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风险的表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偿债能力;运营绩效;现金流动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涵义
财务风险通常有两种理解: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经济实体各类风险的货币化表现;狭义的财务风险特指经济实体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中因资金筹措、投资和日常运营所面临的风险。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从其性质看,更接近于狭义的财务风险概念,即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因资金运动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高校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类似之处,因都是指经济实体在发展过程中因资金运动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因此在分析财务风险时都应基于各自资金流转环节进行考察。但因为高校与企业性质上的差异,所以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比较而言,高校财务风险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第一,在筹资方面有较强的政策性;第二,在开支方面不具备补偿性;第三,在产品方面没有营利性;第四,在周转方面缺乏再生能力。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特征
1.高校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高校不以盈利为目标,所以高校的偿债能力(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均不能用盈利能力评价,只能用支付能力评价,因此对于长期偿债能力只能进行近似评价。高校负债投资的初衷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所贷资金一般都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数目巨大,投资回收期长。根据负债经营能够产生杠杆效应的基本原理,当负债投入项目的增量收益率高于负债资金利息率时,学校使用一部分负债资金可以因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经济效益,加速学校发展,反之负债资金会降低其经济效益。由于贷款建设项目建设工期长,对未来的经济效益把握不准,还贷政策不健全,所贷资金超过实际偿还能力,影响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又因为高校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高校所形成的事实负债不能完全在总账中反映,这种没有进入账薄体系的隐性负债容易掩盖财务支付危机,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普遍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2.高校财务风险的高破坏性
高校财务风险具有比企业财务风险更强的破坏性。贷款不仅要偿还本金,还要支付利息,必然加重财务负担。如果债务过重,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财务支付,而且影响按时偿还贷款的本息,导致举债高校的财务风险。巨额贷款固然可以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推进高校的跨越式发展,缩短高校的建设周期。但由于高校的学费标准由政府确定、招生计划由政府分配,高校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偿还巨额贷款的目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加大投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塑造学校的全新形象,付出较高的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增大科研投入资金,努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提高学校的品牌效应,提高管理成本确保教学质量。这些投入又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和加重了学校的财务负担,使举债高校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增大。
三、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指标的代表性及其体系的完整性,要求指标不重复、不遗漏,指标之间相互具有独立性,又互为补充,能基本检查和监测高校的财务风险的主要特点。
2.总体性原则。高校应当将事业发展,基本建设,校办产业和后勤服务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评价学校的财务风险状况。
3.整体优化原则。由于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出的复杂系统,所以不能用局限性较大的单一指标进行评价,而要建立多个财务评价指标来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状况。
4.可比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对高校财务风险状况进行评估,而这种评估只有通过校与校之间、指标与指标之间相互比较,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5.可行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既要从理论上注意它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要注意到它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所以,在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保证指标体系所使用的区全部数据均能由现有的财务资料和会计核算数据提供,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可操作性。
6.动态完善原则。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不是一项临时的突击性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完善的动态任务。从时间上说,考核评价的时间越长,高校财务状况的趋势性事实也就越明显地反映出来。如果仅仅关注某一年份的评价结果,就可能由于某项工作的缘故而出现偶然性的跳跃。目前的评价还很难剔除这种偶然性,但坚持动态完善,不断加以修订,就可以根据教育管理的新要求和会计核算的变化,逐年修订指标,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各高校的财务风险状况。
四、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高校财务自身的特点,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从总体失衡能力、偿债能力、运营绩效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17个财务指标来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状况。
1.总体失衡能力指标
(1)银行存款保障率(A1)
银行存款保障率它是衡量学校财务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反映学校各项资金的调剂能力。这一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学校资金调剂能力越差,风险越大。
银行存款保障率=负债/(银行存款余额+现金余额)×100%
(2)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产比率(A2)
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金比率是指学校年末暂付款总额占年末全部流动资产(资产总额减去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比重。它反映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这一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学校的财务风险越大。
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产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年末数/年末流动资产总额×100%
(3)事业基金可用率(A3)
事业基金可用率它是指年末学校可动用的事业基金占事业基金总数的比例,用于衡量学校事业基金可动用程度。比值越低,说明学校调剂弥补预算缺口的能力越差。
事业基金可用率=(事业基金-借出款-对外投资)/事业基金×100%
2.偿债能力指标
(1)学校资产负债率(B1)
学校资产负债率是指学校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体现了学校的资产负债情况。与一般企业负债不同,高校不具备负债经营的条件,因此,该指标仅仅是高校进行财务分析时了解学校财务风险的一种工具。学校的资产负债率低,说明学校的净资产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程度。
学校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收入负债率(B2)
收入负债是由于高校借款的偿还必然依赖于未来的收入,考察负债总额占学校收入总额的比重,可以更好的预测学校的偿债能力,它反映学校年收入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借债比率越高,风险越大,会对学校的发展形成威胁。
收入负债比率=负债总额/收入总额 ×100%
(3)年末借款总额占总收入的比率(B3)
年末借款总额占总收入的比率。它是指学校累计借款总额占当年学校总收入的比率,反映以学校年收入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公式中分母选择的是当年总收入而不是总资产,原因是学校的资产属国有资产,不能用于还债。学校用于还本付息完全要靠学校的收入,靠流动资金而不是靠固定资产。借债比率越高,则风险越大,将对学校的发展形成威胁。
年末借款总额占总收入的比率=借入款累计数/总收入×100%
(4)借入款项占总支出的比率(B4)
借入款项占总支出的比率是指学校年末借入款项占当年学校总支出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当年财务支出对当年举债的依赖程度。
借入款项占总支出的比例=学校借入款项 /总支出×100%
(5)借入款项占货币资金的比率(B5)
学校年末借入款项与年末学校货币资金(现金、银行存款加债券投资的总额)对比,说明了学校的还款储备率。因学校借入款项分不同渠道与不同还款期限,无法准确测算其年度偿还额,只能以其总额与货币资金的比率来测算到期的还款压力。这一比例越高,说明学校财务风险越大,到期还款压力越大。
借入款项占货币资金的比率=借入款项/(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100%
3.运营绩效指标
(1)学校年度收入支出比(C1)
学校年度收入支出比=本年实际总支出/本年实际总收入×100%
(2)赤字与事业基金比(C2)
赤字与事业基金比=当年赤字总额/累计事业基金×100%
(3)事业基金现金储备率(C3)
事业基金现金储备率=(现金净额-未完项目现金结余)/(专用基金+事业基金)×100%
现金净额=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短期证券投资+其他货币资金-外债额
未完项目现金结余=未完项目收支差额-项目暂付款。
(4)经费自给率(C4)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100%
(5)预算收入完成率(C5)
预算收入完成率=实际收入总额/本年收入预算数×100%
(6)预算支出完成率(C6)
预算支出完成率=实际支出总额/本年支出预算数×100%
4.成长能力指标
(1)现金净额增长率(D1)
现金净额增长率=(年末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100%
(2)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D2)
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
(3)自有资金动用程度(D3)
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年末其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100%
上述指标体系,只是从总体角度,粗线条概括地对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进行设计,尚不具体充分。在实际运用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量化管理之目的。
五、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原则
1.完善经济责任制
各级领导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强化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意识,以防权责不清。应建立负债管理制度,高校负债管理制度是针对高校负债实行事前审定、事中监督反馈和事后跟踪偿债管理的一种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当地方高校决定负债上项目时,必须首先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实行负债论证制度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然后再报相关部门审批。当项目启动后,应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与检查,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校领导汇报,一直跟踪到项目完工。
2.强化预算管理
财务风险控制要在预算上加以实施,主要体现在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的科学规范上。首先,要改进预算编制办法,主要是细化高校预算项目、科学制定预算定额标准、严格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其次,公开预算标准和编制程序,公布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再次,在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同时,在高校内实行集中采购制度,使市场竞争机制与财务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这既可以提高采购效率,又有利于强化财务支出管理与控制,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3.合理控制地方高校举债规模,优化筹资结构
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结构一方面是指企业的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另一方面又指所有者权益以及各构成项目分别占企业总资本的比例。随着我国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举债规模的确定应当与资本结构理论关于筹资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观点相对应。不同的举债规模形成不同的筹资方式,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不同的筹资结构,不同的筹资结构形成不同的利益要求。这一系列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资本结构理论中有关控制权安排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产业化趋势,高校不再单纯是以前的“卖方市场”。高校作为独立自主的法人,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因此,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构建一套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非常重要。通过这套指标体系,为正确评价学校财务状况,为主管部门提供宏观管理的工具,为学校自身加强财务管理提供依据,为关注高校的社会各界提供财务分析资料等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正体.高校财务风险探讨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4,(85).
[2]胡信生,拓东玲,王希文.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其防范[J].高等农业教育,2005,(2).
[3]陶小平.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有待完善[J].经济论坛,2004,(11).
[4]王德春,张树庆.高校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J].山东农业学学报,2003,6.
[5]董乃斌,任元明.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控制[J].西南农业学学报,2004,1.
[6]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事业不断迅猛的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也随之得到扩大,很多高校开始在大规模的范围当中实现举债办学,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出现了新的姿态,也因此出现了财务风险。要想将高校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需要及时将隐性的问题揭示出来,针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和责任风险,实现预警预报,可以使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更好的辨识风险。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建立 运用
一、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
(一)学校资产负债率
这方面指的就是学校负债总额和全部资产之间产生的比率,可以将学校的财力资产负债情况体现出来。和一般的企业负债具有一定的不同,高校自身并不具备负债经营的条件,因此学校需要利用学校资产负债率可对于学校财务风险进行了解,这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如果学校资产负债率比较低,那么这就说明学校具有很多的净资产,职责杨可以将学校的财务风险程度有效的反映出来。
(二)累计借款占总收入的比率
这个方面的比率就是学校累计的借款总额占据学校经费收入产生的比率。可以将学校的受到风险的程序反映出来。在相关的公式当中,主要是将总收入表现出来,这主要使因为学校的当中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范畴,无法应用于还债。学校需要利用学校的收入实现还本付息,利用依靠流动资金。借债比率逐渐提高,产生的风险也比较大,对于学校的发展也会造成威胁。
(三)学校借入款项占学校货币资金的比率
对比学校年末借入款项和学校资金货币资金,可以对于学校的还款储备率进行说明。学校借入款项具有不同观点渠道,其还款期限也是不同的,其年度还金额使无法进行准确的测算的,那么需要利用综合和货币资金的比率。对于到期的还款压力进行测算,这个比例比较高,这就说明学校面临着比较大的学校财务风险,到期还款也会具备比较大的还款压力。
(四)投资基金占据事业基金的比率
这个方面的比率指的就是年末学校,的投资资金占据事业基金的总数所产生的比例。可以将学校年末事业基金当中有关于投资资金的比例反映出来,如果其比值比较小,那么就说明学校面临的对外投资风险是比较小的。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方法
(一)建立偿债能力指标
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体系当中,高校偿还的各种到期债务能力指标都被包括在内,我们需要利用各种相关的指标,将高校的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评价。利用资产负债率,可以将高校的负债程度和财务风险。高校属于非盈利性的工艺性质的单位,那么其资产负债率就要保持比较低的水平上,控制高校资产负债率在40%-60%范围当中,如果高校出现了比较大的资产负债率,不断发展,就会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正常的财务运行。高校需要对于自身的财务状状况产生风险意识,并且给予预警信号。
(二)建立运营绩效能力的指标
利用高校的资金和资产,可以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保障。如果逾期的目标无法实现,那么就可以明确,在高校资金和资金管理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要将运营绩效状况进行更好的辨识,这就需要建立出运营绩效能力指标。可以利用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等等各种指标,将高校的总体运营绩效能力的高低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果高校这个方面的指标比较大,这就说明高校自身的支付能力比较大,而面临的筹资风险是比较少的。
(三)建立收益能力指标
我国高校具有办公性质,我国已经实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和要求,从而实现出全方面的社会服务,使其办学效益实现最大化。因此可以利用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入率、投资收益率等各种指标,可以将高校的视觉收益能力充分的反映出来。
三、高校财务预警指标运行
以某高校的为例,其规模比较小,宿舍建筑占地面的达到16万平方米,拥有教职工1000余人,在校的学生达到8000人。结合学校的各种财务指标,从而分析其财务风险预警。
通过上表,将这个高校的财务风险指标值和预警界限进行比对,我们可以明确,这个高校的财务状况已经开始出现恶化的趋势,面临着很大的财务风险,需要技术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在这个高校当中,具有过多的暂付款,对于流动资金的实际周转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学校这个时候呈现了比较大的财务支出,那么单位的正常运转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学校具有过多的借款,到期支付本息的压力无法承受。总体来说,这个高校具有较大的财务风险,总体上就是在筹资和财务状况方面出现了失衡的状况,学校可以将投资和预算控制方法进行缩减,从而可以将财务状况进行改善。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于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进行全面的论述,可以对于高校今后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发展和建立起到借鉴作用,并且结合具体的实例,对其应用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高校更好的利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参考文献:
[1]韩德余,白雪峰. 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J]. 会计之友,2013,16:118-121.
[2]窦伟. 修正的Z值风险模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探析[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1:32-34.
[3]成文东. 谈非营利性医院财务风险及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J]. 商业会计,2012,14:34-35.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54-02
一、财务报表审计与原则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及相关附表所进行的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的原则: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应当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应当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应当根据审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约定书的要求,确定审计范围。
二、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部门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方法不科学。首先,由于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和提示,不可能对审计的每一个细节都作出具体说明,任何技术方法都是以一定假设为前提的,审计人员很难准确把握所有的审计技术应用的条件。现有审计采用抽样审计方式,由于不是全面和详细的审计,可能会形成审计漏洞或真空。这是审计方法自身缺陷造成的审计风险。其次,中国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滞后,从国外经验来看,现代企业多采用注重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为特点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新的审计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就中国情况来看,即使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运用也不是很熟练,除了一些大型的事务所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外,大多数中小城市事务所的审计方法仍停留在账项审计阶段。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原理和运用问题,大多还处于朦胧之中。这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3.计算机审计技能的人员不足带来的风险。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运作、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与方法。能够面对海量的数据,寻找到审计线索突破口。随时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接口特征,选择满足需要的数据采集软件类型,编制各种审计模块。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清理和分析,快速准确地找到并验证各种审计疑点。而现阶段,要使审计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审计能力,还需要一个过程。开展计算机审计,倘若人员没有足够的技能,将无从下手。仓促上机,无疑会带来检查风险的增加。
三、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1.充分重视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扩展审计证据范围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审计项目涉及的工作内容之一,风险基础审计的应用,要求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看作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形成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的评价。该评价包括环境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确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确定发生重大错报可能的领域与方向的重要依据。其结果及相应的风险评估,应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它是审计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效利用内控评价结果,合理选择测试性质、时间与范围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已得到愈来愈多注册会计师的认可。然而,真正地做到利用内控评价提高审计效率并在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中予以体现的,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却很少。可考虑根据内控风险水平的不同对有关的会计记录及相应的经济业务重点进行分析性测试;将细节测试的时间安排在年终前的某一时间;减少细节测试的样本数量和覆盖面。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可以根据固有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进行符合性测试或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决定不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根据业务性质及数据转换特点,确定不同的内控风险水平。
3.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4.加强审计质量考评控制。要科学考评内部审计质量,应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是由很多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定量指标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否胜任审计监控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时,需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作一整体予以运用,以得出正确结论。科学考评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果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内部审计的最终结果,才能了解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才能总结和掌握有用的内部信息,发挥内部审计提供信息的参谋作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CPA考试委员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物流企业;非财务指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物流业是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作为服务领域唯一的产业振兴规划,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测迫在眉睫。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突发的,在财务危机形成的过程中会出现财务危机的征兆。分析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物流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寻求对策与方法。引入非财务指标对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是一种必要而有益的补充。
一、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概述
财务危机一般是指企业现有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负债价值或企业经营现金流量难以偿还现有债务的情形。物流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对预警指标的收集与量化、预警方法的选择、财务危机警戒标准的确定、财务危机相应对策与建议的制定等,在分析企业财务预测结果和财务风险原因的基础之上,对企业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提出具有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制度方式。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致力于基于财务指标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很少有学者从非财务信息指标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行研究,而非财务信息对物流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基于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引入非财务指标,可以提高预警机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指标数据失真影响财务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物流企业财务指标数据虽然可以从公开披露的年报中获取,但是管理层常为了不同目的操纵报表、掩饰问题,加上现行的监督机制和独立审计机制还难以保证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因此财务报表未必是公司财务真实状况的反映。再加上国内目前对研究指标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统一界定,大多数学者选取指标的口径不一,后来者很难继承研究,无法保证研究变量选取的规范性及研究结论的继承性,而当前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绝大多数偏重于财务指标来构建模型,因此很可能影响其在运行中的有效性,导致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失败。
(二)忽视非财务信息导致预警机制指标选择不够全面
国内学者大多数以ST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前三年数据作为样本选择的时间范围,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选取财务预警指标,选取的财务指标难以涵盖与财务风险相关的所有信息。基于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得到的预警机制是不全面的,无法预测非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此外,物流企业的外部因素也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全局性风险影响,可通过物流财务系统渗透到企业各环节,遗漏这些非财务信息将导致预警机制指标选择不够全面。
(三)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难以推广应用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可行性取决于其子系统的运行状况与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需要各管理部门系统之间数据资料充分共享,物流人员对系统经常进行监管与维护,这必然要求企业有相对成熟实用的预测方法和高技能的操作人员。而大多数研究预测模型给定的实施条件约束太紧、勾勒出的模型适用环境过于复杂、物流操作人员专业水平整体不高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的不足,使其难以被物流企业采用。况且,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尚未就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做出完善的规定,这使得管理者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方面缺乏主动性。
三、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在物流企业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衡量,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和重点预警指标的变化,监控和预测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制度方式。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对财务风险及时准确地预警,就必须在指标上包含非财务信息,从既能预警又易被企业采用的角度出发,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运用模糊数学变换原理将定量、定性的问题综合研究,实现收集、监测、诊断、处理等功能。
(一)构建非财务信息收集处理子系统
从财务风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尽管不同物流企业的规模和管理制度的完备程度不同,但物流企业发生危机往往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根据目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的理论研究结果,综合考虑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特点,以及依据敏感性、代表性、关联性、对比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等预警指标选择原则,同时借鉴了我国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中普遍采用的指标,代表物流公司的非财务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预警指标和财务风险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正向型指标、逆向型指标和稳定型指标。具体来讲就是正向型指标数越大企业财务风险越小;逆向型指标数越小风险越小;稳定型指标数在某一点上最好。
(二)构建非财务指标量化处理子系统
由上述选取的预警指标体系可知,可以根据物流企业财务风险各项因素从两级指标来衡量,确定的指标因素集如下:一级非财务指标因素集为X={X1,X2,X3,X4,X5}={文化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公司治理因素、获取资金支持的能力};二级文化因素集为Xi={高层领导对物流的风险意识、物流人员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企业物流风险文化意识},依此类推,可确定其他二级指标因素集。
非财务指标根据设计的专家调查表,依据表1中确定的指标性质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从而得出各层次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通过专家对因素集所包含的各项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将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的判断数据,形成判断矩阵。可以用1-9标度法对二级因素集的重要性程度来构造判断矩阵Ai(i=1,2,3,4,5),判断矩阵的标度及其含义见表2。通过判断矩阵求此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得出各因素的权重Wi=(w1,w2,...,w5)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要求一致性检验指标CI=(λmax-i)/(i-1)≤0.1,即通过逻辑上的一致性检验,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同理可得第一级指标组成因素集的权重向量W=(w1,w2,w3,w4,w5)。
(三)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综合评判子系统
定义评估等级标准所对应的决策值集R,R={r1,r2,r3,r4},ri表示第i个评价等级所对应的决策分值。评判者根据评判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每个指标因素的情况进行评估,决策分值便为该指标的考评结果。根据评判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判结果为元素组成评估集,评估集可定义为四级:V={v1,v2,v3,v4}={安全,基本安全,风险,重大风险}。
首先对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即从U到V的模糊关系矩阵,一般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对于U1有
B1=b11 … b1m ?埙 b41 … b4m(1)
其中,bij表示第i个指标被评为j等级的程度。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到R2,R3,R4,R5,再分别求出Ui到V的模糊变换:Ri=Ai·Bi=(ri1,ri2,…,rin)。其中,i=1,2,3,4,5 n表示Ui中第n个指标。
然后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以U1,U2,U3,U4,U5为元素,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用ri构造它们的单因素评判矩阵B。然后是U到V的模糊变换:R=A·B= (r1,r2,…,rn)。经归一化处理得:R'=(r1',r2',r3',r4',r5')。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所属各类警限的区间,从而判断物流企业风险水平的高低,实现综合评价。
(四)构建财务风险警度分类子系统
根据警情强度在数量上的强弱确定警度,该机制依据物流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由低到高将警度划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四个级别。警度对应的风险等级为:无风险,无警;低风险,轻警;中等风险,中警;高风险,重警。具体划分标准是:R∈[0.9,1.0]为无警;R∈[0.7,0.9)为轻警;R∈[0.4,0.7)为中警;R∈[0,0.4)为重警。根据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模型确定的风险等级可以预报警度。
(五)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方案子系统
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对策方案需要事先制定。具体而言,当警情处于无警状态,说明财务状况正常;当警情处于轻警状态,管理者应寻找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实施风险信息追踪监测;当警情处于中警状态,管理者应根据风险因素状况和警情动态发展趋势,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当警情处于重警状态,管理者必须立即寻找警源,找出使企业财务状况陷入危机的关键指标,确定风险处理方案。在每次财务危机处理完毕后,需要对预警机制及预警对策方案做出动态调整,确保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预测准确性。
五、结论
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对于加强物流企业风险管理意义重大,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结合我国物流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征,预警机制不仅要注重对企业财务数据的计量分析,还应引入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判断,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五个子系统入手构建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艳宁.基于非财务视角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财会研究,2012(14).
[2]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06).
[3]贾于露,乔静.后危机时代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商业会计,2012(03).
[4]田芬,吕永波,刘凌霄.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综合预警研究[J].物流技术,2009(11).
[5]刘永胜,唐波,杨嫘.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物流,2010(02).
[6]林秀端.财务预警机制完善构想[J].财务会计,2010(05).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一、引言
税收在稳定国民经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中国在税收法治方面起步较晚,如税收偷税漏税等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尤其是这几年来,一些重大偷税漏税案件通过媒体曝光,引起全社会对逃税现象更强烈关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我国指出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信息化背景,集中收集这一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提升素质以避免税务风险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必须得以解决。随着税务机关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新事物的快速发展,从财务报表中进行税收风险识别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规避税收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的企业控制财务风险是相对常见的,但是我国企业基于税收风险管理的财务报表分析相对较少,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基于特殊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没有意识到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已经渗透到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税收风险管理系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税务风险的严重性,或者虽然有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但管理不严格,操作不规范,这使得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因此,企业的纳税风险控制和管理在企业管理的生产和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税收风险的机制,以及如何控制和管理税收风险。
三、财务报表分析与税收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财务报表分析是税收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一个完整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确定对象、资料分析、访谈验证、评估处理和管理的建议等其他的基本过程,包括资料分析、访谈验证工作需要财务报表分析的某些方法的使用。同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税务风险评估指标的主要数据源,如国家税务总局管理措施表明,在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率等可以直接从财务报表数据中计算此财务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税等财务比率指标,作为风险评估指标来说也很常见。因此,财务报表分析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出发点。
(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服务于税收风险管理
在全面把握企业财务信息的基础上,企业通过一系列精确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可以准确的分析出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结合税收数据,可以初步判断纳税申报是否合理。由此,财务报表分析也是税务风险管理的结果。但除此之外,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一套完整的程序规定,以及完善的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地发觉企业存在的漏洞,但同时企业还需要进行举证、访谈和实地核查以准确验证问题,使最终的评价结论有说服力。
四、税收风险管理指标分析的运用
(一)收入类指标的涉税分析
收入类涉税评估分析指标主要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采用的是纵向比较分析,用公式表示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计算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并和相应的参考值(如预警值)相比,可以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正常程度做出预判,以便明确需要进一步修改的难处。一般状态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应该是增长的,所以预警值的指标一般是正的。若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呈正向变动,并且与浮动范围预设的警告值差别不大,就可以预估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是符合情况的,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是呈负向变动的,则可以估计企业的收入相关存在问题,或影响企业的纳税风险。
(二)成本类指标的涉税分析
成本类涉税分析指标分为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两个指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进行横向比较,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则侧重纵向比较,用公式表示分别为: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企业通过原材料利用率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的计算,并与相应的预警值比较分析,可以对企业成本是否正常做出初步判断。一般来说,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如果单位成品原材料利用率超过预警值,可以初步判断企业原材料成本不科学,原材料使用数量或进行了人为的调整等等。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以估计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的列示存在问题,或影响企业的税收风险。
(三)利润类指标的涉税分析
利润涉税评估中常用的利润率评估分析指标为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和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两个指标,用公式表示分别为: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若呈现出来的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和其他业务利润率的变化超过预警值而改变时,企业可以初步估计可能是收入或结转成本存在问题,影响税收风险。
五、结语
纳税评估作为一个国际税收征管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也是逐渐地取得了一些结果。它把服务纳入在管理当中,使得纳税企业减少涉税的风险,同时增强了纳税企业的纳税自觉意识。但需要强调的是,税收评估系统在中国的起步较欧美国家来说略晚,不足之处依然十分明显,尤其是现有的税收评估指标体系并不完美,实操性需要改进。由此,税收评估实践应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两者结合,完善税收评价指标及其分析方法,通过对财务报表信息和税务相关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指数异常变化的分析讨论,以便企业发现他们的存在与税收相关的风险,以促进税收评估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一、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的背景
招标采购是市场主体通过有序竞争,择优配置工程、货物和服务要素的交易方式。招标采购方式的特点是变“买卖双方博奕”为“投标人之间的博奕”,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对买方的不利,目前,招标采购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招标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事件的出现,会使得招标采购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偏离,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偏离就是招标采购风险。招标采购风险一旦发生,就可能影响招标项目的进程、效率、效益、目标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法律责任方面:如果在招标过程中发生违法行为或者参与招标投标的利益相关方提出异议、投诉、起诉等,相关责任人有可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第二,成本方面:增加了招标采购组织方面的费用,增加了人力成本;导致工期延长、甚至工程质量问题而发生的费用,增加了项目隐形成本。第三,工期方面:由于招标进度改变,导致采购周期延长、交货期推迟,必然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第四,信誉方面: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对招标项目产生影响,必然会对公司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大型发电企业的机组装机容量大、机组数量多,相应的生产运行所需备品备件、大规模的技改项目和机组检修就多,物资招标采购需求随之急剧增长,招标采购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在变大。另外,在招标方式的确定、招标文件的编制、开标、评标、定标、确定中标人等环节,都可能存在重大的廉政风险。因此,为了避免招标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构建招标风险控制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控制体系的内涵
招标采购本身就具有特定目标的唯一性、临时的一次性、不断完善的渐进性、风险与不确定性等项目属性,故借助于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以物资招标采购各环节的风险辨识及分析为基础,以招标采购流程为主线,以内防外控为抓手可构建出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3S4M”风险控制体系。
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3S4M风险控制体系是以招标采购六大环节的顺序作为招标流程,以“降、转、消”三策略(3Strategies,简称3S)作为外部防控层,以四“规避”措施(4Measures,简称4M)作为内部管控层,形成两层防护,实现招标采购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确保招标采购过程的顺利“流动”,为物资招标采购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该体系中3S即外部防控三策略具体是指“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消解风险”。4M即内部管控的四措施是指“规避投标人风险、规避制度风险、规避物资计划风险、规避招标方案风险”。中间“流动”的六环节是指“招标、投?恕⒖?标、评标、定标、签订合同”,签订合同结束后,进行总结、归纳,将经验应用于下次招标,形成一个闭环。
三、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控制体系的做法
1.外防抓降转消
1.1降低风险(S1)。设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或同时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如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可以选择资质等级高并有同类项目采购业绩的招标机构,从而有效地抑制风险。
1.2转移风险(S2)。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招标人可以将无法避免的风险,部分转移给投标人或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承担风险,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投标担保。通过投标担保可以有效控制招标采购中投标人开标后弃标的风险,是转移违规行为风险的有效方式,通常采用递交投标保证金的方式。第二,合同履约担保。根据相关规定,是否采用履约担保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如果没有规定则不能要求投标人提供。履约担保可以转移中标人违反合同的风险,将风险转移给担保人。第三,合同履约保证保险。保证保险是保险人为被保证人(中标人)向权力人(招标人)提供担保。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可采用合同保证保险和商业信用保证保险来转移中标人行为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所提供的商品质量风险。
1.3消解风险(S3)。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招标人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只能自己承担,或因转移风险成本太高而由自己承担。如内部人员风险,招标人只有自己制定措施来进行防范:一方面要加大招标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招标从业人员和评标专家的廉洁自律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避免廉政风险。
2.内控重四规避
在招标采购中,规避风险是指招标方和投标方设法远离、避开风险发生的事件和环境,避免风险发生,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实施:
2.1规避投标人风险(M1)
招标过程中投标人的风险是主要风险之一,这种风险是招标人可以设法消除的:一是严格执行资格审查制度,潜在投标人或投标人的资质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法定条件)、符合集团公司和基层企业的相关规定、符合招标文件对资质的要求(特定条件)。二是科学策划和编制招标文件,防止投标人利用招标文件中的漏洞设置陷阱而带来风险。三是严密监控、严肃处理投标人的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
2.2规避制度风险(M2)
规避制度风险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集团公司采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的招标采购规章制度;二是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招标采购各环节做到有法必依、遵章守纪,执行力应与相关人员的绩效挂钩。
2.3规避物资计划风险(M3)
需求计划合理提报对规避招标采购风险至关重要,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需求计划时效性管理,根据公司的生产安排及检修计划提前上报,尽量避免紧急采购。二是提高物料描述的准确性,保证描述准确、编码唯一,以便于计划汇总和标包划分。三是对设备类物资,使用专业应做到技术要求编写规范、标准、明确,使得各潜在投标人的报价依据统一。
2.4规避招标方案风险(M4)
招标方案是招标采购的综合计划性文件,科学合理地编写好招标方案,可以有效地规避招标采购风险。编制招标方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适当的招标组织形式,即自行招标与委托招标机构招标。
二是尽可能选择公开招标采购方式。采用公开招标,可以为投标人提供公开、公平的竞争条件,同时可将招标环节置于各方监督之下,减少争议。
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招标工作计划。招标机构应当合理安排招标计划,绝不能为了满足采购进度的要求而改变招标的合法程序。
四是科学和合理地划分标段或标包,不得利用划分标包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化整为零规避招标。
五是科学策划和编制招标文件,是整个招投标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招标采购风险防控最重要的一步。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第一,编制招标文件前,做好充分、准确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工作。如对所需招标物资的行业特点、制造加工难度,运输及安装调试周期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第二,?O定合理的资格条件。保证既能使投标人形成充分的竞争,又能使招标人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第三,选择合适的评标办法。对于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对其技术、性能无特殊要求的设备,应选择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使招标人既能完成采购需求,又能获得最大效益。对于功能复杂、技术含量高或技术要求特殊、通用性和可比性较低的货物,应选用综合评估法。第四,设定合理的合同条款,货物合同条款及格式应明确合同项目情况、供货的内容范围与要求、招标人与中标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等。
四、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控制体系实施的效果
3S4M风险控制体系的运用,实现了风险管控机制的转轨变型,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出击”, 建立并完善了精细、标准的风险控制细则,实现了招标采购环节中的各个细分目标,从而保证了企业采购总体目标的实现,提升了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管理水平。
该体系运用后,不仅可以满足生产现场的物资需求,从时效性方面也可间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招标采购成功率,避免重新招标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损失。合同履约风险的控制,使得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保证了资金安全,法律风险得到进一步控制。
前者表现为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结果具有偶然性和时间的随意性。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就某一具体风险而言,它受诸多风险要素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且每一因素的作用时间、作用点、作用方向、作用强度等各不相同,因此某一具体风险相互间无必然的联系,他是一种随机现象偶然的、无序的、杂乱无章发生的。在其发生之前,人们无法准确预测到该风险何时会发生以及发生的强度等。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意味着风险在时间上具有随意性,在形态上具有模糊性。其时间上具有随意性指财务风险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就某一具体财务事项而言是否会发生风险,在什么时候发生风险,都是不确定的;在形态上具有模糊性指风险与机会共存,损失与收益并举,成功的机会中可能蕴藏着风险,而风险的大量存在又会带来更大的成功。且损失与收益的数量关系无法准确度量。后者表现为大量风险发生又具有必然性。个别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但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大量风险的发生却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这也是哲学上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统一规律在风险方面的反映。从财务活动的要素分析,特定的财务总是由财务主体为达到财务目标在采用一定财务方法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作用于财务客体的活动。从财务主体分析,财务主体的道德素质高低(财务主体的道德素质高低与财务风险的大小成反方向关系)和其业务素质高低(业务素质越高,财务风险越小)都直接影响财务风险的大小。从局部来说,单个财务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实践证明,只要财务人员依法管理,规范操作,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减少。财务目标是尽可能用较低的财务成本取得较大的财务效益,而较低财务成本的管理必然会使财务风险增大。从采用的财务方法分析,如果方法不当,难以保证取得充分、有力的财务证据,从而使得财务风险也因此增大,反之为保证财务证据的准确无误,财务人员会忽视财务证据成本,这虽然可以使财务风险降到尽量低的程度,但会造成财务成本的无限增大。因此,无论选择何种财务方法都不可能使财务风险降低为零,也就是说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失。
二、财务风险具有超然的全过程性和可转换性
财务风险的超然全过程性指财务风险不仅存在于财务业务的全过程,即财务业务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考评、财务分析的全过程都孕育着风险,而且在财务业务结束之后,财务主体同样存在承担财务责任的风险。财务业务一旦受理,财务风险就事实上已经存在。尤其在财务过程中,如存在不规范的财务行为或者对一定单位的情况关注不够,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大。在出具报告时,也会由于表达财务意见不准确等,引发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可控性表现为:一是风险性质的可转换性。包括不同主体的风险性质不同和同一主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风险不同两种。如虚假会计信息,对特定的会计主体来说既可能是纯粹风险,也可能是投机风险。二是风险量的可转换性。一方面随着财务水平的提高,财务人员认识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某些风险;另一方面,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可减少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降低财务风险。三是某些风险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可能被转化。如同样的财务责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财务组织、不同财务人员身上发生,给财务组织或人员造成的危害或损失有可能不一样。在比较规范的管理下,其惩处也会规范一些;而在不十分规范的管理下,其惩处就有可能偏轻或偏重。四是新风险的不断产生就是对旧风险的不断转化。五是财务风险存在的环境具有可变化性,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市场经济的长期存在,使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存在也具有长期性。财务风险可能造成财务损失,其损失的表现形式包括行政责任损失、民事责任损失和刑事责任损失。对具体承担财务损失的财务人员来说,则可能受到行政处分、经济处罚、刑事制裁等;对其财务组织来说,包括警告、罚款、停业整顿、责令解散等处分。六是积极扩展现代财务业务是降低和消除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财务风险具有利害双重性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防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有来自行业间竞争产生的风险、新产品开发风险、项目投资风险等各种风险。现阶段,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资金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至关重要。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借入资金而将来可能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财务风险财务活动表现形式,主要是指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二是财务风险负债筹资形式,是指由于负债融资而使企业偿还债务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根据企业在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来看,财务风险财务活动表现形式其实已囊括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大部分风险,跟企业整体的风险概念没有多少差异。而财务风险负债筹资形式,则能从财务风险产生的本质原因来归纳和界定财务风险的概念,使之从错综复杂的整体风险中分类出来,具有一定的明确性和鲜明性,有利于准确地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科学地进行财务融资决策,使财务风险具体化和可控化。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是财务风险产生最为根本的原因。企业财务风险是伴随企业负债融资而产生的,对企业来讲,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债务安排和运作,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会给股东带来超额利益;而安排欠妥,则会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在盈利水平低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企业资金成本较高,投资者不但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倒贴,导致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恶化。如果付息偿债后的资金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经营,将会加大企业经营亏损,使企业财务危机增加。所以,企业负债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最为本质的原因。
2.企业资产流动性弱、现金流量短缺
企业筹措到资金后,必须要在将来某一时点用足够的现金来偿债付息。因此企业现金流量的多少、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偿债能力。企业能否到期偿债,并不取决于企业资产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有多少资产能得到变现;并不只看企业是否盈利,而是看企业拥有多少现金流量。企业如无足够的现金或资产难以变现,则直接会促使财务风险由潜在转为现实。
3.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保守结构型和风险结构型。保守结构型是指企业根本不负债,或负债比例很小,此种类型的企业通常不存在财务风险或财务风险很小,但暴露出企业资本策略过于保守,畏缩不前,对企业前途存在着信心不足等缺点。风险结构型是指企业债务融资规模过大、比率过重,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负债率过大或产权比率异常,此种类型是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1.合理安排资本结构,确保财务结构平衡
要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是企业负债经营的先决条件。要适度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合理控制财务杠杆的负作用。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实现资金成本最低化。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
2.建立企业全面预算制度,正确预测现金流量情况
全面预算制度是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是推行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由于预算涉及企业现金收支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所以它对风险可以产生一种系统性的控制。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是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工作别重要的环节。
3.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认识风险,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应对风险的前提。构建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起财务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体系,做到从决策、实施到考核评价得到有效全面的监控;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资本营运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着手应变,以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的动力机制,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管理者、员工、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每项存在风险的财务活动实行责任追究制,强化责任落实,提高防范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高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实施企业全面预算制度,加强资金流量分析,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等方面的工作,是控制和应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今后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在筹资方式上应采取多种形式,合理采取发行企业长期债券、长期贷款、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上市融资等形式,优化资本结构,以达到优化企业负债结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