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通信网络技术培训

通信网络技术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09:33: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通信网络技术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通信网络技术培训

第1篇

1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1.1病毒攻击

病毒攻击是一种作为常见的病毒攻击的形式,这种攻击惯干的招数及时使计算机软件停止工作,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信息丢失或者泄露。计算机病毒也是一种被植入电脑的程序,通过这种程序打入计算机内部,最终导致设备不能工作。近年来出现了类似攻击计算机安全的病毒屡见不鲜,这些病毒传播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范围之广,杀伤力更是超乎人们预期的,大大的影响了计算机程序的正常工作,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大打折扣。

1.2网络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这种攻击方式手段更是卑鄙至极,他在通过数据分析之后找到了计算机的漏洞,通过植入病毒的形式对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把恶意的攻击和破坏进行深度的蔓延。黑客攻击是有当前比较流行的,黑客攻击模式流行的就是更多了。这样严重的威胁到了网络的安全,甚至会出现一些网络诈骗活动,甚至是犯罪。

1.3网络安全薄弱点较多

当前,网络的安全软肋一直以来是制约发展的一个痛点,计算机相关的系统、程序都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一直对安全构成重大的威胁。数据库的风险就是很大的,它的安全直接制约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据库里面的大量数据,如账户密码、上网记录等,当数据库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更有甚者当操作系统受到攻击时,其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转,最严重的是可能会摧毁整个行业。所以安全的弱点一直困扰着业内的人士。

2威胁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因素

2.1客观因素

众所周知,计算机系统是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所构成的,这种结构方式不仅有利于用户对信息数据的查找和使用,还能改极大地改善资源共享程度。但是,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身系统方面的影响,使其产生一些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网络开放程度较高;②软件存在漏洞。如果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使用过程中,没有设置一定的安全因素鉴别或指定必要的保护措施,很容易导致一些非法用户利用这些软件漏洞直接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盗取系统中的重要信息或破坏信息。

2.2主观原因

(1)在人员方面安全意识淡薄。上到网络管理人员,下到基层的操作员工,其安全防护意识没有落实到位,技术更新的速度也很慢。这样必然会导致一定的信息安全威胁。相关人员也没有及时的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在防护当中更多的是应用的初级知识,对深层次威胁的控制力度微乎其微。甚至一些人员违规操作,导致安全漏洞频出,使计算机的寿命严重受到影响。

(2)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漏洞,尤其软件和硬件是通信技术的两块硬伤,这两个部件在设计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存在了漏洞,可以追溯到设计的环节或生产的环节。这样就对后面的安全事故打下了伏笔。安全事故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随着会被引爆。我们要对这类似的问题防患于未然,第一时间杜绝此事的发生。

(3)在网络信息传输的通道上重视程度不够。通道我们也不能太大意,而往往会因为疏忽使存在一定的安全威胁没有及时的应对。当信息通过通道进行传输时,会受到电磁干扰或辐射,这时就会对信息的传播滞后或者是屏蔽,最终使传输的信息中途丢失,并不能第一时间传递给对方,甚至其传播的质量也会大大的折扣,在通道上要下功夫,对通道进行设计,要考虑各种因素,保证信息高效的传输。

3加强和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对策

3.1加强人员管理

加强人员管理,即在对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从人员管理的方面入手,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有关部门和用户管理应该加强对系统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培训和教育,也就说要使工作人员充分的意识到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要培养主动积极管理的意识。

(2)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也就是说要根据现阶段的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适当的更新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知识。

(3)要加强对网络建设的审批的管理,严格的控制网络的建设流程。

3.2加强数据管理

就目前来看,数据自身安全防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设置独一无二的身份信息,通过这样类似的身份信息第一时间对客户进行识别,这种独一无二的身份信息对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和漏洞可以有效的识别,及时的阻止获取信息的内容的随意性,使安全的任务落实到了实处,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以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业务分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实行精细化的管理。对传输的业务进行相应的加密和深入的防护,通过加密的手段进一步完善安全的性能,再加上防护的功能就会事半功倍,大大提升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3)在信息防护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好信息传输的介质,应该始终注意的是要保证数据或者其他文本图片信息的可识别性,以及音频、视频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因为如果防护手段会造成信息的破坏或者流失,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带来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场景。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对数据或者其他信息的保护,正常传输都是很难维持的。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N91-4

随着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需求,通信网络优秀人才成为了通信行业的宠儿。2013年1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进行了“部级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和“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项技术培训机构”的授权,标志着西南地区首家通信行业技能人才实训培养服务体系正式建立,这是近年来我国对通信人才培养又一次重视的体现。目前多数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体系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1],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实践创新能力比较弱,难以进入通信技术研发人员之列,本科毕业生多从事销售人员和电信运营商。造成通信本科毕业生难以适应本专业工作的原因是实践能力弱,即使在校课程理论掌握得很好,一旦运用到实际,无创新思路,满足不了现在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人才培养,培养通信专业人才需要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

1 目前通信人才毕业状况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多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研发型,即是到科技研发公司做通信技术研发人员,职业道路上可能会从普通研发人员到研发工程师,好的话会升到高层管理;第二类为到运营商,即到电信运营商做设备管理等,发展出路多中高层管理人员;第三类为销售人员,通常为进到各类公司对各种上游设备以及通讯器材的销售。这三类是目前通信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三大去向,在目前的通信人才培养来说,第一类人才的去向是比较少,特别是本科毕业的,主要是因为理论与实践培养不协调,第二类和第三类是目前通信工程毕业生多去的方向,对于实践能力要求门槛比较低。

2 物联网与移动网络的发展给通信工程人才带来的契机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通信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计算机通信、无线通信与硬件技术相结合的人才需求增大,但目前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现需求,为此,对于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大方向的改进,小方向的调整,对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体系改革为“理论培养—实验加强—实践巩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华南经济圈的创新对人才的需求,西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等提供良好的人才需求市场,急需高素质创新人才。一方面是高素质人才的紧缺,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有难度,人才供需矛盾出现在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去解决这一矛盾,也能较好地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到企业后能够很好地参与企业的建设,迅速的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创造性人才备受青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创造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3 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目前各高校已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后期没有太多的注重实践培养[2],以此的教学体系造成多数通信工程毕业生或接近毕业的学生,在为工作时多数是出去找培训机构进行其他专业培训,或为努力考各类认证。在体系上为教学实践方面上改革通过大学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在培养方向上,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理解通信工程及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对近年来国内通信工程毕业生的了解,达到毕业程度的都应具备通信工程及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在通信网络领域某一专项问题做深入研究的能力;适应通信类专业的发展,随时迎接挑战,向更大的空间发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参与有创造性、综合性的科技活动;关注通信类专业技术前沿动态,保持学习状态并且能够做到终身学习,具有适应信息类行业各岗位的工作能力;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流畅地表达观点,这样能够在专业知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行通信工程设计或从事科学研究;适应知识领域的多样化;认识并理解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重视加强通信与信息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强调通信类科技人才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团队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自身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体系改革,注重后期实践能力培养。

4 创新人才阶段性能力培养

4.1 基本理论的培养

首阶段打基础,多为理论培养,贯穿着整个培养体系。在现代化人才培养方案中,通信工程人需要掌握的重要理论课程主要有电路分析、电路基础、数电模电、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DSP开发、微波技术与天线、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繁多,理论培养需要由浅入深,由基础引导到深入研究。同类课程相结合,避免纯类发展,电路知识结合单片机培养,进而到深层嵌入式,光纤通信与移动通信方面知识侧重培养[3]。前期理论培养需要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即一些结合课本的引导性实验,目的为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基础性实验可以是小硬件制作,简单路由设置等,一步一步深入,进而到功能性电路设计,中型网络设置等。

4.2 开放性实验室建设

对于市场需求,通信工程人才侧重的还是实践能力。开放性实验强调各学科相互联系与渗透,除了注重日常课程实验的开设,还注重自主实验室的建设。课程实验主要为巩固课程理论,为学生更深入理解,而自主实验室是为了学生的创新。在自主实验室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安排,而是由教师进行阶段性的课题安排,再与学生自己探讨与创新,与教师更深层的交流合作。对于通信工程的学生来说,硬件需要基础,软件需要熟练。对于通信网络方面,更需要去深层了解,对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课题都应进行一次对成果的评判。对于学生的实验室培养,应该放弃放养式,而是有针对的培养。对于这阶段的培养,在体系上侧重实验的重要性,理论只是为实验的基础,对于每个课程实验进行操作培养与考核,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强硬手法。对于自主实验室的实施,进行周期学习成果展,对实验室成员的作品,小到小硬件,大到某系统,进行一次评比奖励。评比周期可为半个月或为一个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强制手段,也需要奖励来鼓励,形成这套体系是培养通信人才的必要手段。

4.3 实践与创新

此类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与创新[4]。通过实验课程与自主实验室的锻炼,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有了自己一定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校级区级项目及各类相应竞赛为引导进行实践。目前广西教育厅已实施“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无疑是给学生的实践创造了更大的机会。为此,就是通过各类有实际的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运用与创新。积极鼓励学生申请参与项目研究,理论运用于实践。结合创新创业计划,建立以学生项目为主,各类比赛为动力,各类实验室为跳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与发明创造的引导,培养成为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流畅地表达观点并具有说服力的通信专业人才,这样能够在企业人才竞争中站得稳。

4.4 社会实习锻炼

校企合作在当今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但在多数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来说,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还是有一段距离。造成多数通信工程毕业生难以出现专业行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型人才就需要让学生多与企业接触,多接触社会。这一阶段就是要加强企业联系合作,形成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从而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校方积极与通信工程专业对口企业进行洽谈,达成协议,互利共赢。这个阶段对于那些迷茫未给自己定位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改造。这阶段是社会生存培养,通过企业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校方给企业淘汰指标,以达到学生竞争来锻炼抗压性。企业给校方培养方向,以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5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优质人才需要好的导师,加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队伍建设,也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通信工程是一个很大的方向,在培养人才当中学生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在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中后期需要引导,以上学生更好走向自己追求的方向。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研发工程师,多为硬件、嵌入式方面;二类为网络工程师,以网络配置和设计为主。通信工程的多向性注定了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雄厚的师资。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上,教师要与学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中后期开始通过专业教师对学生分大类,进行专项培养,以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在培养自主创新方面,给学生更好的引导;在校企合作上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员与骨干教师合作指导,以形成高质量的人才输送实习方案。教师与企业人员各类人才的研究开发,以培训出优质人才。通过实习的学生可以与企业达成协议,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上优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整个实践教学才能完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邱捷,胡增存.国外著名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教育剖析[J].高等工程教育,2004(6):76-79.

[2]雷万忠,季宝杰.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332-335.

[3]戴波潘,渊颖.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70-72.

[4]马从国,倪伟.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88-89.

作者简介:韦江华(1982-),男,广西柳江人,实验师;林川(1979-),男,湖北汉川人,副教授。

第3篇

通信工程建设中,基于通信系统、通信技术以及通信网络等多方面,通过对信号处理以及信息传输,来实现通信技术与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运营等。该项工程的特点表现在:专业人才的特殊性、工序的连贯性、管理的风险较高性、质量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加强对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十分有必要。

1.1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在通信行业中,尚未形成一个固定和统一的行业项目管理标准,仅仅采用一些基础的工具,工程项目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理层及员工对项目管理缺乏管理经验,造成通信工程项目效益大大下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通信工程项目在运营及建设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及方法。管理人员简单的对项目进度进行安排,缺乏科学的决策,另外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以及完整的管理理念,在质量管理方面尚未带来真正的经济效益及社会价值。(2)缺乏统一管理方案,使得项目之间操作程序不规范,职责划分不明确,给管理带来了阻碍作用。(3)项目的质量管理中缺乏风险控制和项目建设保障,给管理增加了难度;(4)缺乏对项目全过程的管理,且各管理层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整个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责任划分不明确,给管理带来不便。

1.2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笔者通过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归纳并总结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具体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人、材料、机械、方法以及环境;其中在人的因素方面,主要涉及项目经理、工程监理人员、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每一类人对整个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了提升质量管理效果,避免人为因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充分调动人在质量管理中的积极性;材料因素,主要要的是器材,当出现“三无”产品时,严重影响质量管理;机械设备因素,在投入工程使用之前,各种专业机械设备必须要做好检验,确保质量。一旦发现设备有问题的机械,必须停止使用,避免造成对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方法因素、由于在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方案和统一标准,很有可能造成质量问题,在方法或者是技术方面的失误,最终影响质量管理效率;环境因素,由于通信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不同环境都会给该项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施工人员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环境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提升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对策

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为确保整个工程质量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笔者通过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归纳并总结到一些提升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对策,通过加强对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2.1加强对工程重点环节的控制

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中,重点的环节包含:(1)人员控制,进一步强化施工人员的思想意识,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严格杜绝无技术资质,以及违规操作的行为,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考察与控制;(2)材料控制,对材料的购买、验收以及技术等全面进行控制,避免由于材料的问题影响其使用性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3)机械设备的控制,一方面,根据不同技术及方法,选择合适的设备,另一方面要以规章制度严格控制,确保机械设备正确使用,并做好设备的维护及检修工作。(4)方法控制,监理人员要根据施工设计,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确保整个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5)环境控制,加强在施工期间的现场管理,做到文明施工,严格杜绝违规操作行为,确保施工程序合理,提高施工的安全性,进而促进通信工程项目高效进行。

2.2从不同阶段加强质量管理

分别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加强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具体:事前控制,依据施工图纸以及施工技术,考察施工地形,之后制定完善的措施,并加强项目的人力资源配置,完善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制度,为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事中控制,针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将其控制落实到整个过程中;事后控制,项目经理要做好工程验收工作,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考核评定,待审核通过后,方可将项目移交给其他单位。

2.3从质量控制方法中提升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针对通信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加强质量控制,通过对相关技术文件、报告的审核以及施工现场采用的方法等,检查并审核施工方案,施工项目图表,施工质量等,严格控制整个过程。一般对于施工现场的检查和管理,必须对各个工序以及操作的质量进行不定期或者是追踪检查,具体勘察现场,严格控制通信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进而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

2.4完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

基于通信项目质量管理具有复杂性以及系统性,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建立全过程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通信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人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方法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 中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发展规划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广泛的应用需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等都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大力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把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积极推动发展。本科及高职院校已经对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探索研究,而与此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尚未起步。本文将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的物联网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进行分析。

1 中职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1.1 物联网行业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物联网应用前景分析。在我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重点包括如下领域:智能交通(车联网);智能物流(现代物流与智能仓储);智能电网;智能医疗(公共卫生与远程医疗/医护管理与社区服务);智能工业(过程管理与自动化控制);智能农业(精细化农牧业/有机农业/食品安全/生态观光农业/外向型都市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楼宇自动化/现代物业管理);公共安全(信息安全管理);社会公共事业(弱势群体管理);金融(电子商务)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分析以上每一个智能应用领域中,物联网的发展是应用驱动的,渗透性很强,会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联网业务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产业链长,涉及通信网络、信息系统集成、自动控制多个领域,需要系统配合。正是因为如此,其带动性强,会带动微电子、软件、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2009年12月,易观国际《中国物联网白皮书》,其中讲到,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规模在未来两年内将增长15倍,在2015年达到200亿元市场规模。工信部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需求增长明显。物联网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高科技市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山东省把“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初步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行省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十二五”规划中急需实施的一件大事。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由于物联网起步伊始,目前,我国从事该行业的人才极其缺少,为了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争得先机,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纷纷抢占物联网人才资源。物联网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物联网人才的稀缺,使得加强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科及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物联网专业,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本科及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多偏向于软件及物联网工程设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不情愿在一线进行工程施工、安装调试及维护工作,国家教育部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最新的中职专业标准中加入了新专业方向——通信网络应用(物联网应用方向)。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范围内,结合产业需求,对培养一线物联网技能型人才进行探讨,开设物联网专业,切实为企业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2 中职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适合于具体以下几类岗位: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系统终端设备维护,3G、WiFi、GPRS等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系统、信道测试维护等。下面以烟台市技师学院为例对中职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专业优势突出,办学成效显著

烟台市技师学院拟开设的物联网专业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该专业已成功培养毕业生数百人,历届学生在国家、省市两级技能大赛中均取得过奖项。随着学院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对电子通信专业培养方向进行调整和优化,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教学管理独具特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物联网专业开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烟台市技师学院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44%,中级职称占49%;所有理论课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占38%。本专业现与烟台富士康、东岳汽车、LG浪潮等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并聘请多名行业、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这为本专业持续高效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教师团队不仅拥有一体化教学能力,还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团队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8种;共有两项科研成果分获全国职业教育协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入围奖。近年来,有十几人次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职业技术培训先进个人”、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烟台市优秀教师”、“烟台市技术能手”、“烟台市新突击手”等省市级荣誉称号。

2.3 实训条件优越

本专业是学院长远规划重点发展专业之一,近年来不断增加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现有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单片机应用实训室、信号与系统实训室、数字信号处理实训室、传感器检测与应用实训室、通信技术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室、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室。学院利用以上条件开发实训项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1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高级技术工人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思想与素质过硬,敬业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所应有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具备从事物联网相关产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服务、维护维修、产品推广及营销等工作岗位的相应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

3.2 知识结构

(1)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

(3)掌握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知识;

(4)掌握电工电子基础原理、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物联网传感器、物联网组网的基本知识;

(5)掌握物联网项目装配、调试、维修中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

(6)了解物联网应用技术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思想。

3.3 能力结构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遵守各项工艺规程,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同时具有下列专业能力:

(1)能够进行物联网应用系统简单集成测试;

(2)能够进行物联网传感器安装及调试;

(3)能够进行物联网无线组网安装及调试;

(4)能够进行物联网系统日常运行维护;

(5)能够对物联网系统简单故障进行诊断及排除;

(6)能够实现物联网系统的简单升级调试。

3.4 主干课程

电子识图与CAD、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导论、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组网及其维护技术、Zigbee技术及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等。

3.5 主要实践环节

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数字信号处理实训、计算机网络应用实训、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合实训、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顶岗实习等。

综上所述,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本科和高职院校来培养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等高层次人才,而且需要中职院校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层次的教育必须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大力建设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这样才能培养适合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昆.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方向与定位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3):223-224.

[2]《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5篇

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电信网络。网络环境使传统的信息提供和获取方式彻底改变,把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贮,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连接,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上任一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用户可不受时间限制,不受信息存放地点影响,方便地在网上检索、选择、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环境使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馆藏文献信息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资料变为印刷型、综合型、声像型、电子型的文献资料;文献信息载体形式向数字化、电子化发展。服务方式由传统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服务转变;服务内容由馆藏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转向馆藏资源上网服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参考咨询、定题跟踪服务、信息调研、用户培训;读者从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依赖变为对网上信息资源的依赖;馆员的业务素质由单一的专业知识向综合型的知识结构发展。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首先是网络技术手段的冲击。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是传统图书馆望尘莫及的。其次是信息内容的冲击。网络中信息量的增长是任何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从更新速度上看,也是任何图书馆无法达到的,这就容易形成将取代图书馆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流通服务仍占重要的位置。

首先,新技术只是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而不会立即消灭或全部取代旧有的手段。诚然,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无论在信息处理还是信息服务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传统的工作被机器所代替。比如,参考咨询可实行网络服务,图书编目可以用微机处理,传统的阅览室将为电子阅览室所取代,馆藏图书也可以用微机处理,但是,流通服务这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手递手的交流沟通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其次,网络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馆藏的全部文献资源。尽管电子信息产品不断发展,但印刷品资料仍然是有增无减。馆藏文献的文本内容根本无需,也无法实现完全数字化处理,即便把原有馆藏文献转换成电子载体,那些原有的图书文献仍有流通利用的价值。正如荷兰图书馆学家舒茨先生所说:“我没有见过哪个读者在电脑上看长篇文章。”何况电子软件属高科技产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还是不能很快轻松使用的,阅读书刊既方便又无需高科技设备、技术和昂贵的费用。可以肯定地说,未来社会的大多数读者还将喜欢阅读印刷型书刊。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现代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给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方面,技术本身带来的冲击,现代计算机技术使传统的手工借还操作变为计算机操作,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带来了观念的变革,包括读者心理的变革、知识内容及更新速度的变革,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技术不仅继承了传统观念的流通服务,而且有它自身得以发展的优势,概括起来就是方便、快捷、时效、信息量大等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方式单一且被动。

服务方式是图书馆教育、管理职能的最好体现形式。一个图书馆能否向读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形式多样的服务,是图书馆的定位是否准确,职能是否得到最好体现的表现。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读者的不同需求层次的客观实际出发,图书馆本应向读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然而从一些图书馆当前的书刊流通状况看,仍然施行的是单一传统的闭架借阅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一方面是读者的需求必须通过管理人员才能获得,另一方面流通人员的协助也不能迅速地达到要访问的阅览室或出纳台。

(二)对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重视不够。

部分图书馆界人士及读者认为,流通借阅工作只是简单的借借还还,什么人都能胜任流通工作,从而形成了轻视流通工作的思想。部分馆员因地位低下、待遇差,加之长期体力和脑力的重复劳动工作上没有热情,得过且过;思想上没有理想,放任自流;政治上不求上进,缺乏自信,因而无法自正其身,树立一个馆员良好的公正形象。一些高学历、业务能力强的同志被分配到流通窗口,以为领导这样安排把自己的才华给埋没了,便怨天尤人,甚至将不满情绪转嫁给读者,对读者态度冷漠、缺乏热情,对读者的要求反应慢,故读者经常反映工作人员“脸难看、话难听”。

(三)从业人员观念滞后,缺乏危机感。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相对有保证,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其冲击似乎不大,故一些馆员心存优越感,一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面孔,缺乏主动服务精神,认为只要态度和蔼,借还操作没有差错便为称职。对读者的咨询大多不耐烦,更别说提供阅读指导和图书介绍。读者的咨询得不到合理解答,变相造成图书馆拒借率高居不下,以致读者经常空手而归。尽管流通借阅也逐步受到市场信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但部分图书馆员仍不求上进,加之图书馆权力机制受到学校行政机关的直接干预,体制僵化,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导致馆员工作没热情。

(四)读者文明素质偏低造成图书损坏严重。

部分读者认为流通书库的馆员无非是从事借借还还的简单劳动,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对馆员缺乏起码的尊重,不注意文明规范,随意称呼工作人员,又不遵守借阅制度,在书架上随意抽取,将图书乱丢乱放,造成乱架,且借还频繁,让馆员经常忙于机械维修,加重了馆员的工作量,引起馆员对读者的抱怨。还有读者,对图书“开天窗”“挖段落”“撕页码”,或随意在图书上划圈划线,乱写批语,使馆员对读者产生反感。有些图书馆管理方法陈旧,墨守成规,缺乏严密的管理制度,便有少数读者钻图书馆设施不健全的空子,将自己喜爱的文献资料窃为己有。更有甚者的是读者结伙盗书,造成图书丢失严重。这一切加深了馆员和读者的感情鸿沟,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降低了馆员对读者的服务热情,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改进流通服务工作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高流通服务的水平。

流通工作要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及各类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除了提高藏书质量外,还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如果只限于借还、上架及整理等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也谈不上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图书管理员。流通部管理人员的高素质首先体现在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观念,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摆正自己与读者的服务和被服务的位置,有敬业乐业的崇高思想境界。其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文化修养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好流通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熟悉馆藏文献内容,能够解答读者的各种咨询及难题,并具有操作计算机及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藏书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重要作用。

管理人员要注重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态度,掌握好服务技巧,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并落实到行动中。例如:由被动服务变为热情主动的优质服务,向读者介绍本馆藏的特色,宣传怎样利用图书馆,帮助读者了解馆藏文献的性质,掌握简单易行的查阅馆藏文献的途径、方法及技巧,使读者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查阅所需文献资料;为读者找到最需求的文献资料,为馆藏文献资料找到最需要的读者;认真做好新书的宣传,积极为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让读者及时了解馆藏最新动态;搞好流通部的导读工作及咨询活动,帮助读者确立阅读的目标和范围,为读者开拓新的阅读角度。

(二)建立流通服务新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运用,信息的网络存储、文献的流通借阅成为图书馆文献传递的两条通道。读者服务工作的重点将在继续保持一般借阅和咨询服务的同时向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电子咨询服务方向转移。因此,图书馆要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读者服务工作。一是充分利用本馆的资源优势,开发有特色的数据库,加快从文献服务向信息服务的转型。二是为了使读者及时地了解新到图书和其他电子文献,应增设网上新书报道栏目,同时对光盘资料进行简介,便于用户利用光盘信息。三是开展网络环境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文献检索工作,增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教学功能。四是开展网上预约、催还图书业务,解决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问题。五是举办网上系列讲座,介绍图书信息和相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扩大读者视野,增强求知欲望。

(三)加强与读者的信息交流,提高读者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流通部应该发挥“窗口”作用,加强与读者的交流。流通部拥有大量的读者,要利用这个机会,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多与读者沟通,听取读者对图书馆的建议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心声及信息需求,加深图书馆与他们的感情,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诚信度。流通部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接触读者多的机会,让读者学会在网络环境下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认真细致地指导他们,教会他们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辅导读者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上网查询自己的借还情况,等等,以提高读者电子信息资源的迅速获取和有效利用、提高读者新环境下的自我服务能力。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消费者购买习惯的转变,电子商务作为县域经济的强大驱动力已日益显现,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陆良县作为云南第一大高原平坝,地处滇中城市经济圈1小时内环经济圈,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主轴的中间重要节点,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等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助推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选择和必由之路。

一、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陆良着力加快推进“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建设,通过政策支持推动,平台坚强拉动,电商企业带动,资源整合互动,初步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真正将网上买卖的触角深入到农村,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自今年6月24日,全县农村淘宝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建成1个农村淘宝县级运营服务中心,31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点,截至10月31日,累计完成网购70990笔,总成交额774万元。日均订单数591笔,日均成交金额6.5万元。日均订单数、成交金额排全省第8位、全市第2位,合伙人平均月收入5000余元,排全省第3位、全市第2位。为村民节省购买开支约1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100多名农村青壮年创业就业,使老百姓在方方面面享受到了实惠和便利。

一是政策支持推动。制定了陆良县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陆良县出台了《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县财政专门安排3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县级运营中心装修、5年内的房租、水费、电费、通信网络费及电商运营、农村淘宝合伙人培训经费的补助。对全县工业、农业和商业企业自建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销售,年度网络销售超过300元以上的,按照销售额的2%给予补助,每户最高补助100万元。

二是平台坚强拉动。县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签订《陆良县电子商务发展合作协议》,借助阿里巴巴旗下农村淘宝,接入大平台端口,完善后台服务体系,建设陆良县级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同时组建陆良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孵化园,促使入园企业利用县级综合服务平台资源,推进网上交易。

三是电商企业带动。重点以陆良图腾商城、农产品信息交易中心、蔬菜冷链交易中心、丝绸皮革城为突破口,实现平台对接,打造陆良商城和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图腾商城借助腾讯、百度建设百货、电器中心,蔬菜冷链企业自建中国云南蔬菜冷链交易平台,华泰电器借助京东平台,开展电器网络销售。目前,远东水泥、米高化肥、绿缘菇业在农村淘宝开设企业网铺,3家企业年内完成计划完成网络销售3000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正在迅速兴起的新型商业业态,虽已涵盖各行各业,走入千家万户,渗透到日常生活每个角落,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就企业而言,大多数企业还只习惯于传统的展示销售模式,对于上网展示来销售企业产品的工作重视不够、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就广大农村群众而言,传统的购物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对电子商务或网络购物不同程度存在偏见或误区。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物流和信息化基础的进步和完善,就陆良而言,物流配送和信息化普及在县城范围内相对完善,但是到镇、村一级,物流网点相对较少、投送力量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难以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服务功能亟待加强。目前,虽已成立了农村淘宝县级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基本能满足运营要求,但是企业上线营运、服务人才招募等软件建设基本没有因而难以有效地组织本县企业开展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难以发挥。

四是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电子商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多领域多层次人才的需求特点,如客服、营销、物流管理、美工、设计、网络技术等计算机及电子商务方面专业人才,就陆良县而言,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紧缺。因此,人才引进、电子商务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急待加强。

三、发展对策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要推动陆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宣传推介尤显重要。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多种渠道对电子商务进行广泛地宣传,全方位地推介。充分发挥电视台、电台、宣传栏等媒体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和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和创业氛围。

二是加强规划引领。重点以县级服务中心为引领,引进一些知名度高、信誉好、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入驻县级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制造业企业“电商拓市”,鼓励零售、大型超市、百货类企业联合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网订店提”、“网订店送”等模式平价销售商品。

三是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整合物流配送资源,鼓励企业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体系、传统零售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增加网上售物终端服务功能,打造快捷方便的物流通道,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最大限度降低货物在途时间。

四是加强教育培训。要以多种方式开展广泛的电子商务培训,采取专题讲座、洽谈业务、营销技巧、美工包装、专业摄像等方式,对行业主管部门、企业领导和从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通过培训,努力增进企业、个体户和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经营模式认知,逐步提高他们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

五是加强培育扶持。进一步细化关于鼓励电子商务发展奖励补助优惠政策的支持,积极协调争取电子商务税费优惠,推动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为电子商务建设提供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校园网,设计,建设,开发,管理,安全

近年来,校园网络的建设在中学掀起一股热潮,许多中学都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并通过专线与Internet连通。这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国内外的联系,有利于及时了解国内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校园网的建立及以其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有利于各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建设校园网对每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园网不只是涉及技术方面,而是包括网络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专业应用、人员素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系统。应此每个校园网的设计、建设都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和紧张的施工。根据实践经验和研究,作者认为,在设计与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1.确立建设校园网的目标

确立校园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学校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根据这样的使用要求: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相连,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校园网应具备以下三点应用目标:首先,学校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校园的基本功能。其次,校园网必须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再次,与Interent的联接也是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之一。联接Interent可以使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增强校内外的沟通以及自由地教育消息。

2.校园网的技术方案设计

校园网的设计应尽量采用符合国际工业标准的、比较成熟的技术,兼顾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选择结构化、可扩充、多用途的网络产品,保证网络在较长时间内不落后。同时网络设计应结构合理,在通信网络、资源配置、系统服务和网络管理上有良好的分层设计,使网络结构清晰,便于使用、管理和维护。另外网络应坚持高效实用的原则,着眼于教学、科研、管理的实际需要,用有限的资金优先解决工作急需的问题。校园网的技术方案设计分以下5步:

(1)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

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软件、硬件及网络通讯协议、数据存取控制和拓扑结构提供标准。因此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是实现校园网建设目标的核心环节。在充分了解各种网络的特点、性能、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考虑学校能够投入的资金及现有的设备、局域网和其它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符合自己需要、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扩充、性能价格比高的网络方案。

现有的网络技术主要有FDDI、千兆以太交换网、ATM等可供选择。目前,FDDI在100Mbps传输技术上最成熟,但其基于带宽共享的传输技术从本质上限制了大量多媒体通讯同时进行的可能性,且支持数字化语音、图像的新一代FDDI标准迟迟未能发展出来,FDDI正在被ATM和千兆位以太网技术迅速取代。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千兆以太网是快速以太网的延续,是性价比很高的一种主干网技术,但由于千兆以太网所涉及的标准还没有全部确定,各厂家间的兼容性也有待测试,使其不能提供严格服务质量保证。在对传送视频应用等响应时间不可预测的网络中,千兆以太网将不是最佳选择。ATM技术的出现比千兆以太网早了三年多,而且目前的ATM网络市场相当繁荣,ATM能提供较高的网络带宽和服务质量控制,具有适合于语音、视频、数据传输的特点。考虑到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学校教学中大量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目前一种能满足网上大量多媒体信息传递的需要,比较先进和稳定的方案是采用ATM作主干,局域网和用户端仍采用以太交换网的方案。

(2)确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

当计算机台数较多或可靠性要求高时,优先考虑采用星型或树型连接;对于少数几台距离较远或可靠性要求不高,共享任务不繁重,可考虑用一根电缆进行总线型连接。实际的拓扑结构常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3)设备的选择与布线系统的设计

选择网络设备,首先要符合CERNet、Internet等国内、国际联网标准;其实要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如TCP/IP、IPX、DECnet等常用网络协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扩充性和可管理性;第三,价格在预算范围内,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第四,应选择信誉高的网络产品公司的优质产品,其国内外有成功的使用经验,有良好的售后服务。

组成校园网的硬件有以下四类:一是网络服务器;二是网络工作站、三是网络适配器,又称为网卡;四是连接线,学名"传输介质",主要是电缆或双绞线,还有不常用的光纤。

出于硬件上的专门考虑,有条件最好购置专门的文件服务器。因为服务器的硬盘存速度对网络的影响很大,所以专用的服务器就对数据存储、速度、可靠性都有考虑,诸如硬盘镜像、双工等容错技术一般都会得到应用。不过一般的小型校园网,采用PII级的微机,配备一个或数个的大容量硬盘和一个32位的网卡也可以满足要求。

网卡虽然有16位和32位之分,但一个网络无论用16 位或32位网卡,最好均用同一品牌,以保证良好的兼容性。一般而言,市场上兼容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对小型校园网的影响不明显。目前购买网卡应购买即插即用型网卡。

常用的传输介质分为同轴电缆和双绞线两种。同轴电缆又分为粗同轴电缆和细同轴电缆。粗同轴电缆主要用于基干线(Back-bone)的建设。细同轴电缆使用BNC接口,主要用于计算机间的网络连接,但因接头易松,可靠性差,将会逐渐被双绞线取代。双绞线又分屏蔽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又绞线(UTP或电话线)。目前常用的UTP双绞线分五类和三类两种规格,一般小型局域网(10M)用三类。可靠性,速度要求高的大局域网(100M网)用五类,使用RJ-45接口。联网最好优先考虑采用双绞线连接各种设备,因其可靠性较好,价钱也便宜。网络布线系统设计应根据网络技术选型进行布线设计:第一,应符合国际开放式布线标准,并与学校现有楼宇改造布线特点相结合;第二,应选择国际上可靠的PDS设备生产厂家的产品;第三,网络整体布线结构合理,有足够的冗余,便于以后的网络扩展,并有可靠的质量保证。

(4)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

目前,网络操作系统有三大阵营:Unix 网络操作系统有较长历史,良好的网管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支持。Microsoft网络操作系统有代表性的是Windows NT,它是32位多任务处理的操作系统。Novell网络操作系统是占世界局域网主流的操作系统。对有服务器的局域网来说,新建网优先选用NT,"老"网改造采用Netware 4.10或5.0较为合适。在小型的对等网环境中,若只想共享文件和资源,要求成本低、维护简单且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时,用WIN95/98很合适。

(5)系统集成商的选择

与技术和设备选型相适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系统集成商应有雄碍的技术力量;有丰富的网络集成实际经验,有较多承揽大型网络工程的成功范例;在业界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地理位置尽量靠近,具有快速的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

3、信息资源建设

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依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开发,提供学校Internet信息服务。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建立专业信息库,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各学校具体专业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以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多媒体信息,在课堂上实现多媒体信息检索和课件运用;通过CAI课件调用,为教师备课、研究和学生自学提供有效的手段;通过E-mail进行教学双方课后信息交流等。为科学实验和研究提供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有效手段,在网上建立计算中心,设立数据计算、CAD、模型设计等专用工作站、服务器,进行科学实验数据处理和快速传递,辅助科学研究。开辟网上学术交流渠道,推进学术和教学研究,利用BBS、Netnews设立学术讨论栏目,专业人员可在相应栏目中发表学术观点,报告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学术交流。

(2)管理信息资源建设

校园网是为学校各部门服务的,学校内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按学校部门职能来组织,应包括以下信息:

·办公信息:提供学校校史发展、规划以及校内新闻等内容。

·人事信息:提供全校职工的个人信息以及查询全校职工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职务、职称结构等。

·服务信息:提供学校财务状况、工资发放等,这需要有相应权限才可以看到。

·编辑部:校刊、校报的目录及各个部门稿件统计结果。

·图书信息:提供全校图书、书目、图书流向等。

·学生信息:提供全校学生的基本状况。

·教务信息:提供全校的教学计划、教室分配、课程安排、试卷库管理等。

·科研信息:提供学校的科研状况及查询鉴定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设备信息:提供全校的设备信息。

·各教研组信息:提供本教研组的教学计划、教室安排、课程安排、教师安排、实验安排等。各部门提供并维护自己的信息,对他人的信息只能查询。

(3)外部信息资源建设

采用多种方式与CERNet、中国教育资源信息网和Internet等广域网连通,方便用户访问。发挥各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在开发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筹划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建设。

4、应用软件的开发

为发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各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求直接购买或自主开发或出资聘请专业人员,专业公司共同开发适合自身需求及特点的一些应用软件,如网络办公软件,财务软件,图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于PC的数据库服务器软件产品等。

5、网络管理与安全

网络安全是任何计算机网络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校园网建设应把网络管理与安全放在突出地位。

(1)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机构

成立网络信息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学校信息管理委员会,即网络信息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网络信息管理政策、法规及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宏观协调;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即网络信息管理的职能机构,负责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和应用开发的指导、协调;网络管理员,即各办公室和教研组网络信息管理者,负责本单位局域网及其信息开发的协调。

(2)制定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和规范

制定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和规范,使网络运行和开发应用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内容包括四类: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和人员职责;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包括值班制度、汇报制度、登记统计制度、培训制度等;信息标准和信息工作规范;网站开设、维护和用户上网规程等。

(3)正确实施网络信息管理

包括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计费管理、信息管理和使用管理。

(4)采取配套的网络信息安全措施

包括防火墙设置、网络防杀病毒、数据加密和信息工作保密制度等。

(5)人员培训

这包括网络管理人员、维护人员及普通用户的培训,这对于以后正确地使用网络、管理好网络非常重要。

只注重有形的网络的建设而忽略了无形的文化的建设是校园网失败的最关键的原因。这里所指"无形的文化"是指人们的观念、工作方式、利益结构、学校的管理运作模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网的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涉及到技术问题,而是会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变革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一这一点对我们应用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伍培.局域网实战作答.计算机应用文摘,1999.第四期。

第8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策略

ABSTRACTThelessonsandexperiencesintheconstruction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forelectricpowerenterprisesaresummarized.ThecoordinatedconfigurationbetweenhardwareplatformandsystemsoftwareofMIS,therelationbetweentheconstructionofhardwareplatformandthedevelopmentofapplicationsoftwareareanalyzed.TheprincipleforMISconstructionwhichshouldbefollowed,i.e.,constructionbystages,effectivenessforagivenperiodandendurance,isputforward,thebasisoftheprincipleandtheresultofapplyingitinpracticalworksareexpounded.

KEYWORDSMIS;construction;strategy

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工程的组织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电力企业特点,能满足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电力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之路,是从事这一系统工程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的职责。本文在结合组织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工作的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建设原则,并用以指导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实践,带动各基层单位的MIS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手段与工具。

1正确认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利用图1所示的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提出的“诺兰(Nolan)模型”来分析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单位所处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大部分单位处于初、中级阶段,少部分单位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之中。其表现是:

(1)分散的、独立运行的事务处理(TPS)较多,应用之间交换数据多数是采用手工方式,只有少数单位设有数据转换口或共享数据库。

图1企业MIS发展阶段的诺兰(Nolan)模型

(2)少数单位有小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没有中等规模的(即能覆盖几个职能域、信息共享的)MIS,而且单位内部的数据还缺乏规范化。

(3)全系统的信息联网困难很大,除了通信和计算机设施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管理。

(4)人们的信息观念、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

图2为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米歇(Mische)模型”,它进一步指出,企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这些阶段的特征不只表现在数据处理工作的增加和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而且涉及知识、哲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水平及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成本效益的实时性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从5个方面来衡量发展阶段:

(1)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及支撑力度;

图2分析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米歇(Mische)”模型

(2)企业核心业务应用和集成程度;

(3)数据库和存取能力;

(4)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和企业信息意识;

(5)全员文化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

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未能按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办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例子不多,因而使一些企业领导心有余悸,从事这项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信心也不足。

2企业MIS实用化困难原因分析

在我国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工作的难度大,成功率低。经研究分析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人类经济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型经济阶段,工业型经济阶段,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型经济阶段,同时向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过渡。信息化起步较美国晚25~30年,较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晚10~20年。我国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观念、意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较明显。

(2)自从1946年美国应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布线,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从生产到网络协议、规约、规范、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应用平台软件投放市场、更新开发不断升级、不断改进等,几乎全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而研制和开发应用的,并均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这对于东方人,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写方块字的中国人来说,在应用开发、网上信息交流等方面困难很大,加之我们对此认识较晚,汉化的工具开发研制没跟上,信息交流的难度就更大。

(3)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对象或服务对象是人与运行机制,这与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其它方面如调度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所、火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机炉协调控制系统(CCS)、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计算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信息化诸方面的研究对象和设备或系统相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呈现多变性、随机性的特征,因而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应用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4)我国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是世人可见的。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适应,企业组织机构、机制、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使得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后,应用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虽然一些单项应用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大型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地用于生产实践的范例很少。

(5)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没有进行企业数据环境建设,没有按照自上而下、面向数据的方式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和建设企业数据环境,进而指导自下而上,面向对象进行MIS系统集成开发。一些MIS扩展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就难以运行和管理,数据加载难度大,应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及时交流。

3坚持MIS建设“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原则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遵循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采用信息工程方法,科学地实施MIS工程控制策略,是作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本文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原则,并以此较好地指导了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MIS建设的阶段性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平台开发工具在不断升级,而人们对信息网络系统及MIS的认识与需求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网络设备与信息资源开发组织也还不够协调,在此情况下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系统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是不可能的,应分阶段进行。在初级阶段,采用集成与开发相结合,或先将原有设备与信息资源进行集成,为第二阶段实现统一标准、较高的数据共享打下基础。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大型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包括企业全面业务信息过程管理也是不可能的,要集中精力解决企业领导最关心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效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突出矛盾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和内容。例如MIS实用化验收的必备子系统就是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此阶段内所建设的项目不必多,但要用好,以提高企业领导及各类人员的认识。在资金投入、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可以逐步加以解决。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要应用,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急需。一旦目标确定就应在总体数据规划指导下,尽快组织开发,形成成果并迅速组织应用,成熟一个应用一个,使繁杂的日常工作不断地被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所取代。调动和激励业务技术人员主动参与MIS建设的积极性。衡量阶段性成果好坏的标志,就是集成开发的系统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逐步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

(2)MIS建设的时效性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处于改革的新时期,新、旧机制的转变,机构、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一个MIS开发的周期越长,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这就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内抓紧工作,在短期内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尽快投入实际应用,待用户需求提高后重新起动,保持经常性的使用。这样,企业领导就会感到投资效果好、见效快;应用者就会感受到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对开发者来说其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承认,增强了信心。这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3)MIS建设的持久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实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各级干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信息工程开发与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企业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是这一工作成败的关键。企业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参与程度,直接影响MIS形成后的可用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深度。

2)有一批热爱这一工作,熟悉本企业业务和具有较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软件开发能力的骨干,以不断进取、埋头苦干的精神使MIS得以不断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3)企业进行MIS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较大,约束条件较多。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快,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以保证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使固定资产发挥作用。否则投资虽较大,作用越来越小,将造成前期投资的浪费。

4实践与成果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网,以及信息资源网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实现更困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人员、编程人员与各专业部门的专家相结合,互相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MIS的集成开发成果。同时必须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信息主干网络与广域网建设的关系,系统软、硬支撑与应用软件系统应用的关系,原有子系统的集成与新系统的开发的关系,总体数据规划与应用子系统开发的关系,集团公司与基层单位MIS实用化的关系,近期MIS建设与长期MIS建设目标的关系等。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于1998年初适时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百日工作,抓住机遇,全面组织培养信息化意识,努力压缩“起步”、“蔓延”和“控制”各阶段时间,采用领导动员与专业技术讲座相结合、系统分析人员与业务代表相结合、集中研讨与分散交流相结合等方法,配合总体数据规划工作的同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局范围内进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整个工程经过22名系统分析人员和36个部门的70多名业务分析人员奋战100多天,产生了由47个主题数据库和280个基本表组成的13个系统中的全域数据模型。

在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中,注意了系统网络的建设与机关干部、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步进行。根据原有子系统的应用情况和工作急需程度,选择一部分子系统进行先期集成开发。在集成开发工作中,充分利用总体数据规划阶段性成果,减少后期修改。在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工程中,强调了总体数据规划成果对后续应用开发的指导作用,由信息中心专业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以及业务专家组成56人的集成开发队伍,各个子系统开发小组结合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每周的工作计划,多次滚动修正,确保总体目标的完成。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面协调与检查。1998年9月底,东北电力集团公司MIS的20个子系统中已经部分或全部投入试运行,平均数据加载已达60%,初步应用效果已经得到用户的肯定,完成了第二个100天的工作任务。现在东北电力信息网主干网络已联接38个部门1050台桌面计算机和82台网络打印机。广域网络联接国家电力公司和吉林、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及电力企业有关单位的82个局域网,联接桌面计算机达28000台,基本构成了跨省、跨地区的超大型企业信息网络系统。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注重企业数据环境的建设,在总体数据规划的规范下,建立了适应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集成了办公自动化、计划统计、电网实时信息等20个子系统,积累了3至10年的主要历史数据,运用Internet技术,建设了Internet站点和“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了综合信息的浏览查询,利用先进的系统平台与软件实现了对系统资源及网络系统的在线监视管理。1998年11月18日,中国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实用化验收,并被授予MIS实用化达标单位的称号。

5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工程组织的各种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直接影响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的成败。

(1)前期准备粗、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总体方案。由于因素影响多,现状调查和业务目标分析只能作较粗的处理,但目标与任务必须明确,资金与进度要有一定的裕度,以利于实践中进行修正。

(2)服务器、网络设备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选择要匹配,否则就影响其中某项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优先选择当前市场主推产品、成长性好的厂家,软、硬件支持与技术服务良好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3)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是搞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也应成为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提高信息意识、观念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总体数据规划与数据库设计及子系统应用开发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总体数据规划对应用系统集成开发的指导作用,同时应用开发也要不断补充与完善总体数据规划。

(4)一旦工程项目确定,则应尽快组织网络建设。网络水平是通过应用来检验的。网络建设可分期进行,只要具备条件就应立即运行公共网络信息,例如Intranet浏览器、E-mail、FTP、办公自动化等,这样既可检验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又可以起到计算机应用人员在网上自我培训的作用,增强使用者利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支持数据库及子系统开发的数据加载、系统调试等工作。

(5)在进行大规模网络建设中,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主干网的建设,适时开通广域网,使网上信息资源尽快交流。通信网络建设也要尽量超前,如果专线通信条件不具备,也应使现有通信信道联网运行,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