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6:10: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心理学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咨询形式
(一)、门诊咨询
即在心理咨询室坐等来访者上门咨询,一周集中两天进行,具体
安排如下:
每周二、三中午1:00——2:00下午5:00——7:00(冬令时)
中午1:00——2:30下午5:30——6:30(夏令时)
若在咨询时间外有来仿者,也接受咨询。
(二)、书信咨询
即通过书信交流形式进行心理辅导。操作简单,运用方便,非常适合对自己的心理障碍有顾虑,比较胆小、怯懦的学生,这种咨询方式随时进行,及时回复。
(三)、电话咨询
公布办公室电话、小灵通与学生通过电话进行交谈。
(四)、专栏咨询
专栏咨询是结合我校实际,通过广播、校报等形式对群体的典型心理辅导进行解答。这可充分调动学生会、广播站学生共同完成。每期办板报一次,广播则可根据实际随时进行。
(五)、开展团体心理讲座
即针对团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当面集中指导和咨询。结合我校实际,本期最主要的团体咨询对象是高三参加高考的学生及即将就业的学生,解决他们升学压力及就业压力问题。
二、考核方式
1、门诊咨询接受行政考核
2、对来访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随时记录并收集资料。
3、通过广播随时将学生普遍性的问题作出解答。
4、每期办板报至少一次。
5、期末有针对解决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
三、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心理健康;建构主义
一、案例教学法简述
所谓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了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案例应用于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多样化的处理,让学生处于具体而生动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被动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或者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很生动地展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大部分的中职生是作为初中学习的失败者进入中职学校的,在学习上,他们存在着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针对中职生这样的学习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了课堂当中很重要的内容。建构主义案例教学法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学生主动进行的过程。而学生的体验、感悟、讨论是案例教学中最主体的内容,因此学生也就成了教学环节中的最关键人物,从而学生的课堂主人的意识得到强化,在学习中有较高的学习动机,通过具体教学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参与分析、思考、交流、讨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调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问题。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案例教学中最重要内容之一,真实生动的案例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走进活生生的案例情境,让自己置身事内,通过体验案例情节,借助适当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从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错误的认识,并学会自我抉择,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达到心理健康教学的核心目标。
3.倡导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获得成长。在建构主义案例教学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针对案例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每个学生的智慧成为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在这样的群体中,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看法、观点或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进行自我的内部协商,然后再进行与他人的相互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来完善个体的意义建构,从而实现个人成长。
三、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的选择。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让获取案例成为可行易行的事。书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等各种媒体都为我们提供着丰富的案例资源。面对琳琅满目的案例,如何正确选择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很重要的问题。案例是创建学习情境的核心因素,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到教学的目标,涉及到案例的针对性、有效性,还要考虑学情,涉及到案例的趣味性、适用性,从而精选出恰当有效的案例应用于教学,才能够发挥案例的最大最用。在很多情况下,很多案例由于现实因素而具备有复杂性或者片面性,并不能照搬照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去粗取精、去伪求真,对案例进行一定的加工,最大程度地放大每个案例的相应用途。比如在准备“习惯对一个人成败的影响”的案例时,笔者是通过搜索学生所熟知的明星周杰伦的成功历程,收集和总结出对他走向成功来讲很重要的习惯:每天坚持弹几个小时的钢琴;总是认真地写谱,如刻上去一般;一有灵感马上用钢琴弹出来,并记录下来等等。通过分析这个案例,让学生理解好习惯对成功的作用。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经典案例是可以一案多用的,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例如“罗森塔尔的著名实验”这个案例就可以用于讲解“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可以用于分析“学习自信心的塑造”,同样也可以用于解释“如何营造人际关系”。
2.案例的展示。案例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固然重要,而如何呈现案例也是很重要的,对于案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可能带来不同的作用。一般的案例呈现方式是教师讲述、案例打印、多媒体展示,多为文字方式,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应用可以让案例更为生动。为增加真实性,对于一些原本没有图片或视频素材的案例,教师可以自己增加相关的内容,为案例增色。
3.案例的应用。(1)案例讲授法。案例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解,说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完成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讲授案例时,正为学生创建了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完成意义的建构,从而理解教师所要阐明的现象或要说明的问题。应用案例讲授法时所阐明的知识通常是一般性知识,较易于理解,而这个过程中的互动与沟通是比较浅层次的。例如,有这么一个关于情绪控制的案例: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30岁时参加法国里昂的一个演唱会,就在演唱会前夜,他在旅馆中被隔壁房间一整夜都不停歇的婴儿哭声所困扰、发怒,最终,他将这婴儿的哭声看成是有韵律的音乐,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并在第二天的演唱会中获得杰出的表现。很多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会认为愤怒难以控制,通过这个案例的展示,让学生暂时化身为这位歌唱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建构:只要愿意,愤怒情绪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2)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案例,设置问题,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和交流,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通过案例情境的创建和问题的提出,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讨论的过程正是学生将知识进行同化和认知顺应的过程,教师充分给予学生自我思考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同时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让这个学习者群体充分成长起来,共同达成知识的意义构建。案例讨论法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一般是教学中的重点或者难点,这个过程中的学习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深层次的。如何有效地发挥案例的功用,组织讨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根据案例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关,组织讨论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一例一议”,在展示案例之后,就针对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在《人际冲突》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展示一个学生的人际冲突案例之后,引导学生针对“如果你是案例中的学生,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可以获得到学生的许多不同的做法,学生通过分析、分享和总结,完成对“积极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的知识建构。第二,“一例多议”,一个案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讨论,达到多个教学目标。例如福州交通职专罗晋球老师的公开课《阳光总在风雨后》就是利用“一个中职生因赌博输了400元而轻生”这个完整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罗老师让学生讨论的内容依次是:他为什么会轻生?(挫折的概念)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是什么?(挫折的利与弊)这个时候他应该怎么做?(如何应对挫折)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案例的意义,从而获得一个关于“挫折”的较为系统化的知识建构。第三,“夹叙夹议”,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不急于将整个案例展现出来,通过边展示边讨论的方式,随着案例的发展,讨论的内容也相应变化。如在进行《敏感的性话题》的教学时,笔者应用了一名中职女生因私自堕胎而死亡的案例,该事件的发展阶段为:“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接受异性邀请与其频繁单独接触”、“答应异性的性要求并发生性关系”、“怀孕后选择私自堕胎”。在展示每个阶段该女生的选择之前,让学生分别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学生带着对该女生选择的好奇可以更好地进入案例情境,通过相互分享自己的选择,讨论理性的选择,并将自己的选择和理性选择的进行对比,以及与该女生选择的做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异性正常交往尺度的意义建构,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些不同的组织讨论的方法中,都需要共同注意的地方是:问题的设置必须合情、合理、有效。(3)案例模拟法。是指让学生扮演案例当中的角色,再现案例,由此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获得强烈的感受,并在活动中自我分析和相互分享,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例如《人际冲突》这一课,可以将案例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案例和思考讨论之后扮演案例当中的角色,在扮演中更加深切地体验情境,由此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
参考资料
[1]陈国胜,马建静.案例教学法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3(1)
[2]刘云鹏.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1)
[3]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务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4]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区属各中小学:
2017年4月是自治区第十三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周,现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工作汇报交流会
(一)会议目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学习交流先进经验,推进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
(二)参会人员:自治区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石嘴山市第六中学、石嘴山市锦林小学)的校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区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以及申报第三批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的校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三)会议时间、地点:2017年4月21日全天。8:40之前到教育厅101会议室报到。
(四)会议要求: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都要准备汇报材料。汇报材料要体现学校工作特色,突出重点、语言精练,杜绝泛泛而谈,汇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会议采取互动方式进行,参会人员可在现场提出问题,汇报学校要针对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请所有特色学校将汇报材料和PPT,于4月10日前发送至xx邮箱。会议不安排食宿,差旅费回原单位报销。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
(一)活动内容
1.做好弱势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2.做好初中毕业年级考前心理辅导工作
3.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二)活动地点
区属各学校
(三)具体要求
1.结合师生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
2.深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组织广大班主任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应用;
3.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4.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开展学生团体辅导或训练活动;
5.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讲座活动;
6.组织师生观看积极向上的心理电影;
7.开展心理健康校园剧排演、心理团体游戏辅导活动;
8.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及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为了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渭城区教研室决定以第二课堂讲座形式在我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特此拟订实施方案。
一、教育、教学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起步阶段,我区拟采用专题讲座式,具体操作时,在时间、内容、形式上可灵活多变。
1.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调控自己情绪的一般方法,学会与人交往,发展自己的技能,并能够识别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的界限。
2.普及培训工作。培训专兼职教师,向班主任、代课教师反馈信息,通过学生作业联系家长等。
3.建立心理保健网络。以学校心理辅导牛心为主,与各班级联系,作心理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在学生中物色心理保健员。
4.学校给予一定的人力、财力及组织机构保障。
二、教育、教学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
通过正面、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内容及健康的标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课上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课下促进学生在日常交往和各项活动中完善心理素质。
3.面向全体,兼顾个别
教育既面向全体学生,也兼顾学生的个体特性,坚持因材施教。尤其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心理咨询或矫正训练。
4.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准确及时地渗透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说明人生成长规律,启发学生学习做人、生存、适应和创造的本领,激发其内在潜能。
5.协同性
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全校教职工以及家长的作用,共同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
三、训练目标及指导要求
小学三年级目标:针对学生常见的不良学习倾向进行重点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在智力发展、性格塑造和人际交往方面能有较大进步。
指导要求:赋予已有活动方式新的乐趣,适当加深活动的内涵,指导学生掌握人物模拟、角色体验、现场操作等新的活动方式。
小学四年级目标:以提高学习技能、优化智力结构为重点,促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并在情绪保健、性格培养和道德品质发展方面有新的提高。
指导要求: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精心组织好智力游戏、兴趣展示、故事接力等新的活动,努力防止或克服疲塌现象。
供选专题:
1.学习的苦与乐
2.好奇心是创造的动力
3.从小学会交朋友
4.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5.别人进步我高兴
6.找回自信
小学五年级目标:围绕抽象思维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生活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情绪自控、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指导要求:进一步深化活动内涵,增加实验演示、游戏比赛、专题讨论等活动,注意发挥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自我组织潜能。
供选专题:
1.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和加油站
2.给智慧插上理想的翅膀
3.学会科学支配时间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6.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小学六年级目标: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道德评价水准,努力纠正学生的不良个性倾向和行为习惯,为顺利转入中学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指导要求:加强活动针对性,引入命题构图、选词作图、选词作话、软化头脑训练等抽象程度较高的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善始善终地搞好训练。
供选专题:
1.塑造良好的个性
2.要自尊也要尊重别人
3.增强记忆力的秘诀
4.学会思考
5.克服厌学情绪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7.如何提高注意力
8.生活快乐的源泉:健康
初中总目标与总要求:
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调控不适心理,提高学习绩效。
环境适应教育。使学生认识适应性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心理适应性与才智发展同步。
人际交往教育。人际交往与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任何一个有志于成为卓越人才的学生,不仅要悦纳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悦纳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并能处理好各种关系。
性心理与性健康教育。性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对人才发展有重要意义。
优化人格教育。优秀人格是成功的基础。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优化人格。
供选专题:
1.结识新朋友
2.思维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
3.学会科学用脑
4.培养乐观积极的性格
5.重视给人的第一印象
6.考试紧张心理的调试
7.坚强意志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8.孩子与家长总较劲儿怎么办
9.塑造成功自我
10.愉快地接纳自己和他人
11.展开想像的翅膀
12.正确对待青春期烦恼
13.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优良品格
14.理智感与情绪调控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1)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课堂氛围,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3)有助于加强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其合作学习能力。(4)有助于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运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案例教学法的操作步骤。(1)选择教学案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案例。(2)组织引导案例讨论。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教学,组建讨论小组,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课堂氛围,呈现案例,组织讨论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3)总结、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案例讨论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也要及时总结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步骤
(一)课前准备工作。(1)确定案例类型。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并根据大学生发展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为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学习心理、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心理、性心理与性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挫折的承受与应对、常见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等10个章节,在每个章节中,精选和制作3-4则案例。(2)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通常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涵一个主要心理问题,这个主要心理问题又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其解决的方法有心理学原理依据且多种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既可选择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涵心理学知识的经典事件,也可选择校内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典型例子。(3)设计与组织教学。第一,选择讨论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采用发现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比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有关学习材料,自己去发现心理知识,获得原理和问题解决方案。第二,选择适当的教学传媒。结合教学目标、案例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力求吸引学生并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我要说”的冲动。(4)组建讨论小组。一个班级一般组建5-6个讨论小组,小组规模应控制在10人以内,一般以5-7人为宜。在组建小组时,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等,成员间要合理搭配,避免过于沉闷或过于活跃。还要确保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小组领导者可记录并总结好小组成员的观点,为小组在班级中讨论发言做充分准备。(5)熟悉教学案例。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这些问题既要难度适中,还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知识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参考文献、为学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围的问题做好预案。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个人准备,教师至少提前一周将案例及相关问题和参考文献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讨论材料。
(二)课堂实施步骤。(1)呈现教学案例。按照选择的教学传媒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重温教学案例内容,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尽快使学生进入到案例情境中,激发讨论的冲动。教师也可根据讨论问题的多少、主次程度或难以程度采取呈现案例、讨论、再呈现案例再讨论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讨论疑难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小组领导者发言、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或小组领导者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等多种方式,讨论对案例的看法,如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其中的心理学知识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每个人和每个小组都会对案例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这样就会形成许多问题,这就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区别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3)讨论解决方案及其实施。在对疑难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淘汰一些不合适的方案。确定方案后需要讨论什么时候实施计划,如何付诸行动等。(4)总结、评价与反馈。第一,教师要分析、总结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明确重点。第二,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加以拓展。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赏识表扬为主,并指出努力方向。第五,教师要要求学生也要及时总结自己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次的讨论调整好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二)案例的选择。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一要应尽量选取5年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这个事件既要反映大学生将来可能要面临的心理问题,且具有代表性。第二,案例的答案应具有开放性。第三,案例的难度适中。
授课班级:255班
授课时间:2014年3月15日
一、指导思想
本课主要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结合中学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主动探究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实施能力。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发展跑动作速度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发展动作速度,灵巧和下肢力量素质,提高动作节奏感。
3、培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人教版水平二的要求设计的。通过多样的跑、跳跃练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些情景或主题性的游戏活动。本课时主要是依据教材选取了50米、30米、各种跑的情景游戏来发展学生的速度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255班45名学生,学生跑的素质普遍较好,而且学生对快速跑的学习热情高涨,能积极参与练习,但是学生对跑的相关知识了解的少,比如起动反应动作、怎么样才能跑的快、接力跑游戏中的技巧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传授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跑的知识。
五、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快学生快速跑反应;
难点: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六、组织与方法
本课首先通过汶川大地震故事为引导话题在通过争当逃生勇者为情景将学生带进跑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认识快速跑的重要性和对快速跑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
速跑的技术包括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部分;起跑是为了摆脱静止状态,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起动以后保持低重心;起跑后的加速跑,在摆脱静止后的基础上继续加速直到达到最大的速度;途中跑是为了保持较高的速度尽量做到少减速;冲刺跑要求有较强的冲刺意识,身体前倾并且快速的通过终点。
1、运用游戏法和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创设游戏和比赛的情境,让同学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整堂课同学在快乐的游戏中拉开了序幕: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课的主题,“刘翔是跑什么项目?”、“哪位同学知道做好站立式起跑的关键是什么?”“反应迅速、快速启动”。然后抓住“反应迅速”是做好起跑的关键,安排了“叫号跑圈”和“猜拳跑圈”的热身小游戏,既起到了锻炼反应能力又预热了身体,使同学身心完全投入到课堂里。
2、鼓励同学亲身体验,比赛气氛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让游戏伴随着同学学习与活动是体育新课标的一种尝试,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同学活动、体验、心情都能达到锻炼过程。在同学试做一次站立式起跑后,针对发现的错误动作,马上用口诀的方法让同学复习动作过程。“两脚前后站,两臂正相反,前脚稍蹲,后脚成弓,上身前倾。信号一响,摆臂快,后脚蹬地比箭快。”这样既记住了要领又饶有趣味,重复了多次练习后心里还是很高兴。接着用不同姿势的起跑再次提高同学的练习兴趣,又锻炼了同学的反应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活动量。在巩固练习中安排了“巧夺体操棒”的游戏,边巩固起跑动作又有角力对抗,同学更加感受到起跑迅速的重要性。
3、主动参与学习,产生教、学互动其乐融融。为了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请同学当起“小裁判”,在做示范和练习时同学尝试发令。设计不同信号的起跑练习。如在小组合作、玩“巧夺体操棒”游戏时,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让“小裁判”做出公正判决。
一堂课下来,收获很多,但也找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心理健康 课程整合 氟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 一、氟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FIAS)是美国教育家佛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它包括三部分: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即量表(见表1);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标的迁移矩阵。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分类表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在课堂观察中,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一般每间隔3秒钟观察者就依照编码系统量表的分类记录下课堂过程相应的编码。一节45分钟的课大约有900个编码,这些编码反映了课堂中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这些按事件按时间顺序连接成一个序列,又能呈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和风格。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语言行为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为了帮助观察者准确判断师生语言行为的类别,该分析系统制定了以下观察原则:1、当不能确定某一种语言行为究竟属于哪一类时,选择远离“5”的类别,但不能选择类别“10”;2. 如果在3秒钟时间内出现多种语言行为时,把它们全部记录下来;3. 当教师叫某一位学生名字时,属于类别“4”;4. 当教师重复学生的正确回答时,属于类别“2”;5. 教师不是以嘲笑的态度和学生开玩笑,属于类别“2”,如果是讽刺、挖苦学生,属于类别“7”;6. 如果观察者不能确定某一种语言行为具体归属哪一类别时,就归属于“10”。
二、课例分析《学会沟通,让心靠近》
1. 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2. 数据统计与矩阵表格分析
表格中对角线上(左上到右下)的各个单元格叫做“稳态格”,表示某种行为出现的时间超过3 秒,即持续的做某事。如5―5 稳态格中的数字表示持续讲授,9―9 稳态格表示学生与教师的积极互动,10―10 稳态格则表示这段时间内课堂中进行的是一些无意义的语言或行为。
(1)师生的情感氛围。图中所示矩阵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浅灰色)为积极整合格,若在此区域内记录次数密集则表示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气氛融洽,是一种积极整合的表现。矩阵中7―8行与6―7列相交的区域(深灰色)为缺陷格,若在此区域内记录次数密集则表示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有隔阂,是课堂中应注意避免的现象。从矩阵中可以分析出,吴美玲老师的这节心理课落在积极整合格的记录81,而落在缺陷格的记录是3,积极整合格比例为8.55%,明显大于缺陷格比率0.31%,可见在多媒体环境下,这节心理健康课堂的师生情感氛围比较融洽。
(2)课堂结构。 弗兰德斯迁移矩阵分析公式、含义
在吴美玲老师的《沟通》这堂课上,教师语言比率为51%,学生语言比率为48.6%,可见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率,整堂课并非教师的“一言堂”,在体现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沉寂比率为0.31%,但学生是在思考教师所给出的问题,也就是说,真正的沉寂比率为0,可见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很高,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
(3)教师的倾向。《沟通》的课堂间接教学与直接教学的比值(1―4 列次数/5―7 列次数)为89.4%,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从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的比率(6―7 列次数/2―3 列次数)为10.5%来看,吴美玲老师对学生注重施加积极的影响,如鼓励、表扬、采纳等,避免批评、责骂等消极影响。
三、启示与结论
笔者通过上述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吴美玲老师执教的心理健康课,师生互动良好,课堂利用率和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教学效果好,且此结论是客观公正的。
【关键词】 幼儿教师 心理压力 以人为本 减压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和幼教事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幼教管理的规范化发展趋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现本人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
幼儿教师是一份集脑力与体力劳动于一身的职业,同其他职业相比,由于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的职业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很多,包括社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个人等各种问题。其核心原因在于:职业、角色等多方面的压力较大与其自身有限的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1.1 社会的压力。随着早期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愈来愈急切,因此,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要求,相应地,对幼儿教师的文化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较高期望,这必然会成为幼儿教师较大的心理压力。
1.2 工作的压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课程不在像先前那样只是照顾孩子日常起居生活的保姆了,而是要设身处地的为幼儿着想,使幼儿的身心有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因此,幼儿教师肩负着教育和保育双重任务,工作量大,工作琐碎,具体表现在:
1.2.1 工作时间长、案头工作多。制定教育计划和书写教案,写幼儿观察记录和幼儿成长档案,写教育笔记和教学心得,制作教玩具,写听课笔记和活动分析,写论文、计划、总结,写家园联系册等等,要挤占了她们许多的休息时间,是导致教师时间长、工作负荷重的最直接原因。
1.2.2 一方面管理者对老教师的不重视,只在培养骨干、年轻教师方面下工夫,忽略了老教师的发展,导致老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对课改的高要求不适应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日渐整合、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给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对于各年龄段的老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空前的超越。面对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和全新的要求,许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高不可攀,因而心有余悸、手足无措,颇有“跟不上形势、技不如人”之感。另外,幼儿园经常设立各种奖项,进行各种评优选模的活动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使得教师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感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
1.2.3 安全责任的压力。幼儿园都是3~6岁的孩子,大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更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安全责任成为教师内心存在的无形压力。
1.3 自我发展的压力
1.3.1 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年龄普遍偏小,甚至有些幼儿教师尚处于心理发育成熟的阶段,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不是很强,而她们却承担着管理者、授课者、教育者、学习者等众多的角色,从中不断转换,这就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
1.3.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职业竞争压力也在逐步增强,而对幼儿教师的社会报偿、待遇相对较低,这种矛盾也容易使幼儿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
1.3.3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在绝大部分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往往都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就会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而“你上我下”、“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时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1.4 封闭的工作环境与社会交往之间的矛盾。幼儿教师生活环境单纯,整天与孩子打交道,面对无知的孩子,常处于教导的身份,容易形成好为人师的性格――总爱教育别人,导致思想意识与社会相脱离;工作繁杂而细碎,做事小心谨慎、爱计较,易形成过度敏感的性格特点,因此,孤独、无助、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油然而生。
以上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幼儿园教师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幼儿园、上级领导。自身等多重的心理压力。在心理学中,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就是心理压力。从它的本质上看,心理压力的产生是内外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或表现,是外部要求或期望水平超过现有能力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压力可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压力过大或个体适应能力偏低时,压力会成为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原因。因此,若不及时地对教师的心理压力进行调整和疏导,将诱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幼儿保教质量和孩子们的健全发展。
2.幼儿教师心理减压的对策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包括育德、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与保障。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压力过度就会造成情绪紧张,心理失衡。面对心理压力,有意识地掌握一定的积极应付方法,是处理心理压力的关键。
2.1 加强学习、提高修养。要正确处理好心理压力的问题,首先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一定心理修养的人。这就需要教师们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做为幼儿教师,在平时就应该认真地读几本心理学与心理保健方面的专业书籍。如:现代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通过系统学习幼儿保教知识和教师自身的心理保健知识,可以让教师不断提高心理修养水平,从而能有效调整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