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课标新阅读

新课标新阅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课标新阅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课标新阅读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效率

阅读是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与提升阅读理解技能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感悟各种写作方法与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细致全面,致使这些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策略不能够与时俱进,仍旧是“新瓶装旧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阅读教学策略的相对落后也直接导致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鉴于此,探究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并借此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浅显论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动力源泉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就会主动地投身到阅读之中,并不自然地在阅读过程中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提升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等。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动力源泉。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时间赛跑》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奥运会上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片段。然后,教师又启发道:“同学们,你们参加过赛跑吗?你们是和谁赛跑?课文是和时间赛跑?怎么和时间赛跑呢?”……教师根据课本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切实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也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

二、训练朗读技能――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方法途径

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是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学生具有娴熟的朗读技能之后,他们就会通过富有成效的朗读来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等。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并让W生娴熟的朗读技能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方法途径。仍然以《和时间赛跑》一课为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扑在草坪上痛哭。”这段话要读出伤心、难过的情感。“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我就快乐的不知道怎么形容。”这几句话要读出自信与喜悦之情……教师立足于课本相关教学内容开展了方式多元的朗读训练,通过方式多元的朗读训练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技能。与此同时,学生娴熟的朗读技能也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途径。

三、深谙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手段措施

让学生深谙阅读方法是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之后,他们就会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进行自如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习得写作方法,自觉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竭尽所能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并让学生所掌握的各种阅读方法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手段措施。还以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为例,教师让学生运用了多种阅读方法阅读了课文。首先,教师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了有目的的寻读,通过寻读学生能够迅速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又让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细致地品味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之后,教师又让学生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依托课本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有的放矢的阅读方法指导,通过有的放矢的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深谙各种阅读方法。与此同时,学生深谙的阅读方法也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手段措施。

诚然,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教师也可以多措并举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教师还可以想方设法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及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有效地整合起来等。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全新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策略,并借此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正军.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5(27).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英语 阅读教学

在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大目标,与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需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积极采用多种合理教学法。

一、英语阅读教学需采用多样化方式

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现出阅读的多样化特点。新课程标准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视度较高,相应的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且需积极鼓励学生尽快走出课堂,对周边英语环境进行充分利用,以此帮助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也可采用观看英语电影、阅读小说的方式,指导学生增强阅读能力,扩大其自身的阅读事业。在英语阅读材料的选取中,需注意尽量选用篇幅较短的文章,确保其阅读难度的适宜,从综合层面上阅读文章,明确其重难点。

二、加强对英语阅读的信息处理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需加强对阅读信息的提取处理。信息处理模式主要包括: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相互作用三种。其中自上而下处理模式主要是指:学生依照文中所给信息,结合自身所具备的背景知识对整篇阅读文章进行预测、修正处理。而自下而上的处理模式则是指:学生在经视觉感受器接收英语词汇及文章单向传递出的信息之后,对文字领域的意义进行提取处理。相互作用模式则是结合前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学生应用视觉感受器对阅读文章中的信息做提取处理之后,结合学生头脑中积累的词汇对整篇文章进行解释说明,进而帮助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所以,在相互作用的信息处理模式应用中,对词汇、语法知识积累较为注重,与此同时对于背景知识积累也较为关注,学生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对于英语语言信息解释的能力,才可全面提升自身阅读能力。需加强注意的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能力,教师需了解学生现已具备的图式状况,利用语篇题目、衔接词及图片来帮助激发学生的脑中图式,指导其应用脑中图式增强对信息的归纳总结。如在教学The silver screen 时,在相互作用信息处理模式应用中,教师需注意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如silver,determine等。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积累,如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关系副词引导定语从句等,采用图像、联想方式增强学生对于英语词汇的理解,并应用分类法指导学生对英语词汇做归纳总结,充实其积累词汇量。在确保学生积累了充足词汇量之后,教师需辅助学生在阅读中扫清障碍,积极建立好全新的图式,结合新旧图式归纳总结,在增强学生阅读信息储备的基础之上,提升学生阅读信息的处理能力。

三、冲破生词、语法障碍培养迅速阅读能力

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具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背景。与中文相比,英语表达式存在着较大差异,进而增加了学生的英语阅读难度。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学生需对英美文化特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适应英语阅读语境。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采用的阅读方式可加以引导,找到最为适宜的方式,冲破阅读障碍,迅速掌握文章的中心大意。

会对英语快速阅读造成阻碍的因素包括生词及语法。大部分的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需借助英语词典的帮助,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对于英语词典的依赖性极强,对于快速阅读而言,极为不利。为了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需做到全身心投入,忘却自身处于练习阅读状态中,运用探索精神去了解文章的中心内涵。将英语阅读语段作为一个整体,采用一气呵成的方式阅读英语文章,而不能用生词、语法切割语段。

在英语文章阅读中,可采用三遍阅读法。第一遍为通读。掌握文章结构,明确重点,并及时捕捉文章中的潜在重要信息。第二遍为细读。带着问题开始阅读,划定与阅读理解问题相关的段落范围。第三遍为精读。依照阅读理解题目认真分析,明确问题关键点,对其实施合理的推理分析。

四、积极构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教师启动的阅读模式

教师启动主要是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如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学生主动则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成为其主体,积极参与至各教学环节中,如在合作学习讨论中勇于发表自我见解。师生互动则是指师生之间形成良好沟通交流关系,教师除却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外,还需对其课堂表现给予科学评定,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引导及辅助作用,培养其对于阅读学生积极态度。

五、结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新课标及高考要求,可帮助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后期发展提供助力。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从采用多样化方式;加强对英语阅读的信息处理;冲破生词、语法障碍培养迅速阅读能力;积极构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教师启动的阅读模式等方面入手,力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增强阅读教学效果。应注意的是,阅读能力的提升目标无法在短期内达成,单纯依靠课本知识的辅助无法更好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因此,除却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需积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阅读,丰富知识储备,增强其英语阅读实践。

参考文献:

[1]贺培.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高中英语课堂的阅读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5):153-154.

第3篇

一、通过以读为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存在着“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倾向,教师只顺着课文的情节不断提问,学生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回答”。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被教师的分析和提问所挤占。这样,学生在程序化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根本没有阅读的兴趣。忽视了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应该将读贯彻其中。或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深厚凝重的默读,长篇大论的泛读、浏览;或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完成有效阅读;或指定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细细聆听并感悟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同时获得读书的权利和时间。

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具体的“整体把握”方法,可以通过“诵读”、“情境教学”、“思路教学”等方式来实现。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彩,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其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信息技术已经普及的农村,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完成这一环节。如教授《小石潭记》时,以课件展示所记景点,学

生就能深刻感受并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三、尊重并倡导学生阅读的闪光表现

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强调学生自我解读,读出自己的创意。例如教《口技》这一课时,让学生自由谈。一学生提出开头一段不要更好,直接给听众留下悬念,对此我作了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第二,尊重学生张扬的个性。读书贵思,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如教读古诗《过故人庄》,我要求学生想象诗中情景,大家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一位同学很快就站起来了――诗人孟浩然迈着闲适的步子,到恬静优美的农家小村做客,和农家朋友临窗而坐,欣赏着打谷场、菜园子的景色,吃着农家饭,悠然地喝着小酒,好不畅快。临走时相约重阳再见。可能诗人还抱拳:“请留步!”然后打着酒嗝而去。虽然不太全面,却大致表达了诗歌要义。教《愚公移山》时,将课文场景置于现代社会,让学生评价文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然后再回到当时社会进行比较,学生就彻底明白了愚公的不愚,智叟的不智。碰上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灵活处理,或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或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这样,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四、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学生用既得知识评价生活,拓展视角和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必须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三峡》时,要求学生写一段景点概况介绍,师生进行交流。顺势让学生针对本土红色景点――会师园,用刚才积累的知识再写一段介绍文字,然后出示比较正规的文字介绍,将两者对照,以明得失。既实现了文本的再塑造,又渗透了情感价值观。这样,知识转换成能力就得到了落实,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才能更好理解课文,有效拓展课外。

五、以活动促进积累,培养阅读习惯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指导;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49-01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第5篇

【关键词】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

The new lesson mark descend a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reading preliminary study

Chu Kedong

【Abstract】Learn medium living a study physics of a main difficulty BE, they will not be not habitually either reading physics teaching material ……basis my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experiment, I to this very is approbation.Especially new lesson mark bottom of teaching principle of request, in the teaching of instruction thought top want change“heavy teach, light learn” of thought, have to let student“study how go to study physics”.

【Key words】Reading method instruction;Exaltation study ability

学中生学习物理的一个主要困难是,他们不会也不习惯阅读物理教材……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验,我对这一点很是认同。特别是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改变“重教,轻学”的思想,必须让学生“学习怎样去学习物理”。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材阅读,谈些粗浅的看法。

1 中学物理阅读教学要加强物理阅读的学法指导

初中学生在初二才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物理这门学科和物理教材特点缺乏了解。物理教师为了上好课,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要深入地分析它的内容、特点和编写意图。初二学生很多把物理学习等同于数学学习,只注重做题,习惯从公式出发去解决一切的问题。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定性表述与数学的定量表述相结合,初中物理尤其以定性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学(单纯的数量,空间的关系)中的某些概念与规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物理教师要注重物理学科与物理教材特点的教学,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自己编写的讲义不断渗透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在物理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了解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上通常运用了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和图像语言。物理教材中的文字语言,尤其是概念的定义,规律的文字表述,用词都十分严谨。例如:“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此处“密闭”,“大小不变”,“向各个方向传递”是科学反映液体中压强传递规律的关键词,不能随意改动或精简。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常常用数学语言表示,如速度表示为v=s/t,物理练习更是大量用数学语言来进行的,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指出,在阅读这些数学语言时,要明确符号的物理意义,要懂得公式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物理公式涉及的物理量还都有一定的单位,物理公式都有它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不能把物理公式当作纯数学公式来看待。物理学规律还常常用图像或图表语言来表示,既简明生动,又形象直观。例如一幅萘的熔解和凝固图像,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内容。要教学生学会如何看图像――纵横坐标各代表什么意义,坐标所选用的单位,图线的递增(或递减)情况,图线的起讫位置或图线的变化趋势。所以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我不断要求学生学会看懂上述三种语言表达,并会将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互译。从内容结构上看,物理教材总体说来是以概念和规律为中心内容,包括概念和规律的引入,概念和规律的论证,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我要求学生思考物理概念为什么要引出,是如何引出的,有哪些应用,应用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2 初中物理阅读教学的一些特点

物理阅读过程与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物理量符号,术语,公式,图像等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形成和内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笔者根据自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及反思认为物理阅读有如下一些特点:

2.1 物理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在阅读中必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物理术语,物理量及其符号,并能根据物理概念,规律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对阅读材料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中间要用到的逻辑思维特别多。所以,物理阅读需要积极以及“细嚼慢咽”。

2.2 物理语言的特点还在于它的高度概括和准确性。每个物理概念,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阅读时不能随便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字词,所以,物理阅读的速度一般不能太快,要求做到认真细致,不能像阅读一本小说,可以跳跃无趣味的章节段落,阅读时还要能不断领会其含义,对于新出现的概念等一般不能一带而过,有的甚至需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

2.3 物理阅读一般还是写、练的过程。首先物理阅读中需要记忆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等比较多,书写可以加快或加强记忆。其次由于物理教材编写的缩约和推理、运算过程的简略等特点,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论述“跨度”较大.因此阅读时,需要写写练练,增强内容的连续性,以便阅读得以顺利进行。

2.4 物理阅读需要思维灵活。高度概括精炼的物理概念、规律,要通过阅读来理解,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有效的做法,是能把阅读内容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已的语言来表达。因此,物理阅读通常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3 初中物理阅读教学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些思考

3.1 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阅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素质上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今天,学校不可能为学生提供终生受用的知识技能,传统的“一次教育”必然被“终生教育”所代替,“应试教育”必然被“素质教育”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阅读的过程,是感知、理解、评价乃至创造的思维过程,它需要口、手、脑并用,所以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可见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是学习的自身规律,也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及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只有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才能真正把“现象与道理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人的自身发展。

3.2 在方法上要进行物理阅读的指导。教师应该考虑到物理阅读的特殊性。物理教材不同于文艺作品,在进行阅读时,学生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开始阶段,教师应当用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甚至可以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一般来说在物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要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即弄清楚确立物理概念、规律的依据。(2)要明确这些物理现象、过程中,提出了哪些问题。(3)研究中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4)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物理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3.3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读概念时,要求学生做到“四会”,即会叙述、会判断、会举例、会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读定理、公式时,要求学生做到会分清条件和结论;会对定理、公式的含义进行解释;会说明应用范围及条件;会进行推理论证,会应用。读例题时,先由学生审清题意,写出已知条件、要求内容,然后试着求解,再与教科书对照比较。在做实验之前,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实验所需器材、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论。并对实验结论进行推导,注意实验的条件、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3.4 指导阅读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阅读的目的是学会自学,这就是要求教师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1)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学习物理要靠理解,有的学生宁愿死记硬背,而不愿意思考,因此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还要养成不动笔不看书的习惯,在自学时要学会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点、难点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判断思维能力和做笔记的良好习惯。(2)学会新旧知识对比。让学生学会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阅读,如:物理概念建立的方法,比如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建立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以抓住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实现知识之间的正迁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学会质疑和释疑。阅读能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阅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阅读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首先根据我的学生的实情制定预习提纲,如:第六章 力和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预习提纲)

(1)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需要力?生活中绝对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是否存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在某一方向上物体不受力?

(2)你能说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设计方案吗?什么是理想实验?它在物理研究中有什么作用?

(3)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问题: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的现象:

结论:

第6篇

目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想读书,却无书可读;课外读物良莠混杂;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无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等等。因此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按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都渴望子女“跳出农门”。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拿起课外书时,父母就会以“不务正业”加以斥责。还有些家长喜欢自己给孩子买些课外书,结果是家长买了书孩子不爱看。到底孩子该读哪些书呢?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如:名家经典书目,当前的热点图书、获奖作品等。原则是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找到真正优秀并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让学生参与选书,师生(或者是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绝对不能把阅读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否则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就会变成学生的自由阅读,从而导致阅读质量不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通过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生读书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如: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读完介绍后先要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速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整体感知。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2.给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确定阅读方式――选读、浏览、精读。二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常言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阅读所得随手记之,能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积累,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及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情感得到升华,个性得到体现。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巧用故事设置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教师可以在推荐给学生图书前,把书里的故事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把学生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然后教师再嘎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后面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2.利用课内阅读引导学生到课外阅读。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三顾茅庐》这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些类似于《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完《伊索寓言》后,向他们推荐《伊索寓言集》。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四、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使之快乐阅读

利用各种机会,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如:

1.在班里组织图书园地。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为学生提供一定阅读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作好家长工作,改变观念。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看课外书的好处,建议家长为学生选购图书范围要广:如文学、自然科学、历史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不要只局限于作文书。

4.开展活动,训练阅读。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① 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②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并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差生结对,共同提高。③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④要求学生搞剪贴摘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定期开展展览活动。无论形式如何,但一定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目的性原则等等。

五、鼓励先进,督促激励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只有这样班里才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第7篇

一、学生答题基本情况分析

(一)文言基础知识方面

1.注重复习课本,夯实文言基础

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而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

还建议同学们在复习阶段认真阅读过去列入课本,现在移至读本的古文,如《荆轲刺秦王》《赤壁之战》等。

2.注重积累平时套题中出现的实词

比如,视事:处理政务。致仕:辞官回家,意为退休。治装:整理行装。持服:穿丧父守孝。谋国:为国而谋,为动用法。相率:想从相随。

3.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词性语法功能分析法、语境推断法、课文类比法、成语联想法等。

4.反复强化文言词语

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

5.强化一词多义,重积累

例如,比:①勾结,比如“朋比为奸”;②并列并排,比如“鳞次栉比”;③合、适合,比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④连续接连、到处,比如“比比皆是”;⑤及、等到,比如“比及三年”。像这些重点词还有很多,比如信、治、谢,所以等。

(二)分析综合

其中10题出错率较高。究其原因,一是本题考查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理解词义、句意,句与句之间内在联系,对文意的准确把握,作者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对所写事件、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时还需要对艺术特色(尤其是非传记性的古代散文)进行分析评价等,每个选项所包含信息点多,学生容易顾此失彼;二是没有掌握干扰设置的规律;三是没有准确把握文章的部分内容。

二、备考策略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错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时空错位、故意曲解、表述笼统、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望文生义、过于绝对等。要注意“陷阱”,排除干扰。所以要求学生:

(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文言文考查的多是对文意的理解,或以理解文意作为答题的基础,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即要对原文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基本信息。一般的传记文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要弄清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二)了解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错方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文言翻译

从平时阅卷的情况看,许多学生能读懂大意,但在关键词的翻译上往往出现一些失误,特别是省略句式的考查,主语省略及虚词“而”的翻译往往被忽略。要求同学们:

1.首先要理解正确

这里的理解就需要学生在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虚词的基础上,能够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准确地译出该句子。所以对于文言文来说,大量的积累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2.掌握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注意句式、补出省略等等。

3.掌握常见句式、固定格式

常见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式),固定格式(孰与、无以、无乃……乎、……之谓也、其……,其……等等)。

三、专题预测

本大题考查“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试题有四道(19分)。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试卷中紧扣现行教材的一个板块,纵览近年命题,不难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从以往的选文看,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一)文言文阅读题都取材于史传,紧扣浅易

人物传记类文章材料翔实、叙事清楚、语言规范,也能给考生适度的道德暗示,比较吻合日常教学内容,体现了较强的规律性。在短期内,人物传记仍是文言文选文的重点。

(二)持重稳健,继承传统

考查的侧重点大致相同,从题量、分值、考点甚至标准都体现了一种相承性。文言实词关键字词的考查多来自教材基本篇目中的重点词语,可从教材迁移到试卷上来。

第4题:文言实词

第5题:筛选信息(人物性格、德行、操守、言行、政绩、才干等)

第6题:归纳中心(原文内容分析概括)

第7题:翻译(两小题)

(三)文言翻译紧扣文本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课外阅读;有效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足见广泛阅读的益处。《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标》还要求小学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可见课外阅读,受到空前的重视。那么,作为学校、教师,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然而,课外书远不如电视剧、网络游戏那么让人迷恋,对大部分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来说还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如果没有兴趣,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义务甚至是一种负担,阅读时就会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难于有什么收效。所以,激发兴趣是引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关键。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校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在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学生作品;通道、围墙上设置宣传栏均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各班教室黑板上有每日一句、每周一诗等,教室布置围绕读书活动显示班级个性,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环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学校、班级通过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小百家讲坛”“读书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将其阅读课外书籍所了解到的知识讲述给大家听;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举行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

3.表彰评比,激发兴趣

定期组织多形式的阅读比赛,并给予学生适当的精神鼓励,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阅读之星”、“故事大王”“书香班级”等,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有书读

学生有了读书的欲望后,学校、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大量书籍让学生有书可读。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取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倡导每个学生每学期购买两本以上课外必读书籍,在家设立“书香小屋”,在班级建立了“图书交换站”,学校图书室也添置了大量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杂志,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了语文阅读室,供以读物。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语文阅读室的资源优势。语文教师根据学校藏书情况,根据课标要求,帮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为学生提供阅读信息,并作简要介绍,避免学生在选择课外书时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书。实现了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以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等实际情况,独立阅读常常会遇到不少困难,这会给阅读带来负面的影响。学生只有知道了读什么书,掌握了读书方法,消除了阅读障碍,才能对课外阅读有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做到课内外的贯通融合,适时的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介绍安徒生童话让学生读。学习课文《鲁滨孙漂流记》,就让学生读笛福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学习课文《争吵》后,为学生推荐《爱的教育》;教《草船借箭》之前,引导学生去读诸葛亮或《三国演义》等有关书籍,了解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和诸葛亮其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方法。叶圣陶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的;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的;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能够综观大意的;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可谓道出了阅读的真谛,即阅读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一些离我们的生活相对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文学作品,可以粗读、浏览、领略大概就可以了。对主要的文章,则要精读,要学会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加深印象和理解积累素材,可以采用摘录、批注、列提纲、做概要、评论及仿写等方法。根据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汇报,让孩子就书中的角色、情节、写法等内容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中的精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果。

四、培养习惯,让学生读好书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学生每天晨读20分钟;在家里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阅读材料,并引导每个学生每天课外阅读30——60分钟,让家长督促检查,使之成为习惯。这样可以放宽孩子阅读范围,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发挥阅读天性,从而爱上阅读。

2.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我们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个别指导。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适合小学生使用的读书笔记。学生把书中精彩的字、词、句、段、篇以及自己的感受体会记录在笔记上,以丰富写作素材,提高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教师每周进行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

3.阅读时应多动脑,培养“心到、眼到、口到”的习惯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读物多动脑分析、比较,进而去吟咏、体会。鲁迅先生主张读书要认真思考、观察。他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他还指出读书要先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结构,而后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应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4.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就会扫除阅读道路上的障碍,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够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教师、家长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学生养成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贾谊语)。”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用毅力坚持一生读更多的书,就会从阅读中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获取无穷无尽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