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科普知识竞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认真实施《科普法》,结合区情积极推进科普宣传工作。
科普宣传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公益性很强的工作。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为载体,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向公众宣传生态环保、海洋经济、智慧城市等科普知识。重点面向青少年、社区居民普及化工知识,开展“青少年、社区居民进大型化工企业”等活动,让他们感知化工;组织公众参观污染源监控系统、公安视频监控平台、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城管平台等信息系统或平台,普网工程把智慧城市知识列入重要内容;邀请专家开展海洋经济、智慧城市等专题讲座。
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都要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实效明显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科普宣传能力。
一是全区所有镇、街道、村、社区完成“站、栏、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建设任务;50%以上企业科协要在各自企业内建立“一所、一廊、一刊”(科技人员活动场所、科普画廊、科普刊物)。
二是全区所有村、社区科普画廊有专人负责设施维护和内容更新,展示内容至少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三是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都要建立培训队伍,开展对“五大人群”的素质培训。
四是科普短信平台向全区机关公务员、农业种养殖大户、企业科技人员、科普志愿者等3000余人每周一条发送科普短信,并不断充实内容,改进形式。
五是开展“科普宣传进社区LED”,将在招宝山街道40个社区LED每周一次科普信息,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增加频次和内容。
六是编印《生态环境科普知识》、《2011—2012年区青少年优秀科普征文集》、《2011—2012年度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等科普宣传资料,为全区所有村、社区免费订阅《科普报》。
三、充分发挥各类传媒的重要作用,营造科普宣传的浓厚氛围。
《今日》“科普视窗”专栏要加大科技科普宣传力度,在全国“防震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开辟专版,传播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
电台要在重要时段安排播出一定比例的科普节目和科普公益广告。
电视台“科技探秘”专栏以及深度10分等栏目加强科普宣传。区科协将联合电视台制作科普宣传片,全面反映我区近年来省级科普示范区的创建情况。
新闻网安排专栏报道科普动态,宣传科普知识。
四、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和作用发挥,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
一是开展“优秀科普教育基地”评选,设置参评条件、评选办法和奖励措施,一改以往“人人有奖”,变“普惠制”为“推优制”。
二是区科协将面向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推出科普游一号线(参观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游二号线(参观农村科普教育基地),起到引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科普教育基地“走出去”,区科协将组织海防馆、邦博物馆、图书馆联合开展“流动博物馆、图书分馆进企业”活动,全年组织4次以上,提高科普教育的受众率。
三是发挥院士风采馆作用,2013年将把院士风采馆搬迁到邦博物馆。
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扩大科普宣传的社会影响。
1、主题科普活动。区科协牵头组织“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科普资料发放、科普图板展示、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示范基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各学会、协会要利用地球日、能源日、环境日、气象日、人口日、戒烟日、诺贝尔科学奖公布日等时机,开展主题科普宣传。
2、科普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类科普知识巡回讲座。
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年。区、市科协的帮助指导下,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市科协“六大”和区委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团结和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咨询、科技示范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结合,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区科协以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今年以来。深入开展以“正作风、树形象”解放思想干干净净干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新形象,营造了团结协调、开拓进取、廉洁高效,富有战斗力的集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目标任务明确、活动内容具体的学习教育活动,使本单位在履行职责、工作创新、服务质量、办事效率、提升干部素质和推进务实作风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围绕中心。
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按照自治区、银川市安排部署,一)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协调人事、农牧、教育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扩大农民就业率。针对区农村产业结构特点,通过聘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等方式,重点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妇女骨干、企业员工、专业大户、失地农民举办畜牧、果树、特种水产、蔬菜种植、企管、家政管理等培训班72期,已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短期培训2600多人次。
科普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扎实做好“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二)夯实基础。科协努力克服科普宣传资金短缺的不利因素,积极为辖区部分农贸市场和街道社区配备、更新科普宣传设施。一是采取自筹和广泛争取社会资金的方式,拿出部分办公经费,为辖区范围内部分科普宣传画廊和宣传栏进行了内容更新和完善。二是与长城中路办事处协调,为长城中路银凤市场、铁东街天成市场、内分别新建了一部电子科普宣传屏和72块悬挂式科普宣传栏。三是为辖区工人疗养院制作18块护栏式科普宣传栏;四是黄河东路办事处盈南村农民创业一条街兴建了20块橱窗式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屏和科普宣传栏的建设,夯实了科普宣传基础,发挥了科普资源的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科技致富信息、科普常识以及新技术、新品种信息通过科普宣传栏的载体广泛传播,真正使广大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扩大科普工作宣传面。坚持每年举办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型科普活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三下乡”等已成为我区科普教育的平台。2008年科技周、科普日活动期间,三)抓住重点。辖区共有8个科协组织、260名科普志愿者围绕资源节约、环境污染、预防疾病、食品营养与安全、养生保健、防病防灾等内容,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共计举办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16场(次)发放各类科普图书、宣传画册、宣传单8000余册,制作、更新科普画廊400多米,参加科普活动人次近5000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抓好科技周、科普日等宣传重点,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科普活动得到辖区群众的积极响应、支持和参与,科普宣传活动收到明显的成效。
三、创新工作手段。
区已顺利通过自治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验收,一)深入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自治区、银川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各站点信息员均达到四会”要求(会操作、会收集、会分析、会)信息服务站实现“三项功能”服务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互连网经营信息服务)今年上半年集中对村队干部、党员、种养大户等重点人群进行农业信息获取及、实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等常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操作技能的基础培训。通过党员轮训、视频授课等多种形式,咨询、培训人员近5000人次。
1. 充分调动教师挖掘课本的科技教育素材。
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两个基础年段的各学科、各备课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把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向学生展示各种科学知识形成的不同背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根据本身特点,介绍各个知识的有关科学家,并在学科网站上开辟科学家专栏,让学生可以自己上网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每学期都开展环保教育专题研讨,力争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取得了较突出的效果。
2. 科技类选修课。
高一年原则上每位教师要开设一门校本选修课,高二年的每位教师要开设一门校本选修和一门任意选修。这一学年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分门别类地开设了自己擅长的选修课,其中科技类占了近三分之一。特别是,八个科技小组按照指导教师所处年段,统一按照校本选修的要求来开设,促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更有针对性。
3.科技类研究性学习。
本年高一年、高二年共开设近百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其中科技类课题有近60个,它们大部分是由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特点,作为延伸与拓展,如《三国演义》的研究、《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各种传动装置的研究》、《天象观测》;有的是学生根据自己2008年是奥运年而提出课题,并聘请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如《奥运的文化与发展》、《奥运的商机》;有的是由于自己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加上学校提供的设备,而吸引着一些上进心较强的同学,如《乐高机器人研究》、《晋江市铅污染的调查》、《晋江车祸为何居高不下》,在第四届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我校有三个课题获得市三等奖。在学校第十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上,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的42块研究性学习展板吸引了很多参观学生的眼球;高一年学生林如群三项发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4. 科普讲座
按照教务处与教研室的计划,本学年基础年段的每个学科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至少开一次讲座,以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研究,而今年由于新分配的教师中有几位具有研究生或双学位学历,借助第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据统计本学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等教师开设的讲座得到参与同学的好评,讲座涉及到营养的研究、纳米技术及其发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人类奔月梦想等方面知识,学校还聘请泉州师院戴博士讲解有关南极考察的科学意义。
5. 第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每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艺术节,是让各种智能的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检验这一学年的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各学科兴趣小组、八个科技类活动小组(车模与航模、电脑机器人、电子制作、环保小分队、天文地理、生物考察队、电脑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的教育教学成果。本届校园科艺节是在前几届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安排,举办的规模较大、活动时间较长、活动项目最多的一届校园科艺节。在3月31日到4月4日的展示期间,共展出小发明、小制作作品近230件(其中物理37件、化学34件、生物85件、劳技19件),科技小论文210篇(其中语文组55、历史组72、政治组48、地理组40),科幻小说63篇,英语科技小报36份,研究性学习展板42块,电脑机器人表演一场,展出学生书画摄影作品108幅(其中毛笔作品8幅、美术作品40幅、硬笔书法作品55幅、摄影作品15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组还在展示期间举行猜谜、射飞镖、投乒乓球、钓鱼等互动节目各两场。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期间先后举办了高二英语演讲比赛与高一英语晚会各一场,高二年文理科综合知识竞赛两场,理、化、生实验操作比赛五场,数、理、化、生、地、史、政治科普知识讲座七场,专家讲座一场。网络知识竞赛与班级网页制作竞赛各一场、时事政治热点知识竞赛一场、数学竞赛两场,,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两场,学生成长记录袋展示两场,高一年、高二年篮球比赛、高二年体育趣味比赛一场。
6. 校级科研课题。为如期高效地完成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学校教研室组织教研组长对两年来学校校级课题进行结题活动,为完成国家级课题积累一些素材,同时对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给予一定的评价。
成绩显著
由于我校组织的科技兴趣小组、学科类兴趣小组、选修课与研究性学习日常管理到位,教师积极辅导,因此在各级比赛中成绩显著。初步统计在县级以上的比赛中有168人次获奖,其中,有所突破的是高二年王信权等三位学生获得参加全国化学竞赛的复赛资格。杨清海等四位教师在福建省新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五点反思:
1. 假期相关辅导教师的培训:由于科技辅导教师平时都兼课,教学任务较重,学校想利用假期提高他们的辅导水平,但是相关方面的专家比较难聘请。如天文台及金工木工的师资培训。还有各级新课程培训、远程教育对教师真正提高科普方面的技能帮助不理想。
2. 吸引学生的项目还不够丰富,作为科普教育要是能与体验式学习结合在一起,相信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3. 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校级答辩会效果显著,但由于有更多的课题没办法推荐上来,这就要求班级的答辩也能上一个新台阶。
一、发展教师
1.新教师——青蓝结对,帮助成长。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老教师,以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徒弟听师傅的课,师傅听徒弟的课,促进课堂更好的开展。师傅还从教育教学常规、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对徒弟给予指导,让每一位新教师先“入格”再“入门”争取早日“入道”。
2.青年教师——明晰目标,以赛促培。为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搭建学习平台(同课异构)、实践平台(试讲课、汇报课)、研讨平台(说课、评课)、展示的平台(课堂大讲赛、思政课大赛),让青年教师能够成长得更好,成长得更快。
3.经验教师——分类推荐,经验共享。为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在教学一线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定期开展优秀教师教学特色展示活动。使教师们互相学习,进一步形成、完善和升华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校长——深入一线,引领发展
校长经常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生态课堂”,交流激发学生思维碰撞进行深度学习。参与教研,增设周二、周四特色教研活动;钢笔字、简笔画、读书交流会、专业课研讨会、文学常识大赛等,全方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
二、培养学生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搞好教育工作的同时,主抓课堂教学,开设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一)趣味活动多样化
学生定期可参加各类趣味活动:语文学科的汉字听写、成语大赛、诗词大赛、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数学学科的计算能力大比拼、珠心算比赛、数独大赛;英语学科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话剧等;综合学科的综合知识竞赛、校园歌手大赛、运动会、合唱赛等,可谓玩中学,学中乐。
(二)推进科技教育
1.科普知识宣传:“国旗下讲话”传“科普”;主题班会,议“科普”;校报专设,学“科普”。
2.举办科技节。
3.巧抓季节,实践探索
春季:组织学生去识别农作物,观察、了解大自然,丰富学生的农科生活。秋季:开展植物标本收集大赛,让学生了解多种植物,培养科学素养。
4.科技大篷车进校园
后期将引进“科技大篷车”,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板和展品,提高师生的科技认识层面。
(三)研学旅行
组织学生进行远足,领略本地风土民情;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科技园、动物园等,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
(四)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
2.加强引导,重视劳动。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父母的工作地,同时,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重视评价,让他们自觉劳动。
①学生自评。②学生互评③家长参与评价④教师评价。
一、运用“五有”策略进行有效科学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学会劳动是廉价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智力开发方式。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是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并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就让二小老师找到了科学课教育目前真正存在的问题:内容与实施途径,而且必须注入活动与技术的元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五有”课堂教学策略(有正确的科技教育思想;有可见的科学探究元素;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有表达自己科技作品的载体;有可行的科技实验实践的“小活动”)以提高科学课的科技含量。于是,由教导处牵头,组织了一部分教师开发了科普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创造类课程。同时创新小学科技教育的途径。
二、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三类课程
1.科普类课程
科普类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师生在课堂内外习得科普常识、形成科学思想、技术思想、社会思想。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转播,使之为大众所了解。学校按照科普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围绕问题收集信息――围绕问题交流信息――围绕问题建构知识――围绕问题提出新问题――问题解决建议对学生引导、科普读物推荐、教师传播、学生阅读、家长协助、参与社会;还通过科学手抄报、在教室内开辟科普知识专栏、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在课堂教学和活动中渗透等途径实施科普课程。以学生自主地收集科普信息,阅读科普读物,观看科普影视,参观科技馆,丰富科普常识,具有科学精神等为参照进行评价。
2.实践类课程
我们认为,没有实践类课程是残缺的课程。是改变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传统思维和学校科技教育现状的。时间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历科技活动的过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做”的乐趣和成功感。我校根据:确定选题――查阅文献――设计程序――实践操作――成果表达与交流这一基本教学模式,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筛选后,把实践类课程的内容界定为:喂养小动物(蚯蚓、观赏鱼、彩色兔 、鸽子、毛毛虫、春蚕);栽种小植物(草莓、葫芦、南瓜、火棘果、浮萍、水葫芦、香薷草、黄、番茄树、菌灵芝、紫甜菜、洋姜、富贵球和睡莲);小制作;傩戏等工艺品制作;动植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建设符合小学生需要的科技活动基地,是保证小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做科学、创科学的基本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004年初,学校在校外租赁200平方土地,进行了向日葵、香薷草、宝葫芦的种植活动。由五年级的一个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平地、拌肥、播种、分苗等过程。然后将3500株向日葵苗分到全校每一位学生手中种植。因此,2004年4月学校举办了第一届以“种植向日葵”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由于科技实践基地离校较远,不利于学生经常性的参与观察等活动,浪费了大量时间。于是在2005年初,我们创造性的提出“利用闲置的教学楼顶建设生物科技园”。我们将生物科技园分为种植、养殖两大区域。种植区域栽种草莓、宝葫芦、各种南瓜、甜紫菜、洋姜、向日葵、辣椒、彩色茄子、番茄树等。养殖区喂养有鸽子、观赏鱼、彩色兔等。并将整个科技园交与学生管理。低段:在科技老师以及各班班主任、辅导员指导下进行广场鸽、珍珠兔的喂养,并作绘画日记。中段:三年级(1―4班)种植草莓,(5―8班)种植向日葵;四年级(1―4班)种植观赏南瓜,(5―6班)种植菌灵芝,(7―8班)种植葫芦。活动全部分包到班,各班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及闲暇时间到楼顶生物科技园进行种植、管理,根据培育植物经验的体会,写观察日记,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在科技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解决疑难问题。高段:分班种植、养殖。五年级1班学生种植太空南瓜;2班学生种植番茄树;3、4班学生种植盆栽蔬菜;5、6班学生种植盆栽火棘果;7、8班学生养蚕。六年级1、2班学生进行循环养殖(芽叶―蚯蚓―鳝鱼―池泥―种菜)、(菜叶―蚯蚓―喂鸽子―鸽粪―种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记录、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了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素养。
3.创造类课程
历史作为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其实质反映的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历史发展长河为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例、素材和经验教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独特功能,吸取新的环保理念和史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和整个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深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如讲述大禹治水时,可向学生补充:当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结果治水九年未能平息水患。禹走遍九州考察灾情,实事求是地分析水情,制定治水计划,用“疏”的办法治水。他带领山民凿山开渠,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归入大海,最终平息了水患。讲述管仲改革时补充其环保思想:“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讲荀子时可介绍他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和措施:“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通过引用《秦律》中有关条例,给学生介绍秦朝的环保措施,再联系和比较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学生进行环保法制教育。教材多次提到了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治理黄河问题,如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既免除了水灾,又灌溉了田地,避免了水土流失,为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这是一个改造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典范。史学巨著《史记》非常注重分析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响,南北朝时著名农书《齐民要术》阐述了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抓紧农时耕作,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具有环保意识的理念,其中许多做法和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二、总结历史教训,引导学生深入反思
学习《丝绸之路》这一课,可给学生补充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古丝绸之路上发掘出的化石表明当时那里曾是茂密的森林,说明当时北方气候温暖湿润,森林繁茂,适合种桑养蚕,是我国丝绸的主要产地。而唐中期以后,由于北方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气候变得干旱少雨,环境恶化,桑树种植减少,蚕丝产量下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陆上丝路的衰落与我国北方环境的恶化有着重要联系,而北方环境的恶化又与先民们的过度垦殖、放牧,滥伐森林,不注重环保有关。讲元末农民战争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补充史料:元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常年失修,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黄河决口泛滥成灾,人民流离失所,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教育学生,在“治水如治国”的古代中国,抗洪治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历代统治者的一统霸业和政权兴衰。这使学生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更加深了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三、结合时政热点进行宣传,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现代中学生对时政热点问题感兴趣,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可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进行环保宣传,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西部大开发是当前学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将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美国西部的开发结合起来,先给学生介绍美国开发西部的一些做法:美国开发西部走的是先开发后治理的道路。由于大规模开垦草原、砍伐森林而引发席卷美国的黑风暴,毁掉4500万亩耕地,造成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我们今天开发西部不能走美国的老路,既要开发又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谈到越南战争时,笔者提到: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植物杀伤剂,使植被遭到大面积彻底毁坏,动物受到毁灭性打击,有毒化学制剂破坏了肥沃的土地,曾经覆盖着热带雨林的地方现在只有齐腰高的“美国草”,这是一种干燥易碎的灌木丛,连家畜和野生动物都不吃。越南有60万人由于接触了落叶剂中的化学残留物而患了重病,先天性畸形儿剧增。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支持环保事业当中。
四、课内外结合,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除了历史课堂外,还可以课内外结合,通过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2001年邕江发生大的洪水灾害后,笔者结合邕江防洪大堤的修筑和南宁地方史给学生开展知识讲座,介绍历史上邕江洪水的情况和历代治水情况,从讲座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兴修的重要性。在历史科的考试和作业中笔者也有意识地出一些与环保有关的题目,深入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接受环境教育、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的过程,这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方法。
深入实施学校科普教育工作,是落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注重科普教育工作,把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区、北海市创新大赛活动,收获很大,成绩显著。
一、学科教学融合科普教育
我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了一系列学科与科普教育整合的活动,如搜集资料出版科技板报专栏培养自学能力、参观科技园地写出参观日记和感想文章、组织科技小制作演示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开展科普知识竞赛培养综合概括能力等。通过活动深化了各个学科教学,宣传了科普知识,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促使他们善于运用学科知识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敢于动手制作小型简单的科技作品应用于生活工作。 几年来,我校多次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校园行”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做“中小学生真假性近视的识别和预防措施”“植物光合作用”“地震避震知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等讲座,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学校联系科协等单位组织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走进校园”活动,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片展览和使人大开眼界的科技作品演示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参观过程中,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久久不愿离去,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语文学科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们通过写观后感表达了自己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二、科普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我们以每周升旗仪式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利用每周班队会时间,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我们以“科技在我心中”“展望未来科技”“我的科学小常识”“我的未来”等为主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在科技小制作演示会上,学生们拿着自己的科技小作品边展示边介绍,既练习了口头说话能力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科技成果。学生的科技作品焕发出他们智慧的光芒,表现出学生勤动脑敢动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有些作品的实用性和创意非常好,如“防盗钱包”“防风雨伞”“轻便水鞋”“简易提物钩”“如意封口胶”等作品。不但从生活中发现了问题,学生们还在尝试着用学到的学科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以点带面。抓好科技竞赛活动
科技竞赛的成绩是反映一个学校落实学科教育和普及科普教育的重要方面。几年来,我校积极组队参加国家、省、市级科技比赛,每次竞赛都获得较好的成绩。2003年获广西“小学生天文小制作科普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奖、北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05年获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奖;2006年获北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北海市“我爱祖国海疆一未来工程师设计与技能竞赛(木桥)”一等奖;2007年获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北部湾海洋科普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2007年被授以海城区级和北海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庞兴玲等5位教师获北海市优秀科技辅导员荣誉,语文教师劳英云获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教师奖。这位教师上语文课时,通过《观察讨论,优化作文教学》这个主题,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并且让同学们在“奇思妙想”中把发现和感悟记下来,整理成文。通过奇想——操作——作文,让科普活动和课堂教学整合,使学生观察有了途径,表达有了内容。她指导学生创作的科技作品“电动吸尘黑板擦”“环保撮箕”“太阳能换气装置”“伸缩黑板擦”“方便洗衣器”“电动起重机”等作品获自治区二等奖和三等奖。2006年辅导学生参加北海市小学组“造桥技能竞赛”中,以承重量118斤而木桥丝毫无损的绝对优势夺得小学组第一名。2007年我校选送了三件科技作品参赛,其中“无尘、不反光黑板”解决黑板反光看字不清,老师擦黑板灰尖多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找来磨砂玻璃作黑板的正面,背面用黑色的不干胶粘贴。这种黑板无尘,不反光,任何角度都可以清晰看到字。“音乐牙刷”针对小孩子不喜欢刷牙的毛病,设计了一个能放音乐的牙刷,让孩子一边刷牙一边听音乐。“爱儿安全书包”的设计是书包上的反光布可以在晚上通过灯光的照射提示“前面有人,小心行驶”,也可以通过按亮电子闪光灯来提示人们前方有学生。这件作品是学生看到城市清洁工人穿着反光衣服得以安全工作而产生联想制作出来的。作品被北海市选送参加2007年广西区科技创新大赛获二等奖。从老师和同学们获得的荣誉中,我们看到了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整合的良好效果。 我校在电脑绘画、科幻画等科普类竞赛中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近几年上送参赛科幻画作品18幅。其中科幻画“智能捕鱼船”是北海市唯一能进入全国比赛并获奖的少儿科幻画作品。获得广西区科幻画作品二、三等奖的还有“神奇耳机”“冰雪转换饮水机”“高空超声波击冰机器母”“多功能遥控防盗网”等作品。2007年我校有一幅科幻画“热管地热发电站”,内容是想象将来可以利用地热发电来造福人类,人们经过探测找到地壳较薄的地方,打进一根巨大铁管到地幔,再与地面连接建设发电站,利用地幔的热量发电,这个设想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电力发电、风力、水力发电。虽然还只是一个美丽而大胆的幻想。但幻想中透露出同学们对电和热量等学科知识学习的一个过程。
我校之所以能在整合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是抓了如下两方面工作: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有效
学校组建整合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为保证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学科教师和班级、少先队活动中去,以确保每项活动取得实效。为提高科技指导教师的水平,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学习。在整合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上,学校总是予以特殊的关照。
2、立足课堂,依托基地,面向社会
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在课堂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熏陶、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落实学校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科教学的探索与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让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的整合工作深入开展。
为了加强学科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还专门设立了科普教育作品陈列区、荣誉区、研讨区等三大功能区,以此作为学生参观的基地,学科教师研究的场所。科普教育是一个社会综合性工程,学科教育离不开科普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即学校”,把图书馆、电影院、青少年宫、学生实践活动基地、果园田园风光、大海沙滩、绿地树林等公共场所和自然景观都作为我们对学生实施学科学习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同学们每次参观游览玩耍回来都兴致勃勃,收获很大。至今,我们已在乡园设立科普教育基地,每个学期都组织同学们到基地参观、学习、实践。
几年来,我校通过行之有效的学科教学活动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激发起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有效提高了同学们的科技文化素养,培养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开展这项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点,整合学科教育和科普教育,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转贴于 昌平区地处北京郊区,辖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552平方公里,占40.8%,山区、半山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占59.2%。辖区中小学生11万,城镇学校占一半,学生占了4/5。
2001年,北京市实施“校校通”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昌平区所有学校都建有校园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能通过昌平教育信息网访问互联网,近90%学校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达到每人1机。从人力资源来看,昌平区有80%的教师是年轻教师,经过计算机模块考试、未来教育及相关软件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在普及的程度上有所提高。所有中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能完成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应用的关键问题是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
我区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施力。
一、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队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化成长
区域性学科资源建设要解决资源平台的管理、技术培训、学科资源上传审核以及评价等问题,需要有一支具有共同核心目标的队伍。这些工作又分属于信息中心、教研部门以及科研部门,因此几个部门如何整合是区级资源建设的关键。
多部门合作的运作机制。建立以教委领导牵头、进修学校作为主要业务单位、基层学校积极参与的组织机构,由专家顾问组、领导组、课题研究组组成,明确各组的工作职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整合几方面优势在资源建设中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整体规划作用,使得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效率提高,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二是保障作用,经费与技术为该课题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
以学科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结合昌平区各学科教研员之间工作相对独立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学科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一是实现资源的分级管理,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限,用户可以实现分级管理。资源网群就是由多个学科组成,每个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网站。权限的逐级下放使得各学科能够根据年级和教材的章、节分设管理员,进行梯队式管理,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资源审核的效率,保证资源的及时性。二是能够修改平台的组织结构,实现资源课程化,方便教师使用和查找资源。所有栏目和频道的管理员主要由教研员、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发挥着引领和带头作用。
二、建成具有昌平区特色的、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应该以直接支持教育教学的结构性资源为主。根据各版块的功能不同,教育资源可以概括成两大类型。
1.以学科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
学科栏目管理员进行了资源框架的搭建,将专题类、教材体系类、课标类三种进行组合,最低端都是素材资源,具体组合见图1。中学数学、中学地理等学科使用的是这类型框架结构,中学数学:按课程知识点、教材培训、精品资源等分类,每个专题都下设年级、章节,然后是资源。这样划分,便于教师检索。
构建课标和本地教材双框架体系,方便本区教学,具体组合见图2。中学生物、中学物理等学科使用的这种框架结构,方便使用不同教材版本的教师的交流和使用,使资源库更好地适应教材版本的多元化的发展。
从素材角度出发,具体组合见图3。中学语文、中学化学使用此类框架结构,如中学化学按化学课件、化学教案、化学试验、化学试题等分类,然后下设年级和章节,具有显明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将资源建设与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资源在教学的备课、教学实践、复习考试、反思交流等环节中发挥的作用,使之真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以项目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
在推进教学的进程中,很多资源并不是单纯以学科的方式呈现的,这些资源项目特色明显,以原创资源为核心。其框架结构很简单,具体组合见图4,一般以专题为主线。比如网络管理,是针对教育信息化学校校园网络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资源建设。
项目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在开放的环境中,激活、生成、提炼师生学习的各类资源。强调的是资源的动态生成性,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交往互动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起到支持作用。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保障资源建设的有序持久进行
制订资源建设资金管理方案。区教委领导高度重视全区资源建设工作,每年给予20万的专项经费支持,为规范和加强资源建设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和有效使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昌平区资源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为调动起广大教研员和参与资源建设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采取经费使用下放的办法,分阶段实施。第一年,为了扩大资源建设的参与度,我们对申报资源建设的28个学科给予5000元启动经费,用于本学科资源建设过程中培训、研讨、资料购置。第二年,在大面积参与的情况下,仍采取资金下放,但根据完成工作量来决定下放资金的多少。透明量化的经费管理是昌平区资源建设能得以有序持久运作的基本保障。
确定资源评价奖励制度。我们制订了《昌平区学科资源的评比、奖励方案》,从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资源成果三个维度进行,如优秀团队主要体现团队在资源建设中的组织、监控、管理的成效;优秀个人主要体现在资源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活跃度及参与优秀资源成果评比情况;优秀成果则是以资源建设不同阶段所反映出来的成果为主。通过评比、表彰有突出表现的团队和个人,奖励促进昌平区资源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程。
四、形成“开发、应用、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趋势,促进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
1.建成了昌平区学科资源网站群。目前已经有28个学科、13个项目参与资源建设,总资源数为117,322件;形成了一批与新课改相适应,与现有教材紧密配合,符合学科特色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满足了教师的教学所需。
第一作者简历:梁小川:男,1989年7月于广西钦州市板城高中毕业,1989年9月至现在在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中心校教书,1994年-1997年参加大专函授政治专业自学考试学习并毕业,2008年-2010年参加本科函授班政治专业自学考试学习并毕业。自2002年9月至现在任中心校副校长职务。
【摘要】课堂教学受到教学大纲和课本的限制,其教育内容往往滞后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现代科技教育总是要把最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青少年,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最简单的途径就是通过课外的科技活动。让青少年参加科技教育活动,它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通过参观与考察,科普竞赛,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的组织,可以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关键词】科学教育;课外科技活动;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03-01
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传播,也离不开教育。科学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类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在新世纪的教育整体改革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安排和组织课外科技活动,正是教学必要的补充和提高的手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
1参观与考察,让学生领略科技的先进
进行参观与考察活动是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科学教育活动。学生通过一些科技参观和野外考察,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的,直接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对学科学的兴趣,而这些科技知识通过我们平时的课堂显然是得不到的。通过参观,还能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力量,从而立下掌握科学技术的志向。
结合我们钦北区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钦州港码头的建设。钦州港是一个新兴起的码头,可供小学生参观考察的项目很多。不同的年龄的学生,我们安排参观考察不同的内容,参观的时间都安排在综合活动课时间。
我们在进行组织参观与考察活动的全过程中,还注意了以下事项:
1.1活动的准备。包括对学生目的性、纪律性教育、考察方法指导、考察人员分工、记录表格设计以及有关器材的准备。
1.2实地参观考察及观察记录。参观考察活动中,要求同学做好记录,养成他们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要求记录尽可能详细、真实,数据要绝对可靠。
1.3整理报告。考察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根据考察记录整理成考察报告。
1.4汇报交流。可通过考察报告会、成果展览会、主题班会、演讲会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考察成果,达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
通过参观与考察钦州港码头建设的活动,让学生看到了先进的科技生产力给生活带来的好处,同时熟悉了科学这一门学科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科学课上很明显的能够发现学生在研究问题时思路非常明确,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科普竞赛,让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科普竞赛作为科普活动的一种手段,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学习科普读物,使学生们认识自然科学的无穷奥秘,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从小树立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远大志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我们学校一如既往的积极参加钦北区组织的小学生作文竞赛和知识竞赛。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积极的宣传和发动,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知识竞赛的活动中。同时不能排斥"差生",我们往往会觉得数学语文不好的学生,科学素养也不好,我们不可否认有些"差生"的科学知识是比较丰富,能力比较突出,我们不能因为我们错误的观念而因此扼杀了一个对科学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他一个平台,让他有机会发挥在科学方面的特长。宣传完后就组织全校的学生进行初赛,在严格的评比中选出优秀学生,通过进行集中培训,为决赛做准备。在培训期间,我们让学生通过认真阅读《科学大众》,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我们还让学生观看了一些科技音像资料,如《十万个为什么》《探索》等,还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通过讲解说明,让学生及时的补充科技不断发展带来的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
在科普竞赛活动中,同学们都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在遨游知识的海洋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丰富多彩,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还学会了如何撰写科学小论文,语文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科技兴趣小组,让学生动起脑和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传授法, 或者就是问答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教会了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但是现在的社会需要有创新能力,有思维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让学生像科学家探究真理那样去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能力和兴趣,但真正的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在短短的40分钟内的课堂上很难得以体现。但是在课外,利用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进行科学研究的尝试,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内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一节课、两节课……没有时间的制约,他们可以尽情的亲历、体验一次次完整的探究活动,积累探究的经验,逐步养成探究的能力,提高探究的素养。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高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我们学校组织并成立了科技兴趣小组,从对科技活动感兴趣的学生中经过筛选,选定思维活跃,阅读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就会积极的投入到探究中去。我们学校建立了一个科技活动教室,室内配备常规实验器材、科技知识书籍等,利用每天下午活动时间,进行科学探究。兴趣活动的安排执行专人专项负责,由科技辅导老师进行创造发明、模型制作的指导。一个阶段后,我们建立了一个科学作品展示区,向全校师生展示科技活动的成果。
就拿模型制作来说,我们首先利用网络、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有关模型制作的知识,然后讲解制作的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自由的去探模型制作中所蕴涵的科学技术知识。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都会相互的交流讨论,会来和老师交流,上网查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却看不到多少这样的热情。学生在模型制作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品质,让他们更加喜欢科学,让他们懂得相互合作交流对他们带来的帮助,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会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参加不受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限制的课外科技活,他们可以在各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富有感染力的活动中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科普知识、技术与自己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学会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心理学[D]2005.08
[2]小学教学全书[J] 1995.12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创新意识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学习氛围和意识,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
2、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物理学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创新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针孔照相机、潜望镜、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