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09:33: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产品走势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多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
(一)生产、消费结构变化加大了农产品供求的压力
近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一是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低于50%。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乡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转移到城里的新市民加上原有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使得农产品需求进入一个较快增长期。也就是说过去自给自足的、为城镇居民提供农产品的部分生产者转为了农产品的消费者。
二是农业从业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低于50%。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男性大多年龄在50岁以上,大量的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在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使得机械、科技替代劳动成为趋势,农业生产物化投入大大增加,物化投入已占农业生产成本50%以上。
三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低于50%。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央财政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多,以及农民工打工收入增加。但同时也反映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兼业化程度变得更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
此外,我们还面临水土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上述种种加大了农产品的供求压力。因而,这几年农产品供求关系绷得比较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农产品类金融化导致其价格不断偏离其价值
在农产品供求偏紧的情况下易形成通胀预期,加上流动性过剩导致个别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且价格波动频率加快。大宗农产品除了本身的商品属性外,已成为期货和投资的主要对象,其金融衍生品属性表现得极其充分。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中,玉米、大豆、棉花流动性仅次于原油、标普500等,与黄金白银等并列为流动性第二位。这说明不论在中国还是国际市场,农产品都是期货炒作对象,炒作已使其价格背离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三)天气条件及舆论炒作加剧农产品价格波动
农产品的生产特性是播种面积确定产量预期,但是产量预期与天气密切相关,气象灾害会造成农产品结构性、阶段性短缺。一旦发生极端性的天气,就会引发产量的低估,加上媒体的放大效应,从而引起了价格波动,给政府构成压力,给居民带来恐慌。去年初因低温带来菜价肉价上涨,媒体不断报道后,无形中放大了价格信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综上分析,天气—农产品供给—价格之间构成了一个循环。即天气不好可能带来的减产,成为游资炒作的机会,引发农民对产品的惜售,从而抬高价格;而农民惜售和游资炒作又影响了对市场供给的信心,出现阶段性供给的不足,商家开始囤积,商家的囤积又加剧了阶段性供给不足,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反之亦然。
那么,今年的天气如何?今年是农历龙年,龙年在农业气象中为非正常年份,农谚说得好“牛马年好耕田”,农历牛年、马年多为风调雨顺,龙年意味着水多水少会交替发生。今年春节前后南方出现低温,影响部分作物生长。5月以后,江南、华南提前进入汛情,部分地区大雨引发泥石流;安徽等地气温上升较快,前一段时间气温已到30摄氏度,部分地区棉花早稻秧苗受到影响。如果这些信号放大,都会对农产品预期产生影响。
当前农产品供需和价格走势分析
(一)预期大宗农产品稳定,棉花面积有所下滑
粮食面积稳定在16.8亿亩,与上年持平,主产区面积有所扩大,但是南方双季稻区问题突出,由于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稻“双改单”趋势非常明显,浙江、福建、广东都有这种趋势。
棉花种植面积下滑,预计不足7000万亩;糖料和油料面积基本持平,糖料面积略有增长,主要是东北地区恢复甜菜生产。2011年生猪存栏略增,出栏略减,但增减幅度均在1%以内,生产基本平稳。近期出现的猪价下跌,主要由于部分生猪集中出栏所致。5月,在猪粮比价跌至5.5∶1的最低点时,国家启动收储,之后价格有回升,意味着下一轮生猪补栏即将开始。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随着春耕生产结束,此轮价格上涨告一段落,下一步,中央财政会根据价格上涨的情况增加补贴金额。
(二)菜篮子产品供给平稳,短期价格波动较大
去年以来,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供应充足,但价格波动较大。今年5月初几品企业相继提高牛奶价格,近期鸡蛋价格也在上涨。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土地、人工成本及天气因素推高价格,也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因素,盲目生产造成的价格低迷。
蔬菜水果的价格变动较大。1999年以来,果菜生产发展较快,到2008年,果菜面积分别比1999年增长20%和30%,产量分别增长2倍和46%;人均占有果菜分别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和3倍。而此后,果菜面积继续扩大,2011年果菜面积已达1.7亿亩和2.9亿亩,比2008年增加了6.25%和7.4%,产量也增加了10.5%-15%,蔬菜的人均占有量达到500公斤,比2008年又增加了50公斤。从供求关系看蔬菜、水果已是供大于求。但是由于天气灾害造成了阶段性短缺,加上产后损耗及流通成本过高,导致价格暴涨。果菜生产的供大于求也反映出各地农业生产结构趋同,农民增收措施相对单一。
关键词:价格波动 影响因素 蔬菜
蔬菜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较早以市场竞争自动形成其价格的一类农产品。蔬菜价格波动对生产经营者及消费者福利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价格波动使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常常交替发生:价格低虽受消费者欢迎但影响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价格过高消费者又会怨声载道,不仅提高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成本,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学者对蔬菜价格问题的相关研究方法与成果,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蔬菜价格波动规律的主要研究方法
1.统计描述分析法。研究价格波动的实质就是分析价格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统计描述所分析的数据主要以时序数据的分析为主,一般应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反应价格波动情况。如潘凤杰等(2010)在回顾北京近年蔬菜供求变动的基础上,对时序数据运用标准差来描述北京蔬菜价格的年季间波动幅度,并通过选典型品种,运用预测的精确度指标MAPE(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和RMSE(均方误差),分品种预测北京市蔬菜价格走势。
2.计量模型分析法。包括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蛛网模型、RBF神经网络模型和马尔可夫链(MC)预测模型等。
回归分析是计量分析中广泛使用的方法,可用来分析两个及以上的变量间因果关系。如赵安平等(2012)根据蔬菜月度价格指数变异系数和季节性因子序列分析蔬菜价格总体变化,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天气、油价、批发市场上市量和季节性变化对菠菜和黄瓜价格的影响程度;
蛛网模型是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蔬菜产品符合蛛网模型考察商品的必备条件,如生产周期长和生产规模不易改变等。因此使农户本期生产决策依据往往是前期市场价格,并形成蔬菜产品价格波动的蛛网模型现象(孟凡新,2012)。李锁平等(2006)引入蛛网模型,对蔬菜供给与其当年和上年价格之间做了相关和偏相关分析,认为我国蔬菜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较大,且存在时滞。
RBF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RBF, 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全局收敛非线性学习算法的前馈网络,是具有单隐层的3层网络。RBF神经网络在预测方面具有快速、高精度和结果可靠等特点。孙素芬等(2011)针对蔬菜市场价格预报的复杂性,利用RBF神经网络特性,应用2003-2007年的香菇市场价格数据建立蔬菜价格预报模型,分析了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选择。并应用该模型预报2008-2009年的香菇市场价格,将预报结果与实际比较,论证了RBF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高预报准确度。
马尔可夫链是一类随机过程,它具备“无后效性”(马尔可夫性),即要确定过程将来的状态,知道它此刻状态就够了,不需要知道它以前状态。朱晓霞(2012)针对蔬菜批发市场价格波动而建立马尔可夫链(MC)预测模型,以特定时空某类时令蔬菜未来一段时间内价格的波动区间及价格波动周期为应用面,分析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并从数学角度验证了自由经济市场中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波动的经济学原理。
3.定量定性结合法。姚霞等(2006)以江苏无锡、扬州、徐州的蔬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用变异系数CV来描述3个地区的蔬菜价格波动强度,进而分析江苏省典型区域蔬菜价格时空波动特征。变异系数作为衡量波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可对整个时间序列的不同主体进行横向与综合比较。
二、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因素
因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因素较复杂,学术界对其开展研究的角度也各异。
影响菜价波动的宏观因素包括税收或补贴政策、货币供给量变动、国际农产品价格影响、流通条件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是自然气候的季节性(鲍继友等2007;潘凤杰等2010;罗光强等2013;马友强2010;王家显2011)和流通因素(潘凤杰等2010;马友强2010;周振亚等2012;卞靖2013)。此外,鲍继友等(2007)认为,区域性、品种差异和政策是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周红岩等(2007)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及自然灾害、病虫害是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因素,认为逆向调控机制缺失是价格波动的深层原因。周振亚等(2012)提出,蔬菜异地生产、跨区流通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畅导致我国蔬菜批发价格高。王家显(2011)认为,缺乏组织化引导、盲目种植、销售渠道不畅、气候异常、市场炒作及信息不透明是部分蔬价剧烈波动的原因。常伟(2011)强调自然灾害、制度建设滞后、货币超发、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过多等导致价格异常波动的因素。刘汉成等(2011)则强调货币供给和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微观因素主要是影响成本形成及供求的各种因素(生产资料、劳动及土地价格、运输成本、摊位费、机会成本及生活成本、替代品价格、异常气候、预期及游资炒作等(潘凤杰等2010;周红岩等2007;马友强2010;孟凡新2012;刘汉成等2011;胡启山2010,赵安平等2012;汪洪琼等2010;李忠国2011)。同时,卞靖(2013)认为,运输半径不断扩大;新闻宣传效应扩大;资本炒作等,使价格脱离实际供求关系;而流通成本上升是近年来蔬菜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徐奇渊(2010)认为,长期中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和劳动力供求状况,能解释约四成的菜价波动。方言等(2011)认为,菜价面临长期上涨压力: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使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工成本大幅攀升;居民对“菜篮子”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赵美华等(2011)认为蔬菜供应量、人为囤积炒作、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成本影响了菜价。周振亚等(2012)认为,蔬菜产能过剩抑制了蔬菜田间价格的理性上涨。
三、减缓我国蔬菜价格波动幅度的对策
国内学者通过分析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各种因素(原因)而在政策层面形成稳定菜价的共识是:
1.稳定蔬菜价格的关键是确保蔬菜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保持平衡。政府通过完善宏观政策,引导农户调整蔬菜在生产时间和品种上的结构;罗光强等(2013)认为,生产者须通过技术和工艺等的创新,提高淡季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改善淡季农产品市场供给偏紧状态;赵美华(2011)也提出,应扩大冬春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均衡市场供应;王家显(2011)提出,要组织化引导,科学种植,合理调整蔬菜生产布局,积极建设城市郊区菜篮子工程。李忠国(2011)提出,应增加蔬菜的就近种植面积,以减少蔬菜物流量;周振亚等(2012)则提出,应控制蔬菜生产规模,避免蔬菜生产在总量上的的盲目扩张,构建完善的蔬菜流通体系,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鼓励大城市与周边省市联合建设蔬菜生产基地。
2.建立蔬菜灾害预警机制,通过价格调节基金增强抗灾能力,保证有效供给。赵美华等(2011)提出,要建立蔬菜灾害预警机制,实施价格调节基金机制,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重点用于市场补贴、平抑蔬菜市场价格。马友强(2010)认为,正常时期要稳定生产,增加蔬菜供应量,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商品流通,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价格管理机制。特殊时期则要密切跟踪天气变化,积极采取措施降低灾害性天气对菜价的影响。
3.通过改善流通条件降低流通费、提高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和市场主体经营能力等提高市场储运和产销对接等流通效率,进而调控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孟凡新(2012)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化体系,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卢凌霄(2010)认为,政府有必要加强信息收集、等公共服务,为不同区域市场调节做好价格指导,让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更好的了解市场行情,从而更好的沟通产销。赵安平等(2012)提出,应增强和改进设施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加强产销区气象的联合监测和相关信息。卞靖(2013)认为,应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完善主销区蔬菜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减少蔬菜流通费用及环节;加大产销集中地仓储建设,建立健全蔬菜应急储备机制,支持蔬菜新技术和蔬菜深加工发展。
总之,蔬菜价格的形成受蔬菜供求产业链各环节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也各异。因此,菜宏观政策上,通过兼顾对生产、流通及消费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统筹支持,在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间寻找平衡点,避免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
参考文献:
[1]潘凤杰等.北京市蔬菜价格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展望,2010(8).
[2]赵安平等.北京市蔬菜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和评估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9):598-602.
[3]孟凡新.蔬菜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及其相关政策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东方智慧,2012(10):163.
[4]李锁平等.我国蔬菜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5):59-62.
[5]孙素芬等.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蔬菜价格预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8):269-273.
[6]朱晓霞.蔬菜价格波动周期的马尔可夫链分析与预测[J].生产力研究,2012(8):143-146.
[7]姚霞等.江苏省不同类型蔬菜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06(5):190-193.
[8]鲍继友等.连云港市蔬菜价格及主要相关因子调查与分析[J].上海蔬菜,2007(3):11-12.
[9]罗光强等.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季节性特征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5):55-56.
[10]马友强.北京市蔬菜价格变动特点及后期走势分析[J].中国蔬菜,2010(15):13-17.
[11]王家显.稳定我国蔬菜价格的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11(12):44-45.
[12]周振亚等.中国蔬菜价格解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1):72-75.
[13]卞靖.加强三大能力建设,一直蔬菜价格大幅波动[J].中国物价,2013(1):48-51.
[14]常伟.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机理分析与对策探讨.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3):23-24.
[15]刘汉成等.现阶段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生态经济,2011(7):117-120.
[16]胡启山.“蒜你狠”、“豆你玩”背后的思考[J].农家顾问,2010(9):19-20.
[17]汪洪琼等.南通市蔬菜价格高的原因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0,(6):5-7.
[18]徐奇渊.2010年CPI走势展望——基于猪肉、蔬菜价格和基期效应[J].宏观经济研究,2010(6):19-26.
[19]方言等.关注“菜篮子”工程——京冀狠抓落实确保冬季蔬菜供应[J].宏观经济管理,2011(11):30-47.
[20]李忠国.“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并存的原因及对策.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9):30-34.
[21]赵美华等.建立稳定蔬菜价格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山西农业科学,2011,39(9):1029-1031,1034.
(一)农业政策的影响
在国际上,大豆主产国农业政策对大豆期货价格影响很大。有些时候,各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和政治需要,而制定或采取一些政策、措施,这些多会对商品期货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国内农业政策的变化也会对农产品期货价格产生影响,如1998年粮改政策,对主要农产品稻米、玉米、小麦等实行价格保护政策,大豆不在保护之列,大豆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变动,为大豆期货交易提供广阔的舞台。农产品保护价政策也影响农民的种植行为,1999年国家农调队的种植意向调查显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120万公顷,而豆类作物减少110万公顷。种植面积减少,商品供应量减少,农产品价格会有所上涨。
(二)贸易政策的影响
贸易政策将直接影响商品的可供应量,对商品的未来价格影响特别大。例如,中国是否加入WTO,以及1999年5月朱总理访美期间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农业贸易协议》等都对大连大豆期货价格产生影响。1999年7月起,国家对进口豆粕征收增殖税,国内豆粕价格从1350元/吨的低谷,猛涨至1850元/吨。这一政策也带动国内大豆价格上涨,大连大豆2000年5月合约价格从1850元/吨上涨到2200元/吨。
(三)食品政策的影响
欧盟是世界大豆的主要进口地区,其食品政策的变化对世界大豆市场会产生较大影响。现在,一些欧盟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对“基因改良型”大豆的进口特别关注,这些国家的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基因改良型”大豆对人类健康有害,要求政府制定限制这类大豆进口。如果这一食品政策实施,那么就会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影响。
二、供需情况
(一)供给情况
1.国际市场供应情况
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收获期,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的收获期是每年的4-5月,而地处北半球的美国、中国的大豆收获期是9-10月份。因此,每隔6个月,大豆都有集中供应。
美国是全球大豆最大的供应国,其生产量的变化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较大影响。7月,美国农业部的月度供需报告,预计全球2007-2008年度大豆产量达到2.221亿吨,低于6月预测的2.253亿吨,也低于2006年的2.361亿吨。事实上,除了巴西之外,全球其他几个大豆主产国的大豆产量均有程度不等的减少,其中美国大豆产量调低至714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测为4700万吨。不过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到6100万吨,和6月预估值持平,也高于2006-2007年度的5900万吨。
2.国内大豆的供应情况
今年国内大豆也长势良好,虫害对大豆产量影响微乎其微,黑龙江受到干旱的威胁并不大,而对于后期早霜天气影响,可能受影响地区大都持乐观看法。据有关机构对黑龙江主产区的调查,当前大豆植株的普遍高度为60-70厘米,前期水分吸收充沛的个别植株高度达到80厘米。结荚层普遍达到10-13层,结荚个数达到31-36个/株。本年度单产有望达到311斤/亩,总产有望达到995.1万吨,较上一农业年度增产307万吨,增幅将达47.5%。
3.进口量
我国是国际大豆市场最大的进口国之一。因此,国际价格水平和进口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国内大豆价格。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可能继续增长,中国大豆进口量可能照前几年的速度继续增长,即每年增长8-9%。
(二)需求情况
1.国际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大豆主要进口国:欧盟、日本、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欧盟、日本的大豆进口量相对稳定,而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大豆进口量变化较大。稳定的进口量虽然量值大但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甚小,不稳定的进口量虽然量值小,但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很大。
从需求面看,全球大豆用量略微调低到了2.342亿吨(6月预测为2.343亿吨,2006年为2.252亿吨)。全球大豆出口预计为7550万吨,和6月预测持平,2006年为7050万吨,其中阿根廷大豆出口预计提高到1020万吨(6月预测860万吨,2006年为800万吨),巴西预计为2970万吨(6月预测2970万吨,2006年为2460万吨)。美国预计为2780万吨(6月为2940万吨,2006年为2970万吨)。这也将导致2008年9月底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降低到5187万吨(6月预测为5400万吨,2006年为6417万吨)。
2.国内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大豆消费国,由于国产大豆全部是非转基因大豆,国产大豆作为食用及工业用大豆,与进口大豆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加上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制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国产大豆食品和工业消费量一直保持增加的态势。最近三年我国大豆产量不断降低,而食用及工业用大豆消费量持续增加,已导致国产大豆的消费需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005/2006年度我国国产大豆的食用和工业用消费量达到807万吨,并首次超过国产大豆榨油消费量。2007/2008年度我国国产大豆食用及工业用消费量将达到895万吨,较上年度增加47万吨,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在国内大豆产量大幅降低的情况下,食用及工业用大豆消费量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国产大豆的价格上升。
三、运输成本
我国是大豆的进口国,其中中国大豆的三分之二需要进口,在这个过程中,海运费用是影响国内大豆价格的重要因素,海运费成本已占大豆进口成本的20%以上。因此,海运费的价格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豆价格的高低。
去年以来国际市场海运费价格一直呈现上涨的走势,也是导致我国大豆进口成本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初,美湾到我国的散装粮船运费只有50美元/吨,到去年11月初海运费报价一度达到127美元/吨。监测数据显示,去年6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平均到港成本只有2900元/吨,到12月份进口大豆平均到港成本已达到4200元/吨,半年之内价格上涨了44.8%。根据美盘大豆期价和我国厂商采购进口大豆的价格推算,1月份进口大豆到港成本达到4350元/吨,2月份进口大豆到港完税成本将在4500元/吨左右,3月份以后的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将超过4600元吨甚至更高的价位。
四、大豆价格走势分析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势 对中国 影响
一、世界经济形势
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2008年世界经济面临次贷危机、油价高企等因素的影响,最近各研究机构纷纷调低了预期经济增长指标。200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从2007年7月时的5.2%下调到4.1%,下调了1.1个百分点;对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均下调至1.5%;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6%;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0%。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风险加大,但不会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非同步性决定了全球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2.美国次贷危机及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9.11”以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导致不动产价格攀升,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从2004年6月开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至2006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最终被提高到5.25%,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价格回落。同时,因为债务已经超过了房屋的实际价格,拖延还贷的现象显著增加,首先被拖欠的贷款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美国住房市场的急剧降温,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学术界有这么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有评论认为,美国这次经济衰退将比1991年、2001年的衰退历史更久,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第二种看法,认为对美国经济的估计不必太悲观。从长期看,美国经济结构比较稳健,目前所面临的只是一些短期的不确定因素。第三种看法,认为世界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拐点,全球主流经济政策正在由自由放任转向政府干预。第四种看法,认为以美国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瓦解,需要重新考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使命。第五种看法,认为短期内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中长期经济走势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利率政策、注入流动性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措施进行市场干预,这些政策会阻止次级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但中期内大量注入流动性与降息使通货膨胀风险加大,长期内将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
3.石油价格波动及走势分析
关于原油价格高企,油价已不单纯是石油供需关系的反映,而是世界地缘政治、外交关系的晴雨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衍生物。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美国原油库存的变化;(2)石油产量的变化及产油国政局的影响;(3)石油市场的投机活动;(4)全球通胀与美元贬值;(5)对经济增长的预期;(6)经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导致对原油的依赖程度大幅下降,等等。石油价的确定,既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受金融投资影响,还受预期影响。研究显示,石油市场是一个信息无效市场。这意味着,石油价格并非随机游走的。目前,金融投资是决定石油价格的主导因素。国际上的金融强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关于油价走势,,持续6年的弱美元局面可能于年内改变,相应地,高油价、高金价状况也会改变,国际大宗资源和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不会延续太久。这是因为尽管弱美元有助于提高其国家资产负债的质量,但从战略上说,强美元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长期实施弱美元政策,一是降低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二是使俄罗斯获益;三是激化了美、欧矛盾。投机与欧佩克(opec)理念的转变是此轮油价上升的主要动因,但全球经济减速短期内将不支持油价大幅攀升。油价走势在短期内不排除继续创出新高的可能,但需求面不支持油价上涨;中期看,新兴市场经济对石油需求的稳定增长与opec理念的转变,使油价仍然维持在高位;长期看,油价走势将取决于替代能源的开发进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出口减少,经济增长下降。有关分析认为,外部环境“趋冷”,使中国内部经济自动“降温”。如果宏观调控过度紧缩,容易形成“超调”。(2)货币政策加息空间很小。中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取向。在美联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中美利差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加息空间被一再压缩。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减速的程度。根据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因此,2008年要警惕出口增速下滑,但一些行业的生产性投资依然过快增长而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大豆进口;协整检验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美国次贷危机使也得美国以及欧盟、日本等主要国家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自公告之时起调整为1美元兑8.3元人民币。
农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大豆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进口量最大的大宗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本文以大豆为例,基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大豆进口的影响,并且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提升我国大豆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汇率变动对其他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人民币汇率走势和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势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整体趋势是在不断的波动中上涨。自从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开始,人民币汇率便开始在稳定中不短升值,2005年7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仅为99.61%,然而在2005年8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便升值到101.42%,升值了1.8%,并且连续9个月该指数均超过100%,平均保持在102.56%的水平。接下来,在2006年5月至7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又有一个小幅度的贬值,并且指数又回落到100%以下。从2006年8月开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开始不断持续升值,虽然期间伴随着小幅的回落,但是经过32个月,即在2009年3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达到124.71%,创汇改以来的新高,较2005年7月升值了25.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达到最高点之后,便开始有一个小幅的贬值,到2009年11月为止,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达到113.38%,与2009年3月的最高点相比,贬值了9.1%,然后,从2009年12月开始人民币逐渐升值,经过一年的时间,到2010年年底又达到120.53%的水平,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旧很大。
(二)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现状分析
大豆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进口量最大的大宗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很高。在1996年之前,我国大豆进出口量很小,基本属于大豆净出口国,而从1996年开始,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其进口量也逐年不断增长。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大豆进口量自2005年7月以来是在波动中总体呈现上涨趋势的,上涨幅度较大,由2005年7月的298.54万吨上涨到2010年12月份的543万吨,上涨将近一倍。从每个月具体的进口量来看,在2008年之前的月份中,大豆月进口量除个别月份之外一直没有突破300万吨,进口量较小。进入2008年,大豆进口量逐步上升,仅2008年一年,大豆月均进口量就达到312万吨,而在2009下半年大豆的进口量却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从6月的470.52万吨逐步降低到11月份的288.78万吨,降幅达38.6%。经过2009年下半年的一个大幅的下降之后,2010年大豆进口量虽然绝对数量有大幅上升,月平均进口大豆456.7万吨,与2009年的月平均进口大豆354.5万吨的水平相比,上涨了22.4%,但是每月的数量变动程度较大,如2010年1月大豆进口量达到514万吨,而2月大豆进口量就下降到189万吨,下降了63.2%。总体来看,自2005年7月以来我国大豆的进口量逐步上涨,大豆进口贸易比较活跃。
三、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大豆进口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工业增加值作为解释变量,我国大豆的进口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如下模型:
Mt=f(REERt,Yt)
为使数据的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上述建立的模型中的变量取自然对数,得出下列进口方程模型:
lnMt=C+αln REERt+βln Yt+ut
其中:Mt为大豆的进口量;REERt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Yt为我国的工业增加值;C为常数项;ut为随即干扰项;α为大豆的进口汇率弹性,β为大豆的进口收入弹性。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汇率变动以天为单位,变动较快,为了更有效地反映汇率的变动情况,时间段不易过长,因此所建模型的数据是以月为单位的时间序列,样本期定为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其中,大豆进口量来自于《中国商务年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网站(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2005年为基期。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月度数据,但是考虑没有月度的GDP数值,因此,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代替GDP。工业增加值的月度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并且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对名义工业增加值进行调整,剔除物价变动因素。
(三)实证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主要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平稳性,运用Eviews 3.0输出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原始序列lnM、lnREER和lnY的ADF统计值均大于各个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不能拒绝变量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该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各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其ADF统计值均小于各显著性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该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变量是平稳的,即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lnM、lnREER和lnY的似然比统计量37.19905大于5%和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我国大豆进口量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及工业增加值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None)的假设,说明各变量相互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建立下列的协整方程:
lnMt=-9.565593+1.632104lnREERt
(-3.1821)
+0.839709 lnYt
(-4.4620)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变量lnREER和lnY的参数均通过t检验,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对我国大豆进口有显著性的影响。
3.误差修正模型
Granger定理认为:如果变量x和y是协整的,则它们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它们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表述。误差修正模型的引入,可以对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变量的短期波动特征进行解释。具体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lnMt=-0.202lnMt-1+2.947l
(-1.50456) (1.57611)
nREERt-1+0.533lnYt-1-0.608ECMt-1
(0.38368) (-3.84012)
R2=0.423431
Adj.R2=0.394602 F=14.68794
上述误差修正模型表明,误差修正项ECMt-1的回归系数通过t检验,即短期调整系数是显著的,并且符号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系数-0.608表示大豆进口量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60.8%的调整力度回复到长期均衡状态。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大豆进口量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可以看出,人民币每升值1%,大豆进口量增加1.632104%,说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协整检验,得出结论,人民币汇率和大豆进口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608,说明每年大豆进口量与长期均衡之间的偏差中的60.8%被修正,即大豆进口量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60.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
针对我国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的现状,应提高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大豆的附加值,培育优良品种,并且提高国内大豆的生产技术,增加大豆的播种面积和单产,扩大国内大豆的供给。此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改善结售汇制度,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使人民币汇率能够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稳定人民币币值,减少汇率升值对大豆等农产品行业的冲击,有效促进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颖.汇率改革对我国国际贸易平衡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6(8).
2.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J].财贸研究,2006(3).
3.张家胜,赵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大豆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
4.刘巍,陈昭.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操作简明教程[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稳定物价 物价管理 消费环境
物价是衡量经济发展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利益分配的最重要指标。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诸多社会矛盾通过价格矛盾表现出来。稳定物价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稳健地推进相关行业的体制改革。国家应当从价格形成机制入手,从宏观上把握,避免通货紧缩、抑制住通货膨胀、维持币值的稳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对价格工作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市场竞争主体,杜绝和防范部门垄断,逐步形成竞争性的市场价格。稳定物价事关全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稳定物价要把握好以下五个因素:
一、深化资源环境价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有利条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把稳定价格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推进资源性产品与环境价格改革,消除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首先,我们要积极推进环境价费体系改革,加强环保收费监管,配合推进环保收费改革,纠正随意减免环境治理收费的行为,规范排污权交易收费行为,保障环保收费改革的顺利实施。其次,我们要有计划实施民用水价调整,完善出租车和道路交通客运油运价格联动机制,实施燃气价格改革,全面落实差别电价和脱硫电价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确保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二、把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加强流通作为稳物价之本
农业是强基础、稳价格、保民生的战略产业。我们要确保主副食品生产供应,就要加大农副产品生产扶持力度。首先,我们要落实菜地最低保有量,确保蔬菜用地数量和质量,加快近郊蔬菜种植环境改造的步伐。其次,我们要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深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先进生产技术推广,打造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推动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
农业生产和供应对市场价格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农商联手和产销对接模式,推进主副食品生产储备基地建设,是提高流通效率和降低流通环节成本的重要举措。政府有关部门要确保市场供给,积极采取措施扶持生猪、油料生产和奶业发展,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等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实现蔬菜、猪肉等农产品的全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提高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标准,引导居民消费,落实外埠货源,稳定供应渠道,通过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蔬菜流通成本,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和市场基本平稳。
三、强化农产品价格监控,改善消费环境
切实提高农产品间隔的监管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是把市场价格总水平稳定在合理区间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降低流通成本,稳定国内农产品市场,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实行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我们还要加强市场价格应急管理,完善价格应急预案,健全价格应急机制,防止重要商品价格出现大起大落。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加强农资市场调控和监管,加强对成品油、大豆、粮食等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的动态监测,开展价格与市场跟踪监测,保障农资供应,努力稳定农资价格,做好农资市场调控工作。
物价管制可以暂时抑制物价上涨。作为物价管理部门,我们要依法严厉打击经营者不正当价格行为,加大对商业流通领域市场价格监管力度,确保主副食品等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稳定,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我们要在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价格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用市场手段而不是计划手段配置资源,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努力营造放心消费的价费环境。
四、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作为稳物价之要
马克思指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因此,消费对生产也有很大的影响。立足国内市场的条件之一,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早已经具备这个条件,这也是多年购买力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在。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已受到削弱,未来国家将经济将以扩大内需为主,而内需要靠市场,需要提高老百姓的购买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言未来国家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将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将把重点放在中低收入者人群中,国家将会出台相关政策,提高GDP中居民收入比例;提高城镇最低工资标准;在就学、就医、养老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同时,抑制一些事关民众生活的物资过高涨价,让居民无后顾之忧,不再攒钱而是敢于消费。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措施要多角度考虑,以能够覆盖全体居民为最大原则。近几年来,国家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显著效果。要使我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大国,需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只有居民腰包鼓了,才有消费市场。但是,目前我国还只是一个潜在的消费大国,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在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方面,我们要建立正常的收入增长机制,增强我们居民现实的消费能力。我们要坚持积极就业政策,推进实施收入倍增计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努力降低消费支出预期,增强即期消费信心,促进社会公平。
五、完善涉房价费管理,坚定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房地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支柱,但高房价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经济要发展,中国社会要跟上国外发达国家,肯定会有通货膨胀,房价也会随之上涨。但是前几年的上涨和通货膨胀关系不大,主要是政策问题。这些年,在我国年年房价还是不断快速上涨,高房价必然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从而导致其他各种产品价格的上涨,不利于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住房确实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几年房价上涨趋势确实明显,群众反应比较大,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众多,既有市场经济供求的自身矛盾,也有房地产商的兴风作浪,更有政府的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等。如何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保持合理价位,不但是当前老百姓议论最热的话题,而且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等大事。
处理好房地产调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公共租赁住房与经济适用房不同,前者是租赁关系,房权属国家所有;后者是买卖关系,房权为私人所得。在实际操作中,后者更容易产生腐败和新的不公平。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确保土地出让金专款专用、帐目公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应该是地方政法拍卖地皮后,用这个钱补贴给买房者,这个房价以保证这些低收入者有房子住为必要前提,应该比商品房价格略便宜。其次,我们要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制度,确保真正有困难有需求的老百姓能够租得到房、租得起房,安居乐业;最后,我们要进一步规划好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国家要求2011年底9月底全部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这是抑制房价上涨过快的一个最重要举措。住房公积金应该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一样,强制推行、全面普及。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并且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总之,物价是衡量经济发展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稳定物价事关全局。只要科学分析形势,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就能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在物价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我们要以经济和法律为主要手段,加强财政、投资以及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中原.当前经济走势分析和政策取向[A].第八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7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011年一季度国外发生了较多的事件:北非利比亚战争爆发、日本爆发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等。这些重大事件都时时刻刻冲击着国际投资者的神经,国际原油重上100美元、国际黄金向1450美元/盎司进发。受到牵制,国内一季度的A股市场整体处于宽幅震荡之中,沪综指最低下探到2661点,最高上摸3012点,个中掺杂的剧烈震荡让投资者无所适从。那么二季度有哪些市场热点可能会发酵,哪些品种会受追捧?我们的研究力图抽丝剥茧,在纷乱中为投资者探求一种合乎逻辑的投资思路。
宏观经济数据解读
从2010年GDP数据来看,―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同比增长10.3%,三季度同比增长9.6%,四季度同比增长9.8%。最近四个季度GDP增速均保持在9.5%以上,表明我国经济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低谷后,继续呈现较平稳的增长。工业生产在低位企稳,并出现上升的势头,其中发电量增速在持续一年下降后,今年1―2月份出现快速抬升。数据表明我国工业生产活跃性已经显著增强,二季度工业增加值仍有望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
截至2011年2月份,CPI已经在5%左右徘徊了四个月。近几个月CPI涨势有所趋缓,但国内物价上涨压力犹存。推动通胀上升的因素也已经由前几年异常天气导致的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减产,转变为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而国际市场中美元近期再度贬值、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以及中东、北非地区部分产油国局势动荡推高原油价格等因素,还将继续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国内外经济环境分析
2月末,我国M2同比增长15.7%,M1同比增长14.5%,M2和M1增速相比去年均明显回落,M2增速已经低于央行今年目标16%。与此同时,1~2月新增贷款投放量也大大低于去年同期,国家货币紧缩政策累积效应明显。
去年至今年3月中旬,央行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九次,加息三次。本轮货币政策紧缩主要意图在于收紧流动眭,从而稳定物价,包括稳定房地产价格。但是也应看到,此次上调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20%,较高的准备金率已经使得银行体系资金周转倍显紧张。由于导致本轮通胀的原因较为复杂,除了货币因素之外,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本论胀的重要原因,因此单纯通过上杜奥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难以很好地奏效。此外,本轮“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到今年4月份就满一周年了,应该说该轮调控效果明显:房价上涨势头得到了有力遏制,一些楼盘价格甚至出现了松动。因此央行继续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应该已经不大,但是否加息还需视我国通胀形势演进以及国际因素的变化综合考量。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或将进人管察期,央行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如果目前较为一致的货币紧缩预耥恃旰中程度的改观,无疑将给市场带来较好的阶段眭机会。
温总理今年2月底透露,我国“十二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拟定为珊。这―增长率比当时“十一五”预期目标降低了0.5个百分点,更大大低于“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11.2%。这其中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确。用温总理的话讲,
“我国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把发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上来。”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十二五”期间促民生、调结构的执政思路。因此我们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可能会较快。
而在国际方面,欧美复苏态势仍然脆弱,但向好的趋势较为明显。以美国为例,美国季度GDP增长率连续六个季度正增长,基本回复到2001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失业率在2009年10月份冲高到10.1%之后,逐渐呈回落态势。今年2月份的失业率再次下降至8.9%,虽然仍在高位,但从高位回落的态势很明显。作为滞后指标,失业率的持续回落,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基础更加稳固。
全球化时代,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运行,还影响我国宏斓经济政策的抉择。政府之所以慎重使用加息工具,很大原因就在于国际经济复苏态势尚欠明朗,我国单方面加息效果不大,且会导致热钱流入压力增大。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看,国际经济持续复苏将利好我国出口,与外贸有关的行业业绩回升值得期待。
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分析
截止2011年3月18日,全部A股和沪深300的市盈率(TTM)分别为19.51倍和15.49倍,继续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值25.80倍和23.70倍。与此同时,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市盈率(TTM)分别为45.06倍和64-12倍,显著高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值41.89倍和69.40倍。这些数据可能显示大盘蓝筹股被低估,中小盘股被高估。这点投资者应引起重视。
尽管上证指数从2008年后就没有如2006、2007年的亮丽表现,但上市公司的业绩却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且目前的盈禾U状况已经优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前。2010年三季度,所有上市公司单季净利润合计为4448亿元,比2010年二季度略有减少,但仍是2007年以来的单季度第二高。从平均值来看,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态势更为明显,2010年三季度的平均净利润已经超过了2008年最好时的水平。
不过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业绩还是没有带给我们太多惊喜。2010年前三季度,全部A股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39.39%,而中小板为39.08%;创业板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率虽然为44.97%,略高于全部A股,但三季度当季净利润却同比下降3.3%,远劣于三季度当季全部A股与中小板的表现。这些数据表明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透支炒作的现象继续存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整体存在鱼龙混杂局面。
A股市场资金需求分析
今年一季度(截至3月18日)两市共有128家公司实施IPO或再融资,融资规模为1496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2231亿元和2010年四季度的3820亿元,总体融资压力下降。但总体融资规模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增发和配股融资下降较多,而IPO融资规模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因此一季度市场融资压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缓解。―季度A股市场高管净减持规模仍处于2010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但相比去年四季度有所减小。总体来看,高管减持压力处于较正常的状态。
一季度基金发行量有所减小,股票型基金发行数量仅有21只,低于去年同期的
25只,更低于去年四季度的33只。从募集金额来看,1―2月份,股票型基金的发行份额为154亿元,仅为去年同期的1/2和去年四季度的1/4。基金发行为市场带来的资金支持力度出现下降。
二季度A股市场走势研判
我们在2010年底所作的2011年年度策略报告中,曾经针对2011年全年走势做出过框架性的研判与多角度技术性分析,认为“201 1年大部分时间市场属区或眭震荡整理格局,处在承上启下、为未来新一轮的牛市作蓄势准备的一个阶段”,上述观点继续维持。在此基础上,针对即将翮临的二季度市场再作局部剖析:
(一)箱体分析:年初上证指数_度在恐慌气氛中快速下探2661,随后借助于“两会”利好与年报业绩题材,针对3000点整数位置进行过反扑与争夺,但多头攻击这―整数位置最终无功而返,说明3000点整数位置上方确实压力沉重。“去年下半年,在3000点至3200点区域内堆积的成交量多达数万亿,将成为201年较长一段时间内阻碍行情上行的―道天堑”,这是我们在2011年年度策略报告中的观点。目前看来,短期内迅速突破这一天量级重阻力区域的时机尚不成熟。
(二)趋势线分析:中期上升趋势线(2008年10月28日低点1664与2010年7月2日低点2319点连线)将继续作为中期趋势好淡分水岭,此处将有较强的多头抵抗需求与能力。二季度上证指羹喏有机会调整至此处,或将启动中级波段反弹的可能,投资者对此可重点关注。
(三)时间周期分析:从历年中国股市走势分析,我们发现A股存在一个十月的原始周期运行规律;去年我们曾用这个规律成功揭示出2010年7月份的重要变盘拐点,其已成为当年行情上证指数的最低。iNK2010年7月份之后,下一下10月周期的变盘时间点有望出现在今年的5月份前后,加上今年6月份为前一轮大牛市的顶部2001年6月份2245点之后的第10周年(为一重要的江恩时间周期数字),由此使得今年的五六月份可能成为行情的一个重要月线级别变盘时间点,至于届时是重要的低点变盘时间位置还是高点变盘时间位置,需视在此之前的市场属于上涨还是下跌趋势而定,之后将运行与之相反的月线级别趋势。但以目前的市场趋势igg,五六月份出现今年月线级别重要低点的概率较大。
综上所述,二季度的市场总体可能处在先抑后扬、或者说震荡做底后再弹升的阶段。1664与2319连线的趋势线上有重要支撑,时间上应重点关注五六月份前后,届时或将有望启动新一轮中级行情,上证指数将再冲3000点至3500点区域。能否突破,需视届时的基本面状况以及技术面上的时空配合条件而定。基于行情研判下的资产配置策略
综观二季度A股市场的总体环境,我们在2011年年度策略报告中提出的“当前A股市场总体处于由经济战略性转型的‘制度红利’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和国内外负面因素在一定时期形成共振作用带来的阶段性风险”的双重背景并没有根本改变。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通胀水平维持高位、经济增速回落、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以及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宜继续关注二季度对未来由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共振作用而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风险。建议在维持灵活应对风格轮动的策略基础上,继续采取进攻防御均衡配置策略。
在股票资产的配置方面,201 1年二季度仍然缺乏支持趋势性行情的一致性基本面预期,同时预期风险收益比有所增强,策略重点在于积极防御以等待通胀高点显现、紧缩预期缓解、转型化投资加速等确定性因素和信号的出现,注重股票配置时机的选择。在把握制造升加谨慎和灵活的原则,更加侧重于精选其中估值合理、注重增长确定性和政策确定性较高的投资机会。
在基金投资上,建议适当稳健,在做好现金管理的同时,适度关注和参与选股和选时持续表现较好的优秀股票型基金,品种上建议以重仓基建能源、制造升级、泛消费等的主动型基金为主,并注重不同投资风格的配搭,对仓位相较更为稳健的激进配置型基金和标准混合型基金中净值表现较为稳定的品种适当加以关注,并建议适当把握好阶段性收益。
一、一季度经贸运行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消费品市场稳中趋缓
一季度,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97.8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但比我省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1.0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呈现平稳增长、略有回落态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消费品向大市场集聚趋势明显。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市场实现零售额2969.9亿元,增长13.5%,高出全省零售总额增幅1.1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7.5%提升为52.1%,增加4.6个百分点,说明主要消费品越来越向规模较大的市场集聚。
二是大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统计的25大类商品销售额2801.6亿元,增长13.7%,高于全省零售总额增幅1.3个百分点,有12类商品高于零售总额增幅,其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五金电料类、中西药品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等,分别增长18.5%、17.4%、15.7%、15.1%、17.2%,增幅较高。
三是餐饮消费有所回升。实现餐饮收入572.3亿元,增长10.1%,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商品销售收入5125.5亿元,增长12.7%,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
四是汽车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全省汽车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行业实现销售额631.4亿元,增长15.1%,高出全省平均2.7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
五是房地产市场回落。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房地产业自身调整等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需求降低,市场需求明显回落,消费者持币观望氛围浓厚。一季度全省房地产销售面积1409.6万平方米,增长4.9%,销售额747.8亿元,增长7.0%,同比分别回落23.0和31.2个百分点。
六是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消费持续升温,一季度全省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约3290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630亿元,同比增长40%。
(二)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省进出口659.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出口311亿美元,增长6.5%;进口348.4亿美元,增长15%。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11.8个、9.9个、13.4个百分点,在全国6个主要沿海外贸省(市)中分别位居第一位、第一位和第二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快增长,纺织服装、农产品出口平稳增长。机电产品出口118.7亿美元,增长10.4%,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的38.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3亿美元,增长26.6%,高于全省20.1个百分点,占全省的13.6%;纺织服装出口47.5亿美元,增长3.5%,占全省的15.3%;农产品出口35.4亿美元,增长3.2%,占全省的11.4%。
二是对美国、欧盟出口拉动作用增强,对新兴市场出口出现分化。对美国出口49.5亿美元,增长9.5%,占全省的15.9%;对欧盟出口48亿美元,增长11.4%,占全省的15.4%。对美国、欧盟出口拉动全省增长3.2个百分点。对巴西、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分别为105.4%、14.4%、10%;对俄罗斯、非洲出口分别增长1%、1.6%;对澳大利亚出口下降21.6%,对香港出口下降33.4%。
三是农产品、机电产品对进口增长贡献大,部分资源能源性产品进口量增价跌。农产品进口73.2亿美元,增长32.4%,占全省的21%;机电产品进口68.5亿美元,增长24.4%,占全省的19.6%。两大类产品进口增加额占全省的69%。铁矿砂进口数量增长7.3%,进口均价下跌4.3%;原油进口数量增长48.6%,进口均价下跌4.3%;煤炭进口数量增长47.3%,进口均价下跌16.2%;天然橡胶进口数量增长40.8%,进口均价下跌24.7%。
四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据半壁江山,大企业对稳定进出口增长作用突出。民营企业进出口337.8亿美元,占全省的51.2%,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全省的37.1%和11.7%。全省百强外贸企业进出口285.2亿美元,增长19.1%,占全省的43.3%,对全省进出口增量贡献率达到71.1%。
五是一般贸易比重提升,加工贸易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贸易进出口409.7亿美元,增长12.8%,占全省的62.1%,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93.8亿美元,增长7.3%,占全省的29.4%,增幅低于全省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进口增幅分别低于全省1.8个、2.6个百分点。
六是四市进出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烟台、日照贡献三分之二的增量。烟台、日照、德州、泰安等4市进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6%。其中,烟台、日照进出口113.8亿、96.5亿美元,分别增长21%、31.9%,合计增加43.1亿美元,对全省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
二、上半年和全年走势分析
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是经贸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积极因素,助推内外市场平稳增长。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为内外贸易稳定增长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今年,国务院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出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推广自由试验区试点,扩展内陆沿边开放,鼓励短缺产品进口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推进“一带一路”、孟中印缅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强市场监管、推动流通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贸企业和国内消费者的信心,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主动培育和发展新的竞争优势。“走出去”步伐加快,同时也带动了机电和成套设备出口,以及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助推主要商品出口和消费品零售保持较快增长。从消费品市场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推出,电子信息、健康养老、文体娱乐等居民消费将不断增加,新的消费热点将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实体零售业正积极与电商合作转型,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营销渠道。从外需市场看,纺织服装、农产品、化工产品、轻工工艺品等四大类产品占我省出口总额的78.1%,今年出口预期依然较好,集成电路、手机、中央处理器和液晶显示屏出口摆脱了去年低迷状态,实现了快速增长,富士康、三星等重点企业在手订单较为充足,一季度烟台富士康集团进出口27.7亿美元,增长33.5%。预计全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人民币市场化进程加快,预计全年升值不会太大。从进口看,资源能源型产品进口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和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逐步落实,企业投资扩大将进一步带动机电设备、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据晨曦集团反映,今年将进口大豆1200万吨,比去年增长20%。另一方面,我省作为铁矿砂、大豆等产品进口集散地,对周边省份进口的辐射作用愈发凸显。去年我省进口铁矿砂中21.1%供省外企业生产使用。
三是主要出口市场回暖为出口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对欧美日出口占我省出口总额的43.8%。一季度对欧美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平均4.9个和3个百分点,对日出口也由去年的下降5.9%转为增长1.5%。我省500家重点企业调查问卷显示,83%的企业认为今年发达国家需求呈稳定向好趋势,比去年8月份调查时高26个百分点,72%的企业反映在手订单好于去年同期。从济南海关“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调查结果看,36%的样本企业新增出口订单增加,为2012年6月以来的最高值。从进料加工贸易进口看,去年四季度以来降幅逐月缩小,一季度增长14.8%,为全年加工贸易出口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
四是软硬环境改善将推动消费市场稳定增长。今年国家将出台收入分配实施细则,预计全年居民收入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能力将明显增强。实施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将使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
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和市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初步判断,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有望维持两位数增长,下半年增幅可能回落,全年进出口增幅有望超过去年水平;消费品市场将稳中趋旺,能够实现全年13%的计划目标。
三、对策措施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保持消费需求和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
在扩大消费方面。长远来看,要统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购买力水平,使居民“有钱消费”;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居民“有钱敢消费”;三是引导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增加有效供给,充分发挥生产创造需求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消除体制和机制,使居民“有钱有处消费”;四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拓展消费信贷领域和品种,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使居民“钱少也能消费”;五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使居民“有钱愿意消费”。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抓好政策贯彻落实,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去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若干政策措施。我省要抓紧制定实施意见,尽快将政策落到实处,在增加居民收入、培育消费热点方面见到实效。
二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生活服务需求。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加快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三是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拉动经济增长。
四是强化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尽快编制实施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推动建立统一信用信息平台,促进诚信经营、诚信消费;加大商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力度,加强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监管,大力宣传普及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完善市场秩序监管长效机制,为居民消费创造安全、舒心的环境。
在保持外贸稳定增长方面。长期来看,提高外贸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是加快经济转型,加大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抓专业机构建设,为外经外贸提供优质服务。在省内设立由法律、经济、投资、科技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省级对外经贸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实驻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贸代表处力量;在与我省经贸合作密切的东盟、南美、中东、非洲、南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贸代表处,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信息咨询、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二是抓政策落实,降低企业成本。切实落实并完善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出口退税、进口贴息、贸易便利化等扶持政策,开展打造中小微企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促进商品市场内外贸融合、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工作;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降低企业财务费用。
三是抓市场拓展,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实施好“国际市场开拓三年行动计划”和“百展市场计划”,重点办好日本大阪展,开辟尼日利亚山东出口商品展、机电产品中东欧(匈牙利)展览会两个自办展。
四是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扩大进口。抓住国家鼓励进口和部分能源产品进口垄断局面将被打破的机遇,积极扩大省内急需的能源资源、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等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