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外阅读的感悟

课外阅读的感悟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外阅读的感悟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外阅读的感悟

第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教学实效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29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要融入情感。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才能有创新思维的发展,使课外阅读教学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一、创设情境,进入文本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只有入情入境,学生才能真切体验到阅读文本的神韵及深刻的内涵,才能体会到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情境,让课外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使用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先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海伦・凯勒在这三天中都到了哪些地方,她看到些什么;并想一想:你感受到什么。接着,用多媒体分别出示海伦・凯勒这三天所到之处、所看之景以及内心的感受。同时,教师激情解说:三天光明中,她对所有的人都怀着那份爱的情怀,希望自己可以感悟他们的外部特征以及心灵;她渴望见到人类的演变过程,还要见到人类智慧的结晶;她关心着人类,关心着一草一木,多么渴望自己可以见到人类生活的真实场景,感悟人们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多么美好的画面呀,多么幸福的一刻呀。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听着教师的解说,孩子们完全入情入境,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只给你三天光明,你会去什么地方,做些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碰撞情感,感悟文本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量,增加孩子们的语言的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措施。但是,一直以来课外阅读教学未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

课外阅读文本的美,是一种意境之美,是一种情感之美,是一种情怀之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深化他们的感悟与体验,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情感的碰撞,获得审美的体验。语文新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的文本充满意境、充满情趣,语言优美,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理解分析能力,独自感受这些文本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并通过朗读把情感表露出来。例如,教学《老人与海》时,要引导孩子们体会到文本中的情感。当老人在海上捕到大马林鱼时,文本描写了他的捕鱼技巧、动作。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言,体会老人捕鱼的艰辛和不易;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经过时,展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有过放弃,有过思考,可是最终老人还是用他的信念与勇气克服了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体会老人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并把这些精彩的片段读出来,与文本进行沟通,走进人物心灵,去感悟文本,升华情感,体味主人公内心的自豪、坚毅以及孤独。

三、合作交流,激活思维

语文课程是具有人文情怀的课程,有着独特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就是塑造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富有情感魅力的特点,以生为本,构建一种富有人文意境的课堂,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思考,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质疑中突破,与文本进行情感沟通,体会文本的价值内涵。例如,教学《三国演义》(片断)时,教师就要引导孩子们根据“周瑜的刁难”“诸葛亮的智慧”的特点,提出问题:周瑜刁难体现在什么地方?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诸葛亮为何要选择鲁肃作为同伴?如果曹操用火箭,后果会怎么样?通过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继续探究文本的欲望,他们思维更加活跃,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效果。

第2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个性化阅读;有效性;综合素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延伸,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我们强调中学生多读书,更需要有卓有成效的阅读指导,笔者认为初中课外阅读指导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的成败,导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得好能诱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例如用一张图片或一个故事等形式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课文中来,图片直观形象,而音乐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更能渲染气氛,更能感染学生,激发阅读的兴趣。例如我在进行《黄河颂》一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播放《黄河颂》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本文教学重在朗读,安排学生齐读、领读、个别读、教师范读等。我在范读这一课文时,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抒情委婉,特别注重了重点词语的“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越读越激昂。这堂课,学生从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课文的表面文字,而是要通过课文作品的语言全面的审视和把握课文的显性意义,感悟文章的内在意蕴内涵,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注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我观察发现,很多学生读书只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读,缺少深入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还有不少学生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设置,“化整为零”,以周为单位,分“章回”来阅读。突破阅读障碍的勇气,以比赛或展示活动让学生找到阅读兴趣所在,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关注到全本书,体验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乐趣。我调查了本班40多名学生后得出:学生在阅读四大名著中,按学生阅读喜好由高到低依次为《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因其《西游记》生动活泼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情节、瑰丽丰富的想象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心理,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在一开始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有层级,并以此定期的进行阶段性的分段阅读考级,遵循中学生实际学力、智力、心力的量力性原则,在读本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有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

三、注重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因此,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这一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

四、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堂教学;小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67-02

语文新课标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因为它是语文实践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大语文理念的引导下,把课外阅读提升到语文教学的轨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拥有阅读的主动权。在阅读中,学生以课文为本,学习与课文相关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让他们多读、多思考来开阔眼界和胸襟,丰富他们的体验和阅历。小学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传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的联系点,全面辐射,巧妙拓展,必然会让课堂锦上添花。

一、让教材内容笃实厚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然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经典篇目,是经过高度凝炼的,有些离学生生活很远,单靠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无法透彻理解的。教师就应既注重课本知识的解读,又注重课外阅读的运用,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空间,努力让文本厚重笃实,让人物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其自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理解内容的疑难点,教师应适时地利用课外相关的知识进行连接,扩大阅读范围,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到深入解读。

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一句话很值得玩味。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地阅读与揣摩,联系自己身边人的所作所为来整体理解句子。这样的读中感悟能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将文章读通、读透,将人生读明、读精。笔者课前让学生找《鲁滨孙漂流记》,仔细品读,感受主人公的坚强。从中理解这是男孩女孩必须读的一本书,让他们从书中学到一些生存的精神。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名人的作品,如反映热爱生命的张海迪、黄福荣等人物故事,表现身残志坚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轮椅上的梦》等佳作。这样的扩展阅读不仅仅多读了文字,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树立了健康的人生观。

二、让教学过程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是对教师高素质的要求。要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教师要时刻热情洋溢、情深意浓、妙语连珠,提升语文课堂的品位、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以此让语文课堂不再单调乏味,让学生恍如进入桃源仙境,在如画的情景中,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学习。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借助诗意浓厚的课外阅读资料,创造出优美的教学诗意境界,让学生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教学《草原》时,在学生品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时,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感芳老师安排学生课外阅读两首描写草原的小诗:1.芳草一碧到云边,鲜花簇簇缀绿毯。牛羊点点悠然去,隐隐牧歌远处来。2.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轻声地吟诵着,那纯真的表情、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这些拓展材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给老舍笔下的草原更增添了一份诗的韵味,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三、让教学主题意境深远

课堂教学中提升主题是每一位教师的理想追求,这也是整堂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教学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内容,并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心得进行交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引入课外阅读材料,辅以抑扬顿挫的声音、形象生动的手势、工整漂亮的板书等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大脑,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催生了他们的深层思考,将文本主题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对老人的外貌描写,教师通过对三个“褪色”的解读,指导学生感悟老人普通朴实的外貌,感悟与他以喂养海鸥为乐,十年不曾间断的高尚品质形成的反差。可以说,在学生心目中建构形象的过程就是完成崇敬之情的熏染过程。人越是不富裕,关爱海鸥的善举越是伟大,对人的冲击力就越发强烈。笔者适时补充吴庆恒老人的日常开销:“老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8元,而喂海鸥的饼干每包一公斤就是4.5元,可是他一买就是几公斤。而他对自己最大的奢侈品,就是0.2元一包的香烟。直到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简陋的住所发现的还是他自己舍不得吃,留着给海鸥的2个鸡蛋。”这为感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具有惊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这样的课外延伸的材料才是课本内容有效链接,老人的高尚情操才能长久地回荡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四、让教学体验情深意浓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力求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材料,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感悟。教师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憎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运用多种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其中课外阅读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亲近英雄,产生情感共鸣,笔者紧紧抓住“挪动”一词,让学生想象前进的艰难,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读相关资料。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到了极点,英雄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大脑深处。的伟大精神感动了每一个学生,教室里庄严肃穆,学生满眼含泪,此时悲壮的乐曲缓缓响起,全体学生起立立正,深情地朗诵一首《永恒――献给》,情动于内而言溢于外,以情激情,以言释意,文章的情感与学生情感得以共鸣。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由一个问题激发起兴趣而阅读课外书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得到读书的快乐。让我们在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大力开展学生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课内阅读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依据,不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理解课文。

那么,怎样做到“文本”与“人本”的有机结合呢?

1.注重感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一是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二是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三是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四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让学生有互相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中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

2.要做到具体形象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通过阅读学生从中已获得的信息,开始不自觉地将信息加工,即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解分析,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具体形象与理性的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悟到了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语文素质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利用阅读,促进写作

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和生活紧密联系,特别是文学作品,既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二、课外指点

1.注重课文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素养的提高单靠课文是不够的,还得做大量的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也不能盲目地读,要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八年级上册学新闻体裁,要了解这种体裁,除了课本知识,我们还得让学生多读报,从感性上认识这种文学样式。这样就要求做课外阅读时与课文相结合,既可补充课本的不足,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何乐而不为?读朱自清的《春》,我们也可以找一些类似的写景的美文来读。

2.注意整体感知,注重语感的培养时,首先从整体出发,从宏观上感悟文章写的什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这是做课外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开始学生可能理解上会有偏差,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感悟能力会越来越强。

3.强化语言文化积累

要求学生对成语、名句、警句、妙语要理解记忆,对于含蓄凝炼的关键语句则指导学生探究。古人云:“积句成篇”。如果这个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做读书笔记,大凡有学识的人,无一例外是善积累的人。此外,多读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可丰富学生的情感,补充生活经验,陶冶情操。

4.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比较阅读,灵活运用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把课外文章和课堂教学中相类似的课文联系起来,比较阅读,力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5篇

一、新课标引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

(一)回顾老版课标――关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

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提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它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

(二)学习新版课标――关注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质”

老版课标虽然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但在教学实践及阅读实践中,教师、学生均缺失具体的操作策略。在具体实践中,对于学生读什么,课标并没有明确的引导,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思路,这导致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学生许多的课余时间,并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主流。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必定要借助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成为可能,但从平日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有了一定阅读量的孩子都可以提高阅读水平。阅读的质与量并不成正比。课外阅读教育要想真正达到预定的目标,就需要量与质的强强结合。

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在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基础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了推荐,明确指出要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以及传记等,关注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质。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只有关注了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才能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双赢。

二、如何提高学生舌尖上课外阅读的“质”

课内精耕细作,课外才能跃马平川。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一)课堂上引领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索。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内在情感。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文字优美而且读起来很感性的文章。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文字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诱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除了品读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言外之情。对文字的鉴赏要能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不仅要反复品读,还要能从文本拓展开去,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再结合文本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品味文字的言外之情,读懂作者心中那独自的、个性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读后的感受。很多时候,阅读文本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在审美欣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学生感受到除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能想到的就是自己母亲对自己的无怨无悔的付出。在这一刻,孩子们还知道了要回报母亲、回报亲人……

当理解转化为了能力后,收获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内文字上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能读出深度。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他们能懂得什么是真情真爱;从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中,他们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读黄蓓加的倾情小说系列,他们能真正走近文字,品味文字的意蕴,能畅游在想象的空间,感悟着世界的美丽……读书会让学生明智明理,使他们更加智慧。

(二)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优质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舌尖上的课外阅读到底读什么,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利用最近阅读区的原则,巧妙地激发学生对优质课外阅读的兴趣。

1.追寻作者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材料或作者的其他文章来阅读。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布置学生找叶圣陶的其他文章来读。读了老舍、冰心、孙友田这些名家的作品后,引领学生去读读这些大家的其他作品

2.追寻历史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如读了《和他的大黑骡子》后,让学生去读读时期的其他作品。

3.追寻名著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如在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班上的学生去读读《水浒传》;在学习完《三打白骨精》后,让学生去读读《西游记》,并开展一些名著的专题读书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相对而言,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兴趣是比较大的。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利用这个阅读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

第6篇

一般来讲,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累积大量的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感觉无话可写。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少固然是个客观原因,但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少也是不争的事实。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大千世界,人生百态都有反映。中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弥补接触社会生活经验缺乏的不足,了解到更广阔的生活,对作文所需要的外延有了一定的拓展。阅读多了,材料也就丰富了,写作时也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阅读多了,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实在是大有益处的。接触了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长期的浸染,不断的比较鉴赏,就会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或豪放或婉约或灵气或深刻或淋漓尽致或含而不露,甚至兼而有之。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语感从本质上来说一种能够迅速地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一种极其灵活的语言,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含义,顺序的调整,字词的删减都可能使句子含义发生变化。这也是为什么语文的阅读能力完全依赖于语法知识的讲解和阅读技巧的指导但却收效甚微的一个原因。

要学好语文,通过大量的广泛的阅读,给予学生广大的阅读实践的空间和时间,在具体的语境中去不断的自我感悟和比较鉴别,慢慢他们就会培养对语言的整体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会不断由弱到强发展。

课外阅读可以培养自学能力。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经常地依赖于此,只有善于独立处理、分析和吸收信息的人,才能干好他们的工作。因此,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课内老师谆谆教导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在课外,在离开学校以后也能自主阅读,会自主地收集、选择、整理信息,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摸索去感悟,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这将会使之受益一生。

第7篇

一、基于教学内容,推荐课外读物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前,首先应当从课标着手,将阅读教学目标进行深化、拓展,再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根据相应的目标与标准为学生们推荐合适的优秀课外读物。

例如,在教学《香菱学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们粗略地阅读了一下教材课文,待学生大概了解文章内容之后,笔者便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其中的相关细节内容。如文章中对香菱作诗时的神情、动作等的描写部分,如此便引导学生们精读文章,品位文笔的妙处,最后,笔者再讲了李纨开诗社的部分内容,引发学生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与欲望,并推荐学生们在课后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精彩章节。如此一来,课外阅读便与教材教学相关联,并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培养阅读习惯

有效的课外阅读计划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学生稳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结合阅读目标,帮助学生制订层次化、差异化的阅读计划,并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稳定、不打一丝折扣的落实计划内容。另一方面,在计划定制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渗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课文阅读中实现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双重发展。

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时,教师便给学生制订了这样一个阅读计划:每天至少阅读两篇《青年文摘》中的文章,并写出相应的阅读感悟;每个月至少阅读一本名著。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量便得以提升,同时,定期、定量的阅读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定期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仅能够拓展自身的语文阅读面,还能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三、指导学生掌握技巧,提高阅读质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学生才能在课外阅读中开展有质量的阅读。这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重点关注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某一固定思维方式来进行阅读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阅读分析方式,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现代文时,先讲文章结构,再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内涵,然后概括文章主旨,最后再对文章精彩例句或要点进行分析。通过先整体后部分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阅读文本内涵,如此一来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技巧,更丰富了学生阅读思维,有利于课外阅读质量提高。

四、 引导学生阅读分享与交流

通过分享阅读心得,学生能够观摩他人优秀的阅读方式、阅读技巧,了解他人对阅读文本的内涵看法,通过交流阅读见解,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学生在分享中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提高自身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形成,从而促进课外阅读教学发展。

例如,在指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让学生在每次阅读之后便将阅读体会、心得以及阅读文本中的精彩段落等都及时记录下来,并整理成读后感,然后再将读后感上交给教师检查,并评选出优秀的读后感粘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召开学生阅读交流会,让学生们分享心得。比如有一位学生在交流会上分享了自己阅读《简爱》的一些心得与感悟:“我觉得简?爱是一位坚强而自尊自爱的女生,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从不向苦难低头,她身上的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位学生还朗读了《简爱》书中的精彩部分。

五、重阅读内容的输出

知识的输出能够巩固和活化知识,从而产生知识的内化效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接收和理解了大量的知识,如果不进行知识的输出,那么这些知识大部分会很快被遗忘,导致阅读的知识转化率很低。阅读知识的输出可以通过黑板报、读书笔记、读书分享活动等。

譬如,在推荐学生阅读《茶花女》后,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每个人做一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是对内容的简要介绍,也可以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或者对里面人物形象的评价。然后综合优秀的读书笔记,做一份以《茶花女》为主题的班级报纸。里面涵盖了内容简介,优秀的读后感,其中还有一个女生从玛格丽特(《茶花女》女主人公)角度写的自传,带领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看《茶花女》。

第8篇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在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而阅读兴趣能为课外阅读导航。

数次在教室里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赛尔号、走迷宫、脑筋急转弯之类的书很紧俏,常常不等这个小朋友看完,已经有下家预定了,而一些文学类的书则鲜少有人问津,即使是看,很多学生往往只翻阅画面不看文字,三分钟一换,五分钟一调,一本书就这样草草地看完了。针对这种现象,我有意识地找了一些学生“闲聊”,问他们爱看哪些课外书,他们告诉我漫画书、连环画是他们最爱看的,但他们更爱看电视。学生的回答让我诧异,现在的孩子竟然只熟悉“赛尔号”,对怎么玩“植物大战僵尸”熟门熟路,而对于名著却知道甚少,即使知道书名,也很少有学生能说出主要内容,同时也分不清天文、地理、历史……由此,我深深意识到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引导已势在必行。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在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那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我认为应该让阅读兴趣为它导航。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所以,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我们应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获得美感,进而增长知识、涵养精神。

一、启迪学生感悟“书是甜的”

据传,犹太民族具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规矩: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便烙下了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书是甜的,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智慧的信仰,一个多么纯粹而高尚的追求。相较而言,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太苦。我们总是习惯用“头悬梁、锥刺骨”来劝诫学生,总是喜欢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学生。苦口的良药固然利于疾病的治疗,甜口的良药不更利于治病也更利于怡心吗?我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向学生灌输“书是甜的”的理念,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形成“书是美的”的信仰。

二、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戛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三、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作为教师可以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四、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