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建设建议

课程建设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程建设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建设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优化升级;资源共享;免费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39-03

2003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主导,全国高等教育院校参与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截至到2011年底,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将近4000余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1]。有力促进和推动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建设。于此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后期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持续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资源开放程度不够等,后期管理不善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和资源共享的效果影响有限。为了巩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此标志着精品课程建设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精品课程优化升级阶段,《意见》明确指出将原有的精品课程优化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意见》明确了国家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方向和措施,并以此为契机带动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将各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惠及相关的教师和社会人士,惠及中国的教育事业。本文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及注意点,以避免转型升级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真正实现其内涵和功能的优化升级。

一、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与现状

自2003年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截止2007年,完成建设规划的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又启动了第二期建设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计划。据最新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1年6月工作简报,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835门,包括本科2583门,高职高专1043门和网络209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8279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8170门;访问人次数达到1161万次[1]。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课程类别涉及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农学、文史、信息科学、医学、艺术及其他等各类学科。通过建设,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有力推动了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建设过程存在的不足。自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众多学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有1553篇相关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建设过程形式主义严重,重形式,轻内涵。通过对随机点击700门精品课程的在线浏览,笔者发现,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精品不精,为了“精品”荣誉而建“精品”课程,缺少课程内涵。精品课程的建设还主要集中在申请材料上,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资源的积累很少。多数的精品课程是申报精品课程时,突击准备申报材料的“突击工程”。因而课程存在缺乏特色、忽视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堆砌资源等现象;也因为只重评审,突击成功被评为精品课程之后,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长时间处于停止改善更新状态,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其示范效应有限。

2.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共享程度低。根据教育部教高厅[2003]3号文件的规定,国家精品课程要求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3]。但是在平时,也就是非评审时间,笔者在浏览国家精品课程网时,随机点击了精品课程网3835门课程中的500门时发现,高达35%的课程即有175门课存在找不到服务器、找不到网页、该页无法显示、无法链接数据库或无权查看网页等问题。而在能够浏览的325门精品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出现文件缺失无法找到文件、非本校用户不能浏览下载等问题。就是在著名高校中无法浏览状况普遍存在,国内某著名高校2003—2009的8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竟然有35门课无法打开。以上情况反映出,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精品课程进行完善和维护,或缺乏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未能起到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这完全背离了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3.重专家评审,轻学习者评价。重视获奖等申报材料,轻视课程内容充实与更新,轻视教学方法的革新。精品课程的申报一经专家评审通过,除建设中期专家检查外,鲜有对精品课程监控评估;精品课程网络中缺乏教学评价方面的设计,只有少数精品课程使用教学评价。有教学评价的精品课程也都只是列举了国内外或校内外专家、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在校生等对该课程的评价,并且普遍采用的是学生评教与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上述的评价都是知识鉴定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还没有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只有为数不多的精品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网上评价的平台,并且这种评价都只是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精品课程普遍缺乏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同伴的评价,因此,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完善的促动机制,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化和提高。

4.缺乏统一的平台,形式五花八门。精品课程网站的形式和格式五花八门,网页的样式繁多,菜单结构不一,学习者眼花缭乱,难以快速找到自己要学的资料;同时,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授课录像以及案例的呈现格式也多种多样,有网页、Word文档、PPT/PPS、PDF、exe、rar等多种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比如,有些课程采用PPT文档呈现课件内容,以PDF呈现电子教案,或通过普通网页呈现电子教案等。并且许多课程的课件、教案、网络课程不齐全,三者之间有许多重复之处,未能实现互补;授课录像不完整,而且格式不一。因为许多精品课程负责人对计算机技术并不精通,自建网站既费力又不专业,浪费了人力物力。

三、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

1.开放资源,共享资源,实现功能转型。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流于形式化,偏离了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的建设理念。现在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更多的教师加入网上教研的行列。教师与学习者通过网络提供的平台进行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精品课程资源在教学、学习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不仅起到示范作用,更起到教育资源精品化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各大高校及精品课程建设者们应当改变观念,在知识产权受保护的前提下,从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健全精品课程平台,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开放教学资源。所有国家精品课程都应该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有教师参考型向学生学习型转型。

2.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业务发展,从而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质量,实现课程内涵的升级。高校教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需要广博而专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教师教研业务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更新机制。教师不但要服务于教学和学生,而且也要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教师日常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能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依据,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为了“精品”而建“精品”的问题,真正从课程内涵上提升为精品。

3.重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建设立体化教材,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升级。要科学准确地认识精品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从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带动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吸纳并应用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利用网络优势,建设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结合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体化教学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三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所指出的:未来的课程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的课程,它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就应该是这样一种符合课程发展趋向的课程。

4.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课程网络建设各司其职,并实现网络平台的升级。寻找专业网络技术公司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合作伙伴,使精品课程教师与课程网络专职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使精品课程不断保持更新状态。从MIT与各大IT公司合作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MIT OCW与Sapient、Maxtor、Microsoft、Akamai、NetRaker、Hewlett-Packard几大公司建立商业合作伙伴关系,负责MIT OCW的网站设计、运行、内容管理、出版结构、编纂服务、高质简便网络传输与储存、支持镜像网址、网络音像服务、用户对MIT OCW的反馈评估等各种服务。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可与一些专业网络技术公司长期合作,使精品课程教师与课程网络专职人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精品课的网络技术含量,使任何一位能登陆internet的用户都能方便、快捷、免费地享受精品课程,又可为精品课教师从一大堆网络技术问题中解脱出来,精心做好教育资源,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可以保证精品课处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不断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育资源质量。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体系的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起到了引导作用,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个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要能够反映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尤其在教学评价中,在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方式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字来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

http:///center.2011.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第2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算法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教学方法上的实践经验,并对算法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算法;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算法课程建设的现状

1.1课程的定位

《算法与数据结构(2)》主要讲述基本的算法设计方法以及对算法的时间、空间和其他方面进行度量分析。

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著名的PASCAL之父、结构化程序设计的首创者、1984年“图灵奖”获得者尼克劳斯・沃斯曾说过:“数据结构+算法=程序”。这一公式在结构化程序设计已相当成熟的今天仍被视为经典。由此可见,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据统计,美国2007年综合排名前50位的大学,欧洲名校如牛津、剑桥等均开设了算法课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不仅如此,美国、欧洲一些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也均开设了算法课。中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高等院校中有多于半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了算法课,国内的一流高校也将算法设计与分析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算法课程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是目前国内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首选专业基础课程,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也使其成为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算法课的先导课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和数据结构。

1.2课程的目标

开设算法课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课程所讲授的概念和方法更好地进行算法设计,能够对已有的算法和新设计的算法进行一般的效能和性能上的分析,并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学好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打好专业基础,提高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水平。

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基本的算法设计方法(包括归结法、分而治之法、贪心法、动态规划和概率法等),并能够掌握基本的算法分析方法(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分析),并在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思考和实践。

1.3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

根据北航学生的实际情况,算法课程目前分为18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参考资料阅读以及每章的课后作业和练习题。授课内容分为七章,分别为:算法分析的基础知识、归结法和分而治之法、贪心算法、动态规划算法、概率算法、下界分析和求解NP完全问题的算法设计。重点讲授内容包括:算法的控制结构、算法的复杂性分析、归结法和分而治之法、贪心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特点、设计动态规划算法需要具有的前提及一般设计思路、主要的下界计算方法、回溯法和局部搜索算法等。

1.4课程的授课效果

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情况、对问题的反应程度以及对小测验的完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该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较高、预习工作做得较好,能将老师当堂所讲的内容消化和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加以理解,并能在课后加以复习并掌握;一些学生尽管没有在课堂上对内容理解和消化,但仍能通过下课向老师提问或课后发Email给老师的方式向老师询问未理解的问题来加以反馈。

从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学完算法课之后对计算机算法有一定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达到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甚至有一些学生就此对算法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并能在以后的学习时间里继续深入学习算法。课程达到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1.5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暴露出不愿深入思考、不爱动手实践的问题。尽管这些原则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再三地被强调,但能按照老师建议去做的人并不多,仅限于少数对算法有较大兴趣的学生。

从试卷情况来看,一些同学仍然缺乏将算法思想应用于同类问题求解中的能力,出现了同类问题不知道用同类算法求解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未能将算法思想深入理解,做过的习题较少,对于同类问题无从下手。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某些算法,这是学习算法的大忌。

另外,部分学生对先导知识的掌握还有欠扎实,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掌握程度成了一些算法内容理解的瓶颈。

2教学方法上的一些实践经验

2.1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

从一定角度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讲述课程的过程中会经常从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为他们创造易于理解问题、加深记忆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我们在介绍一个算法问题时,首先介绍问题的背景,如河内塔游戏、斐波那契数列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本课程学科的发展历史、前沿知识和自己从事科研实践的体会与成果贯穿于教学中,例如蒙特卡洛概率算法与SAT问题等均是两位授课教师曾深入研究过的算法和问题。另外,我们还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了Google和Microsoft等知名IT公司的面试题目,激发学生对算法的兴趣,令学生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

算法本身的概念与理论是抽象的,但具体问题又是实际的、易懂的、有趣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具体问题,引申出求解该问题的有效算法,同时有效借助多媒体教学灵活而快捷的特点,将抽象的算法具体化讲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在每个问题的讲解过程中,我们尽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问题刻画得清楚明了,实践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一系列连贯的思路讲授学习内容,例如:当初某个算法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求解该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和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对这些方法和策略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和评价。

2.3增强与学生的交流

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听课兴趣,进而达到良好听课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通常一个问题、一个提示会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为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我们会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通过一些简单易答的算法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听课效果更佳。事实证明,通过调查问卷的开放性问题,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大致的想法和对算法课的建议。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课后通过Email等手段与老师展开交流,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上讲述。

2.4注重平时的考核方式

算法课程的特点是逻辑思维性强。因此,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为避免同学中大量存在的“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并主要采取课后作业的方式。为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要求学生用某一种语言(C、C++、Java、Delphi等)对作业问题进行实现。通过适当调整课后作业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督促鼓励同学自己动手进行编程实践,进而有效地指导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程序来看,绝大多数同学理解了求解问题所使用的算法基本原理。

3算法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3.1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培养学生学习算法兴趣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引导和鼓励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积极性,我们拟建设一个算法课程网站,并逐步向网站中添加在线求解问题(类似目前国内多所大学的ACM网站)和算法讨论区等诸多板块,加强与同学的交流。鼓励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在线答题和算法讨论。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学生更愿意将理论知识实际化,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所学知识的应用。例如,在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谈到在商场购物打折优惠卷的优化使用问题,之后一位学生便自己编写了一个针对商场搞优惠活动时不同折扣、返卷及优惠卷使用规则的购物优化算法程序,并在某商场进行了现场的咨询服务。这种勤于思考和实践的表现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毫无疑问,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有益的。

3.2是否需要介绍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等启发式算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主要为学生讲述求解问题的精确算法,如贪心策略、动态规划等。但随着当前算法理论的深入研究,众多学者越来越关注和研究难问题及启发式算法。因此,为了鼓励和启发学生深入学习算法,我们正在考虑是否在以后的授课中加入对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等启发式算法的介绍,为学生以后对算法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3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我们认为,北航的学生与国内其他一流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普遍动手能力强,但具有研究能力的拔尖学生少,去国外一流高校深造和顶尖研究单位工作的学生则更少。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与国际接轨,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试图采取有力有效的方法带动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项目工作,如:

在教学中布置一些研究性的题目并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SAT问题的求解算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个负责人,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去查找相关资料,以培养发现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求解算法进行计算实验分析,最后撰写技术报告,并进行组内排名,从中挑一些优秀的算法参加国际算法竞赛。

3.4如何将教学与目前算法研究的发展相结合

近些年,算法的研究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特点,不完全算法的发展很快。国际算法竞赛的兴起亦对中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为了将教学与目前算法研究的发展相结合,除了在加强教师自身科研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在试着寻找当前科研工作在教学内容中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基础内容的同时,通过听取教师的切身体会和指导,把握学术研究的动态。

4结论

本文总结了北航计算机学院本科算法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一点经验,提出了在增加授课内容、培养研究型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并强调了将教学与目前算法研究的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而未来我院本科算法课程的建设也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Top 100 Universities:Top 10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OL]. .

[2] 王晓东.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第二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 Thomas H. Cormen,Charles E. Leiserson,Ronald L. Rivest,Clifford Stein.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Second Edition).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陈国龙,王晓东,傅清祥.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03,(03).

[5] 殷人昆,邓俊辉. 清华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05).

[6] 廖明宏,张岩,李秀坤,李治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据结构与算法” 精品课程介绍[J]. 计算机教育,2006,(05).

[7] 王绵森.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2006,(05).

[8] 杨圣洪. 编程训练与课程学习的相互渗透[J]. 计算机教育,2006,(10).

[9] 吴英杰,王一蕾,王晓东. 面向问题求解的实践教学模式――“算法与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7,(07).

[10] 姜浩. 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7,(16).

[11] 李军利,卜晓燕. 精品课程与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07,(14).

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当今社会,任何技术问题的解决,都是一种技术和社会过程相结合的过程,人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一 课程开发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参与设计和创造新技术。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简单地适应技术的发展及职业工作任务一时的要求,必须关注工作、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在课程开发时必须进行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内容,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确定课程方案,以行动为导向实施课程。

二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环节及过程

课程离不开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要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的研讨、论证,结合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等途径,并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任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进而配置专业支撑课程,和国家规定的基础素质课程一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

(1)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各专业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行业背景调研、人才需求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专业市场调研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培养规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的分析研究、其他社会因素分析。

(2)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分析职业能力,确定职业标准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及服务行业,并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及职业能力分析时,专业负责人应组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以保证分析的科学性。职业岗位分析要全面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全过程和工作活动的所有因素。整个分析过程按照从工作职责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顺序进行。职业岗位分析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工作职责和任务分析,分析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项职责内的任务;第二阶段进行任务和能力目标分析,分析从业者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技能、态度等任职要求)。

(3)分析课程结构,编制课程计划

在进行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标准的情况下,下一步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专业调研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门类,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素质课程与技术课程在高职课程中的地位是并列的,而不是依附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基础素质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国际人、社会人、职业人的素质养成的关键要素,包括社会知识、文化艺术、职业道德、环境保护等知识,应遵循适度宽泛而浅显的原则。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顶岗实习)和专业支撑课程,其中,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以技术实践知识为主,专业支撑课程是形成专业核心力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按照工作内容设置工学结合课程。

(4)进行单元课程分析,编制课程标准

第4篇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资源优势,结合舞台、表演、出访交流等因素独立设计开发的一门新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包括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实施及评价四个阶段,内容以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业为主体,每个专业根据自身艺术特点分别设置课程,使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关键词:

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内容设置

江苏省南京市艺术小学(即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简称“小红花”)创办于1957年,是一所隶属于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公办义务制小学,承担着国家、省、市对外交流的任务,目前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小红花”自诞生之日起就建立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学科专业课程,并依据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专业引领,强化基础,实践琢练,交流推广”的艺术教育新路,成为南京的教育名片和文化名片。如今,学校依托“和谐教育,艺术修身,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模式,形成了“团校合一,每个孩子既是学生也是小演员”的独特办学风貌和教育风格。“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资源优势,结合舞台、表演、出访交流等因素独立设计开发的一门新课程。本文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内容设置及具体实施作简要介绍。

一、“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有赖于艺术专家的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努力。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再实践—再评估—再开发”,其间,专家把脉,提出意见。具体而言,“小红花”艺术课程的开发程序如下:其一,需要评估。从1957年建校以来,“小红花”一直实施着艺术教育,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口传身教,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学校对艺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包括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评估,并分析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其二,确定目标。这是学校对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经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规范各类艺术基本功的训练,提升舞台实践能力,加强艺术修养。其三,组织实施。是指为实现艺术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学校根据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申报课程,校委会根据学校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行审议;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课程,把好质量关。每个教研组根据各自学科建设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状况编写《课程纲要》,设立教材框架,然后分发至教研组每个成员手中,教师根据布置的任务编写教材。其四,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二、“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

“小红花”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课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以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业为主体,每个专业根据自身艺术特点分别设置课程。比如,舞蹈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技巧欣赏、音乐、舞台实践等课程;声乐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合唱、节目排练、形体、舞台实践等课程;器乐(弦乐、打击乐、键盘乐、吹奏乐等)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合奏、节目排练、舞台实践等课程。这三个专业课程之间有时互相交叉,有时独立进行,舞台实践时三者合一。“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在充分理解国家课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再开发。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舞台实践及节目创作,构成了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更成为了凸显学校教育特色的窗口。但每个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为宽泛,舞台实践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让舞蹈、声乐、器乐等单一课程趋向综合。我们还着重将不同专业进行重组,如声乐与舞蹈的整合、器乐与舞蹈的整合等,形成多元信息的融合呈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创设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多元智能被激发出来,最终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其一,落实课程计划。

学校根据各方面的考虑,每年都会制订艺术课程实施计划,包括课程安排计划、艺术教育教学计划、艺术创作计划、艺术活动计划等,发放到舞蹈、声乐、器乐教研组推进实施,每年两次汇总考核。

其二,落实教学设备。

学校现有艺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有5间舞蹈房、5间声乐教室、30间小琴房,还有形体房、器乐排练间、小剧场等等。每个舞蹈房均配有音响设备,每个声乐教室均配有钢琴。器乐品种多样,学校备有扬琴、电子琴、手风琴、二胡、京胡、琵琶、中阮、古筝、马林巴、竹笛、唢呐、排鼓、扁鼓、小提琴、大提琴等,做到器乐专业学生“人手一把琴,一人一琴房”,保证他们的练琴需要。学校还根据招生情况,及时添置各类设备。如2015年扩招了60多个学生,艺术器材缺口较大,因此在开学前学校全面添置钢琴、中阮、扁鼓等设备,增设舞蹈房等等。

其三,落实教学人员。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目前有艺术教师15人,包括舞蹈教师6人、声乐教师4人、器乐教师4人、形体教师1人、音乐教师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4%,正高2人,副高3人,高级职称达到33%。这些艺术教师整体专业素质高,创编能力强。每年暑假,学校都会将人员落实到位,编内、编外同时招聘,编内为主,编外为辅,招聘程序严格把关,让能人进,让有道德的人进,把好人员进口关,定人定岗。

其四,落实教学时间。

学校在开足语文、数学、外语、品德、科学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的信息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艺术课程,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选择一个艺术专业进行学习,学校整个下午安排有4节艺术课,在时间上充分保证艺术课程的实施。

其五,落实基础训练课。

学校设有舞蹈基础教程、声乐基础教程等课程,每一个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仅时间上有保证,而且是专业教师对口教、学生对口学,把个体教学与普遍教学相结合,并课课落实。每一学期都会对学生的艺术基本功进行考核。

其六,落实节目创作。

以教研组为单位推进艺术创作,每两个星期交流一次创作思路和想法,每个月汇报一次节目创作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艺术创作汇报,每年举办一次南京艺术节展演。为此,学校充分保证排练课的课时,真正做到功夫在平时。由于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演出者替换比较频繁,但每个教研组都安排有序,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节目的创作及老节目的延续。

其七,落实舞台实践。

舞台实践是“小红花”的一大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学校小剧场演出,不管是大队部活动(包括小型演讲),还是艺术考核,均安排在小剧场进行;二是对外演出,学校每年有5场公益演出,还有艺术节的演出、省(市)的春节团拜会以及一些接待活动,这样的舞台实践每年不少于20次;三是出访交流演出,学校最多一年出访5次涉及7个国家,演出场次达到30场。这么丰富的舞台实践是任何学校都无法超越的。因此曾有人说,“小红花”的学生大多“脸老皮厚”不怕人,在什么场合都能展示自我。

其八,落实评估考核。

“小红花”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与文化课程同等重要,学生的素质报告书中专门辟出“艺术”一栏,每学期分别按舞蹈、声乐、器乐进行艺术考核,考核过后集中评析考核情况,摆成绩,谈问题,从每一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到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意见,并在课程安排中作出有效调整。尤为可贵的是,“小红花”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绝不固步自封,注重课程品质的不断提升:注重解决问题,如演出时发现声乐队、器乐队的学生上台下台时有同手同脚、哈腰驼背、手足无措等现象,为此学校对这两个门类的学生专门开设了形体课;注重技能传输,如声乐课程中不仅有声乐基本训练,还有乐理及视唱练耳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技能;注重课程组合,如舞蹈队不是纯粹的基本功训练,还加进了节目的排练,开设了民舞课、技巧课、欣赏课,让学生获得多层次、有顺序的学习。伴随着多年的实践研究,“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日益丰富,其鲜明的特色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认。从“小红花”走出去的学生,每人都有一项拿得出手的艺术活,“小红花”也因此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未来,“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会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小红花”也会盛开得更加绚烂。

作者:邓玲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艺术小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师的奉献、敬业;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一、奉献、敬业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源动力

精品课程的标准最主要的是高水平的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和优异的教学质量。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求有—流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质量工程的灵魂,课程是由教师承担、设计和讲授的,教师的素质和精神风貌对课程建设有很大影响力。

1.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是奉献。教师的工作量是以学时考量的,但人才的培养不是在规定的学时内就能完成的。教师同样上一节课,课前准备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千差万别,这些备课所花的心血外人是看不见的,这种努力也不完全是单纯的功利所能驱使的。教师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年轻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因为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恪守这一道德,就不会在教学中短斤少两。

2.敬业是教师的基本准则。仅有奉献精神不能保证建设好精品课程,还必须有敬业精神。这里所说的敬业就是对教学丁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这就是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所要求的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内容不是现存的,需要教师花时间去收集、整理、加工和提炼。

二、科学组织教学环节,在精品上下功夫

当今教育的根本难题在于:知识总量达到几乎近于无涯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在课程建设中将基本知识同科技发展前沿接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体会是以质取胜、以质补量。这里的“质”主要是教师的素质和组织教学的艺术。

1.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造诣。通常,只有在学术上具有较高造诣的学者才能成为优秀教师,才能出精品课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学术造诣,就要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钻研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使自己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优秀的科学成果。

要重视教学研究项目对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我们正是通过各级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来推动《电工与电子技术》的课程建设的。

2.科学组织课堂教学,讲究授课艺术。授课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也是创造性劳动。因此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合理安排各种教学环节,是教师创造力和驾驭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精品课程所要求的。

备课是决定授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即使是已讲授多年的课程,如果不认真备课就一定讲不好。在备课时要设计好课程的进程、问题和启发的方式。只有对讲课内容了然于胸,才能将课讲好。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艺术表演是十分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非语言的交往。所谓非语言的交往是指教师的仪态、神态。教师授课必须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给学生一种对科学的自信和追求感。一堂精彩的讲课,学生往往会以聚精会神的姿态、心领神会的眼神、欣喜的笑容予以回应。对于不清楚或不明了的地方,学生也会以皱眉、沉思、摇头向教师示意。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关注,捕获学生的反馈信息,控制授课的韵律。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双证书教育

精品课程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高度重视实验、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在具体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机电系、计控系学生通过职业鉴定,获得初级、中级、高级维修电工上岗证书。具体做法是开选修课,增大维修电工课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最后成绩按学分记入档案,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考核鉴定,并获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双证书教育。实验教学基本做法包括:

1.开放实验室。改革实验教学,必须将原来封闭的实验室变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整个学期内根据需要自由进入。实验室不仅在时间上开放,更重要的是包括器件、设备和实验过程的全程开放,学生自己配置器件,独立使用仪器设备,自己安排实验过程。

2.调整实验内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由实验教师安排的一些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后,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条件允许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这些实验需要学生预先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经实验教师核准(主要是核查客观条件)后自行安排。对于实验设计有困难的部分同学,实验教师提供若干可供选择的综合性和具有—定创新性的实验让学生独自完成。

3.举行开放实验讨论会。为使学生对开放式、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有—个相互交流和总结提高的机会,在学期结束前,举行开放式实验讨论会,由学生畅淡开放式实验的经验和体会,达到集思广益、总结提高的目的。同时,可将一些好的学生实验论文汇集成册,并将一些特别优秀的论文投稿到相关刊物上发表。

国家教委《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这精辟地说明了我国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后劲、多证书”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形象地体现了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特征。“有后劲”不仅体现在更新知识、技能即继续学习的基础方面,更体现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多证书”不仅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标志,还是毕业生能在波动的劳动力数量需求和“双向选择”中竞争上岗的实力的表现。

高职院校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型”、也不是中等教育的“拔高型”,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目标和方向。从学习到就业:“定单式培养”和“双证书教育”使得学校在培养学生时目的性更强,学生们从“入学”到“就业”之路由此更加通畅。学校应加快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教育,加强学历教学与职业标准的衔接。通过实施产学结合,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顺利实现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

四,重视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一)教材是精品课程的基础

让精品教材从书架上走进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不少教师有一种惰性,用惯了一本教材就不想换。其实一本好的教材就好象橄榄一样,初含在嘴里有点苦,只有过了一定时候才体会出清香及淡淡的甜味,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如此。让广大教师使用和会用精品教材,取其精华,充实和改造教学内容,使精品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作用。

从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看,优秀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赏心悦目的教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能使学生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增强求知欲。编写一本教材,不应仅仅从编书的角度审视它,通过教材编写,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使教师的授课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

我们在1999年着手教材编写并完成了初稿,在教材编写中按照“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符合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此后又经2000、2001级高职生试用。试用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建议进行认真修改,对多数章节进行了改写。先后有50多位同学写了书面建议, 2003年此书作为高职高专类教材正式出版,书中既有教师的汗水,更有学生的智慧。

(二)改革教学方法

1.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了使更多学生能有效和主动地听课,我们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多媒体完成。我们的教案要求是:用powerpoint制作,概念清晰,条理清楚,文字、画面大而清晰,背景选择合适,易于突出所讲内容,尽量使用动画效果来生动阐明所讲概念和电路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

2.开辟课程教学网页。网页由学生制作和维护。其功能有二:一是承载上课的教案,供所有学生下载和复习用。目的是把学生从上课抄笔记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让他们上课更能集巾注意力听讲和积极思考。二是开辟讨论角,鼓励学生网上讨论问题,相互讨论和与教师讨论,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3.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本院专业基础课学生多,平时考试因为丁作量太大而很少进行。这就形成了平时抄笔记或不上课、期末突击的学习和考试模式。这样,一方面很难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加了期末考试的压力和作弊率,学习的效果受到影响。然而,学习是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过程,学生平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是促进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对考试的定位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和重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因此,采取了多元化考核方法:

(1)课堂小考占35%。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们平时上课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平时小考把每一章的重点和脉络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把握;主讲教师可以根据小考成绩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及时解决“教”与“学”中的问题,特别是田难生的问题;缓解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

(2)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课件占 15%。让每个学生自己选一章所喜欢的教学内容来模仿教师制作上课的教案/课件。在讲到该章之前,学生必须把课件交上来,以保证他们是自己制作,没有参考教师的课件。主要日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训练和检查自己书写表达能力的机会。

(3)期末考试占50%。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体系。

(4)加分。对制作和维护教学网页的学生加分,以肯定他们的工作和贡献。对课件制作特别突出的学生也予以加分,以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学习热情。

4.严格考试纪律。要培养学生守法和诚信的品格,遵守考试纪律是一个重要的训练。小考时学生的坐位紧密相连,为训练学生的守法和诚信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为了保证考试纪律,我们制定了严格的作弊处罚条例。

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成效显著,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教学过程;课件制作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并提高了教师的教案质量;构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体系;课堂小考大大改善了学习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缓解了期末考试的压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了“诚信”的价值。我们要学生们感受到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尊严,是值得我们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去持守。诚信并不难,就像不作弊完全可以作到一样,我们希望这些言传身教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成为一个个音符,为他们持守诚信的美德奏出美妙的乐章。

几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学生评教制度,通过学生的问卷评估,及时收集学生意见。欣慰的是,我们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一直得到学生的支持,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第6篇

关键词:焊接专业 一体化课程体系 依据 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焊工培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职业院校培养,二是企业工人进修培训。技工院校大都遵循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模拟训练三个环节完成焊工培养。近年来,技工院校借鉴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教育”、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培训包”等发达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开展了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

一、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包含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料、一体化师资队伍和学习工作站等内容。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社会需求、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国家焊工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焊接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等特征,是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焊接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是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的指导下,由课改团队编制而成的,是焊接专业开发和建设工作的依据。它是规定专业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一体化师资队伍和学习工作站是开展一体化教学必需的教学资源,是一体化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新形势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在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的指引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相当程度上适应了当前中国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1.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德国“双元制模式”和美国、加拿大的“CBE课程设计模式”是当前国际上较典型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些模式中,学习过程参照职业活动过程进行,将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使学习过程和职业活动过程相一致。我国赵志群、姜大源等学者对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理论和课程开发方法做了系统的研究,为一体化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2.焊工国家职业标准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专业基础

国家职业标准是技能人才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培训和教育以及企业招录、聘用人才的基本依据。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来源于对焊接行业、企业的调研和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其转变而成的一体化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涵盖了焊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各级焊接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中级一体化课程中梁、柱焊接为例:课程涵盖了《焊工国家职业标准》(2009版)中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焊条电弧焊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以及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CO2气保焊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等工作要求。

3.一体化课改标准和技术规程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技术支持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等纲领性和技术性文件,对确立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一体化课程规范和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包等具体问题都做了规范和细致的说明,为一体化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技术支持。

三、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工作,它遵循《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提供的技术途径,可分为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编写、一体化师资队伍与学习工作站建设等几个环节。

1.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

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的流程包含一体化课程转化、课程规范编制和课程规范审定三个步骤。

一体化课程转化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由职业领域转到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制的基础。

进行企业调研以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是进行一体化课程转换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院校走访了锅炉、重型装备、汽车、石化、冶金、有色金属、修造船等各类对焊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了解企业对焊接技能人才的需求、技术工人的成长途径,并召开焊接专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共有16名来自各省市协会、大型企业的企业实践专家与会),按照一体化技术开发程序的相关要求提取出焊接技能人才成长历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并转换成适合学校教学的一体化课程及学习任务。

中级焊工一体化课程包括:金属材料火焰切割,低碳钢构件焊接,常压管道焊接,梁、柱焊接,常压容器焊接;高级焊工一体化课程包括:焊接缺陷返修、压力管道焊接、压力容器焊接、特种材料设备焊补。焊接技师一体化课程包括:焊工技能培训、焊接生产管理、焊接工艺编制及评定和焊接疑难问题处理。

课程开发团队依据《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确定焊接专业基本信息、就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确定焊接专业各一体化课程的基准学时、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实施建议。经过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审定修改后,确定了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

2.编写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

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主要有教师用教学材料和学生用学习材料两部分。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故在教学材料的编写上以学生用学材(工作页)的编写为优先。

工作页编写应由引导问题贯穿始终,围绕各环节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设计,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工作页可以由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样式呈现,将学习任务中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与必备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习内容通常用鱼骨图工具分析任务学习过程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拓展知识、素养等,并进行内容的调整与排序。焊接专业各门一体化课程鱼骨图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包含了国家标准中焊工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3.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师资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能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制定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将一体化教师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最高,三级最低。学校于2012年起进行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师培训,约90人完成了三级一体化教师培训。

要使专业理论教师、实习教师转变成一体化教师,需进行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本质特点和教学要求,并能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4.建设学习工作站

在一体化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工作站中开展学习。焊接专业学习工作站的硬件配置主要有咨询区和网络、适合小组讨论的桌椅、白板及焊接设备设施。由于技工院校场地、资金的限制和焊接专业的特殊性(技能学习时有较大的烟尘、噪声等),大部分技工院校焊接一体化工作站分成理论教学区和技能教学区两部分。

四、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根据用人需求重构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行业企业调研必须全面,企业实践专家应名副其实

行业企业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工作。在调研时,应当涵盖焊接专业涉及的主要行业,企业调研应选择多种类型的企业,且焊接专业应是企业的主要工种。

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的专家应不少于十名,并有多年的一线焊接工作经验。每个专业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应不少于十个。

2.完整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制订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还是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都离不开有丰富经验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这个团队中有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四类人员。其中专业骨干教师是核心,他们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本专业各层级焊工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熟知企业实际生产状况,还应有较好的文字编辑和表达能力。

3.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

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高要求,而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转变成一体化教师,尤其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一体化教材种类多、跨度大,开发周期较长,质量还有待完善。而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学校的财力、场地及学生数量等密切相关,短期内全部达到难度不小。

4.一体化课程体系不排斥地方特色

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对整个专业的整体规划,内含的一体化课程是必需的,但非全部。人才培养和使用都有区域性,企业亦有地方性。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体化课程是对整个一体化课程体系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能提高技能人才的地方适应性。

第7篇

关键词 工程监理 对照教学法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案例分析、现场参观和顶岗实习等,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基本是“一张嘴、一本书”的课堂讲授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独立思考空间,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如何上好该课程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抛砖引玉,以期达到提高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定位,精选课程内容

根据目前监理行业的组织分工,分为决策层、执行层和作业层。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培养作业层的监理员和资料员。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具备在监理员岗位上进行监理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处理监理工作中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处理监理工作中进度偏差及工程索赔的能力,进行监理过程中资料收集、归类、整理及竣工资料整理的能力。

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大多从事建设工程现场监理工作,所以本课程定位是重点培养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监理员,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是能够胜任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监理员的工作。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上重点介绍建设工程施工中的旁站监理、材料验收、见证取样、监理资料管理、编制与执行《监理规划》及监理人员职业道德等知识,而对监理企业的设立及资质管理、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考试及注册制度等知识仅作简单介绍。

2 选好教材,配以合适的工程实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选择是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由于现有的建设工程监理概论教材多是基本理论的泛泛介绍,缺乏深度和广度,尤其缺少工程案例,其共同特点是概念性、理论性、叙述性文字过多,这与本课程是运用型、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特点相违背,同时也缺乏对学生今后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指导。

我们首先选定一本比较简明扼要,又包括课程基本内容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教学的主线,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要求;然后,针对多个具体工程项目(如选择市政、水利、公路及桥梁等不同类型的工程),收集这些工程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单位编制的《监理规划》(若能同时收集到与该《监理规划》配套的《监理大纲》和《监理细则》则更好),给予重点解剖和对比分析;再配以适量案例重点讲解合同管理和索赔的处理;最后指定一些监理工作手册、监理表格、监理资料汇编和监理工程师网站作为参考资料,以便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

这样进行教学的优点是既紧扣教学要求,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弥补了现有教材缺乏工程实例的缺陷。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注意力明显集中、能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课后作业也不仅仅是简单摘抄教科书的文字,还能添加一些具体操作措施方面的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 贯通已学知识,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前期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结合本课程教授的监理知识和手段,开展具体监理工作的能力。同时,从工程监理行业的岗位来看, 监理人员应具备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工程监督管理的实际能力, 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知识(如: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经济与造价、建设工程法规、工程项目管理等),介绍这些知识在监理工作中的运用,如:结合材料验收、见证取样和平行检验复习建筑材料知识;结合单元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复习建筑结构种类及选型;结合旁站及隐蔽工程验收复习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知识;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复习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及施工技术知识等等。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强、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特点,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应用时,我们会用较多的时间介绍当前的工程实际案例,而不是仅仅讲授这些基本理论的“意义”、“作用”等文字性的东西。我们还结合最新的工程实际,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如:介绍了自流平混凝土施工技术及阻尼器抗震结构等新工艺新技术。通过贯通已学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样就能把课程讲得既深刻又生动,还形成了自己的授课特色;并且能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工程监理知识和手段,而且能够综合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自己培养成为工程监理及施工生产两用的高智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4 重视第一节课,提升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力

第一节课上得好与坏、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亲近,进而影响今后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程度、听课兴趣和效率。内容丰富,表达生动的第一节课,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培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还可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本课程的动力。

4.1 重视“首因效应”,做好自我介绍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容易使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教育心理学也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的威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第一节课上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塑造,在形象、语言、动作和教学态度等方面力求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认真、负责的,跟这位老师认真学习,定会学到有用的知识。

另外,自我介绍也很重要,要介绍自己的姓名和求学经历、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办公室地址等,这些是最吸引学生的,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的过去,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

4.2 高屋建瓴,将学生引入课程

第一节课要高屋建瓴,重点介绍课程概况、学习目的和方法,最好不要讲太多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和观看一些工程案例,形象地将学生引入课程。第一节课还可以介绍教师自己当前的科研工作以及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体会到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的第一节课就成功了。

4.3 开放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第一节课上也不要满堂灌,不要以为学生对本课程还是一片空白、一无所知。当代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应该留出时间和学生共同讨论,并鼓励学生参与,多听听他们对课程以及教师的要求和想法,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觉性。

5 利用《监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对照教学,加深学生对《监理规划》的认识

《监理规划》是监理三大文件(《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中最重要的一个文件。我们在建设工程监理概论教学中尝试采用《监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对照讲解的教学方法,即:首先选择几个大中型的典型工程项目,分别介绍这些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单位编制的《监理规划》,然后将《施工组织设计》中各施工工艺或施工方案的施工过程,对照《监理规划》中是如何对其进行相应控制的。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施工组织设计》是解决工程该“怎么做”;而《监理规划》是解决工程该“怎样去监督和管理”。

进行这样对照教学,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现场监控方的监理机构必须要根据项目的特点、施工工艺的特点以及监理机构的实际能力水平去编制一套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其监控思想、方法、手段等均要在这个方案(即:《监理规划》)中有所体现,而不是泛泛而谈、空洞无物。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运用板书、电子教案和录像等多种媒体,取长补短、优化组合,重视批改作业和课外答疑等辅助环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和比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比按教材逐条讲解好很多。我们调查还发现,学生在图书馆专业资料翻阅程度和建筑专业网站的使用频度均有了明显提高。

6 结语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理论性强,操作性强和叙述性内容较多,不适当的授课方式极易导致照本宣科,并表现为“老师费尽力,学生一头雾水”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积极性。实践表明,采取对照教学法,选用合适的教材,推荐适宜的教学参考书和网站,授课中再多补充一些工程案例,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提高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应该要根据教学要求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于特定内容和特定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应体现“重组基础、反映现代、融入前沿、综合交叉”的现代课程建设思想。

参考文献

[1] 孟韬,李海南.“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134-135.

[2] 张迪.高职高专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与建议[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9.

[3] 陈静茹.“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教学的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7(2):23-25.

[4] 徐芝纶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编委会.力学宗师[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精品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精品课程建设是其中一项核心内容。按教育部文件精神,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教材及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免费在网上开放,以低成本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高职教育精品课程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与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本文拟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思考。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先进性与创新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与实作,其主要任务是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并将其转化为产品。由于工作在生产一线,既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应以岗位能力为着眼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结构表,按照层层分解的子能力要素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根据岗位需求选择、组合知识,确定基本教学内容,要明确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教师不要引导学生过多地探究“为什么”,而是要使学生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操作,掌握相关的理论,解决具体实践问题。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中应充分重视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我院在开展高职铁道车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在分析毕业生从事铁道车辆的检修、运用岗位工作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车辆制动、车辆电气、车辆空调实训与中级检车员技能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使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作动手能力,教学成果显著。我院2000届、2001届两位学生在2005年铁道部举办的车辆检车员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

以“双师型”为要求建设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否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精品课程应由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主讲。学院要为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提高他们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要支持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外出学习,参与产学研结合、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等项目,使其不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在同行与相关企业中树立一定的知名度,从而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青年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青年教师,要严要求、高标准,要求他们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与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也是教师梯队的建设过程,主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与教学思想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对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全体教师形成团结向上的和谐梯队,使老教师的经验与青年教师的活力得到合理的配置,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以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依托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遵守以“教”为中心的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知识的积累,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的主要目的……这显然达不到高职教育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高职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应贯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启发式、发现式、讲授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在教学手段上,要改变现代化教学手段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的观念,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比例,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多媒体、远程通信等现代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与不足,加强课程教学课件的开发,使其成为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支撑,确保教学的高质量。要加强实验室、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发挥其在课程教学中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独特作用。笔者在任教《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时,运用教研组开发制作的《4FS7B型压缩机》课件,利用三维动画对4FS7B压缩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直观、生动的讲解,使抽象知识变为直观的动画,易于学生掌握与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件还获得江西省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课件三等奖。

以实践技能为重点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精品课程必须使用优秀的教材,一本优秀的高职教材应既具有高教教材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职业教育教材的鲜明特色;既要方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时易于理解和吸收。目前高职教育中使用的教材大都存在内容陈旧、缺乏高职教育特色以及实践教学教材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高职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往往占总教学课时的50%左右,但与实践教学配套的教材却严重缺乏。因此,高职院校在组织教材编写时应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依托行业企业,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主讲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教材,制定实验、实训、实习教学规范统一的考核标准,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要求,反映本课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预留“接口”,便于对教材内容的修改和补充。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适当引进一些国外出版的职业技术教材,作为补充与借鉴。

以网络为平台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资源,构建以网络为平台,面向学生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师上课前,应将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公布在网上,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明确课程要求与学习进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在课后辅导与作业批改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辅导答疑”、“留言板”、“教师信箱”等栏目的设置,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网络上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在网上提出自己在课堂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资料的收集和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种全新的启发性与研究性学习方法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质量监督与教学效果评价中,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评教”栏目将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减少教学效果评价中人为的不公正因素。总之,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学管理新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减轻教师讲授和辅导的工作量,同时对教学管理者来说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是学校本身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需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放眼未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吸收新的科技成果,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使课程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教学质量始终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拥有一大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思想上认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形成良性的评价与支持的制度机制,在资金上加大投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娟.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4,(4).

[2]仉志余,等.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