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09:33: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职业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职业教育中高职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有助于发掘学生
的自我潜能。通过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有助于促使自身价值持续增值。在职业教育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在职业教育中进行职业规划可以提升学生应对竞争
的能力。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处处充满着竞争。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进行职业规划可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高职学生必须未雨绸缪,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要有明确的目标,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职业规划之后,要按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并将职业规划的求职环节在求职活动中付诸实践。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明确奋斗的方向,提升学生成功的机会。
二、职业教育中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还不够深入、不够广泛,甚至在有的职业院校还存在被排斥的现象。一些教师对学生仍存在偏见,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升迁空间相对狭窄。主要是认为职业院校学生比其他普通高等学生毕业的学生能力差、不适合在某些学科、岗位工作等。同时,职业院校学生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院校学生除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之外,还自身心理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我”观念存在不恰当的认识。一种情况是认为现实中的自我不完美,自己贬低自己,使自己的心理受到更大的伤害。另一种情况是过分夸大自我形象,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令人生厌,到处碰壁,因而造成更深的自我伤害。职业是个体社会性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个体自我价值充分实现的根本途径。因此,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象。所以,高职教育中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就是让学生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特征,明确自己喜欢什么职业。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会超着目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才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修养,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规划对策
(一)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近些年来,对职业院校对学生专业发展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在内容与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纵观整个研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研究较少。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职业成熟也仅是一个暂时的状态,一方面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对个人来说,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同,每一阶段成熟的含义不尽相同,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确定要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就业观念也要相应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一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确定可以通过对自我素质与能力的分析与评估,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二)规划职业生涯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在职业准备期内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具备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等,蓄势待发,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职业选择时期,不仅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社会挑选劳动者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相互认可,职业选择才会成功;在职业适应期中,择业者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工作的局面。择业者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客观实际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方向 就业指导 构建途径
[作者简介]常卫恒(1980- ),男,山西原平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2JDSZ31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8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高校以及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招聘单位和应聘学生的观念不统一,从而导致供求无法达到平衡,这就使得市场上经常出现有职无人和有人无职的现象。具体来看,多数大学生对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都缺乏合理的认识,在面对招聘企业以及工作岗位时往往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不足、成效不高。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象仅仅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内容只停留在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国家就业政策的大致解读上,方式以召开大学生就业动员大会和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为主,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选择的引导以及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力度明显不够。因此,我们要从以上问题出发,立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以合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作为出发点,将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相结合,在参与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
一、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育
大学生需要结合自身条件与所处的环境条件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在选择职业的过程当中,要树立明确的观念,作出合理的规划,从而促进自身的合理与全面发展。职业规划主要包括大学生人生奋斗目标的规划、大学生学习目标的规划和大学生就业选择方面的规划。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企业和工作岗位,并且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职业规划涉及大学生的思想信念、专业知识、就业方向、择业技巧、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在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规划,把职业规划融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保障工作。
(一)职业规划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一定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指引正确的职业规划道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摆正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明确前进的方向。在高校教育中合理地融入大学生求生存谋发展的章节,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为大学生获得成功开辟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应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体现针对性与有效性。将职业规划合理地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同时,接受到对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正确指引。由于所选择的专业不同,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尽相同。在职业选择方面,并没有三六九等的贵贱之分,只不过是分工不同、岗位不同而已,但是,由于职业选择不同,职业规划道路也就有所区别。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教导大学生做到爱岗敬业、互帮互助。这样一来,大学生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真真正正地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校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让大学生对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性地对待就业压力。同时,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来合理地引领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这也是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紧扣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这样能够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数社会阅历较浅,视野不开阔,对他们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不深刻,对所学专业与从事行业的关系性认识并不清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也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往往意识不到将来面对的就业压力,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既不能深入地研究,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在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指导。要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制定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相适应的课程,在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能力、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将来大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将职业规划课程合理有效地融入日常专业教育中;要以客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整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三)职业规划教育要与群体性教育相结合
在群体性教育中融入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做好职业规划,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就业思路,与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相结合,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取得优秀的业绩成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优越感。因此,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群体性的正面教育,帮助和引导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帮助他们科学地设计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做好择业的准备,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职业规划与指导。
二、明确职业规划教育的不同阶段及不同要求
大学生的择业主要就是临毕业的一年,但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刚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积累,应该对大学生的自身职业规划方面、就业政策制度方面、职业道德操守方面、求职技巧方面进行综合性培养。我们应该把职业规划作为做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良好切入点。高校需要把职业规划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估、外部综合环境分析、工作目标确定、工作策略途径、反馈评估等能力,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要求以及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培养,最终使就业指导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刚进入高校的时候,应着重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为大学生日后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高校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国家的就业政策,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出初步的职业规划。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证书等,为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大二、大三阶段,高校应当结合学期专业学习的特点,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入大二、大三后,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断加重,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对于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并不是很重视,这会造成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脱节。高校应该重视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着重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工作中所需要的服务意识、交际意识、沟通意识和团队意识,普及我国当前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每一位学生量身打造职业规划道路。在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专业老师也要合理地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所以,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大四阶段,学校要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道路把关,引导和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基本结束,重点在于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以及进入社会实践。该阶段就业指导的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实践,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面试求职的基本技巧和途径,明确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最后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可以顺利地实现。
三、调动高校各个部门,全面统一地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高校就业工作指导的最根本任务是以顺利就业为目的,构建系统、全面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作好职业规划,摆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教育人员的投入,全方位地建立起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关系学校的名气和生源质量,直接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学校应当将各个部门统一起来,使全体的教师都充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观。
首先,引导大学生摆正就业观,把顺利就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把职业规划作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效途径。全体教师都要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与专业课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合理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作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教学思路,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竞争力。
其次,要抓紧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各项建设工作,形成专业化、完整化、规范化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要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对毕业生的信息采集、就业咨询、择业推荐等进行系统化服务。加强高校软硬件的建设,运用高科技搞好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职业规划合理地结合起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制度体制。
最后,要把职业规划课程融入高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中,把职业规划教育放在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提高指导老师的素质,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符合我国当代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文学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
[2]潘新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关键词:政治教学;职业规划;高中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3.2
一. 我国现阶段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
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简而言之,职业规划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去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人对其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预期、计划和行动。职业规划最基本的内容是正确认识自己和全而了解职业,以期达到人职匹配。学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可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优势、职业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并据此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追求,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学能力。可以说,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明确目标,在文理分班的时候能够进行正确的选择,在高考填报志愿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减少不切实际的盲从然而,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呈现出无独立课程、无专业教师、无参考教材等特征.
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不够。目前,教育主管部门把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领域,但对高中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缺少硬性要求,没有一个完整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更没有把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之中,这直接导致了在此领域理论探讨和实践教学的滞后。虽然教育部于2011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父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但此指导意见的重点偏向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高中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其次是学校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的要求不高。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片而追求升学率的取向是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最大障碍。基于高考招生指标的单一性,目前高中阶段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高校输送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从而使高中教学训一划中偏重于高考必考科目,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此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基本不受学校重视,只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才会让班主任进行简单的报考指导。
二.在高中教学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路
1.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
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但职业规划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把职业规划教育纳入教学训一划的高中较少。教育主管部门要协调相关部门把职业规划教育制度化,并出台实施细则,把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学校考核体系之中,以保证其有效实施。注重从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等方而进行全方位支持,自上而下全力推行高中职业规划教育。
2.高中学校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作为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主体,学校应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
首先是直接开设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职业规划教育选修课或系列专题课,结合自身特色自编内部讲义,从理论上对职业规划知识等进行系统的讲授,培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结合理论讲授,同时开展职场体验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学生周末在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做兼职工作或志愿者,让其参与职业活动之中,亲身体验职业生活,从而加深对职业的了解。也可邀请有成就的企业家来校演讲,如我校每年均邀请知名企业家来做讲座,介绍他们的经验和心得,从而增加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兴趣.
其次是在其他学科中进行渗透教育。基于目前高考大环境的影响,在课程建设上,很多研究者都主张将与生涯有关的课程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而不是作为单独的课程教授,教师将生涯有关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科目中,并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课本与相关职业的联系,教育学生尊重各种与该科专业相关的职业。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可结合所讲内容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理念,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其职业规划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科学的职业目标。下而以人教版高中政治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
3.政治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探索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这就使政治学中涉及的职业非常广泛《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强调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我们
现在使用的人版版政治教科书也专门设训一了一个“与政治学有
关的职业”的栏目。这些职业要求很强的专业技能知识,必须通过以后的大学专业学习才能获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模块向学生介绍职业相关信息,对其灌输职业规划理念。在向学生介绍职业信息的同时,还应向学生渗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事迹感染学生,向其潜移默化地渗透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除此此外,还要深入挖掘与政治教学有关的职业信息,进而拓展解读每个人均有自己的生态位,要认清自己的优劣,选准适合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并确立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政治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应重视以政治教材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中与职业规划教育有关的材料,科学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和职业。总之,通过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其初步确立职业方向,为其高考专业的选择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职业规划 现状分析 策略探讨
从沈阳药科大学2011年毕业生择业总体来看: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远远超过了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供需比达到1:6,远远超过了往年,说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有着较大的需求量。这是对我校学生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我校教学质量的认可。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毕业生的签约率并不高,毕业生在选择什么企业,从事何种工作的时候产生迷茫,造成了企业招不到人,学生也找不到合适企业的情况。这对用人单位以及学校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既耽误了企业正常的招聘计划,又给学校带来了就业压力。这应引起学生工作者的思索。笔者认为,这与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规划教育有直接的关联。只要对学生做好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建设,清晰自身价值取向和择业方向,一定可以实现从容就业,达到企业、学校以及毕业生三赢的局面。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涵
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曾这样定义职业规划的内涵: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具体来讲,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对自身的评估;第二,对外部环境条件的分析;第三,对职业目标的确定;第四,将职业目标付诸实践行动;第五,做到持之以恒,直到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通俗的说,就是如何把“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的需求下如何实现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管理,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目标,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的要求开发自我,避免毕业求职时的盲目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项必修之课,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前很多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工作充满着迷茫,也并不是十分清楚企业所提供岗位的性质及所需技能素质,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毕业时仓促就业,盲目就业,甚至处在离业状态,不仅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
(二)重要性。第一,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我,明确人生目标。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长处短处,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挖掘自身潜力;同时使其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地努力奋斗,拼搏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第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及社会状况。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就业环境,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有意识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第三,使学生能够更严格的规范自我、要求自我。学生一旦规划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奋斗的方向,从而产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功效。这对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大有裨益。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现阶段,学校里并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职业规划体系,职业规划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制度,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辅导员身上,而辅导员又并非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接受的信息不全面,有较大偏差,这样容易造成职业规划的迷茫。
(二)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的就业指导队伍是由学校学生处就业办公室和各院辅导员共同组成。就业办公室主要负责为全体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各院辅导员则主要为本院学生提供辅导、咨询和服务。从事职业规划的专职教师偏少,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而辅导员本身承担了了大量的学生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对职业规划的研究不够,缺乏系统钻研和全程服务,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力度不够。职业规划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不能仅限于大三、大四等毕业阶段。在低年级阶段,可以首先进行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理念,有计划有规划的进行职业教育,在以后的学习生涯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所学学科的专业特色进行不断调整,到高年级的时候,便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四、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建设的策略探讨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活动,课堂是基础,故加强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是夯实基础之举。笔者认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认识、药学领域职业类型、当前药学行业形势与国家政策、不同药学岗位典型成功案例以及社会实践等。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由于职业规划教育现阶段处于摸索阶段,客观现实环境以及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渴求要求我们要有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团队。在这支队伍里,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指导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体系。注重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不能到了大四临时抱佛脚,相关规划及指导在大一时就应该开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传输不同的规划方案。大学一、二年级是职业规划教育的预热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的主要特点和素质要求,如药房药师、临床药师、临床检查员(CRA)、药物生产研发、药物注册、药品销售等的,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和目标性。
加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需要各部门、各学院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就沈阳药科大学而言,针对我校在药学领域的专业特色,教育指导大生进行职业规划符合时代需要,有利于药学学科建设和学生个人自我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职业规划教育一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高年级,内容也仅限于思想教育、分析形势、传授技巧等,还属于“临阵磨枪”型,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如何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就业指导实践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就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学本科生职业规划的迫切性分析
一般而论,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实践中较薄弱的环节体现在就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贯穿大学教育突出每个学生个性的择业、就业辅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适应性辅导等手段,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方面几乎一片空白。针对实际情况,教育学本科生的职业规划更具有紧迫性,亟待加强。
1.扩招人数增幅太快。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学专业教育规模空前扩大:从毕业生数来看,1999年比1998年增长3.8%,说明扩招前增长较缓;从普通高校招生数来看,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33.7%,2000年比1999年增长59.5%,2003年比2000年增长了103.8%,年均增长34.6%;同时,2003年毕业生比2000年增加89.6%,年均增长29.9%。显然,扩招后教育学专业教育规模呈非常规增长态势,平均增长速度是扩招前的近10倍。
2.就业机会大幅减少。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原来主要的去向是中等师范学校。然而,近年来,随着高师院校升格与合并,中等师范院校急剧减少。2002年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比1997年下降了51.18%、40.3%、34.0%。同时,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扩招产生大量的高学历教师,严重挤压了教育学本科生的就业出路。
3.就业现实令人尴尬。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比如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截至3月22日,该校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17.51%,就业总落实率53.87%。而教育学科中就业相对较好的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的毕业生签约率分别只有8.33%和5%,分别比该校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率低9.18和12.51个百分点;当年该校教育学专业考研率为32.43%。签约率与考研率之间的对比表明,教育学本科毕业生正遭遇就业困境,考研成为很多大学生逃避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选择空间及维持较高就业期望的手段。
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还体现在于就业者中很大一部分由于存在职称、待遇等方面的不利,自动转入不就业,准备考研;部分考研落榜者一开始就放弃择业,潜心复习从头再来;在就业者中,教育学毕业生普遍从事其他学科教学,既浪费了大学的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又挤占了对口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教学质量反而难以保证。
二、教育学本科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从学生个体方面而言
(1)在认识上要分清现实社会的形势,从而端正态度。市场经济社会是人与人竞争的社会,是人的素质比拼的社会。而素质涉及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方方面面。因此,增强综合素质是社会的要求,多专多能是社会要求的体现。任何埋怨都属于消极的等待。我们要适应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而不能奢望社会来适应我们。只有在适应之后,才能谈超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分清形势,明确社会的挑战,从中找出我们的差距。
(2)对专业学习,本人认为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今后要进入教育行业的话,要体现我们的学科优势是教育科研,所以要熟悉运用相应学科知识,用实际能力说话,用成果去表达。因此,要努力学好本专业,并尽量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时间,拓展兴趣、学好第二专业。特长是人无我有的个性展示。针对中小学学科特征,选择第二专业弥补本专业的不足,做到人有我不缺。
(4)抓住每一次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社会适应性。从中培养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2.从政府、学校角度而言,我们认为,要作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1)从学科、专业的性质及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角度而言。扩招理应有所侧重、分类对待。在哲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和农学等10个一级学科中,教育学的基础性、长线性和理论性特征突出,在应用性、开发性方面并不具有充足的说服力。因此,在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对于像教育学等这样性质的学科专业应适当减小扩招规模。减少教育学本科专业扩招数量,让教育学专业与其他学科综合,成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平台。
一、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规划是指运用职业评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的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的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则是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教学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具体条件进行升学或就业分流选择,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全面素质,主动增强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施受过程。
但是在我国的新闻教育中,职业规划教育却被忽视了。近几年来,新闻传播类专业院系在各大学快速增长,在招生方面大规模扩招,截至2005年上半年,全国各大院校新闻类专业点数量总计661个,比2004年增加200个,是2003年的2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在130,000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000人。那么,这些新闻学子毕业后将要就职的传媒市场的情况又如何呢?
目前,我国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新闻媒体总量约13000多家,而且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将坚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基本未审批创办新的媒体。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传统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从媒体来说,中央和各省市的大多数传媒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对记者、编辑工作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且媒体的报道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因此为了提高报道质量,在招聘人才方面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多元化,新闻专业毕业生不再是媒体招聘的主要方向。
另外,目前新闻院校背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使得它所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而媒体需要的毕业生新闻院校又培养不了。当今的新闻媒体对于相对单一的采、编、播为主的人才逐渐失去兴趣,而越来越倾向于兼备节目策划经营、宣传销售、制片管理、市场运作为主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恰恰是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所欠缺的,这无疑加大了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职业规划教育
一个完备的、科学的、富于发展眼光的新闻教育体系应当有义务向学生告知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帮助其了解新闻传媒具体需要的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将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联、相契合的新闻规划教育。
1.高校要提高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另外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指导,也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分阶段进行。有关专家认为,对于大一新生,要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明确上大学的目的,树立规范意识;大二学生则要开始进行职业探索,培养沟通、组织、团队合作等能力;大三学生面临选择,就该进行人际关系拓展训练及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培养;大四学生的焦点是就业,就业政策、法律环境、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等应该成为这个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
2.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高校新闻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个人学习、个人发展与新闻传媒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新闻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就在于把学生的志向、兴趣、自我概念与传媒事业发展所提供的机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找到新闻传播专业学习与传媒市场发展的契合点。就新闻人才成长而言,职业规划就是通过人才自身的自我变革,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并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达到人才自我实现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双重目标。
第一,教育学生树立全面的职业认识,尤其是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观。新闻工作者是时代风气、时代精神的传递者与塑造者,同时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守望者与监督者,还是社会生活和大众的沟通者与服务者。新闻职业规划教育,要分析与摒弃社会上对新闻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职业的错误性认识,避免对新闻职业进行所谓“无冕之王”的夸大其词的宣传,通过学习我国新闻史上如王远生、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穆青等老一代著名新闻人的事例,使学生树立新闻职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理想。通过新闻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新闻职业背后所肩负的民族大义和社会责任,所必需的付出、风险甚至牺牲。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准确判断新闻职业,抱定正确远大的职业理想、职业追求。
关键词:"三师型"教师职业指导职业规划能力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针对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和其就业与专业技术水平不相匹配,有些甚至需要用人单位对其再培训才能顶岗的问题,遵循高职教育"能力为本、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且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指导。目前在我国职业指导师是非常紧缺的,对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师型"(讲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教师队伍建设上。将"双师型"教师与职业指导师的职能相结合,形成"三师型"[1]的教师队伍的研究还没有见到较为系统的研究资料,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开发职业指导师队伍是可行之举,由此提出了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1什么是"三师型"教师
"三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三证一体"化教师。"三师型"教师既能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能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从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为什么要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水平、增强高职高专院校的竞争力。"三师型"教师的工作体现了"高效、合作"的管理理念,有效地克服了教学与学生工作相互脱离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从专业指导、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的需要,对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三师型"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及教学层次的定位决定了职业院校"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独特性。从"三师型"教师的内涵上可以推导出"三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的素质。
3.1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普通的操作工人。所从事的技术工作是在一定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的,他们不仅要知道怎么操作,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3.2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又要善于示范、演示,教会学生正确操作。因此,"三师型"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3.3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教育针对性强,专门为某一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三师型"教师要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技术,才能满足教学要求,只有了解本专业及行业发展前景,才能按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把握社会脉博的有用人才。
3.4具有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能够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三师型"教师应该能够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应该让他们能够熟悉该行业的规律和原则,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了解行业的发展规律以及趋势。"三师型"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三师型"教师还必须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手段;三师型"教师还需要有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
4结合检验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4.1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以"专业服务行为养成为中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教学;提倡灵活多样教学方法,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着重采用行动导向为中心教学法,教学在"做中学,做中教"中完成,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相关临床检验知识,养成适合临床工作的良好职业习惯。
4.2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进行专业实践,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便于学生能及时了解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当前临床检验的发展水平,和满足临床检验需求所要具备的临床检验知识和检验技能。
4.3及时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融入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加强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自己所学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大学生意识到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4.4邀请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技师来我院讲课,更进一步贴近临床,了解目前检验专业市场供求情况,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4.5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比赛和就业指导、模拟招聘、座谈等活动进行职业疏导,强化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并有意识的进行职业规划。
总之,"三师型"教师队伍将更加贴近学生,利于开展全方位育人工作,能积极地从人才市场获得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及教学资源的配置等工作所需的各类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促进专业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能够更专业地分析人才市场的情况,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提高就业质量;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郭翠兰.高职教育"三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13):63-65.
高等教育职能医学院校职业规划高校新入职教师普遍是刚完成学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一迈入工作岗位就面临多种挑战,必须尽快了解职业自身的定位,认清亟待解决的问题,早期确定长远规划,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的转变,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完美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三大主要职能,新入职教师必须将自身发展与这三大职能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学
无论什么类型的大学,教学必须是第一位的。无论何种时刻,教书育人永远是教师最核心的工作。作为新入职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并胜任各自学科的教学。
1.端正态度,换位思考
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好老师,好的学者未必就会成为好的老师。青年教师在硕士、博士阶段都有多年的知识积累,交流的主要对象为专业人士,面对本科教材的时候,容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看待。备课过程中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入钻研和思考,流于表面。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架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医学院校的绝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生,缺乏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背景,进而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在从研究者向教育者的转变过程中,必须通过职前培训及个人主动学习等手段有意识地关注教学专业研究,增加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在教学方面的“专业水平”。
3.通过多种渠道汲取教学经验
青年教师除了通过课堂教学的积累外,要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在校内,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听取优秀课程、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校外,通过网络视频观看、文献下载等途径,观摩获奖教师、教学名师所教授的课程和认真学习如《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等的经验传授。
二、科研
我国大学主要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种基本类型,即使教学型大学也开始走科研兴校的道路,以研带教、以教促研成为众多高校的一种共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教学是生存之本,科研则是发展之路。
1.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教学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往往无暇顾及科研。但青年教师不能以此为借口疏于科研。必须认识到科研与教学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科研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青年教师做科研,不仅是满足职称晋升的需要,也是了解专业动态、更新自己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更是进行开放性教学、培养具有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要支撑。
2.正确看待科研积累与职称晋升
现行的职称评定系统如职称、收入、福利等都与科研挂钩,为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科研压力。教师评审职称是在教师积极做好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对其业绩与能力的一种肯定和认可,是一个督促大家努力上进的措施。如果将其作为科研的最终目标,按照职称评审的种种条件一一完成,不但做不好科研,而且对青年教师的长期发展也极为不利。
3.关于科研选题
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大多都由导师给安排科研题目,很少明确而详实的规划自身将来的研究方向。到新工作岗位后要迅速了解并融入科室、院校现有科研队伍中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综合院校、科室的研究方向确定自身的研究方向,争取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青年教师体现自身价值、增强自己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同时要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并尽早开始教学研究型课题的研究与申请。
三、社会服务
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的教育、科研职能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根本,为国家培养亟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同时高校要积极地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加快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青年教师要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关系。人才培养是核心,社会服务首先依赖于教学、科研,通过社会服务,能直接了解社会新的需要、新的问题,为教学补充丰富的内容、为科研提供信息与课题,只有这样方能做到与时俱进并促进人才地培养。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工作中要以“振兴国家、奉献于民”为基本点,以“教研服”这三项内容为出发点,竭尽全力,全身奉献。除此之外,从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长远发展考虑,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临床工作
作为医科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医疗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除了需要对理论内容做出准确的讲解外,还要具有良好的临床技能和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可以使我们将临床中运用到的相关的知识更加客观、生动地教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临床亟须解决的新问题或出现的新观点,从而促进科研选题能力的提高。青年教师应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来发展自己,既有教师的素质,又有医师的素养。但作为专任教师,在必须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压力下,真正能参与临床工作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并充分利用时间。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科学也不断进步,教师要有意识的、持续的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努力提高实践技能。教书需要常教常新,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思想、各种知识要不断更新,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紧跟时代的发展,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现代教学。除了从书本中学习外,也必须走出校园,积极参加行业会议、新技术培训、到大医院甚至国外医院进行进修、访问学者等工作。
自主性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特征。教师的成长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不断的实践反思。主动地了解、掌握专业的发展趋势,将个人发展规划与高等教育职能结合起来,将会引导新入职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对自己的价值定位,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参考文献:
[1]武亚遵,林云.浅谈高校新入职教师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35.
[2]龚绍文.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6):1-7.
[3]郝明君.普通高校新入职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9,(8):68-72.
[4]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