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级财会实操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

第1篇

【摘 要】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中、 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 是每一位会计教师所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的问题。开展实训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实操能力,对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浅析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技校;财务会计;教学

一、知识更新势在必行

学校财会专业教育教学要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学校的知识都有些落后。财会教学的课本不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与发展的轨道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更新,这也就使得一些最新的指导性理论或者是政策性调整不能及时的反映到教材中, 学生也就无法接受到这些新知识了。笔者认为,一方面,学校需要畅通信息的渠道,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及时的更新课本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学到且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当务之急的一项工作也是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需要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委派教师参加各种理论学习或者是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等,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因为只有教师得到有效的培训后,才能促使教师把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收集到的一些实践案例充实到课堂的教学当中, 然后再传授给学生们,促使学生们也能够迅速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实现财会专业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优秀的教学内容则是保障提升学生们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技校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技能的,因此,技校财会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就应该是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教学原则,课程设置也要和市场的需求相一致,适当的增加管理课程的内容,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型人才,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中多元化投资组合发展的需求, 也利于学生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时,及时的解决一些因为利润分配政策等出现的一些新的财务管理问题。

三、开展行业会计知识和新会计制度讲座,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会计专业课的学习,也只是能接触到相关的工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业务。除了工业企业,其实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还有一些诸如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或者是饮食服务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这些单位在账户上的设置、会计处理等都有别于工业企业,学生如果单纯的通过自学则不宜掌握,在教学上也由于计划、 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又不便单独的给予排课,在此,笔者也建议适当的开展讲座的形式,讲清其它行业和工业企业在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上的不同之处,及时的完善学生们的会计知识结构,为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奠定基础,这也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财会专业的教师也要及时的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积极主动的参加一些新会计制度的培训,及时的更新自身的业务知识;学校也应该根据会计制度的改革情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培训自己学校的师资队伍,开展有效地教研活动。此外,也可以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新会计制度的讲座,让学生们及时的了解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且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也有助于学生跟得上会计改革发展的步伐。

四、把握行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

技校开展的财会专业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的需求办学,以培养一线服务工作人员为宗旨来设置财会专业,而且还要根据岗位的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合行业的具体需求来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把满足行业的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起始点,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的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基于此,在开展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开展大量的调研活动,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显性和隐性的需求,牢牢的把握行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实用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及时的关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动向,逐渐的建立起人才需求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计划,切实的将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

五、加强学生职业理想的培养

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及时的改变学生们入学时的那种消极的态度,并且向学生们介绍财会专业的发展动向以及社会的需求,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理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理论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学习,使同学们都能够对职业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职业教育的理念,并渐渐的形成他们的职业理想。

要提高技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效率,提高财会专业学生们的综合专业水平,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得先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及时的更新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而且还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具有竞争实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的财会专业的人才来。

参考文献

[1]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2004,(6)

[2]刘春英,贾俊平.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3]姜秀文.如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6

[4]郑育新.建立“校企合作”良性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当代职业教育.2010(02)

第2篇

结合DE的特征和生源的特点,应该如何构建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呢?

(一)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实行“按需分类”培养

实行“按需分类”培养主要是考虑到参加远程学历教育的学生,其学习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本身就在财务岗位工作,但起点较低,学历较低,掌握的知识层次较低并且缺乏知识的系统性,严重影响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晋升。这需要提升知识系统和结构,将财会知识和技能引向纵深,然后又能顺利实施其职业规划。有些学生本身不在财务岗位工作,在其职业规划中有转向财务工作的需求,希望通过财会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财务工作的技能,在获得会计专业学历证书和掌握系统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后,能较好地从事财务工作。也有些学生本不在财务岗位工作,今后也无意从事财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本身就比较盲从,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参加学历教育纯粹是为了获得一张毕业证书。基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可以采用“ABC”分类法,将上述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大致划分为对应的A、B、C三类,然后根据不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目标,分别实施不同培养目标下的教学计划。而DE系统的优势将促进分类教学计划的实施,尤其是教学资源的高度信息化将确保分类教学计划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二)充分利用学生所在单位资源,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新型“校企合作”培养

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对人才进行培养,合作中企业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这种模式虽然比较容易操作,但合作的深度、广度缺乏[4]。而作为DE的学生本身就来自于各单位,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不在财务岗位,但还是能够获得所在企业财务岗位的有关实操信息,这样就对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教育”奠定了基础。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其性质各不相同,那么在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做到“因企制宜,不拘一格”。同时在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针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财务机构健全、财务人员分工较明确的企业,应将其发展成为对口的合作对象,实行全方位的合作,即除了针对学生个体培养合作外还要从师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教师和学生可以进企业锻炼,企业的财务总监、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可以进学校课堂讲课。当然合作的前提是要能做到双方共赢,这就需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责任义务等角度找到双方的结合点。

(三)抓好职业证书考证工作,实行“学历+技能双证书”培养

所谓“双证书”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5]。尽管“双证书”教育在高职院校已经开展起来了,但在DE为主的成人高校,“双证书”教育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就会计专业而言,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不是明确的诸如“初级会计师”证书和“中级会计师”证书这些会计专业特有的证书,所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大,学生在获得这类课的学分以后往往放弃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申请。“双证书”教育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组合,推行会计“双证书”教育是开展“以职业化教育为核心的职业导向式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集中体现。这是国家教育部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是21世纪职业化教育的大趋势。对于DE大专层次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配套实施包括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在内的“双证书”教育;而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说,不妨将“中级会计师”证书和“会计信息化工程师”证书的考试作为实施“学历+技能双证书”培养的标准配套。平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尽管是针对修学历教育的学分的,但主要应该围绕职业考证来灵活地贯彻实施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中与考证相关的课程都用考证的课程来替代,教材也选用国家规定的考证教材。例如:初级会计师考试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其中初级会计实务就包含学历教育教学计划中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那么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就应该围绕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展开;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就包含了教学计划中的财经法规、经济法和税法的相关内容,那么在安排这些课程教学时主要应该围绕经济法基础这门考证课的内容展开。另外,由于DE采用的是自由学分制即滚动教学、滚动考试八年有效,这恰恰迎合了考证的时间要求。因为考证时间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如每年四、五月份考会计师证,那么学生可以将教学计划中与考证相关的课选在下半年来注册和考试,然后到考证当年的四、五月份就可轻松参加考证了。这样反而能提升考证通过率,从而大大提高学历考试与考证考试的效率,成人教育的学习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四)举行或参加会计专业知识竞赛,实行“比赛项目任务驱动”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标的,比较适合于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教学。众所周知,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很强的,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比较合适的。只要所设计的“任务”目标明确,难度适中并且对学生颇有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会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知识,积极完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比如按会计岗位设计学习任务,按专业知识中的关键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按参加比赛的项目来设计学习任务等。在这里以比赛任务驱动法在DE中的运用为例分析如下:首先,可以配合教学计划中的各学期所开设课程在校内举行相对应的会计专业知识竞赛,如在开设财务会计课程时可以举行模拟核算比赛,开设成本会计时可举行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比赛,开设财务分析课程时可以举行财务案例研究比赛等。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保证较高的教学有效性和较高的学生参与度。校内的比赛可以常规性地举行,通过几轮循环比赛后,对比赛项目可以做到不断补充和完善,最后达到相对成熟。除了校内常规性比赛以外,可以去参加综合性更强的校外比赛,在集体荣誉感驱动下同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实行“比赛项目任务驱动”法进行会计人才培养将会是一种保证教学活力的培养模式。当然,比赛中设置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不妨开设奖励基金,吸引赞助商加盟,形成长效机制。

(五)充分利用实训软件供应商资源,实行“校商合作”培养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离不开专业实训软件。在安装使用这些软件过程中,供应商的其中一项服务是让软件使用者学会使用软件,而这恰恰就是值得学院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因为学会使用软件的培训既可以在教师中开展,也可以让学生参加,那就等于让供应商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了,在无形当中构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校商合作”培养模式。当然“校商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培训软件的使用,还可以合作开发一些培训考证项目,构建一个掌握专业技能的平台,让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增加一次获得专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机会。如用友软件供应商通常会与校方合作开发诸如“信息化工程师”之类的考证项目,而且通常考试通过率在85%以上,这对远程教育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那么以相应的项目考证为抓手,构建“校商合作”培养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DE学生的专业素养乃至提高学院会计专业职业化教育水平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策略

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和趋势看,以企业岗位标准为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已成为各专业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较高,然而从中职会计教学实际看,理论教学多、实际操作教学少,课堂练习多、岗位实践少,学做分离、会考不会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实践教学难以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教学目标的需要。本文将对中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岗位能力培养不到位——职业岗位意识不强,忽视系统岗位训练岗位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缺少系统安排。如在综合能力方面,教师主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其他岗位综合素质的锻炼。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的实训,如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但对稽核岗位、税务岗位等岗位的业务几乎没有涉及,这些岗位到底有什么工作内容、工作职责是什么,学生一无所知,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很少在本专业就业。

2.实践教学内容不到位——课堂教学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中职会计专业统一的教材基本针对高职考生的学习需要,而能够满足实习班学习使用的、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较少,强调会计的核算职能,忽视会计的监督职能,教材未能及时更新,尤其是营改增以后教材的滞后性更为明显,基本上是学归学、用归用。实训内容不能真实体现企业的实际财务运行情况,学生一旦接触企业会计实务,大多会感觉无所适从,根本不能独当一面,还要经过企业一段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从事部分财务工作。

3.教师实务能力不到位——大多只会纸上谈兵,不能胜任实务操作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积累。从目前各校会计专业教师来看,教师虽然基本上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不会做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对实际业务流程和经济核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让其开展实践教学往往力不从心,甚至是“赶鸭子上架”。另一方面,学校为了管理及排课方便,对专业教师学科分工过细,大部分专业教师常年只教一两门课程,造成教师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专业知识面较窄、缺乏系统性,实践能力更是捉襟见肘,教学大多时候只能照本宣科。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师如何能设计出高水平的课程,如何能指导学生提高会计实践能力。

4.校内实训设施不到位——实训环境失真,教与学两张皮中职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模拟工作室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实践有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单项技能训练两部分,主要是填填票据、写写记账凭证。校内模拟工作室实践教学往往只是简单的会计核算业务,没有税务汇算以及纳税申报,财务软件、财务环境设计等会计设施设备建设欠缺。总体而言,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财务工作环境不匹配,仿真度较低,达不到在做中学的实训效果。

5.校外岗位实习不到位——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实岗体验会计业务较特殊,很难做到企业实岗实习。原因是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掌握企业投资、成本、费用等经济信息,企业为了保密一般不会让外人接触,即使接受学生实习,无非就是做一些辅的工作;还有大部分企业会计岗位有限,一般就是一两个人,满足不了学生的实岗实习需要;同时学校合作企业也十分有限。因此,学校安排的校外实部分是在非会计岗位上进行的,最高也就是出纳岗、收银员,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账务。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五优五化”策略

实践证明,“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教师讲千篇往往不如自己一次真切的体验。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耳濡目染,是养成职业品质和掌握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也表明,正是通过“从做中学”,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获得了怎样做的知识。可见,教师选择适当的任务交给学生,使学生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从做中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中职会计教育要正视教学中存在的短板问题,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围绕中职会计教育目标,采取“五优五化”的工作策略,即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组织岗位化,以实务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实践化,以专业技能为根本优化师资培训、实现教师能力职业化,以设施建设为抓手优化校内实训环境、实现实训环境现场化,以实岗实训为要求优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生实习真实化,切实提升中职会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1.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组织岗位化推行“实践教育计划”,落实现代学徒制理念,强化校企合作,将教学活动设置于现实的岗位背景之中,实现教学与岗位的紧密对接,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乐于发现和探索,而且能更深刻地体验和反思,在实实在在的岗位体验中构建知识,掌握技能。在实训中,按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流程进行会计不同岗位的轮换实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各个岗位的技能要领、工作职责,明晰岗位内部分工与控制,了解会计工作流程。通过这种岗位紧密对接的实训教学,促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内容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学习方法与企业的工作方法对接,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会计实务工作。

2.以实务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实践化开发“从课堂到职业生涯”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总目标,分阶段逐级制定层次目标,进阶推进实践教学。根据技能学习的特点,分三个阶段递进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新手的单项技能学习阶段,在分项训练中,夯实基础技能,熟练技能;熟手的组合技能学习阶段,在完成仿真型实训的过程中,熟悉工作流程,学会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工作思维;能手的技能综合运用阶段,通过参与真实的实训体验岗位工作,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工作思维。为有效优化课程设置,可由校企共同开发《会计仿真实训》《工业企业会计真账实操》《商业企业会计真账实操》等实训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如《会计仿真实训》,以一个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为例,从解读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类账簿到报表编制各章节使用同一份业务资料,环环相扣,进行账务的全流程处理,将分离的模块教学有机串联起来,呈现高仿真的业务场景。《会计真账实操》让学生参与公司注册、建账、全套账账务处理、纳税申报等整个会计真账流程,做到与企业财务零距离对接。

3.以实践技能为根本优化师资培训,实现教师能力职业化教师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怎么能教会学生?中职会计专业必须十分注重提高专任教师的会计职业化素养,尤其是要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使专任教师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具有一定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企业实务会计。其中一点是将专业教师全脱产企业顶岗培训落实到位。中职教育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取得教师资格,又要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就会计专业教师而言,要具备会计实务操作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做账的能力。会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没有真正做过账就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门道。所以会计专业教师必须要真正进企业,参加会计岗位独立工作一段时间,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2015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非师范类专业新老师入职培训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非师范类专业中职新教师,要下企业完成为期一年的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其中企业跟班实战、连续进行6个月全脱产企业顶岗,各地已经执行,这是新进教师的职业化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但是对于在职教师,政策要求每两年参加两个月的企业顶岗培训,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为了减轻负担,大多数没有将通知要求落实到位,而是鼓励教师利用暑假时间自己找企业去完成培训任务,效果不佳。因此各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制订工作细则,建立与评先、职称晋升相挂钩的教师下企培训机制,真正落实通知精神。二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财务经理或主办会计担任会计实践课程的兼任教师,以补齐实践课教学短板,这也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多赢局面。

4.以设施建设为抓手优化校内实训环境,实现实训教学现场化校内实训室是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理、实、虚一体化”的实训环境的建设和有效使用,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实训环境建设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施设备建设。设备承载任务,任务承载技术技能。教学设备要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相一致,在整体课程设计框架下选择教学设备。会计专业采用的与一体化课程相符合的设备主要为两类:一类为单一任务实训设备,主要为基础教学提供服务;另一类为组合任务实训设备,主要为综合任务教学和创新教学提供支持。会计专业的模拟实训室建设与理工机械类设施设备建设不尽相同,设施设备投入成本不是很高,主要设备有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机、档案柜、点钞机、企业模拟经营沙盘等。二是实训耗材,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转账单、账簿、仿真支票、仿真增值税专用发票、仿真增值税普通发票等原始凭证类,收账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及通用记账凭证等各类记账凭证以及各类账簿报表,银行、法人等各类模拟用章。三是教学软件,如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四是畅捷通教学版,如为小微企业打造的管理云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特点的网络教学,有发票管理、非常便捷的记账功能,与报税系统打通,直接在系统中生成,内置在线学习等强大功能。四是教学环境设计。校内模拟实验室关键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将企业的点点滴滴融入到实训场所,设置账务处理流程、任务、角色、流程、岗位标志、一体化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以及一体化教学角色职责等一系列制度,无缝对接企业环境、流程和管理,营造贴合企业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工作场景,从零开始培养学生的工作习惯、工作流程及责任意识。总之,高仿真的实训环境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互换,能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5.以实岗实训为要求优化企业教学基地,实现学生实习真实化情景化的校内技能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无论仿真程度如何,毕竟是在校园内的纯技能训练,与企业真正实务操作的复杂性是无法相比的。所以,中职学校要以校企结对、职教集团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水平。对会计专业来说,除了职教集团企业外,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单位。就目前来看,要争取与财务人员需求量相对较多、业务量较大的记账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尽量为学生创造实岗实训机会。

参考文献:

[1]明哲.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2]陆祥.教和学的互动:会计实训教学方法探讨[J].知识经济,2015(23).

第4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专业建设陈登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学校立足乐从“商贸立镇”的区域经济特点,确立以财经类专业为骨干专业,加以大力发展。会计专业在学校“百分百成才”的职教理念指导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围绕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场室建设、专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加强师资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培养,致力打造敬业爱岗、团结务实、力争上游的专业教师团队。

1.学习提升,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校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学习提升。每年有计划地派送教师下企业锻炼,组织教师走访企业,进行社会调研,加强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组织教师到知名职校参观交流,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职教理念,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职称。近三年,学校派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学习达60多人次,开阔了专业教师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

2.科研引领,提高教科研能力

专业教师参与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改革与校本教材开发》、广东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职业教育专项课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基于跨省联盟的职校会计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等多个课题的研究,不断学习、提高教科研能力。专业教师主持佛山市中职学校网络精品课程《财务会计》《基础会计》《推销实务》的开发。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专业课程改革,同时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升。专业教师结合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开发了《会计综合培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经四合一实训》《贸易企业会计真账实操》等10余种校本教材,参编公开出版教材3本,已投入使用,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称赞。

3.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每学年组织教师专业技能竞赛,组织校级、镇级及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评选,通过各种渠道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几年,专业教师在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迅速,2人次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3人次被评为顺德区骨干教师,10人次被评为国家、省赛优秀辅导教师和区金牌教练,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评比,累计获市以上奖励100多人次。

二、建设实训基地,创建优良的实训环境

功能完善的专业实训场室是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条件,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1.加大投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学校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实训场室建设,建成了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财经实训教学中心,总面积达1255平方米,实训工位536个,专业教学设备总值约324万元。现有会计电算化室、财经综合实训大厅、模拟证券交易大厅、企业经营实训室等功能场室,配备了用友U8财务软件、畅捷通T3财务软件、网中网会计教学软件、福思特会计教学软件、模拟证券交易等教学平台,为实训教学保驾护航。

2.资源共享,专业教学辐射同行

学校于2005年被顺德区教育局确立为区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的综合培训考核鉴定点,完成了区内勒流、陈村、北、龙江、李伟强、容桂、胡锦超等多所职校5000多名学生的毕业前综合培训与考核鉴定,学生技能合格率为100%,受到了送培学校师生的高度赞赏。学校多次承担佛山市和顺德区财经类学生技能竞赛及广东省赛选拨赛的赛场服务工作,起到了骨干专业在区域内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三、践行课程改革,培养技能型财经人才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宗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专业建设的方向。

1.开展社会调研,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对财经人才的需求状况。调研结果显示,该地区现代商贸和物流业兴旺发达,家具、钢材、塑料三大专业市场享誉全球,注册的各类工商企业有20000多家,社会对财经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庞大。有被访企业家表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急不可待;市场营销和会计人才需求经久不衰;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新兴专业,未来人才需求前景可观。 立足调研结果,我校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其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2.访谈行业专家,分析专业能力

为制订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学校召开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分析行业专家研讨会,乐从供销集团、祥和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金鼎财会咨询有限公司等10家知名企业的代表应邀参加。能力分析会由省内教育专家主持,对会计、出纳、仓管、文员四个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提炼,使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脉络更为清晰,内容更加丰富,并与实际工作内容接轨,会议的研讨成果是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后续将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课程结构的分析、课程标准的撰写、教材的开发及实施教学。

3.围绕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配合学分制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30%以上。每学年根据实际情况滚动修订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又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培养。

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

结合中职生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精力旺盛等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淡化理论,强化实践,积极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吸引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实践锻炼上,为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1)注重实训教学,加强教法研讨。根据教育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开足专业实训教学课时,《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每学期均有为期1周的校内实训教学,第五学期有为期1个月的综合实训,实践教学课时充足,实训内容接近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实操效果良好。专业教师学习并探讨了项目教学法、五步循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法的应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2)创新实践方式,搭建锻炼平台。学校创设条件,搭建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了创业及企业经营的实战演练。建立营销实训中心,指导学生参与进货、理货、售货、盘点、记账等实质性的经营管理活动。开辟校内创业园,创建“小老板创业街”。创业街的商铺以班为单位集资成立股份制公司,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结合相关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店面装修、商品采购、推销策划、财务管理等工作,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经营中体验、感悟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举办技能节,营造学习氛围。学校每学年组织财经技能节,开发了会计书法、点钞、计算器翻打传票、会计知识竞赛、手工做账、会计电算化、创业实践、顶尖推销员、商务礼仪、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多个技能竞赛项目,并进行技能汇演,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营造学生学技能、练技能、赛技能的专业学习氛围。

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培养适销对路的会计专业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专业办学的出路,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1.建立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

学校与本地区的家具、钢铁、塑料等专业协会紧密合作,先后与广东进发钢铁有限公司、顺德区日龙贸易有限公司、乐从顺客隆商场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营销、仓管、财务及店面管理等实习岗位。学校根据师资、场室、设备等资源,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实现校企互助双赢。

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对口实习困难的现状,学校与乐从中介行业协会签订了校企联盟合作协议。在乐从中介行业协会的统筹下,会计学生专业对口实习实现了重大突破,从以往的零散型实习走向了规范集中型实习,从友好式合作走向了制度化合作。日后将逐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在学生实习、产学合作、教师实习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培养、开发教材、实施质量评价等。

2.紧密联系税局,实行税宣互动

顺德区国税局、地税局为学校开通了“小税通”第二课堂,由税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不定期地送税法进校园,为师生及时更新税收知识。学校成立了顺德区校园税收宣传志愿者总队,组织学生协助开展税宣活动,培养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3.成立指委会,聘请客座讲师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学校成立了财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请企业行家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聘请知名企业家担任客座讲师,有计划地邀请客座讲师回校举办专题讲座,为师生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4.承接专业培训,服务社会需要

学校承担了校内外《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统计人员上岗证》等证书的考试培训工作,历年的考证通过率在全区领先。学校还承担了会计和统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创业教育等,历年来共培训学员20000多人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中高职衔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提高学生的培养层次,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建设、打造品牌的发展之路。学校会计专业是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的试点专业,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此项举措打通了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直升通道,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档次,增加了专业吸引力。

学校与顺职院共同研讨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标准,初步构建了会计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纳税基础》四门课程为中高职衔接课程。初步设计了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4231”的模式,即第1-4学期学习基础性课程,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第5-6学期学习中高职衔接课程,为转段作准备,完成中职学段学习任务;第7-期学习职业能力提升课程,考取初级会计职称;第10学期为顶岗实习,完成高职学段学习任务。

六、结语

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实践,会计专业办学成果显著,在顺德区内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专业影响力辐射省内外,会计专业于2011年通过评估,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

会计专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渠道顺畅,学生多在家具、钢材、塑料、房地产等专业市场就业,主要从事会计、出纳、仓管、文员、业务、跟单、部门助理等工作,近两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100%,其中更有一批优秀毕业生已经走上家具、钢铁、塑料等行业企业的财务主管岗位或自主创立企业已初具规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坚持科研引路,继续加强专业建设,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企合作伙伴,紧贴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制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研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品牌专业,致力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财经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庆.对职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2(32).

[2]崔晓婷.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5).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岗证赛课;课程体系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朝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众多教改项目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重点和难点项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模式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与实践脱节,简单照搬一本高校的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程所覆盖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高仿真训练而导致就业后无法立即开展业务工作,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关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李丽君,姚雨晴(2013)认为存在理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授课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秦海敏(2011)认为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关于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孙棠(2013)提出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胡琼(2013)提出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李传宪(2013)提出CPA考试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蓝文永、许蔚君、孟凡芳、罗小明(2011)等学者提出了能力导向(本位)的课程建设体系等等。学者们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的多重理论,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岗证课赛”的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课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改变以知识点安排所学课程,所学内容普遍使用性强,岗位针对性不足的现状。根据学生就业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针对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实务;针对成本核算岗设置成本管理实务等课程;针对纳税申报岗设置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针对企业理财岗设置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针对财务审计岗设置审计实务等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岗位群实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证课融合”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级别和职称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的证书,此外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相关的专业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分为国内考证和国外考证两大板块,归纳起来国内考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证师、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等,国外考证包括英国特许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美国管理会计师、英国国际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等。学生为了能顺利地获取就业相关的证书,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包括各类别、各层次的资格、职称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配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考试的时间,从而有效助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国际合作班开展课程相关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考取国外的资格证书,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赛课融合”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使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通过竞赛集中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让学生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把“赛”作为“课”的有效补充,通过“赛”提高“课”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课外竞赛主要有珠算大赛、点钞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会计分录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进行引导。

三、“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需要企业的参与,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和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合作等项目的开展,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能提升教师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员工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多赢。

(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工作过程

在“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拆分为具体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三)将职业证书、竞赛获奖计入学分,实现课证赛相融合

学生为了取得珠算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学分制下,将证书量化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专业课的学分互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及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可作为额外的加分,代替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类别、奖励级别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作为相关课程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鉴于校外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岗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需投资引入先进的模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将事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系列专业课程中,延生到定岗实训阶段,为学生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流于形式。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选题和行文应结合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撰写,改变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岩.会计专业“岗证单”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课程优化设置[M].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第6篇

摘 要 从课程改革背景分析入手,依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技术,研究和实践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旨在推动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 工作任务分析 会计电算化 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旋律,课程改革是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使中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这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根据市场和企业需要设置专业,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则是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一项迫切任务和核心工作。

我国目前的会计行业已经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会计核算手段由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会计电算化,已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会计的职能在不断拓展等。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经济成分趋于多元化,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如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开始进行跨国融资和投资、企业资产重组、资产置换、股权转换等。

我校会计专业多年来沿用学科式的课程模式,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相互脱节,教学方式呆板。在这种课程模式下,难以激发出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从调查会计岗位对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改革的意见中可知,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岗位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要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原有的课程模式,按工作岗位设置课程,以企业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来确定学习项目,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概述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小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教理念,以教育科研为手段,促进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市场结合,搭建以职业教育研究所、教务处、专业系、合作企业、会计行业协会、教学技能研究会参与的六维科研工作体系。

基于工作任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过程与成果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

现代职教思想的建立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我系教师先后聆听国内知名职教专家赵志群、徐国庆等讲座,用面对面的方式与专家交流,请他们为我们的解答疑难,打开思路。组织教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走出学校,学习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学习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理论、项目课程设计技术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精髓,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营造人人参与的改革氛围。

(二)着力改革,科学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市场调研,从职业的源头开发课程。我们走访了珠三角100多家企业,对40多位企业专家进行访谈等社会调研。摸清了现代用人单位的岗位分布和用人要求,为课程改革收集第一手资料。

2.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项目化课程构建提供依据。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先后组织了行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课程开发顾问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三条主线,细化了工作行为应用的知识和技能、难易程度和使用频率的高低,合理定位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为构建会计电算化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和制定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

3.分析课程结构,把职业的工作体系转换为学习体系。按照课程结构分析技术要求,我们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设计课程结构,确定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习领域、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理顺了相互间关系。

4.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制定会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形成指导教学工作的系列化文件。

5.开发职业活动导向型财会系列教材。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活动导向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项目体系编写职业活动导向型系列化教材。

(三)改革教学模式

建立“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采用“五结合”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结合---突出直观性;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体现连贯性;手工模拟实训与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增强适应性;专业学习与企业考察相结合---加强教学的职业性;课堂学习与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强化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四)改革教学方法

大胆创新教法,积极推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如:采用“现场教学法”,将课堂搬到企业、搬到银行、搬到税务局,提高教学直观性;“一体化教学”,让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综合发展等。

(五)改革教学手段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和互联网、金蝶K/3 ERP财务软件应用平台、精品课程网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和网页课件、Flash实操示范、视频、教学过程录像、电子教案、问题在线解答、在线题库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上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调动了学生眼、耳、手、脑,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推行“一专多能”的考证体系

“学历、职称、技能、经验”是学生就业的四块“敲门砖”,我们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实施“一专多能”考证体系,推行多证书制度,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证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提高就业竞争优势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证明这种学生动手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七)建立职业导向型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根据企业会计岗位用人的需要,围绕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来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和学习项目,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教学评价逐步实现“九化”,即评价标准职业化、评价核心能力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形式项目化(岗位化)、评价安排全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成绩认定科学化、评价反馈导向化。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效果与评价

(一)企业专家对课程的评价

2008年12月至2010年8月,为考察专业改革是否符合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课题组向企业发出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座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进行评审,企业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广州勤建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宋文武女士说:《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贯彻了“实际、实用、实践、实效”原则,体现了职业教育科学先进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广州市安正达会计师事务所副所长卢道宏先生评价:职业活动导向型财会系列教材,围绕了现行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构思和编写等,说明会计电算化专业改革的最终目标达到了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教师、学生的满意度提高

教师普遍反映改革后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的反馈意见,满意度达95%。

(三)提高了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学改革,强化了实践教学,理论为技能服务,特别是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培养与锻炼教师理论与实践一肩挑的一体化能力,他们既懂传统操作又会利现代的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另方面,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高了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快速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和个体的业务素质,造就了一批教育科研的骨干队伍。

(四)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实现了就业顺畅、生源火暴

通过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特别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素质和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根据跟踪资料统计,06-08级会计电算化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91%,平均薪资每月1800元以上。就业顺畅,带来了生源火暴,在校生人数逐年直线攀升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改革等研究成果,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必将对今后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愿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辐射、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莜玮.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2]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职教论坛.

第7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267-03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中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改革的问题。如高职会计教学就存在以下问题急需完善和改革。

一、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不规范

1.会计教材编写质量不高。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会计教材,主要是规划教材和自编教材。不论是规划教材,还是自选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不系统性、不规范性的问题,教材内容累赘,东拼西凑,互相抄袭;系列教材之间衔接性较差,内容重复,如基础会计、各种专业会计都有会计报表编制的内容等;校对、排版、印刷等也不规范。特别是自编教材存在的问题更多。

2.教材内容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也在不断更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收政策等的变化。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收政策等的变化,会计教材必然随之更新。会计教材的更新有一个较长过程。致使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困难

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比较容易。会计专业要建设好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比较困难。虽各企业、事业单位都设有会计工作岗位。但岗位不多,中小企业设几个岗位,大中型企业也就是十至二十个岗位。会计工作是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过程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职业。在工作中随时接触现金、银行存款等资产。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每个企业、单位都不乐意接收实习生,即使接收,也只能接收少数。每年各高职院校要安排大批的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比较难。因此,会计专业建设稳定的、成规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比较困难。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实习基地主要是校内模拟实训室。

(三)师资队伍实践经验少,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没有从事过会计实践工作,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也有极少数的教师在外兼职,但毕竟是少数。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企业不愿意接纳,即使勉强接纳,也只是走马观花,效果也不理想。

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很少,培养的周期较长。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必须经过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取得助理会计师以上的资格证,才能算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难度相对较大。

(四)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比较低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就业率也比较高,一般就业率都在90%以上。但是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就非常低。其原因主要是,会计专业的生源好,毕业生多,超过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要;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人员一般都安排亲友,特别是民营企业。

(五)教育理念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合并组建升格或专科学校转制而成。举办高职教育的历史都不长,教学工作的实践还不丰富,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还停留在中专教育、学科教育的模式上,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专业,重课堂教学、轻实训教学,重书本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教学。教学理念、管理理念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在的高职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有相对一部分是在溺爱中长大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且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部分学生不切实际地自我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说起来很行,做起来相差甚远,特别是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没有养成;许多学生好思考,有思想,但他们过于理想化地看问题,偏激、固执。基础相对较差,对学习普遍缺乏热情,不爱学习,甚至厌学。

二、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会计教学应该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认真抓好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1.认真抓好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国家规划教材在知识性、规范性、系统性、新颖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应是同类教材的权威。要提高高职会计教学质量,认真抓好国家规划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应及时、有组织、有计划地抓好国家规划教材的建设。在组织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选择在会计业内的知名人士作为牵头人、组织人。组织那些会计水平高、有一定的教材编写经验、责任心强、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士参与编写。会计专业的系列教材,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电算化等由编写组编写完后,统一由牵头人组织力量进行总篡。避免系列教材在内容上的重复,保证其系统性和规范性。

2.加强自编教材的管理。会计教学,最好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没有国家规划教材的,可以选用编写质量好的教材。如果有教材编写经验和能力的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可以组织教师与有实践经验会计人士编写具有一定特色教材。自编教材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要集思广益,要认真研究会计专业系列教材之间的衔接关系,要理清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论框架及各门教材的理论构架。避免内容重复和累赘。教材的内容应以“实用、必需、够用”为原则。

(二)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但是,高职院校有很好的条件和优势。首先,部分会计教师就是会计行业的领头人,每年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绝大部分是由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完成的。其次,大部分企业、事业单位都有高职院校毕业生,有的毕业生已担任领导工作。要充分利用这种人力资源优势,购建和谐的校企文化,加强校企关系,加强校企合作,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开创良好的局面,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必要时还要加大投资力度。

2.抓好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实习费用大,成本高,且难度大。因此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实习室的建设,很有必要。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实习室的建设,要强调一个“真”字。首先,模拟岗位的设置要与实际会计岗位设置基本相一致;其次,实训、实习使用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应与实际工作使用的基本一致,同时要保证正常实训、实习需要。校内会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业务活动原始凭证的取得问题。经济业务活动资料可以借用具有代表性的友好企事业单位的某一会计期间的真实原始凭证进行复制。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实训、实习室。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训、实习室主要是采用仿真资料,进行模拟实训、实习。实训、实习的成本高,费用大,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且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根据会计的工作方法、程序、步骤以及实际使用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用品来进行设计,编制会计实训、实习训软件。将原来手工操作的实训、实习,改为通过计算机操作实训、实习。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实训、实习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可以完成原来模拟实训室无法完成工作,如原始凭证的仿真等。

(三)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1.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和完善双师奖励办法和制度,教师是不是“双师”,在待遇方面没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对双师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制定相应的双师型教师奖励办法,拉开双师与非双师教师的待遇,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而努力。其次,有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是否可以参照有关专业的认证,如调酒师,茶艺师等的认证办法执行。

2.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并创造条件,学校积极配合让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积累经验。同时还可以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势,为企业、为社会服务。

3.向社会招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聘请企业和单位的会计师、总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4.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会计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升教学水平。

(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每年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社会上会计岗位又相对有限。形成了突出的供需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不对口,就业率低,就业难的问题。具调查,企业、单位需要的会计人员是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如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没有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要解决此矛盾,就要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入手。要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好培养方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而毕业,还要培养绝大部分学生取得会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助理会计师)。只有如此,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提高对口就业率。

(五)转变职业教育观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诚信、敬业、有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培养目标,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注重专业教学,注重实训教学,注重社会实践教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等,都应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有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安排,以“适用、必需、够用”为度。

(六)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会计工作是一种实操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的问题是怎样又好又快地教会学生从事会计实务操作。要改革过去按照教材内容,先在课堂上从头至尾讲授一遍,再到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的教学方法。要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二为一,教师可以边讲理论,边亲自动手进行示范性操作,使教学过程直观、简单,既节约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又好。教师对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理论教学以引导启发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调查,绝大部分高职生进校的第一年都比较单纯,好学习,有朝气,有追求,活泼、聪明、好思考,遵章守纪。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学生就变得油滑,迟到、早退、旷课、酗酒、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对各科学习成绩要求不高,60分万岁,过关能拿到毕业证就行。其根源有两个,一是教学方法不当,二是管理不善。教学方法不当,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但学不到知识,学不到技术,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还要有耐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急于求成。避免学生的压力过大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基础。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会计教学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使课程的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使理论通俗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0-1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6-11-03.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