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灯光设计论文

灯光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灯光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灯光设计论文

第1篇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云南高等职业教育还原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从整个广告设计教育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化。突出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使学生体现出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还要使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2全面建设新型的高等职业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从知识结构上看全面的建设高等职业广告设计教育,培养具有全面专业知识的人才,是高等职业广告设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具体事项如下:

第一,知识要求:①掌握广告设计创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②掌握苹果计算机和PC机的使用和简单维护。③掌握电脑艺术设计中的印刷业紧密相关的基本知识(印刷流程、印刷工艺、印刷色彩、输出设备的知识)④熟练运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表达设计方案(包括平面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三维立体设计软件)。⑤掌握广告设计素材采集与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二,能力要求有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职业道德素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备较强的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①具有一定的协调工作能力、项目配合、组织管理能力。②具有运用平面图形、三维立体图形以及动画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③具有素描、色彩、平面过程、立体构成等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④具有自我学习、知识技能的更新、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第三,专门职业能力①平面设计与制作的能力;②三维效果图制作的能力;③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能力;④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的能力。第四,职业延展能力职业延展能力是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既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纵向提升,也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横向扩展。①广告项目组织能力;②广告文案撰写能力;③参与广告项目开发能力;④网页设计能力高等职业广告设计教育的社会实践。传统的教育最大一个弊端就是忽略学生的实践,艺术平面设计也不外乎有这个缺点。没有实践的经验,学校在学生即将离开学校的时候会相对性的安排短期实训步入社会学习,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都无法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也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长期在学校学习。不知道企业的发展情况,又不能调整自身的能看了给企业带来创造价值的空间,在企业实习中,结合脑力和动手能力一体的提升方式,企业社会实概分为这么几种,一种是直接进入企业实习,进行日常工作;另外就是利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加以结合引入实践。一般设计艺术专业都是以书本知识教学,积累。以灵感加记忆累计为主的思维方式,拘泥于现成理论;学习内容提倡统一性、规范化。实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程模式,学生在不了解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接受现有的老套成就的教学内容,等待学生出入社会发现所学内容知识都是过时,又和社会发展有差距,不得不又调整企业学习模式。实用于企业。这样学生出入社会就相当于又要多学一到两年的时间。所以,高等职业广告设计教育应该更多的和企业结合,具体改革如下:

第一,专业讲座课的教学形式。专题讲座课的教学形式,是由企业创意设计师进行专业讲座,并和学生进行现场交流,由设计师提出项目创意要求,由专业教师提出设计思路,学生以几人一组的形式就此提出讲解与分析,然后向企业创意设计师和专业教师阐述,最后确定项目专题设计及结题方案。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

第二,设计竞赛的教学形式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参加全国及学院组织的各项关于广告设计竞赛,例如:平面广告设作品、网络广告作品、影视广告作品、广告策划案作品等设计作品竞赛,这样一来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变创意制作能力,更加提高学生的学习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课程实训的教学形式大学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期末的四个周进行专业实训,通过实训教学,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全面设计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创新与实训操作能力。既注重单项技能的培养,更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生活中收集素材并制作主题招贴、宣传册,锻炼广告策划和设计能力。

第2篇

【关键词】话剧;《收信快乐》;灯光设计

中图分类号:J82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24-01

一、《收信快乐》的灯光设计理念的概述

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创作演出的话剧《收信快乐》是根据台湾著名导演、编剧单承矩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由于该剧剧情简单、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等特点,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调动舞台上光与色的运用,定点光的多处使用,一方面成功地营造了舞台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成功地表现出了戏剧舞台的多层次的空间。舞美、道具十分简单,两个白色方墩、三块由千万分信组成的布景,整个舞台空间以极简主义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给演员和灯光设计极大地发挥空间。

在灯光设计上,设计者遵循一色为主、他色附之的创作理念,每个场面都以一个主体色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各个灯位的逆光、定点光、低位侧光等光位进行塑造,整个舞台画面色彩倾向明确。在整体布局和色彩倾向上做到主次分明、色调明确。每一个场面的灯光色调必须融入剧情,在塑造舞台空间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和精神美感。同时,灯光设计也讲究虚实结合、节奏的变化、观众情绪的把握。

二、话剧《收信快乐》设计的技术路线

由于话剧《收信快乐》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转场和走位特别多等特点,在灯光设计方面也创新性地进行调整:

(一)灯光与多媒体的结合。为了剧目的连贯性和调动观众的好奇心,话剧一开始以拆信的视频作为开场,并为话剧点题。视频结束后,随着演员的声音灯光渐起。整个舞台灯光以蓝色为基调,并使用定点光进行演区的定位。由于男女主人公都是面向前方,布光时,分别用两处一面面光照射在演员的面部,演员后侧方加上逆光,逆光不宜太亮、太高,使演员更加立体、轮廓更加清晰。最后随着三声“上课不可以传纸条”,灯光缓慢变暗。

(二)低位侧光的使用。随着一阵军哨,“部队里的生活很规律,也很枯燥,做很多无意义的事……”这个场景中,男主人公始终处在舞台深处,穿着军装,做着军姿、深蹲和踏步等训练。主要运用低位的侧光,把身影拉的很长。而女主人公一直处于舞台前端,主要运用定点光。拉深了舞台空间以外,还让观众从心理上感觉两个人距离很远,渐渐产生感情的隔阂。为接下来“如果我们要长大,就别再通信了吧”做铺垫。随之,男主人公由训练的状态转为静止不动,低位侧光依旧把背影拉的很长,灯光定住一会后才渐收。在这个场景中,灯光除了起到塑造空间之外,还起到了烘托男主人公伤心、孤独、苦闷等等复杂的一系列情绪的作用。

(三)色调对情感的渲染作用。随着“谢谢你陪我这两天,这两天的天气真好,我从不知道台北会有这么舒服的天气……”舞台灯光随之渐起,已离去男主人公的女主人公幸福的回忆着这次相遇。这一幕的灯光节奏应该是缓慢的、幸福的、令人回味的。因此在灯光设计上以温暖的橙色为基调,加上4个灯位的电脑灯的缓慢橙色图案自转,同时以LED作为逆光,以橙色为基调透过由书信组成的舞台布景,让千万封书信如浮雕一般立在舞台上,整个舞台呈现出温暖的橙调。营造出安静、慢节奏的舞台气氛让观众也情不自禁的沉浸在这段幸福而又令人陶醉的回忆当中。

(四)定点光和色调对情感的渲染作用的组合使用。精神病院这一幕无疑是全戏的情感。随着男主人公说“下个月,我去纽约看你”,色调上由先前黄色的暖调急转为蓝色的冷调,再加上定点光对蓬头垢面的女主人公的刻画。由暖到冷的色调反差,再加上灯光转场的节奏的把握。虽然没有精神病院的舞美布景,但是把女主人公精神状态表现的很到位。发疯的女主人公不断矛盾地重复着“不要接近我”,“国,不要离开我”。将全戏的情感推向顶峰。用灯光的语言抽象地表现出人物内心情感,写意地展现舞台空间场景。最后伴随着女主人公最后一声呐喊,灯光渐渐地收掉。给观众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让观众深深沉浸在剧情当中。

三、话剧《收信快乐》灯光设计总结

创造性的融入了音乐、表演、灯光、视频等诸多元素,这是之前《收信快乐》所有版本所未及的。通过光与色的运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烘托舞台戏剧气氛、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同时灯光在空间的塑造、演出节奏的掌控、增强人物的心理变化上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灯光也要融入剧情当中、突出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增强舞台画面的感染力,使观众在不知不觉当中体会到戏剧的艺术感染力、达到写意性灯光表情达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20届经济管理系

专业建筑室内设计

学号1731024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9年4 月 27 日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及成绩

学生姓名

班级

高职二班

学号

毕业设计

(论文)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指导教师评语:

答辩小组意见:

答辩小组组长签字:年月日

成绩: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专业

建筑室内设计

班级

高职二班

学生姓名

所在系

经济管理系

导师姓名

导师职称

一、设计(论文)内容

汽车不单单只有冰冷的,我们可以通过颜色与材质的改变与添加来拉近汽车与人的关系,使得他汽车的用途被最大的发掘,使得汽车不单单是只能在马路上驾驶那么简单,我们也可以在餐厅中,坐在温暖的汽车中吃着美味的事物,看着节目享受着悠闲的时光,这就是我们进行这项设计的想法和出发点。

二、基本要求

1.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

2. 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运用所学进行分析。

3. 保证论文质量,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写作规范。

三、主要技术指标(或研究方法)

1. 文件研究法。

2. 案例研究法。

3.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对相关经验进行综合分析。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

[2]段杰.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3):122-123.

[3]谭慧婵.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建筑知识,2016(7).

[4]黄媛媛,吴章康.主题性餐饮空间的设计.现代装饰,2017(04):20~22.

[5]孔祥骏.从营销角度探析主题性餐饮文化空间室内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2.

[6]余晓宝.氛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五、进度计划

4月 10日-4月 17日 确定论文题目、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月 17日- 4月 27日 通过实地考察来制作平面布置图等 CAD图纸

4 月 27日-5月 7日 制作效果图与排版

5 月 7日-5月 14日 完成设计内容与报告和论文全文、审核并装订。

5月 14日-5月 24日 进行答辩并最终提交报 4月 30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间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专业

建筑室内设计

班级

学生姓名

000

一、文献综述(立论依据)

汽车的文化可以追溯到 1867年的往复活塞式发动机,从 1867年到现在,人们也越来越离不来汽车这种代步工具了,而汽车餐厅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中的产物,通过对汽车的延展设计,开展关于以汽车为主题的餐厅,在对汽车再定义的基础上,拉近人与汽车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通过在汽车中添加不同的材质,使得汽车拥有温暖的感觉,通过汽车出现的不同场合和不同颜色的搭配来改变汽车的格调,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使得冰冷的全金属空间汽车变成一个温暖的饮食空间。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1. 通过在线上线下进行关于大家对于汽车主题餐厅的需求进行调查问卷分析。

2. 通过对现有的汽车主题餐厅进行实地考察,提炼出不足和优点,并进行优化设计。

3. 通过大量的文献汇总,研究并敲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四、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2]段杰.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3):122-123.[3]谭慧婵.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建筑知识,2016(7).

[4]黄媛媛,吴章康.主题性餐饮空间的设计.现代装饰,2017(04):20~22. [5]孔祥骏.从营销角度探析主题性餐饮文化空间室内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2.

[6]余晓宝.氛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五、进度计划

4月 10日-4月 17日 确定论文题目、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月 17日- 4月 27日 通过实地考察来制作平面布置图等 CAD图纸

4 月 27日-5月 7日 制作效果图与排版

5 月 7日-5月 14日 完成设计内容与报告和论文全文、审核并装订。

5月 14日-5月 24日 进行答辩并最终提交报 4月 30

指导教师签字

时间

年月日

汽车可以说是我们日常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了,大家也几乎人人使用过汽车,而对于汽车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冰冷,没有温度的阶段,但是他有没有办法通过一些材质的更换或者是出现环境的改变,使得他能够从大众视野中的冰冷的属性中走过来那?

我想是肯定的,在我们设计中就是要把不可能改变成可能,而改变物体的感知这个部分的处理,我们通常会通过灯光的处理和颜色和材质的处理来进行,进行一些视觉和感知上的改变,比如在灯光的采用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对柔和的软光灯,而在材质上可以选择大自然的木质等一些亲近自然的材质,在颜色的选择上也可以尽量避免采用冷色调的颜色处理,以此来达到“沐”的感觉。

关键词:色彩应用;灯光应用;人体工程学;汽车元素

第一章前言1

1.1 、主题餐厅的目的与意义1

1.2 、主题餐厅的发展现状1

1.3 主题餐厅的发展趋势1

第二章形体训练内容概括2

2.1 汽车元素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2 人体工程学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3 色彩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4 灯光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第三章汽车主题餐厅设计空间的设计方案4

3.1 设计主题概况4

3.1.1 设计艺术层次的概括4

3.1.2 市场结合概括4

3.2 功能分区与动线分析4

3.2.1 功能分区5

3.2.2 动线分析5

3.3 汽车主题餐厅的色彩设计5

3.3.1 心理学角度分析5

3.3.1艺术角度分析5

3.4 汽车主题餐厅的灯光设计5

3.4.1 心理学角度分析6

3.4.1艺术角度分析6

第四章汽车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的展示表达7

4.1 CAD绘制图展示7

4.2 3D绘制图展示7

总结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致谢

在写到最后的时候我一边写一边想到了教育我的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他给了我一个学习的平台,一个学习知识的机会,我真的很感谢,并且我也很感谢辛辛苦苦给我帮助,辅导我,给我帮助的老师,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寸步难行,感谢老师,是你传授了我知识,我感谢您,是您帮助我选定的论文的框架还细心的指导我,感谢您的教育之恩。

第4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光应用;视觉心理;空间布置

引 言:人类物种自从诞生到今天,进化的每一个轨迹都有光的存在。人类的生活、生长、繁衍、进化与光是密不可分的,离开光的照射和温暖,人类的世界将不复存在。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被阳光笼罩的世界,因为光的存在,我们的世界变得五彩夺目、充满魅力。在人类进步、发展的轨道上,光发挥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在岁月轮转、季节更替中,光通过亮度、强弱、色彩的变化为我们制造了一个五彩斑斓、奇妙魔幻的世界。并且在现代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中,光凭借它独有的艺术魔力,得到了家居室内装潢设计的青睐与关注,越来越多的家居设计选择光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因此,运用光学原理和人的视觉心理,开拓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家居空间,提升家居的文化含蕴,创建绿色、环保、温馨、高雅的家居环境,彰显居住者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性情成为越来越多家居使用者和设计者孜孜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认识、分析室内设计中光的重要功能????

1、光是室内设计的感知语言

任何一个建筑、任何一种空间必然是充满光照的,没有光照的空间,好比是没有五脏六腑的躯体,只剩下空洞、冰冷的围墙和摆设。所以说,室内空间中形态美、色彩美的存在都要以光的存在为大前提。一旦没有光照,世界陷入黑暗与沉默之中,所有的美便不复存在,人们的心理陷入空洞、绝望、孤独的漩涡之中,产生极度的不安与压抑。可以说,光是室内设计的感知语言,我们之所以能看见室内美丽的植物、乳白色的墙壁、豪华的吊灯都是因为借助了光的能量,实现了与光的交流和感应。

2、 光是衬托室内氛围、彰显家居品位的元素符号

家居使用者的品味性情不同,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就千差万别。有的人喜欢肃穆庄严、有的人偏爱浪漫温馨、有的人生性活泼乐观、有的人气质抑郁内向,所以,不同的室内空间具有的室内氛围和家居品味都是不一样的。家居空间这一固定的物体之所以能够满足不同的品味需求,就是因为借助了光的装饰和美化。 红色、金色、黄色等高强度、暖色系的光带给人积极向上、充满热情与激情的感觉;蓝色、绿色等强度中等、处在冷暖色之间的光让人的心灵变得宁静、平稳、缓和、淡泊;褐色、黑色、灰色等亮度低、色调低的光则给人带来一种莫名的压抑与呼吸的困难,甚至能夸大人悲伤消极的情绪。作为衬托室内氛围、彰显家居品位的元素符号,光凭借其独到的艺术魔力显示出了强大的美化与调节功能。通过自然光(如太阳光、月光、星光)与人工光的完美结合,不同强度、色调的光开辟了室内设计的新空间,满足了更多使用者的居住要求和情感慰藉。

二、室内设计中光的应用原则和视觉体验????

1、光的实用性

光的首要功能和作用是照明,也就是说在室内设计中,光照的强度、光的色彩、光的亮度都必须以满足人正常的视觉为前提,不能过于炫亮,以免强光刺眼,给使用者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刺激和负担。所以,在室内设计中布置灯光时,必须充分考虑光的实用性,保证光照的稳定、可靠与适度,保护眼睛不受强光伤害,确保人的视觉体验。????

2、 光的审美性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室内设计将光学应用原理和人的视觉心理应用到家居设计中去,就是因为光的色彩、光的强度、光的照射方向、光的照射角度、光的排列位置和顺序对室内空间的改变和调整、室内形象的打造、室内氛围的烘托和人心理态度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简而言之,室内灯光设计和家居空间装潢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使用功能和实用功能上,光的审美性能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映入室内设计者的眼帘中去。??

3、 光的节能性

在家居室内设计中,进行灯光安排与设置时,必须要贯彻绿色、环保、持续、节能、节约的原则,尽量将设备投资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减少灯光设备的维修养护费用。优质高端的家居设计不在于花钱多少,奢侈豪华的装潢未必符合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习惯品味。节能、耐用的灯具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更符合现代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势。一个装修精致、品味高雅、格调清新的家居环境必须是实用性、审美性与节能性等各种要素的完美结合,不同功能的室内环境需要不同的光照设计。比如,办公用地的采光需要更加重视光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咖啡店、花店等休闲娱乐场所的采光则要将重点放在美观大方等审美性上;普通家庭的采光安排则需要将实用性与节能性相结合,兼顾光的审美性。?

三、室内设计中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结合运用?

1、自然光的启迪和运用

太阳光、月光、星光等自然光经过岁月轮转、时代变迁和昼夜交替,带给人类及所有物种以不同的感觉与体验,让人们生存、生长的世界充满了自然的情趣与意境。光照大地的早上带给人温暖向上的感觉,星光璀璨的夜晚带给人无限的憧憬与向往,皎洁的白月光则带给人带来宁静、淡雅的情怀。

自然光在对物体进行照射后会产生投影现象,被照射的物体经过光的投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明灭、虚实、强弱、粗细变化。在这种自然光的变化启迪下,我国很多建筑物都巧妙地运用了窗台、格子、回廊等创造了光照若有若无、明灭恍惚的美妙意境。同时,也对现代家居装潢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启迪作用。

2、 人工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光的存在是难以捕捉的,光的价值确实永恒不变的。自然光是任何环境中必充分考虑的前提条件,从大的方向上来说,家居设计必须要求具备开阔的采光条件,保证充分的采光,扩大使用者的视觉空间。

但是,自然光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瑰宝,不能轻易被人们所掌控,只能在大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对其进行利用。在室内设计中,自然光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居住要求时,就需要借助人工光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人工光的一大特点是色调、强弱、粗细以及灯具设备等都能被人们所掌控,可以被自由自在的利用。灯具本身也是家居装潢中常用的装饰品之一,对美化室内环境具有很大的功效和价值。经过设计者的巧妙设计和灯光处理,可以形成多种多样、色彩斑驳、瑰丽万千的灯光效果和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美丽图案。

结束语:

现代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活状态下,室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更多优秀的家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将使用者的心理特点、生活习性、周边空间环境结合起来,在重视设计实验的同时,更加强化科学的设计理论的指导。运用光学原理和人的视觉心理,开拓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家居空间,提升家居的文化含蕴,创建绿色、环保、温馨、高雅的家居环境,彰显居住者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性情成为越来越多家居使用者和设计者孜孜追求的目标之一。今天,身为家居室内设计者,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可续发展观的指导和绿色、环保、经济的基本设计原则,探索创新出一条充满人文关怀与自然情趣的现代化设计新思路、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成晓鹏.室内设计中的秩序感[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光环境;照明方式;色彩

由于光科技的发展与普及, 现代建筑的室内光环境具备了丰富的语汇,在提供普通功能照明的同时,光塑造的环境开始向精神层面发展,用艺术的照明手段体现照明内涵,催生室内不同空间的个性特征,贴切地烘托出鲜明的空间气氛。室内空间的组织在完成功能需要之后,最终要实现与人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通过视觉及身体的体验而转换成空间性格知觉。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形成特定的空间性格,空间设计正是要追求空间性格的差异,追求特定精神需求的空间气氛,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知觉感受。空间与光环境具有近似的一面,都具有体现精神化的特质, 空间与光环境融合会提升其精神含量。

1、光环境的设计

1.1天然采光

从设计角度来讲,天然采光的意义可能所有人都知道。良好的自然光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天然光的利用还有节能、绿色、环保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实现良好的天然采光,需要很多方面的合作。从专业来说,首先要有城市规划。规划中应重视、优先考虑天然采光,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在建筑设计上,在满足必要的日照间距的要求后,考虑天然采光的效果,才能够往下进行更加深入的光环境设计。影响建筑采光的因素有建筑间距、方位、所处纬度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室内各种不同功能的空间、相同空间的不同区域又有着不同的采光水平要求。更细致一些,对于采光口的位置、朝向、尺寸,窗的构造、形式、玻璃是什么颜色等等这些问题都给予考虑后,才能够进行合理的天然采光设计。根据所处空间的特点,预计根据时间的推移建筑空间内形成的不同光影效果,可充分利用采光窗、各种不同透明度的新型材料,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自然光线“导入”室内空间中,营造令人愉悦的、与众不同的室内光环境。同时,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的手段,在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开窗率、窗地比、采光系数等的要求后,可以直观的观察天然光环境的情况,以指引进一步的设计与调整。要获得良好的采光,必须经过科学的设计和计算。天然采光由于具有丰富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使其塑造的空间充满着无限的惊喜与可能。

1.2人工照明

照明设计,一般来说有照明数量和照明质量的要求。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要求,不同空间、不同区域、不同作业面的照度、维持平均照度、亮度对比等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从人使用的舒适性角度出发,人工照明设计要考虑光线的均匀度、眩光的情况;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要使用光效高、寿命长的光源;从营造建筑室内氛围的角度出发,照明方式的选用、显色指数的高低、计算机中控系统的介入,照明已经远远摆脱了原来只为了“照亮”的使命。由于具备高度的可调性,光线成为了渲染建筑室内气氛的重要手段,设计师手中也多了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控制光线的亮暗、大小、虚实、强弱等,空间可获得抑扬顿挫的起伏效果,营造复合、丰富的室内空间序列。光线这一塑造空间的元素也越来越为设计师所重视。

2、照明方式的选择

照明方式可分为一般照明、重点照明、分区一般照明、混合照明等。光环境要求不高的室内空间,如教室、办公室、超市等场所多采用一般照明的方式。但在大部分的现代空间照明设计中,广泛采用的是混合照明方式。这一方式把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有机结合起来,使室内空间产生千变万化、生动活泼的效果。设计时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光源及灯具类型,通过运用不同的光源、光色、照度等变化,来制造气氛和意境,达到调节和改善空间效果的作用。光在聚焦视觉重点,突出核心形态方面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视觉焦点能打破空间均质化所造成的单一形式的视觉现象,防止产生视觉疲惫。其手段是运用视觉感受的差异性原则制造等级偏差以强烈地吸引视觉的注重力。光集束于某一点,从而降低其他区域的亮度达到突显目的,使主次轻重一目了然,空间重点得以强化。如家居空间中的卧室,整体采用间接照明方式,局部照明选择和室内空间相协调的灯具,不仅可以增加室内光线的层次感,还可使房间显得温文尔雅,让人放松。西餐厅中,方向可调、照明范围准确的射灯可以让就餐者看清桌上精美的食物,勾起食欲;但座位上、通道间,仅由小功率的筒灯提供刚好能够辨识的照度,营造出舒适、惬意的空间环境。

3、照明对色彩和材质的影响

3.1 照明与色彩

室内色彩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物体都必须具有足够的亮度才能呈现出其本身的色彩,人的眼睛才能有对颜色的感觉。因此,可以灵活的用光的光色、亮度和室内装饰材料的质感、色彩相配合形成适宜的环境气氛。同时,由于不同光源的显色指数不同,在不同的室内空间中就要从物体色彩的还原程度要求来进行设计。红橙色的暖光常用于餐厅、面包店、农贸市场,让食物看起来更加新鲜;蓝绿色的灯光则常用于游乐场所、惊悚电影的场景中,用于渲染恐怖的气氛。服装专卖店中则要注意采用显色性高的光源,让顾客能够准确的选取心仪的颜色。在构成室内环境的种种因素中,光的运用非常重要,它能够扩大或缩小空间感,既能形成幽静舒适的气氛,也能烘托热烈、欢快的场面,能使室内的色彩丰富有变化,也能使活泼的色彩平板失去活力。

3.2 照明与材质

有时为了改变空间氛围,丰富与改善造型的某些要求,也可利用光的变化分布来创造各种视觉效果。室内装饰中常采用灯光,配合织物、配件等去处理室内背景,利用灯光的色彩及织物、帷幔、地毯对室内空间进行虚拟分隔,形成吸引视线的区域。较为凌乱的小空间中,可用较亮的直射灯将墙壁上的挂画突出为视觉中心,将人的第一注意力吸引到那里去。凹凸不平的文化石墙面,可利用洗墙灯营造的光影效果突出饰面的纹理,强调存在感。不同材质的表面,对光的反射系数不同。粗糙的表面将光漫反射到四面八方,而光滑的表面能将光线进行定向的反射,精心的设计能够产生迷幻的效果。

4、结语

光环境设计直接作用于室内环境气氛,同时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光环境设计通过对天然光和人工光的控制,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分布形式、不同的光影效果来美化环境,烘托气氛,增强空间层次感,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设计手段;光与空间的关系,也逐渐被设计师重视。光环境的创造要充分考虑室内空间功能、照明效果以及艺术审美性的要求。优秀的光环境设计,在表现空间、调整空间的同时,还能“塑造”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莹.商品展示空间的光环境设计[J].大家,2011.17.

[2]龚苏宁.当代室内灯光设计的发展因素研究[硕士论文] [D];东南大学;2004

第6篇

论文摘要:张艺谋秉承其多年来的从影经验,并结合指导多部歌剧、舞台剧的灵感与实践积淀,创新性地向世人呈现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特殊艺术样式。本文通过对此次开幕式表演中渗透着的奥运主题美学思想、具有中国元素的意象符号及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研究,进而完成对此次广场艺术的宏大叙事之美学解读。

张艺谋作为复合型导演,曾执导影片二十余部,并尝试歌剧、芭蕾舞剧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等不同创作样式,均博得受众好评,并一度拥有“神话”地位。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张艺谋神话”地位再次凸显出来。

这场全球直播的开幕式晚会中,观众超过四十亿,收视率之高,突破了其指导的任何电影作品的票房记录,创造了观众记录之“最”。而从观后效果来看,没有人不被这具有东方的独特审美视角和浪漫梦幻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所吸引、震撼,这也创造了艺术创作理念与手法之“最”。

在此次开幕式中,张艺谋秉承了其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美学思想与哲学理念,融合了奥运会中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揉合了多种“中国元素”,使之有所突破创新地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完美地呈现在观众视野当中。下面就开幕式中的经典片段作一分析。

一、开幕式中的传统美学思想

1.“天人合一”与“和”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源自“和”。

庄子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为“达到生命精神与宇宙本体的统一,达到‘以天合天’的境界”。“和”更是强调天、地、人的完整性、联系性和统一性,也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奥运会开幕式中,张艺谋在整场晚会中贯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晚会开场,张艺谋通过万人活字印刷“和”字表演道出了整场晚会“和谐、天人合一”的主题与美学理念,同时也叩响了绿色人文奥运“和平、团结、友谊”的主旋律,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愿望: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对绿色自然的亲近,对天地人和的憧憬。

“天人合一”也即强调“天、地、人”的一体性,其主张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族之间的和谐、万邦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家庭之间的伦理本位等。晚会中一幅画卷铺开了诗情画意的“人与自然”,其中“太极”一段通过独特的形式又将“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进行了很好的诊释。“太极”空灵的意境与一群孩子无忧无虑绘画、游戏的场面,共同完成了最美丽的行为艺术。其间,二者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在此得到升华。

“祖国山河日月图”贯穿画卷的始终,由一两只黑色“小笔头”到“我们一起走”更成为“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展现。全场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运动员和现场的演员默契配合,共同“演绎”了这个“我们一起走”,也完成了最壮观的行为艺术,更是此次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的最好体现。

同时张艺谋也表达出了庄子在《礼记·乐记》中“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审美境界。晚会上,所有的艺术家在“和”的生命境界中,忘掉荣辱利害,以淡泊宁静的心追随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从而达到美的、超然的、自由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也引领观众进人这种近乎虚静的审美体验当中。

2.“仁”与“礼”的艺术审美和社会标准。

开幕式当中,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执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一字一句,声震长空。伴随着这浩浩荡荡的气势,张艺谋向世人展示出这部历经两千多年而光辉不减的中国传统儒学经典的精髓,其旨亦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孔子“仁”与“礼”的思想内涵。

《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礼”则是社会礼仪道德规范的标准。《中庸》宣告:“仁者,人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同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孔子希望最终建立一个“礼仪之邦”,让“天下有道”。张艺谋在开幕式中通过“文字”一段将华夏的五千年礼仪文明呈现出来。他幻化历史古今,引领孔子的三千弟子奔跑至会场的中央,与今人相聚相欢,带着高昂的激情高声诵读“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开场的千人击击而歌,一同以“很中国”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人民亲切的友善之心和急切的欢迎之情,也为开幕式共同揭开了华彩乐章。

孔子认为的“仁”是修养、学习的结果,人们只有通过知识的学习与道德的完善才有可能达到“君子”的境界这一理念也在开幕式当中有所展现。我们听到了画外音对论语经典古语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倾心领读与孔子三千弟子“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的认真跟读,这一幕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弟子们坚持“求仁而得仁”的理念,并内化了“里仁为美”的观念,向具有“仁”这一道德标准的“君子”形象努力的历史原景。这三千弟子代表了民族的形象,也代表了民族的一种学习精神、一种文化底蕴。

3.中国画写意、浪漫的美学品格与中国传统意境美。

开幕式开篇的画面:一个卷轴,在广场中间渐次展开,铺就一幅晶莹剔透的七十米长卷。一个5秒的航拍镜头画面,象征中国的写意画和笔墨精神,中国画的美学品格延展开来,它的意境和味道,烘托出整场晚会写意、浪漫的基调。

张艺谋用兴于我国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作为整场晚会的载体,凸显了极其浓烈的“中国味道”。文人画独特的意境美,以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黑白相间、气韵生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画面构图展示了独特的有韵味的美感。

“意境”是情与理、形与意、意与法、形与神的高度统一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张艺谋运用中国文人山水画中独特的意境美,营造出中国式的浪漫。在中国画中,有形亦可以虚,无形亦可以实。一幅黑白的画卷徐徐展开,一笔笔黑色的线条逐渐呈现在一张白纸之上。在此画中,云水烟霞、浩月长空不着笔墨,化为虚象;而这几处留白又与那泼墨写意的山峦叠嶂相应成辉,显出云、水、烟、霭无形可实的意境。利用这无形可实的空白,烘托渲染,收到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

而在历经一群可爱儿童的着色与所有运动员的“脚印”之后,这“行云流水”般的线条的“黑白写意”自然变成了山川秀美的“现代派”画作。而且这幅“现代派”画作也不乏中国式的“温柔浪漫”,神州山河的豪迈秀丽喷薄而出。用有限的画面传达出无限的诗意,处处体现了对诗意的追求。

画卷中,这一白一彩的转变之所以这般自然流畅,是因为导演在其中融人了太多产生意境美的意象元素。尤其是美妙的昆曲跃然纸上,亦真亦幻。唱词清新,唱腔婉转,韵律优美,艺术家承载着昆曲的灵魂,向画外之人展现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千古经典。春,江,花,月,夜,中国“诗”的元素曼妙多姿地浮现出来。而这一唱,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意境之美再次尽收眼底。

这幅充满着写意、浪漫美学品格的画卷,处处表达着诗之浓烈情感,诗之奇思妙想,纷纭众象又统一于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江湖舟桨、丝路奇幻、敦煌飞天等诸多意象幻化在这巨幅画卷中,组合成立体的中国。而这其中,大到全场灯光、色调,小到吟诗、做画,仍不断流露出中国特色的意境美。

张艺谋在这个广场艺术中也体现了庄子《逍遥游》中独特的审美追求,电影中的“余音绕梁”,在开幕式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庄子认为要通过“心斋”、“坐忘”才能使自我达到自由的、艺术的境界,从而进行审美关照。观众在欣赏这场如梦如幻的晚会时,自然地就被融人到庄子的这种艺术境界当中,充分显示了张艺谋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中国元素”意象符号与整场晚会的美学理念融合的巧妙,以及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法的圆熟。

二、诗、乐、舞、画相结合的中国元素之意象符号

开幕式上张艺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了全场晚会当中,并对之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解读,让西方人领略了“内道外儒”的东方精神。这体现在一个个充满中国元素的意象符号当中。下面仅选择两种表现诗、乐、舞、画相结合的中国化意象符号进行解读。

1.肢体作画。

开幕式《画卷》章节开篇,“灰、白、黑”的灯光调子铺就一张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几名身着黑衣的舞蹈演员在画卷上用肢体挥毫泼墨,一个黑衣者一根线条,或圈或点,或直或曲,春云浮空、流水行云般地在晶莹剔透的画轴上飘逸又行止如意地书画。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刚柔相济,方圆适度。虽只是白描勾勒,却勾画出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富有层次质感。而且这几个黑色的“笔头”还在不经意中完成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的行为艺术。

在这张画轴里,舞蹈已不再只是一种观赏的可变图画,这活动的雕像,配以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诗的境界得以体现。气韵生动,气理神妙,与之融为一体。人们都被带人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当中。

2.武术太极。

奥运会开幕式选择了与奥运精神一体的武术作为承载元素,无疑取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而再从武术中去选择极具中国风的拳术时,张艺谋选择了“代表哲学含义更多一点”的太极。

圆者,和也。以圆形队列打太极,以八卦图形演太极,配合着自然主义的行云流水,直接渲染出了生生不息之态。由一位太极高手在舞台中央的画纸上缓缓起势,引出百人团队舞起太极。其后树起三层沙幕立体空间,时而大海波涛,时而绿树成荫,时而星空旋转,构成花开花落、生生不息的意境。太极高手们在灵性之中演绎着平和典雅、气定神闲、松静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间仙风道骨、尽显智者风范。此时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随飞流而下的瀑布落地,与神秘的太极共寓一体阐述着“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呼应着整场晚会“和”的思想,表现出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

当诗歌、音乐、舞蹈、书画相融为一体时,整个开幕式文化意象呼之欲出,审美境界也得以体现。

三、中西合璧的色彩,光影形式美感

依黑格尔之见,艺术美的要素可分为二: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一种是外在的,即形式。外在形式的价值就在于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指引内容,彰显意蕴。康德也认为,美感生成于对形式的观照。张艺谋也曾明确宣称: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应“更注重个人风格,更注重独特的视觉”。

开幕式当中,张艺谋继承了其对创作形式的敏感,用色彩·光影系列的形式美组织着对“天人合一”思想、奥运人文理念的外显,显示出其一贯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1.色彩美感。

凡看过开幕式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开幕式中的色彩运用一看就知道出自张艺谋之手”。张艺谋的电影到处充斥着大块的纯色,电影中的“红高粱”、“红灯笼”、“红棉袄”这些大红色的意象久久留在人们脑海。在这次开幕上的大色块的黑白灰、红黄蓝的写意手法也继承了张艺谋在电影中一贯近乎国画泼墨般的描绘,形成“空灵的”中国式“浪漫”。

(1)在开幕式中,张艺谋凭借对色彩的敏感,使用了大面积的、不同的、明亮的、饱和度强的色彩进行写意,从而达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在晚会当中他将这些黑白灰、红黄蓝重新组合成不同意象符号,组叠生成了新的意境,并将这些色彩语言发挥到了极致。

在一片蓝色的夫空,升起璀璨的奥运五环标志,宁静深邃。五色环中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环环相扣,将和谐、和平的主题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张艺谋也把这五种颜色运用到了整场晚会当中,而尤以红、黄、蓝三原色彰显了华丽与盛世太平。

红色。这位“偏爱红色的导演”在开幕式中根本不会割舍红色这一主题颜色,他怀着特殊的情感将其表现出来,再次体现了他对色彩的敏感。晚会中红色为赤子情感的集中体现,对祖国的热爱与颂扬在此得以表达。一位身着红色连衣裙的小女孩站在红色的地毯上,唱着震撼亿万人心灵的《歌唱祖国》。她双目注视着远方的五星红旗,直至它徐徐飘到鸟巢上空。歌声、乐声、亿万人的心跳声合成了统一的节奏,全中国人民对祖国母亲强烈的感J清都被唤出;此时,整个鸟巢被渲染成一片红色,这火红的魅力感动了四十多亿观众的情绪。《礼乐》章节中,张艺谋同样大手笔地用红色渲染场面,再叙中国古代的盛世华彩。千名古装舞者,红绿妖烧,他用富有强烈视觉性的影像与富有民间特色的色彩展示了一片祥和盛世,用这一今一古的盛世繁荣讲述着祖国的强大,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黄色。黄色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作为承载整场晚会的画卷本身,大面积的黄色,尤其是卷轴腾空而起的时候,作为大手笔的“媒介”—国画纸,张艺谋选择了作旧黄,以展示画卷的质感;上面呈现着黑白基调的水墨画,起到了古朴典雅、形象逼真、生动感染的艺术效果。

蓝色。蓝色是博大永恒的颜色,自然界的天空和大海都呈现一片蔚蓝色。张艺谋在开幕式中大量使用蓝色作为背景色,也用之展现了博大和永恒。《文字》章节用蓝色作为背景,用以烘托中华五千年文化背景的悠远与厚重,并传达了孔子“和为贵”的人文理念。《自然》章节,蓝色调子烘托着太极文化的平静、中和、圣洁、神秘;同样,蓝色也在此章节中代表了水的颜色,在一阵击流声中,蓝色主旋律如瀑布般奔腾而下,流淌着生命的音符,营造出了生命繁茂、生生不息的美好意境。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祥、平和与洁净的情感,所以观众看到开幕式中那只美丽的和平鸽也用这最纯净的天蓝色表现,自由地翱翔在蓝色的天空背景中,深化着奥运的主题。

(2)开幕式中,张艺谋同样表现出对黑白两色的特殊偏爱。为了在一部作品中同时表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创作者常选用黑白和彩色两种色彩形态,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话语,来叙述时间的似水流变,划分时代的不同特征,展现空间的驰骋想象,这也是客观写实与主观表意色彩结构相结合的一种类型。一般来说,黑白片适于表现严酷的历史,适于表现严肃的题材,而彩色片能够传达欢快、喜庆、幸福、热烈等积极的情绪;冷色调应对主题沧桑陈旧,暖色调应对主题华丽浪漫。

在开幕式中对色彩的运用与主题的烘托形成了积极的呼应效果。张艺谋依据人们的审美习惯,用黑白灰的色调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时光的流变,用彩色部分展示大唐的美丽盛世,现代的高科技与文明的发展,以及新社会新世界的和谐浪漫,用色光怪陆离,流光溢彩。

2.光影美感。

光与影是张艺谋追求视觉表现性的另一组元素。光与影是一个可感性的充满欢乐与哀伤、正直与阴险、宁静与狂热的多义的无声的语言世界。银幕上的光与影是最易穿透人物的表层空间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造型因素,它将人物的心灵和灵魂像物品那样通过银幕展示给观众,同时也表达出了特殊的情感体验。开幕式中,张艺谋在光影运用中也包含并传达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而不只是简单的光影堆砌。

张艺谋曾说:“搞创作是什么?必须尊重自己的情感,必须从情感入手……作为创作者,我越来越重视的是情感。看一部作品,选择一个东西,我现在只有一个标准:我的情感能不能被它打动。

晚会中,张艺谋在运用光影时融合了其浓烈的情感体验,将西方的光影艺术与高端科技和本土意象进行融合,产生了特殊的中西合璧的艺术效果。

西方光影美感多是通过光影的外在运动、变化和对比等主观形式和手段直接表现客观物象与精神世界,故泛称之为“梦幻影像”。中国的意象则多注重朴实、含蓄、内在与品格,与偏重华丽、浪漫、外在和情绪的西方光影相结合,营造出了中西合璧的非凡艺术效果。前者品味意韵与情趣,后者钟情宏大与气势;前者讲究“藏”和“隐”,后者在乎“露”和“幻”。结合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一场如梦如幻的经典广场艺术。

从四大发明、茶道艺术、大漠飞天等一系列的“中国印象”造型符号在五光十色的画卷上流动变化,到“梦幻五环”在广场中央的缓缓升起,这些不同意象的组合重叠,借助西方的光影现代高科技手段,呈现出一系列“梦幻影像”。

开幕式从“击击而歌”开始,分为《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星光》、《自然》、《梦想》等众多章节。而在每一场的场景衔接转换之时,除了叠化对接等简单的效果处理,运用更多的仍是光影“蒙太奇”手法的转场,让人在平滑的效果中自然过渡到下一个主题。加之写意手法的运用,在以象写意、以像达意中,将“意象合一”与光影变换相结合,形成连贯完整统一的空灵浪漫的“梦幻”效果。尤其在后三个章节中,灯光设计使用现代装饰画和电脑绘画的手法,强化了表演气氛,灯光艺术照明的变化节奏层层递进,逐步升华,将光影艺术与奇幻的科技世界融为一体。

在晚会中除了大背景、大主题、大色块的写意灯光LED系统运用之外,灯光也被张艺谋运用到了整场晚会的细节之处,比如晚会中绿色舞者、“飞天”、“星星人”、“太空人”、“飞人”身上多达几千只的LED“小灯”,也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开幕式中的代表中国元素的意象有很多,但当它最后归结为一个充满光影效果蓝色星球的时候,达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统一,也是最能表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开幕式中,烟火也是运用光影的独特手段之一,象征奥运会一步步走向北京的29个大“脚印”,从“鸟巢”内壁飞泻而下的“星星瀑布”,以及张张绽开的“笑脸”,都成为了此次开幕式的特色“光影”符号,一次次将舞台整体气氛推向。

整个开幕式运用光影效果摹画出文化的语言,从中国图像史的角度,也反映出中国民族文化融人世界的漫漫历程。

四、结语

整场开幕式过程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张艺谋指导的影片里的唯美画面,以及实景演出中的恢宏气势,但这些远不及开幕式晚会带给人的艺术震撼。

第7篇

论文摘要:相信新媒体艺术正在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艺术字眼,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最直接表现。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美术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重新审视定位艺术的观念,它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充分咀嚼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背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试图从新媒体艺术在展示、流通、典藏、评价等方面给传统美术界带来的影响入手,进而理解新媒体艺术。

当新媒体艺术(newmediaart)越来越成为艺术界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展览上、越来越多地被所谓的前卫艺术家所实践时,我们不仅要问: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它给我们带来了和即将带来什么?

其实新媒体艺术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并不是无本之木,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受杜尚影响颇深的观念艺术(conceptart)、早期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mmenifesto)、达达式行为(da—da)以及由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ningarI)脱胎转变而成的70年代表演艺术就已经带上了今天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征。实际上,在50~60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已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那么从这些新媒体艺术的源头艺术来看,他们都有这样一些特征:沟通与合作、强调艺术发生过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互动。在这些相对新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来发掘创造新的思维和人类经验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让观众参与到一件艺术品中成为艺术家们的兴趣所在。艺术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的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概念。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但是由于新媒体艺术空前地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将之用于艺术创造中,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传递出空前庞杂的信息量,让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不能完全领会和了解它,在某种程度上给观众带来误解:这到底是艺术还是科技?在国内观众普遍缺乏视觉修养和科技知识的现状下,要求大众理解现代艺术就已经勉为其难了,对于新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处于“外行看热闹”的状态的。

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好奇,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急于尝试,而理论界,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现状,引领发展方向。

当艺术史发展到21世纪,在我看来,给任何形式的艺术下定义都是可笑的和多余的,对于新媒体艺术自然也是这样。但是从各所大学争先恐后地设立与媒体有关的各类系科(这其中有很多是理工类大学)和各现代美术馆相继展出所谓新媒体艺术展来看,就知道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的认识有多么的混乱。你很难说谁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也许就是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吧!

如2003年12月28号至1月5号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展出的“打开天空”中国新艺术展,运用的是多媒体、电脑影像、动画、录像、装置、网络艺术、闪客艺术、影像装置以及与新媒体观念有关的新平面和雕塑作品,整个展览采用网上(ionly.conr.Cll东方视觉)和网上直播的形式,通过一种新的媒介展示了自己。这个展览就是新媒体艺术展吗?我想可能并不完全是。如果说展览中有影像作品有电脑装置就算是新媒体的话,那么这个理解就未免太肤浅了。以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的观点来看,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媒体现在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所以,新媒体艺术正在以它强大的信息优势将人类艺术带入一个新的纪元。

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给我们的艺术界相应带来了什么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艺术展示场馆设计上。传统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已经完全不能够承担新媒体艺术展了。新媒体艺术展从电路铺设、墙面设计、灯光设计、封闭性设计、计算机配置、投影仪和音响设施方面对展示场所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所以包括北京世纪坛艺术馆在内的新艺术场馆都在对原场地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需要。世纪坛艺术馆用了半年将其地下一层改造成一个适合展示新媒体艺术的场地,接着就在去年五月底展出了北京首届新媒体艺术展,实际上展馆的改造还是略嫌粗糙了点,没有跳出传统展示场所的设计思路。相比之下,上海多伦美术馆在设计上更显专业了一些,感觉是为现当代艺术量身定做的,在建筑的细节上设计得很有特点,但又不失传统美术馆的优点,不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相对封闭的展示场所,都错落有致,迎合了现当代艺术对于观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新媒体艺术讲求连结性和互动性,这也就更加表明他们的作品需要各自独立,不能相互干扰,不像传统绘画和设计作品的展览,我们可以把作品都按照一定的间距挂在墙上,或者是摆放在地上,观众只需要移步换景,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会有太大的表面上的干扰,充其量只会对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心理有所影响。但作为更加强调互动性的新媒体艺术来说,干扰本身也是他们作品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以往那种大开场式的老式展厅是完全不适合它的了。另外,在光线设计上,老式展馆很可能喜欢采用天光来展示绘画作品,这个是不太能用到新媒体的展示的。

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对于艺术品观照方式的转变。前面说过,新媒体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连结性和互动性,这就注定了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本身就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一件作品就很有可能无法展示。这也就将展览的观照方式从单纯的“神交”转变成为较为直接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参与性的互动,有时候是对于作品形式和意义的改变。因为要了解新媒体艺术,你首先必须将全身融入其中,而并不是在远距离观看。这样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由此使观者的意识也发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观者通过键盘、鼠标、灯光和声音感应器或者是其他更加精密的仪器与作品发生关系,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和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方式的改变说明艺术家的艺术理想表达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观众能否接受,这是对他们视觉修养的考验。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不但要表现自己,还要尽力将表现的东西为人所懂,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接受。在这里,艺术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达,这也是新媒体艺术这个名称中“媒体”二字功能的体现。

观照方式的改变必然促成艺术品评价、流通和典藏方式的改变。在对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件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和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而在艺术品流通和典藏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印刷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媒体艺术的要求,由于他们运用了声音、音像和网络传播等等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三维空间的媒介,我们就需要制作光盘来保存它们,并且附以一定的文字说明。以往的有关艺术史的书籍都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记载资料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来实现历史的重现,可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将会使我们以后的艺术史类书籍不能够仅仅再用传统印刷品,而必须得配上一定的声音和影像。就像很多人收藏电影一样,新媒体艺术史可能就是一段音像艺术史。

所有上述这些改变,都会引起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改变。其实在目前,不管是美术馆策展人、艺评家或是赞助商,都是很希望能够了解新媒体艺术的,但是情况并不乐观。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过去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系列业已成熟的机制进行借鉴,再来对新媒体艺术进行研究,但是事实上,只有打破以前艺术史研究的窠臼,建立起一个新的研究方式才能够承受新媒体对于我们的冲击,才能够驾驭这种改变并迅速成为新媒体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

英国当代艺术史家巴克森德尔(M.Baxandal1)在谈到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现状时特别指出了三点不足:一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未能够针对视觉媒介和视知觉的复杂性,至少没有做到像文学研究那样来对待其特殊的语言媒介;二是由于未能对自身媒体做出积极的关注和缺乏适合本体研究的技术手段,艺术史不得不从其他学科借用阐释方法,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工具,这样艺术史学科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三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过分关注知识而忽视学科技巧。也就是说,对于艺术史方法论的开发是非常迫切的。

那么我们就不免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在研究新媒体艺术史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

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点,要求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要比以往其他艺术更需要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支持。这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逐渐改变艺术教育的一种弊病,那就是艺术院校重文轻理的学科设置。在新媒体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没有理科知识是很难理解和走进新媒体的。但是事实上,在中国当今社会,就是那些正在做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本身,对于科学理论也是知之甚少的,更不要说从理论层面去分析了。总而言之,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还是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在新媒体艺术中所被运用的科学门类:电路学、计算机网路、后生物学、电信学、人工智能、遗传学、仿生学等等。在这些学科的背后有一个总领性的科学理论那就是控制论,控制论又分机械控制论和模糊控制论,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模糊控制论将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它。

自从196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系的查德(L.A.Zadeh)教授创立了模糊集合理论

以来,模糊理论便在其数学基础上建立起来了。1974年,英国的E.H.Mamdani首次运用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的蒸汽机控制,并取得了比传统的直接数字控制法更好的效果。在模糊理论被用于制造出了模糊洗衣机和空调器等模糊家电之后,模糊理论便被运用到人工智能和风吹草动技术领域,模糊推理机、模糊控制计算机、模糊语音识别系统、图形文字模糊识别系统相继出现,这就越来越接近新媒体艺术所运用的模糊控制理论了。所以,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设想,艺术史研究方法将会转入一个模糊艺术史理论阶段,而且我坚信,模糊理论是一切理论学科的终极发展方向。

我们注意到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们所运用的互动传递智能技术,这正是模糊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更是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试验。对于这样的艺术作品,我们怎么再以传统的地域风格分析法去看待它呢?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发展和评价体系早已过了那个非0即1的阶段了,我们的艺术理论家们也是在有意无意地用着模糊理论的某些原理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风格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就是新媒体艺术产生的前奏。在0和1之间,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中国有句话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新媒体艺术背后的庞大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正在指引我们走人一个新的艺术史理论系。

第8篇

关键词:花儿剧 花儿 特征

花儿剧是一种集“歌曲、舞蹈、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戏剧,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性戏剧,也称为“花儿歌剧”、“花儿剧”。花儿剧是一种新剧种,有着回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是宁夏较为常见的一种综合性戏剧。它的音乐主要来源于宁夏山歌――“花儿”,而舞蹈也以宁夏的回族民间舞蹈为主,并融入了东乡族,阿拉伯族的舞蹈,以及回族日常生活中“礼拜”的动作等等,从而形成今天的花儿剧。

一、花儿剧的诞生

少数民族戏剧在我国具有两种含义:(一)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点,运用创作并演出的方法,来映射少数民族生活的戏剧;(二)有地方少数民族戏剧家创作并演出的戏剧,或可以映射少数民族题材的戏剧,比如能反映汉族民族特点汉族戏剧家创作的一些作品都在少数民族戏剧的范畴之内。回族花儿剧也不例外,它和许多新兴的戏种一样,在人民群众的保护下,在党和文艺爱好者的扶持下,有目的地进行创造,以“花儿”为主体,又融入了回族舞蹈和回族日常生活中的习俗来表现,经过发展和演变,花儿剧形成了由歌曲、舞蹈、剧目为一个整体的综合性的舞台戏剧,花儿剧由此诞生。

二、花儿与花儿剧的关系

“花儿”和花儿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花儿剧是在“花儿”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创新体。“花儿”原本是一种即兴的山歌,反映人民生活和内心想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少有固定的旋律和唱词,流传也多为传唱,至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点。回族花儿带有浓郁的回族音乐风格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花儿”是带有浓郁回族音乐风格和强烈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山歌,按地域划分为以下几种:青海花儿、河煌花儿、宁夏山花儿。“花儿剧”采用传统戏曲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表演程式,剧本的唱词以“花儿”的格律为基调,以融入了回族民间舞蹈为舞蹈语汇基础,并以“花儿”为基本唱腔,以“花儿”流行地的方言为道白,以“花儿”流行地的历史传说或人物事迹为题材,具有唱、念、做、舞的特性,是一种全新的地方性的少数民族剧种,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花儿”为花儿剧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说,是“花儿”的发展诞生了花儿剧,没有“花儿”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花儿剧。花儿剧的表演形式更加综合和专业,更赋予舞台表现力,可以让人更直观地了解和欣赏花儿的歌曲和宁夏回族的习俗以及生活方式。

三、花儿剧的特征

花儿剧是一种结构复杂的综合戏剧,它采用传统戏曲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表演程式,剧本的唱词以“花儿”的格律为基调,以融入了回族民间舞蹈为舞蹈语汇基础,并以“花儿”为基本唱腔,以“花儿”流行地的方言为道白,以“花儿”流行地的历史传说或人物事迹为题材,具有唱、念、做、舞的特性,是一种全新的地方性的,少数民族的剧种,可以很好地映射回族的少数民族风情。想要很好地演出花儿剧,没有好的作曲家的创作、具有丰富演出经验的剧作家、舞台灯光设计者的共同努力使不行的;当然没有好的乐队和好的演唱者花儿剧也是演不好的。花儿剧《大山的女儿》是宁夏比较著名的,是在花儿曲调的基础上加入了西北民歌的曲调特点,运用花儿素材为基础创作的花儿歌舞剧,此剧是以2007年海原县文工团以马志英救助辍学儿童上学的故事为原型,创编的宁夏著名的花儿剧。本文以此为例,论析宁夏花儿剧的音乐特征。

(一)“花儿”元素的融入

《大山的女儿》这部花儿剧中的音乐采取的是以原生态的“花儿”为基调,在宁夏花儿中,主要流传的是“河湟花儿”和“山花儿”。在《大山的女儿》这部花儿剧中多采用“河湟花儿”的基调。“河湟花儿”中以“令”做曲调名称。“令”是“花儿”曲调中的一种特殊的称谓,它体现了“花儿”音调的地域特征。不同的“花儿”曲调有不同的“令”名。花儿剧中原生态花儿曲令在剧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在演唱方面,由地方民间音乐进行原汁原味的演唱,花儿剧有些特定的形式如:由民间花儿歌手在每一幕的幕前、幕间和幕后进行领唱和独唱,所唱的花儿都是原汁原味的曲令,在有些必要的时候民间花儿歌手在幕侧来进行演唱。第二是以“花儿”为素材,风格相近的传统花儿曲令连缀在花儿剧中,借鉴戏曲、歌剧的音乐的表现手法所形成的单曲变化唱段和连缀式唱段。又是想要更好地表达剧中的人物感情,会把有些风格相近的花儿曲令串接起来,以达到深化剧情的效果,让曲调也赋予变化,这种串联的创作手法类似于戏曲中的曲牌连缀。

(二)“花儿”曲调的改编

花儿剧是集民间小调、回族宴席曲、说唱音乐、花儿等于一体的音乐。在花儿剧的音乐创作中,由于艺术家们对音乐资源的大胆创新和对音乐资源的灵活运用,才会出现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可以这样理解,花儿剧音乐的音乐主体音源是上百种富有情感变化的花儿曲令,花儿剧音乐的从属音源就是生活经验,花儿剧创作的参照基础就是地方曲艺、小曲和歌剧中具有喜剧性的唱腔。

《大山的女儿》中以宁夏原生态“花儿”为主体,并运用了管弦乐来伴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融合。使得宁夏地区这一高亢、明亮、婉转、动听的山歌“花儿”有了更深的底蕴,也有了更加非凡的气势。例如:序幕运用了《河州大令》而又将它的旋律改变,使它的旋律现向下,音乐向下走,以此来烘托出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飞扬的生态地域形象。而又以交响乐的伴奏,一下把人带到了干旱的西海固地区,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这其中用到了许多原生态的“花儿”素材,比如:《上去那高山望平川》《下四川》《哥是阳沟妹是水》《冻冰十二乐》等都是当地老百姓比较耳熟能详的“花儿”曲调,巧妙的花儿元素的运用与改编,并且融于剧情中,使人更容易地接受并且喜爱,更好地为观众展现花儿剧的故事情节以及它的魅力。例如:有一场是孩子上学的场景,就用了《冻冰十二月》的花儿元素,表现了孩子们上学的高兴场面,欢快活泼。这样的手法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为传扬本地区民族特色的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花儿”演唱的运用

1.演唱形式的运用

独唱、对唱和组唱是原生态花儿的常用演唱形式。在宁夏花儿剧中独唱与对唱也是不可或缺的演唱形式。

独唱是歌唱者在劳动中或花儿会上的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唱方式,表现形态可分为女生独唱和男生独唱,是具有独立表演特点并由一个完成的一种延长方式。演唱风格可分为两种:(1)剧中人的独唱;(2)民间歌手的幕后独唱。在花儿剧的演唱中对剧中人物的刻画与塑造,主要是由独唱来完成,因为独唱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上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花儿会上的主要演唱形式是对唱,对唱通常发生在异性之间,以歌唱爱情为主。在花儿剧中对唱分为两种:(1)唱词不同,旋律也不同;(2)唱词不同,旋律相同。花儿剧中的演唱形式不仅保留了原生态花儿的独唱、对唱外,还有合唱、领唱、伴唱、齐唱等。

2.演唱方法的运用

花儿剧的演唱方法既有民间花儿歌手,也有艺术团体的专业演员。民间花儿歌手是从未经艺术学院声乐训练的,花儿剧演唱者既保留了原生态花儿的演唱方法,也使用美声发声法。

原生态花儿演唱方法:

(1)假声演唱

假声演唱多为男歌手所用。由于当地山花儿的曲调、地域、习惯的不同,也受到洮岷花儿演唱的影响,使之形成这种演唱特点。男歌手为了与女歌手的演唱和谐统一,便用高八度的假声演唱,获得比较明亮、穿透力较强,传音较远的效果。听起来具有亲切、自然、高亢、明亮的高原山区特色,在山花儿的演唱中具有色彩意义。

(2)真声演唱

真声演唱是用自然嗓演唱,多为女歌手和演唱假声有困难的歌手所用。这种唱法顿挫明显,实实在在,声音贴近生活语言,适合演唱速度多变的曲调,更易表现歌手的自然音色。

(3)真假声结合

真假声结合是歌者演唱技术不断发展和演化的结果。高音区用假声,中音区用真声,融真、假声两种唱法的优势为一体,将演唱音域扩展,既能发出嘹亮的高音,又能获得饱满、浑厚的中低音,是许多“花儿”歌者普遍采用的方法。①歌手的音色变化都可以用真假声相互交替的方法来得以实现,让音乐听起来更加曼妙悦耳、耐人寻味。山花儿的歌者为了追求不同的风格,在演唱时刻意将真假声的音色加以区别,造成音区、音色的强烈对比,别具特色。

方言演唱是花儿歌手的特点,本土方言,俗语粗狂,朴实自然,不需要做任何修饰。用本土方言演唱的花儿,风格鲜明,地方色彩浓郁,有利于突出花儿固有的特色。花儿的演唱不用本土方言,就不是花儿了,在花儿剧中也不例外。

总之,“花儿”是“花儿剧”的基础,“花儿”的发展和进步,也预示着花儿剧的不断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将对花儿剧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宁夏花儿剧既表现了宁夏地域特色,又表现了宁夏回族特色;既反映了宁夏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地域文化,语言特色;又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体现了独特的音乐曲调和语言形象。它是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宁夏民族音乐的瑰宝。

注释:

①祁宝峰:《宁夏六盘山地区“山花儿”及其演唱风格》,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宁夏卷(第一版)[M].1996.

[2]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袁炳昌,冯光钮.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社,1998.

[4]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5]徐慕云.中国戏剧史(第一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