销的创新能力提升,因此校内可适当创建类似大学生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内其他专业如艺术类、旅游管理类同学组建创意团队,学校与地方政府应通力支持,鼓励学生创意团队将校内文化创意作品与地方实际市场进行对接,通过实际运作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从事专业的热情。
贵州省目前有多彩贵州城、贵州文化出版产业园等十个文化产业建设基地,亦有贵阳荷塘月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贵阳交响乐团有限公司等三十余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大高校应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与各企业开展合作,创立“产学研”研究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各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意改造策划。对于高校与政府部门进行商业合作的平台建设,可进一步参考澳大利亚的ACID互动设计中心,该互动中心由昆士兰大学与政府部门依据自身优势资源作为股份入股后,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准则进行盈利分红等,即可协调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也为企业注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总之,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基地是一个共赢的新型模式。
贵州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正在发展,各高校应深思熟虑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管理学、旅游学、艺术学等传统学科,针对地方文化市场的需求来差异化培养人才。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创意型”师资建设、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等举措,为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 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彭爱萍.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利用地域特色[J]. 中国高等研究,2006(7): 58
[3] 邹文贵,徐铁汉. 地方普通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175-176
[4] 田素美. 论贵州省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 企业导报,2015(23):103-104
[5] 彭雨良,李思雨. 澳大利亚“高校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绩效及其启示[J]. 新闻界,2013(2):73-77
关键词: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使得文化产业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引擎[1]。但要实现文化产业能够保持良好态势发展需要对文化艺术管理加以重视。
一、文化艺术管理简述
人们在进行一项文化艺术活动的时候会预先设立理想的目标和最佳的效果,然后根据预设的目标使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活动的实行。与物质化的商品来说,文化艺术产品的意义更显深刻。营利性的艺术产品依旧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尽管具有盈利的目的,但是文化产品在生产、销售及管理等方面与物质化商品都具有区别。文化产品还可以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文化涵养,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富的意义。因此文化产业管理具有切实意义,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化艺术管理地位
1.文化产业的特性
由我国文化部在2003年出台的规定文化产业的具体范畴。将之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根据这一规定,让文化产业更加清晰明辨,使得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发展。根据这一规定,可以积极推行文化艺术管理,大力推发具有产业特性的文化艺术产品。当前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拥有的产业类型比较丰富,还包含了文化服务等行业。如果没有实现有效的文化艺术管理,在资本等各因素的刺激下有可能会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需要对文化行业加以规范,才能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重视文化艺术管理要素
文化产业的产品与工业商品的营销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工业产品可以凭借薄利多销的方式来获得利润,但这种方式在文化产品的销售中却无法行得通,低劣的文化产品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无法进行销售。在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要想获得成功,推出文化产品,需要有质量优良的文化产品,策划可行的销售方案,借助新媒体进行产品宣传,使文化艺术产品可以为大众所知并吸引他们进行消费。以《阿凡达》为例,这部作品以新技术作为噱头,未来科幻等富含想象力的内容牢牢抓住了大众的眼球。因此,文化艺术管理不仅是艺术一方面内容还涵盖了管理的要点,二者在文化产品的创造和推广中发挥作用。
三、提高对文化艺术管理重视度
1.形成重视管理要素观念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历史都非常久远,但是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各国开始加大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视度,并且由于他们的前瞻性发展推动了他们文化产业的兴旺,有些国家的文化产业甚至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在我国周边的日韩两国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他们的文化产业之繁荣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需要从观念上意识到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性,从战略高度对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进行思考分析,在文化产业管理中使生产要素的能量得到释放,运用先进管理推动产业的良性长久发展。
2.逐步落实专业科学的管理
我们国家不缺乏高水平的创造团队,但是和国外同类型的团队相比较起来,却拥有更低的收入,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为艺术寻求资金的方法,也就是没有好的管理。要想扭转这个不良局面需要落实专业科学的文化艺术管理。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制度转变后遗留下来的人员安排不合理的问题需要解决,对管理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加以改革,采用任命市场职业经理人的方法,以这些人才为核心进行专业的集资、规划、宣传、销售,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重要因素。
3.民营企业需要进行管理改革
美国的百老汇是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案例。他们的文化产业全部由市场进行调控,所有文化产品都是具有营利性的商品。他们在进行剧本主题的选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市场运作模式。由制作人通过对受众群体的审美趋势、票房走向分割市场要素进行调查后确定主题,以此提出策划方案吸引有投资意向的投资商,资金落实后再聘请作家完成剧本或聘请作曲家完成曲目的制作。一个完善的文化产业链是多方面力量的合作,与市场密不可分。市场调研、专家评估、资金准备、聘请艺术创作者、销售、售后统计等具体节点的筹备依靠一个普通企业是不能完成的,需要专业的管理队伍进行统筹规划。这将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精的发展。民营企业应当舍弃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方式,引进先进管理团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运营水平。
4.创造引进先进管理要素环境
国家需要出台更多积极有效的法规政策来激发文化艺术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和执行力。美国的文化管理力量不仅是自身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利用而且还调动的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如迪士尼电影中不仅运用了欧美文化,还运用了中东的文化已经我国的文化。根据电影衍生的各类周边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获取了超高的效益。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足,这暴露了我国文化管理层面的漏洞。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的竞争和挑战,我们需要保护好自身文化产业资源,创造多种条件发挥文化艺术管理优势。
四、结语
我们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获取利益的同时不难遗忘社会效益,应当做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将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对于国外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取其精华,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不可轻视,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然比较晚,规模还不够大,但是我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科学管理,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在“基于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从核心业务扩张,打造金字塔模式的多元化文化产业结构”创新性战略的指导下,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文化为主线,以跨媒体和跨行业为路径,以自身资源和能力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保障,多种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路线。
所谓以文化为主线,就是以文化来塑造每一个产业,将不同的文化类型与不同的产业形式结合起来,使得每一产业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属性。除了传媒业和非传媒业的文化产业之外,集团注重将文化与其他行业结合起来,打造具有文化属性的混合型产业。比如将湖北文化与酒业相结合来打造“珍珠液·三国源”文化产业集团。
所谓以跨媒体和跨行业为路径,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多元化主要通过跨媒体和跨行业来实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鼓励出版传媒集团“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多媒体、全产业链发展,兼并重组新闻出版领域以外的其他国有企业,实现跨行业发展。”跨媒体与跨行业是当前众多传媒集团多元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所谓跨媒体发展,就是全面发展互联网、电视、户外等其他形态的媒体,以及影视、音乐等行业,这种拓展还是在传媒文化产业这个大范围内进行,信息科技的发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谓跨行业发展,就是开拓传媒主业之外的新行业,涉及的行业则根据各集团自身的不同实际情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房地产、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游戏等众多传统或新兴行业都进入了传统出版传媒集团涉猎的范围。
所谓以自身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就是在多元化的选择上立足于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选择那些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的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如何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是摆在国内大多数传媒集团面前的新课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位于武汉城市的核心地段,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硬件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集团投资建设的新的楚天传媒大厦和楚天印务产业园投入使用。但与此同时,也必须使位于黄金地段的集团原有办公大楼和印刷厂创造新的价值、发挥新的功效。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集团将原办公大楼改造为楚天粤海大酒店,酒店投入运营仅两年,就实现了年销售额8000万的良好业绩;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则是集团通过改造原印刷厂房建设的一个具有传媒集聚核心优势,集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展示、和交易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
所谓以资本运营为保障,就是有效利用集团资金,实施财务投资、策略投资,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培植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集团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所谓多种方式,就是立足于当前经济状况,抓住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传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历史契机,积极发掘产业发展机会,通过战略投资、收购、重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多元化扩张。
二、多元化文化产业结构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以文化为主线,以跨媒体和跨行业为路径,以自身资源和能力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保障,多种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路线的指导下,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了从“1”到“3+1”的转变,即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传媒业的状况,建立了目前的3+1多元化文化产业结构。3即是传媒主业、非传媒文化产业和与文化型混合产业,1即是资本运营。其中,传媒业是集团的核心产业,是其多元化发展的基础;非传媒文化产业是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步,这类产业与传媒业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由传媒主业向文化产业的扩张和延伸;文化型混合产业是集团将文化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打造的具有文化性质的产业类型,通过文化来包装产业,由此建立产业的文化差异性。比如将文化与房地产结合起来,将文化与酒业结合起来,以及将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激光产业。从传媒主业到非传媒文化产业再到文化型混合产业,集团逐步由核心产业向外扩张,形成了三个扩张圈的多元化文化产业结构(如图)。
另外,在打造三种类型文化产业的同时,资本运营也在同步进行,不断扩展集团的资金来源和寻找新的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类型。具体来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多元化文化产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传媒主业上,推进媒介融合,完善传媒产业链
第一,积极推进全媒体战略。
2008年6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腾讯集团共同创办了以“最湖北、最生活”为主题的本土网站“大楚网”,重点与《楚天都市报》搭建深度合作平台,为湖北受众提供资讯服务。经过四年的发展,大楚网已经成为湖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日点击率超过2000万次,独立IP栏目超过230万,2012年广告收入接近1亿元,利润超过1800万,同比增长超过40%。大楚网的成功运行,为传统报纸媒体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深度融合网络强势资源推动网络化转型,提供了极其有益的经验。
第二,积极开拓户外广告市场。
随着京广高铁的全线贯通,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铁路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高铁不但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也带来了更高素质和消费能力的乘客资源,这显然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广告平台。2012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开始运营武汉火车站和武昌火车站的户外广告,目前已经和苏宁电器、北京现代、万达、碧桂园、华侨城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始合作。
同时,重点开发200公里杭瑞高速湖北段户外广告,已与湖北省交通投资远大实业公司签订全线开发杭瑞高速湖北境内200公里沿线户外传媒合同。春节前夕,又与湖南日报、江西日报签订了杭瑞高速路沿经济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子协议。此外,还计划兴建湖北日报传输工程暨公共信息系统。该系统作为我省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分两期在全省实施推进,总数量1000块,分两期实施到位。该工程已作为文化产业扶持项目向省委宣传部申报。积极争取地铁广告项目,致力寻求与武汉地铁合作,借用广州地铁发展模式,组建一家地铁传媒公司,共同经营未来武汉地铁户外广告。
2.在非传媒文化产业上,积极跨行业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
第一,倾力打造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
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武昌区临东湖路核心地段,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倾力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对旧工业厂房进行改造的一次有益尝试。园区于2009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化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重点项目,并写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2012年再次被写入《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被评为武汉市全民创业示范基地、武汉市首批文化与科技融合试点园区。
目前园区招商工作已基本完成,入驻企业58家,主要包括现代传媒、艺术设计、文化演出、商业配套等四大类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媒文化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个,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园区同时坚持以具有良好技术基础、市场前景看好的数字内容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引进、扶持以数字传媒、网络文化为主体的现代传媒企业做大做强。一期入驻企业中,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代表性企业有8家,共拥有6个软件著作权、420多个原创产品的著作权和超过200款动漫衍生产品的二次开发著作权。自2011年7月开园以来,园区内总产值已累计达到20多个亿,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
园区斥巨资打造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81秀场。秀场面积为1811平方米,配备国际顶级声光系统。自2011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已承接了时装、文艺演出、大型比赛、新车下线、高档酒会、艺术展览、摄影展等大型公益和商业活动100余场,活动规格高,影响范围大,接待参观人员近万人。此外园区自主策划并举办的一系列公益文化活动,如湖北地区创意推动人物评选、楚天181文化教育公众项目公益文化影像展等,一经推出便深受好评,为提高城市居民的艺术素养、丰富城市居民的艺术文化生活做出了新的贡献。181秀场已成为园区主办各种高档文化和商业推广活动最重要的平台之一,是园区展示形象的窗口、提升品牌的亮点,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作为湖北省发展创意产业的龙头,逐步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媒体企业和创意设计企业,带动湖北及中部地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在园区运作成熟并将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后,园区将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异地复制,实现一园多区,做大做强181文化品牌。
第二,努力打造激光主题公园。
该项目包括激光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开发和经营,激光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和商品房地产的开发,激光工艺品和旅游衍生品的设计生产,工业激光设备制造和激光加工等。
目前已与悟石光电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共同组建泛亚光电文化湖北有限公司。与此同时,项目组考察了若干项目选址,包括181创意园秀场(小型激光秀)、东湖牡丹园(中型激光主题公园)、辽宁鞍山高新区(大型激光主题公园、激光工业地产和商品房地产)。其中,181秀场项目已在进行激光演艺设备布局设计;东湖牡丹园项目,已与东湖风景区有关领导达成意向共识,并拟编入东湖西岸开发规划;鞍山高新区项目,当地热切希望项目落地,现正就地价和投资强度进度等问题进行进一步商洽。
第三,积极开发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市场是近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涉猎的又一个新兴文化领域。2011年,集团正式组建艺术工作室,依托楚天都市报的主流媒体资源优势,全面掘金艺术文化产业,探索出一条以书画艺术品销售收藏为主、并以艺术文化为切入点、为广告客户提供整合营销方案的新路子。一年多来,举办了20场展览活动,出版了15本画册,共计销售艺术品近400件,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目前集团正在建设艺术馆和筹备艺术杂志,进军艺术拍卖市场,力争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为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的本地最具规模和专业能力的艺术运营机构。
3.在文化型混合产业上,文化与其他产业结合,打造文化差异性产业
第一,文化与房地产相结合,打造文化产业城。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投资房地产开发已经有十多年,近年来地产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楚天房地产公司目前开发、运作的项目已有6个,开发量达200万方:楚天都市金园住宅全部售罄,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利润突破1亿元,超额完成集团下达利润指标,目前进入物业管理阶段;荆州楚天都市佳园项目去年分三期入市销售,期期供不应求,2012年销售房屋900套,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进入滚动开发良性循环;2012年8月,成功拍下荆州第二个项目122亩地块,二级市场开发规模不断壮大,使荆州整体开发量突破100万方;2012年11月1日,以起拍价摘得中北路滨湖项目,为集团和公司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正在设计及土地拆迁阶段;借船出海、乘势而上,与恒大集团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汉阳前进村的“御景湾”项目,开发量达30万方,目前处于土地拆迁、即将施工阶段;与兆嘉乐业集团签订购地协议,购买位于黄家湖的280亩土地的使用权,大胆参与城中村改建项目,目前处于规划设计阶段;积极筹备“随州—中国编钟音乐之都”项目,该项目是省委宣传部十分重视的文化产业项目,首期土地开发预计超过2800亩,如建成则将成为有史以来省内极为罕见的超航母级文化产业城,目前已与随州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在筹划成立策划咨询公司、园艺工程公司、贸易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完整的地产开发产业链,迈入湖北房地产公司第一方阵。
第二,文化与酒业相结合,倾力打造“珍珠液·三国源”文化产业集群。
2012年12月,集团以控股珍珠液酒业为契机,做深酒文章,倾力打造“珍珠液·三国源”文化产业集团,在五年内发展为年产销量1万吨、年产值30亿、力争50亿的大型酒业集团。该项目已于2012年12月与珍珠液酒业签订《股权转让框架协议》,2013年2月与南漳县政府、珍珠液酒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投资合同》。
4.在资本运营上,股权投资快速起步
集团在金融、消费及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方面已经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投资湖北银行2200多万股,占其股本0.68%;投资三峡农村商业银行4000万元,占其股本6.67%;投资深圳市光华伟业实业有限公司1000万元,占其股本2.222%;投资武汉威明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万元,占其股本10.00%,该公司已于2012年12月28在新三板挂牌交易,集团所持股权市值近800万;投资武汉颂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500万元,占其股本11.11%。
综上所述,从整个产业结构上看,经过多年的运营和摸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基本建立了包括传媒业、非传媒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型混合产业三种基本产业类型以及资本运营在内的3+1多元化文化产业结构,它们构成一个延续性的整体,以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挥了集团的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有力地支撑集团的后续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
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来看,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传媒产业与非传媒产业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以传媒主业为生存根本,在进行多元化拓展的同时,始终把办好媒体作为第一要务。发展非传媒产业,不是为了削弱传媒主业的主导性,而是为了反哺传媒主业,壮大传媒主业。
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同时,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总体而言还没有找到一条既符合报业经营又符合网络经营的路子,像大楚网、十九楼这样比较成功的案例并不太多。因此传媒集团的多元化扩张,一方面必须以在文化传媒产业领域本身的扩张为主,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选择诸如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其他能够带来较大利润的行业,通过这些行业积累的资金反哺传媒主业。以非传媒产业促进传媒产业,使得传媒主业不断发展,这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十报告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传媒集团作为宣传舆论主阵地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传媒集团的多元化扩张,必须以传统媒体为基础,以新媒体为重点,以其他产业为推动力,决不能动摇传媒主业的主导地位。
2.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多元化发展
传媒集团的多元化不是凭空选择一个与传媒主业无关的产业,而是要在传媒主业创造的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成长性产业。因此,传媒集团的相关多元化发展,必须在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深度整合融合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进行。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多元化发展主要是立足于自身的三大优势资源:第一是强大的品牌资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及旗下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和服务力。党报集团在进行产业拓展时在沟通协调政府、市场等各方面资源方面也具有天然优势,这样的品牌资源是大多数企业不具备的。第二是传播资源。目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拥有一条包括报纸、杂志、网络、户外等多种媒体的完善的媒体产业链,发展新行业新项目,要特别注意整合集团的媒体资源进行推广。第三是客户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楚天都市报十多年的经营和积淀,集团在湖北市场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这是任何外来媒体机构无法比拟的。这些资源,既可以在更广泛的媒体平台进行整合利用,更可以作为进军新行业的合作伙伴。
因此,传媒集团在进军新行业时,既必须对面临的严峻市场形势和强大竞争对手保持冷静的认识,也必须全面分析并放大自身的优势资源。比如腾讯网和楚天都市报的合作,就是看中了楚天都市报强大的新闻采集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而集团之所以能够和珍珠液酒业最终达成合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集团拥有的强大的宣传推广网络。
3.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
任何投资行为都必须审慎衡量风险,以新闻传播和广告经营为主业的传媒集团进军此前不甚熟悉的新兴领域,尤其需要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严控投资风险。我们看到也有很多传媒集团投资非传媒业务有着失败的教训。为了控制风险,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投资新兴领域时始终保持着十分审慎的心态。首先,集团所选择的项目是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和企业。比如所投资的三家银行,大都有所在地区政府或龙头国企的股份,且都将上市作为中远期目标,其经营的基本面有着充分的保证。投资珍珠液酒业,也是因为襄阳市委市政府有着将襄阳酒业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在各方面为集团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其次,集团坚持“借船出海,借力快上,借势发展”的发展思路,选择具有实力和品牌的知名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集团在合作过程中保持十分开放的心态,既可以控股,也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比如汉阳前进村地产项目,就是选择和国内知名开发企业恒大进行合作。荆州楚天都市佳园项目,也是由在荆州本地开发十多年的成熟地产公司主要操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和这些品牌企业的合作,既分散了风险,又可以借助其成熟的开发经验锻炼和培养人才。
4.人才培养是多元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2011年全国已有99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136所,充分说明市场需求较大。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动态,熟悉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具有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品牌学、策划学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产品创意、策划、设计、开发与营销能力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等;但由于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不能为服务企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文化产业经济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材内容体系仍偏重理论性、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案例教学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文化产业结构演变、文化产业组织更替、文化产业布局等经济现象,有必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而且由于是新专业,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也各有偏重,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际,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
一、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日渐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化产业?M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等,教学对象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该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现有教材版本偏少,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利用现有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与新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低,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案例数量有限,内容较少,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科研团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利用。教学课件制作不精细,内容不够丰富,有的仅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课件。
1.2授课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一是案例教学应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尤其是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内容重复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没有探索模拟实验教学。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模拟实验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空白。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育形态,尤其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没有利用慕课平台,不能进行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在新疆与各高校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五是实习实践基地涉及领域有限。文化产业经济学实习、实践基地建 设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不能有效地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重要补充。
2.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层次不齐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知识的基础之后,对文化产业内企 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讨的一门学科。要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安排的课程较少,学生知识涉及面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更谈不上连贯性系统性用理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接受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36学时,其中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校外实践环节管理不规范。校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建立用于学生的调研实习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实情况是老师分配小组自行联系公司企业去实习调查实践,调查内容在各个单位差异较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3)师资力量在实践方面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时还要求教师本身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虽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但均为“出校门、进校门”的形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没有从事过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同时,没有将具有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引进校园,新疆艺术学院也很少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实践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主要范畴进行具体分析,理论应用能力和理论分析两部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产业领域经济关系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将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和校外的课程实验阶段。具体课时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课程实验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实践教学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每模块的内容配备与时俱进的新颖案例,通过完整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国或新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课程实验的进一步和深化。引进目前经济类课程实训的沙盘模拟实训。将每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整体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校外实践阶段。校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落到实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内完成,例如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投资学等课程。建设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决策和博弈等方式处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教学软件运行提供保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以来,每年均有大四学生去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其中在新疆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有:年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文化传播公司、新疆丝绸之路印象城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乌市红光山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顶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同时每年4月系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以上公司纷纷来校招聘。每年循环往复,但没有与企业建立固定的联系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校外实践时又让学生小组自行去联系,没有将以往的企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效率。校外??践教学基地必须由系部出面,与各类文化传媒企业、报社、银行等单位联系,签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保证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践的形式化。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制造业 创意
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日渐增多以及国内资源的约束,传统制造企业依靠“三来一补”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方式很难继续下去,产业群体需要寻求突破,这样一种情况为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相互融合提供重要契机。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也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的文件,文件里明确指出加强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质量水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共存共生,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发展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迈进。发展事实也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利用自身在设计、创意、内容等优势帮助制造企业提升产品价值,改造生产方式;制造企业也推动文化创意设计的产业化和产品化。
一、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产业融合拓展制造业新服务和新产品
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产品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从产业间扩展到产业内,经济开放国家不断拓宽国际分工参与度,这样一种趋势促使产业升级有了新的实现途径和内涵,也促使全球价值链之间的分工不断升级。国内外竞争加剧,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提出考验,传统制造产业面临生存挑战,这就迫使传统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延伸价值链。文化和制造产业的融合可以拓展新服务和新产品,这就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二)产业融合构建了制造业新发展模式
制造企业以产业为导向,市场为核心,借鉴将产业文化的模式,将文化形象和内容进行策划并紧密结合产业延伸产品的开发设计。这种产业文化产生新的管理体制和行业规则,有利于形成文化内容创作和传统制造企业运营一体化的新产业发展模式。
(三)产业融合提供消费者新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时代,教育不断普及,技术快速发展,文学、艺术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的文化品位提升,也日益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制造的结合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追求,给人们提供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制造的相结合不仅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在一定范围内提升社会效益。制造企业可以将生产线当作展演场所,给消费者带去具有复合式产业魅力的情景体验。企业和消费者互动娱乐,学习体验。消费者在过程中获体会文化和知性生活和学习的意义。
(四)产业融合提高了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制造企业依托地方特色和经济获得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日益重视地方文化和产业知识融合所带来的创新价值。制造企业采取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复合经营方式,让产品通过设计不断提升美感和丰富消费者体验,以此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在与文化和互联网融合过程中,企业与终端消费者互动,塑造具有独特性、感性化和产生符号认同的制造形象,改变传统的产业链低端价值环节,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和产业形态。传统制造企业在产业融合情况下也能促进创新要素、创新成果、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流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层次分析
(一)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横向渗透融合,延伸产业价值链
制造业产业链的两端是设计和品牌塑造,这两个方面能够为企业带来很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在设计环节与制造业相融合,一方面是将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进行概念创新,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产品供给,引导消费升级。在宣传推广、品牌塑造环节与制造业相结合,打造不一样的制造形象,体现不一样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横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产业形式和业态
制造企业在全面升级过程中,高新技术与文化要素融合改变原来的产业结构,形成和原有产业形态不一样的交叉业态。表现最明显的是手机制造业。在手机制造业中,文化创意提供丰富内容,制造业提供信息及数字技术和3G在线升级。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为手机制造业增加内容,手机制造业丰富文化产业内涵,延伸文化产业边界。两者相互融合,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也为制造业创造更多财富。
(三)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纵向内部融合形成“制造+服务”模式
很多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自身也将服务和制造融合在一起。一些大企业内部营销部门、研发部门、信息服务部门等加入企业制造生产,经济活动的中心由单纯的制造到加强设计和品牌营销,更好体现“制造+服务”。
(四)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纵向产业链融合――提高效率,集群化成长
产品制造需要制造企业经过很多环节才能完成。目前产业融合背景下,制造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专攻优势环节,与文化企业合作,实现多赢。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很多区域已形成产业集群,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工业设计区,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设计区,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设计区。区域产业集群以地方资源为特色,服务地方制造业,提升区域制造业[1]。
三、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相结合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