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信息化建设

课程信息化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0:06: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程信息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 信息化建设

中药鉴定技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药及相关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中药调剂员”职业资格考核课程,又是执业药师(中药师)资格考试的考试课程。在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课时少而需要识别鉴定的药材多”、“课堂教学中很难呈现职业真实工作场景”和“贵重、稀缺药材标本难获得”三大难题。为解决以上难题,教学团队拍摄、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中药材(饮片)图片,摄制了中药鉴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环境和操作程序,创建了该课程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了解中药鉴定的职业环境,认识常用及贵重、稀缺药材。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上难题迎刃而解,不但降低了教学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说明了课程信息化建设既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教学的迫切要求及发展趋势。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逐步进行的,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总结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搭建“中药博物馆”网站专栏

中药的鉴定首先要建立在对药材(饮片)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谈课程之前并未接触过中药。由于该课程需要掌握的药材数量较多但课程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学习过的中药无法产生相应的实物识别映像,学习中存在印象不深的困难,导致学生对药材的识别技术难以加强和巩固,对药材容易混淆,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药材的感性认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药材真实彩色图片分类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在授课中进行展示。一方面,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药材的整体、细微特征和鉴别要点,避免了单一教材黑白插图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药材图片讲解鉴定要点,解决了贵重、稀缺药材标本因价格昂贵、资源有限而难以获得的困难。

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药用植物园”中的药材资源,结合昆嵛山野外采药实训的机会拍摄了大量药用植物的视频和图片资料,通过多年的积累,多途径搜集资料,分类整理出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三千余幅,视频资料百余个。

基于此,在学院网站上开设了“中医药博物馆”栏目(网站地址见文末)。栏目共包括“中医药名家”、“药用植物图集”、“中药材图集”和“中药饮片图集”四个学习板块,除上述视频、图片资料外,还包括两万多字的相关文字材料。通过搭建此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不仅充实了课余生活,更弥补了课时相对不足的缺陷。

二、构建项目化课程学习网站

项目化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实践性和职业性,这既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课程组结合自身条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药鉴定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尝试,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完成了课程整体方案和单元方案的设计。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职业性,校企双方加大了合作力度,教学团队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充分利用假期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录制了大量中药鉴定岗位工作相关的视频,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将课堂知识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使学生更清楚将来从事的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结合中药鉴定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教学素材,构建了该课程的学习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网站共有“课程简介”、“教学方案”、“学习任务”、“教学资源”、“习题库”和“在线交流”六大学习板块,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项目设计方案、任务实施方案、参考教案、多媒体课件、中药图片集、习题集、在线答疑等内容。该学习网站是对课程改革的全面展示,同时也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一次全面整理。

在课程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完成了大量的文本编辑、PPT课件制作、图片编辑处理以及视频录制、编辑、剪辑工作,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三、集成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为了更好地展示课程项目化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情况,充实课下教学资源,课程组摄制了教改后的课程录像,并上传至学习网站。

中药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为中药的来源鉴定和性状鉴定提供了直观地学习资源,相比之下中药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学习内容更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直观地展示中药的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别现象,课程组利用显微摄像技术拍摄了50余种中药的显微结构图片,以及典型药物的水试、火试现象视频及典型中药理化鉴别实际操作和鉴别结果的视频,一并上传至学习网站。另外,考虑到毕业生和社会上本行业从业人员进修或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在学习网站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拓展资源”和“职业资格”两个学习栏目,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学习网站,经过三年的使用,效果良好。

为了更全面地阐述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方案,说明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为兄弟院校提供借鉴,课程组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完成了精品课程申报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的建设。申报网站全面阐述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等内容。经过专家评审,该课程最终被评为2013年度山东省精品课程。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行之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实际的教学难题,促使校企之间更深入地合作,提高了教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源源不断、永无止境的过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Flas、三维动画等技术,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蔡中齐.中药鉴定技术实训项目化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第2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Research

Liu Caixia,Xiang Xuehui,Jiang Wenjuan,Zhang Kaiping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Zhengzhou451100,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China's strategic industry,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the rol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of teaching plan and syllabus of the premise,each college training direction is self-contained.Wats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Zhengzhou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needs,to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Put forward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three-in-one"computer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Ability;Optimization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它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从理论上来说,课程体系是指教学大纲中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当今社会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随之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优化。

一、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理念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2)以就业岗位职责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设置;(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4)迁移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5)以职业技能为参考――强化技能训练。

二、郑州华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历史沿革

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华信学院正式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系。在学院“理论奠基、强化实践、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为主线,依托华信集团,面向各金融机构、全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专业名称的调整,随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名称更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并将该专业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

(一)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归属来看,信息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之下,其学科发展方向则必须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一种特定的管理对象――“信息资源”社会实践的管理,从2003年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同时,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强调应用性,其中案例教学、实验课、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在学院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下,我们提出了“三个零”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接触,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开设一定的操作技能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设计评估和运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和分析利用。

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一半的人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这显然有违信管专业设置的初衷。但是,企业认为信管专业的各种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类课程,从社会调查中企事业单位对信管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看,需要度在40%以上的知识选项中,计算机类知识占46.2%,远远超过经济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知识。因此,2006年我们对信管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重置与更新,在保证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分析与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开发一些新的课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针对性更强。

(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席卷中国企业市场的同时,我们所培养的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信息管理人才,在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比不上计算机人才,在从事企业管理的时候又比不上管理人才,而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加入B2B交易平台,于此同时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和管理,同时又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第3篇

1 引言

教育信息化本质上就是教学资源形式、教学实施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网络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既是信息化教育中网络教学的主体资源,又是教学实施的一个有效手段。军队院校承担着为部队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其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网络课程教学效能的发挥,关系到军队院校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甚至影响军队的信息化进程。

2 军队院校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剖析

目前,军队院校网络课程仍采用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时间和空间均自由、开放的学习平台,供学员课后自主学习,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教学效果显著。但由于军队院校强调统一化管理,纪律和制度都非常严明,可供学员自由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因此,网络教学原本自由而开放的“土壤”在此变得非常贫瘠,教学效果不显著。并且当前军队院校的大多数学科都如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一样,处于建成并投入教学应用的初级阶段,网络课程发挥的效能低。

鉴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其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固然不能全盘套用地方院校的一些经验,还必须结合个性特征摸索属于自己的教学应用方法。

军械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网络课程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教学使用,并于2008年入选了军队网络精品课程。教师在进行自动控制理论网络课程教学时打破常规,围绕“究竟什么样的授课内容适合进行网络教学?什么样的时机适合开展网络教学?什么样的任务要求网络教学的配合?以及什么样的能力需要依托网络课程来培养”等问题边教学边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总体包括教学内容的构建和模式研究两部分。

3 网络课程内容构建

在进行网络教学之前,首先要对课程知识的内容、重点难点、课程要求以及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初步确定网络课程教学的内容;其次,结合网络课程特点、功能以及资源环境条件,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具体考虑和设计,确定网络授课的具体内容。

判断课程内容是否适合网络教学原则如下:

1)知识内容简单、脉络清晰、容易理解,学员能够通过自学或在教员的简单引导下就能独立获取新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

2)针对部分授课内容,网络教学现场有比课堂更好的授课条件,能获得更佳的知识展现效果、授课效果和学习效果;

3)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丰富的学习资源、便利的学习环境以及自由而开放讨论交流平台等特有功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4 网络课程模式的研究

4.1 认清课堂授课和网络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适时做到灵活变通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初期,很难一下子完全扭转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因此当前仍应继续坚持“课堂授课为主,网络课程为辅”的授课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继续沿用“课堂讲授、网络课程课下”的旧模式,也要为它注入新内涵,如加强网络教学的使用频率和力度,将网络授课直接引进课堂,成为传授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4.2 以“兴趣”为激励,“有用”为牵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外在的激励,“有用”则是一种内在牵引。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使兴趣得以持续,还要让学习者体会到课程的实用性,使之转化为促使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如收集和制作一些趣味丰富、形象直观的视频和动画;更新学科发展动态,展示学科领域的一些先进理论及成果,精心设计一些富于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以及制作一些贯穿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和设计整个过程的控制系统典型实例等。

4.3 以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促成能力培养为检验标准

传授知识是教学的第一要务,凡是有利于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应该大胆地灵活使用;其次要围绕“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上下工夫。如针对“基于MATLAB的控制理论建模、分析和设计”部分的知识,传统做法是在课堂内由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甚感枯燥,难于理解、动手能力差,授课效果不佳。现在将授课地点选在了网络教室,这样学习者就具备了实时仿真的环境,能够亲历亲为,体会“操作即见所得”的学习感受,因此印象深刻,学习效果显著增强,而且动手能力以及软件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

4.4 注重课堂授课与网络课程的配合

课堂授课与网络教学虽有主次之分,但联系紧密,将二者巧妙配合起来教学效果更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课堂授课和网络教学的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对课程内容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统计课堂授课对每个知识点的落实情况,思考还存在的不足,以及怎样在课下通过网络课程来弥补;其次,开始着手课程设计,综合考虑课堂和网络授课的有效配合和互动的问题,如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练习、小型设计或留思考等任务,驱动学习者课下利用网络课程学习,途中又可以在关键点设置一些难易适当的小障碍、留些疑问,激发学习者思考和探索;再者,要充分利用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实时指导教学。教师要及时批阅网络课程作业,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做好记录,要在“讨论交流”板块上与学习者多交流,及时回答学习者的问题,并针对学习情况及时对课堂授课的内容和进度做出相应调整。

4.5 网络教学要有计划性和阶段性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主要采取了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授课内容分为建模、时域分析、复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系统设计综合五部分。网络教学也是按着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每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就及时对其进行复习和测试;在每一模块内,又按着“章—讲—知识点”的顺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因此,整个网络课程教学和课堂配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而有序、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5 效果评价

网络教学的效果究竟好不好,还要看它对提高授课质量、改善授课效果是否有帮助,并且有助于学员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检验效果的方法有网络作业、定期性阶段性测试、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等,但最后还要结合课堂授课以及期末考试最终给予综合性效果评估。

6 总结

军械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网络课程自2006年建成就投入到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网络课程与课堂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运用效果也是逐步攀升。并且近些年来,为了进一步增进网络课程的授课效果,正在摸索着将课堂授课搬到网络虚拟教室。调查表明:85%以上的学生都非常赞同网络课程是一种非常特别、有效的学习手段。尤其对于“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这部分教学内容,网络课程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统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网络课程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起来,不仅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工程能力显著增强,让学生感觉确实有用。

网络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必须大力推进。特别是军队院校的网络课程教学,它关系到部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能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增添了砝码,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网络课程的教学效能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笔者认为,必须破除常规,勇于改革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玉容,冉鸣.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教学设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涂成波,刘英杰.浅谈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对教学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报,2011(27).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礼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40-03

近年来,我们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发了礼育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有了信息化特色的融入,礼育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充分显现出来,取得了快捷、高效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引领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

1.电子书让儿童快乐知礼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诗经・{风・相鼠》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古代学者颜之说:“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修,心有礼则泰。”孔子也曾强调过:“不学礼,无以立。”

为此,我们要让儿童明白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有哪些礼?《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过于理性化地强调规则,同时,礼育工作习惯于条条框框的说教,通过“我说你听”,“我压你服”,强制学生接受,反复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极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们不断思考着:如何让儿童快乐地知礼?应该用什么样的教材?我校组织在班集体建设中富有经验的老师编写了《东关小学“礼育”活动操作手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礼育活动实施细则。学校还凝聚集体的智慧,从易于操作的角度出发,编写了琅琅上口的《礼育三字歌》。

由于儿童思维更偏向于直观形象,在施教时,老师们发现儿童在学习《礼育三字歌》时,依然感到枯燥无聊。因此,我校信息部创编了《礼育三字歌》的多媒体电子书。电子书具有阅读与传播方便、界面美观等优点,是纸张书籍在网络世界流通的最佳替代品。利用WebCompiler软件制作的exe格式电子书,易于儿童在电脑上阅读、查找、方便标记,将原本静止的礼育教材内容生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

为了让儿童更清楚地理解《礼育三字歌》的内容,这套电子教材还将枯燥的“礼育”规范融进一个个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小儿歌中,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并利用校园网进行共享传播。学生不需要其他辅助阅读器,可直接双击打开浏览。生动的故事、美妙的声乐、活泼的动画视频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深深地吸引了儿童,激发了儿童学习礼育的兴趣。

儿童除了在礼育课堂上,还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家庭、校外等网络覆盖的地方主动下载观看。由此,我们将对学生的礼育教育延伸至课外、延伸至家庭,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精髓――生活即教育。

2.辅助课件让学生清楚明礼

在激发儿童快乐知礼的过程中,我校除了使用电子教材外,还根据授课内容制作相应的辅助课件,为授课提供详尽生动的资料与有形化的操作示范。如:入队前的队课辅助课件设计了星星火炬的立体场景,通过点击画面动态地引导队员学习“六知、四会”的少先队知识。

在教唱队歌时,将歌词与mp3音乐同时播放,使得队歌更深入人心;在教授红领巾系法时,Flas中的慢镜头动作示范、关键点的定格配上相应的系法要点说明,使学生看得更清晰,根据需要还能反复“示范”……形象化的队课吸引了队员,使其入队礼的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教育效果也更显著。

二、信息技术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1.开展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无论是对国家课程来说,还是对校本课程来说,教师始终是校内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1] 所以,我校在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一是由信息技术组教师对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层面进行培训,包括网络应用、办公软件及计算机中级培训、电子白板的使用等,为了使培训落到实处,还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

二是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先进学校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或校本课程的培训、学习与参观,使教师在技术层面与理论层面得以提高。我校95%以上的教师获得中级培训证,所有教师都能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2.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课堂的深度应用

我校以“构建生本课堂,呈现高效教学”为目标,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道德价值要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结合,因为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我校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牵引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校本课程的课堂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电子教案、图片、文字资料网上共享等。其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最明显的效果。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

3.课题牵引,信息化推动校本课程的教师科研走向深广

以课题为载体,营造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软件环境氛围。[2] 我校先后承担了国家课题《人本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和“十二五”省规划课题《人本精神引领下校本课程建设研究》。通过对课题的研究,结合校本课程,让教师确立“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研究热情,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走向“微型化”的科研之路。

在学校网站的视频直播平台上,我校每月都举办“东关讲堂”活动,教师们面对电脑就能观看视频直播实况。“东关讲坛”是由我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主题是从一件小事入手而引申出的一个道德主题,形成了“礼育”序列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礼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2012-2013年,我校组织教师先后执教了五节德育微型课,电教手段的使用,使得课堂生动有活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个师生。

同时,在校园网的“德育教育”栏目下,我们针对每次礼育课程的活动主题,开辟了“东关论坛”的研讨沙龙平台,让班主任结合工作实践,畅所欲言,共同分享礼育经验。以课题为牵引,我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面,实现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由于我校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班主任,为了让礼育课程研究走向深入,我校重视班主任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作用,尊重班主任独特的工作风格。要求班主任建立自己的班级主页。在班级主页空间,班主任根据需要,尽情挥洒、彰显自己班级的特色,打造个性化的班级平台。

4.信息化让主题教育成效显著

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当中,我们也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的作用。如:在开展“儿童友好――关爱生命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在校园网上宣传交通、消防、消费、自护知识;以视频资料向儿童演练应用于实际的自我防范能力和危险情况下的自助自救能力;将低年级学生动手描绘的宣传画拍成图片上传网站,扩大宣传范围;在五年级组织开展的“儿童友好关爱生命”知识竞赛中,借助具有强大交互性的Authorware软件开发的竞赛试题,通过投影仪呈现,摆脱了纸质试卷对学生的束缚;引导六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将优秀作品利用专题网站等进行展示,在全校宣传安全教育。

为了促进每个儿童切身参与礼育的专题教育活动,对于每一次的专题活动,我们都会在校园网站上开辟论坛,儿童无需实名注册,就可以畅谈自己的感想,将儿童的礼育思想引向深入,拓宽了学生礼育教育的渠道。

5.制作视频,推进礼育课程融入学生生活

在实施礼育的校本课程中,如果教师不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把道德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往往会收效甚微。因为一味地强化学生对礼的思想认识,学生会觉得一言一行处处都要讲礼,谨小慎微,会有压力,甚至会觉得礼仪模范生自己做不到,出现知而不行的现象,学校礼育陷入“空泛化”、“表面化”的误区。

给儿童定出方圆了,如何让儿童养成规矩呢?学校号召每个教师寻找儿童点滴的闪光点,将镜头对准儿童,搜集儿童规范有礼的行为习惯,拍摄整理成专题视频,借助土豆、优酷、56等主流视频平台上传,让学生在线观看。儿童在观看时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做个礼仪模范生并不难。网络视频的使用,巧妙地引导了儿童如何行礼,避免了老师喋喋不休缺乏直观性的说教,将学生所认为的礼仪标杆悄然转化为可感、可行、可触摸的直观形象。

在儿童的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两方面,学校号召家长拿起镜头,拍下儿童的闪光点,家长们还在视频中录入自己对儿童的赞赏和鼓励。这些都给了儿童很大的信心和力量,极大地触动儿童发自内心地行礼如仪。在老师和家长们的诱导下,儿童也情不自禁地端起镜头,拍下了他们眼中的文明画面。

6.网络评选,扩大了礼育课程的影响力

为了弘扬文明礼仪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深化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学先进、赶先进,我校在相关节点开展了“十佳少年”的评选活动。

各班在班级评比的基础上推荐候选人到学校参评,学校通过网络投票系统充分宣传候选人的事迹,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候选人有了鲜明而形象的了解,最后由全体师生登录网络投票系统进行投票。最终依托系统评选出“十佳少年”并进行表彰。

网络投票评优活动是我校扩大礼育课程影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进行无纸化办公的探索,将进一步指导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评价离不开信息技术

1.网络问卷提高礼育课程评价的时效性

教育工作实施得是否有效?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全面、快捷的检测?我校定期制作了可以在线填写的有关礼育的网络问卷。这种问卷针对礼育调查主题,设置各种题型,增强儿童答题的趣味性。问卷题型不仅仅是文字的选答,还可以是漫画的呈现,甚至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公开级别。然后通过校园网、家校通平台、微博等方式将问卷链接,联合家庭、社会之力,通过家长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调查,形成学生评、教师评、家长评、社会评的多元评价体系。

网络问卷会自动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系统生成的结果统计到Word文档或Excel文档,便于学校管理人员随时查看或下载问卷结果,浏览每一份答卷的详情。这样的网络问卷让我校切实做到了有问题及时报,有缺点及时改。

2.家校连线BBS调动家长评价

礼育课程实施的是否有效,家长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为了全面深刻地反映问题,校园网站的 “家校连线” BBS上,让家长们汇聚,围绕一个话题互相交流,共同出谋划策。如:我的孩子爱在雪白的墙壁上随意涂画,怎么办?孩子犯了错,为什么总是不以为然?一个又一个的话题令人目不暇接。正如一位家长所言:留言板已成为家长聚会、探讨的教育沙龙。我校的礼育论坛很快成为家长、儿童钟情的一种交流方式。所以目前网上论坛十分热闹,人气很旺。

信息化应用技术为校本课程带来了活力,为校本课程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推广也提高了我校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反思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在礼育校本课程实践中,我们也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新问题。

问题一:网站的界面和内容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内容的不断更新则是网站生命延续的关键。为了使网站内容时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需要老师及时对页面进行更新。这也就给老师们提出了要求――拿出时间来进行网站的完善和不断更新。

问题二: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不良冲击。上网成瘾、虚幻代替现实、黑客横行、病毒泛滥、信息混乱等种种负面效应,不仅对尚不具备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在身心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方面可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且对学校的传统德育工作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需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需不断创新,才能使校本课程走得更远。

问题三:信息技术只是服务教育工作的辅助手段。在使用时,如果忽略教学目标,过多过量,就会使我们的校本课程“繁花渐欲迷人眼”,花哨而低效。

面对问题,思考问题,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才会在问题的追问下走向深入、走向广阔。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模块化课程

现今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电子类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子信息类企业也越来越多,对于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现状是电子企业需要相应的电子人才,而毕业生却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职学校教育模式出现了问题。下面就对现今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一、中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中职学校在进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课程教学模式太过陈旧,与现今的教学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企业内部需要等内容相脱节。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选择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方式,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理论性学科的课程体系进行电子信息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的内容不符,导致企业找不到相应的专业人才,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近几年中职学校的新生质量降低,新生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有些学生由于受初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如果中职教师选取错误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会产生抵触感和逃避感,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要设计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课程教学内容太过陈旧

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速度特别快,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企业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要求是到岗位可以直接工作或是在短期的培训内就能上岗的人员,可以留得住并且用得上的人才。但是中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落后,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就业的目的。中职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束缚,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符,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电子信息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架和关键

模块化体系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组织而成,根据不同大小的模块来实现相对较大、较完整的项目,或者是将几个项目设计为一整个模块实施。对岗位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使其适应课程教授与所学专业的学生。在对相关课程进行设计时师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与企业内部生产、工作过程相符合,不要偏离只要目的,将企业工作的真实场景融合到教学中,设计仿真模拟操作模式,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其二,将教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其三,使学生学习的成果可以良好地展示出来;其四,学习的项目内容标准要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融合。

在电子信息专业中建设模块化课程方案要按照三接轨(与行业需求、市场需求相接轨,与终身教育、高职教育相接轨,与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相接轨)和三化(模块化、弹性化、层次化)思想进行整改,中职学校在进行设计模块化课程时要根据新生招生处、实训内容、培训部提供的企业用工要求和信息等部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再从原有的专业培养项目、课程的编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课程进行创新改革。要将课程从整体上分为几大部分,包括文化素养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等,再分析企业的职业岗位或典型工作任务,之后由项目主席教师与有关工作教师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协同将工作中的服务、实际活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等内容进行编排和设计,最后形成科学合理的模板化课程教学模式。

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增强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在专业技能教学模块中要设计符合企业内部需求的内容,学生也要对专业技能熟悉掌握。教师要编排合理的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

在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后,要抛弃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运用分段式学分制考核制度,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分层、分项目的考核制度模式,将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用人单位组织起来,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管理。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总之,在中职电子信息专业中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按照企业内部需求和生产工程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不再受传统教学的拘束,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有利于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服装设计课堂实行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服装设计课程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侧重实践的一门专业课程。如果只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讲授与灌输,那么专业技能课中的教与学的目标就难以完全实现的,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讲练练的学习方式枯燥乏味创作缺乏灵感,不利于设计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设计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性质及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工作流程设计、项目情境设计和考核方案设计都与传统的项目教学有所不同,也与电教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有区别。它并不是单纯地将教材多媒体化,单纯收集网络资源展现给学生看,也并非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它必须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学习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设计创设新型的网络信息学习环境,搭建知识构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获得实践经验,提升能力,学以致用。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实践

信息化教学方式已经普遍在职业院校中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证明了职业教学课堂需要信息化教学,笔者根据中职服装专业二年级的服装设计课程以比例在款式设计中运用为例,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根据前期调研“设计”学习目标

学生情况分析: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中职二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学过服装款式图绘画和服装比例制图,对人体比例关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绘制款式图有实际绘画经验。学生普遍对理论性学习不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但缺乏创作的经验,还局限在书本上的临摹和仿照。创新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有待提高。但他们思想活跃,敏感善于使用信息化,动手能力强。因此,根据这些特质结合项目学习内容,制定教学任务和知识目标:

1.确定此教学任务目标的关键词是:比例运用。在款式设计中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比例平衡关系,比例分割变化与视觉美感的关系。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技能操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习过程目标: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讨论梳理,探索发现比例分割的规律,拓展运用比例关系准确绘制服装款式图。掌握服装款式设计中比例分割运用法则和技巧。

3.情感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收集信息交流促进自主学习,通过信息化的学习平台享受教学带来的快乐。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设计”学习方式

建立适合此次项目学习内容的信息化资源包从而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包包括学习任务单和教学资源包(微课视频、百度云盘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wifi覆盖的多媒体实训教室以及设计所使用到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采用小组学习方式,三人组成设计小组完成任务,实现多元评价。

(三)教学过程是“设计”的工作流程

1.设计教学情境:在本课题中引入了微课视频,欣p的抽象画和法国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根据这幅抽象画创作的系列服装作品,蒙德里安几何构建的依据是什么?圣洛朗借鉴的是哪些精髓?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名画,作者及设计师的背景资料,学生展开信息整理及主题讨论,教师还与学生共享和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为下一步实践任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专业情境。通过分析案例,学生明确款式设计中线的分割形成的比例规律,产生的对比与平衡的效果在兴趣点已经激发的情况下,加强对比例理论知识的认识,为下一步设计任务的导入做好铺垫。

2.宣布设计任务,明确设计要求:各小组任务分配、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能更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关注度,活跃课堂气氛。在实操中内化理论知识,更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3.各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创意解析和实践过程,其他组进行观摩评价。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动手能力。

4.结合团队操作的具体情况点拨学生总结设计点,学会运用软件技术体现效果。强调自主学习、认真负责、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学生运用比例方式进行延展设计,利用网络资源或上传到百度云盘资源提交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微博话题总结任务完成的情况,反馈问题讨论发言。

5.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客观评价。教师设计过程性评价表格,并在教师评价栏中为各组积分。学生在评价表的自评项、互评项中计分。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从单一看重结果转向过程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三方评价交错进行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四、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信息化教学实现了学、做、评一体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引导,介入互联网资源设计“学法”。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形式,确立小组合作方式围绕任务训练技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课堂,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更加有效的主动学习。实现了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模式一体化,开拓了教与学的新方式。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关键是“设计”

教学设计紧扣“做中学”“学中做”,在信息化教学中强调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切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以“微课”的形式讲授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布置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训操作,培养学生认真踏实、团结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素养,同时让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自我展示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0-0000-01

How to Build Computer Teaching Construction under Information Age

Gao Hua

(Tiel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Tieling112001,China)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how to build a good computer teaching program became a key issue.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uter curriculum issues,so as to provide the community with more useful tal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computer development.In a words,this article talking how to build computer curriculum under information era.

Keywords:Informatization;Computer;Teaching;Courses construction

计算机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在各院校中开展,如今,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了计算机的专业。在各院校中,学生的学习水平都存在个体差异性,专业的课程教育自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而我国普及计算机的时间比较短,更何况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之快,学生又怎么跟得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又怎么掌握对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方向、最新技术。这就需要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快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的决心。

一、如果建设不恰当会带来的问题

课程开展的先后顺序对于计算机课程体系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课程的有无对后面的课程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缺之不可。所以在这一方面培养方案的制订如果存在问题,就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举个例子来说:网络类课程,如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几乎就没有办法开展,就拿“计算机网络安全”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对TCP/IP协议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有些学校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这个课程之前,并没有开设关于TCP/IP协议的课程,这样一来,又怎能顺畅的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呢?在学校开设用来取代TCR/IP协议课程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中,对TCP/IP的讲解是很相当有限的,是不能完全替代TCR/IP协议课程的,也并不能满足学习“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课程的需要。

二、建设的误区

(一)认识误区

在计算机学习课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学习编程,从而觉得编程是学习计算机中很重要的课程。其实这只是夸大了编程的重要性,编程的确是很重要,但要看学习的阶段,而不是一味的把编程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要清楚的认识到编程只是我们学习、研究计算机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编写程序只属于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小小的分支点,而不是计算机的全部。计算机科学的学习应用方向、研究方向还有很多,学生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更要打好深厚的理论基础,做到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更要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去真正的认识到计算机是干什么用的,怎样有效的去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去夸大某一点的作用。

(二)建设误区

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的问题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课程安排太多太密集,学生没有空余的时间,而且使得学生每天都在学习,以至于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而且,安排得如果太过杂乱或是专业方向的课程安排得不突出,又体现不出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

三、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

(一)强化实践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计算机课程建设中应该十分注重实践环节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上机编程能力,同时弥补实验课时不足的缺陷,采用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拓展了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环节,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脱离了实践,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再有意义,都将只是空谈。

(二)突出培养特色

首先,要完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可以通过对照其他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当然也要去认真分析这些对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毕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类型之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都是不同的,可以参考借鉴,但并不是每一所都使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去完善。毕竟我们的目标是立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其次,要深化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和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关键点,着重的突出重点知识教学,并优化课程的实验,既循序渐进,又要注重应用系统的关联性,逐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总结

计算机,是21世纪的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在计算机教学课程建设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坚持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务必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在各自专业中的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刘毅.侧重应用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黄俊.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

[3]白杨.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

第8篇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名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为了提高我校学员的信息化素质与能力,本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信息技术的管理为主线,共分为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获取技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技术、信息的存储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相关内容。

从内容编排上可以看出,该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易程度分布不均,既包含了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又涵盖了复杂的技术原理与基本算法。因此,如何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内容的精髓,让他们能从繁重的知识体系中梳理出一条简单明了的主线,便成为了教员的主要授课宗旨。因此,采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1.信息化案例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简单生动的案例,往往可以起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实例化的作用,对于学员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发挥了较大的辅助作用。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以纯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学员面前,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互经常停留在了简单的书面或口头上的问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能动性,但是缺乏灵活性以及生动有趣的“色彩元素”,因此这就要借鉴信息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将信息化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分析,以适当、丰富的教学案例为内容支撑,以信息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开发出图、文、声并茂的信息化案例。

2.可行性分析

案例教学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局限性。对于本教研室主讲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概述、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管理与信息安全等知识点。经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设计与分析,总结出本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课程内容中包含非良构问题,即指含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中包含策略类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抽象而难以言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不能直接通过传授而让学生直接掌握这些内容,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掌握与内化。基于这些特点使得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案例的研制举例

1.案例一

以“信息获取技术”这一章为例,阐述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在本章中的应用。从内容设置上可以看到这一章难度较低,但是知识面较宽,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如果只是通过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向学员解释“声纳”的工作原理或者“红外成像仪”的技术特点等,会使学员既感枯燥又觉得抽象,如何让学员能充分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让他们带着兴趣来学习,此时就可以应用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具体案例的研制过程如下: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获取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获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各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对信息获取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通过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分析信息化对军队建设的贡献,加深学员对信息化的理解。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历程为教学内容,因为面对的是军校学员,因此主要采用军事上的典型案例来组织内容。以信息获取技术使用的媒介不同,从光电获取技术到复杂的雷达、卫星获取技术,从利用无线电波的地面获取技术到利用机械波的海中声纳获取技术等。还介绍了现代战争所采用的信息获取技术的更新换代,由此引发学员对信息技术在军队、作战领域的应用产生深入的思考。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光电信息获取技术;雷达技术;声波信息获取技术;地面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

2.案例二

以“信息处理技术”这一章为例,该章内容难度较高,有一些较为难懂的概念,比如“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此时如果用简单明了的案例向学员进行解释,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释“模式识别”时,不用专业的术语去下定义,而是采用医学上癌细胞识别的方式进行解释,通过这个案例采用一些模式识别的算法,如贝叶斯决策理论、近邻法等,具体案例研制过程为: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处理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处理技术的原理与作用;使学生对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处理技术的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案例事件作为授课内容,分别采用“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与“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验证“癌细胞”的诊断过程,让学员能够体会到现代医学与信息技术的密切相关性。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脸部识别案例;印刷体汉字识别案例。

四、教学效果

由于将信息化案例教学法贯穿课程始终,使得大部分学员都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其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而且部分学员将课程知识延伸到了对军队信息化的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军队信息化改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当课程接近尾声时,学员有组织地进行了一次题为“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的演讲,从选题到具体的演讲过程,学员都发表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同时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其中,实现了课程制订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朱莎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制原则与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