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在线课程开发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005-02

1 引言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恿私逃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发展,使教育信息化正逐渐从以建设驱动向以应用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重点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实现,不仅需要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环境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丰富的满足教学需求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明确指出: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教与学变革的基础”,“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当前,“在线教学”、“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正在各院校试点应用,这将引发传统教学理念、模式、资源和方法等的全面变革,其中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永远是基础和核心,这已成为当前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课题。

2 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开放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学模式正在从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逐步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以“学”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模式转化,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由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教学资源为主的课程。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 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溉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教学过程有教师的一般讲解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构建等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教学媒体的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信息化教学对数字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从过去更加注重资源的技术属性转变为更加注重资源的教育属性,同时,资源的技术属性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们的学习需求,具体要求为:

1)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为中心和学教并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传统教学中数字教学资源主要以助教型为主,用于辅助教师授课,一般不包括教学活动,不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强调以学为中心,数字教学资源必须以助学型为主,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需要。助学型数字资源必须有详细的学习策略,完整的教学活动,具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练习测评等功能。

2)适应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满足个体需要的,因此必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数字教学资源适应不同教学方式的需要,根据不同个体需求,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层层递进,分类考核。

3)满足知识体系组成结构要求。学习是以课程知识为主线,围绕某个真实问题或主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必须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开发建设一些“短小的”、“情境化”、“案例型”、“便于应用”的资源类型来满足多方面的应用需求,打破传统自上而下、单一化、大而全的资源建设方式,突出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便于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灵活组合与定制。提高易用性。

4)适应快节奏、片段化学习需要。随着与快节奏、网络化的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微”理念及“微”教学模式的出现。必须从以“学”为本的理念出发,提高对“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认识,将“微课”作为网络课程共享资源的主要建设内容,以“微课”的应用来推动向以“学”为中心的混合。

5)体现教与学的交互与交流。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以学为中心的数字教学资源应涵盖教与学的完整过程,必须既体现教学内容,又包含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其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与理解,这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往数字教学资源更加重视教学内容的展示,缺乏教学活动,或者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脱节,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的要求。

6)适应动态生长的规律。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数字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充实完善的。由于增加了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和多种形式的互动、评论反馈等活动环节,在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境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中,师生会产生许多生成性、智慧性的教与学资源。除原有的“微视频”和相应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外,还会产生“微反思”(教师本人的)及“微点评”(用户大众的评论与留言)、“微反馈”(用户学习后的反馈意见等,并参与对原有教案课件甚至视频等资源的替换、完善)等生成性和扩展性资源。

总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主线,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注重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适应数字教学资源组合定制和更新拓展等需求,便于网络传输、运行和多媒体展示,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要求。

3 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几点考虑

3.1研究制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规范

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涉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的有机整合,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与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数字资源互联、互通与共享。近年来,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方面,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其主要目的是统一各学校开发资源的行为,使得各学校的资源能够在大范围内共享。但这些标准都属于上层的较为宽泛的技术规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通用性,因而只规定了各类资源的最低技术要求和核心标准,内容不够具体,不便于操作。在实施教学资源建设时,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更加具体的资源建设与评价标准,需根据学校的特点完成规范的本地化工作,需将国家标准具体到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目前,各院校在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已根据国家和部门标准制定了一些规范,如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规范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教学需求,需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同时,随着新的教学形态的出现,新的教学资源,如微课、慕课等,虽有一些示范可以参考,但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规范仍缺乏,需要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制定。

3.2开展现有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

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慕课就是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而出现的一种资源形式,其不是对传统教学资源的全盘否定,而是传统教学资源的传承、变革与发展。传统教学资源中的热菟夭摹案例、微教学单元、试题、常见问题等仍然是组成微课、慕课的基本素材。因此,根据教学需要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是新的教学形态下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

在信息化进程中,各院校开发建设了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这些数字教学资源覆盖院校主干学科专业课程,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可以在这些资源基础上,按照资源建设的规范标准,发动教员对其进行整合改造,建设成为微课、慕课等,这不仅是一条新型资源建设的捷径,更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延伸和拓展。这样既保存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又节省了开发经费,无疑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建设的重要工作。

3.3 组织进行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

在开发模式上,立足校本,依靠学科教员,采用立项研制与普及开发相结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员相结合,精品教材和实用型素材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形成开发规模,又要确保教学资源的开发质量。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投入多,涉及教学、教育技术、计算机和美工等专业,需要多方面人员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教学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为此,对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要求较高的教学资源,可采用立项的方式,由学校下达开发任务,提供开发经费,按项目形式进行管理,人员由学科教员和教育技术人员等组成,教员负责进行教学总体设计,编制脚本,提供收集必要的素材等,教育技术人员负责进行软件的总体设计、素材制作与集成等,最后由学科专家和相关人员对软件进行审校。建立学科教员和教育技术中心专职人员的合作开发,不仅可以保证高水平教学资源的开发,同时便于形成从课程教学设计到课程制作的完善的制作规范和审查规范,有利于保证精品资源的教学和技术质量。对教学中所需的各类实用型素材资源,包括各种电子教案、电子讲稿、微型课件、题库、试卷库等,采用普及开发的形式,发动教员结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以便为精品课程和资源的建设奠定基础。

3.4 开展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环境配套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离不开相应的开发与应用环境,它包括多媒体制作中心、音视频制作中心、教学资源存储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室等。这些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基本环境,建设中应根据教学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推进的需要,分期分批有步骤地进行。建设中要突出教学功能要求,从教学实用出发,加强规划与论证,注重设备与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要考虑管理与维护要求,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设备的维护管理要求,一方面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实现集中控制与智能化管理,另一方面,各单元之间相对独立,便于维护。

下一步院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着重应开展以下内容的建设:

1)进一步扩展学员的网络环境,改善学员的上网条件,确保学员都能方便地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

2)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中心的集中存储环境,将各学院的资源存储设备与设施集中到信管中心,这样不仅便于维护与管理,而且有利于统一建设,降低运维成本。

3)完善建立开发环境,建立相对集中、设备齐全的开发制作中心,以满足全校人员的开发需求;在各校区建立3-5个精品录播教室,满足课程录制需求。

4)整合改造应用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建立集中管控系统,确保应用环境的建设、维护与管理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

5)整合建设网络教学应用平台,一方面对现有教学平台进行整合,发挥其教学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论证建设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平台,以满足数字资源大规模建设与应用需求。

3.5 完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的管理保障体系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既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考虑综合效益,又要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以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应建立“一个目标,两个需求,三个结合,四个建设,五个保障”的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来推动学校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两个需求”一是指教师主体要提高教的效率和质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二是满足学生主体为提高学的效率和质量及信息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将统一到教与学的同一目的和过程中。“三个结合”是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工作必须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相结合,必须与教育和教学改革工作相结合,必须与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四个建设”是指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这“四个建设”是院校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五个保障”是指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机构保障和政策保障,这五个保障是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工作步入正轨、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标志。

应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结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与实际,制定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长期发展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推进与建设。应完善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一系列管理办法,使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教学改革中常抓不懈,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健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服务保障体系,理顺关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服务保障队伍,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强化管理。要开展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培训工作,确保教员会建会用。其次要深入教学一线,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工作,为教员和学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再者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运维保障工作,确保系统运行完好。另外,要加强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2] 胡铁生,黄明燕.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 李曼.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4] 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010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立项7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43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已通过国家验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同行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1月开始牵头组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联合开发团队,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为资源库建设项目主持单位,并联合全国在焊接专业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等4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5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项目建设期为2015年至2017年。

一、建设意义

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焊接专业适应面广,社会需求量大,开办院校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优质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使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焊接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各类标准、教学视频、教学动画、微课等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助力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通过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更高效地,更多地培养高素质焊接人才。利用培训资源,开展焊接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提高焊接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焊接行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开办焊接专业的院校超过330个,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0人,但各院校所建设的焊接教学资源还很分散,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培训的要求。通过国家层面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立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政、行、企、校共建共享联盟,构建与行业企业焊接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使分散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得到整合,提升了专业课程与职场的契合度。

(三)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焊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社会自主学习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非常迫切。建设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在线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1]。

(四)建设智慧型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共建优质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办空中课堂,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是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组成部分。

二、建设规划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广泛调研,依托哈尔滨“焊接城”优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确立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进行了教学资源库总体设计和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为: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为基础,建成资源内容丰富、支撑技术先进、可持续更新的智能、共享、动态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将资源库建设成为能够体现焊接专业特点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园地、在职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校教师教学教研宝库、行业企业交流推广平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为加快实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培养焊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是: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进行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开发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与培训资源;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大平台;构建平台资源更新、运营、维护机制,确保资源库持续更新,永续利用。

(一)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

深入开展调研,明晰焊接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深入研究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依托全国机械行指委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焊接专业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IWS教学、培训体系,设计资源库总体框架。

(二)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实现资源集成创新

整合包括哈工大重点实验室资源等焊接前沿技术资源、哈焊培资源等社会培训资源、合作院校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核心课程资源、行业企业标准及工艺规范等资源,以核心课程开发为载体,将资源碎片化处理、集成化创新、结构化投放。

(三)优化服务平台功能,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

利用联合申报院校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集中式服务、分布式部署的云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教学资源库;构建“未来课堂”试点设计(场地布置、教学设计);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整合开发基于云技术、具有社区化模式的多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支持碎片化、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支持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提升资源库的利用率。将资源平台建设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的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的平台[2]。

(四)建立资源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更新制度,收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资源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调整与改进。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营管理机制,持续及时更新资源系统[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确保资源库年更新量超过10%。

三、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类教学资源、9项培训资源包组成的培训资源、1个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其中,3类教学资源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中心建设、资源中心建设;培训资源包为使用者提供各类培训,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包、国际焊接技师培训包、无损检测人员等级培训包、企业员工培训包、农民工培训包、职业资格培训包、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包、师资培训包和新技术培训包;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是资源库运行的关键要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和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个平台。资源库满足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四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一)专业建设

建设团队广泛开展焊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发出调查问卷601份,收到有效问卷578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汇总分析,明确培养具有较强焊接操作能力、基本的焊接制造工艺编制及贯彻能力,适应焊接生产一线主要操作岗位要求,并具有进一步向焊接技术及基层管理岗位拓展潜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焊接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完成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基于企业焊接制造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涵盖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制订了焊接专业标准(试行)。分析焊接实践专家成长历程,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了焊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焊接类人才的质量考核标准。

(二)课程中心建设

1.融入国际国内焊接职业标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国际国内焊接标准的特色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始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融入IWS国际焊接技师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为专业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行企校合作,开发核心课程

资源库建设团队发挥各自院校在课程和师资上的优势,开发了焊条电弧焊、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无损检测、焊接结构生产、特种焊接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焊接生产管理、先进焊接与连接、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评定和切割技术12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为依据,编制课程标准,开发“互联网+资源库”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已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签订了12门课程的特色教材出版合同。教材开发过程中,焊接行业、企业及学校三方联动,针对“书是书、网是网”,课本与资源库毫无关联的情况,为教材设计相应的动态及虚拟互动资源,弥补纸质教材图文呈现方式的不足,进行互动测验的个性化学习。对知识体系进行碎片化处理,碎片资源对应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碎片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档、图片、视频、试题等,碎片资源做成网络连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扫描教材中的资源二维码,调用碎片资源进行学习。

3.搭建“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环境

为实现“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搭建适合课程资源教学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设备建设、教学资源库资源的采集和制作等,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

(三)资源中心建设

1.课程资源集成平台建设

为便于学生及社会从业人员学习、充电,便于教师在线授课及学生管理,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学习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互动论坛等,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设计了PC版和手机APP版两个版本,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2.教学资源建设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此外还包括虚拟实训与仿真工厂、职教立交桥、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资源和焊接故事园等特色资源。开发课程级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与试题库、任务工单、课程评价方案、技术资料和参考资料等。按照内容丰富、分类清晰、搜索便捷、使用方便、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素材级教学资源,包括焊接专业各工作领域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实训资源、标准、教学音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素材,为教与学平台提供开发素材,并随着产业技术和标准的升级而不断更新。

(四)培训资源建设

建设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农民工和社会大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焊接专业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培训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由9项培训包组成,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国际焊接技师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无损检测人员顶级资格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新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培训包,每个培训包包含培训指南、培训教材、职业标准、培训大纲、培训视频等。培训资源解决了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工与学”的矛盾,激发学生特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

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门户网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以焊接专业学习者和从业人员为中心,建成在校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1.门户网站建设

门户网站是整个资源库的入口,实现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单点登录,是不同来源内容整合及存放的表示层。开发建设资源库门户网站,网站集成了资源库管理平台、组织架构、资源库特色内容、资源库管理与维护、资源库相关新闻等内容。门户引导以向导方式引导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4类学习者进入不同的学习平台,便于更加容易地管理和使用资源库。

2.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管理平台建设两大部分。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具备资源创建、资源审核与、资源统计与检索、资源评论等功能;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提供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成绩管理分析、资源分享与更新等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四大功能,即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平台、教师教学科研平台、企业人员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生教育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根据各自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检索,以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资源。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完成资源库总体框架设计,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门户网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设计,确定核心课程和培训课程应完成的各类资源,本着建用结合的原则,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级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不断总结建设经验和成果,为国内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参考文献】

[1]陈拥贤.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1(13):52-54.

[2]杨诚.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5(14):89-92.

第3篇

关键词:微课;慕课;气象培训;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气象部门基层台站职工学习特征分析

基层气象工作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根基,是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重要基石。中国气象基层台站高度分散,每个基层台站的人员少、任务多,预报预测与服务工作繁重,而气象行业具有业务性强,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且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台站从事监测服务的人员专业单一,拓展领域缺乏必要的人才储备。如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成为当前气象教育培训领域一个重要课题。

远程教育具有灵活、开放、共享的优点,因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大力发展远程培训,在1999年成立远程教育部,2003年基于气象卫星广播系统的远程教育培训直播教学正式开通,2005年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正式上线,经过多年不断创新发展,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由国家级主站、省级二级站和地县学习点构成的三级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体系,自主开发建设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云平台,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建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远程学习资源。截止到2015年,气象远程教育网公开课件1053个,共4074学时,气象教育远程培训成果显著,效益突出。

但是,目前网站的网络课件仅局限于在电脑上学习,不便于在外工作期间使用其他移动设备翻查阅览,且课件也多以长课件为主,使用频率低。针对现存问题,开发出可供职工随时随地学习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平台很有必要,微课、慕课、移动学习等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资源精品化、个别化、可移动性正好解决了基层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很有使用需求。

干部学院远程教育中心在调查分析各地各参学单位基层职工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远程教育培训资源,研究开发用于气象教育培训的微课件和移动学习平台,探索气象行业慕课发展理论及建设规划,以创新学习方式化解“工学矛盾”,广泛使用新兴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对提高远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培训能力,推进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及其在气象教育培训中的建设情况

(一)微课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融合共同推动的产物,从本质来讲,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国外,有可汗学院、英国开放大学1分钟课程、MOOC引领微课的发展。国内微课也大潮涌动,政府推进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措施频频出台;网易公开课翻译了可汗学院大部分的课程并免费提供给用户;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合作的“凤凰微课”正式;2013年,清华、北大、复旦等相继宣布加入世界最大在线课程网络教育联盟“MOOCS”,引发中国内地高校关于“学习革命”的新一轮探讨;2013年11月20日,全国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正式成立,掀起全国共建共享微课程资源的。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指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般称为微课件。

从类型来分,有微动漫、微视频、三分屏微课、交互式微课、微解答、微网页等。微课由于时长短、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既可以用于PC端,同时也适用于移动端学习,使学习者随时随地即可掌握知识点,有效利用时间学习。

微课从多个角度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微课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年轻的微课已经被公认为最有前途的学习资源。

(二)气象教育培训微课件建设情况

在气象培训领域,微课件技术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气象教育培训移动微课平台包括微课开发系统及微课演示系统两部分,目前都正在建设中。内容模块有:学员管理、内容管理、任务管理、在线学习、统计报告、过程管理、智能搜索、社会化学习等。建成后,学员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按照提示从浏览器中打开下载客户端到手机中,登录后进入平台学习。

在移动微课平台建设的同时,干部学院还采用视频课件切片剪辑技术对原有课件进行深加工制作微视频。具体是将已有的三分屏课件,通过录屏软件录制为仅包含桌面ppt演示及教师讲解的微课件,并通过视频编辑软件转化为便于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播放的视频格式,目前已完成500多个视频微课件的制作。另外,还有移动互动微课,主要采用课件开发工具进行微课件开发,不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注重互动设计。优势是易于开发、占用内存小、利于在移动设备上存储、可搜索定位、利于更新、互动性强。

为了不断培养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制作课件的能力,丰富气象远程教育平台的教学资源,干部学院通过举办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班,对各省(区、市)气象局从事气象远程教育的课件技术人员进行微课件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2013年起举办微课件评比大赛,并将获奖的微课件制作成专题,放在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上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激励职工参与热情,促进了气象资源的共建共享。干部学院的微课件制作培训和评比工作,调动了大家制作微课件的积极性,部分省(区、市)已开始着手进行微课件资源建设。

三、建设气象微课资源的几点思考

优秀的微课应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基于教学设计思想,遵守教学原理,运用先进技术,合乎学习对象心理特点。

首先,重视微课的设计开发环节,做好整体设计。对学员而言,手机、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无形中改变了他们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学习碎片化、持续不断增长的海量信息与有限时间之间的矛盾必然意味着注意力的匮乏,所以微课应由专业团队操刀制作,重视视听原理、学习金字塔原理、视觉引导原理等的应用,合理开发制作。微课因为容量小,功能大,作为课程精华部分的浓缩,因此对内容的设计者和制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教学设计、模板设计、制作完成都要下一番苦功。

其次,精耕细作,内容为王。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习需求精耕细作,以内容为王,不趋同,有创新,才能真正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不能为了跟风微课而制作微课,不考虑应用的、盲目的微课开发没有任何意义。另外,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些零散的、孤立的内容,所以在内容的策划上应注重整体性与连贯性,将单一变成系列,微课变成微课程,实现知识点的连通和完整。

再次,微课应与慕课及翻转课堂紧密结合。“慕课”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当前,以实现职业目标为内容的慕课迎合了职场人士的心理需求。而翻转课堂、慕课促进了微课的产生与发展,慕课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前提,翻转课堂是学员线上学习之后的必然形态,微课作为慕课及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知识传递效果。微课开发理念及制作应与慕课及翻转课堂紧密结合,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创新中不断探索气象远程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梅华,高学浩,曹晓钟.围绕气象人才l展战略 加强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建设[J].继续教育,2003(1).

第4篇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为了促进人类的更好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提升自我,而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就是依靠终身性教育学习,而进行该教育的载体就是终身教育学习网,该类网站多由政府部门构建,其目的是以网站的引导和宣传效能来使人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使人们能够自我学习、自主学习,进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要求。

1 终身教育学习网开发应该满足的需求

1.1 安全需求

当下在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类攻击软件屡见不鲜,攻击者可在不履行网络协议的情况下实施各种攻击,例如盗取管理员密码、更换web网站主页及其破坏网站数据等。因此再进行网站开发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充分的考虑网站的安全问题,通常情况下利用网页安全漏洞攻击和Web服务器的漏洞攻击是常见的两种形式,如跨站脚本攻击、SQL注入、目录遍历漏洞及其CGI缓冲区溢出攻击等,而保障网站安全的关键则是加强防御和检测,及时的检出网站安全问题并将其尽快修复,防止黑客的入侵。

1.2 功能需求

通常情况下,网站的功能设计主要包括了以下几大类:即系统管理、跟踪评价、考试管理、学习管理及其它功能。其中全程管理、生成学习档案、指导学员学习、选课、记录学习过程、注册就是学习管理功能的主要内容;而模拟考试、自测自练、自动组卷等功能则是考试管理功能的主要内容,并且在课程考试的时间上学员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过程进行评估、监控和跟踪是跟踪评价功能的主要内容,这样能够保证学习成绩和进度查询的随时性;维护与建设网站、学生学习的管理、组织分级分层等就是系统管理功能,其功能主要包括了课程库管理、学员管理、机构管理等,所涉及的其它功能主要包括了学习论坛、内容检索、学习排名、信息公告及其个人信息维护等,以上这些功能都是在进行终身教育学习网开发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的。

1.3 技术需求

将重定向负载均衡、群集部署分布式架构等技术手段应用,在技术环境的分层开发上选择.NET+IIS+MSSQL技术,并在开发方法的选择上采用面向对象和构件式,同时满足国际标准,保证网站的畅通运行、大容量,使远程学习得到很好的保障,支持众多人员的同时在线学习。

2 终身教育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应用

该阶段主要分为多个步骤进行,主要涉及到了网站开发、建设、安全防护和开通运行这几步。具体如下:

2.1 网站的开发

前期主要是进行地方终身教育学习网站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并且参观学习其它先进地区构建的终身教育学习网,访谈调查社区、街道和委办局等单位,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各方意见和需求进行综合,将网站开发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明确,并进行详细的网站推广和开发计划制定。同时构建网站研发小组,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将收集的相关网站建设信息在会议上反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促进终身教育学习网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将先进人才引进,并整合内部资源,使构建的队伍具有强专业性、高素质性,对于网站的维护、更新、运行和开发由专人负责,保证网站运行的高效行。

2.2 网站的建设

主要包括了网站的硬件建设、前台界面设计及其平台的功能设计。在建设网站硬件的时候,将课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专门的Web服务器引进,在网站接入专线的选择上采用100兆光纤,并且定期的进行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再者就是进行前台界面设计的时候,必须注重学习体验、网站注册、访问和网名登录等相关窗口的设计,这些都是网民与网站相接触的时候必须用到的窗口,对其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进行前台界面设计的时候还要保证涉及内容的丰富性,即精品推荐、学习排行、用户认证、地区景点、新课推荐、通知公告及其新闻动态等,并且保证操作具有简便性、导航具有清晰性。再者就是进行平台功能的开发,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将平台功能不断的完善,并且组织社区居民、教师及其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功能的测试,如在进行新闻动态这一模块建设的时候,可涉及到地区教育发展及其活动状态等情况,或者是报道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各种具有特色性的地区活动等,保证新闻报道在资讯上最新,且具有时效性。同时对于即将报道的新闻由相关小组进行审核,确保报道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如建设后台管理功能模块的时候,以各类数据来对在线人员的学习情况予以了解,同时了解课程资源的点击量,进而对学员的需求和兴趣予以了解和掌握,为后期的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性依据。

2.3 防护网站的安全

目前由于各种黑客攻击的现象较为常见,这样就对网络的运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进行终身教育学习网建设的时候,必须充分的考虑网站的安全因素,以全新设计的具有高性能防护功能的防火墙将相关的问题解决,如将天融信NGFW4000-UF(TG-5130)防火墙引进,以此实现应用层数据的处理,对Wab应用通信流予以保护,防止黑客攻击应用资源,并且还可以将HTTP攻击、恶意浏览器有效阻止,保证网站的安全运行。

2.4 网站的开通运行

在网站开通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同时借助教育专干会议进行专门的培训,内容可包括后台管理、课程学习及其平台注册等,因此来提升使用终身教育学习网的人数,并提升网站的影响性。同时还要将在线学习激励机制建立,使广大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5篇

摘 要: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综合素质的发展,我校汽车专业部提出了建设WEB环境下的汽车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平台的规划,开发建设综合丰富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学管理技巧、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大型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协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职生;汽车专业;自主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110-02

在教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中,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构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学生这两个要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教学法,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强。近几年来,许多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这些宝贵的经验如同一颗颗珍珠散乱地堆积,没能形成一条璀璨的珠链。此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汽车教学资源上。基于专业特点,海量的优秀教学资源都分散在不同学校的教师、汽车厂家的技术主管手中,无法形成“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多赢态势,因此,我校汽车专业部提出了建设WEB环境下的汽车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共同开发与研究,以汽车专业课程为主线,把课堂教学生动化、实训教学多样化、过程考核模块化、素质评价常态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围绕课程教学开发丰富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学管理技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大型网络平台。

一、以平台为载体,激发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学习

许多教师认为,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但笔者认为,中职生有巨大的潜力和可塑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可以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着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而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自主分组探究交流合作学习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本身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主能动、探索发现式学习。学生按照学习任务,需要去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料,这不仅符合汽车维修企业实际工作场景,而且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塑造都是非常有益的。另外,再结合学习任务分段进行素质、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考核与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

二、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建设要符合中职专业特色

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建设要符合中职专业特色,中职专业特色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和思维特点、学生实习和就业市场特点、学校师资以及与平台相配套的教学设备等相关方面。国内外关于汽车专业教学和技能考证的教学资源软件也有不少,如荷兰的AGO开发的技能考证学习网络资源库教学平台、上海景格公司开发的汽车教学仿真软件等,这些软件各有各的优点,但都不适合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特点,只能用于辅助教学或查阅资料。而其它海量的教学资源大都属于零散堆积型,并不能有效地用于教学过程。因而我校汽车部开发的自主学习平台必须结合中职特色,通过开发大量围绕理论和时间任务教学的引导文式的任务工单、卡通式图片文字、课后练习思考题、虚拟动画、3D虚拟现实实训、可动手拆装练习的实物教具,同时提供大量的维修案例、技术资料等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自主学习平台的教学环境构建和课程要求

基于WEB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平台的教学环境构建硬件基础是一体化教室、计算机与网络、相关实训设备等,软件是可升级的学习平台软件和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设定工作任务、答疑、评价,学生可利用平台查阅维修资料、仿真训练、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后自我评价等;课后学生可在平台上在线练习、互相交流、完成测试题,强大的交互性和信息量对自主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自主学习平台的特点,此教学模式不适合理论性太强的课程如高数、物理,比较适合如汽车维修、计算机操作、电气工程等理论性不高但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四、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方向

为了让学生得到及时、完备、有效的学习支持,自主学习平台计划建设“在线教学和管理”和“课余学习进修”两大模块,教学资源包括三大类,一是基础型的学习资料,包括课件、习题库、教学视频等;二是实践型学习资料,包括仿真模拟训练、实习任务工单、课外习题、实战维修案例,三是网络型学习资料,包括汽修专业网站网址或链接列表、兄弟院校优秀课程案例、优秀素材资源库等。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平台上得到各类指导其学习的文本和视频教学材料,能够与教师及时交流,实现同学间的互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参与小组讨论等形式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互动的、体现专业特色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

五、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可以自由学习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满足学习要求,学生甚至可以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和做题。

2.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标准的要求,通过平台预置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由学生按照教学安排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是监督和引导,并依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反馈、动态修改和调整教学资源。

3.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立集丰富性、多元性、交互性、动态性、灵活性一体的教学资源库,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精品课程开发,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1-0021-04

一、泛在协作学习趋势与高职院校学习服务需求的变革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师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图书馆固定场所学习,泛在协作学习,正成为高职院校师生学习的新常态。目前,学界关于泛在协作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在广义上取得了共识,即泛在协作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碎片化信息资源、信息化学习平台、智能化学习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学习。因为泛在协作学习具有泛在性、易获取性、交互性、情境性、协同性,以现实问题为核心等特点,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例如,韩国政府2004 年开始 U-Korea总体政策规划,Schrier 在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实施了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项目[1],欧洲的 Mobile ELDIT 项目通过开发在线语言学习系统移动版本,把数字化学习资源按照泛在的方式提供给移动用户[2]。我国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方面,即如何通过智能设备呈现学习材料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交互[3],如何应用泛在计算技术创造便利的学习方式[4]。

泛在智能学习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应用探索,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也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把服务目标从服务文化素质熏陶、知识习得,向服务专业学习,特别是实践教学领域拓展。其次,把馆内学习服务拓展到课堂、实训、实习和岗位工作场所。第三,加快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资源体系建设,将分布在教材、著作、论文、年鉴等当中的系统化学习资源,加工成便于泛在协作学习的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学习资源,方便读者随时随地按需求查找阅读。第四,是把学习服务嵌入学习与工作过程,不能坐等读者上门查找资料。第五,加快建设满足泛在协作学习的学习共享空间,满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班组的学习需求。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模式,转变学习服务方式,才能满足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学生、教师泛在协作学习需要。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

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向职场、社区、家庭、课堂、实验室、实训室、生产性实践基地等场所辐射延伸,从自主性、泛在性、协作性、情境性等方面提升图书馆服务功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学习空间。

(一)以服务学习者泛在协作学习为目标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教师教学科研、企业员工职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核心职能。要紧紧把握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学生泛在协作学习趋势,与时俱进地优化调整服务目标和服务方式,并通过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划完成顶层设计,通过制订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策划重大发展项目分解落实各项发展指标和工作任务,通过组织实施形成标志性成果。

(二)以智能学习共享空间为载体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快学习服务载体创新力度,广泛应用智能学习技术整合图书馆学习共享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打造服务协作学习的智能学习共享空间,使现有的学习共享物理空间成为智能学习共享空间的资源依托,使学习共享网络空间成为智能学习共享空间的互联互通渠道。二要创建虚拟学习共同体,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现场学习环境,建立由学生、教师、馆员共同组成的、以交互平台为媒介形成的具有交互关系的学习团队。三要加强情境式虚拟学习环境创设研究开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制造逼真的实验环境、技能训练环境,使学习打破时空限制,具有良好的沉浸感、交互感。

(三)以引领型嵌入式服务方式创新为切入点

所谓引领型服务是指图书馆通过举办论坛、研讨、讲座、主题活动等方式,引领学习者关注热点、焦点问题,专注于某个方面的学习、研究方向。所谓嵌入式服务是指将图书馆服务融入到读者学习、教学、研究、服务之中,使读者在任何地方和时间都可以获得全天候、持续性、智能性、即时性、开放性的学习服务。许多图书馆利用手机移动服务、RSS服务、桌面工具、学习网站服务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嵌入式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创新引领型嵌入式服务方式,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更加紧密地贴近师生学习需求,促进馆员与师生的深度融合与全面合作,提升图书馆的读者吸引力,创新泛在协作学习服务机制,推动学生、教师加快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与教学效率。

(四)以打造引领型嵌入式馆员队伍为着力点

高职学生的文化层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图书馆需要承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向,培养学习习惯的工作职能。这要求馆员具备调查分析学习者需求的能力、策划和组织各类学习引导活动的能力。这类馆员通常被称为学习引领型馆员。嵌入式馆员则是图书馆学界近年来引人注目的术语。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中,馆员整个学期都与班级在一起,为学生查阅课程Email、组织图书馆利用方面的讨论;学生们认为嵌入课程中的馆员非常有帮助[5]。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建立适应引领型嵌入式服务,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协调能力的专业馆员队伍,开展专业馆员融入专业教学、应用研究研发、社会服务团队,嵌入项目教学、应用研究研发、社会服务过程等服务。馆员是图书馆服务能力中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泛在学习服务体系必须以打造引领型嵌入式馆员队伍为着力点。

(五)以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学习资源体系建设为支撑

碎片化资源是基于问题、项目、任务解构系统化整体性资源形成的,支持读者问题化、项目化、现场化泛在协作学习的资源,分为素材、积件、模块、课程四个层次。素材是最基础的、碎片化的资源,包括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积件指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多个内在关联的素材结构化组合形成的资源;模块是以学习单元、工作任务等项目为单位,多个知识点、技能点结构化组合形成的资源;课程即包含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过程记录、学习评价等环节,支持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个性化资源是根据读者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整合推送的资源,包括问题、项目、任务化知识、学习路径和方法等。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资源可以使每一次学习都能掌握和应用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性知识,每一次学习结果都能够向学习相关者推荐分享和交流研讨。目前,我国图书馆学习资源绝大多数都属于系统化综合型学习资源(著作、年鉴、作品、论文集、研究报告等),需要进行二次、三次文献开发和数字化制作,才能满足泛在协作学习的需要。

(六)以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建设为保障

泛在协作学习需要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提供技术保障,包括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需求、远程学习资源、智能化学习工具等。感知学习情境,是指图书馆通过远程摄像、文字与视频传输、云编辑处理等功能,了解读者所处的学习空间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识别学习者需求,是指图书馆通过文字、语音解读功能,确定读者对学习需求的类别、范围、目录和主题。远程学习资源,是指图书馆通过远程查询、摘录、编辑、(文字、语音、视频)等功能,为读者提供需要的学习资源。智能化学习工具,指图书馆将智慧学习资源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链接到读者所持有的手机、学习器、电视等职能工具上,使读者随时随地接受图书馆的智慧学习服务。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情境性感知和提供个。基于分布式情境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要求,运用情境性感知技术为每个用户及时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以支持随时随地的交互性学习,实现资源的按需服务。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

(一)把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列为“十三五”创新发展重点工程

构建学生学习服务体系,是当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图书馆,构建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列为“十三五”学校创新发展的重点工程,把对接教学科研,开发建设碎片化与个性化组合式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信息智能技术与嵌入式服务融合;制订服务标准,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专业馆员队伍,作为信息智能化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重点任务;通过建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确保图书馆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质量。

(二)强化统筹加强协调,创新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共享体制机制

信息智能化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强化统筹协调,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内合作机制来实现。首先,要在学校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框架内,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吸收项目牵头院校和参与院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中心等部门参与,成立信息智能化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小组;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沟通衔接、起草下发文件、文件档案管理等;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制订建设方案、制订建设标准、规划建设项目、审批验收建设项目;分经贸、机电、建筑、信息、电子、创意等专业大类设资源开发项目组、应用平台建设组、泛在协作学习试点专业。其次,要通过校企、校际协商,签署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共享合同协议,制订项目质量标准、项目管理办法、激励奖励办法;同时,按照市场机制合理分摊资源建设经费和使用权限。

(三)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开发建设多样化个性化信息资源体系

第一,要明确各级项目管理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职责职能,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制,制定项目计划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研发管理、事务管理、应用管理办法。第二,要制订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管理办法,推动并规范教师利用资源库教学,学生利用资源库学习。第三,共建单位与用户要建立应用反馈制度和更新维护机制,满足教学需求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第四,要采集整合地方、行业、企业、院校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基础资源、基本资源、拓展资源三大资源系列,建设包括结构化课程资源、教学应用性资源、职业发展性资源、产业服务性资源的四个子资源库。第五,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校地共同投入、校企共同投入、校际共同投入筹集项目资金,通过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共享机制,组建资源开发管理队伍、开发建设队伍和质量管理队伍。第六,把握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的多样适应性,建设“普适+个性”的资源体系,以构建个性化学习方案为出发点,构建全国通用、区域适用、校本实用,素材、积件、模块、课程由低到高递进组合的资源体系。

(四)统一资源建设标准,促进实现资源在不同门户间交换与整合

首先,要按照辅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支持模块化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要求,统一资源技术规范,为资源在不同门户间互联互通互访和互动奠定基础。其次,应用平台建设规划要紧扣辅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围绕用户建设应用平台,使各类学习资源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培训通用,具有知识拓展、仿真训练、项目协作、测评认证功能,能根据用户需求形成个性化教学、学习和培训方案。第三,注重用户操作体验,形成个性化服务支撑系统。通过提供资源垂直智能搜索、相关课程自动推荐、开放信息推广展示、全媒体浏览支持、核心资源访问控制、资源信息推荐浏览等资源管理等手段,满足培养方案、个性化课程定制,支持教师在线备课、网上测评,满足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测试、职业提升等需求。

(五)创新读者服务模式,推进信息智能技术与引领嵌入式服务融合

第一,要整合传感器、人工智能、网络、多媒体、上下文感知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建立支持高职院校师生、社会读者泛在协作学习的技术体系与应用平台,为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平台支持。第二,整合优化图书馆学习服务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文化空间,形成支持泛在协作学习的智能学习共享空间,把随时、随地、随工具的泛在服务,因人、因事、因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把导成长、导成才、导发展的引领式服务,嵌入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第三,要开发能够感知学习者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实现互动学习的学习工具,使学习资源满足即时应用性需求,学习空间要满足协作学习、泛在性和情境性学习需要。第四,建立阅读指导队伍,通过举办主题书展、赠书活动、读书会、征文比赛等引导指导师生阅读。第五,运用信息推送、网络呼叫、阅读频道、个性链接等多种智慧学习服务方式,开展引领阅读的品牌服务活动,如专业课必读数目导读、前沿技术技能视频、技术革新问题与案例、管理创新问题与案例等。第六,要广泛应用手机嵌入、RSS、社区网站、e 划通等服务模式,将图书馆服务嵌入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科研过程、企业培训研发过程,以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第七,要从学生、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的特点出发,将应用研究、产品研发、革新技术、创新管理、技术技能培训等嵌入图书馆泛在学习服务。

(六)制订读者服务标准,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主动适应泛在协作学习的需要,加快建设适应泛在协作学习的服务标准和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发展服务体系,为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建设,专业服务型馆员成长成才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平台。一是围绕服务学生泛在协作学习、教师泛在协作教学与科研,从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规范、服务效果等方面制订服务标准。二是把学习引领能力、嵌入服务能力作为馆员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标准的重要内容,作为馆员岗位聘任、业务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三是要搭建产业文化论坛、创业文化论坛、创新服务论坛、工作坊服务论坛、高雅时尚文化论坛、品质生活论坛等引领服务平台,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嵌入学生、企业员工和市民文化活动空间,为专业服务型馆员在岗位实践中成长成才创造实践平台。四是根据泛在协作学习服务工作需要,调整馆员队伍结构,扩大充实文化活动指导、阅读指导、咨询服务、技术管理队伍。五是要加强馆员职业能力培训,促进馆员不断提升嵌入服务、引领服务能力。

参 考 文 献

[1]Doyle, A. Museum Without walls[EB/OL].[2006-05-04].http://museum.mit.edu/mwow/overview1.

[2]Trifonova, A. Accessing learning content in a mobile system: Does mobile mean always connected [A].M. Lytras&A. Naeve. Ubiquitousand pervasiv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emantics, social networking and new media to their full potential [C].Hershey,PA:Idea Group, lnc:2007.198-215.

[3]傅骞,魏顺平,祥. 无线传感器网络教育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105-108.

[4]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5]Bozeman D.Embedded Librarian: Research Assistance Just in Time[EB/OL]. [2011-08-03].http://uwex.edu/disted/conference /Resource-library /proceedings /08_12912.

Abstract The ubiquitous cooperation learning is a learning means that everybody participates in learn ubiquitously both in work and daily life.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the service system for national ubiquitous cooperation learning in college-local combined library.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novation intelligent learning sharing space as the carrier, innovate the lead and embedded learning service mod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build the lead and embedded type librarian as the acting point, and develop fragmented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resources and construct intelligent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as the support.

第7篇

    水泵机组自动化软件功能水泵机组在无故障工况下,闭合全部刀闸与保护用断路器;电动闸阀与旁通电磁阀均处于关闭状态。水泵监控系统发出运行指令后;启动真空泵,当给水泵充水达到启动条件时,监控系统发出一号软启动器指令,停止真空泵,并按软启动规律启动水泵机组。当完成启动过程后,监控系统再发出旁通电磁阀开通指令,随后再发出电动闸阀开通指令,电动闸阀全部开通后,自行保持全开状态,旁通电磁阀关闭。这一自动开机过程即完成,处于正常抽水运行工况。监控系统处于实时在线监控状态。实时在线监控状态下实时监测的数据有: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因数、水塔水位、泵出口压力、地下水库水位、水泵瓦温、电机定子温度、泵与各断路器的运行状态。当需停止水泵运行时,由监控系统发出停运指令,先关闭电动闸阀,完成后再转到软停机进程,由软启动器完成对电动机的停机过程。监控系统则处于热机备用工况,时刻监测着泵站的全部参数并准备再次启动与自动运行。水电机组自动化软件功能水电机组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结构,由中央监控和现地监控组成。主要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安全监视、控制与调节、人机联系、运行管理、系统诊断自恢复等功能。电站的人员可通过工作站完成机组的工况自动转换、测量机组的转速、各处温度、电信号、液压信号、机组状态等自动测量与显示、机组的功率调节、打印制表、参数设置、辅机系统的自动控制、实验计算等功能[3,4]。

    实验平台的应用

    该实验平台由水力系统、动力设备及电气与自动化系统三部分组成,能够真实模拟水电站发电过程,可以达到一键开机和无人值守。实验电站建成后,能够实现电能的正常生产,系统能够并网运行。实验电站的主要设备均由教师自主研发完成,如此规模的实验电站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该系统建成后可进行以下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1)水轮发电机组的开机、停机过程试验;(2)水轮发电机组的发电运行试验;(3)水轮发电机组的空载扰动及甩负荷试验;(4)调速器的静特性试验;(5)调节系统的动特性试验;(6)励磁系统的静特性试验;(7)励磁系统的动特性试验;(8)水轮机的能量试验;(9)水轮机蜗壳测流试验;(10)发电机的自动准同期并列试验;(11)保护动作试验:(12)发电机机组振动监测研究:实验电站除满足课程实验外,还可以补充学生在电站实习时,无法实际操作的不足,如开停机过程、甩负荷、同期并列等,同时学生所编制的调速器、励磁、监控等相关程序也可在此进行验证。实验电站对水电站中的水轮机过渡过程、水轮机调节系统、励磁调节系统能够进行试验研究、监测分析等,为水电站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提供试验条件。在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实验中,能够满足水电站的安全要求,实现各种过程的自动控制。

第8篇

关键词 开放课程 资源共享 借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Location of Our Open Courses in Foreign Open Course Vision

CHEN Yao[1], CHANG Zhe[2]

([1]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2]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 Open courses refers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outstanding university video courses spread on the internet. OCW early started overseas and rapid developed, the formation of a typical case of open courses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ophisticated in terms of open courses, worth our reference.

Key words open course ware; resource sharing; reference

开放课程(Open Course Ware)是指由名校提供的免费开放的、数字化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课程计划、评估工具和专题内容,授课人员将这些资源整合成一门课程并。每一个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以满足自我提升的需求。①开放课程向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主要有视频、音频、图片、文本等形式。其中,视频课件是最主要的课程内容,也是学习者运用开放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1 开放课程的发展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于2001年率先启动开放课程的项目,该项目把MIT大学部和研究所所有的课件和教学材料公布在网上,供全世界的学习者免费使用。这种全新的教育资源共享理念,引起了其他学校的关注和效仿,犹他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开放课程计划。2005年,旨在促进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课程资源联盟成立,该联盟吸引了全球一百多家教育机构参与。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网络寻求免费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学习方式。2007年,我国开始推行精品课程计划,希望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制精品课程共享的信息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以及资源中心,设立国家精品课程共享和应用机制,使学习者能够快速访问精品课程的内容,获得个性化主动服务,使学习者能够更加便捷地享用优质教育资源。②

2 国外开放课程的典型案例

开放课程的发展使得共享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国际上拥有优势教育资源的社会机构和知名大学都在积极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计划,出现了许多开放课程的成功案例。

2.1 麻省理工学院的MITOCW 项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开放课程的首倡者,在开放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它的MITOCW 项目在开放课程的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丰富,求知者人数多。到目前为止,麻省理工学院上传的、供学习者免费学习的课程已经有两千余门,这些课程包括视频学习资料和文本形式的教材。MITOCW的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其中,56%的学习者来自西欧、东亚、南亚、拉美等非美国地区。在学习者总人数中,45%的是学生,42%的是在职自学人员,教师只占9%。③

(2)多种检索方式,便于检索。学习者可以在MITOCW官方网站上,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课程主题、课程编号、开设课程的院系等检索方式获取所自己所需的课程和知识资源。据大多数学习者反映,MITOCW提供的课程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

(3)为在职的教师提供服务。此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服务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教师可以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为自己的教学计划提供服务,MITOCW还可以给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材料和工具。教师就是将MITOCW课程知识内容带到课堂上的关键人物,他们可以使更多学习者分享到学习资料。

2.2 斯坦福Courser在线课程项目

Courser在线课程最初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Andrew Ng和 Daphne Koller共同创建。④此项目的目的是吸收世界上优秀的教育资源,无偿分享给世界上的求知者。该课程的优点在于:

(1)课程门类多,有利于自主学习。该项目提供的免费学习课程有20类,共有200多门。学习者在注册时都会获得自己的电子档案袋,档案袋可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自动显示学习进度。学校会在学习者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后,颁给学习者相应的证书。不开课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视频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该学习管理系统可以自行对学习者的作业本进行批阅,并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助教通过了解学生答案的分析结果相应地进行回复和指导,从而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辅导需求。

(2)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有利于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通过这一在线平台,高校可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本系统完善的学习服务,能够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可以观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者只有通过课程注册才能获取免费课程,所以在线平台就会记录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资料,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方式、习惯等进行研究。

3 国外开放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的开放课程发展比较早,在学习资源的组织分类、技术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都积累了成熟的经验。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推行精品课程计划以促进开放课程的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开放课程建设处于稳定上升的阶段。然而,与国外成熟的开放课程机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保证我国开放课程的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吸取国外发展的先进经验。

3.1 完善“开放和共享”的理念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期,着重于课程的开发建设而忽视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在整个计划中,学习者没有广泛地参与,课程开发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开发的精品课程数量庞大而真正用于共享的却寥寥无几。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彻底地了解“开放”的内涵。成熟的开放课程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共享,用于研发的软件系统等工具也是开放的,真正的开放是从课程内容、评价标准、研发工具的全面性开放。国家应建立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统一进行宣传和推广,采用一致的评价体系,统一进行管理。以此提高课程的开放程度和共享程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3.2 确保资金支持

开放课程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国外开放课程的开发都会有相关的基金支持,基金会从科技研发到课程的整个环节都提供资金支持和帮助,但是基金会只是负责资金扶持,而不干预整个项目的运行。我国在建设开放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深度整合资金机构和课程开放项目协调发展的战略,重视建设有关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寻求基于公共知识产品的多元资金支持,探索更加经济的开放共享模式。⑤

3.3 完善资源选择和分类组织机制

为了保证共享资源有稳定的来源,我们可以不断借鉴国外发展的新经验,在鼓励资源拥有者无偿提供资源的同时,也可相应地采用强制措施;在资源评价方面可以采用同行之间相互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共享资源的质量。国外的学科分类较适合学生使用,我们在进行资源分类组织的时候,可以考虑增加其他方式。⑥例如,学科分类、适用对象和资源格式相结合的分类组织方式;根据教育资源的特点建立用户参与式的组织方式;添加用户批注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自动标引系统的组织方式等。

3.4 完善产权保护

在资源免费共享的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护资源提供者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有利于提高分享的积极性,同时对打击剽窃他人资源的不正当行为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参考MITOCW等项目关于开放共享协议(CC: Creative Commons)的经验。开放共享协议提供6种许可方式,从严格到宽松分别是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BY-NC-ND)、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署名―非商业性使用(BY-NC)、署名―禁止演绎(BY-ND)、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署名(BY)。开放共享协议一方面可以保护资源版权所有者的权利,另一方面有效地约束了学术剽窃的不当行为。⑦

4 结束语

全球化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在各方面的交流和融合,教育资源共享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未来一个时期内世界各国教育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我国开放课程的发展在积极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又要勇于迎接挑战,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吸收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从单纯的资源接受者到资源提供者的转化。

注释

①④夏玲玉,刘爽,陈俊翰.美国开放课程发展现状及启示[J].中小学电教,2013(4).

② 卞文献.开放课程资源对大学生学习观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

③ 2011 Program Evaluation Findings Summary [DB/OL].http://ocw.mit.edu/a bout/site-statistics/11_Eval_Summary_112311_MITOCW.pdf.2011-11-22.

⑤ 杨进中,张剑平.国外开放课程平台及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