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外包的风险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服务外包 人力资源 人力资产 人力资本 财务风险
一、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外包产业人力资源现状
在我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的经济背景下,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国家鼓励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从业人员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据统计,2007~2010年期间,我国外包从业人数如图1所示:
(二)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人才需求
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而其覆盖的行业包括:金融、制造、零售、教育、能源与公用事业、电信、公共和医疗卫生等。2008年,中国服务外包收入总额中,ITO占68%,BPO占29%,KPO占3%。可见,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还是以ITO为主。从事ITO服务外包业务应该具备软件开发、系统维护等计算机技术。随着外包企业的发展,以及外包产业的结构调整,其业务也正逐步扩大到BPO与KPO。从事BPO与KPO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背景,熟悉发包方信息技术保密的相关规定,具备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娴熟的外语沟通能力等。
2010年,我们对天津市范围内的27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了一项《关于“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24家企业所承接的外包业务为BPO或ITO;这些企业中对技术有需求的为20家;对外语要求达到中高级水平并认为会“经常使用”外语的为26家;另外,调查的信息显示,企业对员工的团队意识、有效沟通、时间管理以及自我激励等职业素养也提出了要求。
2.人才供给
长期以来,中国以其拥有数量丰富、成本低廉的人力资源成为众多发包国所青睐的服务外包目的地。中国在外包人才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供给储备丰富、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人才培训开展迅速以及人力成本优势明显4个方面。我国2010年的外包产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65万人,占当年外包产业总人数的70.9%。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埃森哲2009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49%的受访者认为,在2008年,“缺乏合适的人才”是制约服务提供商发展的首要障碍,超过排在第2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个百分点。
二、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引发的风险
(一)人力成本支出过高引发的风险
1.人力培训的高成本引发的风险
人才培训被认为是缩短人才与外包岗位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多服务外包企业通过第三方培训机构或者企业自办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根据《2008年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白皮书》中提供的年人均培训投入数据(如图2所示):
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必定增加其成本支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服务外包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成本因素,因此,过高的培训成本必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运营风险。另外,人员流失也会导致培训成本得不到补偿。
2.留住人才的高成本引发的风险
人员流失率高是外包产业人员管理的主要问题。根据《埃森哲2009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针对服务提供商面临的人才管理挑战中,23%的受访者选择“高流失率”,排名第3,位于“留住人才的高成本”、“缺乏工作经验”之后。另据资料显示,中国本地供应商每年的人员更替率是15%左右。《2010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72.5%的经营者选择“人工成本上升”,位居第1位。人力资源的流失带来的系列风险包括:培训成本得不到补偿;离职人员泄露商业机密;增加新员工入职培训成本;为降低人员流失率而增长的留住人才的成本等。另外,随着外包人员工作经验的增长,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工资薪酬才能降低人员的流失,而外包项目的周期较长,企业需要垫付工资,这又无疑将会增加企业资金流动的风险。
(二)人力资本核算制度缺失引发的风险
服务外包产业被认为是“人脑加电脑”的行业,在这一产业中,企业的全部资产是人力资源或是“人力资本”。人才作为企业的资源,作为构成其成本支出的第一要素,并未将其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用以对其进行专门核算,致使外包产业的资产中并未包含其人力资源的价值,这就带来目前制约外包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难题,即由于缺乏足够的资产用作抵押所带来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也会导致人力成本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控制措施
鉴于以上分析,服务外包企业应从人力成本控制与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两方面着手,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因素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一)建立外包人才引进与培训的良性机制
1.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外包人才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外包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缩短这种差距而开展的人员培训会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面对这样的两难局势,目前逐步兴起的校企联合培养外包人才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外包企业的青睐,被认为是具有经济性且效果好的人才培养途径。2009年3月18日,教育部、商务部印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为外包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培养外包人才提供了政策引导。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等已经成为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典范。教育部和商务部从2010年6月开始在浙江和江苏两省开展地方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为期4年。
2.有效利用企业并购的方式获取人才
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使得国内一些从事低端业务的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予以应对,退出外包市场,使得外包企业面临重新洗牌,必定带来外包人才资源的重新整合;另外,国内一些外包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民币升值也使得外包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得以下降,也加速了这些企业海外并购的进程。并购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获得优秀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如2011年1月,东软集团收购医疗行业ERP领导厂商望海康信73.14%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东软的此次收购,除了实现规模扩张等之外,也收获了望海康信国内最优质的ERP医疗团队。
3.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培养人才
国家为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各地方政府,尤其是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也出台了配套的政策,这其中,不乏关于外包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的优惠政策。2009年4月7日,财政部、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2009年度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就提到“服务外包企业每新录用1名大学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培训的业务人才,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等;再如,2009年3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印发《关于服务外包企业实行特殊工作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到“对软件设计人员、技术研发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机动作业的职工,经批准可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和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经批准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
(二)建立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中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借助该优势为服务外包企业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点。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便起源于美国,此后,国内外理论界对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程序和方法等问题,但终因价值计量难点、成本效益原则等原因未纳入财务会计系统中。但是,也有学者提到“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环境的研究”,如今,服务外包因其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特征已经对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该体系应包含对于人力资本的价值核算与资产管理。
1.人力资产价值
(1)人力资产的初始计量
会计中,资产被界定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企业拥有的机器设备、货币资金据此被划分为企业的资产。人力资本具备资产的特征,应该归类为企业的资产,而核心问题是人力资产的价值评估问题。从理论角度分析,资产的价值应该为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理论界,计量人力资产价值的方法包括:①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的折现法;②工资报酬法;③随机报酬法等。其中,由巴鲁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在1971年提出的工资报酬法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应是其未来收入的贴现值,更为符合资产的定义,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而言,在进行人力资产估价时,还应考虑从事ITO、BPO、KPO等不同类型外包业务的外包企业人员结构。
(2)人力资产的后续计量
与其他资产一样,人力资产也存在着后续的核算,如因培训、教育支出、薪酬支出的核算以及因各种原因下人员离职的人力资产减少的核算等。其中,培训、教育等支出会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提升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应当予以资本化,即计入人力资产价值;而薪酬只是为了保证职工正常为企业服务所发生支出,应当予以费用化。
2.人力资本管理
资本的特征在于能够带来增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较之物力资本增值能力的优势愈发明显。因此外包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机制,一方面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另一方面,对于人力资本的增值能力进行评价与考核。
(1)人力资本增值
“人”较之“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在服务外包产业中,人作为第一要素的作用越发显现,因此,在该产业中,“人”被认为是最值钱的。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如何实现“人尽其才”,关键在于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①留人:增加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即保持信息的有效沟通,使得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外包产业及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确立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②育人:通过多种途径对员工开展培训,包括劳动技能、技术培训,外语能力培训,以及服务外包行业培训等,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岗位适应能力,与产业发展俱进;③用人:企业应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团队协作的增值能力。
(2)人力资本评价
服务外包企业的财务部门与人力部门应协同制定人力资本评价体系,对于人力资本的增值能力进行评价,进而使得人力资源会计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该体系的评价目标是关注人力资本的增值能力,因此,评价指标是关键。服务外包企业可以按照承接的外包项目,评价以下指标:
人力资产报酬率=项目净利润/人力资产价值
人力成本利润率=项目利润总额/工资薪酬总额
通过以上指标,评价人力资产的获利能力和人力成本的负担水平。为企业开展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等活动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一、企业财务外包的内涵
财务会计外包(FinaneialAeeountingoutsoureing,FAO),这是业务流程外包中的一种形式,在上世纪的就是年代这仅仅是少部分企业的业务,但是现在来说已经成为了从20世纪90年代的只是少数公司的业务,到现在已成为了各大公司的追赶的一份潮流。财务会计外包这一名词是由国外文献中翻译过来的,有的学者称之为财务外包,有的称之为会计外包。
而且很多学者对此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有人认为财务外包仅仅是指企业将应收应付款项的管理,以及纳税方面的一些问题或者是部分的业务转交个给外部的业务者来完成[1]。
也有人提出财务外包是指企业把企业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具体的业务和流程全部外包给专业的机构的一种管理模式。
而另外的一些学者则认为所谓财务外包,就是企业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通过签订协议或者是合同将全部或者是一部分的财务职能交给外部的提供商的过程[2]。
二、企业财务外包存在的风险
(一)外部环境缺少质量保障
目前我国没有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支撑,我国财务外包目前是以一种新型服务出现,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且关于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商方面的法律规定并不健全,也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它的执行大多数是参考国外企业财务外包行业的相关案例。若无实证作为依据便只能靠企业在摸索实践中解决,这无疑对外包的质量产生了较为巨大的影响。
我国没有稳定的财务外包市场,许多企业选择财务外包市场比较混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原则 ,企业在面临选择承包商时,难免会对承包商的信誉、知识水平和人员素质等方面不充分了解,更不能有效的精确的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外包方式与方法。所以企业在选择过程中很容易碰到一些不可规避的风险,从而遇到合适的外包商就显得更加困难。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主要针对的是外包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企业与外包商及是一种合作又是一种风险,确切的说,企业将企业的相关数据,例如资金流动、负债率、营业收入等与财务会计有关的一些信息反应给外包商时,这无疑存在商业信息泄露的风险,但这真正在于承包商的职业会计素养与道德水平。
另外,一些外包商为了自身利益,或者对于自己不利的信息不予公开刻意隐藏人为改造,又或者不具备专业的外包知识、经验、能力,而使我们误解信息,这些不真实的财务信息将影响我们企业财务外包的质量。
(三)失控风险
企业与外包商签订合同生效后,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控或者突发性的问提和情况,这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有影响,比如说外包商的条款太针对企业,也不能对企业有效完整实施,如果外包服务出现差错,很难保证企业外包的质量。这还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企业内部的资源更合理更优化的分配,更可能损害内部人员个人利益。因为这毕竟是一项创新的变化型的活动,一旦出现过大的变动,对企业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很难做出统一完整的方案和制度来控制企业外包服务。
(四)企业内部理解配合风险
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来说,外包工作对于他们是一种威胁,一种变革,一种新形势的驱动。这种情况足以使企业内部人员产生不支持的态度,轻者可能会造成人员工作不积极及对工作的热心及忠诚也下降,更严重加有可能使部分财会人员流失,从而实施中会使得企业付出更多的成本。因为对他们来说,个人的工作发展及个人利益都在发生变化,他们的价值也下降,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也会对此存在怨言。
关键词:离岸外包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服务外包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服务外包业既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又是高端现代服务业,同时也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大量服务外包企业的建立就顺应了这~转变的要求。服务外包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而且服务外包业的能耗却只有制造业的20%。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要根据其与服务外包发包商签订的中长期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外包项目服务。其所承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型:一是信息技术外包(1TO),包括应用管理外包、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信息管理外包等;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包括远程财务管理服务、远程采购、存货管理服务、远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呼叫中心等。虽然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截止到目前全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超过4100家,从业人员近67万。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服务外包企业进发展的问题,其中,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是每一个服务外包企业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在我国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由于服务的客户分布在世界各地,各国的法律法规明显区别于我国,客户的业务类型及发包项目各不相同,使得服务外包企业完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风险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服务外包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
1、服务对象变化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广义上是发包的客户,狭义上讲是指客户发包的项目,即具体的服务内容。无论哪些对象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外包的承接方。首先,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新项目的培训费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会花巨资建立服务于客户的灾备中心(灾备中心投资巨大,并且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所以一旦客户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要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客户服务内容的变化使得外包企业要调整已制定的营运方案。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任何服务项目的调整或变更都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支出。
2、发包方国家政策的影响
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区别于我国,任何一点国情和政策的变化都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保护性条款,以减少本国的损失,包括劳工政策、税收政策、外汇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均是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另外,服务外包企业为了适应发包方所在国税法的变更而对服务软件的调整和人员的培训均会增加营运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发包企业由于所在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取消了已决定发包的业务项目,将对业务承接方带来不利的影响,使接包方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3、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如汇率的变化、服务外包市场的变化及地区的贸易保护等等。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当外币作为业务活动中的计量货币时,汇率的任何变动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目前。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对外汇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使企业发生了较大的汇兑损失。
4、资金供给渠道的影响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面临规模小、缺乏品牌、缺少资金、创业环境不足等问题。其中,由于部分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业务开始阶段运营效益不好,并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自然会伴随着高风险,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筹集渠道不畅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国家给予服务外包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对规模较小的服务外包企业来说也难于享受到资金上的优惠。
(二)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
1、经营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
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并且都是发生在境外的经济业务,使得服务外包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经济业务本身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中时刻潜藏着不可知的风险。当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国际化后,财务管理活动也自然变得复杂起来,其中自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差
由于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时间较短,服务外包企业也在经历着成长的过程,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应对风险的措施不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较多地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与维护,在财务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不注重对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研究,对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没有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非常事件,企业将陷入财务风险中。
同时,由于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较差,在资金使用中也蕴藏着各种财务风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对灾备中心的大规模投资也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由于承接的外包项目服务周期长及部分发包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因素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入。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增强企业风险意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应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防范。离岸外包业务的项目实施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在组织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拓宽企业资金的筹集渠道,以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供应,从而保证项目进行的资金需要。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强对外汇资金的管理,遵守国家的外汇管理规定,时刻关注外汇市场的变化,对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要根据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同时注意发挥汇率的杠杆作用,平衡企业的外汇收支,对远期的外汇收支必须进行科学的预测,以避免发生外汇损失。
应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辩识、评价和分析财务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二)科学评估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服务外包
企业要将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现在外包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洽谈、初期的评估、承接后的运营及运营中的维护等过程。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必须加强对外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实行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风险控制。
对发包方的风险评估包括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对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资信情况直接影响服务外包企业未来收益的实现是否顺利,是否可以保证接包企业的现金及时流入;对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经营活动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接包方的未来经济效益情况,因为一旦发包方产生经营风险,如其市场萎缩就会终止项目的外包;对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发包方的环境因素会对其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接包方的经济利益。
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包括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灾备投资风险评估、营运成本风险评估、收益实现风险评估等内容。对业务承接风险评估主要是预测项目承接的可行性,承接项目后的效益情况;对灾备投资风险评估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灾备投资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应客户的要求所进行的灾备中心或设施的建设投资,因其往往投资较大、回收周期较长,必须注意加强管理;对营运成本风险的评估是指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营运成本支出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对收益实现风险评估是指对影响未来收益实现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力求实现收益最大化。
(三)实行谨慎处理原则。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
由于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并且其承接的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实行谨慎的处理原则,并建立外包业务风险的处理机制,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
外包风险准备制度具体可包括: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灾备系统的快速折旧制度及坏账准备金制度。
1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服务外包企业从承接离岸外包业务项目开始,在其业务活动进行过程中始终是收益与风险共存的。企业应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即在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以预提方式预存出来,建立用于防范外包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外包风险基金的设立、提取及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2制定灾备系统的快速折旧制度。服务外包企业可按照国家的规定,对用于灾备系统的投资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应对可能产生的损失。企业应加强对灾备投资的管理和核算,所采用的折旧办法和对纳税的影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处理。
3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可能发生的坏账计提准备金,以应对应收账款形成坏账的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会计核算。
(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加强对各种财务信息的整合利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资金管理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服务外包企业也不例外。
企业应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政策,争取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商务部已出台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大,强调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上市引进风险投资等方式做强做大。企业要抢抓机遇,通过海外并购争取国际市场。拓展外资市场。各地方政府应将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纳入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金融发展资金、科技研发资金、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现代物流发展资金和文化产业资金的使用范围,为服务外包企业广开资金筹集渠道,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取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同时,企业应加强对资金的合理调度和安排,使企业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服务外包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科学评估接包项目,并对承接的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增强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燕红我国一些企业集团财务失败的原因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9):16-18
[2]郭强企业财务风险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4):79-83
[3]陈华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6)116-117
关键词:财务外包;风险;可行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严峻,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财务外包是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益,财务外包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追捧。
一、财务外包的含义及内容
(一)财务外包的含义
财务外包是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操作和执行的一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财务外包根据其概念可分为两种形式:传统财务外包和现代网络财务外包。1.传统财务外包是将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比如固定资产管理、总账核算、工资核算、往来账款管理、报表系统、纳税申报等模块。企业把其中不擅长的管理以及具有相对劣势的部分外包出去,给那些在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专业机构处理。如将员工工资外包给专业的机构管理,很好的解决了员工工资的保密问题;将应收账款的核算、分析及管理外包给专业的机构可以弥补公司管理能力不足的劣势,有效的提高资金运转效率。2.现代网络财务外包是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与对方签署合同协议,将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财务业务承包给服务商。这种财务外包是一种高级形式的财务外包,且具有极高的效率。
(二)财务外包的内容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工作量的不断增加,财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精益化,财务外包模式迅速进入我国企业的视野,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同时,财务外包的内容逐渐丰富,它囊括了职工薪酬外包、税务外包、财务报告外包、应收账款管理外包及其他费用外包等其他各个方面。1.职工薪酬外包。实施薪酬外包可以保护职工薪酬不被泄露。避免了员工之间相互打听,窃取他人相关信息的问题,减少了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2.税务外包。我国的税收法律政策变化极快,且多而复杂,在合规性方面要求很高,企业若稍有不慎,税务支出庞大时企业的成本就会很高。这就要求要有精通税务的人才,通过税务外包合理解决企业税务带来的成本过高的问题。3.财务报告外包。财务报告需要向多方提供,如股东、总经理、银行、审计部门、监管部门等。财务报告符合报表使用者的要求与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与否,对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因此,将财务报告外包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专业程度,可以满足不同主体的要求,减轻了公司内部编制财务报告的压力。4.应收账款外包。应收账款是企业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影响企业的资金运作,如管理不善会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营,严重的会使公司资金大量拖欠、坏账损失、资金缺乏等不良后果。应收账款的核算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这就需要企业寻找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构来管理,以提高收款速度和资金运转效率。此外,企业财务外包也包括财务预算、财务系统的建设、纳税咨询等。
二、财务外包的优势及作用
财务外包服务不仅能够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益,减轻繁冗财务工作,减少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同时,还能够提高财务数据准确与透明度,提升企业信用度。
(一)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的收入
企业采用财务外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降低成本,企业的投入成本少了,总成本就会降低。一般来说,企业分给服务商的都是企业不擅长的那一部分,假如企业不将这些模块外包出去,就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些领域。如果采用财务外包则可以省去这些成本。企业通过把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分包给服务商不仅缩短了时间成本,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
(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人力管理力度
随着人力成本的越来越高,很多公司都采用外包的模式。例如,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就把部分企业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这充分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三)提高财务数据的质量,提升企业信用度
考虑到我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还不够完善,国外投资者对我国的财务信息真实性持怀疑态度。通过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能够有效规避财务信息的造假风险,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也使企业信用度得到了提升。(四)学习先进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外包在企业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使公司内相关人员更加了解财务外包的相关管理经验,它在企业的运用过程就是相关人员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例如,一些大型事务所在企业中实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先进的技术支持等,都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并带来良好的效果,这有利于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三、财务外包存在的风险
企业在享受财务外包优势的同时,还要注意防范财务外包带来的风险。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部分,财务信息是否准确、是否被泄露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与生死存亡,因此企业要谨慎对待财务外包带来的风险。
(一)企业外部环境风险
1.我国的政策法律风险。财务外包是一种新兴业务,在我国发展还不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还不成熟时,企业与服务商出现的差异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同样没有先例去引导财务外包的实施,企业尚处在摸索阶段。2.社会经济环境的风险。经济环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个是国际的社会经济环境。由于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和国际产业链的调整,都增加了外企进行财务外包的风险。国内方面,政府的经济政策、行业标准以及经济体制改革都对企业的财务外包带来了影响。3.中国外包市场的风险。外包市场环境有财务外包的市场需求、机构的发展情况及外包市场的成熟度等。我国财务外包尚处于初级阶段,财务外包的服务方式、价格、水平等方面发展不成熟,市场竞争机制方面尚不完善。如果服务商不遵守商业道德,提供不符合约定标准的服务,那么在承担责任方面将与服务上存在很大问题。
(二)企业内部环境风险
1.企业员工排斥外包商服务的风险。由于外包商的介入,企业的内部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会使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产生变化。人员在抵触外包商的同时,可能会隐瞒某些重要信息,使得外包商无法正确掌握公司发展。2.过度依赖服务商的危险。企业需与服务商同步发展,若彼此发展不同步,企业就会受到影响。其次,若双方出现问题面临解约就会对违约费用产生分歧。另外还有企业财务信息外泄的风险。
四、实行财务外包的保障措施
下面针对财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实施提出几点保障措施。(一)嵌入工作流程。财务外包属于企业内部职能外包,因此,可以在事前与供应商负责人商讨外包过程中嵌入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尝试以管理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外包供应商员工,将外包供应商的相关人员就本企业财务工作上视为自身员工进行管理和约束,并派专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时刻保持工作进度的同步。(二)强化内部审计。将财务工作外包出去就有失控的可能性,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企业应指派财务人员或管理层项目负责人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一旦发现错误立刻告知对方要求改正并反馈到相关负责人。企业定期对外包供应商的工作进行审计和监督,不仅可以削减企业内部风险,还可以间接避免因供应商员工服务意识淡薄或专业技能不足等外部风险,有助于对供应商工作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三)强调契约责任。契约具有法律效益,也是能限制外包双方行为、保证外包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随着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明确界定哪些工作要由自己完成,哪些工作需要外包供应商进行。对于新增财务外包工作,管理层要及时与外包供应商进行协商,并制定服务补充条款,保证用全面、有效的合同覆盖外包工作。在选择供应商之前需要企业对市场相应员工平均工资和财务外包行业报价进行调研,确保价格商谈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外包合约中应明确的报价条款,以免外包过程中因价格问题而搁置工作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四)分模块逐步回收。当财务外包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时,企业应回收财务工作。回收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确定财务工作外包效益比企业自己开展效益低,二是企业已经找到合适的服务供应商或具备了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确定回收财务工作后应将各项财务工作分模块按照重要性和复杂程度进行排序,将重要性靠前复杂程度较低的模块优先回收,可将繁杂且重要性低的模块继续外包。按照以上步骤企业可尽快掌握财务工作的核心,使得财务工作能平稳过渡到下一个供应商或者企业内部。
五、财务外包的可行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财务外包在我国发展还不太成熟,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财务外包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方向。虽然财务外包还存在一定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相信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中,财务外包发展也会具有自身特色,相应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也会与时俱进。企业如果能够在有效的管理控制之下更好的发挥财务外包的自身优势,不仅能够节约成本,更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发展。
作者:王春亮 单位:中石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黄雪雁.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分析及研究[J].企业文化月刊,2012(02).
[2]王潘静.企业财务外包存在的风险及问题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一)国际财务外包市场发展迅速,市场开始分化
国际财务外包(FAO)市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开拓期之后,自2000年开始步入快速增长期。据调查,2000~2005年CAGA平均年增长率为24%,之后仍旧保持较快幅度增长。特别是2008年,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FAO市场仍旧保持接近20%的增长速度,这表明整个市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条件下基础仍然持续稳固。从而,FAO总合同价值(TCV)由1995年8900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00亿美元左右。FAO成为全球(BPO)市场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国际财务外包市场逐渐开始分化,由表1可以看出:处于第一等级的外包接包方主要集中于美国、法国等国际财务外包公司,其占据了整个外包市场约71%的市场份额,第二等级、第三等级的外包供应商发展速度很快,尤其表现为印度财务外包供应商。比如Infosy BPO、TCS、EXL service、HCL及Intelenet公司等。国际财务外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供应者主要集中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以及亚洲的印度。按照Phil Fersht的研究:印度财务外包业已占据总体财务外包合同签约个数的30%,使得传统外包巨头开始担心印度财务外包供应商的崛起。比如2007年印度lnfosys公司与菲利普公司签订的250万美元财务外包合同,表明外包市场开始向新兴经济体分流。
(二)企业财务外包动机多元化
早期成本节约是企业开展财务外包的基本动因,但成本节约这种快速瘦身法通常会掩盖企业采取外包的真实利益。理论上,国际财务外包可以给企业带来短期效益,但外包动机绝不局限于此,通过财务外包可以使企业集中其核心业务,强化公司治理能力,改进效率,提升持续竞争力。目前,企业外包动机业已多元化。表现为:
1 缓解商业竞争的压力与降低成本
现行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是促使企业开展财务外包的初始动因。企业作为国际市场竞争主体,不可能在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有优势,贯彻比较优势原理,将企业资源集中于其最核心领域,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这是现实市场竞争压力的主要体现。同时,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动因的财务外包是目前主导动因。根据Accenture对日本与全球企业财务外包动因结构的比较分析,得出日本企业开展财务外包以降低成本为其主导动因,在所选取的动因指标结构中占比为85%,而世界为66%。通过国际财务外包可以使企业更为注重效率的部门得到改进、核心业务得到关注,提升企业真实价值。
2 借鉴外脑的经验
持续性的财务计划是所有发包方的核心要求。作为国际财务外包接包方要求具有较为完备的资质来保证发包方财务职能的延续性,其能力主要归结于接包方长期的行业经验和多样化的客户服务系统。通过与接包方合作来体现交易双方互补性价值。比如HP收购EDS后,其成为全球最大的财务外包提供者之一。HP进入财务外包领域之前有过从事其他流程外包业务经验,2003年与宝浩公司的IT外包业务,使得惠普已经获得了每年超过400万的票据业务处理能力,在收购以财务外包为主业的EDS后,产生了放大的杠杆效应。为此,通过将财务业务发包给有资质的接包方,可以使发包方更为专注,对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更好的处置。
3 系统建设与流程重组和优化
外包会产生对企业硬件系统的需求,包括数据库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方面,发包方可以通过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在与财务接包方的合作中引入的信息流可以给发包方提供一个很好的数据挖掘机会,使其获得许多与业务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软件及外部分析家的工作,发包方可以识别其存在的财务问题,规避可能出现的灾难性事件,例如核心供应商和顾客的流失等,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后,在与接包方长期合作的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会发生较为显著的知识外溢,为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奠定知识储备。
(三)财务外包业务逐渐延展
由图1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业的国际财务外包领域逐渐拓展,业已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进销存业务,比如各类应收、应付管理、库存管理;现金银行业务,包括银行日常业务、现金预测、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套期保值、利息分配、信用评级等;会计业务,包括记账、对账、报表缮制、会计报告等以及税收和财务分析等相关工作。另一方面,体现财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外包业务成阶梯状上升,外包的发展逐渐由业务处置型转向决策支持型,表明财务外包业务并不单纯强调分割的业务操作,开始注重各财务模块的连接,为发包方的财务决策提供支持。
(四)CFO职能动态化
国际财务外包业务领域逐渐由业务处置型转向决策支持型,同时外包所涉及的业务逐渐延展,这要求与业务相关的CFO职能开始转变(具体见图2)。
追溯国际财务外包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表现为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外包的起步阶段,那时企业过分注重对业务流程管理而忽略对决策支持的促进,此时CFO的主要职能在于企业日常财务业务的管理,外包业务发展缓慢,通常仅作为“以缺为主”的外包形式。
20世纪90年代,ERP系统的构建使企业组织结构更为紧凑,财务流程可以通过各类系统及软件的应用而简化CFO的管理幅度,以强调业务流程的稳定持续及体现系统绩效为目的,企业会将缺乏效率、体现不了企业绩效的业务外包。此时,CFO管理重心是以绩效作为流程外包与否的设定标准。
90年代末出现了CFO,使得CFO成为扩张企业核心主体。财务职能可以被分解为若干模块,交易管理流程朝向分享型服务的方向发展,并且部分决策支持型财务模块也开始由企业内部单元开始外包。目前,成功的外包模式取决于CFO对维护内部子模块及外部供应方关系的有效链接,充分发挥外部资源及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财务外包的整体效应。此时CFO的职能演化为协调管理,在于维护内部与外部之间、内部各子模块之间主体、信息的协调、传递,从而保证企业系统的有效运行。
国际财务外包的风险
从国际财务外包的动机可以看出,外包存在着诸多优势,比如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进程效率,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企业动态化的真实价值。但国际财务外包存在诸多隐藏于企业内部的风险,需要从事外包业务的企业予以重点关注。具体表现为:
(一)信息安全风险
财务外包信息安全风险是企业财务外包后其内部信息溢出所造成的风险。包括两类:一是技术风险,如离岸外包形式需要对企业财务信息着重考虑,这依赖于企业Intranet和Extranet网络建设,优化平台功能,保障数据传输,切
实保证财务外包数据的安全性,二是人为风险,财务外包所供给的信息多属企业商业秘密。其外包会造成企业财务信息向外部人披露,接包方诚信成为保证财务信息安全的重心,倘若对接包方选择不当,则极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专业技能丧失风险
许多对企业财务外包持批评意见的企业家认为:财务外包可能获取了短期利益,但外包丧失了企业掌握专业技能和积极开展创新来构建未来核心能力的机会。某些企业初始起点低、实力弱,在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上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这制约了其发展,外包短期内虽然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低成本竞争优势,但同时也丧失了企业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能力的机会。如果权衡不当,核心能力的缺乏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控制风险
任何签订外包合同的双方都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因此无法将其完全体现在外包契约中。即使是现有的外包服务条款也无法保证其完整、有效地得到执行,这不可避免会增大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此外,各国市场机制和法律监管体系的多样性也难以给予发包方充分的利益保障。因此,发包方有可能失去对外包业务的控制,使其财务管理活动无法正常运行,影响到企业整体业务的发展。
(四)内部管理风险
财务外包意味着企业需要识别低效率的财务模块并且将其外包出去,实际上代表着以外部合同对内部操作的替代,放弃、更替企业现有模块,需要进行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重组,加剧组织结构的变迁,这必然涉及到人的因素,失意集团的影响可能会干扰企业的外包决策,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五)环境风险
离岸外包可能会遭致各类环境风险,由于不同国家法律标准、财务行为规范、语言、文化等存在差异,使得单一国家的财务特性可能在外包中遭遇兼容性问题。如果认识不清、处置不当,则可能会干扰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进行。比如发包方与接包方同属一国,财务外包活动仅需面对一种语言和一套法规,但如果离岸外包,比如去亚洲开展业务,单以语言来说做同样的财务工作可能涉及15个国家15种语言,以及相同数目的当地法规限制。财务活动很难做到集中管理。
国际财务外包风险防范
国际财务外包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企业要切实加强对财务外包进程及内部管理的控制,保障外包活动的有序开展。
(一)慎重决策
在进行财务外包决策之前,决策者要着重考察影响财务外包的因素,在财务战略指导下,确定企业财务管理期望达到的目标,评价企业内部资源供应能力和运行效率,做出正确的外包决策。其中,战略定位是给企业确定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文件,评价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现行企业财务资源的运作能力,通过与接包方的外包方案比较,查明内外方案的现行成本及潜在收支等,为财务是否外包提供依据。另外还需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来确定企业能在多大范围内、多大程度上外包企业的财务职能。
(二)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提供商
一个有效的外包决策需要关注供应商选择进程。在供应商选择进程中,需要注重:(1)供应商市场规模及市场份额。(2)处理财务业务知识的经验。(3)可依赖性和可行性,能否对国际市场形势变化做出动态调整以展现其稳健经营能力。(4)所有权问题,是否已出现或者即将出现其所有权更迭,如有出现是否会对发包方的业务产生不利影响。(5)产出质量,按照Accenture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外包活动的调查,产出或者服务质量是发包方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三)加强对外包进程控制
主要表现为:要以发包方与接包方合作型外包关系为基础,立足于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体现利益共享原则,要在双方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解决合作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贯彻风险共担原则,要完善对接包方的监督职能,以绩效作为衡量财务外包利益的主要手段,及时发现合作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双方的利益为基点,采取恰当措施予以弥补和改进,体现绩效与纠偏原则。
关键词:企业物流;物流外包;风险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认清物流外包业务实质和分类的基础上,对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战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信息风险等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社会控制、完善企业发展战略、监督合同的制定与执行、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方法,为物流外包企业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企业物流;物流外包;风险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对一体化多渠道市场需求的增长和物流服务供应商服务能力的扩充和完善,物流业务外包服务正在逐步被社会认识、了解、认可和进一步采用。
1 企业物流外包
企业物流外包是企业业务外包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质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外委托和外部协助,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发展供应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资源和精力在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把自己不擅长或没有比较优势的物流业务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可见企业物流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过程和合同履行方式,所以物流外包虽属年轻行业,但发展十分迅速,乃至成为一种趋势,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物流外包业务从实施的程度上可以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全部外包是指企业将全部物流业务都交给外部服务供应组织来承担,其形式有两种:一是企业完全放弃物流自主经营,将所有的物流相关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二是企业在成立时就不具有物流经营功能,将物流相关业务委托给外部的物流服务供应商。部分外包是指企业只把部分物流相关业务委托给物流服务供应商,其余物流业务还是由自己企业承担,其也有两种形式:一是企业自身拥有一定的物流经营能力,只不过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物流经营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企业将自身无法完成的物流相关业务委托给外部物流服务供应商;二是企业自身的物流能力虽然可以满足经营发展的需要,但为了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优势,将非核心业务部分的物流业务交给外部物流服务供应商来承担。
2 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企业物流外包作为一种加速物资流通、节省物流成本和提高资金周转率的有效手段,能给供求双方都带来很多的便利和收益,但在实际业务过程中企业实施物流外包时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2.1 企业物流外包的环境风险
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过程中会不断收到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经营过程。如受到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按时完成既定目标的自然环境风险;国家经济状态和实力变动、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给物流外包过程带来不确定性的政治经济风险;是否具备健全、明晰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来保证物流外包过程顺利进行的法律政策风险;与物流外包业务相关的市场需求状态、行业成熟度及市场竞争程度中资源价格、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等众多因素诱发的市场风险。
2.2 企业物流外包的战略风险
每个企业在开展业务、作出决策前都需要进行企业战略规划,企业战略制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有企业要开展物流外包业务,首先就是一个战略选择,是否需要进行物流外包,能否在这个价值供应链系统里充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选择性风险,这影响到物流外包能否顺利实施。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是企业物流外包过程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服务供应商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我国目前高质量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比较少,而且在选择过程中人为因素和信息的不准确性等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并没有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掌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分清楚可以进行外包的非核心业务,避免将优势的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而带来的巨大损失。
2.3 企业物流外包的管理风险
选择外包的企业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都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双方的合作中存在着企业文化的差异、管理制度的不同、战略宗旨相悖等问题,这会导致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后与服务供应商在合作上出现风险。双方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发展目标、运作模式、经营类别不同,如果双方都以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必然产生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摩擦,导致整个物流外包过程失败。同时,企业外包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对服务供应商控制力度失调,供应商自身能力不足而导致服务能力下降,企业对服务供应商过度依赖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增加物流外包过程的管理风险,给双方企业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4 企业物流外包的财务风险
企业外包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后由于主观或客观的诸多因素而产生的投资回报低于预期回报的风险。在实施物流业务外包后,企业经营的重点和所处的环境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合同签订的周全与否,汇率的波动及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都影响着企业物流外包的整个过程,导致投资的回报低于预期。另外,企业在联系合适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时,在谈判磋商和监督服务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属于增加的隐匿成本,如果不对此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就会导致企业物流外包的投资不能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使企业无法实现既定经营目标。
2.5 企业物流外包的信息风险
企业物流外包过程其实应该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外包企业的大量信息如客户资料、产品信息、管理程序等都要与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共享。但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往往会为了自身利益而保留核心信息,这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随着物流外包过程不断深入,就会产生信息沟通不全和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很难保证物流外包的服务质量,影响双方各自的利益目标。同时,企业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物流外包中的信息传递、资源共享也加剧了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信息泄露的风险,从而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3 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防范
3.1 加强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社会控制
物流业务的发展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物流外包业务能够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物流外包的平稳发展,应加强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社会控制策略,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与引导,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物流网络运输平台、仓储配送及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物流外包发展提供平稳、良好的外部体制环境。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的物流业务管理研究中心,帮助各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进行管理和监督,减少不确定风险的产生。各企业也应联合建立物流企业联盟或专业物流行业协会并设立行业风险补偿基金,能使面临同样风险的企业在一起共同解决风险所带来的问题,更好地管理和防范物流外包面临的各种外部环境风险。
3.2 完善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企业应具备战略发展研究组织,准确定位自身核心竞争力,明确业务范围和发展方向,广泛联系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发展联盟,对进入物流供应链的时机和外包的业务作出合理决策。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从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能力大小、客户满意度、基础硬件能力、管理水平、经营状况等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合作目标进行单项和综合评价,来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与选择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摊的合作机制,这样对于减少供应链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避免道德风险和责任风险都有一定的好处。另外,尝试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多地域、多方位、多客户的分散物流外包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3.3 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监督合同制定与执行
成立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管理小组,对物流外包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控制和处理,这将有利于物流外包风险防范的制度化和正常化。与物流服务供应商协调合作建立管理风险突发应急机制,采取事先制定好的应变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理,有效地降低突发风险对企业带来的损失。规范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管理,企业应委派具有经验的人员,邀请律师、财务顾问、谈判专家等专业人士与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磋商,认真拟定合同条款,明确合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周密考虑物流外包的技术、经济、法律等环境因素,而且应将其具体量化为合同指标。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也要严格要求供应商能够按照合同的要求完成物流业务,约束物流供应商遵守承诺,不违反合同,保证外包活动顺利进行。
3.4 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应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聘请专业的会计、审计团队,跟踪物流外包的全部过程,分析和评估物流外包过程的战略价值与效益成本,更完善、更全面地控制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确定物流外包的绩效评价指标,重点分析物流外包费用和服务质量。物流外包费用指标包括业务过程中的投入、成本、收益等费用。服务质量指标包括物流供应商的完成业务的满意度、及时率、准确率、货损货差等因素。制定的绩效指标要尽可能的清晰、明确,从时间、数量、质量、成本、收益等方面反映物流外包过程的运行状况,有效反映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企业的整合状况,降低供应链系统中的牛鞭效应,控制物流外包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3.5 加强合作交流,完善物流外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外包业务涉及的双方有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双方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市场环境当中。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联合风险防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控制物流外包信息风险的目标。双方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对生产、运输计划、费用、需求等关键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为物流外包过程提供预警显示和应对风险策略的动态信息管理,并保证这些信息的及时、准确、有效,同时采取相应的信息保密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物流外包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周立军.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10(11):119-121.
[2] 魏众,申金升,陈继军,等.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5-58.
[3] 魏晓玲. 物流外包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J]. 商业研究,2006(24):146-148.
关键词:金融外包;风险防范;监管机构
一、金融服务外包研究意义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而服务外包作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现代金融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发展到知识处理外包(KPO)、业务流程外包(BPO),并开始涉及知识流程外包(KPO)、第三方管理(TPA)等高端外包形式,各金融机构和服务商也因此受益巨大。市场在壮大,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风险防范机制,灵活、有效的应对各种风险,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受监管实体越来越多的依赖外包业务,可能会影响到其管理风险及服从监管要求的能力,并对受监管实体的可持续性及其履行客户责任的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鉴于此,应对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意义在于:系统研究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和问题,为识别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领域中的风险做好理论铺垫;通过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风险防范的研究,为我国金融行业良性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具体体现
(一)不良贷款清收外包及其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产生的不良个人消费贷款,传统的清收方法成本高、耗时长,部分金融机构将不良贷款外包给专门的清收机构。外包清收的品种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工程机械贷款等,清收的范围主要是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目前,清收外包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两点。一是外包清收资金控制存在风险漏洞。二是客户资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信用卡账单制作外包及其风险
信用卡信息外泄事件现今已经屡见不鲜,美国某信用卡服务商曾受到了黑客攻击,造成近4000万持卡人的个人信息泄漏。据统计,我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银行将信用卡账单制作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外包服务商承担了信用卡账单信函的打印、封装和投递功能。这首先会引发数据外泄的风险。外包服务商配置的打印封装系统往往为分体式,操作人员就有机会接触到打印在纸张上的客户隐私信息。其次,存在着持卡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例如外包服务商有可能将持卡人的个人信息泄露给广告公司。
三、我国金融服务外包风险防范
(一)合理确定金融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商
(1)实行业务外包以前,金融机构应制定外包的具体政策和标准,主要包括对哪些业务适合外包做出评估。同时,应该全面考虑业务外包的程度问题、风险集中问题,以及将多项业务外包给同一个服务商时的风险问题。
(2)外包服务商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包活动的成败。在做出外包决策后,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应听取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法律、财务专家、人力资源的意见,然后才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去寻找擅长该业务的所有高级公司,通过仔细的调查、分析和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此外,也要考虑外包服务商的财务状况。
(二)外包风险内部评估
在开始实施金融服务外包之后,为了确保及时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或者在风险来临之前获得信号,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低最小,必须在外包的过程中时刻对风险进行内部评估。
(1)派专人到外包服务商的公司任职,及时与外包服务商沟通在外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特派员作为一个中间人协调和处理在业务中可能出现的矛盾。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可靠,但容易受到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2)缩短金融机构和外包服务商沟通的周期。由于外包业务的关系,外包服务商肯定要定期向金融机构汇报业务报表或有关业务的进展情况。尽量控制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沟通周期以便于及早发现问题。
(三)完善金融外包监管制度
(1)金融监管当局应采取不同的监管程序。金融监管当局针对不同的业务和不同的外包服务商应采取不同的监管程序。对于明确规定可以外包的业务,只需要经过备案程序即可,而对于规定之外的业务,则应经过监管机构的审查与批准程序。对于不同的外包服务商,也应采取有差别的监管程序。
(2)金融监管当局应进行外包业务的持续监管和系统性风险监管。为了实现持续监管,可借鉴国际监管组织制定的监管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外包合同中制定相关条款,确保监管当局随时可获得监管所需的资料。
(3)金融机构及外包服务商均应制订应急计划。金融机构应该尽力要求外包服务商制订应急计划,保证信息技术的安全性,以及发生意外情况时灾难恢复能力。对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形,外包商应设计必要的应急计划。
四、结论
我国金融外包业务的风险,第一类业务,主要集中在人力风险和管理风险中。需要时刻注意外包服务商的内部人员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所带来的风险。第二类业务,即金融机构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因其涉及IT系人力资源和内部审计等业务,则需要对内部风险中的财务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风险、和外部风险中的技术风险及外包服务商风险加强监控和管理。第三类业务,属于支持性的核心业务,由于触及公司的一些核心内容,对于风险的控制则最为重要,其可能遇到的风险主要在财务风险、决策风险和管理风险的内部风险,以及外部服务商风险的外部风险等方面。
要防范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各种风险,我国须重视在岸服务外包市场开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内外结合”发展道路。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并完善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以及有效的外包监管制度。2.制定相关法律。完善的法律可以保证外包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3.政府合理规划和建设金融服务外包园区和城市。充分发挥政府前瞻性的长远规划,应将各大城市分开管理,给予差别的政策,以最大程度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避免各城市之间的盲目竞争。
[参考文献]
[1]刘莉,吴绒,李楠。金融外包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2]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财务外包 财务共享 风险防范
一、财务共享外包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财务管理经历电算化后向共享外包发展,自八十年代首个财务共享中心成立后,财务共享中心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趋势。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特首先设立了首个财务共享中心。到了九十年代,杜邦、通用等相继建立了财务服务中心,陆续惠普、IBM等大型企业都在逐渐建立起了财务服务中心。同时,埃森哲、惠普等企业开始建立亚太区的服务中心,开始将共享中心转型升级。2005年中兴通讯成为首个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国内公司。随后,各大企业都在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
最早的财务分散模式主要采用手工作业和记账的方式。这样存在的问题是会占用大量的人力成本,模式较为分散,各个标准难以统一。这样导致信息传递慢,信息传递误差大,管理成本偏大等方面的问题。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到了财务集中的模式,会计作业也逐步开始采用自动化的方式,基础作业相对集中,标准开始统一。一直到如今的财务共享集中平台,财务集中的规模效应开始展现。共享集中平台的出现整合了各类人员、技术和资源,提供共享化的服务和多元化的模式,采用一致的标准、流程、系统和模式。同时还能外置部分职能,释放一定的资源。
二、财务服务机构的分类
根据调查,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各类的财务服务机构,大致包括三大类型。综合资讯类,记账外包类以及解决方案类。各自在目标客户、优势和弱势方面都各有不同。
综合资讯类一般针对各大型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的业务,针对各项业务提供关于流程外包的服务。但是在大型项目的执行方面略显弱势。由于大型客户的运营已经成熟稳定,并且具有较大的规模,各水平指标均已达到行业的标准,同时财务体系已经建立的很完备,在人员、资源和系统方面都很充足。企业都希望能有进一步多元化的发展。这样的大企业对安全和风险要求较高,同时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系统平台,能有更为高效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以便能够提供支持各项新业务模式的平台和解决方案。
提供记账外包类的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型的企业。小型企业由于业务较少,组织结构不稳定,财务管理缺乏体系,规范性较差,缺乏专业的人员,在新技术和专项的业务方面需要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风险,支持业务发展,解决业务难点,并且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体系。但是提供记账外包类企业的缺点是针对的服务面太过狭窄,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提供解决方案类的一般针对中型的企业,例如网络电商和零售业。专门为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但是由于过于依赖系统,延展性较低。由于中型企业都处在稳步运营的阶段,企业规模也处于增长状态,同时又有并购扩张的需求。企业自身已经具有了基本的财务管理体系,但是还是不够完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主营业务。该类企业希望能够对事务性的工作进行外包。在扩张并购中将自身的财务管理系统复制到并购公司。该类企业会希望得到更多的更专业的财务管理的支持,需求更多的金融服务的支持。
根据对市场客户特征的需求的初步认识,我们看到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在针对中小型企业方面,应该是提供高附加值的组合业务模式。例如,提供一般的平台服务(会计核算、资金收付、税务申报等),同时提供一系列企业可能需要的综合金融服务,如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银行账户的管理等等。针对大企业方面,则是针对大企业的需求,提供全面完整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模式的规划、流程的设计、系统方案等方面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在人员的培训建设,生产组织的搭建,管理机制的建设,系统的开发和定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并且在运营管理方面也能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指标的监控,人员的输出,数据的分析等等。
三、财务三大主流程
从企业的基本业务活动中,我们梳理出了三大财务的主流程,从定单到收款、采购到付款以及记录到报告。
从定单到收款,其中所涉及的财务职能活动包括:资金的收款,应收账款的管理,订单的订立,合同的审批,客户的管理,收入的预测、税费的预测等等。从采购到付款所涉及的财务职能活动是资金的收付、应付账款的管理、定单的订立、合同的审批、成本的预算等等。从记录到报告包括账务的录入、科目的核算、费用的核算、出入库的登记、凭证的管理、票据的审核、报表的审核、报表的披露、合并报表等。根据这些职能模块,我们可以寻找到未来企业外包服务的提供方向,可以从资金、核算、税务报表这四大业务模块来考虑,搭建一个提供完善服务的财务服务中心平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专业的、快速的综合财务管理服务,为客户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首先在业务承接方面,通过跟客户的了解,收集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要定期更新反馈客户的需求,并且不断寻找潜在的客户。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为客户量身定制方案。在生产支持方面,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服务的方案的设计,同时配置好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各项目的管理,将业务和人力合理分配。同时提供质量的监控和运营的支持,进行整体运营的规划和日常的运营的分析。
四、财务共享中的风险以及防范
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模式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风险点。第一,管理的风险。资源如何合理的配置,财务共享的范围如何确定等问题等。第二,质量风险。企业如何加强对外包服务企业的选择和监督,推行财务共享外包的方法的选择等。第三,系统技术的风险,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立和网络的建立,需要一个完备安全的系统平台。第四,人员的配置。由于采用财务共享外包模式,分支机构的人员变动较大,如果合理有效的配置好人员,提升效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五,安全性风险。如何确保公司内部敏感数据得到有效的保管,不被泄露或是修改。
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外包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条。第一,根据自身的需求,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案。要和共享外包中心随时沟通,随时关注流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第二,选择财务共享外包的对象时,需要制定好详细的严密的合约。制定出评判的标准和考核绩效的指标。对于质量把控的标准。第三,保证网络系统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备用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第四,做好员工培训和有效的人员配置,在转型的过程中,妥善处理问题,与员工积极沟通,采取各种渠道,使得人力能得到有效的额配置。第五,加强对共享外包的安全性的控制,规避信息泄露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冯自钦.企业集团财务协同控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