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级会计财务课程

初级会计财务课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09:33: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级会计财务课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级会计财务课程

第1篇

关键词:工业4.0;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引言

工業4.0最早是德国政府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1]。其以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为技术基础,核心为智能制造,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制造”,这与我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不谋而合。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虽与德国有较大差异,但是在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新形势的双重背景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重大变革,部分企业已经率先向工业4.0时代迈进,我国与德国的一些相关合作也在不断展开。2014年11月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2014年11月4日,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亮相,2015年2月9日,由德国工业4.0研究机构、中国相关院所和中德两国企业组成的青岛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成为中国首个工业4.0联盟。因此一些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将在未来全面迎来工业4.0时代,这是继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三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而面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企业加速转型和升级,物联网和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工业制造的主流,势必会给会计行业带来较大的变革,对会计从业人员也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培养会计高端人才主力军的高校,如何合理设置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以应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培养符合工业4.0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对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以培养目标为指导,课程设置情况大同小异。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理论课、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经济法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等实践类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高校这些课程的设置为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会计高端人才。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未来工业4.0时代下对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较少

大部分高校设置的与网络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的会计信息化类课程较少,曾有学者调查显示,在我国一些会计名校中会计信息化类课程设置的学分占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总学分的比例大部分不到10%[2]。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信息化课程,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尤其是未来在面对以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核心基础的工业4.0时代下,这显然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二)对管理会计课程有所忽视

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对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传统类会计课程比较重视,但是对管理会计等会计学前沿课程有所忽视,虽然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都设置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但是存在课程学时较短、教师讲授不够深入等问题,使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管理会计的内涵,不能深刻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而未来在工业4.0时代下,在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将由传统的事后功能向事中、事前轉移[3],这就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逐渐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移,以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必将向具有扎实管理会计知识基础的会计人才靠拢。

(三)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除部分会计名校外,大多数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采用中文教学,而设置的双语课程以及国际会计等课程则较少,甚至有些高校都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对培养符合未来工业4.0时代下要求的会计高端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在企业迈向工业4.0的进程中,全球化必然会不断加深,大多数企业都会涉及到对外业务,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掌握相应的知识才能胜任。

二、工业4.0时代下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目前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面对未来工业4.0时代新形势下对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对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设计算机网络类及会计信息化类课程

工业4.0的核心是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企业由2.0、3.0到4.0转变,就是由传统制造向“互联网+制造”转变,而具体到对会计业务产生的影响就是会计工作将会更加智能化、信息化,企业对传统的以记账核算工作为主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将会不断减少,在工业4.0时代下,会计记账、会计核算等工作将会逐步利用大量的财务软件来解决,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云”会计、“云”审计也将不断兴起,其它一些大量的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更将由计算机来代替完成。由此看来,如果会计人员不能掌握一些相应的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科学知识,就很难胜任未来的会计工作,对一些高端会计财务软件的运用可能产生困难,而如果在进行会计工作时财务软件产生故障,就更可能无从下手去解决,从而对自身工作产生影响。

所以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仅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信息化类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未来工业4.0时代下对会计工作者的要求。因此,建议高校在已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基础上应增设C语言、C++或VisualBasic等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高级Office、Access数据库及其应用等高级计算机办公应用类课程,计算机网络等网络科学基础课程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化交叉类课程。在高校开设这几类课程时,在每类课程中选取一门课程开设即可,例如,在开设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时,可选取C语言、C++、VisualBasic等语言课程中的一门开设,因为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精通此类课程相关的专业理论,而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此类课程能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在以后工作中拥有学习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另外,因为计算机科学、网络科学和会计学科类似,应用实践性都非常强,所以高校在设置上述一些课程时,不仅要安排理论学时,还应重点安排相应的实验学时,以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重视管理会计类课程

从理论上讲,会计学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类,但是长期以来,受会计实际工作性质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对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往往比较重视财务会计类课程,而容易忽视管理会计类课程。财务会计类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而大部分高校管理会计类课程往往只设置管理会计这一门课程,而且存在讲授课时短、讲授内容不深等问题。在工业4.0时代下,大量财务会计类工作被计算机代替,会计工作都将被集中在一个信息系统中进行,企业未来对单纯以会计记账和会计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工作者的需求将不断减少,而以往不太被人们重视的管理会计将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迎来自己的春天。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4]。由此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就是利用历史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进而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相关决策或对某方面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以往由于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比较繁杂,利用人工对其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比较困难,所以自管理会计学科诞生以来,一直未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这也造成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对管理会计类课程不够重视。而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则恰好能解决管理会计在以往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分析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对财务会计资料提供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计算和分析[5],进而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分析出的数据资料对企业相关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决策,实行管理会计的职能,所以未来管理会计类工作将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2014年11月14日,财政部正式《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支持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落地、发挥功能及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将在工业4.0时代下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论述,在工业4.0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将逐渐被计算机代替,管理会计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设置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时,应加强对管理会计类课程的重视,适当延长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学时,加深对管理会计学理论的讲授,并增设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掌握管理会计学科相关理论知识。另外,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还可以将管理会计课程与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等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管理会计知识,真正體现会计学“管理”的性质,从而培养出符合工业4.0时代下要求的会计人才。

(三)增设双语类课程及国际会计课程

前述提及,在工业4.0时代下,全球化程度将会被不断加深,全球化对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就目前来说,全球化进程对企业的影响就已非常广泛。在工业4.0时代下,依靠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各种经济信息会被迅速传播,企业进行跨国和对外交易也将更加容易和便捷,会计工作者涉及的对外业务也会就此增多,而且工业4.0时代下会计工作中管理会计职能的加深,又会使会计工作者面临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经济信息的甄别。因此,工业4.0时代下企业对具有全球视野、能熟练处理对外会计业务的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大。

所以,高校应适量增设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中的双语类课程以及专业英语、国际会计等课程。通过对一些核心类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或者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专业英语词汇,具备后续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或职业操作能力,比如可以开设双语的管理会计和西方财务会计课程。另外,因为国际会计作为会计学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有很多高校并没有给本科生安排国际会计这门课程,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全球性视野,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相关基础,可以开设国际会计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国际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

三、结语

工业4.0是一次时代性的变革,它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给会计行业带来相应变革,由此也带来会计学术及会计实务相关方面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不断开花结果。作为培养会计高端人才主力军的高校更应该抓住机遇,承担起时代的责任,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变化,在设置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时,对其进行适时调整,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永梅,于英.让管理会计改革成为实现“工业4.0”的“加速器”[J].财会研究,2016(7):52-54. 

[2] 胡仁昱,唐文.浅析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信息化内容融入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99-200. 

[3] 文秋漪.会计与工业4.0[J],新经济,2016(27):25. 

[4] 何翠玲.工业4.0下的管理会计探索[J],会计师,2016(05):7-8. 

第2篇

关键词:岗位项目教学;教育目标;动手能力;评价考核;素质和能力

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出现难找工作或对口就业率低的情况,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形势相背离,这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沿袭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忽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实施背景下,中职这一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将更加艰难,如不准确定位教育目标,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我们的会计职业教育会越来越脱离实践,加剧会计人才供需矛盾。

教育目标定位准确是实施专业教育教学的关键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专业定向教育,表现出职业性岗位职业技能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明确的是教育目标的定位问题,但是中职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却不明确。

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界经过讨论达成一个共识:专科学校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满足社会对普通会计人员的要求;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要会用帐,其发展前途是会计财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还要为专科学校培养会计教师;培养硕士主要是为高校培养教师和适应大型企业集团、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要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兼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博士和博士后则主要是培养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培养学术型人才。那么中职会计教育呢?中职会计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找准人才市场定位,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我国现阶段还只是市场经济的成长阶段,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是发展的主旋律。业主出于用人成本的考虑,往往会选择动手能力强,用人成本相对较低的会计人才。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中小型企业仍然是社会的主体,经济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面都是很宽泛的;我们甚至可以放宽人才定向目标,扩展到培养只要能运用所学财会知识从事相关经济工作岗位的人才,以此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这样,不难得出中职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能负责具体审核和办理一般的财务收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办理其他会计相关事务,某方面有专长的初级会计人员。

基于上述分析,在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定位准确的前提下实施专业教育教学,就能摒弃过多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实施以能力为本的专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学生面向社会,适应需求,这才是出路。

以岗位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改革是

中职会计教育改革的较好选择

近几年来,会计专业(包括部分大专院校)不景气的根源不在于知识传授的多少,而是教育目标偏离了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学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适应不了工作,不是因为他们缺少会计知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熟练的会计基本技能。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准确定位后,就要对其教育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注重理论教育彻底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向转化。笔者认为:以岗位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改革是中职会计教育改革的较好选择。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实操训练改革教学内容就是废弃原有的教学计划,变革教学课程设置,努力精简专业理论知识,重点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除文化基础课程和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外,其他全部精简,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改为以岗位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修订后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见表1。在课程安排上,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岗位实务实训课及综合岗位实训课四大部分。新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基础课与技能训练教学并进,力求达到必要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同步发展的目的。专业岗位实务实训课方面更是突出岗位特点,实行项目教学,务求达到熟悉岗位特点,了解岗位业务,胜任岗位工作的目的。这一环节要设计出实践性强、难易适度的项目(或教学单元),在教学中,教师加以适时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任务。在学习中,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失败的教训,学会各种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方法,完成经验与能力的积累。再通过综合岗位实训,模仿实践工作中的情境,经不同岗位的组合,承担不同的角色,巩固和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

搞好特色教材建设、完善项目教学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现,有依赖于有好的教材作为教学基础。什么是好的教材呢?评价的标准是适合所学、适应所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教材,内容要浅显易懂,实践性强,难度适中,适合中职生学习;教材涉及的业务内容更要适应于社会经济活动,是常见的,通常情况下会发生的。在市场上要找到适合中职生学习的教材,确实是一件难事,现在很多教育机构或出版社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已经有了成果。如

制定技能标准和考核办法,正确评价教学成果教改的初衷是尽量精简专业理论知识,重点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财务会计岗位某方面有专长,而又较全面地掌握会计核算知识技能,所以,教改在各教学阶段、各教学课程中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学生在入学的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要求学生大多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电算化上岗操作证及全国计算机技能等级证书,具备会计核算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常用软件操作技能,会处理一般的会计文案工作。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则要求学生通过会计岗位实务实训,达到熟悉岗位特点,了解岗位业务,胜任岗位工作的目的。学生应具备书写、计算、点钞、传票翻打、常见会计文书写作、一般经济业务处理、会计账簿登记、表格设计制作及报表识读等方面的技能。最后一个学期则通过顶岗实习,检验和印证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由理论到实践,又由实践到理论的知识升华。这方面说起来易,做起来难,评价更不简单。对每一种技能都得有确切的定义和评价衡量标准,才能正确地评价教学成果,测试教改的成败。譬如书写技能,我们把“工整、规范”作为评价衡量标准,就要对“工整”和“规范”做出明确的定义。“工整”就是书写不潦草,一笔一画,干清整洁,整齐划一;“规范”就是阿拉伯数字要怎么写,写在什么位置,大写中文数字、日期及其他会计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字、词、句子要怎么写。譬如,计算技能,过去我们讲珠算要达到普通五级以上水平,现在,却很少有人再提达到几级水平,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这样的课了,但笔者仍认为有必要教学生珠算,所以,在出纳岗位实务中,我们要求设置珠算训练项目,按一学期内每周一节的标准量由教师自由掌握。考核仍采用五级为合格、四级为良好、三级以上为优秀的标准。又譬如,一般经济业务处理技能,是要求学生通过会计岗位实务课程,置身于各会计情境中,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一般经济业务能准确地进行确认、记录、计量及报告,对其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和判断的技能,讲到底是学生能否正确发挥会计基本职能的能力。这方面因与会计岗位实务密切相关,所以,课改的重点要放在各教学项目中,放在有针对性的经济业务筛选和会计情境(仿真模拟)教育的设计上,教学方法上更多地是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式教学(手把手地现场示范教学),教学介质上除了传统的黑板、教材、练习本及现代的多媒体外,要采取较多的模拟业务凭证、账表等资料,这些都需我们思考新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方法。再譬如,报表识读能力,过去我们没提及,现在把它提出来,是基于实践的反馈。学生不能机械地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报表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要学会读懂论通报表所反映的经济含义,能作简单的对比和分析。教改的成败在于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过去基本上笔试是唯一的测试评价方式,但教改后就不能再只是笔试,而要将重点放在技能的考核。因此,制定既体现学校特色,又与社会对各类会计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技能标准和考核办法,对达到既培养某一方面的尖子生,又培养一专多能的全能学生的目的至关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教改实施的保证

实行岗位项目教学驱动下的中职会计教育因为废弃了原有的教学教育计划,变革了教学课程设置,精简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可能会存在或出现一些新问题。

过去,我们习惯了面向学生对教材进行解读消化,教师现在则首先需自己具备各项会计技能,能操作,会操作;其次是会将其他学科知识与专业岗位实务相融合,并教给学生;再次才是向学生对教材进行解读消化。所以,我们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可能有些教师会认为,教材简化了,变浅变薄了,教学当然容易了、简单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如前所述,现在我们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书本是简化了,但不是我们教育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师要钻的、要做的更多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要求更高了。也可能有些教师会对现在的教学方式感到无所适从,认为教材过于简单,没什么可教。其实,其根本就在于自身素质和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不能适应角色。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呢?就是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提高。一方面,要求教师自主学习,参加各种方式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教育;另一方面,选送教师参加相关方面的技能培训,或到企业单位跟班实习,接触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人才需求动向。同时,我们还启动了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工程,重点培养和打造在各类技能竞赛或竞赛指导中能胜出、有经验的名师和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带头人,引进竞争机制,在人力、物力及财力方面给予支持。再就是启动校本教材开发工程。校本教材的编写既能根据当地和本校实际,又能博采群长,吸纳市面上类似教材的长处,更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一种好途径。在2~3年内,通过校本教材的试用和修订,打造出优秀的校本教材,并向当地兄弟学校介绍推广。以开发《涉税会计岗位会计实务实训教程》为例,我们就参考了市面上类似的教材,同时紧跟顺德当地实际,带动了当地国家税务分局、地方税务分局、企业和科组教材编审人员。通过教材的编审,参审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专业素质有了质的飞跃。我们主导的实行岗位项目教学驱动下的中职会计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有序进行。

实践证明,实行岗位项目教学驱动下的中职会计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提高是教改实施的有力保障。

第3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广义财务;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1所。这里并不包括港澳台的学校,也不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其实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也有许多学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如果加在一起,恐怕不止300所。而1992年以前只有5所,1990年前是绝对没有的。另外现设有财务管理博士点的学校也有数十所。而在十余年前,这是长期付诸阙如的。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专业,由一个试办的“财务学”专业,成为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理财学”专业,进而更名为“财务管理”专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恐怕也是所有专业罕见的。

速度如此惊人的原因是由于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创办费用不高,受社会欢迎,需求旺盛。受利益的驱使,于是出现了一窝蜂现象。但有条件的上,无可非议;无条件的也千方百计的上,令人担忧。办学质量的良莠不齐,表现在师资力量、专业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案、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诸多环节。教师素质的差异,教学流程的差异,教学工艺的差异,导致教育出来的产品――培养的学生也相差悬殊。

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至今财务管理还在大会计的卵翼之下。由于Finance一词的不同译法,还导致金融学专业也向财务管理大幅度地染指,从而使财务与会计的界限大大缩小,财务与金融的界限日益模糊。可见,财务管理专业面临许多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许多变数。此时此地,召开这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专门研讨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问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前提是财务管理学科建设,而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前提是明确财务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财务管理,它的外延有多大,它的内涵是什么?这是一个不能不首先明确的问题。

财务管理,古称“理财”。 “理财”一词,起源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其中理财的意思可理解为管理财物。这说明理财概念的悠久。如果联系“生财有大道” 等当时的一系列论述,足以说明理财思想的源远流长。

“财务”一词,见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封奏折:在历数当时的种种奢侈之风后,提出了“此等财务,从何而来”的经典用语。这个财务,指的就是国家财务。

财务是普遍存在的,从时间上看,是从古到今;从空间上说,是所有组织和个人。古今中外,除了原始社会早期可能没有财务管理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财务活动,因而也就都有财务管理问题。

著名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曾经明确指出,企业的全部活动可分为六组,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不论企业大小,复杂还是简单,这六组活动总是存在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企业”概念,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组织。而这个意义的财务管理显然已经不是目前基本局限于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而是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多的多层面、多类型、多角度的财务管理。

另外,个人理财已经日益进入我们的视野。个人的证券投资、保险、收藏、继承、赠与等,都是个人理财内容,国际上以个人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理财规划师也已经引入中国。显然,个人理财无可置疑地属于财务管理范畴。

因而,笔者认为财务的外延是指包括了企业财务、家庭财务、个人财务、乡村财务、宗教财务、氏族财务、部落财务、部落联盟财务、军队财务、国家财务、地方财务、党政机关财务、事业单位财务、社会团体财务、国际组织财务等古今中外一系列财务概念的总集。为了区别于个别的财务概念,将其称作广义财务 。

会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依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其实,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不仅存在会计问题,也同样存在财务问题。这些组织的财务,加上家庭或个人的财务,就是现代财务概念的外延。

根据财务概念的外延,可以对财务定义如下:财务是经济主体的财富数量及种类变化(包括现实变化和潜在变化)的事务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

对此财务本质的认识,可以简称为财富变化论。对财务外延的认识,可以称为广义财务论。

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与财务是否是同一概念?

有人认为,财务是客观的活动,财务管理是主观的产物。笔者认为,财务就是有关财富变化的事务。财富之所以变化,是由于有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买卖、租赁、赠与、赏赐、继承等等。这里的每一项都是财务活动,每一项财务活动都体现人的主观意愿,每一项都有管理。财务不能自发产生,财务中已经体现了管理,只是其管理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而已。因而可以将财务与财务管理二者作为同一概念对待,没有必要在这里咬文嚼字。

法约尔曾经指出: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领域,大的、小的、工业、商业、政治以及宗教、管理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借用这句话,略加改变: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领域,大的、小的、工业、商业、政治以及宗教,都存在财务活动,管理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于财务的产生和发展,古代财务的范畴,广义财务管理的概念、主体、客体等,笔者曾在《广义财务论》、《中国古财观》等文中做过论述。

在21世纪的现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伴而生,传统工具与衍生工具相伴而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金融工具(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财务工具)越来越复杂,企业竞争、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财务管理者,除了面临组织或个人的生产经营业务外,同时面临着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包括币市、拆市(拆借市场)、利市(利率市场)、(票市)票据市场、贴市(贴现市场)、股市(股票市场)、基市(基金市场)、债市(债券市场)、期市(期货、期权)、汇市(外汇市场)的多种抉择和多重困扰。如何及时抓住机遇,如何全面应对挑战,从而在相关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财务主体的财富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者的首要职责。这里的财务管理者,不仅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也包括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等各种主体的财务管理者。而财务管理者又不仅是具体管理者本人(如国家财政部部长、企业财务经理),而且由于财务本身的特殊地位还应包括各种主体的首脑(如国家的总统、主席、总理,企业的CEO、CFO),必须懂得财务、关注财务、过问财务。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如果我们国家的财务管理者能够科学预测,明智决策,则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就会进一步减弱。

因此,必须树立广义的财务观念,将财务管理定义为广义财务管理,才能进而科学、系统、全面定义财务管理学科,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搞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

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认清财务学科的地位,弄清财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自然要涉及财务与会计、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与财政、财务学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与金融、财务学与金融学的关系;财务与经济、财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与企业管理、财务学与企业管理学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否则,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的设置就很难把握。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另撰文对上述各种关系进行分析。结论是:财务作为一种活动,是具有综合管理性质的,与会计相辅相成并在某种意义上包括会计的,在金融市场中利用金融工具而涵盖金融的,是下至家庭和个人上至国家而包括财政的,与企业管理交叉的,以聚财、用财为主要职责的,以主体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任何主体(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等)所必不可少的活动,财务学(指广义财务学)作为广义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与会计学、狭义经济学并列的,包括财政学、金融学的,与企业管理学交叉的独立学科。

四、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

(一)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困境

虽然财务管理从理论上分析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却面临诸多困难。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就不能不找出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寻求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1.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

制约财务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健康发展。从外部环境说,存在下列“八无”现象,应该逐步得以解决。这“八无”包括:

(1)在业务管理中,无真正的主管部门。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而具体负责的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如会计司、会计处)。因而会计专业的建设也就往往得到会计管理部门的关注。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一般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其实,会计法规定的会计职责不过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严格的财务工作并不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是从事投资、筹资等工作,这样的财务人员应不应是会计法规范的对象,应不应由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负责,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根据会计法的职责规定,对不从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纯粹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部门往往有一定距离,因而也就无真正的主管部门。其实,与财务管理对应的应是财政部的公交财务司等司局及下级财政部门的对应部门,但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彼此的隔绝,只能将财政部门下的会计司、会计处等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会计学有财政部会计司作后盾,统计学专业有统计局作后盾,审计学专业有审计局作后盾,有后盾专业的发展自然存在许多方便。

(2)学校院系设置中,基本无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没有财权。财务专业多在会计院系的领导之下。其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财务管理(或原称财务学、理财学)专业创设之初,有的设在财政系,有的设在会计系,但目前除原设在商学院的以外,几乎都转到会计学院。笔者认为:设在商学院是比较合适的,但设在或转到会计学院(系)就未必妥当。因为设在会计学院(系)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按照会计学的思路塑造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大同小异,造成人们的误解,以为财务也就是会计,即使不是也相差不多。在相当一些人的心目中和言谈中,至今还甚至主张取消财务管理专业。就像1993年两则颁布后,许多会计学者曾经公开主张取消《企业财务通则》一样。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无独立专业。虽然在本科、专科的专业目录中都已经设有财务管理专业,但在研究生的专业目录中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即使是招收财务管理博士的院校,其实也不过是利用其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地位得到的优惠待遇。其他院校招收的博士生、硕士生只能附属于企业管理专业之下作为一个方向。显然,这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4)学术组织中,无一级学会。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都有一级学会,但财务却一直没有,始终依附于会计学会、审计学会、财政学会等。虽然有几个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年会组织,也不过是一种民间性质,在中国官本位体制下,也不得不同时吸收会计工作者参加,造成财务管理的界限更加扑朔迷离,因而难以形成强劲的科学研究合力,无法集中研究真正的财务管理问题。

(5)在期刊杂志中,无一级期刊。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由于都是一级学会,故都有一级专业期刊――会计研究、金融研究、投资研究、财政研究、审计研究等,财务管理方面虽然先后出现过财务研究、理财者、新理财等多种杂志,但都不是一级期刊,往往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有的早已销声匿迹,使刚刚聚拢起来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四分五散。

(6)在财务文献中,无影响深远的论著。由于某些学科的相对成熟,加之一些外界力量的推动,往往产生出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而财务管理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似感至今还没有经典型的影响深远的论著。

(7)法规体系中,无独立法律。现行法律体系中,有专门的会计法、统计法、审计法,但却没有独立的财务法,其最高级别的法规也不过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与法律相比,权威性远远不足。

(8)在职称系列中,无独立职称。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中,有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经济师等,但却没有财务师。尽管有证券分析师,也开始引进国际财务管理师,但这只能属于执业资格,并不是职称。

上述“八无”,导致财务理论研究难以形成合力,也很难像会计那样利用行政的力量将准则、规范以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务,当然也就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

2.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针对上述困境,要变“八无”为“八有”:

(1)在业务工作中,明确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主管部门应是财政部和央行等,但财政部的具体部门不是财政部的会计司,而是公交司等。

(2)学校院系设置中,应力争建立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或者使财务管理与会计并列,共同设置在商学院之下,以便从组织上得到保证。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应通过修订专业目录,独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改变目前一般院校的博士生、硕士生附属于企业管理专业之下只是一个方向的局面。

(4)学术组织中,由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机构牵头,组织建立全国性的一级学会――中国财务学会。

(5) 在期刊杂志中,随着一级财务管理学术组织的建立,创办财务管理一级期刊。

(6)随着主管部门的明确,学术组织的建立,一级期刊的创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财务管理研究,尽快多出精品,包括专著、论文、教科书等,以不断扩大影响,尽快接近或赶上国际水平。

(7)在法规体系中,可以企业财务通则为基础,综合金融方面的财务通则,逐步制定财务管理法。

(8)在职称系列中,应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师等职称。

(二)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

解决上述困境问题,只能使专业建设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以利于专业的发展。但仅有外部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专业建设本身寻求途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合理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众多专业中,或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是被金融学侵吞的专业,还是将金融学囊括其中,与会计学并驾齐驱的朝阳专业?二是具体的院校,在本单位的众多专业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包括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精通财务管理,兼及会计、金融知识的具备首席财务官业务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财务管理、会计、审计均有一定基础但缺乏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前两个问题,一是依赖于全国财务管理教育工作者和政界、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二是取决于有关院校的自身努力,结果目前虽难以断言,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建成深受社会欢迎的首选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驾齐驱的朝阳专业是大有希望的。后一个问题,即如何确定培养目标,也是可以深入研究的。由于财务管理与会计关系的厘清,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将主要精力用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因而应以培养精通财务管理,兼及会计、金融知识的具备首席财务官业务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三)明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

专业课与基础课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教学计划中是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还是首先确定基础课,进而确定专业课,这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传统上,课程的安排都是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其实这是一种静态的专业观。其缺点是后劲不足,未来发展受限。以建楼为喻,盖一座大楼,地基挖得越深,越广,其承受力就越强,楼身就可以起得越高。甚至可以在不超过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加高,也可以在已有的地基上另起楼身。前者属于专业深造,后者属于专业转移。如果按固定的楼身确定楼基,以后就无法增加楼层。由于科学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人才需求不断变化,专业深造在所难免,专业转移时有发生,因而就必须树立动态的专业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课程的安排就应该首先确定基础课,再具体确定专业课。只要基础雄厚,就可以实现专业深造,适应专业转移。以数学为例,在前些年,除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课几乎不需要微积分、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等基础。因而按照专业课决定基础课的做法,在前些年未开设管理会计课之前,上述数学课就没有必要之开设。而现在,不仅管理会计需要较深厚的数学基础,而且财务管理多门课程也需要较深厚的数学基础。由此看来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的做法应该改变。对于原就学阶段未学过管理会计、现代财务管理课程的人来说,如果数学基础较好,完全可以自学。

(四)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培养目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就业方向,根据财务管理职业的素质要求,根据未来专业转移的可能性,根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做到:厚基础,大平台,宽口径,强核心,分主辅,具备六大基础、凸现九大核心、坚持一主二辅,开设十大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三大能力。

六大基础

六大基础,这是财经类所有专业应该具备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法律、文献检索。它属于第一级平台课。

中文基础是指汉语言文化基础,其中语言不仅应包括现代汉语基础,也应包括古文基础,即国学。中文是其它各种基础的基础,绝不能忽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得以传承的唯一国家,其文化基础博大精深。古代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浩如烟海。目前国内外掀起的国学热,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中文基础。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卓越的财务管理思想和丰富的财务管理案例,很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但事实证明,现在不少大学生中文水平很差,写作水平很低。认不得繁体字,读不懂古代文献,写不出象样的文章。因而应开设大学语文和财经写作课程,应要求学生熟悉繁体字,以便与香港、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也便于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台湾某大学国文课开设一学年,与英文学分同样,都是8学分,足见其对语文的高度重视。

外文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人所共知,达成共识,这里主要是指英语,不仅包括公共外语,也包括专业外语,不仅公共外语要做到保四争六,提高外语会话能力,而且应增强专业外语能力,利用外文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应初知一门第二外语,如日语、德语等。由于从小学甚至从学前班就开始接触英语,这一目标应该说并不困难。

数学基础在财务管理中是仅次于语言基础的基础。作为一个财务工作者如果缺乏数量概念,一见数字就头晕,是绝对搞不好财务管理的。

数学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另外,还可包括运筹学。现在有的学校不开线性规划或概率统计,数学基础就欠宽厚。为什么要开设数学?它应该为提高素质奠定基础,也应该为专业课服务。只有使学生明确目的,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如何讲授数学?笔者认为:讲数学原理是必要的,推导公式是必要的,但讲解现代求解技能也是必要的。如各种函数的计算,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计算、线性规划的求解,概率统计许多指标的计算,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求解。如果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计算机基础一定要扎实,否则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计算机基础应掌握办公软件、数据库、编程技术、网络管理。在办公软件中,从计算的角度,Excel有大量的函数,有行列式运算、矩阵运算,有线性规划求解,有数据透视表等,学习掌握这些技能,对于专业学习非常有利。

法律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个人护身的武器,而且是财务工作的准绳。现在虽然有法学基础,但似感理论性过强。应该全面介绍法律体系,介绍法律部门,使学生知法、懂法,提高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文献检索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畅游知识海洋的航标。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如何掌握文献的类型、文献的分类,高效、准确查到所需资料,必须学习文献检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文献检索应是经济文献检索。文献有中文外文之分,学习文献检索也有利于促进外语的学习。在现代,文献检索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刊文献即有纸文献检索;二是网上文献即无纸文献检索。二者各有所长,缺一不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者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在六大基础中,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将中文与外文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与数学结合起来?如何将中文与文献检索结合起来?如何将外文与文献检索结合起来?另外,如何将数学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外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如何将古文与外语结合起来?如何将文献检索与专业结合起来?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水平。

九大核心

什么是核心?核心就是主干。确定核心就是确定主干,树根扎实,树干粗壮,就不惧狂风暴雨。

作为管理类专业来说,教育部提出的管理类九门核心课,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看,基本上还可以作为管理类的平台课。

但财务管理,或财务,或财务经济学,是管理类,还是属于经济类?值得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个动向是不少学校已经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置于经济系之下,即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视为经济类。

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它是专业的基础,类似于大树的主干,处于六大基础和专业课之间,属于第二级平台课,起桥梁纽带作用。如管理信息系统就介于计算机基础和财务软件之间,经济法就介于法律基础和财务法规之间。

这里还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处理问题,也涉及它们是否有必要开设或如何并行开设问题。

一主二辅

不论财务课程如何设置,划分多少系列,其中肯定要以财务系列为主。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第二,财务与会计是什么关系,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应不应包括会计?第三,财务管理系列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笔者认为,第一,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决定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体系,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体系应依据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构建。但由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庞大,而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要受学制、学时等限制,不可能完全体现学科体系,因而就要在凸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和主干的情况下处理好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安排相应课程。第二,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识,因而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不应包括会计。第三,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应该首先排除非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容;然后对财务管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鉴于会计学与金融学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联系,在暂时难以理顺三者关系,难以廓清三者界限的前提下,应以三大系列课程为主体,即以财务为主,以会计、金融为辅,建立三大系列。

问题是各个系列的具体课程体系如何设计?

关于财务管理系列,可以采取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为经的办法,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实际做法。但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较难处理。目前在国内也较难找到合适教材,并且内容讲得过细,课时往往不允许;讲得过粗,往往与财务管理原理部分内容相差不多。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认为,现代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承担传统的记账、内控、预算等基本职能,而且要更多的承担企业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企业理财、并购重组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责任。

我国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决策制度,包括财务决策回避制度;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体现企业财务通则中三大制度,参考美国管理会计师的观点和国际财务管理师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公司战略与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课程。

金融工具作为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纽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单独设课,当然也可以用金融市场或金融工程等替代。

另外应设置财务分析或绩效评价课程;设置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专门研究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由于财政学属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故应设置财政学课程;鉴于税务问题的重要性,尤其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应设置企业税务(包括税收理论、纳税实务与筹划);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对传统财务理论是一场颠覆,因而应该单独设课;为了强化外语,更好的应用于专业中,应设置财务外语;为了加强计算机在财务中的应用,应设置电脑财务之类的课程。另外可以考虑开设资产评估、中外财务比较、财务史等课程。

因此,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职能,财务系列课程包括公司战略与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分析(或绩效评价)、行为财务学、国际财务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财务外语、企业税务(包括税收理论、中西税制,即国际税收、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如果课程较多,难以安排,也可以用“财务管理专题”将上述某些课程合并。

关于会计系列,许多院校参照会计学的设课方法,往往设置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但笔者认为,由于财务学科体系的复杂,财务系列课程的繁多,根据培养目标,应该压缩会计系列的门数。由于初级会计学的内容已经在核心课会计学中完成,高级会计、审计学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应该要求,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以合并,于是会计系列课程为: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

关于金融系列,应开设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或称期货与期权)、投资学、证券技术分析、保险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加强实习或课程设计课程。如会计课程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设计、证券技术分析课程设计等。

十大系列

除了上述财务系列、会计系列、金融系列课程外,为了拓宽知识面,综合前述各门课程,可将课程划分为以下十大系列:

1.外语系列,应包括公共英语一、二、三、四,英语听说,专业英语(包括专业函电、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等写作),第二外语。

2.数学系列,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运筹学。

3.计算机系列,应包括计算机基础、Office办公软件、数据库、网络与通信、财务软件、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综合实验。

4.法律系列,应包括法学基础、经济法,还可以分开或合并开设公司法规、金融法规、财务会计法规等。

5.经济系列,应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

6.管理系列,应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心理学。

7.其他系列,应包括大学语文、财经写作、历史、哲学、逻辑学、公共关系、音乐欣赏、绘画、文献检索、科技动态讲座。

加上一主二辅三大系列,全部课程包括十大系列。

另外还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等思想政治课。但这里要强调伦理之类的课,应该追加。体现先做人,再学艺的基本思想。

上述内容,可以图1所示:

图1表示先做人,再学艺;先基础,后专业(或先奠基、后建筑);先核心 后系列(或先框架 后墙壁)的教育流程。

三大能力

通过上述课程的设置,要提高学生的三大能力,即:

1.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调研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2.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业务处理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3.创造知识的能力,包括设计制度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

这些能力集中表现为竞争能力。

(五)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在确定了课程体系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研究:什么必修、什么选修;什么限选,什么任选;什么宜多,什么宜少;什么宜前,什么宜后;什么宜迟,什么宜早等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问题。

需要指出,这里的多少、前后、迟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或者应该变动的。以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先后顺序为例,传统上一般是先学习财务会计,再学习财务管理。但目前看,以讲述企业会计准则为中心内容的《中级财务会计》应该开设于《财务管理》之后。因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地涉及现值计算、实际利率确定等问题。学生没有时间学价值基础,就很难理解现值、实际利率、内含利率。如果不理解实际利率,就无法理解实际利率法,也就无法学习和理解第14号收入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第21号租赁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可见,实际利率和实际利率法在会计、财务中应用广泛,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多处涉及,掌握实际利率法已是财会人员的一项必要技能。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如果不了解、不精通、不能灵活应用实际利率和实际利率法,就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财会工作。 因此不先讲授财务管理,学生就很难学好财务会计。当然,这又带来一个新问题:财务管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问题。而这一问题,又牵涉到财务管理的前导基础课问题。

此外,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还涉及教材的更新,教法的探索,习题的设计,考试的改革。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能产生高水平的教材,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习题,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教法,不能进行高水平的考试,因此也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当上述问题解决之后,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成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文中观点如有不当,还望方家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 苏万贵.论广义财务[J].理财者,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