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制造业科技创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 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等,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有着自己的比较优势,伴随着世界上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国有机会成为新的世界装备制造业中心。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太差,这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与世界上其他装备制造业巨头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企业生产能力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进行整合,促进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的信息交流,提供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公共产品服务。并且由第三部门来提供。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之外的组织或部门,而关系到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的第三部门之一就是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
2 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我们设计这样一种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它由某个机构来提供,这个机构的组建者可能是政府、行业协会或是企业。通过不断收集企业对科技产品创新的需求信息,同时关注科研部门的科研活动动态与新的科技成果这类供给信息,既促成双方合作进行新科技的研发,又可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做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明显特征。
首先,这种服务的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如果这项服务由政府来提供的话,因为政府的运行成本由全体社会成员分担,只要政府生产出这种服务,它就一定得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这种服务。若是由行业协会来提供这种产品,则情形是相同的,只不过这个“集体”的范围小一些,是成员企业的集合而已。
第二,这种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因为一旦信息咨询服务被生产出来,由于信息具有可重复使用性和广泛受益性,多一个企业来消费这种服务不会减少其他企业对这种服务的消费,同时也使得所搜集信息中大部分对某个企业无用的信息在其他企业那里能够得到应用。由此可见其边际成本为零。
第三步,这种服务的收益具有非排他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最起码从合理成本的角度来看是如此的)。因为假设一个企业并没有分担这项服务的成本,因此被这项服务排除在外,而这项服务又确实能提供对它有用的信息,那么把这个企业排除在此项服务之外,就很可能使它丧失了一次科技创新的机会,而没有提高这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或产品附加值,由此使社会丧失了获取巨大收益的机会,这就是把这个企业排除在外的机会成本。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项服务具有非排他性。
3 不同公共产品提供主体的效率分析
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最佳供给模型假设存在一个万能的计划者,他知道每个人为了消费公共产品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然后把这些价格反馈到总计划中,计算出整个经济的各种公共产品的组合。在仅有公共产品和少数消费者的经济中,每个个体承担生产公共产品所需成本的份额可能相当大。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个人为公共产品承担的成本减少许多,以致他即使不出资,公共产品的供给也不致减少。对于公共产品来说,个体数目较多,个体扭曲偏好的动机比人数较少时强。
现在分析一个政府政策。假设政府决定组建一个部门为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信息中介服务。组建的新部门的一切费用由企业负担。假定企业以年产值的一定比例P为该部门上缴费用,来承担该部门运营成本。而政府面对的企业有两类,一类对该部门提供服务的偏好很大,如装备制造业,另一类对该部门提供的服务的偏好比较小,如服装业。
政府最初的设想是根据两部分偏好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类企业的P值,确定公共产品的供给量Q*,Q*定下来后再根据不同的需求曲线确定P1、P 20对于偏好大的那类企业,P大些,对于偏好小的那类企业,P小些。此时,公共产品的供给达到了帕雷托最优。
但事实上,D1类中的企业可能会有这样的考虑,即,由于公共产品的成本由大量的企业负担,而自己所承担的份额是很小的,所以自己的决策不会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有影响。于是,如果自己隐藏自己的偏好,将自己伪装成D2类的企业,则自己在享受相同水平的公共产品水平条件下,自己承担的成本减少了,即由原来的P1降到P20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需求曲线D1就发生偏转,成为D1,而总的需求曲线D也发生偏转,成为D′,此时该部门愿意提供的公共产品水平为Q′,降低了Q的供给水平,偏离了真实情况下的最优结果,造成了三角形ABC的效率浪费。而在极限情况下,可能所有的企业都隐藏自己的真实偏好,假装自己对该部门提供的科技咨询服务不感兴趣,以为会有其他企业负担该公共产品的成本,而自己坐享其成。此时总的需求线就成为过零点的垂线,与S交于P轴,此时公共产品的供给量为零,意味着政府此项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在这种尝试失败后,政府决定不再顾及企业的偏好区分,对所有企业确定相同的P轴,此时的情形如图2。
假定政府决定公共产品的供应水平为Q*,而两类企业将要分担的成本严在P1、P2之间。此时政府服务为C点,则对于D1类企业来说,由于供给水平不足而产生的效率损失面积为DCE,而对于D2类企业来说,由于该公共产品供给水品高于其需求而产生了浪费,相应的效率损失面积为ABC。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由政府来提供一种公共产品,要么面临无法实施的尴尬境况,要么就会存在效率浪费问题。
如果政府改变策略,把这个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的供给职能交给行业协会来进行。假设:①行业协会确实能准确地反映成员企业的偏好,并诚实地为会员企业提供公共产品;②行业协会数目足够多,能提供足够多样化的公共产品供应水平;③企业能自
由地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适合的行业协会并加入。
如图3,其中D1、D2分别是两类企业的需求曲线,S为该公共产品的供给曲线。D1、D2类企业分别加入两个不同的行业协会,此时,这两个行业协会根据所服务的这类企业的需求曲线来定出不同的P1、P2和提供不同水平的公共产品Q1,Q2此时经济达到了帕雷托最优,不存在效率浪费的问题。
由图3我们发现,两个行业协会如果提供同质的公共产品的话,那么D2类企业的行业协会所提供的低水平的公共产品是对D1类企业行业协会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重复投资,造成了资源浪费。这说明如果两个行业协会提供同质的公共产品的话,仍会产生效率损失,但事实上它们提供的公共产品往往不是完全同质的,因为企业在选择自己要加入的行业协会时不仅要考虑自己要分担的成本与公共产品供应水平是否符合自己的偏好,同时也要考虑这种公共产品的品种组合是否符合自己的偏好,企业的选择是综合这两种考虑后作出最优的组合的决策。由于与政府相比,行业协会更接近会员企业,更加了解会员企业的效用与需求;同时,不同企业可以对不同品种、不同数量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对行业协会施加影响,以用多样化的公共产品组合来更好地服务会员企业。可见,能供给更加多样性公共产品也是由行业协会比政府更有优势的地方。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而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对现有生产能力与科研能力进行整合又是重中之重,所以有必要在生产部门与科研部门之间建立一个媒介,来提供科技信息咨询这种公共产品,而由行业协会提供这种产品显然在效率上优于政府。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发挥由行业协会来分配公共产品的效率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行业协会确实能准确地反映成员企业的偏好,并诚实地为会员企业提供公共产品。使得由行业协会来提供科技信息咨询这类公共产品更有效率。
关键词:精品课程群 建设 创新 资源库 微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07-0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是综合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结合最紧密的机、电两大方面内容,具有实用能力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企业中岗位需求量最大、最容易就业的专业。我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自创建以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践行德育为先,铸就技术品质”的办学理念,在“学院汽车生产专业群”的辐射引领和“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群”的带动下,以“知岗”“贴岗”“顶岗”为特征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教学改革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了大批从事“机电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机械设备的装配、维护维修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弥补了烟台地区以汽车生产为龙头的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为各个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和实习生。
1 精品课程群的建设
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重复,同时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和离散性,并且关系亲和,实践实训环节或技能培养环节是连贯、递进的。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校企共同深入研究,根据岗位需求,将本专业分为机械制造与电气维修两个培养方向,围绕电气维修方向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和课程群的建设要求,把《机电设备电工电子技术》、《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设备可编程控制》、《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五门课程组建为机电设备电气维修系列课程群。
《机电设备电工电子技术》是本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产品制作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培养电工电子应用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将技能鉴定和职业标准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实训、考证两者相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气控制、电气维修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技术》也是本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打破原来学科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知识全面性为本的理念,突出“够用为主”的思路,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职业教育新理念进行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基本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以及在设备和生产线上的应用。熟练掌握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的组装及一般故障排除。培养学生的传动系统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能力。
《机电设备可编程控制》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方式,配合各种实训、虚拟仿真、生产实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适应电气装配、设备检修、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岗位任务和项目对人才的要求.该课程在整个课程群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两门课程是本课程群的主干课程,主要针对电气控制和诊断维修技能展开学习。培养学生在电气维修工作过程中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
2 精品课程群的创新
2.1 开发特色资源库,信息容量庞大
本课程群开发团队开发特色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库、专业标准库、虚拟仿真库、教学视频库等八个资源库,资源类型多种多样,有文本、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等等,资源数量丰富,信息容量庞大。
2.2 引入微资源,使学习内容碎片化
为了帮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更好的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我们引入了微资源的概念,把系统的知识打碎,把一个个小知识点单独提炼出来,以视频、图片或者PPT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使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学会他所想学习的东西。在我们现在这个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来说,微资源无疑是给学习者提供了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
2.3 提供多种资源,学习辐射范围广
在我们的精品课程群里,给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除了精品课程所包含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引导文、学生工作页等等之外,我们还提供了行业资源、技能资源等多种资源供学习者使用,如图1所示。我们所面向的学习群体非常庞大,辐射的范围非常广,除了学生之外,还可以是想从事这个岗位的从业者或者是想学习这个课程群知识的学习者。
3 结语
本课程群的建设理念先进,信息容量大,辐射范围广泛,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充分发挥课程群结构整体优化、整合功能效益,利用课程内容上的关联性相互支撑和强化,实行大课程建设,有利于电气维修岗位群相关人员的学习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段寿建.面向就业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J].福建电脑,2012(5):35-36.
【关键词】江苏制造业 新型化 因子分析法
一、导论
进入21世纪,制造业仍然是国家工业研发的主要行业,仅2001-2005年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就为37613.1亿元,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39.21%,工业总产值的77.61%,上缴税金达4398.17亿元,占国家税收总额的30%和财政收入的27%。作为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份,江苏制造业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取得过不小的成就,但统筹全局,江苏的制造业也存在着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瓶颈”。
二、江苏省制造业新型化能力分析
为了综合分析江苏省制造业新型化程度,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以2009年全省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江苏13个地级市的制造业进行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评价,最后综合分析各地制造业新型化程度。因为因子分析法可以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所选取的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
(1)经济创造能力。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13市制造业经济创造力指标有关数据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结果发现KMO值为0.562,大于0.5的最低要求,所以因子分析可以接受。处理结果的置信度达到100%,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38%,即第一个因子代替6个指标的有效性为65.38%,所以只取第一个因子即可。第一个因子中A1、A2、A4、A6的系数相比A3、A5较大,说明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制造业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经济创造能力影响较大。
将旋转后的标准化数值代入因子表达式计算主成分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加权综合,即F=(65.381*fac1_
1)/65.381,得到江苏13市制造业在经济创造能力方面的综合得分。
从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上来看,苏南五市经济创造能力最强,苏州以2.40的分数独占鳌头,无锡、南京紧随其后,苏中三市总体水平比苏北五市高,总体上来说苏南、苏中、苏北呈递减的趋势。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高,所以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名大体一致。2009年,江苏省13市中,宿迁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为98.81%,其他城市也都相对较高,即使是最低的徐州市也占到了81.51%。
(2)科技创新能力。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13市制造业经济创造力指标有关数据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结果发现KMO值为0.749,大于0.5的最低要求,所以因子分析可以接受。处理结果的置信度达到100%,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041%,即第一个因子和第二个因子代替7个指标的有效性为89.041%,所以只取第一个和第二个因子即可。其中,第一个因子中的B3、B4、B6、B7和第二个因子中的B2、B5的系数与其他指标相比较大,也就是说第一个因子中的每十万人专利申请数、每十万人专利授权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科技创新贡献率和地儿个因子中的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和R&D人员占制造业就业人数比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
将旋转后的标准化数值代入因子表达式计算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加权综合,即F=(59.841*fac1_1+29.200*fac2_1)/89.041,得到江苏13市制造业在科技能力方面的综合得分和排名。
江苏省作为高科技较发达的省份,近年来也一直不断的加大科技经费(B1)的投入,制造业的专利申请量(B3)由2000年的8210件增加到2009年的174329件,产出与投入比已经超过了20。看来,政府这十年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改善已经卓有成效。从横向上看,由表2可知,苏州仍以1.77的高分位居第一,苏南五市全部在前五名,六到八名为苏中三市,苏北五市排名倒数。由此可见,科技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决定了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3)环境保护能力。对有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值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发现KMO值为0.630,大于0.5。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后,只有前三个特征根大于1,因此,SPSS只提取了前三个因子,第一个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46.265%,前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85.602%,也就是说,可以解释85.602%的方差,所以选前因子就足够描述制造业发展的环境问题。其中,因子1中的C1、C2、C4、C5的指标系数比其他几个指标系数大,所以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和工业烟尘去除量对环境保护能力的影响较大;因子2中的C3、C6、C8的指标系数较大,即第二个因子中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指数对环境保护能力的影响较大;因子3中的C7指标系数较大,所以单位增加值能耗对环境保护能力的影响较大。
将旋转后的标准化数值代入因子表达式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加权综合,即F=(41.706*fac1_1+27.949*fac2_1+15.947*fac3_1)/85.602,得到江苏13市制造业在科技能力方面的综合得分和排名。
分析表3数据,虽然苏州的环境护能力仍在排在第一位,苏南五市的总体排名比较靠前,但是镇江市的环境保护能力却排在第十二名,这是因为镇江市的工业三废排放量高,达标率低,而且资源综合利用指数只有88.92%,排在了倒数第一位,影响了其环境保护能力的总体得分。相反的,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一般的徐州市,在环境保护能力的综合得分上较高,排在第二位。分析2009年徐州市环境保护能力有关数据发现,徐州市虽然工业三废排放量高,但是达标率也高,而且资源综合利用指数为98.27%,为全省最高,也为其环境保护能力加了不少分。
三、江苏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的总体评价
如果单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或环境保护能力某一方面来评价江苏省制造业新型化程度,显然是不客观的,应从三个维度综合评价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制造业新型化程度。
将21个指标进行处理后显示,前四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919%,将21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代入因子表达式计算F得分,从而得到2009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的综合得分和排名。通过表1与表4的对比发现,除了徐州、镇江、盐城等个别城市,大多数城市的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与制造业新型化水平大体相当,说明了在评价制造业的新型化程度中,经济创造能力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间接决定了各地区制造业新型化的最终排名。通过对照分析表2与表4,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能力大小与新型化排名大体相当,总体来说就是越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的地区,制造业新型化程度越高,因为所谓新型化制造业,就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经济创造能力,经济创造能力又可以体现出制造业的新型化程度。
但是如果分析表3与表4的有关数据,发现制造业新型化程度不仅仅由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来决定,环境保护能力也影响到各地区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的综合得分。苏北的徐州市虽然经济创造能力低于苏南、苏中城市,但由于环境保护得分较高,使其新型化程度排名跻身前五名;而相反的,经济发达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镇江市,由于环境保护方面做得不如其他城市,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影响了制造业新型化结果的最终排名。
总体上来说,苏南、苏中、苏北新型化指数呈阶梯状向下,而且苏南城市的制造业新型化指数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城市。
参考文献:
[1]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3).
[2]M.N. Murtya, Surender Kumarb, Mahua Paul.Environmetal regulation,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cost of pollution abate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sugar industry in Ind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6,(79).
[3]Rachel Fleishman,Rob Alexander,Stuart Bretschneider,David Popp.Does regulation stimulate productivity The effect of air quality policies on the efficiency of US power plants[J].Energy Policy,2009.
[4]Pandej,Chintrakarn,Environmental.Regulation and U.S. Sta-
【关键词】科技投入;资源诅咒;经济增长
一、“资源诅咒”的理论综述
Auty首先提出了“资源诅咒”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于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Sachs和Warner开创性的用实证检验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论证。徐康宁、王剑(2006)、胡援成、肖德勇(2007)对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的“资源诅咒”效应进行了验证,验证了“资源诅咒”效应在我国的存在性。
关于“资源诅咒”的传导途径,Krueger(1974)、Torvik(2002)等从制度质量考虑,认为自然资源提供了一种收取经济租金的简单方法,并增加了为获得资源租金而向行政人员行贿的回报,从而容易滋生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和腐败行为。这些行为弱化了政治制度的质量,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Gylfason(2001)、Papyrakis和Gerlagh(2006)、Stijns(2006)等加以解释,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那些能够正向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如储蓄投资、人力资本投入、创新行为等产生了挤出效应。邵帅、齐中英通过1991年-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虽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能源开发负向作用于对外开放度、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但“资源诅咒”效应尚未明显产生,而实施大开发后能源开发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的负向作用有所增强,从而导致诅咒效应明显出现。
本文从“资源诅咒”假设出发,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分析“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深入探讨加强地区科教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否缓解“资源诅咒”之困。
二、新疆“资源诅咒”的存在性检验
本文选取广东、河南、作为对比样本,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进行分析。广东和河南自然资源相对贫瘠,并且分别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和新疆的地理位置差异小,并且资源分布也较丰富,可以消除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策和环境区别。从99年到09年四个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看出,新疆的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广东省、河南省以及。由此可见新疆陷入“资源诅咒”。
三、“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一)“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早期文献认为“荷兰病”效应是“资源诅咒”最主要的机制,自然资源通过挤出效应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从机械制造业中挤出;并通过资源类部门较高的工资吸引劳动力从机械制造业脱离,加入资源采掘和加工行业。自然资源也会通过其远低于制造业贸易品部门的技术溢出,引致低产出和低增长。自然资源的支出效应还能通过将大量的资源收益转化成增加的总需求抬高实际汇率。削弱机械制造业部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新疆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广东、河南,劳动力、资本以及科技创新在制造业中的投入也很少,导致新疆制造业发展的落后。
(二)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也是诅咒发生的另一个重要机制。Learneretal.(1999)认为自然资源采掘要求物质资本而非人力资本,这会使教育系统在人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生前还不能够提供足够的条件,从而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分析近几年的数据可知,新疆的教育与科技投入水平低于广东和河南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落后于这两个省份。
(三)制度因素
Korhonen等人的研究认为导致“资源诅咒”的根本因素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制度。当一个地方的天赋资源过剩时,人就会缺乏创新、增长的动力,特别是意外财富则更容易使人变懒。自然资源丰富型国家的资源优势往往阻碍了政府的制度创新。
也有学者认为资源丰富型发展中国家一般的存在着法制不健全,官僚治理能力低下,产权的不完整和模糊等等制度幼稚病,从而抑制地区经济的增长。
四、科教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分析
通过上述“资源诅咒”及其传导机制的分析,本文重点讨论科技投入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Sachs和Warner指出资源部门的工资水平可能诱导创新者在初级部门而不是研发部门中从事创新活动。因此,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会由于“挤出效应”导致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创造财富的主导因素,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驱动经济的长期增长。而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科教投入。
通过分析折线图一可知,从2000年到2009年,新疆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长速度较快。图二显示2000年到2009年新疆地区财政支出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财政收入用于科技创新支出逐年增加,政府对科技进步以及技术创新越来越来重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对于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新疆走出“资源诅咒”的困境。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图表分析考察了被忽略的传导机制:科技创新投入对于新疆缓解“资源诅咒”的困境,实现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的增长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毫无疑问,科技创新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提高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
新疆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减少了科技创新者从事研发活动的激励。这归结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自然资源禀赋的存在减少了以劳动收入来支撑消费的需求,因此增加了闲暇而降低了工作的工作动力。第二,自然资源财富影响了企业在制造业和R&D部门的科技创新投入。
索洛先驱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解释经济增长的80%,全要素的提高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而技术进步可以带来全要素的提高,所以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终极源泉。而技术进步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只有真正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才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动力。提高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投入,从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方面支持技术进步和创新,并将科技进步真正的转化成生产力,积极地付诸实践,使得资源禀赋的应有价值得到令人满意的体现。
新疆作为我国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应该充分的发挥资源优势,加强科技创新投入。真正实现制造业和R&D部分的科学技术投入,缓解“资源诅咒”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贺红艳,汤琪瑾,王湘衡.资源开发的财富悖论探究――基于收益分配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
[2]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
[3]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4).
[4]张亮亮.自然资源富集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文献综述.
在科研开发领域,政府须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投入足够的资金及优惠政策,以带动企业和社会的投入。同时,为地方和企业的提供科技决策咨询服务,逐步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长效机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其次是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使之成为新的科技创新力量,为晋江经济的发展所服务;最后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步使新兴产业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科技研发的投入,可以让晋江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拥有自己的研发技术,逐步摆脱技术模仿,提高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晋江经济开发区的环境、人才优势和产业发展环境优势,努力将晋江经济开发区打造成晋江科技研发中心。
二、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高新技术区和特色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成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创新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功能。在涉及生物制药、光电能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五里综合工业园重点推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生物制药研究中心、光电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等一系列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开展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还举办了光电论坛等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和学术交流论坛,加强科技招商引资和学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为晋江经济发展所服务。
三、加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地处晋江的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安内园,要充分发挥对台的优势,整合优秀的装备制造业资源,推进与台湾装备制造业的对接,积极承接台湾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全力打造成为“福建省民生产业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基地”、“对台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在科技方面,建立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地,定时或不定时组织人员与台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安排人员赴台实地考察及学术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晋江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晋江科技创新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同时,引进台湾科技金融,借助台湾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经营运作经验,建立台资或台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改善晋江市的科技风险投资业。
四、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定向人才
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对所需人才的实际要求,与学校进行定向合作。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模式,致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通过相关学校学科专业人员的创新实践,完成企业所需的科技创新和工艺技术,这样拓宽了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平台,实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晋江市附近有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商会等机构,要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积极与其合作,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艺改造,将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晋江经济进一步向高新技术迈进,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效率 数据包络 高技术产业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尤其是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得出人均产出来源于技术创新的结论后,各国更加重视创新。我国在1998—2008年的R&D资金投入和科技活动人数年增长率分别为19.28%、16.28%,2008年分别达到4616.02亿元、498.74万人。然而创新投入的高增长与生产率低增长形成鲜明的反差,促使研究人员反思创新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对行业尤其是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一、文献回顾
目前,研究技术创新效率的文献较多,研究的角度各异,主要集中在企业、区域与行业。有关高技术行业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利用参数法进行分析。当然也有一些学者采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高技术行业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但是在指标的选取上不尽一致,投入项多是科技人员、科研经费;产出项则多是从新产品销售的收入、专利项数进行选取。但是,不考虑资产投入的进一步细分,在投入项的选择上有失全面性;其次,在产出项的选择上,没有科研项目数与发明数,体现不了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基础。
二、效率分析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1978年由Charnes等人创建的,主要用来评价具有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间的相对有效性(简称DEA有效),其本质是判断DM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前沿面”上,它是一种非参数的效率测度方法。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企业数目偏多、规模偏小。因此,有必要从投入角度分析在现有情况下高技术产业应如何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整体效率,故本文将采用投入导向下的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进行分析,对各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输入有效性模型如下:
在C2GS2模型中,θ为目标决策单元DMU O的有效值(指投入相对于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Xj=(xj1,xj2,...,xjm)表示DMUj的m种不同投入要素;Yj=(yj1,yj2,...yjm) 为DMUj的n种不同产出要素; λj为相对于DMU O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MU组合中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组合比例;S-,S+为松弛变量。
三、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确定
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选取。参照陈晓红等所作的因子分析认为技术投入的主要指标是技术人员与研发技改投入,本文投入指标由科研(R&D)活动人员数
x1(人)、科研(R&D)经费投入数x2与科研(R&D)设备投入数x3(万元)三项指标组成。
在衡量技术创新的产出上,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创新的主要表象,本文采用意大利在度量其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时采用的专利、技术贸易、高技术产品指标,由专利申请数y1(项)、拥有发明数y2(项)、科研项目数y3(项)与新产品销售收入y4(万元)四项指标组成。
实际应用中,为提高效率指标的区分度,经验认为参考集元素的个数不少于输入、输出指标总数的2倍为好。本文选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上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中的23个不同行业作为DMU(由于篇幅,本文省略),其数量满足要求,信度可靠。
四、计算结果
按照判断DEA是否有效的标准,将统计数据代入C2GS2模型,并利用DEA VERSION 2.1软件对模型进行计算,得到数据结果。
我们总体可以认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是较高的,均值为0.882,这与龙勇的结果相一致;从各细分行业看,电子计算机类制造业平均研发效率水平最高,其次是电子通信设备类制造业,而医药类制造业、医疗器械与仪器仪表类制造业的平均研发效率较低。这点与朱有为从前沿随即函数研究的结果一致。依据运算结果,我们可以把我国高技术的23个细分行业分为四大类别。
第一大类别DEA 有效,且松弛变量为零,规模收益不变。这类综合效率为1即DEA有效的行业有11个,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7个,如通信设备制造、通信传输、交换与终端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有2个,如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和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各1个,分别是中成药制造与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这与郑姗姗研究的结果大体一致。
第二大类别非DEA 有效,松弛变量为零,规模收益变化。计算结果共4个行业是这种非DEA 有效即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制造业,除电子元件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减外,其它3个都递增。
第三大类别非DEA 有效,松弛变量不都为零,规模收益不变。此种企业共有1个,即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第四大类别非DEA 有效,松弛变量不都为零,规模收益变化。此种企业共有7个,分别是化学药品制造业、飞机制造及修理业、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电子真空器件制造业、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和电子器件制造业,除电子器件制造业递减外,其它行业规模收益递增。
就整个非DEA有效的二、三、四类而言,尽管在模型的选择上不同,但是产业类型和个数与刘玲研究的结果大体一致。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DEA的模型,利用2008年科技统计数据,对我国境内高技术产业中不同的23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通信业、电子计算机业与医疗设备及器械业的科技创新效率最高;其次是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效率;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普遍较低,以飞机制造及其修理业为例,其综合技术效率为0.592,规模收益递减。
尽管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但整个高技术产业的投入经费冗余较大,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经费使用效率是提高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关键。就产出冗余来讲,高技术产业的专利产出冗余最大,说明专利产出不足,我国一方面需要加强专利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提高专利的奖励水平,提升企业对专利申请的兴趣,使企业能立足长远,为产业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①史修松,赵曙东,吴福象.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45—55
②龚国平,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6(2):25—27
③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④郑珊珊,樊一阳,刘华珍.基于DEA模型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133—135
⑤莫剑芳,叶世绮,DEA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第19卷第2期(总第104期),2001(3):18—21
⑥吉生保,周小柯.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高技术产业效率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2):62—66
⑦Charles,A.,Cooper,w.,Golarny,B.,Seiford,L.,and Stuty,J.,Foundations of Data Envelopement Analysis for Pareto-Koopmans efficient empirical production functions,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5(30):81—107
关键词:制造业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存在问题 具体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93-02
一、引言
1.创新驱动的内涵。创新驱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获取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内容至少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活动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推动力量,技术进步促进了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第二,技术、知识、组织、制度、人才、学习能力等“软实力”是获取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条件,且其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第三,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关键内容之一,提高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大竞争优势。第四,逐步降低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的依赖程度,降低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第五,新市场的开拓,即所谓的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创新驱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别于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属于广义的创新范畴。
2.创新驱动作用经济增长的机理。创新驱动是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活动推动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内生增长理论,都将技术进步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而创新活动是影响技术进步的最重要因素,其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内在的严密逻辑和作用机理。
首先,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源泉,生产技术水平的改进可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消耗,最大程度地提高产出水平;生产设备的更新则可以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提高投入产出比。其次,制度创新能够激励和引导个体的经济行为,有效的组织和制度安排,可以使经济主体的行为成本与收益相联系,解决实际中的“搭便车”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外部性。再者,管理创新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交易成本的降低、提供更为完善的经济服务和为合作创造激励机制。此外,制度上的创新设计还能够将外部性内部化。
3.实行创新驱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1)创新驱动是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能够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制造业整体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和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还要抓住关键,着重解决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壁垒和薄弱环节,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整体竞争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践表明,技术、知识、组织、制度、人才等“软实力”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条件。(2)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转换率。制造业企业除了关注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量,还应关注技术创新资源的生产转化率,即技术创新的“质”。创新的生产转换率或成果转换率较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量更为重要,其关系到企业利用技术创新资源的真实效率,直接决定了企业科研投入的成果和有效性。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推陈出新,才能够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抢占优势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行创新驱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科技体制滞后阻碍自主创新机制的形成(1)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设计不合理。我国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始终没有跳出就科技改科技的圈子。在宏观管理上,重复配置科技事业资源、政出多门的局面仍没有改变。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沟通联系还有所欠缺,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加以统筹。在科研管理上,经常出现多个部门权责交叉,科研课题的立项、招标和结项整个过程不仅耗时长而且审批多,而且不利于科研工作高效运转。在科技管理机制上,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还不够健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片面强调学术成果的总量忽视质量问题日益严重,并且适应科研和技术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还没有建立,科研成果的认定存在浓厚的行政色彩。(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科技支撑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作为科技支撑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产权制度还不完善、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这直接导致创新的原动力不足。
2.自主创新和科技转化能力较差(1)缺失技术平台,科技成果仍不成熟。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指标任务,一些单位出现了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单纯追求论文的数量、成果的多样,忽视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这往往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与生产对接。没有良好的技术研发平台支持,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率很难提升。(2)资金平台不健全,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目前我国科研投入远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需求。我国的科研投入总量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与需求相比,投入力度仍有待加强。不仅如此,用于成果转化的资金也严重不足,过多地重视了计划项目的投入,不少科技成果因为缺少资金不得不停滞在实验室阶段。这也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3)我国成果转化平台不够成熟。表现在:科技成果推广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质的、切合实际的全程化服务,所提的指导意见也很难真正解决现实困难,在一些地方,科研机构形同虚设。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与企业面对面沟通的有效渠道尚未建立。两者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使得科研成果与企业需要脱节。
3.信息化发展迟缓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现。一些制造业企业缺乏前瞻性视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略显迟缓。缺少既懂业务知识、专业知识,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主要还是依靠系统开发商,缺乏自主创新。此外,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资金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障碍。企业单纯依靠资金和人才并不能很好地推进信息化进程。有些制造业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共享,缺乏规范的制度和业务流程。也影响信息化发展。由此可见,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也要依靠人才、管理和外部市场的整体规划。显然,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还有不少亟待完善的方面。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的具体对策
1.把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命题,本质上是探寻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是打造创新链,构建制造创新链;路径是从制造链到制造创新链、再到制造创新方法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改革”过渡到“存量改革”,逐步夯实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未来,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向质量、效益、内涵、集约方向发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使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工业体系和发展模式。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相继出现,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在制造业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去中心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式正在替代传统工序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开放式创新正在取代传统创新模式,这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未来我国仍需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促进业务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2.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开放式创新。“中国制造”要形成新优势,就一定要参与国际竞争,广泛利用国际资源,取长补短,在开放中搞研发、拼市场,进一步支撑制度创新。推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必须处理好社会监管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负面清单的方式,确保加强社会监管与推动企业创新并行不悖,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同时,努力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大力保护知识产权、确立公平公正的税收制度,扶持培养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耐力,推进企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为此,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努力开启“移动互联网+”战略,让产品及产品承载的文化同消费者互动。要使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常态,就必须通过行政体制、决策体制的改革,来配合技术创新。通过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让各类高素质人才充分涌流,更加需要各类人才竞相施展才干、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进一步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3.大力创新制造业价值链。在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我国制造业能否跨越发展的“陷阱和高墙”,完全取决于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效果,即创新制造业价值链,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未来制造业发展将从当前的大批量定制阶段转向个性化发展阶段,制造业的设计创新和技术研发将成为企业发展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世界先进制造业企业逐步采用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正经历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蜕变,通过融合工业设计、工业文化来改进产品提升价值。制造业企业不能再走传统低端、同质竞争的老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同时加快其他方而创新,努力占领产业链高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只有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把相对低的成本优势与技术进步和提高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提高要素生产率,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制造业企业才能站稳脚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后危机时代,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导向到研发导向,从重视共性产品到更重视个性化需求,始终关注源头动力,努力创新制造业价值链。
参考文献:
[1] 曾繁华,何启祥,冯儒,吴阳芬.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4)45-50
[2] 庄志彬,林子华.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45-52
[3] 孙泗泉,叶琪.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的作用机理与战略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2)15-18
关键词: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制造业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0世纪30年代,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H.Douglas)共同提出了分析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用公式表述为:
Y=A(t)LαKβμ
函数中各变量的含义:
Y——工业总产值;
A(t)——综合技术水平;
L——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总数;
K——投入生产中的资本总量;
α——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β——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
μ——随机干扰项,μ≤1。
从该函数各变量的含义不难看出,决定工业系统总产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类,分别是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总数(L)、投入生产中的资本总量(通常用固定资产K表示)、综合技术水平(比如生产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引进的先进技术等)。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一般形式上的生产函数相比,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变量,从而更全面地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影响工业生产的因素。根据α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1)α+β1,该类型为递增报酬型,说明通过提高技术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提高产出是富有生产效率的。
2.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且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名列世界第4位。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的制造业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只注重生产能力的扩张,从事生产型制造,还处在世界的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对环境的危害比较大。同时,国内很多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水平粗放落后,现代营销理念缺位,往往通过无序的价格战来占领市场,这严重降低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国内制造业尚未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生产体系。作为规模效益最显著的制造业,优化产业集中度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仍然呈现出无序、散乱的状态,这导致了我国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市场占有率较低,所以,国内制造企业很难成长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也不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2.2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率低
同工业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不管是劳动增加值率还是劳动生产率,中国制造产业与前者均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产业发展速度和增长率很高,但由于其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增长阶段,科技水平低,工业增加值也不高,同时,过多的人口,较小的增加值总规模,必然导致我国制造业的人均水平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处于世界中下水平。
从制造业增加值数据来比较:2000年,美国为19736.22亿美元,而我国的数据只有美国的1/5;200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数据攀升至8126.8亿美元,但美国已经达到了23055.89亿美元,仍然是中国的近3倍。
2.3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创新是一个制造强国必备的关键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掌握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化解市场不稳定因素的能力。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而后者充分利用了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把我国变成了一个制造业加工组装的大国,为我国制造业带了了虚假的繁荣。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还缺乏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和原创性技术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使得创新的预期回报较低,打击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导致很多企业不愿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 --!>
3.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生存主要依靠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通过低价格打开市场,技术和资金的利用率不高;其二,利用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来维持制造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的意识。现在,我国制造业生存的这两个条件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主要屏障。
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t)LαKβμ可知,劳动力L和资本K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两个基本变量。但随着国民经济通货膨胀的显现,劳动力L和资本K的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亦即我国制造业长期赖以生存的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投入的成本愈发高涨,这就抵消了制造业的低价竞争优势。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提升综合技术水平A(t),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在国际市场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比较优势趋于弱化。这样一来,缺乏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国内制造业就难以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3.2优化产业组织,提高生产效率
20世纪70年代,我国基本走完了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化的工业化道路,但时至今日,我国工业竞争力还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急需建立现代化的产业组织体系:首先,优化制造业产业链。以规模经济为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国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为大型的企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其二,提高产业协作能力。围绕大型制造业集团或制造业基地,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关辅上游和下游产业,提高制造业的集聚能力和规模效应,从而增强产业链的联动协作能力。
3.3全面推动科技创新
创新是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强大的动力支撑和智力支持。首先,要高度重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的教训表明,只有注重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的发展困境。所以,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现代化教育,为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同时,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进而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之路。其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充分保障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企业要全面推动在管理、制造和营销等方面的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全球竞争力,实现我国从世界生产中心向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转变。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金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业[J].中国工业经济,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