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6:23: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化项目;风险;生命周期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配制和优化企业内外部的资源,使企业的运作和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过程,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增进沟通交流的效率,进而改变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架构,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学习的过程,随着其向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渗透,企业信息化会逐渐产生战略性的影响,从作为自动化的工具和信息沟通的手段到决策支持,直至使企业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这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本文从企业信息化生命周期出发,分析企业信息化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帮助企业识别可能出现的各种信息化风险因素,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信息化生命周期

企业信息化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有机体,也具有发生、发展、成熟和消亡的生命周期的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和重点不同,面临的风险也各不相同,通过使用生命周期方法来划分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阶段,根据企业信息化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形态和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对风险进行治理。企业信息化主要分为四个生命周期阶段:

第一,项目规划阶段。项目规划阶段是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明确了方向和目标。通过企业信息化规划和组织,制定总体战略规划,确定信息技术结构,选择信息技术方案,管理企业信息化投资预算,设立信息化组织架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制定企业信息化的进度计划,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第二,项目实施阶段。在项目实施阶段,确保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按计划获取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资源,通过自行开发或外包的方式获得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系统,在用户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相关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完成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授权。

第三,项目应用阶段。在系统应用阶段,信息化被交付使用,通过对用户进行相关的培训,并在用户使用期间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服务连续性和系统安全。

第四,更新淘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企业业务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原先的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通过对系统的评估,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升级或使用新的系统替代原有系统,原有系统的消亡也意味着另一个新的系统的开始。

三、企业信息化风险因子分析

风险是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出现的与利益相背离的价值取向,企业信息化风险是指企业在实行信息化项目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信息本身的原因,使得企业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重要信息或不能充分地获取、利用外部信息或影响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传递、交流等,以致造成企业难以确保其所拥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危险,甚至可能对企业实现其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企业遭受损失。

(一)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1、项目需求分析的风险因子。项目规划阶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项目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一切工作的开始和依据,项目需求分析的失败将直接导致后续工作的盲目性,最终导致项目失败。一般讲,通过项目的需求分析,要确定对目标系统的综合要求,并提出这些需求实现的条件及需求应达到的标准,也就是解决要求开发的信息系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项目需求分析的风险因子,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功能需求的合理性;性能需求的合理性;安全性、可靠性需求的合理性;可扩展性需求的合理性;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的合理性。

2、环境与资源支持度的风险因子。项目的开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充足的资源支持,这是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项目环境与资源的支持度风险因子,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技术支持度;资金支持度;人员能力支持度;组织支持度。

3、开发方式与项目方选择的风险因子。在项目的需求分析与环境资源支持度考查完成后,企业需要选择相应的开发方式和项目方启动相应项目。一旦开发方式与项目方确定,在后续的项目实施阶段一般将无法更改。因此,这一选择至关重要。项目开发方式与项目方选择的风险因子,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发方式的选择;项目方的选择。

4、项目合同的风险因子。在开发方式与项目方的选择完成后,企业需要与项目方签订相应的项目合同。项目合同的风险因子,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合同类型的选择;合同条款的全面性。

5、项目建设组织的风险因子。在项目合同签订后,项目开发即将全面展开,这时必须建立一个项目组来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往往需要企业与项目方双方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这些人员在信息化项目的开发中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如何组织好这些人员,使他们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对成功的完成项目至关重要。项目建设组织的风险因子,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项目组成员的素质能力;项目组的组织结构。

6、项目相关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风险因子。在需求分析、开发方式、项目组织确定后,在项目规划阶段还存在着一个对项目最终结果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项目相关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这项工作很重要,一方面是因为计算机只能对规范的数据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处理;另一方面规范的工作方式有利于项目成员的沟通及对项目工作的监控,有助于提高项目成果的质量和用户的满意程度。项目相关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风险因子,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相关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相关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二)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1、项目质量控制风险因子。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就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费用下完成一定的“任务”,且这些“任务”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因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管理。但对于信息化项目的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是比较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系统的质量难以定义,即使可定义也难以度量。由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其中运行的应用软件,我们可参照软件质量的度量来对信息系统的质量进行界定。项目质量控制的风险因子,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产品运行的质量情况;产品修改升级的质量情况;产品转移的质量情况。

2、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的风险因子。在项目合同签订时,项目的委托方与方已就项目的进度与成本进行了约束。因此,对项目进度与成本的控制,作为项目委托方的企业来讲,并不是自身关注重点。但如果由于项目方的责任造成了进度的延误与成本的超支,委托方同样会蒙受损失,预定的项目将无法在原计划时间投入应用。因此,项目委托方对项目的进度与成本也需要进行全程的跟踪与了解。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的风险因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项目进度控制;项目成本控制。

3、项目人员管理的风险因子。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的相关人员主要是项目方人员。这部分人员不是由应用企业直接管理控制的。但项目方在项目人员管理上的失败会严重影响项目的质量、进度与成本。因此,对项目人员管理的风险也应纳入到企业考查的范围内。对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来讲,他们在信息化项目中既是成本,又是资本。项目人员管理的风险因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均衡性;人力资源资本产出性。

4、项目文档管理的风险因子。项目管理文档是对项目计划、费用和问题进行监督的管理手段和项目建设过程进行记录的工具,它能使各级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展保持预见性,以便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开发及维护过程中的问题。按照文档不同的服务目的,信息化项目的文档可分为三类:用户文档、开发文档与管理文档。项目文档管理的风险因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针对性;精确性与同一性;完整性。

(三)项目应用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1、需求膨胀的风险因子。信息化项目的应用阶段当需求新增或者需求发生变更时,很可能带来新的工作任务和活动,工作规模随之变大;同样,需求膨胀也会导致对原有需求的设计返工。无论是产品规模变大,还是设计返工增加,都将对项目的进度造成影响。项目需求膨胀的风险因子,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系统的可扩展性;企业内外部环境变更。

2、项目组成员流失风险因子。项目组成员流失或者投入不稳定,使得项目组缺乏有经验的人员,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新人到项目组,将导致缺陷引入增加,缺陷也不能尽早发现,项目组的士气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有这些将会导致生产率的下降,最终引发进度延迟问题。增加新人到项目组,由于存在接手时间,并增加了项目组沟通的工作量,进度也会有延迟。项目组成员流失的风险因子,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系统开发人员的变更;系统操作人员的变更。

3、对项目平台/环境/方法不熟悉风险因子。对项目平台/环境/方法不熟悉,将导致更多的正式培训或者边干边学,也会导致更多的项目沟通时间,错误引入也会因为对平台/环境/方法的不熟悉而增加,所有这些将会降低项目组的生产率,从而使得进度延迟。对项目平台/环境/方法不熟悉的风险因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员工培训;项目沟通工作量;错误引入。

4、工作量估计不准确风险因子。工作量估计不准确,往往是指工作量估计偏少,这是由于人们在进行软件项目估计时,倾向于忽视某些“可能需要做”的工作,而不是把“可能不需要做”的工作也计算在内。当然也有项目组工作量估计偏多,偏多的结果之一就是项目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当工作量估计偏少时,项目人力资源投入可能不足,或者项目计划完成时间点提前,这两点最终会导致项目组成员感受到过度的进度压力,从而导致项目延迟更多。工作量估计不准确的风险因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历史数据的缺乏;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四)更新淘汰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在信息化项目更新淘汰阶段的重要风险因子是项目监控与评估的风险因子。监控评估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过程,用以帮助企业监控、评估特定的信息过程风险,通过定义相关目标指标和绩效指标,对企业过程进行评估,及时地对信息化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警,并提供准确、及时、客观的风险报告,对背离企业目标的变化采取迅速行动进行纠正,为企业提供相关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有效控制风险。项目监控与评估的风险因子,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监控评估的合法性;监控评估的独立性。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了解其中隐含的风险,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职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良,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完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苏楠.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小企业信息化[J].技术经济,2003(11).

2、肖荣.企业信息化风险治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5.

3、冷晓彦,马哲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05(10).

第2篇

在信息化时代下,实现信息化系统的完善构建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有效保障,但是,在实际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信息化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云计算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则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崭新出路,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下,企业能够实现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能够为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奠定基础。然而,如何实现云计算下信息化系统的完善搭建,已成为企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云计算的特点与分类

云计算的特点如下:①自主性。基于云计算下,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实现服务与资源的自行配置,而并不需要与相应服务供应商进行交互解决;②网络访问。基于云计算技术下,采用标准网络访问方式则能够获得相应的服务资源,并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远程计算资源的访问;③伸缩性。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实现云计算资源使用方式的获取,相应供应商能够根据这一动态需求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④资源池。云计算本身能够提供一个与地点无关的资源池,能够结合访问速度来实现资源池的有效配置,进而以动态分配的方式来满足用户实际需求;⑤按需付费。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租赁的对象,通过按需付费来实现对相应服务价值的衡量。云计算的分类:基于云部署模式下,可以将云计算分为公共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三大类;而基于服务层次下,可以将云计算分为SaaS、PaaS、IaaS三类。

2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看,企业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并未实现对信息化的深入分析与解读,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在意识不充分的前提下使得相应投资风险加大;与此同时,在实际进行信息系统开发时,企业并没有对需要构建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且详细的分析,进而导致现有信息化系统无法满足实际业务需求,信息系统本身缺乏灵活性,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无法发挥出信息化的作用。此外,信息系统间尚未实现有效的集成,进而致使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信息孤岛问题凸显。从如上所存在的三点问题上不难看出,企业要想进一步推进自身信息化的完善构建,就需要实现信息化系统模式的更新与完善,并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来实现系统建设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以在控制资本投入的基础上,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与规避。因此,结合云计算的特点,将其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之中,能够为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新出路。

3基于云计算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3.1实现云计算下企业信息化系统整体框架的设计

将云计算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首要工作是基于现有信息化系统下进行有针对的完善,具体需要做到:①要求企业要结合自身发现的实际需求,根据云计算的特点,实现需求分析与定位;②需要针对云计算供应商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实现相应云计算产品的选择;③结合自身实际业务处理之需,实现对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分析与选择;④针对云计算的实施,需要实现对相应操作平台的设计,并要落实运行与维护工作,为实现云计算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⑤实现相关支持项目模块的设计,如网络安全性与运行的可靠性分析,以及相应计费方式等。

3.2云计算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3.2.1实现需求分析

这就要求做到:首先,明确当前企业自身所采用的IT路线,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企业现阶段业务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分析,此外还需要实现对IT环境的深入分析,进行明确自身有哪些需求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来满足,然后在确定需要采用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定位相应云部署模式以及云服务层。

3.2.2云计算方案的设计

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实现云计算落实方案的详细设计,这就要求实现各个系统平台具体规划方案的设计,包括了软硬件的选择、操作系统平台的设计、安全系统与访问模式的设计等,同时还需要对自动化流程进行相应方案设计。

4总结

第3篇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第4篇

一、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首先介绍了什么是企业信息化架构,并通过企业信息化缺乏架构表现出来的问题,引出了企业信息化架构的意义,进而讲述了企业信息化架构的内容和本质。

培训老师讲解了主流的四种信息化架构方法: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设计(DoDAF)、美国联邦体系结构设计(FEA)、企业架构框架(TOGAF)、面向服务的建模和架构(SOMA)。其中DoDAF和FEA是相对离散的结构,约束力不强,TOGAF是目前企业信息化架构建设的主流,而SOMA是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方式,是未来信息化架构的发展趋势。

重点以IBM公司作为咨询公司,为某国有大型集团进行信息化架构建设为例,讲解了信息化架构建设的五大实施步骤,及各步骤的实施方法、工具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分别为:

(一)业务架构设计

这里需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愿景,建设、优化和调整企业的业务流程、机构以及职能,并据此通过图表、调查问卷、研讨会等形式,分析并找出企业IT建设的问题和详细需求,确定IT建设的建设点和关键点。

(二)数据架构设计

此步骤需从数据编码标准化开始,逐步建立数据仓库、建立归档的数据库,建设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系列数据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从而形成全局的可共享的数据中心。

(三)应用系统架构设计

此步骤将形成一个描述企业现有或未来概念应用架构的单一视图,规划定义IT系统和他们之间的接口以及集成方式,展示企业应用系统的组成部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架构不是对某个系统的设计或者需求分析,而是定义企业向业务部门提供的整体的IT应用系统和功能。

(四)IT基础设施架构设计

这步又称为技术架构,它主要定义了如何建立一个IT运行环境来支持数据和应用架构,包括IT基础设施的组成、网络部署方案、数据中心建设方案、灾备体系的建立、安全机制的建立等内容。同时还需要考虑业务架构、数据和应用架构、现有的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五)总体实施策略与IT治理

这里主要包含5块内容:1、通过一系列的工具和讨论预计项目任务量,并确认项目的优先级;2、进行通过比较分析进行产品选型,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3、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和需求变更管控机制;4、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TIL)的IT服务管理;5、IT运维工作服务化、流程化的方法,及问题管理的方法等。

第5篇

【关键词】信息a化建设 信息化咨询服务 规划方案 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咨询是对企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改造,主要涉及企业管理模式设计、业务流程重组、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应用。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管理规划过程,每个咨询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业知识背景、成功案例经验、有效的工具和丰富的知识库。任何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1 总体调研

通过对企业高层领导、各业务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各下属企业管理人员的调研,对企业的战略、业务、管理、组织和人员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使信息化规划能符合企业实际,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支撑企业未来发展需要。

(1)与企业高层、相关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一起工作,明晰企业的战略,为企业IT建设指明方向。

(2)与企业高层、相关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一起工作,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现状描述,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以便具体确定什么样的信息系统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3)了解国内外最佳业务实践,和IT如何支持业务的行业标杆。

(4)了解企业IT现状。

2 需求分析

分别从业务(业务模式和运作模式)和IT(IT现状与趋势)两条线索进行分析,IT战略与架构制定准备素材。对调研情况整理、归纳和分析,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业务模式和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比较国内外最佳业务实践,寻找差距,明确用户需求。

(1)战略:将企业战略和IT战略进行整合,以便使IT战略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2)业务模式:对调研的企业现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关键业务流程,并建立企业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型。

(3)数据:对现有的企业数据以及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处理等进行分析,以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4)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信息系统或正在开发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了解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信息系统如何支持业务流程,以及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5)基础设施:了解和评估企业目前已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和评估。

(6)行业标杆:了解行业内IT支持的最佳业务实践,以便进行差异分析。

(7)评估企业当前信息系统的应用与行业内先进水平的差距,判断企业采用信息系统的机会,即提出需求。

3 方案设计

根据企业信息技术整体战略和主要业务需求,规划企业未来的信息系统架构蓝图,明确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需求联系。企业的许多改进机会,例如改善原有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报表结构等,往往都可以在设计新系统时同时考虑。方案设计阶段是整个咨询工作的核心环节。

(1)通过指出并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2)通过指出并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确定业务流程调整地机会,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BPR调整的机会。

(3)设计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总体框架。

(4)设计各应用系统功能结构。

(5)设计企业总体基础环境的技术架构,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需要。

(6)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安全体系。

4 实施计划

对规划方案中的应用系统的实施进行优先级排序,明确信息系统规划的整体实施时间、步骤和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对企业信息化过程进行投资分析;并制定信息技术管理模式。

(1)考虑企业业务现状问题,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同时,结合信息系统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各信息化系统建设计划。

(2)对企业未来信息系统的投资按实施计划进行初步估算,并进行风险—效益分析。

(3)设计和确定IT基础设施及规范、基础实施实施策略和计划。

(4)结合企业未来的组织结构和实施建设的策略,设计和确定实施信息系统以及维护信息的IT组织结构,IT组织结构是实施和维护未来信息系统的保证。

(5)同企业高层及项目组确定未来信息管理模式及实施策略。

(6)制定应急方案。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已为中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搞不搞信息化,已经不是企业的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做出信息化的战略选择,自然是明智之举,是“做了正确的事情”。但在这种纷繁复杂的企业信息化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把事情做正确”,把自己的信息化战略落到实处,取得成功,还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战术策略做保证。

参考文献

[1]倪明.管理咨询公司信息化咨询服务能力的评价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01).

[2]刘建军.咨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8).

[3]武玲玲,刘晓松.浅谈信息化咨询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11).

[4]陈昕,巫华.发挥咨询公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J].江苏商论,2003(05).

第6篇

农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坚强智能电网是“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能源互联网更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办公等)为基础,实现人、物、能源之间的全程互联和广泛互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有力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信息通信已深度渗透至电力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从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层面看,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的覆盖率达到100%,公司月平均处理信息系统工单近900万个,平均日增数据记录达28万余条。220kV及以上变电站光纤覆盖率保持100%,110(66)kV及35kV变电站光纤覆盖率达到99%以上,基层(直管县供电企业、供电所、营业厅)通信覆盖率提升到100%。从县公司层面看,营销MIS、生产PMS、班组一体化等系统已基本覆盖至县级供电企业,企业信息化生产、管理和办公水平持续提升。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覆盖至县公司,县公司可以远程参加上级单位的各类重要相关会议,极大地缩短了国网—省—市—县各级单位的管理链条,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会议成本。

农电企业信息化人才差距分析

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信息通信已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成为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强基石。但与省级或地市级公司相比,农电企业对信息通信重视程度普遍不足。部分单位对信息通信的理解甚至仅停留在“修电脑”“装电话”的层面。农电企业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内外网混用、信息通信机房随意进入或操作、内网防护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公司整体信息安全造成较大风险。企业信息化人才短缺农电企业因为受到通信网络规模小、信息系统运维经验匮乏等客观条件限制,缺乏精通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专职从事信息通信专业的人员。信息通信人员一般采用兼职方式,对县公司常用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内网等系统多停留在“用”的层面,发生故障后排查处置能力较弱。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快,但县公司人员接触新技术的机会较少,难以跟上信息通信发展步伐。企业信息化培训不足一是企业信息化培训时间不足。县供电企业各类培训中,关于信息通信内容的培训时间占比普遍小于10%。二是企业信息安全培训欠缺,信息安全已成为国网公司与生产安全并行的重要安全指标,但农电企业的各类培训中,涉及信息安全内容的培训较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对培训人员帮助效果不佳。三是企业信息化培训手段单一,信息通信相关培训仅是通过PPT讲解等方式进行,培训效果跟踪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PDCA闭环提升。

农电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体系

第7篇

关键词: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第三方物流”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接受[1],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大批传统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纷纷转型,成立物流公司。在这些物流公司中,大部分是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出现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它们具备市场需求反映快速、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资金匮乏、人才缺少等因素制约,其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2]。

在企业以核心竞争能力制胜的今天,作为服务行业的物流企业的发展必须重视其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只有物流企业具备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处理系统,才能够对市场需求及服务信息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控制,提供有效的服务,最大程度的提高客户满意度,创在客户价值。同样对于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话,必须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目前,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现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在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中,笔者认为关键是企业没有把企业战略和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本文试图从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的层面探讨其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二、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瓶颈

1.信息化目标不清晰

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要有清晰的信息化目标,根据信息化的目标规划信息化建设,否则,信息化工作只能以失败告终。

中小物流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信息化目标定位不准,盲目上马,随波逐流的现象。有些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了解信息化的真正作用,只是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面子工程”,作为企业争取业务的砝码,盲目上马,那么可行而知,信息化建设的结果与实施情况肯定不会尽如人意;有些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意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是在真正的建设过程中,可能由于对于信息化建设目标定位不清晰,致使信息化建设成效甚微。

2.业务不规范

物流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业务复杂,信息量大,采集难度大。一方面物流业务复杂,除一般贸易的买、卖方及相关的银行、中介外,还包括实物运输、保险、仓储、装卸、包装及配送等,涉及的主体众多,除企业外,还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另一方面,动态采集难度高,技术涉及面广。现代物流管理趋于要随时掌握实际货物的运输、交付和通关等情况,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据此需求变化对流程做出实时控制和优化。

一方面,由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尚需完善,另一方面,由于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缺乏规范性。两者共同决定了物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采集、处理等工作都存在非标准化的制约,给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三、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中小第三方企业信息化问题绝不仅仅是信息化的孤立问题,它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只有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愿景,根据发展战略合理优化业务流程,方可明确企业信息化需求,构建成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笔者认为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信息化建设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进行,信息化建设最终能够为企业战略提供决策支持作用;企业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能够带来企业流程的清晰和优化,而合理的企业流程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依据,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结果是固化企业流程,最终实现企业流程的优化。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目前处于激烈竞争的物流市场上,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其受资金、硬件、人才等方面的约束,不可能成为综合物流提供商。因此,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要生存的话,必须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

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战略规划一定要建立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现代物流是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起来的。当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从产品制造转向产品销售再转向现代营销和客户服务,直至现在“一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现代经营理念的时候,人们对于物流的认识已经从企业自身的“功能性活动”上升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储存和配送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制定战略必须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3]。这就要求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改变以前以规模效应获得经济效益的观念,而应该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的新服务。

对市场需求能够做出快速反应正是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势。因此,对于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专业化和差异化路线是可行的选择[4]。“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对于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是不可取的,可行的方案是“小而精”,锁定特定的行业或特定的服务,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专业化和差异化战略可以使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特定的行业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具体制定发展战略时,可以考虑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服务内容、方式以及服务细节上提供差异化服务,甚至为客户进行定制服务。

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确定了其发展战略之后,就为以后企业的业务流程规范以及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围绕企业战略进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开发模式的选择上,如果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人员,企业可以选择自行开发。不过一般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具备这种条件,这样的话,企业可以选择专业的物流软件公司。专业的物流软件公司的软件分析设计人员,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和业务需求,再加上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出来的物流软件系统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需要。

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分析必须密切结合企业战略,企业信息化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日常事务的信息化,提高企业办事效率。但是这仅仅是信息化的初级目标,是信息化必须实现的基础目标,仅仅实现这个目标是远远不够的。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必须根据企业战略进行长远规划,除了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外,还要根据企业战略考虑未来的应用需求。

信息化系统的系统设计,要注重信息化的整体性和持久性。对于系统平台的选择,既要考虑平台的稳定性又要考虑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资源约束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开发平台。系统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方便系统以后的升级和优化。

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信息化的进程中,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外,要充分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近年来,政府对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四、小结

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我国数量巨大,为我国物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是关系每一个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日后发展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信息化建设工作只有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才能取得成效。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顾淑红.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管理,2007,2:8-9.

[2] 傅蓉心,刘海林,傅蓉浣.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需求及发展探讨[J].企业经济,2006,8:177-179.

第8篇

1.1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使管理更加直接

信息化本身的过程就可以使信息从传递到决策的过程更加便捷,大大缩短了反馈的时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信息化使得资源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决策层与基层之间连接更为紧密。

1.2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当今这个时代,现代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家上网购物,传统的零售业离不开供、销、存等各个环节,而当今的消费时代,可将这一切环节都应用于网络,它减少了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也使得各个环节更加畅通无阻,同时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派生其他新型的销售手段,让顾客能从多个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更有利于商家实现他们的销售行为。

1.3 企业开展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利于它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行情,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相应的举措,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收集竞争对手信息、行业信息、产品信息,这些都是有利于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获胜的重要资源。每个企业都渴望自身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信息化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它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式。

2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2.1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企业的信息化可以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它能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

2.2 信息化可以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

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企业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程序,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很容易会被市场竞争淘汰。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我们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企业的信息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是促使管理制度形成的必要保证。

2.3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推进企业信息化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有利地位,根据市场形势,企业可以完成产品的个性化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融入全球的经济格局;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可以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这样做不仅降低了能耗和库存积压,还能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在能源上降低能源的使用率,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2.4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信息化能更有效地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民经济信息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将企业信息化搞好了,才能有效保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实现。

3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通过公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间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

3.2 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自身业务运作之间的关系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看不难发现,在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后成效甚微。

3.3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针对性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缺乏大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有些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效果不理想。

3.4 没有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

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同时,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要先行一步,我们要把基础信息建设摆在首位。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只有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企业各种信息资源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整理必须与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步进行。

4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1 选准企业信息化突破口

从企业信息化突破口的选择原则上讲,信息化应该自下而上、由里而外,因为这样数据才能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

从企业生产经营瓶颈突破。根据木桶理论原理,信息化建设选择企业管理最薄弱环节、最需要解决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可以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上升。

从企业独有优势入手。每个企业在市场上生存,能够适应竞争,一定有它独有的优势。从企业独有的优势入手,可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见效快,也为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整个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4.2 员工培训应在信息化实施前

我们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信息化过程中,具体的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便于未来的计算机理论学习;第二,员工还要有一定的应用基础,不能对计算机应用一无所知,在实际工作中要能跟得上企业的进度。

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将员工培训放在信息化实现。

4.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重组应互相推进

成熟的软件代表着一种先进或标准流程,必然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这就涉及到业务流程重组问题。是先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还是先实施信息化,一直是困扰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难点问题。建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选择先进行局部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局部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循序渐进地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即企业在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管理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出发,一方面着手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基础工作进行整合与提升,使之适应先进管理软件的要求,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工作;另一方面,对软件所要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对一时难以达到的部分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修改某些难适用的部分,使之能与企业的现状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把引入的软硬件看作是“死”的东西,而是作为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4.4 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软件的选择不只是选择产品,更重要的是选择未来长久的合作伙伴。软件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选择商誉卓著、经营绩效良好、经验丰富的公司。②选择的产品既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成长的需求,又满足未来多样化的需求,质量要稳定,维护要容易。③选择的公司拥有完整的售后服务机制,可提供满足自己需求的服务。④选择的公司拥有广大的满意客户群,最好有其同行案例客户。⑤尽量选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线的方案。⑥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一致的,选择成本较低廉的解决方案。

5 企业信息化成功之路

5.1 企业内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必须信息化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可概括为:外逼、内需、信息化意识逐步增强、客观条件基本具备。外逼内需都客观地要求企业重塑自己的神经系统,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5.2 冷静面对企业信息化的常见问题

企业领导受外逼、内需所迫,心急求成,全力支持信息化。领导为信息化批了钱,给了人,信息部门喜出望外,粗粗调研,匆忙规划,急速上马,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系统、外部网站等等,硬软件一同采购开发,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水平是常见问题之一。面对众多的ERP厂商,多数管理咨询商与ERP厂商明分暗绑,前咨后卖。对企业提出的模糊需求一概应允,先签单后对付。企业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生搬硬套。把自己本来既能走又能跑的脚硬塞在那好看不好穿的鞋子里是常见问题之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本身在信息化方面失败过,今天又看到别的企业失败的残局,就缩手缩脚,错失良机是问题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