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电力企业;一本账;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财务活动越来越复杂。当前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充分说明了加强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理财能力,资金运筹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
会计人员应当转变观念,要将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一般来讲,企业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就越多,会计信息流程就越需要细化。会计信息流程细化到什么程度,才能对生产经营活动有指导意义,才能够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考核的需要,不同的管理者以及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此会有不同的要求。
1会计核算“一本账”的内涵和意义
会计核算“一本账”是一种集约式的会计核算模式,将集团企业财务资源、财务信息、财务活动、财务人员以会计核算流程重组为手段进行集约管理,把集团内部原来按照产权和职能关系设立的多层级多业务的会计核算主体归并为单一的集团会计核算主体,集团及其成员企业所有经济业务都由财务人员直接以集团会计主体在同一账套中进行会计核算,集团及各所属单位通过集团账套数据生成相应地财务报告和内部管理报表,实现财务报告编制由表抵法向账抵法的转变。它是实现企业所有交易事项、资源控制情况、项目投资情况等等集中于集团总部财务部的一种集中管理模式,通过压缩核算级次提高企业财务信息供给效率,实现财务信息的集约式生产和传递,进向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实现集团企业价值最大化。
会计核算作为管理工具,通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预算定额和定价指标等,履行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责任。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二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为管理者进行各类考核、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会计核算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 电网企业“一本账”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
2.1电网企业的会计核算“一本账”目标体系定位
会计核算“一本账”立足于建设核算型、管理型、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特别是满足决策支持型功能需求,进而实现整个集团会计信息的集约式生产和使用,真正为管理者进行相关的决策,提供决策信息。会计核算“一本账”模式的目标体系应由以下几个维度构成:
(1)终极目标是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
(2)合规性目标即规范企业的业务活动、会计流程和会计行为,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有用性目标是通过会计系统处理的经济活动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层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挖掘财务指标的业务动因,加强管理层对企业资源总体情况的了解和控制;
(4)效率性目标即提高企业会计程序运作的效率,加强会计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为公司业务运作提供高效的财务支持。
2.2 电网企业会计核算“一本账”实施步骤
2.2.1 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一本账”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实现集团企业整体的核算一体化,统一各成员企业的核算政策,在此基础上提供的集团各成员企业的会计信息和数据才具有可比性,才能规范集约化式的财务信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统一会计核算制度,首要的就是统一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核算内容具体分类的方法,也为会计报表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是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其体系设置反映了本单位所关注的财务信息,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会计科目提供详细或总括的核算信息。对于集团企业“一本账”,会计科目设置的科学性决定了会计核算的质量,会计科目的设计既要区分业务性质,更要区分不同的会计主体,尤其要注意各企业业绩考核等业务管理需求。其次应进行会计核算凭证模板的制定,对于集团公司所有的经济业务制定相应的会计凭证处理方法,指导所属单位进行会计核算,通过会计凭证模板的方式,可以使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流程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样也实现了会计处理结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且增加了经济业务会计结果的可预见性,为“一本账”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实用基础平台。
2.2.2 统一业务核算流程
会计核算“一本账”模式的构建本质属性是集团公司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流程重组。因此,在构建“一本账”的整体框架时,首先应对电网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通过制度规范来保证实现会计“一本账’’厂听提供的信息具有决策价值性。与电网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主要有成本费用核算流程、售电核算流程、工程项目建设流程、资产管理核算流程、税金核算流程、资金结算流程等。通过对这些流程的特点、主要关键控制点以及预防措施等进行梳理,从中找出与会计核算系统相融合的地方,依据会计核算的路径,整合相关的财务资源和财务活动,实现财务资源、财务信息、财务活动和财务人员的集中统一,实现流程的重新整合。
2.2.3 集中管理企业财务要素资源
集团企业通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企业财务要素资源,会计核算中心是实行会计“一本账”核算后设立的一个中间部门,来负责整个集团业务的会计核算,使得核算业务更加专业化,将事务性的核算工作和管理性的财务工作进行适当地分离,其关键是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人员统一管理,保持独立性,并实现集中核算资料电子化、档案实物资料属地化管理。集团企业内部结算中心是具体办理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其通常设立于集团总部财务部门内,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能有:
(1)核定成员企业日常备用的现金余额;
(2)统一对外筹资资源,确保整个集团的资金需求;
(3)集中管理各成员企业的现金收入,并负责将成员企业
的现金收入转账至集团结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的账户;
(4)统一拨付各成员企业因为业务需要而必备的货币资金,
并监控资金使用方向;
(5)办理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往来核算,并计算各企业在集团结算中心的现金流入净额,及相关的利息或利息收入。建立“一本账”会计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的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会骤然增加,这客观上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当然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并且对财务人员的集中培训与分配也有利于控制相关的稽核和监控风险。实施会计“一本账”核算后,国家电网公司需要对通过母公司财务部对财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
2.2.4 建设“一本账”会计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从以实现基本会计核算功能为主要目标转变到生成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一体化企业管理信息为主要目标,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业务子系统集成,以全面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为中心,实时、完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并提供完善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实施的关键是优化管理模式和重组业务流程。
3 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日趋重要。财务管理担负着为企业稳健理财,促进生产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任。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将原来守财、保值、记账型的财务管理转变为生财、增值、决策型的管理,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真正肩负起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责任。
参考文献:
背景资料
江北区财政局是重庆市江北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控中心,对辖区内80余家单位的资金收付起着宏观管理作用。伴随财政改革的深入、财政核算精细化要求的提高,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用户需求
管理系统的核心思想是将会计的服务功能和监督功能融为一体。通过建立核算中心、资金中心、报销中心等中心实施“收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和“会计委派”,防止,减少铺张浪费,达到从源头上防微杜渐的目的。
同时,在数据库平台建设上,要求能够满足大容量数据的存贮,并能提供数据安全、数据容错、数据备份和恢复等一系列解决方案;要求提供全面、开放的数据交换接口,为软件系统与外部数据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了技术支持;要求公司具有强大的二次开发能力,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做接口开发和功能模块开发。
解决方案
系统设计和岗位设置
核算中心针对日常业务“费用报销”的工作量较大的特点,在前台专门建立“前台报销”、“资金结算管理”、“预算管理”、“票据管理”和前台主管等岗位;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后台建立“会计核算管理”、“帐表管理”、“月末报表管理”等系统和后台主管。实行后台会计对前台报销和资金结算的业务监督、预算管理对前台报销的预算控制的管理模式。
整体业务流程
各核算单位报账员审核会计复核会计银行出纳回单(现金支付或转帐支付)记帐会计后台主管主管会计
具体业务流程
1、预算管理业务流程
预算编制指标到账预算执行(前台报销)预算报表
负责核算中心全年综合预算的申报、编制、调整、执行、决算,负责预算内外资金审核拨款和总预算的会计核算工作;指导和管理统管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决算等管理工作;
2、前台报销业务流程
单据审核单据录入资金、预算控制单据复核支付确认对账单据移交报销数据(或凭证)向记帐会计传输
审核会计:根据各核算单位报账员所提供的原始单据审查原始单据整理单,以最快的速度填开现金支付通知单和转账支付通知单,即时传递单据。
复核会计:审核前台操作员所填开的两类(现金、转账)支付通知单,决定是否对外支付各类支出。
3、资金管理业务流程:
资金控制汇总支付确认单对账与银行结算
总会计:负责与银行的对账,办理各单位账户的转账结算,支出现金,核定单位现金使用限额,按月核对单位存款余额;一个营业日结束时,根据当日银行存款实际支付金额填开银行转账支票(或现金支票);根据经前台主管核定后的转账支付通知单开具银行转账支票;(转账支票已和银行协商,由银行根据“转账支付通知单”填制“转账支票”,从而减轻工作量);
4、票据管理业务流程:
票据购入票据发出票据对账票据核销票据交回报表
对票据的购入、领用、核销和交回的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在核销以前应该根据开票的金额与资金会计或统管会计对账。
5、记账会计业务流程:
对报销单据进行二次审核(对报销数据进行账务处理)收支结转报表预算指标的执行分析(预算指标的申报)
记帐会计
负责按月办理各单位的财务收支核算工作,编制财务报表。逐月分析各单位预算执行、资金运转等情况,负责监督或审核各单位出纳或报账员报来的收支单据。
系统测试
经过近3个月的使用,该系统运行稳定,速度快,数据传递过程中没有出现数据失真或丢失的情况。
首先,能在数据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没有明显的影响。应用系统的运算处理都在服务器端完成,服务器可以彻底控制终端的运行。
其次,利用软件和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安全管理,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能,保证数据系统的安全。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服务器端,服务器和WEB之间有专用的加密机制,信息的安全性得到很好的保障。
再次,实现了整个结算中心完全适时的数据交流,保证财务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统计。
在明细核算方面,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模式在账簿格式方面仍以三栏式、数量金额式为主,但丰富了有关记账的口径。比如,数量金额栏式包括单一编码、部分编码、几个编码和全部编码等明细账的记账口径,而三栏式则确定了指定的所属编码、前导编码、某一个编码、系列编码以及全部编码,多栏式的明细账的记账口径则包含了指定一级编码记录其二级编码、指定二级编码记录其三级编码、指定三级编码记录其四级编码。通常情况下,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所有的表格都要用数据的编制,而且根据提供的相关数据表就可以在三库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报表模块完成。但是在人工核算的背景条件下,核算模式的深化内容仍需要信息化背景的支持。
二、加强会计核算的活度
核算活度是灵活程度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体现,具体表现就在于能否使用随即核算。传统的核算模式使用纯手工的方法,使得其除了使用实时核算之外,不能够使用想随即核算等其他的核算方法,欠缺灵活性,然而,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实现随即核算和实时核算的同时运行,即可以实现核算制,因此,全部的电子账簿都可以进行灵活的加工,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活度,同时也满足了经济管理对随机性的需要。实时核算保证了会计数据的原则性,而随即核算则增加了会计数据的灵活性,两者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会计数据严谨性和随机性的共存。
三、大力增加会计核算深度
会计核算的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这两个方面和会计科目设置上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密不可分。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通过科目编码直接得到体现,且科目编码一般最少要到四级,愈详细的编码就会带来愈深入的核算,再者,它还可以使用二维棋盘式的结构报表系统,运用计算机的高速进行来完成各种复杂的会计报表的填制,从而改善传统的会计报表的结构,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指标更加全面,披露的情况更为深刻。
四、提高会计核算的时效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条件下,会计核算时效由人工的速度所决定,而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的时效则是由电子的速度所决定的,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的差别。电子数据的传输依赖于互联网,并且要求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因此,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模式可以在较高的程度上促进会计信息的产生、提高会计核算的时效。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体系中,各种信息的传输和实际的经济业务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时间上的延后,会计分期不会限制会计软件对财务报告的生成。
五、增加会计核算的广度
作为会计核算的范畴之一,会计核算的广度主要包括了核算尺度和核算指标的覆盖范围的选择。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不仅包括了传统价值的跨级核算指标,还可以用于存储非货币的信息和设置其他的数据库如实物量尺度、人力资源信息等等,进行同时的相应核算。因此,一般较大型的公司可以设置多套账簿,并采取多种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核算,只有如此才能够满足经营管理的需求和对外报告的需要,改善传统核算模式中核算指标单一、缺乏多用指标的缺陷,同时,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在核算指标的覆盖范围上缺乏能够将整个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真实反映的报表,而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棋盘式对照表刚好弥补了其缺陷。
六、优化会计核算流程
EPC是“设计、采购、施工”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EPC总承包模式是指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将建设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工作,并对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最终向建设单位提交一个符合合同约定,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并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建设工程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的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它在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强化工程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EPC总包模式下的各个环节更为复杂,会计核算对整个承包项目的完成速度以及完成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而这种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税收风险,一旦操作失误,将会给建设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形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尽快找到解决会计核算中各种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现代EPC总包模式下的重要工作。
二、EPC总包模式下的建设企业会计核算现状
(一)涉及的法律法规复杂,不利于会计核算。由于EPC总包模式包含的三个环节:设计、采购、施工,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不同,尤其是在税收政策方面,每个环节、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习惯都不同,很可能出现遗漏现象,因此,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很容易因为触犯某项法律法规而受到处罚,增加企业进行其他会计业务的风险,不利于会计核算。
(二)建设企业间接接触各项施工会计数据,容易失真。建设企业将工程项目承包给总承包单位,只需要盯紧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工作量虽然减少很多,但是失去了从中把握会计数据的便利条件,各项会计核算数据在整个施工进度中几经周转,数据失真现象时有发生,给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成为影响EPC总包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发展。EPC总包模式是现代工程施工建设中被普遍采用的模式,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然而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依然比较单一传统,不能适应现代复杂的工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出现会计核算过程繁琐复杂,导致会计核算结果与成本预算形成很大偏差,降低会计核算的效率。
三、提高EPC总包模式下建设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途径
(一)明确相关环节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该为EPC总承包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将其中的三个环节分开,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明确会计信息一旦发生问题应该如何惩罚,达到政策监督的目的。其次,聘用优秀、高端人才承担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此行业的准入门槛,为建设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人才基础,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对明确法律法规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应加强与承包单位之间的
沟通。建设企业作为业主,对建设工程各个环节的费用应该有全面的把握,尤其是资金流向方面,掌握全面的资金流向情况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工程的进度。为了提高两者之间的沟通质量,承包单位应该定期向建设单位汇报会计核算工作,形成详细的会计报表,确保真实有效。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同
(一)资产损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由以前的11个资产类会计科目增加至17个,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处理固定资产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在负债类会计科目方面删除了“应缴预算款”,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等,由原来的3个增加至11个,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负债类会计科目充分反映了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和应履行的现实义务。
(二)强调了“财政应返还额度”。为了区别配合事业单位财政直接和财政授权的两种不同的支付方式,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用款和返还额度的确认和财务处理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
(三)会计核算支出类账户发生了变化。在会计核算支出类账户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舍弃了“结转自筹基建”等数个会计科目,这些相对多余的会计科目的删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核算工作的任务量,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四)对报表内容和类型做了新的规定。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报表中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各类附表等无规律地罗列在会计报表中,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便,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原有会计报表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表。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势
(一)财务报表体系更加科学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财务会计报表体系更加重视与会计惯例的有机结合,并将会计科目设置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完整性,能够清晰地表达和反映事业单位的结余结转,为预算和财务等提供详细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国家财务部门加大对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监控力度。
(二)预算编制更加细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预算内外的资金合二为一,视作同一会计主体,推行了新的核定收支、定项补助等预算管理办法,使得预算编制更加贴合实际,降低了不同单位预算编制出现出入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财务部门的管理流程。
(三)具有更加优越的核算基础和主体
首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被纳入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讨论范畴,事业单位的投资、基建、收支活动等都受到会计制度的约束,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加强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其次,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全使用收付实现制,在一些特殊的时期并不能完整的反映该经济活动的特点,如在房屋建造项目方面,在整个工程期中会出现收支分配不均匀的情况,导致计算余额时出现问题,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可以对部分账目使用权责发生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某些经济活动的不足。
(四)更加适应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满足财政改革的需要
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应返还额度”和“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提高了事业单位核算财务收支的准确性。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对会计核算范围的影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范围由国内扩大到了我国境内事业单位,明确了事业单位基建投资明细,另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增加了分类收支和具体预算,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对会计核算方式的影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高了对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的细节要求,要求财务部门提供更加详尽的附注信息和说明,同时要求事业单位对会计原始资料定期进行整理,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依据。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影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资料档案和财务人员体系进行了重新整顿,提高了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性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策略
(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需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利用,减少浪费,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使用年限等进行重新盘查。
(二)优化财务报表编制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加重视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事业单位要完善财务报表的项目、结构等,加强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提高财务报表的实用性,为未来的查阅使用提供便利。
(三)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会计核算的开展需要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化人才,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相关财政政策、理论和方法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可以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纳入绩效考评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四)充分运用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能够对不同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预测,避免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核算出现的失真现象,事业单位要加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结合,扬长补短,提高收支明细的匹配率,保证资产负债表的科学性。
(五)完善会计核算操作流程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操作流程,从总则、会计核算规则、监督等方面完善会计核算实施流程,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
(六)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需要健全会计核算监督体制,严厉打击违规违纪行为,加强监督系统的完善,提高监管部门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会计电算化逐渐普及,财务软件不断的规范化、通用化,移动终端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为网络技术在财务审批流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财务核算制度也应顺应市场要求,依时顺势开拓新思路,才能带来财务核算创新的新局面。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财务核算
自20世纪70年代会计电算化引入我国以来,计算机技术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完全替代了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部分替代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算等流程。财务软件的开发在经历了自由开发、满足个体内部核算的基础上,已经实现了财务软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并延伸到管理电子化的层面。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在减轻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基本能够满足小规模组织机构的核算和管理需求。但在财务控制方面,只涉及到对财务内部不相容岗位的控制,如软件对在审批流程方面的控制尚停留在人工核算阶段。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主要围绕人来开展,在各环节建立了相应的稽核制度、审核制度以及各级主管的审核、签名盖章等审批制度。这些制度基本能够满足小规模组织机构内部监督和控制的要求,但随着组织机构的不断壮大,组织机构内部管理层次的复杂化,在大中型组织机构内部,单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和签名、盖章审批流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财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旧的审核控制制度往往把控制的终极责任定格在某一主要领导者的身上,而主要领导者在各部门、各单位往往担负重要的规划、决策任务,因此,找领导审批签字就成了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为找相关部门的领导签署意见,往返数次甚至数十次是很常见的现象,走完整个流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此,建立一种既不削弱内部控制的力度,又能减少人力、时间的浪费,能够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业务流程和审批流程打通的新型业务审核控制模式就成为这些机构的迫切需求,高等院校财务核算也同样面临这一难题。纵观目前国内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还没有哪一款软件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目前来说,不太现实的想法是:依靠单一的系统既能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同时,又能满足简化审批流程的要求。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新思维,引入、融合各种新型的业务处理系统,寻求新型的业务审批流程模式。3G、移动终端的普及、电子商务模式的建立,引领了办公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也为高校财务审核流程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通过财务软件的拓展、开发、运用和办公自动化,寻求解决目前问题的方法。
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对会计核算提出的新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经费、科研经费呈现井喷式增长,经营活动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财务人员虽超负荷劳作,但难以应付越来越多的报账工作。师生因报账等候时间长、为找领导签名跑断腿等原因而怨声四起,旧的业务流程和审批程序已经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目前的资金来源大概分为三个部分:财政资金(包括正常经费、专项经费和各级纵向科研经费)、科研横向经费资金和部分经营性收入。财政资金是主要来源,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是高校会计核算的中心业务,因此,各高校在预算控制的基础上,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审批程序。以实验室固定资产采购审批流程为例,其需经过以下程序:使用部门提出需求申请-组织专家论证-各审批部门审批-签订合同、安装调试验收-付款。其中,论证、招投标、签订合同、验收环节需要机构内各部门、院部及专家的积极配合,这一过程如果靠人力协调完成,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在各高校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同办公),不但具有完成公文运转的功能,还整合了办公、信息共享、管理与决策的功能,已经成为一个协调的办公平台。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已经完全颠覆了以往跑部门审批、找领导签字的办公模式,并且这种快速、高效、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办公审批模式已经逐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但在高校财务审核控制中,普遍还沿用围绕人而展开的控制模式,一个在协同办公平台上已经完成的流程,到了财务报账这一环节,就又回到了跑部门盖章、找领导签字的旧模式,再一次走进报账速度慢、报账审批程序多的困局。我们知道,会计核算是从审核原始凭证开始的,财务人员在原始凭证审核中应坚持的完整性、程序性、特许性原则都强调了逐级责任划分和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环节、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要求相关的业务关联部门经手人、责任人、审批人、关联领导在原始凭证上签字就成为控制的手段,而且,这一控制手段一直被广大财务人员接受和认同,这种在原始凭证上签字的方式也便于在会计档案保存的过程中保留原始的审核程序;而在各高等院校广泛应用的办公自动化(协同办公)审批程序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因其整个审批流程在原始凭证上得不到体现,因此,还不能被财务人员接受,造成了办公自动化审批流程在财务报账环节得不到认同和应用,阻碍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会计核算中更加广泛的应用。
三、对策和建议
既然单一功能财务软件不能解决财务审批流程中存在的审批难、报账速度慢、浪费人力和财力等问题,那就需要我们拓宽思路,以现有条件为基础,把其他办公自动化业务流程加以变通改进,使之成为可以被会计核算认同和应用的审批流程。下面就怎样将办公自动化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相融合及将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引入财务报账谈谈看法。
(一)办公自动化流程和会计流程相融合
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在高等院校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就表明办公自动化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它不会因为在某一环节暂时得不到认同而停滞发展,因此,会计核算在坚持核算原则的基础上,只有积极寻求与办公自动化审批流程相融合的办法才能适应需求,解决审批难、浪费人力等问题。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每一流程,都是一个由需求部门发起业务,各关联部门签署意见并经主要领导审核同意,合理的、符合控制要求的业务申报与审批过程,具有真实性、唯一性、完整性、明确性和程序性的特点,和会计核算的审核思维程序一致,与目前会计核算沿用的业务审批流程的不同之处在于流程保存介质的不同,即虚拟化与现实化的冲突,怎样使虚拟化中的流程同样被财务人员认同和接受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我认为,将办公系统中涉及财务核算的流程以表单的形式进行打印、并由发起部门(或最终审批部门)加以确认,辅以办公系统业务流程信息,替代以前由关联部门在原始凭证上签字的审批程序,可以解决虚拟流程现实化的问题。这种处理方法既体现了整个业务审批的过程,又符合会计核算的真实、完整、明确和程序性要求,可以被财务人员接受和认同。
(二)借鉴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开展网络自助报账
目前,在高等院校内部,师生报账基本上还是由报账人员携带审批后的原始单据到财务部门,等候财会人员审核报账,在报账过程中,因原始单据欠缺相关人员的签字、审批流程不规范等原因,往往需要报账人员多次、反复往返,即使审核流程无欠缺,等候财会人员分类计算等原因也往往耗费了师生相当多的时间。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发应用,引领了办公自动化的变革,使用人受益不少,财务报账也可以开发终端系统,利用移动终端开展网上自助报账,来一场报账自动化的变革。那么,如何开展网上自助报账呢?初步设想如下:开发财务软件应用系统——自助报账终端,自助报账终端系统应具备查询功能、填报功能、流程指引功能、沟通功能。将该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对接,由报账人将需报账的单据分门别类在申报系统中填写好,然后发送给财务部门,同时,上传办公自动化审批流程打印件,财务部门在收到网上送审单据后进行初步流程审核,如发现问题就退回申报人的补充材料;如审核无误则通知申报人提交书面申报材料予以报账。网上初审可以节约报账人因流程不规范而反复往返送审的问题,申报人的初步分类申报也节约了财务人员审核书面材料的核算时间,另外,申报人在接到财务部门报送书面材料的通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选择送审书面材料的时间。自助报账终端的使用,对减少人力、时间浪费都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电算化的深度开发应用提供了基础。会计核算制度也应顺应市场要求,依时顺势开拓新思路,才能为会计核算带来新变革、新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会计核算; 废弃物
循环经济体系作为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一种模式,把整个社会经济组织活动形成一个反馈式流程,对使企业经济的经营活动安排在这个模式体系中进行,用最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当今社会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一个既定框架内对会计成本进行核算。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一、循环经济模式下现行会计核算的问题探讨
(一)会计核算方法和内容有待完善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经营活动中涉及的废物回收、废品处理、相关环保设备的购置等环境保护方面经济事项,对会计核算方法以及这些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少在会计核算中反映。现在大部分企业会计主体核算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不会将对外部环境造成的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纳入会计核算范围之内,即不会以价值的形式就外部环境对资源造成的间接损耗纳入核算范围。但是在循环经济模式框架中提倡的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它要求任何经济经营部门都参与到保护社会生态环境中来,把环境资源作为企业运作的资本范畴,对使用或破坏环境等资源进行交易付费。因此,在循环经济框架中企业等经营单位所有涉及的经济交易活动中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都应在会计主体核算中反映。但实际上我国企业会计主体均没有对外部环境损害作出会计成本计量。
2.企业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归集方式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循环经济框架中要求会计主体应该对企业废旧物品的处理和回收及再循环利用的交易事项进行核算,但基于其特殊性,无法用货币和历史成本来计量,采取什么方法核算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且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很难对这些事项进行反映。在生产过程中,那些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成品(即废品)产生的成本费用是隐藏在合格品费用当中,而没有单独以生成废品的成本费用核算,但从对资源——废品——废品回收——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框架体系中,企业实际上正视了废弃物(废品)的存在,那么就应该对废弃物单独进行会计核算,从而使企业意识到废弃物的存在以及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反映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生成成本无形存在。根据现行会计成本核算原则,将废弃物的成本放到产成品的价值中,在成本核算中完全忽视了废弃物的存在,而现行会计准则对生产成本核算方式也与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相悖。
3.企业没有对可循环利用的废品价值进行核算。循环经济是将资源循环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品)有一定的成本,这些废弃物可以被用于再制造产品。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采用的反馈式流程中有一个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环节,对这些废弃物(废品)核算其价值,从而体现废弃物在整个循环经济重复利用的价值。但实际上对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相关生产原材料过程中所消耗的资金成本,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并没有给予特定的关注和具体的反映。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现行会计核算流程存在的问题
从传统会计核算角度看,企业是以最终产成品定价为目标来反映经济效益,然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逐渐承担起社会责任,提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使企业的日常生产行为不以危害社会环境为前提或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循环经济模式在企业会计核算应用中的缺陷和不足比较明显:一是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对废弃物等费用的处理进行成本核算,而现行会计核算准则中并没有对此作出反映;二是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在中间环节对废弃物处理的耗费要合理计量。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达到一致要求,为此在会计核算中就要对这些信息作出反映,体现企业内部资源消耗和损失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损害程度,但现行会计核算中对这些信息的反映无法通过计量方法进行定量价值计量。
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增加会计核算内容,细化会计科目
企业在会计核算时都将不合格品(废品)的成本分配到合格品中,隐藏了不合格品(废品)的成本,从而使企业没意识到不合格品(废品)的存在。在循环经济模式的会计核算内容中,把不合格品(废品)作为一种“负制品”单独反映,把不合格品(废品)的价值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不合格品(废品)会对企业日常的经营交易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使得企业自身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以达到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增加会计核算内容,进一步细化会计科目,明确区分和计量企业生产中合格品与不合格品的成本,对企业在促进循环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计量产成品和不合格产品(废品)成本原理
(三)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什么方法来计量废弃物的排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外部损害成本呢?本文借鉴日本开发的LIME方法计算废弃物对环境损害定量测度,LIME是基于终端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通过调查核算不同属性评估废弃物价值在成本控制中的比重,综合判断废弃物的分配比例,确定对外部环境的破坏程度,得出相关系数,从而定量核算其损害系数来估算废弃物对环境损害的程度。
具体计算思路: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废弃物的数量x废弃物的环境损害系数。1.将废弃物数量单位标准化(如LIME系数表中的标准单位:质量为kg)。2.计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数量。3.计算废弃物的环境损害系数。该系数来源可借鉴国外的环境损害综合系数计算表,求得各种资源环境损害系数。比如对外部环境影响的外部成本率数据可以用社会成本率来替代,从而确定废弃物对外部环境的损害系数。4.从以上系数等值计算可以看出,对外部环境的损害价值就是标准化的废弃物数量与损害系数值的乘积。
(四)循环经济模式下新的会计核算演进流程
循环经济体系要求企业对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价值核算和对外部环境影响的价值度量,为此,这种新的会计核算方式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废品)及排放对外部环境损害程度进行反映。在循环经济框架下,具体的核算方式和流程如图3所示。
在循环经济模式中会计核算过程如下:首先,企业生产出产成品需要多道工序,在第一道工序加工中,企业投入的资源组成各种成品的价格。循环经济会计中,各道工序中产出的不合格品(废品)将在合格品与不合格品之间按照上述介绍方法以数量进行分配,废弃物中回收部分与对外部排放分别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货币化计量。其次,企业生产的第二步,对合格的半成品进入下一道工序进行深加工,在进一步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人工费等间接费用,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两道生产工序中的人工费和间接费相加,再在合格半成品和不合格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和计量,后面各个生产工序的费用核算以此类推,最终生成合格的产成品。
三、结论
本文基于循环经济模式视角对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改进,把企业生产过程的损耗价值通过新的方法进行会计计量,从而完善了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将传统成本核算中难以明确反映的废弃物价值充分反映出来,突破了传统产品成本计算淹没废弃物成本的局限,促使企业在提高资源效率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的使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把企业生产经营推向资源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三红.循环经济对会计核算的新要求[J].财会月刊,2012(10).
[2] 周艳.循环经济会计核算问题浅析[J].财会通讯,2011(11).
[3] 肖序,熊菲.循环经济价值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J].系统工程,2010(12).
[4] 罗喜英,肖序.基于低碳发展的企业资源损失定量分析及其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
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现状凸显四大矛盾
目前,中央银行的会计核算职能主要集中在会计营业、国库、发行、事后监督等部门。由于受内部控制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当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模式凸显四大矛盾。
(一)岗位设置的精细化与业务量萎缩的矛盾。随着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和中小金融机构行内系统的不断完善,基层央行业务量和业务种类均呈下降趋势,基层央行会计核算职能逐渐弱化。尽管各核算部门业务量大幅度萎缩,但由于会计制度的刚性制约,岗位设置并未相应减少,核算人员数量也没有缩减(全省营业部门岗位整合后,会计核算人员相应减少3―4人,但大部分充实到其他核算部门,核算人员数量减少幅度不大)。受此影响,一方面会计人员实行强制休假和业务培训时,人员安排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办理日常核算时,工作量不饱和,人浮于事。
(二)设备配置要求高与利用率低的矛盾。人民银行各会计核算系统均配置有专门的计算机、前置机、服务器、备份机、打印机等,基本上是“上线一个系统,购置一批设备”,计算机均配备到每个县支行、每个核算人员,做到专机专用。而高配置的设备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且运行成本高昂,县支行的情况尤为突出。以常德中支辖内7个支行为例,共为会计核算配置计算机和打印机44台,但核算人员每日平均工作时间不足4个小时。这样单一部门、单一业务单独配置设备的现状,既使核算成本居高不下,又给科技人员统一维护带来很多不便,维护成本大大增加。
(三)系统建设各自为政与数据信息共享需求的矛盾。一是会计核算数据未能实现全国一本账,而是由341个核算中心分别管理,总行需要的信息必须逐级上报汇总后才能生成,不适应一级法人的管理体制。二是各核算部门有各自独立的系统,不能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无法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部门间信息不能共享。三是部门内部系统之间未预留数据传输接口,信息不能共享。
(四)系统各异与功能趋同的矛盾。人民银行各业务部门有各自独立的核算系统,尽管各业务系统分属于不同部门,相对独立,但各系统在很多方面存在共性,相互关联密切。一是岗位设置基本相同。二是操作流程基本相同。三是核算要求基本相同。四是服务对象基本相同。
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实行大集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大集中的必要性
1.有利于改革央行会计核算模式。实现会计核算数据和会计账务处理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外中央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应用同一套会计综合核算系统,将打破过去各项会计核算业务分专业管理的格局,减少核算层次,充分利用核算资源,强化会计监督管理,有效防化资金风险。
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管理集中后,可以减少会计信息上报的级数和机构数,减少人为调账改表的概率,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3.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对基层央行核算部门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挖掘会计人员潜能,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会计核算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4.有利于降低会计核算成本。对会计核算职能进行优化整合后,会计、国库、发行系统在一个平台上运行,共用一套网络设备,只需进入不同模块,会计人员均可进行相关业务操作,由此可大量减少服务器、备份机、PC终端等电子设备配置。同时对核算业务上收后,还可大幅降低基层央行会计核算成本。
(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大集中的可行性分析
1.会计核算集中技术条件日趋成熟。随着人民银行网络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开展会计核算业务系统整合已经具备了比较好在基础和客观环境。一方面,内联网建设不断升级,数据传输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网络运行日渐稳定和成熟,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企业级网络,为数据集中提供了畅通、高效、安全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稳定高效的大型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集群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为数据集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制度安排操作管理合规。一方面制度上无冲突。目前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对不同业务均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大部分制度是相通的,制度安排上可以保持相对统一。系统整合后,业务管理并不违背基本的操作规定,只是在具体设置、操作上需作相应变通;另一方面是安全上无漏洞。从数据安全性角度考虑,应该说数据集中到全国性或区域性数据中心后,重要数据的集中程度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安全措施到位,数据会比目前分散状况下更安全。
3.银行业提供了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均已进入大集中时代,各行虽在核算集中方式上稍显不同,但基本原理异曲同工,都是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实现了应用处理的集中。如中国工商银行综合业务核算系统(NOVA)按照集约化管理的思路,对核算账务、业务流程、核算要素、内部账户、参数设置和维护等一系列涉及设计业务核算的重要事项实施集中管理,通过管理上的集中和业务操作的重组,实现了以会计业务为基础的业务处理综合化。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核算系统建设的成功案例,为中央银行实现会计核算集中模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的基本思路及设计理念
(一)按照横向整合的原则,各级行成立综合会计核算部门。基层央行根据核算与管理相分离的原则,将会计营业、国库、发行等部门的会计核算职能分离出来,成立综合核算部门,专门从事本行会计核算工作。国库、发行等部门相应减少核算职能后专施管理职能。省会中支成立综合核算处,地(市)中支成立综合核算科。综合核算部门业务上实行“垂直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纵向接受上级行综合核算部门的管理和业务指导;横向接受本行会计部门的业务管理、检查、监督和辅导,接受内审和事后监督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与发行、国库等业务管理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二)实现核算数据纵向集中。从降低整个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总体成本考虑,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的建设应采取先进行数据集中再完成系统整合的方式。数据集中后实现全国只有一个会计核算中心设置在总行,核算系统包括会计综合信息子系统和会计业务处理子系统。
会计业务处理子系统采用一点接入支付系统,并实行一点清算,有效配合商业银行未来以单一法人账户集中办理跨行资金结算。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无核算主体之分,均为会计业务系统前置,负责原始票据数据信息采集录入或确认工作,经上传后完成记账,同时负责收集、审核原始票据或附件资料生成影像凭证信息上传给省级处理中心监督保管。
会计综合信息子系统主要提供数据挖掘及报表的生成、查询、打印功能。通过流程变革将会计报表输出路径由以前“自下而上”变为“自上而下”。总行会计业务处理系统集中提交产生全行会计信息报表并交数据中心集中管理,各个会计信息系统终端通过总行分配的权限可以迅速生成本行或下级分支机构报表,也可以生成各项分部报表。这样,下级行人员不可能登录到总行数据库再修改其会计报表数据,杜绝了下级行人为加工的现象,满足了决策所需信息的真实性要求。
(三)实现核算系统的横向整合。完成核算数据的全国集中后,央行会计核算集中的最高目标是在总行层面上实现横向的会计应用系统整合。在遵循统一操作系统及后台数据库服务平台、统一软件开发平台,统一提供标准化数据接口,建立起标准统一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平台的原则下,整合过程可分两部分完成。一是在满足“一级财政设立一级国库”的需要,保证国库会计主体不变原则的情况下,将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等整合成一个数据集中式的实时业务处理系统,即会计业务处理子系统,系统预留与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等相关业务系统的接口。二是将会计综合信息子系统进行规范化整合,将事后监督、金融统计、内审、会计等一系列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统一操作平台,规范会计数据、核算信息输出格式,提供各级各类会计财务报表及数据信息查询打印功能,从而有效支持各级行履行职责的需要。
(四)实现业务流程参数化管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综合系统的参数设置、监控终端以及总行级运行管理等,全部由总行清算中心负责。由总行统一参数管理,减少了以往上传下达的各个环节,杜绝了作案人员利用参数管理漏洞作案的可能,最终达到规范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制度贯彻落实、强化风险防范的目的。
(五)实现岗位、人员集中权限管理。在现有业务制度框架下,改变 “人员分离”的风险控制观念,实行“岗位分离”。即设置柜员岗、综合岗、主管岗三个岗位。根据会计核算人员从事的业务特性按照岗位将权限赋予每个操作员,同时对各业务岗位实行运行参数机控设置,将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分解到各核算业务岗位,加强前台柜面监督和后台业务资料的检测分析,提高全面监控程度和群防效应。
(六)实现重要业务事中控制。严格对操作员经办的业务种类和操作限额进行授权,建立安全、有效的事中监督管理机制。一是根据业务的重要性、风险程度和操作员素质,对操作员的业务操作范围和限额进行授权控制;二是遵循事权划分的原则,大额业务、重要业务、特殊业务由会计主管按规定权限授权处理。
(七)实现后台监督集中管理。在省级业务处理中心设置事后监督中心,该中心集中监控、监督、管理本辖区内所有网点会计业务并负责存储各网点上传的会计信息(含凭证影像)和数据。通过会计综合信息子系统对记账数据提取,实现对会计核算业务的全面后台集中监督,综合运用计算机处理、网络传输、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监督覆盖到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实现以“机控为主、人控为辅”的新型会计核算管理预警监测体系。
四、央行会计核算大集中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1.严格系统开发管理。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大集中模式建设过程中,使用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和风险分析方法可以为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提供制度上的有力保障。
2.确保业务数据安全。在进行系统整合与数据集中工作的同时,应当及时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安全应急机制。一旦遇有突发事件,可以立即投入正常运行,保障整个系统的业务数据安全。
3.加快国库会计核算数据集中进程。改革人民银行国库业务处理流程,实现数据集中,提高信息化程度,加快建设一个功能覆盖各级国库所有业务的,集设计完备、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于一体的国库业务信息化综合平台,达到国库数据、应用、服务和安全管理的大集中目的。最终实现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综合系统的有机整合,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集约化管理。
4.完善县支行会计业务调整。从降低会计核算风险、降低会计管理和运营成本角度出发,逐步上收县支行会计核算业务,完善县支行会计业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