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县2003年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县位于云南省北部,是××西部一个山区农业小县。境内平均海拔在1500—170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金沙江沿岸河谷热风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年均气温17.8℃,日照时数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年均日照时数为2836.4小时。全县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辖六乡两镇,总人口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3万人,含汉、彝、傣、回、傈僳等20种民族。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是以农作物、烤烟、经济林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全县拥有可养殖水面11050亩,其中库塘可养殖水面10150亩。有适宜养鱼稻田4万亩。2002年度,全县完成水产品产量386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3.7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87元。
××县的稻田养鱼,已有千年历史,但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产量低,经济效益差。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民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发展稻田养鱼,特别是九八年以来,通过工程化稻田养鱼科技的推广,使稻田养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将今年××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完成情况
今年5月中旬,接到州下达的计划任务后,××县共实施稻田养鱼1.4万亩,其中工程化养殖计划推广实施500亩,实际实施完成稻田养鱼工程项目496亩。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水源较好的永定和维的两个乡镇的六个村民小组、198户农户中实施,其中永定镇小旱坝村委会上旧村57户、175亩,小旱坝村委会下旧村28户60亩,永定镇良田村委会回窝村24户81亩,良田村委会良田村29户、60亩,维的乡夜可腊村委会石腊村35户、60亩和夜可腊村委会大奋田村25户、60亩。工程项目形式采用塘田式,即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稻田中亩均开挖鱼坑面积10平方米,开挖深度1.0米,田埂高60公分,并开挖鱼沟,鱼沟宽深为“40×40公分”,共完成开挖土方4800立方米。至6月10日止,完成全部工程项目田块的鱼苗投放任务,共投放1.8—2.0寸鱼苗49.6万尾。经过80至90天左右时间的管理饲养,至8月20日开始有农户捕鱼进入市场。验收工作从8月20日开始,至9月8日结束,全部工程项目以实测方式完成。经验收,实施工程项目面积496亩,实测面积496亩,共投喂饲料32.03吨,验收实测鱼产量25.68吨,单产在90公斤以上的有5户、13亩,80至89公斤的有17户、55亩,70至79公斤的有29户、85亩,60至69公斤的有23户、67亩,50至59公斤的有14户、39亩。由于7至8月份××县境内普遍干旱少雨,使得稻田养鱼受到严重干旱,工程化项目受灾面积230亩,损失鱼产量9.78吨。在未受灾的266亩面积中,验收实施产量18.76吨,最高单产96公斤,最低单产19.3公斤(未投喂饵料),平均单产70.53公斤。另外,经农科部门测产,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稻谷产量共增产16236公斤,最低增产每亩31公斤,最高增产每亩达63公斤,平均每亩增产稻谷为41公斤。
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效益分析。
××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中,共产鱼25.68吨,增产稻谷16236公斤,按市场价格鲜鱼每公斤10.00元、稻谷每公斤1.00元计算,产值为27.3万元,其中鱼产值25.68万元。未受灾害的266亩中,共投喂饵料20.93吨,产鱼18.76吨,平均亩产70.53公斤,最大个体尾重600克,最小个体尾重26克,平均尾重82克。受灾害的230亩中,共投喂饵料11.10吨,产鱼6.92吨,平均亩产30.12公斤。经计算分析,扣除鱼种放养成本亩均100元,饲料成本亩均230元,未受灾田块中亩均创利416.30元,受灾田块中亩均创利12.20元。
在未受灾的266亩田块中,投喂饵料20.93吨,产鱼18.76吨,扣除田块自然生产力,净产鱼量13.80吨,饵料系数为1.52,达到了预期的养殖目标。
(二)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既种水稻又养鱼,扩大再生产的一种生产方式,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利用稻田中的水体空间和水中的生物饵料,以及人工饵料,将种、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稻鱼之间的共生关系,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向便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稻谷增产,养鱼增收的目的,既可保水增肥,以生物除虫防病,节约农药、化肥,降低种稻成本,又可充分利用稻田生物饵料。高产的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不仅可直接使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扩宽了致富门路,而且使农民尝到了依靠科技的甜头。
发展科学的稻田养鱼,是农业产业结构战备性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农业部将稻田养鱼作为“十五”期间渔业重点科技推广的八项技术之一,××县将抓住有利时机,做好推广先进高产的稻田养鱼科技措施,续继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单产。今年,××县参加稻田养工程项目的农户198户,参与农户人口749人,虽然受干旱影响,但还是为参与农户人均增加经济收入342.88元,其中未受灾部分的91户农户人均增收515.25元。因此,推广稻田养鱼,尤其是高产稻田养鱼工程项目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村群众物质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做法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是我们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县水利局紧紧围绕省、州水产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把稻田养鱼工作作为局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稻田养鱼具有低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的特点,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增加农民收入的好措施,它对粮食稳定增产,农民增收,丰富广大农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县的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在县稻田养鱼推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组织协调有项目的两个乡镇,将各项责任措施落实到相关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领导,做到思想早发动,措施早布置,任务早落实。
(二)精心选点,合理布局,实行示范、典型引路。
根据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要求,县水利局水产站经过全面选点,确定项目实施选择在水源、交通和群众基础条件都较好的永定镇小旱坝村委会上、下旧村,良田村委会良田和回窝、维的乡夜可腊村委会的石腊和大奋田等六个村民小组。按农户自愿的原则,不强行要求整体连片,保证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养殖条件好,农户积极性高的零星示范样板养殖户,为当地群众取到“传经送宝”的作用。我们坚持“办好一个点,巩固一个面,带动一大片”的科技推广原则,同时,定期组织农户对养殖管理较好的养殖农户参观学习,树立典型示范,为全县的稻田养鱼技术推广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抓好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县对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技术方面采取在各实施点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管理方面采取层层签订《科技推广协议书》,明确责任,同时分户建立《稻田养鱼技术管理卡》,以及相关的统计管理、苗种指导生产和协调调运相配合的措施。为保证苗种质量,由县水产站负责组织鱼苗厂生产后统一供给,统一发放标准及规格,全部田块放养两寸的建鲤F6,并混养2%的草鱼和白鲫苗,亩均投放1000尾,亩均投资100.00元。认真搞好技术指导工作,严格按照工程化稻养鱼技术规范实施。为了增强工程项目实施村委会、村民小组对该项目的责任心,使农户能很好的掌握稻田养鱼工程化养殖新技术和管理工作,由县水产站(委托单位)与各农户(承担单位)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保证单位)签订《渔业科技推广协议书》,并把各项管理措施拴入协议中,分户建立《稻田养鱼技术管理卡片》指导管理,具体做法是根据各农户的田块面积,将每日的饵料投喂需要量及要求田水深度等参数填写成卡片发放给各农户,要求各农户对照卡片投喂管理。县水产站为了配合好村委会、村民小组,特别是各养殖农户管理好稻田养鱼。在完善上述管理措施及方法的同时,县水产站在每一块示范实施点上先后四次集中农户进行理论培训,在跟踪管理指导过程中,派出技术推广人员,每周都在六个实施点上巡回作技术指导及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农户的技术错误和补充技术知识,或调整管理卡片上不适应的技术参数,最大限度地提高饵料利用率,以及避免或减少药害、肥害和逃鱼事件发生。认真做好统计工作,切实做到统计数据及时、严格真实上报,保证了整个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工作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科技成果的准确性。
(四)实施工程项目的体会。
总结××县实施的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群众的思想意识是否到位,是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养殖成功的基础。只有群众的思想意识到位,他们才能够放心的投入和管理。第二,领导是否重视,是搞好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关键。第三,科技服务和指导培训全面到位是搞好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动力。另外,生产管理中,要切实保障渔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必须严惩偷、电鱼等违法行为。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县在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养殖农户投入不足,主要是部分农户的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达到预期单产目标。第二,科技推广力量不足,整体养殖水平还不高。第三,苗种供给紧张,鱼种成本高。
针对××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谨供参考。第一,对养殖户投入不足的问题,能否通过压缩工程项目面积数量,增大亩均投入资金,做到工程项目面积“少而精”,让那些有养殖经验而无投入资金的农村积极分子作为养殖示范户,让他们科技致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第二,对科技推广力量不足问题,建议省上每年举办一批水产养殖培训班,加强对县乡水产养殖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和增强工作能力。
一、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农村财务管理的长久性
九三年初县经管站即提出了“以会计集体办公记帐为主、辅以民主理财和审计监督”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思路,县农业局即以农经技术新项目予以推广,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拟定《饶河县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暂行规定》和《饶河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规范》,由县政府颁布实施,促使我县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县农经管理还同时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大力推广农村会计集体办公记帐制度,县经管站派出人员108人次到各乡镇,督促帮助乡镇按季度集中村会计到乡镇政府记帐、结帐、报帐,接受经管站的指导监督,采取“以老带新、以业务熟悉的教业务生疏的、以先进促落后”的形式开展互帮、互教、互审活动。促使各村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基本上做到帐款、帐实、帐据、帐帐、帐表“五相符”,并能按时结帐、报帐,反映公布村财收支情况。
(二)强化农村会计的培训与管理,努力稳定农村财会队伍。县经管站不仅与财政局、农函大联合培训农村会计技术人员,县局组织人员督促帮助乡镇以农经管理、财政会计人员为骨干轮训村会计的基础上,牵头组织村会计集中培训。几年来共培训了农村财会人员486人次,考试合格发证258人。同时根据农财两部制定的《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等有关规定,积极争取村会计按不低于主要领导干部标准的享受补贴待遇和试行养老保险,逐步推行村会计考核评比和任免审批制度,制定村会计岗位责任制,与固定补贴相挂钩,确保农村财会队伍的稳定,有效地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三)实施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开展农村财务审计试点工作。近年来,县农经管理部门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争取解决人员、经费等困难问题。
(四)建立财务管理领导机构,推行民主理财制度。县农经管理部门为了保证村财管理的长治久安,积极推广外地先进经验,督促建立农村财务管理领导机构,全力推行民主理财制度。
二、今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建议
要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财政部制定的村合作经济组织新财会制度和《饶河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是: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与宣传。各级要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列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议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与充实农村财务领导机构,充分发挥经管财政会计等人员的作用。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宣传村合作经济组织新财会制度为契机,采用简报、墙报、广播、电视等形式,做到村财会制度家喻户晓。
(二)要全面推行农村会计集体办公日制度,以乡镇为单位按季度组织村会计集中查收、核支和记帐、报帐,开展互帮、互教、互审活动。
(三)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制度。县局计划制定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及其奖惩措施办法上报县政府批准,乡(镇)村(街)要根据《规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行具体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 领域拓展 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反映指标的农村统计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中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统计工作领域,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1)农业经营规模小。由于受历史及传统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没有完全打破,加之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进一步分割了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严重,使得农村投入产出比偏低,人们不愿意、也不易于组织大型规模经营,使得农业经营发展缓慢,农民增收迟滞,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2)农业发展条件差。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长期城乡不平衡发展,造成我国农业落后,农民增收困难。而且由于不均等的发展政策,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农业发展缺乏发展的资金,农业基础的薄弱造成农村很难真正培养和留住人才,使农村的发展缺乏必须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许多地方土地政策多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挤压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农业发展的条件变得更为恶劣和有限。
(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序、有力的组织,而当前制约我国农民走向市场、农业快速发展的“短板”就是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1)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是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也是“三农”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时期。今后,中央和省里还要继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地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三农”扶持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首先要把这些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该配套的资金坚决配套到位,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生产状况。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建设。要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提高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无公害农产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突出抓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建设和林产品加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着力抓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当前,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增强其对畜禽养殖、奶业及优质粮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4)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集中支持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农业以及灌区配套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要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村道路改造建设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挥基层统计工作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立足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创新农业统计方法。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内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统计工作要密切关注农业经济中的新变化,发现和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方式和内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加大农村统计制度改革力度;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调查,并适当削减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的指标,建立健全反映新情况、新变化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把握。
(2)立足农村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重心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以粮食生产为龙头的传统农业生产有所弱化,农村经济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纯农业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正在逐渐弱化,农业发展的立体化、多元化、层次化特征日趋明显。这些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必须要站位更高远,跳出旧的农业生产格局来搞统计,来提供决策资讯,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立足农业统计队伍实际,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效能。农业统计工作点多、面广、监测难度大,在农村统计调查上,要加强“双基”建设,强化“核心”意识。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统计工作规范及相关业务考评办法,增强农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强化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统计数据的综合评估力度,确保调查数据不出现趋势性错误,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制订农业发展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融资渠道
Abstrac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market-oriented, leading industry-leading use of regional advanta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integrated operations is to achiev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l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value-added to improve theagricultural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a new agricultural mode of operation.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we must cultivate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expanding financing channels.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eading industries; leading enterprises; financing channels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地方农副产品为特色,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利用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与市场接轨,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使农业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一、培育主导产业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区域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把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对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留印:关于当前农业产业化现状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0(17)
【关键词】土地流转;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1.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当前我县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着面积少、规模小、流转行为不规范、服务机构不健全、流转机制不完善等,反映出当前农村土地流流转在观念、利益和年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1农民的恋土情结深厚,抑制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部份农民小农经济意识较强,恋土观念根深蒂固,视承包土为“保命田”,既使外出打工,进城经商,也要保留承包田,不愿长期转让或转包他人经营,免得放弃土地经营权,宁可荒芜半荒芜也不愿意流转他人经营,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这是农民恋土的一个客观原因。
1.2土地流转的市场需求不足,双较效益低,影响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1)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过低的农业比较收益以地农为投资存在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使得各种资本对经营农村土地的动力不足,造成了土地流转市场需求。此外受农村土地及其附着物不能担保和抵押贷款的政策限制,以及农村金融缺失,,阻碍了农民和土地流转方发展高投入的农业产业。
(2)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土地承载的负担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生产费用。农业是一个周期长、风效慢、受气候影响大的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或高产不高效的情况相当突出。目前有部分农民之所以不愿意转入其他农户的承包地,说到底就是土地承载负担重,比较效益低。
1.3规模流转困难,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规模
由于我县山区面积较大,大部分土地分散在山地,且由于分布在不同区域、面积较为狭小的地块所组成,零星分散,难以实实施规模经营。
1.4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制约着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县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以农民自发流转为主,集中连片的、有组织的流转较少;以农民之间的流转为多数,农户口、与开发业主之间的大批量流转较少;耕地主要以短期性、季节性的流转为多数,中长期的流转主要是荒山荒坡及其它流转地。
1.5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我县目前尚缺乏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配套政策措施,部分基层干部存在求稳怕乱、少找麻烦的思想,引导不力,服务滞后漱口,对土地流转工作缺乏指导和管理;缺乏土地流域转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
2.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和意义
2.1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了我县农村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流动,使一大批从事农业的农户逐渐摆脱了土的束缚,专门从事第二、三产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的步伐。据统计局2011年数据,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达7.6万人,年收入达1.9亿元,人均增加纯收入476元。土地流转既可使出让户或获行得固定的土地出让金,同时,土地出让户也可通过外也打工、从事其他行业或者到土地受让大户(农业企业)中劳动获取收入。
2.2促进招商引资,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
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招商引资,引进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带动当地的资源开发,为开展精品农业、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而且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繁荣农村经济。
2.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便于统一规划,有利于新技术的运用和新品种的推广,特别是高效的经济作物的开发,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2.4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农为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吸纳社会资金,特别是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的有效途径。土地经营权转向社会开放,对农业的综合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2.5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农民实现土地流转后,离乡,积攒足够的资金后定居在小城镇或城市,受更多的社会公共福利,成为城镇的主人。同时,土地规模流转,必然会吸引和带动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城镇,为城镇居民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带动餐饮、运输、房产等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税收,为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形式良性循环,互动双赢的局面,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
3.如何推进我县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对策及建议
3.1更新观念,引导流转
加快土地流转的关健是决村(组)干部群众的思想障碍。一是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延续和完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城镇化、转移农村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现行农村各项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二是村(组)干部要强化对政策法规的学习,调整工作思路,教育和指导农户自觉进行土地流转。
3.2执行政策,规模流转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规政策,确保农地用途不变,限制土地抛荒,鼓励提升地力;合理确定流转补偿制度的和土地估价。二是县、乡(镇)、村要分别制定和落实鼓励土地流转达配套政策。在优惠对象上实行双向优惠,既要鼓励土地转出方,又要鼓励土地流转入;在优惠的内容上要实行优惠,不但在经济上优惠,且在流转户享受集体公益事业服务等方面都给予适当的扶持;在优惠的取向上要实行重点优惠,对地质较差的盐碱涝洼地开发性经营项目,有技术推广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种养项目,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3.3因地制宜,有序流转
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要实事求事,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在体流转工作中,必须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对已经实行的各种方式方法,要来不断总结、修订、完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力求实效,逐步推广。
3.4把握原则,推动流转
在体的土地流转运作中,主要把握好以下六点原则:
(1)把握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原则。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
(3)把握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一是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二是土地向规模化种田能手集中,实行开发种植,既能解决农村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又使土地效益倍增;三是土地向龙头企业流转;四是鼓励县、乡科技人员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农民手中转包或租赁土地。
(4)把握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的原则。主要是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方式,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5)把握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原则。一是土地流转的期限不超过30年,的余期限;二是土地流转必须签订书面,并经乡镇土地管理部门鉴证,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三是加强土地流转合同资料的档案管理工作。
(6)把握正确引导和加强服务的原则。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尊重农民意愿和客观经济规律,不断规范土地泫转。
建议:
(1)建立农户土地承包数据库,进行动态监测管理,流转信息公布。
(一)免征农业税,消除对农产品的负保护不少国家对农业实施各种形式的保护与补贴,与此相反我国不少农产品的有效保护率(EPR)和生产者补贴等值(PSE)均是负值,表示政府对这些农产品的征税大于对它们的补贴,所以我国还存在如何消除负保护的问题。政府决策部门应改变指导思想,将从农业和农民处抽取剩余资本来支持工业发展转变为由工业化支撑起来的财政来支持农业。
许多国家都不征收农业税,免征农业税可以作为政府在WT0框架下支持农业的一个有效手段。由于我国农业税的计税方式是按照历史的产量基数确定的,因此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税赋较重,免征农业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从减轻农民负担看,由于很多乱收费总是跟着农业税来搭车收费,免征农业税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最有效地完成税费改革。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试点,在实际操作中有两种补法:一种是按照农民人头补,另一种是按照承包地面积补,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较复杂,有些农户人多地少,如果按照面积补这些农户就比较吃亏;而另一些农户人少地多,如果按照人头补又不合理。由于WTO规定绿箱支持只能以不刺激生产为前提对生产者提供直接支持,如按耕地面积、农业人口、收入水平为依据提供各种直接补贴,不能与产品挂钩。因此这种直接补贴搞得不好会造成新的矛盾与不公平,农民即使让耕地抛荒也可以照样领补贴,从而培养懒汉农民。农民按一种标准向国家交税,政府再按另一种标准向农民提供补贴,农村基层干部收税时难,向农民提供补贴时繁,很难做到公平合理。还不如干脆用免征农业税取代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样做的优点是:既符合WTO原则,减少了黄箱与蓝箱补贴,又简化了手续,减少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量,公正合理又不产生副作用,对农业生产贡献越大的农民从此政策中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免征农业税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政府主管部门认为在广大欠发达地区还不能推广,原因是害怕由于免征农业税造成农村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实际上在这些地区收税的成本也很高,有的地方收税的成本甚至大于农业税的收入,同时这些地区征收农业税给农民造成的负担也特别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
(二)推动农村基层政府机构改革与农村组织制度变革上一届政府曾下大力气进行了机构改革,但也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机构改革只减人不减事。各级政府官员花大量精力所干的事可能恰恰不是他们该干的事,这种只减人不减事的机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精简机构。
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小政府、大市场的策略,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要插手。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乡级政府债台高筑,据调查,全国平均乡级政府债务为429万元,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当乡级政府不需要指挥生产、不需要向农民催缴税费、乡镇企业改制后,乡级政府就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事可干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行政管理的范围也将扩大。建议撤消乡级政府,这样可以有效地精简基层政府机构,重构农村组织制度,实现管理机制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精简全国的乡级政府机构,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清理乡级政府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显著地减轻农民负担,因为乡级政府的开支实际上有很大部分需要分摊到农民的头上。
在新的农村组织制度中,原乡级政府的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可以转化为县级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法,通过经济手段和导向性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把众多小农户重新组织起来,行使农业生产方面的组织职能,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组织模式。而村级的日常事务则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处理,实行村民自治。
(三)推动涉农财政制度改革1998年以来,尽管积极财政政策在经济回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回过头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以巨大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过去的5年我国累计发行建设国债6600亿元,2003年又发行1400亿元建设国债。2003年中央财政赤字达3198亿元,虽然所占GDP的比重不到3%,但却占中央财政总收入11940亿元的26.78%,再加上多年积累的国债余额、国有企业亏损、银行坏账,这些包袱已经很重了,还会越滚越重,因此巨额赤字预算不是长久之计。(2)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对拉动内需作用不大,而长期经济效益目前还不可预料。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出现超前现象,成为政府形象工程的产物,实际利用率很低。(3)中央财政增长过快,地方财政紧张,影响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全国平均GDP增长率约8%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年增长20%,而地方财政十分紧张。由于财权与事权不统一,60%~70%的财权集中在市以上,而60%~70%的事权在县以下,造成基层政府负债运行,并把负担转嫁给农民。
可以考虑逐步改变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准确把握财政风险,有计划地减少预算赤字。建议将五级财政(中央、省、市、县、乡)减少为四级财政(中央、省、市、县)管理体制,取消乡级财政设置。在财力的分配上需要重视地方的利益,改变目前中央财政增长快而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紧张的状况。逐步解决财政包干制和分税制的缺点,采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形式,通过动态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即各部门预算管理加年终审计的方法动态确定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方案,使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四)在土地使用证的基础上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从土地使用权划分看,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对集体与农户之间,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未能做出明确的划分。农民得到的不是完全的使用权,他们没有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土地作自主使用和处置的充分权利。由于承包期一定几十年,不利于土地的自由流动,农民无法通过市场自由购买和交换土地使用权,农民作为承包经营主体的地位无法在市场交易中得到体现。
建议在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开放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由土地管理局统一向农民发放土地使用证,在此基础上允许农民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依法自愿地通过土地市场买卖或有偿流转土地使用权。通过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集中有效地使用,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民也可以将土地入股,发展农村的股份合作制。
应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村土地的规划权与耕地非农化使用的审批权。完善征地程序,政府在征用农民的耕地时,需要根据农村土地市场的价格行情确定地价,对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政府应在农民土地使用权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构建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分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公益性机构、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立体模式。主要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二是市场力量主导的经营性推广系统。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主要由农业主管部门、科技主管系统、财政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部分广播电视传媒等组成。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在服务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另一类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公司为主体,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农业产业化中的各种组织形式。
应充分发挥公益性部门、中介组织、涉农企业3类主体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将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职能上,将经营逐步剥离出来,让给中介组织与涉农企业来承担。政府应对3类主体采用不同形式分类扶持:对公益性部门(如农技推广部门)应增加事业费,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配合农技推广项目经费来扶持;对中介组织(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应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其发育,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对其在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涉农企业应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优惠。
(六)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与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体系包括:(1)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采取政策扶持措施,例如可以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从而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2)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3)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政策与措施。版权所有
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包括:(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于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劳动力既能转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脚。
(七)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目前我国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花卉、木材、水产品、畜禽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都是现货交易市场,市场容量小,成交量少,市场发育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不少农产品市场处于“集贸市场”的水平,交易分散,透明度低,市场影响力小。因此我国还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物流平台,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相比之下,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竞争与效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主要粮食经营部门政企不分,规范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是:(1)理顺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国有粮食经营部门应定位于企业,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与执法者。通过政企分离将国有粮食系统分解成负责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职能的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和独立经营的粮食经营企业2个系统。让国家粮食储备局与粮食经营企业完全脱钩。(2)规范市场管理,搞活粮食流通。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允许具有一定注册资金、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的各种经济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批发、加工和零售业务。建立健全中介及服务组织,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仲裁机构、资信评级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标机构等。在推进销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逐步推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健全粮食风险调控机制。粮食风险调控机制包括粮食预警系统和储备粮干预系统。建立粮食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变化信息,及时对市场情况作出分析和预测,这对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防止过度波动、促进合理的价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储备粮干预系统中,要具有足额的粮食风险基金和合理的储备粮规模。做到储备粮实实在在、吞吐及时、购得进销得出。还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节国内粮食供求。
(八)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检疫体系可以根据国情建立两套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一套是针对出口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体系,其目的是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绿色壁垒。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设备,派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最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检验检疫部门在检测与检疫设施、方法和手段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另一套是针对国内销售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方便、快速与低成本,以便在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药物残留检测点,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强制性药物残留快速检测,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提高国内销售的农产品质量。
(九)建立农业咨询体系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一套农业咨询体系,这一咨询系统可跟踪和研究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变化与市场行情,为农民进行生产决策咨询、投融资咨询、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咨询等。政府还可以通过农业咨询体系来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如果农业咨询体系能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密切结合,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
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00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00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2、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2001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村经济发展 问题 对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衔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1.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信息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等手段,把最适用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生产者手中,打破了传统的高耗、低效型的生产结构。实现了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过去农民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种植、养殖,缺乏市场信息观念,使得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农业信息化是衔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手段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市场连成一个整体,农商品的竞争由国内市场转变为国际市场,这就要求农业市场必须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而农业生产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发挥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的作用,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3.农业信息化可以推动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农民不仅学会自己生产需要的技术,还学会把自己的产品信息上传到网上运行,有的甚至学会制作网页等上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当代农民的素质,农民还可以不出家门便在网上便随时获得专家技术指导。其次,农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的风地人情,扩大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互联网还丰富了教育资源,为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
目前中国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尚属初级阶段,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网络设施成本高,网络建设不发达,网络利用率低,网站建设总体系规模较小,地域分布不平衡,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大量现代化信息通讯技术和设备得不到应用和普及。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2.农业信息标准化水平低,缺乏统一规划
网络信息资源低水平信息重复多,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信息标准化化程度不高,数据库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统一农业信息标准,各地自行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互通互联性差。对于广大农村,尤其边远山区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科学指导的程度,农业专家指导系统没有引起农民的响应。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还没有达到实用水平,因地制宜性差。
3.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
多数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程序还不够了解,对信息化的操作还停留在文字信息和简单的网页浏览上面,对深入性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了解还是空白。还有的地市领导认为,现在实施农业信息化还太早,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还没有明显的体现,这些原因导致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缓慢及地方差距进一步增大。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改革,增加信息基础建设投入
首先确保所需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尤其确保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资金。搞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要走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之路,广纳资金,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自筹资金为补充,内资外资一起上,财政投入与企业投资相结合,千万百计地吸纳资本,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大,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2.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外语人才和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使农业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在农业信息网络上随时查找到所需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向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咨询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把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成真正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技术平台。
3.大力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
强化政府在农业与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的具体战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整体性的安排。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牢固树立信息观念,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只有掌握信息,实现农业信息化,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各级领导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当作新时期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踏踏实实地做好农业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