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2-485-02

University High-quality Courses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d Application Research

LI Zhi-yong1, WEI Hong2

(1.Center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versity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oject, It is an important action of university to re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promo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ed the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motion appli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and has conducted the analytical study to it.

Key words: high-quality cours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moted application

1 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 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六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7年已评出国家级精品课程1798门,并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整体优化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和全程教学质量意识。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是精品课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价值。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标,建设与应用密不可分,建设精品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经过教学活动的应用检验,既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建设者与使用者、同行教师、专家之间的互动,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并使课程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了持续建设和提升,因此,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同等重要[1]。

2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应用、评价与再建设等环节,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与评价能够促进课程的更新与进一步建设。目前,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重资源建设,轻推广应用

各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比较重视。由于精品课程立项评审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致使各高校纷纷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立项建设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除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已达一万多门,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课程先进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利用率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高校开发平台不一致,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对结题后课程持续建设和应用未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后续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健全,因而许多精品课程建设后继无人,课程使用较少。这种重申报评审轻建设应用的短期行为,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应用。

2) 学生对精品课程缺乏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大收益者,理应成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积极参与者。但实际情况是,精品课程建成后学生使用的并不多。某高校调查数据显示,随即抽取的学生只有30%左右了解精品课程,经常使用精品课程的学生仅为10%左右。学生极少使用的原因中,不知道精品课程存在的占35%,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的占20%。由此可见,学生对精品课程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个人信息技术基础层次不齐,对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依赖,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宣传引导,一些学生没有个人电脑上网时间受阻,校园网速度慢等原因,导致精品课程短时间内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

3) 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积极性不高

教和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评价离不开教师。当前,在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许多教师对如何实现精品课程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感到困惑;2)部分教师认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大学教师个性化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3)少数教师对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4)缺乏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5)持续建设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

另外,教学效果体现着课程建设目标,是教师参与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建立精品课程延续资助计划和复评制度,对结题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复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网站是否连通?2)教学录像是否全程上网?3)教学资料是否及时更新?4)辅导答疑模块管理情况等,而对于学生浏览教学资源获取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环节,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学习效果等涉及不多,因此,复评结果难以得到教师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影响了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4) 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资源与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体现着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学资源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的特点。高水平的课程网站是课程展示与应用的平台,是课程实施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资源链接、交互功能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体现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友好性的特征。目前,一些精品课程存在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先进性、教学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体现不足的问题;另外,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存在重辅助教学功能设计,轻自主、协作学习方式支持;重内容呈现,轻教学环境设计;网络速度慢,流媒体视频效果不佳,资源丰富性适用型不强等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使用[3]。

5)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支撑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提高学校教学现代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高校纷纷启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还购置专用服务器,扩充校园网带宽,改善校园网硬件支撑环境。目前,一方面网络运行速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多由教师自行开发,作为非专业人员,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水平参差不齐,课件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其次,精品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部分课程项目缺乏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与,导致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网站制作存在困难,求助社会专业公司开发网站又面临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维护不便,缺乏特色等不足,因此,精品课程的网络支撑与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 加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

1) 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树立对精品课程的正确认识

精品课程宣传可以从项目宗旨、功能、资源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精品课程为了教学提供了优质丰富的资源,为师生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所以,精品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精品课程学习,可以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体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激发他们投身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水平

① 推进名师名课工程。对校内主要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设立课程负责人岗位,聘请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聘期三年,每年发放一定数量岗位津贴,将课程建设成效作为他们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鼓励和引导高级职称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将教师教研量化考核后与科研考核结果一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

② 实施精品课程跟踪管理。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精品课程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障。课程跟踪管理就是学校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从建设期延伸到项目结题后,通过定期复评建立课程档案,了解课程动态,不断完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推动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复评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分类进行,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教学应用、网站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不可忽视。可以通过匿名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评估,组织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现场评估等方式,多方获取信息。对于检查情况较好的课程,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有效,继续划拨建设经费,也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工作量计算系数;检查情况较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到期仍不能完成整改任务的,撤销荣誉称号停止拨款。

③ 完善课程持续技术支持与服务机制。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组织体制是保障,技术系统是条件,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是核心。教育技术人员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为激发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对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协助与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引导机制。如:把一定比例的课程建设经费以项目方式划归教育技术中心,要求项目组吸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同时,学校根据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情况决定下一年度经费划拨数额。

④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更关注“人”的价值,不能把精品看成是传统教育的网络搬迁,而要求在新理念和新技术背景下重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内在价值。教学改革与研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离不开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往往不是孤立的,教学成果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持续、系列化进行。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将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配套进行,以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和课程校本特色的培育;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与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以利于依托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精品课程专业支撑平台;还可以筛选一些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研究基础好,教学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以加快教学成果形成步伐,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真正的精品课程将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具有发展性的课程。只有当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内因与国家的关注支持、学校的环境保障、学习者的认可等外因完美结合时,精品课程也才真正走上了精品之路。当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切合了学习者需求,成为了学习者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源;当精品课程配套设施发展健全,课程建设与维护走上了科学规范化;当精品课程监控、评价与管理制度走向完善之时,也是精品课程实现持续发展之日。精品课程必须常建尝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不断完善的政策制度、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实践、逐步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环境将成为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4):58-60.

第2篇

关键词:资源库建设;软件技术;资源共享

一、资源库建设背景

当前,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正朝着移动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尚不成熟。近年来,国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我们提供诸多借鉴经验,因此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

移动互联网产业高速增长,迫切需要高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为适应国家对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标准及企业对员工专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及新技术,高职院校应积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建设共享型移动互联网方向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同时,为满足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教学资源库须涵盖校企,实现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二、资源库建设意义

1.带动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将带动专业其他方向课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建设好教学资源库,必将促进一个专业及专业群体的发展,带动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推进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自主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需要。因此,资源库的建设能够高效推进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支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从业人员和社会广大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支持体系,并通过有效管理和市场化运营服务机制,促进高职教育和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满足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支持产业经济发展

教学资源库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支持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三、资源库建设内容

“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专业、课程、素材三级资源和拓展服务部分,拓展服务部分包括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两个功能模块。

1.专业方向教学资源建设

借助于专业资源的全面展示,为用户提供专业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应操作方法。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专业介绍、行业标准、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办学条件等。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专业方向所有专业课程及学习单元学习包,将源于企业的项目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并通过专业课程整体方案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任务工单、学生手册、虚拟实训、维修资料、教学案例、教学评价方案的全面展示与集中提供,为用户提供“做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案例及操作方法。

3.素材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覆盖Android、IOS、Window Phone三大主流移动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素材教学资源是专业教学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材提供地,按照媒体类型分类,应用场景分为电商类移动应用、旅游类移动应用、教育类移动应用、交通类移动应用、娱乐类移动应用等。

4.拓展服务模块建设

网络平台上嵌入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平台模块,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功能,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员提供信息支持。

(1)职业资格认证模块。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高职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相结合,提供既满足高职移动应用与开发的专业能力要求,又符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教学资源,促进“双证书”制的实施。

(2)校企合作平台模块。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展示移动应用开发专业领域中的国内外著名企业及其技术标准、项目案例、技术培训教学资源等,满足企业品牌宣传、客户培训、员工终身学习、高技能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需求。

四、资源建设架构

资源架构要面向用户,强化应用,构建长效反馈驱动机制,打造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共享与重构。以“学习”为中心,按照个体职业成长路径,面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培训和认证服务;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现代职业教育最新理念,全面支持专业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向同类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规范和课程资源支持,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对优质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和应用,可以有效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督促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带动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特别是它能为新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专业基础平台,以带动专业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申小中.高职物联网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

第3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WEB应用程序设计;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7992-02

目前,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浪潮下,教学资源已不再以学科理论体系分类,而是以任务、项目模块进行分类,更加强调实践性、技术性,同时提倡工学结合,邀请企业参与开发教学资源。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web应用程序设计方向)是江西省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在尝试“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了使“教与学”的效果更加显著,根据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WEB应用程序设计》教学资源库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

1 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WEB应用程序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课程培养的目标关键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信息手段,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到达社会需要的IT人才职业要求。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发现该课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1)本课程传统教学多半采用知识驱动式教学法,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课程教材中将知识分散,按章节进行教授再让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甚至前后章节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学习内容与实际WEB应用程序开景、开发流程等脱离,致使学生在学完整门课程后都没有建立系统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思维。

2)由于教学资源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尚浅等问题,致使《WEB应用程序设计》教学中缺少实际应用程序项目,上机实验时仅限于基础知识的简单训练。

3)课程要求学生掌握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和网站建设、技术、网络安全等,知识点多,任务量大,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不能很好地强化知识。

4)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学习底子薄,学习主动性不够,针对这些学生情况,更多的是要求通过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5)在加强该课程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指导学生完成对职业资格认证与鉴定工作。

2 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作用、设计原则和内容

2.1 目标与作用

建立符合高职项目驱动式教学特点的新型教学资源库,赋予“教与学”以全新的手段和形式,其中包括教学文档(标准、考核、安排等)、电子教材(项目模块化)、课件、讲授视频、案例素材、考试系统(题库)、网络虚拟实训室、在线交流、职业资格认证等信息。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促使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适合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2 设计原则

将项目进行分解,融入课程知识点,进行整合,构建以“基于WEB的某某系统”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现项目驱动式教学特征;针对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的特点,实现各类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以及相互共享,促进《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与学”的效果优化。

2.3 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学生的需求,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汇集,包括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管理,《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主要分为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两大模块。

1)教学共享平台

教学共享平台是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对课程讲授方面的内容。主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实现资源共享,教师收集或创作的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存在教师个人资源库里,同时将个人资源库内的资源上传到公共资源数据库教学共享平台上,经过管理系统的严格审核后,实现与其他师生共享,以期互相学习、交流,进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实现资源查询,教师检索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如任务需求、项目案例、企业环境、设备、文化等信息,并将结果组织后以任务书或引导文的形式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根据“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要求,教学共享平台分为以下六个模块:课程文件库、电子教材及课件库、教学视频库、教学案例素材库、专业试题库和专业教学资料库。其中,电子教材及课件库是将企业实际项目根据开发流程分解后,融入课程知识点,构建了以“基于WEB的某某系统”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的自编的活页电子教材及配套课件;教学案例素材库包括教材配套的各种文本、图像、音频、动画等素材以及其他收集的项目案例素材;专业教学资料库中包含了软件开发专业的各类电子书、课程教学资料以及依托软件公司收集校外实践基地中具有代表性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工作进行视频、音频和文字资料等。

2)学习互动平台

学习互动平台是针对学生课程学习开发的,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学习资源、交互讨论及虚拟实训室。学习互动平台学习资源分五个模块:教学案例素材库、实践资源库、学生作品库、自测试题库和职业资格认证资料库。其中实践资源库中包含了实践环节中的项目任务书和引导文、项目考核标准等资料。职业资格认证资料库收集了IT行业各种职业技能考试模拟试题及培训资料等,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在线讨论”模块,可以实现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同学在线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等功能。“网络虚拟实训室”模块,通过优化和整合计算机资源配置,设计网络代码编译器,在网页中实现边写边实现,将实现的页面在代码编译器的另一窗口显示,从而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不受计算机环境配置的限制进行上机实践操作,突出了学习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 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效果

1) 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动手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虚拟软件开发公司,要求学生组成开发团队,相互协作,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把握项目分解后的任务内容特点和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资源库中选择适当的素材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应用程序开发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同时,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库的学习互动平立完成“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加之合理利用“查询”及“在线讨论”等模块功能,主动地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搜寻和交流协作的能力。

“网络虚拟实训室”功能模块实现了学生随时在线WEB应用程序编程实践练习,弥补了计算机软件环境配置的繁琐,优化了资源。

2)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资源库在校园网上成功开放,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广大师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访问浏览、学习答疑等,提高了课程“教与学”的开放性和高效性。教学资源库平台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一支“校企合一”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关键,由该团队共同开发课本教材、实训项目案例,共同建设实训环境等,在开发、使用过程中,师资队伍人员(专任与兼职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进了整个师资队伍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姜泽东,陈保国,史维琴.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11,7(3):30-31.

第4篇

关键词:语义Web;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本体;RDF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28-03

精品课程资源是一流教育教学资源的集合,是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该供给大家学习和交流[1][2]。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准备。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海量的精品课程资源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存放着,但是用户能够从网络上真正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资源还是很少,其瓶颈就是现有的Web技术的局限性决定的。

现有的Web技术[3]使用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作为编写网页的标准语言,使用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性标记语言)实现不同格式信息间的交换。HTML语言是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设计网页,它是面向用户的。而且,它的语法结构不严格,使得网页代码混乱无章,无规律可遵循。XML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虽然解决了不同格式信息间传输的问题,但它很难揭示出信息的内容和特性。此外,XML自身有着领域的限制,不同的领域里,有着不同的XML语法规范,从而使得领域间的信息传输变得困难。此外,当前网络中各种信息的检索主要是通过网页字面关键词来检索的,也不能从语义上去检索。这些使得网络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都比较低。

语义Web技术[4]是当前Web技术研究的热点,也是Web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采用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替代HTML来编写网页,这种网页不但可以包含格式信息,还可以包含描述内容的其他信息,使得网页能够被机器理解。并且RDF是领域无关的,没有定义任何领域的语义。它采用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来描述信息及信息之间内在的关系,便于机器自动进行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它使得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并理解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并将整个互联网看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与传统的Web技术相比,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具有更高精确度和细粒度的资源检索机制,以及能够实现异构系统间真正的资源共享。

本课题试图将语义Web技术引入到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构建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模型,这对提高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效率是十分有意义的。

1 语义Web的概念

在该体系结构中,第一层是Unicode和URI,是语义Web的基础,其中Unicode是国际通用字符集,是处理资源的编码。URI是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s Locator,URL)的超集,支持语义Web上对象和资源的标识。第二层是XML+命名空间+XML Schema,用于表示数据的内容和结构;第三层是RDF+RDF Schema,用于描述资源及其类型;第四层是本体语言,用于描述各种资源之间的联系;第五层是逻辑,在下面四层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操作;第六层是验证,根据逻辑陈述进行验证以得出结论;第七层是信任,在用户间建立信任关系。

2 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2.1 精品课程资源简介

2.2 语义Web的开发环境

本实验采用Protege3.2+Jena2.4+MySql的组合建立语义Web的开发环境[6]。Jena是Java的一个API,所以需要Java运行环境,该文使用的Java运行环境是Jdk1.5.0_04和MyEclipse。Jena主要功能是进行逻辑推理和查询操作等。Protege是开发本体的环境。Protege和Jena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都需要安装。它们均可到网上免费下载。Protege直接安装即可。Jena解压,把lib文件夹下的jar包添加到MyEclipse工程里即可。还需要安装MySql,安装MySql的前台图形界面管理程序SQLYOU,将Mysql驱动jar包添加到MyEclipse工程里即可。

2.3 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总体框架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是提供给用户进行精品课程资源检索、共享的平台。本实验中,使用RDF编写网页内容,使用Protege软件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库本体及该本体中各对象及属性之间的关联。使用Jena进行逻辑推理和查询操作,并将逻辑推理后产生的数据结果保存到数据库中,以便反馈回给用户。本实验使用MYSQL台数据库保存资源查询结果。

本平台主要采用三层B/S体系结构,由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三部分组成[7]。表示层作为用户接口,用于显示查询结果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查询请求,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逻辑层是处于体系结构中的核心,主要包括查询解析(本体中间件)、逻辑推理和查询结果处理等三个功能模块。数据层主要用于对精品课程资源知识库的存储、维护、访问和更新等操作。

该平台运行检索功能的基本流程如下:

首先,用户登录到网站的首页,接着输入要查询的信息的关键词,并提交请求信息。这里的关键词不再只是页面关键词了。

3 结束语

精品课程是体现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成效的窗口,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现有Web技术的不足,使得有效资源共享率很低。语义Web技术是新一代的Web技术,它能使得机器可以理解信息的含义,在信息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上大大优于现有的Web技术。为此,本课题试图引入语义Web技术到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并设计出一个基于语义Web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整体框架。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我们将继续研究语义Web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优化算法,进一步提高语义检索中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EB/OL].http:///tx.doc.

[2] 谭振江,魏洪,于前洋.“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27(4):92-93.

[3] 张会平.基于语义Web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D].武汉:武汉大学,2005.

[4] Grigoris Antoniou,Frank van Harmelen.语义网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高志强,潘越,马力,等.语义Web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Java web;课程资源;建设

0 引言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教材逐渐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环境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一个资源随处可得的互联网时代,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课程资源建设是为学习型社会服务的。因此,开放的学习课程如何能够建设成为适合终身学习的资源,是目前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一个研究内容。

Java Web应用开发是软件开发Java语言领域比较流行的一门课程,本文将探讨Java Web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的建设。

1 资源建设思路

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课程资源不能仅仅是课堂教学“教”的辅助,而应该成为以学习为核心的“学”的内容主体。因此,在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中,从从事岗位的职业性、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工作过程的延续性等方面构思资源建设思路。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从职业性定位课程目标,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从工作过程出发定位资源内容。我们提出了资源库建设的思路为:以Java Web开发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定位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目标与标准(从职业性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以Java Web应用开发整体技能架构为基础,梳理资源建设脉络(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使其为达到课程目标服务,并保持职业技能的延续性);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分解组织资源内容(从工作过程出发,使资源服务项目开发分不同阶段,以满足分阶段学习);通过优化、整合、改造、拓展等资源建设方法,分解、拆分实际项目,构造课程学习资源(校企合作,贴近实战,通过优化法、整合法、改造法、拓展法等科学的方法进行资源构造),建设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立体化(教材、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电子教案、课件、题库、视频等资源)、多层次(基础技能层次、基本技能层次、提高技能层次)、多介质(纸质教材、网络、光盘)、可进化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成为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技能培训,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服务的一整套资源体系。

2 Java Web程序设计知识结构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分析,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定位为软件技术专业技能课,其学习基础为Java程序设计,辅以网页制作,后期提高学习为Java EE技术、Java EE Web开发框架技术等。因此,在资源知识内容组织上,要考虑到其符合一个初级、中级开发人员的培养目标所涉及的知识。

基于此,Java Web应用开发所设计的知识体系,应包括静态网站开发技术、服务器敏捷安装配置方法、系列快速开发工具的搭配与使用、内置对象、动作指令、Java Bean、JDBC POOL、Servlet、Filter、组件技术(文件上传下载组件、在线编辑器、自动缩略图组件、邮件收发组件)等技术要点。通过资源设计的知识学习,学生学完后掌握的是完全实用的开发技术与技巧,是快速培养出的开发技能与开发效率。学完即可上岗,与企业开发无缝对接。

3 Java Web资源建设过程

依据本文所提建设思路,结合本文建立的知识结构,Java Web课程应建设全方位资源。建设过程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建设课程标准。

结合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归纳提炼Java Web应用开发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标准、考核标准、项目案例拆分设计标准等一系列标准。

该课程标准的建设,要通过调查研究,结合企业岗位特征,把握课程层次,设计出合理的、适合专业课程课堂教学、适合企业技能培训、适合学生自主化学习过程的课程标准体系。

2)建立适合自主学习的案例教材。

当前,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的相关教材比较多。但是,教材内容多以零散知识点部署,不适合自主学习和提升。在编写《Java Web应用开发》案例式教材过程中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参照,各章通过典型案例,将Java Web应用开发涉及的技术基础,如JSP内置对象、Java Bean、Servlet、Filter等各种技术进行有侧重的串接与解析,并辅以图解和演示截图。同时,以实战项目设计实验指导,策划实际开发场景模块,循序渐进,分阶段展开,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完知识即可上岗,完全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

3)建设企业标准及案例资源。

该部分主要建设Java软件开发人员从业人员行业标准、Java软件开发规范和语言编码规范等,同时建设企业典型开发案例、产品开发模板等。该部分资源的建设,是可进化的Java Web学习资源。建设可进化的过程化学习资源是指企业开发过程积累的经验,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应用方法和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该部分计划设计为交互式可增长资源,通过评价体系实现资源自主进化。

4)建设测试资源。

该部分资源建设将依据过程化考核理念,设计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知识单元测试库、课程测试库、技能测试库、考级考证模拟题库、考级考证真题库等资源。

5)建设职业信息资源。

该部分包括职业标准、资格证书类型、考核标准、企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报告、学习者学习档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职业信息资源的建设。

该部分资源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全程帮助。

6)建设培训资源。

该部分资源主要包括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业务,包括师资培训资源、学生专项竞赛培训资源、项目开发与管理培训资源、就业岗前培训资源等。

这部分资源主要为师资培训,省级以上学生竞赛提供针对,是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资源库,是学生专项技能提高的学习库,是企业新员工人职的入门库。

7)建设素材资源。

该部分资源主要包括网页模板素材、图片、动画、常规JS脚本、软件开发文档模板、Java组件等。

该部分资源的建设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开发。

8)建设实训资源。

该部分主要包括实训规范、项目题目库、项目参考源码、实训项目指导、实训任务规划、实训考核方案、课程设计题目库、毕业设计备选库等资源。

该部分资源为实训或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将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基础,设计相关实训资源,以企业开发要求定制实训项目指导,使学生在实训开发过程模拟企业真实开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在企业工作的状态。

4 Java Web资源建设目标特点

1)以课程内容为依托,设计面向学习过程的资源内容。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传递上,还包括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记录。在现有学习资源基础上,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过程及学习交互,激发学习者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2)采用“群建共享”理念,学习过程与资源动态聚合,建立开放的、可进化的资源体系。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将充分尊重并挖掘学生、软件企业开发人员的群体智慧,依靠用户共同生产和更新信息,利用群体的智慧使资源得到持续性的更新和发展。将相关资源建设的过程开放,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生成的信息,并注重反馈,将建立相应的新生资源的评价体系,进而达到资源的有效更新,以完成学习资源的不断进化。使建立起来的Java Web应用开发教学资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至于老化、过时。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搭配,共同建设课程资源。

Java Web应用开发资源建设的内容应以企业岗位需求来设计人才规格目标,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需求,整合企业项目经验和资源,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训一体化、工学结合的特色。

4)设计学生评价过程并贯穿学习过程。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提倡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并设计了学生学习过程自我评价体系,采取过程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在学习过程中考核学生的各知识点掌握程度、编程技能、参与项目开发的能力、职业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等,使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测试,充分达到自主化学习目的,并拥有阶段性成果。

5 建设试点

根据本文提出的建设思路、内容体系,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T类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立项的“Java Web应用资源库建设”进行试点建设,并已基本建成。Jawa Web应用开发课程立体化资源库构成见图1,包括教材库、企业资源库、测试资源库、职业信息资源库、培训资源库、课程标准库、实训资源库、素材资源库。其中教材库包括系列教材、教材配套源码、教学计划、教案、PPT、考核方案、习题库、试题库等。建立的资源库形成了“教、学、做、辅、评”五位一体功能的互动学习平台,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互动授课、企业在线培训等,同时可为开发人员提供获取技术资料、追踪技术更新等服务。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公安大学;公安高等教育;开放共享

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均将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布局和重点支持,具体表现为“十一五”期间的“精品课程”和“十二五”期间正在实施的精品开放课程(包括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下简称公安大学)为代表的全国公安院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共享和信息化深度整合应用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新世纪首次全国公安教育训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公安类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积极的建设成效。梳理、总结和反思公安院校关于推进精品开放课程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相关院校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服务于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综述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背景下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发起和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就其源头而言,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并可以溯至国外以MIT为首的院校群自2001年起发起实施并迅速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 Movement),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开放课程是原有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资源的展示和利用形式、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对交互、测评和管理的支持等整合应用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优质、开放、共享、交互、创新、基于网络、大规模、整合应用等,成为精品开放课程令人瞩目的标签,也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整合的重要特征[1]。

近年来,精品开放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资源共享体系已经形成,课程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综合影响不断扩大,以点带面、示范共享的思路得到充分体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的常态。除了作为主体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之外,还基于和部分企业(如微软、IBM等公司)合作建设特定领域的精品课程。公安部2006年起启动了公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自2007年起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模式、覆盖领域和影响范围。精品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源建设方面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和资助、自上而下为主推进实施、倡导较高质量标准、超大规模的分级分类布局、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综合应用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实践。当然,在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课程重申报评审、轻教学应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不高,重视课程内容结构展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使用需求、缺少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受到一些专家的批评和诟议。

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是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安部有关业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公安院校全程参与了国家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其发展和实践也经历了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完整过程。为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和培养质量,公安部于2006年启动了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行业领域发起和实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2010年共立项建设100门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层次课程59门、专科层次课程30门、民警训练类11门。为此,公安部划拨专款资助课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院校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8门、省部级301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千门。其中,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承接并有力推动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建设,也极大调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2012年,国家启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后,公安部因时而动,及时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安部级精品开放课建设规划,就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和教学利用等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

近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迅猛并且成绩明显,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获准设立,极大提升了公安教育的学科地位;34所公安院校中已有本科院校22所(含筹建1所),本科院校的数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推动公安院校的分类布局、准确定位、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旋律。公安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其它质量工程建设在全国公安院校中走在前列。学校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占全国公安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约1/7;建设省部级精品课程(北京市和公安部)25门,占全国公安院校省部级精品课程数量约8.3%。另外,学校还立项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54门。本科教学工程启动实施之后,学校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门。这些精品开放课程除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之外(例如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频道等),全部课程还通过公安专网向全国公安机关开放,正在全国公安院校的教师研修、公安机关高级警官培训、公安实战部门的民警培训中发挥实实在在的辐射作用。

二、“五位一体”加强公安院校精品开放

课程建设

从具体组织实施流程来说,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和其它的各级精品课程基本相似,以年度为建设周期,按照“先期建设-择优推荐-匿名评审-网络公示-建设立项-授予称号和拨付资助资金-质量监控和完善提高”的线性过程组织实施。结合公安行业有关课程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和安全性考虑,在课程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也采取了必要措施,确保资源的安全保密、开放共享。这里以公安大学“五位一体”的实践做法进行简要说明。

公安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作为加强教学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推进。自2003年以来,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初建阶段(2003—2005)、快速发展阶段(2006—2008年)、提升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十一五”期间各级精品课程总结验收工作。为抓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采取了“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五位一体的举措,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整体合力,推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大发展。

(1)政策支持。为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规划。出台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过程管理、资助奖励等措施,提出在课程组教师参与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成果评选、岗位聘任等方面均作为资格准入或加分条件。这些举措后来在公安部组织的高级技术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和教学成果评选中得到进一步贯彻,极大调动了有关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关单位均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安排和投入。

(2)技术支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是课程建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体现。课程的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更新和教学录像制作等均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教师从技术支持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专心完成课程设计、成果提炼、教学准备和教学应用等擅长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并部署精品开放课程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投入资金建设了高质量的课程录像演播厅,课程建设全过程得到了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课程组也积极吸收教学设计专业人员就课程整体优化设计提出建议。

(3)资金支持。学校落实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率先投入资金加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做到资金支持先行一步。学校为每门校级精品课程资助3万元,课程获得北京市、公安部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资助资金后,再按比例配套资助。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改研究、教学调研、教研交流,以及课程案例库、试题库、专题资源库建设等建设活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4)管理支持。教务处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专项管理、过程管理。安排专门同志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做好申报组织、政策解读、材料审核、技术咨询、推广交流,确保重点布局、特色引领、竞争性遴选、逐级推荐、示范共享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充分发挥学校和各学院(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申报材料的学术性、教学性、系统性进行审核;吸收公安实战部门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效果评估,突出课程的实践特色;依托校保密委员会有关专家进行内容的性审核,对数据、案例、录像、课件等进行重点把关,评估其公开范围和公开程度。

(5)应用支持。精品开放课程的价值一方面在于资源的优质聚合,另一方面在于资源的共享应用、成果转化。提高资源的知晓度,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提高资源和应用需求的结合,是提升资源共享价值的重要方式。学校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立项、教学成果评选等方面优先支持,有的课程成果进入了高级警官培训专题,有的课程成果在开办的公安院校师资培训班上进行展示和共享。各级精品课程已经用“五个一流”的质量标准和特色,发挥了对于全校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成为课程建设的亮点和排头兵。近年来,随着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数量不断丰富,浙江警察学院已经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的校外精品开放课程列入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公安大学等学校也在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引进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资源。

从实际效果来看,公安大学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程资源,确立了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标准,促进了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应用,锻炼了一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经验。从课程资源来看,精品开放课程突出实训和实践教学,不少课程还建设了试题库、案例库、课程档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基于公安专网的资源共享较好解决了资源的适度开放与内容保密的关系,有力服务了构建公安“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需要。这是学校多年来精心培育、建设和积累的结果,彰显了多年来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的成绩,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公安特色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公安院校深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面临的挑战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微课建设(WeiKe)、慕课建设(MOOCS)、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快速发展,正在掀起一场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的风暴。传统的课程建设经历了精品课程开放建设的洗礼,实质上是经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不断深度整合和应用的考验,既体验到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传播能力,也面临着增强资源的互动性支持、导航性支持,增强对学习过程个性化需求支持程度,提高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适应程度等挑战[2]。

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课程建设和质量提升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就某一门课程来说,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和更新;就某一个专业或学校来说,要不断扩大和壮大各级课程体系,形成逐级推进、逐级提升的更新机制。重要的是要形成基于课程自身内涵式发展驱动的自我可持续机制,在教学理念、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解决好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挑战。

笔者认为,未来高校课程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更加关注学生“学”的需求和对“交互”的支持,更加强调学习过程的灵活性、移动性和个性化,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并呈现出更多的混合式教学的特征。随着慕课实践、翻转课堂等新实践,学生将不仅局限于本校校园中,会扩展到课程信息系统中的“注册学生”,其年龄分步、地域分布、学习背景等也会更加多元。这是未来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就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说,对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形态和生态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在研究上、实践上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如何适应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公安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培养,解决好实战导向、需求导向、过程导向、问题导向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问题,是未来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相应的,加强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建立课程的培育机制、准入机制、质量管理机制、过程考核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等全过程支持机制,促进课程转型升级尤其是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并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断创新基于精品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公安院校下一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龙,周效凰. 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2010(4).

第8篇

Abstract: The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but still face many constraints to their development.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s also one of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 is the core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has put forward some ideas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to give some solutions.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络化;教学资源库;数字校园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networking;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digital campus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76-02

0 引言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通过这几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科学发展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主基调。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比如校企深度合作的一头热问题,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问题,师资队伍真正的“双师”结构问题,办学机制的灵活度问题等等。而身处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高专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职信息化建设核心是网络化资源的建立、健全和共享,因此网络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该不仅要开始做,更应该下大力气去完善和提升,这个问题同样成为了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认识网络化教学资源库

1.1 涵盖两个体系 我国高职高专资源库建设还处在发展初期,从数字校园总体规划与建设的框架来看包括两个体系:网络基础构架体系和专业应用体系。

1.1.1 网络基础构架体系 从硬件方面,要构建适合于网络化教学资源库的基础网络设施,保证资源库物理存储和传输。目前各类院校在这个层面普遍规模小,功能单一,网络覆盖面窄,无线校园普遍尚处在构思阶段。校园网络不足以承担公共服务体系和业务应用体系的运作。从软件方面,为保证资源库的公共平台和共享职能,必须引入服务内涵,包括邮件服务、安全防护、人机交互等;目前共享模式还相对落后,交互效率不高,网络相关服务还未到位。因此软硬件的建设和管理是做好网络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1.1.2 专业应用体系 我们说资源库组织单元是专业。资源库的建设是以专业为基本单元,使用时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核心课程说明,专业建设成果、教师队伍配备、教学资源配备等。资源库的应用以共享为目的。教学资源库的目标不仅在院校内使用,应辐射到兄弟院校、行业、区域。无人值守的知识库、项目库、技能库、信息库是应用的主体。我们既要考虑到相关专业、专业群的资源共享,又要考虑对外辐射的共享作用,力求对行业、为区域经济提供社会服务,如:继续教育和培训等。

1.2 教学资源库的内涵 教学资源库是围绕教学工作所提供的一切资源的集合。它应该包含丰富的内涵如:各类教学资源与共享、日常教学活动支持、教学管理、展示与评价、实验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和实训平台。

教学资源库不是资料的堆叠,它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主要考虑三方面的要求:第一,面向专业、专业群的教学资源,包括某课程的课程设置文档(如: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试题库、案例库、项目库、练习库、课程负责人审批表等)和课程教学过程文档(如:课件、演示文稿、教案、作业、跟踪反馈信息、评估信息等);第二,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资源,包括为教育教学管理者提供的决策支持、信息、政策资源、调研平台、督导管理和教学研究平台等。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应用目前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如: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流的教学、案例教学、教学实训等。第三,指行业应用和技能的资源库。这些资源不一定是以教学为目的,而是为行业应用所需技能,就业信息,发展中的新动向、新技术、新信息等提供资源保障。

2 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库

建立和完善网络化教学资源库要合理规划,运筹帷幄。必须明确其功能要求,从而建设满足功能要求的网络化教学中心。

2.1 资源建设的要求

2.1.1 资源建设管理 网络化教学中心的资源建设管理应该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管理,以及网络课程、课件和专业的关联性管理。能方便的集成教学素材和课件资源于某一课程中,实现资源与课程的紧密关联;同时建立基于专业的专业资源库,实现集成本专业课程学习、教学和行业发展和技能需求信息。

2.1.2 网络课程和课件资源 网络化教学中心应能够创建多种类型的网络课程,包括普通的网络课程、带申报网站的精品课程、专门的实践教学网站等,并且能够通过网络课程类型控制开关实现教学网站类型之间的转换。所有的网络课程都可以具有开放式浏览、自主学习和引领式交互教学等多种应用模式,实现同一门课程的多方式应用。课件资源与具体课程直接管理,建立与专业以及专业群的教学资源库,体现课件资源的应用价值。同时与外来资源兼容,实现跨服务器体系的网络教学。

2.1.3 资源共享 能够实现面向学院内部各类用户的资源共享,同时根据需要,可以对网络课程、课件资源的共享程度进行实时控制。同时通过教学资源库共享接口,实现校际的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在校学生自主的学习环境,同时通过设置不同学校网络化教学中心之间“用户信息接口”,实现校际学生间的自主学习。社会学员在获得学校授权的用户名和密码之后,可进入网络化教学中心自主学习,以及参加引领式的分班教学与培训,从而实现其社会服务价值。

2.2 网络化教学的要求

2.2.1 教学素材管理 满足网络课程开发所见即所得、图文混排等各项教学素材管理要求,并且能够实现整篇WORD文档的全文导入,并生成目录树。独立文档的教学素材可以直接被课件资源中心收录。在网络化教学中心中,还可以集成一套音视频交互直播教学系统。这一系统以软件的模式实现远程音视频交互直播教学,同时,针对实验、实训和现场教学,实现网络直播。

2.2.2 在线学习讨论和指导答疑 在线学习讨论和指导答疑是通过内嵌于网络化教学中心的相关子系统完成,服务于整个平台全部网络课程的需求,并且对学习讨论和指导答疑内容进行分课程管理。在一门网络课程中,在线功能跟着每一章或讲的教学内容走,并且针对整门课程设置学习讨论汇总区和指导答疑汇总区。

2.2.3 考试考核 在整个网络化教学中心中,应内嵌考试考核子系统,服务于整个平台全部课程的考试考核需求。各类试题资源按照课程进行管理,全部课程的试题和项目资源汇总在一起,就形成了数据量庞大的院级考试考核资源库。

2.2.4 教学跟踪调查 实现针对师生的教学跟踪调查功能,形成对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状况的统计数据采集与结果展示。教学和跟踪调查功能内容由课程管理者或教学管理部门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设置。

2.3 教学管理的要求

2.3.1 教学师资管理 包括本院教师资源、外聘教师资源、企业教师资源的管理。设置对外合作企业的用户群组以及企业辅导员和外聘师资两大类用户对象,以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师资源体系的管理。

2.3.2 师生教与学管理 对各种教学模式的管理,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管理。

2.3.3 教学评估管理 包括对专业的评估、对教师的评估、对班级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对顶岗实习项目的评估、对整个学校网络教学应用状况的评估。实现对各类教学参与者与群组的教学评估,同时设置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评估。要求评估的分析算法可根据将具体要求定制。

2.4 项目管理的要求

2.4.1 各类特色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精品、特色、试点专业建设管理,精品教材建设管理,教学名师建设管理,教学团队建设管理,教学成果奖建设管理,其它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的管理。全面实现高校各类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管理与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的信息化。

2.4.2 职业认证 包括双证融合课程和综合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证需求,将该职业资格认证的教学、学习、学习过程控制和考核一条龙实现。

2.5 工学结合的要求 网络化教学中心可以设置多种用户组,包括对外合作的企业用户组,外聘教师组,实训教师组等。从而为整个学院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奠定坚实的架构基础。缩短时空距离,使各类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资源的应用、开发与建设,包括学生在学院内外的教学活动,教师远程学习指导,企业专家岗位指导,教学教务管理部门、专业负责人员远程对班级和学生进行远程管理,协同与企业的日常实习安排。

2.6 数字校园的扩充要求 在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教学资源建设的另外一个核心部分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同时随着我国3G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网络化教学和资源共享也将大大扩展网络化教学中心的应用空间。

3 结束语

任何类型的教学和研究离不开具体的应用和资源,应用和资源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网络的利用效率。高职院校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发展还不太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因此迫在眉睫。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明晰、高效的规划和部署是院级领导的统一管理、整体协调的。我们要注意与学院整体部署相关联,相关管理机构设置要精练,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不单纯追逐最新技术,要加强实践,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库能把握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努力夯实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和企业深度合作,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长久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蔚.职教教学改革:到底怎样改?中国教育报,2000.5.1.

[2]庞士俊.跨世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探索与求是,1999.12.

[3]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 目标取向研究.职业技能培训,99.2.

[4]司淑梅.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教育与职业,2000.3.

[5]张浩强.创新技能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核心.职教通讯,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