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童音乐启蒙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情感调控 调控对策
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儿童音乐教育,正在于培养孩子的早期情感智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某些学校和教师低估了情感因素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影响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情感智力,推动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增强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调控能力。
一、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目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只注重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忽视对儿童情感调控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个性形成和情感智力的发展均受到阻碍,如此缺乏情感、毫无人性化可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困难重重。据有关研究表明,情绪愉悦的儿童身体健康,表现积极乐观,能勇敢面对生活困难,并且想方设法地解决。而具有消极情绪的孩子则更容易遭受打击,缺乏把握机会、取得成功的信心,这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儿童教育不丧失其原本的意义,让孩子们变得积极乐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重儿童音乐教育中情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不再只教授音乐技能,为孩子的情商发展设置障碍。
二、运用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调控儿童的情感
针对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现状不难看出,在孩子情感智力的调控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情绪情感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人们的心理活动将直接反应在行为举止上。所以,情绪情感与心理变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果在儿童音乐教育当中,我们采取将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培养和调控孩子的情感和智力,是否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在传统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教育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当真正把它运用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往往会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在这当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主动在以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找到音乐教育当中存在的心理教学意,使两者有力地结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某儿童音乐教育课堂,教师让孩子进行音乐欣赏,当活动进行时,教师故意调整两段音乐的速度,使其一个快、一个慢,很好地营造音乐氛围,让孩子们学会认清不同节奏和速度的音乐曲目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情绪上的感受,很好地培养其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调控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的有效对策
(一)为儿童制定相应地情感教育培养内容
音乐教师在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关注和培养孩子情感情绪的变化和调节能力。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很大意义上影响其一生的情感和智力发展。那如何教会儿童识别、调节自己的情感呢?教师应该先从教学课本入手。在备好课的同时,注重融入一些相关的情感教育培养内容,让孩子们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变化,在音乐环境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心情更放松、思想更积极乐观,继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具体操作,老师可以收集有关音乐情感方面的素材,或者准备一些情绪调节方面的儿童视频资料,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和游戏,将视频资料放映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适时有效地调节,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智力的目的。例如:某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精心编制了一套音乐游戏《小狗跳舞》,引导孩子们热情参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尽情嬉笑玩闹,当教师把大狗和小松鼠做客的故事情节加入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玩得不亦乐乎,真正让孩子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并有效开感智力。
(二)通过情绪变化来开发、调控儿童的情感因素
每个儿童都处于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初期。情感因素的良好调节,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悉心观察、细致照顾,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有什么理想和愿望,等等,这正好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良好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情感智力,老师们可以准备一些带有明显情绪变化的人物脸谱图片(如高兴、伤心、愤怒、平静等显示人物心情变化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他们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学会调节情绪、擅长控制消极情绪的目的。例如,某儿童音乐教师经常给孩子们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同时允许孩子们跟着音乐节奏唱歌、跳舞,充分表达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并在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们明白在不同环境氛围下的不同情感要忠实于内心的表达,而且使其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让不良消极的情绪远离自己,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将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入音乐教学当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首先要懂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在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积极肯定的眼神及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鼓励孩子、培养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老师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从而变得更有自信、更具活力、更真诚。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力起到不小的作用。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因素的调控是发展音乐教育改革、提高儿童情感智力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全面地贯彻实行。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指出情感的调控对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为教师们指明教学方向,对未来儿童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裴静.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意幼儿情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8,09:151-153.
关键词:实施;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重视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如何对幼儿实施正确的音乐启蒙教育,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 注重音乐环境与氛围的创设
《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内涵是广泛的,它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教师通过有意识的精心创设,让孩子每天都接触音乐、感受音乐,生活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用良好的音乐环境,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极大促进幼儿音乐潜能的发挥。
2 将音乐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富有音乐气息的活动空间,如富有音乐特色的主题墙及音乐内容的墙饰,音乐互动墙等,同时,还经常为婴幼儿播放一些欢乐、优美、节奏感强的音乐,如幼儿来园时,教室里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吃饭时,听些优美活泼的音乐;睡觉时,给幼儿听摇篮曲;玩的时候,给他听欢快活泼的音乐,让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进入了一个温馨、舒适的音乐环境之中。这些耳濡目染的画面、音乐的刺激,在视觉、听觉上极大丰富了婴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 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区域
教师为婴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如打击乐器,各种发出声响的玩具,各种乐器的图片及老师自己制作的乐器,如装沙子的饮料瓶,液体装在瓶子里自制乐器,可以敲击的筷子等,让婴幼儿通过亲手摸摸、敲敲、动动、打打、玩玩,发现声音的奥秘,感受音乐的魅力。
4 注重游戏化的音乐活动组织形式
用音乐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幼儿期的孩子应该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整个过程都需要快乐。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因此,教师要把音乐同幼儿的生活、玩融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给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
5 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符合幼儿天性
尽管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一样的,他们在音乐学习方面的特点也不一样,而且在音乐学习中的接受能力也是强弱不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陶冶其情操,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将来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音乐游戏、歌表演、律动等不同形式,使那些胆怯、自卑的幼儿在音乐舞台上找到自信,变得勇敢、自信、坚强,敢于表现自我,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因此,教师要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其次,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确定上,应该多样化,内容应该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幼儿熟悉并喜爱的民歌、谚语、童谣和幼儿游戏等。因为只有来自幼儿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幼儿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6 注重幼儿学习主动性、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有创造教育的意识,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有全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要注重幼儿学习主动性、创造力的培养。教师的教育也应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改为思维训练、潜能开发的过程。以幼儿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发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实现创造的结果。在音乐活动《大鼓和小铃》中,老师演奏2种乐器,引导幼儿听两种乐器的音色是否一样,幼儿听辨的同时还发现了大鼓的声音像打雷的声音,有个孩子还说打鼓像狼走路的声音,小铃好像小鸟在飞,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听这两种乐器的声音做动作模仿。游戏开始,只见全班的幼儿都主动地参与到模仿游戏中,在游戏中增强了听辨乐器的音色的能力。幼儿只有拥有了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才能感受美妙的旋律,才会对音乐充满激情,才能更自由的翱翔在音乐的世界里。
7 注重情感、人文素质的渗透
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注重情感交流。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手势语、节奏语来感染幼儿,增添音乐教育的特有情趣。用眼神、笑容、身体接触等无声语言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幼儿从这种鼓励的态度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使他产生对音乐的向往,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愿望。如在《拔萝卜》音乐活动中,它本身就是一首非常具有游戏性的传统儿歌,而且教育意义也很深刻,那我们如何让孩子们感兴趣呢?根据歌曲的角色特点,可以让孩子们模仿各角色的声音,这时,孩子们的兴趣就会被调动,特别是有些较调皮的男孩子更会高兴,模仿起来也会有声有色,很自然地就把歌曲学会了,也知道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综上所述,音乐启蒙教育是要让孩子在玩乐中去了解音乐,感受音乐,这也是一个系统、全面的教育过程。音乐启蒙教育不是为了学习音乐而进行教育,而是为了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陶冶幼儿的情感,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语言能力及促进其德育的发展。让孩子在玩耍中接触音乐,让音乐尽可能的去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挖掘心灵的潜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
一、学前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程度。学前教育指的是0—6、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其重要性表现为:1.有利于尽早填补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2.有利于改变和优化特殊儿童的大脑结构;3.有利于正确引导和提高特殊儿童的形象思维;4.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特殊儿童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语言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听觉障碍也称为听力残疾,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听觉困难,听不到或是听不清环境及言语声音。儿童正处于听觉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严重的损害了儿童的语言功能,影响了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导致许多听障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完善,常出现自闭、内向等性格缺陷。需要注意的是,听障不完全等于聋哑,听障儿童是可以通过助听器去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也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去练习发声和正常交流的,这些儿童更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不少听障儿童在学龄阶段虽然进入正常小学,但在二、三年级以后成绩不断下滑,不能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最后父母还是选择了聋哑学校,造成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听障儿童在学前阶段,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等抽象的思维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发展,因此,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升高,知识层面的学习越来越抽象,他们无法理解,加上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缺陷,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因此,听障儿童的教育应该比一般正常儿童的教育更早,而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儿童的大脑发育,刺激和训练其听觉、语言表达和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果错过了某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对儿童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困难。
三、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这听起来好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全获取和理解音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音乐元素对他们进行音乐启蒙教学和训练。例如:一般的儿童早期教育,教师会选择歌唱、韵律和欣赏等手段对其进行启蒙教育,但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音乐活动对听障儿童来说却是很困难的。换个角度看,要让听障儿童开口歌唱或许很难,但只要方法适当,韵律活动、倾听感受音乐、音乐欣赏等活动还是可以应用到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启蒙教育中的。
(一)韵律活动。一般的儿童进行韵律活动是训练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而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孩子可以通过助听器去听辨节奏的变化,在音节数量、音型、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中,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听辨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对身边声音的捕捉能力,并快速地反应出来,同时也可促进大脑的发育。
(二)倾听感受音乐。倾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教师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播放不同的音乐片段,让孩子告诉老师听到了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声,也可以是儿歌。通过这样的游戏教育形式,孩子会知道声音有大小、强弱、长短等差别,能够寓教于乐。
(三)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聆听不同的节奏、情绪的音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教师需要选择一些结构简单、节奏明显、易于理解的音乐,还可以带领孩子编排音乐剧,使其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体验音乐的结构,建立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小结
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是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帮助孩子感受环境、生活和音乐的美。但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孩子,不要把学前音乐教育活动变成机械的康复训练。
作者:梁冬玲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93-01
幼儿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还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的形成。但幼儿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忽视了幼儿兴趣的培养,片面追求教学效率,使幼儿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
一、幼儿音乐教学方法
(一)歌词记忆法。借助图片表达内心意图,是幼儿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图片具有意图清晰、表达充分、容易记忆等优势。利用图片记忆歌词的教学方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歌曲学习环境,使幼儿更好的理解歌曲内容和情感,进而提高其音乐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故事引导法。在教学中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借助故事讲述,使歌曲更加形象生动,增加歌曲的趣味性,使歌词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思想素质,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形态表演法。在音乐教学中,幼儿会很自然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表达出来,此时教师进行积极引导,使用形态表现法教学,充分尊重了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在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1]
(四)探索创新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对歌曲进行改编和创造,进一步调动幼儿积极性。幼儿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通过优美的动作将其表现出来,各式各样的形态动作,对幼儿音乐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歌曲演唱方式的改变,通过不同演唱方式调动幼儿兴趣,丰富学生音乐经验和实力。
二、幼儿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单一化。幼儿园教学中对音乐教育目标认识不充分。很多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过分注重唱歌、跳舞技能教学,忽略了对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培养。即便是一些艺术性的幼儿学校,在音乐教学上也存在专业化、工业化、技能化的教学特点,严重制约了幼儿音乐教学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幼儿身心和智力的发展。
(二)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音乐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教育又能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和健全人格。[2]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一味追求教学效率,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对幼儿身心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盲目追求技能技巧教学,对幼儿期望和要求过高,长此以往会造成幼儿及其家长的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忽视了幼儿兴趣的培养。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把技能技巧训练作为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教学内容和方式又过于陈旧、简单。为了自身荣誉鼓励幼儿参加各种比赛,给幼儿制造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使幼儿对学习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逆反和厌学心理,对音乐学习彻底失去兴趣,从根本上背离了幼儿音乐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幼儿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识强,如果所做事情与其兴趣不和,很难保证质量和效率。
(四)教师教学水平有限。目前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教学水平都不高,很多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对教师的文化要求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所编写的教学方案丰富充实、教学活动设计生动活泼,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积极调动幼儿音乐学习兴趣。[3]
三、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效率策略
(一)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兴趣,采用幼儿喜欢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对教材内容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变,积极添加创新成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如图片记忆法可以传递更多教学信息,且利于幼儿记忆和理解。
(二)提高教师素质。幼儿园的教师招聘应该面向社会公众,积极吸收高素质和高质量人才。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机会,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素养。组织观摩优质公开课,交流教学验和技能。
四、结语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音乐教育利于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推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尊重学生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推动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许卓娅.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一种理论框架[J].音乐教育,2001(01).
[3]谢苗苗.音乐教育与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探析[J].武汉市教育研究学报,2007(01).
在学习钢琴的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略显盲目。因为天赋出众的学生可遇不可求,大多数学生聪明且喜欢音乐,也有一些不喜欢音乐的学生。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琴兴趣,如何让学生进步快一点,演奏水平高一点,更喜欢音乐一点,成了我悉心研究观察并为之实践的目标。
本文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是为了便于人们对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方法学琴、练琴。
一、儿童学钢琴的起始年龄问题(起始年龄)
儿童学钢琴的年龄要因人而异。如果儿童接受能力强,乐感和节奏感都很好,手指有一定的力量,学琴的环境很好,那自然是越早越有利。如果儿童尚未定性,对音乐还不是很感兴趣,节奏和乐感也差一些,到五岁之后再学也未尝不可。
二、儿童学钢琴的兴趣激发问题(兴趣激发)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越了责任感。”
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一个安静、整洁、无干扰的环境。家长也要科学合理地、化整为零地为孩子安排练琴时间,在孩子想弹的时候多弹,并经常听录音,有条件的还可以观看现场的音乐会。
在上课时,老师要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听一听”,即穿插听音、听节奏的训练,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良好的乐感;“讲一讲”,即讲音乐家的故事,讲自己练琴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弹一弹”,给孩子弹他们喜欢的乐曲,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还可以锻炼他们分析乐曲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写一写”,这里的建议是写练琴反思,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解决,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锻炼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三、考级
考级本身是一件好事,能规范教师教学并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但现在的考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商业气息太重,家长急功近利,教师拿考级充门面等现象,所以对待考级要慎重。
在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学习钢琴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而且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思想品德、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性格特征等非智力因素。
学钢琴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通过理解欣赏、主动探索,消除练习中的枯燥感。
凡是学过一种乐器的学生,在学习其他功课时,注意力会更集中,这与学琴时锻炼的毅力是分不开的!
由于大部分幼儿的知识基础薄弱,所以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学前儿童明白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以前一些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或者通过一些音乐、挂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而,现在这些方法早已由多媒体教育技术所取代。在歌唱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利于幼儿对歌曲情境的体验,因为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的特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见识大为提升,传统的故事、挂图等手段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革新。
二、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多元化
从信息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教育内容的传递要依赖一定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技术水平对教育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进步,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正向的促进作用。
多媒体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这些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CD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
歌唱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表达、交流情感最自然的手段之一。唱歌能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因此,唱歌是幼儿启蒙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能使每一位幼儿享受到唱歌所带来的快乐。
多媒体图谱课件就是用既明白又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音乐,使幼儿产生一种视觉性的参与,所以利用图谱开展幼儿园歌唱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同文字教材相比,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观其形、感之色、闻其声,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可提高广大学前儿童的认识与记忆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多媒体教育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过去,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诸如“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等,甚至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见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相对学生而言,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也是权威的象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是学生学习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将在特征、职能等方面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权威地位也将逐渐丧失。教师的职业将变得普通而平凡。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说多媒体教育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新的角色使教师的职能更趋向多元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者,作为学生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而且应发挥得更好。由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因此,教师应该成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制作者,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成为终身不断学习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一、通过感受萌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生理愉悦,是儿童最初的美感本能。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音乐中的旋律、音高、音色;1岁左右的婴儿能对各种音乐、旋律具有分辨能力;3至5岁是发展幼儿喜悦等积极情感的关键期和快速期。这说明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天真烂漫,纯真朴实的特点,其审美情感体验还处在“悦耳悦目”较为低层次的美感水平。为此,我们可采用“听为先导,感受入门”的途径,推动儿童兴趣的萌发。
譬如:让初学儿童欣赏教师弹奏的儿歌、律动曲、游戏曲,把“听”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抓好抓活。一开始就用悦耳的乐曲,刺激儿童的听觉,开启儿童的乐感。还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通过最简单的拍手或打击乐器(物体),挖掘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节奏感与音乐潜能。组织音乐游戏、即兴表演,如:在带有动物的叫声节奏练习中,感受四分休止符的长短。还可以运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训练方法,让儿童跟着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和速度击掌打拍,来体验节奏感,从而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反映的灵敏性、节奏的敏感性及对音乐的感受性。这样,孩子们会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气氛中,露出欣喜的神情,进入审美情景,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手舞足蹈地“动”起来,极其天真地表达自己的喜悦情感。从“听”到“动”的过程,实际是儿童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的萌动。当孩子们内心被刺激得痒痒的,并意识到这种悦耳的音乐是从眼前这架神奇的钢琴中传出来的,从而产生了强烈触摸钢琴键的意识。
二、鼓励孩子树立自信
儿童都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对他们特别要注意多鼓励、少责备,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信心。对年幼的孩子,还可以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还要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加各种独奏、重奏、合奏音乐会。另外,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普及性钢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且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愉悦他们的心情。因此,应该始终注意让孩子带着愉快的情绪学习,而不是强迫。
三、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家庭环境对培养儿童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及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平时可以给孩子多放一些儿童歌曲,简易钢琴曲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通俗乐曲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还可以在墙上挂一些彩色的音乐贴画等,让孩子在视觉和听觉上达到完美的结合。教师则尽可能范奏范唱所有的钢琴曲目,最好能自编歌词添加到旋律中去,以便儿童能更快地掌握曲调,更好地理解音乐。利用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老师和学生一起去做音乐游戏的方式,这种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使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听、说、唱、跳中感受音乐。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获得的绝非仅仅是学会一首曲子,而是使他们在懂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了解真、善、美的真谛,追求美好的人生。
四、发挥家长的陪练作用
应该说,在培养儿童的兴趣中,家长起到的是关键性的作用。除了家长在儿童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外,“陪练”在儿童学习钢琴中也占了一部分原因。每位学琴的家长都以十二分的热情和耐心陪孩子练琴,风雨无阻地陪同上课,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所取得的成绩上,而大大忽里了儿童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很多儿童对钢琴的学习从有神秘感到神秘感逐步消失、又逐步产生抵触情绪,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随之紧张,破坏了家庭的气氛,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厌恶弹琴。这种认识对儿童学琴的效果有不良的影响。家长在培养儿童学琴的过程中应认识到良好的学琴气氛和家长对学琴的正确认识态度是儿童学习钢琴的重要心理基础。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对钢琴有兴趣。
家长应认识到,学习钢琴是非常艰苦的过程。天生对学琴产生兴趣的儿童是极少的。因此后天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呢?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 应用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包括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完成艺术教育中艺术审美、创造美的任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来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通过以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艺术活动的价值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结合,我认为对听障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具有以下意义:
1.为听障儿童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基础。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在教育中应坚持艺术教育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完满人格打下基础。
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教育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要坚持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育,这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开发。
3.有助于听障儿童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有助于发展听障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由于听力的缺失,听障儿童有时会以其他的感官来代替,这使得他们在观察力及审美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能力,如果老师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将极大地唤起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
那么,怎样把艺术教育结合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呢?怎样将艺术教育与听觉训练、语言训练相结合?下面笔者将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美术教育是指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世界的认识及儿童的情感和思想。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部分。
(二)美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以绘画活动为例介绍美术教育与听觉训练的结合。
教师或家长坐在幼儿的同侧,给幼儿一张白纸,让幼儿根据成人的描述来进行绘画。如:请你在纸的中间画房子,幼儿听懂中间和房子两个关键词后,可以在纸上画出图画。教师或家长可以继续发出指令:请你在房子旁边画一棵树\请你在树下画2朵红色的花……游戏结束后,幼儿的画也完成了,幼儿沉浸在画好图画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中,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教师和家长也利用游戏的方法对幼儿进行了听觉训练,对幼儿的方位词、数量词、颜色等都进行了辨听。对年纪较小或认知能力达不到的幼儿,可以减少指令中关键词的数量。
当然,绘画是为了表现幼儿内心的想法,我们也可以不对图画的画面作过多的限制,哪里有花、哪里有树,都可以让幼儿自己来设计。比如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教学时,老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桃花开了……幼儿便可以通过老师的描述,加以自己的想象来画出美丽的春天,春天里有小草、桃花、梨花。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图画上画出燕子、小河等。
美术活动中到处渗透有语言教育,手工活动折纸活动中幼儿可以认识许多形状,在绘画中可以认识各种颜色。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各种物品和工具的名称,在展示图画时更锻炼了表达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表达:你的画上有什么啊?有什么小动物啊?××小动物怎么叫啊?对于程度较好的幼儿更可以让他自己来描述图画,老师只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和欣赏者。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
(一)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整地获取音乐,但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也是可行的。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内容包括唱歌活动、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但对听障儿童来说.要让他们音调准确的唱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方法适当,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都是可以应用到他们的康复教育中的。
(二)音乐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1.韵律活动
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练时常常要练习辨听音节数量,良好的节奏感有助于幼儿对音节数量的辨听。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以通过感知动物的叫声这个方法。有一首歌曲是这样的:
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我爱我的小鸭,小鸭怎么叫?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么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
这首歌曲中的内容都是幼儿最熟悉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小班的幼儿也已经有这样的基础能听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叫声,所以听到这首歌曲时他们都很感兴趣。
在刚给幼儿播放这段音乐的时候,幼儿听到前奏时就表现得很兴奋,说明幼儿都是喜欢音乐的,不仅是听力健全的幼儿,听力残缺的幼儿也同样乐于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会跟着音乐做动作了,听到“嘎嘎嘎”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学小鸭子,这说明幼儿已经把听到的声音和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了。
随着对音乐的熟悉,有的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唱歌了。虽然他们不能完全地跟唱,但是每到小动物的叫声时,他们都会一边做动作模仿小动物一边跟着“唱”起来。刚开始时他们跟不上音乐的节奏,只顾自己:“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没有节奏感可言,但是到后来,幼儿已经开始逐渐有节奏感了,他们会唱:“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虽然还是不能和音乐完全一样,但是我们能明显看到幼儿的进步,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对音乐的逐渐熟悉,幼儿会在节奏感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有节奏的声响,可是有时候幼儿不一定能注意到它们,也因此浪费了很多在生活、情景中学习的机会。作为听障儿童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应当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发现能运用到幼儿康复教学中的东西。汽车的喇叭声“笛笛笛”、火车的汽笛声“呜……”、钟表的响声“滴答、滴答”都可以作为幼儿教学的内容。通过听这些声音,幼儿不但能明白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各有不同,而且能很好地培养节奏感。
听障儿童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已经可以很好地感知到声音的节奏了,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培养出良好的节奏感。
2.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在进行倾听声音的活动时,老师可以找来各种各样的声音片段,和幼儿做一个猜声音的游戏,老师放一段音乐,让幼儿仔细去聆听,然后告诉老师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叫声,也可以是各种自然环境声响。通过游戏的方式,孩子一定能激发听声音的兴趣和培养专心听的习惯。
通过倾听声音,幼儿还了解到声音是有区别的,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练习辨听声音的有无、大小、快慢、长短。经典游戏《抢椅子》就是听辨声音有无的一个很好的游戏。
3.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聆听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曲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要选择一些内容简单、节奏鲜明、易于理解的歌曲和乐曲。还可以带幼儿去欣赏音乐剧,或者是老师给孩子排一个简单的音乐剧,让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乐曲,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文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以“美”引“真”,储善壮体,寓教于乐,实现文学的多元价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理解力、体验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领域目标。
在提到幼儿园艺术教育时,教师想到的往往是音乐、美术和舞蹈,常常把幼儿文学教育忽略在外。其实文学活动和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一样,能够提高幼儿审美的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及创造力。对于听障幼儿来说,文学教育不仅仅只是教单词、教句子,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学作品,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其中。
儿童常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儿歌、儿童剧、故事等,在为幼儿选择作品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语言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二)文学艺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如同文学作家鲁兵所说:“对尚未识字的幼儿,文学作品不是他们自己读的,而是父母教师念给他们听的……儿歌、故事、童话,都是只能通过大人的朗读,尚未识字的幼儿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赏,不只是了解其内容,而且欣赏语言艺术。”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们要多给幼儿组织一些文学欣赏活动,如讲故事,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有感情地朗读都有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加深对故事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文学名著,如《丑小鸭》、《白雪公主》等,也可以用观看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欣赏教育,比如带幼儿去看一些童话剧或者木偶剧。
让幼儿学习语言也可以用多样的形式,比如让幼儿把语言从模仿、复述变成表演。如故事《是谁帮小桃树松了土》,故事里有小桃树、大象、小白兔等角色,故事中小桃树说:“大象,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小白兔,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在复述故事时有一个小朋友总是不会说:“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几遍下来他已经不耐烦了,于是老师改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让这名小朋友扮演小桃树,小朋友很兴奋,也很认真,虽然一开始说得还是不好,但是小朋友刚才不耐烦的情绪已经没有了,玩得很开心。一个故事表演下来,“是你帮我松了土吗?”这句话他说了好几遍,一遍比一遍说得好。通过在表演时的反复表达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听障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康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进行艺术教育,幼儿能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但是要注意的是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刀维洁.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
[2]卢晓月.听障儿童康复言语康复技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
[3]周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魏霜,黄昭鸣,陈茜.前语言期听觉言语康复在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