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无形资产收益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收益现值法;农业无形资产评估;种衣剂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62-03
由于对农业无形资产转让或投资不是以其物化价值为基础,而是以其未来能带来的价值即垄断利润和超额利润为前提,所以收益现值法是进行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评估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
一、收益现值法解析
收益现值法又称收益还原法,简称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在未来剩余寿命期间内的预期收益,并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评估基准日的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借以确定被评估农业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二、收益现值法评估模型
在考虑出让方分享收益比例的情况下,本文构建的收益评估农业无形资产模型如下:
V=k×
式中:V――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值;k ――收益分成率;Rt――为使用该农业无形资产后第t年增加的预期收益额;n――为农业无形资产预计有效使用年限;i――为折现率。
三、收益现值法在农业无形资产评估实践中的应用
现以河北某农药研制开发中心A农业无形资产专有技术评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保护商业秘密,本案例略去了农业专业技术主、客体名称,并对有关内容作了一定处理。
(一)案例背景资料
A农药研制开发中心研制出一种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这种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与国内多种种衣剂进行试验比较,各项技术指标处于领先水平。成膜时间、脱落率与包衣种子含水率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指标。包衣时固化时间约0.5分钟,包衣比例为1∶120kg~140kg;包衣后脱落率(占总有效成分)≤0.5%;种子包衣时制剂可根据需要兑水。该种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解决了目前国产种衣剂存在的问题,如:种衣剂沉淀,造成种衣脱落等。该技术经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进行科技查新检索,被认定为“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技术指标均有新颖性。”“预计经济效益大,生产投资少,工艺简单,技术简便,易推广使用。”该农业技术产品还通过了河北省农药检定所的药效试验,河北省医学科学院检测中心的毒性试验等多项验证,确定了其技术的可行性和先进性。该技术产品已被河北省计委、河北省农业厅列为种衣剂的重点推广项目,同意建设年产2 000吨的种衣剂厂。
评估委托方:A农药研制开发中心
评估对象:A农药研制开发中心研制的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生产技术
评估目的:以该项农业专有技术作价投资,组建河北B种衣剂有限责任公司
评估基准日:20××年×月×日
(二)评估方法的选择
根据本案例评估目的及评估对象的要求,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生产技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投入后所创造的超额收益方面,宜采用本文提出的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评估基本公式同上。
(三)评估程序中主要参数的选取
1.超额收益期限的确定
据相关专家的分析预测,考虑到目前生产原有种衣剂的厂家较多,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因此,本次评估在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其超额收益期为四年。
2.预期收益额的确定
由于本次评估的农业专有技术主要用来组建一个新的企业,在采用收益分成折现法评估的基础上,利用销售预测法,选取净现金流量指标作为收益估算指标。其计算为:年净现金流量=年现金流入量-年现金流出量。数据如表1所示:
各项因素的确定如下:
(1)营业收入。经调查分析得知,与该技术产品同类的产品近几年价格变动不大,可以近几年同类技术产品的平均售价5万元/吨作为评估对象的销售单价。据河北省农业厅“种子工程”的实施计划,全省玉米的包衣率达到90%,则需要高浓度种衣剂6 000吨。A农药研制中心研制的高浓度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预计实现新型种衣剂助剂销售量500吨/年,玉米种衣剂销售量900吨/年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预计在投产期第一年,生产能力达30%,第二年生产能力预计达50%,以后两年预计达产率为100%,生产规模实现年产2 000吨。计算过程(见表2):
(2)经营成本。经营成本可按如下公式测算: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折旧费+摊销费+财务费用 。估算数据及计算过程(见表3):
(3)营业税金及附加的确定。由于应交增值税的预测与销售收入、原材料采购、增值税率等多种因素有关,很难估算出其具体数额,故本案以销售额为基础,综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按增值税率与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率乘积的和约2%(17%×10.5%+6%×10.5%)作为本次评估使用的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率。计算过程(见表4):
表4 销售税金及附加预测表单位:万元
(4)所得税。由于该项农业专有技术属于高科技项目,投产后将享受国家所得税“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以后各年则不再享受该项优惠政策,一律按33%的税率计征。计算(见表5):
表5 所得税预测表单位:万元
(5)建设投资。建设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流动资金投入。本次评估在参考投资规模及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估算在建设初期B有限责任公司将会一次性投入固定资产350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不在涉及其他资产的投资。
3.收益分成率的确定
根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等相关单位的鉴定,该项农业技术具有较高的新颖性、先进性、可行性。因此,在对评估对象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中国最高的技术分成率与该项农业技术的加权平均得分相乘求和,从而确定出被评估的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生产技术的收益分成率为25.8%,即该项技术在其创造的收益额中所占的比重为25.8%。计算过程(见表6):
表6 新型种衣剂助剂及玉米种衣剂技术综合评价表
4.折现率的确定
本评估折现率的确定主要依据筛选法,以上市公司同类农药生产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基础计算的。考虑到评估对象的风险性,选取有代表性的三家农药生产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约16%作为本次评估使用的折现率。计算过程(见表7):
表7 收益折现率估算表
注:以上数据资料来自同期上市公司年终财务报告。
(四)评估结果的确定
该项农业专有技术的评估结果值=25.8%×846.99
=218.52万元,具体计算过程(见表8):
参考文献:
[1]蔡吉祥.无形资产学:第3版[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关键词: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减值 减值准备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计提状况进行了统计性描述,进而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进行了差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进行了多因素回归分析,从财务报告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影响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因素。
一、无形资产减值的统计性描述
(一)样本选择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限定在2001年~2005年在沪、深两市主板市场交易的有无形资产披露的A股公司,剔除了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有效样本情况分别为:2001年1100家,2002年1063家,2003年1191家,2004年1226家,2005年1231家。我们采用证监会颁布的行业分类标准(CSRC),共分12个大类行业(一级行业)。采集的数据为2001~2005年的年度财务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系统。
(二)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状况的统计性描述从(表1)可以看出,“有无形资产的公司数”占上市公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5达到近90%,说明上市公司在这五年间通过外购或自创形成了更多的无形资产。上市公司拥有的无形资产总额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2001年的757亿元到2005年的1197亿元,增长幅度为58.12%,表明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的披露已经趋于普遍化,并且价值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增长较快。说明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无形资产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市公司中也显得愈发突出。
(三)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状况的统计性描述从(表2)可以看出,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所占比例较低。2001年~2005年每年计提无形资产减值的公司数占当年有无形资产披露的公司数(样本数)的比例最高只有17.6%,并略有下降趋势,表明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没有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质量是好的,并没有发生无形资产的减值。通过分析2001-2005年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率的分布情况,发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在上市公司中存在计提不足的现象,即可能存在有些上市公司应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而没有计提。
(表3)显示,2001年~2005年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都是偏度大于零的右偏分布,即大部分上市公司五年间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比例都低于平均水平,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着计提不足的现象。
从(表2)和(图1)可以看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和无形资产减值占八项资产减值的比例在2002年达到最大,以后各年呈现下降趋势。从2001年到2002年计提比例上升,在2002年达到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许多公司在2001年并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准备计提,等到2002年熟悉了制度和规则及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后,上市公司对其拥有的无形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因此计提比例上升且在2002年达到最大。从2003年开始计提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可能原因有一是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监管趋严和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更加理性化,使计提比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二是在2001年和2002年已经对无形资产提取了足够的减值准备,因此计提比例开始下降。从(表2)还可以发现,2001年~2005年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无形资产减值占八项减值的比例却呈下降的趋势,说明上市公司计提了更多的其它资产减值准备。
(四)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类型我们从Wind数据库查询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减值的信息类型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减值的信息类型有专利权、商标权、职工住房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对这四个信息类型的披露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发现,2001年~2005年间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减值的计提主要是专利权和土地使用权,而对商标权和职工住房使用权计提的比例较低。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对土地使用权提取减值的公司比例逐年上升,而且在四个信息类型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高,而近年我国的土地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土地价格上升的背景下计提了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减值准备,其原因可能是2003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房地产和土地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许多上市公司本着谨慎的原则,计提了大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减值准备。
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一)样本选择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限定在2001年~2005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且在主板市场交易的有无形资产减值披露的A股公司,剔除了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有效样本分别为:2001年165家,2002年187家,2003年172家,2004年178家,2005年174家。我们采用证监会颁布的行业分类标准(CSRC),共分12个大类行业(一级行业)。采集的数据为2001~2005年的年度财务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系统。
(二)无形资产减值计提的行业差异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在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信息技术业计提的比例在某些年份相对较高,但从5年的整体情况来看,各行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比例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SPSS的检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
从五年行业差异的kruskal-wallis的检验结果来看,无论是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还是计提公司比例在每年的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可以认为各行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和计提公司比例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上述分析表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多少是各个上市公司的个体行为,而与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特征没有显著的关系。
(三)盈利与亏损公司间无形资产减值计提的差异分析从(表7)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减值计提的比例在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2001年~2005年的五年间,每年都是亏损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计提的比例高于盈利公司,表明亏损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我们对盈利与亏损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计提的比例用SPSS的km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了验证,检验结果见(表8)所示。
从(表8)可以看出,除2002年外,其余四年的kmskal-walhs检验的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在盈利与亏损公司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验证了前述的结论。亏损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一是公司亏损意味着经营绩效较差,这会给公司在广大公众中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本身就会带来一些无形资产(如商誉)
的贬值,因此亏损公司发生无形资产减值的可能性较大;二是不排除某些亏损公司利用无形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通过亏损年计提大量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为来年的业绩表现做好铺垫。
(四)无形资产的规模与无形资产减值计提的差异分析我们假设无形资产的规模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呈负相关,即无形资产规模越小的上市公司计提比例相对较高。将样本按照无形资产规模进行分组,进一步研究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与无形资产规模之间是否存在上述假设。将样本分为4组,各组的划分标准依次为无形资产小于3000万元,3000~6000万元,6000~9000万元,9000万元以上,按照这一标准分组后,各组的简单统计特征如(表9)所示。
从(表9)可以看出,无形资产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三组,而且2001年和2003年的数据显示,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比例与无形资产规模呈负相关趋势。而(表10)则显示出,无形资产规模不同的各组公司之间无形资产减值计提的比例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因为概率P值在每年都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这种差异在2001~2005年间都存在,可以认为该差异是稳定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差异的来源,我们对各组样本进行了两两之间的最小显著性差异检验(LSD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1)所示。从这5年的LSD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组与其它三组之间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确实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它三组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无形资产规模较小的公司之所以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较高,可能的原因是无形资产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风险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我们对无形资产规模低于3000万元的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进行了考察,发现规模小的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类型比较单一,通常只有一种或两种类型的无形资产,故其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公司管理层比较谨慎,从而提取的减值准备比例较高。
三、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假设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挤出企业无形资产中的水分,使企业报表中的无形资产余额更加接近实际。但由于会计准则并未对计提的具体范围、比例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而是由企业财务人员自行决定,这给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考虑,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对企业收益信息进行的调整。从我国证券市场的情况看,由于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发行融资的实际成本较低,发行股票的权利是上市公司极具价值的资源,而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新股发行等都要求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一定的比例。因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首要动机即保证净资产收益率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当前期的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时候,有可能在当期少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当期利润。由此提出:
假设1:上市公司前期的净资产收益率与当期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正相关
上市公司的绩效不仅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督,也受到股东(投资者)的监督。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当上市公司的绩效较差时,他们或者售出手中的股票;或者要求更换管理层。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对企业管理者都是不利的。当企业绩效较差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会更强烈。基于上述分析,提出:
假设2:上市公司当期绩效与其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呈正相关
无形资产规模的大小反映了上市公司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抗风险能力的高低,基于此,提出:
假设3:无形资产规模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呈负相关
审计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起到威慑作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反映了财务报告的质量。由此提出:
假设4:审计意见的严厉程度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呈正相关
(二)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及样本数据本文的基本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a+b1x1+b2x2+…+ε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a为截距项,x为相应的解释变量向量,b为其系数向量,ε为残差项。由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并不明确,对“少”或“多”无法明确计量,因此,在模型中只能直接讨论各因素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比例的影响。模型中选取的变量见(表12)所示。
我们所选择的解释变量首先包括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企业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也属于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志之一。但考虑到监管部门对其的特定要求,本文将其单独列出。由于监管部门的规定往往要求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某一水平,上市公司才有发行新股、配股等资格,因此,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很可能成为影响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仅从2001年开始,结合样本数据的实际情况,我们对2004年和2005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假设1进行检验。选择的其它绩效指标包括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盈余,以体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假设1和假设2的检验。
我们选择的其它控制变量包括:无形资产规模和审计意见类型。分析显示,不同无形资产规模间的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存在显著差异。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本身是从稳健性原则出发,对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调整,其计提比例必然与企业无形资产的规模有关。审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是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的衡量。尽管上市公司的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有理由认为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也会对公司某些无形资产的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因此,本文将无形资产规模和审计意见类型作为虚拟变量,纳入控制变量。对无形资产规模的取值同前文的分析一样,而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取值为: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该变量取值为1,有解释性说明无保留意见取2,有解释性说明保留意见取值为3,拒绝表示意见取值为4,否定意见取值为5。
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IMR=a+b1×NAR1+b2×NAP1×EPStt+b4xISIZEt+b5xAUDITt+ε
我们所用的数据均取自Wind资讯数据库,只对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采用上述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剔除了部分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后,样本中2004年有167家,2005年有149家。
(三)回归分析的结果在上述样本的基础上,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3)所示。模型的F值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7.185和8.104,相伴概率均为0.000,回归方程在9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2004年和2005年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和调整的拟
合优度(调整的R2)分别为0182和0.222以及0651和0.695,说明回归方程的解释力较好,并且回归方程的解释力逐年增强。(1)企业绩效的影响。从(表13)和(表1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前三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显著负相关,而当期的每股净资产和以主营业务利润计算的每股盈余均不显著,显示出当期绩效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无关。假设1和假设2均未得到验证。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对业无形资产质量的反映,因此,减值准备本身应与企业的当期盈利能力关系不大。从这一角度说,当期绩效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无关是容易理解的。然而,前三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提取比例负相关则显示出,前期绩效较差的公司倾向于下期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可能的解释是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操纵。(2)无形资产规模的影响。无形资产的规模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显著负相关,这与差异分析的结果类似。这可能是由于无形资产规模较大的公司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类型相应较多,形成了无形资产组合,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准备计提比例反而下降,从而验证了假设3。(3)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审计意见类型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显著正相关。按照本文虚拟变量取值,审计意见类型的取值越大,说明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可能越严重,这隐含中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可能越差。因此,这一正相关关系显示出绩效差的公司倾向于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而验证了假设4。
一、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摊销及会计处理规定
(一)无形资产摊销规定 关于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摊销基础。无形资产的摊销基础是使用寿命。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应当为年限或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对于无法预见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销其价值。(2)摊销金额。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为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和无形资减值准备累计数后的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为零。但除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无形资产,或者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等情况之外。(3)摊销期限。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可供使用时(即其达到预定用途)开始,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有限期内系统、合理地摊销。(4)摊销方法。企业选择的摊销方法应当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相适应。如可以采用直线法、工作量法等。对于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采用直线法。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一般会计处理 无形资产摊销的一般会计处理包括以下内容:(1)会计科目设置。“累计摊销”科目是“无形资产”科目的备抵科目,账户贷方登记计提的无形资产摊销额;借方登记因出售、报废转销无形资产成本时转出的已提累计摊销额。贷方余额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额。(2)自用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企业计提无形资产摊销额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3)出租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企业计提无形资产摊销额时,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二、出租无形资产摊销现行会计处理的缺陷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规定只能在无形资产使用权全部自用或者全部出租情况下使用。而对于无形资产使用权部分自用、部分出租,如果仍然采用上述出租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方法,其会计处理合理性就值得质疑。下面通过实例予以说明。
[例1]A企业将其拥有的一项商标使用权转让给B企业使用,该项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为20万元,摊销期限为5年,按直线法摊销。出租合同规定:出租期限为2年,出租期间,商标使用权归承租方一家使用。承租方每年必须支付给出租方商标使用费5万元。则A企业的会计处理为:
按年取得转让使用费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50000
按年摊销成本时:
借:其他业务成本(200000÷5) 40000
贷:累计摊销 40000
上述会计处理是合理的。因为在转让期内,A企业全部出租商标使用权,即自己不使用。同时也停止了由于该商标使用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根据“谁收益,谁承担”原则,合同期间的每年40000元摊销额应当作为出租方取得50000元租金收入而发生的相应成本。A企业由于转让全部商标使用权,每年新增其他业务利润为10000元(50000元—40000元)。
[例2]A企业将其拥有的一项商标使用权转让给B企业使用,该项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为20万元,摊销期限为5年,按直线法摊销。出租合同规定:出租期限为2年,出租期间,商标使用权归承租方和出租方两家使用。承租方每年必须支付给出租方商标使用费5万元。则A企业的会计处理为:
按年取得转让使用费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50000
按年摊销成本时:
借:其他业务成本(200000÷5) 40000
贷:累计摊销 40000
根据上述处理,A企业出租商标使用权,同时自己仍在使用,但由于对出租无形资产摊销仍然采用例1的方法,每年也能新增其他业务利润10000元(50000元—40000元),不同出租方式而取得收益相同,显然存在不妥。实际上,例1与例2 主要区别在于无形资产使用权“全部出租”和“部分出租”。“全部出租”业务,即出租方转让全部无形资产使用权,出租期间的租金收入是该项无形资产给其带来的唯一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相应的无形资产摊销额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对于“部分出租”业务,即出租方转让部分无形资产使用权,出租期间除租金收入外,还取得了使用该项无形资产带来的营业收入,分别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和“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相应的无形资产摊销额也应当分别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和“管理费用”科目,符合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因此,对于每年发生的无形摊销额,出租方应当根据无形资产出租具体形式,采用一定的分配计算方法,对摊销额在其他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之间进行分摊,分别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这在增强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同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例如企业在出售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转让收入尚未取得,但已经发生了资产评估支出、聘请律师的咨询费等相关费用。这时便无法计算转让收入与相关税费之间的差额,那么这笔费用便无法入账,而要一直等到无形资产出售业务全部完成,所有的税费和收入才能一次性计算其差额结转至当期损益,这显然违反了及时性原则。
2、无形资产核算的对策及建议
2.1扩大无形资产的的确认范围。从无形资产内容上扩展和丰富,真实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拥有的不能以货币计量的无形资产。笔者认为只要满足下列条件就应该进行会计确认:一是与该资产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向企业;二是该资产的价值可以通过适应的计量方法进行可靠计量。目前有人认为应当将自创商誉同样确认为无形资产,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自创商誉的本质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这种高于一般获利水平的能力,既有无形资产的贡献.也有一部分依附于企业的有形资产,还有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产生的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在未来能否实现、实现多少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些给自创商誉的计价带来了困难并且无法保证其可靠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其中未确认的自创商誉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或报表附注中增加项目“自创商誉”,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根据不同需要分析利用。
2.2拓展无形资产计量原则。除了减值测试和摊销外,无形资产后续计量还可以考虑重估价。并进行相应账务处理。并且规定,“重估价即其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在不存在现实交易时,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只有当存在活跃二级市场时才可能可靠的计量”,同时指出“不要或阻止在确定可回收额中运用现金流量的折现”。而无形资产重估价,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重估价增值,二是重估价贬值。其结果应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会计;无形资产计量;成本特征;无形资产信息披露
一、无形资产会计面临的确认问题
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投人主要是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具有无形化特征。那么此类资源是否均应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这是无形资产会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智力资源是否应作为会计要素确认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在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投入巨大,收益的取得和企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甚至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的投入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将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无论是从理论上或实务上来讲,都将是顺理成章之事。理论上,智力资源符合“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这一定义。实务中,有关企业智力资源的信息将成为一类极为重要的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要做出的经济决策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智力资源作为会计要素予以确认,也是维护智力资源拥有者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如何确认智力资源
作为一项无形资源,企业职工所拥有的智力是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确认为其他资产,这主要取决于对人及其所拥有智力之间关系的认识。
从人与其所拥有智力的关系来看,显然二者是无法分割的,不同人的智力往往是存在差异的,但智力又不能离开具体的人而单独存在,人是智力的载体,所以人与智力是统一的,智力是从属于人的。企业的职工(即人力资源)既不同于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也不同于债权和设备等资产,具有特殊性,将其归入现有的任何一种资产要素恐怕都是不合适的。据此,将企业职工所拥有的智力作为人力资产这一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具有同等地位的资产项目予以确认,可以说是较为适当的。
尽管如此,但企业所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拥有大众化知识或智力的普普通通的人,而是那些以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人;企业所需要的不是人自身,而是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智力(归根结底是智力)。企业投人的人力仅仅是投入资源的外在形式,其实质是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智力。能为企业带来更高效益的是企业杰出科技管理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和智力,人的智力具有取得未来收益的潜力,这种潜力的价值可以认为是资产。再者,人对知识的获取和对智力的开发是有成本的。所以,智力资源符合资产的定义,将其作为智力资产单独予以确认也不无道理。
从智力资源的无形化特征来看,智力资源具有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无形性、收益性及在未来期间给企业带来收益的高度不确定性。因此,可将企业职工所拥有的智力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予以确认。
无论将智力资源以人力资产予以确认,还是以智力资产单独确认,或是将其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予以确认,都涉及到职工范围的界定问题,即资产化的智力资源是以企业全部职工为确认范围还是仅包括部分职工。显然,能为企业创造高额收益的不是企业的一般职工而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全部职工为智力资源的确认范围也将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可见,智力资源的确认可有多种选择。但最终的选择,都要以正确界定它与无形资产的关系为前提。
(三)关于智力产品应不应该确认为资产以及如何进行确认
智力资源被确认为资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具有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潜力,而这种潜力的发挥,往往需要与具体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结合,并形成诸如专有技术、专利权、先进的管理经验、设计方案和营销网络等能增加企业收益的智力产品。
智力产品作为智力资源耗费使用的成果,其形成是以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这些代价的总和即为智力产品成本。同时也不容否认,智力产品的使用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具有经济价值。所以智力产品也符合资产的定义,应确认为资产,这与目前对专利权、版权和专有技术等智力产品的处理也是一致的。
智力产品作为人们利用智力所创造的一类成果,在形式上具有无形性,在种类上具有多样性,诸如产品设计方案、生产技术方案、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高效的营销网络和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等等。那么对众多知识产品的确认是应分别进行还是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进行?分别进行时又该如何进行分类?这一方面取决于这些智力产品能否单独辨认,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为取得这些智力产品研发生的耗费及其未来收益能否可靠地予以计量。
二、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计量的成本特征与假设前提
(一)无形资产计量的成本特征与计量基础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
首先,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知识性无形资产的取得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存在复杂的智力支付过程。其成果的取得往往带有随机性、偶然性和关联性。由其成果负担全部研究开发试验等费用不甚合理,但要分别归类分配,也是十分困难的,故而其成果价值与其对应的成本缺乏配比性。
其次,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取得无形资产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只有予以资本化后,方能计入无形资产,因而在一些知识性无形资产取得的前期开发、培训、试验等费用因无法资本化,无法进行成本计量,不能计入无形资产,使得无形资产反映支离破碎,不少的无形资产被排除在外。
再次,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由上述的弱配比性、缺项性所决定,无形资产成本的外在形式只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商标权,其成本占含有其注册登记等相关费用,并非其全部费用。这样就使得无形资产价值缺位,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正因为如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无形资产计量基础逐渐由会计学家的投入价值转变为经济学家的产出价值。
(二)无形资产计量的假设前提
要正确计量无形资产,必须确定持续使用和公开市场两个假设前提。前者系指假设无形资产将按现行用途或转换用途后持续使用,并能够使经营者获得期望的收益;无形资产仍有明显的剩余经济寿命;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明确且保持其技术上经济上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从经济上、法律上允许转让使用以及充分考虑其使用的潜能。后者指无形资产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其价格随行就市。 三、无形资产价值摊销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人们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问题已非议颇多,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等无形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又将使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问题雪上加霜。主要问题是,对于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这些非消耗性资源到底应不应该进行价值摊销?如需摊销,那么,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又该如何正确确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价值摊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都需对这些问题解决找出相应的理论依据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地位急剧上升,生产经营以消耗知识资本为主,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对于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有利害相关者无疑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应该充分、公开、真实与科学,应该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摊销价值和净值三种价值的增减变化形态以及新创造价值的情况。但是目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只规定对无形资产摊销等用直接冲减原始价值的处理方法,既不能完整反映无形资产原始价值的增减变化,也不能真正反映成本费用中的无形资产摊销的份额。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一)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
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其披露是残缺不全的,不充分的,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与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应该进行改进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能全面反映无形资产原始价值、累计摊销价值和净值。这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在报表中以上三种价值形态分别列示且其关系为: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净值。
(二)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并不是直接而是间接反映的,故而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例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又如,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再如,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则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其改革的出路有两条,要么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要么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三)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
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主要项目应为按类别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按项目反映全部无形资产增减变化的动态,即年初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减、年末余额等。
企业根据内部管理与外部需要,也可以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一)对资产总体质量不够重视
目前有些企业存在着重规模而轻质量的弊端,主要因为企业的资产规模越大,就能在市场招标、销售产品、扩大市场等竞争中占有利地位,于是企业领导者纷纷追求企业资产的大规模。虽然资产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但部分企业只顾着扩大资产的总量,忽视了资产的总体质量,这不仅不能提高竞争力,还严重地影响了自身的经营发展,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据可靠数据显示,在倒闭破产的企业中,其中因重资产规模轻资产质量而导致不良资产大量堆积以及坏账损失的,最终走向灭亡的企业所占比例还是较大的。
(二)对已购置的资产的运营过程不够重视
几乎所有企业都非常重视资产的采购,都是由企业的领导管理层亲自决策,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内控制度办事,且还要对资产购置进行事后的效能审查,主要是对资产购买的过程进行把控,特别是资产的采购价格,而不是监查其能给企业所创造的多少效益。因此,购置后的资产的运行状况容易被忽略,有些企业的监察机构没有对所购置资产的投产效果进行效能验收,甚至导致购置资产投入后因所耗资源过多、创造的效益过低而被淘汰,成为了“呆料”“死料”。据调查,部分企业中“呆料”与“死料”资产都高达百万元以上。同时,企业有时并没有追究造成“死料”资产的负责人的相应责任,或是处罚的力度不够,所以,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很久。
(三)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无形资产相对有形资产来说具有不易估量、难操作以及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就比如企业的品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均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对利用无形资产创造效益的方式几乎不抱希望,且取得的收益并不多。因此他们仅仅构建了有关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规范及具体操作流程,有时是为了敷衍地应付上级的检查,并没有实际运用到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可见企业在管理无形资产的方面还是很欠缺的。
二、提升企业资产管理效益的实施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新型的资产管理理念
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就是提高效益的水平,因此首先应该改进收益理念,调整好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等资产的收益结构,将收益高低进行一个排序,并为此建立一个约束的机制。总而言之,就是将能给企业创收最大化的资产优先实施资产管理战略,按从高到低依次排序,运用提升投产与创收比例的方式,从而提高资产的回报率。其次优化提升资产的质量,淘汰不良资产,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定时对不良的资产、低质的资产以及无效资产进行处理和改进,第一个方法是将这些要被淘汰的资产进行分类,按其使用价值按高低排序,并设计相应的处置方案;第二个方法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可以列一个关于资产使用时间先后的清单,对于将来才用到的资产可以将其封存起来,或者是以承包出租的方式租赁给有需求的同行企业,增加租赁收益。针对永远不需要的资产可以直接将其销售变现,不要一并堆积在仓库,可能还造成对其的无形与有形的损耗;第三个方案是可以将原本投入在“呆料”“死料”的资源成本转向优质资产,为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及服务等方面的保障,提升优质资产的高效率与高产量。但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管理决策层的管理理念是很关键的,有的领导认为低于资产净值与估价出售是资产的贱卖与流失,因为这样会造成账实不符,就是一种人为的资产流失,但是他们忽略了资产堆积过程中会存在无形与有形的耗损问题,以及还要支付之后的管理费用,若是能提前实现了部分资产的时间价值,对企业来说也不算是一种资产的贱卖与人为流失。
(二)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益
提升资产管理效益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要求具备专业知识、专业化员工、专业部门。企业应促进资产管理部门职能的完善,从而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全面系统的优化管理,并且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与结构升华,提升企业的效益。员工素质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企业创收的关键因素,加强专业人员的素质,创新培训手段,鼓励他们学习新技术,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某个油田财务机构创新运用了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培训方法,从财务工作人员的价值管理方法入手,帮助他们自主思考并找出经济与技术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既能减低成本又能提升资产的效益率与报酬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特征;信息披露
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一个经济时代的标志,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是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拥有无形资产就掌握了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21世纪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无形资产作为最活跃的因子,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在快速地增长。从会计学角度来看,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会计所处的环境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无形资产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会计核算以有形资产为核心,不确认无形资产或虽确认但低估无形资产,而在无形资产占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若仍以有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去套用无形资产,将会导致决策失误。如何能够在适应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对日渐增多的无形资产作出准确的确认、计量、报告对确定企业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一、知识经济特点与无形资产概念的拓展
(一)知识经济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知识经济的繁荣是直接取决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与利用。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2)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3)生产方式由集中化、大型化转变为分散化和类性化。(4)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5)经济文明的标志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高速、互动、传递信息、共享知识的网络化。
(二)无形资产概念的拓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概念呈现日渐拓展之势。虽然有关无形资产,世界上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各国众说纷纭,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将沿着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等这样的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不断拓展。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
二、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地位及其确认条件
(一)无形资产的地位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在企业的收益实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无形资产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必须依托有形资产外,也离不开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积累被看作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以美国为例,很多企业中的无形资产的比例已经高达50%-60%。微软公司对应用软件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其获得巨额收入。由此可见,无形资产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要素。无形资产既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又是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和增强企业技术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如何确认并记入有关账户呢?这里就产生一个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问题,即满足什么条件的无形资产项目才能作为企业无形资产人账。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
1.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资产最基本的特征是产生的经济利益预期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某一项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预期不能流入企业,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而言,如果某一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果某一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同时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其他条件,企业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外购一项专利权,从面拥有法定所有权,使得企业的相关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此时,表明企业能够控制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在实际工作中,无形资产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作出合理估计,并且应当有明确证据支持。在进行这种判断时,需要考虑相关的因素。比如,企业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关硬件设备等来配合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最为重要的是应关注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否存在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技术或利用其生产的产品的市场等。
2.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对于无形资产而言,这个条件显得十分重要。比如,一些高科技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假定其与企业签订了服务合同,且合同规定其在一定期限内不能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这些高科技人才的知识在规定的期限内预期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但由于这些高科技人才的知识难以准确或合理辨认,加之为形成这些知识所发生的支出难以计量,从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加以确认。
三、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的扩展及成本特征
(一)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的扩展
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源投人的无形化特征决定了无形资源的计量问题在未来会计计量中日益重要的地位,这种无形化特征也必将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的计量纳入到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中来,而不管确认结果如何。对于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来说,其计量问题正如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一样,是会计计量的难点,同时也是争论的焦点。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计量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企业为获取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尤其是自创的或经营中逐步形成的)所发生的耗费难以辨认和计量。这主要表现在:(1)企业给予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报酬及奖励数额常常不能真实反映这些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智力的价值,也不能反映这些人在培养和成长过程中的成本;(2)列入确认范围的人员界限划分无明确的标准;(3)智力产品创造中发生的耗费常常很难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耗费相区分,人为的分配又往往缺乏客观的依据从而带有主观随意性;(4)智力产品形成过程中智力资源的使用具有非消耗性。因而不存在智力资源消耗的计量问题。退一步讲,即使可以计量其消耗,又该如何把握计量尺度以保证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呢?现行会计实务中,将研究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不是予以资本化、对企业的专有技术不予确认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等做法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也不能忽视对其入帐价值确定困难这一特殊因素。其二,智力资源和智力资产的未来收益能力和期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成本确定的困难并不意味着对其无法计量,在会计的发展历史上,人们创造并使用了包括历史成本、现时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在内的多种计量属性,以便对会计要素依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进行计量。资产的重要特性在于其未来的收益性,所以可根据其提供未来收益的能力确定其价值。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的价值不在于其成本的高低,而在于其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大小。因而,根据其未来提供收益或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帐价值,应为理想的选择。但如何对其产生的未来收益或现金流量的数额及期限进行确定,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又大大地增加了计量的难度和计量结果的不可靠性。其三,对于企业会计期末拥有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的再计价困难。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发明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智力产品的种类不仅繁多,而且其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导致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价值易变性极大,今天对企业非常有用的生产技术可能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在后天变得一文不值。这种情况下,如何及时地反映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的价值及其变动也将是会计工作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同时,由于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的差异性大,计价时往往缺乏必要的参考依据,这又增大了其计量的难度。鉴于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成本或价值计量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对现行的计量方式和计量手段可能需要作革命性的变革,方能适应智力资源和智力产品计量的需要。
(二)无形资产计量的成本特征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首先,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知识性无形资产的取得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存在复杂的智力支付过程。其成果的取得往往带有随机性、偶然性和关联性。由其成果负担全部研究开发试验等费用不甚合理,但要分别归类分配,也是十分困难的,故而其成果价值与其对应的成本缺乏配比性。其次,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取得无形资产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只有予以资本化后,方能计入无形资产,因而在一些知识性无形资产取得的前期开发、培训、试验等费用因无法资本化,无法进行成本计量,不能计入无形资产,使得无形资产反映支离破碎,不少的无形资产被排除在外。再次,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由上述的弱配比性、缺项性所决定,无形资产成本的外在形式只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商标权,其成本占含有其注册登记等相关费用,并非其全部费用。这样就使得无形资产价值缺位,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正因为如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无形资产计量基础逐渐由会计学家的投入价值转变为经济学家的产出价值。
四、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地位急剧上升,生产经营以消耗知识资本为主,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对于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有利害相关者无疑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应该充分、公开、真实与科学,应该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摊销价值和净值三种价值的增减变化形态以及新创造价值的情况。但是目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只规定对无形资产摊销等用直接冲减原始价值的处理方法,既不能完整反映无形资产原始价值的增减变化,也不能真正反映成本费用中的无形资产摊销的份额。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一)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
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其披露是残缺不全的,不充分的,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与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应该进行改进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能全面反映无形资产原始价值、累计摊销价值和净值。这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
(二)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并不是直接而是间接反映的,故而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例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又如,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再如,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则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其改革的出路有两条,要么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要么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三)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
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主要项目应为按类别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按项目反映全部无形资产增减变化的动态,即年初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减、年末余额等。企业根据内部管理与外部需要,也可以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四)无形资产信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尽管以上正式报表与其附表已基本上能够比较详细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各类信息,但企业无形资产相关业务千差万别,数量繁多、交易频繁,变化无常,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加上正式报表及其附表等都只能提供定量信息,不少有关无形资产定性及其他信息无法得到详尽反映,因此必须在相关的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加以披露。
作者:雷超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于玉林.21世纪会计之光[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吕劲松.无形资产会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资本结构 资产结构 企业绩效
一、文献回顾
( 一 )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是从1958年MM理论的提出开始的,之后形成了权衡理论、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等资本结构的主流理论。我国学者分别以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得出不同的结论。(1)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多:陆正飞和辛宇(1999)以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衡量获利能力的变量、以总负债/总资产(期末数)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变量,研究表明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吕长江、韩慧博(2001)的研究表明随着上市公司负债率的提高,资产利润率与每股收益都呈下降趋势;刘清江和漆鑫(2009)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融资对公司股价具有负面效应。得出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文献有: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以总资产和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变量和盈利能力的变量、以总负债/总资产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变量,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愈大或盈利能力愈强就愈能承受较高的负债水平;王娟和杨凤林(2002)指出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财务拮据风险相应较低,从而可以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2)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相对较少,其中金永红和何鹏(2009)以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资产负债率、董事会规模等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发现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牛建高等(2009)将河北省民营企业分为乡镇集体企业和乡镇私营企业,实证分析发现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张兆国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业绩好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
( 二 )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资产结构是企业投资活动的结果,反映了资金存在状态的比例关系。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资产结构的文献较少。Sorensen,Henrik与Reve,Torger(1998)探讨了公司选择适宜的资产组合的必要性,强调公司战略发展中要把资产的安全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刘百芳和汪伟丽(2005)以山东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流动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覃智勇和刘卫(2009)对广西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流动资产占比水平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固定资产的占比水平和无形资产的占比水平和企业业绩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顾水斌(2009)实证研究了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普通机械制造业2006年的数据,分析显示流动资产占比较大,其比率与企业绩效不显著相关,这说明流动资产对企业绩效并不能产生系统性贡献,得出我国机械制造业工艺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结论。
综上所述,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较大影响,由于选用样本、衡量指标等原因,实证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尤其在选用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时,大多数文献选用了单一的资产负债率指标,而较少考虑债务来源结构和债务期限;在选用反映资产结构的指标时,由于受信息披露的限制,研发投入数据和专利权等真正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那部分无形资产数据无从获取,无法就科技研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出详尽分析。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借此反映其融资渠道和资金投放运营状况,为加强公司治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前四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以其2008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对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样本选取:(1)本文以被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因此剔除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五家公司(代码分别为300005、300006、300015、300022、300027)。根据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均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2)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绝大部分是自然人控股或一般法人控股。考虑到不同产权性质的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在其目的和行权方式上有着明显差异,因而会对资本结构决策产生不同影响(赵蒲等,2003),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因此剔除国有控股的两家公司(代码分别为300003、300034)。经过以上筛选后,本文共获得43家样本上市公司。本文实证分析的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省略)所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会计信息,并经过手工整理,数据分析处理通过SPSS16.0软件完成。
( 二 )变量定义(1)资本结构度量。资本结构的界定基本上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将短期债务资金纳入资本结构的研究范围。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绝对优势,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选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度量指标。由于不同的债务来源和债务期限也会影响到企业绩效,考虑到债务资本内部的结构,本文将资产负债率进一步细化为流动负债率、非流动负债率、商业信用比率和银行信用比率,充分论证不同性质的负债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都是由自然人或一般法人控股,因此不再考虑产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资产结构度量。本文选用流动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和无形资产比率作为资产结构度量指标。鉴于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增长动力,有必要分析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无形资产包含的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并不属于高科技,不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中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资本化但尚未开发成功的部分――开发支出代表着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技术,代表着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绩效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中无形资产价值的计算扣除了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并加上了开发支出。(3)企业绩效度量。企业绩效度量指标比较常用的是托宾Q值、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营业利润率等。虽然托宾Q值采用市价衡量,克服了账面价值脱离实际的缺点,但由于重置成本难以衡量,并且样本企业刚刚上市,市价波动剧烈,因此不宜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包含了营业外收支,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因此本文采用总资产营业利润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以反映总资产的使用和盈利情况。(4)控制变量度量。控制变量是遏制或控制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作用的变量。本文以企业规模和成长性作为控制变量。
( 三 )模型构建为分别考察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尽量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对企业绩效与各个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拟合,建立以下四个固定模型并采用标准参数检验来确定其相关显著性,见(表1)。
模型1:OPAR =α+?茁1DAR+ +ω
模型2:OPAR=α+?茁1SLLP+?茁2BCDP+?茁3GROW+?茁4LNSIZE+?棕
模型3:OPAR=α+?茁1SDAR+?茁2LDAR+?茁3GROW+?茁4LNSIZE+?棕
模型4:OPAR=α+?茁1FAR+?茁2CAR+?茁3IAR+?茁4GROW+?茁5LNSIZE+?棕
式中,?茁1―?茁5为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α为截距项;ω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由(表2)可知:(1)样本企业2008年的总资产营业利润率平均值为23.50%。经计算,另一个反映企业绩效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37.61%,即使是最小值16.76%也远高于我国证监会规定的配股资格中净资产收益率10%的要求,这说明并不是个别优质企业造成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较高,而是样本企业绩效普遍良好。此外,样本企业2008年平均净利润为36 665 135.62元,最小值也有15 535 959.68元,2008年平均营业收入为207 736 499.44元,最小值也有9 7331 435.59元,远高于创业板上市条件中的盈利要求。(2)资本结构方面,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7.44%,最小值只有7.85%,负债率较低。从债务期限看,流动负债比率平均值高达93.05%,非流动负债比率平均值只有6.95%,其中有18家企业没有非流动负债,有33家企业没有长期借款。从债务来源看,商业信用比率平均值为48.10%,银行信用比率平均值为27.21%,商业信用主要由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构成,只有15家企业有应付票据,银行信用主要由短期借款构成。由此可见,样本企业流动负债比率过高,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商业信用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更具有约束力、更能促进资金融通的商业汇票也很少使用,这也部分印证了Cosh和Hughes(Cosh and Hughes,1994)提出的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即先“自己”钱(私人储蓄、企业未分配利润),然后短期借贷(亲人、朋友、银行),再长期借贷。样本企业的股东权益占总资产比率平均值为62.56%,样本企业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落后和企业征信体系缺位造成外部债权市场融资的缺乏,而不同于主板上市公司由于新股发行是稀缺资源、不担心价高没人买、股权融资成本低、股权二元结构等而导致的股权融资偏好。(3)资产结构方面,固定资产比率较低,平均值为17.01%,流动资产比率较高,平均值为70.15%,这与高新技术企业以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要业务的特征一致,不同于以规模经济、扩大产能、低成本优势获取利润的制造业。样本企业的无形资产比率平均值仅为2.15%,部分原因是由于样本企业研发费用在2007年之前全部费用化。从研发投入的绝对数和占营业收入的比率看,样本企业2006年至2008年研发投入平均值分别为5280854.6元、8694978.02元、10881571.11元,呈逐年增加趋势;样本企业2006年至2008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平均值分别为6.17%、6.04%、5.68%,呈逐年减少趋势。而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到企业销售额的5%~15%,在欧洲,这一数字更是高达8%~25%(绎明宇,2001),相比之下,样本企业的研发还需加大投入力度。
( 二 )回归分析 运用SPSS16.0软件对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见,四个线性回归模型是显著的。(1)模型一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中小企业更多地依靠自身利润积累和留存收益等内源融资,验证了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解释力。中小企业负债绝大部分由流动负债中的商业信用和短期借款构成,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研发投入等长期资产更多是依赖内源融资,由于资金有限,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研发受到了资金约束。(2)模型二和模型三中,银行信用比率、商业信用比率、非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流动负债比率没有进入模型,被剔除。其中银行信用比率、非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关系,这同样验证了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在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构成中的适用性。商业信用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正相关关系,表明虽然商业信用尤其是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是无息债务,无法产生债务税盾,但由于融资渠道有限,企业只能通过商业信用融资,并且业绩越好的企业越容易获得客户信任。(3)模型四中,固定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一般而言,当固定资产被充分利用时,固定资产比率越大,企业的规模经济越明显,单位成本越低,企业绩效越好,但由于样本企业成立时间平均为10年,最短的只有4年,加上资金瓶颈,固定资产积累有限,规模经济尚未发挥,也可能存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合理的现象。企业的流动资产风险小、收益低,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关系符合传统理论。而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表明无形资产效益不仅没有显现,反而拖累了企业绩效,部分原因是由于样本企业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快速转化,这与现代高科技企业特征是不相符合的,样本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样本企业无形资产中的专利主要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真正体现企业核心技术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发明专利很少。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创业板前四批上市的43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2008年数据研究表明:(1)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渠道符合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即在融资时先使用私人储蓄和内部盈余,然后向亲戚、朋友或银行短期借贷,再长期借贷,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之所以偏好内源融资和以民间商业借贷、短期借款为主的外源融资的原因在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位和企业征信系统的缺失,可供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规模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大,银企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较高等原因没有建立长期信任合作关系。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其需求转向民间借贷和商业信用。理论和控制权理论认为,与金融机构间的债务融资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实现控制权的有序转移,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由于样本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尤其是上市后,可能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2)由于长期资金来源的缺位,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偏小,研发投入不足,无形资产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创业板的设立无疑为这些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长期资金,尽管开盘后市盈率偏高、投机炒作现象严重、暴涨暴跌市场动荡,但由于创业板完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全部流通的股权结构和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等制度优点,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应当会避免出现主板市场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通过高度透明的信息和制度安排,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加大研发投入,挖掘技术潜力,提高无形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率;在权衡理论、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与银行等正式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使银行等债权人能够分享企业的控制权,以破产机制、退市机制激励监督企业经营者,从而防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保护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2]吕长江、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5期。
[3]刘清江、漆鑫:《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对股价影响的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4]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
[5]王娟、杨凤林:《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8期。
[6]金永红、何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软科学》2009年第6期。
[7]牛建高、曹敏、邹必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
[8]张兆国、何威风、梁志刚:《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2期。
[11]顾水斌:《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