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管理会计理论 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传统的会计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会计便和管理巧妙结合起来形成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作为从会计系统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与财务会计共同形成会计学科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它对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的制定经营决策,合理的利用经济资源,有效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纵观19世纪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从而探讨不同阶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1 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竞争开始激烈起来,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因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必须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费用,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适应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产生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问世,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该理论旨在解决如何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1921年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颁布,“预算控制’作为科学管理原理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决策会计所定决策目标的具体化与协调化,又是对决策目标的贯彻执行落实责任与指导行为的重要规范。1933年《利润工程学一一促使企业盈利的应用经济学》出版,在“本量利”关系的阐述方面把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本量利分析”法也成为前期管理会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922年奎因坦斯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出版,这部书不仅首次提出“管理会计”的名称,而且阐明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1924 年麦金西的专著《管理会计》出版,书中指出,企业的会计工作应当把一些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面向未来的会计概念及其会计程序纳入以经营管理为目的的会计制度中去。麦金西还指出,会计应当把握住标准,并注意在标准与业绩比较的基础上作好服务于经营管理的记录。1929年学者海斯的《供经理控制用的会计》一书问世,这部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他认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应当是标准和科学而系统的记录,另一方面又指出管理会计中所提供的信息是与企业决策层有关的信息。
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为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内容。
2 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1950年11月英国企业会计管理赴美考察团发表了题为《管理会计》的报告,指出:“管理会计是以帮助管理当局制定政策和控制日常经营活动的方式来提供会计信息的。”这体现着上世纪50年代英美的管理会计思想。
1965年5月,英国成本和工厂会计师协会将1931 年创办的《成本会计师》杂志更名为《管理会计》。在杂志更名申明中指出:“成本会计工作是管理会计中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结论对于其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是莱昂德·r艾米教授的见解,这位教授指出:管理会计向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并指导其行动,至少与外部报告同样重要。他还进一步指出:以往为决策问题提供信息是会计师的最薄弱环节,然而,从战略上讲,这却是最重要的任务。上述可见,理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并明确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与企业经营决策的相关性是体现在60年代管理会计研究中的最重要的思想与研究中力求着重解决的问题。
这一时期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50 年代的执行性管理会计和之后的决策性管理会计两个鱿段。在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强调把事情做好,在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强调先把事情做对,然后把事情做好。应该说,管理会计无论是追求“效率”还是“效益”,只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其本质都一样。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环境下,企业的高“效率”自然转化为高“效益”,而在产品供过于求的环境下,企业的高“效本”首先要接受市场位验才能转化为高“效益”。这一时期的管理会计的主题可以归结为价值僧值。在该期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丰富,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内容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的管理会计体系。
3 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使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未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1987 年美国的7ohnson和kap lan教授合写的《相关性消失了- 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震动了西方会计界。他们认为,应改变管理会计从属于财务报告而与规划和控制不再相关的现状。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为此,管理会计学者在如何使管理会计能够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适当的信息和有效的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使战略管理会计开始形成,管理会计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战略管理会计最早是由英国学者simmonds于1981年在《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该文中他将战略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和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应多注重外在环境,并协助企业衡量其竞争地位。
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即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结合,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还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并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强调运用各种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发展方案。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捉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
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使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其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从而引入非财务计量指标,非财务计量往往能够为管理者改善经营指明方向。计量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灭相同,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至今发展比较成熟且被广为采用的综合业绩评价方法为平衡记分卡法。平衡记分卡法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它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涉及到顾客、供应商、投资者、员工等不同利益方面,企业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他们之间的有些需要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企业需要在这些矛盾和竞争的不同要求之间进行平衡。至此,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过渡,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座制发展到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阶段。
4 管理会计在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
9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在管理控制系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成本动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尤其是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的进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采用多元化的信息处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对手分析、环境分析、预警分析等等。战略管理会计以其新兴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管理会计有较大的发展,但管理会计未来研究仍面临不少问题例如如何将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其他研究(如则务、物流、经济、则务会计、信急管理、管理科学、行为学等)相融合。如何把管理会计中出现与财务相关的内容分解到财务管理学科中去,如把管理会计中的资金预测分解到财务管理的“筹资管理”中去,管理会计的短期经营决策纳人流动资产“投资管理”中去,管理会计的长期投资决策纳人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资产(证券)“投资”中去,把预算控制纳人到“损益管理”中去消化,因为筹资、投资、损益的管理以及资金管理都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样既合情又合理,因为经过这样处理,就会使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损益三大管理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系统。
今天,在以全球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变化。管理会计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决策和经营管理而存在,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未来的管理会计将呈现出国际化、战略化和行为化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 1 ] 孙茂竹. 文光伟. 杨万贵. 管理会计学[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2 ] 张翼. 国际管理会计发展综述及展望[ j ]. 管理科学文摘, 2006 (6) .
论文摘要:战略营销是现代营销管理的主流范式,它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为基本的营销管理职能。营销的战略意义来自营销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营销观念为战略管理提供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营销通过市场分析,为业务竞争战略提供重要的情报。与此同时,营销还是业务战略的主要内容,它从企业整体的目标出发,依据环境的要求和条件,力图在权衡竞争者与消费者趋向中,发现既要满足消费者,又要免受竞争者的伤害或能战胜竞争对手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现代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战略营销管理(StrategicMarketingManagement,缩写为SMM)范式,即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为基本的营销管理职能。本文通过对营销战略的含义分析、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的探讨和SMM的特点探索,多角度地认识战略营销的性质。
营销战略的定义
营销战略有两种状态:普遍的和特殊的。听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战略”一词被广泛用来描述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如战略性定价,战略性市场进入,战略性广告。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以战略的方式对待传统的营销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具有普遍性。但是,营销战略又是特殊的。因为,人们对营销战略没有一致的定义。恰恰相反,有多少人用营销战略这一术语,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解释。
有人研究指出,营销战略适应于三种不同类型或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宏观层的营销战略,它以对营销组合变量(价格、产品、广告等)的综合运用为核心。根据这一定义,为某个产品制定一个战略涉及为该产品进行定价、设计广告,然后决定分销的方案。中观层次的营销战略指的是营销要素战略,它指用于营销组合中某个要素方式的抉择。处于微观层次的是产品-市场进入战略,它指的是某个具体的营销决定的策略,如厂商力图建立市场份额的战略,收获利润(和份额)的战略等。
有的从管理学中的战略观为营销战略所下的定义而被广为使用。这种观点把营销战略视为一个四步骤过程:(1)界定经营的业务范围,(2)确定经营宗旨,(3)制定营销、生产及其它职能计划,(4)为这些计划制定预算。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更接近企业战略。
作者认为,要澄清营销战略的性质,还得先回答“什么是营销?”以及“什么是战略?”
按照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市场营销意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就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迁为现实交换的活动。由此可见,与市场直接有关、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以及促进交换是市场营销的三个基本特征。而其中促进交换,使得交换有效地发生更是市场营销的本质特征。
那么,战略是什么呢?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当时,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指的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今天,在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和纲领性四大特征。
把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合并,就不难得出营销战略的定义。营销战略是业务单位期望达到它的各种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营销目标指的是关于销售量、市场份额和利润等领域的目标。营销战略描述为实现上述目标而采用的主要营销方法,这包括在搞清楚企业营销的环境和竞争条件之后,对企业营销支出、营销组合和营销分配等决策所构成。
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
对于企业战略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从战略的层次提出的观点被人普遍接受。D·福克纳与C·鲍蔓提出企业战略包括三个层次: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公司战略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组织,该组织是一些相对独立的业务的集合体,这些相对独立的业务有时被称作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BusinessUnits,简称SBU)。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存在的基本逻辑关系或者基本原因。竞争战略是第二层次,又称为业务层次战略或者SBU战略,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所要阐述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著名战略理论家阿瑟·汤普逊则认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四个层次:公司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和操作战略。公司战略——指的是多元化公司的整体行动计划。业务战略指的是单个业务的行动计划。职能战略是关于业务单位内各个职能部门的行动计划。如人事战略、生产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等。操作战略是关于管理业务单位内的主要组织单位(工厂、销售地区、分销中心)的行动计划,或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操作任务(原材料采购、库存控制、维修、运输、广告运动)的行动计划。
阿瑟·汤普逊的四层次中的前三个层次,与D·福克纳&C·鲍蔓的三层次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个层次,即认为在企业活动中的操作层也存在着战略行为。就市场营销战略来看,无论是三层次论,还是四层次说,它都属于第三层次——职能战略的范围。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前提,根据企业经营目标而制定营销目标,根据竞争战略而确定营销的行动方案。
战略营销的基本特点
传统营销的展开围绕营销的各个组成要素——产品、分销、价格、推广,此四者也就是名闻遐迩的营销组合要素——4P’s。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出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遵循市场导向的战略发展过程,考虑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和不断传送顾客满意的要求。
战略是管理层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订的经营管理行动计划;它反映在由管理层为获得预期结果而设计的行动与行动模式(Pattern),关心组织如何完成使命和实现预期目标。战略的经营管理观念包括五个方面:战略是一个计划(plan),它为一个组织指明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方向,指引行动的路线;战略是一个行动模式(pattern),它强调行动不因时间而改变的相对稳定性。例如有的企业采取名牌战略,选择高档市场,有的企业倾向高风险战略;战略是一种态势(position),占住战场上的某个有利位置以赢得顾客。例如企业开发一种强势产品以攻占某个市场;战略是一种视野(perspective),它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之间找出可行的途径;战略是一种策略或手法(ploy),旨在打击竞争对手。
上述战略观的每个方面的英文都以P开头,所以称之为5P‘s战略观。战略营销是一种关于营销的思维和实践方式,具有目标的长期性、手段的综合性、行动的计划性、结果的深远性和竞争导向的特征。具体来说,战略营销具有如下特征:
1、以市场为动力。战略营销认为竞争优势源于顾客,基于厂商所取得的顾客满意的程度;厂商超越竞争对手的顾客满意水平的程度。营销战略将受顾客影响的经营战略与综合的市场为核心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以此建立竞争优势。战略营销包括旨在提供顾客满意的各种经营行动。在经营职能中,要协调选择顾客和合理安排受市场影响的各经营变量。战略营销强调组织与环境的联系,视营销为经营的整体职责,而不只是一个专门职能。取得竞争优势需要集体行动和职能的整合。
2、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变化多端导致具有监视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战略营销的兴盛。外部因素改变了市场和竞争结构的组成方式和吸引力。由于营销处于组织与其顾客、渠道成员、以及竞争的边缘,因此它是战略规划过程的核心。
3、以顾客满意作为战略使命。战略营销思想认为取得顾客满意的关键在于将顾客的需要与组织的服务计划过程联系起来,顾客对某些产品属性的偏好一定要转化为产品设计和生产指南。
4、围绕竞争优势的建立与发挥而进行营销活动。
5、面向未来,注重长期目标,如市场份额、顾客满意或顾客忠诚。
战略营销是营销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以前的营销逻辑过于线性化,认为经营成功是单行线,过于简单,不切实际。战略营销则融合思维与行动,平衡控制与学习,管理稳定与变化,认为战略既可以依据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定,也可以在行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战略思维观认为在市场条件下,战略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加以灵活地调整,快速反应代替了以前的长期预测。在今天追求变化、不断求新的年代,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具有战略思维的文化更加重要。参考文献:
1.周立公等著,《企业经营战略与策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2.勒著,俞利军译:《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3.汤姆森、斯迪克兰德著,段盛华、王智慧译,《战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财务战略 提升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及特征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 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
1、价值优越性
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或更好的服务享受,同时能使企业保持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从而能使企业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价值目标,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价值实现的主要来源。
2、异质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同时也应该是不可复制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并且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异质性,与特定具体的企业组织相伴而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无法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3、动态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动态化的过程,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形态。康荣平、柯银斌(2000)认为企业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在基本能力阶段,企业、处于能量的积聚期,企业价值低,经营风险与信息风险都比较高;在亚核心能力阶段,企业形成了初步规模,经营风险降低,然而该阶段市场开拓成本费用相对较大,由此导致企业仍然维持较低的利润水平,但该阶段企业成长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财务风险可以适度提高。在核心能力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拓展使企业经营风险下降,企业信誉度进一步提高使企业筹措资本的能力增强,企业发展需要更多资金投入,企业的借款量大增,企业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财务管理是一种战术职能管理行为,并不具有战略特征。然而,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竞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以及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并非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加以考虑。所谓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对其财务资源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统筹安排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企业资金投放的目标、原则、方向、规模、方式和时机等重大问题。
2、资金筹措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企业资金筹集的目标、原则、规模、结构、渠道和方式等重大问题。
3、收益分配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企业收益如何分配的重大方针政策等问题。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战略管理的关系分析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财务战略的决定因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价值来源。企业战略的实施要能确保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优势。而企业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子战略,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服务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要求。因此,核心竞争力提升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企业科学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保障作用。在企业战略体系中,财务战略对企业战略及其它子战略的目标实现发挥财务支持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企业战略的支持,而企业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财务资源的投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创造和配置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财务资源。由此可见,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水平下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
(一)基本能力阶段
1、内含发展型投资战略
这一时期企业应重点关注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为了降低企业的总体风险,企业这一阶段适合于采取内含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在这一阶段面临着扩大再生产的经营要求,所以其财务战略管理应以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投资为重点。
2、低负债筹资战略
企业在这一阶段尚未形成其竞争优势,其经营风险相对较高,因此企业这一阶段必须保持非常低的财务风险水平。所以该阶段的企业应主要通过权益资本而非债务资本筹资。企业的资金来源应以自有资金为主,可以适当的辅以少量政府资本或风险资本。
3、不分配收益战略
为了使企业能尽可能多的积累收益,为其生存发展扩充资本,企业在这一阶段的股利战略的目标应是不分配股利或低微股利分配。此外,更多的留存收益还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提高自有资金比重,为企业下一发展阶段的债务筹资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二)亚核心能力阶段
1、一体化投资战略
在亚核心能力阶段,由于企业还未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企业应紧紧围绕自身的亚核心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应采用一体化的投资战略。在这阶段企业应该慎用多角化的投资战略,以防止企业能力的不利消耗。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内部扩张投资战略或者外部资本扩张战略。一方面企业可以增加内部资产投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比如更新改造业务流程等维持并发展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吸纳外部资源比如兼并收购等来推动企业的成长。
2、参与资本市场和合理利用财务杠杆
在亚核心竞争力阶段,企业的市场地位相对也比较稳定,同时产品技术己趋向成熟,经营风险降低,因此企业在这一阶段可以适当提高负债水平。同时,企业可以考虑上市融资,比如买壳上市以加大权益资本金的投入以进一步合理控制财务风险。
3、低收益分配战略
处于亚核心能力阶段的发展型企业应采用“低现金股利”的股利分配战略。低现金股利可以使企业收益中再投资的比重加大,从内部资金来源方面保证发展型战略所需的大宗资金。另一方面,低现金股利还可使企业减少因收益下降而造成股利无法支付,以至使股价剧降的风险,也可降低企业因无法偿还到期债息而使企业破产的风险。这将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种较为平稳的外部金融环境。同时,它给企业以较大的灵活性。企业可以通过灵活运用额外股利的发放来传达企业的信息,适时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出更好的外部金融环境。
(三)核心能力阶段
1、多角化投资战略
由于该阶段企业已经形成其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考虑开展多元化经营,因此处于核心能力阶段的企业的投资战略应趋向于相关多角化投资。
2、利用财务杠杆
在这一阶段,企业经营风险大大降低,相对来说,企业财务风险可以升高,因此该阶段企业应该更多地使用债务资本融资,最大限度的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3、稳定增长的收益分配
对于已经进入了核心竞争力状态的企业,收益稳定,同时筹资能力变强,能随时筹集到经营所需的资金,其资金积累规模较大,具备了较强的股利支付能力,因此,应当采取稳定增长的股利分配政策以稳固投资者的信心。
五、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措施探讨
1、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一方面,企业应着重培养综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努力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的整体业务素质,为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人员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应不断完善其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地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2、增强企业竞争观念与战略发展眼光
企业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共同奋斗,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增强竞争意识,强调员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共谋企业发展。
3、健全财务预警机制
在企业核心力提升的过程中,企业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也是风险管理的过程,在企业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潜在危机时,预警机制能及时帮助企业做出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从而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4、健全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保障。没有财务监督,企业的资金运作就可能陷于低效的状态,财务战略也无法有序地实施。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其监督机制,保证其财务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会计研究,2000(9)
[2]徐郑峰.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价值增值[J].工业技术经济,2007(9)
关键词: 《企业管理》课程 企业战略管理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内容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2010年6月,为了更好地适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国家制定了从2010年至2020年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强调了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大力培养。纲要中提到的几项重大人才工程,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与以往的人才培养重点相比,更强调了人才的实用价值,即培养大批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工科毕业生必须拓宽专业方向,成为既有专业技术又有经济头脑,既精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可见,拥有技术专长的工科学生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不仅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在我校作为一门全面综合性、操作实践性都较强,主要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在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我校早在1977年改建初期就开设了《企业管理》课程,在30多年的教学历史上经过数次改革,2001年后,我们先后推行了集体备课、学、选课制教学等教学改革,这些举措有效地保障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以及“90后”学生的自我个性特质对未来职业发展影响的日益明显,该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保证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应用能力,如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缺位,等等。基于课时,本课程的教学只能停留在管理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常识的介绍上,难以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90后”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明显的个性特征、不成熟的价值判断、迷茫的职业规划,现行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讲授,不能更好地体现“人本教学”理念,难以满足“教书育人”和“职业规划”的深层次需求。基于此考虑,课题组成员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我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安排及特色
本着“完善知识结构、拓展职业素养”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定位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知识扩展型综合课程”。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程内容,以及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在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中,在保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企业系统认识”、“企业战略管理”等基础性、综合性理论学习,在企业具体运作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专业职能管理理论、方法则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从而构成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企业管理》课程。课程的教学体系分成两大部分:通用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基础理论模块、企业战略管理综合模块,这部分教学主要讲述管理基本理论、企业系统认识、企业战略管理等内容,是丰富工科学生管理理论、理解管理系统运行的基本训练;企业管理专业实践部分,主要包括企业营销管理模块、企业财务管理模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及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模块,对于这部分的教学,不同专业的工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职业定位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旨在通过一个具体模块的深入学习,有针对性地训练某一具体的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奠定良好的职业能力发展基础。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是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通过在通识性理论知识学习储备的基础上增加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分模块教学内容供学生选修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使学生深入其中某一个模块向纵深方向学习,也让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较从容地注重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特别是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为将来的个人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并且,此种分模块教学模式在学习上给学生以更多的参与自,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程中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内容设计
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它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在具备企业系统知识的基础上,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企业长远战略谋划。工科学生毕业后,经过最初的基层专业技术岗位锻炼后,逐渐向上晋升,从基层员工到部门主管甚至企业高层领导,对于其战略性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及全局意识,学好此部分课程内容,应结合课程的实际课时安排,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此教学模块中,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可分为四部分。
1?郾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的基础原理
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重点是解决三个问题:(1)什么是企业战略?应突出对企业战略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及层次体系的讲解;(2)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应突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本质特征的讲解;(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和发展是怎样的?应总体阐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并简要提及当前各种不同战略管理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2?郾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这些环境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影响方向。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中首要的基础阶段,内容重点应是对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的识别与分析,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明确企业使命、企业宗旨。(2)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主要讲解重要的外部环境变量,以及分析模型的应用路径,目的是为了发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以及可能存在的威胁,以便在制定战略中利用外部所提供的机会且避开威胁因素。(3)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以企业内部资源分析为基础,进而对企业内部各方面能力分析的总体介绍,目的是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或弱点,以便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能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4)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在企业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设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3?郾企业战略识别及评价选择
战略识别与评价选择过程实质就是战略决策过程,即对战略进行探索、评价及选择。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核心阶段,内容重点应是识别及拟定备选战略方案,评价备选战略方案,以及选择制定满意的战略方案。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公司层战略分析。主要有稳定战略、发展战略和防御战略,其中发展战略中的几种主要子战略模式,如集中单一业务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多样化战略应重点介绍。(2)竞争战略分析。主要介绍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三种基本竞争战略。(3)战略的评价与选择。主要介绍战略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最通用的波士顿矩阵评价分析法。
4?郾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
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就是将企业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各项战略活动的进展情况,并进行及时调整控制的过程,这是企业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考虑到对学生现阶段学习的要求及课时的局限,此部分应总体简要介绍,从资源匹配、组织保障、领导作用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匹配于企业战略的实施。
总之,在此模块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同时还应注意部分内容同后续模块的衔接,如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职能层战略识别应用,以及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等等,以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或想深入了解的部分,在后续模块的学习中有目的地选择。同时,为了突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四、课程中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方法改革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方法改革中,应突出重视实践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往我校企业管理课程传统教学中由于整体内容庞大,课时很紧张,对企业战略管理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基本原理、思维的灌输,较少应用实际的案例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次教学的改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为企业战略模块的教学应用实践案例法提供了可能性。
实践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们能从中培养分析、推断、归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要介绍真实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等详细的信息,而且尽量应该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以便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事件进行充分的分析。实践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发现事实或解释现象,而是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制定决策,以个人的分析来作为引证,从案例中的数量、质量证据来支持分析的论点,锻炼学生敏锐的思路与严谨的推断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寻找案例问题的症结根源,制定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具体的案例分析要领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划分问题的大小必须适可而止,不能大得与现实脱节或处理不了,同时也要考虑事件中当事人的权限问题,不能超过其有效控制范围。
第二,分析的重点应随不同的问题而有所区别,如企业战略管理分析中常见的问题:“进入何种业务领域?或产品的顾客群体如何定位?”分析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市场趋势”、“顾客行为”、“竞争状况”等方面。
第三,要运用理论知识,不要仅凭直觉,即要求学生必须吸收现有的理论知识,并收集、分类、筛选、储存、转化、运用、创造自己的知识,从分析中积累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强调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案例的选择应该以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为主线,在战略分析、战略识别评价、战略的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几方面来组织针对性的案例分析,重点问题分析应放在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目标设定、企业现有战略的评价分析、未来战略的制定、战略执行中关键的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等方面。另外,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应考虑选择风格不同的案例。在早期阶段,应侧重于对战略基本内涵、原理的理解与认识;在后期阶段,则应注重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践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可见,在企业管理课程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中应用案例方法教学别具特色,其主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企业管理课程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中必须考虑这些特点。同时,考虑到高校工科学生大多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必须注重,案例分析讨论在教学课时的比重不宜过多,本次改革考虑以30%左右的比例为宜。当然,除了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可有效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之外,还有很多好的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芳.企业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玉,刘芳,范义华.面向工科学生的企业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中小企业 财务
一、低碳经济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有着丰富的内涵。最早的提法源于英国在2003 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目前,国际上关于低碳经济的定义为“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降低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人类的生存安全。”
根据我国专家学者的研究,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其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1、宏观政策及市场规则变化,竞争激烈,加大生存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带来了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长。“高碳发展”是我国绝大数企业的基本特征。哥本哈根会议以来,我国出台各种政策,积极践行低碳经济模式。宏观政策的变化势必会给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资金供给的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持续性的。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下,发达国家正试图通过碳关税和碳足迹等相关低碳技术标准来引导贸易规则的演化。这将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难度,使企业间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我国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科研开发能力有限,如何整合企业资源,降低能耗,最大限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核算内容进一步扩充,加入相关的碳核算。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自身的立场着想,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要体现国家公布的有关环保节能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体现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现状和水平,及时发现能源使用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并提供预警。
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资料:中小企业因财务因素而失败的占47.3%,居各项失败原因之首。财务战略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束缚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低碳经济下中小企业面临着严格的环境政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从资金筹集、投放到利润分配实现全过程战略管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财务的“造血”功能,以财务战略促进整体战略的发展。
3、低碳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流程再造提出新要求
目前的生产技术、能源选择、资源利用率等都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不相吻合。无论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还是从履行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责任的角度考虑,进行生产流程再造、产品升级转型、以及开放新能源技术,都十分必要。以“高碳发展”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应该抓住时机积极改造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学习先进经验,解决技术瓶颈,真正实现自身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应对
(一)构建低碳会计计量模式
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进一步扩充会计核算内容,完善对低碳资产、低碳负债、低碳权益等低碳资产负债表项目以及低碳收入、低碳费用、低碳利润等利润表项目的核算。引入标准煤作为辅助计量单位,引入节能机会成本,对低碳节能的经营模式付出的代价,及所放弃的非低碳节能经营模式下的最高收益进行准确反映,从而促使人们比较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资源。
(二)实施财务战略规划与管理
1、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协调共进
注意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动态性和适应性,关注企业现实财务能力及与企业战略协调共进的预期财务能力的培育、形成和发展。注重财务人才培养、激励与聚积,使其具备与企业战略要求相协调匹配的财务技能。
2、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树立战略管理成本意识,从战略高度来完善成本管理与控制。企业成本管理要纵横扩展,构成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形成全企业参与,全过程分析,全方位控制的成本管理体系;树立宏观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树立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观念,中小企业通过新产品研、工艺技术的创新、设备的改进、员工素质的提高等措施,实现管理科学化,将降低成本与实现技术进步有机结合。
3、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加强现金管理,留置适当数量的现金满足预防性需要,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经济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影响;建立科学的库存储备,并实行就近采购和销售,以节约流通费和交易费;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予以识别和控制;建立和健全营运资金的归口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及其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合理有效、操作性强的责任评级和奖励制度,促进营运资金的最大效率使用。
4、加强企业财务预算
充分发掘预算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企业预算文化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能够提高企业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预算文化具有行为导向作用.能够使企业员工在日常的生产、销售过程中明确预算目标,努力实现预算目标,使预算管理的执行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盈利水平的上升。
增强预算执行力。落实企业战略的过程就是把战略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预算指标,并形成企业预算管理方案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财务预算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战术。中小企业的财务预算应在细致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随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的滚动调整。此外增强预算执行力也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财务预算的实现,进而影响财务战略以及整个企业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8(16)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动态能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是一个热点话题,动态能力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
动态能力理论起源于熊彼特的创新基础的竞争,即竞争优势建立在创造性毁灭以及将存在的资源生成新的组合的基础上。Teece和Pisan于1994年在《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firm: Anintroduction 》一文中,在综合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动态能力的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企业如何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整合学派的创始人Teece、Pisano和Shuen(1997)强调各种能力的整合,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胜任(Competences)以应付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整合学派的动态能力分析要素主要有:管理过程与组织流程、位置和路径。如图:
整合学派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
1.管理过程与组织流程。管理过程与组织流程,有三种功能:整合/协调、学习、重构。高效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对获得竞争优势非常重要,生产组织的方式是不同能力的来源, 比协调整合更重要的是学习。
2.位置。企业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资产状况: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制度资产、地理位置。
3.路径。路径依赖:企业在任何时点上的行为都是过去的走过的路所决定的,是过去过程的结果,对未来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一般采用的是:为组织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其基本特征是:价值性;难以复制及不可替代性;系统性;战略性;目标导向性。而动态能力具有的基本特征就是:价值性、难以模仿不可替代性、自学习性、开拓性等。可见动态能力与战略人力资源有着相似的特征。
一、动态能力与战略人力资源的关系
首先,就理论基础来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动态能力之间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资源基础观。
其次,就特征来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动态能力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难以模仿性、价值性等等。
最后,在动态环境下,要想达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必须以动态能力为指导。若要更好地培养企业的动态能力,就需及时调整人力资源战略,使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动态能力的影响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资源配置作用,人力资源招聘、分配、考评晋升、辞退是企业人力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部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创新的团队文化、具有创新理念的管理者。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机制、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的绩效评估体系、基于提高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投入等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将影响团队创新能力。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知识创造能力。企业知识的创造能力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人力资本、员工动机和关键员工保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采用适当的人力资源措施提高企业的创造知识的能力,从而也提升了企业更新能力的过程。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对资源进行重构的功能,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招聘和解聘,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更新和构建,招聘和解聘是更新企业能力和资源的过程。
2.既有战略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动态能力的影响。当企业的环境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更新组织的资源和能力,但是企业的位置决定的企业拥有的资源对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当然也不例外。企业的多元化过程中也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但是缺少对该领域熟悉的人,因此可能多元化的战略无法实现。因此战略人力资源对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力有很大影响。
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路径依赖。企业的改革所遇到的很大阻力来源于企业的员工,他们或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阻碍改革,或者根据以前的工作经验进行工作,体现了组织的惯性,此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在协调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重新整合企业的资源作用,使得企业随着环境的变化仍然能够克服路径依赖。因此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的核心工作——绩效管理。
结论
动态能力是企业面临环境变化是表现出的适应能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发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有利于协调整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存量进行调节,根据企业的战略调整,对人力资源进行招聘和解雇。另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能够促进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创新能力也是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造知识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动态能力的提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消除企业在战略转行期的路径依赖,提高组织的动态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刘东.企业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06 (6).
[2]文跃然.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翟伟,康世瀛.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人力资源更新[J].商业研究,2008(1).
[4]李安,萧鸣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职能[J].宏观经济研究,2004(2).
[5]曹,赵剑波.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08(6).
[关键词] 过度自信;管理者;企业战略;投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65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31- 02
1 引 言
作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过度自信理论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最早被心理学家定义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来合理解释的现象,这也促使他们尝试从人的内心活动的角度来弥补这一理论上的缺陷。
在传统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都是以经济人作为前提,即每个人都自利且理性的,对自己下一步的行为都是经过充分理智的算计而决定的。但在现实情况中,这一前提显然是不适用的。原因有三:其一,人的思维并非像计算机一样完全由数据和代码来支配,我们在追求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非理性思维的干扰;其二,即使在完全已知的环境里,对当前形势最有利的决定可能需要决策者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专业积累,但并非所有管理者都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某些方面的不足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其三,当今社会里,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全面可靠的信息来源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渴望获取的,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的不可知性总是会让管理者陷入未知的决策环境。如此看来,之前根据传统完全理性假设推导出的理论在有限理性的管理者身上未必能够得出一样的结论。现实情况提醒着我们,非理在日常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研究经济理论的时候不应该再将人的内在因素排除在外。
心理学研究证实过度自信心理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而纵观我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不难想象:我国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现象可能更甚。我国传统文化赋予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地位,依靠着改革开放的势头发展起来的大批企业的元老如今大都身居高位,他们曾经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辉煌的历史极易使人居功自傲;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成熟的,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极易自我膨胀,肆意妄为。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认为很有必要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并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出发,回顾和总结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便使其他学者对这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管理层过度自信定义及度量
“过度自信”一词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率比事实上的程度更高的一种思维倾向。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社会上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几乎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之后,经济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这一心理特征对企业的决策者以及他们所指导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国外的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得较早,整体上也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Merrow(1981)和Statman(1985)先后分别对美国不同行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调查,但二人最后的调查结果却一致显示:管理者们总是对预期的收益进行积极的估计,而实际结果却大打折扣。在之前这些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Roll(1986)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狂妄自大假说”(The Hubris Hypothesis),认为狂妄自大的管理者会使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这之后不久,Cooper(1988)也对美国近3 000位创业企业家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自己企业成功的概率比别的企业要大,但之后的追踪调查却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同最初的两位学者一样,Cooper用具体数据证实了相似的结论;Mahajon (1992)认为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对一些事件出现的概率进行过高的估计之后,一旦这些事件确实或者只是巧合发生,人们就会因为自己估计正确而加大自信程度;10年之后,又出现一位里程碑式的伟大学者Heaton (2002),他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乐观”(Optimism),并通过建模的方法将乐观的管理者与企业自由现金流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对象,并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高估企业的投资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收益,同时也会低估公司的价值;Hackbarth(2004)提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低估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并会使企业偏离其最佳的资本结构;Malmendier和Tate(2005)则用实证研究验证了Heaton (2002)的结论,并提出了“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这一概念,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就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会高估自身的能力,使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并导致管理者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且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Ben-David, Graham, Harvey(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度自信的首席财务经理倾向于使企业有更高的负债比率,同时也与Hackbarth(2004)的结论相呼应。
3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用于军事领域,意指作战的谋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企业战略这个经济名词,指对企业的谋略,用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和增强竞争优势。Chandle(1962)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要研究企业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开创了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历程。
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过度自信与战略选择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从并购战略的角度来看, Roll(1986)认为, 狂妄自大是大部分企业被并购的原因,经理人过于乐观和骄傲自大促成了大部分并购活动,使没有必要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Malmendier 和 Tate(2005)关于500强公司CEO的个人投资组合和公司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更强的投资冲动,对投资规模产生了正向影响,且他们组织进行的并购活动比理性管理者更频繁。Glaser、Scehers 和 Weber(2007)发现德国多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存在明显的过度自信,且企业投资水平较管理者理性的企业投资水平更高,同时也使得企业并购活动频繁发生。
从投资战略的角度来看,Kahneman, Slovic & Tversky (1982) 认为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所施加的影响不可忽视。Heaton(2002)通过建模推演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与收益,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造成投资过度。郝颖,刘星 等(2005)通过对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外因和表现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对其与企业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实证检验,得出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使企业投资增长率显著提高,且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更高。Ben-David,Graham 和 Harvey(2007)通过盈利预测偏差来衡量企业 CFO 的自信程度,发现 CFO 过度自信会使企业投资规模、投资金额、投资频率都较大。黄莲琴,杨露露(2011)引入了情绪感染理论和迎合理论,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者的情绪这两种心理因素共同作为导致经济人非理的原因,认为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会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来使企业的投资水平得到提升。马润平,李悦 等(2012)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规模的过程中,考虑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对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的约束作用。前已述及,我国经济市场的法律体制还很不完善,不论是外部监督制度还是内部约束体制都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缺乏合理管制的情况下,过度自信对企业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其最后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公司的治理机制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过度自信还是会导致企业投资规模增大。叶玲,王亚星(2013)认为投资决策在财务决策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使企业投资水平有所提高。
从扩张战略的角度来看,姜付秀,张敏 等(2009)以并购金额等变量替代外部扩张,以内部投资额替代内部扩张,以总投资额替代企业总扩张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的结果显示,拥有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激进的扩张战略,企业投资规模也会相应扩大。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管理者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回顾了过度自信理论,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现象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将心理学带入经济领域,开始探索人的内心活动,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独特视角,同时也对传统理论在解释非理性现象时的不足进行了适当的补充。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行为金融学的一项研究课题,而是通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传统理论,对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补充进而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但就目前的研究格局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且不论是从系统的逻辑性还是完善性来看都还有很多缺陷,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例如:①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选择激进的投资战略会对企业的绩效和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呢;②很多行为金融文献集中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的影响,那么当面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J R Ben-David, I Graham, C R Harvey.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Policies[R].2007.
[2] A C Cooper. Entrepreneurs Perceived Chances for Suc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3(2):97-108.
[3] M Glaser.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Is the CEO
Alone Responsible for the Relation [R].2007.
[4] J B Heaton.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 [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2,31(2):33-45.
[5] D Kahneman,P Slovic,A Tversky.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6] U Malmendier, G Tate. 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5,60(6):2661-2700.
[7] E W Merrow, K E Phillips, C W Myers. Understanding Cost Growth and
Performance Shortfalls in Pioneer Process Plants [M].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1981.
[8] R Roll.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86,59(2):197.
[9] M Statman. Optimistic Capital Budgeting Forecasts: An Experiment [J].
Financial Management, 1985,14(3):27-33.
[10]阎达五, 陆正飞. 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
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 会计研究, 2000(9):2-6.
[11]郝颖, 刘星, 林朝南.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
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5(5):144-150.
[12]姜付秀, 张敏, 陆正飞, 等. 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
经济研究, 2009(1):131-143.
[13]黄莲琴, 杨露露.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资本投资[J]. 东南学
术, 2011(5):157-167.
[14]马润平, 李悦, 杨英, 等. 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过度投资行为与治理
机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2(6):38-43.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 重点课程 课程建设 指导思想 具体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课程主要从企业全局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企业战略管理以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突破以往的管理理论发展中只反映企业某一职能管理的局限性,充分反映企业全面的和方向性的整合管理,并形成一套规范的战略分析方法和模型,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准确的战略管理知识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为了实现本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示范课程率先开展教学改革,进行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提升师资队伍等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有利于对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特色人才。
一、教学目的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是学生学过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先修课程之后开设的,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应该以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人才培养层次和毕业就业去向为依托,以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人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导向,明确课程目标和定位。从教学实践中看,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在教给学生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与战略意识,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大量的主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意识及学习研究能力。
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为指导思想和根本出发点。一方面着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着力于课程基础建设,向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方向努力,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通过课程建设,力争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三、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重点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要具有开放的视野,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条途径,合理谋划和不断改善教学团队的基本结构,包括职称和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内部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在整个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团队中创造知识、经验共享的氛围和渠道,改善学习、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强化教师自身的团队精神,从而快速和持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法,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与校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同行和企业管理实践者进行广泛交流和学习,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四是建立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的长效机制,解决师资队伍本身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鼓励教师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为教师到企业兼职提供条件;也可以直接聘请管理实践者、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有效解决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建设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它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在具备企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企业长远战略谋划。学生毕业后,经过最初的基层专业技术岗位锻炼后,逐渐向上晋升,从基层员工到部门主管甚至企业高层领导,对于其战略性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及全局意识,应结合课程的实际课时安排,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本课程建设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
1.企业战略管理概论。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内容重点涉及四个方面:(1)什么是战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战略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2)什么是企业战略?应突出对企业战略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及层次体系的讲解;(3)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应突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本质特征的讲解;(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和发展是怎样的?应总体阐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并简要提及当前各种不同战略管理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2.战略分析。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这些环境未来发展的趋势及这些趋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影响方向。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中首要的基础阶段,内容重点应是对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的识别与分析,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主要讲解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分析模型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寻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及可能存在的威胁,以便在制定战略时利用外部条件提供的机会避开对企业产生威胁的因素。(2)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以企业内部资源分析为基础,进而对企业内部各方面能力分析的总体介绍。目的是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或劣势,以便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3)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在遵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前提下,在企业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3.战略选择。战略选择实质上就是战略决策过程,即对战略进行探索、制定及选择。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核心阶段,内容重点应是识别及拟定备选战略方案,评价备选战略方案,以及选择制定满意的战略方案。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公司层战略分析。主要有稳定型战略、发展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其中发展型战略中的几种主要子战略模式,如密集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应重点介绍。(2)竞争战略分析。主要介绍迈克尔・波特总结出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三种基本竞争战略。(3)战略的评价与选择。主要介绍战略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几种常用的战略选择工具。
4.战略实施与控制。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就是将企业战略付诸实施及在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各项战略活动的进展情况,并进行及时调整控制的过程,这是企业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考虑到对学生现阶段学习的要求及课时的局限,此部分应总体简要介绍,从资源配置、组织结构、领导素质三个方面介绍如何与所执行的企业战略相匹配,推进一个战略的实施。
总之,教学内容是围绕着“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进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这样的一个定义而进行建设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应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发问,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不受教材、观点、方法的局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将教师平时通过进修深造、学术会议、异地考察等多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与案例在教学中与学生共享。把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身边企业的实际应用范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活学活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中汲取养分,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和兴趣热点。通过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的插入,引导学生对问题实质进行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2.应用主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在某个时期的战略或战略转型相关资料,结合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做宣讲;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选择进入和退出壁垒低的行业自主创业,由他们自己经营管理,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吃苦精神,而且能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意识,获得成本控制、经营模式的切身体验,全面培养他们的能力。
3.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效果。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画面生动等特点吸引学生,但容易造成学生赶记笔记,不与老师交流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诸多优点的基础上,注意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与动静结合,突出教师的讲解过程,不断营造课堂教学的亮点,增强课堂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4.建设网络教学环境,通过课程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网络化。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内部的企业战略管理重点课程网站,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上网,不断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补充教学内容并拓展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开阔学生视野;设计并完善网上师生互动答疑系统,为师生提供网上互动教学平台,以快捷灵活的方式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交流。
四、结语
近年来,我通过不断摸索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应长期坚持不懈。今后,将针对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不断摸索和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战略眼光与思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锡怀,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雷银生.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