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疗保健行业发展

医疗保健行业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6:10: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保健行业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疗保健行业发展

第1篇

5月30日,距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深圳高调宣布启动其物流项目“菜鸟”并注资3000亿建设物流仓储网络仅仅两天,国际物流巨头UPS很低调地宣布在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的医疗保健仓储中心开业,当然这只不过是巧合。被马云预测会被“四通一达”打败的国际物流巨头UPS,始终稳健地按照它自己的战略在中国市场布局,而UPS将其新的具有世界领先科技的医疗保健高科技仓储中心选址杭州市萧山区临江工业园区,正是看中了该园区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物流》杂志记者有幸获邀参加了此次开业活动,并参观了整个仓库设施并与UPS医疗保健项目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本刊将带您走进UPS世界一流的医疗保健品仓库,窥视顶级的物流企业在专业细分市场的运作手段。

十年成绩斐然

在全球范围内医疗保健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的变化促使医药产品、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企业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这些主要的趋势包括:持续不断的全球化、人口老龄化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模式的转变。其他一些全球性的驱动变化的因素包括:各国对于医疗保健产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合规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医药公司的业务受到非专利药的挑战,他们的利润率也因此面临下滑的压力。因应医疗保健行业发展的巨大空间,UPS作为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展开了针对医疗保健产业的战略规划。

早在2001年UPS就开始涉足医疗保健品物流,并在此后的12年间精心布局,成绩斐然。UPS杭州医疗保健品仓库的启动标志着UPS在亚洲扩展医疗保健仓储网络迈出了重要一步,能够确保其客户的医疗产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为全世界的医疗保健企业提供无缝的全球解决方案,进行产品设备在中国的运输和出口,协助这些企业拓展中国市场。

UPS在医疗保健市场的布局要追溯到12年前,2001年UPS收购了一家名为Livingston的医疗保健服务公司,从此开启了UPS医疗保健物流专业服务的篇章。接下来的几年,UPS先在北美建设了整个网络基础平台。2005年启动了位于美国国际转运中心(Worldport)的医疗保健物流园区。2006年UPS设立医疗保健战略团队专注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解决方案,同年在加拿大伯灵顿设立了医疗保健物流园区。2009年,UPS的医疗保健物流业务进军欧洲,在荷兰鲁尔蒙德市设立医疗保健配送设施。2010年UPS宣布在亚洲、欧洲、美国以及加拿大增加新设施以扩展其全球医疗保健配送网络。2011年UPS收购意大利医疗保健物流公司Pieffe并在科隆的转运中心新建冷藏设施。2012年UPS在亚太区增开3处医疗保健设施,并为医疗客户提供相应的运输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UPS已经在全球搭建了由41家专门的医疗保健仓储中心构成的网络,总面积超过59.5万平方米。

UPS为医疗保健公司提供广泛的物流服务,包括专业货运、小包裹运输和配送服务。构成UPS的全球医疗保健网络的41家专门的医疗保健专用仓储中心能够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如:对温度敏感的处理、特定地区的法律合规、监测和安全性、成套和贴标,以及订单管理和应收账款。UPS帮助医疗保健公司满足严格复杂的监管要求,在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中提供灵活可信赖的服务,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客户的需求。

亚太区医药供应链之“痛”

杭州医疗保健仓储中心的开业是UPS全球医疗保健业务增长战略的一部分。UPS于2011年在新加坡建成其第一家亚太区医疗保健设施,随后在2012年第三季度,继续在亚洲建立了三个全新的专用医疗保健仓储中心,分别位于中国的杭州、上海以及澳大利亚的悉尼。今年,UPS还宣布收购一家欧洲医疗保健公司的计划,以及对北美五家医疗保健设施的扩展。

但是亚太区医药供应链所面临的挑战是和其他区域完全不同的,在UPS最新的调研报告“链之痛”中(本刊将会在另外的文章介绍),赫然在列的是惊人的数字,报告显示,在亚洲市场,医疗用品产品变质损坏率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72%。对此UPS亚太区医疗保健物流与战略总监林美勤女士表示,在亚洲的医疗保健供应链当中,产品的损坏变质率相对较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亚洲是各国各地差异化非常大的市场,产品在经过多个国家或者多个地区的时候需要通过不同的合规流程以及海关的清关流程,在这些合规和清关点当中往往会出现产品滞留的情况,这样就造成损坏变质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是亚洲整个物流基础设施仍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整个供应链当中也会出现物流服务供应商多次换手的情况,也就是说当产品从工厂到最终用户之间有可能公路运输到航空运输之间转换不同的服务供应商,在这些物流供应商换手的时候也是有可能发生产品损坏变质的情况。

UPS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个综合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如果客户选择了UPS的 Temperature True服务,就能够对所有的物流产品进行全程的温控。UPS有一个统一的全球温控监控中心,对于所有的Temperature True的客户,他们的货物会受到全程温控监测。

UPS中国区总裁黎松江说道:“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疗保健公司对供应链解决方案有严格的要求,我们从中看到了不断增长的机会。UPS杭州仓储中心与现有的上海医疗设备仓储中心,不仅加快了产品在中国境内主要市场的流通速度,更体现了UPS加强中国市场网络布局的承诺。”

UPS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临江工业园区的高科技仓储中心占地2.2万平方米,是为满足国际医药巨头默沙东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的药厂配套而建。作为为高标准医疗保健公司特殊的存储和运输需求而量身打造的仓储中心,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通过高速公路连接到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到UPS位于上海的国际转运中心只需要3小时的车程。现在杭州市政府很快会完工一条越江的隧道,在钱塘江下面。它会直接连接到杭浦高速,这样一来可以把整个机场到仓储设施的时间缩短到一个半小时,更快地让这些对时间性、温度性敏感的药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转运。

联手打造高效的医疗

保健物流中心

而对于仓储中心的建设和合作伙伴,UPS选择了全球著名的现代物流设施提供商普洛斯。设计之初,普洛斯相关团队仔细研究了UPS的需求,并根据UPS提供的定制技术标准(RFP)制作了初步的设计方案。随后,普洛斯会同UPS、默沙东及各设计单位针对设计方案展开深入的讨论,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尤其是用户的需求,并结合各方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普洛斯的设计方案最终得到了UPS的高度认可。

在仓储中心的设计中,UPS和普洛斯精诚合作,讨论出了很多针对项目的创新之举。所有HVAC设备置于屋面上以减少设备房的面积;液态硬化地面:确保地坪的耐磨性能及地坪的清洁度;超平地坪:确保地坪的平整度及水平度,满足特殊叉车的正常运行;FM认证的屋面系统、消防喷淋系统及冷库及冷冻库围护系统;配有100000级洁净室;高标准阴冷库温湿度控制要求;GSP认证;仓库块状铝扣板吊顶,减少空调冷量以节能;设置仓库照明灯具感应探头以节能;屋面设备支座及特殊防水处理,采用双重防水。

该仓储中心由专门的质量管理团队现场管理,还配有全自动的产品追踪序列化系统,因而能够提供创新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随着仓储中心的开业,UPS将为中国市场引进全新的高效商业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帮助医疗保健公司减少投资建立自有分销仓库,实现企业供应链成本的降低。

今年6月初,UPS被授予ISO13485:2003及ISO9001:2008认证,这是对UPS全球医疗保健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的认可。ISO认证制定了全球行业具体标准,更具有效性和效率。该体系也将使医疗保健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获益,确保其拥有最规范的质量管理。

同时整个仓储设施拥有7天24小时的安全监控和安保。UPS在设计这个仓库的时候除了符合优良生产规范以外也同时按照FM认证,FM是国际上非常严格的安全认证体系,它对施工的材料和流程都有严格的认证。

根据产品要求,UPS的仓储中心分为不同储存温度条件的区域。仓储中心中间分为不同的温控区。其中,阴冷库温度为15度到20度。而相对温度的控制来说,湿度控制更严格、更难。UPS整个仓储设施的湿度是严格控制在相对湿度45到60之间,全年仓储中心都会有一个自动化的系统来监管,如果有任何的预警,就会自动地发短消息给仓库经理和质量控制经理,甚至发给客户。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UPS的员工采取一些行动。

UPS从事医疗保健物流的所有人员都接受了严格的培训,按照标准严格的操作流程来执行工作,并且在工作当中确保完全合规。由于医疗医药用品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对此UPS部署了专门的额外的安全措施,像加锁安全存储,以及按照各国监管机构要求部署的电子系统来做好管制药品的存储工作。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UPS的员工完全能够做到精准地执行订单的配送以及按时出货。工作人员能够随时了解仓储中心物品的存储方位、进库时间、保质期,特别是和患者有关的使用问题,这些都在密切的监控过程中。UPS在世界各地的医疗保健仓储中心都是按照同样严格的标准进行建设,包括此次在中国建设的新仓储设施。

同时,UPS的仓储设施也考虑到节能。比如,在杭州医疗保健中心使用的窄巷道叉车,可以在尽量少的平面面积里增加更多的仓储货位,最终会减少空间,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仓储设施是一个吊顶系统,整个仓储从外面看它的顶是一个三角形的顶,和杭州附近的很多民居很像,但是从里面看是一个正方体,这么做其实不是为了美观,而更多地考虑到能耗问题。因为仓储中心里,空调的费用会占整个费用非常大的比重。仓库尽量把可用的空间留在这个盒子里面,而在那些不会应用到的三角形地方,仓储中心不会让它也变成一个温度和湿度控制的区域,这也是这个项目的一个创新举措。第三个例子是灯的系统。仓储中心的灯是自动感应的,当人走进去的时候才会点亮,当系统自动监测到在5分钟之内没有任何的移动,它就会熄灭,一方面是节省能耗,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一些药品的特殊性避光需求。

第2篇

根据庶正康讯(北京)公司多年来开展行业连续性监测获取的数据分析:2010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增速将超过20%,成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首先,在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2009年第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将超过10%,全年增长率将超过8%,2010年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全年增速达8%以上,中国经济正在转向内需拉动增长模式,这为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部经济环境。

其次,2000年~2009年间,保健食品行业年均增速均超过两位数,2009年消费品行业受到风投追捧,医疗保健更是成为了投资者最关注的领域。与之呼应的情况已经出现,999健康网等一批国内保健企业已被国内知名度极高的风司率先囊入旗下,并购重组不仅将成为2010年的行业热点,而且将加速行业发展。

第三,新医改方案把预防和控制疾病放在了首位。这表明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并将在这方面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投入,8500亿元中的20%将用于公共健康教育,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将表现在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和保健消费预算的增加。

第四,继《食品安全法》之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促进行业发展的调研,《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规文件将陆续出台,保健食品监管体系构架将进一步完善,稳定明晰的政策保障将激励业内企业追加投资,加速市场开发。

2《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将于今年出台

关系到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命运的纲领性文件《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预计将在2010年年中由国务院颁布施行,随后《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良好生产管理规范》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规也将陆续出台。届时,将在稳定企业信心、恢复行业信誉和吸引投资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同年6月1日生效,其中第51条规定:“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随后《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依据法律规定,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围绕保健食品的定义、品种管理、生产经营以及广告监管等问题,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调查研究,并于2009年5月31日对《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收集到来自社会各界多达万条的意见。

3单品牌系列产品成长加速

庶正康讯市场监测显示,2009年系列保健产品品牌增多,2010年将会呈现更加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一,目前我国保健产品已经与世界同步,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品种我国都有销售,而且均已被公众熟知;其二,鱼油、维生素等单个产品不能解决所有健康需求,逐渐衍生出针对某些需求的组合解决方案;其三,基于品牌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很多企业的产品种类都很丰富,为了能实现产品之间销售的相互带动以及品牌塑造,促使企业向系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其四,产品系列化销售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从一家企业获得全面解决方案有助于长期客户的培养。

4投资建店成为新的竞争热点

目前,保健食品的有店铺销售主要集中在药店渠道,品牌连锁专营店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在做,但还未成为保健产品的主流销售渠道,这主要是因为品牌连锁专营投入大,实现效益时间长。

从另一个角度看,品牌连锁具有特殊的教育、服务和品牌塑造优势。品牌连锁可以有效缩减通路,由品牌企业统一分配到各连锁分店,分店设在各居民区,因而这种渠道具有短而宽的特点,有利于产品快速通过流通领域,及时到达消费者手中。这可以减少因流通环节多而造成的收益转移,品质也得到有力保证。除此以外,品牌连锁更容易形成专业服务平台,有利于消费者持续性消费。从庶正康讯的监测数据来看,2009年以同仁堂健康药业、汪氏蜜蜂园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以“RICHLIFE”为代表的品牌连锁专营企业店面扩张行为明显;以益生康健为代表的其他类型企业也开始扩展到品牌连锁阵营。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将在2010年加快品牌连锁专营布局。除此以外,随着NBTY、GNC等跨国品牌连锁企业的进入,2010年品牌连锁专营将成为新的竞争热点。

5跨国企业加快进入中国保健市场的步伐

2009年,排名前列的跨国企业如美国GNC、NBTY,日本DHC等已经登陆中国市场,2010年,跨国企业进军保健领域的步伐将加快,食品巨头百事、日清以及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安万特等对中国保健食品早已“势在必夺”。

从历史来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健康教育累积效应已经显现、慢性病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老龄化问题严峻等因素依然存在。除此以外,2010年新医改和保健相关政策法规出台,这些因素都将促使跨国企业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

6信用等级评价将成为保健食品企业经营利器

2009年11月,中国保健协会正式开展保健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2010年企业主动申请信用评价、注重自律接受社会监督将成为一种潮流。

2008年中国保健协会获批成为我国保健行业惟一有资格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行业协会。经过两年的研究筹备,建立起涉及企业基本素质、经营管理、财务指标、社会形象及发展潜力五大指标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以三等五级(即AAA、AA、A、B、C)来区分保健行业企业的信用等级。通过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保健行业企业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同时通过客观、公正、严谨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帮助消费者和上下游企业快速识别企业的可信度。

7保健食品功能审批将进行重大调整

保健食品的功能审批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卫生部于1996年7月的《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中确定了12项可受理的功能,1997年增加至24项;在2000年《卫生部关于调整保健食品功能受理和审批范围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美容和改善胃肠道等功能,并去除了抑制肿瘤和改善两项受理功能,最终确定为22项;2003年卫生部印发《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将“延缓衰老”和“抗突变”两项功能改为“抗氧化”功能,并对可受理功能术语进行了修改,最终将功能调整为现用的27项功能,而这次调整也已经有7年之久了。

随着2010年《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必将带动保健食品行业内相关法规标准的变动,而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中最重要的功能审批部分,也将能够在科学上更加严谨,在操作上更加灵活。可能调整的内容包括对产品研发过程给予规范,对功能的表述更趋于严谨,对新功能给予更明确的申报细则,对成熟的品种实施备案管理,审批程序更加简洁透明,以及明确再注册细则等。

8保健食品原料有望增加

原料是保健食品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当前阻碍保健食品更快更健康发展的顽固瓶颈之一。关于保健食品原料规定的文件以2002年《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为主,其他相关规定都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在这个文件中,仅有201种物品被列入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范畴。业内企业迫切期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能有更多的物产资源被允许应用。2010年,《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保健食品注册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出台后,保健食品原料管理也将实现完善和升级。

9政府将出重拳规范保健食品广告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后,《保健食品广告审查管理办法》也将取代2005年的《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成为一部保健食品监管的重要法规。这部法规不仅完善了广告审批与管理的原则与程序,最大的进步是给予了监管部门更明确的职责与权限,以此贯彻《食品安全法》中“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的法律要求。规范保健食品市场,保健食品广告是监管的重心。

第3篇

生物医药产业第二波兼并重组潮已经来临。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整个医疗保健行业内并购交易数目为121起,交易金额为428.37亿元。事实上,仅仅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并购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全年总和。

11月19日,东富龙公告入股上海典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典范医疗),将持有该公司51%以上的股权。典范医疗主营生物医用材料,此前以医用冻干机及冻干系统为发展核心的东富龙此次收购,被业内解读为试水生物医药。

坐不住的不仅东富龙。

2012年10月,身为华药集团控股股东的冀中能源耗资30亿元将华北制药全部定增股份揽入囊中;今年5月,以酷爱收购而著称的复兴医药与复星—保德信中国机会基金共同出资2.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生产企业Alma Lasers95.2%的股权;7月1日,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莱士)以18亿元巨资收购邦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

霎时间,兼并重组成为了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上最热频词汇。而这场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兼并重组热,是政策与市场环境共同催生的产物。

2012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重要任务,力争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50%以上。而新版GPM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临近执行大限以及依然处于关闸状态的IPO无疑让国家吹起的这股药企兼并重组潮风浪大了若干等级。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执行会长付明仲认为,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进入兼并重组期。“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医药商业集中度都在90%以上。”而目前中国医药市场尚处于“小、散、乱”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已经成为医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捷径。

似乎国际药企巨头也不愿意给中国药企更多的准备时间。2012年5月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收购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家1995年创立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成为了强生在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个吞下的猎物。

解剖二次并购

“没有一家医药公司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涉及兼并重组。”微创医疗前执行董事罗七一的话非常适合中国生物医药企业。

纵观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中可称为“旗舰航母”的巨头药企,无不从兼并重组中尝到甜头。在2010年前后的第一次生物医药兼并重组浪潮中,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称国药集团)先后吞下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现代阳光体检公司、天坛生物等国内实力派药企,完成了多元化产业链闭合并在生物医药领域抢下了几个身位的竞争优势。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医药)则将中信医药实业有限公司、北京上药爱心伟业医药有限公司等华北地区医药实力派收入囊中,完成了自己的渠道布局。而本身就是通过兼并重组进军医药行业的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润医药)更是频频在资本市场出手将自己旗下的华润三九、双鹤药业、万东医疗、东阿阿胶、北医股份五大核心资源分别布局中药、化学药、医疗设备、保健品、医药流通等五大业务板块从而谋求整体上市。

这场当时人称“三国演义”的药企并购大戏本质上是医药流通领域的争霸。一位不愿具名的南方某证券公司生物医药分析师认为:“在2010年第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兼并重组中,市场主角是这些体量巨大、资本雄厚的央企,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可以在多个领域形成优势市场地位。”

时隔3年,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二波生物医药产业兼并重组潮,其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前作为主角的央企已不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在某个药品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小体量民企成为了此次兼并重组大戏台上的主角。

根据上海莱士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上海莱士总资产为15.8亿元,在收购邦和药业之前,主营血液制品的上海莱士年投浆量(指一年内血浆投入生产使用总量)为355吨,在以18亿元收购邦和药业后,上海莱士的年投浆量将达到475吨,几乎锁定行业第一。而此次收购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2001年国家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后,上海莱士吞并邦和药业将会使得上海莱士将自己的主营业务稳固夯实。

除了夯实主业外,此次趁势参与兼并重组的企业也不乏谋求产业链整合者。

2012年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伦药业)以4.62亿元的聘礼将崇州君健塑胶有限公司(下称君健塑胶)娶过门。君健塑胶主营业务为生产制造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此产品是输液类药品生产必须的包装材料。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科伦药业为购买聚丙烯组合盖共向君健塑胶支付超过3亿元,而整个2011年度君健塑胶的营业收入为4.14亿元。科伦药业几乎是君健塑胶唯一的客户,收购君健塑胶后,科伦药业完成了产业链上游整合,为自己在输液药品市场增加了竞争力。

医药航母隐现

据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美国IMS Health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而中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的现实已经严重影响了本土医药行业的良性发展。1998年~2007年中国医药商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8%,飞速的市场发展并没有让中国成为医药强国,中国医药市场上企业资质良莠不齐、核心药品被外资药企掌握已经成为了困扰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是需要规模效应的。”以血液制品为例,在国外,如果想在血液制品市场发挥规模效应,血液制品企业的年投浆量应超过1000吨。“而目前,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年投浆量仅徘徊在500吨左右,这很难发挥出规模效应。”一位中国医药协会的研究员分析称。

在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看来,生物医药产业是为数不多兼具消费和新技术两大属性的产业,这需要企业拥有相当的实力才能做大做强。“以新版GMP标准为例,截至2013年底对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强制执行的新版GMP对于很多中小医药企业而言是难以实现的。因为适应新版GMP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往往这些企业在本身的研发中就已经面临融资难题。”

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山东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共计682家,原料药年产量1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二位。根据此次新版GMP认证修订的主要内容,山东省1/4左右的企业(原料生产企业约130余家、注射剂生产企业约20余家)将成为重点监管对象。但一个事实是,山东省制药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有400余家。以平均每个企业投入500万元的技改费用计算,完成GMP认证需要付出这些中小企业几年的净利润。

截至2010年,中国医药销售收入前100位的企业占全行业的销售比重仅为33%。在全国4800家药品生产企业中,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的占70%以上,销售额能够超过1亿元的不足200家。

兼并重组不仅仅是某个药企的市场需求,更是国家发展医药工业的重要战略。早在2011年5月,商务部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就已经提出全国要形成1~3家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

2012年2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医药行业做大做强的方针:产业集中度提高。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个以上,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

有业内人士直言,政府多个政策力推兼并重组就是希望行业内出现旗舰型航母药企。在第一波兼并重组潮中尝到甜头的国药集团在2011年年底晋身千亿元俱乐部。2011年,国药集团的医药商业营业收入超过1100亿元,而如此迅速完成升级,完全得力于国药集团此前的快速并购。但值得注意的是,并购并非企业做强的灵丹妙药,在中国各个行业内,大而不强的企业比比皆是,药企该如何由大做强呢?

想清楚买什么

对于国药集团通过飞速并购晋身千亿元俱乐部,业内有一句流行的评语:萝卜快了不洗泥。

凭借国药集团强大的实力,国药集团从2010年到2012年的3年间共收购67家企业。但很快“暴饮暴食”的后遗症就此显现:2012年第三季度国药集团的高速增长业绩戛然而止,12.45%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比第二季度的29.77%下降超过50%。另一个开始困扰国药集团的难题便是资金流紧张,国药集团的资金周转期较2011年的9天暴增至33天。身为巨人的国药集团尚且遇到并购后遗症,体量远不如国药集团的技术性民营药企又该如何在兼并重组中减轻阵痛呢?

对于以技术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罗七一认为,生物医药研发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要真正研究一款新药一般需要10~12年时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对一些药企而言,自己全新投入某个药品领域不仅成本高、风险大,更可能会对原本具有优势的业务产生影响,相比较之下,反而通过兼并重组收购优质资源更划算。

业内不乏与罗七一相同的声音。

复兴医药高级副总裁李东久认为,对复兴医药而言,投资并购一直是福星医药的发展手段之一,投资并购行为在医药行业未来会不断发生,其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但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才更需要理智运用并购战术。

“企业不能为了并购而并购,不能看到同行都在并购自己也去并购。”在于明德看来,试图通过兼并重组让企业获得更大活力的企业应当看清自己要买的是什么,“是核心的技术?市场的占有率?还是上市的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