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管理会计实务案例

管理会计实务案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会计实务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管理会计实务案例

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会计查账,会计审计

《会计查账实务》是一门实用性强、专业理论知识要求相对高的课程。查账是会计记录事后的检查,事实已存在。一般教学课程设计为“三步曲”:首先,常见的错弊介绍,例如,存货中常见的错弊、固定资产中常见的错弊等;其二,查账步骤介绍,查账步骤大致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测→总分类账与明细账核对→原始凭证审查→个别错弊的具体审查;最后,记录工作底稿。不管是资产还是负债都是如此。模式固定,照本宣科,如此教来,枯燥无味,学生兴趣全无。其实,我们不妨用案例来实施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用他们已学过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判断,从案例中发现错弊,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查账技巧;同时让枯燥的学习付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将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下面我就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谈谈我的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刘淑芬,2006)。据称曾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育中获得巨大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强调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计查账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性决定了在《会计查账实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在《会计查账实务》实施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一)在《会计查账实务》中开展案例教学可有效地贯彻互动式教学 ,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教师讲,学生听,过多抽象理论的讲述常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产生消极厌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以案例教学则是从具体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会计准则的基本原理,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会计查账实务》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会计理论与做账实际相结合。中职的学生社会阅历浅,大部分没有做工的经历,更不要说做什么会计工作实践经验;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也仅限于几本专业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学的理论知识与案例中的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识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三)在《会计查账实务》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精心设计的查账案例,首先要求学生发现案例中的疑点,也就是查账的线索;然后,让学生利用专业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给疑点一个合理的解释,并着手搜集有关的证据;最后,如果疑点果然是一个错误,那么就要求学生给出一个正确的处理意见与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拘泥于一种形式,让学生可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查阅资料、上网、同学互帮、师生互动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查账》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各种渠道挑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并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案例的熟悉程度相当高,并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比如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税法等,这样便能使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并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会计查账实务》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会计查账实务》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具有优越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不可回避的困境。

(一)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理论水平浅,实际操作经验几乎一片空白。综合素质不高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初中毕业生,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专业理论水平浅,那是因为我们大部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专业知识不牢固,一旦要用不是一时能补上来的。实际操作经验欠缺,对于我们学校要承担必要的责任。没有一个象样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也没有在学生入校后安排实地见习。

(二)高质量的查账案例难找。高质量的查账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查账案例既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自编自导”的结果,更不是会计查账实务的翻版。笔者认为,高质量的查账案例应当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实践性。即查账案例最好来自于查账实践,或由授课教师亲自参与,或由授课教师根据来源于查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精心提炼和整理而成,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授课教师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2.具有针对性。即好的查账案例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通过案例教学所揭示的某个知识点或原理,应当与教师所讲授的某个原理或知识点相呼应,使学生所掌握的查账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升华。在中职学校参考教材少,教师上课时间多,一方面没什么书可参考,只有一本教材,比学生多不了多少,另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搜集资料。

(三)教学课时受到限制。实施查账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精心准备和充分的课堂讨论,这对现有的查账课时提出了挑战。实施案例教学要经过三个环节,第一,对案例预习与准备;第二,案例讨论与分析 ;第三,案例总结与回顾。现在《查账》课程每周四节课,总学时80课时,如果经常开展案例教学,那么课时不够,跟不上进度,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就出现一对突出的矛盾:开展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好,但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师能力不够。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查账实践经验、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深谙学生心理,既能在学生辩论过于激烈之时适时进入,缓和气氛,又能在遭遇冷场、气氛沉闷之时循循善诱,调动情绪,使课堂讨论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另外,授课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炼总括能力。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方能“站得高、看得远”,其最后的案例点评和总结,才可能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学生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中捕捉、领悟到的知识也才是水到渠成、记忆久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中职的查账授课教师大多缺乏查账实践经验,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查账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也是查账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实施案例教学,除了驾驭课堂、点评总括等能力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逐渐获得之外,关于查账实践经验,如果不接触实际,是永远无法获取的。这也是制约查账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较差,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等等,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持不理解态度,认为是在 “浪费时间”,或者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却认为“要花费太多课外时间,太累了”,故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三、摆脱在《会计查账实务》中案例教学面临的困境的建议

(一)加强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企业、会计事务所的联系。

中职学生实际经验欠缺,学校可出面与一些大型企业联系,利用休息时间或上课时间参观大型企业的财务部、生产部、销售部、仓库等,了解企业的各部门工作流程,重点在信息的传递过程,同时可长期聘请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来校讲课,让学生对企业有个感性的认识,进一步思索企业财务部在企业所处的位置,明白其重要性。企业是会计信息的来源地,会计事务所是对会计信息的审查,带学生去实地参观,了解事务所的工作性质,学习查账的方法,还可与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座谈,向他们请教专业方面的知识。通过如此办法,一方面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另一方面给他们注入学习的动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范围地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专业课和文化课多采用互动式教学,这样,在整个中职学校形成一个态势,改变学生长其来被动学习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不再是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来来回回循环,而是精心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讨论、点评和总结。

(三)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课时。《会计查账实务》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应当学完了《财务会计》、《税法》等会计专业课程,否则实施案例教学缺乏理论保障。查账涉及到知识面广,难度大,有时一次案例教学需要几个课时,而现在分配给《会计查账实务》一学期80课时,每周4课时,一学期下来完成教学任务较困难。建议每周6课时,总共120课时。

(四)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查账教师大多缺乏查账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1.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3.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查账带来的影响。4.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查账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第二课堂建设,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现在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细,学制相对太长。由于时间长,文化基础课占用课时较多。 因为课时多,教学内容就多而深,背离了职业教育重在技能,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疲劳”,产生了教与学的矛盾。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到,一个只了解会计知识的人,实质上是不懂会计的。会计学首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发展中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成果,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就不能真正掌握会计知识。比如缺乏基本的税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管理学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及一定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的;同时,会计又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学会计的必须以本专业为中心,向其周边的专业做适度的拓展。中职学校可利用第二课堂讲授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将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有关会计课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六)改变对学生考核方式,获得学生对案例教学认同。传统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 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笔者建议改变传统的《会计查账实务》课考核形式,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查账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第2篇

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中,为了能够提高其竞争优势,必须要对自己的战略态势进行分析,将确保成功的重要因素找出来,这就离不开案例分析的帮助了,而管理会计的案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案例可以很好的将企业价值管理的情况、存在的各种矛盾或冲突、涉及到的各种数据、编写案例的人员的理念等很好的反映出来。在管理会计案例的选择中要注意适用对象的广泛性,兼顾适应国情、现实新颖、应用实际、典型示范等特点。案例研究主要包括一下方面:(一)研究企业的竞争战略。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怎样进行筹资、投资、分配激励等各种战略的选择的,以及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又会对这些战略的选择产生什么影响,企业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并且应该选择哪些手段来适应这些战略,来保证其竞争优势。(二)研究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在对企业的低成本扩张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国内的企业应该重点以兼并作为典范,而管理会计方面的兼并主要是战略性价值管理的研究。例如,选择取得兼并成功的某企业作为案例,就需要对该企业的兼并策略、竞标成功的原因、信息整个过程中作用、兼并后如何处理财务及会计实务如何发展等进行分析研究。此外,对于企业的合并、破产、分立等进行类似研究。(三)研究管理会计的某一领域。研究企业的价值链管理、组织结构变迁等对管理会计实务产生的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价格的转移,以及竞争价值工程、竞争成本管理等。(四)研究企业的流程再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及网络已经成为进行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的管理会计范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对于“企业再造”理论,分析和研究企业的流程再造的典型案例,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应用新的方法有促进作用。目前,现代管理会计相对热门的案例研究主要有:一,管理规划的研究核心是预算控制;二,主要约束和激励机制研究,其中主要是为了增加经营者的作用;三,现代管理会计与企业资本经营相结合的问题研究;四,管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五,在信息时代的创新性研究;六,管理会计在跨国经营方面研究等。但是,在案例研究过程中,要选择的企业具有代表性,要选择那些具有失败经验或成功的企业作为案例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波动很大,因此,研究其中典型的企业,对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样会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管理会计案例的编写

(一)设计案例标题。在设计案例标题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研究人员可以合理选择应用,比如,可以用企业的名字或者加上某些关键词作为标题,同样也可以把案例的相关方面作为标题,或者以案例内容和企业名称相结合作为案例的标题。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必须要体现研究案例的本质。(二)内容布局。相比于其他案例,管理会计案例更侧重于使用性,在书写正文部分时,同样比较灵活,可以是三段式,也可以是五段式等,但是,在书写的内容上要求比较高,应该体现其简单、通俗易懂的特点,且具有参考性和指导性的作用。(三)基本介绍。这是现代管理会计案例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方法:一,按照事物的类型安排;二,按照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三,按照混合方式安排。(四)评价。分析和概括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使其与实际联系起来,从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经验教训。(五)附录。主要是说明一些没有列入正文且和管理会计案例有关的资料,虽然这些资料不是案例的核心内容,但是对案例的讨论、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附录起着对正文补充说明的作用。对于管理会计案例的编写要求是,首先具有高质量、值得推广、有效的案例,这些案例通常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相关部门或者企业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也可是根据杂志、报刊等资料改变而来。学习国外的管理会计成功案例,然后通过实践运用到我国的企业当中,通过对其中内容等加以修改,编写出适合自己的案例,这种方法十分重要。

三、管理案例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用过去的案例作为研究样本。管理会计的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每个时期的案例都有其时代特征,并且它们之间也没有可比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用动态的眼观来看待事物,杜绝用之前的案例来进行统计推断。(二)研究的结论要有思考性。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实务解释与理论验证,进而使人们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案例所处的会计环境及其所反映出的问题。(三)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体范围以及时空界限进行明确。管理会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这就要求进行案例研究时要有侧重点,也就是为了方便编写案例,应该对研究主体的主体及时空范围进行界定。(四)避免案例研究中的偏见。主观性和偏见是有区别的,管理会计实务要由研究人员进行解释,不一样的研究背景下,研究人员可能会有不同观点的案例报告,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相关的研究人员尽量去避免偏见产生。(五)保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关系的道德标准。管理会计研究必须要保证研究者与被研究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标准,将机密信息获得的必要性与利用该信息的可能性间的关系处理好。(六)到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管理会计的研究不能单靠理论来支撑,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进入到企业内部展开深入调研,来保障研究的有效性,此外,还应该加强实务界与学术界的合作,主要经过研究人员通过企业管理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写出详细的案例报告,还可以以此为指导管理会计的教学工作,目前管理会计案例在我国大学教学当中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学生可以以此为基础,深入学习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促进我国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

四、总结

第3篇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现状的研究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从1982年左右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对中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也引起了会计界的重视。198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天民教授所编的《管理会计学资料》一书,辑入了介绍我国第四砂轮厂、山西机器厂、南京第二机床厂等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文章。之后,《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国内权威的会计刊物,经常刊登一些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效果较好的典型案例或经验介绍。及至1995年,暨南大学成立管理会计课题组,就我国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应用情况作了问卷调查,《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发表了该项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管理会计不论在教学,还是在理论研究或实践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教学大多停留在翻译介绍,管理会计理论队伍单薄、缺乏组织,重技术方法研究忽视基本理论探讨,教学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重复,管理会计推广应用成效不大。为此《会计研究》杂志就曾于1997年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题组织过一次有奖征文活动。而《会计研究》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征文,则是在前一轮活动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相信中国会计学会在这一领域所作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将为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1997年的征文活动中,《会计研究》杂志先后发表了18篇论文,从多种角度研究了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山东经济学院、杭州商学院、南京大学课题组的专题调查报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问题,结论是:

1、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较前虽有进步,但实务与书本介绍的差距较大,应用现状与实际需要很不适应;

2、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有一定相关性;

3、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应用的要求有距离。最后,形成了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的一些共识。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化人们对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九州大学西村明教授1999年初发表于《管理会计》杂志“亚洲的经济成长与管理会计”一文。该文主要以日本管理会计实务为背景,先把管理会计发展划分为成形型、传统型、数理信息型、综合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运用的技术方法分别是:

1、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较分析;

2、标准成本、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

3、库存管理模式、线性规划、行为、机会成本分析;

4、成本企划、成本改善、作业成本制度、运用计划消灭成本差异。

文章用相当篇幅分别介绍了除日本外的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的状况,认为:中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处于成形型管理会计与传统型管理会计阶段。这代表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管理会计发展水平的一种判断,与前面介绍的中国会计界所持的观点基本一致。

以上介绍,虽不足以囊括有关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的全部成果,但大体上能说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难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依据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在实务界应用的程度而得出了有关结论,这种研究固然直观,但明显的不足是偏离了研究目标。据我看来,研究管理会计实务,主要研究管理会计在实务界的应用效果,或者说是要研究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但是,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与管理会计实际发挥作用不是一回事。当技术方法应用流于形式时,实际作用就等于零。因此,已有的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很难说正确地反映了管理会计实务现状。

本文试图对我国管理会计作用在总体上作一判断。我们并不否认,在我国一些企业,管理会计确实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为此,笔者认为,通过下列指标可为判断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态提供依据。(参看《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3期第20页)

由上述指标不难看出,我国这几年经营状况不佳,而且呈恶化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管理作用不力应该是原因之一。因此,就企业经营效果而言,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这种判断,比单纯从管理会计技术层面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现状所得出的结论,似乎更有说服力。因此,如何提高管理会计的实效,已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重大迫切而非常现实的课题。

提高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实效,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比如,具有推广意义的成功案例,以达到迅速普及之效。但应用管理会计往往来自企业自身需要,若企业无此动力而强行推行某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只能流于形式。这方面,我们过去推行管理十八法、企业管理达标升级、满负荷工作法等,已有深刻的教训。又如,通过培训,强化企业经理与会计的管理会计知识,使之自觉地应用管理会计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但是,管理会计方法是中性的,利用得好能加强经营管理;利用得不好,会误导经营决策(例如不恰当地使用数量),反而带来更大的经营失误。当然,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的研究与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推动管理会计实务的作用。但过去的实践表明,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总之,在我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更不是通过知识普及就能奏效的,而应从基本理念上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工作思路。

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以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了几个“貌若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这些虽然也是我国管理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但仅满足于这些方面而远离如何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实效这一现实课题,结果必然使管理会计研究不能满足我国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若不改弦易辙,不认真地面对中国企业现实这一问题,那么,其发展恐怕是不能持久的。

二、提高中国管理会计实效的基本途径

管理会计必须融合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是管理会计与发展至今所表现出的一种。在中国,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正如《创造永恒》一书作者所言:“综观那些有远见的公司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并不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和首要目标。”①企业利润增长和股东财富的扩大,只是市场考核企业的记分卡。企业要想在这张记分卡上获得高分,必须始终不懈地提高自身价值。按现代观点,企业价值包括三个方面:

1、人力资产的价值,具体是指职员安全与发展需要满足而作出最佳工作;

2、生产价值,表现为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高水平;

3、财务价值,通过销售、支出、市场份额、股东权益、股票价格等表现。

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会得到财务价值的回报。企业追求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管理会计。具体过程如下:(参看《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3期第22页)

由此可见,企业实现价值,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则有赖于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价值观念深入全体职员之心。为此,必须培植企业文化。反观我国企业,之所以管理会计应用乏力,关键在于缺乏相应的企业文化。现在我们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通过管理会计应用来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过去我们也研究过文化与管理及其会计的关系,不过这种研究仅停留于一般文化层次上,对理解会计发展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有一定帮助,但无助于解决中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这一现实问题。按西方权威定义,企业文化包括三种类型:正式文化,通过规章制度体现,告诉人们正确和错误,是与否的行为标准;非正式文化,职员之间互相模仿的现象,对职员行为有潜移默化的;技术文化,来自于经营技术和方法,通过人们的解释和理性分析发挥导向作用。无疑,管理会计在这里塑造的文化,是指一种技术文化,通过这种技术文化的作用,逐步引导非正式文化,转变最终形成追求企业价值最大的正式文化。概言之,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定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尽管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但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而管理会计必须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这里,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显得非常重要。若一个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动力,那么,管理会计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当然,若一个企业领导想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

(二)成为经营管理的中枢神经

管理必须在塑造文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是管理会计的一种战略。一旦企业具备了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文化系统,那么,管理会计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呢?

美国尼古拉斯。伊姆派拉多和奥林。哈拉里,1994年出了一本颇有的书——《越过曲线》,其中告诉经理们,世界正变得和他们过去熟悉并赖以生存的世界完全不同。对此,经理们有三种选择:

1、躲藏起来直至退休;

2、培养新的技能和新的态度;

3、退出不干。

他们要求经理作第二种选择,从过去工作指导者变成变化的促进者,实现职能的再塑造。这种职能再塑造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策略、企业文化的彻底更新,其集中表现就是由过去单纯地追求财务价值,变成崇尚并实践平衡人的价值和财务价值。按现代的观点,获得很多同时充满人道的企业才会有发展前景。实现这一点,必须注重管理会计的作用。而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平衡记分卡,恰在这一方面有效地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这种内在需要。作为测算公司业绩的最新形式,平衡记分卡充分肯定人的能力、学问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是业绩指标的重要。平衡记分卡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充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有效地建立起企业信任,包括企业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管理层次之间、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现代企业的一大标志是,人和信息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一智力资本的有效。②对此,CE公司的杰克。韦尔奇有过这样的感慨,任何想在90年代以及此后获得成功的公司必须找到一种,使每一个职工能投入其全部的才智。如果你不是时刻考虑着要使每个人都更有价值,你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广平衡记分卡,正是解决这一的理想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业绩衡量仅满足于货币计量的不足,把除财务之外的顾客、内部因素和革新与,这些对企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因素,纳入了业绩评估系统内,每个方面都提出了设想,比如,财务方面,应向股东表明什么?内部经营过程,发展哪些业务才能使股东和客户满意?学习与成长,我们如何改变和提高能力?客户方面,需要什么?每一个评估项下都明确目标、评估内容、指标、计划四点,形成了企业完整的发展战略。这种平衡记分卡,企业各管理层次和部门都要编制,从而形成上下配合、左右协调的经营战略和行动体系,把会计与财务、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与外界保持动态适应,最终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企业财务价值。我们认为,平衡记分卡的思想,对于我国管理会计发挥经营管理中枢神经作用,极具启发价值。

退一步讲,即使平衡记分卡尚难在我国企业中普遍推行,那么,扎扎实实地实行全面预算制度,同样可以使管理会计成为经营管理的中枢神经。这里,预算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基础是准确可靠的市场与内部预测;过程必须全员参与,大家算帐,既算自己的目标,也要算他人的目标,以保证责任指标的公平;内容必须包括项目预算、业务预算、分级归口的责任预算和行动预算;时间分为年度、季度、月度预算。同时,要把预算与日常的核算、考评、奖惩及机管理紧密结合。这样,预算编制、执行、考评、奖惩过程也是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过程,起到十分明显的沟通企业内外的作用,同时能塑造全员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由此,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不只是动态反映,将主要发挥着引导作用。

(三)正确认识两种S曲线

现代企业的快速增长和强劲发展,主要取决于新技术的成功开发。技术变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使技术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连续性,这决定着企业必须快速变化,否则就将被淘汰。现代企业只有正确地把握了技术生命周期、技术发展权限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连续性,才能生存下来并快速发展,管理会计在这一领域恰能大显身手。目前,我国企业之所以不重视管理会计,一则企业对技术变化敏感性不强,二则我国管理会计对技术发展趋势缺乏正确把握的本领。在这方面,世界一些著名公司的发展已提供了生动的案例。IBM公司1993年49.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主要就在于忽视微机技术的兴起,而死抱390大型机技术(曾给IBM带来70%的投资回报,每年利润40亿美元)的缘故。而一开始作为芬兰一家纸浆和纸张生产商的诺基亚,尽管80年代在电视机生产上遭惨败,但由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新一代数字技术蜂窝式电话,后成为欧洲第一,在美国仅次于摩托罗拉,世界排名第12位的远程通信设备制造商,其关键在于找准了袖珍型移动电话这一技术。由此可见,企业发展若不能正确地把握技术变化趋势,则必然前景不妙。这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把与开发当作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

按西方流行的S曲线,技术的一般模式如下:

按这样的S曲线,新技术B首批产品支付的费用特别大,但改进老技术A并不需要很多的费用,于是许多热衷于改进老技术,而不愿意开发新技术。因此在技术A上投入大量资金往往会使企业感到有可靠的报酬。但在技术B上投资存在双重风险,一是从现行业务上转走了资源,从而现行业务;二是转移的资源使用效益不得而知。麦金西公司(Mckinsey&Co.)的理查德。N.福斯特提醒企业:投资在技术B上的投资回报通常是技术A上投资回报的5倍,例如药品,与开发(R&D)基金10%投入到技术B,但在增加利润中占了50%的份额。不过一般企业都会把80%的努力及资金投入技术地管理的重要使命就是要画出企业的S曲线,改变企业因循守旧的经营观。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企业价值流的正确设计。

管理会计对S曲线的正确描述,通常借助于企业核心能力与战略价值流规划。所谓核心能力,是企业能用于许多产品、具有关键性技术或技能的能力,实质上是企业创新能力,即竞争对手难以复制或模仿的技能,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而战略价值值流,是企业对核心能力的开发投资流程,包括战略素质的确定与再建,战略素质的塑造和整合,以及关键价值流的维护和改造。管理会计所能做的,是将核心能力、战略关键价值流与技术S曲线相结合,为经理作出正确的R&D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就具体而言,管理会计对企业现有的或正开发的产品或技术、运用价值转移方法,认识各产品、技术价值流入期、价值稳定期和价值流出期的特点及进程,这种认识随着技术发展趋势和顾客偏好变化而及时调整,从而保证能为企业正确、及时地指明战略素质、关键价值流和战略价值流,便于作出恰当的R&D决策。管理会计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经营者熟悉顾客偏好,了解富于竞争力的经营策略,知道外部环境剧烈变动在其他行业和本行业引发的价值转移,从而更清楚、更恰当地察觉出自己所处环境中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而作出明智的经营决策。

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各个企业对国内外市场和消费偏好研究并不重视,有些企业根本无力关心这些,经营管理随心所欲。其次,对企业价值流缺乏正确分析,现有的会计核算尚无法提供这方面的正确数据,不少会计人员并不熟悉核心能力和关键、战略价值流分析方法。再次,企业R&D的积极性不高。据有关资料,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例:总体为3.37%,国有企业为2.87%,集体企业3.71%,股份制企业4.1%,外商投资企业4.82%,私营企业7.43%;东部企业3.63%,中部企业3.23%,西部企业2.99%。与发达国家企业10%左右的比例相差很大,若考虑销售规模的差异,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更显不足。④企业技术开发积极性不高,就国有企业而言,与1993年财务制度改革有直接关系。按新的财务制度,原来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3%)计提企业技术开发费的做法被取消,企业技术开发费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制度,但这几年执行效果表明,这一制度目标远未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企业创新与企业评价标准和领导作用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冲突。首先,以“利润”为评价企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企业必然格外关注当期利润,任何减少当期利润的费用包括技术开发费,企业必定会能少开就少开,最好不开支。其次,企业领导任期制。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利润,指望经理们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业绩而可能提高继任者业绩的制度是很不现实的。因此,中国企业技术开发,尚需政府在制度上提出硬性要求(比如,规定必须按销售收入或生产价值的一定比例计提技术开发资),并建立严格财务约束机制,以确保中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个解决好了,管理会计也就有了促进企业R&D的作用空间。

上述三个不解决,管理任何制度及在的,都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注释:

①[美]杰克。费茨、思兹《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58—59页。

②西方管理界有这样一条公式:价值=信息×行为动机×技能×资本,信息为价值创造的首要因素。

③[美]杰克。费茨、恩兹《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37

页。

④《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第126页。[德]布朗(Braum)《创新之战》,机械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1页。

1、[美]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综合记分卡》,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美]詹姆斯。迈天《大转变》、《生存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997年出版。

第4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应用;问题;对策

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管理会计专著。与此同时,对中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也引起了会计界的重视。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从西方引入我国虽然已达二三十年,但其实际应用状况却不甚理想。总的看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大体上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相关科学诸如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可是,相关科学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统,只是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进行个别的修正。许多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2.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至出现了“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予以应用”的情况。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3.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会计人员素质低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发滞后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

4.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

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部分企业已有了一些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5.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会计循环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二、加强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是探讨其他理论问题的基础。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2.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

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我国也应如此。这样,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又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便于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3.调整拓展管理会计内容,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将应用性较强的作业成本法等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突出管理会计的特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加紧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将成本管理重心由制造成本逐步转移到战略总成本上,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使业绩评价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员工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企业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将物力资本向知识资本转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知识资本,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

4.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5.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第5篇

1.1缺乏一套系统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学进入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领域,相关的现代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管理会计的理论并不全面系统,许多方面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致使企业决策管理层不重视其发展和应用。

1.2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至出现了“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予以应用”的情况。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1.3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会计人员只强调经济业务核算,经济管理意识不强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发滞后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

1.4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部分企业已有了一些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1.5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的会计核算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2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对策

2.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国情,建立一套能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特点的有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2.2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我国也应如此。这样,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又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便于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2.3调整拓展管理会计内容,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突出管理会计的特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加紧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将成本管理重心由制造成本逐步转移到战略总成本上,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使业绩评价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员工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企业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知识资本,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

2.4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2.5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管理会计要运用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可保证运算的准确性,可减少大量的工作量,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需要;同时可以扩大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

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应用管理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需求。21世纪的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竞争,随着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必须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此相适应,管理会计会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必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6篇

摘要词:管理会计 问题 对策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我国众多的学者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1、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与实践相脱节。就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引进多于研究。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没有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

2、引进的会计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而有的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如回归分析、保本点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运用这些方法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融会贯通。

3、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丰富,固然令人欣喜,知识体系的完美,也甚为重要,但这种丰富与完美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作用到企业的经营当中。因此说,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会计人员价值观和职业水准。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求会计人员懂得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但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一是会计人员知识层次低;二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欠缺,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极大焦点。这些都会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4、管理会计在会计电算化当中应用的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当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核算、轻管理。我国现在的会计电算化前景乐观,但就应用的电算化会计来看,也仅仅局限于记帐、算帐,能用到管理当中的相应很少。而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应用了复杂的数学方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回归、投入产出模型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当中,比较复杂,手工计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计算机可以快速准确的处理大量的数据,这也正是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会计电算化是必然趋势。而目前管理会计在电算化中的问题是:仅仅将会计电算化应用于记帐算帐上,电算化的作用仅发挥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且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有限,再加上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需要正确引导。

5、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于大量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较稳定的企业。管理会计当初的发展,是在工业企业当中推广并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工业企业中成熟和完善的。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当中,也大都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讲解的,而现实是行业类型的千变万化,影响管理会计直接应用到企业当中。一位建筑业的会计在调查中说,他们的企业很难应用管理会计。而其他行业,如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还有行政事业单位,又如何应用管理会计呢?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仅要面对千变万化的企业经营情况,而且还要面对千变万化的行业。

因此,管理会计的研究应当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使之不要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上。

二、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对策

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国情,建立一套能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特点的有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2、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

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我国也应如此。这样,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又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便于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3、调整拓展管理会计内容,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突出管理会计的特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加紧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将成本管理重心由制造成本逐步转移到战略总成本上,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使业绩评价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员工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企业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知识资本,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

4、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5、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第7篇

1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

管理会计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企业管理层对内部计量的运用,只体现在纺织、铁路、钢铁业对成本会计的应用。论文百事通泰罗制的建立,使科学管理运动为成本会计实务及技术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之后,杜邦公司和通用公司对管理控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创新,纵向一体化的多元经营活动公司出现,管理控制实务技术方法的需求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管理会计实务性技术方法革新较少,取而代之的是理论上的研究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企业追求零库存,零缺陷的弹性管理政策,另一方面,企业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使得企业对内对外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也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2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不过在近20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且随着我们经济的不断深化,我们对于管理会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管理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顿国际CIMA研究中心了负责人说:“管理会计在企业中更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财务领军人才将在未来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将会是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师具备了较新的管理技术,已成为一个公司整体运作不可或缺的角色。”可见,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作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虽然我们国家的会计队伍与日俱增地扩大,但是在发展中叶存在很多问题,会计团队的数量多,但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相对较少,在我国的部分企业开展管理会计存在一些难点,难度的存在只要是因为对于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到位;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当然,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部分也是由管理会计标准难以确定规范这一特征决定的;我国的市场目前较缺乏对高质量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使管理会计发展的相对比较滞缓。

文章认为目前管理会计发展存在的两大绊脚石,一是管理会计基础教育有待提高,会计不能单纯地被动地反映企业的运作情况,更应该主动地参与企业的决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目前,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缺乏统一、规范性。比如我们的管理会计教材从结构体系到内容,很多种教材的词语,方法不尽统一;另外,管理会计的教材难度没有分层次,不想普通的会计教材,分门别类,适应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类型企业的需要。但是管理会计教材,基本上大同小异,在难度上也没有很大的参差。这也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未与企业需要相适应的一个原因。同样的,这些管理会计教材的理论有些仅是外国教材的翻译版,在某些发面不具有实用性。理论与实践案例的分析也不够。二是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有待发展,虽然说,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会计展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但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仍然是我们管理会计发展的不二法门,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中,我国缺乏将理论与我们的国情相结合,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3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趋势展望

从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方面来说,首先是管理会计的教材的修订。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化的教材,这是我们应用管理会计的前提条件。这套教材的修订不仅是外国教材的翻版,同时也要融入中国元素,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在教材中多运用一些中国管理会计成功的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本土化的特点。其次,我们要加强我多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我们甚至可以模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建立一个“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中注协的发展,使得近几年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队伍不断扩大,相信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如果成立发展,会成为会计师选择的一种潮流所向。会计证考试,CPA考试,极大地推动了会计的教育发展,我们要发展管理会计,也可以开设管理会计师考试。再次,结合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力开发有关管理会计的软件,我们可以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将结合,设计出诸如ERP沙盘模拟的软件让学员们有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

从管理会计理论实践方面来说,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8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教学改革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与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史料表明会计原本就是因管理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管理会计逐渐从传统会计中派生出来,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测与决策会计、规划与控制会计、责任会计三部分内容。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管理会计起源于美国,美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教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美国的会计教育学家认为,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会计之因、之果。管理会计的教学就需要跟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现有理论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完整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提高企业效益。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经营决策,但在企业实务中管理会计的应用并不广泛。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个矛盾可能与管理会计的教学有莫大关联。一是管理会计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翻译过来的,主要是对理论的探讨。二是管理会计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而缺少对实务的分析。要使管理会计在我国实务界得到广泛应用,就需要对管理会计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管理会计教学现状

高校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会计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介绍,而缺乏对实务的指导,很少考虑到实践教学,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一)教材沿用西方理论。目前,国内的管理会计教材在内容上大同小异,管理会计所使用的专门技术和方法均来自于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模型。由于中西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缺乏可操作性。另外,目前的管理会计教材也缺乏与我国企业实务操作的有机结合,导致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较差。到现在为止,我国也尚未推出管理会计实践操作方面的教材。在现行教育改革中,虽然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毕竟还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专业理论模板,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模式单一。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基本上遵循“理论讲授-例题演示-作业”这个思路进行。更重要的是管理会计教师从理论中来,严重缺乏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只注重理论的传授,教学课堂缺乏活力,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另外,管理会计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程度不够。管理会计很少利用实验室进行授课,主要是因为现在缺乏比较完备的管理会计实验软件,无法通过软件全面模拟企业环境进行决策。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管理会计是对内报告会计,它突破了传统会计的界限,服务并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是会计为适应现代管理要求而产生的。管理会计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理论在企业实务中的应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对实践进行经验的归纳总结以更新管理会计理论。但从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来看,还是更侧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架构,缺乏与企业实务紧密联系的导向设计。另外,管理会计应用了大量的数学分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忽视了这些理论和数学模型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实用,且有些数学模型比较复杂,学生不好掌握,在实际应用中较难推广。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管理会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虽然有些院校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比如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达到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是如前所述缺乏管理会计的实训教程。二是没有真正适合的实践教学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及时更新实践内容,导致实践知识滞后于企业实务的需要。三是不易更新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可以学习到财务会计方面的实践内容,但难以学到管理会计的实践内容。因为管理会计进行预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多数属于企业高级机密,这就使得顶岗实习难以深入触及与管理会计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顶岗实习也就无法做到“货真价实”。教师无法获得直接体验管理会计知识的经验,知行脱节有悖于管理会计强调实际操作的要求。

(五)管理会计的边界不清。管理会计的边界不清由来已久,主要是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设置交叉重复较多导致的。目前,各院校的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是三门专业主干课程,三门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预算与存货控制。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之间重复的内容主要包括:长期投资决策、货币的时间价值、资金需要量预测与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等。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重复的内容包括: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与决策、责任会计等。这种内容交叉不仅浪费教学资源,也不利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

三、管理会计有效性教学的改革思路

要提高管理会计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教学改革中突出管理会计实务,以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要。

(一)加强培养学生管理理念。管理会计一般是会计学或者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将自己定位于财务人员,从而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财务核算方面,而对管理会计常存偏见,认为可有可无。而从现实来看,许多财务人员在低层次会计岗位上经过锻炼之后,都期望向较高级别的管理岗前进。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具备财务核算的专业知识之外,必须具备综合的管理素养,以便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因此,管理会计要突出对学生管理理念的培养,以使其能够站在管理的视角来学习和思考财务问题。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模块化,每个模块都围绕会计岗位工作来具体确定。再将每个模块分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根据岗位要求先把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然后根据会计岗位要求再把教学项目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在教学实施中,要营造与岗位相仿的教学环境,以满足任务驱动教学对于教学环境的需要。同时,在任务实施中,引导学生查阅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配合任务的完成。在此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提高其将来在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有效性。

(三)侧重实践教学。管理会计除了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外,要持续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应用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达到有效性教学的目的。ERP沙盘模拟这种创新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由课堂走向职场、知识转向能力的转换工具。ERP沙盘是由英美知名商学院和管理咨询机构研发的模拟企业经营的工具,能够使学生在模拟中如置身于现实经营情境之中,仅需两天便可模拟企业若干年的经营。利用ERP沙盘模拟工具,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将管理会计知识应用于具体的企业经营情境中的平台,可较有效地改进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ERP沙盘模拟进行有效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实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适合经管类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 把现实中真实的情景进行典型化处理,然后模拟成供学生思考分析的案例,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管理会计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案例讨论分析中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来有效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五)整合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三门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较多,为提高教学效率,需要解构学科体系打破相关课程之间的界限,适当调整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管理会计是应用性学科,要精简过多的理论和模型,重点突出理论对学生实践应用的指导。成本会计以成本核算为主,其他有关的成本预决策、规划控制等内容可纳入管理会计。预算和投资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的部分,预算的编制可纳入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以预算的分析考评展开教学。项目投资属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会计决策部分可重点突出短期经营决策。

(六)改进考核办法。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管理会计知识的建构,忽视了知识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考试的设计上应加大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分量,减少纯客观性试题。另外,在总评成绩中,应加大案例讨论发言、市场调研报告等成绩。

(七)提高管理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会计属于应用性学科,管理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应单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更应体现在实践能力上。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更应该走出去开展必要的企业实践,以提升教师本身的实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提高管理会计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为了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缺陷,也可以聘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到课堂中来传授实务经验。

总之,作为教育者应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持续地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需求的人才。管理会计的教学亦应如此,方能实现其在应用方面的有效性。S

参考文献:

1.董宝裕,刘季佳.关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