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音乐教育考研

音乐教育考研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09:33: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教育考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音乐教育考研

第1篇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中,不仅将器乐“演奏”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演奏的教学因素。器乐演奏教学的这一发展态势,既反映了音乐教育本体属性的全面回归,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充分发挥演奏教学在审美教育中作用的重要课题。

一、演奏教学的乐器

音乐课堂教学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适合集体演奏的普及性乐器。由于中小学音乐课是综合性的审美教育,又采用了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此,选用的乐器应该是简易型的乐器。但是简易不等于简单,它既要易学易奏,又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符合音乐审美的需要和要求。例如在音色上要优美动听、在音质上要纯净悦耳、在发音上要绝对准确。此外,在制作上也要力求工艺精细,能够给学生一个美好的视觉形象。当前,某些学校给学生使用的乐器制作粗糙,发音不准,不仅没有美感可言,而且成为学生音乐耳朵的杀手,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器乐教学的乐器品种应该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都可以选择一些进行学习。例如《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种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口琴、电子琴等,都是既经济又适用的品种。从音乐审美心理方面来看,学习这些乐器很少有掌握音高的困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可以因地制宜进行选用。而各种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技巧要求高,一般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对于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安排在课外或校外活动中学习。当然,乐器品种之间并没有审美价值高低的界限,就中小学音乐课的器乐教学来说,仍然存在一个合理选择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器乐教学中,必须根据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乐器,才能保证演奏的顺利进行。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指导他们自己制作一些简易的乐器(如一些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来演奏,更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乐曲的选择

任何器乐演奏教学,都是通过练习乐曲进行的。这种具有教材性质的乐曲,既要遵循演奏技巧学习和训练的规范,同时也必须符合审美教育的美感要求。就中小学演奏教学而言,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在专业性的器乐教学中,为了强调技术训练的系统性,往往是在一系列按照纯技术要求的练习曲中进行的,这对于培养专业演奏人才来说,是完全必要的。而在中小学的普及性音乐教育中器乐演奏教学是整个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决定了“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因此,要尽可能避免那些枯燥无味练习曲的出现,而应该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与乐曲作为练习教材,即使是新的练习曲目,也必须具有流畅、优美和易学易奏的特点。因为这种具有美感的“无障碍学习”,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而且大大地增加了他们学习掌握演奏技能的信心与力量。从音乐演奏心理来看,乐曲的美感与演奏者的表现欲呈现出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优美的乐曲可以激发演奏者的表现欲望,而低劣的乐曲则会磨灭演奏者的表演兴趣。因此,在器乐教学中,选择既适合学生演奏,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乐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当然,乐曲教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乐器品种的约束,特别是许多优秀的大型经典曲目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由于该乐曲主奏乐器学生不能掌握,或由于长度和难度等原因,它们无法直接进入器乐教学课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选用“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的办法,便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学生学习名曲、演奏名曲的美好愿望。这里,当然也为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如何选择音乐主题,甚至包括改编、处理、欣赏乐曲能力的问题。

为了拓宽学生的演奏曲目和加强操作实践,器乐教学还应该和唱歌结合起来。学生在唱歌教学中所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他们通过学习演唱后,不仅对歌曲的曲调比较熟悉,而且对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现也都能了解和掌握。在这种前提下,如能用自己的乐器演奏出来,既可以为大家伴奏,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独奏,是提高学生演奏兴趣和发掘优秀演奏曲目的有效方法。

三、教法的研究

如果说乐器和乐曲是器乐演奏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教学就是将这些物质材料转化为审美教育内容的具体实践过程。在这方面,首先必须明确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器乐演奏教学目标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培养演奏家。由于“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4页)。因此,应该把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音乐美的探索、表现和鉴赏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演奏技能时,尽量避免那些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演奏技巧融于音乐作品之中,通过乐器和乐曲所蕴涵的美感来激发他们学习演奏的信心。

第2篇

【关键词】学习过程 音乐教育理念 教学技能

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国内的,它们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技能培训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其历史、国情、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密切相关的,因此具有因时、因地、因人的特点。在教学中,师生常常以对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铃木等教学法的概括和结论取代了他国的国情、文化传统等第一手音乐教育历史资料的展示,这种做法阻碍了学生了解国外音乐教学法的历史成因和存在发展基础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专注于背记成文的概念。由于省略了对音乐教育理念特性及价值实现的分析、论证过程,造成了学生仅仅注意音像课例中的方法与手段。或者说只注意到浅表的一招一式,未能把握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精髓与实质,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与真谛。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谈到:就拿音乐教育来说,在本领域的价值没有得到从业人员的充分理解,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或许理解得更少时,就尤其需要这样一种哲学,为重视音乐教育在事实上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基础。[1]先生不但指出了我们以往那种重视机械记忆而轻视理解能力,重视学习结论而轻视学生独立思考的倾向,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构建音乐教学哲学基础,尽快完成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转变的指南。

一、重视学习过程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

重视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讲教法、分析课例,而是要有很强的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充分体现其教育理念特性及价值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雷默所说:正在探求的这个观点,必须包含丰富的教育上的含义。采用一个对音乐和其它人文艺术的教学都没有多少启发的理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无论这个理论在其他方面有多强。[2]雷默的观点如同郑莉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文中所比喻的那样:我们要想有效地学习借鉴柯达伊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这一教育体系的巨大生命力,如果仅仅注意他的具体方法与手段,参考采用一些成功的课堂案例,而忽视对托起柯达伊教育体系的主要基石的了解,虽然能产生一定的短期效用,但终究不能把握其精髓与实质,不能理解其内涵与真谛。就如同赴宝山探宝却空手而归,只捡到一点皮毛零碎而已。[3]师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亲历者和施实者,课堂充满着师生互动。先生的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在以往不重视学习过程的严重缺失,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性的发挥,对教学实效影响甚大。而大学生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的求知思维,正是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性发挥的基础。因此,笔者的教学思路是:交出学习内容、分析论证。

1.交出学习内容。在校大学生不仅基本能自学教材和从网络与图书中收集补充材料,并能从中获取理解有关的学习内容。所以,笔者设计了“自学目标”的环节。首先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使其知道自己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及知识点,师生共同有目地的进行学习与探讨。如以《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为例:(1)产生的历史成因及存在发展基础;(2)教育理念的哲学性;(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透视;(4)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自学目标”不仅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朝着预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2.分析论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对学习内容做出应有的价值分析与思维点拨,以观全貌看整体、观点博又要精的分析论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育理念的精神内涵。如以,柯达伊教育体系为什么具有连续性、高效性,避免了重复浪费和混乱无序为切入口展开讨论。自匈牙利是二次世界大战的重灾区,文化教育水平很低。柯达伊总结了本民族音乐的规律、旋法结构,又以本民族风格创造了多声部合唱,提出重新认识匈牙利音乐,轰动了欧洲乐坛为始,分析论证其民族性;柯达伊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从小学到大学推行民歌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分析论证其构建社会的合谐性;柯达伊强调音乐教育的最高理想是使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分析论证其教育理念的哲理性;柯达伊尤为重视无伴奏合唱训练,让学生从小养成“对位的耳朵”。在教学中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节奏训练的起点,并且节奏训练往往结合旋律进行,以五声音阶为视唱教学的基础,并在识谱教学中采用首调唱名法,为更好地掌握音准,采用了英国的柯尔文手势,为锻炼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大脑、身体的协调配合,采用了法国契夫的节奏时值读法,给节奏配上象声词的音响,分析论证其教学法的普及性和科学性等。

自学目标的增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求学求问的精神,而教师从学术性、启发性和敏感性对教学内容的引领,使教材、教师、学生相互产生互动,克服了教学满堂灌现象,同时也营造了科学研究的环境。

二、重视学习过程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重视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在注意理论深度时,又绝不能空洞说教,而应借鉴其先进教学理念、方法融会贯通在丰富、生动、详实的教学技能培训过程去。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的思维过程去认识,发现掌握音乐教学技能的方法和规律。感知是指形象素材通过感官在意识中的直接反映,它是认识过程中最初步的心理现象,是进行思维的基础,而观察和体验是学习过程中感知活动的重要手段。典型的音响资料及师生换位的模似教学,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兴趣及参与的意识。但是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观察和体验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善于引导学生观看课例,不善于激发“初为人师”对模拟教学的参与意识,初步“感知”、“意会”音乐教育理念的内涵,学生面对丰富的音像课例和模拟教学就会只凑趣看热闹,或只注意方法与手段模拟个皮毛。不能发现这是一个掌握音乐教育规律、学习教学技能的重要入口,造成了学习内容与观看课例及模拟教学的脱节。因此,笔者的体会是:

1、凸现课例所隐含的鲜明意图。教师设计的课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对音像资料反复筛选,有所取舍,凸现其所隐含的鲜明意图,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决不能以音像播放代替师生互动。如:在分析论证柯达伊教学法时,选取的是人音版二年级《不再麻烦好妈妈》的教学片断,课前,学生在富有动感的《星恰恰》音乐声中走进教室,站定后,教师启发学生用心倾听,在乐曲中的“× × × O”节奏处拍拍手,锻炼学生的听觉,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随之,配合歌曲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为妈妈做家务时的劳动情景,引用歌曲当中极具表现力的“X X | X X |X X|”节奏来表现劳动情景,培养其多感官的合作。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表现,选择拍手、文具盒、桌子等打击乐器为劳动加油,进一步体验节奏快慢,强弱所表现出的不同劳动场景和动作的轻重缓急。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其做出评析:柯达伊要求“儿童在歌唱时,将音乐游戏和动作等结合在一起,并注重发展儿童社会性能力”。该老师教学组织借鉴与创新了这一教学理念,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发现,参与体验,聆听感受,相互启发。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有表现力的节奏感以及高度的集中、默契的配合能力等。

教师、学生、课例、教材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其教育理念来决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产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制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决定教学的成败,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用教育理念来支撑的哲理性。

2、追求教学实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教学技能是本课程教学实效追求的目标与生命,因此,密切关注毕业生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教学能力是我们要必须考虑的。多年来反馈的意见大致有两点:(1)教学没有特色,没有跳出固有的套路;(2)适应教学条件的能力较差。由于学生教育实习的时数仅为6周,所以,我们不但加大了模拟教学的培训力度,并针对以上反馈意见做出了相应的对策:①对模拟教师不求讲的全,但求有特点;②在相互点评中,不求点评是否到位,但求人人积极思考;③要求设计的课件、简易教具为教学内容服务实效性强。教学策略的改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借鉴达尔克罗兹教育理念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设计了《故事导入――引起兴趣》。其教学目的是根据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把音乐教材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化,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于是“模拟教师”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时,配乐先讲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献出小生命的悲壮故事。模拟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使台下的“模拟学生”也身临其境地被感动,为新课的导入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有了情感处理的过程,学生用跟唱的方法再学习起来就容易了。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分流难度基本由浅入深,一气呵成。“模拟教师”教的用心,师生点评积极认真。

师生换位模拟教学的过程,为每个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提供了扩展的空间。他们不但能设计、制作各有特色的课件,而且能因陋就简制作简易教具。如:用废弃的矿泉水瓶装入石子做为节奏教具;用吹碎纸气量大小形象比喻音量;用废弃硬纸制作音符型状卡等等。同时实践也证明了掌握教学技能的实效,如:在太原市2008年招聘中小学音乐教师激烈的竞争中,我系不少学生进入了重点中学任教并获得了好评。

三、重视学习过程应该注重构架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重视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教能力。所以不应把考试内容局限于课本教材中,评价项目、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把评价与学习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关于国外音乐教育的考试内容可以包括:反映学生质疑求真探究精神的各种小论文和读后感,反映学生动手和动口能力编写的教案、制作的课件、简易教具、模拟讲课等内容,这些都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的考试方式,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发现、创造的成分。强调将测试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相结合,不仅重视结果,而且注重求知的过程。只有实现评价体系的变化,高师音乐教学技能培训的学习活动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究为主,才会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学生边测试边提高,在考试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再教育,最终形成教学能力的发展。

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有助于学生努力深化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学习理解,使之与我国音乐教育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以“过程”为目标,努力地设计出最优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感知、发现、探究的思维活动紧密地与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求得最大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2]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P12.P25。

第3篇

1、音乐学考研不需要考数学,一般考试科目为4门,即政治、外语和两门专业课,具体的考试科目以报考单位的专业目录为准。

2、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含当代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史、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心理学、专业音乐教育学、木卡姆研究、音乐文献翻译、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作曲、视唱练耳、配器、复调、和声、作品分析、律学、作曲技术理论英语文献翻译、指挥双钢琴演奏

3、此外还有钢琴、电子管风琴、手风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圆号、小号、长号、打击乐、器乐伴奏艺术、竖琴、笛子、管子、唢呐、笙、琵琶、阮、三弦、古筝、古琴、箜篌、扬琴、板胡、二胡、民族打击乐、声乐、声乐伴奏艺术(双导师制)、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录音艺术、提琴制作、音乐治疗学、艺术嗓音医学、交响乐、室内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美育;课堂;重要性

中国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不断交融发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乐器、民族文化、民族风俗,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丰富且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音乐作为无国界的艺术语言更是丰富多彩,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只知道某位歌星有一首流行歌曲,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我感到难受,所以,我慢慢开始探索,从公选课《经典动漫音乐赏析》开始,抓住动漫这个学生们喜欢的流行元素,一点点渗透民族音乐元素,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与学生交流、沟通,拓宽他们的眼界,让同学们看到除了流行乐以外的音乐世界,感受到民族音乐独一无二的美,希望民族音乐这种高雅的音乐文化能慢慢走进校园,沁润师生。

一、在高校美育课中融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思想创新的重要源泉,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神圣使命,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必然成为全社会对高校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柯达伊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艺术是我们立足的沃土,把民族音乐教学融入到美育教育中,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让大多数高校学生逐渐了解喜欢民族音乐,这样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保护和继承,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提高,使之成为国民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所以,最好的传承不是把它藏起来,而是人人会唱人人愿学,只有在实践之中文化的瑰宝才能得到生命的延续。民族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思想灵魂与智慧的发源地,只有不断普及民族音乐的学习,才能真正了解民族音乐独特的语汇,为民族音乐奠定学习、传承和发展的沃土。

二、阻碍民族音乐走进高校校园的主因

首先,观念陈旧是关键。大部分综合性的普通高校在美育教育中轻视民族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没有认识到该把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提升全体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许多高校认为学生只要把理论知识学牢固,专业课知识拔尖,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或者片面追求考研率,抑或是将艺术教育面向极少数学生,只为参加比赛拿名次为学校争光,而将美育教育忽视掉,随意设置课程,马马虎虎走一个形式,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是低下。美育教育变成了具有才艺技能的专业精英教育,背离了美育教育的宗旨,真正的美育应该是面向普通大众。其次,硬件投入上的严重不足也是直接原因。民族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须具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与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和宽松的艺术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感受,才能满足审美的需要。但大部分高校由于对于美育教育的轻视,不愿意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师资配制、教学场馆等投入到上述教育中,即使有经费也大量投入到看似现实回报较快的各项艺术比赛中,必然就造成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教学条件不足或者缺失,直接影响到民族音乐走入课堂。最后,课程设置的误区,也是导致民族音乐教育无法普及的客观因素。无论专业院校还是普通高校,几乎都以西方音乐为标准,美育课上就更是看不到任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子。在这种课程设置缺失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谈及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必然出现民族音乐“沙漠化”现象,认识不到本民族的美,使高校学生们只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眼里都是所谓的“洋货”,更加剧了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隔阂。

三、民族音乐走进高校课堂的途径

首先,教育观念应与时俱进,改变音乐精英教学模式,构建普及型音乐教育体系。普通高校不应给学生灌输主科、副科的区别,应精心安排与音乐教育相关课程,不断普及民族音乐的知识,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使民族音乐教育真正能发挥素质教育作用。其次,不断创新与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教学中表现趣味性与艺术性,同时一定不能忽略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群体性,结合现代教学方式与工具,来适时地调整固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合理设置课程,注重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合理。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审美兴趣变得高雅、情操得到陶冶,开展师生都喜爱的且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普及教育。第三,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需的现代剧化设备,给音乐教师们提供多种平台交流学习,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来保证音乐教育能高质量地实施与开展。

四、结语

高校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主场所,民族音乐文化凭借高校音乐教学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还需要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样就能够达到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和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承的双重目的。

作者:曾静 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两岸高校 音乐教育 交流合作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陆与台湾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已进入和谐发展阶段,两岸高等院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正热切期望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而加强两岸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使两岸的文化交流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领域更广阔,增进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设两岸共同的美好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举措,也是两岸音乐教育工作者和两岸文化人应携手担当起的共同责任。如何实质性地启动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两岸音乐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需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音乐文化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萌芽,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进,中国音乐已形成各民族和地区各具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文化,同时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统一体,以此决定着区域音乐文化发展方向。同时,中国音乐的胸怀始终向世界敞开,吞吐吸纳,汇聚世界音乐文化精髓,使中华文化的乐章更加绚丽多彩。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过去千百年历史中,大陆居民不断迁过去定居,他们把语言文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节日礼仪、音乐文化等传播到那里,使大陆同胞与台湾同胞在血缘、语言、文字等方面早已一脉相承、亘古未变。台湾同胞有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优秀传统,有着爱乡爱土的炽热情怀和自己当家做主的朴素愿望。其独特的历史,成就了具有台湾浓郁特色的文化。台湾音乐,既传承中华传统音乐精髓,又发展本土特色,更借鉴和吸收外来音乐元素,使中华音乐文化内涵更丰富。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并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教育是文化传承、交流、创造的重要媒介,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交往日益频繁,海峡两岸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大融合,必然要求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因此,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需求,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构建迫在眉睫。

二、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需建立长效机制和规划实施步骤

据中国台湾网3月10日北京消息,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是2013年两会台湾团和政协界别组关注的话题之一。由此可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重要性。建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环节。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要结合海峡两岸高校的实际情况,要有超前意识,充分把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找出两岸共性,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又要发挥两岸优势,适应国际化需求。海峡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首先要明确海峡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当中包括编写制度规范、搭建平台渠道、协商重大问题、协调海峡两岸政策等。其次,要研究如何通过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让海峡两岸高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并最终形成一套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还需要由海峡两岸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从专业的角度,对交流合作协议和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吸纳各方意见,形成可行性报告和工作步骤,提前进行规划和部署。两岸高校和社会各届共同努力,尽早将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和机制作为两岸合作交流的商讨议题提出,通过探讨和商议,一定能加快建立起对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并行之有效的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三、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初步设想

(一)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合作平台,促进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师资交流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要培育出国际化音乐人才,需要有国际化经验的优秀音乐教育师资。目前,台湾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学历普遍较高,其音乐与文化、科技产业的结合也比大陆早,有成功的案例,与国际接轨。虽然大陆音乐教育师资的国际化比台湾地区低,但音乐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和开设音乐专业的院校远多于台湾,师资力量宏厚,拥有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因此,两岸高校的音乐师资队伍应积极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构建多种交流合作平台。具体做法是:可以组织开展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师交流与培训活动,彼此分享对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高校音乐教师教育领域,可定期举办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教师教学技能或音乐学术论文培训或比赛。两岸教师还可以互相观摩学习课堂教学实践,彼此分享和借鉴对方的课程设置方案及课程与教学资源。待条件成熟后,两岸教师可互相参观考察、访问和访学,还可以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短期任教,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改进。

两岸高校教师除了要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外,还应传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国际化音乐人才,为两岸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发展贡献出各自的力量。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还可以通过文教基金会等团体运行,扩增老师与学生参访、交流、研讨机会,鼓励师资分享等,通过合作平台,为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带来更实质的帮助,共同应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二)设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及学术论坛机制,合作研究课题

海峡两岸在平等互惠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为增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研究,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可以设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及学术论坛机制,使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学者,可依托中心或论坛这一平台,广泛吸收两岸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开发共同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课题研究内容可以在充分契合当地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到两岸的全面交流合作,以有效推动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共同繁荣发展。

在合作研究两岸高校音乐教育课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尝试开展各个层面的教研交流活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可以开展高校音乐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比活动,编写出版两岸高校音乐教学课例及评析等方面的教学参考用书,为弘扬传统音乐,突出地方特色,也可开发地方教材。

(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搭建两岸高校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平台

两岸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均具有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因此,两岸的青少年应多交流和接触,加深了解和包容,加强互动和合作,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

两岸高校除了可多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活动的交流外,也可以尝试探讨异地教育见习、实习和艺术实践的模式,构建学生短期互换交流机制,学生可以分享各校电子图书馆资料,还可设计供两地学生共同选修的网络课程,探讨部分课程互认学分的可能性。此外,鼓励两岸本科毕业生异地报考研究生,并在这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引服务。

(四)合作创办网站和刊物,加强两岸信息交流

在资讯传播十分发达的今天,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也需要搭建一个快捷、便利的交流平台,以便于两岸的音乐教育同行能够及时交流信息、分享成果。因此,创办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网站很有必要。创建网站的操作性强、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且随时可资源共享,如果顺利成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可以由该研究中心具体负责网站的设计和维护。

建立“海峡两岸音乐教育网”,可呈现音乐教育资讯、音乐课外活动交流、音乐教师学术交流或音乐课优秀教案展示等内容。网站中可开设两岸远程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由两岸高等院校优秀的音乐教师做主讲教师,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函授等多种不同渠道互助学习,充分利用两岸的教育资源,增加接触,增强互信。

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可考虑创办《海峡两岸音乐教育》期刊,收集两岸高等音乐教师音乐教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海峡两岸音乐教师学术交流。

为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海峡两岸可定期互派代表团,定期交换信息、资料和出版物,同时开展培训研修、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发共同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合作创办网站和刊物,能加强两岸信息交流,以全方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及时而充分展现海峡两岸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成果。

(五)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与产业交流

综观世界,一方面,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文化对经济的推动效果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更多新的机遇和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欧美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国支柱产业,如美国,其文化产业出口额已占其总出口额的30%以上,因此,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在文化产业中,娱乐产业占有很大比重,音乐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历来在中西方娱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网络科技和电信技术的发展,音乐产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也促成了新媒体TMT(Telecommunications,Media & Technology)产业的诞生和数字音乐的发展。音乐已经超越了艺人、唱片、媒体等传统产业端,向数字音乐、网络娱乐和信息影音等多元化的新媒体方向延伸,助推设计、包装、影视、动漫、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音乐与品牌的整合营销。成功的企业要将企业的品牌文化传播给消费者,有着引领潮流作用的音乐无疑是重要元素,因此,音乐与社会和各产业息息相关,相互交融。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两岸高校与行业和产业协会、商会及企业共筑交流合作平台,构建两岸“课堂+舞台+岗位”的工学结合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培养出能为社会和产业服务的音乐专业实用优秀人才,使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成果能在全球化舞台绽放光芒,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海峡两岸关系和谐发展正翻开新的一页,为海峡两岸音乐教育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我们应抓住契机,以高校音乐教育合作为切入口,推进海峡两岸音乐教育合作,实现两岸音乐教育双赢,与台湾地区音乐教育机构共同谱写海峡两岸音乐教育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让两岸都成为合作的受益者,从政府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两岸的音乐教育合作是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两岸高校均拥有各自优势,能否实现两岸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共享,成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两岸高校可以在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下商讨解决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路线图、计划,逐步推动两岸音乐教育交流合作,通过两岸高校的有效沟通和共同努力,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创造有利氛围和条件。

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交流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集思广益,不断提出新的看法和思路,在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下,增进两岸的互信和了解,互相取长补短,提升高校音乐教育水平,携手共建两岸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平台,为两岸文化产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注:本文为广东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参会论文)

参考文献:

[1]房晋.先行先试:拓展对台交流——加强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6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综合型的,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能胜任国民基础音乐教育的合格音乐人才。这是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音乐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音乐实践技能,受到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形成良好的音乐教师素养,获得从事音乐教育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音乐教育研究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既符合了新时期国家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为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办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然而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与上述培养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达到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标准。如部分已经从学校毕业工作了几年的音乐教师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他们中的很多的教师除了组织正常课堂教学外,没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其他音乐实践活动,且示范能力弱,伴奏能力弱,语言表达能力弱,课堂组织能力也弱;除此之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理想,他们中的大多数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如某省在2009年所举行的特岗教师音乐综合知识考试时,考生的平均成绩竟然只有三四十分。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反思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问题。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可以说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很多高师音乐专业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国的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作用,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也为中小学的美育教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回首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需要,尤其是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对这种现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模式也应该有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

为了弄清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差距以及难以适应现在社会音乐教育的需求的真正原因,笔者近期对本省及相邻省市的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实施、学生就业等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技法,轻理论”的现象十分严重。据了解,很多学生都习惯的把某一门或两门技法课当做“主课”,把其它理论课当成“副科”去对待。还有部分学生盲目的理解为只要个人的某种技法课学好了,那么自然就具有专业的高素质了。因此,忽视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技法课和专业理论课两种。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体现专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相当数量的理论课程设置更是为了体现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点。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到现在都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还没有彻底的从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里面走出来,忽视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和基础性。特别是一些技法课教师,为了短时间出成绩,给学生的思想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没有正确的去引导学生。相反,容易让学生专注某一技能的纵向发展,忽视专业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综合能力上不去,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部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形式欠合理。目前全国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都是由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部分构成,每个部分课程都有着相应的比重。公共必修课一般都是由国家规定的相应课程,这里暂且不论。

首先,我们来看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的设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音乐教育类的课程比例严重偏少。目前在很多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里面只有一至两门专业教育类的课程,如教材教法和音乐教学论,它们占整个专业课程百分之十都不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会如何去“教学”自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而该类课程的缺乏无疑对学生的教学能力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里也明确指出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须具有组织和指导小型合唱队和乐队的能力。

2.某些课程的课时、内容随意压缩。这个问题突出体现在视唱练耳的课程设置上。近些年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一些学校的师资严重不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压缩课时及课程内容自然是最方便的解决办法。本来视唱练耳课程按照国家颁发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要求开四个学期的,每个星期四个课时。但是有的学校把这门课已经压缩到两个学期了,并且每个星期只有两个课时。这样一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深度。试想教师用两个学期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应有的教学内容的,就更不用去提深度了。此外,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还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分班上课情况。有的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采用了大班集体课的形式,每个班多达八十多人。这样做的后果则是严重违背了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也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3.某些课程开设的重复性问题。据了解,有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开设了音乐美学又开设了艺术概论;有的学校则是开设了音乐欣赏还开设了戏剧与名作欣赏等等。虽然所列举的这几门课程都有着自己不同方面的侧重,但是它们之间的共性完全远远大于个性,也就是说完全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门课程,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课业的负担还可以节约一部分课时安排到其它需要的地方。

4.某些技法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就以声乐课为例,声乐课是整个专业课程中的主要技法课之一,也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据了解,现在仍有少部分的学校还在很大范围内的采用 “一对一”的上课模式进行教学。形成了以个别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教学形式。无疑“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因材施教,能更快的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但这样一味的去重视唱,培养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还严重的浪费了师资,这样做是欠合理的。同时还有不少学校对声乐教材的选择上也因循守旧,一直以来都是用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没能跟上声乐课程发展的要求,且很多声乐教师在对学生演唱曲目的要求上也追求高难度。这样的做法都是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相适应的。

其次,我们再看选修课的情况。目前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共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不够。现在大部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选修课都是由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的。相对专业选修课来说它的比例显得太少。如有的学校公共选修课的比例竟然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这将严重的影响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之间的合理配置。二是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种类不够全面。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应该考虑到社会需求的复杂,正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原则,多选择其他类文化课程,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大文科和大理科之间。三是学生在对待公共选修课的问题上,总是习惯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而选择跨专业的其他文化课程的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计划列出的所有课程均在公共(自由)选修课的选择范围之列,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学生就会图方便和省事,直接选择了一些与本专业相近的课程。还有就是有的学生在缺乏教师的指导下,不能选择出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能帮助自身全面发展的课程。

三、学生对实践环节缺乏足够认识,忽视了艺术社会实践,导致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一般来看,各个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有着相关的学生的实践环节,其大致都包括德育实践、教育实践和艺术实践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看看德育实践,它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军训、社会实践调查等。军训每个学校都有着统一的安排。但我们从学生的社会实践这个环节发现,他们对待这方面内容从不重视。按照实践计划,学生每个假期都应该参与一次社会调查,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此项实践都只是流于形式的应付罢了,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得到那相应的学分。其次,就是教育实践,它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见习和实习。学校一般都会把这个环节集中到第七个学期或第八个学期进行。在教育实践时间的安排上多则一个学期,少则五六周时间。可以说教育实习是整个教育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最好平台,也是获得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更关系着学生能否通过教育实习获得教育教学的能力。然而在这个环节也存在有不足的地方。即部分同学思想上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往往利用找工作或考研的理由走过场,没能真正的参与到其中。这样一来学生的教学能力始终得不到锻炼,就更不用说什么综合素质的提高了。最后要说艺术实践了,它主要包括观摩、技能训练、演出、专业汇报等。这个实践环节伴随着学生整个四年学习之中。是让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的关键。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在这个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的机会。因此,对于一些不愿意参加音乐活动的学生来讲,除了每学期的专业考试时的实践外,就不会再有其它的艺术实践了。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使他们难以达到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随着这些年来高师音乐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的种种教育教学的改革给我们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种种原因使得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要。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关系到我们未来音乐人才的培养,甚至关系到我们高师音乐教育的成败。

为了达到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我国基础音乐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改革一些与现代教育教学不适应的环节。要解决一些我们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中日渐突出的问题,进一步的优化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上述情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 的认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服务。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在这些年已经对其音乐教学大纲和课程做出了几次调整,对当代音乐教师能力的要求也变得更高、更加的全面。我们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就要顺应时展的需求。还有,现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大纲里早已摒弃了把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的首要目标的做法。要求更多的是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不是某一门或两门音乐技法课的高标准。强调更多的是中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就应该“技法”与“理论”并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音乐常识外还应该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中小学音乐教学法、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如果学生一味的只重视技法课而忽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相反又会回到音乐学院的那种用教学模式,那可是万万不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教师而不是演员。因此,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还应该继续加强,必须要从观念上认识清楚这个问题。这是师范教育的特点所在,是由师范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形式所决定的。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出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专业依据。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应该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完善。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在教学计划中专业课一栏里增加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比重。据了解,在国外一些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比如加拿大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里就很重视音乐教育类的课程开设,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一些课程如器乐教学法、合唱教学法、音乐课程与指导、音乐课程组织等课程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特点,强调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很重要的。而我们现行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里的唱歌课和器乐课的教学内容中也有合唱排练和器乐演奏的教学。所以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里对此类课程的进一步充实是有必要的。其次,要尊重某些课程的特殊性,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像上面所提及的视唱练耳课,该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主干课,值得每一个音乐专业的人才进行系统的学习。学好这门课程可以为专业学习、艺术实践及将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技法性,因此上课形式也有着相对的特殊性,一般采用小班课的上课形式最为适合。另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甚至还需要个别的检查辅导。如果采用大班集体课的形式将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学质量是要打折扣的。所以我们应该遵循这类课程的特殊性,任何更改或压缩课时、内容都是不行的。同时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上我们可以采取“分级制”和“升降级制”来进行优化。由于学生进校时肯定会存在能力素质上的差异,可以通过考试把他们按程度分班教学,这样做在教学的进度和质量上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然后再通过每学期的考试进行升降级,能力素质有很大提高的可升级到程度高的小班上课,而成绩差的学生则降级到程度低的小班。这样一来则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的保证了该门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还值得说明的是一些技法类课程可以尽量让教学的形式多样化,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上课。要做到以小组课为主,个别课和集体课为辅的原则。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适当增加重唱(奏)、齐奏(奏)及表演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满足以后他们作为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最后,选修课程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合理的选修课程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拓宽基础知识面和更好的发展学生个性。它又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要适当提高公共(自由)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增加选修课的课程,要求专业选修课要有一定的专业延续性,公共选修课要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选择选修课的引导,真正做到“发展学生个性,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

第三、重视艺术社会实践,完善学习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音乐教育界曾有学者提出过高师音乐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又能又专”,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各方面工作的“通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通才教育。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它不仅要求音乐教师有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还应该有开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比如组织一个小型的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的排练,或是指导一个节目、一场演出或一次音乐活动的开展等。这样一来,则给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生的课堂教学,更要强调学生的艺术社会实践,只有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因为音乐艺术是一种直接经验,特别是一些技法类课程是必须通过亲身的参与和实践才能掌握的。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点。反过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就必须要有站好两个“台”的能力,一个是讲台,另一个就是舞台。要想站稳舞台就必须要不断获得艺术实践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说明了要想站稳舞台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只有这样,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获得提高。同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拓展视野,因为艺术实践包括很多内容,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有选择的参加一些学校的相关社团和正规的社会团体,以获得更多的艺术社会实践机会,让自己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对以后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作为学校,我们也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学生德育实践、教育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规章制度。有必要的实施一些奖惩措施去督促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艺术社会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综上所述,21世纪是充满着竞争的时代,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会对未来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作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该与时俱进,需要大胆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要立足于普通音乐教育的需要,为普通音乐教育改革服务。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课题编号:2007B176

课题名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及研究》

参考文献:

[1]《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研究》.朱咏北等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第7篇

关键词:曲式分析教学;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建议

曲式分析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就学生是否能够较好较快地掌握必要的音乐分析技能以及理解音乐作品极为重要。此外,该课程还是考研必考科目与作曲技术理论基础课程之一。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曲式分析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曲式分析教学效率的提供参考。

一、教学现状简析

(一)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我国当前曲式分析教学内容多为我国传统音乐、西方古典时期到19世纪的音乐与建国后所创作的音乐,而对现代作曲技法所创作的“新音乐”与经典的流行音乐分析范例较少1。其传统教科书选编的谱例,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阐释同实际作品分析相结合,将各类典型的曲式结构较为详尽地向学生展示,但受篇幅限制,很多优秀范例被删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见多识广。再者,传统教科书选编的谱例中,很少有中小学音乐教材里的内容,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常常在实习期间和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新时期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使得此门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教学实践环节呈现分离、脱节状态。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确保学生掌握基本音乐分析技能是曲式分析教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在进行大量音乐作品分析后方能熟练掌握相关分析技能,唯有阅读与聆听足够的音乐作品方可有效提高其对音乐作品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然而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曲式分析教学其教学方式通常是由小型至大型曲式结构的学习,从逐句至端部的划分,听力及识谱相结合这种分析方法。此种传统授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后仍然难以较准确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判断。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单一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曲式分析教学效果欠佳、过于繁重的理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由于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同教学实习、教学实践的内容有偏差,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普遍积极性不高。

二、应对措施分析

(一)教师引导,学生为课堂“主角”

确保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进而促进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曲式分析教学中,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创作的作品拿来分析,对其所作作品通过小组讨论及互评的方式,来提高其对曲式结构的深入了解与更好的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2014年,佳木斯音乐学院教师通过开展学生作品互评互选、班内及班级间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对其创作作品、相关的曲式结构知识等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与音乐作品分析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其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内容

在曲式分析的学习中,首先应对展现共同规律的相关曲式结构原则以及最基本的曲式类型加以掌握,在此基础上实现举一反三分析实践,而后才可对各类复杂的曲式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在分析中应当多从音乐的组织与发展逻辑角度来对其构成进行理解,对部分限定曲式程式则不必过于较真。所以,曲式结构类型限定既涵盖了抽象性又涵盖了包容性;既涵盖了变化,又不对特例进行盲目强调,使得学生可通过对基本类型与特例间关系的对比来对分析中出现的难题灵活应对2。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乐曲、教材歌曲谱例的适当引入,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成功走向音乐教育岗位。

(三)采取“视听一体化”教学手段

要实现“视听一体化”可采取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将大量谱例及音响录入到课件中,为视听化提供实现的前提,还可增加学生阅读量。尤其是部分较为复杂的谱例可使其分析讲解更为直观,如此学生便可通过视觉与听觉双重感受来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且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将作品中各细节部分写作特点更为准确地进行讲解,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为确保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能够积极互动,授课中教师的创造性及感染力、课堂组织艺术、教师的应变能力等均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3。因此,采用“视听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曲式分式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2012年,南方某音乐学院专业教师通过采用“视听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当增加课堂信息量,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将部分经典流行音乐引入到课堂中供学生分析讨论,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效率均有了较大程度提高。

(四)灵活布置课后作业

在传统教学中,该课程作业内容多为根据某一作品写出相应的曲式分析报告,学生课后独立自主完成,但实际情况学生作业抄袭现象频频发生,作业在学习中应用作用难以发挥。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中通常选择的是部分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学生在教师讲解后能够理解,但其独立完成时则极易感到迷茫,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进行灵活调整。例如,佳木斯音乐学院教师通过让学生对其所分析作品进行自主选择,既有效防止抄袭,还使其独立分析能力得到锻炼;此外,部分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某一主题动机并要求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曲式结构创作,帮助其增加对某一曲式结构进行更为深入透彻的了解,从而达到锻炼其作曲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新时期下教育事业与音乐事业的整体进步,整个社会对优秀音乐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曲式分析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极为重要。传统教学中多从传授知识这一角度来讲授该课程,对学生音乐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因此,对该门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于该课程教师而言,明确该课程价值及重要性,转变自身角色,积极探索教学新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灵活布置课后作业,是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这在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曲式分析教学中极为重要。

注释:

1.唐丽佳.新时期下高校曲式分析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音乐时空,2013.9(12):162-163.

2.杨秋仪,吕忠福.中外音乐教育比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

8月28日、31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纷纷迎来2010届大学新生。今年中国音乐学院新生人数295人,中央音乐学院新生人数300多人,与往年没有较大变化,学校方面也为迎接新生纷纷做着准备,装修宿舍,美化校园,修缮浴室……许多新生也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提前两三天抵达北京,采购物品,熟悉环境。

中央院提醒新生做好准备

历史悠久的中央音乐学院近几年来旧貌换新颜,崭新的综合教学楼拔地而起,学院正门扩建北移,重新规划的中央区园林景观也将于近日完工。但由于校园面积受限,住宿资源依然有些紧张。

不少新生在规定报道前两天就已抵达学院。由于宿舍尚未分配,新生和家长们暂时住在附近的宾馆。这些新生们尽管考学时曾在那一座座教学楼下徘徊忐忑,但以本校学生的身份再次踏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时,还是忍不住带着幸福和骄傲的心情,把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仔仔细细打量一遍。来自湖南长沙的小史是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的新生,26日下午,她与父母一起来到学院,想要参考一下床位的尺寸置办用品。小史的假期过得比较平静,经历了辛苦的高考,她更想休息。对于未来自己的定位问题,小史坦言,因为对即将学习的专业并不了解,希望进入大学深入学习后再明确定位,不过她希望将来能从事较稳定的工作,父母给出的建议是希望她考研或者出国深造,她也曾与相熟的学姐讨论过考研的问题,她想将来如果考研,可能会选择音乐教育方向。

中央音乐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李欣老师介绍说,由于宿舍正在整修,8月28日新生报道后,将于当天下午抵达军训基地,9月20日正式上课。军训期间会对新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事学生工作多年的李老师发现,大一新生普遍的特点就是没有准备好,不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充分的做好准备。军训时不少同学体力不支,对学院的硬件条件期望过高,许多从小生长环境优越的学生适应不了朴素的生活条件。此外,80%的大一新生对自己的定位较迷茫,甚至直到毕业都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仅有10%的学生定位清晰,这些学生往往能较好的规划大学生活并顺利就业。从去年开始,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李老师建议新生们尽快调整好学习心态,多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和社会艺术实践,了解自己的性格和优、劣势,尽早定位,同时尽快了解学校规章制度。

中央音乐学院有3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舞蹈社团和跆拳道社团比较热门,学院还为新生准备了迎新手册,最有意思的是《生活手册》部分里面不光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就连周边的商场、小吃、修车、理发都一一指明,甚至附近餐馆的送餐电话都囊括其中,真可谓“中央音乐学院上学全攻略”。

中国院希望加强交往

今年中国音乐学院的招生人数少于毕业人数,除了完善浴室设施之外,硬件方面并没有太大变动,同样由于校园面积的限制,琴房数目并没有增加,学院负责人介绍说,学院早就新购进一批钢琴,扩建完毕,就将大幅度增添琴房。

中国音乐学院8月31日开学,但还是有学生早早就来了,26日晚,广东的新生小陆就已经抵达北京,27日早晨,他与父母来到学校,想要了解一下学校情况,却不知学校还在放假中,就连与他一样的新生都没有见到。小陆也笑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来得这么早,也许是能考上中国音乐学院令他备感珍惜吧。来之前还很兴奋的他,没看到新同学,反而觉得寂寞了。小陆说,等录取通知的那段时间,自己因为压力太大吃胖了,假期主要忙着锻炼减肥。别看是新生,小陆对就业问题却非常关注,他了解到如今家乡的中学老师都要研究生学历,于是便初步确定了考研的目标,对于未来的工作,学美声的小陆想毕业能进团是最好,如果不如愿,还可以考研当老师。他知道北京就业压力大,所以并没有太强烈的留京打算。当笔者问他提前到京这几天有什么安排时,小陆笑笑说,想去看看鸟巢,“考学的时候天天坐公车路过鸟巢,却从来没有下车看看,那时候没心情,这次终于考上中国音乐学院了,我一定要去鸟巢好好看看。”另一位艺术管理系的女生的定位也很清晰,她一直对视唱练耳很感兴趣,但同时又认识到“艺术管理”的前景和实用性,于是选此专业,作为自己知识储备的基础。她比较倾向稳定的工作,“考研的想法我早就有了,我是一定会考研的,我希望有可能的话进大学当老师,或许会考视唱练耳的研究生,也为将来当老师打基础。”

如今,学校的学生全是90后,这一代人出生于社会转型最激烈的时期,多元化价值观、外来文化影响、信息丰富的时代背景促使90后的学生有新的特点。中国音乐学院马磊老师在对近几届学生的观察和工作中发现,90后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内心不成熟,受挫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个性强、优越感强,不愿倾诉。这些心理特点也许在新生入学早期并不明显,但随着正常学习生活的开展,便会逐渐凸显,如果调节不好,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比如与同宿舍、班级内部相处不够融洽,交往能力弱的学生极易受到排挤。为此,学校也专门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特聘北大的心理学博士、硕士,学生处也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导师,在发现问题之初就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尽快完成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