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茶知识与茶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目标,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凝聚了我校全体师生的教育智慧。为进一步总结我校在实践中的收获,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深化探索
针对学生对主食“国家课程的品种单一”,“副食缺乏”的课余文化迫切需要,如何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到更具体,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参与面是问题的关键。
在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经过深化探究逐步找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二、找准支点不断深入
我校位于桃林镇,该镇有一万多亩的茶园,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诸城(桃林)绿茶”有中国“最北端茗茶”之誉,有五个系列10多个品种,许多品牌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名牌。不少学生家庭种茶、制茶,茶叶与学生平时生活融为一体。本镇多年的茶叶种植管理、生产与开发,形成了丰厚特色的地域茶文化。针对这一有利资源,我校开发了以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国最北端茗 诸城(桃林)绿茶》,并以此为支点发展各种社团活动,使校本课程的发展不断深化。
三、创新活动形式
(1)研究课题为先导,社团活动重落实。我校申请的“中国最北端茶特色研究――以桃林绿茶为例”被潍坊市社会科学委员会规划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学习研究茶文化知识,了解桃林茶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学习桃林茶叶的创业史、了解茶树德栽培、茶树的栽培、茶树的管理、茶叶的采制、学习茶叶初制、加工理论知识、泡茶技艺、学习茶叶的营销知识、科技兴茶等理论知识,积极组织茶文化知识竞赛,为社会实践和探究打下理论基础。
诸城四中茶学社下设了种植与管理小组(促进了家中有种植茶叶同学的学习交流和其他同学对此的热爱)、茶艺小组(培养茶艺表演和学生的礼仪基础)、茶与书法小组(让我校开始《用笔书法》课程多了一份特色)、茶诗词歌赋诵读小组(培养了学生普通话标准的应用)、茶与电子商务小组(为学生在销售和电子商务种下了种子)、茶与画小组(增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师生的灵活性)、“无我茶会”(通过学生自带茶具、茶叶等在学校的文化广角忘我的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发展了学生将来踏上社会的适应能力,让他们不再怕人,敢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吃苦耐劳精神。
(2)实践和探究为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掌握茶的基础知识和和掌握制茶工艺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进入生产第一线。校长和老师导学采茶实践,跟茶农学采茶技巧,跟制茶师傅学习制茶注意事项和制茶工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运用空调机、除湿机改变原来靠天吃饭的不利因素,提高茶叶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举行“科技致富、科技兴茶”专题采访。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诸城市北端茗茶叶生产合作社,初步树立科技致富、化零散为整体,抱成团闯市场的意识,并实际接触一些致富的本领技能。①社会问卷调查,了解茶乡经济变化、茶叶信息动态、茶农心声,了解农村科技现状。设计一些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回乡调查,从而加深对茶叶生产的了解。②典型采访感受农村科技致富的魅力如对诸城茶业领军人――王景昌的采访,学生写成报告,通过“校园之声”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采访、参观、调查研究学科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能力、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③学科渗透和整合:语文课:诗词歌赋的朗诵于书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桃林茶的种植优势条件;生物科:讲述茶苗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信息技术课:茶与电子商务,初步了解网络营销技巧;艺术科:让学生欣赏各种茶具的造型美、装饰美;学习茶艺表演,泡饮技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桃林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内容及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筛选确定了该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学校的茶文化活动室和校内课堂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茶文化研究的氛围和力度。
(1)师资课时与评价。由一名中层领导包靠,设一名专职教师和多名兼职学科教师组成,活动课时计入总课时,每周至少一节,日常社团社的各兴趣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利用周六周日到茶园、茶基地跟茶农和制茶师傅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月根据找学生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考评每位参与教师,并及时收集师生更好的建议。不管师生,只要有突出成绩就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并计入年终考核量化。
(2)茶文化育新人,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本着“尚德、添能、立人”的原则,以茶文化育新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活动的开展,师生不仅懂茶、识茶,还充分挖掘茶的内涵,将茶文化教育从课程深入到德育工作中去,通过以茶养德,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构建校内外茶园实践基地,开发资源。诸城绿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我校领导先后同怡明茶、颖青茶、德邻茶等多家单位协调,正在建设“茶园实践基地”和“茶文化”展厅,为深入开展以“茶”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注入新的生机。
(4)家校联姻。学校即课堂,家庭即学校,基地即课堂。使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广泛学习的新内容。我校毗邻北端绿茶的发源地,学校周围就是茶园茶铺,学校里的学生有很多家里有茶园茶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家庭种植,到家长茶铺进行冲泡、品赏等活动,将学习活动引入家庭引入基地。深入生产第一线与茶乡制茶能手一起制茶,一起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聘请家长中的种茶能手进入课堂给我们讲解种茶、茶苗的繁育、幼苗管理、采摘、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 文化
语言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连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关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身势语(Body Language)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在非语言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社会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宣称,60%的人际交往都是非语言的。研究表明,在交际中人们更关注的是对方的无声语言即身势语而非言语。一位从事身势语研究的专家说,如果没有身势语,一个孩子就无法正常成长,因为它在性格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然如此,更多的了解身势语就势在必行。
身势语主要包括问候招呼、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的碰撞也日趋激烈。但是由于大部分民族文化早已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文化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而美国又是西方世界的代言人。因此,拿这两个国家的身势语作对比就足以窥一斑见全豹了。
一、问候身势语
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式。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中国人在握手前通常会点头招呼,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并上下晃动几下,上身微微向前倾,以示热情和敬意。老朋友重逢,中国人喜欢用双手握手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而且他们挺直身体,显示绅士风度。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双手来握手,这大概是“人情淡薄”的缘故。只有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在美国,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中国人似乎没那么多忌讳。如果伸出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这在中美都适用。
美国人见到家人或朋友,相互拥抱和亲吻脸颊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很自然;中国人很少做出这样的举动,起码在公共场合不会这样,否则会引人侧目。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不会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思想开放,擅长直接表达感情,不会有丝毫顾忌。而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影响深远,直到现在儒家思想还根植在人们头脑中。儒教中的含蓄、内敛、知廉耻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言语,还体现在身势语上。中国人比较保守,他们隐藏情感而非直接表达出来。拥抱亲吻的差异充分反映出两种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两种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景:两个陌生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互换名片,并用双手奉上表示尊重。我们很少看到美国人这样做,除非他认为对方值得交往才会交换名片。除此之外,中国人对鼓掌情有独钟。人们甚至小孩都会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被欢迎者同时用鼓掌回敬,意思是“谢谢”或“彼此彼此”。在美国如果回敬掌声的话,会被认为是为自己鼓掌,是傲慢的表现。
二、接触语
接触语包括身体接触和目光接触。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美国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方文化时时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时会亲切地抚摸他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她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中国我们经常看见同性(尤其是女性)手牵手走在大街上,这是友谊的表现,但在美国只会被看作同性恋。在电车、巴土或火车上,素不相识的人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则无法容忍,这大概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人们已习惯拥挤,而且儒家也提倡和善、忍让。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因为西方人看重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中国人往往把个人空间扩展为集团或家族的空间,西方人则认为空间只是人与人或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积极实现自我价值。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所能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在美国,个人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是移民初期身携长枪与斧头的拓荒者,他们勇于进取,珍视个人权力,敢于漠视政府与法律。这种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被传承下来。在中国,西风东渐以来,通过新闻媒介和与外国人的广泛接触,东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年轻一代变得较为开放,在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的处理上,既保留着固有的东方文化习惯,又能接受外来的西方习惯。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表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的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言语代码的一部分。中国人则把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当成是不怀好意或一种明显的挑战,甚至在谈话中,也要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否则会被认为是粗鲁、不尊重、胁迫等。美国恰恰相反,他们要求在谈话中必须要有目光接触,并鼓励小孩在问候和谈话中正视对方,否则就是紧张、腼腆、冷漠或软弱的表现。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的沉淀造成的视向差异同样不容忽视,非语言现象也要放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
三、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70万个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式中去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双臂和双叉坐着,手盖在嘴或下巴上是一种常见的姿态,被称为“深思姿势”,美国人认为它发出的信号是“离远点”,并把这种姿势看作是孤僻、刻板、缺乏耐心的表现,中国人对这种姿势没有这么强烈的反应,有时只把它看作一种习惯动作,也有人认为做这种动作的人是为显示高高在上,显示权威,会敬而远之。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则表示发疯。美国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假如一位美国人无意中把筷子直直地饭碗内,再把饭送给中国人吃时,中国人心里就可能会大为不快,因为按中国风俗,供死人时才把筷子饭碗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用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她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得更直。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潇洒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是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到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时而明显、时而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美两国身势语的不同深深地根植于中美两种文化。我们不仅仅要意识到这些不同,更应该尊重这些不同,特别是把它作为理解两国身势语差异的切入点。一种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或民族的内心深处,别的社会或民族难以完全理解和琢磨得透,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中美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上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差万别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反映的是文化的既往历史,时代性反映的是文化的现实状态,世界性则是覆盖整个地球、贯通整个人类的文化特性,它超越了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的文化局限性,将不同民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属性糅合为一,将特定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到新的高度。100年前,跪拜叩首是中国人常用的礼节,随着历史的嬗变和西方文化的渗透,这种身势语已被握手、挥手及拥抱等“文明礼”所替代。可见文化的时代性有着超越民族性的一面,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根,又要努力追赶时代潮流,不断用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更新民族文化的传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中美两国人民在非语言交际中才能更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Liu Yongfa,Liu Xuan’en The Practical Body LanguageHua Wen Press,1997.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3]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打好基础是学好手绘插画的关键
(一)从造型、比例、透视开始学习
在美术绘画中,造型能力为基础,只有打好扎实的根基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美术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插画的表达形式多样,也和漫画有相似的地方,可以是写实的,又或者是简笔画、漫画的形式。学生在基础阶段使用简笔画或者漫画的表达形式会更加容易入门。插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背景、静物、风景等,需要样样精通,学好插画关键在于打好造型基础。打基础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几何素描造型训练。先从方体、圆形、结合体等几何体开始学,只有通过对几何形的理解才能把一些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更容易地描绘出来。学生在初学阶段对几何体的造型、比例、透视较难以掌握,容易画得变形,所以需要大量地练习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比学习,修改。
2.简笔画的学习。它与漫画相似,相对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布置学生画一张比较简单的人物插画,针对出现的问题,发一些五官、头部、脚、手的资料给学生参考。其次,绘画过程中学生发现手是比较难画的部分,笔者利用人体结构的知识讲解,用图片赏析和绘画示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关节的构造。
3.速写的训练。利用简单的线条对人物场景做出简单的概括训练,丰富自己的图库资料。通过这些基础训练后,在人物画绘画中出现困难,特别是背景,或者表达内容方面的困难,笔者都一一做出示范和评讲,学生能更快地理解和接受,解决问题,在以后进行设计创作时就容易得多,从而打下扎实的手绘插画基础。
(二)临摹名作,吸取精华,建立风格
临摹是插画学习中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之一,当学生已经拥有基础造型能力时,在临摹过程中学生有能力理解每一张画的内容,学其精华,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把别人好的东西吸取后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插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论报纸、课本、杂志还是挂历、图书、广告等随处可见,可以随时随地学。笔者让学生准备一本大概16开大的笔记本,利用照相机、手机、电脑上网的收集方法,来收集粘贴自己喜欢或者有意义的插画,把插画都归好类别。学生在写生的时候有两个地方比较难掌握,一是人物,另一个就是场景或者背景的描绘,通过临摹学习的方法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学习画人物的,他很喜欢报纸上刊登的漫画,其中有知名漫画家黄滨的作品。他学习黄滨的漫画,临摹人物的造型动态背景,通过模仿学习,特别是在处理线条效果时最有收获。从开始的断断续续、没有重细之分、罗罗嗦嗦,变得稳重有立体感、线条流畅、配色统一,学起来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场景表达一般都比人物简单,概括性强,不能抢了画面主角的地位,如果有人物时它只能充当配角,这是学习时要注意的。笔者同样采取发资料的形式,先让学生临摹,然后找一些比较简单的风景写生,如课室的空间或者校园的一景。临摹使学生学到别人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别人的风格慢慢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手绘插画进步很快。
学习宣传插画和文字插画两个主要类型
(一)培养学生运用夸张、变形、视觉冲击力强的绘画表现手法进行创作要达到宣传人人皆知、过目不忘的效果,插画就必须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培养学生运用夸张、变形、视觉冲击力强的绘画表现手法来吸引观众成为重要而直接的手段。拟人法是常用的一种手法,惯用在动物或者静物、景物上等,具有幽默感。例如,一位学生在参加“校园控烟插画比赛”活动中,他把宣传的重点位置——“校园”紧紧扣住,对象是“学生”,打击的对象是“烟”,画面中地点是在教室门口,结合拟人手法,把烟和人结合在一起,表情动作夸张,一只大脚的视觉冲击力强,颜色简单统一,表达的意思清晰明了,再加上标语,整个插画起到了校园控烟宣传的效果,作品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图1)。内容与标题紧贴,视觉冲击力强、夸张的表现可以达到宣传的目的,插画在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二)读懂文字内容,提高理解能力,确保不偏题是学好传统文字插画的前提条件插画,望文生义,它是用以增加刊物文字的趣味性,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动、更具象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所以学生必须很清晰地把重要的内容表现在画面中,如主角、地点、背景、做什么等内容。但从学生的大部分作业来看,作品大都出现内容偏题、主角不清晰、背景含糊等问题,这对于一幅插画来说是失败的,它失去了插画的本质作用。所以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抓住内容主次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学习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文字内容讲述的是一位中学生看中了一部手机,由于自己没钱而偷了妈妈的钱去买手机,这种行为被妈妈发现后表示反对与他一起到商店退还手机的情形。学生在画面中表达了主要人物妈妈和儿子(图2),地点是商店的柜台,还有配角店员。人物造型和画面效果都比较清晰,但是气氛出现了错误,从画面表达来看,母亲不像是批评儿子表达不满,反而更多的是对店员的不满,这样就把文字原意表达错误了,出现偏题的现象。确保文字原意是先决条件,如果原意都偏题就背离了插画的性质,起不到说明的作用。笔者给学生修改后(图3),只是把母亲与儿子的位置互换一下,画面表达的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了。第二种情况,内容是8个抢劫犯抢劫两个少女的财物,一位年轻男子相救,与歹徒搏斗被刺多刀后不幸身亡的英雄故事。这个故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会出现两处错误,一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很多,包括公安、救护车也出现了,人物多达11个,导致画面凌乱,无法说清楚事情本意(图4)。另外一处是:画面表现两个女孩在回忆讲述故事,而不是直接表现男子英勇救人,表达变得婉转而不直接,使得事情的严重性减弱,让读者无法感受歹徒的凶残和男青年的英勇(图5)。这样只要内容稍有偏离插画就失去作用,经过修改,把女子回忆的内容全部放大直接表达歹徒和男青年的搏斗,删除原文没有提到的内容,显现事情严重性,画面内容变得明了易读。所以抓住文字重点,正确表达内容是插画的前提条件。
日本和服是由中国的汉族服饰发展而来,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和服与汉服同源,有些相似,所以汉服往往被误认为是和服。其实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只要了解一下,就很容易辨别出来。
一、整体风格不同:汉服飘逸洒脱,美在灵动。和服拘谨宁静,美在端庄。
二、裁剪制作不同:
1、前片: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
2、领口: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
3、袖子: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
4、腰带:汉服以博带束腰。和服以布料围腰。
5、衣裾:汉服衣裾较大,和服衣裾较窄,
1 新形势下农村文体事业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特征
(1)犯罪主体比较集中从该院查办的此案件情况来看,文体系统职务犯罪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文化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掌握对财物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可以应用自己职位形成的职务便利,把权利变为谋取利益的工具,肆无忌惮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如本案中李某利用手中的权利将本属于“文化三下乡”的补助资金20多万元占为己有。
(2)作案手段比较隐蔽,形式多样化一般有少支多报或虚开发票从中贪污;把应该入财务账的资金不入账,设置账外账、小金库,形成大量帐外游离资金,最后被个人侵吞或多人私分;同一费用重复报销;利用大宗采购的机会捞取回扣、好处费,如本案中的李某在一起采购中收受经销商的好处费10多万元。
(3)犯罪环节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大宗物品的采购、项目建设的管理、娱乐场所、广播电视地面设施执法管理等几个方面,如本案中李某伙同他人在采购电影放映设备时暗箱操作将一笔5万多元的专项资金挪作自己炒股所用。
2 农村文体事业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成因
(1)部分公职人员价值观出现错位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部分公职人员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少数干部放松了政治理论的学习,立场出现了动摇,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文化建设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权钱交易。致使某些部位和环节权力失控,个别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违法犯罪分子。
(2)监督制约疏忽,规章制度成形式该部门在组织人民群众文体活动、人员安排、后勤保障,以及处置重大事件等方面赋予主要决策者较大的决策权、管理权和处置权。在经费的管理上不管金额的大小,基本上实行主要负责人一人说了算,审批、复核、报销制度和财务检查、审计监督流于形式,未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制衡制度,为腐败留下了口子。
(3)财务监管比较乱,监督力度不够由于文体项目经费的来源,从过去的单一财政拨款转换为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除中央财政拨款外,还有部分的地方配套专项资金、文化产业收入等),给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及其运行体制存在较大漏洞,致使部分管理人员踩资金管理红线和监督体制上的薄弱之处,在财务监管、生产经营等方面“暗箱操作”,或上下串通,或内外勾结,侵吞、窃取、挪用国家的资产。
3 预防农村文体事业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水平 要重点加强对相关人员特别是该系统内管理人员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水平、法制观念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遵纪守法,廉洁从政。
(2)完善相关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良好的工作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将所有经费都应算入所在单位,由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取缔“小金库”。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教学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42-02
一、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大批高职院校积极与澳大利亚合作办学,希望引进先进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在新的培养模式下,英语课堂由中方教师单独授课变为中澳教师合作授课,这引起了中澳两种教学文化之间以及教学文化与学生学习文化之间的摩擦。为提高教学质量,中方教师应扬长避短,主动学习澳方教学文化中的先进之处。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中澳职业教育体制和模式差异较大,有些差异源于两国国情,而有些源于教育者的思维理念。从教师角度出发,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阶段,缺乏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中国学生基本功扎实,知识点掌握牢固,但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差,相反,澳大利亚学生学习环境宽松,喜欢创新。本文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从教学生活方式、教学风俗习惯、教学制度、教学思想四个方面对中澳教师课堂教学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广义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这个差异形成的原因。
二、研究设计
(一)实验对象、工具、时间
笔者于2014年1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调查对象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125名中澳班学生与27位教师,其中中方教师19位,澳方教师8位,澳方教师使用事先翻译成英语的问卷,问卷回收率100%。
(二)调查方法及目的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方法,研究中澳教师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差异。向教师发放问卷以调查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与对教学的看法,前者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行为习惯及上课结束后的后续行为。向学生发放问卷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侧重点两方面调查学生对双方教师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对中方及澳方教师进行教师访谈,旨在了解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教学思想的主观评价。
三、调查结果
(一)教师课前准备
从问卷结果看,中方教师按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澳方教师则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制定。教学实践中,澳方教师根据学生兴趣与需求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和进度,而只有68.5%的中方教师会这样做。大多数中方教师在备课时以教材为主,澳方教师普遍自己编排或改编上课材料。当问到备课时经常考虑和反思的问题时,40%的中方教师选择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而选择此项的澳方教师比例达到87.5%,可见澳方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和基本情况关注更多。
(二)教师教学方法
中方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主讲与问答法,使用最多的课堂形式是多媒体授课、教师精讲与课堂练习;澳方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讨论与教师主讲,使用最多的课堂形式是口头练习,分组讨论与教师精讲。在教学侧重点方面,42.1%的中方教师侧重于语法和词汇,31.6%侧重语言学习技巧,只有10.5%侧重口语及听力,而绝大部分澳方教师侧重口语及听力训练。
(三)教师教学行为习惯
在调查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看法时,26.3%的中方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提问,而所有澳方教师表示学生可以随时发问。学生提问后,大部分中方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思考,而大部分澳方教师则直接讲解。在口语练习中,66.7%的中方教师会纠正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50%的澳方教师表示有时会帮学生纠正,可见中方教师对待教学更加严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大部分澳方教师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性辅导,而只有26.8%的中方教师会这样做。
(四)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后续行为调查
课堂结束后,当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时,89.5%的中方教师会寻找原因并改进教学方法,而75%的澳方教师会与学生共商对策,澳方教师善于听取学生的建议。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时,21.1%与26.3%的中方教师选择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与研究学习英语教学方法,75%的澳方教师选择研究学习英语教学方法。
(五)教师对教学的看法
中方教师中有50%提倡合作学习,31.6%提倡自主学习,15.8%提倡探究学习,75%的澳方教师提倡探究学习,25%提倡自主学习,澳方教师更提倡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思维发展。在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上,31.6%的中方教师认为帮助后进生也是好学生应具备的条件,但是澳方教师表现出崇尚个人奋斗的价值取向。
笔者对其中六位中方英语教师与两位澳方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教师对教学的看法与对学生的评价。在对教学的看法方面,中方教师们普遍认为开展合作学习对高职学生最为有效,澳方教师认为探究式学习最有效,但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不强,这个方法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在教学评价方面,双方教师均使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澳方教师更重视形成性评价。
(六)学生对中方与澳方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
学生认为中方教师使用最多的课堂形式是教师精讲、课堂练习与多媒体授课,而澳方教师使用最多的课堂形式是分组讨论、口头练习与教师精讲。澳方教师注重语言应用能力训练,而中方教师注重英语知识传递。在教学侧重点方面,60%的学生认为中方教师讲解语法词汇与阅读训练的时间最多,50%的学生认为澳方教师在口语、听力的训练上占用时间最多。64%的学生认为中方教师在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方面对其最有帮助,而72.8%的学生认为澳方教师在语言应用方面对其最有帮助。
四、中澳教师英语课堂教学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探究
中澳教师教学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其核心要素是教学生活方式不同。在中方教师的课堂中,教学生活方式是教师教授下的学生学习,而澳方教师的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背景下的学生学习。其核心要素差别是由于诸多支持性要素差别决定的,以下来分析支持性要素差别及形成原因。
(一)教学风俗习惯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第一,中方教师擅长讲授,课堂知识点丰富,惯用精讲、练习等方式教学,以传递知识为目标;澳方教师多使用小组讨论、口头练习方式等教学,着重锻炼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教学方法与侧重点的差别与教学理念有关。中国传统外语教学以考试为航标,因此老师把大量时间精力花费于此。同时,我国传统务实的文化中,一切价值判断以实用为准,反映在教学中则是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而西方传统教学模式提倡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外语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中方教师上课以教材为主,而澳方教师多使用课外资料,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深刻影响教育。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这种思想强调和谐安定,体现在教学中则疏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变换。西方文化认为人对自然有绝对的支配和统治权,形成他们重创造、求进取、好变动的心态,表现在教学中便是对教材不断创新与改进。
第三,中方老师对待上课认真严肃,批评是中方教师惯用的激励方式,而澳方教师上课较随意,对学生善用鼓励的激励方式。这个差异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中方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在以后创造性的使用,所以教师立即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澳方教师认为过分纠错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对语法错误采用不干涉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制度差异及其原因
第一,中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严格,从上课时间、教学大纲到课堂情况都有详细规定,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严谨治学的精神,而澳大利亚教学管理相对松散,体现了西方教育中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第二,中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重视考试成绩,而澳方教师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体现出中国文化重结果、西方文化重过程的特征。
(三)教学思想差异及其原因
第一,中方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讲者,而澳方教师上课较随意,认为教师只是教学的促进者。在我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深入人心,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对老师绝对服从的习惯。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平等,等级观念淡漠。这个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澳教师在课堂上言行举止的不同,中方教师要保持权威的形象,举止成熟稳重,而澳方教师言行举止较随意。
第二,中方教师提倡合作学习胜过自主学习,而澳方教师提倡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中国文化强调群体意识,体现在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学习。西方文化强调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崇尚个人主义、英雄主义,鼓励个人竞争,自主学习受到鼓励。
第三,中方教师教学以集体为重,关注大多数人,而澳方教师关注学生个人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整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服从群体。西方文化中个体更被关注,个人主义被认为是反对组织的控制,肯定个人和团体的权利,个人是至高无上的。
五、结论与反思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中方教师与澳方教师课堂教学文化各有优劣,澳方教学文化中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第二,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深入分析导致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具体原因并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第三,优化学生总评成绩计算方法,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从关注考试成绩转向关注学习过程。第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分层教学。第五,大力营造英语环境,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合理使用英语与汉语为学生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银行简介;语类分析;价值观
企业简介作为介绍公司产品与服务信息的推销文体,在对外宣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的不少学者都从翻译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英文简介大多是对中文简介的照搬直译,忽略了两种语言间的语篇结构与文化的不同。语类分析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庞继贤、秦秀白等引入国内后,已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学术论文、商务信函等,对银行简介的对比研究还较为少见。本文以语类分析为工具,对中美银行的英文简介进行语类对比分析,旨在发现两者在语步结构上的差异,同时结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一、语类分析概述
语类的概念源于法语genre一词,意指类型和种类,该术语最早被用于文学和修辞学研究领域。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他的《诗学》(Poetics)分为史诗、戏剧和抒情诗三种语篇语类。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将该词扩展到了非文学领域,用来指广告、科研论文等各种语篇。近年来,许多语言学学者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兴趣,国外最具代表的人物是澳大利亚学派(Australian School)的J.R.Martin,专门用途英语(ESP School)的Jhon Swales 和 V.k.Bhatia。Martin把语类定义为:一个通过语域来实现的有步骤的、有一定目标的社会过程。Bhatia对其做了进一步概括,提出语类是一种可辨认的,内部结构特征鲜明,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由定义可知,交际目的是语类的核心,影响着语篇的风格和内容。
语类分析是在语类概念的基础上对语篇进行分析,是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重在探讨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目的。目前,语类分析可分为三个主要学派:新修辞学派(the New Rhetoric School )、澳大利亚学派(the Australian School)和专门用途英语学派(the ESP School)。新修辞学派重视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重点分析语类所体现的社会行为和目的。而澳大利亚学派主张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专门用途英语学派(ESP School)的Swales 和Bhatia常以语步(move)和步骤(step)为出发点,对语篇进行语类结构分析Swales 通过对科学论文导论的分析,得出了包含三个语步的CARS(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语篇模式:(1)确立研究范围;(2)指出研究领域的空白;(3)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根据Swales的研究,Bhatia提出在分析语篇时,应从七个方面着手:(1)确认某一情景语境定的体裁文本;(2)查阅已有的文献;(3)推敲文本产生的情景语;(4)选择所要分析的语料;(5)研究规约语境;(6)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7)征询专家的意见。由以上可知,专门用途英语学派则更侧重于分析职业和学术语篇。该文所研究的是推销语篇,目的是发现语类结构的特征,因此将采用Swales 和Bhatia的语类分析法,对中美银行的英文简介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美银行简介的体裁分析
银行简介作为一种推销文体,不仅要求内容简明扼要,还需意思清晰明了,具有鲜明的语篇特征,因此颇具有研究的实用性。本文将对中美银行各10篇英文简介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发现它们的语类结构特征,探讨产生差异的文化原因。
(一)语料选取
国内的10家银行选自标准普尔公布的2014年《中国五十大银行》 中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美国的10家银行选自福布斯公布的2014年《美国银行100强》,分别是:Signature银行、夏威夷银行、BankUnited银行、SVB金融集团、第一共和银行、普斯派瑞蒂银行、商业银行、联合社区银行、城市国民银行和北方信托银行。所有英文简介均来自银行的官方网站。
(二)研究结果
根据Swales和Bhatia的语类分析模式,笔者对中美银行的英文简介进行了语步分析,其结构与分布频率如下:
表1 中美银行英文简介中的语步与步骤分布
研究发现在中国银行的简介中:语步一为读者提供银行的整体印象;语步二告知了读者该行的产品和服务类型;语步三描述了银行的资产总额及营业区域,展示了银行所获成就,目的是证明银行的实力、建立银行正面积极的形象,以吸引更多客户与合作者。语步四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最后一个语步是为有意合作者提供信息。美国银行的简介除第四个语步外,其他语步与中国银行大致相同。原因在于中美银行简介有相同的交际目的。但两者的一些语步或步骤的出现频率存在差异,并且美国银行简介中,一些信息会被设成链接或视频等,以供读者有选择的点击查看。这部分差异可以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解释。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维度
在“银行概况”这一语步中,中美银行简介都介绍了银行的总体概况,如创立时间、银行性质和发展历史等。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的简介中几乎都提到了银行所属类型,如“国有银行”或“股份商业银行”,而美国的银行简介中却少有涉及。美国银行简介提到了第四个步骤,即创始人,但中国银行的简介中无一提及。
这一差异除了与两国的经济体制有关,还可以用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中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来解释。根据霍夫斯泰德1980年的调查,中国倾向于集体主义文化,而美国更崇尚个人主义文化。集体主义社会提倡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们强调集体目标,并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来照顾他们,作为交换条件,他们对集体拥有绝对的忠诚。在这种环境下某一银行如有国家或团体的支持,则说明该企业在各方面都具有强劲的实力。国内的银行,虽不都属于国有企业,但都是由国家扶持的或上市公司。因此,在简介的开头说明银行的性质是为了让读者对其产生信赖感。个人主义文化中,没有圈内圈外的区别,更注重个体的目标以及对企业做出的贡献,鼓励追求个人的权利和成就。因此,美国文化认为,企业的成功与所属组织无关,而是来自于个人的努力。所以美国银行的简介很少说明企业的性质,反而有时会提及该行的创始人。
2. 权力距离维度
在“银行实力”的语步中,有“实力描述”和“实力展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中,中美银行都用了具体的数据描述了银行的资产、盈利与分支机构的情况,让读者直观认识到了银行的发展状况。第二个步骤中,中美银行通过展示媒体、组织授予的荣誉或排名来证明企业的实力。但与国内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简介中,这一步骤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十篇语料中仅有三篇简介展示了银行所获得的奖项。此外,中美银行简介中荣誉授予者的分布也不尽相同。
表2 中美银行简介中荣誉授予者的分布情况
中国出现频率美国出现频率
机构组织685%133%
媒体457%266%
排名571%133%
由表2可知,中国银行简介偏爱向读者展示机构组织授予的荣誉或排名,而美国银行简介则更注重媒体的评价。这一差异与文化维度中的权力距离有关。权力距离指人们对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中国的权利距离指数排名为12-14,属于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较强,权利小的群体更强调服从和尊重权利大的群体。因此,当该银行得到国家机构组织的认可并授予奖项或给予排名,不仅银行员工会感到骄傲,连读者也会对其更加信服。与中国不同,美国属于低权力距离国家,人们没有等级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更加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所以美国银行简介更倾向于展示媒体给予的评价来吸引顾客和投资方,而不是国家机构授予的奖项。
3. 不确定性规避维度
为了突出银行的优势,中国银行简介在第四个语步中交代了其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等;美国简介则展示了银行为确保客户、股东或员工的利益所做的努力。此外,通过分析语料可知,中国银行的英文简介都是由段落组成的文本形式,语步结构也较为固定,大部分都是先介绍银行概况,其次是产品或服务介绍,接着介绍银行实力、企业文化,最后少数银行会显示联系信息。美国银行的简介则形式多样、语步灵活,有时会设置信息链接、视频等,没有固定的模板。这些差异可以用文化维度中的不确定性规避来解释。不确定性规避指人们对于不确定、模糊的因素所感到的威胁并回避的程度。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强的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通过制定各种规则或制度来减少不确定的因素。相反,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容易接受变化和新事物的出现,愿意面对风险和挑战。根据霍夫斯泰德的调查,中国不确定性规避较高,而美国是不确定性较低的国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银行通常会制定指导思想或目标,并在撰写银行简介时遵循以往的写作模式,以此避免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美国企业追求个性化,所以在撰写银行简介时就体现出了多样性。
三、结语
通过对10篇中美银行英文简介的语类对比分析,发现了两者在语步结构上的异同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因素。英文简介是企业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撰写国内银行简介时,避免照搬直译中文简介,提倡把文化背景考虑在内,这样写出的银行简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客户,达到宣传效果。(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 London:Longman, 1993.
[2] Bruce, I. Results sections in sociology and organic chemistry articles:A genre analysi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9 (2):105C124.
[3]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 [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1980.
[4] Holmes R.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1997, 16(4):321-337.
[5] Martin, J. R. 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JohnBejamins, 1992.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学引言英语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体现出英语的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中国人民以及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4]肖辛格.例谈影视作品标题的翻译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3(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