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6:10: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内经济情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过去的一年,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市“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一是在武汉成功举办宁波周活动,启动了我市与国内重点城市特别是中部重点城市的战略合作。二是浙东经济合作区首度扩容,正式接纳嘉兴市为浙东经济合作区成员。利用大桥优势将嘉兴纳入了宁波都市圈构建范围,进一步巩固了我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三是按照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托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等区域组织,加强了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黄金水岸的研究与合作。四是“引进来”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重点实现了从引资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向注重机构引进转变。五是通过举办市外甬商创业创新大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与市外甬商的联络,激发了他们回报家乡,投资创业的热情。
今年是全面落实保增促调重大决策部署、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攻坚之年,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凝聚力量、创新突破的重要之年。加强国内经济合作不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我市与国内兄弟城市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和调整产业结构,依托我市的港口优势,重点引进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一、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开展国内经济合作工作的重要性。
(一)国内经济合作是我市由开放立市向开放强市转变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开放战略,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取得了开放立市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区域内河小港到国际深水大港、从浙东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城的跨越。在新形势下,我市正由开放立市向开放强市转变。开放强市首先是要树立宁波以外就是外的大开放思想,走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协调发展之路。其次就是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仅要为宁波的发展服务,而且要为宁波的腹地发展服务,为浙江、长三角、中西部地区、海内外提供更多的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在发展壮大中提升服务的水平。再次就是形成合作型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承担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等职能,实现加工生产环节适度向外地转移或加工外包;打造向国内外提供高端服务外包的服务产业,为国内合作的城市提供高端服务和知识型服务。四是形成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加大与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合作力度,全面加强港口物流、进出口贸易、制造业、会展、科技人才、旅游等合作,在合作中推动双方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国内经济合作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宁波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从横向看,我市与其他同类型城市相比,在某些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从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方面,我们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从纵向看,我市现代服务业比例还不够高,城市服务功能仍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需要,离省委要求建立宁波都市经济圈还有很大差距。当前,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甬台温铁路、杭甬客运专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宁波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凸显。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要按照“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工作方针,加强与人才、科技实力雄厚的区域中心城市合作,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科技项目、高端产业,推动临港服务业发展,提升我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拓展港口腹地,加强现代物流产业合作,为合作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便利条件,促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三)国内经济合作是当前企业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经济合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资本合作、资源合作、技术合作、品牌合作和市场合作等手段,实现区域性、全国性资本、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与优化配置,从而使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促进生产力大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并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而作为国内经济合作主体的企业,只有在国内经济合作大潮中,寻求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才能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近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市企业通过国内经济合作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解决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促进合作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我们的企业正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国内经济合作要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寻求合作伙伴,拓展国内市场等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帮助。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内合作渠道,结合我市企业自身特点,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跟踪服务,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拓展发展空间牵线搭桥,当好红娘。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今年国内经济合作工作的各项任务。
(一)要在“宁波周”活动中取得新成效。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完善,“宁波周”活动已成为一个宣传宁波、发展宁波,互动交流、合作双赢的国内合作品牌。今年,我们将在南昌和重庆两个城市举办宁波周活动,这是市委、市政府为积极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实现我市经济平稳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按照活动组委会的统一部署,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活动取得新成效。特别是品牌商品展销、港口物流合作、进出口贸易合作等新增或重点内容,一定要从城市战略合作的高度、保增促调的高度,早谋划、早安排,精心组织、加强宣传,通过活动的举办和合作机制的完善,为与南昌、重庆建立全面、持久、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二)要在拓展国内市场上有新作为。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内外并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拓市场、保增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在外部需求大量减少的情况下,我市作为一个开放早、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的沿海港口城市,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就更早更大,大力拓展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工作,充分利用国内经济合作平台,着力帮助企业稳定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带动企业产销,促进生产和发展。我们要把拓展国内市场作为保增促调的重要举措,在加大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上下功夫,主动服务企业,努力提高我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要在“引进来”上有新进展。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引进机构和优势项目上下功夫、求突破,强化产业链招商和高端项目招商。要将招商引资作为把握发展主动权、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工作来抓,大力引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国内优质产业,特别是要依托港口优势和进出口贸易体系优势,在引进国内重要外贸企业来我市设立窗口方面下功夫,推动宁波产品的出口,带动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四)要在“走出去”中有新突破。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合作,为长三角地区早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协调配合,真抓实干,推进我市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做好国内经济合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管领导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经常研究发展态势,听取重大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关职能部门要统筹各方力量,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努力营造推动国内经济合作工作深入开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 人民币 国际化 问题分析 优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其中不仅包括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下,人民币在货币流通和交易结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汇率兑换、市场开放、货币流通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要想有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优化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一)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完全自由兑换货币难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这样才能够实现完全自由的货币兑换。但是在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却存在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完全自由兑换货币难的问题。从当前人民币汇率机制来看,由于人们低估了人民币的失效汇率,使得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存在差异,导致人民币预期的单边升值,影响了汇率的稳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造成了人民币跨界贸易阶段的“跛脚”现象,最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时,我国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不能有效实现充分的货币汇流,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造成外汇储备堆积的现象,从而加剧央行的持续压力,造成国内流动过程,导致通货膨胀,再加上外汇的限制,也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货币市场监管效率低下,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
当前,人民币的货币流通量逐渐增加,我国的资本项目兑换也逐渐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性逐渐增强,与之相对应的货币冲击风险也明显增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货币市场的监控管理,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传导性的经济危机。而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货币市场的监管效率低下,中央银行没有加大对货币市场的实时监管力度,从而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造成影响。另外,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应当保证开放、发达的金融市场。但是实际的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殴际化的发展趋势。
(三)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区域经济贸易层次浅
我国经济总量发展迅速,人民币流通总量规模巨大,但是从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来看,其占人民币总量的比例只有10%,还需进一步提升发展。同时结合区域经济贸易情况来看,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产品边缘化,贸易层次浅的情况,使得经济发展受到更多的外部冲击,最终就有可能导致人民币被市场驱逐的情况出现,限制区域贸易量。
(四)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
结合当前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发展时期,实际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同时,从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工业产能过剩,农业发展不均,造成了诸多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工农产业发展失衡,造成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这样的国内经济情况之下,要想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就存在较大困难,难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优化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措施
(一)改革完善汇率制度,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从我国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及人民币兑换情况来看,存在较多的问题,要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完善当前的汇率度,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在实际的资本项目兑换过程中,要适当提高存款的利率,从而保证汇率体制改革的有效进行。要注意保证人民币总量的稳定性发展,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同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程度,实现地方政府跨年度预算平衡。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经济的监管协调机制,实施经济贷款责任制度,从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二)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
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力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首先,要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多种金融产业,进而有效扩大金融市场。其次,应当建立完善的自由贸易区,增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机制。再次,要深化金融行业的改革开放,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最后,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金融发展的有序推进,减小金融风险。
(三)开展亚洲货币合作,巩固发展国内实体经济
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就应当有效推进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亚洲货币合作,增强与周边国家的国币交流与合作,促进周边区域贸易纵深化。与此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巩固发展国内的实体经济,加大国内经济结构性的改革力度,从而保证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同步发展,进而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则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下,就应当致力于推进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但是在实际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阻碍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发展,全面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扩展金融市场,提高国内经济发展速度。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参考文献
[1] 露口洋介,吴冰.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1(03).
[2] 苏俊霞,贺军,陈佳倩.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分析――基于风险视角[J].中国市场,2012(40).
[3] 刘政永,孙娜.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6).
不同汇率安排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多数发展中国家前期选择管理浮动汇率安排,随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安排越来越容易遭受国际冲击。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汇率安排呈现出“两极”与“中空”特征。更多国家选择固定与浮动两极汇率安排,选择中间性汇率安排的国家不断减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新兴国家选择浮动汇率安排的从15%上升到约50%,选择固定汇率安排的从不足10%上升到超过15%,而选择中间性汇率安排的从超过3/4下降到不足35%。两极选择解决了一些货币政策问题,但仍然存在各种困难,有的国家汇率安排还出现了固定与浮动的交替反复。
管理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管理浮动是多数发展中国家起始的汇率安排,一方面可以保持汇率的适度弹性,另一方面可以维持当局的适度控制。管理浮动的思路是对于短期的季节性失衡,通过调整外汇储备来减缓汇率波动,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管理浮动汇率安排的难点在于市场预期不稳定和货币当局目标汇率把握不准,市场预期不稳定导致资本流动突然变化,目标汇率把握不准导致货币当局不能及时采取恰当措施。
管理浮动汇率安排下,初期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产品价格有竞争力。同时,经济增长较快,国内投资机会较多。这样,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顺差推动本国货币逐步升值。资本的不断流入与货币持续升值,最终使国内经济过度膨胀、产品失去竞争力、贸易赤子不断积累。另一方面,由于升值预期,国内金融机构大量借入外债,致使国内流动性过剩。而货币当局由于害怕本币进一步升值,继续维持低利率政策,导致房地产与证券市场价格飞涨、泡沫严重、国际资本转向流出、“羊群行为”(投资者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非理性地追随市场变化方向的行为)出现、货币当局为避免本国货币大幅贬值而提高利率,这又引起国内资产价格大跌和产出下降,真实经济陷入危机。
管理浮动汇率安排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外汇市场干预。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是平滑汇率波动,进而稳定国内经济决策,但市场干预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外汇市场干预有冲消干预和非冲消干预两种形式。冲消就是货币当局为了避免因增加外汇资产而造成基础货币扩张,通过减少本币资产回收基础货币,使本国货币供给量保持稳定。国际经济学理论认为,冲消干预长期中对国际资本流动和本国货币汇率没有影响,因为这种操作不改变国内和国外的货币状况,原先的失衡仍然存在,资本流动继续,汇率压力依旧。另外,冲消干预会使货币当局本币资产减少,影响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非冲消干预情况也不理想,货币当局为减缓本币升值而增加外汇资产,导致本国货币扩张,其结果是把本币升值压力转化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本币贬值压力大时,货币当局为阻止本币贬值而减少外汇资产,导致本国货币收缩,其结果通常是经济收缩、产出下降。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固定汇率汇率安排有区域共同货币、外币化、货币局、钉住汇率等形式。固定汇率汇率安排有利于增强对本币的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区域共同货币和外币化货币制度使本国完全失去货币政策,多为小国家采用,如马耳他加入欧元区,一些太平洋岛国使用美元。货币局制度下,一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也基本完全丧失,无法解决本国经济与联系货币发行国经济周期不匹配的问题。
阿根廷在1991年实行货币局制度,其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这一安排迅速消除了通货膨胀的长期捆扰,稳定了经济秩序。随后美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美元利率持续上升,美元不断升值,而阿根廷经济进入收缩期,高利率使经济进一步下滑。与此同时,阿根廷的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持续贬值,使阿根廷出口遭受严重打击。内忧外患终于使阿根廷陷入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
钉住汇率安排通常将本国货币和与本国贸易、资本往来最密切国家货币挂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但对外汇市场干预的依赖程度更高于管理浮动汇率安排。外汇市场干预导致货币当局外汇储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能够给市场发出信号。当外汇储备剧烈变化时,市场会预测固定汇率难以维持,国际投机资本就会大肆攻击本国货币,积聚巨大风险。钉住汇率安排消除了本国货币与钉住货币之间的汇率风险,有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与资本往来。但由于当前世界主要货币都实行浮动汇率安排,对其他贸易伙伴的汇率风险反而有可能上升。
完全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完全浮动汇率安排下,中央银行不再设定目标汇率,也不再对汇率市场进行干预。货币政策独立性明显加强,但由于汇率已经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在决策中会考虑汇率因素。曾有学者运用开放经济泰勒规则模型分析了大量新兴国家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国家对汇率变化采取了“逆风向”操作。
与管理浮动汇率安排相比,完全浮动汇率安排下的汇率可预测程度低,汇率风险更大。完全浮动汇率安排下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更多地运用远期汇率、期货、期权等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也可以说是将原先货币当局的负担转嫁到私人部门。国际资本流动更加理性,但仍然难以避免“羊群行为”。近期韩元汇率大幅波动、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就是实例。俄罗斯卢布贬值还引发了国内通货膨胀,在国际社会降息浪潮中,俄罗斯央行不仅不能通过降息来应对产出下降,反而在2008年提高了利率,致使国内经济恶化,股票指数从2700多点跌到500点附近。
放弃汇率市场干预后,对资本流动的适当限制就更为必要,韩国、菲律宾、墨西哥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资本流动措施。限制资本流动措施包括限制资本流出的措施和限制资本流入的措施。限制流出措施又包括限制金融机构对外授信、限制企业与居民对外投资等;限制流入措施则包括限制金融机构从境外借款、规定流入资金最低期限等。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本积累不足,需要外部资金支持国内投资项目,对资本流出的限制更严。资本流出限制有利于维持国内低利率,促进国内投资,促进就业与增长。但资本流出限制的度很难把握,日本20世纪70~80年代就是很好的示例。当时日本限制私人部门将贸易盈余投向境外,致使日元供求严重失衡,国内信贷过度扩张,国内资产价格飞涨,日元大幅升值,最终泡沫破灭,导致资产价格持续下跌,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缓解开放中货币政策难题的建议
发展中国家开放过程中,货币政策难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在开放的什么阶段,无论选择什么形式的汇率制度安排。消除货币政策难题是不可能的,解决思路就应立足于缓解外部波动对国内经济冲击,并依靠有利条件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一是维护中央银行独立性。中央银行独立性指不受政府与利益集团干涉,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订与调整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长期的经济增长与价格稳定,着眼点是整体经济,中央银行与政府或利益集团的目标常常是不一致的。独立的中央银行才能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如果受制于政府或利益集团,货币政策就会出现目标选择混乱,在开放条件下更容易积聚风险。
二是保证货币政策的灵活调整。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国际国内经济与市场状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在变化。货币政策一定要随着变化的环境一起变化,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根据新的形势适当挑战货币政策目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调整操作方法。
三是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良好配合。发展中国家政府职能多,经济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不发达,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的条件还不具备,财政政策还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应当积极支持货币政策实现对内与对外目标,在国内经济过热的时期要积极削减财政支出,避免因财政赤字而迫使发行货币或影响汇率。
且不说,CPI涨幅的回落仅仅是涨幅变小,而绝非绝对价格的下跌。单看过去一段时间,中国CPI涨幅的回落无非基于两大原因,其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其二,国内经济需求——内需——投资与消费需求大幅萎缩。前者基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巨头控制价格的利益诉求,而后者则基于中国过去严厉紧缩货币的后果。
现在的情形是:中国丝毫改变不了对国际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地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果再度出现上涨,中国CPI必然呈现巨大压力。另外,国内经济“断崖式疲弱”已经发生了,政府托住经济已成当务之急。所以,未来指望国内经济继续疲弱压低CPI的企图显然不切实际。
我的判断是:过去10年,中国物价走势主要因素不在国内,而未来将更不取决于国内因素。
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唯一出现的一次经济过热——2003年至2007年,不是中国主动性经济活力所致,而是欧美公众在长时间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在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诱惑下,以空前胆量大规模透支消费引发的。他们的透支消费,变成了中国超常增长外需,从而导致中国经济过热——为满足出口需求,国内大量投资。
说这件事是想告诉大家,中国“入世”之后,中国政府对物价的实际控制能力已经被大幅削弱。尤其是在“中低端消费品加工厂”地位短时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中国CPI将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严重干扰。这一点,中国的中央银行必须看清楚,否则货币政策就会出大错,就会出现物价管不住,却把经济推向深渊的“滞胀”境地。
现实让人担忧:中国进入“低价格时代”?根本不存在。因为,欧美债务已经积累到完全不可持续的状态了,大量投放货币,迫使债务货币化,早已变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之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怎么会呈现总体下跌走势?
无论国际社会如何作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只会出现调整式的下跌,而不会发生趋势性的改变。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G20将专门研究粮食价格如何控制的问题,但价格会因此而下跌?市场告诉我们,没有。而且从现在的情况看,美国并不希望粮价下跌,奥巴马甚至专门拨付1.5亿美元财政资金,要求有关方面“趁着粮价还低,尽快购买粮食、猪肉等商品”。
奥巴马说“粮价还低”是什么含义?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肉、禽、蛋、奶等食品价格连续4周上涨。这势必对CPI走势构成影响。
此时此刻,我想提醒有关方面:不要继续用紧缩的方式应对CPI的上涨,这属于削足适履式的宏观调控,是对中国经济的重大伤害。但放货币也没用,所以关键是让货币政策归于被动。治理经济、减轻国人在物价不断攀升过程中的痛苦,必须考量非常规手段,而且绝非权宜之计,因为欧美甩掉债务包袱的过程决定了这场危机不会短时期结束。此外,“非常规手段”的设计关系到中国如何在未来10年的严冬里取暖的问题。
关键词: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汇率制度改革;货币政策
作者简介:赵鹏(1976~),男,河南郑州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132-04 收稿日期:2008-06-06
一、加息与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两难困境
我国自2004年陷入了以抑制通货膨胀与保持人民币不升值二者不可兼得的两难困境,困难首先来自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从实际上看,我国采取的是有浮动的准固定汇率制。当人民币汇率与经济运行相背离、和市场预期发生较大偏差时,人民币就产生了贬值或升值的压力。自2003年始,市场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对人民币产生了很强的升值预期。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美元贬值。不断增长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财政赤字导致了连续多年美元对其它世界货币的不断走软。由于人民币实际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准固定汇率制,所以人民币对其它主要世界货币随美元一同贬值,因此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因此高涨。
2 购买力平价显示人民币低估。购买力平价从长期决定着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测算结果包括:任若恩估算1991年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水平为1美元等于1.41元人民币,郭熙保估算1994年的这一水平为1美元等于2.26元人民币,易纲和范敏估算1995年的这一水平为1美元等于4.2元人民币。由于涵盖了被统计的GDP中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目前被认为最权威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由世界银行进行的。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指标》,2001年人民币购买平价水平为1美元等于1.9元人民币(杨长江,2003)。
也就是说,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看,即使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因素,人民币仍然严重低估了。
3 长期国际收支顺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外部均衡的基本格局可以用“双顺差、高储备”来概括。除个别年份。这一国际收支格局基本上都保持不变,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始终保持双顺差状态。这种持续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形成了外汇市场对美元的长期超额供给,给人民币带来了最直接的升值压力。
4 预期因素。我们在前面讲过,在固定汇率制下,超额的外汇供给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会转化为外汇储备的增加,然后再通过基础货币投放造成物价上涨,最终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上升。由于国内已经出现了持续的物价上涨,所以人们认为国家会继续采取措施抑制国内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最可能包括:一是使人民币汇率在更大区间内浮动从而导致人民币加速升值;二是提高名义利率,改变实际负利率的状态。但不管采取哪种方案,都会强化升值预期,带来更多的资本流入。
综合以上诸多原因,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非常强烈,以致于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急剧增加,给货币政策带来了巨大困扰。
(二)固定汇率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受到的冲击
从1994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经历了从经济过热到通货紧缩再到如今投资过热的大幅波动,尤其在1997年还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人民币汇率除了在1994年升值3.5%,1995年升值1.6%以外,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此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始终稳定在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因此在1999年将人民币汇率制度转列入固定钉住制。
但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却给我国的货币当局带来两难。1997年美元升值和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周边国家货币相继贬值,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国内的部分资本通过一些渠道流出境外。而这时我国国内经济处在抑制投资过热后适当放松银根的宏观政策时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连续7次下调。不断下降的人民币利率加剧了资本外逃。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银行被迫在外汇市场抛售美元,这样又缩减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银根的被迫紧缩直接导致国民经济陷入了长达数年的通货紧缩与消费低迷,增长速度减缓,失业问题加重。
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的影响逐步消退以及国内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国内经济于2003年出现拐点。在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下,CPI呈现持续上涨态势,持续多年且有加速迹象,这使得货币当局不得不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予以干预。然而由于美元相对其他主要世界货币大幅贬值、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以及人们对央行将运用加息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预期等因素,人民币表现出很强的升值压力。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银行被迫大量购买美元,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渠道,从而造成人民币的大量投放,而这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走向浮动是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必然选择
克鲁格曼(1998)在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又称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形,指的是对一个国家而言,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这三个政策目标只能同时选择两个,不可能三者得兼。“不可能三角”直观地表达了模型的结论,如图1所示。
图1中三角形的三个角点分别表示自由的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及汇率稳定这三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宏观经济目标。如果实现了自由的资本流动,可以实现国际金融一体化,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配置效率,货币政策独立则意味着货币政策自主于外部因素,可以有效地针对国内产出和价格水平的波动进行调节,如果实现了汇率稳定,则可以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如图1所示,在货币独立、汇率稳定和完全的资本流动之间,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必须得放弃三个目标中的一个。
不可能三角的三条边清楚地表明:(1)要想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就必须放弃汇率稳定而采取浮动汇率制。(2)如果一国在保证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又要稳定汇率,那么它只能放弃货币政策自,不过这只在理论上成立,因为一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再大,与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相比总是微不足道的,这种风险在一国货币贬值时尤为可怕。一旦一国的中央银行为维护固定汇率而耗尽外汇储备却无法扭转国际投资者的本币贬值预期,不仅汇率无法继续稳定,而且由于外汇储备的消耗导致国内货币供给锐减,对经济的破坏巨大(许文彬,2003)。(3)要想实现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国家需要严格的资本管制。克鲁格曼为亚洲金融危机
后东南亚各国开出的加强资本管制以保持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的药方就是以此模型为理论基础。
我国接近上述“不可能三角”的右边所描述的状态,汇率保持稳定、资本半自由流动,但丧失了一定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虽然资本流动仍受到严格管制,但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常项目可兑换、贸易依存度的日益提高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和合格境内投资者(QDII)制度的推出,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流出我国的难度在逐渐减小,规模日益扩大,于是货币政策受到外部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国内经济受外部因素干扰容易大起大落,不利于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另外根据我们对固定汇率制下利率对汇率影响的讨论,维持固定的名义汇率效果有限,因为在资本流动条件下实际汇率会随着国内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在新近的一个研究中显示,153个国家1970年~2001年的数据显示,真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进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有限浮动汇率制度地区平均值位于第一,同时有限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货膨胀率最低(Reinhart et al,2004)。以此看来,有限浮动的汇率制度在实践上有一定优势。所以比较来看,人民币汇率在国内经济条件成熟时向有限浮动的汇率制度调整是比较好的选择。
(四)利率市场化和放松资本管制也是完善传导机制的需要
为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仅仅调整汇率制度还不能完全解决利率、汇率传导不通畅的问题。利率和汇率的相互作用能够促使市场自动达到重新均衡,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系基础之上。这其中至少包含三个条件:自由的国际资本流动、国内利率市场化和能够反映真实供求的外汇市场(田文锦,2004)。
由于我国还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市场体系尤其是资金市场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所以也不具备上述理论中所要求的相互传导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很容易使我国陷入内外经济不均衡时无法自主调节的情况。国际收支的长期不平衡与缺乏灵活的汇率、管制的利率以及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不无关系。
二、汇制改革、利率市场化及放松资本管制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汇率浮动必须在国内经济条件成熟时才能进行
外部均衡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面临的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其含义在于实现国际收支的合理结构。而我国长期以来都在维持着这样一个不均衡的国际收支结构。这种收支格局有它深刻的国内经济背景。
1 人民币官方汇率的决定――边际换汇成本。总需求不足与生产相对过剩一直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难题,它的根源还在于制度因素。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仍未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政府行为和政府职能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包括国有银行改革在内的金融体制改革也没有彻底实现的条件下,预算软约束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仍然患有“投资饥渴症”,过度的投资和重复建设极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从而给社会带来相当多的无效供给。另一方面,由于三农问题恶化,收入分配的严重两极分化,产品结构不合理,广大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强化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局面,相当部分的社会潜在需求无法转化为实际有效需求,因此相对过剩的国内产品只能以低价向国外输出(潘英丽。2004)。
尽可能促进出口,增加就业是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出口产品,人民币的边际换汇成本就很高,国家为保证出口企业盈利则不得不把外汇名义汇率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就是人民币官方汇率决定的基础。
2 制度变迁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勿庸置疑,FDI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这不仅仅表现在给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同时也给中国引入了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外资企业在国有经济因体制原因增长困难时,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因此,政府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符合改革和稳定的需要。由于受到国内经济条件的制约,政府已经对FDI产生相当强的依赖。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家维持这种国际收支格局是由其可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所决定的。国家维持这种国际收支格局可得到的直接收益包括出口过剩产品获得外汇、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间接收益包括拉动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带来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优化国内微观经济主体结构等。而为维持这种格局的显性成本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因优惠政策所获取的高额利润、外汇储备因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损失,隐性成本因汇率扭曲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假定间接收益与隐性成本保持不变,我们考察直接收益和显性成本可以看到,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为主,投资的也主要是美国国库券和美国国债,大幅增加的外汇储备随着美元不断的贬值和美元利率的连续下调损失巨大,虽然经常项目持续增长,但相对于巨额外汇储备的贬值和投资收益的减少,增长的经常项目差额是比较小的;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引资政策非常宽松,过多的甚至是恶性竞争式的优惠政策导致我国利用外资的成本很高。Hale(2003)的研究表明,美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为这些公司带来的收益比他们在任何其它发展中国家得到的收益更多。据余永定(2003)测算,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收益率约为13%,远高于我国投资美国国库券约3%的收益率。
不过由于渐进改革还在继续,国内经济总需求不足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对FDI的依赖依然很强。如果人民币在国内经济条件不成熟时盲目大幅升值或放开汇率自由浮动,很可能造成中国的通货紧缩、国际直接投资减少、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并带来财政赤字、失业压力等许多问题,这对中国而言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要注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改革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市场出清的价格必定会引起效率损失。在官方压制利率的情况下,我国的资金市场始终呈现出超额的货币需求,这说明资金市场未出清,那么必然导致效率损失。在现实中这种效率损失就主要体现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国内经济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彻底改变,就必须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要求利率必须能够充分实现其价格信号的作用,引导资金的高效率配置。这就是麦金农等在金融深化论中所提到的核心问题――利率市场化。
不过市场化的利率要想充分起到价格信号作用和有效配置资源,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微观经济主体必须对利率敏感。在当前体制下,占有70%以上金融资源的微观经济主体仍然是国有经济部门,它们对利率是很不敏感的,这就意味着只要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法律环境不健全、政府职能不转变,利率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同
时,注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改革是相当重要的。
(三)资本流动管制必须循序渐进
虽然国际资本流动是利率和汇率共同调节经济均衡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在国内经济矛盾还未有效消除的情况下,对资本流动管制的放松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放松得过快。这是因为人民币在未来仍存在贬值的可能性,一旦发生持续的大规模资本外逃,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对此我们必须有高度的防范意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1 银行不良资产是人民币可能贬值的最主要因素。樊纲(1999)的研究认为包括政府最终负责的债务和银行坏债等隐性债务之后所得到的“国家综合负债率”已达到50%左右。花旗集团2002年的研究更是认为中国政府的“或然性负债”高达11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的114.9%。其中银行重组的估价成本为45000亿元,社保基金的估计成本为25000亿元,仅此两项就占到GDP的73%,而当年累计的公共债务和外债分别为15500亿元和15000亿元,分别占GDP的16.2%和15.6%,另外还包括其它债务共9700亿元,占GDP的10.1%。
由于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其它各项债务基本可控,那么最严重的问题仍在于国有银行体系。其巨大的不良资产规模存量与不断新生的不良资产增量是国家最大的隐性债务来源。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国有部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获得了国有银行体系贷款总额80%以上的信贷支持。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政策性贷款和软约束贷款。我们把这两种贷款合称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可以这样说,只要中国还处在渐进改革的过程当中,国家通过国有的银行体系对国有经济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就是必需的,那么在未来,新的政策性不良贷款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赵鹏,2000)。
2001年后贷款规模急剧增长证实了以上观点。为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政府放松了金融货币政策,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对投资的饥渴导致了新一轮的贷款规模迅猛增长。而由于新增贷款主要集中房地产、汽车、钢铁等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重复建设也相当严重,而国内消费需求却无法有效启动,所以未来的产能过剩很可能导致新一批银行不良资产的积累。要想根治银行不良资产问题,需要从制度改革的层面去考虑。总之,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体系改革的滞后导致的国有银行体系内金融风险的不断积累是人民币未来贬值的最大压力。
2 投资过热带来的生产过剩也会促使人民币贬值。中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为比较明显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我们知道投资具有两重性,它是当期的需求,下一期的供给。如果没有最终消费来吸收本期投资所供给的产品,就会在下一期出现进一步的生产过剩。如果不断地以下一期投资来消化上一期投资所形成的供给,那么在缺乏最终消费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泡沫并最终导致经济崩溃。由于在多种原因的制约下,中国国内消费需求仍然不足,并且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贸易壁垒的减少,快速增长的进口会进一步压缩国内总供给的有效需求,因此投资过热很可能带来新一轮生产过剩。如果国内总需求无法同步增长,生产过剩会导致通货紧缩和国内物价水平的下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预期将可能发生逆转。
三、结论
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有效率的、有助于调节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资金价格体系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因为资金价格体系改革牵涉到经济的方方面面,如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健全社保制度等等。同时,资金价格体系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又取决于其它方面改革的突破,例如国有企业改革、国有银行体系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些问题错综复杂,都需要系统的研究和解决,在此不再赘述。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贸易战略 趋势
一、前言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及时促进政策和制度的完善,运用科学的制度来促进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的前进,在科学的制度保障下,要将我国的国际贸易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想使我国能够得到不断的经济进步和发展,必须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将其进行完善,在学习其他国家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运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发展。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一)落后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
伴随着不断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世界市场贸易走向的严重影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促使我国的国内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仍然无法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严重落后于世界经济贸易。同时,在较开放的世界经济市场当中,为了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发展态度,并采用积极的发展方式,将更方面的资金和技术等条件进行充分的调动和利用,促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二)无法确定国内经济产业发展趋势
伴随着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出现了越来越明确的世界市场分工和更加自由的经济贸易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极大的扩大了经济全球化涉及的范围,导致当今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参加到世界经济贸易市场当中来。不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深度,导致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会对我国的国内市场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国际市场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各种贸易压力,我国在促进自身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时候无法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矛盾,其中包括促进最优化在世界资源配置中的实现和对国内经济市场发展进行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在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是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另一种影响。近年来,我国为了能够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自身企业的技术和科学水平,同其他科技国家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贸易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进共同发展在区域化中得以实现。然而,相应的经济矛盾也会随之产生,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促进贸易经济优势在我国企业中的体现。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战略方向
我国是资源和人口大国,在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优势。然而现阶段重大的变化发生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当中,这是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影响而导致的结果。现阶段主导地位在市场当中的体现主要是知识产业。所以,我国在促进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必须优化和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并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发展形势,促进对全新的贸易发展战略的探索。
(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是我国企业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条件,还要将进出口贸易之间的联系进行协调。同时,由于近年来出现了国际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来促进和发展本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加强同区域内国家的合作,将他国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学习和掌握,并结合本国实际,对技术实行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当中的竞争能力,同时有利于贸易形势的丰富。
(二)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
我国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要能够建立科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够对我国企业进行保护,促进公平性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体现。所以,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法律和政策要能够有效的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将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提高国际市场中各项经济贸易活动能够公平进行,减少其他国家在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侵犯和损害我国的正当权益。
四、结论
伴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经济都取得了飞快的进步,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积极加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市场竞争当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国内企业要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环境。然而我国要积极抓住挑战和机遇,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学习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其进行创新和完善,用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当中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财经界(学术版),2014.
[2]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财经界(学术版),2014.
上周四沪深两市展开震荡调整,上证综指与深成指跌幅均超过1%。概念股炒作逐渐退潮,个股跌多涨少,涨跌比约1:5。展望下一阶段,我们认为事态正在发生变化,市场开始进入政策紧缩预期有所淡化、经济下行预期逐步增强的新阶段。预计在该阶段市场分岐仍然明显,上证综指将以震荡整理为主,主要运行区间在2800-3000点。
紧缩预期有所淡化
从国内来看,前期政策调控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是信贷投放得到有效控制,2月M2(广义货币)增速已低于年内16%的调控目标;二是物价水平仍在可控范围内,通胀预期开始从升温进入平稳阶段。此外,鉴于国家统计局将于4月份开始首次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等环比数据,因此,也许要等到4月中旬才能真正了解国内经济增长的情况,我们预计短期政府会选择观望,政策紧缩预期有所淡化。
这意味着两点:一是从准备金率的角度来看,虽然实际操作仍然有提升的空间,但随着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现象的消失,央行调控工具将更倾向于使用央票以及正回购的方式,短期准备金率上调的必要性不是很大;二是从利率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内通胀预期开始进入平稳阶段,而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开始逐步增加,央行可能会考虑多次利率提高之后的累积效应。
经济下行预期增强
从国内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下行的预期开始增强。一是从工业生产来看,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但指标剔除季节因素后环比出现明显回落;二是从消费来看,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升15.6%,较2010年的整体增速回落近三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大幅下滑,创下1999年以来的新低;三是从PMI(采购经理指数)指标来看,虽然仍位于50上方,但已经持续三个月下行。综合来看,二季度国内经济回落的可能性在加大。
从微观的观察来看,2011年以来的国内货车销量趋缓,而剔除进口替代效应后的挖掘机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钢铁、煤炭的库存压力也开始显露。另一方面,从季节因素来看,居民对商品房、汽车与家电等大宗品的需求在3-4月也难以超预期,终端需求的回落有望引发去库存化小周期的出现。因此,我们预计在传统的国内建设旺季到来之际,3-4月国内经济的表现将开始验证经济下行的预期。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经济的下行对A股市场运行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最近的如2010年的二季度。
市场开始进入新阶段
对A股市场来说,在经历了日本核危机的短期影响之后,将会回到自身运行的原有轨迹之中。我们认为国内投资者需要从充满想象力的灾害炒作中脱离出来,认真思考下一阶段股市的运行逻辑,并从中寻找相应的投资主线。就目前来看,我们预计未来市场将按四阶段来演绎:经济下行预期增强――经济下行预期被验证――政策放松预期酝酿――政策放松信号出现,分别对应大盘震荡――回落――震荡――反转的走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3-0064-02
作者简介:龙俊(1980—),男,汉族,本科,江西传媒职业学院讲师,北京印刷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印刷技术
教学和职业教育规律。近些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需求的促进下,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先分析了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然后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不合理、不完善
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否完善、合理和培养的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息息相关,也对培养的技能人才的合理使用和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利益。长时间以来,受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导致难以提升国内职业教育的层次,一般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都是中等职业技能的人才,混淆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教育。这样的认识导致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很难提升层次。以国内当前阶段的人才需求来看,和过去相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给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职业教育很难承担这样的责任。
(二)职业院校学制不够灵活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年限一般是两年或者三年,设置的年限过于“一刀切”,不能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趋势合理地制定教育年限,这对培养人才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职业教育与企业衔接不够紧密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学历教育单位转型而来,在专业的设置和技能培养要求方面没有经过严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个企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综合能力要求没有量化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中去,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不能为企业所用,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四)职业院校自身不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些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办学条件有待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偏低,管理观念落后,导致办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职业院校没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不能以地方经济为依托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和学科。总体来说,以区域优势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建设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一些职业教育院校专业的设置比较盲目,有的追求规模大,导致院校开办的专业、学科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趋势难以协调;一些院校设置的课程、选用的教学方式、培养人才的模式等没有凸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某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不鲜明,没有特色,不仅不了解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不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服务意识欠缺。基于以上原因,这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家将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进入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共建阶段,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从2003年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资金支持和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出台了若干政策,资金的加大投入能够保证职业院校硬件建设需求,更加完善职业院校实践、实习场所的建设;课程、师资建设完善了学生培养体系,能够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人才选拔机制的改变给更多的受教育对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能够鼓励他们选择职业教育。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态度,给企业、个人明确释放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号。
(二)市场需求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教育也有大众化的趋势,国内职业教育获得极大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然而,不断增大的规模并不一定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此相反,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高技术、高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迅速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虽然培养的目标也是能力,但是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业能力严重欠缺。所以,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和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持续的发展。
(三)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综合能力培养
20世纪末,职业教育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任职能力为本,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的改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相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技艺高超,更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职能能力、学习能力等。以这样的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四)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
21世纪初,职业教育在类型和层次上经历了长久的争论。随着国内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稳步提升,这一问题在教育界也没有再引起重视。但是,当今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从未减弱,依然希望职业教育能够提供更高的学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质上来讲,职业教育属于一种高等教育,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所以,国内职业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长时间内涵式的发展,未来会向本科层次探索,甚至有可能探索研究生的高职教育。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是企业和受教育者的愿望,也是职业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总之,职业教育在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人才。但是要想让经济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国内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的实用型人才也会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这是国内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国内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春笃.基于高职教育新定位的“项目实践—理论整合”课程体系建构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
[2]刘爱平.欠发达地区商贸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趋势与创新:以江西为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
[3]王宏宇.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