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基础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教学基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基础

第1篇

 

一、科学的组建学习小组,优化合作

 

小学教育语文的合作学习应该追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进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让性格活泼开朗的孩子和文静的不怎么爱说话的孩子坐在一起,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如在教授《负荆请罪》这篇文章,可以让每一个小组都选一个导演,而后让每个小组的导演都找小组里其他同学去饰演课文中的角色。在排练的时候,导演需要深入地了解和阅读课文内容之后,才能去安排其他同学去演出课文中想要演出的感觉。同时演廉颇、蔺相如或是其他角色的同学为了能够演好自己所演的角色,一定会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每个人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

 

合作学习仅仅靠每天课堂中的45分钟来培养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把它拓展到课外中去,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有合作的机会,并且在合作中形成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教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课文的主旨即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在课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以“爱国”为主题,设计一份手抄报。要求每个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到设计中。这样每个小组都能够积极地准备,认真地合作,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就能够得到增强。之后老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来进行展示每个小组的劳动成果,同时评出优秀奖,创意奖,同心合作奖等,并把每个小组的作品都进行展示。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小组实践,学会了怎样合作,怎样与他人共处,怎样欣赏他人,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授以合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老师不先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学生难免会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说些别的,小组讨论也会在叽叽喳喳的废话中浪费掉很多时间,到头来还是那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这样小组的学习就失去了既定的意义。这时候,就需要老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并通过一定的手法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培养起积极发言的好习惯以及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授《九色鹿》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自由讨论的形式学习这篇文章,讨论是时候让学生把自己理解是书上的知识点就说出来,不理解的就提出来,小组成员之间有不同意见可以相互交流,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了。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要紧密联系课文,不疏漏知识点,针对学生们不理解的知识点,老师要去点拨。在《九色鹿》这篇文章里,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会学生做人不能背信弃义的做人的道理。这样,老师可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学任务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一种民主、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习小组的组建,除了讨论出一致的意见每个人还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习内容或是比较开放的课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来给出陈述。例如在教授《三袋麦子》的时候,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一样,肯定会有很多学生和小猪的想法一样,把麦子做成香喷喷馒头,或是很多学生想着要像小牛一样把麦子屯起来慢慢吃,还有很多学生会像小猴一样想着要把麦子种下去,然后收获更多的麦子。这样老师可以进行统计,把不同想法的不同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陈述这样想的原因,这样课堂就会在一种自由、民主、活跃的氛围下开展。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空间,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们从课堂轻松的氛围中可以升华出自身的情感,并且语文素养也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总而言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潜藏的潜能,激活学生内在的活力,而且它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同时把个人的想法,小组的讨论,班级的交流,老师的指点通过合作学习这一平台结合起来。教师要积极地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作者:殷信璐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教学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创设生动的情境、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从而发挥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传播性和高效性,有利于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极大地促进课堂上的信息交流,从而更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突出知识的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高度应用,为学生参与学习开辟更大空间,提供丰富生动的资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让各种教学资源在各个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的根本改变,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提高他们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为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较好地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我们要教授的生字变成每个学生必将扮演的角色。通过优美的歌曲、鲜活的角色,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他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快乐地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识字内容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可爱的故事人物、优美的背景音乐和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引入向往已久的故事王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通过做游戏的形式给他们创设识字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各种卡通人物角色,然后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并将写有名字的卡片交给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然后叫学生让自己找到的卡通人物进行自我介绍,从而判断自己找得对不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对人物名称的一次次反复认读的过程。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把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拼音往往是教学重难点,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呢?比如在教授比较平翘舌的声母“s-sh”的发音时,可以设计让“sh”的“h”闪动或者变色,并提醒学生拼读时注意翘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教授一些相似生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一些生字通过添加一笔就变成另外一个字的时候,比如让学生对“大”加一笔变成不同的字,通过在大字上下左右闪烁或者变色变成“太”、“天”和“犬”启发学生发现细微差别中的不同,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读写训练

在教授学生模仿音朗读的时候,要想办法强化学生练习,只有如此才能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当我们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首先可以播放课文的录像并且同时播放与之对应的录音,然后在录像的画面中重点强化的内容进行闪烁的提示,提示学生课文的重点词,让学生跟着录像画面变换轻声复述课文。反复通过这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可以轻松记住课文的重点词汇,然后通过暂停键对重点内容进行暂停播放,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出即将播放的内容,再点击暂停键进行播放。这时候学生再对自己刚刚写好的词汇进行核对,看看自己刚才书写的是否正确,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的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教授口语交际训练部分内容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特定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创造接近我们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促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比如在自我介绍家庭人物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先向大家播放一段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动画片,然后提示大家:我们在动画片中看到了哪些人物?那么同学们,你们家有哪些人物呢?能通过自己的语言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你们家的这些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特征呢?通过提问的方式和轻松的谈话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让学生敢说,创造适宜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能说,有话可说,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就像一个魔法棒,变换着我们的课堂,丰富着我们的教学,早已深入教学课改的前沿,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片新天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读写训练,在帮助教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实际运用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喜欢将其他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人类的一种劣性,在教学当中也不乏这种现象。在几乎每一个课堂上,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学生常被分为“优秀、一般、差”三个等级,而这种分类具有极大的弊端,即纯粹按照成绩划分。教师如果不能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则容易导致学生成绩甚至人格形成的两极分化,这将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学习的信心一落千丈,甚至因此而厌学、自卑,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而分层教学能够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让全体学生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下文笔者将讲述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际运用方法。

一、对课堂提问进行分层,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课堂是学生时代每位学生所处时间最多的地方,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则是教师调动课堂氛围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疑惑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分层教学中对课堂提问进行分层,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必不可少。教师在备案之时,需要首先通过各方面因素了解每位学生之间的优缺点,准备不同的课堂问题,并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一提问分层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找回自信心,找到自我存在感,从而积极投入于课堂中。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课堂中,这是个篇幅颇短的文言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提问阶段,学生对此的掌握程度也大有不同。

二、对课外作业进行分层,且对批改等级进行分层

课外作业是迄今为止,我国教育中公认的最为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点的方法,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分层教学中对课外作业进行分层,且对批改等级进行分层为重中之重。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设计课外作业时,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可做,并且在可做作业的基础上,有足够的时间提升空间,引发他们潜藏于内心的竞争心理,从而得到不断的提升。而在批改等级上,更应该以学生原本的基础为对比,得到评价等级。对于学习基础较差或一般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是只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即使只是碰到一点边儿,但是如果有一定独特的分析见解,且在做作业过程中认真负责,教师都可以给予鼓励,并且以委婉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高要求,不仅需要言辞达意,更加需要添加自己的有理有据的创新理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以及对疑难问题勇于解决的品质,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专题练习的“缩写句子”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分别就不同的两个句子采取三种不同的练习形式,并且将其难度呈阶梯上升型,分别考察学生对缩句这一专题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能够提高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兴趣。以句子“一只美丽的小鸟快速掠过了清澈的湖面”以及“我们经常走进超市购买整齐的货架上的物品”为例,因为第一个句子结构较为清晰明了,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因此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就第一个句子进行练习,对第二个句子进行自我提升,而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可以就第二句子进行练习,对于基础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改变句子的考察形式,如对于第一句考察形式转变为填空题:小鸟( )了湖面。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并且写清自己选择哪个词的缘由,而这同时也可以作为基础一般学生的自我提升作业。这三部曲适用于全体学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缩句的本质,并且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对“贫困生”进行特殊关照,鼓励全体共同前进

小学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欲望,但是同时由于自小生活环境的不同甚至基因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认真程度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也迥异,但是与此同时,大多数小学生由于尚未拥有独立完整的思维,因此他们即使有上进的心,却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不如适当的对这些“贫困生”进行特殊的关照,俗称开小灶,帮助学生从心理层次和认知层次上找到学习成绩难以提升的原因,从而将问题逐个击破,鼓励全班共同前进。

四、结语

分层教学是一个从课堂至课外都可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特征,理解学生思想的基础上对各方面的教学进行不同的分层,使得教学内容与每一阶层的学生都密切相关,并且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足够的信心和兴趣进行持续的语文学习。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分层教学为基础,发展出更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特点,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良好途径。事实上,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也正尝试和探讨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的方法,本人在对小学语文老师培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来共同商榷:

一、科学处理小学语文美育与语文工具性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强调的是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看想等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小语教学过分看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一基本命题。各种标准化考试使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成了编题与解题教学。人文精神被忽略使小学生的语文兴趣泯灭了,审美能力被扼杀了,感悟能力没有了,学习的快乐不见了,身心都受到伤害。

我们在当前小语审美教育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在理论上过分夸大美育在小语教学中的地位。审美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确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本来就有着割舍不掉的关联。但过分夸大是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教学毕竟是语与文的教学,它有自己的本质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谈审美教育是要有前提的,这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看想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当然,听说读写看想能力的培养与审美教育又是不可分的,他们互为手段,互为依存。二是在实践中对语文审美教育作庸俗化、表面化、简单化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在有些课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运用了很多审美的和艺术的手段,教师本人也很注意情感的投入,但这种课总往往给人一种矫情做作、虚情假意之感,有的课不象是在上课,倒象是在演戏。这实际上是与审美精神相背的,是对审美教育错误理解的结果。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净化美化人的灵魂,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走向人格完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育美。语文教学内容的审美化和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是包含在语文教学审美化中的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科学处理好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与语文工具性的内在关系。

二、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小学语文美育要处理好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的关系

美之本在教。一切教育都是教人向真向善向美,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学生将来就业择业创业奠定基础。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人的素质教育,审美能力离不开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才能有灵感,有了灵感才有创造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的创造力,当今世界中国不缺少“中国制造”而是缺少“中国创造”,无论是工业硬实力还是文化软实力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总书记在庆祝清华百年大会上再次强调教育的责任在于文化传承和创新。

现在的学生有很多优点,接受能力不断增强,知识越来越丰富,小学教育成人化趋向明显。但是,现在的小学生也具有明显的不足:心理不自尊,性格不自强,生活不能自理,行为不能自律;心理脆弱,意志薄弱,身体虚弱,性格懦弱,缺少必要的耐心,耐力和耐性,缺少感恩心,包容心和爱心,甚至荣辱不分,美丑不明,面对这一切,必须从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高度,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科学渗透审美教育,在这一方面,必须注意尊重语文教学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教育学生知美懂美,养成科学的审美观。

三、在网络背景下利用多媒体手段积极探索小学语文美育的新路径

在网络背景下,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小学语文美育的改革与创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多媒体对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在教学手段上,而网络对小学语文美育的影响则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面对新课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小学语文美育的新途径。

第5篇

一、运用音乐、美术、表演的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如若运用恰当,很容易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抛开刻板的旧式教学方法,无论音乐、美术还是表演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活泼的天性正需要兴趣去引导,才能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音乐总是能给人带来美妙的感受,无论什么年龄,什么环境,音乐总能给人带来无限向往。当然,语文教学更需要这种引人入胜的情景,音乐在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古诗《春晓》为例,无论音乐还是舞蹈的表现方式,效果都胜于传统朗读的方式。

2.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且需要绘画表现得更为简单直观。美术毫无疑问需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提升语文的整体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之美。恰当的运用美术表现语文教学,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文《春天来了》,让学生绘出他们心中春天的样子,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理解春天之美。

3.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师生交流,而即兴表演更能体现教学的需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都可以通过即兴表演来体现。即兴表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还可以体现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如,《秋姑娘的信》非常适合学生分角色表演。

二、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都必须钻研的任务。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在课堂上,课堂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地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还需时刻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结合当今顺应潮流的教学新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想办法预设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改变课堂氛围,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为参考,因材施教,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供相等的机会。创建具有特色风格的课堂,以及适合学生的课堂,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考验。

三、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在小学阶段最需要培养的是习惯。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充满好奇心与好胜心的阶段,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学生自发竞争,评选表现优秀的班干部,做好班级组织工作。另外,无论课堂表现,作业成果还是值日成果也要进行定期评比并给与奖励,选出各方面突出表现的积极分子,为其他学生做出榜样。

2.语文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的阅读必不可少,但是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定期开展读后感分享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多种题材的作品,为写作打好基础。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每天轮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句,要求其余学生朗读记忆。

3.小学语文教学还包括学生的写字能力与水平,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调,注意帮助学生改正写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尽量体现文字美,对书写进行严格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能力。

四、加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

教学必然存在差异,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共同成长。学生与学生之间参差不齐,差异尤为明显,如何培优辅差考验着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在班级中成立合作小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帮互助,让表现优秀的学生带动较弱的学生学习,给每个学生创造同等的机会,让后进生也能充满学习的信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存在差异,教学经验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接受程度。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的表现相似,存在的问题类似,相对活泼好动。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与引导。对于学习习惯存在问题,作业无法按要求完成的学生,教师也必须及时要求学生改正,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要求。遇到作业态度不太端正甚至无法及时上交作业的学生,应多加关心了解,积极制定适合这类学生的学习计划,逐步帮助他们改变学习中太过被动的状况。总而言之,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降低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均衡发展。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当今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积极创新,打破陈规势在必行。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符合如今课改要求,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让语文课堂加入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元素,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广泛,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扬长避短,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让每一节课堂都充满活力,达到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教学处理;文化价值追求;小学语文课文

一 、小学语文课的文化价值追求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情感,小学语文课文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充分地体现出来。在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文明行为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体现了小学语文课文的选文的生活气息和现代意识。为了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语文课文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学会科学思维、发挥合理想象,重点在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仔细观察的习惯。课文中有对为祖国科学事业勇于牺牲、做出贡献的内容,这些课文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激励。初次之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民主法制观念的培养,该观念的培养对国家向着法制化道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课文中通过对有关古今中外法制建设文章的选取,通过单元语文、课后练习等活动,培养小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以及正确的法律意识。与思想品德课不同,语文课以感人和优美的文字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熏陶。与思想品德课的枯燥文字及单纯说教不同,语文课文在确保选文具有典范性的基础上,还具有着可读性,人文因素也深深地渗入其中。可以说,语文课文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以及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的质朴品质。

二 、小学语文课的文化价值教学处理

2.1系统整合

语文教育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论从人格的塑造,还是道德的形成。处于教学需要,语文教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是通过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的。将教材原有的单元体系打破,并将其重新组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形成了新的学习资源。而在每个单元的内部,可以发现不同之处的存在,也可以对文章之间的相同之处进行研究、分析。重组教材,促使学生生产创造意识与研究意识,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学生的内心,为学生的积极探索之路提供了一条捷径。从文化层面整合处理课程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行之有效的与文化进行对话的平台。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统整语文课程内容,并将语文文化意蕴深化,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也有助于学生对诸多学科知识之间所拥有的关联性进行理解、掌握。在文化的境界中,也不能脱离文化创造性的实现与文化情境性的体现。

2.2找准切入

语文知识内涵丰富,它包括了科技、经济、生产、生活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应用知识,而不仅仅指通常意义上书本语文知识。适应创新、适应实践、适应生活、适应学习等语文应用能力称之为语文能力。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对语文的智能结构、能力、知识进行不断完善,以获得可持续、和谐、全面的整体素质,这就是语文素养。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的特性体现在培养目标里。提高文化品位、吸取优秀文化营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当代文化生活予以关心,这些都是选择文化核心的重要之处。

2.3文化关怀

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很少将学习推入创造文化阶段,更多的仅仅停留在对情感的领悟和对知识的掌握上。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为人物而感动,培育他们的文化心理,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深切关怀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对心灵和心理世界进行感受和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化责任的熏陶,让学生不得不将目光放远世界。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将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趣和品味不能停留在认识阶段,而应当是具有实践性的。所以,语文课具有非常的文化意味,为学生心灵播撒下创造文化的种子,还表现出语文课堂教学高远的“志向”。学生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和熏陶,逐渐负有对生活的责任,和对文化负责的心态。

2.4广泛综合

语文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语文的综合性决定了丰富的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学生学号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应联系、重视其他学科,以语文为基础,发挥出语文课文奠基作用和多重功能,在众多学科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开放性也是文化的本质,教学部能仅仅限制与语文学科内部,要想语文课文化意味变为现实,应综合内容,将文化相互启示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2.5多元解读

除注重选择内容以外,语文课文还应较好地将文化意味体现出来。纵观教学方式,通过分享个性经验与多元化的自主参与,都体现出课堂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思想的碰撞中,语文的意趣、情味等焕发出缤纷的色彩。开放的系统就是文化,为让学生真正体品味出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就让语文课的文化氛围洋溢起来。

三、结束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语文课文选取了很多优秀文化精华作为教育的素材,这些课文或反映出我国历史辉煌文化成就,或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名人的丰功伟绩,或反映出我国著作的精彩不凡,而课文课后的练习也拓展了学生独立的鉴赏能力及阅读能力,传承了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呢个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以多年教学经验积累为本,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及其教学处理,丰富了语文课文文化价值。小学语文课文构建了人的行为规范意识体系、构建了人灵魂意识体系,将文化价值追求在多方面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国安. 小学语文课文中“四大名著”改写选入的反思——兼谈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观[J]. 小学语文教学,2013(4).

[2]朱永萍. 孩子,你是课堂的主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上,2013(2).

第7篇

一、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书面表达水平

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可见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写得好不好。翻开农村学生的作文本,文章的文句不通,文理不顺,词语单调,“土话”多是最突出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当前广大农村学生说话训练远远不够,说话能力必须加强。口头语言是在直接的交际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说话环境。因此,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形成用普通话交际的良好风气,对提高农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普遍比农村学生高,这与他们都能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无关系。

普通话的推广在农村小学一直实施不好,大多数的学生不论在家中或是在学校里都使用家乡话,笔者是个农村小学教师,因此深有感触。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对学生的阻碍;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的努力不够,甚至是不以为然。推普工作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下工夫排除推普工作中的困难,教育学生认识到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交际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说话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义务教育教材的说话训练,中高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作了系统安排。当然,说话训练仅靠基础训练中的安排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采用多种形式,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训练,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乐于说,说得好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课堂提问切忌太深或太浅。太深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大,学生绞尽脑汁,不得其解。而太浅的提问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面对“是不是”“对不对”式的满堂问,学生想都不用想,习惯性的答案脱口而出,难有展现才能的空间。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才能发挥作用。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对于概括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思维难于一步到位。教师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分到总,寻找答案。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中,要让学生说说该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手中拿着一个球,左右两边颜色各不相同,通过提问“这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两边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学生讨论得出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看待,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的结论,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课文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生活当中,有什么相同的情况?”学生的思路打通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2.改变角色,置身情境

如果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一项测试,那么,紧张感必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把回答问题当做一次展示知识或个性的机会,则会兴趣盎然,积极发言。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中,教师有意说出“农夫想出了揠苗助长的办法,禾苗一天之内就长高了一大截,这样子,过不了几天就能得到丰收,农夫真是个聪明的人!”班级顿时哄堂大笑,学生纷纷表示反对,说出理由,讲明道理,并联系到生活之中。

三、掌握说话的恰当时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课前预习检查,有备而说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必局限于字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着手。

2.课后总结,有感而发

课后总结的任务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进行,这样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失去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设计“口述课文内容”“学了这篇幅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等说话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受激奋情境,一吐为快

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教师先进入角色,以哀伤、沉重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充满了胸膛,当教师提出“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在哪里?”“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命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应该怎样珍惜幸福生活?”等这些问题时,学生情绪饱满,你一言我一语地畅吐心声。

第8篇

“基础训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我认为,在“基础训练”教学中应该突出一个“导”字,即:(l)指导学生从审题入手,抓住重点词语,明确训练目的,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做”题。(2)引导学生眼耳手脑口并动,分析综合做出正确答案,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做对”题。(3)引导学生扩、变、穿多角度思考,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做好”题。

一句话,侧重变知识为技能的各种能力培养。这是完成《课标》提出的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知识是教不尽学不完的,只有让学生养成了读书、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才能享用一辈子。

“基础训练”的内容形式是大量地练习。这些练习既有与教材的横向联系,又有本身各项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正如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们归纳的:各“基础训练”大都是循着“音——字——词——句——段”“读——说——写”“认识——理解——运用”的序列,按“识字—扩词—认识字词句联系——连句成段——感情朗读”的序列排列。指导学生领会题意,会辨别正误,选择正确答案,会运用。让学生学到举一反三的本领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例如,“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这类题在教材中为数不少,学生可以马上动笔完成此项练习,只是不知道通过此项训练要掌握形近字的目的。老师应引导学生明确目的,掌握教学的重点。这种练习的要求,既要复习巩固熟字的音形义,又要训练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还要建立词的概念,丰富词汇。知识、能力、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这类题除用“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这样三步到位法外,最适合用“扩”的办法训练。我是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从形近字的数量上让学生再找出二三个,掌握更多的形近字;组词上多数量,扩大词汇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优生,让他们自己找字、组词、说出解题思路给中差生听,以点带面。

这类题的另一种方法是变换角度和形式的训练。可以用选正确的字填空,找出用错的字等方法进行训练。使学生明白,同一内容、同一目的,可以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进行训练。

此类题有两个训练角度:知识上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形近字,丰富词汇;能力上培养联想、拓宽思维、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掌握抓住重点词语解题的好方法。

再如,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它贯穿小学一至六年的始终。在中段多以写一段或几段话的要求出现:看图,说出图中景物,仿照××文章的顺序写一段话。这类题应引导学生审明题意。有三个要求:(1)看图;(2)说画;(3)仿写。其中仿写是重点。它训练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看图要仔细、认真、全面的观察能力;二是意思清楚、明白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准确地遣词造句,有条理地连句成段的写作能力。看图、观察人物说写一段话都属这一类。这类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拿起笔来就端架子:“哎呀!我要写作文了!”于是口咬笔尖,楞写不出来。此时,有经验的教师可采取四步到位法进行训练:第一,说上几句文情激越、启发诱导的话,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用自然活泼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第二,要求根据题意,仿照××文章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景物详细记下来,列成观察提纲;第三,分小组口头交流观察到的景物,注意顺序和特点;第四,落笔成段。训练达到两个层次:大多数学生能写出观察到的景物,有顺序;一部分学生写出的句子有点修饰性词语,使描绘的景物有优美、独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