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药设备行业市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十一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美欧日控制全球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2、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3、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
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预测,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将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医药制造工艺日趋复杂,为追求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药业生产制造外包(CMO)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定位,实施国际集优化协作分工配套模式,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设计制造外包(ODM)及生产专业化部件和专业化模块产业。
4、发达国家和跨国医药集团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5、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困扰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医疗支出,各国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重磅炸弹”级药品的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为4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专利药市场年增长率,2004年增长虽有所减缓,仍达到10%左右水平,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规模相近的印度制药公司,已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药品市场,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开拓上抢得先机。一些大型跨国制药也进入到非专利药市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1、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新药研发公共平台,主要发展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上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2、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3、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在线检测装置的大型分离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化技术水平,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二)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2、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3、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三)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分工的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1、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加大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等疾病临床用药。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
3、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
4、开拓制剂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及体现我国传统医学方法的舌象脉象分析技术产品。
发展离体诊断仪器设备及其诊断试剂,特别要研究发展用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绿色无害的医用成像技术产品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血液学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和临床免疫分析仪器以及床旁即时分析仪器。
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
发展微创、无创的诊治医疗装备器具,发展机器人外科系统及精确治疗设备和图像引导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设备,实现治疗前精确有效预置,治疗过程中精确有效监测控制,解决体内靶区测温控温等关键技术。
发展医用微型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外科系统以及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技术及相关部件的开发,如X射线数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传感器、可植入式连续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或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纳米级医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检测设备;发展高技术而操作简单化的家庭和自我护理诊断测试产品。
(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继续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化和特色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野生药材的采挖,加强生态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三)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及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创造良好的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1、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的处方管理制度,加大“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科研开发、环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按公平竞争、质价相符原则,缩小国产药与合资药、进口药的价差,提高医疗必需、因价格过低而停产的药品的价格。
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不执行招标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收受回扣、提成、对竞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按时交货或付款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3、继续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把好GMP认证关,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加强环保监督,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和更新工商、信贷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引导行业发展。根据产品和技术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逐步建立以技术、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
4、加大对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创业和高新医药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的作用。
对国家确定的重大医药科技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继续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卫生安全的医药研发、工业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疾病药物产业化以及现代中药等专项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因地制宜设定医药冷链模式
美国、日本和欧洲是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典范,不但硬件投入、政策法规支持、管理方式、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且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和流通渠道。
不同的医药冷链物流模式决定了行业的不同发展道路,但无论何种模式,只要选择恰当,都会推进整体行业的发展。比如美国、日本和欧洲所采用的物流模式就不尽相同,而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却同样处于国际前列。美国的医药冷链物流以大型制药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为中转枢纽,药品由制造企业集中到批发企业的物流中心,各医院和医药零售连锁店直接向批发企业提出配送要求,并由物流中心为各销售终端进行最终配送,资金的结算则由总公司和批发企业间统一完成。同时批发企业还为客户提供“库房到库房”配送和“直接配送”的服务。这种模式下,批发企业的配送中心负责为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经济合理的流通和销售方式,避免企业直接面临小额订单,降低了流通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长期发展有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
而日本低温药品流通市场的区域性强,国内的药品批发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可以在全国范围运营,药品制造商和零售商所面对的是一种多渠道的商业流通模式。批发企业在供应链中需要承担部分非流通领域的职能,比如管理信贷业务、收取资金等。日本冷藏药品市场有独特的流通体系和准入制度,国内基本没有进口药品,成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促使大部分药品的进货直接面向制造商,收发货周期的可控性强。
欧洲国家冷链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为批发企业—零售药店—病人。在法国,药品的销售有近85%要通过药店,其余部分则由制造企业直接面向医院。药店销售的药品中,批发企业分销部分约占90%,其余由厂家销售给药店,制造企业和批发企业的药品销售不针对普通患者。药品在生产、批发、零售环节的价格和利益分配大体由政府规定,一般情况为批发企业55%,批发企业约6.3%,零售企业25%,剩余部分为税收。企业整合是促进欧洲医药物流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冷链药品流通作为医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体行业的发展道路相同,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医药企业和药店、药房等销售终端的内部整合以及销售企业的品牌化经营;第二阶段为医药企业向物流企业的转型,并构成了利润和成本两大中心体系;第三阶段为VMI模式的广泛采用,重点在于信息的全方位整合。目前,欧洲的医药冷链物流依靠企业标准化操作、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遍布各市场区域的分销网络,实现了物流系统的高效率运作。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实践证明,市场机制引导下形成的龙头企业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国际上医药冷链物流的领军企业如World Courier、Nagel、FedEx、UPS、DHL、Allergan等。这些企业都建有综合性的药品冷库,并提供诸如药品封装、温度电子监控、物流咨询、全球分销仓储网络、冷藏箱配置等业内领先的物流服务。市场经济下的优胜劣汰法则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进而推动行业的繁荣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在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也正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更主要的是,这些国际型的物流企业依靠完善的设施设备和科学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设施设备的应用和合理配置是实现低温环境、发展现代医药物流的必要条件。从国外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来看,运输、仓储、配送、搬运等环节的高效运作及冷藏链之间的有效衔接都需要完善的设施设备的支撑。冷藏运输方面,欧洲道路设施发达,运输效率高,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可实现冷链药品的“门到门”服务。药品储存方面,国外的企业大都建有现代化的医药冷藏库,如英国Marken 在新加坡有现代化的临床试验供给仓库,该仓库设施先进,可提供零下80℃到室温之间各温度段的安全存储条件;UPS在北美有超过22家保健配送中心,中心内配备有自动分拣机、制冷机、温度监控器等基本的设备。
同时,国外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还注重新技术设备的采用,美国药品冷链运输中通常应用RFID,GPS配备温度控制系统两种最新的技术,来对各环节进行实时温度监测。此外,部分企业购置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控温与监控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利用专门的温度记录仪全程记录温度。
政府起整合导向作用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依赖于法律规定的保障,政府立“法”管理,行业立“章”规范,企业立“秩”自律。目前,部分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制定了有关标准和指南。WHO血液安全和临床技术部于2002年了《The Blood Cold Chain》;加拿大卫生部健康安全和食品分部于2005年颁布了《温控药品储存运输指南(0067号)》;美国冷链协会在2008年了《冷链质量指标》等,都充分说明国外政府在推动医药冷链物流市场发展中做了很多实质性工作。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药产业的增长,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逐步加大了冷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力度。20世纪末,美国的药品流通己经形成了“五大巨头”及区域性批发企业并存的发展态势,市场高度集中,其中五家大型公司垄断了近90%的市场份额。寡头垄断的出现是美国药品流通政策和市场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发展模式有利于市场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运作成本。同样,日本和欧盟的药品流通市场也是高度集中,日本排名前五位的企业约占80%的市场份额,而欧盟地区的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前三位的企业占据了65%左右。在这种垄断格局下,虽然会对价格市场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可以让企业有实力推动服务模式的创新。如成功地推出定班定点冷藏药品配送、消费者监督、医药法律咨询、特殊商品通关、24小时质量跟踪等一系列创新的服务模式。
此外,政企合作和配送模式的探索也是国外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主要方向。如DHL就同英国NHS(国民保健服务部门)合作并签署了长达10年的合同,负责50万种药品的采及600家医院和服务供应商的物流问题,日本则通过采取分级配送服务来解决配送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国外模式的启发
通过对国外医药冷链物流及代表企业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先进的医药冷链物流在市场、管理、技术、运作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国当前行业发展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综合国外医药冷链物流经验,可以为我国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启示。首先,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前发展实际的医药冷链物流模式,努力培养区域性甚至国家性的龙头企业,整合市场,有效提升行业集中度;其次,健全冷链、医药安全和物流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制定低温或时间高敏感度药品的流通标准,保证物流服务网络符合GXP的相关规范。
关键词:医药物流;竞争力;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以石家庄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0日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医疗需求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这带动了药品需求的增长,为药品流通业提供了市场机遇。随着医药物流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药物流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型医药集团主导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趋势将加剧,传统的以仓储为主要功能的医药物流中心将会转向具有商业交易功能的健康产品交易园区,中小医药物流企业组建联盟式医药集团将逐步形成并与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形成抗衡局面。但总体上说,我国医药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石家庄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药品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民生保障性商品,而医药物流行业则为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保驾护航。“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新医改重大举措陆续推出以及全国性行业的大整合,石家庄医药物流行业发展将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伴随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百姓的用药需求在持续释放,因此从市场需求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加大,医药需求将会快速增加,形成对医药物流的巨大需求,医药物流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地域优势看,石家庄有“药都”的美誉,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药品中转分拨优势突出,为医药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医改方针,以及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破除以药养医、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房托管等重大举措的不断出台和实施,给医药物流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在医药物流发展过程中,随着药企规模的不断扩张,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和药品快速分拣处理能力等因素将会是决定医药物流企业运作水平的关键,伴随我国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物流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如何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医药物流企业长期生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石家庄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
1、行业主体多、小、弱。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石家庄医药物流企业总体上存在着数量偏少,企业规模较小,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等特点,药品销售网络不发达,对于医药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极为不利的。
2、医药物流起步晚,难以与国外同业抗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外资之所以进入到我国的医药物流行业,归结主要原因正是医药物流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但是外资以及外企一旦进入必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短期内无法相抗衡。最终原因主要是当前医药物流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不足所导致。
3、现代化程度较低。从当前的医药物流企业整体来看,医药物流运作的手段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人工为主的堆积,储运,技术和设备落后,运营成本较高,管理效率低下,整体经济效益偏低,管理方式简单,管理环节薄弱,管理制度不甚健全。物流信息技术使用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不能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三、石家庄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实施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依据石家庄医药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交通优势,并结合人口、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努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效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健全医药物流节点网络。充分发挥石家庄区域物流节点作用,支持医药物流企业在石家庄周边区、县建设现代医药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加快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药物流园区建设。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华药、石药等医药物流平台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石家庄医药物流园项目的规划建设,促进专业化医药流通企业集聚,壮大第三方医药物流规模。积极吸引全国和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入驻,推动医疗机构和医药生产企业剥离物流配送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延伸。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构建全国药品市场数据、电子监管等信息平台,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推广使用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完善特殊药品物流技术保障措施。
2、资源整合,降低医药物流运营成本。首先,医药物流企业要合理规划配送模式和路线,采用严格、科学的规划方法约束不合理费用的发生;其次,通过资源整理,提高各个要素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也可以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将竞争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低下的一些中小型医药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使得医药物流整体运作更加规模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最后,也可以将自身资源进行一定的优化,从仓库选址到空间分配,运输工具的配载,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等等,通过资源优化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各个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医药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现代化医药物流需要的是既具有交叉跨越医药业、物流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又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高精专的医药物流人才队伍是提高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可以考虑在高等医药院校增设医药物流专业,培养药学知识全面且又精通物流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医药物流企业自身也可以有意识地对自身拥有的物流岗位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医药物流企业要想赢得市场竞争,加快对自有员工人力资源的开发无疑是当务之急。根据岗位的特点,合理划分医药物流人才的培训要点,将是医药流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丽.混合型医药物流企业物流系统优化设计[D].山东财经大学,2013.5.
银行类上市公司第一季报延续了2007年年报的亮丽表现,业绩略超预期。但货币供应量反弹,贷款增速符合调控预期,存贷差也进一步扩大,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压力明显增大。
虽然今年银行的业绩会有所回落,但由于净息差的扩大、中间业务的发展、所得税下降等因素,仍然会推动上市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尽管房地产市场低迷对银行资产质量将带来一定影响,但银行股前期的超跌使得整体估值趋于合理,目前银行股2008年平均市盈率为14.5倍,估值安全边际得到进一步提升。
短缺下的资源定价
受益于通胀而延长景气周期的行业和受通胀传导影响而迅速逼近行业周期底部的行业也值得关注。
在高油价的冲击下,首先要回避的是以石油作为直接成本的原材料行业以及航空、汽车等动力使用行业,而在高通胀下取得正实际收益的主要有黄金和黄金股、石油和石油股。日本在遇到世界石油危机的时候,提出了“日光计划”,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设备,使得电气设备行业一跃成为股市的明星。我们现在同样碰到了能源问题,鼓励企业尽可能地采用节能设备,采用节能材料,这是完全有必要的。因此,新能源类公司以及生产新能源的材料、设备或者终端的公司值得我们关注。
通胀下的消费品定价
CPI居高不下,医药、食品作为消费刚性行业,具有弱周期、抗通胀特点,成为通胀背景下的良好选择。
医药行业目前处于高位景气中,上市公司2008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1.9%、37.2%,延续增长势头。在需求扩容、全球大量专利药到期引发的产业转移、行业技术进步、产业集中度提高等多重利好因素引领下,我国医药行业未来三年至少可以保持20%以上的增长。
2008年1~2月份,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行业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商业零售行业仍处于上升周期。商业零售的规模和利润率仍不断提高,利润未被通胀侵蚀,而且利润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行业的内生性增长显著,商业企业估值应存在溢价。在资金成本日益上升的阶段,拥有良好现金流的行业值得给予高估值。而且,商业零售企业具有较高的估值弹性,零售类企业的价值在逐渐凸显。
创新中的科技产业
电信重组后,国内电信运营业形成两小一大的格局,竞争或加剧,市场空间将提前释放。重组及后续的3G发牌对通信设备行业是极大的利好,但重组涉及的资产交割及人员的接收年底才会完成,网络投资不会马上铺开,真正的大规模投资增长将于2009年开始。
在需求的推动下,计算机行业规模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而有能力抵御通胀造成的负面影响。
增速放缓下的基础产业
关键词:医药工业 生物医学工业 中药工业 发展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同时,医药工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医药企业应留意政府在医疗卫生结构调整和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新动向,尤其要把握好医药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成药市场竞争将加剧;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第三终端市场将更活跃;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医药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政策性降价仍将持续;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品种结构都将发生更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医药工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1.医药工业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是我国医药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回顾我国医药工业近五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突出表现是:
1)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投入近200亿元,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医药创新领域,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新建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五十多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市场增长、技术进步、投资加大、兼并重组等力量的推动下,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达到2010年的17家。医药大企业成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基本药物供应。
3)区域发展特色突出。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4)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397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3.5%。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物等传统优势品种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为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具有国际市场主导权的品种日益增多。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医疗器械出口额稳步增长。
5)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中央与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得到加强,增加了实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新增了特种药品和疫苗的生产能力储备,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动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药工业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低,高素质人才不足,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产品结构亟待升级,一些重大、多发性疾病药物和高端诊疗设备依赖进口,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小,药物制剂发展水平低,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不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依然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亟待加强。其突出表现为: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
3.医药工业的发展分析
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从战术竞争,转为战略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二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现象更加明显;三是产业并购重组浪潮此起彼伏,不断。2008年医药商业销售增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低于工业增幅;两极分化加剧;出口盈利能力下降,但依然实现顺差;受降价政策影响,药品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两个终端销售依然活跃;农村药品市场成为新的发展亮点。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大型医药企业正在整合内外部资源,力图进一步加强核心竞争力,确定市场领导地位;中型企业正在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争取滞后的管理水平能追赶发展速度,既不放弃机会做大,又要通过“做强”之后,解决企业的消化能力,进一步做大;而小企业则正在全力寻找出路,方式灵活,不拘一格,生存是主要目标,销售是主要手段。
具体来说,我们应抓住医药工业将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回报低能耗的高新医药产业。即利用政策优势或曰政策机遇来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应利用农村“新农合”计划及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加引起的生活节奏加快等市场因素对健康需要的增加,即市场机遇来发展医药工业。应突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生物医学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2009 年 6 月,国家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事业;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再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医学产业(包括生物医疗服务)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首先。
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与传统化学药产业由大型药企所垄断不同,生物制药领域内的创业型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企业间联盟为主的独特产业格局。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虽然规模仍然较小,集中度较低,但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聚集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主要为其他大型药企提供研发服务。在生产环节,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药较少,产能过剩。下游流通销售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就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突出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第二,增加监管制度力度;第三,增加金融投资的力度。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和天然药物需求的日益扩大,将为中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机遇。由于中药产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部分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工艺技术落后,不能对中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中成药制剂水平较落后,影响名优传统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具体来说,应做好以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基因组合的研究证明,每个人之间都有个体差异,中医药的特点是个性化的、动态的,特别是复方中药,倡导对人体机能的整体平衡、综合调理等,不是简单的抄袭。二是制订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的生产、质量控制、流通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和翻译规范化,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规范、国家药典和中药审评标准等,把中医药科学的内涵客观地表达出来。因为只有在规范和标准条件下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才具有稳定性、可靠性。三是要积极改进中医药能够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行医方法。尽管中医采用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但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只靠感官。作为一门科学,如果需要被人广泛认识和掌握,能够在使用的基础上总结其规律,把经验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理论指导十分必要。
3)发展优势原料药。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2000年出口22.5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发展优势原料药,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发展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二是克服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情况,努力开拓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国际市场三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对手,支持企业按国际惯例建立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由供应中间商逐步转为直接供应用户。四是鼓励出口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争取到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参考文献:
展望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需求加速回落、内外部资产泡沫相续破裂等多重冲击的叠加。同时,政府为保增长出台了一系列的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并有望在09继续超预期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基本面恶化的趋势,也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面对09年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博弈,我们需要作出的投资抉择将会很困难,因此通过对十家主流券商的观点的整理,希望能为投资者带来清晰的投资思路,从而有效规避风险,积极把握机会。
中金:有20%以上的下行空间
市场判断:
A股指数从07年10月开始步入下行通道,持续时间超过13个月,最大调整幅度已逾70%,不过由于实体经济及企业盈利仍在加速放缓,国际金融系统性风险仍有待稳定及回到正常水平,尽管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反弹,大盘在现阶段难言见底。
大盘虽经历一年的大幅下跌,市值由高点蒸发超过60%,但是A股当前估值水平仍难言具备安全边际。从市盈率角度来看,A股当前静态市盈率为15.6倍,离底部平均13倍尚有超过15%的下行空间;如果以市净率角度来看,上海综指当前市净率2.11倍远高于05年6月底部的1.6倍;沪深300指数当前市净率1.97倍高于05年12月的1.53倍,考虑到现在仍处于盈利(ROE)周期高点,更有20%以上的下行空间。
投资策略
基于大市盈利预测仍有被大幅下调及估值下移的可能性,我们投资组合仍然维持较高的防御性,建议注意仓位控制,超配盈利与现金流可见性较强、受惠于政策支出、成本下降等行业。A股超配石油石化、电力、必需消费品与房地产;低配金融、基础材料、煤炭、可选或耐用消费品及航空航运。港股超配电讯服务、石油石化电力、必需消费品,低配的板块与A股相同。政府刺激经济措施成效可能在下半年出现,带动大市触底,历史上看,大宗原材料、交通运输、资本品的盈利见底较早;股价上大宗原材料、工业、公用事业先于大盘见底;金融及可选消费一般滞后;但大盘见底后六个月以金融、工业、科技行业的反弹力最强。
海通证券:1300点安全边际显现
市场判断:
2008年,A股估值基本上呈现出单边下滑的状态,整体A股的市盈率从43倍附近的高位回落到13倍附近。单纯从静态市盈率的水平来看,已经和998点时的水平相近了。不过,由于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向变数重重,上市公司盈利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使得PE的估值方法遇到了困难;相比较而言,净资产要比盈利的可确定性大一些。因此,在目前指数点位所对应的PB估值仍明显高于上证综指处998点时对应PB估值的状况下,意味着当前市场并不具备足够的安全边际。
2009年A股市场将面临着空前的供给压力,大量限售股解禁,从非流通状态进入可流通状态。A公司2009年业绩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从静态水平来看,到达1300点附近时1.5倍的PB水平下很多行业将逼近净资产边界,除了净资产可能含水量较高的行业不会受到产业资本的认同之外,其他绝大部分逼近净资产的行业可能会得到产业资本的认可,这一区域的安全边际将显现出来。
投资策略
对于2009年的资产配置,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收入端着手,紧紧把握住政府投资这个2009年我国投资领域最大亮点带来的投资品领域的结构性投资机会;同时也是从收入端着手,重点配置在2009年里需求增速不会随GDP增速回落而下滑,而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中低档消费品行业。同时,我们也关注煤价下跌和可能推出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带来的投资机会。
就具体结构性和交易性机会主要存在于:受益于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的部分投资品行业,包括铁路相关行业、水泥、工程机械、电力设备、3G设备及计算机服务子行业等;受益于煤价下跌的电力行业和可能推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部分化工子行业等;增速受GDP回落影响微小的部分消费品行业,包括医药生物制品、中低档的食品饮料、传媒与文化、零售百货等。
华泰:市场回暖有待基本面好转
市场判断:
A股市场从07年10月的高位下调以来,累计跌幅已达70%左右。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市场泡沫被迅速挤压,估值水平也回归到历史的低位。05、06年期间市场的静态PE一直保持在13-15倍之间,目前的PE水平也已接近这个历史最低水平。根据12月19日市场收盘价计算,目前全部A股的静态市盈率为17.2倍,08年市场动态市盈率是14.26倍,09年为12.01倍,市场PB水平在2.4倍左右。从具体行业看,黑色金属、金融服务、轻工制造、房地产和交通运输行业的估值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是从隐含的增长率看,09年业绩增长预期为18.73%,在宏观经济处于下降周期、企业业绩增速大幅下滑的环境下,这显然是过于乐观的盈利预期。再考虑到大小非减持的压力,我们认为尽管目前市值估值已回归到历史低位,但绝对吸引力的出现仍有待于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好转。
投资策略
今年四季度以来,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国内经济下滑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我们认为“受益扩大内需政策”将成为贯穿09全年的一个重要的投资主题。
从投资需求拉动来看,铁路建筑受益最大,行业结构决定了公司受益程度;钢铁行业明显受到投资需求拉动,但整体的行业运行格局难以改变;水泥行业方面,新增需求将拉动区域市场景气;随着铁路设备投资增长进入快车道,作为铁路设备行业龙头企业的中国南车未来两年收入的确定性比较强。从消费需求拉动来看,家电行业受“家电下乡”政策影响将激活农村市场,打开发展空间;医药行业方面由于市场结构面临变化,常规医疗器械、普药、中成药需求将增加;食品行业的防御性显现,奶类、啤酒及肉类加工子行业面临发展机遇;零售行业尽管整体增速放缓,但超市和家电连锁子行业受益刺激政策明显;房地产行业由于多项政策支持住宅消费,住宅开发行业领头羊应受重点关注。
广发证券:通胀酝酿反弹
市场判断:
历史经验显示,股价因危机冲击而大幅下挫之后,往往会迎来较佳的长期回报。从长期来看,市场能否持续上升行情取决于通胀阶段能否持续,而产能过剩压力、大规模重复建设与低回报投资构成更长时间内需要关注的风险。
我们预测2009年上市公司业绩将下跌10%,主要因净利润率与销售收入增速都出现下滑所致。在此基础上,估计出A股的合理估值水平,悲观情形下A股距离底部还有20%的下跌空间,但2009年末较现在的潜在回报也将达到20%。
投资策略
在明年上半年的通缩环境中,配置组合仍应保持一定的防御性,超配需求下滑但成本下滑更快的行业,比如电力、食品饮料;超配需求与成本保持刚性的行业,比如医药、电信;而在下半年的再通胀预期中,可以提高周期类行业的配置比重。考虑财政扩张的刺激效果,以及业绩走过低点,我们认为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等投资品在下半年存在交易性机会,但趋势性机会仍待房地产市场回暖。政策扩张方向是明年重要的投资方向,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的投资重点,因此是我们的投资标的,此外还包括建筑业、节能环保等;标配银行、保险和房地产,但考虑到明年政策可能不断放松,房地产存在交易性机会;鉴于PPI走低与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滑,重点回避能源与可选消费品。此外,历史上看经济较为困难时期往往并购较多,并且有助于提升业绩与回报,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
中信建投:振荡中布局三大平衡机会
市场判断:
从一个经济运行的长周期来看,经济危机、股市危机、金融危机往往相运而生,三者所体现出的周期性也可以归结为经济周期、股市周期与流动性周期。股市历来被称作经济的晴雨表,其相关关系不言而喻,而随着全球虚拟经济规模日益扩大,流动性周期与股市周期结合越发紧密,流动性对市场的影响也逐步加大。就中国而言,股市周期与流动性周期同样具有极高的关联性。股市的上涨往往伴随着流动性的同步提高,其时间差大概在3-12月不等。而在市场筑底的过程中,M2增速通常比M1快6%-13%,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0月份M1与M2增速缺口为6.17%,显示出流动性正在复苏,市场进入筑底阶段。
2009年的市场将结束2008年单边下行的局面,迎来宽幅震荡和结构性机会,指数运行区间为1200-2700点;
投资策略
市场将在三大平衡中出现投资机会:
在中国经济平衡过程中,紧跟政府投资,找寻受益于国家保增长政策的企业成为一条可行的思路。在“国十条”政策中,涉及的方面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教育医疗、自主创新等,而从受益板块来看,主要集中在建筑建材、工程施工和机械设备方面,对于医药、节能环保和科技创新等板块投资者也应给予足够重视。
在流动性平衡过程中,货币政策放松和经济预期回稳给市场提供了资金来源,但真正影响资金需求的因素是二级市场的大小非减持。从时间上来看,2009年的大小非解禁在前5个月和10月份的规模相对较大。从行业构成上来看,材料、能源、资本货物、技术硬件与设备和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占比相对较高。
在价值与成长的选择中,应当寻找绝对价值与确定性成长类股票。我们认为09年中,确定性成长类股票主要分布在非周期和高景气度的行业中。非周期行业中的医药、科技、教育、公用事业和必需消费品值得关注。而在高景气度行业中,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农业、新能源、铁路设备和工程机械等。
在主线方面选择上,我们看好以下四大主线:一是紧跟政府投资;二是投资绝对价值,关注大幅跌破重置成本的个股;三是寻找确定性成长;四是市场大幅下跌以后,并购重组将会迎来黄金时期。
申银万国:周期性风险正在过去
市场判断:
我们对A股市场的长期回报持乐观态度,认为A股资产的战略配置价值已经体现。信心来自于:1、中国经济长期仍具有充分的增长空间,动力来自于新农村改革和P.R.C模式的支持;2、低估值决定未来高收益,根据隐含股权成本估计,未来5-10年A股资产长期回报在10%以上。3、全球流动性在不断积累中,而中国资产未来仍会是其重要指向。
战略乐观的同时,我们更倾向于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面对2009年A股市场。周期性风险的集中性冲击正在过去,但市场趋势性回升还需要长周期风险的消化以及新增长动力的积累,这些都需要时间。基于DDM估计,我们认为2009年沪深300指数的合理波动区域为(1600,2600)
投资策略
我们的投资主题关注两个方向:
1、基于经济“W”型波动特征,进行顺周期的行业转换。08年4季度以来是对投资品冲击最大的第一波下行阶段,投资品无论在业绩预期还是在估值反应上都要提前于消费品,故我们认为在09上半年主要由财政投资驱动的经济上行阶段投资品会具有超额收益;但经济底部仍需要酝酿,经济敏感型行业趋势性回升要等到09年4季度。
2,逆周期寻找在经济下滑阶段能够进行有效扩张和整合的优势企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些企业能够受益于经济衰退。政策催化剂(国企整合和节能环保),估值催化剂(实体投资回报低于历史平均,接近隐含股权成本),财务催化剂(行业内部的财务情况分化大,少数企业能够保持良好的资产负债情况和现金流情况),是我们进行逆周期整合优选的三个方向。
中信证券:长线建仓机会来临
市场判断:
2009年中国经济仍处于下行通道,需求回落使企业的利润率水平继续下降,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3%,但估值已经低于15倍的合理水平,流动性状况也有所好转,市场总体将是振荡反弹,投资机会明显多于08年。
从本轮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将好于98年,短期有望延续政策推动的估值反弹行情,政策受益板块成为市场反弹的领头羊,周期性和高贝塔行业明显超越市场;中期市场将受制于业绩担忧而再度回调,并在09年中报披露期间完成二次探底,防御性行业将表现出较好的抗跌性;随着经济增速在明年下半年企稳,市场预期将趋于好转,业绩复苏推动市场展开中期反弹,股市将迎来长线建仓机会。
09年A股市场整体判断
评价原因
经济面负面经济运行“双下降”,矛盾转向需求回落。
业绩面负面需求打击赢利能力,业绩增速继续放缓。
估值面正面估值已处较低水平,反弹空间明显增大。
资金面中性减持压力有所减轻,供需状况趋于好转。
政策面正面政策粒度前所未有,市场信心得以提振。
总体判断中性业绩复苏尚需时日,信心恢复提升估值。
投资策略
针对不同阶段的市场特征,我们的投资策略是:
(l)针对近期密集出台的宏观政策,短期关注政策投资主题,包括扩大基建、出口退税、医疗改革、刺激消费等;
(2)针对09年振荡反弹的市场特征,在市场反弹中投资周期性和高贝塔行业;
(3)针对09年需求回落的经济环境,在市场筑底中配置需求相对稳定和业绩先期见底的行业。
行业配置建议。当前市场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估值反弹期,从政策主题与反弹策略角度出发,我们建议未来三个月重点关注电力设备、工程机械、建筑建材、房地产、医药、家电、纺织服装和通讯设备等行业的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反弹与调整交替出现
市场判断:
A股估值已调整至历史低点,相对金融危机后全球股市极低的估值仍偏高,其基础在于中国相对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和资产供需关系。可能的挑战在于,内外需急剧放缓加大了中国经济波动风险,资产供需失衡因全流通后巨量限售股解禁而加快改变。应用估值模型的情景分析表明,A股估值对负面因素已经具有较强的抗性,而对正面因素则具备较强的弹性;若非常时期估值调整到非常水平,则意味着非常机遇。预计2009年沪深300指数核心波动区间[1600,2300],中等级别的反弹与调整将交替出现。
投资策略
政府刺激内需将为09年上半年最大的投资主题。政府全面刺激内需,配合信贷的全面放松将催生局部的流动性过剩,受益于政府内需的板块可能获得全面的反弹机会。具体到行业配置将以“内需+现金”主题为主。信贷全面放松的同时政府全面刺激内需,建议增持铁路设备与电力设备等受益政府投资拉动的行业,并关注阶段性受益政策刺激的消费品行业,如汽车、房地产、家电等。同时,考虑到盈利全面加速下滑的趋势,建议相对均衡配置,在关注内需的同时,重点配置现金流充裕、盈利相对稳定的行业,譬如基础消费和受益政府投资的板块。当下半年企业盈利增速见底后,建议增持机械、金融、可选消费等可能率先复苏的下游周期性行业,并关注上游原材料行业的并购重组。
我们建议超配电气设备、建筑工程、零售、农业食品、保险、医药、软件与服务、通信设备、电信服务、电力。在局部板块中,建议关注机场公路、机床、公共交通、中低端品牌服饰以及超市等细分子行业。
中国银河:下半年踏上价值回归
市场判断:
股市目前处于暴涨暴跌模型的暴跌后期,价格明显低估,进入产业资本可接受的价值区,与国际市场相比不再昂贵。在国际资本流动新兴化、国内流动性宽松、A股供求关系改善以及资产配置困境的共同影响下,市场已被低估,A股吸引力正在增强。
我们测算2009年A股市场回报率将达到35.9%,上证指数合理估值中枢2548点,波动区域2500-3000点。此外,考虑到如果央行超预期注入流动性、平准基金推出等情况出现,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会降低,合理的估值中枢会上移至20.6倍附近,上证指数将回到2900点以上。从运行轨迹来看,预计09年上半年股市脉冲式波动,下半年踏上价值回归之路。
投资策略
伴随经济“L”型、股市“S”型的演进轨迹,国际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经济政策、股市政策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应紧紧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反周期经济政策、全球金融危机和全流通三条主线下的八类投资机遇:宽货币政策下的盈利改善、商品牛市终结下的利润回升、行业景气率先回暖、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加速城镇化进程、熊市后期防御性投资、全流通下的并购重组、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国际化所带来的投资机遇。
而投资机遇可以归结为三条资产配置主线:一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带来的长期投资机遇。主要行业有医药、家电、军工机械、食品饮料、信息、传媒、商业零售、纺织服装等。对这些行业给予“超配”或“标配”的投资建议。二是反周期政策作用下的中期投资机遇。主要行业有水泥、建筑、银行、证券、地产、铁路、公路等。作为政策刺激下的投资机会,行业实际业绩表现有赖于政策实施节奏和效果显现的影响,应注重配置时机的选择。三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全流通下的策略性投资机遇。除了石油石化因受益于高油价外,电力、汽车、煤炭、造纸、钢铁、有色金属基本面不太乐观,总体投资机会有限,但应注重细分子行业的选择。此外,应特别重视上述行业并购重组、国际化收购等策略性的交易机会。
根据上述八类投资机遇,以及三条投资主线,我们建议超配医药、家电、食品饮料、建筑、建材、银行、石化等行业。
国信证券:价值中枢在2000点
市场判断:
我们预计08年A股可比公司盈利趋于零增长,0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从07年的17%和08年的15%回归到10-12%水平,盈利将下滑10-20%,远低于市场+10%的预期。A/H股整体溢价重新回到50%以上,尤其是上游资源类权重股的溢价率达到1倍制约着A股市场短期回升空间。
上证综指在1500点位的估值低于3年前千点时水平,其中09年动态PB为1.5
倍;而2500点以下“大小非”问题并不是市场的主要矛盾。从股市提前经济见底的规律、从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幅度、M1/M2“剪刀差”变化、CPI/PPI止跌企稳以及房地产与整个经济筑底企稳的多个视角判断,企业盈利同比增速的下滑势头有望在09年下半年开始缓和,从而成为支持市场转向的重要力量。我们预计09年A股市场的价值中枢在2000点一带。
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发展总体状况
2013年3、4月份,《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和上海欧麟物流公司共同做了一个市场调研活动,主要针对服装服饰、零售、电商、医药等行业的企业。调研数据结果:对“企业将如何增加物流设施的能力”这一问题,50%以上的被调研者选择了“建设新的物流设施”(28.3%)或者“对现有设施进行优化改造”(22.5%),16.7%选择“添置新的物流设备”,24.2%选择“采用物流软件、提高信息化水平”。显示出我国物流技术装备市场需求旺盛。此外,《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每年年初都做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发展的年度分析,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2011-2013这3年,每年建成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都在200座以上,而且不仅数量增加,单体规模越来越大,系统更加复杂,设备数量也越来越多,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当前国内物流装备行业突出的问题是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成立时间比较短,没有更清晰的定位,只能先追求生存,再考虑扩张和发展的问题。很多企业规模比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由于达不到一定的经营规模,成本下降是有限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特别突出。整个行业还没有达到理性发展,由于价格竞争、付款条件苛刻等因素,行业利润水平不高,企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制约了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人员水平的提升、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而且配套行业发展不均衡,也影响到物流设备性能提高和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
此外,行业标准、规范缺失,标准不能完全系统匹配,标准的宣传和推广不到位,影响了行业发展。
物流装备细分行业领域的分析
接下来我进行物流装备细分行业领域的分析,主要分为5个方面介绍。
一是自动仓储系统,主要指自动化立体库与相关设备,以及订单履行系统。近年来这两方面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应用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广,包括烟草、医药、快销品、乳品、机械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此外,不仅中大型立体库项目众多,很多企业也根据需要建设了小型自动化立体库。
随着市场需求增加,物流装备企业销售规模扩大,信心增强,逐渐加大了投资,进行关键核心设备的研发生产。同时,新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不断涌现,其中既有新进人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也有从国内企业分化出来单独成立公司的。这都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势头强劲。
关于核心设备与关键技术,如,国内的高速堆垛机等关键物流设备亟待提升水平。件箱式自动化立体库MINI-LOAD,和以替代传统堆垛机的梭式小车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自动化立体库,将在未来几年得到更加较为普遍的应用,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差距。
二是货架行业。货架市场需求增长快,各行业对货架都有需求,尤其是电商、零售、冷链、医药、食品(尤其是高端食品)等行业的货架需求明显。大型、超大型仓储货架系统需求越来越多,组合式仓储货架已成为高层仓储货架的主导结构,焊接式仓储货架的应用不断减少。据我们了解,很多货架企业2013年都获得了20%左右的增长。总体来看,货架行业依然呈现出进入门槛低、利润微薄等特点,低价竞争依然存在,影响行业健康发展。还有一个因素是货架项目施工周期长,对于企业的整体资金链的压力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是输送分拣设备,这是近两年来国内发展非常快的物流装备细分领域。很多行业如汽车、电子、快消品,电商、快递物流等行业,对输送分拣系统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值得关注的是,垂直升降机的潜在市场很大。目前供应商主要有两大块——专业的输送分拣设备生产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同时,为输送分拣设备生产做下一级配套的相关厂商发展迅速,如辊筒、皮带、驱动电机等企业逐渐增多。很多供应商对输送分拣设备进行了工艺、性能的提升和技术细节上的完善,部分厂家增加了产品品种。输送分拣设备产品规范和标准制定已成为当前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是叉车行业。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的统计,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叉车生产国与最大销售市场,叉车市场需求旺盛。201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售叉车12.5万台,增长7.2%。而全球市场仅增长1.3%,亚洲增长率为1.5%。大量的叉车应用主要是以机械代替人工的目的,中低端内燃叉车销售量大,牢牢占据市场。基于对节能、环保等因素的考虑,电动叉车需求有所上升。2013年上半年,国内市场内燃车占比74%,销售上升8.8%;电动车占比26%,销量上升5.7%。
据统计,国内共有120家叉车企业,其中活跃的有60多家,品牌虽多,但行业集中度高,前2名叉车企业的销量占全国销售总量的44%。前10大品牌占据68%的市场份额,前20名占据81%的市场份额。但是叉车产品同质化。低端化严重,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低,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国内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慢,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今后市场方面,电动仓储类产品将是下一轮发展的重点。叉车后市场值得关注,我们国家叉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50万台,叉车租赁等后市场业务增长较快,这是需要企业关注的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五是单元化产品。单元化产品主要包括托盘、料箱这类产品。国务院副总理最近连续两次提到要发展托盘标准化和托盘共用系统,说明托盘事业已经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的关注。2013年11月刚刚召开的第八届中国托盘国际会议,也比往年聚集了更多的企业。数据显示,中国托盘市场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增长,国内现有托盘保有量超过8亿个。在材质方面,国内目前还是以木托盘为主,塑料托盘所占比例在上升。复合材料托盘这两年的发展非常快,比如说利用从废旧塑料里回收再开发的材料制作托盘,达到较好的性价比。标准化、可折叠、轻型化、耐低温等成为周转箱设计制造的新趋势。
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现状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物流要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需要低温贮藏的医药冷藏品发展很快,带动了医药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总销售额中的3%-8%,虽然比重不大,但却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完善的行业或国家标准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的冷库、冷藏车的制冷效率、能耗没有国家标准,导致我国医药品冷链物流低效率,高成本的运作.
冷藏车尺寸、托盘尺寸、冷库尺寸缺乏明确的标准,往往影响装卸搬运效率;冷藏药品储运的不规范,有些没有纳入到正规的医药流通管理范围,往往带来了恶果.
(二)医药品冷链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落后我国目前冷藏运力不足.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2%左右,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公路方面,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严重不足,我国冷藏保温汽车的占有率极低,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英国为2.6%.
(三)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医药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医药品的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多由供应商和自己完成,市场规模不大,区域性特征较强.医药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少,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高.
(四)医药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落后由于目前缺乏我国医药品冷链中冷藏专业技术,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无法实时监控温度,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五)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我国大型商业公司几乎都有冷链物流部,有的还成立了专业化公司,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体规模不大,比较分散.
三、发展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对策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完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体系,因此需要从冷链市场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个关键问题入手建立一个能满足患者、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建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整个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统一建立药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以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二)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单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
(三)制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四)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若想迅速提高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水平,首先应大规模地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监控冷链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对疫苗、血液制品等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