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课程建设规划

高校课程建设规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课程建设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课程建设规划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体系建设

一、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现状及课程建设研究意义

自1999年进行大面积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已成为热门话题。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供大于求才会出现剩余。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难道是人才过剩了?事实表明,在我国的就业人口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争夺愈演愈烈,为什么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念、职业定位不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不接纳,造成了一方面社会求才若渴、另一方面人才闲置浪费这样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大学生因为教育成本较高,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十分盲目。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上述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进人大学之前,青年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根本没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工作。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并作为必修课开设。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开始探索性地建立自己的课程规划体系,作为起步探索阶段,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据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5%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各种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如何开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就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解决高职学生就业的问题,除了学生自觉转变就业意识,准确自身定位来适应社会外,高职院校也应该创造条件,系统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念,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加强个人特征评价、择业心理咨询、就业政策导向、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就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要比职业选择更广,不仅仅涵盖了职业之前的活动和教育训练,还包括了职业之后的活动。

根据目前学者们普遍看法总结,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实施活动之前要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规划、组织和实施。

2 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 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人员团队建设。

1 高职院校生涯教育实施人员团队的构成包括三级层次。一级梯队由中高层管理者组成。高职院校要想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取得实效成果,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中高层管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学习。管理层属于队伍的最高梯队可以避免产生两种现象:一是由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应付这项工作,不在行为上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需要的各项相关资源进行投入:包括各项制度、人员配置、经费投入、课程定性、课时安排、配套硬件设施等。而这些是顺利开展并保证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二是虽然思想上重视,却由于对生涯规划未深入了解而偏离了课程本身的初衷,以短期目标取代了长期规划,结果事倍功半。而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职能部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因此感觉力不从心。

二级梯队由就业工作职能部门成员组成。就业工作部门是具体规划实施的职能部门,部门成员是指导体系的核心成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些院校是属于学生处下属部门,随着整个社会对就业工作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学院将就业部门单列为就业指导处,并成立就业指导中心。

三级梯队由学生工作线基层教育者组成。具体包括各院系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属于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级梯队,对每位学生了解比较深入,具体实施工作有相当的优势,一是可以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感,二是由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能更好地实施生涯规划理论。

2 团队的养成。团队框架搭建后首先要培养,采用培训和内外部交流是可行性较强的做法,效果比较明显。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有3种公认的有较好反馈效果的培训:一是职业指导师的培训(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鉴定并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普及性培训。二是北森公司的TTT训,获取资格后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咨询活动。三是GCDF培训。又称为全球职业规划师,是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NBCC推广的一个全球性的认证体系,专门用来培养专注在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领域的专业人员。

团队建设中需要尤其注意的一点是队伍的稳定性。一般而言,经过一届(3年)学生的指导实践,会获得经验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如果队伍流动性高,经验的获得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会有很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那么,为了稳定团队也需要有一定的激励制度。

(二)职业规划课程组织方式。

生涯规划课程实施具有多样性及系统性,多样性为可采用课堂教学、讲座、拓展、社会实践、一对一咨询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横向的广度;系统性为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开设不同内容的职业规划课程,实现了纵向的深度。

1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常规化教学方式。既可采用大班化教学。又可采用小班化教学,在资源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小班化教学取得的效果更好。

2 讲座作为一种补充教学方式,可以多聘请社会专家开设,这样能够获得最新的咨询,开阔学生视野。如果能够和企业专家加强合作,更为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及换位思考搭建了平台。

3 一对一咨询一般以咨询工作室方式开展,固定时间和地点。实行值班制度,若提供独身定制式职业发展咨询,能够更好地对集体教学起到补充作用。

(三)授课内容体系设计。

1 课程理论基础。主要有三种:一是帕森斯的“结构取向”理论:二是霍兰德的“类型学”理论;三是舒伯的“过程取向”理论及生涯彩虹理论。

2 高职院校开展生涯规划教学的30课时内容分布可以依据帕森斯的三阶段理论分别在三个年级中逐级开展,三阶段理论是一个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涯问题和进行职业决策的合乎逻辑而理智的办法。帕森斯的著作《职业选择》界定了明智的生涯选择的三个步骤:

(1)对自身的兴趣、技能、价值观、目标、背景和资源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估。于大一阶段(入学阶段)开设,配合始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测评。(朗途职业生涯测评系统)

(2)针对学校、业余陪训、就业和各种职业,考察所有可供选择的机会和社会环境。大二阶段开展,以讲座开展、拓展训练和社会实践形式开展。

(3)鉴于前两个阶段所发掘的信息,仔细推断和做最佳选择和匹配。大三阶段开展,配合信息收集、简历制作、面试等应聘技能传授开展。

(四)教学方式。

职业规划课程主要不是为了传授知识,因此更强调体验式教学,采用工作坊的方式通过职业测评、问卷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趣味游戏、社会调查、网络信息搜集、提问互动与课后作业、教师讲授等多种形式彼此穿插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考核方式及效果反馈追踪。

考核采用编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制作个人简历、个人创业计划书三个项目作业形式来进行。效果反馈采用跟踪调查(纵向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跟踪)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

[2]王晓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3]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2008,(10).

第2篇

收稿日期:2013-10-09

作者简介:黄琪(1974-),女,上海济光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mail)。

摘要:高职教育以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其教学特点与本科不同,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也有所区别。文章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为例,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导向,以适度创新能力培养为支撑,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为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实践技能;适度创新能力;居住小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0;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72-04

一、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研究背景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主要是建筑师助理。建筑师助理应掌握专业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具备建筑识图与制图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方案综合设计能力、建筑方案的理解与深化能力、施工图制图能力、建筑方案的综合表达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其中核心技能―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主要由二年级开设的专业设计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来承担。但是目前这些核心主干课程像建筑历史、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法规等均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除了正确制图与识图外,学生在方案理解、规范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和巩固,方案设计能力、施工图制作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核心技能尤其需要强化,否则无法具备三年级毕业设计所要求的建筑方案综合表达能力。 继一年级基础专业课程之后开设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正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如何凸显高职特色以区别于本科?如何达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建筑与规划相结合的优势?如何做好二年级建筑专业教学体系与三年级毕业设计课程的顺利衔接?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教学理念的改革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作为二年级专业教学的核心主干课程,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将二年级专业课程所培养的核心技能综合应用于居住小区规划方案中,强化、巩固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为全面整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见图1)。居住小区规划作为目前最普遍的设计项目类型,绝大多数中小型建筑设计公司都会有所接触,而高职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会进入此类设计企业,因此,居住小区规划所涉及的设计方法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同时,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从整体入手,搭建道路骨架,进而完成总体布局,其后进行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对学生由二年级单体建筑设计核心技能的培养,转入三年级从整体入手的毕业综合技能训练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见,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图1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与二年级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理念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结合高职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生源状况,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建设以 “因岗施教、因材施教、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首先在课程教学理念上,因岗施教,即以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材施教,即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与理论课不同,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专业设计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但两者也有区别,本科层次的设计课重在培养学生对较大范围的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综合分析和规划设计的处理能力[1] ,以及规划方案的构思与空间结构形态创新的能力,高职的设计课程更多的是因岗施教,如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案表达等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技能训练,以满足建筑师助理辅助、深化与完成主创建筑师方案的岗位需求。但是,高职教育毕竟有别于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尤其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而言,即便是绘图员,也不能完全缺失创新意识。高职教育的因材施教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使学生从业之后不仅能完成相关技能操作,还能以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教学指导思想,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岗位所需技能,分为居住小区规划基础知识、居住小区规划案例抄绘与分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以及方案综合表达四个部分。根据学生学习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状况与技能掌握程度,设置不同技能的训练环节,从理论学习到操作层面层层递进,每个教学单元都以真实案例为载体来讲解相关知识(见图2)。如以真实案例讲解居住小区规划四大基础知识点:功能布局、道路设计、景观设计、技术经济指标;以真实案例进行抄绘与分析;以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模拟题目;以设计院真实成果文本样式作为方案综合表达要求的标准参照。为了与本科教育有所区别,该课程立足高职特色,每个教学单元均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就业特点进行创新性设计: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不像本科教育进行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而是把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间放在与小区方案规划设计知识直接相关的四大基础知识点上;第二单元专门安排针对高职学生的分析图画法技能训练;第三单元主要强调方案的合理性与技术性,而本科教育的方案构思则重在独特创新性与多方案的比较性;第四单元的方案综合表达技能训练,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图纸表达的手绘创新能力,而高职教育则把总学时的一半时间安排在多种计算机软件技能的训练上,因为计算机操作技能对高职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把灵活运用各种软件与图面表达结合起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需要重点强化的技能,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能力的训练则自始至终贯穿于四个教学单元,进行反复训练。

图2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框架 这种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来组织整个教学模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每个技能训练单元又包括“技能知识点讲解、技能训练目标与内容、技能评分、单元小结”等环节,通过“一个单元教学、一个课题训练、一个技能掌握”的方式确保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该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根据每个技能单元的难易程度设置计分权重,在期末叠加评定学期总成绩,以改变以往笼统的计分方式 (见图3)。

图3 考核方式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与本科教育重原理的教学方式不同,高职教育重视实地踏勘与案例调研,强调工学结合,实践中采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借助不断完善的教学信息化平台[1],在教学方法上逐渐形成“单元式教学”、“企业进课堂”、“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座”等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其中真实案例讲解、纠错式案例抄绘与分析等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别于本科学生,需要不断重复、巩固与强化才能消化和掌握知识,因此对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可利用直观的3维动画视频展示,并采用知识点循环巩固的单元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技能。在案例抄绘单元教学中采用“纠错法”, 即针对案例中存在的表达错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深入领会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与表达技巧。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建筑专业学生电脑使用的熟练程度尤为关注,为此,在方案综合表达单元安排Photoshop(总图渲染)、Illustrator(分析图绘制)、Sketch up(模型构建)、In design(图纸排版)等软件使用的训练环节,由专业教师结合案例教授软件操作技巧。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就业竞争力,该课程教学在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同时,还积极探索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例如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展示评选,鼓励学生通过动画技术真实展现个人小区规划方案,优胜者的方案将留作教学视频,这种做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相关动画软件的热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建筑单体作品的机会(见图4),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4 学生方案综合表达案例 五、结语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作为专门针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二年级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小型建筑设计原理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统筹应用,也是多种计算机绘图技术在成果表达上的综合实践训练。对居住小区规划类知识的学习,及其从整体到单体设计方法的训练,将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静,李佳艺. 拓展・创新・互动――建筑学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2003建筑教育国际论坛[D]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80.

Residential planning cour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specialty

HUANG Qi, SONG Wenjun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Shanghai Jiguang Polytechnic College, Shanghai 201901, P. R. China)

第3篇

1.1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主要体现在:一、体育课程功能定位模糊。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留学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尚不能明确地知道体育课程对于留学生的具体作用和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楚。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是什么?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不是很明晰。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它是体育课程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会造成体育课程建设的无序与混乱,同时,也会使课程目标与留学生体育学习现实需要脱节,很难达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

1.2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调,主要体现在:一、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的武术套路(包括长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棍术、导引)、散打术以及气功为主,并没有过多地将时尚体育内容设置其中,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留学生对多元体育文化的现实需求。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留学生课余体育内容主要以体育欣赏、现代舞蹈、体育艺术等为主。而现实中来自五湖四海,对体育文化有不同层次需求的留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内容。他们既有体育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有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单调的体育课程内容既不能有效满足留学生体育实践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厌倦。

1.3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缺乏

体育课程管理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体育课程管理会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我国高校留学生分布很不均衡,一些高校留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人数差异较大,这给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带来难度。我国一些高校暴露出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不规范,体育课程教学监管不到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管理不到位。

1.4留学生体育课程发展指向不明

我国每年有约30万左右的来华留学生要接受体育课程的学习。这对于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如何通过体育课程建设,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接受和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挑战在于如何建设留学生体育课程,满足庞大留学生群体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既要把握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时还要顺应国际教育的新潮流。当前,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思路不明确,主要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课程开设内容,观念陈旧、视野不够宽广,缺乏前瞻性和全球化视野,不适合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多样性发展。

2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困惑

2.1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的差异化不好体现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体能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让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和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有相似的地方,但因学生的地域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体育课程目标也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相似的体育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促进其身心以及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其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还应包括加深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了解,从而使身心得到陶冶,促进地域以及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但是,这些差异化的体育课程目标如何体现并具体实施?是当前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困惑。

2.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不好把握

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合理性不好把握,主要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留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现实中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学习锻炼需求会有一定的差距。调查显示:就留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调研,留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不仅仅是我国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他们还对国际流行的体育时尚项目感兴趣,比如:棒球、垒球、飞盘、橄榄球等项目。如此以来,丰富的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不应局限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但是,每个接受留学生的高校体育教育条件不同,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合理把握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就比较困难。

2.3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好确定

我国高校留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体质差异较大,各自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十分广泛。在这样的前提下构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困难较大。主要体现在:是以体育学习过程评价为主?还是以体育学习结果评价为主?或者是二者的结合。是以定性评价为主?还是以定量评价为主?这些评价方式如何体现尊重留学生的体质差异、文化差异等。西方国家体育教学倡导的是自由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而我国体育教学则是“填鸭式”教学,在规定的框架和模式下开展。基于此,更不好构建科学合理的留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3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3.1明确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目的以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切实增强他们的体质水平,丰富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留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使他们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体育文化,使体育课程成为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体育教师组织留学生参与各种运动项目体育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留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留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要树立以学生参与性、锻炼过程为主,以运动技术、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愉悦留学生的身心、丰富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增进文化交流、促进留学生心理健康。

3.2完善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就是要以纲要形式编写留学生各运动项目教学内容,并以指导性文件形式规范和约束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各高校应编写《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留学生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及基本任务。各高校要制定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确定体育课程授课对象和课程内容。例如: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确定、学制和学时安排等。体育课的类型要明确,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要构建留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在课程考试内容、学习成绩评定计算方法方面,要有具体措施并具有可操作性。要认真选编体育教学内容,吸收体育学科领域新知识,及时补充、更新教材内容,选择正规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留学生体育教材。

3.3不断丰富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设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课程内容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内容的竞技性与健身性相结合、内容的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体育课程内容只有不断地创新和丰富,才能满足留学生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因此,新时期,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就是要不断创新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首先,从广大留学生的体育兴趣出发,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内容设置主要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兼顾考虑流行体育项目。其次,要为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体育课内容“菜单”。比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类;时尚体育项目类;身体素质拓展项目类等,让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自由选择。最后,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体质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地域学生的多元化体育学习需求。

3.4明确留学生体育课程发展方向

第4篇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从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现状入手进行剖析,指出了精品课程材料归档的范围,并就如何加强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档案工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将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与课程自身结合起来,以网络为载体,建立一个以共享、开放和立体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网络向校内外师生提供课程共享资源。一是对课程档案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材料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运转,共同使用,把电子化归档和纸质材料归档保管相结合,提高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与效能。二是建立档案的实体资料库和网络资料库,实现实体资料库与网络资料库的双重储存。合理设计课程网络资料库的数据结构和界面,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的特点,反映多形式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

第5篇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 云计算 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05-02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天体物理学和脑科学等都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学科[1]。这些领域的基础研究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大数据已经成为科技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2],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意志,其重要性可以与当年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较。当前国内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课程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和偏差问题。本文主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现状,分析大数据对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影响,并根据信息技术、社会需求和培养人才现状提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方法和内容。

一、大数据的影响

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作者Thomas等人将数据分析称作“21世纪最热门的职业”。[3]数据为王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企业信息化建设也从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转移到建立大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中心方面,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除了软硬件工程师外,还增加了数据工程师职位等。美国的费埃哲公司(FICO)[4],主要负责为政府机构和银行、保险、医疗、零售等行业的客户运作大数据项目。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IT)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等都有非常知名的数据学专业,还有许多其他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数据学课程。[5]这些信息对于高等教育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正在挑选大学和专业的学生有所借鉴。

二、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大数据与云计算密切相关,云计算的目的是解决大数据计算问题。作者认为当前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面临着围绕大数据相关的教学改革,进行专业课程调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关于信息系统应用相关课程建设,一方面,考虑应用系统课程中增加将传统的应用系统迁移到云计算平台的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增设云计算的移动应用理论和开发技术,而不局限于传统的Web和HTML开发技术等内容。

2.数据库相关课程建设,一方面,增设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存储建设课程;另一方面,增设云计算环境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开发方法和技术。关于数据库相关的主干课程建设规划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库相关的主干课程建设计划表

三、结语

大数据是当前信息技术的主题,云计算的出现无疑为发掘大数据价值提供了技术保障。归根结底,大数据的用途在于发现数据中隐藏的价值,即数据中隐藏的数据。同样,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必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利用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专业学科建设的课程内容应该体现当前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国杰.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计算机学会通讯[J].2012,8(9).

[2] Tom Kalil.Big Data is a Big Deal[DB/OL].http://whitehouse.gov/blog/2012/03/29/big-data-big-deal.

[3] Thomas H.Davenport,D.J.Patil.Data Scientist:The Sexiest Job of the 21st Century[DB/OL]. http:///2012/10/data-scientist-the-sexiest-job-of-the-21st-century/ar/1.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专业群

专业建设规划是指依据院校实际,对专业建设做出的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设计,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概括性和鼓动性等特点。因此,新建高职院校应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以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发展。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制定5年或10年的改革与发展规划。笔者拟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浅议新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供同类院校参考。

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首次招生,招生专业8个,发展到2009年,招生专业达到26个,基本形成了以制造、财经、生化、电子信息等大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框架。招生专业迅速增加,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是新建高职院校的共同特点,但不少新建高职院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专业建设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且影响深远。

专业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新建高职院校一般通过“三改一补”组建而成,有一定的办学积累和办学特色。但是,不少新建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中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不顾自身实际地提出诸如“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等口号,致使专业门类日趋庞杂,冲淡了办学特色,模糊了发展方向。例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所设专业便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19个大类中的10个大类,但其中的6个大类每类仅有1个专业招生。造成这种格局,除了并校要顾及各方的办学基础以外,重要原因还有两点:一是缺乏科学规划。建院以来,学院几度制定发展规划,却没有一次系统地考虑过专业建设。二是缺乏制度保障。学院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本来就不够完善,在执行中又急功近利、不守规矩,发展哪类专业,设置什么专业,往往以行政决策代替科学论证,以主观臆断代替市场调研,缺乏起码的制度保障。

专业数量和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兴建初期,一般需要整合当时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开设专业,因此,各个专业的学科基础、工程对象、技术领域、行业背景各不相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次招生的8个专业,便分属制造、财经、电子信息、轻纺食品、生化与药品等6个大类。有限的几个专业服务于若干行业,自然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发展是新建高职院校的主题,在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专业数量不足。新建高职院校发展的愿望很强,招生的数量较多,而专业设置又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往往一个专业录取若干个班级的学生,使本专业有限的师资、设备等办学资源不堪重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规格单一,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能力不强。二是专业结构失调。新建高职院校专业总量有限,分布又相对分散,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围绕重点或特色专业依托现成的师资和设备不断开发新的专业,形成了一些专业集群。但也有些传统专业招生困难、就业不畅,若干年没有任何拓展,已经“食之无味”,却又“弃之可惜”。由此导致新建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不论从学科基础看还是从职业分类看都感觉畸形、失调,不仅给招生就业和教学管理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设施及内涵建设任务艰巨新建高职院校在发展初期,随着招生专业的迅速增加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宽,由此带来实践教学设施和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缺乏、教学团队和课程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规定,设置新专业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仪器设备,但很多新建高职院校在人才与资源均紧缺的情况下图谋发展,只好在新专业申报中弄虚作假,拼凑申报条件,导致部分专业达不到最起码的办学要求,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甚至没有一名专业课教师和一间实验室。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到今天,服务面向跨地区、跨行业、跨产业,给实践教学设施(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带来巨大的困难。仪器设备总值虽然达到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生均标准,但仍然存在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等问题。新建高职院校的超常规发展,使师资、实验仪器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生均值越摊越薄,内涵建设的任务日益艰巨。

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的原则

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同时也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新建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围绕优势与特色专业的学科背景和技术领域,科学制定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规划。一般而言,专业建设规划要坚持前瞻性、整体性、优化性、适应性、科学性、共生性、可行性、特色性、重点性、创新性等原则。这些原则从整体上确立了专业建设规划的大方向,使专业建设过程有据可依,从而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建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时,要特别重视以下原则。  保持教育本质通过“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而至“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形成完善的人格)的目的,是孔孟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塑造完美人格,发展道德智慧,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则是近现代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表述。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也是培养人的活动,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新建高职院校要将人是目的、人是主体、人尽其才、人文关怀等人本思想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也就是学会发展,始终保持教育的本质属性。

遵循教育规律高等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1)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满足人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前者是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后者是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高职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也必须同时遵循这两条基本规律。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比较重视社会服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的发展追求。新建高职院校不能片面地、功利地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只有处理好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关系,才有继续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坚持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新建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时要注重以下三点:(1)客观分析现有专业的结构、特色和优势,确立本院校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2)努力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处理好本院校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3)按照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规范操作、夯实基础,在专业建设上不搞“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前瞻发展愿景专业建设规划要勾画未来发展蓝图,因此要前瞻发展愿景。好的专业建设规划是从实际出发,但不拷贝现实,不迁就现状,而是在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理想目标,明确建设重点,创造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把握新方向,在创新中丰富内涵、发展特色。但要尤其注意的是,专业建设规划并非提前做出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决策,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计划,不能成为一切变化的束缚。专业建设规划只能提供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几种选择,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可变性,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自我调适。

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的要点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历来为办学者、研究者所重视。一个完整的规划应该包括的内容依次为理念、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措施和经费等。笔者通过在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认为新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规划方面要抓好以下几个要点。

明确发展定位专业发展定位是高职院校对未来的态度,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所做的思考与把握。新建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定位不宜过高,要安心于服务一个区域甚至当地一个行业,不好高骛远、贪大求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同类院校错位发展、创新发展。定位也不宜过低,否则会影响规划的效能。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期制定的专业建设规划,在总结过去5年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工科为主、工管结合”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精神。新建高职院校在准确定位的同时要建立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对改革力度大、综合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要给予扶持,对教学内容陈旧、办学条件有限、社会评价不佳的专业要果断停办,利用竞争机制而非行政手段调整专业布局与结构。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引领未来。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定位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

发展专业集群新建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要因时、因势改变专业建设的策略,由个体的专业建设转向专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一般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基础(或工程对象、技术领域、行业背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组成。新建高职院校在开设的专业达到10个左右的时候,就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对拟建集群和拟增专业作出规划,分步实施。这样,教师如何引进,资源如何整合,资金如何筹措等一系列困扰新建高职院校的问题就会有明确的答案。如果到了专业总量已经基本满足办学规模的时候再来考虑专业群建设,就不再是建设专业群而是划分专业群了,其价值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到现在的办学规模,如果仍固守成规,按老一套办法开展专业建设,必然会顾此失彼。因此,学院将专业群作为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单位,划分出光电、化工、机电等若干专业群,由重点专业引领、相关专业支撑,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建。群外专业将逐步淘汰,拟增专业将逐年申报。通过调整,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专业结构体系。

第8篇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42-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设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这是加强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高校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什么是精品视频公开课,为什么要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怎样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参加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每所高校都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十二五”期间,在本科教学工程中将立项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黑龙江省也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建设工作,首批将遴选建设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哈尔滨工程大学积极参与申报和建设工作,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完善校、院系两级保障机制,为教师搭建多形式的交流平台,引导课程改革、服务课程发展,推动校、省、国家三级建设体系的形成,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对如何建设好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内涵

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它的服务主体是高校学生,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可见这类课程的受众发生了变化,传媒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建设体系也在逐年完善,如在2013年要重点建设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专业导论类课程和就业指导类课程,重点关注课程特色和建设质量,避免重复建设。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服务主体、内容主体、目标定位和建设机制。高等学校在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来确定课程建设的重点,激励优势学科专业领域的高水平教师投入到课程中,引领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观念转变,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

开放课程建设是国内外名校打造自身品牌的有效战略,为国内外名校传播自身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高校展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MIT、剑桥、哈佛等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推动着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工作。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以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目的,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质量要把好“五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开放性,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质量和水平将接受学生、同行、社会公众更为广泛的评价和监督,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师展示教学风采、扩大学术影响力的机遇,视频公开课对确立教师和学校的学术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视频公开课一定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具体到每所学校须以“名师名课”为基础,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把能够充分展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水平的课程作为建设和培育的重点。提升理念,统一认识,提早准备,做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顶层设计,重点把握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质量的“五关”。

(一)把好选题关

把好选题关是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首要环节。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要贴近受众需求,且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精品视频公开课不是采取系统授课的方式,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不仅面向高校学生,同时还面向社会公众。因此,首先,选题要避免过于专精,强调普及性,具有吸引力,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选题,能够引起学生、社会公众的兴趣;其次,选题要避免过大,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分专题呈现,内容完整,题目过于空泛,会出现具体教学内容与课程名称不符的情况。

(二)把好主讲教师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于主讲教师,要充分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作用,引领课程建设,打造课程建设品牌。目前,在精品视频公开课遴选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课程主讲教师过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质量。借鉴世界知名高校开放课程的建设经验,国外大学优质视频课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教学大师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课程录制, 一批知名教授通过互联网展示精湛的教学艺术,成为“全球教学大师”。因此,各高校应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投入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之中。

(三)把好教学内容关

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学术性、时效性、前瞻性。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要经过精心设计,主题明确,主线突出,围绕主线来确定各专题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注重突出特色,关注热点,避免内容过专、过深、过敏感,过好学术关、政治关。教学内容首先要过好学术关,学术观点正确,无争议;其次,要过好政治关,不要出现歧视性观点,避免和敏感性话题;第三,要凝聚精华,引人入胜,讲数和时长适宜 ,每讲要独立成篇,展现形式又要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让一般受众乐于学习,比较轻松地接受。

(四)把好教学方法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有利于系统深化教学建设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强师生互动,不断提升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在遴选时加大对教学生动性、新颖性等方面的审核权重,要求教师要注重语言和形体艺术的运用,将对知识的探究、能力的建设、素质的培养融于课程建设中。

(五)把好课程制作关

制作专业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区分日常课程建设的特有建设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是适合在网络上传输的优质课程资源,课程制作必须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把好课程制作关,首先,要制定好课程录制工作方案,组建录制团队,做好工作分工,明确具体要求;其次,要加强培训,在正式拍摄录制之前一定要组织好相关培训,让主讲教师了解相关的技术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观看已经上线的视频公开课,积累经验;第三,要注重细节设计,包括教师、学生着装、录制场地的选择、课堂互动环节的安排等内容;第四,要成立技术实施小组,制定技术方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视频公开课拍摄质量。

三、加强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路径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学内容设计、PPT制作、授课、拍摄,后期编辑、修改等多个环节,涉及教务处、院系、录制部门等多个单位,需要管理者、主讲教师、学生、技术人员的通力配合。因此,加强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把好申报、评审、建设,应用、推广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对于推动教师发展,促进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先行。学校要依托优势学科和专业,做到选高人、抓特色、重建设,挖掘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点和内涵,把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丰富课程建设类型,选题既要贴近受众需求,又要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学术水平,做好校、院系两级的择优选拔和培育工作,推动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建设体系的形成,增强学校软实力和影响力。

(二)营造重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制度环境

主讲教师的投入是建设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前提和基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客观上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重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制度环境,建立项目管理机制,跟踪指导课程建设,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立项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形成制度化的激励体系,鼓励和引导教师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调动教师从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积极性。

(三)注重打造一流的课程建设团队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在网络条件下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因此,课程团队成员中需要增加技术人员,保证视频课堂的录制效果。对主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讲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互动,能够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特点,以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因此,一流的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关键。

(四)加强对主讲教师的培训

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遴选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和技术要求在不断细化和完善,同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与日常的课程建设相比,在课程定位、建设理念、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通过培训,让主讲教师更好地把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要求和建设标准,学习其他课程的建设经验,有助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顺利开展。

(五)搭建精品视频公开课成果交流共享平台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开放,在加强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课程的推广计划,适时开展课程建设实施情况的调研,搭建交流共享平台,让教师之间充分交流建设经验,分享建设成果,发挥好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提升建设水平,让精品视频公开课更好地助力本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