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09:33: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力电子技术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按照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电力电子电路的微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思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电路服务,电路为电力电子系统服务,系统为电力电子应用服务的理念作为教学内容设置的主导思想,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精选理论内容,强化技术应用,及时而恰当地引入电力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2.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研讨相结合。将电力电子器件、变换电路作为传统内容,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作为实用内容,将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生产线作为新技术,对典型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系统分析作为讨论内容,将科研课题引入课堂作为启发内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渗透行业规范、安全操作规程、文明生产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课程的讲授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选择、驱动与保护电路为基础,以AC/DC、DC/AC、DC/DC、AC/AC变换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参数计算及电路设计为核心,以微机控制的脉宽调制技术(PWM)和各种软开关技术作为新的控制方法和新技术,把电力电子学科的发展方向引入课堂。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电路为教学的重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使学生能充分认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对交、直流电路的控制和变换能力,并掌握各种变换原理和方法,为后续课程“运动控制系统”深入学习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以营造真实的、先进的工程环境为目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了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现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24台套,开发了电力电子技术仿真研究平台,构建了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编制相关的教学文件。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性实验和学科竞赛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培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课程组精心设计了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由基础实验走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再过渡到创新性实验。开设了晶闸管整流、逆变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应用有初步认识;对直流斩波、交交变换以及PWM控制技术部分的实验,则由教师给出电路参数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主电路、驱动电路等,完成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开关技术的实现等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密切联系着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电力电子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同时对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实验项目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训练。3.增设课程设计与调试环节开设了1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调试实践环节,以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为载体,将电力电子器件选择以及电力电子主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设计、组装、实验和调试“四位一体”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搭建各种常用电力电子电路,且可方便地调整电路的参数进行仿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也为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变成了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学习,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加快了学习步伐。通过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专业素养,逐渐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主动汲取知识。为了分析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状态,使学生弄清电路中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笔者制作了本课程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际应用中的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做成影音资料带到课堂上,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并把电力电子前沿的研究状况、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表、图片等方式充实到教学课件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同时,建设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网站资料丰富,包括教学资料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考试过程全程化
教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性质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实际操作、撰写报告或论文等方式加强形成性考试评价,并安排阶段性考试以强化学生平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弱化期末终结性考核。
2.考核内容能力化
考核内容围绕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这个目标设置,结合新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体系,加大电力电子器件特性分析、实际电路分析、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技能的比例,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考核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开发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变单一形式的考核为多种形式的考核。
五、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探索课内与课外培养的有效机制
按照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固化在教学任务中,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依托电力电子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运行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制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运行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条件保障、激励政策、管理办法、评价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组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直接关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水平。按照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教学培养和科研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实行青年教师实验室坐班制、深入工业企业生产实际、选派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七、结语
根据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一项关于电能质量的粗略估计,认为当今和电能质量相关的问题在美国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而根据1992年日本电气协会发表的一项关于对电能质量问题之一——谐波源的调查报告中指明:最大谐波源来自整流器的用户占全部用户的90%,而在各行业产生的谐波量分布中,由建筑产生的谐波量占总数的40.6%,见图1产生谐波的行业分布情况。因此,研究和改善建筑供电电能质量,使之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电气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建筑供电电能质现状
2.1建筑内用电设备供电电能质量现状建筑内非线性用电设备主要有:电视机、各种荧光节能灯、空调机、计算机、充电器和信息技术设备等,这些设备大多数为数十瓦到数千瓦,容量小,但数量极多,其整体对谐波的影响严重。在发达国家中,居民和商业用的非线性负荷早已成为电网背景谐波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几个大城市将要或已经进入这个阶段。下面将几种用电设备的电流总谐波畸变率THn总结在表1中。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均在国标限值以内,但电压总谐波畸变率接近限值,电流总谐波畸变率较大,特别是中性线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很大。
2.3某学校供电电能质量现状从表3测试结果分析可知:①三相电压比较正常,符合国标规定的+7%,一10%要求。②频率偏差符合国标规定,不超过±2%的要求。③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均在2%以下,符合国标要求。~GWr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规定,380V低压系统的电压总谐波畸变率(THD)的限值为5.O%,奇次谐波含有率的限值为4.0%。电压总谐波畸变率严重超标,在7%以上。
2.4某大型商用办公楼供电电能质量现状从上面数据看出,谐波总畸变率均超过国标限值要求,用户电路的谐波畸变水平最高,特别是高层用户接入系统的公共连接点上的THD值普遍超标,有的甚至超出2到3倍。综上所述,现代建筑供电频率偏差一般不超过±2%的要求,符合国标规定。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较小,一般都在国标限值以内。建筑供电的质量问题主要是谐波,特别是电流波形畸变较严重,且电流中含有大量三次、五次谐波,偶次谐波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中性线上的电流主要是三次谐波电流。
3建筑供电电能质量的对策
3.1电压偏差、波动和闪变、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的改善措施
3.1.1采用隔离变压器、稳压器和滤波器组合系统该系统能消除电网中的瞬变干扰、较大负荷启动和制动引起的电压波动、电磁干扰等。其优点是投资少、运行可靠、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等;其缺点是对突然停电或电网出现较大频率波动没有防护。
3.1.2不间断供电电源不间断供电电源具有稳压、稳频、抗干扰、防浪涌等功能;当遇到突然停电时,不问断供电电源可以对用电设备继续供电一段时间,使人们能及时处理计算机等设备中内存的信息,或者立即启动备用电源。
3.1.3高频信号保护器高频信号保护器主要防止天线的雷击和感应雷电。因为天线受雷击或雷电感应时,天线对偶极子上都将形成对地的暂态过电压。天馈线上两极导线上的暂态过电压是对共同地的,形成共模暂态电压。高频信号保护器的内部,采用特制的电感线圈,线圈两头并接在馈线上,中心抽头接地。高频信号保护器,主要用于防护雷击或雷电感应引起的天馈线对地的共模暂态电压幅值,从而保护通信设备免受暂态过电压侵害。
3.1.4瞬变浪涌保护器暂态过电压是配电系统中最常见的干扰形式,雷电仅是一种;主开关操作、补偿电容器的切换、重负荷的启动和运行等,都会产生暂态过电压。大部分过电压的产生带有随机性和重复性,往往伴随电网中其他干扰的发生而产生。采用瞬变浪涌保护器,来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走浪涌电流,保障电子设备免受暂态过电压的干扰和侵害。
3.1.5电源过电压保护器雷电及其它瞬变浪涌冲击现象,对电子计算机等微电子设备造成很大的危害。电源过电压保护器是利用快速响应模块,通过其优良的非线性伏安特性,来实现抑制暂态过电压的。在正常工作时,模块呈高阻抗特性,泄漏电流很低不影响正常工作:当出现暂态过电压时,模块呈低阻抗特性,使暂态过电流迅速泄放,从而抑制暂态过电压,维持电压稳定。
3.2改善谐波的方法和措施在国内标准对建筑的低压供电网
总谐波电压畸变率限值尚无明确规定时,可考虑将电源系统的总谐波电压畸变率限制在5%以下。若超过5%应适当采取防范措施,以保证建筑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抑制谐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设计谐波补偿装置来补偿谐波,这对各种谐波源都适用;另一种是合理设计用电系统,对电力电子装置本身进行改造,使其不产生谐波,而且功率因数接近为1。
3.2.1合理设计用电系统,对用电设备进行改造,选用低谐波源用电设备①采用D,vn型配电变压器。在D,yn联结组变压器中,3n次谐波励磁电流在其接线的一次绕组内形成环流,不注入到公共的高压电网中去,较一次绕组Y接线的Y,vn联结组变压器更有利于抑制谐波。②对变流器本身进行改造,采用高功率因数变流器。具体可以有采用整流电路的多重化,即将几个桥式接流电路以串联方式多重联结,可以减少输入电流谐波;采用PWM整流电路;采用带斩波器的二极管整流电路:采用矩阵式变频电路等等。③合理设计用电系统,将非线性负荷与敏感负荷分开,分别由不同母线供电。④对有变频控制需要的用电设备,其变频装置应尽量靠近被控设备安装,并抑制谐波:对一些谐波源较大的回路应就地设置有源滤波器。⑤适当增大回路中配电线的线径,减小谐波电流对导线的影响和避免电气火灾。⑥严格选用符合电磁兼容性要求的电力电缆、信号电缆及通信电缆。
3.2.2设计谐波补偿装置来补偿谐波
(1)无源电力滤波器。无源电力滤波器由一组串并联的电容器、电感器和电阻元件构成,利用其在某一谐波频率下谐振时的低阻抗状态对谐波形成分流,从而降低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起到滤波作用。无源滤波器的优点是投资少、效率高、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及维护方便,因此无源滤波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抑制谐波及进行无功补偿的主要手段。无源滤波器的缺点在于其滤波特性是由系统和滤波器的阻抗比所决定,只能消除特定的几次谐波,而对其它次谐波会产生放大作用,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与系统发生谐振:谐波电流增大时滤波器负担随之加重,可能造成滤波器过载:有效材料消耗多,体积大:且在兼顾其它性能,如抑制电压偏差和不平衡度、以及由波动性负荷产生的无功倒送问题有时难以协调。
(2)有源电力滤波器(APFo有源电力滤波器(APF)是一种用于动态抑制谐波、补偿无功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它能够对大小和频率都变化的谐波以及变化的无功进行补偿,之所以称为有源,顾名思义该装置需要提供电源,图2电力有源滤波器基本原理图其应用可克服无源滤波器等传统的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方法的缺点(传统的只能固定补偿),实现了动态跟踪补偿。图2为电力有源滤波器基本原理图。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要特点是:①实现了动态补偿,可对频率和大小都变化的谐波以及变化的无功功率都进行补偿,对补偿对象的变化有极快的响应。②可同时对谐波和无功功率进行补偿,且补偿无功功率的大小可做到连续调节。⑧补偿无功功率时不需要储能元件:补偿谐波时所需储能元件容量也不大。(即使补偿对象电流过大,有源电力滤波器也不会发生过载,并能发生正常补偿作用。⑤受电网阻抗的影响不大,不容易和电网阻抗发生谐振。⑥能跟踪电网频率的变化,故补偿性能不受电网频率变化的影响。⑦既可对一个谐波和无功源单独补偿,也可对多个谐波和无功集中补偿。APF按与系统连接方式分类,可分为串联型、并联型、混合型和串一并联型。
(3)谐波保护器。谐波保护器能从源头消除谐波污染,为用电设备提供谐波保护,是一种并联在用户电路中的电力装置,可以连续地监测电力系统中电流的状态,同时阻隔并吸收电路中的高次谐波,使各类设备本身产生的谐波不干扰其他设备。谐波保护器可对波形进行纠正,在消除谐波的同时,可消除对用电设备极具破坏性的浪涌电压、尖峰信号等杂波,从而使各相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趋于平衡,相位差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了各类设备的设计功能。
(4)谐波抵消电抗器。在涉及大电流时采用磁性方法治理谐波比有源滤波器有更低的成本。用磁场相互抵消方法解决谐波问题,没有电容器,仅仅是磁性设计方案,因此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对3次序列谐波,即3次谐波的奇数整数倍(如3、9、15、21、27)的治理,采用低的零序阻抗;对5、7、9、l1、13等次谐波的治理采用相移办法,对3次谐波有很低阻抗,能清除3次谐波和中性线对地电压,它与负载并联连接,安装在配电柜内或竖井中,成本低,降低不平衡电流。
3.2.3建筑配电系统谐波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目前尚无建筑电能质量标准,国家颁布的和国际上有关电能质量标准均不适用于建筑;其二,很多建筑用户只重视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不重视谐波治理。当建筒谐波负荷较大时,如果仅仅考虑无功补偿,会造成谐波放大,使电容器无法投运:其三,技术上尚缺能综合治理建筑低压三相配电系统(380/220V)和低压单相配电系统(220V)谐波和无功的电力电子装置。
(2)建筑配电系统谐波治理现状。低成本的无源滤波器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补偿方法,但其滤波效果与系统运行参数密切相关,在特定情况下无源滤波器还可能与系统发生谐振,并且因电容器组无功功率补偿能力与公共连接点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关系,补偿效果适得其反。8O年代以来,利用功率开关的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被认为是治理电网谐波的最有前途的方法。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业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日本和美国已有此类产品投入实际运行。我国还处于研制阶段,有关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实验阶段,到目前为止,有源电力滤波器还未能在我国得到广泛运用。近来,国外又提出了“用户电力技术”(CustomPowerTechnology)这一解决谐波及无功功率问题的新概念,即使用电力电子技术提高供电可靠性并实现电能质量严格控制。用户电力技术是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为用户提供特定要求的电力供应的技术。将它运用于中、低配电系统,能有效地抑制谐波,补偿无功功率,消除电压波动和闪变、各相电压不对称,从而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国内在电能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大都局限在谐波问题的范围内,先后开发了一些改善和提高电能质量的电能质量补偿装置,包括各种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电能质量综合补偿器(UPQC)、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等,但这些装置多采用集中式补偿的方式着眼于电网,着眼于用户端的分布式电能质量补偿装置非常少,可见我国电能质量控制水平方面与国外的差距非常明显。
3.3三相电压不平衡通过找出因电源电压、线路阻抗、负荷特性因素导致的三相不平衡原因,并加以消除,如合理设计单相负载的安装位置等。该方案可以有效减小系统中琴序谐波的产生,有利于设备的正常用电,减小损耗。
4提高供电质量的展望
4.1建立健全电能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以各级电力调度部门为中心,逐步加强对电能质量指标的全面运行监测。这里“全面”的含义,包括电能质量指标的全面性、时间上连续性和监测上普及性,使本系统的电能质量受到全面、实时监测,其相关的统计数据最终能真实反映用户电能质量状况。
4.2完善电能质量标准体系历年来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电能质量的标准,但离市场运作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电能质量的国家标准不完善;电气产品的电能质量标准差距相当大,对于大量干扰源的电气产品,应制定产生干扰的限制标准。
4.3加强电能质量的测量和治理运行监督部门应对电能质量指标做到全面运行监测。在电能质量治理上必须遵循《电力法》规定,“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目前在管理上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电能质量重要性认识,在普及电能质量知识基础上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对标准的使用和治理措施选择上不出错。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国内非国有经济组织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同国外跨国公司的激励竞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问题。
1 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1 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1.2 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技能上。
1.3 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芮明杰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
1.4 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基于以上四种观点不难看出,核心竞争力就是知识、技术与技能再加上文化,而文化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企业发展了就会有企业文件,反之就很难有企业文化。
2 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部分重要岗位管理者的指导思想和形为意识“偏离跑道”。目前,国有体制官员实行是“任命制”和“任期制”,由于法律的不健全或不具备可操作性和监管性,部分“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权力至高无上,“短期行为”、“面子工程”和“立竿见影”的操作方式往往会使企业的发展方向“偏离跑道”。
2.2 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国有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使一批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2.3 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2.4 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5 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2.6 提高技术技能还必须依赖于硬件设备的投入。现在很多国企在技术与技能培训方面,绝大部分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大系统及大规划,也没有投入大型、系统、实质性的设施设备,培养操控设施设备的技术与技能只能“动口”不能“动手”,所以,进口昂贵、先进生产线及重大设施设备的“出力”,不能满“负荷”工作,很多技术检修公司根本不能“修”,只能“换”,如同汽车“4S”店一样,设备部件的检修就是全面更换,试想某重大设备重要部件的更换,其价格要超出修理成千上万倍,而且从大型设备(生产线)设计的理念出发,它是预留了检修空间的,因此,技术技能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强大的培训硬件做支撑。
3 提升大型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性(以电网为例)
2012年7月末两天,印度史无前例的断电事故,已经令半个印度陷入瘫痪,受影响地区从北部延伸到东部、东北部地区,即使是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这样的大城市,也未能幸免于这次危机冲击,受断电影响人口高达6亿之众,占印度全国总人口一半。
据印度联邦官员最新表态称,此次因“电网不胜负荷”而导致的停电事故,是11年来印度、“乃至全世界”最恶劣的一次供电系统事故,说到底,印度供电系统用一次近乎恶作剧的“大趴窝”,给印度和情形类似的发展中大国们发出一个严肃警告;印度史无前例的断电事故是基于两个“跨越”,即电力发展的增长只重数量,“跨越”了质量;只重“硬件”的投入,“跨越”了“软件”的投入,对于新兴国家而言,希望“超常规发展”,希望尽快超越“领先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路是要一步步走的,越是面积大、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就越不能在基础设施等“硬底子”方面急功近利,越不能在基础建设上“偷工减料”。印度大停电无疑给出一个明确的提示——质量是发展的前提,技术是提高质量的保障。
中国和印度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由于能源的短缺,中国电网也正面临着一次跨越式的改革——“特高压和智能电网”,这项改革将涉及到全国绝大部分省市,智能电网本身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系统,将能源资源开发、输送、存储、转换(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售电、服务以及蓄能与能源终端用户的各种电气设备和其它有能设施连接一起,经过智能化控制实现精确供能,对应供能,互助供能和互补供能,将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供应安全提高到全新水平,将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环境可以接受的程度,使用户成本和投资利益达到一种合理状态。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中一种新前景,成为“全球工业与信息业的一次新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管理革命”。
“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在国家电网系统内已经启动,相关的硬件及软件都相继投入,如何在数量与质量;硬件及软件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如何在“跨越”式发展的初期打造一个人、材、物投资、培养、受益且合理的架构模式,形成一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种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人员技术培训同步跟上或人员培训超前的软硬件“相得益彰”的结构模式,适应在新的建设时期发展战略,避免印度事故的重演是势在必行和相当紧迫的。
4 提升大型国企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分析
提升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从“硬件”及“软件”两个方面提升,这两个方面的重点是“质量”(包括人和物),以电网公司为例,“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实施,是电力企业一次“跨越”式的改革,是“质”的飞跃,绝大部分传统的相关技术和设施设备都要进行更新换代,为使全国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及几十万电力从业人员掌握这些新设备及新技术,达到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的目的,笔者认为“硬件”是物质基础,“软件”是能力保障,从投资主体、技术传承到培训提高员工受益等三个方面以及目前国企实际现状予以分析,拟出以下大型国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架构模式。(以下三点分析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
4.1 投资主体——大型国有企业。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推行“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从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和电网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是围绕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电网公司是这项工程当然的投资主体,它在项目开发及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如:发电与储能技术、输配电技术、高速双向通信技术、智能固态表针、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智能调度技术等)研究、开发和设备选购方面将投入大量的资金或资源,同时,它还必须以特有的垂直管理模式将其设备和技术逐步推广、贯穿到全国各地区电力公司,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4.2 传承载体——企业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院校。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推行“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是一场强大的工业与信息业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管理革命,它将涉及到几十万电力产业员工及数以千万计的设备技术更新,在这场至上而下的产业革命中,从技术的吸收、消化到转换;从新设备的认识、操作、控制到传授等,都需要一批强大的传承载体,这批载体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必须将上级推行的技术变革过程中所有软硬件技术进行吸收、消化、转换、普及到所有的电力产业员工,即完成整个技术变革中的全员培训过程。这个载体,笔者认为,它必然是国家电网公司名下的企业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院校。原因之一是投资者会将巨大的培训资源投资放在自己系统中,便于撑控;原因之二是本系统的员工在本系统的技术培训中心或院校培训及技术更新来得更快和更直接,不会受到外力干扰或资源流失;原因之三是电网公司系统上从至下本身就有一批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院校,并有一大批长期从事电力行业生产技术的师资、场地和设备,很容易消化电力变革带来的技术转换。例如: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一所高职院校和技术培训中心,2011年3月至7月间,接受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供电类)单个项目投资达4000余万元(另有多个项目),仅用4个月就完成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营工作。同时,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调配下,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直接接受来自于全国各供电企业继电保护岗位员工的培训工作,形成了一条至上而下的培训链,在资源不外流的情况下,企业院校和技术培训中心能快速、准确、高效的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发挥了在技术重大变革时期企业院校和技术培训中心特有的专业技术传承载体和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作用。
在提高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中,传承载体(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院校)无论是在技术技能的消化、吸收、培训、推广、普及过程中,还是在技术变革、产品升级换代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将起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4.3 受益群体——电力企业员工(含相关涉电人员)。电力的重大变革时期,全国几十万(甚至百万)生产一线的电力员工,对新设备的认识、掌握绝大部分都是盲目的、被动的,这都需要一个培训和知识更新的过程,因此,只有企业院校或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在上级部门大量资金及现代设备的投入下,电力企业员工全员培训,才能使广大电力员工受益(没有跟上电力改革步伐的员工同样会被淘汰),也只有更新设备,更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实质上提高。例如:2012年7月至8月期间,湖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培训中心(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受上级委派,就“特高压及智能电网”主题,组成了若干个“宣贯”讲师团,分别前往湖北电区各地市电力公司演讲,其意义就在于,全员知晓,全员参与。
5 结语
5.1 投资主体——大型国企是投资的主体(多头及多渠道),是主导企业发展的源头。
5.2 传承载体——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院校是技术吸收、转换、传播及传授的载体。
5.3 受益群体——企业员工技术受益是国企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也是企业安全、稳定、高效发展的基础。
提升大型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资源配置和能力整合,才能使企业稳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忠植.智能主体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
2 芮明杰等.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王东民.论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
4 朱美光.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2006(5)
5 兰国庆等.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甘肃联合
大学学报,2008(4)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抗干扰 ;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当前,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电网改革的推进,我国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的增强,我国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水平也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就目前我国应用中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技术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要求我们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和改进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前进。
1 简述电力自动化抗干扰因素中的影响
1.1 干扰形成因素分析
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整体运行中,具有喝很多的干扰因素,尤其是在更多的干扰源的促成中,系统微装置在信号的选取中,就会有剔除信号的能力,尤其是一些无效的、具有影响的装置会形成薄弱的电磁信号,就会造成不同信号的影响。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将内部干扰与外部干扰的共同作用下,并且在收到自动化装置受到无用电磁信号的不良作用,减少幅度大、频率高的种种问题,构建自动化的运行系统,给整个系统运行带来不同的阻碍,不利于自动化的全面发挥。
1.2 电源回路的影响
电源回路电力自动化抗干扰的因素影响中,电源回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扰信号的形成于电源回路的构建,就会造成整个电路的发展不平衡。同时,还会造成主控机子、后台管理的不全面,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并将各种子系统的原有力量减弱,带来不同程度的定期死机等不良影响,从这些不良因素来看,更要注重多方面的改进措施,减少电源回路现象的出现。
1.3 数字电路的整体影响
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开关量输入以及输出通道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造成隔离开关、断路器堵住等现象,并造成缝合器的不连贯,产生不同程度的误差,尤其是整个数字回路在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下,由于干扰带来误动等问题,此外,数字电路以及 cpu 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造成逻辑错误或者程序运算上的不足,造成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出轨,或者由此破坏微型机的芯片,影响整个功能发挥。
2 简述电力自动化抗干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 变电站倒闸操作管理措施
由于管理上的差异,尤其是变电站倒闸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操作失误,就会带来各种设备运用的操作不当,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具体的倒闸操作中,要做好各项配和工作,在检修、扩建、改建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技术培训,保证维修、检测人员的人生安全,做好设备管理的综合技术应用方式,从而形成稳定的技术管理,提升整个工程的整体效益,更好的发挥出在倒闸操作中的自动化运行能力,减少干扰现象的发生,提高整个工作效率。
2.2 运行故障的主要表现
在电力自动化运行模式中,有更多的因素会影响到整个自动化过程的实现,尤其是在整个抗干扰技术的运用中,编程过程的偏差,就会直接影响到数据的传输与速度的可靠性,造成多次重复运算的产生,加大整个运算的计算量,形成自动化运行中的负荷增高,影响整个计算机的运行。特别是在一些变电所的直流系统、微点保护过程中,更加容易造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获取失败,产生不同的信号源,造成各种综合工作量的加大,在选用信息的过程中,如果 CPU 的整体容量不够,就会造成自动化网络的阻塞与模糊,形成资源管理的不足,严重影响整个抗干扰过程的整体技术运用。
3 探讨电力自动化抗干扰技术的运用
3.1 规范化管理程序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抗干扰的故障处理中,要做好规范化的程序管理与综合应用。一是要做好人员的合理配制。通过人员组织的有效分配,明确人员的责任与工作目标,形成电力系统正常、安全运行的模式,并在完善规章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继电保护的特点、故障成因等,形成继电保护装置与系统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模式。二是做好继电保护设备台账的建立。通过做好电力设备台账、运行状况、维护情况、事故分析、缺陷处理等档案化的维护处理模式,实行严格的考核、跟踪管理,并与奖惩相衔接,尤其是对其中的二次设备要做好状态监测管理,更好的突出继电保护监测管理的良好状态。
3.2 抗静电放电的干扰技术运用
通过规范化的试验研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的整体运行中,细化每一个管理环节,尤其是突出静电放电情况下的技术出处理,在静电电磁信号出现的情况下,这时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从各个技术角度分析静电放电技术水平的运行方式,能全面提高整个抗干扰的技术能力。在具体的运行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一是机箱金属板的运用模式,在自动化装置的运行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插件式金属机械设备,通过整个方式的强力运行,形成金属壳的面板,再通过金属面板背面与机箱框架的融合中,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二是尽量减少在面板上的装置。采用各种技术的运用方式,通过装置运用的综合管理,对于液晶显示的装备,可以采用软件进行适当的技术保护,将面板上的开关、按钮、信号灯等形成全面覆盖的技术处理,更好的提升静电释放时带来的干扰。
3.3 提升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设备运行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抗干扰技术中,要围绕设备的整体技术提升,突出抗干扰技术的参与,主要是突破设备本身带来的干扰程度,降低设备对信号源的获取能力,并在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下形成良好的恢复状态,实现硬件、软件综合抗干扰的能力,譬如,可以采用有效的 cpu 结构,合理布置每一个综合管理方式,全面配合设备机械、印刷板、电路布局等整个技术过程,重点做好设备在瞬间抗干扰能力方面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减少电磁信号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干扰,提升整个设备的综合抗干扰能力。
3.4接地线的连接和加固
在全面提升设备的抗干扰能力的时候,主要是降低设备本身对电磁干扰的敏感程度,从而减少对干扰信号的获取,并迅速从不正常的运行状态中恢复过来,尤其是从硬件抗干扰与软件抗干扰等两个方面来掌握,采用多个有效的cpu结构,并合宜的布置每一个硬件装置,采用电动化恢复功能运用,在软件的保护措施上,也使用另一种防护措施,全面配合设备机械、印制板、电路布局等全盘的选用,重点进行瞬间抗干扰能力的整体提升,减少电磁信号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整体干扰。
4 结语
从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抗干扰的技术运用来看,要从多方面深入分析,围绕干扰方式、传播方式等多方面,突出自动化装置的优化设计,在电力人员素质提升、责任强化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静电信息干扰、电磁信号干扰、机箱面板材料、设备干扰等多方面的控制,围绕整个设备的自动化运行方式,更好的发挥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提升,形成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小勉,电力自动化装置的抗干扰措施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10):11-12
[2]孙建刚,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干扰及其防护措施[J].天津电力技术,2010,4(1):67-68
[3]李建,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抗电磁干的措施[J].四川水利,2005,6(5):98-99
[4]上海科瑞电气股份限公司;ACM系列配电线路过负荷监控装置选型手册;2010,4(7):34-35
摘要:应用型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分析了目前我国该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设备整合、实验内容综合、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深入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提高了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45-02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性强,其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该专业办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更是需要更新理念,完善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大力进行改革。
一、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有些高校只是简单将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课程实验,校外实习实践。校内实验课程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居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还未真正得到锻炼,就直接跳跃到综合素质要求高的企业实习,造成知识脱节,学生去企业实习难以上手,只是停留在看的阶段。还有的高校虽然还设计了实训、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在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方面有所考虑,但实训内容、课程设计题目十几年几乎不变,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新技术难以掌握,也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高校在以上基础上将各种技能大赛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但做不到普及化和常态化,大多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还是得不到锻炼。
2.实验室功能划分太细,课内实验内容单一。目前我国该专业的教育多数还停留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内实验教学多数采用一门课程对应一个实验室,开设的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如各高校该专业实验室有电工、电子、电机与拖动、继电保护等,这种划分功能单一,实验方法、仪器、原理都采用固定模式,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动地按指导书的要求,“装配”元器件,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更无从谈起。
3.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由于社会评价体系中过于看重高校教师的学历、职称,导引着教师们不断攻读学位、专搞科研成果,忽略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更没人愿意主动到企业锻炼,所以自身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培养跟不上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引进企业或有实际工作经验人员又由于薪资待遇没有优势,对人员的补充非常有限,引入人员也缺乏教学专业素养,真正能为教学服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严重缺乏,这成了制约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
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场所,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和质量。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数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从数量上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企合作单位,但真正的教学实施却不尽人意。企业面对盈利的压力,没有时间、人员、设备专门为学校服务,而学校通常出于安全、管理等方面考虑也很难带领学生开展真正的工程应用训练。也有部分企业为了自己的人才储备,提供各种条件配合学校的实践教学,但学生由于对行业不感兴趣、毕业后另有打算、积极性不高等各种原因,也使企业的积极受挫,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二、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1.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学科竞赛”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重点抓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化,资金投入要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消除“一课一室”纯粹辅助理论教学现象。实习/实训重点融合实习和工作两种行为、学生和员工两种身份、教学和实习两种过程。社会实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树立学生的社会实践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毕业设计选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执导的双导师制,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科竞赛加强“常态化、普及化、职业化、嵌入化”四化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使其常态化发展。将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取得课外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扩大其受益面,实现其常态化发展。和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培训,进行职业技能大赛,将学科竞赛的形式和内容向职业化方向引导。
2.整合专业实验教学设备,分层次、递进式开展实践教学。根据电气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通过对实验室结构的调整,将本专业实验室整合成基础实验平台、综合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技能培训平台四大部分。如将电工、电子实验室整合到基础实验平台,将电机拖动、交流调速、电气控制、plc工业控制实验室整合到综合实验平台,将机器人、电子工艺实验室、3D模型制作室等整合到创新实验平台,将电工培训室、PLC培训室、CAD培训室整合到技能培训平台,各平台技能满足原有实验教学要求,又增加了综合实训项目,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3.通过综合实训项目,串接专业课知识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根据电气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针对我校原来实验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科学的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如:打破传统“三电”基础实验课程安排,增加综合性实训――电子装配。通过安装调频调幅广播、四通道遥控赛车、小型电视机、视频播放器等综合项目,使学生掌握一般电子产品及相关电路的设计、安装、焊接、调试、测量等知识和技能。将电路分析、电机与拖动基础、电气CAD、电力电子技术、交直流调速、电气控制与PLC应用、C语言及程序设计、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仪表及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控制系统仿真(Matlab)、变频器控制及应用、组态软件与触摸屏应用等课程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PLC综合课程设计、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电子装配实习、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等独立实训环节中来,培养学生“以PLC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应用能力、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软硬件开发及应用能力、以交直流调速为核心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以工厂供配电为核心的供配电技术应用能力”四个方面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4.实行“双聘双挂”的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双聘双挂”即聘请企业在职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指导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提高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的结合度。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培训,提高自身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实践教师的薪酬待遇;建立多渠道的职称评审制度,政策上引导教师提高实践能力。
5.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要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合作方式。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从实习生中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从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建设等专业建设工作。教师和企业联合申报省级、国家级纵向课题,互相支撑,既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也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师承担企业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也可利用企业的设备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校企合作开展学分置换,联合建设实验室(生产车间),将企业的岗前培训或资格认证在学校完成,建立校企合作的优势。
综上所述,应用型电气类专业教学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课内与课外教学并重”的发展模式,从以上各个方面加强建设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满花,黄肇,王晓芳,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142-143.
关键词:企业;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
当代社会,高新技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也现代社会伴随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电气自动化的出现大幅度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已经在很多企业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企业的员工来说,必须要对新技术进行快速的掌握,而作为企业来说,如何让员工尽快的对新技术新设备熟练掌握就成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在企业内部怎样开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人才培养,是企业应该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1、电气自动化对于企业的意义
目前,电气自动化已经在社会各行各业都有所涉及和应用,小到开关阀门大到航天研修,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涉及到了电气自动化,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该技术设计的范围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系统运行、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电子及自动控制等。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的拓宽,这项新型学科和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发展的势头十分迅速,在技术方面也逐步的走向成熟。电气自动化学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顺应着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技术化的需求,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此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在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几年来,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时也带来了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导致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量猛增,而高校对这一领域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企业的需求,而且培养的人才相对滞后于技术的进步,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进行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企业的发展就有了新技术的支持,反之,则会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
2、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由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在目前相对缺乏,也使得电气自动化这一行业变得“吃香”,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原因在于人才的紧缺使得这一行业的就业比较容易,而且工作的环境舒适,收入也相当可观,还有就是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及家庭的导向,让很多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企业而言,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招到有能力、有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2.1招收员工的方向
企业招工,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第一,要考虑员工对本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一个人只有对这项工作感兴趣,才会在工作中有激情,工作能力才能得到体现,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大的推动作用,如过对工作没有兴趣,那么直接会影响到工作的热情,其消极情绪更是会对身边的人造成影响。第二,对员工的素质要进行衡量。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身后的物力和数学基础,外语也要有较高的水平,只有招到这样的人才,企业在培养的时候才能花费最少的精力和经费取得最大的收益,是值得培养的,原因在于培养出的人才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效益。
2.2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导向,开始培训时要让员工了解自己的企业文化,给与正确的引导,让员工从心底喜欢这个企业,避免员工在以后出现跳槽的现象,否则企业付出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的专业人却成为其他企业的员工,无形中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增强了竞争实力。员工对企业的了解一般都是从企业文化开始的,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使员工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极大的作用,企业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升员工自身的荣誉感和企业的凝聚力。
其次,对有一定电气自动化抓也知识的员工进行重点的培养。企业招收的这部分员工由于对电气自动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只是存在与知识的表面或者理论上,而具体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怎样让员工把理论和时间操作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培训中的重点工作,一般所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员工亲自到车间,对其进行现场教学,提高员工的的动手能力。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解决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问题一旦解决,员工对这项技术也就有了较深的记忆,能尽快的使员工进入到工作的状态中。
最后,锻炼员工既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和。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有强健的身体条件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不出现任何问题,虽然这个行业的薪资水平较高,但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很大,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作为基本的保障。再者,员工毕竟是员工,难免会出现犯错误的情况,因此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虚心的接受批评,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断的突破自我,取得成功。作为电气自动化部门的员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工作中会感觉到压力非常大,也就会长生负面情绪,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其结果只能是被企业所淘汰。
3、企业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发展前景
当代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挖角现象较为严重,因此企业培养自己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通过自身的能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把其作为企业的有生力量,为企业的未来培养骨干人才。这样一来,培养的人才对企业会产生感情,不容易被人挖走或自己跳槽,并且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服务于企业。企业还可以以这种机制形成循环培养模式,让企业优秀的员工对新员工进行帮助,带动新员工进步,共同发展。现代社会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在招收员工的时候提出必须要有经验,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屑一顾,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工作有较高的热情,往往是任劳任怨,工作非常积极。而且学习能力上很强,没有消极怠工的现象。而有经验的员工,对工作挑三拣四,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常常由于高薪水而跳槽,因此不利于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样以来,企业培养属于自己的电气化人才才是最为重要的。
4、小结
总而言之,企业的长远发展靠的是专业技术人才,而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企业对该技术类的人才的培养应该积极的进行。培养出属于企业自己的大量技术人才在企业以后的发展中服务与企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正更具有潜力和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实际案例也有很多,很多大型的外资企业每年都有很多的培训计划,例如市场经济、企业企划、礼仪、拓展训练等等,虽然这些项目培训需要花费的资金很多,但对于企业长远利益来说,一方面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也是一个正面的宣传,另一方面,员工得到培训后,自身的素质能力都得到提升,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付伟,冯美英."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8)
[2]高峰,宝爱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
[3]赵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高等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