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0:05: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非遗文化景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困境;原因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非遗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笔者对山东省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潍坊市档案馆和聊城市档案馆进行了实地调研,旨在较为全面地了解目前非遗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现实困境,推动非遗档案管理工作的学术研究。
一、非遗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困境
1. 非遗档案管理工作和非遗保护工作关系认识不到位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对于非遗档案工作和非遗保护工作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非遗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内容认识不全面。在与青岛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交谈中,这一问题十分突出。该中心负责人认为非遗档案管理对于非遗保护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为申遗工作提供证据资料。这种认识明显得削弱了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性。非遗档案工作并不只是体现在非遗保护中的“建档”环节和提供证据资料上,应该从全局上认识非遗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2. 非遗档案的概念和范围不明确
非遗档案是档案家族中的新兴成员,学者虽然对其概念进行了研究,但是定义过于模糊,范围界定也未达成共识。而在非遗档案管理实践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管理什么”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没有解决,该项工作必然难以实施。非遗档案是具有原始记录性的固化信息,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和实物档案等不同载体,其范围应该主要包括项目板块和传承人板块等。申遗工作档案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但不等同于非遗档案。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档案馆工作人员对于非遗档案的认识大多仅局限于申遗工作档案,而收集管理的也只是申遗工作档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档案管理工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档案就只能算作一般的文书档案进行立卷归档。
3. 非遗档案全宗归属不明确
调研中发现,潍坊市档案馆将申遗档案以全宗汇编的形式进行保管,但工作人员在非遗档案是否建立全宗问题上尚不明确。在是否建立非遗档案全宗或者归入哪个全宗问题上的不明确将会直接影响到非遗档案的保管和开发利用。此外,对于全宗内非遗档案的整理规范和标准也缺乏统一规定,这对于国家层面上非遗档案资源的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
4. 非遗档案管理体制不完善
这一问题需要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内部来看,调研发现,这些档案馆内并无特定人员负责非遗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等相关工作,也没有专门人员对非遗档案进行研究,制定相关规范;从外部看,档案馆并不在各地非遗保护的联席会议机制之内,地位较为被动。文化部门是非遗保护的主要负责部门,其下设非遗保护中心作为直接开展工作的机构,这主要是考虑申遗工作的需要,但是该机制存在缺陷,档案馆作为重要的非遗保护单位被排除在外。这对于非遗的保护,尤其是非遗档案管理十分不利。
5.非遗档案管理工作资金投入不充足
经费支持是推动非遗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档案馆并没专项经费用于非遗档案的征集、管理等工作。在与青岛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访谈中,笔者发现虽然工作人员对于非遗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也在着手开展一些工作,但是经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非遗档案的征集工作需要使用大量的经费,如购置音像设备、外出普查的交通费用、网站设计、展览制作等,但是目前非遗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还很不充足。
6. 传统的工作体系不适应非遗档案管理实践
非遗档案是一种特殊的档案门类,与之相关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编研、统计等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都需要加强创新。调研中,笔者发现这些档案馆依然使用已有的工作体系来管理非遗档案,这必然阻碍非遗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如何创新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是档案部门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二、存在非遗档案管理工作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当前,造成非遗档案管理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 主观因素分析
(1)档案馆对非遗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面对非遗保护的不断升温,档案馆缺乏主动开展工作的意识。非遗档案是一种极为丰富的专门档案,保管好这类资源,不仅仅能够保证非遗传承的真实性,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是丰富档案馆馆藏资源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档案馆发挥文化功能,推动公共档案馆建设来说都大有裨益。但是目前档案馆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2)档案馆对非遗档案的研究关注不足,工作创新意识较低:首先是由于档案馆对非遗档案的研究关注不够,加之,非遗档案的主体、客体和载体都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我国现行的《档案工作国家标准》和《档案工作行业标准》都不能完全适应非遗档案工作的需要;其次是档案馆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受传统工作思维的影响大,工作体系调整缓慢。
2. 客观因素分析
(1) 非遗种类的丰富性和非遗档案的特殊性:非遗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这就造成非遗档案不同于一般档案,其本身具有诸多特性。以山东省入选国家级、省级的非遗名录为例,目前山东省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81项,省级非遗名录307项,涉及泰山传说、梁祝传说、茂腔、柳琴戏、山东快书、山东大鼓、杨家埠木板年画、泰山石敢当习俗、宁津杂技等项目,种类十分丰富。不同种类的非遗档案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对非遗档案范围的界定带来了较大的障碍。档案馆接收的档案绝大多数是由社会组织或机构在某项工作结束后失去现实使用价值的文件转化而来的档案,非遗档案的产生过程不同于一般档案,不具备这一过程,所以档案馆在非遗档案的鉴定等环节仍待加强。
(2)非遗档案管理体系和规范不健全:我国的非遗体系包括世界、国家、省、市、区五级,对于各级非遗档案的保管权限、收集范围、立档标准等问题存在争议、另外,非遗档案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且有很多实物档案,如何根据非遗档案的特点设立科学、合理的全宗以及全宗分类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加之,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非遗档案的馆藏资源总量较少,有无设立全宗的必要也值得深入思考。
非遗保护机制不健全。非遗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政府、社会、公众都应该是其中的一员,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各地非遗保护中心、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高校、遗产协会等都是重要的保护机构,但是目前非遗保护的机制仍不完善。
(3) 非遗档案管理法规不完善:学术界对档案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合法性大都通过相关法规中的“建档”等词汇进行论证,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档案馆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能,对于非遗档案的建档和管理也就没有特定部门负责。国家档案局也并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指导下专门制定非遗档案管理的政策法规和管理规范。
(4) 非遗档案保护工作缺乏专项经费支持:由于档案工作依然处在自发和随机的状态,非遗档案工作并不在档案馆工作计划之列,因此该项经费自然也不在财务预算范围内,加之档案馆并不在各地的非遗保护的联席会议机制之内,因而没有来自文化部门的非遗保护经费的支持。缺乏经费支持,就会对非遗档案的各项工作产生影响,尤其是其不同于一般档案管理工作的环节,更是需要专项资金来保证工作展开。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景观;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51-05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校园文化景观是教育空间的组成部分,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理念和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期望[1]。21世纪的校园文化景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窗口,表征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与价值理想,具有比抽象的书本更有助于师生凝聚新经验、激发新情感、催化新认知、滋育新观念、诱发创新力的强大功能[2]。我校是一所名闻遐迩的百年老校,她秉承“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发扬“读书、明理、求进”的校风,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了一代代精英学子。我校在校园景观建设中注重与校本文化传统相结合,注重与教育主体和过程的互动,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了较为独特的表达特点,也使文化景观更好地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一、文化互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新理念
1.校园文化与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各种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促进师生的发展,根本途径是课程改革。文化育人,人蕴文化。人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校园文化必定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表达形式的校园景观也必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时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与师生进行着信息交流,引领着师生去体会学校文化的意蕴,赋予校园文化新的时代精神[3]。
2.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理论借鉴
著名艺术心理学家弗赖曼指出,应该把环境与空间文化看成一种塑造力[4]。校园文化景观是特殊的感性“文化场”,同样具有能量,即它会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熏陶和重塑师生的思想品行与生活方式。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人体验景观的重要特征在于,一是视觉经历,二是心灵感受,“人们是根据空间事件的构造而选择体认与行动模式的。”[5]这提示我们,景观设计需要深刻把握人的景观体验规律,以便借此拓展全新的价值时空,创建与呈现富有情感张力、审美诗意、认知启示的感性对象,从而引发人在审美发现中体会深邃的快乐,提升认知的层次与维度。
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往往积淀了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个体、集体甚至民族和人类的精神智慧,能促使师生在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师生的品格、情感和价值观。
3.我校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创新理解:文化互动
校园文化景观不能以展示性作为唯一功能,而应体现人文性、互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建设性、创造性的精神特征,其中互动性是从理解景观文化走向发展景观文化的核心环节。
有研究指出,不从人的主体角度而把文化传统当成外在于主体的自律要求,是一种非科学的方法。人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人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人与人群作为文化的主体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制约。这种制约不仅表现为特定人受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表现为特定的文化传统奠定了人的思维与行动的基础[6]。另一方面,人与人群对文化也具有选择与决定作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有一句名言:“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7]所以,文化必定是在与人和人群的互动中才得以传承与发展的。
因此,我们认为好的校园文化景观还应能够催生师生对学校传统文化的反思、扬弃、修正和创新,使校园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特征与风貌。另外,基于现代教育活动本身具有互动的特点,将校园文化景观建成有利于教育互动的场所也是我们学校景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校文化景观建设的理念是:把校园文化景观建成学校文化的窗口、教育教学的载体、文化发展的平台。我们试图让校园文化能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能与教育的主体和过程内容相融合,能与师生的生活、理想与未来发生相互的影响。这就是我校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创新理解:文化互动。
二、“求进”:文化互动理念的校本理解
1.“求进”文化的历史彰显了学校文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互动
无锡市第一中学具有一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学校文化的特征显而易见。“求进”,是无锡市第一中学的校本文化核心。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修身励志”、“自主协作”、“爱国爱校”、“全面发展”、“开放创新”等五个方面,而我校的文化景观也成为这种文化内涵最好的教科书。
回溯百年,在文化互动中谋求创新一直是我校发展的主旋律,学校文化的发展印迹无不显露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互动的节拍。我校早在晚清时期就率先创办职业学校,以创新的教育来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先进机械的引进以及工商型人才的培养在当时开创了地方先进工业的先河。二十年代规范化教育,我校从建立现代化教育管理入手,全面提升了我校的现代教育管理水平。三十年代无锡沦陷时期,我校多位校长拒绝与侵略者合作,既保持了一个中国教育人的尊严,又坚持独立办学,培养了一批既有爱国品质,又有出色才华的师生。四十年代抗战胜利后,我校全面实施优质教学,并成为无锡地区最好的公办学校。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我校成为省重点中学,在无锡地区首先实施教育改革试点,为无锡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探索开道,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后,我校不断推出教育改革新举措,一系列的创新使我校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全校办学成果等方面成为全省甚至全国教育的一个闪亮的标杆。九十年代我国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校以“科研兴校”为新的突破口,大胆改革、探索,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进入新世纪,我校的改革创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现在,学校大门口的校训碑上镌刻着“独立、协作、创造”和“读书、明理、求进”12个大字,这是我校百年校本文化传统的最好总结,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标志和追求目标。巍然屹立的学校大门上书写着我们的校名——“无锡市第一中学”,这就注定了我们应该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勇当“第一”。
因此,学校的“求进”文化成为了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2.“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学校传统文化与当代学校教育主体和新课程体系的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8]。教师和学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当代“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当代师生与学校传统文化的互动。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育人的蓝图,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课程文化的重建。课程文化是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形态。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正确地认识学校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加强以“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辩证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课程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当代“求进”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传统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文化的互动。
三、多维互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校本实践
基于文化互动的理念,我们在学校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关注文化景观的意蕴能否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当代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课程文化和办学特色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当代师生的生活与情感相互动,关注文化景观能否与学校文化的成长趋势相互动等。在我校二期改扩建工程前期,我们在深入分析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基本策略,那就是我们的校园文化景观应该是一个物化的文化互动的平台。
在学校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我们又从四个角度率先尝试了文化互动平台的建设:(1)育人核心的德育平台;(2)教育无声的艺术平台;(3)丰富多元的课程平台;(4)人文互动的创新平台。
(一)育人核心,德育为先,让核心景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互动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从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支撑。它能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校训中体现出来。把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反映到学校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就是尝试将抽象的文化教诲转化为直观的文化象征,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以景观的形式更形象、更持久地影响人、感化人,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9]。我校在核心景观建设中努力呈现学校核心精神文化的内涵,使固化的景观与学校的精神追求相呼应。
无锡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11(清宣统三年)的百年名校。1954年,人民政府为我校重新购地兴建校园校舍。八角红楼是当时在苏联教育模式指导下兴建的典型的大型仿苏式教学楼。大楼整体红墙红瓦,楼体前方中央有一个突出的八角形尖顶塔楼。远观八角红楼,它像一本打开的书,中间的塔楼像一支八角形的铅笔插在打开的书脊中。红色代表了当时学校怀有科学救国的理念和传统。整幢大楼端庄沉厚,恢弘大气,激励了一代代一中人发奋读书、明理求进。“八角红楼”是现在一中校园里最早的建筑,在近60年的风雨中,她成了无锡一中历史的象征,是数代一中人校园情结的所在。
2009年开始的我校二期改扩建工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学校百年历史,在提取了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将八角红楼定位为核心景观建筑,并进行了重新修缮。突出了其楼形特征,象征“读书、明理、求进”的学风要求,突出其楼体的红色,喻意“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警示。
红色还为校园二期改扩建工程奠定了校园的基本色调,书笔相谐的造型是学校最朴实的功能写照。红楼内部被设计布置为校史展览室,丰富生动的教育历史故事使红楼进一步折射出学校百年的历史光韵,传递出一中人读书、明理、求进的精神追求。
筹备百年校庆之际,与八角红楼这一核心景观相呼应,我们建设了又一校园核心景观——校训墙。这是一幅大型浮雕作品,名为“百年辉煌”。作品画面以荀子《劝学》为背景,以我校创办人陶守恒先生和早年著名校友钱伟长、程及为师生代表形象;用无锡地方标志锡山、龙光塔、波澜起伏的大运河水写意学校的地理位置;用学校百年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典型建筑如“进贤亭”、“红楼”、“西校门”等象征学校的发展历史。鉴于学校最初在王羲之无锡的故宅办学的经历,浮雕题词:“从王羲之的故宅到无锡学宫,再到锡山东麓,百年的办学实践孕育了一中追求卓越的‘求进’精神,百年的薪火相传创造了一中追风赶月的百年辉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浮雕在醒目位置镌刻着两组校训:一是我校县中时代的校训——“服从、牺牲、创造、协作”;二是当代校训——“独立、协作、创造”。这幅浮雕表达了一中在百年教育历史中的坚守与创新。
(二)教育艺术,大爱无声,让故事景观与教育的艺术追求发生互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在心,教师才会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艺术,才会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故事往往以有情节、有细节、以情动人而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因而,我们尝试将学校历史中的教育故事演绎成故事景观,试图用一中人的故事感染教育一中人,使学校环境无声的教育也能像故事一样动人,也能为向“心与心的教育”靠近做好铺垫。
故事景观一:学校创始人陶达三先生像
这个景观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00年前,当陶守恒先生手捧万国博览会金奖载誉归国,他所见到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
初等工业学堂开学那天,偌大的校园里只有两名学生……,立校之初的16年中,这里走出了9届共计500位学子。在那个家国残破、混战不休的年代,陶先生所面对的艰难和困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陶先生送出的学子中,却留下了钱临照、程及、钱伟长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
故事景观二:知音
这是一组由绿地与雕塑共同组成的景观。雕塑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讲述了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发现、发掘、记录无锡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代表作《二泉映月》的一段佳话,很能激起师生对民间音乐瑰宝《二泉映月》来历的好奇。杨荫浏先生是我校著名的音乐教师,他与阿炳因热爱民族音乐而相知深厚,他们曾一起在一中校园里举办过民乐演奏会。“知音”意在纪念这位著名校友和教师,激励我校教师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崇尚高雅,积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味。
这样的故事景观在校园还有很多,已成系列。如为百年校庆而重新修建的“进贤亭”、校友回校总爱去坐坐的怀旧教室等,这使学校著名教育故事中的人和得栩栩如生。
(三)课程文化,丰富多元,让课程景观与学校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追求发生互动
素质教育是我校显著的办学特色。我校的育人目标是:素质的全面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构建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文理综融”、“个性舒张”的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我校办学的追求。
我校的课程景观大多分布在室内,有行政楼图书馆“文科片区”、钱伟长楼的“理科片区”、艺术楼和体育馆的“艺体片区”等。这些景观片区的设计采用了室内与走廊相结合的方式。室内景观注重景观与教学功能的整合,使景观成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我们将钱伟长楼设计布置为理科文化为重的景观区,在这个区域中有与各学科相关的主题教室。主题教室的设计将学科中最精髓的思想、最经典的学科成果、最耐人寻味的科学案例设计其中,使学生一走进主题教室就好像走进了由课程景观构成的学科情景中。如学生在地理教室内可以看到“斗转星移”、“风生水起”……在生物教室可以体会“虎啸猿啼”、“生命进化”……
走廊里的课程景观采用了开放式展馆的形式,表达了学校多元的课程理念。如我们把图书馆文科片区的走道和楼厅布置设计为或中西合璧的、或国粹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各种展示区,有国学文化馆、民族文化馆、西学文化馆、(无锡本土的)非遗文化馆等,还有反映学校百年历史各阶段的开放式灯箱展板……这样的布置旨在启发师生要打开多元的课程学习的视野,懂得当代学生需要了解传统与本土文化,也需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包容的胸怀、民主平等的精神等等。
室外也有多个课程景观,如古树名木上的生物学知识介绍,“雕刻时间——新型地平式日晷”,体育馆内的“学校体育明星”墙等等,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多元化的课程学习无处不在。
艺术大楼门厅内的陶艺壁画——“英雄交响曲”。这是一幅由一个年级全体学生和他们的美术老师耗时一学期在陶艺课上共同创作、亲手制作完成的作品。作品由类似活体印刷字的柱状小雕塑有机组合而成。小雕塑的高低起伏表现了《英雄交响曲》旋律的激情与豪迈。这幅作品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和“第十二届中国壁画展”,受到了国内外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的关注。这幅作品作为课程景观展出,体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以来,大胆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和教学,也证明了学生是当代教育中真正的英雄。
(四)人文互动,文化创新,让主题景观与师生的文化展望发生互动
学校是成长的,学校文化也是成长的。校园文化景观的含义不仅要能承载过去,更要能隐喻未来,从而体现校园景观文化的导向。
我校最为典型的主题景观是位于学校正门内广场绿地正中的“回凤石”——又称“玉凤回眸”的景观。这是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送给学校百年校庆的礼物。景观建成后,师生对其寓意的解读却有着较为浓厚的文化展望意味。学生普遍认为,这表达了学校对学生要为母校的发展出力的期待。有教师把她解读为教育是构建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学校教育应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教育应该反哺社会;也有观点认为,这块回凤石隐喻了教学相长,提示教师可以从学生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体现了一中教师教育的胸襟;更有观点认为,这块回凤石的外形与无锡市的城市标志——吴文化的象征“玉飞凤”有相通之处,隐喻一中在当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样看来,主题景观激发起的师生多角度的解读已不止是文化展望,更是一中师生新的目标追求。除此之外,学校的主题景观还有“巨人之肩”、“百龄杏坛”等多处,对主题景观多样的解读激发了师生与景观互动的巨大热情,也孕育着一中新文化的发生与成长。
综上所述,我校在景观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通过加强景观与学校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的互动,使景观成为了能被师生充分认同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的生动标识。我们相信,只要能在深入研究文化与校园景观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景观建设,校园景观将会成为投射学校教育智慧之光的镜子,就会与师生发生自然的对话,就会启迪师生对学校文化的再创新,校园文化景观也会为化育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发挥出更加巨大的教育潜力。
参考文献:
[1]麦显悦,张俊竹.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建设与实例[J].高校后勤研究,2008(5).
[2]深圳市平岗中学课题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00(10).
[3]薛岚,郝东升.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6).
[4]邹广文,夏莹.文化主体、环境与态度——从中西文化交流看文化交流的主体间性及其原则[J].求是学刊,2003(7).
[5]严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83.
[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0.
[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5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9]吕根槐.校园文化建设:景观建设的意义[J].文艺生活.2011.12.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School 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HUA Guang-yan & XUE Xiao-hong & CHEN Chuan-wen
(Wuxi No. 1 Middle School, Wuxi 214031, China)
关键词:图像 文化 管理 读图 人文沟通
中图分类号:R 22 文献标识码:A
The Exploration of Introducing Image Culture Management into Humanistic Hospital Construction
Wang Feng(Wuxi People ’s Hospital, Wuxi 214023,China)
Abstract:The artical is a discussion of imaging under the new media time. Also it’s useful for humanity hospital’s construction. The important point is describe the imaging influence from“image reading time”. We start from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of employees, in order to give a chance to hospital employee which help them understand how beautiful those images are. Then they will find humanity bright of other person,and give themselves more reflection. As a result,we all have a wonderful vision that there is more humanity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dical worker and patient, which can increase hospital’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Imaging Culture Management Imaging reading Humanity communication
当今,是一个图像资源丰裕乃至迅猛膨胀的时代,[1]人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图像信息,用费瑟斯通的话来讲,被“源源不断的、渗透当今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2]所包围。同样,人文医院建设不妨从图像文化管理这个视角来观察和探索,发现问题,找到症结,优化流程,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一、图像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竞争大潮中,大型公立医院之间的医疗市场地位争夺,业已成为不争的现状。作为医院竞争核心之一的医院文化建设方面,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上的争先创优方兴未艾。然而,从实际情况上看,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不均衡性,尤其在医院图像文化上,缺乏管理机制,形成“木桶效应”。
(一)医院文化形态程式化
医院文化管理者对其内涵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将影响到大型公立医院文化的发展潜力。如医院文化承载的形态上,存在着认识层面的程式化,以及思维层面的概念化,将文化建设范围局限在开展医院文化理论研究、文化教育、文体活动、营造文化景观等方面。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行政、业务类管理结合度不够紧密,与临床一线工作的切合度也有间隙,也就是说文化工作浮在表面,没有沉下去,文化理论没有服务好管理实践。
(二)图像文化理念表层化
东汉王充在其《论衡.别通》中写道: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粲然,岂徒墙壁之画哉!显示古代传统主流文化对图像文化的轻视;如今,图像文化概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形成共识,在管理者的工作思维中普遍存在着较为肤浅的认识。通常只把标识标牌、展厅展板、照片图片、雕塑景观等作为图像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实,医院的网站、形象片、画册、健教宣传页、微信、微博……也是属于该范畴,更广义地讲,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及其举止投足所产生的形象,就是一幅幅移动的连续图像。
(三) 图像文化建设基础弱
公立医院是非盈利医疗机构,注重医疗发展,但缺乏包装意识。医院管理者通常聚焦医疗技术、教育科研、护理支撑、人才培养等“纯”业务,当然也不会轻视人文服务,特别是医院文化理论研究等也非常踊跃。但是,纵观我国公立医院投入到文化建设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少,建设成果偏弱。究其原因,医院文化管理没有完全认识CIS(形象设计)理论体系的使用价值,缺少导入视觉识别这个子系统的动力;图像文化建设作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被文本文化主流思潮所弱化。
二、图像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国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以微信为代表的及时通信软件,使人人都是摄影师,都能成为狭义图像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图像成为最为普及的大众文化及交流方式。公立医院作为百姓的健康港湾,医疗服务和人文环境都可能成为一幅静止的图像或连续的图像。由此,培植广义的优秀图像文化,就是在做医院文化建设的大事,在做保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图像文化这一小命题,可做“大文章”。
(一)人民群众需要优质的医疗感受
人民对优质医疗的需求,就是对公立医院及员工提出的工作要求。随着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医疗形态日益丰富,医疗机构之间竞争也愈加激烈,从拼医疗硬件和技术的优劣,逐步转向比患者综合感受度的高低,其间医院文化起到重要的核心作用。作为医院文化中的载体从业人员行为和医疗环境,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内在的舒适度,都有具体形式――静止或动态的图像表达出来。在这方面,大型公立医院理应成为优质医疗服务的表率。
(二)医院文化需要人文的精细管理
近年来,在业内对“舒适医疗”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的执行深入程度,反映出一家医院对患者的真实态度,展示出医务工作者对文化的内化结果。图像文化作为医院“大”文化的一个部分,可以说,图像这一小细节将决定着医院是否成功,决定着老百姓对医院的口碑。同样,我们可以逆向思维,图像文化也是医院管理者审视文化建设成绩的指标性参照物,由表及里观察到员工的工作状态,其精细管理也是对员工成长的人文关怀,更是管理的人文化。
(三)图像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钥匙”
将眼目作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文明中,当各类社会集体尝试用文化感知和回忆进行自我认同的时刻,图像已经掌握了其间的决定性“钥匙”。[3]图像文化建设在医院文化中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起到小投入大收获的效果。因此,从加强图像意识培养开始,让管理者不断自觉优化工作举措,才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自信展示优质服务。
三、图像文化对医院建设发展的影响力
广义的图像是医院文化中最具象识别文化符号,是最直接的文化传播形式,其表达医疗服务信息,将构成医疗机构的声誉要素。笔者以人文医院建设参与者的视角,解析图像文化建设途径及其作用。
(一)专业人做专业事
医院文化是项系统工程,图像文化建设更需要专业人员来开展工作,为此,无锡市人民医院打造一支有文、医、艺等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的宣传队伍。近两年来,建设了“仁医TV”演播室,采用自主录播形式,在病房闭路电视和医院网站上播放《新闻播报》节目;开设了“无锡人医新闻”公众微信,方便社会公众了解医院新闻动态、医疗技术、健康信息、惠民服务等相关资讯,用动态和静态的图像,展示出良好医院形象。
(二)专题问题专门研究
如何增强全体职工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命感?如何规范员工的文明规范服务?同样,医院继续打好“图像文化”这张牌,编印了《医院文化指南》手册,图文并茂地总结和传播医院先进文化,指导广大医务人员更好地实践医院人文精神,为医院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拍摄了电教片《文明之光》,用11个案例视频,形象地展现日常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每一案例运用正反两方面实例进行对比,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教育意义。
(三)金典经验全院推广
医患关系紧张是现阶段我国医院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破解,如何为医务工作者上一堂经验推广课?为此,宣传部门根据医院编写的《医疗服务重点环节沟通指南》,自主摄制了22个沟通环节的情景教育电视片,让职工在观看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沟通不到位之处,学到相应的实用技巧,从而引导员工塑造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形象;简单说教,不如寓教于乐。医院成立“人医光影”摄影俱乐部,培养职工在医疗工作中,发现美、记录美和展示美,激发自己去创造医务人员之美,最终,让患者感受到就医时的舒心和放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锡市人民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标准,重视医院文化发展,积极开展图像文化建设,促进了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江苏省卫计委对全省125所三级医院开展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全省第一。
参考文献:
[1] 肖伟胜.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